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二讲)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义》第五页。

我们这一科讲到持戒种性的相貌,前面两段是讲到摄众生戒跟摄善法戒的相貌,以下的止持我们讲到摄律仪戒,就是菩萨在面对断恶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这当中分成两科:第一科是总说,第二科是别释。先看总说:

善能制止所不应作,谓十种恶不善业道。

菩萨内心当中能够有一种调伏恶业的力量。什么是恶业?有十种的恶业,事实上下面的文章只讲到七种,身口七支。那为什么叫十恶业呢?因为身口七支的每一支当中都有贪瞋痴的烦恼,所以七支事实上等于十支的意思。我们先看第一个、别释当中的不杀生:

不违他命,善顺于他,同忍同戒。

在不杀生当中,就是不去恼害众生的生命,积极一点要能够善顺于他,能够恒顺众生的希望,内心当中安住在忍辱跟持戒当中,所以不杀生的基本精神是不恼害众生、是不恼害众生。

我个人的生命有一个小小的经验,提供给大家作个参考。几年前我住在净律寺的普贤院,普贤院是一个独栋的房子,有一天,门外有两只燕子在那边叫,叫得很大声,我在那个地方拜佛,本来是想不管,但是因为叫声很特殊,所以就去看一下。

一出去看,哦,这两只燕子准备在屋檐下筑一个巢,好像很高兴的样子。但是它筑的巢的位子我不欢喜(呵──),因为它筑在我洗衣机的正上方。诸位都知道,燕子筑巢以后,它会经常排泄,会把洗衣机弄脏的。我心里想:这个地方的屋檐这么大,你一定要在我的洗衣机上面筑巢,我就不同意。当然人的福报大,我就用布把那个地方盖起来不让它筑巢,我说:你其它地方都可以筑,但是这个地方不可以。

但是这些燕子也很固执,它一定要在那个地方(哈──),它就在那边叫,我就不管它,我就去拜佛了。但是拜一拜的时候,所以我们一个人把心带回家,你要经常跟佛菩萨感应道交,佛菩萨会给你一些消息,我们日间的妄想就会停下来,我内心当中就出现了一句话,就是恒顺众生,佛陀要我们恒顺众生,不要对众生有所损恼。

所以那个时候我对恒顺众生这句话有点感触,就出去就把遮盖的布拿开了,你要盖就盖吧。这两只燕子很欢喜的就盖了一个房子,我就没关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在下面做一个板子遮盖它的排泄物。隔那以后,这两只燕子还真是不可思议,看到我就很欢喜,看到我点点头表示很满意,我看它也跟它打个招呼,相处到现在都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呵──)。

这个意思我在想,有时候我在读“普贤十大愿王”,恒顺众生这个地方有深意,从理论上来说菩萨是大功德者,你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那还得了,他内心当中的福报、智慧、见地都不是我们凡夫做得到的,理论上应该是我们去恒顺菩萨,理论上。但是佛陀是告诫菩萨要恒顺众生,你要恒顺众生。

诸位知道为什么?如果是我们凡夫去恒顺菩萨,那我们跟菩萨永远没办法交集,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举“我跟燕子”的事情,等燕子来恒顺你,它就是没有那个见地它才做燕子,它要知道一个人要能够忍、要能够让步,它现在会做燕子?它若有这种德行早就做天人了,它就是程度不够、它不知道让步,所以它做燕子。所以既然你的德行比它高,你要让它、你要随顺它。

诸位要知道一点,如果今天菩萨不恒顺众生,菩萨不可能跟我们在一起的,以菩萨的功德他不可能来到人间的,不可能的,他那个自受用的境界多么的清净安乐,他跟我们在一起完全是大悲心。

所以这个地方,恒顺众生这句话是很有深意。就是说即使我们今天功德再大,但是你要知道我们也曾经从苦恼中走过来,我们以前也跟这些不知道东西南北的众生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有多一分的包容、宽恕,让众生有成长的空间。所以这个地方“不违他命,善顺于他”,就是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益的因缘,我们尽量要能够恒顺众生的希望,不损恼有情。当然不损恼有情、不杀生的果报是健康长寿;反过来,如果我们经常损恼众生,让众生起烦恼,我们自己的果报就容易短命多病。再看不盗:

于他事业随彼所欲,废己所作而为成办。

不偷盗不但是不偷盗、不盗取他人财物,更主动的说,对于众生的事业能够“随彼所欲”,随顺众生的希望来成办众生,使令他的事业能够成办,乃至于这个事业跟菩萨本身的事业有所冲突,菩萨能够“废己所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办众生的事业。这个偷盗的果报是使令财物不坚固,不能坚固就容易破坏;若能够守偷盗戒、能够不偷盗,财物就能够不虞匮乏。再看不淫:

