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十九讲)

己四 、 精进度 分三:庚一、 精进自性。庚 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

庚三、修习精进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四页,我们看己四,精进度。

当我们从人天乘一个好人的阶段提升到一种菩萨道的修学,我们就要注意两个重点了。在我们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当中,主要注重两点: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法门的力量。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又加持心力,这两个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当我们走上了菩萨道的时候,成败的关键,就是你必须把你心灵的力量发挥出来。

我们以前在修学人天乘善法的时候,我们的心力是施展不开的,因为我们的心力有很多的障碍。什么障碍呢?《楞严经》上说,我们虽然行菩萨道有信仰有愿力,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障碍叫作颠倒妄想。这个障碍是非常厉害的。

其实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平常打打妄想,本来是无伤大雅。那么为什么妄想会形成一种颠倒的力量出来呢?甚至可怕到能够创造一种轮回的力量呢?这个妄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一种邪恶的力量呢?

因为这个妄想它受两个因素的牵动:第一个,外有业力;第二个,内有执着。所以这个妄想就变得不单纯。《楞严经》上说,我们的妄想是受了业力的牵动,使我们过去生所造的善恶的业力,会在你今生生命的人事当中表现出来。

所以你的妄想跟业力接触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那么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开始“弟子心不安”,因为你开始情绪化。所以这个妄想第一个受到业力的牵动。当然,如果你是很重视感受的人,你就更容易受到你过去业力的牵动,你就更难走出你的过去。

所以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楞严经》里讲,你要尽量都摄六根。因为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你过去的业力。不管是好,不管是坏,它会让你不安稳。所以今天能够慢慢地走菩萨道、开始创造未来的人,你六根的门要慢慢地把它关起来,就是避免让你心中的妄想受到太多业力的刺激,受到感受的干扰。

这是第一件事情,受到过去业力的干扰。

第二个,我们过去生除了造业以外,还有很多等流的习气。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执着,各人有各人的盲点。有些人执着财富;有些人执着名声,他喜欢受到别人恭敬;有些人执着女色。各式各样的执着。所以这个妄想一旦接触到内心无始劫无明的执取的时候,就变成一种邪恶的力量。

所以我们的妄想,外有业力的刺激,内有执着的干扰,就使令这个妄想不单纯了,就产生一种轮回性、颠倒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来,也没有少做善事——我们也曾经布施过,也曾经持戒过,也曾经忍辱过,但是我们的功德还是少得可怜,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我们的心力施展不开,虽然对三宝有信仰,虽然对来生有一种愿望想改变,但是那个颠倒妄想的力量受到业力的刺激,受到执着的干扰,而我们的善根薄弱,心力羸弱,所以所造的善业就全部变成有漏。不是我们不够努力,是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心理的水平太差。

所以,当我们要从一个好人变成一个菩萨道人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赶快去做善事,不是这样子,你必须先调整你的心态。调整心态当然就是理观的智慧了。

我们必须要透过教理的学习,在心中产生三道光明。我们是不能断除妄想的,妄想本身也没有错,妄想你引导得好,它就是一种清净的智慧了,破妄显真嘛,把这个妄想转成真实的智慧。

这个真实的智慧有三道光明,你一定要去观照:

第一个,观照真如。佛教处理问题的方法,首先是要回归我们生命的原点: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内心安住。这个是所有菩萨道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你不能永远像一个流浪汉一样,业力给你什么,你就全盘接受,你不可以这样子。

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能够老是随外境而转。别人对你好,你就高兴得不得了;别人刺激你一下,你就痛苦得非常严重。你不能带有情绪来面对菩萨道,不可以这样。所以你一定要在因地上把自己的房子建立起来,你自己要有一个保护伞,“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本来就没有烦恼,本来就没有业力。

我们经常忆念我们的真如本性,会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从一种躁动不安的心——把心带回家。不管外面是刮风也好,下雨也好,阳光普照也好,你的房子的温度永远是恒温的,就是安住真如、安住空性、不随妄转。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所以我们对人生的第一个态度,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一切的因缘;站在“空”来面对“有”。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当我们把心安住在空性的房子的时候,接下来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面对因缘。面对因缘,从佛教的因缘观,它是两个观照:第一个是观照众生法界;第二个是观照佛陀的法界,所谓的调伏力跟引导力。

