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净界法师  2021/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四讲)

请打开讲义第七面,四、悟道。

我们前面讲到智者大师出家以后,他除了持戒以外,一方面拜忏,一方面就是打坐,来调伏他过去的烦恼跟罪业,以为他未来圆顿止观的一个基础,这以下讲到他开悟的情况:

四、 悟道

至年二十二,遥闻南岳慧思大师止光州大苏山,即往礼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

智者大师十八岁亲近慧旷律师,总共亲近了四年,在慧旷律师的道场呆了四年,到了二十二岁,他就听到南岳慧思大师在光州大苏山住持一方。

慧思大师对智者大师是有决定的影响。

他就去拜访慧思大师,慧思大师是一个六根清净味的人,断见思烦恼的圣人,当然是有神通了。他看到智者大师以后马上就讲到一句话,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我们过去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在正法时代的时候,在灵山会上我们两个一起去听《法华经》的,过去因缘的招感,现在我们又见面了。这个正法时代的人那是不得了的。

我们中国的古德,是莲池大师还是哪一位,说正法时代的六群比丘都超过龙树菩萨,超过像法时代最殊胜的,正法时代的人,那恐怕是圣人。所以印光大师也说,智者大师他的迹门示现是圆五品观行位,还是一个凡位,但是他的本地风光不可思议,印光大师讲这句话当然有他的根据。但是我们从这句话也看出这个消息,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时候,他还能在场,我们那时候可能是佛陀讲经时地上的蚂蚁,还在栽培善根,那个时候智者大师已经是以一个人的果报来听法,那是不得了的。慧思禅师就告诉他一个修行的方法——普贤道场,这个普贤道场就是修法华三昧的。

我们一般的修行,在这个忏法当中有两种:

一个是梁皇忏,最细的,梁皇宝忏偏重在事忏,就是有相行。你看梁皇宝忏整个过程它偏重在有相的善恶业果,让你思惟罪业的过患,你造了什么罪业,未来有什么果报,完全是在这个有相的境界上分别,让你生起惭愧心,诃责你自己那一念造业的心,这个是梁皇忏的一个特色。

另外一个系列就是以法华三昧做代表,它除了有相行还有无相行,它除了有相的礼拜诃责以外,它要修止观的。法华三昧忏止观的思想,主要根据这个《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的一段话。在这个《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

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所以一切业障海,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内心,累积无量无边的业障,就象大海一样的深广,这业障是怎么来的呢?不是上帝给我们的,皆由妄想生,是我们一念的攀缘心造作出来的。那么既然罪业是从内心生起,即从心起,还从心灭,这个是心内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东西,所以外在的东西是不能消灭内心的东西。所以根据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的思想,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你的罪障是由于你心中的颠倒生起的,你要去观察生命的真实相,来消灭你的颠倒。讲一个譬喻: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说这个罪业就像霜、就像露一样,谁能够消灭霜露呢?太阳,慧日能消除,智慧的太阳。

这个法华三昧忏,它在事忏的时候,它是忏比较粗的罪。就是这个身口的罪业,已经造作的,忏悔六根。眼根,看了不该看的东西;耳根闻了不该闻的声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等,六根造的一些罪业,这是有相行,有相的忏法,事忏。

他这个理忏,那就更深了。理忏是对治六根的执取性,比如说,这个花长得真美,你要忏悔。你说,我这个话讲长得真美,又没有起恶念,又没有去造罪业,你讲这句话有执取的心,不随顺佛性就该忏悔,这个理忏是从根拔除,所以这个理忏更细了。

所以这个普贤道场他所依止的不是根据生命的第六意识来修忏,他依止清净心。所以古人说,什么是普贤道场?从外表上看,他这个忏法是以普贤菩萨为忏悔主,法华三昧忏的佛堂,修忏的佛堂,一定是安位普贤菩萨的,我们八十八佛的忏悔主也是普贤菩萨,最后也是南无大行普贤菩萨,这个是从外表上看。道场是外表的道场,要讲内心的话,内心当然也是个道场,我们真正的活动范围是在内心,修行就是在内心的造作嘛,那内心怎么是普贤道场呢?