其心温润、其心纯净,恚心、害心不久相续,随生随舍,起贤善心。

不淫的相貌是内心经常温和善顺,经常保持一种纯净之心。什么叫纯净之心呢?就是偶尔有一些恚心、害心瞋恚之心生起的时候,他马上能够对治,所以“不久相续,随生随舍,起贤善心”。邪淫的果报会使令一个人堕落到污秽卑贱的环境,所以有些人会生长在贫民窟,从小在一种污秽的环境,那就跟邪淫有关系。第四个不妄语:

尊重实语,不诳惑他。

对于真实语特别的尊重赞叹,不欺诳众生。这个地方讲真实语倒是满重要的。我们看东西的文化:东方的文化比较偏重在人文的科学,对生命的内涵很透彻的去研究;西方的文化比较偏重在自然科学,研究外在的物质。

不过诸位要知道一点就是,其实不管东方、西方的文化有个共同点,就是很尊重真实语,这个真实语很重要。你看曾国藩先生,曾国藩先生是一个通达儒学的大师,他临终的时候,他的弟子跪在地上,请求他最后开示,他就讲出一点说真实语,以这个当做你终身奉持的原则。西方的文化也是这样,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可以犯错,但是你没有权力说谎。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人讲话只有两个原则:第一个、你保持默然,这个问题牵涉到你个人的隐私,你可以不回答,你有权力默然。你要嘛就讲真实语,要嘛就默然,讲话就是这两个原则而已。

为什么不讲妄语呢?因为你讲妄语,你后患无穷。你讲一个妄语,你后面要讲百千个妄语来掩盖它,你讲出第一句妄语的时候,就表示你永远没办法回头,你没有回头时,那这个业要一直造下去,没有煞车的一天,愈造愈大。那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会讲真实语呢?这点很重要。

你一开始就相信你自己不圆满,这个修行很重要,经常保持惭愧心,相信你自己有很多进步的空间,你就容易很坦然的面对你的过失,没错,我本身不圆满,我还在学佛,不要把自己神格化、圆满化,你自己圆满化以后,你就很难面对你的过失,你就会容易去遮盖你自己。

你遮盖一次,你后面要用很多的问题来遮盖,一直遮盖,遮盖到最后,你经常活在虚妄当中,你就很难看到真实相。所以妄语牵涉的过失相当的广泛,会让你看不清真实相,严重一点会起颠倒。所以这个地方讲真实语在修行当中是很重要。

不离他亲。

这个地方是不两舌,我们不要去乖离别人的亲厚因缘。乖离就是向此说彼,向彼说此,斗构两头。向甲方说乙方的坏话,向乙方说甲方的坏话,破坏别人的亲厚关系。两舌的果报,你就容易招感不如意的眷属,你旁边的朋友没有一个人跟你有好因缘,恶因缘很多,你怎么到这个道场遇到恶因缘,到另外一个道场也遇到恶因缘,这怎么回事呢?就是你有两舌的业在你的内心当中,招感不如意的眷属。不绮语:

亦不好乐,不轻尔说无义无利不相应语。

绮语就讲出一些“无义无利”的话,简单的说就是这些戏论的话、开玩笑的话。在修行当中,有时候我们比较枯燥压力,讲讲开玩笑的话无可厚非,但是你不要养成习惯。在律上说:一个人经常讲戏论的话会有什么问题?讲久了以后你这个业、造戏论的业很重,你讲话“言不信重”,就这个问题。

就是当你开始要认真讲一些真理、圣贤道理的时候,人家不相信你,也不尊重你。我讲这个话是圣贤之道!是啊,是圣贤之道,但是透过你的嘴巴讲出来人家不相信,这句话由别人讲人家就相信。这怎么回事呢?这是你内心当中那个戏论的业太重,所以你要正经的时候,那个业就表现出来“言不信重”,这个当然对你弘法利生会有障碍。

言常柔软,无有粗犷;于己僮仆尚无苦言,况于他所。敬爱有德,如实赞彼。

这个是不恶口,就是讲话不要粗犷,我们讲话最好是圆融一点,不要像刀剑一讲话就伤人,不但对于长辈,对于下辈的僮仆都不要有粗犷的话,对于有道德的人应该要如实的赞叹随喜。恶口的果报会使令一个人相貌丑陋,你讲话经常去伤人,你来生的果报会相当丑陋。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

