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2023/03/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十四讲)

乙四、证果篇第四 分二:丙 一、总标三乘因果。丙 二、别明三乘果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零二页。我们讲到乙四,证果篇第四。

在正宗分当中前面的三篇,所谓的发心、正见、修行,是一个因地的修学。这一篇证果篇,是一个果地的功德。

这部分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佛教的因缘观,当它从一种理论的思想,转化成一种实际的修证的时候,这个因缘的修证,它是分成内外两个因缘来看。外在的因缘在《楞严经》的意思,是一个充满障碍的因缘;而我们内在的因缘,是充满解脱的因缘。这两个因缘,首先我们要清楚内外两种因缘。外在的因缘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果报。这个果报本来没有错,它也就是显现一种快乐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个因缘它会刺激我们的内心,它不是只有果报存在。当这个外境去刺激我们内心的时候,会带动一个很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会牵动我们的妄想,而妄想最后形成了坚固的执着。我们一般人是很难抗拒外境的刺激的,所以我们一般人会在生命当中变成障碍重重,其实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叫“心随境转”,我们太重视外境的变化了。

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一个烦恼障。我们很容易生起贪瞋痴的烦恼。面对如意的境界起贪爱,不如意的境界起瞋恚,中庸的境界生起愚痴;接下来,烦恼相续的活动,就会推动你的身口意去造业,就变成业障了;然后这个业力成熟以后,就在三界得果报,就变成报障。所以当你不能够跟外境脱离的时候,就堕入了生命中的一种恶性循环:烦恼障带动业障,业障带动报障。

直到有一天,我们修学佛法,开始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叫作“回光返照”。我们除了攀缘外境以外,慢慢地把心抽出一部分,用观照智慧去观照我们的内心世界,去做一种调伏的工作。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功德就慢慢出现。

到底什么叫作罪障凡夫,到底什么是功德庄严,它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就看你对外境攀缘的力量有多大,看你对内心的安住调伏有多大来判断。

所以当我们能够慢慢地透过前面的智慧的观照,从向外的攀缘慢慢地引导到向内的观照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开始有所谓的功德了。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哪些功德出现呢?就是我们这科要谈的,我们从一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过程,怎么样提升到一种解脱的功德。

我们看讲义,入文分二。首先我们先总标三乘的果德,三乘的圣人透过回光返照有什么果地的功德;第二个,别明三乘的果位,从这个果德当中再说明它的一种浅深的次第。

丙一、总标三乘因果 分二:丁一 、菩提。丁 二、涅槃

首先我们看总标三乘的果德。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菩提;第二个,涅槃。所以三乘圣人的内心世界有两个共同的功德:一个是菩提;一个是涅槃。

丁一 、菩提 分二:戊一 、 释名;戊二、种类

戊一 、释名

我们把菩提做一个简单地解释。请合掌。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断除烦恼成就涅槃之无漏智慧,名为“菩提”,亦名“智德”。

菩提,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无漏的智慧。为什么智慧加了无漏呢?因为它不是世间的智慧,它是一种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断除烦恼,成就涅槃,所以叫作菩提或者叫智德。

戊二、种类 分二:己一、 实智 ;己二、 权智

无漏的智慧,我们简单分成两段:一个是实智;一个是权智。我们先看实智。

己一、实智

一、实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谓以“空观”之无分别智,破除烦恼,亲证二空平等之真如理,名“实智”。

我们开始回光返照,从它的次第,先成就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我们在观察内心的时候,先观内心的本体,这个很重要。你要先观本体再观作用,这样才可以。因为你没有观本体,你的心就没办法安住;而且你不观本体,你不能够去抗拒烦恼给你的冲击跟压力。所以在修行当中,所有的修行先求安住。

那么要怎么安住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用空观的智慧去照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这空观的智慧简单地讲就是离相,先把这个相状全部扫掉,把内心当中、在无量生命的经验中累积的我相、人相全部扫掉。所以空观的智慧是照了心性的本体,证得二空平等之真如理,这是一种离相的智慧。这是第一个,实智。

