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容通法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十五)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大家翻到这个《法华玄义》书,上次我们讲到这一段,【大经云。大名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名为大。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就是真正的大的话,是不需要去跟小做对比,才显示出它的一种大来,就像虚空一样的,虚空不因为一个小的空间,它才成为大,因为虚空本身就是无量大。即使你再想它到底有多大呢?你想不出来。所以说不可称量,也不可思议。量不出来,也想不出来,也说不出来。

【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就诸佛证得这个大涅槃,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境界呢?也无法说清楚,只有诸佛他自己才清楚。跟我们众生说,怎么说?说不上。所以说【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议】,所以《妙法莲华经》就是讲这个妙字。就以这个妙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我们上次讲了这三个法,众生法、心法、佛法,但是最终都是叫妙法,所有的法皆是妙法。实际上这就一种我们说的,最微妙的一种佛法,最高的一种佛法。不仅仅是佛法是妙,众生法也是妙,心法也是妙。我们说的众生平等,皆是妙也,一切法平等,皆是妙也。这就是《妙法莲华经》跟我们说出的一个最中心的、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只有在这种意义上、在这个层次上去理解一切法,你才能知道,原来一切法皆有妙处、一切法皆是佛法。

【不因于粗。而名为妙】,真正的妙是绝待妙,不要相对于这个粗而称为妙。但是相待的妙就不一样啦,我们说有两种妙,一个是相待的,一个是绝待的。相待的叫待于粗而言妙,这个显得粗,它才显出它的妙来。就像我们世间有男有女,有胖有瘦,相对于瘦的人来说,你显得胖一点,相对于胖的人来说,可能你又显得瘦一点,到底你是胖呢,还是瘦呢?相待而言。实际上你很难用个胖,或者瘦去衡量他。或者你说定个标准,你这个身高超过多少斤,你就是属于胖,或者太胖了,怎么怎么。也是定一个标准而已,它还是个相对的一个概念、一个标准、一个参数。

【若谓定有法界广大独绝者。此则大有所有】,你看,如果你一定要执著决定有一个法界,是无边的广大,超过一切的话,还有一个大的概念的话,这个大还是有所有的。【何谓为绝】,也就不是真正的绝了。【今法界清净。非见闻觉知。不可说示】,真正的法界是非常清净的,不是我们所见、所闻、所能够用思想或者用什么其他去能够觉察的。也不可以跟你说出来,也说不出来的。这是说的最高的一种境界的话,是无法说出来的。

【文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讲这个《妙法莲华经》里面,经文的半个偈子。这个下面的弟子都请他来说这个《妙法莲华经》,但是佛就说,哎呀,不行不行,你不要请我,不要请我,我没法说,我这个法门太难以思议了,说不出来。【止止不须说。即是绝言】,绝言,不能用言语去说。【我法妙难思。即是绝思】,你看,很有意思,这就叫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思,所以佛就不须说,妙难思我就说不清楚。

【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也是一个意思,言语道断嘛。真正的佛法、真正的诸法实相,是没办法可以给你们显示的。所有的言辞相,最终都无法去表达这个实相的这么个道理。【亦是绝叹之文。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绝示】,你看,相待也说不出来,绝待也说不出来。【灭待灭绝。故言寂灭】,你看,这才是真正的这个,我们说相待妙、绝待妙,我们觉得绝待妙已经非常好了,这个时候即使绝待妙也没办法,因为绝待妙还是个概念呀,我还是通过这三个字,绝待妙,这是文字吧、这是语言吧、这还是个概念吧,你还得去思维它。最终即使用这个绝待妙去思维,也思维不到,这就是寂灭,寂灭。这些东西都需要停止,都不需要了。

【又云一切诸法。常寂灭相】,这是佛的境界,一切诸法本来就是寂灭相、本来就是诸法实相,本来就是如如不动,它的本来是这样的。当然众生看不见,悟不到,它本身是寂灭相,但在我们这里就不是寂灭,我们是什么相啊?生灭相。本来是不生不灭,寂灭就是已经不生不灭了,但我们众生有生灭啊,我们看到的这一切法都是生生灭灭的,你来我往,今天碰到这个人,明天碰到那个人、今天碰到这个事,明天又碰到那个事,反正总有这些事情。【终归于空】,最终就归于空,但是这句话实际上有点多余。【终归于空。此空亦空。则无复待绝】,这还是一个过程。本来就是寂灭,还需要归于空吗?还需要终归于空,难道始就不是空了吗?当下就是空啊。并不是开始不是空,我这个杯子这里还有,等到这个杯子已经消灭了、没有了、消失了,你才说它归于空吗?还终归于空,不需要终归于空,开始就是空,也没有开始甚至,也没有结束。

上次还有个人问我,师父,那我们众生无始以来最早是什么一个状态啊?没有最早。没一个开始,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那我们人是从哪里来的?最早一念无明又是怎么了?有些佛法就是方便说嘛,最早、最开始、无始以来一念无明,实际上哪里有个最早啊,没有最早,讲不清楚。我们人就会去思维一个时间、一个空间,你总是用这些概念去想,因为你所经历的就有这些变化嘛。但是时间本身也是虚幻的一个概念,空间也是个虚幻的,都是虚幻的法。但是我们觉得它在我们身边是真实的一种存在,你离不开它,所以你都会运用这么一种概念,或者自己的经验去思考一些问题。

然后思考问题你就会提出些疑问,你想不通啊。我就说,你这个问题就不应该这么问,因为你这个问题,推到本身说的这个话,就有极大的错误。有开始吗?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哪还会有一念呢!当然这个可能又会想不通啊。云里雾里你就绕吧。说此空亦空,这都是对我们这些钝根的人说,终归于空,那就有点像这三藏教的析法空了,开始不是空,它因缘有,一看这个相确实还在,等到这个因缘散的时候,这个相不存在了,你说它终归于空。最终再把这个空再放下,这则无复待绝,是吧,众生都是这样子的。次第而悟,次第而修,但真正第一句话是最重要的,一切诸法常寂灭相,不需待它空之后才空,不需待它灭之后才空。

【中论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这就《中论》,这也讲得很有意思,若法为待成什么意思?如果这个法是因为相待其他的因缘而成立的,就是它是因缘所生的法。它要等待这些因缘和合在一起,它才能成就。它要等待这些因缘成就之后,它这个法才形成。打个比方,某年某月某日,你突然降生了,为什么那年那天你降生了呢?你的因缘就决定,你在那一天投生在这个世间来,你就在等待这个因缘,早一天也不行,但是现在有早是吧,直接早点就把他剖了是吧,出来了,这,那你后来一想,你为什么会出来?比如你的父母要把你剖出来,那还是有这个因缘。那现在我们科技手段这个更先进了,是吧。然后这作为父母的想法也是不一样了,还又有不同的因缘吗?还是等待那一天发生,这就是你的命,是吧。你前世形成的命,就决定要等待这个时机成就你才能出生。如果它是相待而成的,那是法就成为相待法。相待法是不是真实的法呢?不是。因缘所生法,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是法就没有自性。

什么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这今天所讲的呢,不是因为其他相待的因缘而成就的法。既然这些相待的因缘都没有了,那么最终所成的这个法还有没有呢?能成的因缘和所成的法皆不复存在。你已经被形成的,你是所成的法,是空,没有自性的。能够形成你这个法的这些因缘,本身也是什么呢?也还是空。所以说一切皆空,从过去是空,现在还是空,未来也是空。所成法是空,能成法是空。果是空,因也是空,因果皆空,是吧。有因果的话,就实际上就有个时间性呢。因在前面,过去,果在现在,是不是啊。但是现在的果呢?又能成为未来的果的因,是吧。那过去现在一切因果法是不是皆是空啊?这是从根本的叫什么谛啊,胜义谛,也叫真谛,来说,一切法皆是空,一切因果皆空,这句话是真正的真理。但你千万不要执著这个空,就把前面想成是断灭空,不要这个意思啊。性空不离什么呢,缘起,是吧。

所以前段时间还有个话题在讨论,就讨论净空法师,当然这个是比较敏感现在,是不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有些人说这句话有问题,就批判净空法师了。因为净空法师现在确实也是受到很大的质疑,当然我们在座肯定还有很多都听过净空法师的经,我也听过,开始启蒙的时候,都是受到很大的教育,是吧,有些人可能还是铁杆粉丝。但是咱们嘛就法而论,也不说评论某个人,就他所说的法。

当然他这句话,实际上说句实话没什么多大问题,但是有些法师呢,就喜欢故意要挑刺儿,既然万法皆空,万法不就是因果吗?怎么说因果不空呢?是吧。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阐述的。万法皆空是从什么,是从性空,是从真谛的角度说。因果不空是从什么呢,是从俗谛去说,大家都很清楚嘛。空和不空,因为空与不空本身它就是不二的,空有就是不二的嘛,你干吗一定得执著这个空才是究竟呢?不空也是究竟啊。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不跟大家已经讲了嘛。一切法皆是妙法,妙法又是空、又是假,最终呢又是中。中代表什么呢,非空非假,但是呢又可以方便,即空即假,没有问题的。关键你是不是已经理解到这个方方面面它所具备的这么一种道理。你如果没有理解的话,那你每句话都是有问题的。如果你自己明白了,每句话在你这里都不存在什么多大问题,所以说这个东西也是因人而异。

