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宏海法师  2018/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讲

各位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诸位大觉佛子们请大家放掌。

今天是农历的四月初七,周一晚上我们再来学习《净土或问》。在讲之前,我在微信圈里翻了一圈,非常的热闹,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的。因为明天是四月初八,要浴佛,恭祝释迦牟尼佛圣诞,降生到我们这个世间,所以非常热闹,极尽香花庄严之事,也是随喜。大家热闹之余,我相信明天一定会有人去庙里去浴佛,浴完佛了要想为什么要浴佛?佛为什么要被我们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降生到这个世间?他凭什么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我们每周都在听,天天都在发佛法是何等法?这个要常想。我们感恩释迦牟尼佛在两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个时间段所传的教法,我们现在依然还能这么有凭有据的,现前能够四平八稳的来学习,这是在末法时期最有福报的,算是具足正法根器的弟子了。

特别是随着《净土或问》的开讲,大家要知道,《净土或问》它后面不断地展开,对于教法,就是佛法三藏里边的经、律、论的了解,它是有条件和要求的。一般人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的话,根本就听不懂,不知所云。因为我们是为了应当初的愿力,把《净土十要》要讲一遍,《净土或问》在其中问答论里边可以说是极其深邃的一篇论文,比《净土十疑论》要难得多,请大家一定要用心。在学习之前,如果你有闲暇的时间先翻一翻,熟一下文句,讲完了之后,再多听几遍。特别是从上一讲、这一讲乃至下一讲,在发挥核心义理的这些部分,如果你觉得离心太远了,它就是枯燥的教法。如果大家发心真的是为法、为道,这就是醍醐灌顶。

现在我们已经是六七个群了。我想起印光法师那会印书流通出去,有的佛弟子就问他说:“这么多书流通出去,真的有人看吗?”印祖当时回答说:“不求有人全看,一百本里边能够看几本的已经算是好的了”。我们虽然有六个群,算起来三千人在线上,怎么可能人人都在听,次次都在听。哪怕有一部分人,少一部分人甚至零头的人能够长期坚持,我也是非常愿意讲和感到欣慰的。说实在的因为新一期的法务又开始了,普陀山这边越来越重,这回来半年的好日子已经差不多也到头了,开始讲的法务一太重,这气又开始不够用,所以请大家也珍惜这个因缘,不枉我在这信口开河,祈请大家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佛法真实不虚。

今天我们讲《净土或问》的第十讲。前面的问题全部是以启建信愿为主,信愿行的三资粮中实行就是念佛,后面从今天开始讲的问题就落实到行门上来了。当然我们一说行门,就觉得这就是应该功课呀,具体的数量。行门,是指的从道理上让你明白是怎么行,怎么得,怎么证,理在哪里,怎么去行,是从这方面契入的。所以《净土或问》行文组织里面好像都是两三个比较简单简明的问题,再配一个庞大的讨论。你看前面的体裁就是这样子的,其实这也跟我们佛法通常的开示方式,复杂的简洁化,简单的深入解说,是一个套路。从总而言之就是为了断疑生信,为了截断众流。

好,我们来看第五问,上次已经把第四问讲完了。

“问曰,既谓净秽融通,尘尘极乐,何娑婆独不免于秽耶。答曰,凡夫业感,即净而秽。佛眼所观,即秽皆净。岂释迦报境而果秽哉。”

这个问题很短,一下子就把问答全部读完了。因为上一个问题的尾部留下来这样的一个论断,说是“一尘一佛,本具弥陀,尘尘极乐。”人家就提出来,既然说尘尘极乐,净秽重重无尽相摄相入,那为什么娑婆世界是秽土?极乐世界所谓的七宝庄严而成,可是娑婆世界都是黄土、砖头、瓦砾呀,所以就这个来讲的话,引出了前面唯心自性的诠释中,对法界无尽,净秽平等,重重的这种境界,你说的是对。可是现实中娑婆世界还是秽土,这你说不过去呀,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平常也常说到所处的国土叫五浊恶世,漏劣的很。但是世俗人又会觉得人生很精彩,世界很奇妙,他会寄予无限的情怀,为什么会有这种不一样呢?就是着眼点不一样,所以才有染土和净土的差别。

