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好,我们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学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今天是我们来闻思《金刚经》的第六讲了,每到我们线上,这个道场闻法的时候,希望我作为一个所谓的讲解者,大家作为一个听法众,我们都能够沉浸在这个法义、法境中,在这个法海中来遨游,把所有一切六根门头,所谓依报正报中的这些幻象事儿都抛之脑后。
今天我们来开始迈入正文的讲解。上次给大家讲到序分里边“敷座而坐”了,既然是随着佛陀的敷座而坐,宴坐在这个法性毕竟空中。那么今天可以说是又从另一个角度掀开了这个表法的方法,那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重要的语言文字。一般我们学习一部经典,以前给大家讲的时候也总是从三分的内容去进行,也就是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但是《金刚经》还又有一个格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流通本中常见到的,当时历史上的昭明太子把它分了三十二分。从法会因由分、善现启请分,这样分了三十二个小片段,总而言之是从分论、总论上差别相而已。
那么,我们今天既然是《金刚经》讲空性,希望我们处处往这个上面来汇这个空心。其实三十二种分法也是为了有序地理解和了悟。在这一段又一段的经文中,使我们的心地更加的开明,因为就是一部经文,这样一味地读诵下去,或者说贯解下去的话,好像没有一个调琴的这样的一个间隙一样,所以反而容易说让人不得其门。但是如果论悟道而言,就着文字来悟这个道的话,那么哪一句不是一分的内容,皆有入道的可能和方便,每一句都有这样的功德。
再比如说,我们常说到的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来讲,它也是从一个常规上而言的,实际上也没有一个定性的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的这样一个概念内容,因为一切都是名相。既然我们讲这个经就要从这儿把它截止。因为从表象上看的话你能够引申出正文,我们就把它叫做序分,那么对于前面的、前文的引发而言,正面的说明,我们就把它叫做正宗分的内容。但是序分、正宗分乃至流通分,它也是相因相缘而有的,相互成就,对比出来的。如果你从悟道而言的话,那如果说你从序文的内容中就悟了这个道,那这个序分也成了正宗分。那么如果你从正宗分中读懂了序分的引导,那么正宗分可能对你来讲也只是一个序分的作用。所以说,总而言之,一切皆能悟道,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同时一切相皆是虚妄,把握住这个主心骨,来随时随地随念随当下地同步空性的观照就可以了。
那我们在此学习,主要依着中观般若系的吉藏大师的分经法。他分得非常合理,就是因为佛法表现出来的唯一功德就是利益众生。所以他把前面“乞食”的部分,属于佛用身业来利益众生,“敷座而坐”入定的部分属于用意业来利益众生。当然,下面开始讲法,就属于口业来利益众生。如果说从福德智慧而言,那前面讲的是修福,今天我们开始讲的是修慧,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总而言之,因为经义是无穷无尽的,一部经的义趣没有局限性,所以说,我们所说的语言一定是有局限性,有不足的。大家能在这个见解中就可以了。
那我们刚才讲到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相皆是虚妄。从这部经典的当机者来讲,就很有趣的把它提炼出来。我们先来读一下这段经文。好,大家听仔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是这一段。那我们很有意思地来看一下“时长老须菩提”这句话。这个“时”呢,在这里也就是说,为了表示没有断片儿,还是指的我们上一讲到,世尊吃完饭洗完脚,敷座而坐的这个时候。但是为什么这里说“时长老须菩提”又很格外,因为每天佛陀都是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在乞食打坐。为什么被须菩提这里赞叹为“希有。世尊。”每天这个时候都是最稀松平常的事儿,但是今天此时被叫做“希有”,为什么呢?因为机缘成熟了,般若法呢被这个须菩提给领解,给看到了,给悟到了,故在这个时候,称为“时”,非常稀有。
