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宏海法师  2018/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十三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子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大家晚上吉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净土或问》的第二十三讲。在前面的二十一个问题中,对于净土的教法中,大家也听了这么多年的法,于事于理、于相于性、于教于行,可以说前面的问题中,已经把净土宗的这些项目都开示到深处、广处,甚至是绝处。这样现成上好的法门,现在我们人人也都在听闻,都在纳受。但是,应和现实情形又觉得为什么修行有时候修不起来,不得为知。

所以说这第二十二问,它在问题上有一些收敛,不是那么疑情重重。

“问曰:念佛之门,多承开导,群疑尽释,正信现前矣。”

也就是经过祖师不断地引导,引发我们的解悟之心“群疑尽释”,释怀的释。也就是在现前意识中的这些障碍,从理上来讲的,给他解答开了,化开了怀疑的疑结。人人都有这样的情景,你怀疑的情怀在心头,别的人没有,在旁边冷眼看着你就是绕不过来,就是跨不过去,怎么也解不开这个坎。所以如果能够把心结打开,直接当体就是正信现前的效果。其实这一切的功德,我们常说是本具的。不管实相现前,智慧现前,正信现前,都叫做现前,不是从外得的。所以没有怀疑,无疑就是正道,甚至罗汉圣人里边也有俱解脱、慧解脱、无疑解脱。他没有怀疑了,现前得了这个法了。

但是前面所有的开示,基本上还都是对有一些条件,在生活中有时间、有空间,具足修行办道的缘的人而言。

“但上文所谓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就是可以抛开世间一切的治生产业,发起大心,起精进行,这些人还是有一些清福的。大家不要忘记,还有的人他没有清福,世间的缘分太重了,丢弃不了。丢弃不了并不是说他舍不下,好像就是非得要埋头在世间要结这些没意义的因缘。有的人就算强行丢弃了,他也上不了道,这是现实情况,有这样的人,他的缘分还必须得体现在人情世故,世间的因缘网中。所以,能够拨弃世事,这样的人可以精进勇猛。

“间有境缘顺便,身意安闲者,则可依此而行。”这是说有一些人,没有这些因缘障碍,照你们开示的说,可以这么精进勇猛去修。问题还有一些人是怎样的呢?

“其有世事不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就是刚才说的,他拔不出来呀!“不容拨弃者”,刚才已经讲了,切莫认为这个人就是死死的咬着不放,就是放开他也修不起来,还不如不放,半走着因缘,半修着行半念着佛。

所以《印光法师文钞》里,印祖给一个道友回信也讲到这么一则。他虽然一生标显得自己“拟作粥饭自了僧,不做宏法利生梦”,只吃口佛门的闲饭自了就行了。但是其中有一个道友给他写信,也想这样,放下万缘,一个人自顾自的去修。印祖就给他回信里面写道,让他尽心尽责的承担责任,而且说,你想抛开这些世缘去自了,“自亦难了”。这就是开了眼的祖师,他能观到这个因缘。

这一类“又当何以教之”,就是怎么教他们修呢?所以你看问题也有旁也有正,前面是对修道的根器,这里说遇到生活中有一些事情忙着拽着,那怎么把握,怎么修行起来?这就要显示出我们净土的优势,从这点要开始显现,为什么,它能够不废世间法而成就佛法,你能够沉浸专精去修去念则更好。但是操作上,也可以兼顾兼容。

“答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拔不出来身子,没办法闲下心来的人,怎么办呢?大家要看两组词,“痛念无常,用心真切”。

“痛念无常”,一定要下定痛心,要十分现实的观照到无常。十分现实,再提醒一下。就是你不要在修法学道的这种情境中去自描自画。你要就地起行,在意识海中一定要留有余地,这个余地就是给正见的。你要看到所有的因缘,它都是无常的。不管是你痛苦也罢,舒心也罢,讨厌的也罢,舍不得也罢,你一定要时时刻刻伴随着“痛念无常”,这个“痛”就是深深的扎进去,不断的相续的伴随正念,这样的话,你才一直有出离的铁心。

另外,怎么叫“痛念无常”?换一个角度,就是我们的人生是痛苦的。美妙的开始,基本上都是痛苦的结局。所以就逼迫着你,让你疼,疼的受不了了,就了知到无常。一时半会都不让你落停,这就叫“痛念无常”。