我们首先的次第是观照众生法界。观照不净、苦、无常、无我,调伏我们的爱取。我们过去在生死轮回当中,曾经有一些美好的经验,美好的感受,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影象,这一部分要把它清除掉。所以在安住空性以后,接下来就是思惟苦谛,思惟娑婆世界的痛苦,慢慢慢慢地调伏我们对娑婆世界那种贪着的爱取的心,这是第一个,一种调伏的力量。

第二个,我们要观照佛陀的功德——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产生欣求好乐,引导我们去设定未来的目标。

所以当我们安住空性,面对因缘的时候,要面对两个因缘:一个是凡夫的杂染因缘,让我们真实地厌离放下;一个是佛陀清净庄严的因缘,让我们欣求好乐,从空出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所以心态的调整是三道光明:第一个观照真如,第二个观照众生,第三个观照佛道,让我们内心当中产生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这个时候套一句菩萨戒的专有名词来说,你已经安住菩萨种性,已经有资格来受菩萨戒,也有资格来操作所有菩萨的法门,因为你的心态准备好了,你可以上路了。

所以当我们心力生起的时候,我们就有资格来学习所有的六度法门。因为它每一度都有它遵守的规矩跟章法,你要遵守。布施有布施的规矩跟章法,你遵守这个规矩,这个法门对你就产生加持的力量。因为这个法门是佛陀制定的,你必须遵守。大智慧的佛陀会告诉你,怎么样去操作布施会让你产生最大的功德。

所以整个菩萨道就是两种力量:第一个,你心态的准备,心力不可思议;第二个,你对法门的学习跟遵守,法力不可思议。所以你心力带动法力,法力又加持心力,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走在菩萨道的菩萨。虽然你走得不是很快,但是起码你上路了。每一天的生命对你来说都意义非凡,因为你不断地在进步,你每一天都是罪障消除、福慧增长。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当中,你要不断地调整你的心态,不断地去学习法门,把心力跟法力完整地结合,这个非常重要。

庚一、精进自性

好,我们心力准备好以后,我们来看看第四个法门——精进的法门。首先我们看什么叫精进,我们把它念一遍。

《广论》云:“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

什么叫精进呢?《广论》当中提出了两个定义,就是当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三大修学过程当中,你要保持两个状态:第一个,其心勇悍。你的心是勇猛强悍,没有怯弱、退怯之心,这第一个;第二个,你是无有颠倒。你是跟整个大乘的空假中三观智慧相应,不是盲目地冲刺。

我想,我们在进入菩萨道法门修学的时候,你会知道佛教法门的修学,它都是跟心地法门有关系。其实我们刚刚讲心力跟法力,它不是决然分开,而是心力中有法力,法力中有心力。因为它心力是带动法力的,所以我们从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看到现在,所有的法门都是约心安立的。

比方说精进,什么叫精进?说:欸,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不一定精进。精进是你在做功课的时候,你有两个条件要具足:

第一个,其心勇悍。你就有强大的意乐、欢喜、好乐,你每一句佛号都充满了调伏力、引导力——我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的心态调整得非常的圆满,其心勇悍。

第二个,无有颠倒。你要知道随时调整自己跟智慧相应。如果你佛号念得很勉强,念得很苦苦恼恼,不叫精进,那是在做功课,谈不上说精进。

所以这个精进的条件是两个:第一个,其心勇悍;第二个,无有颠倒。

这个安立作精进。就算你一天只念一千声佛号,但是你的心是其心勇悍的,是无有颠倒的,这个就叫作精进了。

庚二、趣入修习精进方 便 分 二:辛一 、加行。辛 二、正修。

辛一、 加行

我们看第一个加行。就是怎么培养我们其心勇悍,怎么培养我们无有颠倒的这两种心态呢?