己二、权智

我们再看第二个,权智。

二、权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由前实智所生,谓能分别诸法事理,善能观察众生差别根机,以诸言辞、譬喻等善巧,化度有情,使令亦得悟入真如实相之理,名“权智”。

权智就是观察心性的作用。这个假观——就是叫权智——假观的智慧,他是观察两部分:第一个,分别诸法的事理。就是观察法门的差别,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要先知道每一个法门它有什么样的特色。佛陀在建构一个成佛之道的时候,他的每一个法门有它的特色,有它所对应的、所对治的一个障碍,你要把这个法门先通达。就好像你要把每一个药的药性先弄清楚,这是假观第一个,通达诸法的差别事相。

第二个,通达众生差别的根机。有些人要用加重调伏的力量来调伏他,因为他感情重,你必须用苦谛,下苦谛的重药让他觉悟;有些人他需要鼓励,他不适合苦谛,你必须用诸佛的功德庄严来引导他,来鼓励他。所以你必须要知道众生的差别根机。

这个假观一方面观察法门的差别,另一方面观察众生根机的差别,你才能够成就自调跟调他。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菩提它会影响到你所成就的涅槃,而且在我们整个生命的功德当中,第一个生起的就是菩提的功德——智慧的观照,这是生命的第一道光明。

在菩提当中,它的空观跟假观,对我们未来生命的变化影响最大的是空观,这就是为什么《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为什么大家都学习大乘佛教的法门,到最后会有大乘的佛果、小乘的阿罗汉果跟缘觉的果证出来呢?有大小乘差别呢?就在于空观!

如果你的空观是属于灭色取空,你要把一切缘起的相状都扫掉了才有办法去观空,你这种空观的智慧有一个缺点——你就出不来,你这是单向的思考。因为你灭色取空,这个空你一进去的时候,一开始你不带相观空,是灭色取空,那么你证得空观以后,就没办法从空出假,这是个关键!

如果你的空观是缘起性空,是带有一切法的假相叫从假入空,你能够先观一切法的假相,从假相当中推敲它从什么地方来,找到生命的根源。那么这样的一种因缘性空,你成就的时候,可以从假入空,你也可以从空出假,你的生命是双向思考的,就是大乘种性了。

你未来的生命会往哪一个方向跑,关键就在这个菩提的空观里面——你是怎么建立空观的。这个地方,空观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你对空性的照了是怎么观的,那么你未来的方向就不一样了。

丁二、涅槃 分二:戊一、释名;戊二、种类

戊一、释名

我们知道菩提的智慧影响到你涅槃的浅深大小,那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第二个功德,我们把它念一遍。

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谓由断除烦恼,尽除生死,所显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之境界,于中具足无量无边微妙功德,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寂静无为之法乐,名为“涅槃”,亦名“断德”。

涅槃它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有两个意思:第一个,从它因地的作用来说,叫寂灭。因为他消除了心中的烦恼,他没有烦恼的躁动相,叫寂灭;第二个,从果地的受用叫作无生。因为他已经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生命的那个生的力量,十二因缘那个生的力量被破坏了。他在因地断除烦恼,在果地了脱生死,所以他有一种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境界。他有什么好处呢?他是恒常受用这种寂静安稳的快乐,叫作涅槃。

所以一个修行人,开始在观照内心、调伏内心的时候,你的生命会有两个东西出现:第一个,你的智慧慢慢地取代你的感情,你不再用感觉来引导你了,会用智慧来引导你。第二个,你的身心会比较寂静、安稳。就是菩提涅槃这两个功德慢慢生起了。