只有在“痛念无常”的因的这种情况下,当体就能召感来一个果的状态,就是“用心真切”,你当真了。确实我们都是假套子居多呀,不痛不痒的去表白,心地上很少直白的去对接无常,常常很难引发我们不去谄曲虚伪的去分析无常的心态,很难具备,很多时候确实是自欺欺人。

当然,你要用心真切,常要提醒自己,因为确实身为凡夫,别人也不知道你,谁也不知道谁。你的真切程度只有自己知道,要和自己对话,抽拔出来自己的客观心态,然后反观自己的行径、发心。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跟教法同步付出,所以并没有得到教法开示中提供出来,这样的一种所谓“痛念无常,用心真切”的心态。但是,还要说服自己、修正自己。而且要长期做这样的训练,否则你调频不到位置上。

所以这里成时法师点评了一下,说“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这是“念佛的第一要义,行者需力勉之”,要大力的投入共勉的心。在这样的一种心态的支撑下,真的达到真切了,也就是没有偷心的,随时随地可以提起的时候,那么自然而然,“不论苦乐顺逆,静闹闲忙”。

我们常所谓的八风吹不动,这是从外境上来讲,不管当下的觉受中是逆缘苦感,还是顺缘乐受,我们一天无非就是这两样。善观我们的心念一会就转,好像心情舒畅了,不错了,自己就把自己给欺瞒的,就像小宠物一样顺着毛安抚一下就高兴了。一不给吃的或者境遇差一点逆着了,马上就跟拔毛一样又不舒服了,我们一天所有的情景无非这两个版块,不断的来回穿插,静闹闲忙。

其实,为什么说有这种静的时候和闹的时候。有的一种情况下呀,我们是有人前和人后的差别的。特别是学佛的同修,他过去因缘缘起中,就是带着虚荣、显摆等等这样微细的发心,大家在一起共修的时候,好像人前念佛念的还比较不错,数量也多。但是因为他有相互做增上力,是存在这种情况的。可是要知道无人之际的时候能念得起来,是需要你有真切的支撑力度的,就真的要“用心真切”。否则你想不起来,没有外境的增上,只有靠自己的真切心来引发这种自律、自强,和自己的正念。

所以在各种情境下是不一样的,这里祖师说,任何情况下,在境缘中“一任公私干办”,不管你是私事、家务,或者在单位上处理一些公务,“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好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到了这种情况下了,那世俗的杂念引发的,哪还有一些定功夫呢?殊不知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入道,没尝试那个窍,没入到那个缝里面。真正的祖师爷是过来人,你看他说到什么,“与他念佛,两不相妨”。

曾有大德不是说过吗,“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还真是这样的,如果你尝试一下,我们的心是真切的,道情生起来了,虽然世俗杂缘非常多,但是它的重心核心一直在,凝聚力在,不会倒。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引发出一些,相续的这种所谓的定功夫一样。那么事再多你也不会紧张,缘再杂你也不会懈怠,还越来越自如,越来越沉稳,会进入到这样一种良性反比的状态。那如果不带着真切心的话,他就进入到恶性正比的状态,就是说事情越杂心越乱。如果你带着很清晰的世出世间的道心,就是事情越杂,你的心越定,可以体悟出来的。

所以说,“与他念佛,两不相妨”,就感觉到真的一天的生活、工作呀,甚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是在一种表演赛而已了。其实就是这种信心,可以护持你不忘道心,愿力可以护持在世缘中,繁杂的人事中有出离的正念。行持念佛,念起来护持身心是清明的,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这是自己要去用心体会的。可以说是万缘没必要放下,也不需要提起,反正就任运相续,佛号不亏。其实真的是所谓的空有圆融,止观双运等等诸如此类。反正无上的佛法就是念佛。

但是问题是说的这么好,以上讲的是一个最佳状态,不是人人能到的,我们多少次想保持这样,但是有可能有时候三五秒钟就直接拉倒了。为什么,因为世缘太重了,道念力量太轻了。如果不假借方便,永无上道的一天,永无上道的一念。

所以,“与他念佛,两不相妨”这样的人是“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这都是形容在杂乱的世缘中,能提起来佛号的。“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是白居易写的。在以前主流的这种大文豪中,其实很多都是佛教曾经的护法。只不过我们很少掺杂在一起来提倡,说到唐诗提起李白、杜甫、白居易,实际上都是居士。白居易就写过“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就是学教,增长智慧嘛,眼睛不好使了。

