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一讲)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学员,阿弥陀佛!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八面。

我们讲到正宗分的第二个大科,乙二,正见篇第二。

佛教的因缘观,所谓“诸法因缘生”。这个观念,如果是套用在修行上,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的修行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比方说我们佛弟子去造了一个善业,外道也同时跟我们造了同样一个善业,但这两个结果是不一样的。一个慈善家或者是外道、其它的宗教,他造了一个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会引导他到天上享受安乐的果报,但这个果报享受完以后,就完全消失掉了。这个善业对他来说,只是生命当中增加了一个美好的梦境,如此而已。

但是佛弟子造了一个善业,这个善业也会把这个佛弟子带到天上去享受快乐,但是这个力量没有消失掉,他来到人间时,会继续亲近三宝,这个善业的力量会引导他继续地修学佛法,继续地趋向于无上菩提,因为这两个人坐在一个不同的车乘。我们可以这样讲,你如果没有学佛,你很难造作一个业力把你带到三界以外,你不可能乘到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车乘,不可能,你不管做什么业都不可能了生死,不可能。

为什么会有这样差别呢?因为过程很重要。佛弟子在造善业的时候,前面有一个理观智慧的引导,他有观照的智慧,就像这个车子它有马车,它有马在引导这个车子,那么理观的智慧引导就造成我们在种下这个业因种子的时候,这个刚开始种下的业因就不一样了,自然长出不同的水果。

理观的智慧,在整个我们《佛法概要》来说主要有三种的功德力,就是引导力、安住力、调伏力三种功德力,这三个功德力都跟智慧有关系。那么我们前面第一堂课讲到了发菩提心,就是说你在修学善业之前,你必须把善业的前面安上一个很重要的马车,就是我们未来的愿景,一种往生净土的愿景,一个成佛的愿景,你才能够让这个善业未来对我们会产生一种往生净土、圆成佛道的一个引导。

关于发菩提心的引导,省庵大师讲到两点非常重要,上一堂课已经讲过,我们再复习一下。第一个他讲到“心真则事实”,第二个他讲“愿广则行深”。我们一般人很难发起一种真实的心,很难,我们一般在修学善法都是虚妄的,虚妄的心,虽然是善念,但是虚妄。

什么叫虚妄呢?什么是真实呢?《楞严经》的定义就是说,你这个心发出来,只要你要靠因缘的力量来支持你,你要靠外境的环境来支持你,你的心全部是虚妄的,不真实的。

比方说我要有钱我才可以布施,这种心虚妄,你是带条件的;我要有时间我才可以来听经,虚妄;我要没有人干扰我,我才可以提起佛号来念佛,这个念佛的心虚妄的。

为什么你假借外境产生的造业力是虚妄呢?因为《楞严经》说你的心刚开始成立的过程是你跟外境借来的,你要假借很多的因缘,你这个心才能够发动出来,那你这个心是不得做主,就是说你这个心要假借外境的因缘来支持你,就好像说你今天有一千块,但是你这一千块呢,你跟某甲借三百块,你跟某乙借三百块,跟某丙借四百块,结果你一块钱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造了那么多的善业,我们现在还在流转,因为我们没有发过一个真实的心,我们过去生所有的修学都是带条件,所以外境把你要回去的时候,你借来的东西,你总得还吧。

诸位,我们要注意你带条件,这个条件这个因缘就是外境,这个外境是由业力变现的,你只要跟外境借来的所产生的力量,你就受业力的系缚,因为这个外境是由业力主导的。所以很多人念佛,平常念得很好,到临命终生死关头现前时,他这个佛号冲不上去,因为他因地在念佛时,他的佛号、他念佛的心就带有条件。外在的环境不是你说了算,你带了太多的条件,临终时条件不会具足的。这就是为什么你临终时佛号提不起来,因为你平常念佛时带太多条件了,你跟人家借太多东西了,人家临终不见得会借你,关键在这里。

所以“心真则事实”,我们今天发了菩提心,不管外境怎么样,我一定要往生净土!我一定要圆成佛道!它是超越一切的因缘。这种心力才会在临终时帮助你超越生死。

我希望我们今天是培养一个不带条件的内心。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临命终会发生什么事。你不能假设身体健康时才念佛。你临终时身体不可能健康,你在加护病房插满了管子,一定有很多痛苦的感受刺激你。所以临命终时,如果有志于培养临终的正念,你一定要知道,念佛的心就不能带条件。