正如回答中所说,一个是凡夫业力所牵引的,他是善恶业交汇的,召感而来的国土,是凡夫的业感。从佛的眼中的他是大愿所成满,他的平等心所现,他不是召感,他是妙观,从智慧的观照中,是佛眼所见。这就是差别。

所以我们从这个问题中要也要明白,就是所谓的法界国土,它真的是没有什么净秽苦乐差别的,在根本上讲是平等的。差别如何出现呢?就是因为你认为真的有个净,它就有秽,这样就是秽土;如果你净秽等观一尘不染,那它就是净。所以大家也要把这个前提弄明白。因为有时候我们也懂得好像唯心所现的道理,但是我们会下意识的判断成什么呢,好像凡夫造业所感的这个世界,它是用一种业的力量堆砌出来的。佛的清净无染也是一种力量显现出来的。他好像是各自驱动出各自的世界,这个就太有为化了。你看这里讲到的“即净而秽”这是凡夫的境界。平等的净土,但是凡夫在本来平等上,起了不平等念。

大家在生活中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觉得这个国土是苦的、染污的?因为我们所有的众生,都是所谓的力争上游,要好要对要强,人往高处走,要有理想有目标,因为有了这个追求的好,舒服,就会有不好。你求一种乐,就会有不乐,因为你求的心是念念满足不了的,所以你感到的全是不好,是苦。纵然有时候觉得好、乐,它也是一时一会儿,过头了还是会不好与苦,这就叫做“即净而秽”,因为是妄想分别呈现的。

但是在佛的平等念中,他不求乐不求好,所以他也没有所谓的苦和不好,这就叫“即秽皆净”。虽然秽土在佛眼中都是净土,因为无我无人嘛,非空非色。净土就叫净度,只要一度,就不在这苦乐染净上去在乎他,了解他,你只要一分别苦乐染净就只有烦恼。大家不要把这个情状好像想得多么高远,自己难以契机,你现前想想,我们现前每天生活中的念念所形成的这么一念,你演习一下,就能够顿见分晓。

为什么?我们反观自己的苦楚,不圆满、不美好、不完美的事。我们要追求好,追求完美,大家想想,你把求美求好的心念稍微放一下,不要说彻底放下了,稍微把它沉静下来,就都会觉得清凉的很。当然前提是你也不具足世间的贪、嗔、痴,也不求美好、完美乃至解脱,都不求了,一念都不生了,一念的事,这是从作用上而言的。大家尝试着试一下,一念分别都不生的感觉。

所以,同时我们也不能够由这一套理论,或者现世的好像学习这个妙理,刚才讲到即净秽,就从现象上也要认定它的不同。实际上分别心所感的就是秽显现,平等心所感的就是净显现。虽然你没有净秽的分别的念头,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没有净秽的作用,还是有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求生西方。但是我们见到娑婆世界是这个样子,释迦牟尼佛见的娑婆世界其实就是他的常寂光土,究竟实报。世尊在讲经的时候,在灵山上也给听法众看过他的净土。就有人怀疑,你释迦牟尼佛也是佛,为什么在秽土呢?他就即刻把他的净土现给他们看,说我常住在净土,从来没有离开过净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娑婆世界也同样如此,是因为我们眼中才是秽,在诸佛菩萨的心中是恒常清净,极尽庄严的,不用怀疑。这是第五个问题。

我们再来看第六问。

“问曰,含摄无余,吾信唯心之大矣。圆融无碍,吾信唯心之妙矣。奈何尚滞迷情,未离秽业。则吾唯心之土,何由净耶。”

你讲的唯心自性,我知道了,我不会再误会这个心这么小,这么局限,而是周遍法界,非常妙不可言。但是我实际的情况,还是停滞在迷惑凡情中,没有离开染浊的身口意业,那怎么办呢?你说唯心净土,我怎么进这个唯心净土呢?所以大家看这两个问题,前一问是从依报而论的,这一问是从正报而言的,前面是客体,这里是主体。他问既然你说唯心净土圆融无碍,可是问题是我现在自己烦恼呀!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佛法是很妙,可是学也学了听也听了,自己还是烦呀,我也烦呀,怎么办呢?

