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容通法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三十讲)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妙法莲华经》,大家看到《法华玄义》,我们这一段文字。

【别权实二智者,】讲别教的权实二智,【体色即空不空,】体色即空不空,这里面就包括了别教的权实二智,其中呢,【色、空俱是权智,不空是实智。】我们看,又把它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体色即空,这一段是权智,后面这个不空,把它单独分开来,属于实智。

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把它分成三段,第一个色,色法。一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物质性的东西,都叫色法。这些色的东西都是因缘所成,因缘所成的,最终都是性空。讲缘起性空,都属于权智的范畴。但是,这里的不空是什么意思呢?空而不空,这是讲什么呢?中道。这个不空,是在前面这个空的基础上,上升到中道智,所以它是实智。

就是,别教的智慧,跟前面藏教和通教,就有所不同。藏教和通教只讲到什么呢?色、空。一个是析法空,一个是体法空。一个是色灭,灭色,然后空,这是三藏教的;一个是色即是空,这是通教的智慧;但是别教呢?除此之外,另外讲到空而不空,这个不空,实际上就是指的中道。

【以此二智,随百千缘,种种分别。】就用这两种智慧,随着不同的缘分,然后种种的分别。【分别虽多,悉为次第二智所摄,】虽然有种种分别,不同的智慧很多,但是,都是为次第二智、都为这权实二智所摄,都不出这个范畴之外。

要么是权智,要么是实智,就是按照这个别教,去自行化他,自己修行也好,或者去度化众生也好,他都不出这两种智慧之外。当然了,实际上这两种智慧的话,应该相互之间相辅相成的。你不能说,啊,只有这种智慧,或者没有权智,没有实智;或者只有实智,没有权智。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别教里面是不存在的,只是可能侧重在哪一部分而已。

这里下面说了,【故有化他二智。】教化众生的权实二智,但是,【化他二智悉是为缘,皆名为权;】都是因为种种因缘,所以方便施设的,所以都叫权智。就是,化他的权实二智,归纳成为都叫权智,都叫权。

【自证二智,】实际上就自己自行的二智,自己证得的这两种权实二智,【既是证得,悉名为实。】就【以自对他,】自证二智是实,化他二智是权。【故有自他二智。就自证权实,自分二智,故有自行二智。】又有化他二智,又有自行二智。自行又分二智,化他又分二智,但是自他又分成两种不同的智,大家大概清楚啊,就是把它再细分。

整体来说,可以用自他来分类,自行二智,化他二智。自行二智都叫实,化他二智都叫权。然后自行里面又分两种,自行里面有自行的权智,有自行的实智。化他里面有化他的权智,化他的实智。大家明白啊,大概就这个情况啊。

【此三二智,望别含圆二智,悉复是权。何者?以次第故,带教道故。】这里三种二智是哪三种二智呢?一个是自行二智,一个是化他二智,另外再加自行化他二智,就是自他二智,把它合在一块。所有的这些智,不管是哪种二智,跟别含圆二智来说,又属于权。本来前面说了,自行的别教的二智应该是什么?是实,但是跟别含圆来比较的话,它又属于权。为什么呢?就是别教跟圆教之间,它是有差距的。别教相对它自己那部分的话,它有权实,它实智确实比权智要高。

但是它即使是别教自身的这个实智,它跟别含圆,就有圆教这个智慧引入到别教之后,跟那个智慧比,它又属于权了。何者?下面就说,它是“次第故,带教道故。”因为圆教是不分次第的。比如说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别教呢?要先什么?先空,次假,后中,它是一步一步来。就像我们读书一样的,你是一年级,再读二年级,再三年级;圆教的话,一下,一二三,全部读完,没什么差别。它这个根机不一样。

“带教道故”,就是说,教道它并不圆满。就是别教在谈到这个佛性,谈到中道的时候,它还不够圆满,不够圆融。但是圆教呢?即使是在谈教的时候,也已经很圆满了。这里为什么有个教道呢?还有个证道。就是证得了这个道,证道同圆,但是教道呢?不同圆。就是教道,从教理方面,跟圆教之间,还是有差距,不够圆满。但是最终它证得的这个反而跟圆教是一样的。本质是一样的啊,实际上也不完全一样。

这里跟大家说说,就是说,我们说的这个月亮,初七八的月亮能跟十五的月亮比吗?比不了。但是都叫月亮,月亮的本质是一样的,是这个证道同圆。但要是藏教和通教,月亮根本都还见不着,他们证的可能不是月亮,弄得不好可能就是星星了。咱们就打个比方,就这个意思。

所以,实际上我们说的佛法广大,大家不学啊,有些东西真是……都是在学佛,但是每个人学佛的这个方式方法,或者自己的根机,自己的因缘,包括你学习的教法也好,修学的这个法门也好,包括以后你开悟证得的这个真理也好,都不完全一样。

你修的是人天法,那最多就是生到人天之中享享福;你修的是二乘法,最多得个阿罗汉果、缘觉果位;你要修菩萨道,菩萨道也不一定圆满啊,你可能是看菩萨的哪个阶位;你只有成佛,最终才能圆满无上菩提。

打个比方,给你一本经书,当然经书最终来说,有时候它就是针对众生不同的根机所说的,这本经书不一定说它就能够代表你最终就能成就圆满佛道的。它只是成就圆满佛道之中的一个阶段,能够成就其中的一个阶段的这个功德果位,然后呢,不够了,还得学其他的。就像我们说的,它这个机器样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零件而已,它不是整体的。

【别含圆权实二智者,】下面就说了,别教之中含圆的权实二智,【色空不空、一切法趣不空。】他这里就多了一句话,就是“一切法趣不空”。你看,前面只讲色空不空,跟前面这个体色即空不空,是不是?是一回事。

所以说这个含圆,圆在哪个地方呢?“一切法趣不空”,一切法趣于中道。中道本身就有一切法,中道不是离开一切法之外,另外一个好像说专门是独立于所有万法之外的一个佛性,或者中道——在一切法之中就有中道。所以说众生即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从这个方面去说的。你不是说要离开生死之后才能证得涅槃,不是这样子的。

【色空名权智,一切法趣不空为实智。】这里说,实际上色空,他这里把这个不空给漏掉了。实际上如果再说得那个一点,当然这个不空的话,也不能完全说是权智了,说到不空、中道的话,它有实智的部分,但是最能体现圆教的这个中道,是“一切法趣不空”。

【以此二智,随百千缘,种种分别。分别虽多,悉为别含圆二智所摄,】还是跟前面是一样的。以这两种权实二智能够随众生的种种缘,分别说种种法。虽然有种种不同的法门,不同的智慧,但是都不离开这二种智慧所摄,【故有化他二智。】因为化他的话,就是随众生缘嘛,随百千缘,种种分别。

实际上这里简单讲讲啊,随这个缘的话,基本上都是权智的多,说到随缘,都是权智。当然了,有些人说,我们随缘,最终要不变的话,就直接讲真理的话,讲中道的话,实际上就不太需要随缘。讲到随缘的话,就是说,众生的因缘不一样。或者说实话,你这个根机、机缘还没完全成熟。

所以说,就是随着你现在的这个条件,给你说相应的这个法。你现在可以说,比如说你是小学的基础,就给你讲小学的课程;中学的基础,就给你讲中学的课程。不同的基础,就给你讲不同的法。但是你不可能说,一下我就已经学成了——不可能的,没到那个程度,否则都不太用随缘了。

真正在究竟的意义上,实际上不要太讲随缘。比如说,佛已经成就了,他自己还要随自己的缘吗?不要随缘了!他要随缘,是他要度众生,随众生的缘。我自己还随什么缘啊?我到哪里都能自在。

众生反而是要随众生的缘,就是众生他因为条件不具足,所以佛呢,俯就群机,他变现跟你同样的这种身份,他来帮助你。佛到哪里都是净土啊!比如说,我们有时候说随缘,我们出去了,哎呀,这个地方条件简陋点,算了,随缘吧!随缘就是随这个条件,是吧,我们顺其自然。那顺其自然就是说降低标准了,大概是这个意思,能够将就吃饱就可以了。这是对我们众生无奈呀,你只能随缘。

到了佛,不用随缘,你吃的是白菜,人家吃的是什么呢?就是美食。你吃的是萝卜,人家吃的就是翡翠什么什么呀……反正就是最好的东西,它自然就变成跟佛相应的那种东西了。我们吃的就是普通的食品,人家吃的就是甘露、醍醐。他不用随,反而是他这个缘随佛而转,是吧,心随境转,我们是心随境转。佛呢?能转境,心能转境。他实际上都不用去转境,佛不会说,哎呀,我这个不好,我转转,就像孙悟空把它变一变,变成好的东西来吃,你们都吃你们的,因为你们没有神通,你们变不。不用变,它自然就会随他变,这就是不同的这个境界。

所以讲到这个随缘,大家就有时候,当然能随缘还算不错,有些人还随不了缘,是吧。算了,不吃了,这个我不喜欢,这个地方住不了,太脏了。自己这方面就没这个能力了啊!