不能带条件怎么办呢?大智慧的佛陀说:要有一个愿望来引导你,不能由外境来引导你。佛在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有一天到了忉利天,看到一个天人很庄严,他就非常地赞叹这个天人。他说:“仁者!你过去是修什么善业,得此光明庄严的果报呢?”这个天人就很谦卑地跟尊者顶礼,他说:“以前我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婢女,作仆人的。我一生当中就做了一件善事而已,就是不发脾气。因为我的主人脾气很不好,我稍微做不好,他就打我骂我。我就发了一个愿:我绝对不发脾气。以此善业生到忉利天去了。”目犍连尊者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天人也是很庄严。他问:“仁者!你是修何果报,而得此天上的庄严?”那天人说:“我过去生是做生意的,我曾经发了一个愿:绝对不说妄语,不讲话则已,一讲话就讲真实语,而且这个是任何情况绝不例外。我就做了这件善事而生天了。”

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就起疑惑了——佛陀说要广修十善业才能生天,这两个人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情而生天,就去问伟大的佛陀。佛陀说:他们两个人虽然只做了一件事情,但是他们心中发了一个很真诚的愿力——“心真则事实”。

我们强调很多观念,满山的石头,抵不上一颗钻石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本质是石头,你是虚妄的。诸位!你要知道,你念一千万声虚妄的佛号,不能够把它转换成一句真实的佛号。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本质是虚妄,不会因为你数量增加而改变的,不会!

那么我们平常的念佛,都是活在妄想,都是受到外境的干扰,我们一定要很多因缘的具足才念佛,所以这个念佛没有力量。

所以,伟大的佛陀出世告诉我们:不要管你今生所遭遇的环境,那个都是生灭的因缘,你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天塌不下来的。你设定一个目标,用这个目标来引导你,不要管你的环境怎么变化。所以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超越时空,你才能在很多因缘的刺激之下,走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道路,不管这条道路通向净土还是通向佛道。所以你发了菩提心,才有可能创造一颗真实的内心,一个不带条件的内心。否则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发出真实的心,你造的业力量都非常薄弱。这个是我们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心真则事实”。这个约着自利。

第二个,“愿广则行深”。这个地方我一再地警告所有净土宗的修学者:你念佛时除了往生的愿力以外,你最好把众生的相状放进去。有些人成就功德以后,很多众生来跟他分享。你看,“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看看《华严经》,佛陀赞叹佛陀的功德,它是能够他受用的,佛陀的功德能够入一切法界众生的内心世界。阿罗汉做不到,阿罗汉的涅槃,没办法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在因地的时候,阿罗汉二乘圣者修空观时,他所有的步骤都具足,什么都不缺少,为什么果地的时候他只能够自受用,不能他受用呢?因为他没有把众生放进去。最后结果出现时,后悔来不及了。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的居民非常刚强难调伏,很多比丘去讲经说法,都被他们赶出来。大智慧的佛陀就叫目犍连尊者去。目犍连尊者一去,都没有显神通,他到了村庄时,所有人都出来欢迎他,看到他起大欢喜。目犍连尊者就为他们说法,他们就受三皈五戒了。

佛弟子就很奇怪!目犍连尊者去的时候,什么都没做,怎么众生就起大欢喜呢?佛陀说,目犍连尊者过去生曾经是个农夫,他当农夫到山上砍柴时,惊动了一个蜂窝,那些蜜蜂非常生气就飞出来。目犍连尊者那时起一个善念,他说,你们不要伤害我,我来生有成就一定报答你们。众生也可以跟我们感应的,它们果然没有伤害目犍连尊者。也就是目犍连尊者发了一个善愿,跟这些蜜蜂结了一个善缘。结果这一窝蜜蜂经过多生多劫的转世,就变成这个村庄的农民,结果看到目犍连尊者就非常欢喜,这是过去因地种下的善缘。

所以,我们今天要注意,当我们建立一个很坚定的佛号力量时,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就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完全扣着你的身心世界来念佛。你到净土时会发觉你跟众生很难互动,到后半段你就很难走了,因为菩提道刚开始了生死时,是自己的事情,到了后半段时,你完全要利用众生来历事炼心。

你看《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你要有众生的树根,才有菩萨的华果。你看菩萨后段的六波罗蜜,完全在众生身上修学所有的功德庄严。我们刚开始追求叫“自性清净”,但是你难道不需要为以后先做布局吗?所以你要注意,每一句佛号的过程是很重要。当你把这个佛号栽培到内心的阿赖耶识时,请注意你的过程:第一个,它是不是真实;第二个,它是不是广大,你是不是把众生的因素放进去。

