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净界法师  2021/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二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四面:

举要言之,若作种种五尘,恼乱于人,令失善法,起诸烦恼,皆是魔军。以能破坏平等佛法,令起贪欲、忧愁、瞋恚、睡眠等,诸障道法。

这以下智者大师讲完魔境的差别相貌以后,他做了一个总结:举要言之,或者是做种种的五尘,他的目的,恼乱于人,令失善法,起诸烦恼。这个魔在恼乱我们的时候,基本上他是两个次第:

第一个他会先让你令失善法,你本来念佛念的好好的,你这个魔境禅相会出现,你一定是先把佛号忘失了,把止观的功德先忘失了,亡失你的所缘。然后第二个次第,你看到禅相才会生起贪欲,嗔恚的烦恼,这个是魔在破坏止观的一贯的方式。第一个一定会让你失掉止观的所缘境,然后再使令你生起烦恼。

以能破坏平等佛法。佛法的关键是依止这个真如佛性,平等佛法,令起贪欲、忧愁、瞋恚、睡眠等,种种障道的法,这个都是属于魔。

这以下把这个魔,智者大师引用《智度论》加以解释。智者大师说的这个魔是内在的烦恼魔,因为智者大师的意思,内魔不生外魔不起的。引《智度论》有十种的魔军。

如经偈中说:

欲是汝初军   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   渴爱为第四

睡眠第五军   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   瞋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   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众军   压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   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   度脱一切人

这以下智者大师讲出了,我们在修习止观的时候,有十种的敌人。

第一种敌人,欲是汝初军。这个欲指的男女的贪欲,这个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说我们无量劫来,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呢?当然这当中有很多因缘,但主要的因缘就是贪爱男女的色身,这个贪欲的烦恼,可想它的力量有多大,它使令我们一次一次的无量劫的在三界里面流转,而每一次的流转都受到很多很多老病死的痛苦,但是我们在这样的痛苦当中,我们还是欢喜跟贪欲的烦恼一起活动,可见它的力量有多大,明明知道这个生死是痛苦的,但是还是愿意继续流转下去。

当然这个对治,佛法的对治从根本上的,对治颠倒。为什么会有贪欲呢?就是我们认为男女的色身是美妙的,这个净颠倒。所以我们应该观察,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长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观察我们色身的相貌,从内在的观察是一堆白骨,内盛三十六种不净物的合和,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而且它还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九孔经常流出不净物,这样子的观察就把我们内心当中那种清净的颠倒,慢慢慢慢就消灭了,使令我们恢复一种智慧的光明。这个欲是我们第一个要挑战的。当然这个不仅仅是止,要修观的,修不净观。

忧愁为第二。这个地方的忧愁指的修行人,说我们刚刚开始修行的人,断欲去爱,我们放弃了三界的欲望,但是这个时候止观的功德还没有生起,这个时候内心会有忧愁的感觉,出了家以后,或者发心修止观以后,你感到闷闷不乐的,这个就是忧愁,因为你平常的心情,你欢喜做这件事情,做那件事情,你才会感到快乐,虽然它本质不是快乐,但是你自己认为这样做是快乐。那现在你知道做这做那是障碍止观了,你勉强自己不去做,你这个时候就会忧愁。

这个忧愁的对治,你应该去思惟这个放逸的过患,思惟修行的功德,思惟你未来的广大的功德,这个时候对治你的忧愁。这个是第二军,这个一般都是在修行的时候才会有的。

饥渴第三军。饥渴是对饮食的贪着,当然这个饮食不能完全断除了,这个要调和,使令它能够很正常,要调和。

渴爱为第四。这个渴爱是指生活的资具,对于一般的生活资具,房子了,车子了,生活的资具。

睡眠第五军。睡眠也是调和,也不能完全断除的。

怖畏为第六。这个怖畏是说你曾经造了一个杀盗淫妄的罪业,你真实的在佛前如法的忏悔了,但是你内心当中还是怖畏,这个就障道了。尤其是临命终的时候,你要生起怖畏啊,饶你有再大的功德,都经不起这一次的怖畏。

所以临终的关怀,他一定要把你心的挂碍解开的,让你内心能够开朗,你念佛才能感应道交的。你心有千千结,念佛也没用,没办法感应道交,所以这个怖畏也是很厉害的。当然这跟智慧有关系,你如果认为这一切法都是真实的,造的罪业就永远不能消灭了,罪业的本性是真实的,那你是要消灭这个怖畏就比较困难。