说这个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圭峰宗密大师说,什么是普贤,要会归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来解释普贤,叫体性周遍,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赞叹它体性的功德。这个体性周遍它还不是没作用的,它是有作用的,什么作用呢?随缘成德,随顺各式的因缘能够生起无量的功德,它也能够生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功德,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它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功德,随缘成德曰贤。

所以,这个普贤道场它依止的是清净心,换句话说,你对清净心的理论不明白,你就没办法修普贤道场,你没办法去操作了,他每一个事相的操作,它所依止的理性,它每一个礼拜,每一句念诵都是从内心的清净心发出来的,才可以叫普贤道场。

当然,普贤道场的观念很多,八十八佛它也是普贤道场,八十八佛后面那个七支供养,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声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这哪是依止妄想心能够做到的,那一定是依止真如佛性才能够有这么开阔广大的境界。但这个地方的普贤道场,是针对法华三昧忏来说的,他一方面拜法华忏,一方面诵《法华经》。

诵《法华经》有两种:一种是广诵,广诵整个二十八品;另外一种是略诵,就是专诵《四安乐行品》,有广列的不同。再往下看:

于是精勤行道,经二七日,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

他在普贤道场修法华三昧的时候,经过了二七十四日,这当中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这经文当中有一段说,如果我们如法的修行,这件事情诸佛同赞,是真实的精进,是真实的于法供养如来,念到这段的时候,触动他过去的善根,身心豁然,寂而入定。豁然就是很开通没有障碍的那种样子,开通无障碍的样子,内心当中就寂静而入定。这个时候,持因静发。持指的是陀罗尼,静指的三昧,我们解释一下:

三昧一般解释是定,法华三昧,首楞严王三昧,念佛三昧,偏重在一种止,不管你的所缘境是什么,以佛号为所缘境叫念佛三昧,以《法华经》为所缘境叫法华三昧等等,但是他偏重在止。这个三昧,再用功,就能够从止开发你心中的智慧,就止观双运了,止中有观,这个时候叫陀罗尼。陀罗尼是智慧相应的,它能够对无量无边的法义能摄持不失。所以说,这个陀罗尼因为禅定而发动,所以智者大师在这一次的二七日的精进当中,他得到了陀罗尼,后面会讲到。

思师叹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他入定以后,就把这个禅定的相貌,跟他的上师慧思禅师报告。慧思禅师说,非尔弗证,要不是你的善要跟今生的精进,你不可能在短时间证得这样的境界;从另外一方面说,要不是遇到我,你还不能够明白这个境界。这就是我们讲,下位的不知道上位的境界,你要为人家印证,所以一般的讨论佛法是可以的,但是你要为别人印证,牵扯到果证的时候,那你一定要比他高,你才能为人家印证的,非我莫识。

这以下就是慧思禅师为他印证,说你所成就的定,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法华三昧当然是根本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意思是,这个时候智者大师还没有得到根本禅,当然后面智者大师又到天台山用功,那就得到根本禅,这个地方他还没有得到根本禅,可能是未到地定,或者欲界定等等。他所发动的这种智慧,叫初旋陀罗尼。这个旋陀罗尼的旋,旋有入空,就是说他那一念心,能够从有相的境界当中悟入到无相的空性,从有的境界把它会归到空性的境界,他这个时候发动的智慧是空,与空性相应的,在空假中三观中,他成就了空观。

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慧思禅师又给他印证了一件事说,一般的文字之师,就是文字上理解佛法的这些人,要跟你辩论是不可能的,你未来在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古德的法义,都是从他真修实证的内心当中所流露出来的。现在有些学者,他就批评古德,这个古德这个地方解释错了,那个地方解释错了,这个地方解释跟龙树菩萨不合,那个地方解释跟无著菩萨不合,其实这个批评都是不对的。因为古人的修证,方便有多门,在开显方便法门的时候,容许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但是只要一个法门它落实到实践所成就的那个道,那种智慧的理解,那种意趣,是无差别的。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去理解道理,是文以载道,假借祖师的法语,文字的引导,让我们明白空性的道理。什么是空呢?哦,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的理解就是一切法要假借因缘生,离开了因缘这个法就不存在。说我们这个生命体,这个色身,怎么会有色身呢?是因为有因缘,有业力的因缘,这个业力结束了,这个色身就消失掉了,所以安立作空,因为它无自性。

我们刚开始明白道理是假借文字的引导,文以载道,但是一个修证的修行人,他成就了道以后,他能够从他的道当中开展出很多的文字,他有这种力量。从文字趋向于道,他能够从道当中表现出很多很多文字,而每个文字都是随顺于道的,你照着他的文字走,都可以趋向于道。他有无量无边的辩才,而他所说的话,虽然在文字上,跟佛陀的经典不符合,但是他的意趣义理一定是相随顺的,这点我们应该明白。

