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容通法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十四)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咱们翻到课本,应该讲到这个第三,广释心法。咱们看这个玄义,【三广释心法者。前所明法。岂得异心。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这是讲到上面我们说,讲这个三法,佛法、众生法、心法。今天应该是讲到这个心法来了,第三种法。就是前面所明的这个众生法和佛法,难道跟心法之间有什么差异吗?言下之意就是说,没什么差异,实际上三法本来就应该是一法。但为什么要分成三法来讲呢?这也是我们说众生的种种因缘,跟心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跟心法都是一样。佛法、众生法,众生心跟佛心是吧,一个心,没有两种心。但是呢具体到这个运用方面,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

一心,我们说一心能够为十法界嘛,你能够做众生,也能成佛。像我们大家都是众生,属于众生法界,众生法太广,九法界众生,我们自己,人都没做明白,自己都没弄清楚,然后整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还仅仅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而已。那再放眼其他的有人的世界呢?咱们根本都不知道。未知的领域太多了,太广了,还不仅仅是人法界,还有其他的法界。地狱、畜生、恶鬼、阿修罗乃至于天,我们都一无所知。畜生法界还稍微好点啊,咱们还养点小宠物,有时还跟它之间互动还挺好,关系还挺那个的,要是宠物还不错。但是其他的,你说虎狼狮子,毒蛇猛兽,你说你能跟它相处吗?没法弄。然后其他的地狱,也没去过——当然曾经去过了。恶鬼,咱们也不愿意去,是吧,天法界咱们想去,还不太容易去得了。

至于下面还有啊,众生法界除了这个六凡法界,还有上面什么呢,三圣法界。除了佛法界,不要说四圣,应该是三圣,声闻、缘觉、菩萨,咱们就从来没去过。如果你去了之后,你现在也不是人了,你干嘛还做人呢!有人说,哎呀不是人,好像这句话是个贬义词,实际上两可,都可以,你要么堕落,要么上升。你堕落当然不是人,不好是吧,到其他的三恶道去了。但是如果你上升,超凡入圣呢?超过人法界呢?那不是件好事情嘛,当然我们也达不到。所以它这个范围太广,你怎么去修呢?然后我们再看,佛法太高,更不用说。声闻、缘觉、菩萨你都摸不着,你还佛法界,佛的境界你知道是怎么样?看看佛经,描述佛的法界,跟我们没什么相关说句实话,离得太远了。不是八竿子打不着,那简直就是十万八千里,或者说无量这种距离,比天还高。

【于初学为难】,所以你要去观众生法或者去观佛法,从这方面去起修的话,对我们众生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既然这三种法没有差别,那如果我们要起修的话,从哪个法入手比较好呢?这就说了,【自观己心则为易】,我们从心法入手去修行,这是最合适的,比较容易下手。所以说佛教所有的修行法门,基本上都是以心法为主。念佛不就是念心嘛,念佛并不是说念佛的法界我们念不到,我们持名念佛,是不是,实际上就把这颗心,把佛心当做自己心,我们己心,然后慢慢地向佛心靠拢,一心不乱嘛!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我们能念的心跟所念佛最终都是合二为一,只有一个心,没有两个心,那就好办了。当然其他的我们说参禅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你修密也都是一样,最终都是这个心法是最重要的。

【涅槃云】,《涅槃经》说,【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谓佛性也。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能兼下。即摄得众生法也】。实际上三种定嘛,上中下三种定。上定什么,佛性,也就是能观我们自己的心性,就叫做上定。当然这个心性的话,说句实话,你是不是真正能够一下就能跟佛性相应,但肯定从心性入手,最终就能跟佛性慢慢的能够对接,能够打通。【上能兼下】,上定能兼下定,下定不能兼上定,肯定都是这样子的。【即摄得众生法也】,你说佛法、心法都有了,众生法就不用说了。

【华严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你看这里解释得特别有意思,本来是《华严经》一句话,游心法界如虚空,知诸佛之境界。这里说什么叫做法界,就是中,也代表什么,中谛,或者说中观。虚空代表什么呢,代表空,空观。心佛就是假观。就是意思具足空、假、中三观,你就是相当于进入诸佛的境界。当然这是什么,一定要记住是即空、即假、即中,而不是空假中,大家记住啊。这个空假中跟即空、即假、即中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啊?问一问大家,区别在哪里?说对了,空假中可能是隔历三谛,或者说次第三观。别教,别教也有空假中啊,但是别教的空假中跟圆教的空假中就不一样。别教的空假中是什么呢,次第三观。先修空,再修假,最后修中。但是呢圆教就不一样了,圆教什么,一心三观。一心中就具足三观,三观就是在一心,三观同一心中去修,所以即空、即假、即中,修空的时候就是修假,也是修中。修另外两观也是一样的,修一观就具足三观,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就叫做即,知道吗?不然不能即的话,那你空是空,假是假,中还是中,它是三个不同的等级。所以你看这一句话,就一个即字,你看我们有时候,大家看看觉得很平常,也觉得不知道到底说什么意思,但这给你一讲出来,就明白了。你看游心,心,众生,有佛,心佛众生,有空,心佛就是假,空就是空,还一个法界,就是中。

【三种具。即佛境界也】,三种同时具足,哪三种呢?空、假、中同时具足,这才是佛的境界。【是为观心。仍具佛法】。所以说从观心入手就能具足佛法。你都能具足佛法,众生法就不用说了,上能摄下,下不能摄上嘛,前面说了。

【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这段说得非常微妙。游心法界就是什么,观根尘相对。心为能观,是吧,那具体通过什么东西观呢,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的是什么呢,是六尘境界。你心通过这个根去观察外在的种种境界,这种境界就叫色声香味触法,它是相对应的。我们就像一个镜子,镜子能够照外面的世界。这个镜子是什么呢,根,外面的境界就是尘。【一念心起】,只要你一念心起来了,你这个根就能起作用了。打个比方你就是照相机打开了,就开始可以拍照了,啪一下,就把这个外在的相给摄进去了。然后呢你照的是什么相,那就看你是起的什么样的心。这个很重要,这个境界并不是说外在的一个客观的世界,实际上主要是指内在的主观的一个世界,大家明白吗?你心起的是什么,你外在的境界相对应照的就是什么。

有些人说,哎呦师父不对呀,我不管我起不起心,反正外在的这个世界它是好是坏,它客观就存在那个地方啊!比如说我遇到一些非常不好的一些事情,一些逆缘,是吧,我心再好我心里也很难去面对。但是我们想想,心能转境,知道吗?所以你得修自己的心才行。外在客观的境界有时候不是由我们自己一下就能改变的,你不要想去改变它,你要转变的是什么,是先要转自己的心。说心能转境,实际上那都是很高的境界了,转不了,转不转得了,先不管它。先把自己的心给转过来,你不要随着外面的境去变化。外面境界好,你就欢喜,外面境界不好,你就心里非常地抗拒或者讨厌,那就不对了。那你这个心就随着外在的境界在变,永远都是无常的,而且是属于一种恶心所,一种恶心、一种恶法之中,是吧!你心不健康啊,心不定啊!

有些人说,师父我心很善良,我不去害人,我这难道不是善心吗?是不是善心啊?是善心,没错,但是这叫什么啊,有漏善。什么叫做有漏善?就是从根本上来说,你还是属于三界内的生灭之心。你虽然是善心,这种心是有生灭的,它是不完整,它是有缺陷,从根本上它是不清净的。那你认为这个心就够了吗?做个人可能还行,最多升个天也就是这样。再往出三界之外,离轮回可不可以啊?不行了。所以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什么才是真正的恶,什么是有漏,什么是无漏。那最终你得按照佛法去修啊,找回自己真正这个清净的心应该怎么去下手去修啊,而不是随着外在的境界在走。你一走的话就是生灭,明白吗?外在境界一变,你立即这个心也就一转化,等于你就是个木偶,被它牵着走了。它让你动,你就动,它让你怎么动,你就怎么动,它让你做好人,你就做好人,它让你做坏人,你就做坏人,你没有自我。没有自我你的心不能自在,你永远都没办法出离这个轮回。所以说这里,心一起就得观察你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把心得收回来,回到佛法这个境界上去,你才比较靠谱了!

【于十界中必属一界】。你只要一起心,必然是属于十法界其中的一个法界。当然我们现在的话基本上都是六凡法界了。一起心动念肯定都是六凡法界,跟四圣法界基本上没什么交涉。【若属一界】,但是你不管怎么样,即使是六凡法界怎么样,一界就具有百界千法。一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互具就成百法界。再加上什么十如是,就是千法。你不要看它好像当下就是一种境界,就是一个法,但是它同时具足无量的法,佛教叫做不可思议。

【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所以说我们这个心本身这个能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即使只是一刹那心,即使只是非常微弱的一念心,即使可能只是一种我们说的凡夫的心,它本身当下它的本体也具足了圣人的法界。所以大家知道每个人的这种心的这种能量是无穷尽的,是不可思议的,你首先要明白这一点。然后后面才知道告诉你什么,心具心做,心能具三千诸法,心能造三千诸法。那造,这就看你怎么造了,关键是看你怎么造,就看你怎么修,明白吗?修改就没事了嘛,前面这一念心是恶,等下一念我转了,就善心呗!前一念是有漏,下一念就朝着无漏的方向去走呗!前一念有相,我下一念我就无相,我不把它当回事呗,是吧!你得去观察,你知道当一回事没有用的。越当一回事,它越有事;你越不把它当回事,它就没有事。当然有些人可能又跟我较劲了,师父你不能不把它当事,人家对你一片好意,你根本不把人放在眼里,不当回事,是不是!不要跟我叫这个劲是吧,从事相上方面,你得观察清楚,人家是对我好还是对我不好,并不是说你失去分辨能力,故意不分别,闭上眼睛我不去想,不是这个意思。不要起其他的分别的心,这个分别心不是说分别是非,而是说知道这些事情善恶是非之外,你内心不要起心动念,你就像个镜子一样的能够照见它,但这镜子本身呢又没有心,你得练那个功夫。

