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

证严法师  2011/03/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九、善慧地

不管学什么,我们都要从基础开始,然后再一层层地往上爬;若放弃基础,等于是悬空了,那就会很危险。

因此,绝对不能有「我今天修的,已经比昨天还高一层、境界也更深了;我要放弃浅的、以追求更高深的境界」这种心态。一切仍必须踏踏实实地由浅入深去修行。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

接下来是第九「善慧地」。「善慧」,即是慈悲而有智慧。要达到「善慧地」的境界,首先要打稳基础的功夫,努力成就「力波罗蜜」。

我常常说:「发多大的愿,就有多大的力。」有愿力来配合,心地自然能够时时清净、专心一念;择善坚持于任何遭遇而能清净,就不生烦恼、不起恶念;不生烦恼就是智慧,不起恶念就是善念。有智慧、慈悲的善念,再加上一股毅力去推动,就能把理想变成事实,也能转理论为实际,使人事理圆融无缺。

就佛教来讲,「理论」属「真谛」,「人事」则属「俗谛」。「真谛」的道理是「心无染着、具足智慧善根」,而「俗谛」则是要人圆事圆,发挥慈悲的功能去利益人群。因此,我们应该要真俗并行。

在社会环境中,必定要顾及他人:若只想到自己要了生脱死,或是一味沉迷于世俗,便会有所偏执。社会上有很多爱心团体在推行各种爱心工作,这是成就善业。但是很多人却同样离不开烦恼,原因是做了些善事,心里就有执着而放不下。

我也曾经讲过「十魔车」(注),里面有一项是「善根魔」,是指行了善事却一直放在心上;想着:我做了很多善事,该当得到什么福报……如果是为了求得福报才行善,便违背了行善的原意,反而会招来烦恼,容易丧失了为善的原动力。

为善应无所求,如果做一点善事就希望有所回报,就是缺少了真空的智慧。唯有真俗平行,才是真正的力行菩萨道。我们既然来到人间,不要放不下、看不开;放不下的人生,会过得很不愉快,甚至痛苦不堪;若看开了,也不能忽视自己的功能,而应发挥「大爱」的良能。

曾听过慈济人唱过一首歌,歌词的内容大概是这样:「垃圾倒出去,清净的收回来,我关心你,你关心我……」这就是一种幸福。人生能做到真正把内心的垃圾倒出去,就是清净的智慧;若能进一步「我帮助你,你帮助我」,彼此互相爱护、守望相助,就是人生最幸福的画面。

我们时常听闻:某位大企业家受到歹徒的威胁、恐吓,或是某某地方又有人被绑架的消息。因此,许多有钱人都会雇请一些保镖,有的守门,有的随身保护着他。这是多么不安而辛苦的生活啊!

如果人人各守本分,尽自己的能力维持合法的生活,即可轻安自在。而富有能力的人能「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如井水般保持八分满的状态,则能使贫富相安、劳资互惠,呈现社会祥和,使人人能拥有一分欢喜和快乐。这一定要了解「善慧地」的境界,才能做到「无患得失」却很尽心的境界:「为人事尽心」就是「俗谛」,「无患得失」就是「真谛」的道理。

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

美好的社会,需要人人互爱、互助。因此,得一善就要拳拳服膺,不断发挥它的功能。像志工们到医院服务病人回来,脚步都是轻快的;这是做了之后的成就感和快乐,这就叫「喜悦」,也可以称为「法喜」。

我常说:「我们要视普天下众生,年长者都是我的父母,年纪差不多的都是兄弟姊妹,年纪小的都是我的孩子。」志工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身体力行去做,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属,用尽各种方法使病人得到安适、快乐;付出的人都做得很有心得。

但是,有的人听了道理,心里却想:那些老人头发也没洗,身体那么脏,而且又生病:要我靠近他,心里实在有一点怕怕的!

若这样,听师父说时很欢喜,可是实际面对蓬头垢面、身体脏臭的病人,却无法生起欢喜心,反而十分烦恼;没有听法之前,离得远远的,觉得理所当然。听了法之后,看到病人还是怕怕的、离得远远的,于是心灵上又多了一分压迫感,因为自己做不到,这就多了一种烦恼。

学佛,就是要「学到了就用出去」,这才是真正的善慧;要以一股发自愿心的毅力,将所学的道理推行于人间,才是真正圆满而有所得的佛法。

有一次我去台中演讲,说到「父母就是堂上的活佛」。有一位很年轻的小姐听了之后,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

事后她向我提起,过去自己对父母并不懂得感恩。每天都是在母亲将早餐煮好、又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自己才会起床。

但是自从那天听法回去后,隔天开始,她每天都会提早起床把早餐准备好,并且把周围的环境打扫干净,然后等母亲起来一同享用早餐。以前常常被母亲又吼又叫的,现在样样都很自动,妈妈看了很高兴,她自己也觉得很心安欢喜!这也是她听了法之后,能立即发挥功能所得的欢喜心。