【化他二智既是为缘,】你看,都是缘。所以说嘛,都是为众生的缘,所以【悉皆是权;自证二智既是证得,悉名为实。】自己证得的境界,一个是要方便为众生的因缘,说种种不同的法,为自己就不要说种种。唯有,只有一真实,没有其他的方便了。“唯有一真实,无二亦无三”,五六七八九就更没有了。八万四千法门,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你毛病太多,所以给你们来个八万四千法门。

在佛这里还要这些法门吗?一个法门都是多余的。前面我们不是讲了几种谛吗?有四谛,有三谛,有二谛,有一实谛,最后到什么呢?还有什么谛啊?无谛,没有假的,无法可说了。佛自己已经证得了,还用说吗?说都是为你们说的,就是这课本是为你们写的,这些教材都是为你们写的。就是佛出现于世,说法四十九年,都是为了众生而说。佛他自己还要说吗?他天天自己在净土,在常寂光中,他还用说吗?没必要。

【自他相望,共为二智。】自他二智,就是。【就自证得,更分权实,故有自行二智。】就自己证得的里面又分权实,有自行权智,有自行的实智。

【此三二智,】此三种二智,自行化他,包括自他二智,【望圆二智,悉复是权。何者?带次第及教道故。】就虽然是别含圆这两种二智,但是跟圆教本身这个二智来比,它又是权,还有次第及教道故,就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接引的方便。你要说入圆也好,说实话你还得入吧?对不对,你还得有进入的一个过程。

比如说,佛要接引我们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不是已经脱离苦海了嘛,但是即使要接引,这也得有个过程啊。虽然是很快,还得接你,佛还得来啊,你还得去呀,是不是有来有去呀?

然后从这个教道方面,教道,它也是一个引渡、一个过渡的这么一个阶段,但是比前面别教的二智,它已经更高了,跟后面圆教的那个二智,它还稍微差一点点。最后讲到圆教,这才是最真实的,它就一步一步往上走。

【圆权实二智者,即色是空不空,】这前面都是一样的。【一切法趣色、趣空、趣不空。】它这个地方就不一样,前面就说“一切法趣不空”,是吧。这里面多了两个,一切法不仅仅“趣不空”,而且“趣空、趣色”,就是色空和不空本来都是平等不二的,不仅仅“不空”是中道,“空”也是中道,“色”也是中道。

【一切法趣色、趣空是权智,一切法趣不空是实智。】实际上大概是这么说,实际上这里面如果按照圆教理解的话,实际上趣空也好,趣色也好,跟趣不空之间,本身没什么太大区别,大概把它分成这三段来说。实际上真正在圆教这里的话,你说权实二智,有时候都稍微显得有点多余。为什么呢?权智就是实智。实际上权智就是实智,但是它确实又有点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呢?下面会说,要是为了化众生,度化众生,那就算是权。要是自行,那它就是实。

如此实智即是权智,你看下面就讲,把这个事情就给大家说了,【如此实智即是权智,权智即实智,无二无别。为化众生,种种随缘,随欲、随宜、随治、随悟,】你看,随众生的种种因缘。你的因缘、你的条件不一样,比如你的条件好啊,你的身体素质好,你可以当运动员。你的音乐天赋高,你可以去学音乐,当音乐家。你的语言能力强,演说家,是吧,随你的缘。

欲,个人的爱好,兴趣爱好。有些人虽然有这个天赋,但是他不喜欢,他就不想当运动员,我身体素质好,我就是不想当运动员,太苦了,太累了。他的欲。

宜,就是适合他现在的这个条件,能够做的事情,随宜,适宜他的。即使他有这个天赋,那也得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因人制宜,我们说因地制宜,是不是。每个阶段他学习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不能拔苗助长,要循序渐进。

随治,就是他遇到什么问题,用什么对治的方法。比如说开始他有什么问题,就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对治。解决了这个问题,好,这就暂时没事了,可能过一段时间,又有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然后我们要找到新的方法来对治。

随悟,前面该宜的,你看,随宜也做了,实际上这里面就是什么?大家想想啊,这就包括什么呢?包括四悉檀,看清楚了没有?四悉檀。最后随悟是什么呢?第一义悉檀,知道吗?随治是什么呢?问问大家,随治是什么?说大声点,没听清楚啊,为人悉檀?哎呦,随治怎么变成为人悉檀了?不是为人,随宜是为人悉檀。随治是什么呢?第三个是什么呢?对治,是不是?破恶的,知道吗?一个是为人悉檀,生善。这个是破恶的。第一个随欲,随众生乐欲是什么?世界悉檀,世间悉檀。分别就对应这三种悉檀。

【虽种种说,悉为圆二智所摄,】虽然有种种说法的不同,四种悉檀也是随众生的根机,随缘,就随的这四种不同的根机,作种种说。实际上就是种种随缘,种种说。那么具体随哪几种缘呢?就是随这四种缘,随欲、随宜、随治、随悟,是吧?

比如说,你的基础差一点,也没什么悟性,说实话,善根也不足,你就喜欢,哎呀,我就想发财,我就想长寿,我就想当官。行,那你做个比较正直的人吧,就在人道、天道,给你讲点普通的人天善法,就讲这些东西,以这个东西作为标准、基础。

后来发现你人天的都已经满足了,可能你还想增长这个出世善根了,就随宜。再往下呢,不仅仅随宜,你还要进一步修行,要行菩萨道,那就随治,得破恶,你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啊。该生的善根也生了,该破的恶也破了,然后呢?你这个叫什么呢?资粮已经成熟了,快到开悟的时候了。

开悟的时候就给你讲什么?第一义悉檀。就把佛教的第一义,中道实相之理,给你明白无误地说出来,你就能够理解得了。否则的话,你直接跟他说,他不愿意听,他不相信,他也明白不了。所以,学习佛法,这些东西,大概就分这几种情况不同。

“悉为圆二智所摄”,都是圆教的权实二智所摄,【故有化他二智。】这基本上都属于化他二智,为了众生的缘嘛。

【化他二智既是随情,悉复是权;自证二智,悉名为实。】一个是随情,一个是随智,实际上要是自证的话,就是随智,差不多了啊。随情嘛,众生都是有情众生,有感情的,有情智的。有情智的话,说实话,实际上已经不完全是在正道上走,有点偏,知道吗?因为用情智,用种种执著,用感情,你是看不到事实的真相的。但是你现在只有这个能力怎么办?先修呗,就在你这个基础上,先因人制宜,适合你修的先修。慢慢的话,欸,这个情智就越来越少,智慧就越来越多,就叫随情智。到最终,情都完全已经放下了,只要随智就可以了。

“悉名为实”。【就自证中,更分二智,】自证也有权,也有实,【故有三种不同也。】实际上自证之中,当然这里面的话,说实话,没有必要太多地分,说分的话,他只是说,就是说,你自己已经证得了智慧,这个智慧里面包含不同的内容。有些内容,可能相对来说是初级的,有的是中级的,有的是高级的,但本体它是个整体,它是个整体。但你具体拿来用的时候,它就不一样了,就得方便善巧。

就像一个东西,我们拿个东西,这个东西叫什么?多功能的,我们现在不是有些产品,比如买个什么电磁炉一样的,它可能最高的这个功率是多少呢?也许是2000的,但下面还有什么?1500、1000,甚至还有500,有几种不同的刻度。你可以调到500的,可以调到1000的,可以1500的。你把它用满了的话,那就是2000,实际上这个实智就相当于是2000。但有时候你不用这么大的火,比如说这个众生他受不了啊,你直接给他讲圆教的智慧,来个2000,他受不了,给他500就够了,给他1000就够了,那不就是权吗?我可以降低点姿态,知道吗?