好,【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我们心如工画师嘛,就是这幻师就像魔术师一样的,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又像画家一样的,到处能够画,画种种景象都可以,这是变化出来。于一日一夜之中就能造种种的众生,你不是造一个众生,有时候造人,有时候造畜生,有时候造地狱。你要是造的好一点按照佛法修呢,就能造四圣法界。当然我们希望我们就只造佛法界,最差最差也是菩萨法界吧。往这方面去造嘛,你都能造的,所以你得掌握这个方法,知道吗?就像我们说你要建什么厂,你要生产什么产品,你除了有钱之外,你得有技术。你把这个技术学会,你就知道怎么去造这些东西了,你不学,你永远造不出来。你说我有钱,有钱你也造不出来,没有用。所以这个法是最重要的,明白吗?你说有钱等于就是说我们心具有这种能力,每个人都具有三千法界,都能造三千法界,但就具体怎么造呢,这个方法,这个佛法是最核心的部分。你光能造,但是你不会造,最终你这个能造的这个潜能发挥不出来的,没有用,形同虚设。

所以咱们得学习,你在世间也得学习,学习世间的善法。你到佛教里面更要学习,学习佛法。你不学习,怎么天天向上啊?你不学习好的是吧,天天学习就向上,不一定。好好学习,得好好学习,学好的法,用好心去学习,你才能天天向上。你学习坏样,那天天向下,我看是。所以说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这是什么呢,三世间。大家一看,众生世间,五蕴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不用说了,我们说的十法界众生都属于这一列,就是有生命的,有情的众生。五阴是什么呢,构成这些众生的基础的这些法,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构成所有这个众生乃至这个国土世间的最基本的这些法,这些因素。那么国土世间就是我们外在的这个依报世界,众生是我们的正报,我们生命的主体,我们生命所依存的国土就是外在这个空间。

【所谓地狱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从地狱一直到佛法界,这些所有的国土,都能够造。当然这里有个假,有个实。这个假是从什么意义上去说的呢?从俗谛上去说。实是从什么呢,从真谛上去说。【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我们就应该自己选择,你到底想造什么呢?你是不是想自己以后生命活得更精彩一点?活得更自在一点?那自己选择造什么国土,造什么世间,对你来说是最重要,最迫切的一件事情。当然这里说这个假实,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展开来说,我们说世间,你说它是真实的吗?没有真正的真实。所谓的真实只能说,什么是真实的?无常才是真实的。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有自性,这个道理是真实的。实际上从现象,从因缘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假的,没有一件事情是真正真实的。所有的世间,我们能够接触到的,能够看得到的,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我们的真实只停留在什么呢,性空,真谛,它是真实的。但实际上这个真谛本身就是说,让我们认识到什么呢,对立的所有的一些法,它就是虚幻的。这种虚幻这种定义,说明它是无常,没有自性。那么好,这种无常没有自性的这么一个道理,它才是真正的,真实的。那意思是什么呢?这个真谛是让我们去认识这个俗谛的,帮助我们去认识俗谛。所以最终说真俗不二,就是建立在这个方面。如果你认为还有个什么真正真实的话,那你还得出问题,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佛法是让我们去除烦恼的。但是去除烦恼之后,这个病去掉了,那么这个法实际上是药,是吧,药到病除,病除然后还要用药吗?药也不要再用了,再用出毛病了!不要认为这个药好像它是永恒的,真实的,不是,它只是为了治这个病而施设的。

【又如虚空者。观心自生心。不须藉缘】,你看这里就说,就像虚空一样的,这里当然是个比喻了。我们心自己就能够生这个心,我们是从自己的心里面,产生新的一个心的念头,又产生另外一种心,它自己能够生,很奇怪啊,不需要藉外在的种种缘。当然有时候你说藉一点缘也没关系,比如我看见事情触景生情,看见什么事情我突然心就想起来了。但是实际上你不看事情,你自己也在那里胡思乱想。一定得需要外在的缘吗?不需要的。你把眼睛一闭,把耳朵一塞,你把所有跟外在接触的这些器官都全部隔绝了,隔断了,你心该怎么起它还会起,我们自己内心有非常丰富的这种世界。如果是藉外在的缘才有这个心的话,那就【藉缘有心。心无生力】,那就说明什么呢,心本身是没有生自己心的这种力量的。既然【心无生力。缘亦无生】,那么外在的缘它能让我们这个心生起来吗?

【心缘各无。合云何有】你看,这实际上就是什么,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你看后面【合尚叵得。离则不生】,这叫做无因生。合在一起都没有,那么没有心生,也没有境生,没有这个缘生,这个无因缘它能生吗?更不能生。【尚无一生。况有百界千法耶】所以这段话讲的很有意思,好像表面上看是有生,实则是没有生。当然下面实际上我们还会去说这些道理啊,但是实际上这里简单可以说,实际上这是关系到什么呢,天台宗也好,包括佛教也好,非常关键的一个地方。我们经常说为什么叫做无生,为什么无生啊?有些人说,是我心自己生心啊,我是因为外在的境界我生起心了,没有错啊,你怎么说没有生呢?心到底在哪里呢?心不可得,观心不可得。能够生心的这个心,它有没有自性呢?没有自性。都是什么,妄想颠倒,明白吗?

前面说了最好的一个词叫幻师,我们心就像幻师一样的,变魔术的师傅,变出来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变出来了。都是变现的,暂时给你骗骗你,就耍个把戏,知道吗?真实的东西是没有的。外在的缘也是一样的,你自己内在的心都不能生的话,外在的缘更生不了。就是我们说的心也空,境也空,你心境还能合生吗?心缘还能合在一起生这颗心吗?那心境本来都是空,空还能生空吗?那你离开这些因缘,你说还有个生,更谈不上了。我们说的生就是什么呢,因缘和合而生,但是因缘和合而生本身这种现象,都靠不住的话,那你还有什么生可以生出来呢?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吧!就说不是说否定我们表面这种假的一种生的现象,但是这种生都是缘起生。就是我们现在每个人,说的不好听一点,但是这是转换个概念,每个人都是造假造出来的。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身心世界,不是我们真正的身体,不是我们的佛性,不是我们的自性,大家明白吗?那这个身体虚幻的这个身心世界,但是还得在世间去有自己的一段生死的因缘,它这个因缘是怎么造出来的呢?上辈子你这个妄心,起心动念,种种业力因缘和合在一起。那个妄心本身又是假的,假中又造假,假中又造假,一直造下去。因为我们找不到我们真实的所在,这个心在哪里,所以你这个真心永远发挥不了作用,你能够做出来的都是假的东西。但是这个假的东西还让你摆脱不开,你还在这里面当做是真的,你的感觉很真实。眼睛能够看得到啊,很漂亮,嘴里能吃的东西,哎呦,味道很美。这些东西,就像变换的一个世界,让你最终还摆脱不了,这就是一种束缚。

一个生尚且没有,尚无一生,何况有百界千法?你看,这就是从空上去讲的。心都没有,那么由心所产生的这个百界千法,三千诸法,它到底存不存在呢?也不存在。【以心空故。从心所生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以心空故,从心所生的一切法也皆空,甚至连这个空也空,连这个空本身这个概念也空掉了。让我们认识一切法,认识心空的这个空的概念,这么一个道理本身也空掉了。

【若空非空。点空设假。假亦非假】。若空本身不是空,那么从空所出的这个假,点空设假就是从空出假,从空里面所出来的这个假,假也就不是真正的假了,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空假中嘛,既然空不存在的话,假有没有真正的假呢,是吧。【无假无空。毕竟清净】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才是真正的中观,中道的思想,它这里就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中。如果你执著有一个空,哎哟空观可以修,有假观可以修,你看我证得性空了,我证得这个妙有了,我知道了,完了,你永远成不了佛了。你可能是声闻缘觉,你可能是菩萨,你成不了佛。最后知道,实际上这个假和空也是方便法门。实际上“毕竟是清净”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它真实的存在是没有的。

【又复佛境界者。上等佛法。下等众生法】,佛法是属于上等,下等众生法。为什么,这当然不是说上等,从上来说,跟佛法相等,从下来说,跟众生法相等。

【又心法者。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这是说什么意思呢?就是心法与上跟佛法是相等的,与下跟众生法是相等的,就是心法可上可下。这个心法很厉害啊,它能造众生法,这是下。它也能向上啊,造佛法,成就佛法,所以【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名心法也】。当然你不管是众生法还是佛法,众生心就是佛心,佛心也是众生心。众生法和佛法都是由心所造,所以这些东西很有意思。

下面我们再看,【问。一念心云何含受百界千法耶。答。借三种为譬。如止观中说。(云云)】。这里就云云就省略很多了,这一云云我们就不知所云了。这祖师就这样子的是吧,你不要问我了。这个止观是哪?《摩诃止观》里面会说,大家要想明白,去看《摩诃止观》。就说一念心为什么含具,是吧。一个是含,含就是具,包含,具有这个三千诸法,百界千法。受,能够容受,它有这个量。它为什么能够含受百界千法呢?有三种譬喻是吧。这三种譬喻先跟大家透漏一下哪三种譬喻啊,具体当然你要了解清楚,你还得看这个《摩诃止观》。

简单三种比喻,第一个比喻,如如意珠,就是摩尼珠,这个摩尼珠叫如意珠,这个如意珠非常厉害,它能出生一切宝贝。它就是一件宝贝,它很小,但是很奇怪,从它这个宝贝,一件宝贝能够出无量的宝贝,就跟我们说的聚宝盆一样。这个世界如意珠是存在的,摩尼珠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就像是摩尼珠,知道吗?为什么它能出百界千法?就像摩尼珠能够出生,能够变现一切宝贝一样的。它是一切宝中之王啊,一个聚宝盆啊,你想它能量能有多大,这是第一个比喻。第二个比喻,三毒,贪嗔痴。一切烦恼的根本,从这个烦恼的根本能够出生八万四千烦恼,一切的烦恼都是从这个根本烦恼里面出来的。你看它的力量有多大,就跟这个一念心是一样的,这是第二种比喻啊。还有第三种比喻,第三种比喻,比如我们说做的梦,梦境。每个人梦的力量很厉害啊,一做梦的时候,种种境界你都能做,这个梦境历历在心,你在做梦的这个过程之中,感受到这一切梦境都是真实的。等你突然一下醒过来了,梦没在做了,才发现,哎哟,这梦境所谓的真实到哪去了?没有了,是吧。你说它是真是幻呢?很难用言语去概括它。从根本上说它是假的,是幻的,但是在梦的当下的时候,你觉得它是真的。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没有从烦恼里面醒过来的时候,我们在这一生之中,甚至在我们一直这个生死轮回之中,都是属于在做梦,知道吗?我们都是在做梦,用个比喻,所以我们一直醒不过来,都是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当做是真实的。