随便说句话,比如碰到以前的禅师,你随便说句话,啪,一巴掌就打过来,你的话总是有问题。不是你的话有问题,有时候,是你这个人有问题,知道吗?他打的是你这个人。人家说句话怎么都是对的。禅师说句话,我们看到有时候,哎呀,很违背我们的常识,根本就不讲逻辑,不讲理的,他怎么就有道理呢?那人家禅师就是禅师,境界不一样,怎么说怎么就有理,你还别不服气,你还要我就跟你掰扯掰扯,就跟你分析分析,看看我这句话比你这句话并不低呀,我讲得也很有道理呀,你怎么就不承认呢,是吧。打的就是你这个态度,就是你心里想法太多了,执著太多。你没有执著的话,禅师就不打你了。打了就打了呗,打有什么了不起的,打了就打了。你要心能放得下,这个禅师,哎呦,真是没白打,了不起,这个人看来,他都后悔是不是打错了,是不是。结果你这个人打了之后,还不长记性,没有长进,一看,下次还得打。

有些人就说,哎呦,你们佛教怎么这样子的,用这暴力手段,用不讲理的手段,一点都不慈悲,我们无法理解。当然你无法理解了嘛,你这个境界怎么理解呀?你这个水平理解不了啊。什么时候你水平提高了,你能充分理解我们的一片苦心了。当然这里面的话也还有很多啊,不是我让你们大家迷信、盲从,不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真正看明白很多事情的话,我们所常识之中、日常之中,所碰到的,以为是问题的这些事情,已经就不复存在了,你的心更大了,知道吗。心也圆融了,相互之间法的这种差异性,在你心中已经不复存在了,你心中能够摆平很多的事了,就这个意思。

【华首云。既得无生忍。亦不生无生】,就说这个无生忍这个无生是什么?是个名字,一个概念。一切法无生,它只是为了表达这么一种无生的境界,但是你不要执著本身这个无生的一个名词概念。这个无生也不需要生了,你不要自己又想,啊,有个无生,哎呀,这个无生非常好,我就想证得这个无生,那又错了。证得了就证得了嘛,哪还有个什么无生、无生的,就这么回事,不要去说了,不需要再多言,你心中明白就可以了,叫心心相印就行。【无生即无生。是名绝待】,无生当下就是无生,你不需要再另外去找个什么概念,或者去想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降此已外。若更作者。绝何物。显何理。流浪无穷。则堕戏论】,就是现在已经把这个绝待,把这个妙,已经给大家讲得很清楚了。如果除此之外,你还不能明白,还另外需要我去七嘴八舌的,需要我婆婆妈妈还给你说的话,那些多余的话,还需要觉和悟吗?已经觉到底了。还需要显何理呢?所有的理全部都已经给你显示清楚了。所以如果你还在计较的话,就流浪无穷,一遍一遍地在重复,就是炒现饭一样没意思了,炒来炒去你还是悟不了。但是有些人还就需要老炒的,钝根嘛,是吧。但是这里是说这个道理,说道理的话,就不需要多说了,相信大家都还是挺有智慧的。则堕戏论,那大家就玩游戏了,是吧,随便翻来覆去,翻来覆去的。

【乃是迷情分别。绝待不绝。非绝非待。待于亦待亦绝。言语相逐。永无绝矣】,你看,那个言语之间反正玩文字游戏了,就这个意思。如果是你迷情有分别的话,即使是绝待,它也不会绝。本来是绝待,到你这里产生执著了,就变成不是绝待了,是吧。你所谓的这个非绝非待,还待于这个亦待亦绝,你才成立一个非绝非待,那你这个非绝非待,是不是真正的非绝非待呢?是不是?问大家,是啊?不是了,不需要嘛,既然是绝待,还需要待于这个待绝来说,非绝非待吗?就是前面第一句话就说了,虚空需要这个小空,才能叫它虚空吗?就是我们说,无比大的这个虚空需要待一个小空,才能显出我的大来吗?不需要了。就真正的绝顶高手就不需要去打一个不成名的三四流的江湖闲人,成就自己,还要立自己的名,扬自己的威吗?我已经是天下无敌了,谁都不在话下,不需要找个不入流的人才陪衬、才显出我的大来,才显出我的高来,就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走,这还是说这些绝待,说这个妙的意思。即然是绝待,绝于所有的对待,大家把这个名字记住,这个意思,绝诸对待叫做绝待。不要对待、不要相待于任何其他的一切法,才显出你这个绝待义来。本身你这个法的形成,也不需要相待于其他的因缘,才会成就,才会产生,它本来就是这样,一直就是这样,永远也不会变。

【何者。言语从觉观生。心虑不息。语何由绝。如痴犬逐块。徒自疲劳】,你看,这里就打个比方,我们的言语都是从自已的觉观,是从自己的这个思虑产生的。去觉察啊,去观察啊,心里面想的事情不停息的话,那么你的语言也就不会停息下来。如痴犬逐块,是吧,狗去追什么东西啊?追这些骨头一样的,是不是。但这个骨头也不是真的骨头了,徒自疲劳,追来追去,最终弄不到,没有用,【块终不绝】。【若能妙悟寰中。息觉观风。心水澄清。言思皆绝】,就是我们好好从自已的内心反观去什么呢,反观自照,把自己这个觉观的风平息了,它用一个比喻,这个觉观就像风一样的,风没有了,这个水它就什么呢,没有波浪,它就会静下来,一静下来,这些泥沙啊,这些不干净的东西自然就沉淀下来了,水就变得清楚了,变得清净了,澄清了,就像我们心一静下来,其他的这些妄想杂念慢慢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它就沉淀下来,到最终它就不会起来了,言思皆绝。

【如黠师子。放块逐人。块本既除。块则绝矣】,就是我们把这个块本身除掉了,就是把我们心中的这些觉观的风给除掉了,自然而然,诶,把根本的问题就解决了。【妙悟之时。洞知法界外无法而论绝者。约有门明绝也。是绝亦绝。约空门明绝也。如快马见鞭影。无不得入。是名绝待妙也】,我们看看,就是我们说如果真正能够开悟的时候,悟到这个妙法的时候,能够洞知、能够通晓一切法界外,法界之外没有一法,一切法皆在法界之内,这个法界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有的。而论绝者,这是约有门而明绝也。还一个有,有法界,但是绝亦绝,本身这个有门的绝也绝了,这就是空门,甚至这个法界,这个本身这个绝啊,也不需要存在了,这就是空门。如快马见鞭影,无不得入,如果能够空门明绝的话,算是这个根器就是比较利的人,就像快马见到鞭影,无不得入,是名绝待妙也。【用是两妙】,这个两妙的话,有门明绝,实际上的话还是属于相待的意思,空门明绝才是真正的绝待的意思,这两种妙还是有差别,虽然前面也叫是明绝,但实际上从根本上还是属于相待的,属于相待妙。【妙上三法】,上面哪三法啊?心、佛、众生三法。【众生之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就是为什么三法皆有妙呢,因为它都具备绝待妙和相待妙这两层的含义,所以把它称为叫做妙法。

好,再往下,【若将上四种绝待约五味经者。乳教两绝。酪教一绝。生酥四绝。熟酥三绝。此经但有一绝】,我们看,乳教两绝是哪两绝啊?一个是别教,一个是圆教,别教和圆教都有这个绝义。酪教一绝,实际上酪教这个一绝的话,真的是,乳酪,它是说什么,说《阿含经》,它这个绝吧,还真是,还不是真正的绝待义,它只是在三藏教本身这个意义上去说,是有绝待义。当然它这个绝的话,我们说实际上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它说,只说什么呢,三藏教,这个三藏教的话,说句实话本身这个很难去表达这个诸法实相义。生酥四绝,四绝那就是藏通别圆全部说。熟酥三绝那就是通别圆,此经但有一绝,当然这个绝待跟真正圆教绝待不是一个意思,它是站在什么呢,刚才前面说的,心法,佛法,众生法方面去讲的。本来它不是圆满的,即然到了圆教这里的话,一切法皆圆,一切法皆绝。

【若开权绝者。无不入一妙绝也】,这里好,大家再看看啊,开权绝者,你看,看来还有权绝,还有实绝,咱们好好去理解啊。这个玄义里面讲的东西,大家有的时候看啊,猛的一看,真不容易看懂,但是你仔细再琢磨琢磨,唉,它还是有道理的。这个绝、权,开权绝也,实际上前面都是开权显实嘛,权是方便的意思,权巧的意思,不是真实,但是开权之后就能显实,就能让我们真正认识到真实的是什么,知道吗。真实的认识到了之后,自然而然就进入一妙绝了,这个一妙绝实际上都是最终法华这个绝了,跟前面这些绝应该说还不完全一样,不完全一样。即使是比如说的,我们说的这个乳教里面,它是什么呢?正说圆教,兼明别教,但是它没有开权显实的意思,它的圆跟《法华经》的圆,实际上还有细微的差别。

【问。何意以绝释妙。答。秖唤妙为绝。绝是妙之异名。如世人称绝能耳】,就是这绝和妙之间可以互换,妙就是绝,绝就是妙,绝妙,绝妙,妙绝,妙绝,本身这个绝,它是绝待义嘛,是吧。绝诸对待的,这才是真正的妙,绝待法叫什么?我们经常也叫什么,换一个名词叫什么呢,不二法,知道吗,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有时候也叫做平等法,也可以说。真正平等的话,没有我,也没有你,没有空,也没有有,这就是真正的妙法。也就没有众生法、心法、佛法,这种差别还存在吗?不存在了。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二,这就是真正的妙,这也就是绝,是吧。如果你心中还有这些分别,这些分别没有绝的话,没有断的话,那就不叫真正的绝了。所以我们要绝,实际上也可以说就跟这个进行告别,你要从思想上先搞清楚,然后从我们的实践行为上,你好好慢慢地去证悟,最终你才能真正达到那种境界。