你要是能够从生命的根源去思惟,我们生命的根源是一念的清净心,从一念的清净心来观察我们各式各样的烦恼,各式各样的罪业都是如梦如幻,它能够假借因缘而生,它也能够假借因缘消失。诸法因缘生,可也能够诸法因缘灭。假借一念的颠倒造罪而显现这样的罪业相,也能够假借一念的惭愧心,依止清净的仪轨,也能够消灭,这样子来消除怖畏。当然这个消除怖畏不是等到临命终了,平常就应该把你有怖畏的地方赶快消除掉。

疑悔第七军。这个疑,就是怀疑师长,怀疑法门,怀疑你自己的力量,疑师、疑法、疑自。悔是后悔,你不该做的事情做了,做了以后就后悔,这也是一个障道的,疑悔。不过这个疑比悔更厉害,信为道源功德母,你有各式各样的病,你对佛法很有信心,师长有信心,你还有救。你对教育你的师长,对各式各样的法门有怀疑,那就比较困难了,这个人的信心善根薄弱,就比较有困难了。

瞋恚为第八。当然一般人也经常会发脾气了,这个不谈。假设是一个修行人,他会发脾气啊,多少这个人是一个精进的人,多少。或者是持戒精进,或者是打坐精进,或者是智慧精进,总之他内心当中一定有一个他感到骄傲的功德。那这么有功德怎么会有嗔恚呢?因为他有这个功德,他就会跟别人相比,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放逸的境界,就开始生气了。

菩萨戒对这个嗔心的诃责的制法特别的重,你看菩萨戒有不少是跟嗔心有关的,嗔心不受悔,嗔心不受悔还是波罗夷罪的,你发了脾气,别人向你忏悔,你说,不可以,你对我忏悔,我不能接受,这是原则问题,波罗夷罪。你看佛陀制这个罪制的这么重,因为你这个菩萨,你要利益有情,众生才不管你智慧高不高,你对我慈悲心,我就皈依你。所以你要把这个佛法散布出去,这个慈悲心是根本。嗔恨心重,没有人亲近你啊,你这个人太清高了,曲高和寡,佛法就不能流通出去了。这个小乘的戒重贪,小乘以出离心为主,这个贪是生起的根本,菩萨以利益有情为主,佛陀对这个嗔制法很重。这两是不同的角度了。

利养虚称九。有各种各样的利养,财富了,资具了,各种利养,或者是是虚名,欢喜别人的尊敬,这个虚名是比较困难对治的。比如这个人有一个师长,你跟另外一个同参道友在一起,这个师长给另外一个人东西,没有给你东西,你内心一定不高兴。你为什么不高兴呢?你并不是很在乎那个东西的价值,而是说你怎么看不起我呢?主要还是在乎那个虚名,那虚名的执着比那个财富还厉害。当然这个虚名跟“我”有关系了,我们认为有一个“我”的人,他就欢喜别人尊敬。

自高慢人十,这个自高也是跟我有关了,这个功高我慢一般也都是有点功德的。

中国文化的《易经》,就讲我们人生命要怎么样趋吉避凶,《易经》讲了很多。什么是易?有三层意思:

第一个是变易,说明这个现象各式各样变化的相貌,叫易经。说一个人富贵可能变得贫穷,贫穷也可能变得富贵,这个生命的现象是变化的。第二个这个易当不变异讲,这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规则存在,这个易又有不变异的意思。第三层这个易当简易讲。就是《易经》这部经的殊胜,它能用简易的文字来表达生命玄奥的道理,叫做易,有三层意思。

那么为什么它说简易呢?《易经》说了很多,主要就是两句话,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总持《易经》的内涵:

第一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希望趋吉避凶,那怎么办呢?积善,你积不善,你就会有灾难出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希望趋吉避凶,那怎么办呢?断恶修善。

第二个谦受益,满招损。《易经》对这个谦似乎特别赞叹,谦卑会使令一个人不断的受益,你高慢只有让你自己折损你的功德,对你一点都没好处。我们中国文化,对这个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似乎特别的重视。你看南传佛教,西藏佛教,对这个谦卑不是很强调,当然佛法讲无我观,其实那个谦卑最后的方向,它是跟无我相应的,你虽然刚开始是从有相的谦卑下手,但它的目标是趋向于无我的。

