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宏海法师  2018/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十四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各位道友,大家晚上吉祥。从这篇论文的内容上,已经只剩下三个问题。基本上讲剩下的前两个问题是第二十四讲。

我们一直给大家强调,天如惟则法师是从禅门尊宿这样一种大成就转弘净土,所以他的道风上,一个是见地是非常犀利的;再一个,有这种慈悲,婆心切切、苦口婆心地给大家讲;第三个,就是虽然惟则法师是引经据典,乃至是从其他大德著作里边摘出来的,但是我们一定也要同步了解到,是他从真实心地修行的风景中,融会贯通了以后,再进行的开示。

所以我们现在来听法、学法也最好如此,既要在经典或者论著的原文上能够贯得下来,又要再加着自己平常在听闻佛法中积累的一些佛学的知识也罢,名相也罢,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真切的就是需要我们的这种仰信,这种信心和修行的境界。当然,这种境界也是不断的在提升,所谓的境界其实就是心得吧,这么表述更加的恰当。把它揉在一起,化为自己的道粮。这才能够免去,我们听来听去依旧还是这样子,没有拨动心弦,也没有增上信心,总是结缘一场而已的状况。当然,结缘也比不结是好,因为你不结法的缘,那你一定是在世间结那些俗缘去了。所以缘分也很重要,看大家在哪个层面受用吧。

今天我们先从二十四问讲起,这一问其实是一个补充提醒,篇幅非常短。我们在二十三问里面,讲到针对有一些在家众,在世间的因缘网中,不能够顿舍,所以有的闲有的忙,有的甚至极为繁忙,故而提出了“两门一行”的修法。也就是观想、系念和称名,系念就是称名,再一个就是十念法,这叫两门一行。因为祖师也是面面俱到,他不能只导俗,还要顾僧本位。所以这一问,其实是就着世外的修道者,来进行回应,但是也是重复前面的,就不在此多说了。

“问曰:世网中人,随量指授微细方法,靡不详明矣。然则我辈世外之人”,这就是以一个修道者,甚至以出家人的口气,说我们已经不在世缘中了。“又当何以加其工焉。”专业的修道者怎么样来加功用行,精进不懈呢?

“答曰:前不云乎。”祖师爷觉得这是自己的僧弟子,也就不客气,你没听到前面我已经讲过了吗?诸位佛子们,请大家也要多多的去听闻和忆念,别再讲过的问题继续又问,问完一遍再答一遍,答完一遍,下次还问。如果你听过法了,经过了就要铭记在心,哪生了疑情,就用它来解决就可以了。如果你忘记了,那再听一遍,因为再听一遍还有再一遍的心得。所以祖师爷说:“你没听前面讲吗?”

但是,“修有多类,摄成三门。如是三门,门门可入。”前面讲到的观想一门,忆念一门,众行一门,这三门在一开始前几问就讲过了。

“或单或兼。随意之所取耳。”你也可以就依着一门不断的深入,或者两门同时兼而一起来进行。但是大家要记住,因为这种“兼”,它是属于同在净土法门中而言的。不要搞错了,并不是说让你去再舍了这三种念佛方法,或者说回向万善同归,再去修另外的别道,不是这意思。在修净土中,比如观想的时候,口里也可以称名,你行众善之道的时候呢,当然要以念佛为根本,这就叫做“兼”,随自己根性好乐。“之所取耳”就是你自己看着办无妨,希望大家也能听进去。

我们下面来看第二十五问。

“问曰:圆观之修,唯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门。华严十愿,宝积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对,则功行之难成。”

这个问题前提说的非常好,实际上是属于向祖师爷陈白,说我见解对不对,是不是应当这样认为。“圆观之修”,就是前面讲到的,念佛不是具足了一心三观嘛,包括“唯心之念”,也就是说这是上根器的。我们常会提及到根器这个词,说到上根器,一般都觉得好像人家就生来会赚钱一样,这个也是生生世世赚来的。上根器怎么来的呀?为什么我们是中根下根呢,积累的太少了。

人家也是生生世世积累的,能够将心行触探到这个地步,这就是所谓的上根器。所以不要一听上根器、中根器,有差别相,就以为肯定有投巧之法,没有投机取巧之法。只不过在生生世世的节奏中,这一世我们跟人家并列一起的时候,人家积累的多,这个没啥。我们只能也说,见贤思齐,百尺竿头,迎头赶上。就是人家能把心调到这,修到这,积累到这。就像有的人修行为什么快呢,般若缘深呀!你看《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又说“多时”。所以,所谓的“似乎上器之行门”,为什么上根修的起来呢,他直接就把心就对接到那个高层次,高境界了。