那么去培福、修护法等等,这还需要体力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所以最后“普愿法界众,同念阿弥陀”。我们都知道白居易那些出名的诗,这也是他写的,而且这才是他真实的写照。所以说,能够忙里偷闲,两不相妨者而言的。

下面开始又讲到“其有世缘稍重,力量稍轻者。”那要如何呀?要有方便了,“亦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不要说自己没有时间。这样说吧,现在你把拿手机的时间换成念佛的,就保准往生了,而且品位还不在下,所以就需要单立功课。我们正法学堂也有布置的功课,不知道大家完成的怎么样了。反正是一人一个功课,完成的相应了,这就是往生资粮,也不可能每天都照看着。而且我们有时候进、有时候退,精进、懈怠掺杂着走。所以只能说,大家各自保重,我也如此。现在就是用法把我们凝聚起来。

“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我觉得像咱们大觉世间正法学堂,但凡有缘听闻到的,一万声应该是没有问题了,打保底了呀。后面祖师还说了,“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一定要看到最后一句,“不容一日放过。”

每天掐着点儿雷打不动的,要把佛号念够。现在我们如此的修不起来行,世间的打岔如此的多,一天一千声、三千声,有的都念不起来。哎呀,一千声三千声,就跟玩儿一样呀。出去散散步、聊个天的功夫都能念完了。管他三七二十一,你念呀。“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这指的不是在忙的人里面,有前一类,可以忙里同步念。有一些力量轻微的呢,那要忙里偷闲,把时间挤出来,专门完成数量上的念。我们应该以一万声为起底,三万声为持平,五万声才能稍微赞叹一下,可以这么说。

下面又再进一步的说有的人确实忙,也不能不承认他现实状况。“又有冗忙之极,顷刻无闲者”,真的有在有的部门,加班加得没完没了的,一刻都不闲。哎呀,有时候比喻这样的有点轻浮时间的人,就是身在福中浪费福。你看苦到“顷刻无闲者”,真的没有时间,太忙了,工作、孩子、家庭,怎么办呢?

“每日晨朝,必须十念。”你看这后面批的,我以前还没看到这里。“此净业必不可少之行,即课诵多者,亦当行之。”真的跟我们一直提倡的一致,不管大家念佛数量功课多少,每天早上十念法绝不能断,绝不可以有一天断。要念成下意识就像早上起来要上洗手间一样,把十念法调成一种生理本能,这样你才断不了。

所以,“积久功成,亦不虚弃。”“积久”是什么意思,每二十四小时一次十念法。十念法后面也开示了,是讲究把身心收摄得特别纯净的,从质量上来论的。我们也一直在弘扬十念法,现在我在普陀山这边,有来了三皈五戒弟子的话,也还是给他们一个卡,让他们好好得把十念法加行起来。为什么呢?“积久功成,亦不虚弃。”就还是往生的资粮,凭这个就有往生。

“念佛之外,或念经礼佛,忏悔发愿。种种结缘,种种作福,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是说我们前面说的“众行”,万善都修起来,回向。所以后面结学的根本法大家要明白,“凡一毫之善, 皆须回向西方。”

在微信上有些同修问我问题,我就觉得太多的问题都是问来问去,就是摸不到门儿上来。就不晓得自己修不上去,好像不知道又多么的想修。实际上,修善法怎么都行,但是你要回向往生西方。回转这些散业、散行,成为一条线上的往生资粮。当然以念佛为正行。“十念法”是给马不停蹄没有办法,家要养口要糊的,上有老下有小的,这样一种根性来说的。所以净土法门广大无外,广被所有的根性。特别是晨朝十念法,“必须十念”,重在“必须”。每日晨朝“必须”十念,不能有所缓冲或者闪失。

“如此用功,非惟决定往生,”往生已经不在话下了。“亦且增高品位矣”,还能增加往生品味。

所以二十二问就是把人脉分成几种情况,不要说你念不起来,已经跟你说了,怎么样的情况你都可以念。大不了你就一天念十念总可以吧,也可以往生呀!所以很多人相应不起来这个法。我们到正月十六又要讲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第二讲,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听一下,会增加很多的往生的机率,我可以这么说。有时候因为我们自己把自己给吓退吓怕。