如是等众军,压没出家人。前面十种烦恼的军队,破坏的是修行人,出家人是个代表,也包括在家的修行居士,那怎么办呢?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这是佛法的一个殊胜处,佛法面对烦恼,怎么办呢?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这个禅就是指止,禅定力。心于所缘无分别住,这是止。这个观就是对诸法实相的观察思惟,以这种止观的力量来破除我们心中的种种烦恼。

我曾经遇到一个天主教的神父,这个神父出家很多年了,我说你们天主教当中,人总会有烦恼的,你们也是出家了,出家以后有烦恼怎么办呢?他说我们去打羽毛球,游泳啊,把这个精神体力发泄一下,当然这也能暂时的去调伏烦恼。佛法调伏烦恼的态度不是让你去打羽毛球,去游泳,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佛法是从内心的颠倒下手,从根本上下手。破掉这个烦恼有什么好处呢?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成就自利的功德,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我还是把这样的禅智力来广度一切的众生,告诉后来的修学者如何的修止修观。

这个是智者大师引用龙树菩萨《大智度论》的一个偈诵,前面是说明这个魔境的相貌。

戊三、除却之法

说明消灭魔境的方法。

行者既觉知魔事,即当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静,彼自当灭。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禅相,而这个禅相我们感觉它使令我扰动不安的,它对止观是破坏的,我就知道,哦,这个是魔事干扰我。怎么办呢?我不能随顺它,即当却之,我应该想办法消灭它。那怎么个办法呢?

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

修止,这个止,智者大师指的是体真止。你看到一切各式各样的境界,你应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个真实的男众女众,一个老者,来跟我讲话,它都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内心当中能够不忧不怖,不取不舍,不妄计分别,这是讲到由粗而细,先从不忧不怖下手,然后再不取不舍,然后再不妄计分别。

这个不取我们容易理解,还要我们不舍,智者大师说你还不要刻意去舍,因为它不真实,不真实的东西你怎么能够去舍呢?息心寂静,彼自当灭。意思就是说,你内心当中有魔境出现,你继续念你的佛,安住在佛号上,用佛号来锻炼它,它如果是跟这个佛号相应的,它就会增长广大;它如果跟佛号不相应,它就会慢慢消灭。用修止来消灭。

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

第二个修观却之。如果有种种恐怖的或者是可爱的魔境,你修止它不消灭,因为一般的修行人,他不一定是念佛,没有佛力加被,他可能是数息,这个魔力太强,修止还是不去,你怎么办呢?修观。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被何所恼?观察我们这个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一念心,它是不见处所的,换句话说这个明了的心,它是随着因缘刹那刹那生灭的,刹那刹那的生灭,这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我不可得。我不可得,你来干扰我,那么我不可得,你干扰谁呢?这个时候,寻当灭谢。因为这样的一种对立心消灭以后,它也就慢慢的消失了。我们讲感应道交嘛,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单方面的,有一个能感的,又有一个能应的,感跟应要嘛两个,要嘛都没有,感跟应去掉一个,另外一个也是不存在的。

若迟迟不去,这个魔境,如果他过去跟你没有什么怨仇,他只是你修止观,他故意来破坏你,这可能容易过关。如果说他过去跟你有一点怨仇,我们的生命有无量的生命,不是今生才有生命,过去生生世世多多少少得罪了一些人,这些人刚好到鬼神道去了,还有一点福报力,你刚好得到人身,又开始修行。这个时候,这个鬼神是有神通的,他一看,哎呀,我过去的怨家要修止观了,要离开三界到极乐世界去了,我现在不找他,更待何时,那这样子夹带着怨仇而来的,就不容易了,就不是说三两下修止观,就容易消失的,因为他那个恨,太重了。

但是我们不要怕,这怎么办呢?但当正心,你还是端正内心,勿生惧想,不惜身命,正念不动。智者大师很强调不惜生命。不惜生命,我也去体会这件事情,你一个人怕死,你心中那个正气就薄弱;你一个人果真不怕死,你那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那力量不可思议,那个正气啊,不要说我们修行人,古时候那些读书人,那种士大夫,男人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他只是为了让世间上留下一个美好的名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就能够发动出那种浩然正气。一个人不怕死的时候,力量很大的,就能够感动很多人。

那么说,你为什么不怕死呢?每个人都爱惜生命啊,不过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想,你不管怕不怕死,你迟早要死,不是说你不怕死你就不死,而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来生去哪里,就是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未来还要面对无量的生命,这是我们所关心的,不是我们今生死不死,今生是一定要死的,那我们今天修行是为什么呢?追求来生尽未来际的安乐,是在这里,还不是在乎我今生死不死。