所以说一听到这个,灭绝师太这个名字也不难听,是吧。在世间的话很可怕,灭绝师太。一到佛法,哎呀,这人看来绝顶高手,修为非常高了,了不起的,是不是,高僧大德,该灭绝的全部灭绝了。真正灭绝不是像我们世间这个灭绝了,本身它就是什么,诸法本来空寂,不需要你去绝灭,它自然本身就是绝灭,不要人为的,我看不上,看你不顺眼把你给灭了,是吧,我不喜欢他,把他给消灭了,这才是灭绝,不是这个意思。本来这个诸法就是,自然就是寂灭的,它就是不存在的,从它自性来说,它就是没有,你干吗还在人为地去加其他的东西呢,是吧。所以你也得随着这个法的自性,我们人也把这些所有的情执放下,执著分别放下,你才能与这个法性相应,你相应了,好,慢慢地你自己的佛性、你的自性,也就能够慢慢地呈现出来。

但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个法的自性,我们偏离了这个法性这个轨道,认为这个法是存在的,即使是因缘有,我们还是执著,我们想什么呢,获取,需要的就想要,要贪,不需要的我们就非常讨厌,排斥,是吧,你人为加了这些什么情丝啊,加了分别啊,加了这种贪嗔痴种种烦恼妄念,自然而然那就被这些东西所那个了。它会产生业力的,这个烦恼会有业,最终你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本来你可以很好的命的,但是我们做不到,所以命就变成坏命了,是吧。就是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这个法之中的微妙之处,我们看到的都是虚幻的一些影子,然后被这些影子给蒙骗了,但最终你的命运就随着这些影子,那生灭不息、轮回不止啊。

【又妙是能绝。粗是所绝】,你看,【此妙有绝粗之功。故举绝以名妙】,如果是有能绝有所绝,那还是属相待。【如迹中先施方便之教。大教不得起。今大教若起。方便教绝】,你看,说得很清楚了。迹中,在化迹之中先施方便权巧的这种教法。真正的大教是不得起的,没办法去说的,真正的大教,这就是真实之教。如果真实之教起来的话,方便教就不需要了,就方便教绝。自然而然你就明白,这个方便实际上就是为这个大教做铺垫的。等于我们大家现在学习,本来都是算中学生,是吧,但是经过我们这边一培训,大家全部入大学了。你是高中生,他是初中生,你是初一,他初二初三,包括高一高二高三,是吧,反正你全部都一起,我们一个班,培训班,全部进来,一直都直接进入大学,进入真实之教,前面有差别没关系,但是只要你因缘到了,立即大家都能够成就这个大教,进入这个真实教。

【将所绝以名于妙耳。又迹中大教既起。本地大教不得兴】,这是什么意思呢,迹中的大教跟这个本地的大教看来还有区别,知道吗,开迹显本嘛。迹中的大教起来之后,本地的大教呢暂时不得兴,等到本地的什么,【今本地教兴。迹中大教即绝。绝于迹大。功由本大】,你看,把这个迹大,迹中的大教绝了,最终呢成就这个本大的功,看来又不一样,所以说你看这里面差别太大,打个比方说就像我们在娑婆世界,即使给我们讲《法华经》,这就是迹中大教而已,明白什么意思吗。如果以后,大家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你还不能在凡圣同居土,你最好在实报庄严土以上,你再听《法华经》,那才叫本大呢,知道吗。本地的这个大教,你那时候听《法华经》的这种境界,跟现在完全就不一样了。有些人说,哎呦,那太遗憾了,只能遗憾呗,没办法,我们所有的遗憾,娑婆世界就是遗憾的世界,但是我们起码知道,还有比我们更高的,那高得不知道多少的境界了,还有后面等着我们,也好,值得期待啊。

【将绝迹之大。名于本大】,绝迹中的这个大,最终来命名这个本大,【故言绝也。又本大教若兴。观心之妙不得起。今入观缘寂。言语道断。本教即绝】,你看,再怎么样本教已经算很高的了吧,还是有言教啊,还是有相的,你通过观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了,入观缘寂,言语道断,这才是真正的绝。【绝由于观。将此绝名。名于观妙】,这个观妙是这样子起来的,是吧。

【为显此义。故以绝为妙。今将迹之绝妙。妙上众生法。将本地之绝妙。妙上佛法。将观心之绝妙。妙上心法】,你看,三个相对应,大家看清楚了吧,虽然众生法也是妙,佛法也是妙,心法也是妙,看来的话,这里还把它分个层次。就众生法它的妙是属于迹中的绝妙,迹中之妙,迹中的绝待妙。那么佛法是属于本地的绝待妙,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众生毕竟还是众生嘛,众生没有成佛,永远都是属于迹,迹就是这个方便,你什么时候回到什么本地风光,你成佛了,才能悟到这个真正本地的这个绝妙,叫本地之绝妙。

后面呢将观心之绝妙,妙上心法,那就显得更高一层了,最终甚至这个佛的概念都不要存在了,哪有什么佛法,哪有什么佛,哎呦,大家一听害怕了,没佛了,没有佛法。有,不可思议,知道吗。你不要去思考还有个佛的概念,这才是观心,知道吗。自然而然一切它会自然非常好的在运行的,你都不要去思考这些话,不要思考这些概念。

所以说你看这《法华经》和《法华玄义》一讲,大家都明白了吧,这才是佛的境界,这才是法华的境界,不然的话大家想妙,你天天在这里死想、苦想都没有用,想一百年、一万亿年都没有用,一跟你讲,明白了。

众生有众生的妙,佛法有佛法的妙,心法有心法的妙,虽然最终实际上是统一的,但是说实际上还是分层次的。但如果你真正悟得了,那么你众生就不是众生了,众生就成了佛了,最终呢众生也成了这个心法妙了,看你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你能达到这个境界,你也就不叫众生了,你不就已经成佛了嘛。

但是你如果没有成佛,那对不起,还是差那么些,你比如说,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等觉菩萨,那他还是属于众生的行列啊,他属于九法界嘛,他属于菩萨法界,只有佛才是真正解脱的,菩萨都还没完全解脱,还有无明没有破,那他还属于众生法的行列。那他的妙跟佛的本地妙还差那么一点点,只是他离得最近了,我们离得太远,就这么回事。

但实际上这个佛法跟心法妙本身没什么区别,是佛法肯定就已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了,他是为我们众生讲,怕我们又执著有个佛法的存在,所以再来个心法,显得这个心法比佛法还更高,实际上有高吗?没有高。

但是说句实话,一般意义来说,佛法或者心法比众生法是要高一点,除非你有一个例外的,就说你是已经完全觉悟的众生,你已经是佛,名字叫做众生而已。否则的话,其他的除了佛之外的所有的没有觉悟的众生,或者没有完全觉悟的众生,那还是差不少,这就千差万别了,有些是差那么一点点,一步之差。我们是差了多少啊,哎呀,简直,用时间来算,算不清楚;用距离来算,算不清楚;用烦恼,用什么其他算,都算不清楚,欠得太多了,是吧。你欠账太多了,你的功德资粮太少了,你修行的这个时间太短了,所有的方面都是我们基本上是从头开始。

好,【前四绝横约四教。今三绝竖约圆教】,什么意思呢?前四绝横约四教,藏通别圆,是吧。每个教都有自己的绝义,但是后面这个三绝,竖约圆教什么呢?哪三绝?迹绝,本绝,还一个什么呢,观心这个之绝,这三种绝是从圆教上去说的。那么我们就想一想,真正的绝妙是什么呢,圆教。前面有些绝妙的话是什么呢,是相待而说,它是方便而说,是方便,不是真实的绝妙,只有圆教的绝妙,才是到达最高的,最圆满的一种境界。

所以大家就清楚了,这一说的话,以后大家判教都会了,是吧。有些各种各样的宗派,不同的法门,不同的经论,都说自己,我是绝,我是妙,没错,都是绝妙。我们现在说,四教皆是绝妙,但它是从它那个层次上去说的它那个绝妙,跟真正圆教意义上说的绝妙,还是不一样,还是有差别的。什么时候它也能够开权显实了、开迹显本,把它这个方便教进入到真正的圆教,真正进入真实教,OK,那它才是真正最高意义上的绝妙,否则就不一样。

所以说我们就没必要分别计较,有些人争来争去,哎呦,我的才是最好的,我这个法门最好,你那个法门最好,你说的都不算,把这个法拿来看看,是吧。实际上祖师把这些东西已经给我们判得很清楚了,没必要多说了,一个天台,一个华严,在中国判教,真正我们说的,没有高过他们的水平的,你还能比大祖师水平更高?那你自己创个宗得了,是吧?看大家认不认可?估计不行,没戏,是吧。咱们再说得不好听点,即使不放眼我们这个汉传佛教,放眼三大语系佛教,从判教的这个真正的圆熟度,真正圆满究竟来说,没有超过天台宗的,没有超过天台宗,谁能讲到这些道理啊,不可能讲到这些道理出来。

好,下面是【别释妙者为三。若鹿苑三粗。鹫头一妙。皆迹中之说】,三粗一妙,就是说只有在《法华经》才是妙,前面什么藏通别其他的都是粗,皆是迹中,还是属于迹中之粗妙。【约迹开十重论妙】,即使是迹中之妙,我们也得谈一谈啊,这因为跟我们之间,跟众生是息息相关的。

【此妙有迹有本。本据元初。元初本妙】,本是我们无始以来具有的这个佛性。本来是妙,但是本来不是从时间概念,就是从它本来这个本性来说,从这个性质来说,你具有这个佛性。佛性当然是妙,但是我们现在不是本啊。【十重论妙。迹本俱是教。依教作观。观复有十重论妙】,既有教中之妙,又有观中之妙。

【迹中有众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各十重。合三十重】,众生法妙有十重,佛法妙有十重,心法妙又有十重,加起来可不就是三十重了吗?【此与众经论妙有同有异。本中三十妙。与众经一向异】,就是本中所谈的这三十种妙与其他的经论一直都是有不一样的,就是真正谈到本中之妙的话,只有《法华经》才谈到了,其他只谈到迹中之妙,差那么个档次。

【此六十重】,怎么又成六十重了啊?有本中,有迹中,再乘上其中的三十重,众生,佛法,心法,各有本迹,那不就是六十重了吗?【一一复有待妙。绝妙】,有相待妙,又有绝待妙,乘以六十,二六【则有一百二十重】,你看,挺多的啊!