“华严十愿,宝积十心”,前面都讲过了,《华严经》里的十大愿王,《宝积经》讲到要生十种心,这十心、十愿虽然心行非常的殊胜,比如说礼敬诸佛、普皆回向,确实是非常的大功德海。问题是我们凡夫心很难到这里呀!比如宝积十心里面说,“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损害心”,一切众生都不会去损害,特别是他损害你的时候,你还不去损害。“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这些凡夫心很难做到。所以为什么要闻熏十愿、十心这些教法,就是把凡夫心直接调频到和菩萨同步的这个层面,直接给你撑开。

“亦乃大根之功用”,又是为什么大根性、大根机的人才能用得起来十愿、十心呢,因为人家也曾经撑到过点上呀,今生有可能作用连续起来了,所以叫大根。大根是什么,就是根已经扎得很稳了。现在让你不惜身命去守护一下正法,哎哟,可能想想一股激情,一念还可以,真的动真格的时候就吓死了,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特殊的时代出现过这样的情形。所以如果根器不对,功行很难成就。你就想“五停心观”里边各有对治呀,嗔恨心重了对慈悲观,散乱心重了修数息观。如果你不对机,就很烦恼,就不能够相应所得的法。

当时应该是阿难吧,阿难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打铁的,一个洗衣服的,他让打铁的修不净观,让洗衣服的修数息观,他俩就怎么修也修不出来,不能相应。结果佛陀知道了以后,就呵斥阿难乱点法门谱,说:“洗衣服的尽是给别人换衣服,给死人墓地里边弄这些,死相看得多了,你让他修不净观,白骨观、脓烂观都能修的起来,马上就相应了;打铁的锤子一下一下的,烧风箱让火越来越旺,呼的进去呼的出来,这不正好跟数息观相应了。”这么一调包,他们俩就都成道了。所以这就叫根器不对,则功行难成,不是那块料。

问题最后说,“今吾自揣其根,观吾自好。惟在专持名号,暇则或加礼拜忏悔而已。师以为如何。”我现在揣摩揣摩,看看自己的习性、爱好呀,几斤几两,利根、钝根自己其实是知道的。因为毕竟修行人都有一个反观的能力,有时候看看自己的业处,就能够知道大概过去世好什么,什么烦恼比较重,适合什么体验,你体验过一番以后,最后就剩一个坚持自己最喜欢的,最相应的。不必说真的得去无限度的都尝试,也没有必要。

所以才说“自揣其根,观吾自好。惟在专持名号”,这是第一个,是根本法,根本宗旨就是专持名号。如果再有闲暇的时间或者松快一点的,加一个“礼拜忏悔而已”了。大家要读懂,念佛之外实在还想再修一些其他的法,就是磕头拜忏最相应,就可以了。“师以为如何”,祖师爷您觉得怎么样?

“答曰”,祖师爷答,“善哉善哉,汝知量矣。”

修行人其实最难得的品质就是自知之明。我们平常也在耳闻目染,常道听途说,多少人还不服气。现在身处在五浊恶世,多少人发愿要生生世世常在恶世间度众生,他觉得这才是最上。当然是最上,可是行不行?多少人认为,这辈子大丈夫要证圣果,或者乃至说再次一点,明心见性,行不行?

为什么“汝知量矣”,就是你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多少量呀。说实在的,我们现在的根性已经差到极点,为什么,可以这么说,现在所谓的好修行人、好佛弟子,跟正法时期或者在佛国净土里面,那攀比一下子简直就是,哎呀,说过分话,五逆十恶的人一样,在那个类比里边,就这么差劲。到了末法时期,反成了修行的根器了。

可是就像印祖所言的,我们要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只有通身的业力。我们知不知道自己的量,因为几乎所有的修行人都认为自己是上根器,哈哈,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都觉得自己还是不错的,自己学修的未必别人能到此处,但是我到了,都觉得自己是上根。比如修净土也是这样,我们修净土当然也会赞叹净土是总持法门,三根普被。学修时虽然口里说“哎呀,我不行就念念佛就好了”,实际上还是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因为净土法门是最方便上乘,末法最适合的法门,被我给修了,那我比一切人都强,这个也算是不知量。