这就是为什么忏公师父把发愿文,“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这个都是自利。后面一句以前的古人说是“不退菩萨为伴侣”,忏公师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高明啊!你发了不同的愿,未来会有不同的结果,“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你在因地时,就把众生的因素放进去。恭喜你!到了净土时,你后段的菩提道会走得非常顺利,因为有很多众生跟你结缘,你在修波罗蜜时进步就很快。

诸位要知道,在了生死的这块,众生对我们是障碍的,这是事实,你的冤亲债主会障碍你。但是后半段刚好相反,后半段,众生对我们是加分的,帮助的。但是你不能等到未来,结果发现错了再来改,千万不要这样做。你看《法华经》,做什么事情你最好一次到位,不要一开始就做错了,到后来再改来改去。阿罗汉就是这样子,一开始也不好好地跟佛陀学发菩提心,到最后痛哭流涕,然后在改的过程当中,留下很多习气,弄得自己很痛苦。

所以,第二个选择,我希望我们今天学佛,你最好是一次到位。你刚开始就走对,不要后来改来改去,很麻烦。为什么呢?因为你迟早要成佛。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条路迟早要走,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二乘永久地停留下去。

发菩提心就是说,既然迟早要做,迟早要面对,你刚开始就把它做好,把它做对,这条路就把它铺直,不要走得弯弯曲曲的再绕回来,叫“直趋大乘”,我们叫作一佛乘。佛教的因缘果报最重要就是因地,你因地种对了,后面的路就顺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开始时要告诉大家,你要有一个圆满的规划。虽然我们做不到,但是你不能等做到之后再规划,这个就是前面讲的引导力。

你的每一句佛号都必须有两个引导:第一个,往生净土的引导;第二个,圆成佛道的引导。这样每一句佛号对你都是最好的效果、最大的用处,同样一句佛号,你栽下的因地是圆满的。这就是我们前面一堂课讲的,你学佛的时候,先把自己的因地,未来的路线铺好。

当我们有目标以后怎么办呢?怎么才能慢慢地趋向目标呢?这是讲第二件事情了,就是当我们有一个引导力时,要怎么做一个调伏跟安住,慢慢地破除内外的障碍,趋向我们的目标。

这个地方有三科。先看第一科,总标研习教理的重要。先讲一讲,为什么设定目标以后,不马上修行,要先研究教理呢?先把这个教理的重要性说出来;第二个,别示教理的差别内容。大乘的教理有哪些要注意的,佛陀讲那么多经典,到底有哪些重要的观念,我们要把它先挑出来说明;第三个,会通诸说明实相正印。

在大乘里面有这么多的教理,有没有一个教理是能够一以贯之的?吾道一以贯之,能够找到一个根本的核心思想,把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贯穿起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我们到第三个时候来谈一谈,就是我们学了这么多教理,到底有没有一个核心思想能够贯穿起来。

丙一、总标研习教理的重要分二:丁一、蕅益大师的开示;丁二、莲池大师的开示;丁三、八正道

我们先看第一个,为什么要研究教理,总标研习教理的重要。

丁一、蕅益大师的开示分三:戊一、总标;戊二、导正错误的知见;戊三、结劝

我们先把蕅益大师的这段开示念一遍,请合掌。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戊一、总标

这段的论文有三大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

我们大乘的修行者,发了菩提心,有一个愿望来引导我们所有的佛号、咒语乃至于所有的善业。有这个引导力以后,接下来做什么事呢?讨究佛法,要探讨研究佛法的道理,这件事情是第一要务。

这个“讨”是比较初浅的研究,叫作闻慧,听闻佛法的一种理解;这个“究”,是你研究道理以后,就像牛吃草一样,回到家里面不断地去思惟消化,把这个草的营养转成你内心的能量。就是说本来它是一个文字,但是文字经过你消化以后,在心中会转成一个道理,让心中生起光明。这件事情是第一要务。

为什么呢?他举出《涅槃经》的开示说,因为“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说我们的共同老师就是佛陀,那么佛陀是怎么做呢?“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这个“师”当动词,如果当名词的时候就是老师,当动词就是遵循,就是三世诸佛尚且要遵循这个宇宙间的道法,何况我们做弟子的呢?