那从须菩提这个人物的缘起上,我们也可以了解他被称之为解空第一。《金刚经》就是正讲空性的,须菩提本来是东方叫做青龙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陀”,现在示现在释迦佛的这个法会中来辅佐他教化,那么长老须菩提,他这个名字翻译成咱们的汉语,叫做“空生”,空性的“空”,生活的“生”,又叫做“善现”,善良的“善”,显现的“现”,这两个异名,就是不一样的名字,恰恰就体现空性的一个正确的中道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在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境非常富有,但是当他一出生下来的时候,他们家所有库房里面藏着这些金银财宝都没有了,就像那个虚空藏菩萨,一旦出现的时候,整个大地什么的,这一切万物都没了,空掉了,所以给他起了个名字就叫做空生。但是如果光就着这个意义来讲,我们理解这个法义,这就叫断灭空,确定有个空。为了防止这种过失的出现,过了七天以后,他们库房中的财宝,又出现了,所以称之为善现。
从这个名字概念的缘起中,我们就知道须菩提之所以称为“解空第一”,他解的这个空性,不是那种死空的,而是说空而不空的这个谛义的中道空性。这才是真正的般若的义趣和内涵。所以在般若会上,必然是以他为当机者,“妙有非有”,缘起法的“有”不是真的有一个定见的有,所以他叫做空生,但是真空呢,并不是真的有个空,真空是不空的,是真空妙有同时的一个结合的中道空性体现,所以又称之为“善现”。善巧方便地显现,不是让我们执以为实的这种真实的定见的显现,所以你看从“须菩提”这个名字上表法就表的这个法。
为什么我们此前给大家讲的时候说,我们一定要在文字上了解的时候还要观心呢,如果你能念念销归自性的话,所有《金刚经》的每一句法。甚至整个一代教法的三藏十二部一切法,甚至我们所有的生活的真实境界都是在表法。那这里必须要用佛陀的因缘,他讲的教法,修行套路来显现,我们发现这个真理。所以必须这个时候由须菩提作为代表,来挑起这个因缘,建立这个缘起。
所以大家来看“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这是为大众来请法的。因为普通的大众天天都见佛陀这样的这个活法儿,这个状态,就是见不到这个法。所以须菩提见到了,他就为大众来祈请佛陀来宣说。那么又因为他是属于以解空为第一的这种弟子的示现。特别是般若法门,正对着也就是针对罗汉而讲的法。大家如果稍微有一点佛学知识会知道,天台宗下面有一个概念叫做转教付财,就是指让罗汉作为当机众,其实是为罗汉讲般若法,让他们回心向大。所以这里由须菩提来代请。但是代请呢,你要有一个代请的样子,也就是有一个请法的仪轨。这就大家看到了,连贯性的“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五句特别的如法,非常到位。为什么我们现在有时候不得法呀。大家发现了没?就是没有法仪,没有法轨。所以有时候我们大家这个宗教情怀,不能从宗教仪式上表现的到位,那往往有时候就得法就不受用了。
比如说在咱们线上群里边,我说请大家合掌,未必每个人都在合掌。我说请大家端身正念,未必每个人都在端身。那这个就是分三六九等,没有办法。因为,你的因缘就这样,你的福报就这么多,你的恭敬心就这么个量。那往往得了法不受用,听了不入心,或者也只能动动心,但是不能够开悟。这就是佛法在恭敬中求,不能变。所以有时候我们想想,为什么汉传佛教,有时候没个规矩,没个样子?这点有时候相比其他的来讲,因为有一些比较成功的传法的这种途径也罢,这种现象也罢,人家是极具仪轨性宗教性。就是说不管你的内心说什么没有差别、平等,但是你从外相上你就得表这个法。如果说,你说空性就一切不执着,那还有比须菩提,解空第一的弟子更加明白空性的吗?为什么现在他这里更加要从头做起,认认真真地来请这个法呢?试问一下我们每个人,几个人能够行到此处?你行不到此处,你就悟不到此处,这一定是同步的。
所以,现在我们汉传佛教在这个上面做的不到位,而且越来越淡化,要么是刚开始还有个法仪样子,慢慢熟了就没有了。有的人一开始就看了点经教,听了点好像说放下不执着,就觉得一切都是平等的,何苦执着这个相等等。所以一开始你走路的时候,就没在这个道上行,那将来你就一定会有这个缺憾,有这个漏。
那我们来看,首先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这是修恭敬法,既然尊这个人,重这个法,那么他不可以稳稳地坐在那儿,不能宴然而坐,所以要起来请法,要先从座起。我们现在有时候人来了,一屁股坐在那儿,还坐在上座,他才不管你这些。
