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

证严法师  2011/03/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十、法云地

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

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很容易。佛门有一句话:「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既然如此,就不用怕凡夫不能成佛。

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众生的心与佛心一样,都能包容太虚。年岁大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心量或智慧。有的人虽然阅历丰富,但能真正了悟的道理却很少;有的人年纪虽轻,体会却比年长的人更透彻,更能通情达理。

一般人常常会倚老卖老,当较年轻或资浅的人对他个人提出一些指正时,他就会说:「你闭嘴!我年纪比你大,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一副不愿采纳别人意见的态度。

其实,众生的智慧没有高低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要好好地运用,否则尘垢会愈积愈多,智慧就显现不出光明。

精神集中,事事皆通

比如有些病人,老是对医生说:「我病了。」医生对他说:「你要稍微运动一下。」但是他还是不想动,整天躺在床上,手脚自然愈见萎缩。而且一个人的心理会影响生理,心理上一直觉得没力气,身体也就一直无力了。

有些病人刚好相反,医生就病情的评断告诉他:「你要多休息!」但是他却认为:我还好啊!我要利用有限的人生多做一些事。所以,不管在怎样的病况中,只要心理健康,还是可以生活得健康人一样,这也是一种心力。

其实,每个人的心力都能无限地延伸。如果懂得发挥运用,就如一面明镜,能鉴照天下万物;若不肯「用心」,则如宝镜蒙尘,不仅不能发光,更会失去了它的功能。

所以,行菩萨道的方法无他。一者需要智慧,再者就是要发挥良能;发挥良能是慈悲,而智慧是力量的来源。

前面提到第九「善慧地」,是鼓励我们要培养慈悲心;但不是看不清滥慈悲,以致于爱得泛滥。有智慧的人会把「爱」化为建设性的力量,进而发挥良能。以达「善慧地」的菩萨境界。

就如我们学佛,必须静下心来,精神集中,定力才能产生,而后由定生慧,这样就能有精通的方法。其实所谓的「神通」,就是「精神集中」,则一切的人、事、物、理可互融相通。

做事、待人圆满;讲说道理也很透彻。因为精神集中不散乱,便能在定中发挥智慧的功能,所以能通达事理,这叫做「大圆镜智」,就如一面圆满光明的宝镜一般。

慈悲智慧法云地

菩萨十地的最后一地是「法云地」。「法」是「智慧」,「云」是慈悲、爱护之意。

大地万物能够不断涌现生机,都是靠水分、土壤、空气和热能。靠地、水、火、风四大调和的运作,这些东西缺一不可。「法云地」就如一片遮荫、造雨的云。虽然蓝天白云的景致,十分清净美好:但是如果一直都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草木就会干涸、凋零。这时最需要有清凉的及时雨来滋润大地,缓和太阳的热度,让枯萎的车木重现生机。

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是,我们也有不死的「慧命」。它需要「法云」的培养:法语滋润众生,就像拨云见月时,云会散开:需要及时雨时,云又会自动聚拢降雨,这样就能培育大地万物。

我们每个人的慧命、心地的种子都是「因」,需要的是「缘」。「法云」就是缘,能够成就一切。「法」有如智慧的甘露,能滋润群生。「云」象征慈悲、爱护,能解除众生的热恼,这就是慈悲。

但是,如何才能登到「法云地」的境界呢?必须成就「智波罗蜜」。这里的「智」是指「大圆镜智」,它能鉴照天下一切事相,却又不受其影响。我们若有这分明明历历的分别智,心就不会被污染,还能进一步以「方便的智慧」来教导众生。

掘心井,储法水

佛陀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归纳起来,就是要我们「行菩萨道」。要像太阳一样,能使众生智慧明朗;亦有如慈云适时覆盖,使众生在慈悲、爱护之下,身心安定、悲智双运,这称为「法云地」。

成就了「智波罗蜜」,就能具足无边功德,生出无穷的功德法水。这时,我们就要赶快掘一口心井,以储积「法水」来滋润众生。或许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是露水虽微,却能滋润大地;我们要像那无形的甘露水般,默默地滋润众生。

平时一场演讲法会,都有很多人来听,听的时候好像很受用,但是就如一阵西北雨,很快就过去了。要让众生的慧命长期获得滋润,最要紧的是「以身作则」,在日常的言行中显现出修养。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好敬仰某某人,因为他都不用讲话,从行动中就能表现出不凡的气质。」像这样,不必靠大场面的说法,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他的语默动静就像甘露法水般,能渐渐地滋润人心,使人烦恼尽除。「法云地」的意思,也与此同理。若能真正把对众生的爱建立在心中,我们的一切举动,就会在善巧方便中子人机会教育:就如云覆在虚空中,洒出清净的琼浆一样。

人生要时时如一片法云,既不受任何障碍,又能普施及时雨。学佛,就是要使心镜能照见山河大地:但是,山水并不会成为自己内心的负担,这就称为「大圆镜智」。能够到达这样的程度,就是「十地菩萨」了。

十地菩萨的意义,已经大略解释完毕。我们应该从第一地的方法做起,时刻精进不放松,直到十地圆满。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因为漏了任何一地就会悬空,因此要步步踏踏实实、努力精进,才能登上十地圆满的境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佛陀说,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无常,什么时候会退出,...

万般烦恼的根源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我来乐生院,与诸位说法,真可说感想万端。诸位的病苦...

心净国土净

业缘有别 随着个人的业缘与见地,每个人念佛的境界几...

把每一句经文消归到身心世界

我以前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大概也是,十卷读得很...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

年迈不可怕,只怕心态老

说起老,常会有人想起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等词,仿佛老...

幸福烦恼都缘于心

做功夫,除妄想,其实也就是我们调节自己的身心,给自...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嫉妒造业,随喜有功德

恶念,就是从贪、瞋、痴所生出的。我们带着贪、瞋、痴...

因缘生灭念无常

现今是末法时代,灾难不少,总不禁让人心头一颤,又有...

善解方便法

有一位太太,到处跑道场。先生上班、孩子上学后,她也...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问: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证严法师答: 真正自爱的...

【佛教词典】寂静行

(术语)谓声闻缘觉求涅槃寂静之行法也。探玄记五曰:...

【佛教词典】宝志瘗所

(杂名)人海记曰:明孝陵,即梁名僧宝志瘗所。傍有八...

安太岁、点光明灯在科学年代还有价值吗

问: 您怎么看安太岁、点光明灯这类民俗?在这个科学...

财布施与法布施为什么要相结合

菩萨如果你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行菩萨道呢,六度万行以布...

出家人用功办道,越艰苦道心越坚固

当时,我们在云居山,生活很清苦,工作劳动量很大。每...

夏季五种补肾最佳食物

天气炎热,工作繁忙,不少上班族觉得整天昏昏沉沉的,...

至诚恳切的心,启动了咒语的力量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

绕佛一匝得授记

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城中有一位婆...

偏空跟断灭见有何不同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法师说:小乘的空观,是将依他起...

因缘和合

桂琛禅师参访玄沙禅师,玄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

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利他利己叫作二利,二利也是一种心态,二利的心态能够...

净业行人的专修与杂修

善导大师谈到,一个净业行人,要有五种专修。专修里面...

五种排毒食物

环境污染、电脑辐射、不良饮食习惯等都有可能导致人体...

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慈云忏主说: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1)无不常值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