【此之二智,不带析法等十八种二智方便,】就不包括前面藏教、通教、包括世间的那些智慧,种种二智的方便,【唯有真权真实,名佛权实。】只有真正的权、真正的实,名佛权实。它即使是权,也叫真权。前面的实呢?我估计的话,如果按照这里的话,它都不叫真实了。前面比如说别教的、藏教的、通教的,包括世间的,它即使有实智,到这里的话,也只能叫假实了,跟这个真正的比,它就成了假。

【如经,“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方便波罗蜜,皆悉具足。”独称为妙,待前为粗。】就像经典里说的,如来的知见广大深远,但是又具足种种方便波罗蜜。如来知见,广大深远,这是指实智。方便波罗蜜,皆悉具足,这又指什么?权智。但不管是权还是实,都叫做妙。跟前面的这些经典,跟前面的藏、通、别比较来说,前面都叫做粗,只有法华圆教是什么?是妙。只有法华圆教的这两种智慧,才是真正的妙。当然这都是属于什么?相待的妙。

【又,从析法二智,至显中二智,凡十二种二智,待前皆名为粗,显中为妙。】从析法二智,一直到显中二智,总归有十二种二智。这是什么呢?从藏、通、别、圆里面讲,十二种二智,“待前皆名为粗,显中为妙”。【何以故?此妙不异后妙故。】就是显中的这个妙,跟后面圆教的这个妙,没有什么区别。

【又从次第二智,凡九种二智,待前为粗,不次第为妙。又前十八种二智皆粗,唯不次第三种为妙。又不次第,二种为粗,一种为妙。】

这一种为妙,就是最终只有实智才是妙的。他就大概把它再进行个分类,一个归纳,就是这样子,具体大家看看就可以了,前面实际上我们的内容都有。大家回头把这些东西都列下来,具体这里是多少啊,这里是九种,那里是十八种,怎么怎么着,就把这二十一种,学的二十一种这个智慧,你全部把它列出来,然后就再分门别类。反正就是前面为粗,后后为妙。前前为粗,后后为妙。到最终只有最后一种才是妙,前面的所有的皆是粗。

【又历五味教者,乳教具三种九种二智,】就三三得九嘛,是吧。【酪教一种三种二智,】酪教呢只有一种,三种二智。

【生酥四种十二种二智,熟酥具三种九种二智,】这就跟我们前面说的,乳教谈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别教和圆教,是吧。第一个时期说《华严经》,正明圆教,兼说别教,兼别明圆。兼别明圆,那么圆教里面有一种二智。别教里面有几种二智呢?两种二智,一个是别教的二智,一个是别入中的二智,是不是?加起来不就三种嘛,大家一看,怎么就三种啊?就是说的这三种。

酪教呢?为什么只有一种啊?酪教只说三藏教,只有一种教,所以说它只有一种二智。一种二智又把它再分成三种,是吧。自行二智,化他二智,自行化他二智。所以一就成为三了,前面三就成为九了。

生酥有四种,四三就一十二,藏、通、别、圆都有,是吧。

熟酥三种,哪三种啊?熟酥九种二智,是吧?熟酥是什么呢?熟酥是属于说般若教,是吧。般若教是什么呢?只说什么呢?别教和圆教也是,别教和圆教,实际上是通、别、圆,我看看,应该是有通、别、圆,这里面。

【此经但一种三种二智,】这里面我想想,这个地方可能稍微有点问题,不仅仅是有三种了,有通教啊,是吧。熟酥教是属于般若,般若除了三藏教没有讲的话,通、别、圆都说了。有通教,有别教,有圆教。应该这里的话,不是有三种,它应该种类相当不少。三种,它这是说的藏、通、别,只能说藏、通、别三种,三三得九。但实际上如果再那个的话,通教也不是说,通别圆,通里面还有几种不同的二智,通教的二智,通入别的,通入圆的,是吧。别教的,别入圆的,圆教的,加起来等于六种。

所以这里的话,我们看看,他这个分法,稍微有点那个啊。包括生酥四种,这里面都有问题。它藏、通、别、圆都应该有的,藏、通、别、圆都有的话,藏教里面也有二智,是吧。通教里面也有不同的二智。这里面我们大家看看,这个地方可能不太严谨,回头大家再去研究一下。不然的话,前面乳教说具三种就有点问题了。乳教怎么会有三种呢?怎么就变成九种二智了呢?是吧?

大家看看啊,这些地方,你看,我就发现个问题了,大家看看我发现这个问题是不是有道理,我想肯定会有道理。一个是生酥这里,一个是熟酥这里。大家回去看看吧。

生酥,藏、通、别、圆都说了。生酥教嘛,就属于方等时嘛。方等时是四教并谈啊,四教并谈的话,它说四教可以,但是不能四种,因为藏教是一种,圆教是一种,通教有三种,别教也有两种。实际上再说,藏教里面还有,如果再分别,藏教里面还更复杂呢,是吧。甚至都不只是两种二智,什么四善根啊,什么什么之类的,五停心啊,外凡位,内凡位的,还有什么四果位啊,它里面分得更细致了。

【若酪教中权实皆粗,】酪教就是三藏教里面,不管是三藏教的权智,还是实智,都叫粗,【醍醐教中权实皆妙,】就是到后面醍醐,法华醍醐,法华涅槃,圆教,它不管是权教还是实教,都称为什么呢?权实二智,都称为妙,【余三味中权实有粗有妙,】哪余三味啊?生酥,熟酥和乳,这三味之中就有权有实,有些也有分为粗和妙,比如说前面中间含有圆教的,那就是妙,如果是别教的,就称为粗,如果是通教的也称为粗。大概是这么归类,大家明白吗?【可以意推。】这就不用我去推了,大家自己去推吧。

现在我们可以画种种图表。原来以前中国人你看,就是文字,有时候一看这文字一大堆,以前还不分段子的,现在都分段了,以前就一大篇,这好,还哪里什么一段一段地给你写,是吧。现在都分得清清楚楚,把整个的这个结构、层次,相互之间的一个承接的关系,是吧。甚至还可以用图表,旁边把它列出来,你整个一看,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不然你看这个文字去记忆的话,你脑袋真的是,一片浆糊。你用这个图形表一看,就很清楚了。

【若不作如上释诸智者,经论异说,意则难解。】所以为什么他要讲这些东西呢?分辨种种不同的质问。就是在不同的教法,或者法门之中,他所说的这个佛教的智慧,是属于什么呢?不同的类型。有些智慧是权,是方便智。有些是实,是真实。有些是粗,有些是妙。每个人情况,每个教法,情况都不一样的。所以不要以为佛教好像都那么简单,没有的。

【何者?华严解初住心云:“三世诸佛,不知初住智。”世人释云:如实智佛,自不知佛如实智,亦不知初住如实智。此释自谓于理为通,其实不允。】三世诸佛都不知道初住智,这怎么去理解呢?世人曾经这么解释,说如实智的佛,自己不知道佛的如实智,亦不知初住的如实智,这样解释的话,就有点不通了。

【若藏、通等佛,】他这里说了,【不论如实智,云何于自如实智不知耶?】就是如果是三藏教的、通教的佛,他没有如实的智。为什么叫不论呢?因为他的智慧没有证得诸法实相,他不叫如实智。但是,云何于自如实智不知呢?他实际上就是说,世人这种解释就有点问题,自不知,如实智佛,你不能叫如实智佛,如果是如实智佛,肯定能够自知自己的如实智慧。

只能说他这里是三世诸佛,这个三世诸佛看是什么佛了。如果是三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不知圆教的初住智,这就可以理解了。就是下一教的佛不知上一教的智,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他自己这个下一教的佛都不知自己本教的这个智慧,那怎么解释得通呢?所以他为什么“其实不允”?就是从这个地方说的,云何言不知呢?是不是?

这里也说了,【别教初住不得如实智,云何言不知?】别教的初住,当然实际上也没有得到如实智。别教要得如实智是从什么时候得呢?啊?哪个地方?别教初地。他这里说初住的话,是指圆教,圆教才有初住智,才是如实智。你要讲到如实智的话,是圆教的初住,或者别教的初地。所以别教只是在初住的时候,他也不得如实智,是吧。都没有得到,他当然也就不知了。

【若得前来诸智意者,三世三藏佛,】这里就讲得很清楚了,【不知圆教初住智,】,是吧。看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吧?三世,不管过去的也好、现在的也好、未来的,你只要是三藏的佛,当然肯定不知道圆教的初住智。别说三藏教的佛不知道,通教的佛知不知道呢?也不知道。别教的佛知不知道呢?也不知道啊?不能这么说了,别教的佛还是知道的。别教的佛证道通圆,他证道的中道,你看刚才说了,证道跟圆教的佛是一样的,只是他证的不圆满而已。但初住他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初住是第一个阶段,破一分无明而已。相当于别教的什么呢?初地,别教不是分十地吗?是吧,上面还有等觉、妙觉嘛。

【此则事理二释俱无滞也。】所以说你如果不掌握这些东西,有时候你看经都看不懂,有时候你看蒙了,哎呦,佛自己也不知道如实智?佛不都是已经究竟圆满了,无上觉了吗?他怎么还不知道如实智呢?你不知道这本经讲的是什么佛,它这本经可能这里讲的是什么?三藏教的佛,讲的三藏的教理,当然他说不知道如实智,这不就可以理解了,是吧。

比如我们经常说,哎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说那个佛是什么佛?三藏教的佛都算不上,是吧,只是从我们来说,你有一片佛的慈悲心,你要改恶从善,改邪归正了,放下屠刀不再做坏事了。简单说就是,屠夫我不再杀猪了,不宰牛了,是吧。我改恶从善了,他就是说,我们有这么一个决心。用这个事情,用屠夫这么个事例,放下屠刀来说,我们以后不做坏事了,通指一切人。但并不是说,你不做坏事了,你就所有的善法就已经成就圆满了,佛道就已经修成了。就是从你当下这一念来说,你与佛的慈悲心是相应的,是吧?就叫立地成佛。你真正成了佛了?

