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容通法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三)

今天我们继续来一起学习《大乘妙法莲华经》,大家翻到课本,咱们应该是讲到《法华经》的经体,这一段。大家看这字比较小,好在大家都有课本。实相为正体,诸法实相,简称就叫实相。为什么叫诸法实相呢?一切法皆有实相。那么一切法的实相是什么呢?法性,就是实相。对有情众生来说,我们就说佛性,对无情众生我们就说法性,实际上都是指的一个东西。诸法的自性,这就是诸法实相。

那我们看到课文上讲,【金刚藏说佛甚微智。辞异意同】。《金刚藏》是一部论,《金刚藏论》,这儿把论字给省略掉了,大家看《金刚藏》是一部论,他没说。佛的甚微智,这个甚微智就跟这个实相是什么呢?辞异意同,只是名字不同,实际上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其辞曰】,他的语言是怎么说的呢?【空有。不二。不异。不尽】。他怎么解释佛的这么一种叫甚微智呢?就用这四个词语来描述:空有。不二。不异。不尽。那到底什么是空有不二不异不尽呢,下面继续又说了:【空非断无。故言空有】。什么叫做空,空不是断灭无,不是说什么东西都没有了,空空如也,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什么呢?空中有有。所以佛教讲的这空,是讲性空,性空之中呢,就有缘起有,不坏因缘有,不坏缘起有。这个假有,是存在的。性是从它的体性上去说,从理上去说,从事相、从因果,这个因缘生起的这个现象,是永远存在的。所以佛教这个有是什么,空中有这个有,因空而有,那么空反过来是什么,空不自空,因有而空,有不自有,因空而有。就是空和有相互之间,都是依赖对方而得以存在的。如果是相待的话,这叫相待法,就是只有你有了,我才能有,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虽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你我之间,相互之间独立的一个特性又各自保持,所以这里为什么叫做空有。就怕大家执著于佛的这种甚微智是一种断灭空,什么都没了。有些人说你们佛教就是空门,什么都不要了,四大皆空。那我们还得吃饭啊,也要睡觉啊。有些人没学过佛的,进入佛教,觉得佛教很厉害,有神通有修行,很多的什么有道行。你们吃的是什么,肯定跟我们吃的不一样吧,不是吃五谷杂粮,不食人间烟火,恨不得就食天上的甘露得了,不一样。

五蕴皆空,四大皆空,并不是说离开现实这些四大五蕴的世界、物质世界,或者是身心的世界,有存在的另外的一个世界。而是在这因缘的世界里面,彻悟它的空性,不被外在的这些因缘假有法所干扰、所迷惑,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一种自在和独立,一种清净,这才是真正修行。实际上吃你可以吃一样,没有关系。别人嫌这饭菜做得不香,你吃得有滋有味,吃得有滋有味你也不要贪著,好吃,多吃,那又不行。刚刚好就行了,能吃饱,就可以了,不要太讲究。你天天没事就弄美食,琢磨怎么弄好吃的,哪里有好吃的。当然如果你修行还没到那个层次的话,有时还会有点这种习性,也无可厚非。但是你修到一定阶段,说实话,你已经没有心思去想这些东西了。这要穿漂亮的衣服,那里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这里有什么时髦的东西,天天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你就追逐,你要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去猎奇,那你根本就跟修行背道而驰。

下面什么叫做不二?【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故言不二】。就是空和有,不是两个东西,它是一体的,它就是一个东西。前面说,空中有有,有中有空,空有相互之间还有独立性,只是相互关系有赖对方而依存。这里就直接说,空就是有,有就是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空和有之间完完全全没有一点差别了,那就比前面更进一层。如果前面的话,还说的只是世间层面讲的一种智慧,那么这个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就像《心经》里面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叫不二。

【非离空有外。别有中道。故言不异】。下面不仅仅是说空和有了,直接说中道了,如果你还执著于空或者执著于有,那这还不是中道。这个中道是什么呢?远离二边。但是虽然远离二边,并不是说它撇开这空有之外,另外有一个中道,你不执著于空有,不落二边就可以了。我们说不即不离,不即的话,你就不执著于空有;不离的话,你不要说离开这空有,另外还有一个中道,这中道跟空有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不对。所以这里为什么叫做不异,中道不异空有,空有之间就有中道。

下面又说,【遍一切处。故言不尽】。不尽就是没有穷尽,到处都是。这个中道这个佛性,佛的甚微智也好,诸法的实相也好,遍一切法。就是我们为什么叫诸法实相,诸法就是一切法,所有的法。所有的法皆有实相,实相是遍一切法的,所以又叫做不尽。跟这里的解释完全一样的,不是说这个地方有佛性,这个地方有实相,那个就没有了。你有我就没有,不存在这样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有。有情众生有,无情众生有。再大的东西也有,再小的物品它也有。没有任何差别。

【此亦与龙树意同】,就跟龙树所说的《中论》里面讲的,我们说的那个三是偈,后面会说,这里不说了嘛。【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当然这是省略说法,实际上是四句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把后面“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把它浓缩成即空即假即中。前面“因缘所生法”保留这个原句,我说即是空就是即空,亦为是假名就是即假,亦是中道义就是即中。

所以在这个因缘生法,所有的法都是属于因缘生法。我们世间所能见到的一切法,你所能想到的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我们都叫做什么呢,有为法。是通过我们造作出来的,是通过种种因缘条件构成的,你找不到任何一个法说它不是因缘生的。它是天然就有的吗?没有天然有的东西。任何法它都有生有灭,有开始有结束。如果是天然的话,从无始以来就已经存在了,到现在不会有任何改变,到未来也不会有任何的终结的时候,但这样的东西我们是找不到的。既然是这样的法,所以说是即是空。它因为是因缘生嘛,所以说就即是空。它性是空的,所以它需要别的条件,它才能生成。如果它是自性有,它就不需要别人来生成它了。虽然是空还不行,还即假,空中又有假,因为性空所以才有缘起,性空和缘起最终呢就叫做中道。空有不二,这就是中道。

【因缘所生法。即空者。此非断无也】,这是跟前面什么呢,即空者,此非断无跟前面这个佛甚微智,这四个意思进行一个对比,实际上都是说的一回事。【即空者。此非断无也】,就跟前面说的“空有”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即假者。不二也】,即假者就是前面说的有即是空,空即是有,跟前面这个甚微智,《金刚藏论》里面说的佛甚微智“不二”意又是相同的。【即中者。不异也】,异是中道异,就跟前面这个“不异”意,又是一个道理。最后【因缘所生法者。即遍一切处也】,就跟前面“不尽”意又是相同。所有的因缘法都具备前面这个“空有,不二,不异”这三个道理。所以说把这两部论做个比较,《金刚藏论》和《中论》它们说的虽然是两个东西,但实际上是一回事,一个是佛甚微智,一个说的是中道。

【今言实相体】,现在我们这部经是讲实相,《法华经》嘛。【即权而实。离断无谤也】。这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即权而实呢?这个权就相当于前面的“有”,这个实就相当于前面的“空”。它这个空是即有而空,所以称为叫空有。这个空是因为有而成立的,而存在的,所以离断无谤跟前面这个“空有”意是相当的。第二个【即实而权。离建立谤也】,就跟前面这个第二什么呢,“不二”意又有相当。【离建立谤也权实即非权实】,即实而权,实就是空,权就是有。有些人说,建立的话这种万法都是因缘所建立的,因缘所构成的,如果你说有的话,要离开空去说有的话,那么你这个有就存在问题了。就容易让人产生执著。所以佛教这个有的话都是什么?从空而出假,从空而有。你得证得诸法性空之后你才去出有,你才远离种种诽谤,远离种种执著。

【权实即非权实。离异谤也】。就是权实和非权实之间本身就没有任何的差别。你不要执著这两种是有差别的。有些人说你这个说权实,这个是非权实,实际上说权实就是非权实。这什么意思呢?就是什么双照空有,双遮空有,照的同时就是遮。前面权实是照,非权实是遮。佛教遮照不二,遮照同时。比如说,说权的时候就让你什么呢,叫你非实;说实的时候呢,就是非权。佛依二谛说法,只是为了去众生的执著。说权的时候就让你反过来说,你不要去执著这个实的东西,说实的时候就实际上意思说,你不要去执著这个权的东西,它都是有作用的。并不是说我说实就是实,说权就是权。不是这个意思。你不要说,一听到这个就执著了,不行的。法也不能产生执著,否则也叫作法执。它只是一个药,去除我们众生执著的一种病而已。当下这个东西你不要说,它就是真实,它就是真理,没有这样的事情。佛法它只是帮助我们最终证得这个真理,证得自己的自性。但佛法本身实际上还不是代表什么呢,决定性的真理,不是这个意思。

后面【双照权实遍一切处离尽谤也】。什么叫做尽谤?就是这个有,这个没有。但实际上这个什么呢,实相是遍一切处的。双照权实就是说,权中也有,实中也有,一切法之中都有,是遍一切法的,这个实相。所以最终我们一看,到我们现在《法华经》里面讲的这些东西,也跟前面这两部论是完全吻合的。【斯乃总二经之双美。申两论之同致】。二经是什么呢,实际上说二经就是一经,就是《法华经》里面的《方便品》和《寿量品》,大家可以把它记下来。其中的两品,它都说到这些东西,它实际上前后都是一致的。【申两论之同致】,这两论就是《中论》和前面这个《金刚藏论》,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都说得非常好。