【若破粗显妙。即用上相待妙。若开粗显妙。即用上绝待妙】,你看,那就是说什么意思?相待妙是用来破粗来显妙的,有破有显,那就属于相待。能破的是妙,所破的是粗,能显的是粗,所显的是妙,大家一定把这个概念分清楚啊。能所,你看,有能破,有所破。所被破的是粗啊,我拿什么东西来破这个粗呢?用妙来破。

反过来显就跟它颠倒了,能破的是什么呢,能破妙的是粗,能显的是粗,所显的,最终我要显示的,是要把这个妙给显示出来,因为这个粗能够把这个妙给托起来,能够衬托起来,能够显这个妙就是,它才是真正的妙。打个比方就是说,怎么能够显示这个人长得好看呢?拿个长得丑一点的往他身边一搁,它就能显出这个人确实长得很漂亮。那所显的就是这个长得漂亮的人嘛,要衬托嘛。就像我们编个故事一样的,怎么才显得这是英雄啊?拿这些什么坏蛋什么什么,来衬托一下。

好,后面开粗显妙就不一样了,它为什么是绝待妙呢?因为开完之后,粗不复存在,只有妙的存在啦。开粗之后,无复有粗,粗当下就已经变成是妙。说的不好听点,就像我们说点石成金一样的,它就有这样的一种功能。石头本身就变成金子,石头还存在吗?没有啦。既然没有石头了,这个金子还是金子吗?金子也不复存在了,这才是真正的绝待妙。

打个比方的话,前面的话需要以毒来攻毒,以毒攻毒说得难听一点了。打个比方说,唉,你这个人业障很重,那你自己得多行善事,行了善事不就有福德吗?福可以灭罪,知道吗,来抵消,就等于是破粗显妙,拿这个东西来对付那个东西,拿这个东西来替代那个东西。即使替代了,说句实话,那原来这个被替代的东西是不是已经不存在了?已经被替代的,是现在你拿来替代更好的这个东西,但再怎么样的话,被替代的和能替代的,它是两件东西,它是有分别的,它是二,是吧,这个二又不好听了,二,它是有分别的,是吧,替代嘛。

那后面开粗显妙不一样了,叫什么呢,脱胎换骨。打个比方,这个东西,他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资质,他是可以具有培养前途的,我给他点拨一下,开示一下,哎呀,一下豁然大悟,本来是烦恼深重的众生,一下成了超凡入圣了。人还是这个人,以前是凡夫俗子,现在就变成圣人,这就是开粗显妙,不是把这个人给消灭掉,给让他去除掉,我换个更好的人来,不是这个意思——就在这个人上,它本身就可以改造,这才是真正《法华经》这个妙用。

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嘛,每个众生都具有成佛的这种能力、潜能的,就看他因缘到不到而已。我们不是要消灭敌人,而是要化敌为友,让敌人也成为我们的一份子。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这是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当然实际上最终,实际上也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也是我们自己弄出来的,没办法,到最终你发现实际上没有敌人,没有朋友。因为你的境界不够高,所以你老执著这是朋友,这是敌人。

好了,大家休息一下吧,休息一下,我们上节课已经完了,下节课待会儿,十分钟之后再来啊。

好,大家坐下来,安静。咱们下面看,具体讲这个妙字了。这是别说了,前面什么众生法,佛法都是简单说说。

下面我们看这个【迹中十妙者】,大家最好把这个十妙全部给记住,哪十妙呢?【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功德利益妙】。大家把这十种妙要记住,迹中十妙,记一记,回去好好记一记。境、智、行、位、法、感应、神通、说法、眷属、功德利益,就把这几个开头,后面通通是妙。迹中十妙,这就把这名字列一下,后面具体会专门讲,什么叫作境妙啊,什么叫作智妙啊,通通都会讲的,大家不要着急。后面内容还挺多的,咱们刚刚开始不久。

【释十妙】,解释十妙,分【为五番】,从五个方面来去讲,五个层次,第【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广解。五结权实】。

首先我们看第一番是【标章者】,标章就是标个名。比如说什么叫作境妙啊,简单标个名字,但具体的是什么意思呢,后面会讲的。

【云何境妙】,什么叫作境妙呢?【谓十如。因缘。四谛。三谛。二谛。一谛等。是诸佛所师。故称境妙】,诸佛都要向它学习,知道吗,诸佛所师的,它是诸佛的师父,就这个意思。他要师法,他要学习的,十如是啊,种种因缘法啊,四谛啊,三谛啊,二谛一谛啊,通通都属于境,把它称为叫做境妙。

第二【智妙者。所谓二十智。四菩提智。下。中。上。上上。七权实。五三智。一如实智】,这所有种种不同的种类的这种智,都称为叫作智妙。为什么把它称为妙呢?【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什么意思呢?那么前面那个境就相当于是法,这个智呢就相当于佛,大家明白吗,就大概是这么一种类比。佛是怎么开悟的呢?佛是以什么为师呀,以法为师。他也是通过学习这个佛法,去寻求法的这个真谛,最终他才成就圆满了这个佛道。因为法是常,所以诸佛也常。因为法是妙,所以诸佛也妙。那么这个境妙,智也妙。那这个智慧就代表是佛,佛最终不就是觉悟吗,觉悟智慧。智慧从哪里来呢?从一切境界、这些法上来。你要去看一切的境界,你要去观察,你要去领悟。你要去悟得这些法的本身含有的这个真谛,你要最终从这里面去获得一种智慧,智慧到最终圆满了,你就成佛了。

【函盖相称。境智不可思议】,一个是盒子,一个是盒子这个盖。 盒子有多大,这个盖就有多大,它是相称的,就跟这个法跟佛之间,这个境跟智之间,它是完全相称的,境智不可思议,【故称智妙】。 境也不可思议,智也不可思议,所以把它称为智妙。

再往下是【行妙者。谓增数行。次第五行。不次第五行。智导行故】,因为有智慧,才会把这个行,修行给引导出来。它能指导这个修行,【故言行妙】。

再往下,位妙,【位妙者。谓三草位。二木位。一实位。妙行所契。故言位妙】,通过这个行妙,最终能够契入这个位妙,你修行必然会证得一定的果位,修到哪个阶段,你的位次是什么啊。再往上修,你对应的位次,又是什么样的啊,所以这些东西息息相关的。

后面【三法妙者。谓总三法。纵三法。横三法。不纵不横三法。类通三法。皆秘密藏。故称为妙】,以前我们不是讲过很多三法嘛,是吧,各种三法都有,大家记得吗?三谛,三观,三智,还有什么呢,三障,三苦,反正一切三法都在里头。还什么,三德,太多啦,太多啦。三涅槃,三菩提,太多啦,甚至佛法僧三宝都算,一切三法反正都是,皆是秘密藏。

【感应妙者。谓四句感应。三十六句感应。二十五感应。别圆感应。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时。普现众水】,你看,水也不用上去,月也不用下来,自然它就会有感应,同一个月在同一个时间,它能够普遍地映现在所有的这些清澈的水之中。诸佛也不来,众生也不往,不来亦不去。我们说生则不生,无生而生,不生而生。难道说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好像佛来接引我们啦,我们赶紧跟着佛走,去啦。实际上真正去的是我们的法身吗?佛性永远不要去的,去的是外在的一个相,知道吗。然后从这个莲花生出来了,真正能够化生出来的,难道是我们的佛性吗?也不是。他还是个方便的一个身,还是个凡夫的身,再怎么样。方便有余土嘛,凡圣同居土。一般你生到那里也就凡圣同居土,你都还不可能是圣人,即使是圣人,你可能也就什么声闻缘觉类的,即使是菩萨,也还是属于什么,也还不是真正的这个法身。但是我们现在都根本做不了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哪能,做菩萨,从现在就开始做起啦,除非。……现在都做不了菩萨,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时半会儿也做不了菩萨,名字菩萨,只能说。

【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见如此事。故名感应妙】。你看,因为有慈的善根力,你才能见到这样的事情;因为众生有这个善根,才能感得佛来相应。你这个水清才能月现,大家明白吗,水不清月就不现。所以有些人:我想见佛,佛现给我看看吧,想求菩萨给我现现真身吧,来点感应吧——求不来的,求的就不叫感应了。水不清啊,心不清净你怎么能够应啊。真正应的话,那不需要去求的,你心是很纯净的他自然会有,有了之后说句实话你也不会到处乱说,到处说“哎呀,我今天怎么了,昨天怎么回事。”一说你的心还清净吗,你这不清净的心,我才不相信你见到了真正的佛了。梦中,自己梦中的这个影像的佛不是真正的佛,假的!是吧?当然我们不能打击大家,能梦到也算可以了。就像我们说你拜佛,我们拜佛都是佛像,你能拜佛像也好呀,佛像难道是真的佛吗?但是能拜佛像也能积累善根呀,也算不错,但你不要天天说我拜佛有多大功德,我怎么了不起,我怎么修行得力,有感应,老乱吹嘘那就有点多余了,是不是太过了,起码低调一点,知道自己只能见到像见不到真的,你就低调谦虚点。本来你这个修行功力就很低,你还天天骄傲自满的、故意显摆的,何必呢,都不好意思说是吧。人家高僧大德都说我很惭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这个根器这么差的人都不好意思开口,自己偷偷忏悔去吧,羞愧去吧,都拿不上台面来跟别人说的。