有些人,你看,把佛教很多语言就放在一起,去比较,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吧?怎么怎么着,他什么东西都交叉在一起。他不知道,讲这个法的时候,跟讲那个法的时候,针对的众生的因缘,是不同的,它本身这个法所讲的内容、这种方便,也是不同的,你不能两个相提并论,否则就讲不通。

然后你就必须把所有的佛法,把所有的不同的这个藏通别圆,种种不同门类的佛法,都了知清楚之后,你才知道他是站在哪个方面去讲的,他又是从哪个方面去讲的。你先把它先归位,知道吗?比如说我们要整理东西,家里凌乱得很,把它回到原位上去。它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清清楚楚的,是吧?我们就是一片凌乱,我们现在的思想就是一片凌乱,学佛也不容易呀。

【此中义兼二种:一、分别二十一种权实,二、待粗论妙。如上说。】一个是分别清楚,另外知道哪些是粗,哪些是妙,整体有多少,那个品种分哪几个等级,是吧?比如说,你商店到底多少货,有一百件。这些货是五十块钱以下的,这些货是五百块钱以下的,这个是五百以上的,把它分为几种,分清楚了,哪些是好,哪些是次一点的,哪些是最便宜的。当然不能说用便宜的来说佛法,这不太好啊,但是它确实也有不同的内容。

【若开粗显妙者,诸方便谛既融成妙谛,对谛立智,悉非复粗。如贱人舍,王若过者,舍则庄严。如众流入海,同一咸味。开诸粗智,即是妙智也。】

前面是带粗论妙,就是你分得清哪些是粗、哪些是妙。那关键呢?还要给你进行开显。所以说这个开示很重要的,但是开示的话,也得你因缘成熟啊,你因缘不成熟随便给你开?你开,开也开不了,弄得不好这一开,开坏了,是吧,你这一开窍,这混沌就死了。他开不了的,你因缘成熟了才能开。开粗给你显示妙理,把粗的东西接应到妙的里面来。

比如说,我们原来大家思想觉悟不高,现在我们组织学习班,加强学习。我们派专家,派理论专家来给大家讲,学习这个佛法,学习世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经过这一段时间学习,思想立即就提升了,就升一个阶段,这不就是开粗显妙嘛,就这个。诸方便谛就融成妙谛了,本来是粗的,融成妙了。方便的融入到真实之中去了。就打个比方,冰就化成水了,冰还存在吗?都是水了。原来的水还是水,现在的冰也成了水。

对谛立智。这个谛呢?是境,是境妙,是吧?你既然有这个谛都融了,那么这个智也是一样的。我们所观察的这个世界,它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这叫作什么呢?谛,叫作境。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观察世界,这就是,一个是境妙,一个就是智妙。

如果用我们现在哲学,就是,一个是本体论,一个是什么呢?认识论。很清楚嘛!本体论,境妙;智妙呢?认识论,是吧?下面还有行妙呢,行妙就是方法论。一下大家就都知道了。这些东西佛教不都有嘛。本质是什么样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它的实质是什么样的,佛教里面也讲实相论,也叫本体论,你认识诸法实相,你不要看它简简单单是因缘所成,好像这个境界我们看了,大家都有分别,都看不到那个,它真实的本质,都是诸法实相。这粗就成了妙了。

然后我们应该怎么去观察这个世界,怎么看这个世界,它本身客观是这样存在的,那是我们用理论去分析。但是你自己能不能认识到呢?自己的心,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或者你的智慧,能不能达到跟它这个谛相应的、谛境相应的一个高度呢?那就不一定了。

打个比方,弥勒菩萨,他化身千百亿来度化众生,就一个普通的一个布袋和尚,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弥勒菩萨,就一个普通和尚,胖乎乎的,笑呵呵的,天天。他本身是弥勒菩萨,他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显的相只是个普通和尚。普通和尚,就是粗谛,但他的实质本身是妙谛,是弥勒菩萨。

但是大家不认知,就说你没有这个智慧,你智慧不够的话,你只看到他是普通的和尚。等你哪一天智慧开了,你有法眼了,你甚至有佛眼了,一看,哎呀,他哪儿是普通和尚,他就是弥勒菩萨嘛!你才能看到真谛,他真实的本质你才能见得到,不然的话你见不到的,你光说,他有,你相信吗?你说我看不见。所以现在教你用这种智慧去观察。

“悉非复粗”,既然已经融入妙的话,那么这个方便谛就不是粗了,就已经是妙谛了。

“如贱人舍”,就是我们说的,世间的地位低下人的这个房子,“王若过者”,国王要从这里过了,在这里住一下,“舍则庄严”,它就变得庄严了。这皇帝都要来了,你不得好好接待一下?赶紧政府都得拨点钱给你,好好装修一下,弄一下,它就变得庄严了。

“如众流入海”,这句话就说得更好,“众流入海,同一咸味”,这些所有的这个河流都流入大海之后,那都变成跟大海同样的味道。既然流入大海,实际上流入大海的那一刻,这个河流,那个河流,是吧?没有流入大海那一段,它还是那条河,但是流入大海的这些河水呢?都成为海水了,不叫河水了,都变成跟大海同一样的咸味了,这就已经融入妙谛了。

当然这句话都还稍微有点过渡啊,最好就是把我们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得了。为什么呢?因为融入妙的话,并不是说进入的这部分才是妙,没有进入的那边的河流它还在流啊,它不是海,它还是河。那现在我们既然被融入的话,本身它这个河都全部变成什么了呢?变成海了。所以这个比喻的话,大家再去想想,当然也不能太过于去吹毛求疵了。就是你原来是比较笨,现在都变得聪明人了,永远脱掉了这个笨人的帽子,没有了,聪明了,这一下。

“开诸粗智,即是妙智也。”就是说,你一旦修成之后,就不会再退转了,你永远都属于这个妙智的这么一个范畴。

这是我们这一段,下面还有一大段。我们时间差不多啊,我们先休息一下啊,中间休息几分种,回头我们再来。阿弥陀佛!

好,大家坐下来,我们看下一段。

【二智多有所关,须商略类通。】就是相互之间的这种关联,我们必须要商讨一下,它是有不同的分类,然后有相互之间相通的一些关系。

【今对七种二谛,明二十一种权实,】七种二谛前面都讲过,四教的,总共有七种二谛,实际上跟这七种二智差不多了,智这里四种教有七种二智。那么简单概括就是,谛也是七种二谛。三藏教的二谛,藏、通、别、圆各有二谛,通教呢?通入别,通入中。别教来个别入中,加上这三种,就成了七种二谛了。

有二十一种权实,分别每一种谛又有三种,跟这个智有三种一样的,自行、化他。当然如果是从智的话,是从自行、化他、自行化他,这三种。如果从谛来说呢?前面什么随情、随情智、随智,称呼不一样,实际上意思差不太多,随情就是什么呢?就等于是化他;随情智呢?是自行化他;随智呢呢?是自行。

【以为章门。】分不同的章门。若得此意,就是说把它归这个七种,总共七种,下面又有二十一种权实,【若得此意,约因缘境,亦应如此。】下面就举例具体说,针对不同的境,用不同的智来对应。

比如说第一个,因缘境。【谓析因缘智,体因缘智,含中因缘智,显中因缘智,次第因缘智,带次第因缘智,不次第因缘智。一一各有化他、自行化他、自行等三种分别,】同样都是对因缘境,实际上因缘境就是大家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境界无非是因缘而生,那么具体用智慧就不一样了,你用不同智慧,最终得到的这个境,所看到的这个真相,或者看到它的这个本质,就不一样。

第一个最简单,就是析因缘智,这就属于三藏教的,如果用析因缘智,你得到的就是三藏教的智慧,这种谛,三藏教的二谛;第二是体因缘智,那是通教的智慧;含中因缘智是通入别;显中因缘智是通入中;次第因缘智,别教的二智;带次第因缘智,别入中的智慧;最后是不次第因缘智,这是圆教的智慧。所以,实际上分别就按这个次序一层一层往上走。每一种智慧又分别有三种不同,化他、自行化他和自行。

【合有二十一种。】总共就成了二十一种智慧,【分别粗妙,判五味多少,论待、绝等。四谛、三谛、一谛等,亦应如是,】,这就不用说了,前面的都是粗,后面的是妙。比如说析因缘智是最粗的,那么体因缘智相对于析因缘智来说,体因缘智是妙,但是体因缘智跟后面的含中因缘智,它又是粗,位位都是这样的,前前为粗,后后为妙。如果最终一总结,只有这个不次第因缘智才是真正的妙,前面的这六种智全都是粗。

判五味也是这样的,分别对应五味,五味就是藏、通、别、圆,就是前面说的乳、酪、生酥、熟酥,这个乳教里面说了哪种智,酪教里面又说了哪些智,包括后面一直到醍醐,醍醐教。

