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

证严法师  2011/03/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八、不动地

我们学佛究竟的目标,就是要成佛。所以,学佛是起点,成佛是目的。但是,从起点到目的地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需要我们一步步地精进不懈,才能渐渐缩短距离以至究竟的佛地。

要到达佛的境界,就得要行菩萨道:若跳过菩萨道,就成不了佛。不过,行菩萨道必须按照顺序来。至少要经过七地菩萨、发慈悲心,运用方便波罗蜜,才能真正达到第八地菩萨「不退转」的境界。

福慧具足方成佛

前面已经讲到第七「远行地」。它的意思是,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要耐心勇往直前。就像佛来人间救度众生不只是一生一世,而是来来回回有八千次这么长久的时间。

有的人发愿:「尽此一报身」来行道,意思是不管再怎么认真,都仅只于一世而已。其实,我们应该发愿「来生来世」都要一心一志为拔度众生而来。

佛陀累生累世舍命为众生,哪怕是一只鸟、一只老虎或一条蛇,在无法两全的情况下,他都愿意舍弃身命、救度众生的苦难。虽然它们不是人类,却同样具有宝贵的性命;凡是有生命的物类,他都一视同仁以慈悲、爱心来照护在佛陀的《本生经》里,有很多这类的记载。

这就表示在成佛之前,要先行菩萨道,并且不断来回娑婆世界(注一)。就如在运动场上跑步,跑越多圈表示耐力越强。佛陀在娑婆世界里来来回回八千次,这是多么长远的路程;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发大悲愿;大慈悲心绝对没有自私自了的念头;行菩萨道必须兼利他人,济度众生。

佛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出家修行,并非为了自己要成佛而修行,当度众生的因缘都已圆满、福慧具足时,自然能成佛。

所以,接下来是第八「不动地」,也是「愿波罗蜜」。

「不动」就是不受动摇。古德云:「发心容易,恒心难持。」一般人受到感动时,口头上发愿要付出爱心很容易,但是要以恒常的时间身体力行就很难了。

助念与玩牌的拉锯战

有一次我到台北,一位慈诚队员上台现身说法。之前我曾对他们说:「师父对慈诚队的期望与寄托,就是要净化人间。你们在担起净化人间的使命之前,要先净化自己。因此,必须守八项规矩(注二)。」这些规矩,我都一一分析让他们了解。

他们听了,猛点头说:「我们会尽量去做,」这位慈诚队员当场也发了一个愿,说:「我过去的坏习惯,从现在开始要全部改掉。」

可是当天一回到家,就有牌友打电话邀他,说:「我们现在三缺一,你可不可以过来一下。」

他说:「我现在要戒掉打牌的习惯,已经不想玩了。」

对方说:「哎呀!偶尔消遣一下,玩一、两次有什么关系?以后再慢慢改啦!」

那时,他的心里就受到动摇:「对呀!反正缺一个人,我去补位,让他欢喜也是一件功德。」于是,他经不起诱惑就去了。

到了那里,他马上就坐下来玩。到了晚上十一点多,他的呼叫器忽然响起,他就回电:「是谁找我?有什么事?」

对方说:「林师兄的妈妈往生了,今晚轮到我们去助念。」他挂断电话之后,心想:我既然加入慈诚队,助念是要紧的事情:「输人不输阵」,轮到我,不去不好意思。回到桌边,他就对牌友们说:「真是对不起!我有很要紧的事必须先走。」

这些牌友说:「天都还没亮,你这么早就要溜掉,太不够意思了。不行!」

他说:「可是我现在有急事,不走不行!」

他们就这样争执不下。当时有一位牌友很生气,就把麻将桌掀翻了。他也气得站起来,咬牙切齿地紧握着拳头。不过,那时候他想起师父说的话:「忍一口气还不够,吞一口气才是真功夫。」

他真的就吞忍下来。直到忍得「气」都静下来时,他才把拳头松开,露出笑容拍拍对方的肩膀说:「不好意思!我真的不去不行,对不起!我先走了。」那天晚上,他去助念、念得法喜充满。当时,他才体悟到「念头一转,海阔天空」的道理:也深深体会到外境的引诱,实在很可怕!

不退道心断习气

明明当天晚上才刚听了师父的开示,自己也发愿要改掉坏习惯。可是回到家,一通电话就让自己把持不住;后来看到牌友们生气的叫骂形态,那时他才真正体悟:这幕景象,就是要让我真正下决心断除习气,我应该要感恩对方才对。因此,他断除了赌博的习惯。

第八「不动地」,意思是指:只有发心是不够的;要在境界来时,不受外境诱惑而能通过考验才行。若肯下这番功夫,才能坚定意志、拥有「不动」的善念。从此,他的人生完全改变了。一个月后,他见到我就说:「师父,我已经戒赌了。现在就算有人到家里来拉我,也拉不动了。」