─《瑜伽师地论》─

前面的相貌就是菩萨持戒种性的相貌。菩萨的持戒种性一言以蔽之,就是菩萨在内心当中产生增上惭愧。增上惭愧从自利的角度来说,就是“虽作恶业,速疾能悔”,菩萨内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他即使生起过失,他马上能够产生调伏、警觉的力量,马上能够改过;第二个、从利他的角度,“于诸有情不极损恼”,他能够以方便力来教化众生,使令众生也能够防非止恶,这个就是菩萨的增上惭愧,也就是菩萨持戒种性的相貌。

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的开示当中,龙树菩萨讲完〈持戒品〉以后讲一个小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持戒的公案来跟我们作勉励。他说: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曾经做一个大力毒龙,这个大力毒龙的性情特别暴恶,这个是暴燥,它得到这个果报体,它就会表现这个恶行出来。它虽然性情暴恶,但是它过去有善业力,所以还是有大威力。

什么大威力呢?就是一般身体羸弱的众生,这个毒龙眼睛瞪他一眼,这个众生就死掉了;如果是身体特别强壮的众生,这个毒龙吹一口气,这个众生也会死掉:它有这么大的威力。这一天,毒龙在龙宫里面想:现在人世间有三宝住世,我应该利用这个生命有限的时间去求受八关斋戒、去栽培一个福报。大力毒龙就以神通力变现一个人的色身,从龙宫里面来到寺庙里面受八关斋戒。

受八关斋戒以后很欢喜,得到这个戒法以后,它就到树下去打坐,念佛、念法、念僧。打坐的时候打瞌睡了,打瞌睡以后神通力失掉,就现出龙原来的相貌出来,就像大蟒蛇的相貌一样。这个时候有一个打猎的猎人经过,看到大蟒蛇在树下盘绕,这个猎人心想:这个蛇的皮太美丽了,我如果把这个皮剥下来送给国王,国王会送我很多的珍宝。

这个猎人就用手杖压住龙王的头,用刀子剥它的皮,这一剥的时候大力毒龙就醒过来了,它心里想:以我的威力,我可以把一个国家的人民全部杀死,这个人怎么能够障碍我呢?但是它要发脾气的时候,它的戒体发挥作用了,它的内心当中说“不可以,我今天受了八关斋戒,我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等等”,所以它就安住在戒体当中,就安忍,这个时候它就等待这个猎人把它的身体全部的皮都剥光。

剥光以后它很痛、痛苦,但是它内心当中因为有戒体力量的摄受,它还是保持理性,它就慢慢的游到大海去,想回它的龙宫,但是因为流血流太多,招感很多蚂蚁来吃它的肉,它心想“我如果游到龙宫去,这些蚂蚁会因为这样而死亡”,所以它就发了一个愿,它说:我今生用这个血肉来滋养你们的色身,我来生用佛法来滋养你们的法身。发了这个咒愿以后,内心当中就安住在它内心的戒体,它的肉就全部被蚂蚁吃光,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它因为安住戒体的关系、持戒的关系,就生到忉利天去了。那这个地方是说,菩萨的持戒,他内心当中是增上惭愧。

什么叫增上惭愧?就是说生命是我们所好乐的、善业也是我们所好乐,但是如果生命跟积集善业有所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呢?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我不爱生命,但惜无上道”,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持戒而亡,但是我们能够得到生生世世的安乐;我们今天贪爱今生的快乐来破除戒法,这样子你虽然能够得到暂时的安乐,但是你要付出长劫痛苦的代价。

所以这个增上惭愧就是说,他对于善业的追求、对于恶法的断除产生一种强大的意乐,而这样的意乐,甚至于不惜牺牲生命的代价,这个就是菩萨持戒种性的相貌,他内心当中看到的是业,他不把今生暂时的因缘看得很重,是这个意思。好,我们看《讲义》的二十一页:

己二、障持戒度

庚一、与声闻共学戒

辛一、举应同法

这一科是障持戒度,以下的七条戒,假设我们有所违犯的话,就会障碍我们持戒善根的生起,叫障持戒度。这当中有七科,先看第一科庚一、与声闻共学戒,说明菩萨有的戒法是共声闻修学的,这当中分两科,先看辛一、举应同法,先说明共修之法,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 ,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

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就像薄伽梵世尊(薄伽梵就是世尊)在声闻戒的别解脱(别解脱是约果法来说,就是持一条戒得一分的解脱)、或者是毗奈耶中(毗奈耶翻成中文叫调伏,这个是约教法。其实别解脱跟毗奈耶都是属于声闻戒的一个名称),佛陀在声闻戒当中,为了要将护他故,为了保护众生的善根,而建立种种的遮罪,这个遮罪就是使令诸声闻人很多事情不能造作。

为什么制定这些遮罪呢?主要的目的是使令一切有情众生,对于三宝“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换句话说,佛陀知道众生的善根生起,是要靠这些声闻人美好的威仪,就是一些如法如律的美好的威仪,使令众生对三宝没有信心的生起信心、已经生起信心的令倍增长,这个地方是应该共学的。我们再看下一段:

辛二、正明应同

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

在声闻当中有关护世讥嫌戒,为护持众生的善根所安立的戒法,这一点菩萨应该要等同声闻来修学。这个地方佛陀没有把它列出来,因为等同声闻,你受过菩萨戒也一定受过声闻戒,所以就没有把它列出来,但是强调这一点应该要等同声闻来修学。

辛三、释应同意

为什么要等同修学呢,它的理由何在呢?