看《广论》怎么说。请合掌。

《广论》云:“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无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然未证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齐,为除腹内病,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菩萨行者于中善自思惟,得于诸断恶修善之行,破除怯退之心,生起精进勇猛之力。

我们来看宗大师对精进生起的心怎么说。他说:如果一个人行菩萨道,他发了菩提心,假设以布施来说,那布施最圆满的阶段,不是布施外财,连内财的手足身体都要布施。有些菩萨说:那这样子我非常害怕,这很痛苦的。你这样想,你是没有真正观察到整个生命轻重的因缘,所以你产生痛苦、恐惧。

怎么说呢?因为在我们无量俱胝劫的生命当中,其实我们堕落到三恶道的过程中,曾经受到三种严重的伤害:第一个割截。我们在堕三恶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曾经被用刀子切成一块一块的;第二个刺烧。我们曾经被人家用尖锐的铁器刺穿我们的身体,然后作种种地燃烧;第三个解裂。解裂就是两个很硬的石头产生强烈的压迫,让我们身体产生破裂。

过去生在三恶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曾经受到割截、刺烧、解裂这种重大的伤害。但是这种伤害的痛苦,对我们来说,“然未证菩提”,这种痛苦毫无意义,对生命的增上一点都没有帮助,所以这个三恶道的痛苦是白受了。

那么反过来,“我今修菩提”,我们在修菩提当中,当然我们在修习圣道的时候,我们要静静地拜八十八佛,不能拜要他拜;在念佛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要去忍受天气的炎热,流汗乃至于身体酸疼的痛苦,但是你要知道,这个痛苦跟以前的痛苦不一样。

首先,“此苦有分齐”。这种痛苦它是在你的忍受范围,不像以前受的割截、刺烧、解裂的痛苦是超越你的忍受范围,至少修行的痛苦是在你的忍受范围之内。讲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身体长一个毒瘤,我们必须把这个毒瘤切除。在切除过程当中,当然会有一些轻微的痛苦,所以佛陀大医王以短暂的痛苦来治疗我们的病。这个痛苦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在忍受的范围;第二个,它能够治病。

修行的痛苦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吃苦了苦。我们以前受的痛苦是白受了。你从那边痛苦受完以后,你一点增上的力量都没有产生,你从痛苦当中没有得到任何启示。但是修行的痛苦会消除罪障,会启发我们增上的出离心。

所以,“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所以菩萨行者,从这个地方思惟所谓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无意义的痛苦;第二个是有意义的痛苦。我们应该要接受有意义的痛苦而放弃无意义的痛苦,消除修行的退怯之心,生起精进勇猛之力。

宗大师这段的开示是讲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一般人修行很难,难在哪里呢?因为它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你不是说只是修行三五年,你一辈子都要修行,所以这个是长时间的马拉松赛跑。很多人前面几年拼得很厉害,到最后慢慢懈怠下来,因为长时间的用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一般到了老参的时候,做功课就开始悠悠泛泛。初学者还不错,老参悠悠泛泛。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惟了,你为什么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呢?因为你现在面临的是一种轮回痛苦的压力。你今天不提起精神做重大的加持,那么你来生会继续轮回下去,你遭受的痛苦就会更厉害。

如果你觉得拜佛、念佛、持咒,提前起床很痛苦,你不去做,你今生不处理生死问题,你来生会遇到更大的痛苦。将来你开始修行,你还得乖乖地走这条路,你还是要提前起床,每天强迫自己拜八十八佛,念佛持咒,做种种的功课。

换句话说,这种修行痛苦是必经的过程。你这个问题越早处理对你越好。你说:“不着急,我来生再做。今生没有往生,下次再来一次。”下次再来一次,那么你每一次的生命都要受到轮回的痛苦,而这个痛苦是白受了。

所以你既然要走,你就早一点处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修行很痛苦,是的,但是你不修行更痛苦,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在可以选择。我们必须用短暂的痛苦来解决长远的痛苦,因为你没有退路。不是说你闪过了眼前的痛苦你就可以快乐,因为你这个眼前的痛苦是必经的过程。你现在不去走,以后就要经过轮回的痛苦。下一次觉悟的时候,你还是要走这条路,迟早要走。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既然是要走,我们就要产生勇悍之心。迟早要面对的,你就早一点面对,不要再退怯了。所以这个六度,它每一度都是要先调伏你对身体的执着,引导你的勇悍之心,它完全是调伏力、引导力的智慧观照。

辛二、正修

那么你心态已经准备好,要下定决心,背水一战的时候,你就有资格来修精进了。

那怎么来培养精进的心情呢?有四种力量。这四个力量,前三个是一组,第四个是一组。我们先把前三个念一遍。

一、发胜解力 —— 此中胜解,即是欲乐。

二、发坚固力 —— 即于彼事,究竟不退。

三、发欢喜力 —— 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

当我们的心接触佛号的时候,我怎么才能让我自己对佛号永远保持大的欢喜跟皈依,而不只是应付而已呢?