所以说我们不能完全根据现代的学者,咬住这个文字相来批评古德,这都是不对的,因为古德深解意趣,智者大师九旬谈妙,他解释这个妙字能够讲九十天,讲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又把这个三法当中又开出了迹门十妙、本门十妙,他能够从他觉悟的道理当中开展很多的法门,这是他悟道所发展出来的功德。

我们再看第五、弘法。

思师造金字《大品般若经》竟,自开玄义,命师代讲,师纵无碍辩,唯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咨审,余悉自裁。思师手持如意,临席赞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也。又云:余老矣,久羡南岳,当往居之,愿尔宏扬大法,勿作佛法断种人。

这段讲他的第一次弘法在大苏山,那时候在慧思禅师的道场,慧思禅师讲《大品般若经》。慧思禅师用黄金造了一部《大品般若经》,慧思禅师讲了玄义以后,就托病,说我生病了,身体不舒服,让智者大师去代讲。智者大师上台以后,纵无碍辩,唯三三味及三观智,用以咨审,余悉自裁。

他主要有两个地方请教慧思禅师,咨问审查,其它都是自己抉择。他询问有两个:第一个是三三昧。三三昧是在调伏三界的见思烦恼,了分段生死的一个法门,就是空无相无作,三种三昧。

我们对于身心的观察一开始是空三昧,观察身心是无常的,有变化性的,我们前一刹那的身心跟后一刹那的身心是不一样的,有变化的,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总之有变化。无常知道是苦,我们没有安稳性,因为每一个人的心情,生命就是要追求一个安稳性,这个扰动的变化就是苦,苦即无我,从苦当中知道我们没有主宰性,假设我们对我们的生命体有主宰性,谁愿意痛苦出现呢?所以从无常知道是苦,从苦的理论知道原来这个生命是由业力主宰的。我们对于生命完全不能有任何的期待,它会发生什么事,谁也没办法。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知道空,什么叫空。

空的以后就学无相三昧。空,它不是一个实体,空的目的是为了熄灭我们对于自性的一个执着,但是我们刚开始修空三昧的人,就是把身心世界的执取消灭以后会执着空的相貌,执着这个空的相貌,不敢活动,这怎么办呢?佛陀告诉我们修无相三昧,把这个执取空的这样的执取,再把它消灭,无相三昧。

最后就入了无作三昧或者是无愿三昧,这个时候对三界的果报就没有任何的需求了,没有任何的好乐,内心能够完全的寂静下来,那个攀缘的扰动的心就停下来了,无愿三昧或者无作三昧,这是三三昧。

第二个就是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后面会讲到。他主要的问,就是这两个观念。

这两个观念,我去查这个注解,智者大师怎么会对三三昧不明白呢?后来我看注解,原来,智者大师不是不明白空无相无作三三昧的内涵,他是有一个疑问,说这个三三昧它是小乘的修法,怎么放在《大品般若经》大乘法门当中呢?慧思禅师就解释了,说大小乘是你一念心决定的,你发大乘心修小乘法门就是大乘法,你发小乘心修小乘法门是小乘法,法门的大小不是法门的本身来决定的,而是能修行的心,是发大心小心来决定是大乘小乘,是心决定的,不是法门决定的,慧思禅师就回答这个问题。

思师手持如意,临席赞曰。智者大师代讲《大品般若经》以后,慧思禅师在下面听,听了以后就说,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也。我等了那么久,把这个一佛乘的法门我现在付嘱给你了,我现在没事了。又云:余老矣,久羡南岳,当往居之。他临走的时候勉励智者大师一句话说,愿尔宏扬大法,勿作佛法断种人。这个大法指的是《法华经》的一佛乘法门,不要把这个法门给断灭了。

我们看慧思禅师的传记,慧思禅师一生弘扬《法华经》,他其它经都不讲,专门弘扬《法华经》。当时很多人批评他嫉妒他,曾经有人三次对他放毒,但是他六根清净位,有功德的人跟毒药一接触,任何的毒药,入此人中成甘露味,有这个功德化解这个毒药,但是他每次带的这个侍者都被毒死了,这是真的。