有些人说,师父,不对不对,我已经学了佛法,我不把它当做真实的,你嘴巴上是不当真实,真是要遇到种种境界之后,你心能够放空吗?你能够无所谓吗?你能够不住相吗?你能够不分别吗?不可能的。你所谓的这个空,就是说通过佛法知道,表面从理论上了解了它是空,或者说没那么计较了,但你肯定还会计较。不计较的话来这边听佛法干嘛?不计较,我不计较,对佛法还计较吧,佛法也是空啊!居士林今天有个课,哎呦《妙法莲华经》特别好,都来听了,是吧。我先给自己打个广告,实际上不一定那么好。法是好,人不好,都来听了,今天要是没什么事,我来干嘛呢?你的选择,你所有的这个起心动念,都是根据外在这些因缘法在变化的。你认为好,你愿意听,你才来,不好的话就不来了。其他的事情也都是这样的。这个地方住得很舒服,这个房子哎呦看不行,我得重新装修一下,把它弄得舒服一点。这伙食不行,回去吃算了,自己弄点,好吃啊!你说不都是这样吗?你什么事情能够放得下呢?哎哟,虽然是计较一点,但是我还是把它当做空,空啥空啊,嘴巴上喊,没用的。我不在意,但是我自己各方面我该怎么生活还得生活,这实际上就是自己就自相矛盾。

你真正不在意,你应该于一切处都能自在。说明你还是有些地方绕不过去,能够不在意的是你不太在乎的地方,无所谓的地方。你关切点、关注点,你肯定都会在意,是吧。比如说我要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我要成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要成为一个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你说你不在意吗?我随便做个普通的人就行了,平庸的人,我做个坏人没关系,实际上你做个坏人没关系本身也是在意。真正的不在意就是说,你自己本身已经获得解脱之后,无需去在意这些东西了,否则你永远都会在意的,所以我们看这就很有意思了。梦,大家都在做梦,怎么从梦里面慢慢醒过来,肯定不可能完全离开梦,让梦变得更轻,更弱一点,更少一点。让梦中的境界呢,变得更好一点,更吉祥一点,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下手的功夫,去做。你一说让梦空掉,让梦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以后永远都不做梦,不可能的事情。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用做梦了,明白吗?在这里想不做梦都不行,在那边想做梦也不行。当然这是一般的说,实际上说的不好听一点,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分四种净土呢,是吧。四种净土严格跟大家讲,前面三种净土都还是有在做梦的这种性质在,只有常寂光土才是真正的绝对的清净的净土,没有任何的一丝的这种烦恼,没有一丝的梦境,明白吗?所以说唯佛一人居净土啊!只有一佛,只有佛一个人才是真正居净土,其他的菩萨、声闻、缘觉都还不是绝对的那种净土。它是一种方便的净土,常寂光土下面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乃至凡圣同居土。但是呢没关系,你只要生到凡圣同居土以后,你最终都能通向常寂光土。如果你凡圣同居净土都没生,你在秽土,没有缘分了,你就没这个佛缘,所以我们得结这个缘很重要啊!

好,借三种譬喻,这种譬喻大家就知道了。在我们现实之中,在我们事实我们生命所能够经历的那些有限的一些生命的经历之中,你都能总结出来,一件事情包括外界的一件具体的事情也好,或者我们自己内在的一种情感也好,一种心法也好,或者一种烦恼也好,它都具有这么不可思议的一种力量。那么好,我们真正的这一念心的力量能有多大呢?远远超过这三种譬喻,比它们还更厉害。比如说你说摩尼宝,它只能变宝贝,垃圾它变不出来,不好的东西它变不出来,它只能变宝贝。烦恼毒它只能产生烦恼,明白吗?你不能说这个三毒它能产生智慧,没有的,虽然它本质上跟智慧是一体的,但是它产生不出来。那么梦境也是一样的,梦也是一种烦恼啊,从这个烦恼心里面,从我们说一种随眠的心里面,它又产生新的一些烦恼,那我们执著外在的东西。本身能够造假的是这么一种梦境,是吧,能够梦的这个心最终造出来就是这个梦境。我们说幻心造幻境,在幻境之中我又重新继续迷失自我,让这个心变得更加的虚幻,然后继续再造幻心,相互之间永远不分离,就这样的。事事不相分离啊,不相舍离。直到我们遇上佛法,明白佛法,然后真正地去信受奉行之后,才开始跟它之间慢慢说再见再见,远离它。

好,法就讲完了,三种法都讲完了,你看简单就讲到这里,是吧。众生法、佛法、心法。下面讲妙,妙法嘛,这个妙可就得讲啊!《妙法莲华经》这个《法华玄义》基本上就是讲这个妙的,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主要是关注在这个妙上面去,怎么知道这个妙是很重要的。

【二明妙者。】第一个【一通释】,第二个【二别释】。我们首先看通释,【通又为二。一相待。二绝待。此经唯论二妙。更无非绝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绝何惑。显何理。故不更论也】。我们说通释妙的话,就把它妙分成两种妙,一个是相待妙,一个是绝待妙,《法华经》只论这两种妙。除了这两种妙之外,并不可能再论一个什么呢,非绝非待之妙的这么一种情况,不讲。如果要更作者,到底是要绝何惑显何理呢?没必要了。它还要绝什么惑呢?断绝什么烦恼呢?要显示什么真正的佛理呢?有这两种妙就足够用了,不需要第三种了。

【光宅用法华之妙。待前诸教皆粗。巨有所妨。已如前难。(云云)】。就是光宅法云,前面已经讲过了,他也解释《法华经》。他还解释法华是如何的妙,但是他的这个妙是什么呢,相待于前面的种种教的粗。就是前面《法华经》之前的这些经典,这些经教都是粗,才显出《法华经》它是妙的,它比它们都要高。那么这种妙是属于什么妙呢,叫相待妙。仅仅讲相待妙,不讲绝待妙,它就出问题了,而且问题很大,这叫【巨有所妨】,有很大的障碍。

【已如前难】前面已经问难它,已经批破它了,我们前面已经批评了这个观点。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绝待妙,我告诉大家,最重要的是绝待妙。但是呢相待妙不可或缺,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没有相待妙哪来的绝待妙呢?绝待妙那是佛的境界,那这《法华经》要什么,开佛知见,这叫佛的知见。但是你如果没有相待妙,你怎么开佛知见呢?你跟谁开呀?明白什么意思吗?打个比方,佛法太好了,但是跟我们没有缘分,只有佛才能明白,但佛要度众生怎么办呢?众生都是属于相待的这么一个世界之中,别说相待妙,相待粗有时候都搞不清楚。然后开始能够修的话,就是从相待粗到相待妙,最后等到他善根成熟了才开权显实,开粗显妙,知道吗?从相待的妙最后才进入到这个绝待妙。所以实际上前面这个过程,相待妙的过程是属于整个我们修行路上,不是百分之九十九了,亿分之九千多万,就差最后一招,才是绝待妙,前面的所有的路程全部都是相待妙。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了。

【今待粗妙者】,相待的粗妙就这个意思啊,待粗待妙,相待粗,相待妙。【待半字为粗。明满字为妙】,就是待半字为粗,半字教为粗,满字教为妙。【亦是常无常大小相待。为粗妙也】。先讲相待的意思,半字教就是说这个声闻教,小乘的教。满字教是什么呢,大乘佛法,大乘教,这属于满字。常是妙,无常是粗。大小相待,小是粗,大是妙,以这个作为粗妙的一个分别。怎么划分的?就是以这个划分的。

【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即是明满字也】。《净名经》里面说,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这就是说满字教,这就属于妙法,属于其中的一个妙。

下面说【始坐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即提昔之半待出于满也。始坐佛树力降魔】。刚刚坐在这个菩提树下,降伏众魔,然后得到甘露的佛法,最后灭了种种烦恼之后,无上的佛道才能成就。这是提起过去的这个半字教,而相待处于现在的这个满字教。我们看看,实际上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意思是说这个属于半字教。大家说成佛是半字教啊?这属于三藏教的成佛之相。就是我们说释迦牟尼佛所显示的他出家修行,我们说总共是十一年吧,五年参访,六年苦行,总共十一年,后来呢到菩提树下,说我要不取正觉我就不起此座。后来经过降魔啊怎么种种,最后证得这个无上菩提,实际上那属于三藏教的一个成佛相。这属于半字教,他真正的成佛不是这种成佛相。他真正的成佛相比这殊胜多了,他是为了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所变现的一个叫劣应身成佛之相。比较劣,比较差一等的,实际上最差一等的,基本上是,成佛之相。

【般若云。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亦是对鹿苑为第一。待般若为第二也】。这什么意思啊,转法轮你看,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第二法轮是转什么呢?般若。第一法轮什么,鹿苑,就是在鹿野苑所转的那个四谛法,讲的苦集灭道是第一法轮,然后现在讲这个般若法是什么,第二法轮。那么第一法轮是什么呢?是粗;第二法轮才是真正的妙。就是相比较的话,叫做相待而来说,相比较而言,那么般若法比前面的这个四谛法要更高,所以它叫做妙,前面的反而称为粗。

【涅槃云。昔于波罗柰。初转法轮。今于尸城。复转法轮】。你看,也说到。《涅槃经》里面说了,过去在波罗柰城,在那个地方第一次转法轮转的是什么,四谛法轮。现在在尸城,哪个尸啊?拘尸那。就是佛要涅槃最后说法的地方,拘尸那城,有些叫拘尸罗那也有。【复转法轮】,又在转法轮,这个法轮就比前面第一次初转法轮什么,它是妙,第一次转法轮是粗。

所以说【众经皆共以鹿苑为半为小为粗。待此明满大妙。其义是同】。所以这也是引经据典,说明很多的经典都说了,鹿苑所转的那个法轮是小乘教,是粗教,是半字教。而后面的什么般若啊,或者方等啊,或者涅槃啊都是什么,满字教。是大,是大乘佛法,是大乘教,是妙教,是妙法,就这个意思。所以说实际上佛所说的法还不完全一样,虽然是佛所说的,但是根据众生的因缘,根据人、根据时间、根据地点,种种的因缘,他当下所说的法是不是有区别?肯定有区别。等于打个比方,就是不同的人得不同的病,那得用不同的药。有些人说,哎呀不用不用,我这个药是阿伽陀药,包治百病,不管谁得病,不管他得什么病,不管他什么时候得病,不管他的病是轻是重,乃至快要死了,我都能把他救过来。这就有点太夸张了,是吧,不可能的,明白吗?你说不可能不对呀,我们学的这净土法门就这样,阿伽陀药啊,什么人都能修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要具足信愿行,包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呀,你看还得具足信愿行吧!你问问你自己是不是真正具足信愿行了?这所以说还是有条件的,还是有门槛的。你说没有门槛,那实际上把地狱众生直接拿到西方极乐世界,佛也别念了,反正佛的神通无限嘛,没有这个神通,没有这个力量拿不去的。娑婆世界的众生你不念佛都拿不去,人都拿不去,何况是地狱众生呢?所以我们大家再想想,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不要想得太美妙了啊,不要做美梦。即使是最好的法门,你也得相应地付出,你才能得到相应的这个回报,就是果报。你什么都不付出,就躺到这里就享受胜利果实,不可能的事情。