【显二家之悬会。明今经之正体也】。二家,一个权一个实,或者一个迹一个本。【明今经之正体】,今经正体,体是什么,是实相。【私谓实相之法。横破凡夫之四执。竖破三圣之证得。破凡夫可解】。凡夫的四执,凡夫有四种执著,哪四种执著呢?常乐我净,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吗?常乐我净是一种说法,有时候不仅仅是说这种说法,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有些地方也说什么呢?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或者说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我们说有无吧,用有无比较合适。凡夫要么执著于有,要么执著于无,有些执著于亦有亦无,有些执著于非有非无,反正他总是执著。你不管他是任何一个观点,也不管他所谓的观点有什么高和低,反正他就执著。你一执著就出问题了,并不是说这个观点本身是一无是处,事实上有些时候这个观点还是比较高明的,有些观点,但他一执著就成病,成病态。打个比方,再好的东西你吃多了,害病了,是吧?你一旦产生贪著,执著不舍,这就是问题,不是这个东西本身执著的东西有问题,它问题本身不大,是你这个执著心有问题,你把这个执著的心念加在这个东西上,这个东西再好,也变得一无是处了。

所以说,横破凡夫之四倒,为什么叫做“横破”呢?凡夫的层次都差不多,好像有点高低的差别,实际上都是一个层次,都没出离三界,都在生死之中,大家没什么特别大的差别。比如说,我是皇帝,你是乞丐,贫富贵贱,男女老少好像…实际上都差不多。我是亿万富翁你是穷光蛋,实际上在凡夫位上差别并不大,是不是?你今生可能你享受福报,福报一享尽,弄不好下辈子堕恶道去了,你比他还更惨,是吧。你不要觉得天上比地狱好像就有本质上的差别,也是六道轮回啊。今天在天上,未来世可能就是到地狱之中,现在人家在地狱之中受完苦,可能又到人天之中去了。换个位置而已嘛。

【竖破】,竖破的话就跟凡夫之间是有区别了。【三圣】,这是指圣人,已经超出三界了,他们层次相差也是有上下之间的区别,有次第的。哪三圣呢?声闻、缘觉、菩萨。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实相是让大家成佛的,不是让你做什么阿罗汉啊,做什么辟支佛啊,也不是让你做菩萨,就是让你成佛。你所证得的那个果啊,根本还不行,你只有证得究竟的佛果,才是我们现在经典所讲的本义。佛讲《法华经》是让大家成佛,不是叫你去做凡夫,也不是叫你去做什么四圣,所以叫成佛的《法华》。【破凡夫可解。破圣者】,这里说【三藏二乘】。这里当然又进行一个分别,我们看三藏二乘什么意思呢?把它又分成三种,三藏里面的二乘。三藏教,化法四教,天台宗里面判教的化法四教。三藏里面有二乘人,声闻、缘觉乘,【指但空为极譬玻璃珠。一往似真。再研便伪】,就是他们所证得的这个道理呢,是指但空,但空理性,它不是实相,跟实相根本还不沾边呢。他们也讲空,修空,但是这个空还不圆满,只是叫偏空,或者叫但空。空就是空,空中还不能出有。“为极”就是到了极点了,就像颗玻璃珠一样的,表面上一看,哎呦,像琉璃,但一研,一往似真,表面上简单一看,像是真的,跟真的珠子一样,把它一研碎了一摸,是玻璃,不是真的。当然这里说的话是相比较佛道来说,相比较圆教来说,他们是假的。但是他们相比较凡夫来说,他们确实已经出离三界了,是吧?你不能说哎呀他们是假的,他们证的道不是真的,我们没这个资格说,佛有这个资格说。他们相比较佛道来讲,他们就显得比较假。但相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又是真的,只是他是偏真理性,也叫但空理性。

【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空有之旨。正破此证也】。你看,身子在法华法会上就说,“我等同入法性”,我们认为那个法性跟实相、跟佛证到的法性不是一回事儿,所以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空有之旨。没有真正证得如来的那个法性,就是破这个三藏的二乘。身子他是代表嘛,佛的声闻弟子里面他是首座啊,他自己都说我们证得的跟佛的不一样,差得很远,那其他的人就不用说了。

【通教人】,这前面是指三藏教的,这里是指通教了。【通教人指但空不但空共为极。譬杂色裹珠。光随色变。缘所见之光。亡其本体。逐玄黄之色堕落二乘。大经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菩萨之人。非但见空。亦见不空。所见既殊。不二之旨。正破此证也】。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指通教的人,他们所证的这个道理是在但空的基础上又有个不但空。它不仅仅是偏空的,空中还有有,这两者合在一起,就是他们最终所证得的一个究竟的道理。这里用个譬喻,就是杂色的裹着的珠,因为有种种杂色,所以这个珠会随着色彩而变化。这是红色的,这是绿色的,这是黄色的,这是白色的,它会随着这个颜色而变,光随色变。我们见到的只是它不同的光,但是把这个珠体本身就丢失掉了。

【大经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这指通教人的但空,后面菩萨人就比他更高了,【非但见空。亦见不空。所见既殊。不二之旨。正破此证也】。就是他们里面有夹杂,他既然有这个不二之理,但是呢,他也有这个但空之理,它不纯粹,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不纯粹。但这里只是从其中一个方面去说但空不但空,事实上但空不但空跟这个中道啊,还有相当的差距。它最多就是相当于我们说的三谛之中的前二谛,基本是相当于。但空是什么呢?“我说即是空”,真谛。不但空相当于什么呢?“亦为是假名”,俗谛,通教的人也就相当于这个。后边呢?“亦是中道义”,实际上他还没达到那种境界。就是中道佛性,或者说是诸法实相这个境界他还没有达到。他只是比前面这个藏教人的但空更进一层了。前面藏教人只证得真谛没有证得俗谛,他这里既证得真谛又证得俗谛。

好,再往下。【别教人。指不但空为极。迥出二边。如云外月】。他是不但空,他已经没有但空了,这个不但空在这里指的就是中道,但是他这个中道跟圆教的中道又不一样,“迥出二边”。什么叫做迥出二边?空是一边,有又是一边。他是离空有之外另外证得一个中道,所谓的中道。所以说用个比喻叫做云外的月,这个月亮是离开这个云彩的,跟这个云是不相干的,叫【弃边取中】。把这个二边给丢掉,你才能获取中道。【如舍空求空。不异之旨。正破此证】。这个不异,前边说的,这个空应该是遍一切处的,这个中道也应该是遍一切处的,哪能够舍空另外去求得一个空呢?舍空有之外另外去求得一个中呢?不可能。所以说,这别教的也还不行。就是说打个比方,别教就经常说,你必须要出离九法界,你才能得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佛法界,是高于其他九法界的,你必须要超出九法界,你才能获证一真法界。但是真正天台宗《法华经》,法华圆教不这么讲。它认为是什么,一法界实际上就在九法界之内。离开九法界,并没有另外一个一真法界佛法界的存在。虽然它们之间好像是有差别,但它们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大家一定记住。

【若彼有此无。则正法不遍】。如果他有你就没有,那么这个正法就不是遍一切处了。【不尽之旨。亦破此证也】,你看,那就不是不尽了。尽的话就是尽一切处,遍一切处,都有,你有我也有。不能说,啊,只有佛才有,凡夫众生没有,声闻菩萨也没有。不是这样子的。你想想佛是怎么才能证得的?是不是?佛也是从凡夫众生一步一步修炼上去的。【此等皆非佛甚微智】,就是把前面的藏教、别教、通教这三教的圣人做了个总结,都跟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佛的甚微智是不一样的,都没达到那个什么?高的标准。【不与金刚藏义同】,与《金刚藏论》所说的义是不同的。

【非佛证得本有常住。不与方便品同】,非佛证得的本有常住,不是佛所证得的本有的常住的佛性,不与方便品同。跟《法华经》的方便品,所说的就不同。佛的本有常住是什么?真正的叫实相,我们前面不是说开权显实吗?这就证得的佛的实相。【不遍一切处。不与寿量品同】。你看,寿量品是开迹显本,就是说佛久远劫以前早已经成就佛道,并不是这一世,才在迦毗罗卫国才成佛。他成佛已来已经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了,所以说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实际上是说佛已经遍一切处,不仅仅是一次成佛。佛来这个世间,来十方世界已经是无量无数次了。所有的众生,只要有这个因缘都能够听闻佛法,都能听闻《法华经》,听闻《法华经》最终大家都能成佛。所以最终把所有的方便都归结于真实。就是你声闻你也可以度化成佛,你缘觉也可以度化成佛,你是菩萨同样也可以成佛,你甚至不仅仅是圣人,你是凡夫也能成佛。凡夫众也可以啊,你没证得圣果一样的,你只要听闻《法华经》一样可以成佛,所以叫遍一切处。

【既不会正体。摄属何法】,既然他们三教的圣人,所讲所证得这个体性,都不是我们现在《法华经》所说的这个正体,那它们应该属于哪种法呢?这里后面就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这方面说的都是教理啊,我们大家必须回去还得好好看书,甚至还得做点笔记。不然的话,你听一遍肯定不太容易听懂啊,且得看啊。你最好还把它分成段落,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内容,它主要是着重讲哪几点。

【但空是化他之实。但不但是自行化他之实。出二边中。是自行之权。并他经所说。非今体也】,这是一段。“但空是化他之实”,但空是化他实教,是为了化度众生所说的种种实教。这个“但空”是哪一教所说的呢?前面哪一教啊?三藏教。三藏教所说的是但空理性,它这个体是化他之实。“但不但”呢,是通教所说的这个理性,它是自行化他之实。它除了化他之实,还来个自行之实,知道吧?比前面那个化他之实,要高一层了。化他是为了最终成就自行。如来教化众生都是用方便之法,他自己修行,自行的才是真实的法,但是这里只有自行之实,还没自行之权。