第一个,发胜解力。你最好把《阿弥陀经》四十八愿学一学,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音声代表什么意思?什么叫无量光?什么叫无量寿?当你念一句佛号的时候,在你的生命中到底是创造了哪几种功德?你最好很清楚。它不只是一个音声而已。当你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创造了四十八种力量在加持你。

如果你对佛号没有胜解,你说这句佛号就是一个音声,你把它当成音声,它对你来说果然变成音声,因为你没有好乐心,没有皈依心,你就打不开这四十八种功德之门。“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进不去,这个门都关掉了,所以了解佛号的功德,你才有办法打开它的门。这个地方的胜解力,你修什么法门,最好把这个法门的功德学一学。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发坚固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你要有愿力。一个人你不能够只是“我很喜欢念佛”,不可以这样子。你要有愿:我一定要念佛!你要提升到一种愿力的阶段,不仅仅是欢喜。

我们前面学习功德的胜解,是欢喜心,这是第一阶段。但是如果按祖师的标准,佛号在我们生命的定位,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看看善导大师的开示,他的意思就是说,当你离开了佛号,你就一定会到三恶道去,它是你生命唯一的救拔。所以他那种坚固力就是强大的皈依和愿力。这个地方,你就是要从欢喜心提升到一种坚固的心。

第三个,发欢喜力。“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这个地方很重要了。诸位!修行是一个长远的马拉松赛跑,你怎么样调整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在修行当中,你最好把你每一个功课都当作欢喜心来做。你说:“欸,三点钟了,要拜八十八佛了,喔,这真是糟糕,要拜八十八佛了!”不要这样。应该说:“哎呀,真好!拜八十八佛的时间终于到了,我期待已久!”你最好把修行当作你的朋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

所以我们的心就像小孩子一样,你要引导它、调伏它。它有时候不听话的,这就是你为什么要学智慧。如果你每一次在拜佛的时候都心不甘情不愿,对你来说就不能构成波罗蜜了,因为你那个心力不具足菩萨道的要求。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当我们的心是沉没的时候,你要激发自己一下:没关系,现在短暂的痛苦,我们可以换取长久的安乐。你要不断地跟自己沟通,调伏我们不想做功课的那种心情,用更好的功德来引导自己,这个很重要!

那么前面三个是在建设一种对修学法门的胜解、坚固、欢喜,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很重要,保护你的善根。这个地方有些时候要暂时的停止。看第四段,第四段很重要。请合掌。

四、暂止息力 —— 于中若身心疲劳,须暂止息。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

我们前面好不容易透过如理思惟调伏烦恼,引导我们产生一种欢喜心,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要注意的,比方说,你今天去 downtown(市中心)办事情,办了很久非常疲累。这个时候你勉强去做功课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会产生极度的厌离。你因为那一份的坚持,结果障碍你后时的精进,你每一次看到这个法的时候,你那种极度痛苦的心,就会留下一种影像,障碍你后面的好乐跟意乐。

所以你要知道,有时候该踩剎车的时候,适当地踩剎车。一个人不能只是一路地冲,冲到最后在这个跑道上就看不到你了。所以修学就跟开车一样,你要前进,偶尔地后退一下。修行难就难在这里。

修行基本上是两套方法来修:一个是水滴式的修学;一个是暴风雨式的修学。我们解释一下。

正常情况,修行是要用水滴式的修学。点点滴滴,滴水长流则能穿石。如果你告诉我,你一天拜两百拜,我会说,嗯,非常好!你这个可以持久。平常的修学一定是要在你能够接受的范围。

但是你一生当中,可以安排几个所谓百日的加行,你这个时候可以冲刺一下暴风雨式的修学,可以在生命当中,安排几个阶段冲一下,可以。但是不能当常法。你千万不要把修行修到自己内心产生严重的反弹,你后来就一辈子都不想修行,这个叫作不知善巧。