戊二、种类 分三:己一、 有余依涅槃 ;子 二、无余依涅槃 ;子 三、无住处涅槃

我们来看看涅槃有三个差别。这三种涅槃我们把它念一遍。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

这个涅槃有三种,前面两个是小乘的涅槃。

我们先看有余依涅槃。我们先解释有余依这个“依”。这个依止就是所谓的色身。阿罗汉有两种:一种是他成就阿罗汉果以后,他的色身还在。也就是说,他的心已经成就了我空的菩提,他的智慧已经成就了,这种我执也被破坏了,但是他的生命还没有结束,他过去生的业力还在,这个叫“子缚已断”。“子缚”就是指他的因地的烦恼被破坏了,但是“果缚”犹在,他这个业报身还在。

那么这会有一些微细的问题,比方说他去托钵,天气热他可能会中暑;比方说他吃了坏东西,会拉肚子。当然他内心没有痛苦的感受,因为他内心已经有这种菩提的智慧来摄受他,所以他对那种感受的取着已经破坏了。虽然没有感受,但是他有那个相状出现,他也会示现很多的病痛出来,他该生病还生病,但是他不起烦恼,这个就是所谓的“有余依涅槃”。

第二个,子缚跟果缚都消失了,灰身泯智了。阿罗汉,从他证得阿罗汉果的那一天开始,我们看《阿含经》,阿罗汉的心只有一个,就是赶快趋向涅槃城,他对色身是极度的厌恶,但是佛陀规定不能自杀,所以阿罗汉只好等时间。他真的等得受不了了,他就入灭尽定休息一下,然后灭尽定时间到了,他又出来托钵,托完钵吃饭就打坐。等到时间结束的时候,阿罗汉起大欢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讲完四句偈以后,用三昧真火把身体烧掉,然后就进入偏空涅槃,就完全休息了,叫灰身泯智。灰身,就是他的三昧火把身体烧掉了,泯智,就是他的我空的智慧,把他所有的内心分别给停下来。所以二乘的圣人一旦入了涅槃,他就跟众生完全没有接触了,就一潭死水了,只能够自受用。

我们看第三个,大乘的无住处涅槃。这个无住,包括不住生死,他也不住涅槃。他那个涅槃当中有般若的大悲跟万德庄严。大乘的涅槃,它有两个不同:第一个,他在入了涅槃以后有身心世界,就是他有生命的现象。一方面他有身,他一定有一个法身。有法身,他也就会有应化身跟报身,三身都具足。另一方面,他有一个依报的国土。一定有身土的;第二个,他有一个大悲心来摄受众生。所以大乘的涅槃,它是有自受用的万德庄严,跟他受用的般若大悲。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涅槃。菩提智慧不能分享。佛陀的空假中三观不能把他的智慧送给我们,佛陀只能够用语言文字来引导我们。但是佛陀的涅槃我们是可以分享的,尤其是大乘的涅槃。

佛陀的涅槃,对我们的摄受分享有两个差别:

第一个,现世的摄受。就是你念地藏王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你会得到十方诸佛本愿功德的摄受。虽然佛陀入涅槃了,虽然我们看不到佛陀了,他已经没有生死轮回的相状了,但是佛陀那个涅槃的力量是存在法界的,我们透过忆念他的圣号,就可以跟他感应道交。

比方说,在台湾有一个母亲带了两个女儿,她从三义,从中部的地方到台北去办事情。办完事情晚上回来的时候,在高速公路上走到一半,突然这个母亲看到高速公路的灯光全部暗掉了,然后听到一个很凄惨的女众的哭声。她知道这个是冤亲债主,她赶紧念阿弥陀佛。两个女儿先念,女儿念了以后,她妈妈也跟着念。结果三个人念一段时间以后,又重新看到灯光了,那个凄惨的哭声也消失掉。后来就很安全地回家了。她回家以后,第二天早上打开报纸,发现就在她那同一个地方,发生了车祸,死了三个人,但她们三个逃过了一劫。现在我们要知道,她们三个当初本来是都要牺牲掉的,这个是业力嘛。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逃过这个业力呢?就是她跟弥陀的大般涅槃接触。佛陀的涅槃都会发一些跟众生互动的愿,你只要遵守这个愿力,就可以跟他产生感应。那当然这种感应顶多就是消业障,它不能承受一种菩提的教化。这是第一个现世的摄受。