智者大师这个地方讲出重点。不惜躯命,正念不动。你一个人不怕死以后,你还不一定会死,你内心那个正气发动出来的时候,那浩然正气力量不得了。当然,只是一念的正气是不够的,不怕死还不够的,还要正念不动。什么叫正念不动呢?这就是智慧了。

知魔界如即佛界如,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察魔的境界,魔那一念无明妄想的境界它是毕竟空,佛的境界是万德庄严,但是那明了性的本性也是毕竟空,魔境如佛境如,一如无二如。换句话说,从如的角度来观察,佛跟魔是一体的,都是从如的角度。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

我们前面说过,魔王他内心的活动范围很广大,他能够现出凡夫的杂染的各式各样的相貌,他也能够现出佛陀的大威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放大光明的相貌,但是有一个地方是魔王那一念无明妄想的心不能到达的,那就是一个毕竟空的一种涅槃的境界,所以说,你观察一切法如的时候,你跟他就没办法感应道交了,所以说魔境自然慢慢消灭,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你内心当中跟涅槃的法相应以后,你的力量会增长,你本身这个抗拒魔的力量会增长。

在这个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他提到一件事说,莲池大师是在云栖寺做方丈,有一天一个信徒说,师父,山下有一个道士很有加持力,一个人有什么灾难有什么病痛,他念念咒加持一下就好了。哦,莲池大师很好奇了,有一天就专程下山去看这个修行人到底是做什么事情有这么大的加持力。

莲池大师观察以后,做了一个结论。他看到一件事,他看到人家供养这个道士,这道士不管对有钱人,对贫穷的叫花子,他完全的一视同仁,你供养他什么钱,他不看的,他全部就丢到那个功德箱去。莲池大师说,一念的平等心就有加持力,加持力怎么来的,就是那一念平等心,这个一念的平等心跟什么相应呢?那是跟真如相应。佛陀为什么能现出那么多的功德呢?三昧神通,那就是从真如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观察,佛的境界是如,魔的境界是如,一如无二如,我们这一念心是跟佛性的平等心相应的,这个时候你会得到佛性的加持力。

这个正念不动,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你观察这个如的境界,你得到自性的加持力,自性功德的加持力,这是第一点,增加你的抵抗力。

第二个,你观察如的境界,魔不能观察如,你到如的境界,他不能到如的境界,这个时候你们之间的因缘就慢慢淡泊了,因为没办法感应道交了,因为这个如的境界是魔王所不能到达的,这两层意思。

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妇,当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著,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为。

如果说这个魔境经常都不消失掉,有时候现,有时候不现,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要生忧,因为这个正念不动,不容易啊。我们有时候正念不动,魔境消失了,但是我们的内心偶尔会跟这个如的境界相应,但是不能长时间,我们攀缘心太重了,我们一下子又从如的境界出来,又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活动,又被魔王抓到,这时候,没关系,你也不要忧。

为什么?因为从古到现在,没有一个坐禅人见到魔化做虎狼真的把你吃掉,也没见到一个魔王现出男女,来真的跟你做夫妻,因为那都是幻化不实的,那只是你心中的影像而已,他不会真的把你吃掉的,那你为什么会有障碍呢?障碍是你自己生起的,罪从心起将心忏,功德是你自己生起的。这个止观呢,怎么会有止观呢?不是佛菩萨给你的,是你内心当中根据止观的法门的操作生起的。怎么会破坏止观呢?也不是别人破坏的,是你自己破坏你自己生起的止观。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功德一定是你自己的内心生起的,而破坏你功德的,也一定是你的内心,不是魔王。所以说,只有愚痴的人心生惊怖,及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你是自己破坏你的止观,不是魔王。

无智受患,非魔所为。这句话就讲的很明白了。你一个人受魔境干扰破坏止观,你还不能完全怪别人,因为魔不能真实破坏你的止观的,他能破坏你的止观,他那么辛苦干什么呢?他还现出那么多的境界,他直接破坏你止观不就成了,就是说,他是引诱你,让你自己破坏止观。

所以智者大师这一科标的题非常的好,觉知魔事,这个关键在这个觉知,要你觉悟,觉悟这个魔的境界是虚妄不实的,就是做这件事情,你能够对这个魔境,不迷不取不动,关键在这个地方,他还不是要你消灭魔事,要你觉知。