【今法华明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之法轮】。就是《法华经》里面也说了,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五众之生灭。这个五众是哪五众啊?五比丘。【今复转最妙无上之法轮】,《法华经》才是最妙的无上的法轮。【此亦待鹿苑为粗。法华为妙】,就是鹿野苑是属于粗法,而法华是妙法。所以为什么叫《妙法莲华经》嘛,这个妙法就是这么来的。【妙义皆同。待粗亦等。文义在此也】。这个妙义跟前面的什么《涅槃经》《般若经》,种种大乘经典这个讲的这个妙义是一回事,都是属于什么呢,相待妙。待第一个鹿野苑所说的这个四谛法,它是粗。那我们后面所说的都比它要高,都属于妙,但都属于什么呢,相待妙。【文义在此也】,从这些经文从它的义理,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得清楚了,明白。

好了,我们先休息一下吧,一个小时都到了,休息几分钟我们回头再来。阿弥陀佛!

好,大家安静下来,咱们再看下面,玄义里面这有些问答。

【问。齐方等来。满理无殊者。悉应称妙】,他就问从方等时以来,就是从方等时以后,满理无殊,都是说这个什么呢,满字教,它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讲满字教,都是讲大乘佛法,那它是不是都应该称作是妙法呢?悉应称妙,都应该称做妙法才对。下面就回答,【答。今亦不克教定时。那忽云齐方等耶。纵令尔者。别有所以】。它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也不是确定说,这个教是在哪个时间,那个教是在哪个时间,不定一个时间。大家说,天台宗不是判教嘛,五时教嘛,从这个华严时一直到法华涅槃时,分成五个时间,那么从方等时属于第几个时啊?第三个时间,第三时教。它以后讲的都是满字教,它都应该属于妙法。但是这里说了,实际上天台宗判教是比较灵活的,它这个五时是有什么呢,通五时,别五时。我们平时讲的都是别五时教,别五时就有分别,它这个时间是大家之间你有你的时间,我有我的时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时间段,它的次序、它的时间期限都不一样。

你不要仅仅讲这个别五时,还一个通五时。别五时就是我们经常说,“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七载,华严最初三七日。”它就把它的时间分得很清楚,第一是什么第二是什么,分别讲了多长时间,这是别五时。但是通五时是什么呢?大概是这个时间主要讲当下的这种法,但是并不排除可能有些特殊的因缘,也会兼带着讲其他的法,明白吗?打个比方,我现在我这个时间,我们这里就开中级班,主要就教中级的这个学生,大家这个层次差不多。但是呢,可能现在说有些人需要,他说师父我们这边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大家想学高级班,你再给我们开个小班吧。那么除了这个大班之外,几百人,还有个小班可能就几十人,也给他们讲高级佛法的教程,那不就是这个意思嘛!通,它是通的,并不是严格的这么划分,只要众生有这个因缘佛就会说,但是主要是这段时间呢,是以说这个法为主,是应了绝大多数众生的根机、他的需要,或者成熟的这些众生,他就讲这个法而已。所以大概的一个时间期限,但并不是绝对的。

“那忽云齐方等耶?”所以你不要说,从方等以后都是满字教,方等以后如果大家有些众生,确有这个因缘,也可以给他讲三藏教的,也可以讲半字教的。“纵令尔者,别有所以。”纵然就像你所说的,方等教以后只说满字教,不说半字教,也不是说简简单单,这个都称作是妙法。就是这里面的话,我们还看这个妙是怎么去理解的,知道吗?这还有其他不同的,这个理解的一些道理,或者一个标准。

我们看看啊,这里下面就说了,【何者。利根菩萨。于彼入妙。与法华不异。钝根菩萨及二乘人。犹带方便。诸味调伏。方等带生酥论妙以待粗。般若带熟酥论妙以待粗。今经无二味方便。纯真醍醐论妙以待粗。此妙彼妙。妙义无殊。但以带方便不带方便为异耳】。

大家看出什么问题来了没有?都是称为妙,讲这个相待妙,妙的这个义理本身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呢一个是带方便,一个不带方便。什么带方便呢?利根菩萨不用带方便,带方便的都是钝根菩萨以及二乘的人。它还需要带什么方便啊?比如说方等教,需要带什么呢?方等教是四教并谈啊,藏、通、别、圆,知道嘛,它还得带通、别的方便,然后要说圆教。而后面般若呢,是说什么呢,三教,通、别、圆,实际上前面还有,包括这个藏教也有,方等时的话,藏、通、别都还在讲,最后才到圆。所以说只有现在《法华经》呢,纯说圆教,没有藏教,没有通教,也不说别教,只说圆教,它就不带方便。

所以一个是带方便说妙,一个是不带方便说妙,这里面的层次还是不一样的。这言下之意是什么呢?不带方便才是真正的高了。你要带方便的话,还不是纯粹的,就是里面还有待粗,还有粗。相对来说,比如说三藏教是粗,后面的什么,通、别、圆是妙。那如果我们把这个通、别、圆再进行划分的话,通、别这两个又是粗,圆才是真正的妙。所以我们大家就清楚一下,前面就简单的一个划分,把大乘、小乘,半字、满字简单的划分,什么是粗,什么是妙,现在就把它进一步划分了。

下面还会说,【复次三藏】,再给大家说说这个三藏教。【但半字生灭门。不能通满理】。它是属于半字教,属于生灭的法门,有生有灭的,不能通向满字教这个道理,【故名为粗】。它就是半字教,它不能通向这个满字教。【满字是不生不灭门。能通满理。故名妙】,但是这个满理的话,实际上就说这个妙又分两种,满理又分两种。【能通满理。复有二种。一带方便通满理。二直显满理】,就跟前面是一个意思,带方便说妙,不带方便说妙。【方等般若。带方便通满理。今经直显满理】,就是方等时、般若时这两种教,都是带方便而通这个满理的,而现在只有《法华经》是直显满理,不要带方便。

大家再看看,就是这个意思,进一步说明。下面 【故中论云。为钝根弟子。说因缘生灭相。为利根弟子。说因缘不生不灭相】,说因缘有生灭的,那是跟这些钝根弟子所说的,因为我们大家都有生灭嘛,执著于生灭。你说这个东西不生不灭,他想不通啊,明白不了。现在就说因缘不生灭,就叫缘起什么呢,性空。看见因缘好像是有聚,有合,有散,有离,有生,有灭,实际上是没有生灭的。为什么?因缘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法,谈不上真正的生灭。何谈生灭呢?谁在生灭呢?打个比方你这个人都是假的,你说我死了,谁相信?你都不是真人,你都没有资格说你是生,你是灭。说你生灭是假生假灭,就像演个电影一样的,演完啥都没有了,不留痕迹。

好,【中论偈(云云)】,这里后面当然还说了什么,不生不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我们都不说后面什么假名,不说什么中道义,你就说即空就够了,说到即空你这就基本上属于大乘佛法。【若不即空。为通真方便。是故言粗】,如果只说因缘生灭相,不说因缘即空的话,这是通真方便,它就属于属于粗。只是通向于真谛的前面的一个方便,没有真正到达认识这个真谛,认识这个空性,它只是前面修行的一个方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真谛呢,所以说它属于粗啊!什么时候它真正通向这个真了,它不是方便了,它达到这个真谛了,那它才是妙。你看下面就说【若能即空。是通中方便。通中方便】,当然这个即空,实际上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它就简单就没说了,是通中道的方便。若能即空,没错啊,是通中方便,还不是通中。因为真跟中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的。通中方便这里又说了,【若带即空即假通中者粗。不带空假直通中者妙(云云)】。如果还要兼修着,要修空、修假才能通向这个中道的话,那属于粗。如果不要带这个空假,直接修这个中道观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妙啊!当然说句实话,我们现在不带方便怎么修啊,根本修不了。!我们《法华经》讲的就是开权显实,开方便门才能示真实相。没有这个方便的话,我们根本入不了真实相。但是我们得开,靠谁来开呀?佛给我们开呀!佛给我们开,给我们示,让我们悟,让我们最终进入这个真实。

下面,【问。乳至醍醐同称为满。是譬云何】。实际上跟上面一个意思,上面是从教上去讲,从五时教去讲。这个是从五味法上去讲,乳酪、生酥、熟酥,乃至醍醐,分别对应五时教。对应华严时,阿含时,方等,般若,直至最后的法华涅槃时。【答。今以譬解】,它这里什么意思呢?乳和醍醐都叫满字教,乳字教说的是《华严经》,醍醐也讲的是《华严经》是吧,那它为什么还有区别呢?这里用个譬喻,这个譬喻就非常好了。

【譬如官有三航。及以私船。从于此岸度人彼岸。乳教如大中两航。共度人彼岸。酪教如私船度人中洲。生酥如四种。小航与私船。度人于中洲。两航度人于彼岸】。就四种船都有,包括三种什么官航,一种私船。两航度人彼岸,你看,小航与私船,度人于中洲,两航,这就中大两航,就度人于彼岸。

【熟酥如三航。一航中洲。二航彼岸。醍醐如大航,度人彼岸。三航同是官物。故俱称为满】,就是说,同样是这个满字教,但是满里面还分三种不同,那这里就说三种船一样的,三种官船,有大的,有中的,有小的,那我们说同样有大满、中满、小满,可以简单地这么去分一下。

【私船非官物。是故言半】,这个私船就相当于什么?三藏教,明白什么意思吗?用四种航船来比喻四种教,私船就是什么呢,三藏教。小航呢,官航有三种,小官航那就什么,通教;中官航,别教;大的官航是属于什么呢,圆教。都从于此岸度人彼岸,但是说句实话,这个私船能度彼岸吗?度不了!