第二个,来生的救拔——净土法门。我们来生到净土去,得到佛陀的教化,从这个当中得到了菩提。

所以菩提不能分享,这个要记住。涅槃可以分享,我们可以受到佛陀那种寂静的力量的加持。那种感应的“显报”是很明显的,感应另外有一种叫作“冥报”,就是冥冥当中的感应。

诸位!你如果对阿弥陀佛的圣号有一点皈依的心,你每天让佛号在身口意运转的时候,你会发觉:佛号的那个声音进入到你的生命的时候,你有一种莫名寂静的力量,跟你没有念佛完全不一样,你就知道你跟弥陀的这个大般涅槃是搭上线了,感应道交了。所以你就知道佛陀的涅槃是可以分享的,它是个广大的功德,广大的能量,真的是可以分享的。

当然分享的方法很多,你可以观想,但是持名是最简单的。你用音声来搭上这个桥,让你的心跟佛陀的心产生一个桥梁——就是音声。但是你念阿罗汉就没有用,你说南无舍利弗尊者,没有用;南无目犍连尊者,也没有用。因为阿罗汉本身那个涅槃是 close(关闭)的,他那个门是关起来的,他只有自受用。

只要是大乘的佛菩萨,你念他的圣号,就可以进入到他的涅槃境界跟他分享。但是你分享以后,不表示你就开智慧。因为菩提不能分享,但是你一定消业障,增福报。有为的善法,有为的福德,可以分享。但是菩提,那你就要从佛法闻思修了,这个没办法取代。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把菩提跟涅槃说清楚,菩提不能分享,涅槃可以分享,这个是三乘的两大功德。

丙二、别明三乘果 位 分三: : 丁一 、声闻果位。丁二、缘觉果位。丁三、菩萨果位。

我们来看看这些差别的相貌。

菩提、涅槃是整个三乘的共同功德,根据它的浅深,我们分成三乘的果位:第一,声闻果位;第二,缘觉果位;第三,菩萨果位。

丁一、声闻果位 分四:戊一、 须陀洹果 ;戊二、 斯陀含果 ;戊三、阿那含果 ;戊四、 阿罗汉果

声闻果位有四个。

戊一、须陀洹果

一、须陀洹果,此翻“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真谛理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

我们从凡夫的修学第一个成就的就是初果,当然只是小乘的初果。初果叫作预流,就是他初入法性之流。我们的内心本来都是在生死的水流中活动的,透过回光返照以后,开始在生命的生死轮回的水流当中,出现了一道法性的水流,那道水流,叫作初果。

这个时候断了三界的八十八品见惑,但还有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未断。思惑是说这个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就有九九八十一品思惑,要证到二果以后才逐渐断掉。初果时是断见惑,而且是顿断,它没有次第的,因为这是思想的问题——知见上的错误是顿断的。从而证得我空的真理,名为见道位,又名圣位。

初果圣人,他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在因地来说,他有道共戒。我们讲戒体有三种:我们凡夫叫作律仪戒,就是你要去受戒才有,你没有受戒就没有戒体了,你就是没有那种防非止恶的力量,这是律仪戒;第二个是定共戒,就是有禅定的人他入了禅定,他自然产生抗拒过失的力量;第三种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有道共戒。他那个戒体有无漏的圣道,就是我空的智慧来摄受。

所以初果的圣人,即便他还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但是他得到生命以后,在律上说,如果他出生在一个杀羊的家庭,他的父亲拿刀子逼迫他说:“你不杀羊,我就把你杀死。”他宁死不杀羊。他对杀盗淫妄的过失,很自然产生抗拒的力量,宁死不从。这个时候他还有隔阴之迷,他还没有接触佛法,但是他就有一种莫名的力量让他远离过失,这叫道共戒。