那个时候慧思禅师本来是很灰心的,但是身为一个善知识,他不爱惜他的生命,但是他所关心的就是说,我现在所觉悟的这个法,他心中的光明还没有流传下去。我的生命是死亡是活,圣人是不会贪念生命的,他所关心的,是我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相应的弟子,这很严重,我死了以后,这个法就随我消失了,这个世间上就没有光明了。

所以当他听完智者大师讲完《大品般若经》以后,他心中的欢喜是可想而知的,他多年来那种心中的负担,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也。我辛辛苦苦的忍受这种毒药的侵害,忍受别人对我的批评,他是一个生死自在的,他随时可以走,不必忍受这样的痛苦。那他为什么要留在人世间呢?就是等待这一天,等传承他的光明法的人,他现在终于等到了。他把这个法传给他,交待给智者大师,希望我今天把这个法传给你,你要让它发扬光大,不要让它断灭。

后面就知道了,智者大师果然没有辜负慧思禅师的期望,他不但把它传下来,而且发扬光大。智者大师天台宗的教法照亮了中国佛教两千年。这个事实上是这样的,宏扬大法,勿作佛法断种人。

再往下看:

既奉严训,不获从往,遂同法喜等二十七人,移至金陵。有僧法济,自矜禅学,倚卧问言:有人入定,闻摄山地动,知僧诠练无常,此何禅也?师曰:边定未深,邪乘暗入,若取若说,定坏无疑!济惊起谢曰:老僧尝得此定,向人说此,即失此定。由是名闻朝野,声驰道俗。

既奉严训,不获从往。慧思禅师就命令智者大师要去弘扬佛法,自己就到南岳去归隐了,智者大师就只好带着法喜法师等二十七个随从到南京一个瓦官寺去住持。智者大师去的时候,他当时三十岁,是一个年轻的法师,当然也就默默无闻,没有人知道他。在南京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和尚,叫法济法师,已经六十多岁,自矜禅学,禅定功夫很深,智者大师去拜见法济禅师的时候,他很骄慢,他没有坐着,他是躺在椅子上。他说,你们这些学教的人,我是一个有实修有禅定的人,有这个骄慢心。

他就问智者大师一个问题说,有人入定,闻摄山地动,知僧诠练无常,此何禅也?说有人他入定,在定中出现两个境界:第一个他听到了摄山地动,摄山是一个地名,大概在离南京七公里的地方,他能够听到摄山的地震动。其次,他能够观察到僧诠,僧诠是三论宗的大德,僧诠法师他心中在观修无常,这是有点他心通了。他就问智者大师,这是什么定,你知道吗?

智者大师说:边定未深,邪乘暗入,若取若说,定坏无疑!说这个定不深,没有很坚固,在根本禅定的边缘,可能欲界定,也可能是未到地定,怎么知道呢?因为你邪乘暗入,你这个禅定当中,这个邪是打妄想,心中有内邪出现,这个妄想是乘什么而入呢?就是心中的暗,暗就是失念,忘失所缘。我们一个人,念佛会打妄想,妄想会出现,一定是你把佛号给丢掉了,一定是失念,你一定是先失掉你的所缘境,妄想才会插进来,这个妄想是乘着你失念的时候插进来的。

因为修定的时候你有个所缘境嘛,所缘境失掉了,打了妄想了,你才会看到摄山地动,才知僧诠念无常,可见得你这个念力还很薄弱,如果你执着或者是为别人说,那你这个禅定会失掉。法济禅师听到以后,马上起坐,说:老僧尝得此定,向人说此,即失此定。我的确是,我曾经得到这个定,我向别人说了以后,这个定就消失掉了。

印光大师说,说你这个念佛有了任何好的境界,看到莲花了,看到佛像了,不要随便跟别人说,为什么呢?因为你内心出现境界的时候,你还不见得会执取,你透过名言在表达的时候,每一个名言会让你产生执着,你讲出来以后,你去打坐,这个境界一定会消失掉,若取若说,定坏无疑,肯定的,对你没有帮助,因为你一讲以后,透过名言的表达,我们凡夫的名言一活动,会带动执取,无明。

你试试看,你什么事情跟他讲,你讲一遍,讲二遍,你讲多遍以后,你对这件事情的执着越重,所以我们一般不好的事情也不要经常讲。因为你每讲一次,你内心的思想就多一次执着,多一次的印象;第二点,你跟别人讲,可能会有魔障,容易有魔障。