乳教是什么呢?兼别明圆,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它就相当于官航之中的大中两航。一个圆教是属于大航,中航是什么呢,别教,它一起可以度人到彼岸去,就到什么涅槃成佛,别教也能让众生成佛,只是成的不是究竟佛而已,但他也起码是成佛了。

酪教,酪教是讲的《阿含经》。《阿含经》主要说的就是什么,三藏教,三藏教就是属于私船,只能度人到中洲,不能到彼岸。中间这个陆地,水中的陆地就称为洲。度到中间这个陆地上,不走了,停留在这里,再过去,它不过去了,它这个船过不去了。就是说,它就像声闻人,只修到那个地方,他就停下来了,他再想往前修,成佛,他成不了。他必须要换一个法门去修。这个私船已经运载不了他了,得换中航跟大航。小乘教已经度不了他成佛了,必须学大乘教,他才能最终到彼岸,才能成佛。

好,生酥,生酥是什么,属于方等教啊。生酥嘛,一个比喻嘛,第三位,它就有四种,这四种船它都有。那么小航与私船的话,都是度人到、中洲,就是大乘里面的小满教,就这个小航,就说通教跟这个三藏教,都仅仅是度人到中洲,通教也度人到不了彼岸。只有两航,这里说的这两航就是什么,生酥教里面的别、圆二教,才能度人到彼岸。

熟酥说的是三种教,通教、别教、圆教,就等于三种官家的航船,三航。一航中洲,二航彼岸。这就不用说了,一航是什么呢?这是什么教啊?通教,是吧。后面的别和跟圆教是指的大航跟中航,能够度什么呢,彼岸去。

醍醐这里说了如大航,这里说的什么醍醐味,就说的《法华经》跟《涅槃经》这两个时间就只说大航,没说其他的三种船了,只度人到彼岸,直接度人到彼岸。这里就说了,三航同是官物,故俱称为满。就像都是官,这是同,都是官船,都是官航,都叫做满,但是有大中小三种不同。私船非官物,是故言半。那官船是官物,那就是言是满,它是言半,私船叫言半。

【官物之中。二航小。所容盖寡。大航壮丽。容载倍多。独称为妙】。官物之中,前面这个小航跟中航都是属于小,它这个船都比较小,它能够容多大面积啊,容积很小,容量很小,只有大航才是非常壮丽,容载的倍多,能够度的众生多。不仅是度的众生多,关键它能够到彼岸去,而且是到究竟的彼岸,独称为妙。

【智者以譬喻得解。其譬义如是(云云)】,这个比喻的话,它的道理、它的意义,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说大家就像同样是满字教,满字教里面有不同的。同样是大乘教,就是大乘教里面有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就用这个官船去做比喻,三种官船,大中小。

那我们实际上说到这个妙的话,实际上也就是这个意思,同样都称个满字教,但是满字教可以说它都是妙,但是满字教里面这个妙啊又不一样。前面,相对于前面三藏教来说,后面的通别圆都是属于满字教,你都可以称为妙。但是相对于后面的圆教来说,通别二教虽然是满字教,它又称为什么呢?是粗,跟低级的比你显得比较高级,跟更高级的比呢,你就成为低级了,实际上就这么简单。好,智者以譬喻得解。大家明白了吧?要不明白的话,那就不是智者了啊,这么跟你们讲还没明白这个道理,这么譬喻这么浅显,比拟得这么恰当。

那我们现在阿弥陀佛这个船不用说了,是什么船呢?大航,大船。普度众生,同到彼岸。当然先到彼岸的话,这个彼岸的话又分了。实际上先到极乐世界,先到净土,先了脱生死。但是实际上离成佛的话,还是有距离的,大家知道吗?还有很长的距离,到了那个彼岸,还得换船,你还得修学其他的法门。具足的这个福德智慧资粮达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到什么声闻位啊、菩萨位啊,乃至到最终成佛位。我们光去的话,大家说实话,到那边去都属于天人,都属于天人凡夫,凡夫位,属于凡圣同居土里面的凡夫。

师父,我不行,我得当圣人,你也得修啊,你圣人,是吧。你圣人有这么容易当的吗?圣人得破惑,你伏惑都不行,你光降伏烦恼都不够的。关键我们现在连降伏烦恼都还差得远呢,伏都伏不住,知道吗。很难伏的,还说破,断惑,把它这个烦恼全部断了,它起都不起来,是吧。这里是给你惹点事,你把它压下去,把它降伏了。关键它起都没有,它都没有,一干二净了,那才好,这才叫圣人呢。但是我们现在不可能的,如果你是可能的话,说句实话,你修不修净土法门都不一定呢。你自己就了生死了,你自己就成阿罗汉了,多好啊。当然成了阿罗汉也还可以往生,并不是这个意思,就不往生了,就是你往不往生两可,能够往生更好,不往生也不亏,也可以了。

【二绝待明妙者】,前面是相待明妙,这是绝待明妙了啊。这一段的话也是费脑子,大家好好看啊。【为四】,你看,从四个方面去讲绝待妙。

【一随情三假法起。若入真谛待对即绝。故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此三藏经中绝待意也】,这是从三藏教里面说的这个绝待妙,实际上本来说得严格一点,三藏教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讨论什么绝待妙,别说绝待妙了,妙都称不上,前面都已经把它称为是半字教,是粗。但为什么它要去讲这些道理呢?就是我们也可以从三藏教它本身它所具备的这些道理里面,去谈论它的这个份上去理解的这么一种妙。当是相对于后面满字教来说,妙法来说,它事实上它是属于粗了,它谈不上真正的妙了。没有关系嘛,我们众生、凡夫也可以谈论一下,我们眼中是怎么看佛的,我们眼中的佛是怎样的嘛,但实际上跟真正的佛,是不是一回事呢?肯定不是一回事啊,是吧。就牛眼看人呗,人眼看佛呗,但你不能说不让我们看,我们可以看,是吧。虽然看不明白,我们也可以慢慢地去研究啊、去探索啊,越看越看以后慢慢可能就明白了。

随情三假,什么叫做随情啊?随凡夫的执情,情执。凡夫都是有情的众生,也都是有执著的众生,随众生的情执,而不是随着众生这种理智的东西。我们都是随感情用事,分别、妄想,这叫做随情。三假,哪三假,以前讲过的,哪三种假?肯定想不起来了,突然一问,给大家再复习一下,记住了啊。因成假,第二个什么呢,相续假,第三个相待假。就是我们随情所认识的外在的这些法,都是虚假的,都是不真实的一种存在。实际上我们自己能够认识的这个主体,本身也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通过我们这个主观这个自体,去认识这个主体,去认识客观的那个存在,它也是虚幻的。心也是幻心,境也是幻境,那为什么说是境呢,是假的呢?从三个方面去讲。

因成假,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成就的,因缘所生法就代表它是没有真正的自我、自性的存在,没有永恒的,能够独立,能够自我主宰不变的一个自我、自性的存在,它还叫做真正的存在吗?不是的,暂时存在,缘来了,就有了;缘暂时还持续,它就能够住,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缘散了,它就灭掉了。今生是做人,下生可能就做畜生,再下生可能堕地狱,到底你是人,还是畜生,还是地狱呢?你说,好像都是你生命链条之中的一个延续,但实际上没有一个角色是属于真正的自我,这就是因成假。

做人的因缘到了,成人了;做畜生的因缘成熟了,变成畜生了;要下地狱的恶业、恶果成熟了,到地狱里面去;什么时候修成了,生天,超凡入圣,这就是因成假。不管怎么样成就的,说明它是假的,如果它不是假的话,不需要种种因缘,它就能成就,它本来就有的,过去就有,现在就有,未来还是有,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它永远不会变的。如果它能为外在因素所变的,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我了,为它所改变你自己的一种状态,这就不叫做我。如果不为它、其他的所有因缘改变你自己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我,这才是真实的。但现在我们能不能找到这个真实呢?找不到,所以它都是假,叫因成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是吧,缘起性空,因成假。

第二个是相续假,相续假就是这个假的持续的一种状态,前面一念妄心起来,后面妄心又会继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接一浪,一种妄心接着一种妄心,它永远是会相续不断的,叫做相续假。前面这个是假,后面这个也是假,后后念还是假,知道吗。就是这个假的从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是因成假,从它这个假的相续的一种状态来说,也完全是假,大家明白吧。整个这个生命的长河都是假的,不仅仅长河之中的一朵浪花是假的,所有的全部都是假的,相续假。

最后还有一个相待假,就待那个事情,才有这个事情。比如说,因为有长,才有短;有大,才有小;有你,才有我,但真正的你我、大小、长短存不存在呢?不存在。实际上就说,继续在什么呢,已经形成的种种浪花之中,你再去起分别。这个浪花好看,哎呦,这个云彩好看啊,那个云彩不行啊,这个人好,这个人坏啊,我们又起种种分别,你说本身这个单个来说都是假的,你在这个假的方面,再去起分别计较,你又何必呢?就说我们的病特别特别的重,知道吗。不知道从根本上都是已经坏了,然后呢,坏的情况之下还得去计较一下。

生在地狱之中,打个比方,大家都是受苦人,多不容易啊,他还得再比一比,我在这个地狱之中,我是不是跟这个鬼王,或者跟什么狱卒关系弄得好一点,你看,我还有资源。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娑婆世界,哎呀,他当官,他有钱,他有势,他有权,什么东西都有,你看,他生活得非常好。实际上说句实话,大家都是受苦人,即使这样的话,咱们还得苦中取乐,没办法,众生就这么执著,可怜啊!这就叫相待假,实际上这些相待的东西,大家自己可能给自己提供一种虚假的这么一种幻想的,或者给自己继续生存下的所谓的一种虚幻的一个动力,所谓小小的那么一种好的感受,也都是假的,继续会骗你,知道吗。

好,所以说随情三假,最终为什么有三假?随情呗,随情就会有三假,你不随情就好办了。帮着把电话关一下,可能不太会关,没关系,是吧。这也是假,是吧,咱们不知道,突然一下,它声音就起来了,它也不想起来,我们也不愿意这声音起来,就起来了,起来也就过去了。【二若随理三假。一切世间。皆如幻化。即事而真。无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为不真耶。望彼三藏。绝还不绝。即事而真。乃是绝待。此通教绝待也】,这个通教就比前面三藏教要更高了,前面都是随情,随众生的情感、情执去分析这些东西,这里是从理性上去分析了。虽然知道三假,但是能够透入这个事相的真理了,不仅仅看在这事相的表面上了。一切的世间,皆如幻化,都不是真实的,首先认知到它都不是真实的。