所以初果以上的圣人,他走路的时候,蚂蚁自然避开他,蚂蚁自然会弹开的,他不可能再踏杀蚂蚁了,他跟杀盗淫妄的过失自然绝缘,他不要去受戒了,这个叫道共戒。他为什么不退转?因为他不可能再有这种过失出现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在果地来说,他的生命已经有期限了,叫七番生死。七上天上,七来人间,他只有十四世的生命。我们凡夫的生死轮回叫作一望无际,你往前看,看不到边。你要不求生净土的话,生命是不会结束的,还有无量的生命等着我们。

那么一个初果圣人,他已经看到岸边了。如果你知道地心引力的思想的话,看到岸边以后,这个船它很自然往岸边靠近,因为那个岸的地心引力,会慢慢把你吸过去。所以初果圣人他不用很认真修行,他就是懈怠,整天不做功课,他最晚十四世了生死。他如果精进,可能一生两生就了生死。因为他的生死轮回已经看到岸边了,就是他最晚最晚十四世,所以他的生命已经看到边际了。

这就是初果,也就是从凡夫入圣位的第一个阶段,叫见道位。

戊二、斯陀含果

二、斯陀含果,此翻“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存,故更“一来 ”。

须陀洹果是还有七番生死,斯陀含,它叫“一来”。“一来”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他只有一番生死,不是。这个来一次,是来欲界一次。他可能还要来好几次,但是至少他来欲界的果报还有一次。因为他把欲界的九品,贪瞋痴烦恼当中断了前面六品,只剩下微细的三品,所以再来欲界一次,这是二果。

戊三、阿那含果

三、阿那含果,此云“不来”。此位断欲界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惑。

阿那含就是三果,阿那含他就“不来”,他已经不来欲界得果报了。因为他欲界的烦恼被断尽了,他只有断色界无色界这个八地的思惑。阿那含他这个“不来”是什么意思?是不来欲界。三果的圣人,他死掉以后,只有一个地方去,因为他这个时候还不能入涅槃,但是他也不来欲界。他到哪里去呢?到色界的四禅天,有五天叫作五不还天,他在那个地方等待成就阿罗汉果。为什么不到四空天呢?因为四空天不是一个好地方,他的心识太暗钝,禅定过深。所以三果圣人不到四空定。欲界的烦恼太重,在三界当中只有四禅是最好的地方,所以三果圣人是在五不还天待着,叫作“不来”,他不来欲界了。

戊四、阿罗汉果

四、阿罗汉果,此云“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此位断见思俱尽,若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 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那么阿罗汉果,他在小乘的声闻乘里面,他已经“无学”了,就是他这个法已经修圆满了,没有东西再学了。从果地上来说,又叫“无生”,因为他已经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又叫“杀贼”,因为他已经断除了三界的见思烦恼;又叫 作 “应供”,他堪受三界人天的供养。

如果说是“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叫“有余依涅槃”;如果“灰身泯智,名无余依涅槃”,又叫“孤调解脱”,因为他只能够自受用。

阿罗汉他的共同点就是“无生”。他的生命结束了,为什么不叫无死呢?因为他还有一番的死亡,所以不能叫无死。但是他死亡以后,没有生了,他入了无余依涅槃。那么在无生的基础之下,其实阿罗汉还是有差别的。

有三种差别:

第一个,是慧解脱的阿罗汉。一般来说佛世的时候有很多。他看到佛陀以后,佛陀说:“善来!比丘!”一句话四个字而已,这个人过去善根就成熟了,就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没有修行的过程,甚至于有的人根本就是没有准备要修行的,他只是路过看到佛陀说法,然后坐下听一听,他就证得阿罗汉果。