所有的东西中,有些是可以勉强。欸,你不想上班,但是你去打个卡,反正你不想上班,也没有人知道你想不想上班。但是你不想做功课,勉强就没有用,真的没有用,你倒不如去散散步。修行都不能勉强,勉强完全没有效果,而且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所以你怎么去做,我们先要判断,有时候你不想做功课,不是体力的关系,是心理的障碍,这个可以克服,你要用智慧来沟通。但是你不想做功课,不是心理的障碍,是体力的关系,那这一部分你就不能勉强。

我们看菩萨戒里面,身体的疲惫是可以开缘,因为这作不了主。我出去弘扬佛法、去办事情,回来晚上一两点了,你一直强拜八十八佛,拜到最后,你以后再也不想拜八十八佛了。你觉得这样值得吗?

所以说身体的障碍,你要判断,这不是你故意的,这可以开缘。但是你身体很好,没什么状况,是心理的障碍,这个就要突破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善知进退。在精进的过程善知进退很重要。

庚三、修习精进差别内容

修习精进,差别内容: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生善,增长善法,功德不退;破恶,度懈怠。

精进的内容:

第一个,从破恶的角度叫作“擐甲精进”。你看这个擐甲,这个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种铁片,一片一片的铁片把它编制成的衣服。就是你要无所畏惧,凡是断恶的,都要很坚决,不能断要他断!要这种态度。所以断恶这一块,就没有商量余地了。所有菩萨戒里面,只要是牵涉到菩萨内心烦恼的挣扎,佛陀都是下重药,告诉你:你别无选择!你一定要这样做!这是第一种态度,对于断恶那是非常的坚决。

第二个,修善。修善法这个要选择性了。我们不可能修学所有的善法,所以这个你要善知取舍。

第三个,度众生选择更多了。你在修行当中,你现在的心情不对劲,暂时可以不度众生。

所以在修习精进的时候,断恶是要坚持的,修善跟度众生是可以看因缘办事,这个是三种不同的心态。

透过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三种精进,增长善法的功德,保持我们善根的功德不退,来度脱让我们时间空过的懈怠的心。这个精进就是让我们的心永远保持在一种最佳的状态,对法门的好乐那种坚持。它的方法主要就是要善调身心,知所进退。

善调身心,知所进退,我们讲一个例子来做说明。佛陀在经论里面讲出一个譬喻,讲到一个国王跟大臣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国王,这国王处事非常的严格。后来他那个大臣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犯了严重的错误,国王非常生气,要把他处以死刑。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大臣就请命,说:“国王,你不要把他处死,他好歹也有功劳,你是不是给他一个机会呢?”那国王想一想觉得也有道理,就说:“好吧,给他一个机会。”

国王就出了一个题目说:“我有一只羊你把它领回去养,三个月以后,我要看到这只羊它的肉是精壮的,但是没有肥脂,它没有肥肉只有瘦肉,而且是强壮的。一只强壮的羊只有瘦肉没有肥肉。如果你做到了,我就赦免你的死罪;你做不到,那就把你处死。”

这个大臣心里想,这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如果用美好的饮食来喂它,一定会有肥肉;我如果给它吃得少,它就连瘦肉都没有。那怎么办呢?怎么保持精壮的肉而没有肥脂呢?他就忧愁苦恼了。

这个大臣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儿,她就说:“父亲,你最近怎么闷闷不乐呢?”他父亲就把这件事如是地告诉女儿。这女儿说:“我有方法。我们把这只羊用绳子绑起来,绑在一棵树上,每天给它丰盛的饮食吃。在这只羊前面,绑一只狼,每天让这只羊看到。”那只狼看到羊的时候,就准备扑过去。这只羊它是每一天吃美好的食物,但前面总有一只狼盯着牠看,果然是养成了精壮的肉而没有肥脂。

佛陀讲这个故事在比喻什么呢?修行跟养羊是一个道理。你一方面要有一种功德的想象,来激发自己美好的愿景,但是你也要有点危机意识,偶尔也要带一点恐怖的境界来吓吓你自己,说你今生不往生,来生你就完了,你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到饿鬼道受饥饿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整天被人家打杀的痛苦。我们不能够完全给自己吃糖果,老是用美好的东西来激发自己。

