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

证严法师  2011/03/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七、远行地

菩萨十地行,前面已谈到第六「现前地」菩萨。「现前」就是智慧现前,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一一判断分明,不会受人事纷扰而混淆自己的心地。前面六地,配合了「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远行地与方便波罗蜜

第七「远行地」,则是成就「方便波罗蜜」,就是心和境接触时能观照得很清楚,但又「即境不染心」。

心中若有所执着、烦恼,修行就不能轻安自在,也就无法再进步。就像自己绑着自己的脚,自闭于门户之内,因而无法体会外面的境界,智慧也就无法开启。

学习佛法、成就佛道,必定要体会「方便法」,且要「施用方便」自如无碍:方便法是教化众生、成就道业的一种工具。这里说成就「方便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比如我们若想从此岸到彼岸去,必须使用交通工具——船,才能如愿;船就是渡到彼岸的工具。

我们要渡过烦恼河,不但要自度、还要度人。所以,我们要成就方便的智慧,也就是「方便波罗蜜」,要发大慈悲心,广度众生。

「大慈悲心」不忍众生苦,是行菩萨道的工具之一,我常说「用慈施悲」,用宽广的爱心去服务遭受苦难的人,而且要切实力行「拔苦予乐」的工作;不要只在口头上说:「我也有爱心啊!看到病患在喊苦时,我也觉得很不忍心……」只说自己有爱心,却不肯付出行动去表达关怀,这又有什么用呢?一定要切实去做才行。

用慈施悲的实践法门

例如慈济医院曾有一位年老的患者,因为没有眷属来照顾,中午时想上厕所,就自己把点滴的针头拔掉,结果血管的针孔一直淌出血来:而他下床后又无力站稳,就跌坐在地上。

那天,正好委员志工没有午休,一一到各病房再巡视,于是发现这位老人危急的情况。由于病人的体型高头大马,而委员志工却都是女性、身材又娇小,因此必须由好几位志工合力搀扶,好不容易才把老人安顿好。志工们抱持爱心而来,将良能发挥出去,这就叫做「用慈施悲」。可见方便的实践法门,源自这一分心——大慈悲心。

地狱很苦,地藏菩萨抱持大悲的愿力,发愿到地狱救度众生: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观世音菩萨也发挥大悲心,不断地倒驾慈航来救度世人,这种大悲心就是发挥良能的推动力,由此众生才能得救啊!

因此,要成就「方便波罗蜜」,必须发大慈悲心;立大悲愿,这就要先断烦恼障碍。什么烦恼会障碍我们付出呢?那就是执着于自修自了,在修行中有人会产生这种迷惑。

譬如有的人会执着于修「声闻乘」,有的人则执着于「缘觉乘」,这二乘都是小乘。有的人认为修行要常常听经,才能开智慧、成就道业;或是必须找一个很清净的地方念佛,才像是在修行。若是这样,就是执着在声闻小乘行。

也有人说:「既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只要有佛心,就与佛的智慧同等。只要找个清净的地方,体悟世间春夏秋冬的嬗替,观众生心理的生、住、异、灭,和身体的生、老、病、死的形态,万物一统皆是无常,由此细心观察就会开悟。」像这样的方式叫做「独觉乘」。

如果不能利益他人,只想利益自己,就算智慧再高,也只是一个独善其身、修小乘的行者。所以,若要成就菩萨行,就要先施行方便法,发大慈悲心、断除迷惑,这就需要教育。过去佛陀的教育,是从佛陀口中流露智慧法语,而后听闻者便「依教奉行」。

现在的社会强调教育,而且科系愈分愈精细。但是学生毕业后,却不一定要选择本科系的工作。不像早期的学校教育,学了哪一科,踏出校门后就会从事相关的工作。虽然古代并没有建筑系,不过那时他们盖的建筑物,有些到现在都还很完整地留存下来。过去日据时代所造的桥和隧道,尽管有的已经八、九十年或超过百年,仍然十分坚固、安全。

反观现在的土木工程都有专门的科系,但是,往往一座才造好没多久的桥,在经历一场台风或水灾之后,这座桥就被大水冲断了,那是为什么呢?