我们看看啊。【出二边中。是自行之权】,但自行之权这里边他是这么说啊,一个是但空一个是不但空。通教它里面这个教理比较复杂,按它正常来说的话,它还没有真正地达到自行之实,它可以通向自行之实倒是真的。自行,佛自行的这个实教太高了,实际上通教人一般是达不到的,但是通教它最后能够通圆教,知道吗?它这个教理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尽是它自己通教本身的一些教法,但是呢它有一个延长,能够延长到后面的别教和圆教的一些教法,它的蕴藏量是特别大的。【出二边之中】,这是什么呢?别教,是属于自行之权。【并他经所说】,就是把所有的他经所说的,都是属于这三种。就除了《法华经》、《涅槃经》,也包括《华严经》的一部分吧,《华严经》也不完全都是讲圆教的,其他一般的经典所说都不出这三种,都没有完全讲到这个实相,所以说【非今体也】。不是现在我们这一部经所讲的这个正体。

【今经体者】,现在《法华经》所讲的体是什么呢?【体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化他就是自行,把化他最终归于自行。这有个比喻说,【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教化众生的时候说这是权教,这是实教,这是方便,这是真实,实际上这都是统统属于化他之权实,归结到根本都属于方便。自行之权实才是真正的权实教,才是真正的根本,才是真实的。但是呢,你必须要知道自行的权实不离开化他的权实,它包含了这一部分,化他的权实最终是可以归结到、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什么意思呢?就像表面上穿着非常破旧的衣服,很脏的,但实际上你自己内在的身体呢,是长者身。穿得破破烂烂,哎呀,大家一看,这个人什么身份,肯定地位比较低下,原来是长者,是个尊贵的长者。只表面上穿了这一身破衣服而已。破衣服就相当于化他之权实,真正这个长者呢就是自行之权实。你不要看他表面上貌不惊人的,这个人不得了。【体自行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这里跟前面又不一样了,前面是化他之权实,这里面不仅仅有化他之权实,还有自行之权实,把自行和化他之权实合在一块了,即是自行之权实。

这里有个比喻,【如衣内系珠。即无价宝也】,就像这个衣服里面系着一个宝珠,但是自己不知道。现在《法华经》给你说出来了,你衣里面是藏着一个明珠,这个明珠代表我们的佛性,每个人都有这个无价之宝,但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那么这个衣服就相当于自行化他之权实,这个珠子就是自行之权实。【自行之权。即自行之实】,这是后面又一重意思了,进一步往下走,自行之权就是自行之实。

【如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是佛的境界。在佛这里,自行的权就是自行的实,方便跟真实没有任何的差别,一切法皆是佛法。那凡夫能达得到吗?根本达不到的。【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那我们在生活,在造业就是造业,你生产也好,你挣钱也好,你获得权力也好,这跟解脱、跟成佛毫无关系,你都是在造六道轮回之业。你世间治生产业你怎么去证得实相啊?但在佛这里不一样了。佛表面上,比如说示现在世间当国王也好,当婆罗门也好,出家也好,跟我们一样地生活,跟我们一样地可能从事一些生产,但是他在这些方面,表面上跟我们一样,但实际上都在行佛法。他跟实相不相违背,他内在是个佛心啊,所以我们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他能够达到一种圆融,我们就不行。你在做其他世间事业的时候,你说我即世间法就能行出世间法,不可能的。

你就老老实实,好好修行就修行,好好念佛就念佛,你这里听着音乐看着电视,你说我在念佛,我心很清净,我眼睛盯着,我心里没在想,根本就没受它干扰,这都是谎话谎言。不可能的,你又不是佛菩萨,你怎么可能达到那种境界呢?那都是吹牛,知道吗?世间人不可能不存在这种。你第一关第二关都没过,你直接就进入佛境界了,还【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草一木任何世间内的法都是代表着佛性,我的佛性本来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遍一切处的。别看我在这里,实际上我已经到你那里了,你看到我的佛性吗?你看到我的真身了吗?世间人就搞这些东西,显异惑众,故意用种种神通,用种种怪异的东西去迷惑,不可能。这只有佛才可以。

所以世间大家就听,我们世间法往往都差不多,你们千万别相信谁,我突然开悟了,我证道了,我成阿罗汉了,我成菩萨了,我是菩萨再来,我是肉身菩萨,你们都不知道我的本来,只有佛菩萨才知道。我一般都不告诉你们,算了你还是有善根告诉你吧,你要好好地跟我一起学。不可能这样,佛绝对不会这么讲。佛的素质有这么差,佛菩萨素质有这么差吗?只有凡夫才有这么差的素质,自己欺骗自己,也欺骗他人,自欺欺人嘛。然后搞种种包装,现在都是这样子。所以说咱们就把这佛法搞清楚,你就知道他就属于哪一流,知道吗?这是说的佛,知道吗?治生产业,你又在世间之中又能保持自己的清净,而且所有的都转染为净,别人看了好像是在做坏事,实际你是在度众生。就像济公喝酒又吃肉的,人家是在度众生,人家是菩萨再来做得了。谁都想当济公那天下不大乱了,是不是?都去当李嘉诚了,那谁来挣钱,谁来给他打工,是不是?不可能的嘛,这个世界,本身不可能存在这种情况的。所以现在很多各种各样的大师,各种各样不得了,铺天盖地。一旦铺天盖地可能就是疯狂了,众生的世界很疯狂啊,很颠倒啊,不用说了。

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这样子的,连跳广场舞的大妈都去炒股了是不是啊,你说这个股市还能撑几天,肯定会股灾来了,是不是?当然这是用个比喻。就是大家都是这样子的,都想当第一,都想暴富,都想出大名,心态就不对了。不是你想出来的,而是你做出来的。如果都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现在不是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了,大家都到天上去享福去吧,层次太高了,这个地方不是你们待的地方。

好,再往下。【况自行之实。而非实耶】,就是前面自行之权就是自行之实,那么自行之实就更不用说了,当下就是自行之实,而非实耶。这里就等于把这个体说完了。

下面是说宗,第三个识名、辨体,明宗。【宗者为三】。分三个部分:【一示。二简。三结】。第一个我们看是示。【宗者要也】,给我们简单说,这个宗是什么道理呢,什么意思呢?宗就是指要的意思。【所谓佛自行因果以为宗也】,那我们《法华经》是以什么为宗呢?大家一定记住,【佛自行因果】。是以佛的自行因果为宗,不是以菩萨的自行因果为宗,更不是以凡夫的自行因果为宗。【云何为要。无量众善。言因则摄。无量证得。言果则摄】,那是什么意思呢?用因果能够把所有的善法,把所有证得的功德果位,都能涵盖进去。就是佛所行的种种善法、所有的法门,最终所证得的所有的功德,也都不出这个因果之外。【如提纲维。无目而不动。牵衣一角。无缕而不来】,就是提纲挈领的意思。你把这个宗搞明白了,把佛的自行因果搞清楚了,其他所有的法都能明白了。提纲而众目张,挈领而襟袖至。自然而然其他东西就捋顺了,把关键的东西抓住了,其余的佛法你就能捋顺了。你主要的东西、关键的东西没抓住,你整个佛法就一团糟。世间法就更不用说了。

【故言宗要】,就是一宗之要,一经之宗要,你把它这个要点给抓住了,那么这个经的主要的内容就能捋顺了。【然诸因果。善须明识】,我们必须要明白地了解种种因果,什么才是佛的因果呢?什么是不属于佛的因果呢?如果你都搞不清楚,你说就是以佛的自行因果为宗,但什么是佛的自行因果呢?什么又不是佛的自行因果?你搞不清楚。光给你一句话你能分辨清楚吗?所以还得给你讲,继续分析。这里说了,【尚不取别教因果。况余因果】。藏通别圆我们只取圆教的因果,圆教是让大家最终成就佛果的,究竟佛果的。别教都不能究竟佛果,都不能最终达到妙觉佛果。所以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通教的,藏教的,藏通别圆四教,只取圆教的因果。其他三教的因果都是在这之外的。我们可不是以其他三教因果为宗啊,大家记住了。那三教的因果,这都是修行最终证入圣果的,这个不为宗,那其他的更不用说了。我们凡夫因果还能为宗吗?天天干些什么事情啊,造身语意三业,起烦恼,起惑造业,受生死苦,那你还以这个为宗吗?我们天天都是以这东西为宗,天天都是干这个事,那就不对了啊。

【余因果者】,这里进行分别说明,这些因果,这三教的因果分别是什么呢?下面具体讲了,【昔三因大异。而三果小同。又三因大同。而三果小异。又一因迥出。一果不融。因不摄善。果不收德。则非佛自行之因。非佛道场证得之果】。这前面就分别说三教,第一个昔三因大异,而三果小同,是说的藏教人的因果。三因大异,哪三因呢?声闻、缘觉、菩萨,他们所修的因是什么呢?所修的法是什么呢?所修的法是什么,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声闻人修的是什么呢?四谛法,他在因地之中他就是修四谛。缘觉修的什么?十二因缘。三藏教里面菩萨乘的,修的是六度,叫事六度,不叫理六度。他是从事相上去修,没有真正证得这个理,就是他修的层次还比较低。这三种因是有很大区别的。四谛嘛,谛缘度嘛。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他是有很大区别,他们在因地修行的差别是很大的,叫做三因大异,大大的差别,有很大的差别。【而三果小同】,就什么意思?三果在一个方面来说,他们差不太多,最终证得的都是破见思惑,出分段生死。不管是修四谛也好,十二因缘也好,甚至事六度也好,你最终都是破见思惑,出分段生死,他们这方面是相同的,这是指藏教人。