由于这样的话,业力太重了,念念的荒废光阴就怎么也上不了道。稍有点清净、感应,马上就会有违缘来牵扯,比什么都灵。久久用功呢,福报又不够,对于三宝,有时候生恶心,对佛菩萨生恶愿,真正用过心的人都有过这个体验。而且到这个时代,斗诤坚固的情况越来越烈。好不容易好像自己等到有点希望,感觉要了生脱死的时候,结果又要死了,接不上前生后世的这个茬,这一切都是业力在作怪。

所以“汝知量”就要承认自己真的不行,不是说客套话。哪怕说有一点行,不说修了,就闻思而言,你能不能够听进去,把法能够听穿了,听相入了?都不行,所以只能念念阿弥陀佛。这是“汝知量矣”。

祖师说“观汝之言”,就是听你所说的呀,表态“正合善导专修无间之说矣”。我们正好后天要在线上直播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在此书中,还有观念法门中都讲到过念佛应该专修,无间修。《观经四帖疏》里面主要讲观念,观法和持念,在这一类的行者中有一类人比较适合“专修”,其实是基本上都是这样,为什么?原因就是境太细了,心太粗了,这里形容的“识扬神飞,观难成就”。

“专修者。谓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为什么心粗的人入不到细境呢,为什么观难成就?一个,心的凝聚定力不够,大家反观一下,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心的凝聚力不够呀,守不住呀。现在说实话,不要说修学佛法了,你看看就是世间法,比如听一首歌,你都未必能够把旋律从起到最后的落听完,听着不对胃口马上就换。甚至连看一集电视剧、电影、一本书的定力都没有了,每天圈里都是这些小视频,什么抖音都是剪成小段才能听起来,为什么?就是神识越来越飞扬了。

说实在的,现在一个多小时的讲法,大部头长篇大论的讲有几个人能听?打个比方,现在录一个小视频很简单,针对最基本的初机,这样弘通流布佛法,点击的还可以,一下就上千了。真正其实我自己最相应,也花了心思,也真的是付出了的心血讲《弥陀要解》,你再看看那个点击率就很少,上不了千。要是在微信里面说几句发几张照片,马上就蹭蹭蹭的点赞,来个三四百都有。为什么?就是我们现在难以成就这种相续,凝聚力、定力不够,神扬识飞嘛!

再一个就是为什么观难成就了?跟佛言不能够甚深的相应。其实观要成就也不难,他是好几种力量的走向来成就的,虽然力量是一个力量,看你怎么走入道之道。比如修观你能把《观无量寿佛经》里边佛的开示,深深的烙在自己的心地上,那依着佛说的就去相应就行。什么叫相应,就是同步,就这么作意。再一个观难成就,就是不能够参与大量的时间,我们舍不得时间,其他浪费的时间都能舍得,就是修学佛法的时间集不起来。好多时候就是玩票,感觉一下。再一个因缘中呢,我们这些散世缘,太散了,不能够专注。

这就是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观难成就。所以才要大圣悲怜,劝专门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专称名号。“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观不起来也无妨,因为还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称念,称念容易啊。

为什么这么赞叹执持名号,就是念佛号的法呢。这里几点:第一点,“正由称名易故”,容易上手上口,从能起行的角度来讲,入道快,念起来其实就入道;第二点,“相续即生”,就是效果是一样的。观法上来讲,修观的话你观到了才成就了。称名的话,只要你相续起来就成就,反正一样的往生;第三点,就是打保票的状态是什么呢,“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这个就是在打保票了。念佛念的“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我们听过尽形寿,对吧,那就全部生,不会有落下的。

那为什么是这个原理,真的要从法上了解一下,说的这么好,甚至最后能够打保票,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德?前面也一直在讲,现前法中唯有此一念,就我们现前这一念用来念佛,一直念佛,那就说明,就一直在佛,佛一直在,就一直这么佛佛佛佛。大家想在这样的相续中,还哪里有染污呀,没有染污,那你能生到染土吗?只能生净土,直通净土。

现前这一念一直相续,“毕命为期”在佛号上,在念佛,那还能够见什么,能够见三途、见八难吗?你连二乘都见不了,只能见佛呀!那念念在佛,还是这现前一念,已经用佛把它填满了,你还能做什么?其他的都干不了,只能作佛。念念向佛,念念是佛,就是这么一个行愿原理。这就是为什么可以打保票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几个能够修到这样,有几个那往生几个,绝不会有闪失的,这是这一点。可是怎么办呢,就是不念呀!