第二个叫“偏袒右肩”,一方面是随顺当时印度国家的礼仪,偏袒着,衣服款就是这样子的。那么再一个也是表身为弟子愿意为佛陀世尊效劳,依教奉行的意思。
特别是“右膝著地”,“著地”是什么呢?就是恭敬,就是依止依教的意思,没有违反拒绝的心态,是顺从的,是把心地打开来,准备迎接甘露法语的,叫做“右膝著地。”
“合掌向佛”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殷重的,不放逸的,是收敛的,也就是把精神集中起来,专心求佛传授法道。合掌向佛。
“而白佛言。”那前面是从这个动作上,用身业上来表达恭敬,那这里就是从口业上来表达恭敬,“白”是从晚辈到长辈,下面到上面。这样的一个承白、敬白,而不是我们说的告召天下,你看佛告舍利弗,“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那就是从师尊到弟子,叫做“告”。所以这里“而白佛言”就是恭敬的意思,很重要。请大家在我们领略这个玄妙法义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基础才是得法的根本。
那么这里一开始就讲到“希有。世尊。”“希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一次,太难得了,大家要知道,世尊过去世,不知道有多少生,一直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意味着什么?就是当时在天下来讲,是人类福报最大的时候。转轮圣王也是王里边福报最大的,那么已经到人道里面,福报到极致的时候,还能够剔除须发,舍俗出家,太难得了。你看我们现在有时候看到出家人,或者说非常好的人才剃度出家了,反而就觉得可惜,当然有一些有正见的会说,哎呀真的是难得,真的是生生世世,是这个出世丈夫相。
从这点来讲“希有。世尊。”第一个出世稀有。如果佛不出家的话,告诉诸位,他能够当转轮圣王的福报,能够一直持续两千五百岁,两千五百年。那么,现在人家舍了轮王的这种世间福报位来行乞,来进行乞食法,大家想想何等的稀有,一般人做不到。所以叫做出世稀有。再一个来讲稀有叫做时处稀有,就是时间和处所稀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放大一点来看的话,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尊佛所化的国土。那大家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怎么就被我们娑婆世界这个地球上的国土给命中呢?就跟买彩票中了头等彩一样,把佛陀给遇到跟前了,这叫做处稀有。那么世界的成住坏空的大背景中,如果佛不出世的时候多,出世的时间少,特别是释迦牟尼佛一共就八十岁,从时间上我们也能遇见,这也是稀有。时处稀有。
第三点叫做演法稀有,演绎这个妙法太稀有难得了。其实这个法,我们一直也提醒大家,就是一直被世尊演绎在生活中。但是大家从来不得而知,不能了悟,现在被须菩提给发现了了悟了。所以他在法喜之余,师徒之间心照不宣,心心相印了一样,乘兴地来感叹道,“希有。世尊。”原来如此。就着世尊的稀有,其实请法的这个因缘,对释迦牟尼佛出世来讲也是非常稀有的,因为别人不知道,须菩提这里来施设的来问这个问题,就是这个机缘就太奇巧,正好撞到一起。为什么呢?你看这个须菩提,他已经是知道把无名相法,他不是用文字语言来了解的。但是他为了众生他又很巧妙的用这个语言文字来问来请。虽然是以语言文字,名字来说,可是他要体现的是假名无相。
这个难度太高了呀,因为他这样的一种表法,他要出现一个非常稀有的效果。祖师们在赞叹这个请法稀有的时候,就好比说整个满三千大千世界被劫火给点着了,没有一处一个地方不被烧的,结果这个时候有人担着一担干草从中过,大家想想这个干草从整个世界起火的这样的一个世界中过,他居然无妨没点着。你想想,也就是说,打个比喻说,我们所有的众生都陷入到语言文字中,整个世界都是一个语言文字的假相,这样串联起来的一种似乎成实体的世界。可是他用这个语言文字在请世尊讲《金刚经》的这个法里边,居然能够让大家对语言文字不执着而悟言外之意,就像担了一担干草从劫火中过居然没点着,这个有多稀有,所以叫做请法稀有。
那说一千道一万都是为了入到究竟稀有世尊来,什么叫做究竟稀有呢?就是说世间的真理,就这一道儿就这么一法,这是正道这是正法,是不二法。其它的皆非佛法。这个究竟稀有到什么程度呢?稀有到只有,所以叫做稀有。这里须菩提赞叹世尊“希有。世尊。”很难得。