“答曰,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故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通常的佛法道理,万变都不离这个原则,但是具体你要选择一门,就是怎么去净,有办法。

“夫欲净其心者,舍净土之修法,他无能焉。”就是你想净,我告诉你,好好修净土法门,除去净土法门,其他的你基本上成就不了。所以这一问呀,才算是最接地气的,因为道理和现实行持的脱节,就是虽然我们也给大家讲,在这样的见地下,至少在理解上我们是有受用的,这个没错。因为我前几次讲的也有同修反馈回来说他真的也是听的,觉得前所未有,又解开了好多心地的疙瘩。但是当前的境界中,我们不得现前,还是凡夫呀!这里讲到的,“尚滞迷情,未离秽业。”就是由于在烦恼分别中,我们拔不出根本业缘嘛,《地藏经》讲的地藏菩萨说让他“拔出根本业缘,遣悟宿世之事”。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依然还是什么呢,种现相熏相生,现行起来还是染的,不能够净的。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心净则国土净,心垢则国土垢,确实如此。

这个原理,今天利用一点点时间,从唯识上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叫做种现相生,就是现行熏种子,种子发现行。怎么个原理,以前在《百千万劫难遭遇》的题目中也讲过了,就是在人的轮回中,不要说轮回中了,就是念念的起伏中,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像瀑布一样,就是我们的业习行为种子含藏在那里边。如果我们是凡夫的心,本来就是一念无明分别启动以后,就变成杂染的了,在杂染的发挥中它会变本加厉。比如为什么在净土宗里面有一个叫做“三世冤”,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我们这辈子其实还是带着贪著,包括修行也是带着贪心去修,熏的种子它是原形,不会给你打折扣的,也不会给你添油加醋的,就是原封不动当时你真实的心念。

那么熏进去的种子,它变现出来将来的果,或者下一世的果的现形,就是你因果成熟了,果报现前了。果报现前了以后呢,你贪著的那个惯性还在,又在现前出来的境界上进一步的深化贪心,贪嗔痴,再把它挑逗出来,让它进一步的发挥,就越来越重,所以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猛烈,你的果报就一世不如一世。这就叫做“种现相生”。

变成了真实的世界,引诱你继续发挥贪嗔痴,又有了染著的心念,给你藏在阿赖耶识里面了,这就叫做现行熏种子,又给你熏进去了,比上一辈子的味道还浓。熏进去的种子含藏在那里,再下一世果报成熟了,继续变现。就在这样一个根本业缘,这就是凡夫的心,拔不出来。所以在这样一种凡夫心所熏的习气种子里边,我们怎么变现出来佛菩萨的净土呢?从中也可见根本上就是心念、心识出了问题,摆脱不了这种染污。种下的染种子成了未来之因,又铁定的在轮回的配合中,在秽土的呈现里,一直这样相续不断。

所以在回答问题里面就说到了,“心垢土垢,心净土净。”引用维摩诘讲到的,你要想净土呀,你要先净自己的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当然这一句话是一句熟话,可是多少人对这一句熟的话起了生的解,夹生的去解释它。所以再提醒一遍,心净则国土净,这里的心就是我们周遍法界的现前一念,不是我现在打妄想第六意识的这点局限心。

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就是现前一念所现的,也就是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所变现的。讲第八识有一句话叫做“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变现,内变根身,就从主观上变得有一个有情的我,这是我的存在;从客观上变现随着我而跟进上来的国土,正报依报都是阿赖耶识变的,全是心的作用。所以我们这里通常说的当净其心,就是指现前我们的意识心,妄想心。这个是太小了,不着调的,当然意识心、妄想心也是心的一类,一个小部分。可是真正要去净的是什么呢?是周遍的法界心要去净。因为我们现在周遍的法界心,凡夫都是染的。所以换句话也就是说,让“内变根身,外变器界”的阿赖耶识,让它转识成智,这就叫净心。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所谓的净心,既然是净的阿赖耶识里面所有染的种子,这些内容是非常广大的。它既包括了错以为是我自己,就是我自己这个根身,一般我们下意识的以为净心就是净我就可以了,你不要忘了还包括一切的外在世界,甚至外在的世界占的分量还更多。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国土人就这么点,但是山河大地那么大,虽然依报随着正报转,但是我们也往往忘了,正报也是凭着依报来定质量的。