所以这个修行,自己有什么功夫不要随便讲,除非你实在不知道这个境界是邪是正是好是坏,到底我是不是走错路了,这个路,我是要继续走呢,还是我要换个方向呢,你要向善知识请教,抉择是非,这个可以讲,否则不要讲。尤其是在大众场合当中,宣说你的修行境界,这是最大的忌讳。

我看有些人在念佛当中,他就很好心的把他的念佛经验讲出来,这个是不对的,你看看后面就知道了,你很容易招磨难的,你讲出来以后,这个功德一定破坏掉。不管是你的妄想,不管是有鬼神,就容易干扰你,所以这个修行,尽量不要讲出来。

智者大师刚到瓦官寺的时候,有这么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他就开始出名了,名闻朝野,声驰道俗,这是他出名的一个因缘。

再往下看:

年三十八,因感徒众转多而得法转少,乃谢遣徒众,隐居天台,以期深入三昧,令法镜圆明,渊源流长。

他在瓦官寺呆了八年,主要讲《法华经》《大智度论》跟《释禅波罗蜜》,主要是这几个。

他在瓦官寺呆了八年以后,他感到亲近的徒众很多,但是真正为法而来的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慕名而来。为什么亲近智者大师?因为他名气大,就去了。这个时候,他就谢遣徒众,隐居天台,他有一种想要自己再进一步深入用功的心情,为什么?因为你的用功能够使令法镜圆明,渊源流长。就是说,我们对一个法的体验更深,我们对于这一部法的弘传就更有力量,智力是他的基础。他就在三十八岁的时候离开了瓦官寺,就到天台山去了。

我们看他到天台山的情况:

师初至头陀,一日入座,忽于后夜,大风拔木,雷振动山,诸魔鬼魅,一时俱现,状甚可畏,师安心空寂,诸魔自退。魔复作父母师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咽流涕。师深念实相,体达本空,一心寂静,忧苦之相,寻复消灭,强软二缘,所不能动。

智者大师带了几个随从到了天台山以后,他先到华顶山,他在那个地方修头陀行,就随便搭一个矛棚就住了,修头陀行。有一天晚上,在打坐的时候,后夜大风拔木,雷振动山,又是刮风又是震动,又是打雷,很多各式各样的恐怖的鬼魅现前,状甚可畏,非常的可怕。智者大师的办法,安心空寂,他这个时候入空观,他观察这些差别的相貌本性是毕竟空,安住在空性。

我们对这些有外魔的干扰,我们后面会讲到,安心空寂是一个方法,如果我们对空的理解不够,我们很容易对有相执取,这个空三昧修不起来,就可以持《大悲咒》,后面他说持咒破这个鬼神障。不过你持《大悲咒》不能有对立的心,我要持《大悲咒》跟你抗衡,不能有对立的心,这样子会伤害对方,结恶因缘。就是说你可以观想持咒,这个咒的声音,变成一道的光明把你自己保护住,就象一个蚊帐把你的色身保护住。你持咒只能够要求保护自己,不能有对立的心去伤害对方,这个要注意。

智者大师他前面得到了旋陀罗尼,他对这个空性有圣解,安心空寂。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讲的是感应道交,对方的出手,你不回应你不会受伤害的。一个人会遇到鬼神的障碍,你自己要负一半责任,别人诱惑你,别人伤害你是一回事,你自己要跟他攀缘,你感应道交,所以这个世界上的烦恼,不是你单方面能够生起的。智者大师他明白这个道理,他安住空性,他不迷不取不动,那果然就没事,诸魔自退。

魔复作父母师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咽流涕。用这个强贼不能动,就用这个软贼,现出他父母师僧的形状,又是依靠又是抱,又是哭,又现出这种可怜形状。师深念实相,体达本空,一心寂静,忧苦之相,寻复消灭,这个时候强软二缘所不能动。反正这个魔,他的目的,就是要触动你的感情,让你生起妄想,破坏你的禅定,不管是软贼硬贼,他的心情就是要触动你的妄想,智者大师都是安住在空性,所以就超越了。

至此云开见日,万境洞明,妙慧深禅,法乐内充。

突破障碍以后,他内心又更高一层了,云开见日,万境洞明,内心的妙慧,内心的禅定就更深一层了,法乐内充,有这种禅定的法喜,还有这个智慧的法乐。

后于天台山建立道场,并演说《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及《摩词止观》等三大部。台宗教观,由是而完备,门庭从此而光辉,而天台一宗之教观,始卓然成立也。