当然,就着中流砥柱的一些人来讲吧,基本上还有时间做功课,或者有时间在执持佛号呀,各种各样的。情况好一些的,修行习气比较浓的,他可能能够长期坚持念佛。甚至多少年如一日的功课不倒,特别坚固。那我要提醒你,一定要在信愿的福慧力上去增上,往高了拔。念佛就像水桶一样,木条越高,装的水就越多。如果你长期的坚持中,信愿的福慧反而越来越淡。你的“我执”掺杂进去,会生慢心,觉得自己是长期比别人修行好,又能雷打不动的坚持,诸如此类的,又会把弊给生出来,所以大家注意一下。这是长期能够坚持的,非常赞叹这样的同修,但是要在信愿上面补足。

还有一些人呢,似乎是性情中人,情绪化比较厉害,就比较容易闪乎。他的修行一旦相应了,那真的好像突然就直上九霄高处。弄一段时间,或者几天甚至个把小时,拜一次山、读一部经、坐着念佛,念念念的,可能他过去的信愿比较足,所以相应增上的很快。但是这一类人一般稍微精进一下的话,违缘就寻上门来了,即刻就要考验了。因为他太情绪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居多。结果一有障碍了,志气比较淡,不会兼顾,就拉垮了。这样的人因为定力比较差,切记要以礼拜多多为好。

还有一些人呀,那说的也比较情深意厚,嘴皮子耍惯了的。我最能理解这一类人。虽然这一类人又不念佛,信愿又很飘,像作秀一样。如果是这种根器,要用心的去思维思维下生死轮回和你的前途,比如下堕地狱怎么办呀,要多去闻思这些问题,要当真的去琢磨琢磨,自己到底怎么办。就这样继续晃悠下去?

还有一些同修,现实生活中遭遇比较惨。我告诉大家,遭遇惨的千万要珍惜自己这绝佳的修行背景。你就破罐破摔吧,反正佛菩萨安排我成这样儿了,什么本事也没有,世间福报很差,智慧也不高,人缘也不好,走哪都是受气包,不受重视受排挤,简直在人世间过得无一是处。好,那就剩一句佛号求生了,你就只有这个本事了。谁也没办法干扰我念这一句佛。在这样的绝境中呢,反而心力提起了,比所有的人都强了。所以,真的你要处在这种情况,切莫把境界给浪费了。绝佳的修行风景正在被你途中经过,有可能你过了这个地儿,就没了。

当然生活比较顺遂的也要当心,以为春风得意,千万不要寻思着没完没了的要自在开心,幸福万年长。你要知道,人生百年,一共一百年就撑到头儿了。拥有的物质、称心的情感呀,都会突变的。可能大家会觉得,法师就不能说点好听的吗,今天是大年初七。那我们要论一下,你是不是想修道?你今天的向道之心不倒,还没有修起来,是能相应这种法的。如果就喜欢听好听的,那我们就说说“念一声佛就功德无量,善根无穷”。但是也只能这样,为什么?

这辈子没有希望了。大家同修莲友,你想想,身为一个道者,听到这辈子“道”没有希望了,那得心如刀绞呀!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不能念也要让他念,不能专也要让他专。但是切莫忘了信愿。出现了退失、懈怠也不怕,就是不能够放任,彻底把向道之心没了,那就丝毫回不了头了。所以常要准备,像穆桂英挂帅一样五十三岁再出征的精进。

这是《净土或问》的第二十二问。说到了具体这一类人在生活中怎么修,很朴实,很容易消化,那就具体随开示而用功吧。

我们再来看第二十三问。这一问可以说是比较详细的说具体的操作行持方法。因为确实我们念佛,还很少注重讨论具体的方法。因为讲经讲论弘法惯了的,有时候还真的在此上面占的百分比至少是不足的。很多时候大家听完了,相应了,法喜了,就是不知道怎么念。有的需要手把手的教他会,教他完成。

所以《净土或问》这部论典真的是很全面到位,信、愿、行都有。特别是这几问回答中的,落实到行处,还有调整一下发心啊,这也是一种行持。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这也是一种行持。这一问里面,就是给我们有经验之谈的方法内容,毫无保留的说出来。

“问曰:泛言念佛,未有其方。且十念回向之法,亦所未喻。幸详以示之。”