下面第二句,再往下【三因大同。三果小异】。这说的是通教人,三因大同就是通教里面也有三乘人,也有声闻、缘觉、菩萨,但是他们三个人所修的这个因地的这个法门差不多。为什么叫做通教呢?就叫同,通者同也,同禀无生四谛而入道,都是修的无生,无生之法,知道吗?所以他们这个因差不太多。而三果小异,最终他们虽然也有这三种果,什么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啊,但是这里面他们差别还是有不同的,就是他们在破尘沙惑,或者在破习气方面,他们是有区别的,所以叫三果小异。

【又一因迥出。一果不融】,这说的是别教。一因迥出,一果不融。他修的是但中,但中佛性。他也修真假空三观,但是他次第三观,为什么叫迥出呢?他这个是超出其他的九法界的这么一种修行的法门,跟其他都不一样,所以说一果不融。他成就这个佛果跟其他九法界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就是说他不是遍一切法的。【因不摄善。果不收德】,所以最终他们的因和果都不能收摄种种的善法,也不能够收摄种种的功德,所以不是【非佛自行之因】,也不是【佛道场证得之果】。跟我们现在所说的,佛自行的因果是不一样的。

下面,【又简者。诸经明佛往昔所行因果。悉皆被拂。咸是方便。非今经之宗要】。简就是继续给大家进行分析,简别,诸经就是指其他的经了,说佛在往昔劫的时候所行的因果,这些因果都不是最终成佛的因果。悉皆被拂,最终都是被迫失掉的,这些东西都用不上,都已经过去了,成了过去式了。拂就像我们拿个拂尘,拿个什么东西把自己走过的足迹扫掉了,不要留下痕迹了。你不能再留这个痕迹了,你要重新再往前走,过去的痕迹一点都不能留。【咸是方便。非今经之宗要。取意为言】。我们按照这个道理继续往上讲,就是【因穷久远之实修。果穷久远之实证。如此之因。竖高七种方便。横包十法界法】。这样的因果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久远劫以前就已经实修嘛,修的自行之实法。果穷久远,久远劫以前就已经证得这个佛果了。如此之因,这样的因是高出七种方便。哪七种方便呢,这里面又有不同说法。一般来说两教二乘,三教菩萨,两教二乘是指什么呢,藏教和通教的二乘人,藏教里面也有声闻乘,缘觉乘,通教里面也有声闻乘,缘觉乘。这就有四种了,二二得四。然后三教的菩萨是什么?藏教、通教、别教的菩萨乘,这三教都有菩萨乘,四加三就成为七种方便。横包十法界法,就是说佛法界能够横包其他的九法界,所以天台宗不是说一法界具有十法界嘛,法界是互具的。但是在别教里面法界不是互具,佛法界就是佛法界,众生法界就是众生法界,众生跟佛法界是有差别的,但到圆教这里,他就不这么说了,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根本上是,毕竟是同等的,是不二的。

【初修此实相之行。名为佛因。道场所得。名为佛果】。所以我们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心中就必须要有这么高度的一个认识,就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佛性,相信我最终能够修成像佛一样的,这么一种圆满的功德。你不要把自己看低了,你说我现在修不了,我现在没达到那么高的程度,我只能修点人天善法,修点五戒、十善,修点四谛、十二因缘,我能够成阿罗汉就不错了。我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错了。当然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也不错,但是仅仅只明白这个道理,远远不够。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为了什么?阿弥陀佛接引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又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帮助你成佛,你必须知道最终的指向就是为了成佛,我只有一个目的,其他都是中间的所走过的路程而已。你不能把中间的这些化城,中间的这些驿站当作是最终的目的地,不对了。必须直接从因上就直接指向最后的果,叫回因向果,你这个回向才真正究竟啊,不然你回向都做不成。我回向佛道,到底佛道讲的什么呢?搞不清楚。回向往生,往生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成佛嘛。所以我们学佛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成佛,其他的都是方便,你不能把方便当作究竟,那就错了。这样的话,如果你有这么高的认识,你从开始就能认识到这个佛性,认识到这个实相,你修行的功德那不得了,不可思议。如果你的认识,你的见解,你的智慧不够,那你修行,说实话事倍功半,那还不是事倍功半,功和半之间还差得很远,就说你修一劫,就相当于别人修一天,圆教人修一天又相当于你修一劫。这好,里外里都差一劫的这个倍数,劫乘以劫那就更不得了了,你修得苦哈哈的,好像挺用功的,但在这里傻修、盲修,没什么太大的效果。人家一修,一下就上路了。所以什么叫做实修,我们不叫实修啊,你这个道理都不懂得,你根本跟实修都不沾边,我们通常讲,大家要实修,大家经常用这个词。但什么叫做实修啊,必须要了解。

好,【但可以智知。不可以言俱】。真正到达最终这个东西,佛所证得的也好,这个因果只有智慧才能了解、了知。不是用语言、用文字能够完全说清楚的,能够说清楚。【略举如此因果。以为宗要耳】,简单说这些因果,让大家理解,我们这部经所讲的这个宗要。但这只是简单说啊,大家别着急,后面还有很多。咱们这刚开始嘛,后面还有很多详尽的叙述。

下面是【用者为三】,这是第四个方面,论用。我们学这部经是有什么样的一种功用,一种力用呢?【一示。二简。三益。用者。力用也。三种权实二智。皆是力用。于力用中更分别。自行二智。照理理周。名为力。二种化他二智。鉴机机遍。名为用】。就是把这三种权实二智合起来,叫做力用。那什么叫做力呢?自行的权实二智,照理理周。能够把这个道理,完全地观照得非常的周遍、圆满,这才是真正的力。用的话,二种化他二智,化他有权实二智。鉴机机遍,能够明鉴众生的一切的根机,无机不照。没说哪个众生你看不到,他是什么根机的,不可能的,这说是用。

这里说的二种化他二智,到底是哪二种呢?哪二种啊?大家有知道的吧。你要查其他的不容易查到,我告诉你,这个可不好弄呢,我也费了不少劲,是不是这个意思,等会儿我先跟大家说。化他二智,一个是什么呢,自行化他二智,一个是化他二智。【秖自行二智。即是化他二智。化他二智。即是自行二智】。最终在佛这里,已经完全是达成圆融了,自行和化他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到了众生这里就不一样,众生就不存在自行二智了。自行是佛的自行,是佛的境界。佛是用化他的二智来度化众生的。但是通过化他二智呢,最终把你接入自行二智。它是个桥梁,他就用这些佛法、教法,慢慢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入到最终的佛道。让你最终也理解,哦,佛的境界是什么样的,佛的智慧是什么样的。但是教化众生,我们众生根机这么浅、智慧这么薄,你直接说佛的智慧你听得懂吗?听不懂。先给你们讲点浅的,简单的、浅显的,你们能够听得明白,你们能够修得了的。修到一定阶段,再往上再进一层,一层一层往上,最终达到跟佛是一样的。

所以这个力跟用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力是本身具备这种能力,佛的能力是什么呢?没有穷尽的。但是用呢?就不一定把这个力一定得用尽啊。比如说,我有十成的功力,我不一定每次都得用十成功力吧,有时候用个一成、二成、三成、四成,就看你们众生的根机怎么样。你根机好,我给你用五成、六成,你就不错,相当可以了。你根机太差,一成就够了,用力太大你受不了啊。

打个比方,你这个人,你平时作恶多端,你要修点善法就不错了,放下屠刀,改恶迁善。你直接说,哎呀,你这个恶人赶紧修菩萨法吧,做菩萨去吧。他干坏事都干习惯了,你还能干好事啊,还能干得成?他先得把这个恶先止息,先不作恶,就不错了。你就给他讲这个法门就可以了。结果你这个方便法不说,你说,直接给你说佛法,那你赶紧成佛吧,听不懂。华严会上这些二乘人都如聋若哑的,你这么一个作恶的凡夫,你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都是骗人的,我告诉你。但不能说完全骗人,实际上是一种方便说法。放下屠刀,你立地成佛,原来你杀生无量、造恶多端、十恶不赦的,你突然一下放下屠刀你就成佛了,好人都没这么容易成佛的,是不是?你坏人反而更容易成佛,难道就仅仅是因为你放下屠刀吗?这仅仅是第一步而已,就这个时候你已经跟佛道相应了,并不是指你真正地成了佛。

好,【照理即鉴机。鉴机即照理】。什么意思呢?照这个理就是为了什么呢,要鉴众生的根机,就是佛成就的这个智慧就是为了什么呢?要度化众生的。他有种种智慧、神通,难道他是为了自己用吗?不是,他是为了要度化众生用的。我有智慧能帮助众生开悟,我有神通,我能够方便地去救度众生的疾苦。反过来,鉴机就是照理,我帮助众生是为了让他什么,让他也照理、也成佛,也成就像我一样的具备的种种功德、智慧、神通啊,就这个意思。