那么这种情况会有什么问题呢?他没有禅定。但是他的智慧善根很深,他完全是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常的智慧就在欲界定跟未到地定时证得我空的真理,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所以这种阿罗汉没有神通,也不通达法义。你问他很多佛法,他不见得懂,但是他是阿罗汉。他遇到了这种问题障碍的时候,遇到这个狂象来追击的时候,他也没有本事飞到空中去,他只能跑,给象追,因为他没有禅定,没有神通,但是他是阿罗汉。这个叫慧解脱的阿罗汉。这种在佛世时候的善来比丘很多,因为佛陀的摄受力太强。

第二个,俱解脱。这种是有禅定了。他不但是慧解脱,还有禅定解脱,一般这种阿罗汉都有神通力了。比方说目犍连尊者、周利槃陀伽尊者,就是俱解脱,有禅定的智慧跟我空的智慧。

第三个,是无碍解脱。无碍解脱就比较困难。他有禅定,而且通达一切的法义,他能够为众生做种种法义的演说。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你问舍利弗尊者说:“这个盐巴怎么使用?”他会讲出十种的用途告诉你。但是你问其他阿罗汉,他不懂。所以这个无碍解脱,除了禅定神通以外,他又通达一切法的差别相。

这就是三种阿罗汉。他们共同点就是“无生”。

丁二、缘觉果位 分二:戊一、 有学位 ;戊二、无学位

戊一、 有学位

一、有学位,谓从初发心乃至“无学位”之前,皆名“有学位”。

缘觉乘的特点,他没有分位,没有分果。要么你就是凡夫,要么你就是缘觉。他中间没有所谓的初果、二果、三果,没有这种差别,所以他是一种顿证的。

戊二、无学位

我们看什么叫无学位。

二、无学位,梵语“辟支佛果”,此翻“缘觉”,亦云“独觉”。若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断见思惑,证真谛理,名为“缘觉”;若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名“独觉”。二者名虽不同,行位无别,断三界见思,与阿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之上。

阿罗汉断三界正使尽,如烧木成炭;缘觉更侵习气,如烧木成灰;菩萨正习俱除,如劫火所烧,炭灰俱尽。

缘觉乘的无学位,有两种差别:

第一种,他是生长在佛世,所以他是佛陀的弟子。当然他是依止佛陀的教法来修学。他观十二因缘而断除见思烦恼,证得我空的真理,这叫“缘觉乘”。

第二种,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比方说他在喜马拉雅山,“独宿孤峰”,这种大部分都是有禅定的,“观物变易”,“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自己觉悟“无生”,名“独觉”。

不管是缘觉还是独觉,两者行位没有差别,“断三界见思,与阿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之上”。我们解释一下。缘觉乘跟声闻乘有两个差别:

第一个,先谈禅定。我们前面说过,阿罗汉不一定有禅定,也就不一定有神通。缘觉乘一定有禅定,一定有神通。否则他不可能在没有佛陀教化的情况之下,独自觉悟证得无生,不可能。所以他一定是有禅定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从智慧的角度来说,缘觉的智慧比声闻的智慧来得高。因为他断烦恼又断习气;阿罗汉烦恼断了,还有习气。比方说难陀尊者。难陀尊者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过去有贪爱的习气,他看到女众,他也习惯上下打量,他看得这个女众实在浑身不舒服,跟佛陀告状。佛陀说:“你不要怪他,他是没有那个烦恼,这是他习惯性的动作,他的习气。”

你看舍利弗尊者,他也有习气,舍利弗尊者那个身影,他在走路的时候,身影映在一个鸽子的身上,鸽子就颤抖。因为他过去生瞋心重。你看那个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苦行第一,迦叶尊者听到音乐,他会起来跳舞,他控制不住,但是他没有那个放逸的烦恼。

所以声闻人他只断了烦恼的正使的活动,但是他没办法断除那种过去生所留下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他那种习惯性的动作他没办法断,所以他的智慧力还是薄弱的。比方说烧木成炭。这个木头经过火烧以后,它已经产生本质上的变化,已经不是木头了,叫 作 炭,但是它的形状还在,还有炭在,就是习气。缘觉人是把炭烧成了灰,菩萨是连灰也没有,他的烦恼也断了,习气也没了。所以这个缘觉乘他的禅定智慧是比声闻人还高。在三乘当中,他是排在声闻人的上面。