佛陀遵循道法,有两说:第一个,从因地上来说,佛陀凡夫时他就是依止道法的修学,来慢慢转凡成圣的,这个我们叫作“以法为师”,因地是这样子。那么在果地上,佛陀是“以法师人”。佛陀成道以后,当然佛陀也显神通,我们看佛陀的经典很多大地六种震动、身心放出广大光明,这个不是佛陀的本意,是前方便而已,那是启发大家的信心。

佛陀出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转法轮,宣扬他所觉悟的道理,“以法师人”。所以我们综观佛陀因地的修学,乃至于他果地的妙用,其实佛陀内心世界所要表达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他觉悟的真理。佛陀以这个真理而成就了万德庄严,佛陀也用这个真理赐给弟子,我们照这个道理来做。

第一段蕅益大师引用佛陀作例子,说这件事情是没有例外的,因为你只有这条路可以走。

我们再往下看。“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当然这个“胜义”,就是这种真如的法性,多说无益,贵在亲证。真如的实相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理论上是不能用言说来表达的,因为言说相,这个语言文字是有限量的,你只能够诠释它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真如佛性,圣人入真如佛性时是离一切言说相的。那一念心跟道接触时,是没有办法讲话的。

但是身为一个初学者,假设我们刚开始在学习道法时,佛陀没有施设很多的“黄卷赤牍”(古代的经典没有白纸,都是黄卷,“赤牍”就是竹片),假设佛陀没有说法,对我们这些充满妄想的众生,没有人引导我们,来作一个“标月指”,来指示一种修行的法要,那谁能够知道我们打妄想的心中有一个真如佛性,谁知道呢?

伟大的佛陀成就了佛道,他为什么成就佛道呢?不是因为修苦行的关系,也不是因为禅定的关系,是发现了他内心的道。他把心中的道的开关打开了——道就在妄想当中——打开以后,无量的功德就显现出来,他成就佛道了。

佛陀在因地时,就在心中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成就以后,马上想到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颠倒妄想当中,但是这个道法又不能言说,也不能把这个道法赐给你。佛陀在因地时到处游化,凡是跟他有缘的人,佛陀就应机说法,度了很多很多人,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很幸运跟佛陀生长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方,比方我们跟佛陀就差了两千五百多年。佛在世时我们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所以佛陀考虑到未来末法众生的度化,就把道法变现成文字相,然后留下来。

当然刚开始时没有文字,转成音声相,佛陀转了很多的音声,这个音声有道法。“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有道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有道法;“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句话有道法。佛陀在临灭度时,知道他走了以后,这个世界上失去了光明,所以佛陀把这个道法放在文字里面,然后代代流传,看谁有缘遇到它。当然这个地方必须有历代的祖师、善知识的开演。

身为一个法师,这个道理全部不是我们觉悟的。法师只有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佛陀的道法还原,还它本来面目。佛陀就做了一件事情,把道法转成文字相。那我们呢,再把文字相还原成它原来的道法,叫作“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没有能力去发明“道”,但是我们作一个转换器,把佛陀的文字相,转成当初佛陀要表达的道,就是把历史还原,佛陀当初到底想说什么。

也就是说,身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只能够从文字相的引导,慢慢地找到一个章法规矩来修学,因为我们没有生长在佛陀时代,这个就是为什么说“标月指”。“标月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黑暗当中希望找到月亮,但是我们不知道月亮在哪里。有看过月亮的人就说月亮在那边。

诸位!指头不是月亮,但是指头可以帮助你找到月亮。虽然这个文字不是道,我也承认,但是你把文字消化了以后,它会引导你趋向道。它本身不是道,但是你离开它还不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研究教理,因为佛陀的道在教理里面,难道你还有其他选择吗?

我们看第二段。前面是讲出一个理论,这以下引证。引外道的修学心中没有章法、没有道法的后果;引用佛弟子依止道法成就了功德。

先看外道。佛陀出世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他们也都发心很圆满,出家求出生死。也就是说,他们也知道生死的痛苦,他们的生命当中也立定了一个要了生死的愿力,这个引导力都有,但是不知正法,求升反坠。

外道当然不可能接触佛陀的经论。外道的修学,在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主要有两派:一个叫作苦行外道;一个叫作冥想外道。

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个,苦行外道认为,我们造的业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佛法讲这句话是从因缘的角度来安立的,就是你因缘变化,业力可以改变。但是外道认为业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怎么办呢?你想办法让自己痛苦,痛苦越厉害,业消得越快,因为这个业是固定的。当然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个业是有自性的。