前面的对治方法,都是偏重在一种自力,安住在自性清净心的功德力。第二段就偏重在法力,佛法的力量,有时候我们内心羸弱,就需要靠法力的加持。

若诸魔境恼乱行人,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

如果这个魔境来扰乱行人,很久很久都没有去,那当然这个表示你跟它怨恨结的很深,这个时候你不要害怕,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也不要怀忧惧,那怎么办呢?读诵大乘经典,读诵《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一方面加强你的正念,一方面加强你的正气,这个经典都有正气。

或者诵治魔咒,《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默念诵之。这个默念诵之,是指在禅定的时候,出禅定的时候就要出声了。如果经常存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这个在禅定的时候默念诵之,如果是在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这个很重要。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再三的强调,念佛人兼念《大悲咒》,因为我们无始劫来,跟很多人有很多很多的问题,盘根错节,一时之间也不是容易处理的,你诵诵《大悲咒》保护自己,这个也很需要,当然出定以后,诵《大悲咒》要出声。

或者忏悔,生惭愧心,对于过去所造的罪业,至诚的忏悔,拜拜《八十八佛》,或者诵波罗提木叉,颂戒,总之邪不干正,邪不能侵犯正,久久自灭。邪不胜正,那为什么会有邪呢?就是正气不够,所以要加强这个正。

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

智者大师说,我们对治这个魔境,关键是在这个正念不动。

在这个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我们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刚开始那个齐恒公,春秋五霸,第一个霸主,齐恒公,相管仲,九会诸候,一匡天下。但是齐恒公,刚开始的时候发生一件事情,他还没有做霸主的时候,这个鲁国,就是孔夫子的国家,他得罪了齐国,得罪了齐桓公,齐桓公很生气,要讨伐鲁国。这个时候齐桓公派鲍叔牙做将军,领着几千个兵车,浩浩荡荡从齐国一路杀到这个鲁国的边界去,从这个鲁国的边境势如破竹,那当然这个鲁国鲁庄公派这个朝莫为将军五百兵车去抵抗,五百兵车怎么是几千兵车的对手,一下就打到长塑,打到这个鲁国国都的附近了,最后一战,这个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把整个鲁国的国都都包围起来了。

这个鲁国的国君就很紧张,这个时候有一个大夫就举荐朝刿,说朝刿能够帮助我们退敌,朝刿这个时候就领着鲁国的最后一千个兵车去打仗,如果失败的话,鲁国就灭亡了,朝刿跟这个鲍叔牙两个对势,当然那个时候朝刿一看啊,鲍叔牙气势旺,他从边境一路打过来,三战三胜,把朝莫打的都完全没有信心了。

这个时候齐国就先击鼓,当然第一步就攻击,这时候鲁国就一直退一直退一直守,这个时候朝刿就说,我们先不要击鼓,等到他击完三次再说。当然第一次不击鼓就损失了一些兵将,第二次再击鼓,鲁国又再退,用那个挡箭牌挡;第三次又击鼓又退。三次击完鼓以后,朝刿说,我们现在可以击鼓了,这个鲁国一击鼓的时候就一下子把齐国打败了,打败以后鲁庄公很高兴,说,你怎么能打败他们呢?

这个朝刿就讲出一个很有智慧的话,他说,夫战,勇气也。打仗这件事情不是看人多人少,打的就是气势。你看看鲍叔牙,你看他那个时候的气势多旺啊,你怎么打得过他,他从齐国浩浩荡荡领着齐国的军队兴师问罪的,他从边境一直打过来,你也看到了,那是三战三胜啊。这个时候气势正旺,我们不能去抵抗他,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说,他第一次击鼓的时候一鼓作气,你看到了;他第一波攻击的时候那第一波的攻击势力非常大,再而衰,你看他第二次的时候,就差了;第三次攻击的时候,因为打仗是双方面的,我不跟你打,我逃,那你还跟谁打呢?第三次打的时候就没有力量了。那就是我们反攻的时候,彼竭我盈,你的气势正在衰的时候,我的气势正旺,因为鲁国正退,那个兵将是很生气的,忍了很久了,击鼓的时候,所以这样打,打胜了。

我们跟魔军作战也是用朝刿这个方法。可能我们过去的怨亲债主在鬼神道或者是魔王,夹带他过去的福报,这个时候,当然我们会念佛念法念僧,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去,那肯定气势是很旺,但是世间上的事情有为法,会有用完的那一天,不管你是你的福报力,不管是你的气势,他总不是真如,真如是不生不灭的,它只要牵扯到有为法,他每一次对你的干扰,他就会折损一定的兵力,一定的福报力,你就跟他耗着,正念不动,就是这句话。你或者安住在你的空性清净心,或者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咒,他总有一天会把他的福报力耗完,因为他干扰出家人修行人他折损的福报力也很大的,当然他的心情是玉石俱焚,但是你就是正念不动,就是用朝刿的方式。