“何以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后面讲到了,第一个“无外杂缘”,在这一念现前法中,再没有第二念取虚妄的烦恼,一念是清净的。“得正念故”,一直能够提起念佛之念,一直在入道,在道。不会起颠倒邪念,轮回下堕之念,都不会起的,所以说“得正念故”。

第三句,“与佛本愿相应故”,这才是核心的开示。什么叫“与佛本愿相应”,这是一个大靠山、补品呀,我们净土行人就靠这个全营养素来活命啊!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来补我们的愿行不足的愿,正好凡夫愿行不足,也是当下的实际情况,正好与佛愿相应。它就是这么一个不可思议,而事实存在的天然配套的设备。凡夫跟佛,成就往生。凡夫往生,佛来接引,就这么一个配套。所以说称名发愿往生,就是与佛本愿是相应的,能够得蒙佛来护念,这么一个状态。

第四点,“不违教故”。什么叫“不违教故”?所有的净土行法,乃至其他一切行法、法门,都在其中,不违教。不是说净土跳出来跟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是相背道而驰的。我们有时候会讲好像净土已经殊胜得,甚至连释迦牟尼佛所有的法都超越了,好像言外之意就是其他的都不行了,不好了。这不是这么说的,这是一个错解,不是说其他的不好。但是确实净土之广大,一切的行门法门都在其中,是教海总持,所以不会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第五点,“顺佛语故”。顺佛语,随顺佛的开示,佛之知,佛之见,佛之教,佛之行。就是依着佛之教而行,一定能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顺佛语故”。

所以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那再这么一讲来,大家就知道了,能够知道自己量的行者,正好修此易行好修之法,专修持名嘛,这一段就是主劝专修。当然前提是只修持名,这个我们要搞清楚。

“若舍专修,而修杂业,以求生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那这就是反过来说了,如果你没有专修而是杂修,虽然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闪失就大了,保险系数就特别低了,百分之一二,千分之三四而已了。修的多往生的少,为什么?

第一点,“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如果不是专修,你想凡夫的那点小本事,顾不了多头,拼命的才能保一头,你还有几头。杂缘多了就乱动,那正念能提起来吗?甚至这个正念,不是说你没有在修佛法。你在修其他的法,成就不了的法。当然也是一直生生世世修下去,肯定能成就,可是是这辈子成就不了的法。那就属于杂修,杂修的话,从往生法上而言,那就不在正念上。不在正念上,但是大家要把这个听清楚,不要误会搞错,“乃由杂缘乱动”,失去了正念;

第二点,“与佛本愿不相应故”,因为佛的本愿就是让你称名,“与教相违”;第三点,“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你没有随顺佛的教导,怎么入佛知见呢?再一个,“系念不相续故”,夹杂、断裂的,“心不相续报佛恩故”。这是善导大师的开示,惟则法师那真的是从心地上这样走过了的,“心不相续报佛恩故”,为了报佛之深恩而念佛速求净土,广度众生,满菩提愿,这么个次第。你衡量、掂量完满了以后,才确定说,为报佛恩,生西方净土。也就是才能把内在的关联,其实是一个直通的关联,认出来、透过去,知道是这么回事。一般心没有在法上,没经过的,都说你为报佛恩,跟相续不相续好像关系不大。

你看这里特意讲到,“虽有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一听我马上就有感触了,“虽有业行”,为什么呢,杂修的人有的是真修实干,可是凡夫真修实干的时候,想要讨点巧,买点好,甚至一天做多少多少功课,生怕别人不知道呀,想自夸又不想明说,故意想种种套路在那显摆。各种各样暗渡陈仓的法子,心就阴暗。为什么?因为名利挡住了,自然而然就虽有业行,也不能够相应,不能往生。

“乐近杂缘,自障障他生净土故”,喜欢这一下那一下,什么都要尝一尝,面面俱到的人了,就犯这个过失,这是毋庸置疑的。大家都知道,如果真是心地上用过功的,也都甚至有过这样的情形,吃过这样的亏,或者现在还在其中不能自拔。