即事而真,在事相的当下,就此时此刻这个东西它本体就是就是真的,就是空的,大家明白吗?因为它是幻有的,说明它就是空的,因为所有的事都是虚幻的,所有的因缘都是虚幻的,虚幻的当下就表明它是性空。如果它不性空,它就不是假的,它是一直就有了,刚才说的,这个我就一直存在,而且是永远不会变的,不会随着时间,不会随着空间,不会随着其他外在的一些法,而改变自己的这种性质,这就叫做自性。但实际上这种事情、这种法存不存在呢?不存在,所以我们一旦认识到这个法是虚幻的,实际上当下就可以知道它是性空,就是真的,只有空性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就是没有自性这个道理,它是绝对真实的。就是常都是幻的,只有无常这种道理才是真的。

“无有一事而非真者”,这样的话就是没有一件虚幻的世法当下不是真空,不是性空,所有的事都是当体即空。“更待何物为不真耶?”,更需要等待何物,就是说还等待这个物质的变化,或者跟其他的物质相去比较,才能得出它不是真的吗?不需要,!当下就能够认识清楚。不要等到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没有了,你说,哎呦,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在有的时候,你说,它来了,它是真的。它走了,你说,不是真的,——不需要等待。有的时候,来的时候,你就知道,它就是假的,它是暂时的一种存在,你不要太把它当真了,知道吗,你要真正当真就麻烦了。

当然你当真它还不是真的,但是你当真,你有一种执著的话,你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你会颠倒对待一切法,颠倒对待一切法你就会造业了,起妄想了,起了妄想这种生灭心最终就会轮回生死啊,沦落生死啊。所以说实际上不是环境骗了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内心骗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内心看不清楚外在的种种环境,错误地去解读了这个环境,当下它是空的,你不认为它是空,你随它而起生灭,随它而流动,所以最终你就随生死去漂,随这个生死这个轮回去漂流了。

望彼三藏,就是这个通教看前面的三藏教,绝还不绝,这什么意思啊?前面三藏教虽然有个绝,但实际上三藏教到通教这里,它这个绝是绝吗?不是真正的绝啦。它这个绝要等到什么呢,这个世法灭掉之后才绝。世法不灭掉之后,因缘不谢之后,它不叫做绝。它前面是属生灭法,生的时候就是有,灭的时候就是绝。灭绝师太,灭绝,灭了,没有了,它说才是绝。不要等到灭,本身就是绝,不要等到它灭的时候才说它没有,有的时候就知道它不是真实的有,有的时候就看到它是有空的一面,这才是真正的绝,知道吗。

就是我们这个觉悟要高一点啊,不要等到这个事情都过了,再事后诸葛亮,这好,才后悔,当初不应该怎么样,干嘛去了,是吧,最早干嘛去了,当然也不能怪你最早干嘛去了,因为我本来就稀里糊涂的,干嘛去了,我想干嘛也干不成,是不是。但现在认识佛法啦,现在就可以问你,你最早干嘛去啦,学佛的时候不好好听佛教导,不好好听师父给你们讲,不好好去用,用不上,然后最后,哎呦,我来不及了,我又得去堕落了,我得去轮回了,念佛也用不上,完了。前面干什么去了?快到临终的时候想起念佛来了,念佛也不得力,表面上在念,没入到心里面去,该到哪去,还得到哪里去。早让你去,早念,早让念多好,把这功夫修好一点嘛。所以说“绝还不绝”,不要等到真正的这个绝的时候,再后悔,我们当下就得觉,当然我们说是觉悟的觉,换一个词,当下就得觉悟。

即事而真,在事相的,在因缘的当下就得什么,透入到它的空性之中,真空本性之中,不要去为它的外相所欺骗。这就好办了,这乃是绝待,这才是绝待了,这个绝待是通教的绝待妙、绝待义。

好,再往下第【三别教若起。望即真之绝。还是世谛】,它往前面的这个通教即真之绝,即是就是真,这个绝,那么通教这个绝,又属于不绝,就属于世俗谛了,那反过来就说,别教的这个绝才是胜义谛,反而通教又变得跟它比较,它低一层啊,它又变成世俗谛了,还没有真正的绝,只有别教的这个绝才是真正的绝。【何者。非大涅槃】,没有证得大般涅槃,就是它绝得不够,说句实话,说是绝,这绝里面还留有很多的后遗症,还很多问题没解决,烦恼没解决,知道吗。打个比方说,把这房子打扫干净,然后打扫干净了,一检查,这里还有一点点灰,那里还有一点点污垢,还没真正干净。

【犹是生死世谛。绝还有待】,就是前面的通教还属于生死的世俗谛,比这个别教来说,它就不圆满,不彻底。绝还有待,它不是真正的绝,它还属于什么,成为相待的,它的绝待在别教这里就成了相待了。【若入别教中道。待则绝矣】,如果你能够从通教进入到别教的中道的话,那么前面这个相待就容易进入到了别教的绝待了,一层一层往后递进。

咱们再看,【四圆教若起。说无分别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这个即边就是即二边,哪二边啊,空和假,即空即假,当下就是中。前面的我们跟大家说一下,前面的这个三藏教,只有空,而且这个空的话,还是属于偏空。而这个通教呢,它主要也是空,它的空叫什么呢,真空,它比较圆了,但是它只有空,没有假。到了别教这里呢,有假了,实际上也有一部分的中了,但是它虽然有假,有中,但是它不是即空假而中,它必须要离空假才能得到中道。就是空和假跟中之间是有距离的,是有差别的。而到圆教这里,没有差别了,空和假当下就是中。

【无非佛法。亡泯清净。岂更佛法待于佛法】,就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法也是佛法,世间法也是佛法,所以说就没有佛法跟世间法的区别了,难道还需要佛法待于世间法,佛法待于佛法,去说明一个绝待吗?没必要了!因为世法本身也变成佛法了,本来有世法跟佛法之间的相待的,有这种区别,有这种差别的。但是在圆教这里,世间法就变成了佛法,那好,世法就不存在了,那还有什么需要相待的呢?通通都变成绝待的佛法了。

【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复有法】,就是所有的法,都是如来的法界,当下都是如来的法界,除了这个如来的法界之外,更没有其他的一种法,能够在这个如来法界之外存在,就所有的法都成了如来的法界了。等于我们所有的人,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娑婆世界一个人都没有了,然后你说,我来度众生,度啥?没人需要度,是吧。?正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有大量的还没有往生的人,所以说来度众生,大家都已经从娑婆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你还需要说度吗?还需要说这个待吗?言下之意,就不需要了。

【可相形比。待谁为粗。形谁得妙。无所可待。亦无所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这句话太妙了,把佛教说实话最高的这个理论都已经说透了,既然都没有其他的法,哪还可以相互之间去比较呢?拿这个法去比较,大家都成了佛法了,除了佛法之外,其他法都没有了。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法,种种不同的法,相互之间才有比较,大家都是一样的,还需要比较吗?是吧?完全平等。还不是,那比如说我们都发财致富了,没有穷人,但是没有穷人,你富人里面还分几等,你是一年挣一百万,他一年挣几百万,他一年挣上亿,还得比,干脆大家都齐了,都挣一个亿得了。你也不多挣一分,他也不少挣一块,这就平等了嘛,如果还不平等,那就还可以比较,你待谁为粗呢,你跟谁比较,待谁,他是粗,你又形谁,形容你是妙呢?比较你来,你显得你妙呢?

“无所可待,亦无所绝。”既然没有待,也就没有绝,这句话就很重要了啊,!没有待,就没有绝。这就叫什么?非待非绝。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它虽然只讲两种道理,实际上把第三种,非相待非绝待,第三种道理说出来了,明白吗?既然没有可以相待的,那么这个绝待又怎么成立呢?因为有相待,所以才有个绝待,是吧。?实际上就是没有相待的时候,绝待也没有真正的一个绝待,可以去立这么一个法的。

所以最后说,“不知何名。”我们不能,不知道怎么去说这个法,怎么去给它立个名字。强,非常勉强,不得已,给它说个名字叫什么?绝待。就是绝待当下也不是绝待,这才是什么?叫离言的绝待之法。如果我们还需要言语去说的话,它属于言语之中的道理,言语的绝待义。大家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啊。

就说如果众生都没有了的话,那佛也没有了,是吧?因为有众生,才有佛,众生是在生死,佛永远没有生死,如果所有的众生都成了佛的话,那众生是不是没有了?众生没有了的话,那你还叫他佛有意义吗?没意义了。因为这两个就是相待成立的,当九法界的所有的众生都变成了一法界的佛的时候,九法界永远不复存在了。

那你就会执著说,难道一法界它就会永恒地存在吗?没有了。因为佛的当下,他永远是不会执著于有个他自己的佛存在了。如果他会执著自己,我还是佛法界,我是唯一的法界了,现在我大一统了,整个这个虚空法界,我全都变成佛法界了,那他还是佛吗?那他就不是佛了。说明他还是众生,他怎么成为佛呢?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立这些名字,立这些概念,都是为我们众生方便施设的,让我们去理解,还有个更高的目标,值得我们一步一步去攀登。当你最终已经攀登到成佛的时候,实际上当下你就已经不会再分辨,你就跟佛一样的无所住了。你还会执著有众生吗?还会执著有佛的存在吗?一切法的执著都没有了,这些名字还需要吗?