丁三、菩萨果位 分二: 戊一:五十二位次。戊二、天台“六即佛”。

戊一:五十二位次  己一、十信 ;己二、十住 ;己三、十行 ;己四、回向 ;己五、十地 ;己六、等觉 ;己七、妙觉

接着我们来看看菩萨的果位。这个菩萨的果位是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列的五十二个位次,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有五十二个阶位。

己一、 十信

我们来先看十信。我们把十信的基本定义做一个说明,请合掌。

十信位 —— 言信者,顺从义。谓此位菩萨,闻说真如实相之理及三宝功德,能生信解,随顺不疑,名之为“信”。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第一个接触的阶位就是十信位。这个“信”就是对真理的顺从,就是至少你认同。虽然你没有证得,至少你是随顺服从。那么顺从什么呢?有两个:第一个,对真如实相的顺从;第二个,对三宝功德的顺从,叫 作 “信”。

当然这个“信”它不是迷信,它是智慧的观照,一种真实的信仰。我们刚开始要进入“信”位,有两道菩提智慧:一个是空观的智慧,照了真如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相信你的本质跟佛陀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我们无始劫来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跟业力,但是并没有去改变我们的本质。我们的佛性还是清净的,这是第一个信仰。第二个,你相信三宝的功德是可以救拔你的,尤其是对法的信仰,对法门的信仰。就是心力跟法力两种信仰,“随顺不疑,名之为信”。

这个“信”有十个阶位,我们简单把它念一遍。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

十信位,古德给它一个名字,叫外凡资粮位。为什么叫外凡呢?因为他的心——心游理外,他的心是在真如的法性以外活动。也就是说,十信位菩萨的特点:理观薄弱。他只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事修强。理观薄弱事修强。

十信位是整个修行问题最多的时候。就是整个成佛之道中,这个十信位是所有人最容易退转的时候,内忧外患。《楞严经》专门讲十信位,内有烦恼的干扰,外有业障的障碍。这还不够,还有鬼神障,所以这个时候是内忧外患。而且他理观又薄弱,他完全靠信仰:他相信他的本性是清净的;他相信——我依止阿弥陀佛的圣号就可以救拔我。他两种信仰:内信真如;外信弥陀。但这个时候理观薄弱就有问题,他没办法去抗拒外境对他的刺激。

所以十信位只能够做到启动第二念的正念,这个很重要。十信位的菩萨临终正念的培育,他没有第一念的正念,不可能!因为他理观太弱了。所以十信位的菩萨,当外境刺激他的时候,他是先起烦恼。但是他第二念马上开始调整,尤其是到后面的不退心以后,他那个十信让他很快能够恢复功力。所以十信位的菩萨,他只能够培养第二念的正念。

我们举个例子来比喻什么叫第二念的正念。

你看宋朝的苏东坡居士。苏东坡居士跟佛印禅师有很多的对话,我们讲其中一个。苏东坡在江北做官时,他平常忙完公务的时候很喜欢打坐。他有一天打坐很相应,出定以后,就写了四句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尤其是后面那两句话,他觉得非常满意,他的心安住空性,不随妄转,八风吹不动。当然那个时候,因为苏东坡是被贬官,他以此来自我鼓励。

写完以后他就叫侍者,赶紧拿这个偈颂到江南金山寺给佛印禅师看。他说:“你要让佛印禅师给我批注了以后,赶紧拿回来。”结果佛印禅师批了两个字叫“放屁”。拿回来一看,苏东坡就火了。他说:“我这样尊重你,把我的偈颂给你参考,你居然对我如此无礼!”那么当下就领着侍者坐船到了金山寺,要去跟佛印禅师理论。佛印禅师这个时候已经把房门关了,写了一个“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但是苏东坡也不简单,他看了以后马上自我反省,非常惭愧!回去继续用功。