论待、绝也是,哪些是相待的,哪些是绝待的,有相待妙,有绝待妙,相待论粗妙,绝待论粗妙。实际上如果到绝待的话,就没有论粗妙了。我们说了个绝待妙,实际上绝待这个妙都没有了。既然绝待了,妙都不存在了,知道吗?粗都没有了,还要妙干什么呢?没有用了。就是众生都没有了,你佛还有什么事情干的?你佛还到哪儿去度众生呢?佛还到世间来,我要度众生,结果发现大家都成佛了,没众生可度了,所以佛也就没事情做了。还说什么法?不用说了,你都已经成了。比如说,这个弟子已经学成了,然后说,师父,你赶紧再教我,我还想学。你都学完了,还学啥?毕业了,赶紧走吧!就这个意思。你都可以给别人当老师了。

下面四谛、三谛、一谛都是一样的,跟这个二谛,四谛、三谛、一谛都是跟这二谛一样地判分,也有什么粗妙,也有权实,也有种种不同的分别,自行化他,都可以这么分,一样的。

【当自思之,何烦具记也。】就是中国人都是这种思维,不要让我去一一给你讲,要是印度的,恨不得,啊,四谛是怎么样的,给你全部列出来,三谛是怎么样的,二谛怎么怎么,全部给你,不厌其烦。中国人不愿意,举个例子,举一反三,中国人就喜欢用概括归纳法。

【问:随情谛及化他智,何意无量?】你看,这里随情谛跟化他的智是相对应的,是不是?随智谛跟什么智是相对应的?跟自行智,这就不用说了,里面也是举一反三,他就举出其中一个例子来。“何意无量”?为什么有种种无量?有无量的谛,有无量的化他智,有无量的随情谛呢?【随智谛及自行智,何意不多?】反而没有无量了呢?

【答:只约一人未得道时,见心横起,邪执无穷,何况多人种种各异?】就是病有多种,多少种,健康唯有一种。我们就说,以前这个谁,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好像是《安娜·卡列尼娜》,还是《和平与战争》呢?写的著作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就是指的这个嘛。

修成了佛道,大家都是只有一个,只有一尊佛,都是同样的佛。但是众生呢?千差万别。就是指这种“见心横起,邪执无穷”,你有这么多的邪见,有种种不同的执著,每个人执著的都不一样,所以用不同的这个化他的智慧,去对治你。

【为是义故,随情则多。智见于理,理唯一种,】真正究竟的道理只有一个,没有多少个啊,没有说,这也是真理,那也是真理,这个真理跟那个真理不一样——那说明都还不是真理,真正的真理只有唯一,最高的。“不得有异”。

所以这个真理是什么?实际上是指我们自己的佛性,只有我们的佛性,这才是真正的最终我们所有世间的,叫什么?真如实相。真的话,就是真实的,不是假的。除了这个之外,其他的都是假的。如的话,就是不变的,不会改变的,只有这个不会改变,其他东西都可以变的,这种实相才是真正的。

【不得有异(云云)。夫二谛差别,已如上说。】所以我们现在都属于什么呢?差别,我们现在当然,实际上说方便智都说不上呢,就学一点佛法的道理。

【说此七权实、二十一权实,颇用世人所执义不?颇同世人所说语不?颇用诸论所立义不?】当然肯定都是否否否,你怎么能用世人所执的这种道理去讲呢?世人自己都有种种知见,他的见解都是错误的,或者是偏邪的,或者是片面的。基本上我们说,用简单讲就是错误的,简单就可以归纳,就是看错误的是多是少而已,有些就完全都是错误的,有些好像似是而非,有些可能有一点点正确的,但是大多数都是错误的,你要完全正确的很少。

颇同世人所说语不?世人既然执的义都不一样,都不对的话,你所说的语肯定也就存在问题了,他自己心里所理解的这个道理,存在问题,他所表达出来的这些语言文字,肯定也就是不正确的。

颇用诸论所立义不?这个诸论不仅仅是指外道的,这佛教的也有其他的论啊,就除了法华、涅槃圆教之外,其他的那些论点,也不用。

这就说,【既不从世人,亦不从文疏,】文疏是指论啊,【特是推大小乘经作此释耳。若破若立,皆是法华之意。】什么意思呢?最终我们要遵从的真正的依据是什么?是《法华经》,其他的大小乘只是作一个方便,若破若立,都是要从这里来。立,说实话,有时候只是方便立,破,可能才是真实的。比如说用小乘的经典,有时候给大家讲讲佛法,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一个方便的一个说法。虽然立,后面还需要什么?要破。真正的立的话,就不需要再破了。如果是方便的立的话,最终还需要什么?破掉。

就打个比方,你没有走到目的地之前,你还得不断地往前走。你到达这个地方只是暂时停歇一下,停歇之后呢?放下,继续往前走。暂时立一下,暂时停留一下,最终,这个东西不是究竟的啊,还得继续往前进。

【若巧拙相形,】巧与拙之间相比较的话,【以通经二智破三藏经二智,】以通教的经典里面的两种智,来破三藏教经典里面的两种智,因为通教比三藏更高嘛,那么通教就是所立,三藏就是什么?所破,我立通教的这个智慧,因为它更高啊,来破你那个。

所以我们说的这些,讲这些经,或者讲这些论,它都有自己的立义,知道吗?它要立自己的宗旨,比如说三论宗,它就立自己的宗旨,以什么呢?般若空性,般若中道,破除外道的种种邪智,破除小乘的种种执著。我用大乘的中道思想去破除它,这是我所要立的,我要建立的一个主张。我所要对治的,所要改变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所破的。

【乃至次第、不次第相形,】次第是别教的,不次第是什么呢?圆教。【以圆经二智,破别经二智。方便诸经,明智既粗,通经之论,岂得为妙?】既然其他的诸经只是方便说,它所说明的这个智慧是属于粗智,那么通这些经典的论,解释这些经典的论,它也是以这个经典来做的论,它难道就是妙的吗?它也不会是妙,它不会超越它这个范畴之外。

【经论既尔,弘经论人,何劳击射?】既然经论本来它这个依据的这个本子都是这样的话,那么弘经的这些论人,讲经说法的这些人,那就更不用说了,【任其所说,自有所堕。】自有所堕,就是自有自己的归属,他是属于藏教、通教、别教?还是圆教?当然有些地方大概是这么说啊,不那么绝对的。

打个比方,我们有时候学了法华圆教,学了大乘佛法,当然了,现在因缘的话,只能去讲这个小乘的佛法,讲小乘的经论,但是你是用大乘的这么一种智慧,或者大乘的这么一种境界、眼光去看待这个小乘的佛法,所以说你讲出来的,实际上你已经不完全根据它这个本经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或者是宗旨,你这个境界甚至比本经所涵盖的这个范畴,更为深广,更高一些。

我们说到这个地方的话,我们也谈谈净土宗,是吧。净土宗属于大乘经典,但是你仅仅学净土宗的话,为什么不够?因为净土宗经典里面所讲的这个佛法的义理,还是很简略的,甚至有些地方不仅仅是简略,是省略了。然后你要真正把这个净土宗所有的意思都要讲明白,你可能用天台,用法华,用其他的教理,你去讲这个经典,你得出来的这个认知就不一样了。

如果你没有学其他东西,你仅仅就是看这个净土宗经典,你得不出这么多的收获,得不到,理解不到。欸,这就是,即使是弘经,他也不仅仅是站在这个本经它原有的这个范畴之内去讲,他站在更高的一个角度,或者更广的一个角度去看,也可以呀。所以他就不完全就说真正是属于它原本这个经典所涵盖的那个教理范畴之内,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

所以佛法讲一切法皆是佛法,可不是嘛,在佛的眼中一切法皆是佛法。然后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众生看佛法,佛法就变成众生法。佛法看众生法,众生法变成佛法;众生看佛法,佛法变成众生法。大家明白?就这个意思。说句不好听点,就我们世间有句骂人的话,叫狗眼看人低,就这个意思。本来这个人比狗长得高,它狗眼就看得比我还低了。

当然这是一种侮辱性的话,但就是说,你用什么样的眼睛,就看什么样的世界,跟世界本来客观的这个存在是有差别的,是会出现位差的,跟它本身的这个存在是不一样的。但是你境界高,你可能看到这个东西,它本质,你主观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跟它客观的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也许比它客观所反映的程度还更高。但是你如果是层次太低,你可能还达不到它客观本身存在的那个高度,都有可能。

【若作生灭解权实者,堕在初番;】如果用生灭二谛来解释权实的话,就在初番,就属于什么呢?三藏教的,属于三藏教的生灭二谛,或者叫三藏教的二智。

【若作不生不灭解者,堕第二番;】这是通教。【乃至第七番,】不用一一说了,后面还有什么呢?无生二谛、还有无量。

【亦可知。又纵广引经论庄严己义者,亦不得出初番随情二谛、化他权实,】就是说,“广引经论庄严己义”,有时候引其他的经论来庄严自己这个经的义理,但是也不出初番随情二谛化他的权实。这是属于化他的权实二智,随情就是属于化他权实。