后面一句话,你看,“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个可是非常诚恳的来赞叹世尊的利他的功德。因为佛一出世他真的就是无时无法不在利益众生,不管是前面的乞食也罢,此处的讲法也罢,都是为了护念,都是要产生护念付嘱诸菩萨行者的功德利益的。大家要前后来看,你看护念的这个功德,我们从讲《金刚经》经题开始到这儿讲了第六讲了,六讲才讲到经文的第二段,可是就这一点点内容里面真的一直在护念,前面的无声的这种说法是以意业来护念,护佑促成行者的心念。这叫做护念。
为什么说不讲法还能护念?我想诸位肯定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去亲近善知识,聊得很嗨,师父开示讲得正欢喜,大家也听得很过瘾,这么说着说着突然间没话,一下子沉寂下来无言了,这个时候大家一起坐在那就会很尴尬,这就是烦恼中的人。如果说智慧多一点的人,正在大家感到应该找点什么说的时候,突然间会悟道有什么可说的呢?说着说着大家停下来了,那么这个心念马上就提到这个境界中,只要用心去念道,用心念去入道,有啥可说的呢?这就叫护念,护念的功德。
当然,我们只是从现实生活中抽样调查了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而已,让我们感受一下。其实护念的方法是真的是多种多样,无处不在的。还有一个,比如说佛善于护佑行者的这种护念,不管是他从慈悲的摄受,还是从威德的折服,他都能够散发出来这种提携行者正念的功用,这也是一种护念。
再一个,比如说“善护念诸菩萨”,从后面经文里一句我们常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这个究竟法上来护念,佛或者善知识护念,真是没有善知识是不行的,为什么呢?他就观你的根性、你的状态,就不让你在心地上来生执着生染污。不让你有住,这才叫善知识。就是只要你对一个法有住,有自我感觉良好,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只要你有住,它就一定会用手法,用手段,破这个相,剔出来这个法,不让你有住。这才是真的善知识。为什么呢?他不会计较说他对你的手段是什么手段,也不会说光让你欢喜,说好听的,而不用得罪你的方法。如果他认为得罪你的方法来的快,他就得罪你。他不会顾忌说你对他的看法,当然他唯一的相续是说,你们的缘起还在,不能断了这个法缘。所以是真正根器的弟子,他是能够承受得了这个法的。那一般次一点的根器,中下等的就没法说,他绝对就是明白这个道理,他也受不了这个法。
比如说你世间的福报会障你道,那他就护持你的心念让你快速损福。出世间的境界,有些修行的比较有点感觉,似乎入到一个清净的状态,使你生起贡高我慢的心了,有了成就感了,那他就损你不认可你,制造因缘让你出自我感觉良好的这个局,这也叫做善护念。大家要领这个情,认这个法,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善护念。“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那么什么叫做“善付嘱诸菩萨”呢?前面乞食的时候叫做护念,这个时候的说法其实就可以认为是付嘱。把无上的法宝,付嘱给诸菩萨,因为你只有跟大菩萨们善于问答,问答中喷发出般若的空性的智慧,这样才能够让这个法宝能够流通久驻世间。我想这个我们也是有体验的,大家不要说听了经文上的话这么讲,好像跟现实生活中没有联系,自己好像没到过这个地步,一定有的。为什么呢?你比如说有时候这种善知识,或者菩萨示现,他们演这个法的时候,一句问答一问一答,他有什么妙用呢?他可以让你很长时间这种功课或者学修的积累,突然间能够得开通,能够入大受用。为什么叫做点化众生?这就叫善付嘱。他俩在那儿演法,实际上是给你说的。有时候我们有些修行虽然很精进,但是就没有突破,由于他这个法语三下五去二就,甚至有时歪打正着就让你突然间又有所悟解,这就叫善护念善付嘱。
这跟我们生活中对佛法的受用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总而言之,善护念,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这么理解,就是让我们现在怎么去用心,心地上好好地行持。善付嘱,带有一点就像“授记”一样,将来如何如何,总归皆在因缘之中,能够保养这个信心吧。另外的话,善护念其实就是让我们行者的内德,自了的程度来讲,自行的范围内,能够坚固,内德坚固,善付嘱让我们的外德成就,这是从化他的角度来讲,所以善护也就是巧护的意思。善护,善于,护持,护佑。在佛的巧方便中,比如说他让行者的智慧成就能够入佛法藏,那这就是护他自了的自行的。善付嘱,是让行者成就教化众生的能力,有这个能力,这就是化他的,自行化他。全在佛的善护之内。智慧就是善护念,慈悲就是善付嘱。