智者大师在天台用功了十年,盖了三十六个寺庙,盖完寺庙以后,他在天台宗最大的成就是完成了法华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偏重在教法,从文句跟玄义当中完成了五时八教;第二个是属于修行方法,就是观,就是《摩词止观》,建立了一心三观,这个就是天台的整个教观从这个地方就完备。门庭从此而光辉,而天台宗这一殊胜的教观,从智者大师才正式的建立起来。

这个天台宗的传承,初祖是慧文禅师,二祖是慧思禅师,第三祖才是天台智者大师。它整个教法的传承情况,慧文禅师和慧思禅师他们在受持这个《法华经》的思想,他们只是一个简单的口诀,简单的一个偈颂而已,天台宗的完备,不管是它的次第,不管是它的圆顿法门,整个广大的教观是从智者大师建立起来的,他依止三大部建立起来的。所以智者大师是把法华的思想、把天台的思想,真正的发扬光大了,可以这样讲,天台宗这个宗派正式建立,这个成就是在天台的第三祖智者大师,他在那个时候建立的。

好,我们再看第六、智者大师的入灭:

年六十,应皇奉迎,演说《法华》。行至石城,乃云有疾,谓智越云: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吾知命在此,故不须前进也。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

智者大师他到六十岁的时候,他下山,应皇奉迎,这个皇是晋王广,李广,就是隋炀帝。隋炀帝他是随智者大师受菩萨戒,他受菩萨戒的时候,智者大师赞叹他说,大王纡遵圣禁,名曰总持。能够以大王你这个身份来纡遵圣禁,佛陀的戒律,名曰总持。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做隋炀帝,他是晋王,晋王李广,他也赞叹智者大师,说大师传佛法灯堪称智者,智者大师名号是李广给封的。

隋炀帝,晋王,他跟智者大师的缘分很深的,从传记上来看,他们之间有很多的书信往来,他受了菩萨戒以后,隋炀帝也深入的研究佛法,有佛法的时候,他就请教,就写信请教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写信回答隋炀帝的时候,隋炀帝那个时候是晋王,他在读智者大师的书信是跪着读的。

隋炀帝做了皇帝以后,就不是这种境界了,荒淫无道。所以有一种修行人叫根利遮重,这个人遇到善知识住世的时候,善根强,智者大师入灭以后,隋炀帝一做皇帝那就开始放逸了,他放逸的时候比谁都放逸,这是标准的根利遮重。你看看隋炀帝他跟智者大师往来,他师父在的时候,他是非常的守规矩的,智者大师往生以后,他就开始放逸了。

智者大师当时在天台山,他三十八岁上去,到了六十岁,事实上等于等于待了二十二年,这当中有偶尔下山几次,时间都不久,最后他是应晋王李广,下来讲《法华经》的,走到石城,一个很大的石壁,他就跟随从说,我生病了,不能再走了,跟旁边的侍者智越法师说,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你转达大王,晋王广,他要我下山,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我下来了,但是我的因缘已经结束了,我的寿命结束了,不要再前进了。石城是天台的西门,这个石壁是天台的西门,这个石壁当中有弥勒大佛,是当来的佛像,这个因缘处所非常好,我应该在这个地方做最后的用行。

语己右肋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唱《法华经》、《无量寿经》,以为最后闻思,时石佛倍大光明满山,直入房内,诸僧咸见。

临终的时候,他就右肋西向而卧,专念阿弥陀佛,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观世音菩萨,也唱《法华经》跟《无量寿经》的经题,以为最后闻思。他唱完以后,这个石佛,弥勒大佛变得很大,而且放大光明,照到房间里面,在场的出家众都看到了。

智朗请云:伏愿慈留,赐释余疑,不审何位?殁此何生?师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只登五品!又云: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跏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未时入灭,至于子时顶上犹暖。春秋六十,僧腊四十。

他临终之前,在场有一个弟子叫智朗法师,他就请问智者大师两个问题,说:伏愿慈留,希望智者大师你能够留下一点消息,来开示我们心中的疑惑。第一个,不审何位?大师你一生为别人做那么多的判教,那么是不是大师慈悲,为你今生做个判教,你自己修行阶位是什么,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殁此何生?你今生死了以后,你到哪里去?你大悲心,是继续在众生世界流转,还是你往生到佛的净土去了,殁此何生?问了两个问题。