所以,在修行当中,所谓的善调身心就是畏爱兼抱。我们的心沉闷的时候,多鼓励一下自己;我们的心躁动的时候、攀缘的时候,你就要打压一下自己。就像养这个羊的道理一样,你一方面给它美好的饮食,一方面用狼来恐怖它,让我们的心永远保持在一种中道的状态。

己五 、 禅定度  分:三:庚一、 禅定自性。庚二、趣入修习禅定方便。庚三、修习禅定差别内容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我们看完精进度,看下一个,禅定。

庚一、禅定自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禅定的体性。请合掌。

《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

这个部分,止的体性,请大家看附表第三,止观体性。

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法门,都是在散乱心的阶段,但是进入止跟观以后,你就是一种非常明了寂静的状态了,这个是在佛堂的一种静中的修学了。

首先我们看这个止。止有两个说明,先看简单的说明。

什么叫作“止”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奢摩他就是“止”。这段的开示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讲因地;第二个,讲果地。

先看因地。因地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心一境性;第二个,以善缘心。

我们先看第一个,心一境性。这个止,它必须要让内心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攀缘的,像猴子一样,抓一个树枝,然后又攀缘另外一个树枝,抓到一个放掉一个。在修止的过程当中,你要选择一个所缘境,比方说念佛,你要选择音声为所缘境,要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第一念是佛号,第二念也是佛号,第三念也是佛号,你必须强迫你的心是单一地、相续地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这个就是修止的因地。

第二个,以善缘心。这种专注的状态必须跟无贪、无瞋、无痴的心相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是在造恶,在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你很专心,那这个不能构成止,因为你这个造恶的过程是烦恼的心,是躁动的。

所以它必须是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专注的;第二个是善良的。那么这两种心结合以后,就构成止的因地。

它的果地功德是什么呢?“诸三摩地”,它所成就种种的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这种因为“心一境性”、“以善缘心”的三昧,都是属于“止”的因果,这是个简单地解释。

我们把这个解释透过《解深密经》讲得详细一点。我们看第二个解释,什么叫“止”。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这个地方也是分成因跟果。我们先看因地。这个因地的修学有三个重点:

先看第一个,“独处空闲。”一个菩萨,如果你要进步,你一天要有一段时间自己静一静。你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你在外面跑到最后,你就变成好人,不是道人,因为你的善根就跑没了。除非你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你不用做功课,你不用充电,否则你最好是要有一点充电。

所以这里的意思就是,你一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独处空闲,暂时把手机关掉,把房门关掉,好好地把佛教的止观修学一下。我们的能量是生灭法,没有证得法身之前,我们的功德不是永恒的,你有修它才有,然后你慢慢慢慢把它释放没了,你还要再去充电。所以你每一天一定要有一段时间独处空闲,暂时地息诸缘务,好好地面对你内心的自己,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作意思惟。”修止一定有一个所缘境,因为它是心一境性。如果你这段时间是念佛,那佛号就是你的所缘境;如果你持咒,咒语就是你的所缘境。你必须强迫你的心在一个所缘境里面专心的安住。

第三个,是这种“能思惟心,相续作意思惟”,你要一次又一次地思惟。所以修止的人,他必须很有耐性,跑掉了,没事,再拉回来;跑掉了,再拉回来。你不断地就是念佛,听自己的声音。发觉打妄想以后,赶快把心又重新恢复到佛号。你要不断地相续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不断地努力,慢慢慢慢你的心就从一种少分的安住变成多分的安住,套一句专有名词叫作“功夫成片”。我们的心态是可以调整的,你不断地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多安住故”,这个时候你的因地就圆满了。

看它的果地。果地有两种功德:起身轻安及心轻安。

我们不断地修习专住,首先产生心轻安。你的心会产生两种功德:第一个,明了。所以你打完坐的时候出来,你的心特别的明了。真正得禅定的人,在唯识学上说,他可以看得到墙壁的毛细孔,他那明了性到那种程度!他六根的那个明了性特别强,刚刚打完坐的人,一点小小的声音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第二个,寂静。他心中的那个波浪慢慢地停下来,如平静的水。所以他这个时候内心是非常的轻安,明了寂静,寂静明了,这是第一个心轻安。