另外还跟大家提醒一点,大家都读过《地藏菩萨本愿经》,还记得释迦牟尼佛把所有的众生像托孤一样,把孤儿托付给众生来养育一样,全部托付给地藏菩萨,这就是最典型的善护念善付嘱。为什么这么说呢?善护念是从根性已经熟了的菩萨而言,加持他得到自行化他的能力。那么善付嘱是什么呢?把根器还没有熟的这些,交代给根器已经熟的,让已经熟了的这些助成他们,也能够慢慢儿熟。这是善护念善付嘱。没有熟的这些修行人太不容易了,希望让他们已经得到的功德千万不要再退,没有得到的功德能够得到。所以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把这个善护念、善付嘱发挥地淋漓尽致。
所以为什么大家说如来就如母如父,一模一样。这个善护念的就跟我们母亲一样,如母能够护念,善付嘱就跟父亲一样,能够嘱托。就跟那个《常回家看看》不是有这个歌儿唱的吗?母亲张罗那些吃的喝的,父亲就问问工作上有什么烦恼,成长中有什么事情。就是这个意思,跟世间法一样的,这叫做“如来善护念善付嘱”。
如果说从这部《金刚经》本身而言,善护念护的就是空性智慧,善付嘱就是付嘱的缘起的度人的因缘,这样观照才能叫做善。请大家闻思。这是这两句话。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是须菩提具体开始祈问了。“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须菩提代大众问出来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乘经典中的经常见到善男子善女人这个词汇,《弥陀经》中不是也有吗。那我们估摸着感受一下,就首先一点,其实能到人道中来的,都算善男子善女人。想想在六道这种业海牵引的因果中,真的能够修到人道来的都算是善。你没有这个善法,你不可能到人道中来,到了人道里面能够再加一重信佛的,这又是一种善根了,这个就比光有福力生到人中,但是没机缘闻佛法的要强的有了质上面的飞跃,真正意义上的善根。那么这里讲到,“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样发无上心的这些男女,非要有大善根性的人才行,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
那么再一点我们对于这个善,还有意思就是善语的善。善语,《弥陀经》里面讲到的“善”,一个是闻说阿弥陀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闻说就称为善,执持名号,执持就为大善。所以《金刚经》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发心就叫做善。在发心的愿力下,具体的行门中能够降伏其心,那就叫做大善。
总而言之,每部经典的都有自己的机理,契机契理的相契之处,不一样的。那统而言之都叫做善男子善女人。
这里须菩提白世尊所发的问,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就是云何发菩提心?你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其实也是一个问题,就是问怎么发菩提心?第二问就是云何应住?在一切的因缘中境遇里把心怎么安住,说白了就是怎么个状态才算好呢?才算如法呢?才算在佛法上呢?第三问就是云何修行降服其心?这是须菩提代大众祈问的,就是看似上提问,实际上大家发现了没有,须菩提尊者已经把修行次第的标准已经给施设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凡为修行者必须要先发菩提心,所以先问发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的意思,就是发无上的正等正觉之心。但是你发这么个发心,你要发的什么水平?搞不清楚,不是死咬着说哎呀我要无上,比谁都强,正等正觉,好像攀龙附凤一样,这就错了。要依什么发呢?要依般若空性而发,依无住而生起这心,启动这个心,如果你不依着般若的空性发心,那你一定没有住在般若空性上,那你就住在什么呢?住在颠倒上。
所以这就叫"应云何住",次第问说"应云何住"?般若上住,这样发心。既然由此住在般若上,那你就不住颠倒了,不住颠倒所修的行呀,全部叫做无所得行,因为你在无所得中行的话,你的颠倒、有所得的心就生不起来,这才能称之为降服。