【如萨婆悉达。弯祖王弓满。名为力】,这是用个比喻了。萨婆悉达就是悉达多太子。悉达多太子,我们说的,这个佛没有出家之前是太子嘛。净饭王下面的太子,要继承王位的。有些人说,他要是不出家,他能做转轮圣王。就是他具备非常好的一个先天的这么一种根机,没出家之前,他就是文武双全,而且文才武略都已经达到极高的一个水平。其中他们说,在比武的时候,他们跟诸王子嘛,没事大家之间较一下、比一下这个武功怎么样。然后呢每个人的功夫就不一样,在拉那个弓的时候,一般普通弓的话基本上都没什么问题,有些人还拉不开的,有些人能拉开的。但是,这好,轮到悉达多太子这一拉,弓就折了,这力量太弱了,力不够,我力太大了。那怎么办?后来这净饭王说,这些世间普通弓,悉达多都用不了,直接到祖王庙里面,就是他自己父王的父王,不知道传了几代了,有个弓,那是特别大的一个力,一般人都拉不动的,所以都一直供奉在那边,把那个弓拿给他。他一拉,啊,全部都拉满了。其他的人拉,能够拉一小部分,拉一半就不错了,就是谁的力量都不如他。结果最后他一拉弓射箭,这个一箭就能穿破什么呢,后面说了【中七铁鼓】。前面的人,穿一个铁鼓、两个铁鼓、几个铁鼓,他是七个铁鼓全部穿透了。而且穿透之后呢,这个箭还没掉到地上,还有很大的力量继续往前飞过去,【贯一铁围山洞地彻水轮】。你看,这说的就有点神话故事了。把铁围山都穿透了,把这地都穿透了,最终水,泉水都往上冒了,彻到这个水轮了,那有点太玄乎啊。

他们印度人以前这个想象力比咱们中国人强多了。人家这方面,这个思想啊、这个浪漫啊、这个哲思啊,比咱们都强。中国人太简单、太朴素。后来才有神话的,以前神话都不多。一看,后来,哎呀,佛教传入中国来了,西域很多文化传入中国来了,中国的这个神话故事开始慢慢多起来了,刺激了我们的想象力。当然这我们都不说,这个东西在我们世间来说,你觉得都是不可想象的,是神话。如果真正按照佛教讲,这根本也不算什么东西。【名为用】。前面是力,力把这个箭射出去,他不就是有用了嘛。用就把这七个铁鼓都穿透啦,铁围山都穿破啦,最终把这水都给那个了。

【诸方便教力用微弱】,种种方便教,它的力也弱,它的用处也很微弱,【如凡人弓箭】,普通人的弓箭。【何者】,为什么呢?【昔缘禀化他二智。照理不遍。生信不深。除疑不尽】。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把其他的这些教法都称之叫做方便教,说它的力量很微弱呢?力用很微弱呢?因为其他的教,它都是禀化他二智,没有禀什么呢?自行二智。化他二智是方便的,自行二智才是究竟圆满的。所以它自然啊,它照理就不变啊。你要照理变,后面才产生种种作用才会大,所以生信也不深。你能对佛教真正产生这个信心,你不会有多深。除疑就不尽,你信心不够,你很多的疑惑就不能完全地消除。

所以我们大家学习佛法,为什么要听闻佛法,而且听闻叫什么呢?一乘佛法。你听听普通的,哎呀,不错了,我听了,知道了。知道什么了?就知道那么一点点,是不是?你对佛教的这种理解,产生的信心,你理都不懂,你怎么生信呢?这里说,到底佛什么意思,佛教讲了什么道理,搞不清楚。你为什么信啊?反正我就信了。行善多好啊,做好人多好啊,这跟普通世间的善人没什么区别,无非你挂了个,你是佛教皈依弟子,挂了个牌,挂在这里,实际上里面的东西跟别人是一样的。所以很多人入了佛门,实际上你一看,哎呀,不要说其他的行为方面,从思想、从认识,比普通的世间的人根本就高不到哪儿去,甚至你要是不用点功,你还比不上其他普通世间的人,人家还爱学习,没事看点哲学,没事学点宗教学,人家还挺好学,你啥都不学,你就“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到底什么意思,你搞不清楚。你也不可能读读经,你就开悟了。不学教理,不明道理。然后人家说你,你们这是迷信啊,你们到底信的什么,你自己都说不清楚。你怎么去表达自己,我信的是真的,是正确的呢?是正法呢?你怎么去向别人证明,你这个信是智信呢?是正信呢?根本就没有力量嘛,不足以去说服别人,说服自己都不可能,他也从来不想去说服自己,不去想这些东西。哎呀,弄得这么累干嘛,是不是?就这样就挺好了。那不行,佛教不就所以慢慢越来越衰弱了嘛,如果大家都不学教,都不听教,都不思维,都不去钻研佛法,你说佛教能够很兴盛,我都觉得怪了。学你都不愿意学,你还能修得好?哎呀,我们念念咒就行了嘛,念念阿弥陀佛,佛都帮我们一起搞定了,加持我们、接引我们,我们只要修够多少遍,业障全部消除;修够多少遍,就能发财,就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修够多少遍,突然一下神通、智慧全部来了,有这么简单啊,那理解太偏了,我告诉你,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啊。

好,生信不深,你说你的疑惑哪会除得尽呢?内心之中有些人就根本没有疑惑,他就反正懵懵懂懂的,他都想不出什么问题,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他本身没什么见解的人,没什么思想的人,想不出来。你要让我干点事情,扫个地,挺好;让我去买个花,供个果,挺好;做个菜,我来做个供菜,挺好,很欢喜。你要让学点这个东西,知识的东西,思想的东西,他搞不明白,不愿意学。所以他永远都是属于事修,事修只是在因果相上去修,没有透达到因果的本质。就是性,理性的东西不懂,你这东西最终是成就不了的。

好,除疑不尽,既然前面的这些教,它都没有照理不变,都是化他二智,那么现在我们《法华经》,圆教是什么呢?【今缘禀自行二智】,禀承的是自行二智 。【极佛境界】,已经到达佛的究竟的这么个境界。

【起法界信。增圆妙道。断根本惑。损变易生。非但生身】。这里就不说,损变易生,到这里一段就结束了。对于法界信,这个法界,实际上就是实相,你要了知佛性,你要了知实相,你要了知法界,你要了知菩提、涅槃、真如,这实际上说的都是一个道理。般若,你这些东西统统都不懂,什么道理都不明白,增圆妙道,圆满的微妙的佛道,你怎么能够增长呢?基础的这些素养都没有,你凭什么来修行呢?对于佛的理解都不知道,你知道怎么去修呢?不可能的。圆妙道不增,怎么可能通过这个道力的增长,去断这些根本惑呢?这个根本惑是无明惑,还不是见思惑、尘沙惑、普通的这些方便惑,这是根本惑。损变易生,变易生死,我们说,不是有两种生死嘛,一个是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内的生死;变易生死是三界外的生死。阿罗汉、缘觉都是什么呢?出分段生死,只是出了三界内的生死,当然三界外还有变易生死,他还有很多微细的烦恼,他的心里还是有很多的这个念头、烦恼,他是断不了的。他继续要往上修,只有到了佛果,才把自己所有内心的这些微妙的烦恼全部给除掉,根本的烦恼全部除掉。

好,下面,【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两种菩萨俱益】。生身菩萨,生身得忍菩萨,都能得到利益。【法身。法身后心。两种菩萨亦俱益。化功广大。利润弘深。盖兹经之力用也】,这里就直接把我们这部经的力用,用下面这一段话,进一步给大家进行讲解。什么意思呢?就所有的菩萨都能得到利益。把它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前面这一句,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两种菩萨俱益。什么是生身菩萨呢?就是没有证得圣果之前的菩萨。比如说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住前或者地前的菩萨都叫生身菩萨,就还真谈不上什么呢?真正的菩萨,地前的、住前的,没有登地,也没有登圆教初住的,生身菩萨。那生身得忍呢?就是刚刚进入什么,登地或者登初住的菩萨,刚刚证道的,刚刚证道的菩萨,这属于这两种菩萨。他们利益(众生),但是这两种菩萨,说实话都还属于比较低级的。

再往上法身菩萨,法身后心,就是初地初住以上的二住、三住一直到后面十行、十回向、十地,都属于法身菩萨,法身后心就是最后的等觉菩萨,两种菩萨也能得到利益。你看,这层次多高。就是说你们那些法啊,说句实话,跟这菩萨都没什么关系,弄得不好,也就是跟你们凡夫说说,你们能得到利益,他不是跟菩萨说的,因为你还不够格。那我们现在圆教说的,主要是针对这两种菩萨,生身菩萨,法身菩萨,所以说它最高的这些佛法都在这个里面了,它能产生最大的一种作用力,那其他就不用说了。其他什么六道凡夫众生就更不用说了,那都是小意思了,就根本不值一提,就这个意思啊。当然也会利益,并不是说不值一提,我们不管你们了,不是这意思啊,化功广大,它教化的这种功用非常广大,利益能够润泽众生的这个力量也是非常弘深的。这就是兹经,就是我们这部经典的力用,等于是第四个论用就讲完了,这也是简单地讲啊。

我们中间就不休息了啊,这一休息啊,整个把这个节奏给打破了。大家累不累啊,不知道累不累啊,不累(众答)。真不累啊,哎呀,真够行的,咱们学的都是干货啊,佛教教理性,这个脑子得飞速地在运转。平时你吃个饭根本就不用动脑筋的嘛,是不是?你要学习这些东西,你这个脑袋平时可能一百转,你这现在千转,两千转,一万转,转转转动起来,飞速转动起来,真累。如果真正转习惯了,就不累了,你生命就有活力,就有智慧,你慢慢就能增长,就能开发出来了。天天就想,哎呀,过得简单点,像猪一样的生活着,是不是,美了。有些人喜欢养猪,这个猪当宠物真好,又不用管其他的事情,有吃,吃得还挺好,病了还能看病,现在宠物都很舒服。最终怎么样啊,堕落啊,它还能进步吗?它自身的能力都没有了,它只有依靠人才能生存,好像生活得很好,这就是安乐死啊,是吧。