【况出初番第二、第三权实?】初番的第二是什么呢?第二应该是自行化他权实,第三是自行权实,或者说随情智二谛、随智二谛,都不出这个范畴之外。【尚不出初番三种权实,】当然我们说了,你表达是你表达的,实际上你解释的这个时候的话,跟它本经所涵盖的范围,还是有所差别的。

【况第七番三种权实?若但以初番二智,破一切世间情执略尽,假令得入化城,只是自行实智。】就是用初番的三藏教的二智破了世间的一切情执,已经破尽了,让他进入化城,就是已经证得声闻果位,也只是属于自行的实智,就比前面的这个化他的权实二智要更高了。由化他的权实二智进入到自行化他,再往前走,到自行的权实,实际上最终权都没有了,只有自行的实智了。就是从他自己这个位置上,他已经到了最究竟了。

但是,【尚不得化他之权,】这个化他之权,就不是他自己的化他之权了,是属于更高一教的化他之权。大家千万不要这么理解:啊,怎么自行实智难道比他自己的化他之权还更低吗?不是,他是跟通教的化他之权比来说,他的自行之实还不如通教的化他之权。反过来一样的,以此类推,那么通教的自行之实,不如别教的化他之权;别教的自行之实,不如圆教的化他之权。就是你的最好的东西,比人家最差的东西都比不上。

【何况能得后番诸智?】就是后番的其他的智,就更得不到了。就是后番的第一个化他之权智,你都得不到,那化他的实智,你得不得得到呢?自行化他的权智得不得得到呢?自行化他的实智得不得得到呢?哦,自行的权实之智就更谈不上了。

【若寻二十一种二智,凡破几外见?凡破几权经论?复显几是?立几权经论?然后方称妙权妙实。】。所以,我们大家就是要寻找、要去了解二十一种二智。这个智是破外见的,然后用来破权,权就是方便的经论,用实来破权。

又复显几是?有破有所立。复显几是?立几权经论?最后你把这些东西都搞明白了,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妙权、妙实。实际上就是把前面的,除了最后一种之外,前面的二十种二智,你都得破,唯一立的就是最后的圆教的二智,你都得通达啊。

【世人全不识一两种权实之意,而情中即计为智。若是智者,破何惑?见何理?未见理,未破惑,生死浩然,非情何谓?】这里就感叹,我们世间的人一点点都不知道,连一两种权实之意都不能明白,明明是在情执之中,自己还认为自己还很有智慧。

我们现在不都是这样吗?世间聪明人多了,我们还不算特别聪明的,还有比我们更聪明的,即使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可能也会有点智慧,要是更聪明的人更是,他哪儿会接受得了?你说这话,是吧?你确实笨,你没有智慧啊,我比你聪明啊,你凭什么说我们没有智慧呢?

他的智慧都是属于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都是由感情或者由意识心里面所产生出来的,他这种智慧不叫真正的智慧。就是你产生智慧的平台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生产出来这个智慧的。你是肉眼凡胎,你是用这个思维、用意识所产生出来对事物的这种了解的智慧,这些智慧,都不是真实的智慧,就是在你这个平台上,是没办法产生真实的智慧的。

等于你现在用个386、486、586,你这个电脑还能运行吗?我们现在的软件都已经升级到多少个G,你现在还是多少个兆的,你不得死机吗?不管用啊,是吧?升级换代,在这个平台上你才具备操作的可能性。就是你现在作为人这么一种凡夫的存在,你这个智慧远远达不到我们所要求的那个标准。

打个比方,你在计算,你这个是386,运算能力可能就几百万或者几亿次,我们现在都是万亿次、亿亿次,你算一辈子你都算不出一个问题来,一个档,你想吧,苦思冥想都没有用,费多长时间都没有用。你得升级换代了,把这个平台得换一换了,然后再努力去修。先要用方法,用正确的方法,然后再去行动。否则,你这好,用非常低级的这个生产力,你再生产高级的产品,这怎么可能?你在手工作坊里面要生产出什么火箭、宇宙飞船来?不可能啊!再给你更多的钱都没有用啊,更多的时间你也造就不出来。所以这就大概是讲这个意思啊。

若是智者,如果他是智慧的人,他能破什么惑呢?他的烦恼破了没有呢?你看世间这些聪明的人,越聪明的人烦恼越重,越是知识分子情执越重、自己的知见越重。他自己以为,自己很骄傲啊,比如说,我是这个领域顶尖的人了,世间在这个领域都没有几个能超过我的,甚至都没有一个能超过我的,他不就会自己傲慢嘛。这种傲慢心,这就是烦恼,自己的烦恼他能克服得了吗?不但克服不了,反而在某些方向他还会强化他的烦恼。

所以他这种智慧到真正的烦恼面前都得打败仗,没有用,无能为力。既然不能破惑,他能见到真正的真理吗?真正的真理他是见不到的。未见理,未破惑,还得有生死轮回。该死的时候死,死了不知道到哪里去,死了还得再来,甚至来做人也做不了了。非情何谓?他不是情执,还是什么呢?

【今若待前诸粗智而明妙智者,法华破待之意也。】现在《法华经》所讲的“待前粗智而明妙智”,这是属于相待的粗妙,有破有立,有相待。

【若其会者,一切权经论所明谛理,皆成妙理,】如果是真正能够明白的人,能够会其道理的人,能够会意的人,那么即使是方便的这些权教的经典所明的道理,也被什么呢?经过我们开显之后,成了《法华经》的妙理。就你自己能够改造,升级换代了,而且这个升级换代达到最高阶段,以后都不用改了。一入妙后,就没有比它更高的了。

【无非智地;】无非智,就是所有的地方都是智慧,就是你进入这个智地,这个地方就是智慧之地。【会一切权经论所明二智,无非妙智,】这个智地,再给大家讲讲啊,是指什么呢?境界。为什么叫智地啊?地方嘛,是吧,境地、境地啊,这是指境妙。“会一切权经论所明二智,无非妙智”,这是指的智妙。就是境也妙了,智也妙了。前面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开权显实了,简单说就是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开权显实,都在这里。

【悉是大车。】这个“悉是大车”,主要是指妙智。智为能运,因为有智慧,最终我们才能到达这个什么?智地,这个智地就是指成佛。这个大车所要运到你要到达的目的地去。

【如此破会深广,莫以《中论》相比,可熟思之(云云)。】就是他所破会的这个深广之意,还不是《中论》所能相比的。《中论》是什么呢?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作为它基本的经典,基本依据的经典。就是《法华经》比《中论》还更加的高明。

当然如果这么一说的话,三论宗的人不干了,千万不能让他们听见。实际上听见,我们倒无所谓,他们听见怕生烦恼,这么说好像有点不团结的意思,实际上我们要是听到他们的,我们也应该不生烦恼才对,他们从其他宗派的角度来讲,你们法华,或者天台,也有不足的地方啊?如果你生烦恼,你跟他是一样的。如果你不生烦恼,也许你在某些地方做得会更好一点。

第【四对三谛明智者,上明五三谛竟,今更分别】。二谛有七种,三谛只有五种,为什么只有五种啊?除了藏通别圆之外,还有别教可以入中,三谛,因为只有别教才谈到三谛,通教只谈二谛。我们看看,这里不是这么理解的,这错了啊,三谛的话,只有通、别、圆才有,三藏教都没有。圆教有三谛,别教有三谛,别可以入圆,通可以入别,通入圆。通入别,通入圆,别入圆,然后别教三谛,圆教三谛,五种。藏、通当教都没有。

【夫三智照十法界,束十为三,谓有漏、无漏、非有漏非无漏。】就把十法界分为这三种不同的类别,一个是有漏,一个是无漏,一个是非有漏非无漏。【三法相入,】就是这三种法,就是有漏法、无漏法、非有漏非无漏,三法是什么?相互相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都没有你我的分别了,到最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但是没到那个境界,当然还是有分别,到了最终那个境界,确实没有分别。

为什么法有分别呢?是因为众生有分别,明白吗?因为有众多的生命,所以就有众生法。如果众生都没有,大家都成佛了,就不叫众多的生了,没有生死了,就没有众多了,就只有佛,佛都是一样的,就没有分别了。所以说,在佛的境界里面,他是没有分别的,这个分别是对于我们众生所认知的这个世界来说的,众生就肯定有分别,所以得慢慢从有分别到什么?到无分别。

【分别有五,】分别有五种三谛,这里面又把这个无漏,你看看,【初谓非漏非无漏入无漏,对漏、无漏为三法;二谓一切法入无漏,对漏、无漏为三法;三谓漏、无漏、非漏非无漏为三法;四谓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对漏、无漏为三法;五谓一切法趣漏、趣无漏、趣非漏非无漏为三法】。实际上就分别对应前面所说的这五种三谛,大家仔细看。

第一个,非漏非无漏入无漏,对漏、无漏为三法,这是什么呢?通教入别的这个三谛;

第二个,是通教入圆的三谛;

第三个,是别教的三谛;

第四个,是别教入圆的三谛;

第五个,是圆教的三谛。

具体我们可以简单给大家说一下。

比如说第一个,“非漏非无漏入无漏,对漏、无漏为三法”,本来通教本身只讲漏和无漏,特别是以无漏为主,但是这里又讲“非漏非无漏”,这是什么呢?中道。非漏非无漏,就是我们叫作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以它来入这个无漏的话,来对这个漏、对无漏,是三法。

非漏和非无漏,跟漏与无漏之间,是不是有区别呢?有区别。什么意思呢?它通教的无漏法,本身它可以跟别教的非漏非无漏之间可以对接,就是说,非漏和非无漏是在无漏的基础上,继续往上修行所认识的更高的一个境界,因为有无漏了,所以有什么呢?有无漏无无漏,明白吗?