所以苏东坡第一念看到“放屁”的时候,他是受到刺激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那种刺激能够让他从江北一直坐船到江南。但是十信位的菩萨毕竟他是在做功课的,跟一般凡夫还不太一样,他只有第一念的失念,等到他静下心来以后,他的善根那个观照力活动的时候,他马上会自我调伏。

所以我们一个资粮位菩萨,讲实在话,我们现在没办法培养第一念的正念,没办法,真的做不到。但是我们要求启动第二念的正念,至少你要把握第二念,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

第二念启动的关键就在“胜解力”了。其实在判教当中,在十信跟十住的过程中间,在唯识学多一个胜解行地,就是在讲这个第二念的力量。你必须对于空假中三观的智慧,要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虽然你理观薄弱,虽然你禁不起外境的刺激,但是你对佛法的空假中的真理有很深刻的体验。你有本事在你失去了正念以后,很快地自我恢复,你要有一种自我恢复的力量。不必别人劝谏,也不用别人鼓励,自己的系统产生一种反转的力量,自调自省,这个叫 作 胜解行地。

而我们现在追求的目标也在这一块,至少你要培养第二念的正念。而这个阶段是充满了风浪,充满了障碍,是最容易退转的地方,这个十信位要经历一万大劫。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会在十信位求生净土,因为避开这个种种的障碍,这是十信位。

到了十住就好多了,我们待会儿再来说明。

0:00 / 0:00
佛法修学概要1
佛法修学概要2
佛法修学概要3
佛法修学概要4
佛法修学概要5
佛法修学概要6
佛法修学概要7
佛法修学概要8
佛法修学概要9
佛法修学概要10
佛法修学概要11
佛法修学概要12
佛法修学概要13
佛法修学概要14
佛法修学概要15
佛法修学概要16
佛法修学概要17
佛法修学概要18
佛法修学概要19
佛法修学概要20
佛法修学概要21
佛法修学概要22
佛法修学概要23
佛法修学概要24
佛法修学概要25
佛法修学概要26
佛法修学概要27
佛法修学概要28
佛法修学概要29
佛法修学概要30
佛法修学概要31
佛法修学概要32
佛法修学概要33
佛法修学概要34
佛法修学概要35
佛法修学概要36
佛法修学概要37
佛法修学概要38
佛法修学概要39
佛法修学概要4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施主」有何含义

施主,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

戒定慧三学,学佛修行的基础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这是...

「专修」和「杂修」的划分

善导大师讲的这个专修和杂修的情况,确实善导大师讲专...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问: 如何劝说父母皈依三宝? 大安法师答: 三皈依是...

圣严法师《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

这就是佛教之悲哀啊

念佛珠,念佛咒计数,变装饰; 佛像是恭敬供养,却变艺...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我们来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喝水也有学问,十个喝水的坏习惯

导语: 你会喝水吗?这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你却未必...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 人...

【佛教词典】阿修罗宫

(杂名)阿修罗之宫殿。义楚十六曰:长阿含云:阿修罗...

【佛教词典】一相智

(术语)证悟诸法一实相之智也。智度论六曰:以此方便...

【推荐】《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

能够弘扬因果轮回观念,他的功德是巨大的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

星云大师《为消防人员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居住在都市里的人们,不是怕市虎汽...

【佛学漫画】根本业

不二问禅师父,师父,以我们修行人念经等的功德力量,...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推荐】不要被第二支毒箭所伤

昨晚正在给家里的花花草草重新安置一个小家,只听得客...

什么是真如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

把一切想法都归到念佛当中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妄想杂念总是要琢磨,啊,我下...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水泡花蔓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家吉祥。我们又在道场白华庵,今...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成功

人有竞争之心,绝非错误。竞争之心,至少能够体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