所以大家看,虽然佛还没有答,人家须菩提已经问的就是这个套路了。所以就是以菩提心空性的心,如此的行,这就是成就佛道的之道。当然这个说起来太高了,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问题,转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能够听到这样的问题,就如同说哎呀师父法师呀,我想学佛,怎么学?应该注意些什么呀?我不了解。害怕错了呀,说修行是在生活中修行,那我怎么在平常生活中去运用呢?烦恼来了我怎么对治呢?就是这个问题。
所以大家看整个佛法的修行的核心就是围绕着心,这个心,你是在怎么样的一个状态。住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正确的状态,在什么样的情态下。降服,为什么要讲降服呢?大家想想这个心本来就是这个心,可是你降服啥呢,因为你在这个心上面,主要是看你是见真还是见妄,是沉迷于妄想呢,还是保持觉性,沉迷妄想就是意识就是烦恼,注意觉性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实际上修行就是这么一个关键点。听起来很高妙,落实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子的。
大家在我们的见,一切法中,一切都是法嘛,都是相。你在相里边,你能够见闻觉知这个相那个相,那觉得不对。好了,我把眼睛闭起来,你还在见闻觉知,不见不闻不知还不对。最后就放任开了,一切相就任其自性,那么自性,本来就清净了,这就降服。
所以说其实呢,修行一开始确实是一个斗争的过程。这也是对的,因为毕竟开始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嘛。所以真妄两个在相攻的时候。一定是哪个力量大,哪个占了上风,那么哪个就站住着这个状态。可是大家要知道你这个真妄相攻,要攻到什么时候?一直铆足了劲儿,这个劲儿铆的是向哪儿的?就跟对面真的有个对手吗,你所谓的降服就是把他弄死?除灭?不是的,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其实是反转、融化,最后融二为一,彻底的任运,这才叫做正确的住,有效的降服。
记得以前也给大家讲过,就好比祖师们说的降服烦恼的过程一开始烦恼很炽盛,就像干柴遇烈火一样,快快的就点着了,一下就一点就着。烦恼来了就是要使劲儿的拽,这个烦恼比较大。慢慢修的时间比较久了似乎有点儿降服的能力了,烦恼就像钻木取火一样才能把你撼动。那最后呢,你这智慧比较多了就像金属一样,可是它的烦恼火的温度高了,还是能把你融化。哪怕你最后修的好像降服的能力已经胸有成竹了,就像水一样可以灭火了,可是我告诉你,这还不叫降服。为什么,因为水装在容器里面,火还能把你烧开。怎么降服?只有你把心修的像镜子一样,镜子就是觉,我只有觉性在,任他烦恼在其中。虽然这个烦恼的假相在生,可是呢,你的心不跟着生,没有烦恼感,在烦恼中没有烦恼感,这才叫做降服,这才叫做住。所以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这么个意思。
那么这里呢,“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因为前面我们今天的问题主要讲几个点,一个是请法的恭敬的仪轨法仪;第二点释迦牟尼佛的稀有之法,稀有世尊;第三点是什么叫善护念善付嘱;第四点就是云何住云何降伏,这是我们这一段主要的内容。下面我们再贯完,就是这里善哉善哉呢,是赞叹须菩提他请的法义的行为,因为他问的非常及时,而且他问的是有点儿出格,为什么?他本身示现成为一个声闻罗汉,但是他问的是菩萨大法。所以这里佛就赞叹他“善哉善哉,谛听谛听,汝今谛听”。
大家也在听法,谛听是什么概念呢,谛就是真实正确的意思。就是让把这个法能够如法的听闻,我们现在有时候不一定能够达到谛听的效果呀,有时候生起贡高我慢的心,有时候又生起一种卑微的心,与自己无关的心,这两种都不叫做谛听。就算你听到了也不算谛,不能够正确,谛就是正确的意思。比如有的人稍微了解了一点经教他就生了我慢心了,认为自己已经入了法海了,见到谁都看不上,无意中就说点儿引经据典,其实呢我执又被这个法给滋养的不知道高了多少了。那还有一种呢,又认为这个境界太高了与我无关,你们是上根的人,我自己太差劲。这两种跟大家说,都不对,都不属于谛听。
所以佛这里就讲到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怎么呢,“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那大家看这一句话是很关键的,它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就承前而言,就是指的什么叫做应如是住呢,就像前面世尊已经演示好了,你还问,就是著衣持钵,这是从身上而言的,身业。从身,身体的身上,这是承前。那启后是指的什么呢,启后是指的后面说灭度一切众生而言。“如是降伏其心”,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所灭度,这是从心地上讲。所以这句话你看,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里边有内容开展。