大师回答:第一个问题,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只登五品!假设我在天台宗用功以后,我没有盖道场,没有做住持,没有讲经,我继续的修行,我一定可以达到六根清净位,断见思,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损己利人,只登五品!我选择了弘扬佛法,选择了住持道场,就降了一品道,我是五品,五品观行位。

这个修行有三种功德,断德、智德、恩德,在断烦恼这方面,自利跟利他是有障碍的,就是你要断烦恼你一定要息诸缘务。所以智者大师的损,他所损是在断烦恼这方面,因为你盖道场,讲经弘法这方面是会分心的,但是他也不是完全损,他的福德资粮,他的恩德,他的智慧增长,他的菩提心也增长,他这个地方是有损有增,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临命终的时候,你问我到哪里去,现在已经看到我的师长,慧思禅师,陪同观世音菩萨而来。所以有人就从这个地方判断,智者大师往生净土了,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从净土法门过来的,是有这样的一种说法。

言讫跏趺,讲完以后就结跏趺坐,就不再讲话了,就唱三宝的名称,就做最后的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入三昧,未时入灭,到了子时的时候顶上犹暖。这个顶上犹暖,这个顶圣眼生天,不是入圣位,就是生净土,两种情况而已。

春秋六十,僧腊四十。他活了六十岁,出家就是僧腊四十了。

这以上是智者大师伟大的历史。我们看智者大师的整个修学,我们可以把它分两部分:第一个,是他从出生到四十八岁,这个四十八年是个关键。他在四十八岁,不管他个人的修学,他弘扬的法门,都偏重在次第止观这方面。就是次第的,一定要先调伏烦恼,要具足种种的因缘,要成就禅定,然后再修观,次第止观,像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个小止观。在四十八岁,他偏重在这一部分。

在四十八岁以后到六十岁,在天台宗,他讲完三大部以后,到他入灭,他的整个修学跟他的著作,偏重在圆顿止观,非常明显,他晚年的著作就不再讲次第了,那完全是一念而已,就是整个止观的操作,就是在一念。一念迷生死皓然,一念悟轮回顿息,没有什么修止再修观,整个修行就是迷跟悟而已,那更微细了。你要么就是迷,流转生死;要么就是悟,成就圣道。整个止观的操作就是使令他觉而不迷,就是这样子而已,那这个是他后期的思想,科学的修行,我们可以把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思想分成这两部分来研究。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修行中的中断障碍

不管是念佛法门也好,乃至读诵大乘也好,禅定也好,随...

莲池大师论出家与在家

莲池大师(1535-1615),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姓沈,浙江...

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

在家女众哪方面最难突破 该如何下功夫

问: 在家修行的女众在哪方面最难突破?该如何下功夫...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引导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

修行不是为了了生脱死,你还谈什么呢

现在我们修行为什么很难成就?烦恼重,一念佛就昏沉,...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一、学佛首先要念苦 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净行品》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牛过窗棂,为何尾巴过不得

禅宗公案中有一则牛过窗棂的著名典故。五祖法演禅师说...

最殊胜的法

证悟无我之义的人即是最殊胜的智者。 最殊胜的持戒即...

无边的生死罪业和痛苦是怎么来的

众生在迷,贪著、攀缘、妄想执著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上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

【佛教词典】释提桓因

(天名)又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因陀罗,释迦罗因陀罗...

【佛教词典】周忌斋

(行事)一周忌之法会也,供僧斋食名曰斋。...

医者应戒杀生

陶隐君①取生物为药,遂淹滞②其上升。夫杀生以滋口腹...

念佛人还需要做还寿生、破血湖吗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

修学时间少的人怎样定功课

问: 对于修学时间少的人该怎样定个合理的功课? 大安...

不应以职业论贵贱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这平等指: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

五方佛

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慧,五方佛各住一方,依愿修行,最终...

要学佛道,先结人缘

兜率从悦禅师,参访密行的清素禅师,非常礼敬,有一次...

脸白就是修的好,脸黑就是修的不好吗

问: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

六种灭除贪欲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学习不净观。 内心记得十种不净,也就是有识...

厨房也是修行的道场

佛教不但把煮菜、烧饭的工作视为一项修行,还把厨房当...

天竺十二祖马鸣菩萨

今天要讲的这位祖师是西元一世纪时期的中天竺国人,人...

楞严经里是如何对治妄想的

《楞严经》它不对治妄想,它认为对治妄想产生一种对立...

念佛病愈,誓往西方

二〇一二年,末学经朋友介绍相信佛法。现在想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