我们上一讲讲到“万变不离其心”的话,我们除了可以从自身下手,这就是自利,断烦恼证解脱,还可以从外在的依报世界下手。因为不管是主观的我、我们,和客观的世界,都没有离开现前的一念心。要心净则土净,净心、净土其实根本意义上讲,都是在净心。前面的这个心是指的我们第六意识,后面的这个心指的周遍法界。然而净土最方便的,怎么净呢,就是去净土去净心。你既想净心导致国土也净,又想国土也净让我们的心净,最完美的是什么呢?就是去极乐世界去净,去净土去净。

所以今天为什么要套用一点点唯识的法讲,就是这个道理越发才能显出净土的殊胜。怎么个意思,可能这个比较难一点,在佛门里唯识佛法有一个《八识规矩颂》,这是唐僧玄奘法师作的。《八识规矩颂》里在描绘第八阿赖耶识的状态的时候,首先说,如果它是轮回的状态时,是“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这是讲到第八阿赖耶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受持着、含藏着,也就是我们说的它端着这些我们的业熏习成种子,执持在里边,再变现下一生的根身和器界,也就是国土。“去后来先做主公”,就是在染污的情况下,轮回的驱动中,就是它做平台、做引擎。这是在我们现在在心染、心垢土垢的情况下,阿赖耶识是这么个状态。

那么如果我们开始修行,一点一点的像通途佛法里面的,从五停心观、四念处、八正道等等这一系列吧,反正是八万四千法门,从这里开始修行,慢慢会怎么样呀,修着修着到了登地以后,就开始超凡入圣。超凡入圣到什么程度时候阿赖耶识才变成净的,而不是染污的呢?“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可能大家没听过这些话,这是什么意思?告诉大家一下,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在转识成智的时候,它是随着第七末那识转,末那识就是我执。随着我们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会我执越来越淡。淡到一定的程度,他会破掉我执,再开始随着我对法的执着,再破掉法执。所以第八识的清净程度,是随着第七识绑定在一起的。

如果菩萨修行到第八地的时候,叫“不动地”,它就会舍去我执的作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会断掉,这就叫做“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是什么呢?到了十地菩萨以后,十地菩萨以上所得的禅定就叫金刚定,因为再不会坏了,比喻像金刚一样,这不是才讲了《金刚经》嘛。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什么情景呢,因果的形相空掉,也就是到这时候才叫做因果真的是没有因果。

印祖在《印祖文钞》里面老讲到说,因果是大智者、大圣人出世度化众生的大权,权就是权巧方便。从根本的佛眼中,因果确实是没有一个行相,什么叫行相呢,不是我们长的这个形象,是行动的相状,就是没有前因后果的作用。所以叫做“金刚道后异熟空”,异熟空,异熟是什么呢?也是阿赖耶识这个名字,为什么,在它里面种子现行呢,因为异地,比如这一世在人道,下辈子到了畜生,或者到了饿鬼,这就叫异地;异时,这一生的种子下辈子熟;变异,就这辈子种的因不一定是这辈子情状,就比如你这辈子是男的,那你造了一些业,是以男子的身份造的女的习气,下辈子就给你变异成了女的了,叫变异而熟,异时、异地、变异而熟,所以阿赖耶识又叫“异熟识”。

到金刚道后他就不会异了,而叫做“无垢识”,开始转智了,有时候又叫“阿陀那识”,清净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就是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叫果相,就是从果位上转成这个状态。因地里面一切的种子呀,都成了无漏的智慧,无垢的识了。所以为什么我们乘愿再来娑婆的时候,所有的法都成了度化众生的妙用,因为你不染著了。包括原来以为的染法,甚至是杀、盗、淫、妄法都成了妙用,又为这个无垢的识,就是因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引发出来的功德,所以“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是给大家讲的在我们这个国土里边,依着唯识佛法转识成智,大概从第八识下手来看,登地以后到了第八地还是这番情形,才能得道。在我们这国土里边想要得到净土,先净其心,就这么个净法。所以你想到了八地以后才到这种地步,那我们在八地以前,了生死以前,得多难呀!为什么要三大阿僧祇劫。