很多时候真是这样,当然实际上我们劝念佛,并不是泛泛言的。因为有的上根性的人,让他念,他就会念。以前有念佛人请教善知识,请问老和尚,念佛怎么办,这样那样的问。老和尚开示,你念,再念。过段时间又来了,说念是念了,还是不得力。老和尚开示,还不够,继续念。过了一段时间念佛人又来了,老和尚继续开示,让你念,你就念,不要废话。再念,念念念的就上道了,没问题了。当然这种根性很少,他能承载得了这种法。

但是很多情况呢,还是听到说笼统的说念佛法门,但细节没有经验的人,“未有其方”。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念,而且说到十念法、回向法,既然这么通吃的话,应该接触到的人,都能够掌握呀!所以,请你仔细具体说一下细节也无妨。

下面的内容,就讲到了具体的两门和一行。两门,指的一个是观想佛像,一个是持佛名号。一行,指的是十念法。这一问的回答内容,全部都在行门的具体操作上。

“答曰:念佛者,或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佛。”

前面说到两门。第一门就是专缘佛像,专门修心系念佛的相好的观法上来。在教理上稍微有点了解的,和诸位说,修观法是非常妙的。大家也听过我们讲《观无量寿佛经》,这里说“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就把心系在佛的相好庄严上。

关于修“观”,观佛的依正庄严,既能够在相上引发净土的依正妙相庄严,还能够引带《楞严经》里面说到的“反闻闻自性”的相同效果,同样也有“老僧只管看”的禅门诀窍,前面我们也讲过,还有止观双运的现实作用,就这么妙。当然说这些,因为教理上比较专业,大家不一定能够消化。或是觉得这段说的,大家一句都消化不了,那我们就依此文教而行。专门依着《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佛的庄严相,把心系在上面,能够得定。

“定”是什么意思,就是久久一直这么做,就会有一种相续力,相续了以后,可能你散一会儿,突然间回过头来,这个相续力即刻就入到此道上,这是训练出来的。有的人上辈子就带着这种相续力,那你赶紧好好续。有的人这辈子才开始,那就不断的这样的专一来系缘。

所以你看他讲到说“开目闭目”,观力它是很强的呀。用开目闭目来做验证,不仅是佛的像,包括西方的依正庄严,看你心力的强弱,缘境的大小能不能锁定。其实我们这里讲到的开目闭目,常得见佛,跟前面讲到的说不管再忙再闲,再闹再静,不离佛号,它是一个效果。跟持名这样的念,它是一个效果,这里体现的就是开目闭目不受干扰。

常得见佛,这是第一种。你不是说“未有其方”吗,现在就跟你开出来第一种方,第一门,观像观想。

第二门,“或但专称名号,执持不散。亦于现身,而得见佛。”

这也是有出处的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嘛。能够但心持佛名号不散乱,你都不必去再去打扫妄想,断除烦恼,你就只管念。

“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我们现在基本上修的就是持名念佛。“称佛之法,必须制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佛号”,后面的成时法师的点评特别中肯,“此在欣厌上着力,不在念处上把脉,切须知之”,话是什么意思我转化一下,大家就知道了。就比如说“只管念”,这个法是很微妙的,虽然说只管念,好像一般一听说这落脚点就在只管念呀。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使力不是使在念上,好像在念上用尽了力气,铆足了劲儿,跟拔河似的,不是的。而是使在“只管”上,什么力量能支撑着你能够一直只管念,还是再回头来,信愿之诚,欣厌之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力。只有心力非常切,你能够提供只管的原动力,然后才能念念一心一意地念。

所以这里才讲到说,“口中声声唤阿弥陀佛,以心缘历,字字分明。称佛名时,无管多少”,不管你能念几句,多长的时间段内,“并须一心一意,心心相续”。这种情态我们才够得上经里面讲到的至诚心念,“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所以真的跟世间法的情形一模一样,什么情况下才能逃脱生死之罪呢,你得拼命跑呀,跑的最佳效果,不是说跑的速度快,而是出现拼命的情况了,才能跑出来真正的速度,才能真正拼出来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的效果。所以这是事实。