好感应妙,后面【神通妙者。谓报通。修通。作意通。体法通。无记化化通】。你看,通都还各种不一样的。【无谋之权。称缘转变。若远若近。若种。若熟。若脱。皆为一乘。故言神通妙】。“无谋之权,称缘转变”,不需要你自己去起心动念,:哎呀今天我一看,哪个众生因缘熟了,我赶紧去度他。你用观察吗,?不用观察,自然就知道了,水清则月现,你这个大圆镜一照,他自然就知道了,这个众生他就已经到时候,你自然就会去了。然后想变化,我变化什么身才能度他呢,我再想想,我要跟他说什么法他才能听明白,才能真正开悟呢。——不用去想,佛还用动那个心思,还费那个劲?自然就去了,自然就说了,说了就是他最应该听的法,最契合他根机的法。称缘,每个法每个众生说不同的法,都是适合于他们每个众生的,最契合的,也没有远也没有近,也没有众生的分别,也没有时间的分别,也没有法的这种不对机,一时应现。“若种、若熟、若脱”,就是众生不同根机。刚开始种这个善根的时候,善根比较浅,刚种种子的时候,那肯定说的法,说实话就是最基础的。开始慢慢成熟了,快要成熟了,善根越来越高了,越来越好了,给他说更微妙的法。到最终快要什么,脱,要脱离生死了,最终要解脱了,这个时候说的法就是一乘法。但是不管怎么样哪个阶段,最终都是为了导入一乘法,让他成佛。

我们说的羊车、鹿车、牛车,最终都不是让他坐大白牛车嘛。然后你说干吗给我坐羊车,你喜欢羊车呗,我不就给你坐羊车,你这个时候你这个见解就知道坐羊车最舒服,你都没见过大白牛车。打个比方我一直在农村非常闭塞,火车都没坐过,我觉得牛车就已经很好了,小汽车都没坐过以前,你知道什么叫小汽车,名字都没听过,见也没见过,你就觉得牛车最好,非常好,那佛就给你坐牛车。真要给你坐火车,你都不敢坐,把你吓坏了是吧,这也是随着众生根器来,故言神通妙。

还有【说法妙者。谓说十二部法。小部法。大部法。逗缘法。所诠法。圆妙法。如理圆说。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你光显显神通还不行,还得说法,说法才是最终度脱众生的最根本的一个法门。【故言说法妙】。

说法之后,你后面紧接着就有眷属了,就像我们说的大家一听法,都成为菩萨眷属,都属于佛门之中的同修眷属,法眷属,原来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现在有关系了,因为佛法连接在一起了。【眷属妙者。谓业眷属。神通眷属。愿眷属。应眷属。法门眷属】。你看,有种种不同的眷属,我们现在大多数都是业眷属,什么时候都能成为法门眷属,这是层级比较高的了。神通眷属也不行,还是差点,有些人就喜欢神通。有些人有愿,但是没有行,也不行。还有应,感应的,那就属于不是普通的人了,能够感应,那菩萨级别的法门眷属,直接最终成佛。【如阴云笼月。群臣豪族。前后围绕。故言眷属妙】。阴云笼月不太好,应该是众星捧月是不是,阴云多难听呀,就像烦恼一样,业障障碍了我们这个月亮。应该说是众星,虽然不像月亮这么明,当然我们现在研究这个大陆恒星的,咱们不要去计较这些东西了啊。就是你这个月亮,佛就代表月亮,佛就代表太阳,我们都是星星,我们是他的眷属,前后围绕。就像那个王宫,国王中间一坐,下面这些群臣,这些豪门贵族都围绕他。这就属于眷属妙。

【利益妙者。谓果益。因益。空益。假益。中益。变易益】。你看,利益都不一样呀,这些益还都算比较高的,你看变易益,空假中比较高,因益的话当然内容是最多的。【犹如大海。能受龙雨。故名利益妙】。就像大海样的,即使是龙来下雨,雨水特别的多,它都能完全容受,就这个利益是无边的,就这个意思,各种利益都有,就是我们说百川入海,万川入海,不管是哪条河,大河、小河、大江、小江全部都入海,全部都容受,这个水包括所有的一切水都有,能够利益所有的众生,也就这个意思。但有些人就不喜欢大海的也有,不喜欢大海就给你点小溪水也行呀,小河水也行,湖水也行。

好,这就大概是标章就是标名,把这个名目给大家标出来,大概什么结构呀,它下面有个名字给大家标出来,后面还会讲这个义理,义理后面大家不着急,也离得不算太远了。

第二引证,引种种其他的经论,特别是经,经文来证明。【二引证者。但引迹文。尚不引本文。况引余经耶】。只引迹中之文,不引本中之文,就是即使是引经据典,也只是引其中的跟这迹中的实妙相对应的这些经文,当然其他余经的文字就很少引了,主要是引《法华经》为主,。

我们看。:【文云。诸法如是相等。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如是相就是说的十如是嘛,前面不是提到十如是嘛,十如、因缘、四谛、三谛、二谛、一谛呀。

第一个就是境妙嘛,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实相是佛智慧门。门即境也】。这个门就是法门,法门就是境妙,所以我们得入真实之境,入如来之境,你要入了这个法门,那最终你才能真正获得这个智慧。就像我们在世间,你要信仰一个什么宗教也好,你得得其门而入,你得找到一个非常正当的正确的一个法门才行。好,你信一些邪法,信一些歪门邪道,完了,你这个境找错了,你这个门路找错了。就像我们世间你找这个职业找错了,男怕投错行,女怕嫁错郎,完了,你这辈子完了。你根本的选择的方向就错了,下面的命运可想而知,大的纲领都错了,下面的问题随着都一连串全部出来了。

【又云,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相。即境妙也】。还是讲境妙也,还是讲这法,法是最重要的,所以说最重要的东西,你看看,为什么把境妙放在第一个,法最重要,一切境中皆有法,但是你能不能认识到真正的佛法呢?能认识到真实相呢?诸法实相呢?法中有实相,但是我们认识不到,我们认识的都是假相,被假相所迷惑,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假的。这就是因缘所感,你是假的,感得的也是假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思想本身就不是真心在思考问题,真心就不用去思考,我们能够思考的、能够辨别的,都是这妄心在起作用。所以诸法上的实相你看不到,你看到的都是虚妄之相,然后你还把这虚妄之相,反正你们是假的,谁也不认谁是假,你是真的,我是真的,大家就狼狈为奸了。那就随便造呗,造业,胡思乱想,造业,想到哪干到哪,反正没一件事干对的,那最终怎么从生死里面出来呢。?都是造的虚妄,当然生死也是虚妄的,但是在生死里面你是感受不到虚妄的,你确实受这生死业力的牵引,你会感到痛苦,悲欢离合,生死离别,一出一出的戏老在演,有时感到一点痛苦,但是也是无能为力,迷茫啊,没有出路啊,从哪里找出路?找不到啊!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这是讲到第二个了。【又以此妙慧。求无上道。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云云)。 即智妙也】。讲到智慧,这就是智妙。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又云。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又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即行妙】。实际上这里不仅仅完全是行妙,本身有点微妙的感觉了,道场得成果,你看,修行肯定就能得果,证得不同的果位。打个比方,你修四谛法,就证得声闻果。修十二因缘,证缘觉。修六度万行,证菩萨。如果你修的诸法实相,悟得诸法实相,最终成佛。这就是行妙。当然最终的话,我们说真正成佛的这个修行,不要说没事跟我谈什么四谛十二因缘,不修这个啊,就直接修佛法,我就是为了成佛。

【天雨四华】,天中雨什么,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这四种华代表什么意思呢?代表四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住。行。向。地】。人家是表义的,你以为就四种华,为什么就四种华呢,这就有意思的。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白华,大白华,赤华,大赤华,一个是红色的,一个是大红色的,一个是白色的,一个是大白色的,就这四种华。

后面还对应什么,【开。示。悟。入】,开是对应十住,。示对应十行,。悟对应的是十回向,。入对应的是十地。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嘛,分别对应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你开佛知见你就能够进入十住位。你如果示佛知见啦,就能进入十行位。悟佛知见是十回向位。入佛知见十地菩萨,非常了不起啦。

好,你看,打个比方,开、示、悟、入也是有不同,开、示还是不同的,开只是把它打开,打开的话,说句实话,只是门开了而已,还没真正进入呢。好,门打开了,然后就给你显示,你可以看了,可以观察,啊,原来有这么多微妙的地方啊,然后慢慢就明白道理了。明白道理后面就悟了,悟了之后证入这个境界了,你自己本身就已经进到这个境界里面去了,说实话这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啊。

【亦是位义】。后面又说了,【乘是宝乘。游于四方。四方是因位。】还是跟前面住、行、向、地差不多,就代表这四个位次。【直至道场是果位】,这是证得究竟佛果。【是名位妙】,所以大家一看,不讲的话哪里知道啊,你天天读这《妙法莲华经》,游四方,我们就认为四方,东西南北呗。坐是三个车,羊车,鹿车,牛车呗,分别代表什么法,搞不清楚。下什么四华,华很好看,很好看,就是好看,很殊胜,后面代表佛法的什么含义呢,不知道。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佛自己常住在这大乘佛法之中,常住在这实相法之中,他本身所得的法是用定、慧来庄严的,用定力和慧力,实际是福德和智慧来庄严的。【大乘即真性】,真如法性嘛。【定即资成。慧即观照】。这是三轨。这代表三法妙,你看,不给你讲,念偈子念一万遍你也悟不出来啊。大乘就是真性轨,代表我们的真如实相,我们的法身。定是资成轨,慧是观照轨,观照就代表智慧。资成,代表所有其他的助行。【是为三法妙。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又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又一切众生。皆是吾子。又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即感应妙也】。当然这里说的话,还三七日中,思惟如是,这些都是做给众生看的,说实话,演个戏,像佛还要花三七二十一天在那里思考:哎呀,我再观察一下,看哪里的众生根机已经成熟了,我要先去示现,给他们先去说法——不是这样子的。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佛眼观就不用观了,就无谋而应,任运他就会有这种神通,他知道,不用想就已经知道了,感应妙。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神通妙也】。进入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既然有定,自然对应的会有神通,会显示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来。