但是只要你去修净土,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法听明白了,对比上,修净土是怎么一个诀窍呢,你只要一往生到净土,染的种子“种现相生”就没办法再进行了,因为什么?染的种子没有办法找到对象继续熏了,一个是它没有办法现行就变不成果报了,因为要因缘一拍即合呀。可是只有染污的种子,因为我们是带业往生的,外边没有染污的因缘促使你这个种子发挥,这个就妙了。这就叫“带业往生”,还能够不堕恶道,甚至连恶道的名都听不到,妙就妙在这,染污的种子它没办法现了呀!既然没办法现行第二步导致什么,就不能再重新熏修染污的种子了。那就等于圆证三不退,只能进,退不了,所以这就叫横超手法。

一定要听明白,所以虽然说了“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但是最后的总结却是说“舍净土之修法,他无能焉”。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横超手法,这就是带业而不受业报的因果。我们一般都以为说,哎呀法师,你这个净土讲带业往生的这个业不受因果了,难道因果是乱的吗?他就不相信因果了。大家要相信这依然还是因果,你只要相信有带业而往生依然不受报的因,就会感到横超到极乐世界,真的去享受那个有业而不受果报的果。还是因果相符的,你搞清楚,因果是永远不坏的。这就叫做“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只有往生西方,才能够净心净土,最好的方法。

当然,我们这个是从偏赞净土上,一生成办上,乃至易行道上这么讲的。不是否定佛法就不能在这个国土修,可是确实净土它胜义方便。这个心垢土垢,心净土净啊,真的是如此。各修各的,你修好了,你的世界国土就好了。

我给大家举个实例吧,不举点现实中的实例的话,我们总是觉得说服力不强,没有现实意义,不能在生活中运用一样。我告诉大家,生活中点点滴滴一切场景都在阐述这个道理,你比如我们昨天傍晚经行回来,路过圆通宝殿,正好碰到和尚师父,我师父也去了。就跟着就这么走,在普济寺的大圆通宝殿,抬起头来瞻望那尊毗卢观音,每次都觉得真的是像活的一样,非常慈悲,就是慈悲到极致的,一切的香客、众生来了跪在他前面都能满愿,都行,怎么都行,这就是观音菩萨。每到此时我就看到,昨天因为傍晚的时候,世间法里边他都想投机取巧,白天进寺院还有个门票香花券。所以很多导游,就是傍晚时分寺院下班了不设门票,他带着旅行团来了,所以这个时候也是一大高潮,大家都跪在这里来膜拜。

我就观察一下,不管是谁,任何一位礼拜的,所有的眼神清一色全是规规矩矩的虔诚的、瞻视的、祈请的,无一例外。我就想想为什么?菩萨老人家端坐在那里,慈眉善目,大家都是虔诚恭敬。我就想难道这其中就没有一个脾气不好的吗,嫉妒心强的吗,或者性格阴险的吗,不可能没有呀,这么多芸芸众生,一人一个习气一人一个秉性,对吧,甚至里面坏人也有,恶的人也有。但是为什么他们看观音菩萨的眼睛全都是善的,是清净的。我们观想一下,如果我们是观音菩萨,因为我们修的好,所以才能召感的都是清净的。为什么我们凡夫跟旁人打交道的时候,或者交流的生活中就一定有起恶心、动歹念的时候呢?或者召感来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对我们的诽谤,可是一见菩萨就是清一色的透亮恭敬。就是因为观音菩萨他就是心诚的对一切众生,感得一切众生心诚的对他,这就是心诚则众生诚,心净则国土净,就是这个道理,真实不虚的。

所以大家也就认命吧,我们有时候,其他人对你的眼神不好,有的人天生看不惯你,有的人就跟你作对,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对人家不忠不实、不诚不敬嘛!所以这就是这个问题告诉我们的一个作用,特别是后面是为什么是“舍净土修法,他无能焉”。我们这里是小小的切了一个切片,就是从阿赖耶识的角度来讲,到了八地以后才能得这样的功德。但是我们一旦往生了以后就具足这种功德,没有受熏持种根身器的轮回的力量来牵引我们,就这么妙。这是第六问。