好,再往下,【教相为三。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道始终不始终相。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教者,什么叫做教呢,圣人被下之言,就是圣人为了教化下面这些众生的这些言教,言语。被下也叫pi下,普被嘛,三根普被。相者,分别同异也,有教就必然有相,不同的教法就有不同的相。教法之间有同有异,甚至有时候我们说,还有高有低。虽然我们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好像一切的法门,一切的教,都最终是平等的,但那是从根本、从理上去说是平等的,事相上还真不完全平等。比如说,我告诉你,你修行吧,你做好事吧,你去受五戒,功德当然非常大。但是我说,光这还不行,你得学习佛教的大乘经典,你得以后有机会呀,去学做菩萨,受菩萨戒,你说这两个法是完全一样吗?不可能啊。菩萨是最终让你成佛的,你修五戒的,你只是升天做人而已。它的力用是不一样的,它本身这个教法之间的相,也是有差别的,它最终得到结果你说完全相同?不可能同。在佛这里倒是同了,你同不了,是吧,佛守个五戒能跟你守个菩萨戒一样的?他境界不一样。

好,【云何分别】。这里就说了,是有分别的。【如日初出。前照高山。厚植善根。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于小。此如华严约法被缘。缘得大益。名顿教相】。后面还有一句,【约说次第。名从牛出乳味相】。你看,这就一小段了,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从地平线开始出来的时候,先照的是什么?高山,高处。你站在高海拔的地方,高山的地方,你才能先看到日出,你不能说平地我们就看到日出,当然前面没什么障碍物也有可能。但首先是高山,他站得高,能够看得更远。所以我们很多人去登什么泰山啊,五岳呀,经常都是看日出,一早上起来。你看的日出是最早的时候,这个太阳光首先照的是高山这个山顶,为什么?这就比如站得高山上的人,就是厚植善根,他过去就种了很多很深厚的善根,所以他在第一个时候就能遇上佛法。我们现在都不行了,佛都已经涅槃两千多年了,我们出来了。前面两千多年的人比我们基本上都强,如果用时间来做个比较的话,一个衡量标准的话,人都比我们强,人家比我们先啊。

感斯顿说,因为过去有深厚的善根,所以才能感到,感应到佛,来亲自为你说这种顿教的佛法,顿教佛法是说的什么?华严顿教,说的《华严经》,就是佛刚成道的时候,第一部说的经典是《华严经》。顿说本不为小,说这个顿教不是为小乘人说的,不会给小根机的人说的。所以小虽在座,那个小乘人,你看声闻,如聋如哑,他就听不明白。他有因缘参加这个法会,有机会听到佛说的,但他听不明白。为什么呢?说明他过去还是种了一点点善根,但是种的善根还不足够,所以他就听不明白。如果大家,大家都能听明白啊,千万不能说自己听不明白,一说听不明白就自己露怯了,过去肯定没好好学佛,过去世种的善根不够。哎呀,师父你讲得太专业了,它太难了,太深了,是不是。就说明你太浅了,为什么浅?善根太浅薄嘛,无非就是这样子。过去不努力,现在就觉得不行,但实际上我自己本身也不行,一样的,没办法,大家来了,学一学吧,学总比不学好。

良由小不堪大,他没有能力去胜任这个大乘佛法。这个圆教,这个顿教,亦是大隔于小,就是大和小之间是有差别,是有距离的。我也想你听懂,但是你这小根机的人就听不懂,没办法。所以说大法在这个小机这里的话,有时候真的是有点浪费啊,没有完全发挥他的作用。但是你说完全不管用,也不是这个意思。你听了,一入耳根永为什么呢?永为道种,毕竟成佛。也不会白听,只是让你等待的时间更长而已,后面还得一遍一遍地再听,一世一世地听下去,修行下去,最终你也能达到像什么,法身大士,这些大根机一样的,突然在某一座的时候全部都明白了。此如华严约法被缘,约法被缘就是什么,约这个佛法,它是属于顿法,顿教,被缘的这些根机是什么呢,缘得大益,大根机的人才能得到大益。他是跟大机人说,他不是跟小根机人说的。明顿教相,圆顿根机,才跟你说顿教相,他就不一样了。

再往后,【约说次第。名从牛出乳味相】。就是《涅槃经》里说有五种味道,佛教有五种味道,就是把佛所说的教法分成五种内容,分别用五种味道去进行比较。第一个华严教,华严时相当于乳味;第二个阿含,阿含时酪味;方等时生酥味;般若时熟酥味。这后面都会一一讲到,最后到法华涅槃时属于什么呢?醍醐味,醍醐味是最好的。《涅槃经》里面说的这五味。这是属于初味第一味,从牛里面出乳,这个牛就代表佛,这个乳就代表华严教。【次照幽谷】,太阳慢慢起来了,不仅仅是高山能见到阳光了,这些幽谷深谷之中,比较低洼的地方,也能见到阳光了,也能听闻到佛法了。这个光明,这个太阳,就相当于佛法。【浅行偏明。当分渐解】,但是众生这个修行都很浅,理解也是比较偏的,所以分成渐解,慢慢地去理解。

【此如三藏】,三藏就是我们说的经律论三藏,它主要是属的什么,小乘为主,以小乘教。【三藏本不为大】,本来就不是大乘,也不是为大机人所说的。【大虽在座。多跢婆和。小所不识】,就什么意思?多跢婆和,就是说小孩子学讲话,学走路,就好像是这个大乘人,大根机的人,为了方便地辅导佛来度化这些小根机的人,也视同跟小孩子一样的,牙牙学语,实际上他什么都会了。就跟大人教小孩说话样的,教他行路样的。也就是那个,学小孩的样子。那大人比小孩子强多了。

【小所不识。此乃小隔于大】,这什么意思呢?佛本来已经成佛,直接跟你们说佛法就好了,但佛看,说佛法不管用,没办法,佛法不能说了。说什么呢?说三藏教了,说阿含了,说声闻,说小乘法。你们都是小孩子,没办法,只能拿小孩子东西教你们。你们如果是大人,大根机的人,我还跟你教这些东西干嘛,还教些启蒙的知识干嘛,没必要了。没办法啊,不说了。

【小所不识。此乃小隔于大。大隐于小】。小根机的人,当然肯定不知道大根机的人怎么样。大隐于小,佛就是隐大说小。然后大家就有些不明白,他这第一次听佛说法,以为佛就只会说这些东西。远远不知道佛的境界啊,知道吗?他是同跟我们差不多,实际上深了去了,你都不知道他到底境界在哪里。

【约法被缘。名渐教相】。从他法所被缘的种种根机来说,法是能缘。这些根机是所缘,这就是渐教相。这又是不同的一类佛法,不同的一类教法。再往下,【约说次第】。从他说的次第,五味之中属于酪味,从乳可以出酪。

再往下,【次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各解。恐畏欢喜。厌离断疑。神力不共。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薝蔔不薝蔔。华有著身不著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净名方等。约法被缘。犹是渐教。约说次第生酥味相】,这一段也不少了。照了幽谷之后,这个幽谷嘛再怎么样比平地高一点,它毕竟在山里边,后面就照这个平地了。影临万水,这个影,就是光影,这个阳光,我们说阳光也好,或者这个影子也好,能够在万水之中,都能映现。它一出现,万水之中都有这个影像。但是呢,每个水是不一样的,水有大有小。有大河,有小溪,有大海,江河湖海都不一样,这表明什么意思呢?万水就代表众生不同的根机,有大乘的根机,有小乘的根机。大乘根机里面又有划分,小乘根机也有不同。逐器方圆,众生的根器是方,他就变成是方的;众生的根器是圆的,他就变成是圆的。你根机大,那你听的就是这个教,是最适合你的教;你根机小,那就普通的。随波动静,或动或静,这都是一个意思啊。

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实际上佛变现的都只是一个佛土,没有差别的。但是众生因为根机不一样,见到的佛土就不一样。有些见到什么,是清净的佛土。有些见到什么,是染秽的佛土。像我们现在只能见到什么呢,染浊,咱们娑婆世界还好,也是佛土啊。不要小看了啊,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也是佛土。凡圣同居秽土嘛。你看释迦牟尼佛还到这里来示现于世了,贤劫千佛都要到这里来示现的,都要在这里成佛的,但这是染浊的。我们只能在这个染浊,污秽的这个佛土里面见到佛,甚至还见不到佛,能闻到法也不错了。但有些人呢,在当下就能见到什么,净土。虽然身处秽土,但是他却能见到佛的净土,他们的根机就不一般了。一般像这样的话,大多都基本都能证道了,证果位了。即使不证果的话,也差不多已经开悟了。就能成佛的这么一种感应力,他也能见道,得到佛的感应,佛用种种神通给他示现。

好,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佛现的身体都是一个身体,大家看到的是大小不同,你是凡夫,见到的佛就是丈六金身;你要是声闻缘觉,见到的这个佛什么呢,更加殊胜的应身;你要是菩萨,那就更不得了,甚至可能见到法身都有可能,不仅仅是报身,所以不一样。你是人见到佛,跟我们人都长得差不多;你要是畜生的话,咱们就搞不清楚,它们眼中的佛是什么样子,不好去说。有人说,也是一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人家看不懂啊,可能,弄得不好,这是什么啊,跟我们长得不一样,是吧。所以它同类的,它只认同跟自己长得一样的,知道吗?它有自己的习性。当然我们说,它们能见到佛,肯定都是善根福德很深厚的,也有智慧能够分辨,我们相信它有这个分辨能力。但是想想我们人要见到的佛,跟人长得不一样的佛出来,你也受不了啊。长得这个很古怪的,跟我们人都完全一点都不沾边的。哎,你长得不好看,你为什们不跟我们长得一样。什么叫做好看啊,你以为你自己长得好看啊。所以你就把这个东西就标准、衡量一切,实际上你受不了,我想它们可能也受不了。所以说到底变什么呢,佛在六道,菩萨在六道之中,他肯定都是示现什么,同类身,是比较多的。他要不同类的话,众生过不了这一关。