打个比方你有病,我才给你药呢,你都没病,你要药干嘛呢?当然有些人,我没病,我是为给别人治病,我还要药。那这个药也是假的,方便施设的药,真正的药永远是不存在的。不是真实的,没有真实的。如果这么一讲的话,大家可能有时候心里会觉得又无着无落。世间法没有,佛法竟然也不是真实存在,那我们到底要为了什么?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学佛不为了什么,学佛就是为了去除你这种执著。你什么时候不去想了,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你是为了什么,有目的的,你永远解脱不了,成不了佛。所以我们所有的这个思维的习惯的话,实际上都是无形之中时时刻刻给我们一种障碍,阻挡了我们再向前,再向上前进的一个道路。

不为了什么,有些人说,那我知道了,我们最高的标准就是不为了什么,又执著这个,麻烦啦。就有脑子这么不灵光的人。他还要执著一个不为了什么。就像生灭法之外,另外还执著一个无生法一样的,有必要执著吗?无生法就是为了对治这个生灭法的,对治完了,无生法没必要再去执著了。

叫“强名为绝”嘛,勉强没办法。我们这里说,真正的佛法能够说得出来吗?离言绝相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还得说呢?能说出来的肯定都是落于言诠,落于言字,落于我们的思考。它既然落于思考,当然它跟离绝对的佛法肯定是有相当的距离,但即使有相当的距离还得说,没办法。不说的话,你相待的妙都认识不到,何况是以后绝待的呢?所以说还是有说的道理,只是说了之后呢,你好好去信受奉行,好好去修行,慢慢把你这个执著越来越放下,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到最终清空了,清空了就不用了。

有些人说清空了,那就没了,啥都没了,麻烦了,干嘛呢。不要这样去想。不是没有了,前面说有是假的,你如果认为有个无的存在,没有的存在,也是假的,也是错误的啊。

好,下面继续说,我们再把这一段看完,就差不多了,我们今天就把这一页吧,【大经云。大名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名为大。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议。不因于粗。而名为妙】,我们首先先看这一段吧,这就够长的了。

大经,《大涅槃经》说,“大名”,大应该叫做什么,?不可称量才叫做大。如果这个大是可以用数量、用空间、用时间,或者用种种东西可以丈量的话,那就不叫大了。意思是什么?真正大是不可思议的,它是无量的,没有限量的,甚至没有限量这种概念你都得去掉,所以叫做不可思议。

有些人说大得大到什么?得多大?几个银河系?几个佛的世界?多少大千世界合为一个,比这大千世界还更大,或者怎么样,就在想象。你一想象麻烦了,不可思议。明明叫你不可思议,你就要思议,没办法。我想不通,我要想不通,我就没办法去认可。佛就说了,你再怎么想也想不通,你想到一定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因为你的心量就这么大,你的智慧就这么大。你可以先尝试着去想一想,但是你不要以为你自己再怎么尝试,再怎么努力,都能把它想通,错了,是吧。

你要把握佛说法的一种精神,知道吗?一个思维的一种方式,一种路线,你不要老是钻牛角尖,有些人麻烦就在这里。告诉你这个修行的一个方法、一个道路,而不是让你现在说,一修行立即就到达彼岸了,不要去幻想这些东西,你按照这个方向去走,绝对没错就行了。然后一步一步往前走,等什么时候你真正知道这个不可思议,就不要去想了吧。你这里瞎想干嘛,没有用的,想也想不出来,反而会产生更大的障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故名为大”,就是真正的大不是因为小而叫做大,这里说,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虚空是没有边际的,它不因为个小小的空间跟它比较,而显得我的虚空是无量的,是多大的,它都不需要比较。因为它本身就是无量大嘛,你要怎么样的去比较都比较不出来。涅槃也是这样,不因小相名大涅槃。这种涅槃也是不可思议的,你怎么去用其他的各方面种种法相去说、去比较、去解释?解释不清楚。妙也是这样,妙是叫不可思议。不因为粗,而名为妙。如果因为粗而有妙,这叫相待妙,这还不是真正的妙。如果不因为粗而就有妙的话,不待粗而名妙这叫绝待妙。绝诸对待嘛,相待什么呢?相互形待。因为我跟你的比较,相互之间对待比较,我才显出我的大,才显出我的妙,这是属于相待妙。我都不需要了,根本都不需要,这种妙才是真正的妙。

【若谓定有法界广大独绝者。此则大有所有】,如果认为一定有一个法界,它是无限的广大,独绝的,这个大还是有所有,它还是有相待的。【何谓为绝。今法界清净。非见闻觉知。不可说示】,真正的法界这种清净,不是我们见,、不是我们闻,、不是我们觉知,所能够知道的,不可说的,不可为你指示的,这才是真正的法界。能够说出来的都不是最终真实的法界,也说明它当下肯定就不清净。

当然这种道理的话,实际上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通过这种语言,通过我们自己的这个思考,可以一定程度上去理解,它所说的这么一种道理,就够了。大家也不要想得太多,这是最终极的一个道理。但是实际上离终极的道理,前面的所有的修学的道路,实际上都属于相待的一个过程。只是我们在相待的时候不要产生执著,知道相待的当下,就有绝待义就行了。

但是你不要说,我只要绝待不要相待,完了。哎呀,我一下就清净了,我什么都不想了,怎么可能呢?还得修!所以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后才是自净其意。你恶都不去,你善也不修。哎呦,我心中说,啊,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你恨不得就跟祖师一样的,都没有善恶分别了。你倒是没有善恶分别,该作恶时一件不少,该做善时好像都很为难,都作不上。你说我不思善,你不用思,确实不可思议啊,不可思议就做了。

实际上是有思议的,就是你这个自然心的习气,烦恼习气,它就驱使你去做了,做得还特别顺利,都不要思考,所谓习惯成自然嘛。你认为是好像没有心的,实际上这个心特别的强,是无始以来这个心的相续一个流、一个习气流,让你自然而然驱使,都不要去想自然就把这事干好了,把坏事给干好了,把坏事给干成了,不能说干好了,坏事变成好事。

所以我们这种不可思议,是我们自己对我们内心烦恼的一种不觉知。怎么会这样呢!我平时都很正常,我这个人是个好人,还是很善良的,那怎么突然一下就干出这种不可思议的坏事来了呢。实际上你是属于可思议,只是你思议不到,你觉察不到你自己内心的这个烦恼有多深重而已。那真正的不思议是属于佛法界的,那才叫不思议、那才是清净的。

好了,今天时间也就差不多到了。我们再看看,这里有两个问题。问题一,(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上一讲《法华玄义》在广明众生法之佛界十法时,云,【复次。余经所明九性相。不得入佛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经皆开方便。普令得入】,)这里就是前半部就说什么,其他的经典,除了《法华经》之外,都是说的九法界这些性相。但是九法界性相就是九法界,它九法界性相没办法入佛法界的性相,不能即空即假即中。到了这经,此经,《法华经》的时候,都能开方便,普令得入,让前面的这些九法界的性相最终都能入一佛法界的性相。

(【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论引入。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此法华经。最为无上。意在此也】),这就是说赞叹《法华经》比其他的经都要高,其他的经典的话,没有这个开示悟入,没有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没办法让九法界众生最终进入一法界,进入佛法界,只有《法华经》能够做到。他这里问的话就是,(伏请师父慈悲开示,其中的普令得入和不论引入的真正含义,以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这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普令得入,又后面说不论引入。普令得入就是因为我们入不了,所以佛起大慈悲,给我们宣讲这个《法华经》,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听这个无上的佛法。方便之中就有真实,原来所讲的东西没把这个东西讲透,认为方便是方便,真实是真实,你只有把方便舍弃了,你才能入到真实之中。而《法华经》不是这么讲,它说方便的当下就是真实,方便当下不离真实,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打个比方说,我必须把这个恶破掉,我才能行善吗?要破除生死,我才能得涅槃吗?不是这个意思。圆教《法华经》跟你说,烦恼和生死的当下就是菩提涅槃。它当下跟这个菩提涅槃这个体性没有任何的差别,本质上是一样的。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你从这个起修,你就能跟自己的佛性相应,你所修的就是真实的法门,你修的就不是方便法。所以你必须得信、必须得解,如果你不能信解这一个的话,麻烦了,你修的永远是方便法,跟佛法不相干。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地方就获得无穷的一种信心,我们都有佛性,我们都有成佛的这种能力。即使我们现在可能是一个凡夫,业障深重的凡夫,但是只要我们一念回心,也能跟佛相应。不要认为,哎呀,我差得很远、我不行,我做不了!你能做得了,没问题的,别说我们人做得了,三恶道的众生,它如果这个善根因缘成就,它也能做得了。

所以说普令得入就说,不管是什么根机的众生都可以入,九法界嘛,地狱法界乃至菩萨法界都可以入,你不仅仅说菩萨法界、声闻法界,它才有这个资格入佛法界,那其他下面的法界就没办法,没资格了么?不是,都有。

下面又说,【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论引入】,就说这个说入的话是方便说,实际上是不需要入的。为什么不需要入呢?因为本来众生性就是佛性。就像我们说成了佛之后,难道是新得到了一个佛性吗?有没有啊?没有,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只是恢复我们原有的佛性而已,并没有个新成的一个佛,不是从外来得到一个新的东西,是我们本来就有的,是把我们原来本来的东西给恢复了,找到了。

从这个意思来说,那还需要入吗?还需要入佛,还要证得佛性吗?不需要,说这个入只是方便说。因为我们迷失了,所以我们才要回家,如果我们真正回家了,还有这个回不回的意思吗?本来就在家里,你还需要回吗?从理上讲就叫不论引入。从事相上讲就是普令得入,知道吗。大家明白吗?明白了啊。

从性上讲说叫无可证、无可修,从事上讲大家还得努力地去修。大家还得努力,努力学,修到一定之后突然开悟了,明白自己的,才知道,噢,为什么当初佛给我们讲无修无证。真正这个佛性不是经过这个修证去得来的,能够得来的东西,但是这个佛性需要我们修证,最终得到这个缘分,去把它原有的这个东西给恢复了,找到了。

好,真正的含义,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一个是事,一个是理,就这么简单,从理上根本是无修无证,一切法都不可得。从事上讲,一切法都有它自己内在的因缘,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那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去修这个因果,自己去选择。我们要想成佛,你就修佛法;你不想成佛,你想做人,那你就修人的法,这就是因果。但是最终你得回到这个佛性,就是我们说心性嘛。所以说一个是因果、一个是心性;一个是缘起、一个是性空。回头来又来了,又来了,还是这些东西。从性空上讲,哪有什么佛可成啊;从因果上说,还真要成佛,真要修佛。

有些人说,那我只要理性,不要这个事相了。你想这样,你想得美。你没有悟得这个本性自性,你就摆脱不了这些事相因果对你的、束缚。该吃的要吃,该受的要受,你该造业的时候还在造嘛。你说我没有了,不受它影响了,怎么可能呢?什么时候你解脱了,这些事相因果,即使它是存在,它对你也没有任何的干扰。它还会存在,你不能说它不存在,它虽然暂时存在,虚幻的存在,它会存在,但是它对你不会有负面的干扰了。因为我已经证得自性了,就可以了。但是你还没有证得之前,这些东西确实,你还得好好努力啊,一步一步地向上,从凡怎么入圣,从圣怎么进入成佛,这是我们必须要努力。所以有些人说,那讲起来太简单,那讲起来有那么简单吗?没那么简单,你不能片面地讲,你要全面地看待问题,知道吗?这样的话,最终才是这个佛法,它佛法是一体的,有事也有相。