第五问和第六问都非常短,但是大家要明白,这里边是有铺垫的。其实铺垫的节点是什么呢?就是为什么我现在没成就?问题出在哪里?我应该怎么修?我想要修但是我不明白从哪修。先从道理上明白,然后再从道理中讲的点上来修,净心、修心、明心。所以第七问就比较庞大了,大家来听第七问的时候,一定要多多的作意。

“问曰,净土修法,其详可得闻乎。”

这个是常规的,我想修净土,确实你讲的,修净土就可以了,具体怎么个修法,能不能详细的给我说说。哎呀,类似于我现在说,网上的圈友们,说顶礼师父,顶礼法师,法师慈悲,打扰您一下,若有不恭敬非常惭愧,忏悔,然后开始请问法师,怎样怎样,就是自打我开始讲法到现在,一直都解答的都是这一类问题。没有深化过,没有超越过,永远都是这些问题,这也是说“其详可得闻乎”。你看《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净土三经就摆在那,他还要问说怎么个修法。

当然,这一问也是功德无量的,因为每个祖师都有每个祖师的缘法,每个听法众都有每个听法众的受用,必须要因缘具足成就了,才能起这个作用。所以我们来看,“答曰”,这一答就答多了,一段一段的来听。

“净土无修,修因迷有。法无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殊,修分多类。”

这是一个开场的总说,总持说法。为什么说“净土无修,修因迷有”呢,为什么叫“净土无修”呢,大家能听的明白吗?“净土无修”就是本具的佛法,根本的境界,本具的佛法来讲,不用修。为什么?你一说修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念了嘛,修就是一个烦恼念。你有了修,有了不修,就会起斗争,你像我们现在说你修行好,他修行差,那不就是这染土就展开了吗。所以这里讲到“净土无修”,净土本来就是净的,不论修和不修,不论说染污清净,本来就清净,你要修个什么呢?本来就是净土,一切法界就是净土。

说起这个我要讲讲,我前几天在微信上就妄谈了一下般若。有一个同修的道友,他发了个微信圈。我可以跟大家讲,赞叹一下,他确实是真的是一个大修行人,我有时候把他戏称为叫修行狂,他能够发心,他是我们北京某中医院的一个大夫。他去五台山拜山,原来我不是前两年绕着五个台顶拜过两年吗,他也了解这个消息了,他也去这么发心,但是他上班没时间。

他就利用周末的时间抢着今天下班了,晚上赶紧去到五台山,第二第三天美美的再拜他几十里路,三步一拜,拜到哪记住了,赶紧回去上班,下次的周末因缘成熟了,他又发心去拜,就这样的一个同修。也到其他地方去参访,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真的是一个赤子的佛弟子,没见过这么少见的,内心十分赞叹。但昨天也跟他斗斗法一样,他发了一个圈,说“哎呀,修行是十分幸福、快乐、究竟的事”,然后配了一张图片,好像因为是文殊菩萨圣诞嘛,应该是五台山还是文殊菩萨的图吧。当时我就评论了一下,我说“修行呢,是幸福快乐的事,没错。但,不是究竟的事”,然后我说“不修行才是究竟的事。”大家也要听对,不要听错,这跟斗禅机一样跟他戏论了一下,妄谈般若嘛。

这就是“净土无修”的意思,佛法无修是真法。因为你有修就有分别,就不是本来面目,但是为什么又要提修了,前面我们讲到了,因为“奈何尚滞迷情,未离秽业”。因为我们现在在迷惑中呀,我们还在秽土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光说本具的佛法,还要讲缘起的佛法,要大力的提倡要信解行证,要信愿行,要去修。