从心地上来讲,这个修行非常高妙,你的心要在幽微玄妙上,要入到寂灭圆满的法中。可是从身体的显现上还是正常的生活呀,所以这才叫做降伏其心,应如是住。就是说你学佛就是一个正常的状态,生活的状态,你不要搞怪呀,不要生这种乱象呀。非得装扮的与众不同,别人吃饭你就不吃饭,当然过午不食的不在此列,大家不要误解了,过午不食是佛制的。有的人完全不吃饭,或者穿个怪衣服,以为这才叫做“应如是住”,现在还有百衲衣,百衲衣在网上卖一件儿,做的都是新布绞成的缝起来,比我们现在穿的这些正常的僧服都贵,然后穿在那好像这就是应如是住,像世尊一样这么简朴,成本太高了,这就叫搞怪,不应如是住。但是还应当降伏其心,为什么?你还要密密绵绵的要不能懈怠,要用心,要念佛来降服,如是,这才叫如是。
那么当然须菩提就非常的乐意,这里讲到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这个乐(yao)就是乐(le),愿乐欲闻这个词儿,那这里的唯然,就是点头称赞应诺之词,其实也就是回应佛赞叹须菩提说:“善哉善哉”。那须菩提也对佛说:“唯然世尊”,师徒两个一唱一和,非常的完美。因为须菩提既然了然了佛对他所认知的境界,这个法的境界也做了认可。
所以这里呢,其实表达的须菩提被佛印证的这种法喜,才在这里说了唯然,愿乐欲闻。愿就是希望的意思。那么愿乐欲,乐就是好乐的意思,欲就是希望深入的意思,这三个表达,这三个字是一层深入一层。你看“愿乐欲闻”表达的大众对法的渴求。从闻上来讲,其实也是深浅不同的,这里的闻不是我们说的闻言的闻,就是听你说话闻语言,用耳根来识别他所听到的言说,这叫做闻言;那再档次高点叫做闻意,用意根去配合他表达的内涵,就是所谓的领悟。这里的闻是什么,“愿乐欲闻”叫做闻境,境界的境,要身心凝聚,要忘言疑义。就是语言,第六意识的猜测也不行,完全要销归自性,往真如法上去汇,这才叫做“愿乐欲闻”。这一段经文。
那后面开始讲的呢,就是佛告须菩提了,“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怎么降服呢,就是要且听下回分解了。今天我们是讲到的前一段,在昭明太子的分法中就是,善现启请分第二的这一部分内容。
那我们还有几分钟,我们说说这个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大家听了一晚上了,又觉得说那你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降服呀,告诉诸位,忍着,就是忍着。你不要说那么些,我们常说的说那么多片儿汤话没用。唯一有用的就是忍着,今天也是跟同行善知识一起来讨论说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个说忍着,那另外一个说,怎么个忍法呢,憋屈吗?这个回答说,你觉得该怎么忍你就怎么忍,人人都会忍,不要再问了。结果又说忍不住怎么办呢?说忍不住就不用忍呗!到不用忍的时候就成佛了,大家要听明白啊,就是彻底住在不忍中了。好家伙,那到底忍还是不忍呢?这修行到底是什么样儿呢?跟大家讲确实如此,如果你真的是住在不忍中,不用忍了,就成就了。因为我们现在修行的途中是什么?这善知识说的,总是在忍住忍不住之间进进出出,其实都不叫做忍。那最后另外一位又不懂了,什么叫做不用忍呢?结果这个善知识说了,想怎样就怎样,叫做不用忍。说那不是随心所欲吗?那就尽情的贪嗔痴吗?结果善知识说这个是有指标的,不是说光自己想怎么样怎么样就叫做不忍了住在任运中了,同时也要是人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儿,你还能忍得住,叫做忍。这就叫做“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那我们就来点儿能够用的上的吧,什么呢,就是忍着。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阿弥陀佛,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也感恩观音菩萨慈悲,给这样的一个道场,这样的一个角落,让我们能在此做殊胜的闻思学修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