【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这属于说法妙。【身子云。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又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都让众生到于一切智地,就是最终成佛。【又但说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法,只让众生成就佛,不是让众生去做菩萨,也不是当什么阿罗汉。【又已今当说最为难信难解】,这个难信难解的就是佛法,最难信最难解。【即说法妙】。所以这个说法,我们要是真正能听到佛说法,那太幸福了,你都不要说,佛说的是什么,不要去想,你光听他的声音,哎呀,就已经被——叫震撼都不好说啊,反正已经自然就开悟了,声音太好听了,一下就福德、善根、智慧全部都出来。然后你又能听懂,肯定能听懂,佛说的他对应你的肯定是能听懂的,这一听懂,这一开悟,一日千里啊,一日千里都不够用,一日就相当一劫,修一劫的这么个速度、效率。可惜碰不上啊,碰不上有什么办法,没这个善根、因缘。有些人,说法不重要,说法很重要,看谁说。咱们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讲,没有用的,听一辈子也就这样子,没什么太大进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只要一开口,几秒钟过去,胜过多少劫了,这就是修行。

好,【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皆与三菩提记。又须臾闻者。即得究竟三菩提。又若以小乘化。我即堕悭贪。此事为不可】。你看,现在的还有未来的,只要能够听闻《法华经》一句乃至一首偈子,佛皆会为这样的众生授三菩提记,就是授记成佛。“我没见到佛来给我授记啊?”佛已经暗暗给你,薄子上已经给你登记上了,名字已经登记上了,!感到鼓舞不鼓舞?欢欣鼓舞!虽然我们见不到,心中也偷偷地乐一下,“又须臾闻者”,哪怕只听一小会,即得究竟三菩提,当然不是说你立即就得的,必定能够究竟成就佛果。“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并不说你现在就成佛道,是决定你这一念,直接就跟最终成佛道,他完全就可以连接起来了。只是这中间的话,当然从我们自己个人来说,他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最终才能去完成。但是在佛来说,还有时间概念没有啊,?没有啦,他都已经知道,你在多少劫之后,就直接在哪个佛国就成佛了,你的名字叫什么佛号,你佛号叫啥啦,你有多少菩萨弟子、声闻弟子,你这个国土有多长的寿命,你自己有多长寿命,这些因缘都来了,所以说这就很微妙的事情。我们现在都看不清楚,明天也看不到,未来的事情我们更说不准,没办法说,看不到,佛都知道了。

“又若以小乘化”,如果是只是教众生小乘佛法,那佛就太悭贪了。如果佛是悭贪,他就不叫佛了,还有悭贪心,这么重的烦恼,他还叫作佛吗?有些人说,佛对我不公平,你看跟他们都是说什么,菩萨的六度法,怎么就跟我说人天法。你喜欢人天法门,你只能学人天法。有些人说,师父对我不公平,你看对他这么好,给他学这个书,让他去读《法华经》,让我赶紧就念念这个阿弥陀佛就够了,佛不公平,对我太悭贪了,对他这么慷慨,怎么怎么着。当然我们不能跟佛比,但师父也有师父的考量,可能觉得你基础还稍微薄弱一点,或者你的文化、或者你领悟力低一点,你还是好好念佛就算了吧。不是这个意思,我干嘛悭贪呢,我给你的东西,实际上我又不会失去什么,给你的越多,说句实话我还赚了,给得多赚得越多。布施,法布施嘛,多好啊。但为什么有时候来呢,这个东西当然也不一定是自己有这个智慧,这就因缘啊,大家随缘就行啊。

【又终不令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佛成佛,不是让自己一个人享受,这个佛果多么殊胜、微妙,而是要让一切众生都皆得灭度。【即利益妙也】。他是平等地,他是普遍地,让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佛果、极果,没有任何区别。

好,下面我们再看。【三生起者。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实相的这个境界,不是任何的众生能够做出来的,也不是佛能够做出来的,它是自然而然本身就存在的。所以说,现在我们说这个神,他是造物神,上帝他能造一切世界一切法。都是瞎说,没有谁来造谁,哪有什么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话,上帝怎么出来的?又再问:上帝从何而始呢?上帝又是谁造出来的?难道前面还有一个上帝?那就无穷过,佛教叫“无穷过”。前面还有前面,前面永远都是无穷的,上帝之前又有上帝,上帝之前还有前面的上帝……麻烦了,找到边吗?找不到边!没有的,根本就是不合理的,不用去想。“非适今”。更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本来就有的,这个本来也没有时间概念,不要说本来到底多长啊,什么时候开始,没有开始,有开始就不叫本来。

【故最居初】,什么最居初,就放在最前面,不是说这个时间(在最前面),境妙是在最前面,是这个意思啊。【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迷于这个实相的道理,你就会起种种的烦恼迷惑,你能够解,了解这些道理,你就从这慢慢地产生智慧。闻思修嘛,大家知道吗,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再经过修行,这个智慧不就出来了嘛。【智为行本】,是修行的根本,有智才能导行,才能指导我们的修行,你也不听闻佛法,你也不好好思考,你也不善于总结,你也不亲近善知识,你在这里随便就修,你这不是盲修瞎练嘛,自己在那里瞎琢磨,不行啊。【因于智目。起于行足】,这个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的,修行就像我们两条腿一样的,你都没有眼睛,你瞎走干嘛,肯定得摔跤的,走错方向了,摔跤都算小事,说句实话,关键走错方向。【目足及境三法为乘。乘于是乘入清凉池】,就是这个智慧一样的,乘这个车就会到清凉池,清凉池的话就是最终超凡入圣,证入果位。

【登于诸位。位何所住】。住在哪个地方呢?【住于三法秘密藏中】。前面说什么,真性轨。资成轨,观照轨。【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法界机】。你住在这个法里面,寂而常照,这个照啊,就不需要你去思考的,他本身就是不生不灭,但他自然就有这个照的功能,不用我们去想、去照。比如说这个镜子,镜子它会有思想吗,想,我要照啊,亮起来了啊,影像全部进来啊。我不想,影像就不进来,不会这样子的。往前面一放,自然这些影像就会投射进来。当然这是比喻。有些人又跟我计较,师父这个光纤也是有速度的,有时间的,它零点多少,零零零零零零多少秒才能进来,不是一放就进来。我们不是研究这些东西,只能拿这个比喻去比,你还要我怎么去比,没法比了。

【机来必应。若赴机垂应】,赴众生之机,你去垂应,你从上而下叫垂应,【先用身轮。神通骇发】。你先用这个身体现种种神通,现非常微妙的身体,殊胜的身体,大家一看非常欢喜,这就是神通,有时候还现种种变化。【见变通已。堪任受道】。光身轮不行啦,下面就得说法。【即以口轮宣示开导】。不能随便动口的,当然我们现在没有神通,没办法显神通,先神通先迷惑大家一下,诱惑大家一下。哎呦,这么了不起啊,这么一看,我们得听他的,这个人是神人,了不起,超人,佛,菩萨,下面随便说什么你都听了。现在社会上很多不都这样嘛,你有点什么特异功能也好,有点什么招也好,一下就把别人吸引住了,说什么就是什么。当然佛法没有这些东西。【即以口轮宣示开导。既沾法雨。禀教受道。成法眷属】。你说了法之后,他受到这个法雨的滋润,自然就成为你的眷属了。有些人会想,我说了法之后他会不会不成为我的眷属了。不会的,这是佛在说法。眷属妙。说法妙。不是我们在说法,我们说法没有用,你说别人还不一定听。【眷属行行。拔生死本】。眷属行行,前面这个行是什么呢,动词,后面这个行是名词,按照这个修行的法门去修行,就能拔自己生死的根本,最终从生死里面脱离出来,能够【开佛知见】,能够【得大利益】。所以说你看整个这个顺序它是非常非常严密的,很有逻辑性的。

好,下面还有一小段啊。【前五约自。因果具足。后五约他。能所具足。法虽无量。十义意圆。自他始终。皆悉究竟也】。就用这个迹门的十妙来概括这个因果,来概括自他。法虽无量,法有无量的法,用这十种意思就能够完全地圆满地把它涵盖进去。自他始终不离这个究竟,最终都回到这个究竟,究竟什么呢,妙。境也妙,后面智也妙,行也妙,位也妙,法也妙,什么神通啊,感应啊,说法啊,眷属啊,功德利益,通通都是妙。那么前五,是哪前五呢?就按照这顺序来吧,前面这五个,迹门五妙:境。智。行。位。法。境界的境。智,智慧的智。行,修行的行。位,位置的位,果位的位。法,三法,三法妙。这是属于自,自就已经有因果了。前面比如我们说修行是因,后面证得这个果位不就是果嘛,证得位就是果。后五约他,后面感应。神通。说法。眷属。一直到最后功德利益。这五个是属于他。一个是因果,一个是能所。能说法的,能现神通的是佛,最终感应呢,又有佛又有众生。能够感的是众生,能够应的是佛,最终呢眷属又属于所化的众生。最终得到功德利益当然还是属于众生。当然前面什么神通、说法,这属于佛,佛现神通,佛来说法,属于能。