所以讲到这儿,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善导大师说的真正的专修、杂修。杂修好像就是很懈怠,很不修行的意思,不是的,有可能他很精进、如法,但是对于往生法来讲,他没有修或者半调子修。所以善导大师讲到专修,讲过有五种正行,大家要听一下。一心一意读净土的经典,尤其是净土三经,这叫读诵正行;一心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净土的种种依正庄严的果报,微妙、香洁,一心一意观想,这叫做观察正行;一心一意的礼拜只阿弥陀佛,叫礼拜正行;还有一个叫做一心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叫赞叹正行。

所以,从法上来讲,只是净土三经。从人上而言,只是阿弥陀佛,不管你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这都叫做正行,但是,大家听明白,这些在正行里边还只属于助行。真正正行里的正行就是一心称念弥陀佛名号,这叫做专修,专又专。所以这样讲来,这五种行中其他的四种还都叫助行,实际上礼拜也是在礼拜阿弥陀佛嘛,他都说这算正中的助。为什么?因为只有称名是正中之正,所以这些还都叫助业,只能称名才符合阿弥陀佛本愿,才叫正行。

你看善导大师这种专修的见地多么的高妙和独到呀!一般人都不敢这么说。又会被我们现在的人说,你这也太极端了吧?

什么样叫杂行呢?是指正行、助行之外其他的万善之行。比如读诵杂行,这个杂行前提还是为了往生净土,只不过修的比较杂。比如说你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是没错,但是你诵净土根本经典以外的经典论著,这就叫读诵杂行;观察其他国土的殊胜,或者其他佛的庄严,但是你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这叫观察杂行;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礼拜阿弥陀佛以外其他的佛菩萨,如东方琉璃世界或者妙喜世界的阿閦佛等等,这都叫礼拜杂行;念其他佛菩萨的名号,就不念阿弥陀佛,但是还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叫称名杂行;为了往生西方,赞叹、供养其他佛菩萨,这叫赞叹、供养杂行。

所以大家搞清楚,这些杂行不是说懈怠或者偷懒,而且他一直在修,修的也如法,也很精进勇猛,大量的在投入,但是他没有修正行。所有八万四千法门中,除了称名,其他的都叫杂行。杂行就是说,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就不按着西方的正修而来。所以从这一点就明白了孰重孰轻。

为什么说“若舍专修,而修杂业”,那我们一定要知道,“修杂业”并不是不修,甚至很精进呀!今天的内容真的是像讲到正脉一样的。所以说五正行是以念佛为正业,其他的为助业。念佛之外,这五正行之外,兼修其他的助业杂行者,这就属于杂修了。杂修和正行有一个得和失的差别相,就是刚才讲的,专修的话,十个十个生,一百个一百个生。杂修的话,一百个里边难得有一两个,一千个里面难得有三四个能生,人越多,往生比例越少。这是就专修和杂修而言。

下面版块开始讲到前面说的“专修无间之说”,一个是专修,一个叫无间修。“无间”,顾名思义,那就更加的严格或者说严谨,乃至要不间断。

“无间修者,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余礼。”

成时法师在这里也有一个点评,说“此缘人一行摄一切行”。虽然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就好了,但是我们又开始生疑情了,说那光拜阿弥陀佛,还要不要拜地藏王菩萨,要不要拜药师佛,拜释迦牟尼佛呢?这种问题非常的空洞苍白,甚至说没有信心。这里成时法师一语,“但须于此生信”,就是说这个是好的,你可以到这来。“不许与他生疑”,你不要说另外的不好。凡夫法界里边,认为这个好,一定是那个不好。可是在佛法里面就是偏赞而已了,在讲这个法的时候,不是说那个不好,但是当然要说这个好,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佛法才是平等,只有平等才能无限度的兼容,而不生矛盾,不生疑虑。

“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余号,不诵余经。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杂余想。”这是指的所有的身、口、意唯阿弥陀佛是我的天地之间,就这么个意思。说白了,就是融到的彻底,身口意全部依附在阿弥陀佛上,忘我、显佛。如果凡夫心还会有烦恼来侵扰,怎么办呢?