在修的层面来讲,这第一个是说“净土无修”,但是因为有人有迷情,所以“修因迷有”。可是在修的本质上来讲,法是没有高下的。你抉择法门,没有什么好坏,包括我们现在劝大家修净土。有时候我可能会说劝进去劝的已经甚至走入极端了,不是的,是就着我们此情此景,这一世这个样子,所以才说最适合的就是极力地提倡净土,也是针对这个时代的人,我们的本事特点而讲的,不是说净土法门和其他的法门一比,就真正意义上的有好坏,是从契机的道理上来讲,说净土最契大家的根器,才说第一方便。

因为根器不同,所以修行也分了很多的法门,实际上大家想想,真的是有时候说到八万四千法门呀,一点儿都不为过。如果着实论的话,可以说一人一个根性,众生有多少就有多少法门。你不信仔细观察,你也可以当当法师就知道了,你发愿乘愿再来当法师,你就知道,为什么菩萨要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问题太多了,一人一个样。不要说通途法门,就光说净土,再退一步,光说信、愿、行,我跟大家讲,也是有不同的根性,它会体现出来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核心之处。

我们常讲往生三资粮信愿行,就是从不同的人来修起来的话,他使的劲儿也不一样。有的人是偏重于信而带动愿行的,有的人是偏重于愿来挑起来信行的,有的人又是着重于行来增进信愿的,一人一个样。总之,信、愿、行我们常说的一个鼎的三个足嘛,是相互离不开的。我跟大家讲,光信愿行里边,也有信分信愿行,愿又分信愿行,行又分信愿行,就真的是跟三辈九品一样。我们今天也就借机感受一下,我相信诸位同修都在这个范畴中,各式各样的。

比如光说从信来讲,信有什么呢?也有信信法,也有信愿法,也有信行法。信信修法是怎么个修法呢,就是从信心上下手,信心上增进。打个比方,《观无量寿佛经》最后讲到下品下生,连那样的人,五逆十恶都造过了,临终一念悔心生起来,善知识一开示,一念佛就能往生。连这样的人都能往生,就让一般的人就更生起信心了,我肯定也能往生。这个就是对这个信心引发的,生起了往生的信心,这就叫信信修法,我不知道我讲的大家听明白没有。就是由于相信他那样的也能往生,那我肯定也能往生,信这个法,信这个道理,而让自己生起了信心,这我就称之为信信修法。那什么叫信愿修法呢,这个我们就常给大家讲,就是要愿生西方净土中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什么叫做信行修法呢?就相信每一句佛号的无上功德,每一句佛号的消灾免业作用,具有无上的能量。念念消都是真的像经典里面说的,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就叫信行法。

从愿力来讲,什么叫做愿信行法呢?愿信行法就是相信弥陀的愿力,对成功往生而起的核心作用力。就是净土法门如此的殊胜,你可以放开大胆的去投入到他的怀抱,不要有一点后顾之忧,全凭托给阿弥陀佛的愿力在其中,整个框架一个网撒开了,一个人都漏不了,你相信这四十八愿就是有针对性的,就是为我发的,这就叫愿信法。那什么叫愿愿法呢,以愿力为主导,我要发愿而去,还要乘愿再来。我为了乘愿再来,能够证无生忍,在苦海中度化众生,故而要发愿而去,两个相互作增上,这就叫愿愿行法。什么叫做愿行法呢?以念念求生西方的这个愿力,这个愿力一肩两头儿,又担起了真切的信心,又引发了弥陀圣号的忆念执持,这就叫愿行法,以愿发行。你看愿里边也有信愿行。

行里边同样也有信愿行。怎么个行信修法呢?行信修法,就是有一些同修他是这样的,一天的二六时中他忆念,他一切的行仪中,一切的吃喝拉撒中,甚至不管是修行乃至不修行中,他的造善业造恶业中,都是深信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悉知悉见,历历在目。就是说你做功德、犯业障,所有的你最肮脏的念头、最殊胜的愿力、所有的一举一动、一心一念你都知道都有西方三圣作伴,常住其顶,同步常在,这就叫做行信修法;什么叫做行愿修法呢?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万善同修,一切的功德,下意识的回向与众生同生西方。做得往生想,增上莲品。这就一切的行门,都是投向于自己愿生西方的愿望,这就叫做行愿修法;什么叫行行修法呢?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念佛正业,给彻底的发挥出来,带在一切的修法,乃至治生产业中,生活场景中。忏悔的时候念佛,做功课也是念佛,回向也是念佛,乃至见了同修道友打招呼也是念佛,平常说个口头禅也是念佛,被吓了一跳也是念佛,好事来了欢呼一下也是念佛。这就叫行行修法,行不断。