专科与专心

因为早期先民很专心地探讨「如何能做好那件工程」,所以他们具有充分的知识。现在却都是讲「专科」而不讲「专心」了。过去的人,从事每项工作时都很用心:而且要想学好任何一项技能,都得低声下气、好好地学;师傅怎么讲,学徒就很认真地学。他们非常尊重师傅,当学徒的人三年不能领钱,要不停地学习这件工作,还要在师傅家里打杂、专心忍耐,才能得到师傅的肯定,学到真正的工夫。

而现代人只讲求「专科」,拿到文凭才有晋升的机会:若是没有文凭,不管他如何有心、做得多好,职位还是升不上去,这就是「舍本逐末」。所以,所做的工作也就难以尽善尽美。

由于有这样的教育文凭趋向,所以有些上班族虽然在工作上表现得很好,可是却还要「留职停薪」再进修,就是为了将来能有再晋升的机会。其实所谓的再进修,有时并不见得比他原本所知、所学的更专精。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却无法提起「披战甲、入沙场」的勇气,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现在的教育,应该要延续过去人们的那分专心,而不是只执着于文凭;只要专心学习,虽然是「方便」的教育,也会有所成就。教育并不仅限于学校,必须自小就从家庭环境中培养起。其实,童真时候的那分智慧,才是真正清净的智慧。

童心如秋月

赤子之心就如明亮的秋月,我们常会发现大人没想到的,都被小朋友们想到了。几年前,花莲有一次遭逢台风,在风灾过后,台中一位只有五岁多的小朋友,立刻打电话来问安。

当时我正好出去勘灾,不在精舍。回来时听到这件事,心想:难得这位小朋友有这分爱心和关心,所以那天晚上我就回个电话给他。

我就问:「郭镇元,你打电话找师公有什么事啊?」

他回答:「师公,花莲不是有台风吗?」

「是啊!」

他随即用大人的口气说:「我跟您说,台风天,您少出去啊!」

「可是我早上已经出去了,怎么办?」

「您出去做什么?万一被台风刮倒了,怎么办呢?」

「有很多人的房子都被水冲走了、没地方住,很可怜哟!」

「哦,那您是出去救人啊?」

「对啊!」

「那您要早一点出去、早一点回来,不要摸黑回来喔!」

「为什么不要摸黑回来?」

「因为外面黑漆漆的,万一您跌倒了怎么办?」

这就是赤子之心,也是他善解人意的智慧。他知道台风来时,不要出去外面;但是当他知道外面有很多人需要救助时,只好要我早点出去、早点回来,还担心我万一跌倒了怎么办?

后来,三岁的小女孩「草莓」听了这个小故事,就跟妈妈说:「妈妈,您跟师公说好不好?请师公出门的时候带一支手电筒。」这也是她的善巧慧思。所以,童心就像月亮一样,那么温柔又能发出光芒。只要大人平时能以「用慈施悲」的心来教育下一代,便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善解与纯真之爱。

这也是「方便的教育;人人若有这分虽处于污浊、烦恼的环境中,却能不被薰染、又能发挥清明的智慧,这就称为「远行地」菩萨。

所以,要达到「远行地」菩萨的境界,必定要有成就方便的智慧,也要发大悲心才行。要使我们的智慧有朝一日能光耀人间,必须选远离「独善其身」的迷惑与障碍,这就要时时用心、善用良能。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佛陀说,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无常,什么时候会退出,...

万般烦恼的根源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我来乐生院,与诸位说法,真可说感想万端。诸位的病苦...

心净国土净

业缘有别 随着个人的业缘与见地,每个人念佛的境界几...

把每一句经文消归到身心世界

我以前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大概也是,十卷读得很...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

年迈不可怕,只怕心态老

说起老,常会有人想起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等词,仿佛老...

幸福烦恼都缘于心

做功夫,除妄想,其实也就是我们调节自己的身心,给自...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嫉妒造业,随喜有功德

恶念,就是从贪、瞋、痴所生出的。我们带着贪、瞋、痴...

因缘生灭念无常

现今是末法时代,灾难不少,总不禁让人心头一颤,又有...

善解方便法

有一位太太,到处跑道场。先生上班、孩子上学后,她也...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问: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证严法师答: 真正自爱的...

【佛教词典】寂静行

(术语)谓声闻缘觉求涅槃寂静之行法也。探玄记五曰:...

【佛教词典】宝志瘗所

(杂名)人海记曰:明孝陵,即梁名僧宝志瘗所。傍有八...

安太岁、点光明灯在科学年代还有价值吗

问: 您怎么看安太岁、点光明灯这类民俗?在这个科学...

财布施与法布施为什么要相结合

菩萨如果你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行菩萨道呢,六度万行以布...

出家人用功办道,越艰苦道心越坚固

当时,我们在云居山,生活很清苦,工作劳动量很大。每...

夏季五种补肾最佳食物

天气炎热,工作繁忙,不少上班族觉得整天昏昏沉沉的,...

至诚恳切的心,启动了咒语的力量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

绕佛一匝得授记

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城中有一位婆...

偏空跟断灭见有何不同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法师说:小乘的空观,是将依他起...

因缘和合

桂琛禅师参访玄沙禅师,玄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

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利他利己叫作二利,二利也是一种心态,二利的心态能够...

净业行人的专修与杂修

善导大师谈到,一个净业行人,要有五种专修。专修里面...

五种排毒食物

环境污染、电脑辐射、不良饮食习惯等都有可能导致人体...

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慈云忏主说: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1)无不常值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