“又若贪瞋痴来间者”,心地上本能的三毒烦恼生起来的时候,“随犯随忏,不令隔日隔夜隔时。”这个很重要,确实以前讲法没有讲到过这里,就是要“随犯随忏”,等于是像神秀大师说的,要“时时勤拂拭”。大家要知道,要入“本来无一物”,一定要先“时时勤拂拭”。而且这个时代的人好说“本来无一物”的话听都不想听了呀!

我前些天在微信上发了一个感慨,说修行真是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什么呢?烦恼你一惹它,它更惹你,烦恼真的是也是菩提示现的。为什么呢?要成就你的菩提呀!就让你不去惹烦恼,那怎么办?“时时勤拂拭”。马上后面一堆人就跟着说,“本来无一物”。我这个号称法师的,跟大家表一个真情实感,这种话真的我听都不想听。为什么呢?吹牛呀!如果我再给他还回去一句,马上他就有东西了,绝不会无一物的,对立的念头就起来了。

哎呀,所以说跟诸位同修讲,全凭弘扬了净土,我才有点脸皮敢弘扬佛法,劝信而已了。你说空性,说“本来无一物”,不好意思说呀!我们现在都执著的是面面俱到。就包括我现在说这个话,还会有人嘀咕说:“哎呀,法师,你又说这些。”意思说你太接地气了,让我们失去信心,有的人还要这么想。他就希望我吹牛,听着舒服,然后大家都自欺欺人,就好了。所以说真是人性呀!我们现在是头出头没的罪恶生死凡夫。

所以这个法大家一定要关注一下。“随犯随忏,不令隔日隔夜隔时”,而且会有一个什么加持呢?不仅仅你即刻犯了马上就生起来忏悔心,哪怕只是意识到了,久而久之,在犯之前就会有这种提醒的加持力。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戒定慧,所以就犯了。所以,“不令隔日隔夜隔时,常使清净”,特别是讲到隔日隔夜隔时的话,就是一念犯一念就忏,我不晓得大家能不能相应到这个法,就是现前一念中犯,一念中忏。“亦名无间修也”。

后面说,“善导和尚者”,因为前面引的都是善导大师著作里边的话,“天竺传中,称为弥陀化身也”,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

“观其专修无间之说,要紧只在念念相续。”祖师爷解读的好,“无间之说”就是无间修的核心。显现状态是什么呢?“念念相续”,念念相续是需要一种力量,那我们往往会判为一种好像不知道要锚足了多大劲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要训练你的记忆法,其实就是从信愿围堵过来,让你不断的身、口、意跟佛号结缘,无间的熏佛号,所以“要紧只在念念相续”。

“故孤山亦云:不可等闲发愿,散乱称名。”我们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福报,发一个菩提大愿,好不容易有这点修行的习气,还能念念阿弥陀佛,可是既然要弄就弄好。就跟我们做世间事情一样,你不修就不修,你如果在修就把它修成个样子,不要这种半调子的等闲和散乱的状态。

“永明亦云”,永明延寿禅师也说了,“直须一心归命,尽报精修。”你看这讲的,这才真正叫做皈依。“一心归命”,就是把身家性命都给押上去了,尽形寿的修,只要我的这一期的果报还在,我就念一句,赚一句是一句,这一句就是有一句的质量、分量在。

“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正在念佛、拜佛、发愿种种诸如此类的这种发心之际呢,要有点加行。怎么个加行法呢?“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就跟伸直了脖子就要一样。“无诸异念,”因为这个力量有助于我们相续,所以其他的烦恼插不进来。

“如就刑戮。”你看这些方便讲的多好,就像被判死刑,要去执行了,在这种节骨眼上,你念佛是怎么一个状态。真还见过这么一个视频,好像是儿子犯罪被判死刑了,老妈妈在最后一面哭的撕心裂肺,倒不是世间那种情,她一边哭喊一边跟儿子说:“阿弥陀佛保佑你呀,一定要念佛,被接引到西方,不要受苦。”生离死别之际还有情见在,但是知见也没有倒,还在给她儿子讲,我说真的是阿弥陀佛。

这个时候就叫“如就刑戮”,赴死去了;“若在狴牢”,关在牢里面,就想出去;“怨贼所追”,后面有坏人追着;“水火所逼”,发大水了,海啸了,你在海滩往山上跑,火烧过来了,安全通道你怎么往出扑。如果用这些心劲,你看成时法师说,“此四喻”,这四种比喻,“真念佛三昧之诀也”,真正助成修念佛三昧的诀窍。所以“一心求救”,就是这四种情境之下,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情状,心理的力量、势态。