要真正断习气,就要成就「愿」波罗蜜,也就是先立愿。我常常说:「发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福:发多大的愿,就有多大的力。」但是,所立的愿一定是真切的愿——即不论什么境界出现,都不会被动摇的愿。例如有人布施了一些钱之后,就去签「大家乐」、买股票:满心以为有布施了,签大家乐一定会中奖、买股票一定涨停板,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佛菩萨不会保佑投机取巧的人。因此,若认为捐了钱就会事事如意,是错误的观念。真正的学佛,要经得起社会的种种磨练,培养坚定的意志,把行善当作是本分事,随分随力去帮助别人。我们要时时抱着一颗感恩心——我们有今日的福,事业上有成就,都是社会人群共同付出的成果。

所以,唯有时时刻刻感恩社会、回馈大众,才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也才是真正的发愿;不要只发一些自私的愿,这样的愿非但不能利益众生,也常会事与愿违,反倒是自寻烦恼而已。

发大愿,结好缘

有一位母亲,对老大不小的儿子尚未娶妻,一直很烦恼。后来她发大心行善布施,希望儿子能早日找到结婚的对象。过了三年,儿子终于有了对象,结果她却不满意,坚持要再找一个自己中意的媳妇;但是,儿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放弃。做母亲的就想:我要赶快再发愿、再布施,让他们两人的感情一刀两断。

有一次她跟我说:「师父,我都有布施:但是,他们两人的感情为什么还断不了?我也一直在发愿,为什么再找的对象,儿子都看不上?」

我跟她说:「你应该以包容心来祝福妳儿子才对:有缘的绝对拆不散,无缘的绝对凑不成对。他们小两口能够幸福,才是最要紧的。发心造福不应是为了左右你儿子的选择:抱着这种心态来造福就不对了,必须以宽广的爱心去面对每一个人,况且是你儿子所爱的人;应该成全他们才是你的本分事。」总算她听进去了,媳妇也娶进门了,婆媳都很贴心,一家和乐融融。

可见要当一位菩萨,须有无私的爱心,能舍下自己的偏爱,扩为大爱。更需立「愿」作为渡过苦海的船——愿普天下众生皆得吉祥、愿普天下众生皆得安乐、愿普天下众生皆得离苦,这才是真正的大愿。「不动地」是成就「愿波罗蜜」,若能立下诚恳的大愿,则不管什么样的境界,都无法动摇实践菩萨道的心愿。

这是否很困难?其实并不难。只要对众生「无分别想」,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快乐,而不是特别开爱的至亲好友,才希望他快乐。普天下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普天下的众生能得到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若能立下坚定的愿,菩萨十地当中,时时刻刻抱持如初的欢喜心。任何境界来了我都很欢喜,任何顺、逆之境都不致于动摇我的心;若能如此,立宏誓愿、持续不退,这就是「愿波罗蜜」,也是菩萨第八不动地。

【注一】娑婆世界,娑婆为「堪忍」之意。娑婆世界即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必须忍受众苦,承受诸烦恼,但仍不肯出离。

【注二】慈诚队刚开始时制八戒,如今已修订为十戒,即在家五戒再加上:不吸烟、不赌博、不瞋恚、不违规、不忘本等五条规则。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佛陀说,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无常,什么时候会退出,...

万般烦恼的根源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我来乐生院,与诸位说法,真可说感想万端。诸位的病苦...

心净国土净

业缘有别 随着个人的业缘与见地,每个人念佛的境界几...

把每一句经文消归到身心世界

我以前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大概也是,十卷读得很...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

年迈不可怕,只怕心态老

说起老,常会有人想起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等词,仿佛老...

幸福烦恼都缘于心

做功夫,除妄想,其实也就是我们调节自己的身心,给自...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嫉妒造业,随喜有功德

恶念,就是从贪、瞋、痴所生出的。我们带着贪、瞋、痴...

因缘生灭念无常

现今是末法时代,灾难不少,总不禁让人心头一颤,又有...

善解方便法

有一位太太,到处跑道场。先生上班、孩子上学后,她也...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问: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证严法师答: 真正自爱的...

【佛教词典】寂静行

(术语)谓声闻缘觉求涅槃寂静之行法也。探玄记五曰:...

【佛教词典】宝志瘗所

(杂名)人海记曰:明孝陵,即梁名僧宝志瘗所。傍有八...

安太岁、点光明灯在科学年代还有价值吗

问: 您怎么看安太岁、点光明灯这类民俗?在这个科学...

财布施与法布施为什么要相结合

菩萨如果你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行菩萨道呢,六度万行以布...

出家人用功办道,越艰苦道心越坚固

当时,我们在云居山,生活很清苦,工作劳动量很大。每...

夏季五种补肾最佳食物

天气炎热,工作繁忙,不少上班族觉得整天昏昏沉沉的,...

至诚恳切的心,启动了咒语的力量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

绕佛一匝得授记

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城中有一位婆...

偏空跟断灭见有何不同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法师说:小乘的空观,是将依他起...

因缘和合

桂琛禅师参访玄沙禅师,玄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

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利他利己叫作二利,二利也是一种心态,二利的心态能够...

净业行人的专修与杂修

善导大师谈到,一个净业行人,要有五种专修。专修里面...

五种排毒食物

环境污染、电脑辐射、不良饮食习惯等都有可能导致人体...

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慈云忏主说: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1)无不常值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