好啦,《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二上。卷第二,总共有卷十,每一卷又分上和下。咱们等于刚刚讲到这个一点五成,就百分之一十五,就这么个概念,后面还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内容,等着大家慢慢来学习,不着急,慢慢来。这我一看,四年的时间估计都够呛。

好,还有点点时间,这里恰好有两个问题,给大家也顺便回答一下吧。

(问题一:阿弥陀佛!师父吉祥!)前面就不说啦啊,都是恭维的话,(弟子平日也常去寺院参加法会及放生等善行,第十三讲玄义中说到力者,初发菩提心,超二乘上,名为力)。就是我们刚刚发菩提心的时候,你这种力量就已经超过了二乘人。就是刚发菩提心的众生虽然没有开始修行,没有证得果位,但是他这种力量就超过了已经证得声闻缘觉果的这两种圣人。因为他们没有发菩提心,有个前提就是声闻缘觉二乘人没有发菩提心。你是刚刚发心的,属于因位的菩萨,你竟然已经超过了这个果位的二乘,这就是他的力量有多大,是吧。所以大家发菩提心很重要。大家现在就已经超过很多二乘了,你们已经超越好多了,一不小心就是超越了。

(恭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才是真正地发菩提心)。后面会讲到,发菩提心怎么发。每个宗派、每个法门讲发菩提心都不一样。比如咱们说净土法门,他就说得比较简单一点。怎么发菩提心?往生心就是菩提心,你只要信愿持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当然这是比较简单,咱们在这方面推导,求往生不就是为了脱生死吗?不就是最终为了要成佛吗?你成佛还得度众生吧。所以说按照我们一般意义讲,怎么样才是发菩提心呢?上求下化。最简单就概括了。上求无量佛道,下化无量众生。实际上本身这是两个概念,但这两个概念的话,又是相互之间交织在一起的,你要求得无上佛道,你必须要下化无量众生才行。你不度众生就成不了佛道,你成佛道就意味着你已经度了很多众生了,而且接下来还得继续度,就这么回事。就是最终要成就无上菩提,这个菩提就是让自己也成菩提,让众生也成菩提。那么什么是菩提呢,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觉,道,求无上佛道,求无上的觉悟。你要有这么一种心才行。按我们现在说你得积极向上。原来是迷,现在要求觉悟。原来走的不是正道,你现在要走正道。而且这个正道还不是普通的道,是无上的佛道。

那你怎么才能真正地知道呢?比如说怎么去做呢,怎么才能觉悟呢?听闻佛法,学习佛法,好好研究道理呀,要思维、要思考人生,要思考佛法。闻思修,后面还得修行呢,你才能得到一步一步更高的觉悟,最终才能得到圆满的觉悟。当然从一开始发心的话,到最终我们指向无上的觉悟、无上的佛道,这个道你得走才行。你开始发心走,我要走,但你就是不走,那也不行,成就不了。

所以说从这个上求下化又推出来了,四弘誓愿,更细更具体地指导怎么长远发菩提心,你就得认识这些道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无上誓愿成,怎么成佛道啊?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前提。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因,最终才能成就无上的佛道。那好,你要度众生怎么度呢?烦恼无尽誓愿断,知道吗?你要断烦恼才能度众生,才能度脱生死,你烦恼不断,怎么能度脱生死呢?你度谁呢?自己的烦恼也没断,众生的烦恼你更断不了。所以具体都是从这些地方去学习、学法,去思考怎么去针对我们自己的烦恼,所有的错误的一些行为,身语意三业呀,包括自己内心的东西,一点一点去纠正,最终才能成就无上菩提。当然你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你的菩提心就发得更加超越,更高,你起点更高。如果你的认识低的话,你这个菩提心也叫菩提心,但是你这个力量就弱了。力量弱的菩提心,最终可能证得果位就低了。因为这菩提心里面的话,四教皆有菩提心。按照天台宗的说法,三藏教有三藏教的菩提心,通教有通教的菩提心,别教有别教的,圆教有圆教的,最终证得的果位不一样。当然这里面要讲的内容太多了,能讲半节课我告诉你。比如说这个四弘誓愿,它就跟什么对应起来啊,以前也跟大家说过,跟哪个对应起来的,四弘誓愿。四谛啊,是吧。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什么谛啊,苦谛。烦恼无尽誓愿断是什么呢,集谛。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什么呢,道谛。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灭谛。寂灭了嘛,你修道最终才能达到成佛寂灭的这个果位啊。但是都是这么一句话,好像四弘誓愿很简单,但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把四弘誓愿吃透的呢,没几个是吧。太难了。

四弘誓愿里面也有讲究,有众生可度,有烦恼可断,有法门可修,有佛道可成。如果你天天还有这么个概念的话,你属于最低层次,知道吗?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是属于这个层次的,这属于三藏教的四弘誓愿,叫什么呢?生灭四谛。有生有灭,灭了烦恼才能出生死,修了道、修了法门才能成佛。都是有条件的嘛,生死灭了才能证得什么?涅槃;烦恼灭了才能证得菩提。这不都属于生灭法吗?生灭四谛,但是最后它跟世间的生灭法还不太一样,它属于声闻法,虽然也有生灭,但是他还能证得真谛的东西。他能够了分段生死。但是变异生死他就了不了了。

再往下,通教叫无生四谛,知道吗?不需要把这个灭掉,那个才会生,本身这个生的东西就是个假名,本身当下就是无生,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什么呢?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是不是都读过啊,这个境界就不一样了。但怎么才能去认识这个自性,又可以分为空、假、中。空对应什么呢,通教;假对应什么呢,别教;中对应是圆教。当然说假对应别教,有点委屈别教了,主要的是假,它也有中,但是它的中不究竟不圆满。你说无生嘛,如果你执著无生又麻烦了,空中又有假,假中又有空,最终空也不是,假也不是,中才是最究竟的道理。所以大家好好去理解这些东西,就是最终这个发菩提心,跟后面所有的这些信解行证,都完全是联系在一起,你要信,你要解,你这个菩提心才发的起来,但光有信解的话,这个菩提心能够增上吗?能够圆满吗?远远不行,还得有行,最终要证,这个心才真正圆满。

所以说发菩提心也要常常发啊,大家不要天天都是发一样的,没一点进步,念一遍四弘誓愿就完事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天天都这样发,发得都一样,没有进步,是吧。也不去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去,让自己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所以你的其他修行得跟得上,所以大家能够听《法华经》,恭喜大家了。以后你们发这个菩提心,希望都要发这个圆教的菩提心,不要发三藏教、通教、别教的。无上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怎么讲呢?无作四谛。知道吗?圆教叫无作四谛,就包含了前面的生、无生,包括无量。所有的这个过程都已经结束,都已经究竟圆满,最终无作,所作已办嘛,是不是。该作的已经作了,最终才认识到实际上本来什么都没作,为什么什么都没作?诸法实相本自寂灭,难道是需要你造作才能出来的吗。?前面不讲了嘛,不是佛,、也不是人把它造出来的,也不是哪个上帝能把它造出来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原来就存在,只是通过我们自己了解,通过自己修行,通过开悟,通过最终证果,你才能把这个真正的诸法实相寻找回来。就这样的,把自己原有的这种最宝贵的功能给恢复了,其他不好的功能不要了,明白吗?我们又是魔,又是佛。又是众生,又是佛,你不要其他众生的功能,最好全部关掉、毙掉,恢复原来佛的功能。当然最终的话不是关掉,是转化。众生的功能自然就全部变成佛的功能,不需要去消灭众生的功能,屏蔽掉不要了,本身他就是佛的功能,你有这种能力了,点石成金了。成为金子,大家都是金子都是佛。

好这个问题就这样。长远发菩提心。怎么长远,好好发心吧。发愿,你得了解真正的佛法,你才能生起这个殊胜的一种菩提心,你不去学不去努力的话,你想长远都不行,又不殊胜,又不长远,又不坚固,所以先得学习、先得了解。然后光学习了解还不行,后面还得修行,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把这个基础,把它打得更加的坚实,不是说说就完事了。当然这个真正,什么叫做真正呢?圆教的才叫真正,知道吗?其他三藏都不叫真正,当然说得不太好听啊,我们从一般的意义来说,其他也是真正发菩提心,但硬要做个分别计较的话,只有圆教的才是真实的,只有圆教才是最正的,知道吗?其他还稍微有点偏,当然偏的不多,比凡夫众生好多了,(比凡夫众生)不知道修行,不发菩提心,不知道好百千万倍了,但是这里面又有差别。

好再往下,还有第二个问题。(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师父慈悲!师父吉祥!第十三讲玄义原文云。【复次。余经所名九性相。不得入佛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经皆开方便。普令得入】。)就是简单说,其他除了《法华经》之外的所有经典,它名的这九种性相,都不能入这个佛性相。哪九种性相,九法界,佛性相就是佛法界的性相,实际上性相就包括十如是嘛,都不能让九法界进入佛法界的即空即假即中,就空假中三谛。只有到此经,就《法华经》皆开方便,普令得入,让这个九法界最终都能进入这个佛法界,就是开方便之门示真实之相,开权显实,这是第十三讲,这里还挺多的,第十四讲又来了。(第十四讲玄义原文又云。【能通满理。复有二种】。)满是圆满的满。(【一带方便通满理。二直显满理。】)就是一个是带着方便去通向圆满的道理,一个是不用带方便,直接就显示这个满理。(【方等般若。带方便通满理。今经直显满理】。)就说方等经、般若经、其他的经典都是带着方便去通这个满理的,只有《法华经》是直显这个满理,就比其他的经又更高超了。