后来她又告诉我一件事。因为讲演那天大家一直鼓掌,当时我曾对大家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问题,其中一项就是『垃圾问题』。你们若能用现在认真鼓掌的双手,将生活环境中的垃圾分类好,尽量惜福、知福,不要动不动就把还能使用的东西淘汰掉,就能减少许多垃圾。政府的清洁单位也能推行不同时段、收取不同种类垃圾的环保政策,让许多可再利用的资源,继续使用。」

于是她又以实际的行动,在住家附近挨家挨户倡导环保的观念:「拜托大家把铁罐、玻璃瓶或色拉油罐、旧报纸、簿子都作分类,会腐烂的东西请另外放:如果你们能这样做,我会负责每个礼拜来收一次。」

由于她的态度诚恳有礼,有时叫人家「阿公、阿嬷」,有时叫人「伯父、伯母」,很有耐心地一一讲解环保的理念,因而得到极大的回响!家家户户真的都把垃圾分类好,等她来收。她也依言每个星期都去收集,再送到回收中心去卖;积少成多,每周都可以卖一千多元。

她说:「师父!我把卖的这些钱都捐出来建医院。可是我想请教师父,这并不是我自己的钱,我想要用『慈济人』的名称来捐好吗?」

我说:「当然好啊!你有这分心,把邻居们整理出来的资源拿去卖,他们愿意付出心力,所以他们有功德,你更是功德无量啊!」

「不过,我现在愈收愈多,有点负荷不了……」

「你用什么工具去载回收物?」

「开始的时候,丰原有一位踩三轮车的善心人士听到我的构想,马上响应要帮忙,就是用他的三轮车来载。可是现在愈来愈多,三轮车已经无法负荷了。师父是否能帮我呼吁,看看有没较大的车能帮我运载?」

「这是好事,我会替你呼吁,我们共同来完成。」

闻法入心发于行

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其实并不容易。光是要踏入陌生人的家门,就要有很大的勇气;因为她有这分愿心、毅力,于是困难的事也就变得简单了。

总之,学佛并不困难;困难只在于:你能否把听闻的法,入于心、立于愿?能否发愿心献出自己的力量?就差在这里而已。

所以,学佛可以是如此合情合理又生活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们能做的事;若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就称为「善慧」。有这分爱心,并立下坚定的愿,就有办法突破万难,达到第九地的菩萨境界,也就是「善慧地。」

[注]十魔军:指修行佛道之十种障碍。即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含毒、利养、高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佛陀说,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无常,什么时候会退出,...

万般烦恼的根源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我来乐生院,与诸位说法,真可说感想万端。诸位的病苦...

心净国土净

业缘有别 随着个人的业缘与见地,每个人念佛的境界几...

把每一句经文消归到身心世界

我以前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大概也是,十卷读得很...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

年迈不可怕,只怕心态老

说起老,常会有人想起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等词,仿佛老...

幸福烦恼都缘于心

做功夫,除妄想,其实也就是我们调节自己的身心,给自...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嫉妒造业,随喜有功德

恶念,就是从贪、瞋、痴所生出的。我们带着贪、瞋、痴...

因缘生灭念无常

现今是末法时代,灾难不少,总不禁让人心头一颤,又有...

善解方便法

有一位太太,到处跑道场。先生上班、孩子上学后,她也...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问: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证严法师答: 真正自爱的...

【佛教词典】寂静行

(术语)谓声闻缘觉求涅槃寂静之行法也。探玄记五曰:...

【佛教词典】宝志瘗所

(杂名)人海记曰:明孝陵,即梁名僧宝志瘗所。傍有八...

安太岁、点光明灯在科学年代还有价值吗

问: 您怎么看安太岁、点光明灯这类民俗?在这个科学...

财布施与法布施为什么要相结合

菩萨如果你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行菩萨道呢,六度万行以布...

出家人用功办道,越艰苦道心越坚固

当时,我们在云居山,生活很清苦,工作劳动量很大。每...

夏季五种补肾最佳食物

天气炎热,工作繁忙,不少上班族觉得整天昏昏沉沉的,...

至诚恳切的心,启动了咒语的力量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

绕佛一匝得授记

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城中有一位婆...

偏空跟断灭见有何不同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法师说:小乘的空观,是将依他起...

因缘和合

桂琛禅师参访玄沙禅师,玄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

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利他利己叫作二利,二利也是一种心态,二利的心态能够...

净业行人的专修与杂修

善导大师谈到,一个净业行人,要有五种专修。专修里面...

五种排毒食物

环境污染、电脑辐射、不良饮食习惯等都有可能导致人体...

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慈云忏主说: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1)无不常值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