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有情众生的生命为什么会相续

净界法师  2021/12/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有情众生的生命为什么会相续

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

所以我们想了解阿赖耶识是怎样相续变化的,它背后推动的因素是什么。这个“自相”是一个总说,“因相”跟“果相”是别说。可以说,“自相”是一个总相,“因”跟“果”是别相,这个三相有这样的关系。

我们看下面的解释。解释当中分成三科:一,自相;二,因相;三,果相。

我们先看壬一的“自相”。

什么是阿赖耶识本身的自之体相?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

这一段很重要。我们前面都没有探讨阿赖耶识是依止什么因缘而变化,这个地方就探讨了。就是说,什么是阿赖耶识的“自相”?“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

先解释这个“杂染品法”。这个“杂染品法”,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第六识的明了分别心。第六意识为什么叫“杂染品法”呢?第六意识在活动的时候,它依止第七意识为根。这个第七意识是恒审思量的自我,由此就产生了第六意识不管造善、造恶都是以保护自我、爱着自我的私心为出发点,所以它所有的活动都叫作“杂染品法”。也就是说,凡夫的第六意识都是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不管造善、造恶都是这样。

当然,这个第六意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唯识说就是一种“熏习”。我们只要一睡醒,第六意识就开始活动了,不管是在杂染的环境还是清净的三宝的环境,它就是不断不断地活动。这样子的活动就造成了——“为彼生因”,这个“彼”就是阿赖耶识——它是使令阿赖耶识不断不断生起变化的原因。

这个是唯识学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说,有情众生的生命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阿赖耶识的种子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第六意识不断地造业,又去改造了阿赖耶识的种子;阿赖耶识的种子又去创造第二个第六意识,第二个第六意识又去造业,又改变一个新的阿赖耶识;这个新的阿赖耶识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这个新的第六意识的造业又创造一个新的阿赖耶识……就是所谓的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种子又起现行……这就构成了有情众生生命的相续。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故。因为阿赖耶识能够去摄受、执持所有的种子,使令它相续地运作下去。这个就是它的总相。所以我们说,阿赖耶识是一个根本无明,它创造一个第六意识的枝末无明。但是这个枝末无明不断地造业,又去影响到下一个根本无明;这个根本无明又创造一个第六意识的枝末无明……所以说,影响第八识的主导者就是第六意识。

那第六意识从哪里来呢?第六意识是第八识创造的。第八把第六创造出来,第六又把对方改造。改造以后,第八又创造第六出来,第六又改造第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会不断地流动,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造业,第八识就把这个业力保存下来,来当作下一期生命释放业力的一个因素。这就是它的“自相”,所谓自相当然是指它的一个总相。

从这样的一个总相,再开展出它的因跟果两种相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生死长远,厌患舍离

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日,一位...

生死的大事

【然平日则区区趋名竞利,虽百钱之物,亦不肯弃舍,而...

「相随心转」要如何转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个很重要了相随心转。那么相由心...

人生的老病死非常无奈

到了老了,你看人的一生,你想想,是毫无意义的。几岁...

跳脱轮回识因果

昔时,佛在舍卫国为天人说法。当时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

为了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这两件事

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续,它...

佛教为何反对自杀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向死的存在。在人的一生中...

早一点认命,才可能早一点上路

我们讲到十二因缘,佛教的生命观,它是建立一个无量生...

宝贵的「一时」

时间长河源远流长,无始无终,随着日月轮转。为了计时...

佛教对「食」的定义

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食。...

印顺大和尚:师父圆寂日正是12年前带我出家时

师父,我来了昨日21时,印顺来到弘法寺后山本焕长老化...

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一般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族群而独自生存,出家佛弟子宗...

【佛教词典】龙象

原指象中之殊胜者,比喻菩萨之威猛能力。维摩经卷中不...

【佛教词典】圣行

五行之一。即佛菩萨等所修之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

今世相貌不好,但是修行可以补相

我们身为住持佛法的出家人,要如何培养自己的福慧、如...

猴子在佛法中的故事

各位腾讯佛学的网友们,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借...

妙高禅师

妙高,字云峰,长溪人,他家世世以儒学为业,他母亲临...

静坐的利益与方法

静坐的利益 静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对于身心健康,确为...

星云大师《无常的价值》

在一般人的思想观念里,大都不喜欢无常,总觉得人生无...

佛教是什么

问: 是否可以从超越于门派的高度,也可以说是基于各...

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欺负弱小犹如为自己挖坑

佛经里经常用一句话形容佛的功德:如大调象,亦如沉渊...

说诚实言--佛教戒规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反复提到了诸佛说诚实言一...

努力工作,但不能混杂贪念

佛陀教导我们要努力工作,但是我们的行为不能混杂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