第二个,冥想外道。冥想外道他们看得更深刻,他们知道一个人会起烦恼造罪业,来自于妄想,“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佛法是从道法当中去转变妄想。但是外道没有这个传承,他们是用禅定把妄想给灭了,叫入了无想定。这时妄想暂时不活动,如石压草,如冰夹鱼。但是为什么求升反坠呢?因为他来生到天上以后,第三生来到人世间,他的烦恼会比一般人粗重,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是压抑的。

诸位!你如果没有依止佛陀的智慧来引导你的烦恼,老是用咒语跟佛号压它,压久以后到来生反弹时,你的烦恼比别人重,它会反弹。佛法是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把它观空,用善巧方便把它做一个转化,但是外道完全是用强大的力量把它压下去。所以烦恼不能压,因为它会反弹。

求升反坠就是说,当你的禅定失掉时,当你的福报享尽时,你的烦恼会比一般人重,你就很可能会造恶业,堕到三恶道去了,因为你处理烦恼的方式错误,这就是外道最大的盲点。所以,你不留心教典的后果,虽然勇猛精进决定变成天魔外道,因为你没有佛陀的善巧。这个是指外道的心中没有道法,虽然有发心,但是最后却是堕落。

反观佛弟子,蕅益大师举年纪最大的修行者就是胁尊者为例,他本来是在外道修学,八十岁才出家。以八十岁的高龄,他能够“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他白天研究教理,掌握修行的道次第;晚上修习止观,实际地去操作,所以解行并重,最后成就了。“济”就是大成就,成就了大阿罗汉。

胁尊者对佛教的最大贡献,除了他自己成就阿罗汉以外,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胁尊者是在佛陀灭度后六百年出世。那时有一个外道叫马鸣菩萨,就是后来对大乘佛教有很大贡献的马鸣菩萨。马鸣菩萨非常聪明,立了一个宗旨,跟很多佛弟子辩,这些佛弟子没有一个人辩赢他。马鸣菩萨就说,如果佛弟子当中不能把我的立论解破,从今以后佛门的弟子不准打楗槌。这个就很严重了!一个僧团的作息,完全靠打板来运作,什么时候集合,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听经。这时胁尊者就出来跟他辩论,结果就把马鸣菩萨打败了。后来马鸣菩萨就皈依佛法。马鸣菩萨皈依佛法以后,对整个佛教产生很大的影响。你看看佛教史,可以说整个大乘佛教的兴盛,马鸣菩萨功不可没。

举胁尊者的例子,意思就是说,他虽然八十岁的高龄,尚且解行并重都能够成就,外道尽一生的修行结果变成魔道,所以说方法就很重要了。

我们的内心是很复杂,不是单纯的。为什么?因为虽然我们本性清净,但是因为长时间在三界流转,我们每一生生命的经验,都或多或少留下痕迹了。所以我们的心在无量的生死经验当中,留下了很复杂的妄想。如果没有佛陀教法的引导,你不可能厘出一个头绪的。

就像《楞严经》上说的,我们内心打了很多的结。外道解开结的方法,就是把这个绳子往两边拉扯,结果这个结越打越深。不修行还好,一修行在妄想中又增加了一个妄想,妄中加妄就是外道。凡夫只有一个妄,外道两个妄,多了一个邪见。佛弟子有佛陀的传承,他知道这个结要从结心中去解,不能从两边拉扯。你看苦行外道跟冥想外道,就是往两边拉扯,不知善巧,这个是这样。

你如果看《楞严经》,《楞严经》的道理是说,我们修行时,当你知道怕,知道修行时,你的心已经乱七八糟了,搞得很复杂。你如果说,一天就念十五分钟的佛,什么事都没有,你不看教理好像也没事,因为风平浪静。但是如果你很用功,你的心发得很真切,心中产生一个强大的正念,而这个正念开始刺激到妄想时,那问题就很复杂了。《楞严经》说的“真妄交攻”,然后你就面临了五十阴魔的考验。

意思就是说,你这个水沟很臭,已经累生累世都没有处理了,你不打开它,什么事也没有,反正你就平常每天念十五分钟佛,念完佛以后离开佛堂,该打妄想继续打妄想,那你什么事都没有,妄想当中多了几个佛号如此而已,你的生命也没有彻底地改变。所以你也不觉得学了教理有什么用,对你真的没什么用。但是如果你真正用功时,你就要小心了!你的内心会出现很多很多的状况,稍微不小心你就完了,“一念差池全体残”,比没有修行还糟糕。