这就是给开示的两门,一个观佛门,一个持名门。

“若不然者”,不这样的话,“灭罪良难”,就是很难灭罪。

其实观、念两门都没有出《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妙义。因为《观无量寿佛经》里面都有提及,学习过《观无量寿经》的,我希望大家再去听一遍,有提及以观为根本的内容,但是也说到了持阿弥陀佛名号。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印祖怎么概括的,他把这两门综合陈述的时候,穿插得非常好。他说“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就是说佛在《观经》里面给我们讲观想法门的十六种观法。在讲到观法的时候,说到了观的原理,就是引擎发起来以后产生的发动效力,你看他讲到,在十六种观法中的第八观,不是让观圣像观嘛,他说“于第八像观之首,发明宗要云”,就是把原理讲出来了,《净土或问》也说了不止一次两次了,说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这就是观想和系念都出来了。这段经文真的是十方三世诸佛的心要大道。我们不知道哪个法殊胜,这几句话就是无上的法界心法,加持力太大了。

告诉大家,就我们今天晚上再这么听一遍,就可以说,又在成就路上不知道注入多大的加行效果。所以印祖在这么陈述完了以后,大家来看一下他的评价,正好结合我们讲到的观想和持名吧。他说“须知法身入想,理实甚深”,“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理解不了,怎么会这样呢,但是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心作心是,事本平常”,说,只要你一系念,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是你一念就出现的效果,这非常稀松平常。但是稀松平常的事呢,又能够让我们达到非常的效果,就是超凡入圣即刻成佛呀,所以又说“平常非常”。你说前面讲的甚深,诸佛菩萨入法界心,入一切众生心,道理甚深,但是“甚深非深”,因为它本来就是这样。

最后他说,“能圆悟者,方名达人”。就是把观想和持名结合起来,毫无障碍地圆融到一念上,这才叫做通达的大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到不了也没关系,“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在讲到观想念佛的第十三种情态中呢,“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就是观跟我们人差不多的这样的一个佛就可以了。如果你在第十三观里面还观不起来,“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第十六观里面,实在不行你就称名也行。“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这是从观想上的第八个观,观不起来,那第十三个观也不行,那怎么办呢,“佛本是一”,你观不起来,“观不能作,称即获益”,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同样的功德。

所以印祖说的 “于此谛思”,认真地想一想,“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这是印光法师陈述的这两种念佛的原理,把它结合在一起了。分开来讲,你喜欢怎么念就怎么念,因为有的人他喜欢观想,特别有的人还是同时进行,或者是偏属一门,都无妨。这是讲到说,“若不然者,灭罪良难”,到这地步呢,讲了这两门。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一行,前面不是问了嘛,“十念回向之法,亦所未喻”,就是还不明白。好了,这里就给他认认真真地讲十念,我们也讲的太多了,几乎正法学堂都知道著名的十念法。那我们也把它贯一遍。

“十念者。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这什么意思,就是记住晨朝十念法,在早上是最佳时机。当然我们要洗涮干净以后啊,刷牙洗脸,如厕完了以后,身体清清爽爽,精神不萎靡不振的时候。早上过来向着西方,家里有佛堂也可以。正立合掌,一个正,一个合,这就说明是要你的身和心调整一致恭敬中正的状态,然后“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多少,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就是你尽量能念几声算几声,不要非得要念到几声才算一念,一声也算一念。

“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就是说,根据每个人的个性,有的人他慢吞吞的,气都上不来一样。有的人很急很躁,后一念都赶着前一念,后一口气冲着前一口气。这些都要适当的调到一个平稳、中和的状态。

“如是十气,连属不断”,它的功用,“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就是每天这十念,虽然时间不多,但是必须把它念的非常的精巧、细致、有穿透力。在每天的业习中,它有穿透力,一直具有领先水平,到时候才能牵引着我们往生呀。

所以“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也就用数息的功德,衬托念佛的效用。“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大家一定要明白,记住,我们再再的讲这个法尽形寿不能停。

“回向发愿者。念佛既毕”,就是念佛完了以后,当然也包括你行善的的一切功德,像诵经、礼拜、放生呀,等等诸如此类,但凡你做了一点善事,哪怕今天帮了一下别人,你也要愿以功德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当然,这里讲的“回向发愿者。念佛既毕,即云”,一般我们简洁明快的话,那就是四句,“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或者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你看我们当下只要这么一念,这么一想,心蹭地就直通到西方净土了,这就叫法界的心法。

这里天如惟则法师更恳切地推荐了一个我们也常念的《一心皈命文》,实际上他妙在哪里呢,他有一个反转,就是像赖上去的一个法一样。我们讲《观经四帖疏》也会提出来这个观点,阿弥陀佛当时也是,反正如果让我成佛,我就要赖在法界的心上,说如果让我成佛就要怎么样,你不让我这么样,我就不成佛。所以我们念《一心皈命文》,祖师爷写的也很妙,为什么,他就用十八核心愿来赖,如果我修净土,我就要耍赖,你就必须满我的愿,成功我往生的事儿。

“弟子(某),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下面就开始赖了,怎么说呢?