所以这里讲到“法无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殊,修分多类”,光信愿行里边,你看我这么就跟打妄想一下浮想联翩,引发出来这么多的状态,其实也是我们常修行者的一个状态。可是大家要知道,无一例外都是念佛,就是念佛法门,就在其中。所以这是我们对于这一大句子的解读。下面我们再看:

“总有三门,一曰观想,二曰忆念,三曰众行。皆依极乐弥陀以为之主也。一曰观想者。”

这就开始总摄的三个法,不论你以上的各种根性,各种侧重点吧,或者诸行的类别中,总的来讲不出三种行门,全部可以给你摄尽无余。什么行呢?第一个,观想;第二个,忆念;第三个,众行。但是不管你修这些行法,如何如何的相应。根本的对境全部是以真实的,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个,不是又告诉我们要什么心性上呀,唯心自性呀,什么当下,不搞这个。都是根本的对境,以正在西方的极乐教主阿弥陀佛为主,就是当真就是以他在十万亿国土之遥,阿弥陀佛活灵活现的存在感,作为我们的对境起修的正业。所以才这里讲到“皆依极乐弥陀以为之主也”。

那下面开始呢,就开始分门别类的讲观什么,怎么个观想,怎么样忆念,如何叫众行。非常的丰富多彩了,时间关系,我们就且听下次再讲。

好,今天呢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一起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明天就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圣诞了,当然虽然开头那么讲,但是希望大家在参加浴佛的时候,还是能够法喜充满,还是能够殊胜相应,还是能够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在那随时随地,不用去浴像了,直接就见释迦牟尼。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宗祖师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门

问: 净土祖师一出家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门? 大安法师答...

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无论做消灾延寿还是荐亡的佛事,印祖别具慧眼,提倡:...

念佛时该如何观想

1940年,我们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师打佛七开示:念佛...

河潭和尚念佛成就的不凡事迹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位在韩国佛教界不太出名的老和尚...

用求救的心去念佛

大家一定要坚信一点,这个六字洪名阿伽陀药,万病总治...

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

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

【推荐】十全十美的投资方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手头有一笔小钱儿,却不知道该...

居士讲演,只可专主净土一法

居士讲演,只可专主净土一法,不宜泛讲。泛讲,乃讲经...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楞严经》中的十种仙道

佛说:又有一处从人本位,不依自性正觉而修习定慧的正...

不吃鸡肉的7个理由

1、鸡比狗和猫更聪明 最近已有几份研究显示鸡其实是十...

佛教徒对风水地理,该存何种态度

身为佛教徒,对祸福吉凶,要抱著何著心态来正见它?对...

别总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里

不要因为细小的摩擦、嫌隙就疏远至亲好友,不要因为新...

【佛教词典】眼见同地及异地色

【眼见同地及异地色】 p1000 集论一卷十四页云:若生长...

【佛教词典】究竟

【究竟】 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曰:‘究竟犹至极之...

随缘不是随便

随缘两个字,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尤其是遇到困难,无法...

敬与不敬之别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为大众说法。众弟子当中...

如何开示妻子同生极乐世界

莲池大师在未出家之前,他是示现一个结婚好了之人。他...

印光大师:佛视众生皆是佛

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

如何「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礼拜供养,这里面讲到乃至于一时礼拜供养观音菩萨都有...

【推荐】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

为什么佛教常用莲花呢

大乘寺的法堂和图书馆,都是以莲花为主题装潢的,对佛...

世上最好的临终关怀

生命当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人如何面对死亡。中国...

把地藏圣号念好了,这些法就都会了

我们中国汉地修的禅定,都是修的祖师禅,问念佛是谁,...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

以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照顾自己、照顾社会、照顾...

大安法师:破戒后如何补救

问: 破戒后,有补救的办法吗?破戒后认识到自己的错...

专访觉光长老:一生出家皆因前世缘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是佛学经典中间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