好,一音说法,随类各解。所以说佛的这种神通,你看,一个身体,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样,难道佛真的变化,变化无数,有那么累吗?还得念念咒,像孙猴子还拔汗毛,变多少身出来,这是佛的神通吗?不用。就一个身体,大家自然见到就不一样。根据个人的因缘,他自然就不同。所以影临万水嘛,自然见到之,所有的自然就见到,就是这个水里面,就映到这个影子去了,不需要他费任何的力量。一音说法,随类各解。同样一个声音,在这个法会上说法,但随着众生不同类根机的人,大家理解的不一样,甚至听到的法可能也不完全一样啊。中国人听到的是中国话,英国人听到的是英国话,日本人听到的是日本话,不一样。你是小乘的人,你听到的就是小乘佛法,大乘人可能听到是大乘佛法。藏通别圆都不一样,佛就有这样啊。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从声音、从语言、从这个所说的种种法的道理、浅深都不一样。都是随着你的因缘,随着你的根机,而给你最恰当的,一个佛法的,一个布施。就这种神通,那就好了,还需要开这么多法会干嘛。一次就够了,就这个场。我们要分好几个场。这个场说这部经,那个场说那部经。这个是小乘的,这个大乘的。你们看自己喜欢,你们自己能够听懂什么,是什么根机的,就去自我选择吧。不需要,大家都在一个地方,一次性全部解决问题。

恐畏欢喜,厌离断疑。就众生的反应不一样,有些人听到,还真是有点惊恐,害怕;有些人听到后非常欢喜,有些产生厌离的心;有些人生信就断疑了,对佛教产生信心了。过去的疑问,就自然而然断除了。神力不共,佛的这种神通力,不共法,共是与众生共,与其他的相同的,这是佛的不共法。只有佛才能证得,这个不共法。佛有多少不共法啊。十八种不共法。就是菩萨以下的,只要不是佛,都不可能像佛证得这么十八种法,只有佛才能成就。

所以故见有净秽,众生见到的有净土和秽土。闻有褒贬,有赞叹,有贬斥。嗅有薝蔔不薝蔔,这个薝蔔是一种黄色的花,它有味道。有些人能闻到这个花香,有些人又闻不到。有些华有著身不著身,你看,声闻这些比丘,声闻小乘的,花一落到这里,它就沾到他的身体。一到维摩诘居士,就这大菩萨这里,花自然就落去了。为什么呢?他们还有烦恼没有破,他们还有执著,所以花都沾到他们身体上。就各自的情况因缘都不一样。慧有若干不若干。智慧也不一样。你有你的智慧,他有他的智慧。每个人得到的这个法喜也不一样。得到的成就也不一样。经常我们看到佛经里面,佛说完这个法的时候,有多少人证得什么什么法眼净,有多少人得初果,有多少人得二果,有些人,多少人得什么什么无生法忍,都不一样。你不要以为大家听,大家都是一样的,不可能。然后,哎呀,当然佛肯定都已经准备好了,知道大家因缘都到了,他们也都来了。但是佛也不能保证你们所得到的这个利益都是一样的。不是佛决定的,佛做不了主,谁能做主啊?众生才能做主,最终。你自己过去不努力,你只能证得这个果嘛。那一看,你光去羡慕,别去嫉妒啊。羡慕羡慕可以,别去嫉妒。哎呦,他们得到这么好的果,我们才这个。哎呀呀,真是太不公平了,佛是不是对他们有偏心,跟他们说的更高的法,你看他们成就更高,跟我说的这普通的法,你看我得到的这么点。当然肯定不会产生这个问题啊。这都是我故意歪曲。这不对的。为什么呢?低果位的人是不知道高果位人的境界的。他是看不到的,知道吗?他看下面可以,看上边比他层次高的人,他看不明白的。当然有些人说,哎呦,反正看不明白,法师也说了,师父也说了,肯定有,反正我心里还是不满意,不管我知道不知道。他们可能是为了安慰我,跟我一样的,你看,成就,实际上他比我高啊。你这种人就是这样子,这哪是学佛啊,是不是,烦恼多重啊。什么问题都不从自身去找,永远都是别人的问题。找别人问题就算了,还找师父的问题,就更麻烦了。这多大的罪过啊,多大的障碍啊。当然这是开开玩笑啊。不是不能找,也能找。不要随便找啊。

【复有义】,再往下,【大人蒙其光用。婴儿丧其睛明。夜游者伏匿。作务者兴成。故文云。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虽三人俱学。二乘取证。具如大品】,大品般若,这里说的般若。这有什么意思呢?大人蒙其光用。大人见到这个光,他恰好能得到好的用处。小孩,光太灿烂了,太耀眼了,反而会失明,受不了。当然不是受不了,佛肯定是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也不会让你什么受不了。你想喝多了,你也喝不了。让我多喝一点,撑,撑,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撑到最终也没有任何效果。夜游者就伏匿,就藏起来了。作务者兴成,这比喻不同的根机。就烦恼重的、根机小的,就像这个夜游者,就伏匿、隐伏起来,藏起来了。作务者能兴成,自然能够成就。故文云。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就是说,你不是菩萨的根机,就不可能说真实的这个法门。虽然三人俱学。二乘取证。具如大品。什么意思?三人,声闻,缘觉,菩萨。当然最终大家取证的,都是什么,无生,无生之道,无言之道。【若约法被缘犹是渐教】,从这个佛法所被的根机来说,还是属于渐教。从所说的次第来说,【约说次第。名熟酥味相】。这属于般若时,这第四时。【复有义】,到这里,属于第四时。

再后面,又有一段。【复有义。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测影。不缩不盈。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缘。名渐圆教。若说次第。醍醐味相】,接着说这第五时,法华涅槃时。日光遍照,不管是高处的也好,低处的也好,都能普照。阳光普照大地,没有一个地方不被照的。土圭测影,就是过去测这个日影的嘛,可能计时的,不缩不盈。就是说佛的光,它不会说因为你众生的根机有什么大小,有什么差别,它就不照你,什么地方都能照得到。什么叫做不缩不盈呢?它不增长也不减少。就是太阳日头当午的时候,你测到它这个垂直的东西,它不会有影子,它原本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它不会变大也不会缩小。佛不会有任何的差别,佛法的光明能够普照一切的众生,就这个意思。所以上面说了,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你一低头,俯首低头,一礼佛,也能即成佛道;你小声音,称念一句佛号,也能成佛;你散乱心念佛,也能成佛;你以非常微善的这么个心回向菩提,也能成佛。在以前就不可想象的,在《法华经》里面就说出来了。别看这个善很小,但最终都能成就佛道。因为到了这里的话,佛把这个诸法实相的道理给我们讲清楚了。你哪怕修行只是那么一点点的微弱的功德,都能决定你最终什么呢,毕竟成佛。如果你没有听闻这个佛法的大义、实相之理,你就是修多少劫,你也成不了佛。明白这个意思吗?所以可见多重要啊。这《法华经》要不要听啊?要听啊。要(众答)。阿弥陀佛!谢谢大家!代表佛感谢大家!这哪能代表佛啊。佛也不是我代表的。给大家开个玩笑。可见佛真正的这个智慧慈悲,所有佛法的最终的这个道理,圆满的地方就在这部经上,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令有人独得灭度,不是说让这个人,他一个人得到灭度,其他人我就不管了。因为他根机好,他应该得到灭度。不行,只要大家有缘,都来得灭度。当然这灭度的时间有早晚,你这就不能再怪佛了。同时得灭度,一时得灭度,普遍得灭度,那完全是吹牛了,胡说八道。但是你只要在这里,哪怕微细地种了一点善根,在这个法华会上听《法华经》,闻这个实相教,绝对都能够成佛。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以如来这种大涅槃,让他也证得如来的大涅槃。我证得佛道,也有这个佛道来灭度他,来度他。而不是我成了佛,让他做个菩萨就够了。你不要跟我一样,你比我低一点吧,可不是这样的啊。有些人也是这样,我修行得比你好点,我们都是同座,都是同修,都是同门的师兄弟,我希望比你多走几步,走得快一点。如果有这样想法的人,肯定也走不快,明白吗?如果你这个想法还能走得快,说明大家都是在凡夫的位置上,你追我赶才需要。圣人还会天天想这些事,无念,没这些妄想杂念了。所以都是我们在想这些事情,天天都在没事,庸人自扰吧,算是。

好,具如今经。所有具体都在我们这部经,《法华经》上。约法所被的缘,所缘的机,我们叫做什么呢?叫做渐圆教。实际上就应该叫圆教,因为把渐教都摄入圆教了。若说次第。醍醐味相。那么就是五时五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味:乳味、酪味、生酥、熟酥、醍醐味,直到醍醐才是真正的最好,无上的法味。

好,【当知华严之譬。与涅槃义同】,就华严用这个日光普照这个高山啊、幽谷啊、大地啊,它这种譬喻,跟涅槃里面这个判教,用五味来判教,道理是差不多的,一个简单一点,一个详细一点,但实际上本身差不多。