第二个,他心的轻安会带动身的轻安。这个身的轻安是这样子,我们身体有地水火风四大,打坐的人因为心寂静,会带动一种风大,那个气从丹田里面开始活动,然后周遍身心。那个气脉的跑动,会让你全身非常的舒畅。

我们一般没有在打坐的人,即使你没有生病,其实你的身体还是很粗重,就是一块很粗重的肉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但是打坐的人,你的身体会觉得非常轻松,因为你那个气脉跑得非常顺畅,这叫身轻安。所以它是先有心轻安,才产生身轻安,是名奢摩他。

我们念佛人所谓的一心不乱,是要点点滴滴栽培的。如果你平常都没有静中修,你念佛不能说:“欸,我在等车的时候念几句佛号,我在办事情的时候有空档念几句佛号。”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个只能够当点心吃可以,你要有正餐,要有定课。你的佛号不能都是在散乱心中念。你储存的佛号,每一句都是散乱心的、利用空档的时候念的,到临终的时候,你每一句佛号力量都很薄弱。所以你一定要有静中修才有动中修,而静中修是正餐。

佛法讲如是因如是果,你储存进去的每一句佛号,必须是要有定课的,就是息诸缘务,没什么理由的。我们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扰就散乱,没有几个人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不可能!

所以,你必须一天至少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静下心来,专心地听你佛号的声音,跑掉再拉回来,跑掉再拉回来。你一天要储存一些高质量的佛号在里面,或多或少。在我们的仓库当中,你一天至少要有半个小时储存那些高质量的佛号。你不可以一天当中都在散散乱乱的空档,储存一些低质量的佛号,不可以!

祖师劝我们把握平常的时间,那是比没有念佛还好而已,反正你不念佛也打妄想,但是你不能够以这个佛号当作你的正餐,不可以!因为你这些存进去的佛号都是低质量。你因地储存进去是低质量的佛号,临终表现出来就是低质量的佛号,不可以这样子。

所以我们必须为临终储存一些高质量的、具有专注力、相续力的、一心不乱的佛号,这都是平常要准备的。这就是修止的一个特点,提升你佛号的质量,是这个意思。

0:00 / 0:00
佛法修学概要1
佛法修学概要2
佛法修学概要3
佛法修学概要4
佛法修学概要5
佛法修学概要6
佛法修学概要7
佛法修学概要8
佛法修学概要9
佛法修学概要10
佛法修学概要11
佛法修学概要12
佛法修学概要13
佛法修学概要14
佛法修学概要15
佛法修学概要16
佛法修学概要17
佛法修学概要18
佛法修学概要19
佛法修学概要20
佛法修学概要21
佛法修学概要22
佛法修学概要23
佛法修学概要24
佛法修学概要25
佛法修学概要26
佛法修学概要27
佛法修学概要28
佛法修学概要29
佛法修学概要30
佛法修学概要31
佛法修学概要32
佛法修学概要33
佛法修学概要34
佛法修学概要35
佛法修学概要36
佛法修学概要37
佛法修学概要38
佛法修学概要39
佛法修学概要4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施主」有何含义

施主,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

戒定慧三学,学佛修行的基础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

「专修」和「杂修」的划分

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专修和杂修的情况,确实善导大师讲专...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问: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大安法师答: 三皈依是...

圣严法师《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

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计数,变装饰; 佛像是恭敬供养,却变艺...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我们来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喝水也有学问,十个喝水的坏习惯

导语: 你会喝水吗?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却未必...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

【佛教词典】阿修罗宫

(杂名)阿修罗之宫殿。义楚十六曰:长阿含云:阿修罗...

【佛教词典】一相智

(术语)证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

【推荐】《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

能够弘扬因果轮回观念,他的功德是巨大的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

星云大师《为消防人员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不是怕市虎汽...

【佛学漫画】根本业

不二问禅师父,师父,以我们修行人念经等的功德力量,...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推荐】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

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只听得客...

什么是真如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

把一切想法都归到念佛当中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要琢磨,啊,我下...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水泡花蔓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家吉祥。我们又在道场白华庵,今...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成功

人有竞争之心,绝非错误。竞争之心,至少能够体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