好了,再看,这是问题二了,前面看问题一。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师父吉祥!闻慧兼修,义观双举,眼慧明闻,具足利益)。就是我们既要修解,又要修慧,解行并进嘛,就是说,解行并进。

(听闻师父微妙宣讲《法华玄义》,的确深感闻思修的巨大力量,《法华经玄义》第六讲原文云,【观心生起者。以心观心。由能观心。有所观境。以观契境故。从心得解脱故。若一心得解脱。能令一切数。皆得解脱故。分别心王心数。同起偏起等。即是教相故】,恭请师父再加解释一下,这段话中从心得解脱的原理和观心的方法。)

实际上我们今天都讲了啊。心,从心生心,还是从境生心,你怎么去观察?有些人说由心起境,有些人说由境起心,实际上这都是虚幻的,都不是真实的说法。心也不能自生,心也不能他生,心也不能共生,心也不能无因生。那么我们反过来说境也是这样,境不能生境,境也不能生心,境也不能由心境共生,境也不能说离心境而另外单独无因而生。所以说你说心能生境吗?境能生心吗?心能生心吗?境能生境吗?心境能生心境吗?离生心境而另外能够生个心境吗?都错了,都有问题。

但是有问题是问题,我们还不能离开这些有问题的法去修啊。我们经常说,哎呀,万法唯心,就是我们现在能够感知到,我们自己这个心的力量是比较强大的。从这个虚幻的因缘生法之中,心确实能够造一切境,譬如工画师嘛,能造种种像吧,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但是能够造的,本身是虚幻的,是工画,工画师,是幻师,知道吗,那造出来也是幻境。那好,现在既然是幻师,这个幻师暂时免不了这个身份,看你怎么去造这个幻境。那么好,六凡法界是不是幻境呢?别说六凡法界是幻境了,四圣法界也是幻境,那你造哪个幻境呢,?造圣人的幻境,知道吗?知幻本幻,当下离幻,这就是解脱,并不离开当下这个幻,另外还别有解脱,就这么简单。

但是幻与幻之间差别就很大了。有些幻是让你受苦的,有些幻是让你享乐的,但是如果你真正知道知幻本身自性是没有一个真正幻的话,这些苦和乐跟你本身也没有什么相干。但是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做不到啊。大家都想离苦得乐。因为我们实在太苦了,没办法;我们太穷了,先不要给我们讲什么共产主义,不要讲什么最高的阶段。我们先脱贫致富就行了,来点实际的。给我们讲什么精神世界,给我们讲什么精神文明,先给我们来点物质文明,行不行啊。饭都吃不饱,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佛得方便地慢慢地引入,从这个最低级的幻,到更高级的,最后到佛法界,也可以说是一种名字幻,但实际上它已经完全离幻,明白了,就知道了,就可以了。

所以说这里说从心得解脱,你看,是啊,心本来是虚幻的,但是虚幻之中会不会有真实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虚幻之中有没有真实?有吗?有啊,错了。这节课白给你们讲了。刚刚给你们讲完这个相待妙,绝待妙。相待才会有虚幻和真实,相待法中才会有虚幻和真实,你竟然说虚幻之中有真实,麻烦了。这不属于相待妙了吗?相待法了吗?实际上没有一个真实。

为什么呢?因为虚幻本身也是不真实的,那你对这个虚幻的对面去说,另外还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是真实的存在吗?有这么个法存在吗?不可能的。前面不是讲了相待假吗?能够待的这个法都是假的,你另外说,相待的对面的那个法是真实的,那才怪呢。就没有!有些说,难道众生之外没有佛吗?众生本来也是假的,那你说佛也是假的了。哎呀,麻烦了。佛也是假的。这好,你怎么把佛都给否定了,我这个假是从什么意思上去说,从真谛上去,从绝待义上去说。从因缘法上去说,他有没有呢?可以方便说有,没问题的。

所以说大家也不要担心,到时候,哎呦,还成佛干吗?有佛可成吗?怎么怎么,就想这些。你想这些东西本身就是错误的。就不应该想。但是你又要想怎么办。师父就得给你解答,你说有,师父说,不行,错的。你说没有,哎呀,师父,你说又执著个无,也错了。然后有些人就比较聪明,那又有又无,是不是对的呢?好像比前面确实有道理了,但是你又执著个亦有亦无的这么一种状态的话,又成为一种执著,又错了,知道吗。所以你就不要去管它,有还是没有,或者亦有还是非有,你就去行就完事了,自然而然地按照这个,到最终无所住,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但就是不要胡思乱想,明白吗。就怕你胡思乱想。但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呀,胡乱想,胡乱干。什么时候你能够不胡乱想了,你可能就不胡乱干了,大家明白吗。

从根本上去讲,这从心得解脱,这心是王嘛,心王嘛,心数,心数法就是心所,其他的心所法,其他的色法,一切的法,都是跟随这个心而动的。心它是个主宰,是个国王,下面都是这些个臣民,你把这个心王自己不胡思乱想了,自然而然其他的烦恼就不会起,你就不会起烦恼,不会起烦恼就不会造这些业,不会造这些业,就不会得这些果,不会得果,你就远离生死了呗。所以说从心得解脱。

但是从心解脱,也是方便说。心何在?心从什么而生呢?心也是无自性的,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告诉了,你就明白了。噢,师父跟我们讲这个心,就是这个意思,到底是有心呢,无心呢。千万不要说,师父说了是有心啊,还是无心啊。到时把我的意思曲解了,还说这是容通法师给我们讲的,他说是无心的。麻烦了,是吧,我虽然本事不高,理解也很有限,但我也不至于这么差嘛。竟然用有无这么一个概念,来给我一种认定,然后哎呀这,最后大家都产生误解,你说的什么东西啊,误导众生嘛,是不是,佛都不这么说,我们也不能这样说啊,我们得学佛嘛,是吧,虽然不一定说得清楚,但是得学着说。

就说你离这些种种想,离这些名言概念,你千万不要给个定义,这些定义只是暂时存在的一种假相,虽然我们要去研究,但千万不能执著,法无定法,大家记住这句话,非常重要。没有一件法是决定的善,也没有是决定的恶,只有相待的善恶,我们所能认识到的都是相待善恶,当然我们能够在相待之中认识善恶,去选择善恶,做善人,是好事情。但是如果永远都是停留在这个相待的善恶之中的话,相待的善不是真实的善。如果从佛法,说的不客气点,它是另外一种恶的表现形式,明白吗。因为它让我们轮回生死,它是有漏的,所以我们大家得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进步啊,最终才能解脱啊。

哪这么容易说,我不用学,我凭着自己本性,我心地就很纯粹、很善良,我就能自己怎么,肯定不会有坏的命,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不付出不可能有收获的,学佛也是这样子的。虽然说心性本空,但是不坏因缘法,因缘法上要抉择。这个自性法上,性空法上是无所得,但是因缘法上还得无所不得。你得舍恶,你得行善,你也得最后得自净其意,这你得付出多长的努力、多大的辛苦才行啊。竟然说我们佛教是消极的,真是,受不了啊。我们是最积极的,而且我们所有的积极都是正面的积极,不是那种负面的、错误的积极,这才是好的。

好了,就讲到这些,从心解脱就刚才说的,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既然万法都无生的话,心都无生的话,它怎么还会有性呢?没有自性可得。如果你说有心,这个心是怎么生出来的,你跟我讲讲道理。我就从四个方面跟你推,跟你去辩论,去推演,最终这四种生都不可得,那你心就不生。既然心是无生,说明它就没有自性。它本身是没有自性的,它是空的,那你还有个心存在吗,没有心的存在了,这个心都是个概念,都是个虚假的东西。

你认为有一个心,那你自己想所以然,想当然。真正的心,我给你掰扯掰扯,说说,不存在,因为它根本就生不出来。我们现在所能生的心,都是妄心,妄心就不叫真心,既然不叫真心,叫什么,叫性空。无自性,性空,就这么推演出来的。一直到性空,自性空,行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入到了性空,就从心得解脱,解脱了嘛,心空,心空故一切法空,心空故、法空故,烦恼皆空,生死皆空,最终来说,涅槃亦空,就这样。虽然空,但是又不妨你去得证涅槃,又安慰大家一下,实际上这些话都是画蛇添足。不要去求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好了,时间到了,最后大家合掌我们一起来做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为什么专诵《法华经》,还能往生极乐呢

如莲法师,法名澄志(俗名张焕臣),吉林通阳县人。光...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穷子喻」对我们的启发

《法华经》讲了一个穷子喻。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离开他...

持诵《妙法莲华经》的不可思议公案

在中国晋朝有一位昙翼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今生却得...

成佛之道的两个阶位

智者大师把整个成佛之道简单地判作两个阶位:一个是般...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跟法华经...

读诵《法华经》的24个理由

1. 看看《妙法莲华经》到底妙在哪里?智者大师光讲这个...

「法华经」的十不思议事

本经有十事奇特,为众经所无: 1、化主不可思议: 一...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

欧洲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有一天正在作曲的时候...

名誉不足惜,道德无可崇

人之处世,贵真率耳!德莫德于真,贼莫贼于伪。古之圣...

谛闲法师《普贤十大愿王别释》

一 缘起 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请,讲普贤行愿品;因...

末法时代菩萨示现主要有两种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

【佛教词典】善夜经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此经系因...

【佛教词典】名欲

五欲之一。指贪求声名之欲。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载...

四种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起,万虑顿消。其他的什么事情都不重要。心中唯...

念阿弥陀佛而成就的古月禅师

佛教里面佛法是心法,你心能体会到的话,一切法都在运...

布施获福无量

目犍连尊者的弟弟是城中的大富长者,他的金银财宝、仆...

从三个方面谈佛教徒的环保观念

佛教不仅主张对人要慈悲,对生命要尊重,对自然要爱护...

把握当下,珍视生命

上海市外滩于新年之际发生的踩踏事件震惊了全国,36条...

闲置的佛经该如何处理

问: 请来的经书该如何摆放?暂时不用的话又该怎么处理...

《红楼梦》中的声声佛号

净土宗四种念佛方法(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唯持...

阿赖耶识的种子有六义

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大...

午睡的学问

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每天中午打个猫盹,...

圣严法师《不舍众生》

一般人误解佛教,甚至佛教徒们也误解佛法,认为佛教是...

一念淫念的果报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应化的时候,龙王中有一位...

中国老秤上的十六颗星

古代商人的地位很低下,是因为那时候是农业社会,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