这个地方智者大师在文字当中就有这一层意思,你要不惜身命莫怀忧惧,但当端心正念坚固,就是这样一种原则。这个是讲到消灭魔境的方法,最后做一个总结。

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乱,或喜或忧,因是成患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即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

这个是说明你着魔的过患,所以我们修行人要亲近善知识,这很重要的,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什么要有善知识的指点呢?因为经常会有魔难,特别是末法时代,魔强法弱。魔入人心以后,他会使令我们心神狂乱,或者是喜或者是忧,因是成患甚至于死亡。如果说你这个人有点福报力,他会给你一些邪禅定跟邪智慧,给你一些神通陀罗尼,使令你说法教化,人皆信伏,但是后即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最后你会造很多的罪业。

如是等诸异非一,说不可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

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

总之这个魔事很多,有各式各样的境界,说不可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人在坐禅中的时候,要不妄受诸境界。就是不要去取着这种魔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关键还是在观诸法实相,观一切法空,善修止观,无邪不破。

故释论云。《大智度论》上说,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你跟诸法实相不相应的,跟清净心不相应的,这一切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生死流转的事业,也就是跟魔相应的事业,因为魔的事业就是要大家一起在三界中流转,魔王他就讲明白,我是个牧牛者,我赶着牛在人间,在三恶道里活动,这就是魔事业。

最后讲一个偈颂,

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

不动不分别,是则为法印。

说我们这一念心有两个大方向,第一个你修止观你依止的是分别忆想,这种攀缘心,你迟早落入这个魔罗网,这个魔王就像蜘蛛编了很多的网,各式各样的蚊虫,跟这个网一接触就被它抓住了。所以你在修止观的时候,你不是依止菩提心,不是依止空正见,你依止分别忆想,那你入了魔罗网。

你能够不动不分别,安住在你的清净心,安住在你的菩提心,不动不分别,是则为法印。这个是趋向于涅槃的正法印。这是我们觉知魔境的一个总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修行中的中断障碍

不管是念佛法门也好,乃至读诵大乘也好,禅定也好,随...

莲池大师论出家与在家

莲池大师(1535-1615),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浙江...

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

在家女众哪方面最难突破 该如何下功夫

问: 在家修行的女众在哪方面最难突破?该如何下功夫...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

修行不是为了了生脱死,你还谈什么呢

现在我们修行为什么很难成就?烦恼重,一念佛就昏沉,...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一、学佛首先要念苦 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净行品》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牛过窗棂,为何尾巴过不得

禅宗公案中有一则牛过窗棂的著名典故。五祖法演禅师说...

最殊胜的法

证悟无我之义的人即是最殊胜的智者。 最殊胜的持戒即...

无边的生死罪业和痛苦是怎么来的

众生在迷,贪著、攀缘、妄想执著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上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

【佛教词典】释提桓因

(天名)又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因陀罗,释迦罗因陀罗...

【佛教词典】周忌斋

(行事)一周忌之法会也,供僧斋食名曰斋。...

医者应戒杀生

陶隐君①取生物为药,遂淹滞②其上升。夫杀生以滋口腹...

念佛人还需要做还寿生、破血湖吗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

修学时间少的人怎样定功课

问: 对于修学时间少的人该怎样定个合理的功课? 大安...

不应以职业论贵贱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这平等指: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

五方佛

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慧,五方佛各住一方,依愿修行,最终...

要学佛道,先结人缘

兜率从悦禅师,参访密行的清素禅师,非常礼敬,有一次...

脸白就是修的好,脸黑就是修的不好吗

问: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

六种灭除贪欲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学习不净观。 内心记得十种不净,也就是有识...

厨房也是修行的道场

佛教不但把煮菜、烧饭的工作视为一项修行,还把厨房当...

天竺十二祖马鸣菩萨

今天要讲的这位祖师是西元一世纪时期的中天竺国人,人...

楞严经里是如何对治妄想的

《楞严经》它不对治妄想,它认为对治妄想产生一种对立...

念佛病愈,誓往西方

二〇一二年,末学经朋友介绍相信佛法。现在想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