后面又说,【三子三田三马等譬。皆先菩萨。次及二乘。后则平等凡圣(云云)】,等等,就不说了,省略了。这三子三田三马等譬都是《涅槃经》里面的譬喻。就是说,简单跟大家说,也不要说太多,太多我也搞不清楚啊。三子是什么呢?同样都是儿子,有三个儿子,但这儿子啊,一个人利根聪明,一个人普普通通,另外一个人呢,极其的顽劣。实际上你说父母可能对这个儿子都是一样的平等,都是很慈悲的,都一样的爱护。但没有办法,你要教孩子,哪个最容易学会?首先第一个容易学会,第二个可能用点功夫也能学会,第三个就很难学了。就说佛的慈悲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的根机不一样,佛也无奈何。所以为什么后面说呢,皆先菩萨,次及二乘,后则平等凡圣,它是有次第的。有些人就说,佛偏心,你看,先跟这些菩萨说《华严经》,他怎么不先跟我们说《阿含经》呢?你不够格,不是佛不慈悲,知道吗?他们的因缘肯定比你早成熟,他们理应闻到那样的法,有感必有应,无感则无应,你都不感,佛怎么应你呢?你是大机就能感得大教,你是小机自然感得就是小教。你的根利,那你早感佛机,早感佛应;你是钝根、钝机,你就后感佛应,你还怪谁呢?我学的是小法,我闻的又在后边,你看佛太偏心了,不应该。没办法,就这样,你老老实实吧,这就是你的命,这就叫做因果。佛教上要不要信因果啊?这就是你的因果啦。后来到最后才跟凡夫说平等凡圣。

【问既以五味分别。那同称渐】,五种味道来分别佛的一代时教,有种种教相,那为什么把中间这几个什么方等、阿含、般若都叫做渐教呢?【答。约渐得明五味耳】,就用渐来分别才显出前面这个顿教和后面圆教它们之间,这五教是有什么不同的。【又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若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这什么意思呢?这说的就很有意思,有点辩证的意思了。如果小根机的人永远都不能闻到大法,那么大一向是顿,那你们大机的人自己修大法就可以了,跟我们小乘的人没什么任何关系。如果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如果是大法不去普被,不去应这些小根机的人,让他去听闻大法的话,那么小一向是渐,它渐就不能归于什么呢,顿了,他就没办法进步了、提升了,明白这个意思吗?

【若以大破小。是渐顿并陈】。所以后面佛给大家讲了小法之后,发现,这肯定不是佛的本意了,先给你们打好基础,然后后面说你们光学小乘不行啊,是焦芽败种啊,你们得回小向大,你们得舍去小教,学大乘佛法,发菩提心,以大来破小。难道真正佛要来破吗?没办法,是破我们众生的什么,执著。希望你能提高啊,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啊。然后说,难道以佛法去破佛法吗,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这么一种说法而已,渐顿并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相资】。你看,带着这个小来说明大的,就是有时候说大的,你不能纯说大,你一纯说大,他明白不了。全部都是干货,太纯了,你受不了,我还得夹杂点味道,知道吗?这个药太纯了,纯度太高,你受不了的,因为你的根机不够,先给你其中一定的含量,这含量慢慢增高,开始什么呢,小的比较多,夹杂点大的,后来发现你根机越来越好了,小的就越来越少,大的就越来越多,明白这个意思吗?大小之间形成种呼应,叫做什么,渐顿相资,相互之间相辅相成,你能帮助我,我能帮助你,这就是佛法之间的这种圆融无碍啊,一种微妙的关系。

最后,我们看,【若会小归大。是渐顿泯合】。如果把最后的所有的小乘根机的人都归向大乘了,劝他们全部舍小归大了,小乘人全部都已经变成大乘的,这是什么?渐顿泯合。渐顿泯合是什么意思啊?渐顿就合二为一了。渐教的就变成顿教了嘛,小乘的就变成大乘了嘛。既然是合一,那就已经没有渐顿的什么呢,相了。没有渐顿的分别就叫做泯,就泯出其中的差别了,都已经成了一个了,渐已经成了顿了,那渐就不存在了,是不是?那渐都不存在,顿还存在吗?也就不存在了,顿是相对于渐而成立的。

打个比方,我们世界上都没有丑人,大家都很漂亮,那就不叫漂亮了。每个人都成了这亿万富翁,就不叫富翁了,富翁就不存在了,因为大家都没有。富翁是相对于不富的人才显出他的富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最终全部泯了,合二为一就没有了,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根本就没有任何差别了。所以你实际上也就不存在了,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就是佛法。这到这个地步的话,这就是什么呢,渐顿俱泯,这就是圆教,这就是圆,知道吗?圆融了、融合了、不二了。你不能说它是渐,也不能说它是顿,你又能说它是渐,又可以说它是顿,随便你怎么说都可以。因为你是圆教的,没问题了,说的时候你也不会执著,不说并不代表你不懂,明白吗?

我们现在是什么?不懂就喜欢说。说的人还不懂,你就是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给你机会说嘛,你又说不清楚,说不到点子上,不给你说吧,你心里还感觉到不舒服,怎么不给我机会发言啊?还抱怨。真正让你到台面上,什么都说不出来,一个点子都说不上,像这样子的。所以说你是圆教的人,你若说若默,你都是有道理;你不是圆教的人,你说也好,不说也好,反正就一身的毛病,就是不圆满,没办法。当然也不是说它就一无是处,它们之中还是有种种差别的,当然跟圆教一比,确实就显出它致命性的这个不足了。

好了,你看,哎呀,这学《法华玄义》容易吗?不容易吧。大家可能还没听过这样,讲这样的,是不是?这甚深,太深了,太难懂了。有时候讲一行字一句话且得那个呢,这还不是说得特别详细,要真正说详细的话,当然也没必要说详细,因为这些内容后面还会反复出现的,你要真前面都把它说完了,后面就没得说了,后面光念课文就行了,那就没意思了。

因为相互之间它是有呼应的,虽然义理之中它是相通的,一法之中有一切法,但是你不讲到那个地方的话,你直接就把这个东西说明白了,你也不知道啊,到底是讲了什么东西。所以前后之间你还得呼应,得配合好才行,所以不用着急,大家不用着急啊。相信大家把这个《法华玄义》要是听下来,这好,恨不得,如果大家及格的,给你们发个结业证得了。这佛法要再不进点步的话,真是有点浪费时间了。当然这里面肯定他会有各种不同的根机,当机的、结缘的、影响的,有些人就是打打酱油的,都有。人在,心不在;心在,也心不在焉,人想心在,不可能,他没办法收摄自己的这个心,知道吗?所以这些东西大家有时候呢,一个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听、去思维、去用功,但是另外有些东西也不能太过份地去苛求自己,听到哪里是哪里,尽力吧。

好了,今天的时间也快差不多了,咱们以后是这样子的,提问啊,我们就不现场提问了,现场提问,一个是大家这个语言,有时候我也不一定听得太明白,万一问的问题太难了,我回答不出怎么办啊?写小纸条,这堂课的留到下堂课,我们花时间,我觉得可以跟大家解答的,我能够解答的,给大家回答一下;发现太难的,不属于我能解答的范围之外,对不起,大家多包涵,自己想办法去吧。

好,这个地方我们就到这里为止吧。今天我们最后大家一起合掌 ,我们做个回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为什么专诵《法华经》,还能往生极乐呢

如莲法师,法名澄志(俗名张焕臣),吉林通阳县人。光...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穷子喻」对我们的启发

《法华经》讲了一个穷子喻。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离开他...

持诵《妙法莲华经》的不可思议公案

在中国晋朝有一位昙翼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今生却得...

成佛之道的两个阶位

智者大师把整个成佛之道简单地判作两个阶位:一个是般...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跟法华经...

读诵《法华经》的24个理由

1. 看看《妙法莲华经》到底妙在哪里?智者大师光讲这个...

「法华经」的十不思议事

本经有十事奇特,为众经所无: 1、化主不可思议: 一...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

欧洲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有一天正在作曲的时候...

名誉不足惜,道德无可崇

人之处世,贵真率耳!德莫德于真,贼莫贼于伪。古之圣...

谛闲法师《普贤十大愿王别释》

一 缘起 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请,讲普贤行愿品;因...

末法时代菩萨示现主要有两种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

【佛教词典】善夜经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此经系因...

【佛教词典】名欲

五欲之一。指贪求声名之欲。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载...

四种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起,万虑顿消。其他的什么事情都不重要。心中唯...

念阿弥陀佛而成就的古月禅师

佛教里面佛法是心法,你心能体会到的话,一切法都在运...

布施获福无量

目犍连尊者的弟弟是城中的大富长者,他的金银财宝、仆...

从三个方面谈佛教徒的环保观念

佛教不仅主张对人要慈悲,对生命要尊重,对自然要爱护...

把握当下,珍视生命

上海市外滩于新年之际发生的踩踏事件震惊了全国,36条...

闲置的佛经该如何处理

问: 请来的经书该如何摆放?暂时不用的话又该怎么处理...

《红楼梦》中的声声佛号

净土宗四种念佛方法(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唯持...

阿赖耶识的种子有六义

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大...

午睡的学问

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每天中午打个猫盹,...

圣严法师《不舍众生》

一般人误解佛教,甚至佛教徒们也误解佛法,认为佛教是...

一念淫念的果报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应化的时候,龙王中有一位...

中国老秤上的十六颗星

古代商人的地位很低下,是因为那时候是农业社会,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