大家就做个算数就知道了,前面写个无字,无字就跟非字是一样的。非字,非字后面可以加漏字,是不是?但是后来一想,哎呀,光加个漏字好像不行,只是这漏是“非”的,我们再加个无漏呢?就是非非漏,就是非无漏,明白吗?就是我们脑子笨的时候,跟你讲漏,你就想,哦,一切都是有漏的,好像有漏就是你整个世界。

后来再跟你开始讲,啊,不仅仅是有漏的啊,还有无漏的啊。你就一下子就打开了,呦,除了这个有漏的世界,原来还有个无漏的世界,有解脱的世界啊。后来一想,光讲无漏还不行啊,你对这个无漏可能又会产生执著和障碍,你要把这个无漏也得再放下,就来个什么?无无漏,明白吗?

这个无无漏并不说,就是无无漏,啊,双重否定就成了肯定,又跟前面漏是一样的,不是!完全是两个境界了。就是把无漏也放下,前面那个无漏是把漏放下,这个无无漏是把无漏放下,明白吗?一层一层,它是分成三段式的,当然还要不要来个第四段?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然后大家说,非,再乘个非字,就说非非漏,非非无漏,你还可以乘,是吧?没必要了,就是说,你一切妄想皆要放下,一切执著皆要放下。

好,下面是“一切法入无漏”,它就把这个非漏非无漏入无漏的这个基础上,把一切法入无漏引入过来了。“一切法入无漏”,但是这个“无漏”呢?是“非漏非无漏之无漏”,大家明白吗?你把这个无漏写个括弧,这个无漏是什么呢?非漏非无漏之无漏。

前面只讲到这个无漏,这是一切法皆无漏,一切法皆是中道,这是什么?通教里面引入圆教的意思。因为圆教说一切法皆圆,一切法皆是佛法。別教不一样啊,別教还有分别啊,佛就是佛,佛是最高的,众生就是众生,菩萨也别说是佛,菩萨还比佛要差个级别,圆教这里不,一切众生皆是佛,佛也就是众生,所以它为什么一切法都能进入呢。

第三个,“谓漏、无漏、非漏非无漏为三法”,这是別教,分成三个不同的这个层次,一个是漏,一个是无漏,最后一个非漏非无漏是中道。

第四个,是别入圆,“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实际上跟前面第二个大概差不多,明白吗?就跟通教的这个第二个三谛差不多。

第五个“谓一切法趣漏、趣无漏、趣非漏非无漏为三法”,当然它这里省略了,就把什么漏和无漏啊,就不说了,就说一切法皆是趣于什么呢?非漏非无漏。我们应该是这么理解,就是说,按照我们前面的顺序习惯的话,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一切法也趣什么呢?无漏,一切法也趣漏。大家明白吗?不仅仅是非漏非无漏所表达的是中道,即使是漏和无漏,表达的也是中道,这就是了无分别了。

你不仅仅说,这些法可以入中道,难道其他的非中道的法就不可以入了吗?也可以啊。这就叫什么呢?按华严里面这个境界叫什么?事事无碍。当然这个事事无碍的话,不仅仅是事事无碍,我看理也是一样,事理皆无碍,理可以入事,事可以入理,理当然可以更入理,事也可以入事,本来都是一样的。就是说,不仅仅佛可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甚至你们普通的众生,你也可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大家可能就懵了,怎么可能呢?佛他因为有这个神通,有这个功德,他的心能够遍整个太虚,但是我们众生现在却是……但是从理上来说,你确实可以的,没问题。所以这是种超越的境界,大家就再去想一想啊。从这个来说,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切法皆有可能——不能说一切法皆有可能,一切法必然能,你说皆有可能,那可能,可不能——就是能!是吧?

你能够作佛,你能成佛作祖,你必然能成就一切的法,你要相信自己。你不要认为,哦,这只有佛才能成就,我们干不了这事,那就不叫圆教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世间都是这样的。那么佛,难道只有佛他们才能成就?难道只有有根机的人、有智慧的人才能成?我们下根机的人也能成佛,没问题。当然我们时间得长一点,不着急嘛,这反正大家学这东西啊,可能眼睛有时候容易看花,没关系,慢慢学,学了之后不白学,我告诉你们。

哎呀,下面还有一大段,算了吧,今天时间也快差不多了,下面还得回答个问题,不要每次拖的时间太长,大家待会还得吃午饭了。这【更说五境竟】。这下面用五境来对应这五种三智,我们暂时就不说了。

这里有个问题。

阿弥陀佛!师父吉祥!上一讲《玄义》说:“【故龙树破云:岂有不净心中修菩提道?犹如毒器,不任贮食,食则杀人。】”

就是上面我们一堂课讲的是吧?不清净的心里面怎么去修菩提大道呢?就像一个毒器,有毒的这个容器,它不能存储这些食品。要是它存储了这些食品,这些食品就变毒了,你要吃了它,就会把你给杀了,毒害了。

“【此正破析法意也,故皆是权(云云)】”,恭请师父开示,岂有不净心中修菩提道,这句话对净土法门修行者的指导意义?”

这指导意义大家自己思考就行了,是吧。就是我们说,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修学佛法,非常重要。打个比方,我们每个人,自己这个身心世界,就是一个容器,你这个容器里面能装什么样的东西,当然是一种因缘,但是你本身要让自己身心清净。如果你身心不清净,等于你自己这容器就被污染了,或者这里说“不净心中”,就像你本身是个有毒的这个容器,你即使可能有机会听闻佛法,甚至可以说修学佛法,但可能都会修错了,或者会误会。有些人接触佛法,一听佛法之后,但是自己没这种智慧,识别不了,或者认知不了,他理解错误了。

所以说,大家就得自己修清净心,修自己的身心。为什么佛教要修种种法门,要忏悔自己的罪业啊!一个是忏罪,忏罪不仅仅,罪是什么呢?已经做下来的,还有什么呢?没有做的。已经做的话,实际上这个业已经成就了。你说,我自己后悔了,以后不再做了。但实际上忏悔之中还有什么?忏未罪。就是你刚刚起心动念,还没有造业的时候,立即就得回光返照说,啊,不能这么想,我时时刻刻都得警醒自己,这也是忏悔的一部分,就让自己的身心远离这种污染。

我们现在,不叫远离污染吗?我们说,这两天天气好了,前两天雾霾这么严重,你说你天天在雾霾之中,你说我去锻炼,健康,我练习——心肺弄不好死得更快。所以我们也是这样,如果你自己不干净的这个容器之中,你本身这个,就是你这个根器太差,知道吗?你去修学佛法,弄得不好啊,当然不能说死得太快,不这么好说,更容易出问题,明白吗?你如果是普通,你说反正我也不锻炼,我保持一个比较低耗氧量的一种生命活动,反而还不容易呼吸这么多有毒的空气。但是因为你这又想学佛法,但是自己的能力又支持不了,那怎么办呢?那不是过早地就耗尽你的这个人体的能量吗?