(智者大师言下之意是说《法华经》开方便而不带方便,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没什么太大问题,开方便示真实,开了方便之后,方便就变成真实了,知道吗?所以《法华经》,你看大家好像觉得它也有方便啊,方便已经不叫方便解了,为什么呢?方便已经变成真实了,融入到真实之中去了,所以说不带方便就这个意思,那其他的经典呢?方便是方便,真实是真实,没有把这个方便最终融入到这个真实里面去,没有经过这个开示。打个比方,你二乘还是二乘,菩萨还是菩萨,佛就是佛,泾渭分明。我这一部分法是菩萨法,这一部分法是声闻法,但是没有做融会贯通。没有经过这个开会,佛教这个《法华经》经过开会,知道吗?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开会从这里来啊,这才是真正的开会。我们开会实际上也是为了统一思想,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发言,但最终我们得把所有的东西都统一起来,或者达成相致,相对统一的一个概念,一个观点,一种说法,这不就开会要达到的结果嘛。佛经也是这样的,《法华经》也是这样的,把小乘人、中乘人、大乘人都召集在一起,我们大家都来好好思考,光求个声闻小果,当个菩萨有意思吗,没意思。成佛,统一思想,这是我们的最高理念,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好了,大家就立即变成菩萨的境界了,知道吗?理想都一样,不一样的,原来的理想很平庸,现在我们的理想非常高远,就这么回事嘛。那还有小乘人吗,没有小乘人了,名字叫做小乘,他证的是小乘果位,但他实际上已经是菩萨发心了,属于菩萨级了。这就是《法华经》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其他地方就没把这些东西给点破。《法华经》呢,一开会,所以开会很重要啊,当然还得看开会的这个水平,组织开会领导者的水平很重要。水平高,大家这个整个境界全部都拔高了,又能统一,又能拔高。有些倒是统一了,水平太低,本来人家高的被你拉下来了弄不好。你这个思想不对头啊,不能这么想,实际上人家是很开放的,还挺有自己的见解的,结果你这思想太低微了,不行了,把人家,不要这么想,还是回到我们老路上好,还是保守一点好,怎么怎么着,没办法人家也被迫去执行你的路线了,只能这样。所以说这个很重要。(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

(伏请师父慈悲开示,在《法华经》中佛陀究竟是如何跟众生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我怎么给你讲,大家去学《法华玄义》就知道了,佛陀怎么示真实相,咱不正在学嘛,是吧。其他的法都是方便,只有佛法才是真实的,是吧。这一点的话只有《法华经》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其他的经典里面都没有。《华严经》里面也没有说出来,那《华严经》讲得这么好,还五十三参呢,把菩萨还分为五十三个阶位呢,知道吗。《法华经》没有。菩萨都不能分阶位,不要说菩萨不分阶位,声闻都不能分阶位,甚至是什么,普通的凡夫都不能分阶位,为什么呢?经过开示之后,大家最终都要成佛。干嘛还得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啊,大踏步地,快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快步、快车道地进入佛道,这才是。当然这个东西也还是有因缘基础的,并不是大家都来,是你因缘已经成熟了,虽然大家已经现在好像表面上是三六九等,但实际上大家已经具备听闻这个佛法的根机了,在这个方面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听法开悟方面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在修行的时候还肯定是有差别的。人家有些人已经听了无数遍了,你是第一次听。人家已经过去修行过了,所以他听完之后他修行力很猛,很精进,很勇猛。你听完之后呢,也修,但是说句实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够精进,不够努力。但也算是修了,就这个意思,不一样,根机还是差着呢。

又怎么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就走其中的最正最直的一条道,其他的方便,其他的道都不要了。但说无上道,只说最终的,无上的佛法。当然这里面的话你想行这个佛法的话,必须要认识到什么才是佛法。并不是表面上我们说需要舍方便,实际上不需要舍方便,舍方便是一种什么,是个语言,这个概念还需要有舍,方便已经是真实了。恭喜你,你已经中奖了。你已经从穷人变成富人了,还有穷人吗?不需要舍,你当下已经是富人了,你是富翁了,干嘛还要把你叫做是穷人呢,已经脱贫了,从此之后这个穷人的名字跟你毫不沾边了,大家都是富人。当然这个富人有些人说,师父你也不是说过,当大家都是富人的话,也就显不出我有多富有来啦,大家都平等了嘛。不对,是吧,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跟大家讲啦,我说的是相待的妙嘛,相待富,当然它就不成立,当大家都富的话没有什么穷人可以做对比的话,你就显不出你的财富。但还有绝待妙嘛,今天不是讲的绝待妙,不需要穷人做你的陪衬,你本身就是富,因为你是最富有的,你已经知道佛法了,你还需要旁边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人才显得你多有钱吗,不需要了,是这个概念。

好啦,反正讲起来很容易很简单,心中也很爽,说句实话让大家做起来确实很不容易的。大家不要讲,这个东西法是讲到这个地方,但是大家做的时候,说句实话恐怕还得次第而修,这说句实话很那个,不要说我听了《法华经》,哎呀,好像觉得自己一下就变成这个菩萨,圆教菩萨。一切法本来无生嘛,本来寂灭,修什么修,不需要修,是不是。他开始就把自己太当回事了。你这个思想水平,或者你这个思想境界虽然提高,但你这个修行的能力的话,还得从最低一步一步往上走,知道吗。指导思想现在的话对你来说,暂时还不能起那么大的效果,你先把这个武器先放到这个武器库里面,有时候拿来用一用,基本上说实话暂时用不上。你先把那个次一等的武器拿出来,因为你宝库里面很多东西,你先掌握这个比较低技术含量的这个武器,然后你以后再锻炼,再换一个武器,更高级的,更高含量的,那才能使。现在是先把这个宝贝先让你请回家,你不要以为自己就能使了。这一使。好,完了,出事故了,出事故了知道吗?你驾驭不了它。但是你又想要,这就是问题。所以学佛法也是这样的,不要认为醍醐就是好的,醍醐确实是好,客观是上好事,但是你一吃醍醐,你受不了啊,补得太过了知道吗。就像世间你吃着补药呢,虚不受补,太虚,我们业障太重,障碍太多了,你一修这个东西的话最终出问题。所以说你开始慢慢来,先把自己这资粮、把善根培养得更加深厚一点,你才能把更好的这个法门引进过来,你自己真正地去实践,一步一步地次第而修。

好啦,今天就讲到这里,最后请大家一起合掌,我们来做一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玄义1
妙法莲华经玄义2
妙法莲华经玄义3
妙法莲华经玄义4
妙法莲华经玄义5
妙法莲华经玄义6
妙法莲华经玄义7
妙法莲华经玄义8
妙法莲华经玄义9
妙法莲华经玄义10
妙法莲华经玄义11
妙法莲华经玄义12
妙法莲华经玄义13
妙法莲华经玄义14
妙法莲华经玄义15
妙法莲华经玄义16
妙法莲华经玄义17
妙法莲华经玄义18
妙法莲华经玄义19
妙法莲华经玄义20
妙法莲华经玄义21
妙法莲华经玄义22
妙法莲华经玄义23
妙法莲华经玄义24
妙法莲华经玄义25
妙法莲华经玄义26
妙法莲华经玄义27
妙法莲华经玄义28
妙法莲华经玄义29
妙法莲华经玄义30
妙法莲华经玄义31
妙法莲华经玄义32
妙法莲华经玄义33
妙法莲华经玄义34
妙法莲华经玄义35
妙法莲华经玄义36
妙法莲华经玄义37
妙法莲华经玄义38
妙法莲华经玄义39
妙法莲华经玄义40
妙法莲华经玄义41
妙法莲华经玄义42
妙法莲华经玄义43
妙法莲华经玄义44
妙法莲华经玄义45
妙法莲华经玄义46
妙法莲华经玄义47
妙法莲华经玄义48
妙法莲华经玄义49
妙法莲华经玄义50
妙法莲华经玄义51
妙法莲华经玄义52
妙法莲华经玄义53
妙法莲华经玄义54
妙法莲华经玄义55
妙法莲华经玄义56
妙法莲华经玄义57
妙法莲华经玄义58
妙法莲华经玄义59
妙法莲华经玄义60
妙法莲华经玄义61
妙法莲华经玄义62
妙法莲华经玄义63
妙法莲华经玄义6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学《法华经》对修净土有哪些好处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佛学漫画】《法华经》故事之富翁穷子喻

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子,具有佛性并且皆可成佛,然而有...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对于冥顽不化的恶人,我们该坚持吗

问: 法师,实在难以对恶人和我讨厌的人生起真实的慈...

改造贫穷为富贵的方法

1、忏悔自己过去身体、语言和心念上所造偷盗的罪业。...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仪轨

(凡礼忏者。外之威仪、内之观想。必须先期习熟。免得...

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

【佛教词典】四相

【四相】 p0399 瑜伽三卷八页云:云何建立生、老、住、...

【佛教词典】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

关于近日流传讯息之郑重申明

近日常有热心居士辗转传发简讯、电子邮件,论及: 慧...

如何判断发心的正与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

看到莲华跟佛出现在空中,该怎么办

问: 请教老和尚一个修行上的问题,遇到了境界。如果有...

不断「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

人生短暂,行善不能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多做善事,...

悟苦修净业,缘熟径生西--张老居士往生纪实

张水金老居士,江西景德镇人,是一位虔诚的菩萨戒弟子...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是心不清净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像一块脏兮...

对人生充满信心,枯燥的工作都能变丰富多彩

对任何事业,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充满热情。同样...

随心造业,随心转业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释迦牟尼佛管送,阿弥陀佛管接

在《悲华经》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在一尊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