“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方不虚弃。”心要调到这种地步。哎呀,真的是阿弥陀佛,修净土赶紧修,再不好好修成就的,慢慢儿这么再轮转,成、住、坏、空下去呀,在这一期的法中永远都没有希望。

“如或言行不称”,大家都忏悔啊,这是我们现在的通病,言行不相应就是言行不一,不同步嘛!“信愿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说的多到位!言行不相应,信愿又淡淡的很。说没有嘛他也有,说有嘛又不顶事,没起到这种功德力用。又没有念念相续之心呀,几多同修都是说,哎呀,念佛念的就念不起来了,一旦有个什么事呀,就转走了呀,想不到了、没时间了、心退了、烦恼多了呀,诸如此类的。

“但为业障所遮”,你看成时法师又点评了一下子,为什么呢?因为“恃其懈怠,临终望生。”哎呀,这话都说到绝处了。“恃其懈怠”,有恃无恐的恃,一直知道懈怠不对,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它,就要结伴而行。

“临终望生”,临终的时候你指望想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怎么办?怎么生呢?因为他前因后果不相应了,不可能后果不朝前因呀。“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现在活着的时候是因,才能召感临终往生的果。所以说“应须因实”,你现在能够使得上这种劲,去求生去持念,“果则不虚”,比方打的就是说因果是直通的。“声和则响顺”,发出来的声音是好听的,回响过来的也悦耳;“形直则影端故也”形状是直的,身是正的,就不怕影子歪,这也是指的因果。

所以说今天这一讲,在法上主要是讲了两个板块。请大家复习的时候提起来,宗旨义趣在哪里呢?一个是说的专修,另外一个叫无间修。修法是以什么呢?正行专持名号为根本。所以跟大家讲,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没错呀!这是佛说的,历代的祖师解读的也是正法,这样才弘扬出来。说一千道一万,谁念了谁划算。

好,今天的时间就到这里,请大家一起虔诚发愿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下次再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助念最好是在断气前还是断气后

问: 临终助念是断气前进行边护理、边助念,并加以佛...

火里莲花,女中丈夫

【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

律航法师:三皈五戒的问答

三皈依的问答 问: 什么叫做三皈依? 答: 皈是归向,...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一桩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进勇...

人生怎样活才有意义

如果你真有信仰的话,这句话你就会有答案。当你还问出...

梦参老和尚《佛七开示》

第一日 上:念佛的障碍 念佛的障碍 我们念佛,要先把...

外在的火是惹不起的,只能离开

问: 佛陀在火宅喻中并没有提出消灭火的方法,而是要我...

暂念弥陀圣号,便胜百年布施功德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在这娑婆世界修行,...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持戒的功德为何超过布施

持戒跟布施有什么差别?两个都是修习善法。 我们这样子...

有情众生色心的状态--得

在百法当中,天亲菩萨用比较特别的专有名词,一共有二...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我们所要改造的命运...

外财布施与内财布施

我们要知道,财布施有两种,一种是外财布施,一种是内...

【佛教词典】续善根

【续善根】 p1460 瑜伽一卷十三页云:云何续善根?谓由...

【佛教词典】幻象

(杂名)幻化之象也。性灵集八曰:觉朝无多虎,悟日莫...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现在很年轻想往生,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问: 比如我现在还很年轻,身体又好,生活事业都好,我...

学佛要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吗

问: 学佛主要就是要解决后生大事.但我很多朋友都说在...

观音菩萨感应故事:治愈脊髓瘤

10年前,我因患病,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危难关头,...

画佛像为什么能够成佛

前面是雕刻成一个立体的佛像,这以下是用手工把它画制...

巨商静心复得伞

有一位巨商,为躲避动荡,把所有的家财置换成金银票,...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

戴着假面具

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朋友对妙智说:人活着,特累。 不能...

【推荐】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一个行路人因为太疲惫,躺在路边睡着了。不久,一条毒...

【推荐】临终十念生天福

佛陀与五百比丘,曾有一段时间止住于古印度毘舍离城外...

三个小孩供养白珠

无量劫以前,一切度佛于世间弘扬佛法。一日,佛陀和弟...

烦恼与道用,全在一念之间

《净土》2019年第1期 文/明光 人到中年,身体上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