打个比方,你这个电池,原来用这个手机,比较低端的手机,你能用三天三夜,这个电池能维持这么长的续航的能力,但现在你换了更高的手机,但是电池还是那个电池,麻烦了,用半天就没电了,耗尽了生命的能量了。关键是中间还会生烦恼啊,你就后悔,哎呀,算了,早知道这样不学佛了,学了之后还更不行。你看,就说你自己的准备还不够,当然这只是说一方面的意思

“师父,要结合‘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是啊,这句话就说得很好啊,所以说,我们要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你去修佛法,那就是造魔业、修魔业,就会误入歧途。所以说发这个菩提心,保持这个清净的心,是让自己有更大的这种因缘,或者有更大的善根,去接触佛法对我们的熏陶。否则的话,你自己基本的这个素质,或者基本的标准都达不到的话,你即使去学佛法,也是一无所成。不但无所成,弄得不好还会出现种种问题。

所以这里面也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所以说,我们说要识众生的病,要识种种药,要应病与药,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关键有时候给你药的话,你还得会吃,你得吃啊。有些人不吃,我没病——实际上病得很重,说没病的人可能就病得更重。

“说一说清净心与菩提心的关系。”

从根本究竟都差不多。但是从表相上说,菩提心比一般的清净心,它要求的这个标准更高一些。

菩提心是什么呢?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量众生。

但是清净心,主要是从我们的身、语、意三业方面,特别是对我们的心,你要心清净,我们说身、语、意三业清净,特别是意要清净,你要意识、心理保持一种清净无染的状态,干干净净的,去修学佛法,最终你才能成就菩提。

菩提心,当然了,刚开始发菩提心的时候,你也不可能一下就达到像菩萨的那种境界,敢于牺牲自己,是吧?能够忍受一切的困苦,或者是折磨——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但是我们得随时随地去积聚自己的能量,我们去改变自己的这个行为,改变自己的这种心理状态。

所以,学佛是点点滴滴的事情。你不要说,一下我就进入大海了——不可能的!你先看到一滴水就不错了,能看到一条小溪就不错了。你随时随地都得注意,不注意的话,你就没办法去改变自己的这个身心的世界,你就没办法让自己的这个容器变得更为清净,你要去修学佛法,就效率不高。

所以你自己根本的一些素质不改变,你去学佛……为什么有些人学来学去,最终,哎呦,师父,我开始学的时候还挺精进的,很勇猛的,后来学着学着怎么不想学了,没后劲儿了。就跟我前面说的没电了,没电了,你这个电池,知道吗?开始的话,几天热乎劲啊,一片热忱,冲动,激情四射。激情四射就是已经超出你平时的这个用电量了,说句实话,过度地用电了。还是什么?平平淡淡才是,平平稳稳才是最好。

过于激情,就是说,曾经从来就没有激情过,遇到佛法,哎呀,太高兴了,赶紧学吧,甚至晚上都不想睡觉了,学啊,读经啊,终于把自己前面的这个善根都耗完了,这个电池用完了,暂时续不上了。怎么办?充电去。然后呢,节奏把握下,不要用得那么快,用得快不是好事。因为你一下都没有了,饱一顿、饿一顿的,闹病啊。

你一个月就把一年的粮食全部吃完了,本来给你预算,一年你饭费五千,你三个月把它吃完了,后面你到哪儿去找钱去?没钱了,没谁给你钱了,赶紧去挣钱,挣钱,也跟不上,跟不上你的供应啊,前面都已经吃得习惯了,是吧?天天都是吃好的,吃一顿都得花一百,你这一天才挣五十,好,立即就受不了了。

那就想,哎呦,我原来那么精进,怎么一下就差了?我是不是退步了?不是退步,是你正常的一个表现状态,是你自己的这个善根不足以支撑你这么所谓的一种精进的修学的模式,你一定得保持好的状态,等你什么时候,你的能量增加了,你再更精进一点,知道吗?我们按需分配嘛,量入为出嘛,你有多少东西,你要有计划。你没有计划,花完了,没了,是不是?你超前消费,心里更不安了。

所以,现在为什么人的思想压力呀,这个抑郁症,什么症多了?贷款啊,消费啊。还没挣到的钱,先从银行先贷出来,买这些奢侈品,买这些高级的东西,花了再说,成了什么?车奴、房奴。下面十几二十年,慢慢还吧。你还了,说实话,你剩下来能够自己用的零花钱、生活费用就低了呗。比方说,你挣了一万,五千还贷还出去了,只剩五千块钱,你自己好好用。如果你这个房子,不买这么好的房子,现在差一点也能住,一个月你能花一万,完全这个质量就不一样,是吧?

所以我们学佛,大家也知道。当然了,一个是学会计划着用。另外,光计划也不行啊,你还得什么呢?开源。不仅仅要节流,你想办法以后挣两万、三万啊,这就让自己的善根不断地增长,你才有更大的投入的这种能力呀。比如说,今年我预算是十万,明年我挣钱多了,我预算十五万,不就行了嘛。

所以这些都是讲,实际上都跟我们世间的很多东西,相对应的一些关系,但是怎么让自己的善根增长?就从点点滴滴之中去做。今天多挣几十块,明天多挣一百块;今天省五十块,明天再省一百块,钱不就越来越多了吗?就是,今天少做一点恶事,明天又再少做一点恶事,今天多做一点善法,明天多修一点善法,多修一点佛法,你这个资粮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你这个清净心,清净的这个程度就越来越高了,你要修菩提道啊,就有这个能力了。不然的话,就不相应,叫不相应啊。

所以我们大家学习佛法,有这个因缘走到佛门里面来,大家都不容易,都是想急切,但也不能急于求成,明白吗,我们造的罪业,是无量无边,我们自己的能力、智慧是差得太远,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不要觉得,啊,还什么顿悟法门,还什么即生成佛,别去想这些事儿了,那好事轮不上你,是吧?这要轮上你的话,自然就到了,知道吗?不用你去找它,这个因缘它会自己找上你来的,明白吗。就像师父找徒弟,一找一个准。不是徒弟去找师父的,真正都是师父在找徒弟,明白吗?

打个比方,达摩祖师在这个嵩山那边面壁九年,你以为他在那儿傻傻地等,他在自己修啊?他就是等慧可去嘛,是不是?好,表面上是看慧可好像到处去寻找名师,实际上是人家在那里等他,是达摩是主动者,知道吗?不然的话,达摩他干脆就不从天竺过来得了,你到哪儿去找啊?他还能跑到天竺去找?所以,这些东西都冥冥之中,他自己已经知道这个因缘,那好,我就在这里等着。

有些人说,那干嘛达摩不主动去找慧可,让他早日见到他,不就更好吗?早日开悟吗?不行,太早了还不行。这也叫什么呢?积累资粮,让他自己找,要经历这个时间,经历他修学的一些体验,慢慢成熟到一定的阶段了,啊,终于找到了,这个时候给他一开示,立即能开悟,不迟也不早,刚刚好,是吧?他就能把握这个点。我们把握不了啊,要么着急,哎呀,不该上的时候就赶紧冲上去了,不该修的时候赶紧修,哎呀,这个功德大,怎么怎么,后来修出问题来了。我们不知道啊,我们都在尝试啊,我们都在探索啊。所以,为什么我们老失败啊?为什么效率低啊?你看不清,看不清楚自己,也看不清佛法。

好了,大概就是讲的这些东西。希望我们大家继续努力,不管怎么样,一切众生皆是佛,我们肯定成佛还是会比较快的,即使可能跟我们的预想,觉得还时间很长,但是比别人快多了,你已经应该很庆幸,自己偷着乐吧,是吧。

好,今天就到这里,最后大家一起合掌,我们做个回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三遍)

好,今天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为什么专诵《法华经》,还能往生极乐呢

如莲法师,法名澄志(俗名张焕臣),吉林通阳县人。光...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穷子喻」对我们的启发

《法华经》讲了一个穷子喻。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离开他...

持诵《妙法莲华经》的不可思议公案

在中国晋朝有一位昙翼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今生却得...

成佛之道的两个阶位

智者大师把整个成佛之道简单地判作两个阶位:一个是般...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跟法华经...

读诵《法华经》的24个理由

1. 看看《妙法莲华经》到底妙在哪里?智者大师光讲这个...

「法华经」的十不思议事

本经有十事奇特,为众经所无: 1、化主不可思议: 一...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

欧洲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有一天正在作曲的时候...

名誉不足惜,道德无可崇

人之处世,贵真率耳!德莫德于真,贼莫贼于伪。古之圣...

谛闲法师《普贤十大愿王别释》

一 缘起 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请,讲普贤行愿品;因...

末法时代菩萨示现主要有两种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

【佛教词典】善夜经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此经系因...

【佛教词典】名欲

五欲之一。指贪求声名之欲。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载...

四种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起,万虑顿消。其他的什么事情都不重要。心中唯...

念阿弥陀佛而成就的古月禅师

佛教里面佛法是心法,你心能体会到的话,一切法都在运...

布施获福无量

目犍连尊者的弟弟是城中的大富长者,他的金银财宝、仆...

从三个方面谈佛教徒的环保观念

佛教不仅主张对人要慈悲,对生命要尊重,对自然要爱护...

把握当下,珍视生命

上海市外滩于新年之际发生的踩踏事件震惊了全国,36条...

闲置的佛经该如何处理

问: 请来的经书该如何摆放?暂时不用的话又该怎么处理...

《红楼梦》中的声声佛号

净土宗四种念佛方法(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唯持...

阿赖耶识的种子有六义

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大...

午睡的学问

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每天中午打个猫盹,...

圣严法师《不舍众生》

一般人误解佛教,甚至佛教徒们也误解佛法,认为佛教是...

一念淫念的果报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应化的时候,龙王中有一位...

中国老秤上的十六颗星

古代商人的地位很低下,是因为那时候是农业社会,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