诸位!你修行失败,从《楞严经》的角度,比没有修,比那些放逸的人还糟糕。为什么?因为你“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你没有修行,起码是一张白纸,以后还有机会。可是你产生错误的邪见,糟了!你对正法产生排斥,变天魔外道,成外道种性。而一个颠倒的放逸众生,他起码不会排斥正法。所以,你要么就不修行;你要修行,我希望你好好地研究这条道路怎么走。不要太高估自己。

修行真的是要传承。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不可能拿一把镰刀,自己在那边开路,不可能!这条路佛陀走过,祖师也走过,你遵循着走就好了。你拿一把镰刀自己在那边开路,你开出来的路开到老虎洞去了,谁都救不了你,真的!

一个人着魔谁都救不了,实在说,这就是外道的悲哀,他很想做出改变,但是他没有方法,结果弄得自己比没有修行更糟糕,“求升反坠”这句话是很悲哀的!所以,如果修行错误,后遗症更严重,修行错误比没有修行更糟糕,《楞严经》的确是有这个意思。所以古人在解释《楞严经》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这个正反两面的引证,引用外道的堕落跟佛弟子的成就,他们两个都很用功地去做一件事情,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呢?这就是因为有些人得到佛陀的引导,有些人是自己打妄想,这是产生成败的差别。

戊二、导正错误的知见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第二段导正错误的知见。

有一种错误的说法:你年纪轻体力强,应该研究教理;如果你年纪大了,好好念佛得了,不要搞那么复杂。但是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难道佛陀临灭度时,他把清净庄严的传承放在语言文字的这些道法,就好像是世间考功名一样,只是用来考试博名利的?

我在台湾遇到一个中年出家的比丘,他不研究教理。他跟我讲,他不想研究,不看经典,但是他拜佛诵经很认真。我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教理呢?他说,因为我不想做法师。

其实研究教理跟做法师没有关系。你要修行你就必须认清道路,这是一种自修。也就是说佛法的道理是来引导你的,不是说给别人听的。当然你以后有点心得了,你跟人家分享,那是随缘尽份。关键是你没有道法的引导,怎么知道如何下手去处理你无始劫留下的妄想呢?关键在这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0:00 / 0:00
佛法修学概要1
佛法修学概要2
佛法修学概要3
佛法修学概要4
佛法修学概要5
佛法修学概要6
佛法修学概要7
佛法修学概要8
佛法修学概要9
佛法修学概要10
佛法修学概要11
佛法修学概要12
佛法修学概要13
佛法修学概要14
佛法修学概要15
佛法修学概要16
佛法修学概要17
佛法修学概要18
佛法修学概要19
佛法修学概要20
佛法修学概要21
佛法修学概要22
佛法修学概要23
佛法修学概要24
佛法修学概要25
佛法修学概要26
佛法修学概要27
佛法修学概要28
佛法修学概要29
佛法修学概要30
佛法修学概要31
佛法修学概要32
佛法修学概要33
佛法修学概要34
佛法修学概要35
佛法修学概要36
佛法修学概要37
佛法修学概要38
佛法修学概要39
佛法修学概要4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施主」有何含义

施主,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

戒定慧三学,学佛修行的基础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

「专修」和「杂修」的划分

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专修和杂修的情况,确实善导大师讲专...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问: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大安法师答: 三皈依是...

圣严法师《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

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计数,变装饰; 佛像是恭敬供养,却变艺...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我们来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喝水也有学问,十个喝水的坏习惯

导语: 你会喝水吗?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却未必...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

【佛教词典】阿修罗宫

(杂名)阿修罗之宫殿。义楚十六曰:长阿含云:阿修罗...

【佛教词典】一相智

(术语)证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

【推荐】《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

能够弘扬因果轮回观念,他的功德是巨大的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

星云大师《为消防人员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不是怕市虎汽...

【佛学漫画】根本业

不二问禅师父,师父,以我们修行人念经等的功德力量,...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推荐】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

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只听得客...

什么是真如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

把一切想法都归到念佛当中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要琢磨,啊,我下...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水泡花蔓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家吉祥。我们又在道场白华庵,今...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成功

人有竞争之心,绝非错误。竞争之心,至少能够体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