“佛昔本誓”,既然阿弥陀佛叫大愿王,曾经发过这样的根本誓愿,那你就不能违本誓愿,反正是你说的,“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不是说我跟佛唱对台戏,是阿弥陀佛您老人家原来给我们许的诺呀,那我现在就要兑现诺呀,兑现里面就这么多条件,我念《一心皈命文》的时候,就具足了这个条件。

所以说,“愿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什么叫得入如来大誓海中呢,就是说你的愿已经生起作用,我现在就是要入到你的作用中,让作用在我身上变成现实,叫作“得入如来大誓海中”,“乘佛慈力”,乘佛的什么慈力,大慈悲愿呀。“重罪消灭”,靠的什么,阿弥陀佛的愿力威德来加被我们消罪灭罪。

“净因增长”,里面也讲到善根增长,凭你的愿力起到这种拨动的作用,盛满的功能,“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一样一样的跟你说清楚,不许出现这种情形,“如入禅定”,要出现这种效果。然后才说,“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再说,“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这里给我们把《一心皈命文》过一遍,大家要记住《一心皈命文》是补在观想系念和修万善同归的回向力上。

所以说,“如上念佛之法,至于回向,乃先德垂训切要之方”,你不是不懂十念和回向法吗,现在我就具体不瞒不昧的托盘给你,传授给你,这就叫传法。

我们一说到传法接法,不晓得有多么甚深微妙,就这么个法,你信就能往生。“垂训切要之方”,都是切中要害的方法。“盛传于世久矣。当遵而行之”,希望大家依教奉行。

那好,今天第二十三讲,正好讲到二十二和二十三问,好像讲的课程的数量次第,跟问题的次第,正好合二为一了,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对接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也感恩诸位成就我讲法的往生资粮,互作增上,同生西方,我们下次再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助念最好是在断气前还是断气后

问: 临终助念是断气前进行边护理、边助念,并加以佛...

火里莲花,女中丈夫

【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

律航法师:三皈五戒的问答

三皈依的问答 问: 什么叫做三皈依? 答: 皈是归向,...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一桩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进勇...

人生怎样活才有意义

如果你真有信仰的话,这句话你就会有答案。当你还问出...

梦参老和尚《佛七开示》

第一日 上:念佛的障碍 念佛的障碍 我们念佛,要先把...

外在的火是惹不起的,只能离开

问: 佛陀在火宅喻中并没有提出消灭火的方法,而是要我...

暂念弥陀圣号,便胜百年布施功德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在这娑婆世界修行,...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持戒的功德为何超过布施

持戒跟布施有什么差别?两个都是修习善法。 我们这样子...

有情众生色心的状态--得

在百法当中,天亲菩萨用比较特别的专有名词,一共有二...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我们所要改造的命运...

外财布施与内财布施

我们要知道,财布施有两种,一种是外财布施,一种是内...

【佛教词典】续善根

【续善根】 p1460 瑜伽一卷十三页云:云何续善根?谓由...

【佛教词典】幻象

(杂名)幻化之象也。性灵集八曰:觉朝无多虎,悟日莫...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现在很年轻想往生,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问: 比如我现在还很年轻,身体又好,生活事业都好,我...

学佛要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吗

问: 学佛主要就是要解决后生大事.但我很多朋友都说在...

观音菩萨感应故事:治愈脊髓瘤

10年前,我因患病,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危难关头,...

画佛像为什么能够成佛

前面是雕刻成一个立体的佛像,这以下是用手工把它画制...

巨商静心复得伞

有一位巨商,为躲避动荡,把所有的家财置换成金银票,...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

戴着假面具

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朋友对妙智说:人活着,特累。 不能...

【推荐】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一个行路人因为太疲惫,躺在路边睡着了。不久,一条毒...

【推荐】临终十念生天福

佛陀与五百比丘,曾有一段时间止住于古印度毘舍离城外...

三个小孩供养白珠

无量劫以前,一切度佛于世间弘扬佛法。一日,佛陀和弟...

烦恼与道用,全在一念之间

《净土》2019年第1期 文/明光 人到中年,身体上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