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

为什么在遮罪当中,有关“将护他故”的戒法要等同声闻修学呢?因为声闻人他以自利为胜,声闻人的心情是以出离心为他的殊胜,他的心情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声闻人完全以自利来当他生命的目标,他尚且不弃舍去保护众生的善根,来护持他的威仪,因为这样的威仪,使令众生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来修学佛陀所制定的学处,何况是菩萨以利他的大悲心为殊胜,怎么能够不护持威仪来保护众生的善根呢!这个地方是说这个道理。

这意思就是说,佛法的弘传是以人为根本,说是“佛法二宝赖僧弘传”,意思就是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道理再好,但是佛法的本身不能够弘传自己,法本身没有弘法的力量,这个法能够在世间普遍的流通,是靠一个有明了性的补特伽罗众生来担当这个责任,是要有一个心识,这个心识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才能让这个法灯灯相传流通后世。众生对于佛法第一个印象,就是弘法者的威仪、美好的德行。诸位可以想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法师穿上袈裟,到外面去闯红灯、随便嚼槟榔,你想想看众生对三宝还有没有信心?

当然是失去信心。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今天我们法师要护持自己的威仪,当然对自己有摄心的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将护他故,使令众生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生净信者令倍增长,这一点菩萨一定要等同声闻来修学,使令正法久住。这个地方是说明与声闻共学戒。

庚二、与声闻不共学戒

辛一、遮罪中不共

壬一、明菩萨不共之法

癸一、与不同法

有些地方我们跟声闻不能共学,共学的话就犯戒,这当中有两科,先看辛一、遮罪中不共,遮罪当中不应该共学,这当中又分成两科,先看壬一、明菩萨不共之法,不共学之法,这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癸一、举不同法,不同学之法: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

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如世尊在别解脱当中,讲到声闻人有关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声闻人以出离心为自体,所以佛陀在制戒的时候依止三个原则来制戒:

第一个是“少事”,换句话说,佛陀制定声闻人要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事情要减少,事情愈少愈好,就是说有关盖道场、印经、放生这些都应该少,因为声闻人是以出离心为自体,所以简单的说就是佛陀要声闻人少管闲事,就是所谓的少事。

第二个是“少业”,前面的事是属于事物,这个业是指人际关系,声闻人在戒法当中,佛陀是制定声闻人要尽量减少人世间的往来,人跟人之间的连络、沟通这些都不需要,因为你根本不想成就佛教事业,你也就没有必要跟人家合作,但自观身行就可以了,所以这点是少业,减少人际关系的往来。

第三个是“少希望住”,对于一切人事的境界,你不要存有任何希望跟期待。其实这三个地方关键点在下面这个“少希望住”,这一点是声闻戒跟菩萨戒最大的差异,从精神上来看就是有我没有希望。菩萨对生命是有希望的、有希望的,他有两个希望:第一个、他想上求佛道,他想要成就无上菩提的无量功德庄严;第二个、他对众生也有希望,他希望能够度化众生,这一点跟声闻人不同。声闻人的心情,对于众生是不是善根进步了、是不是变得比较好,声闻人认为他跟我都完全没有关系。

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声闻人跟菩萨种性的人对生命的看法有所不同。当然菩萨在初学的时候,也可能安住在少事少业,有可能,他必须要作一些自我调伏的功夫,但是他内心当中是有希望的,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佛陀在声闻戒当中,因为要符合声闻人以出离心为自体的心情,所安立“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样的遮罪,使令声闻人能够不造作,能够专心专意的趋向偏空涅槃。在这一个部分的戒法,“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你不应该等同修学,等同修学就是犯戒。

癸二、释成其相

说明不共学的理由。

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

为什么在这一部分菩萨不等同声闻修学呢?因为声闻人的心情是以自利的出离心为殊胜,所以不顾利他,他对众生善根的成就与否没有任何的希望,所以他对于利他的事业当中,他是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一件事情对声闻来说是一个妙法、这是一个契机的法门,因为这样的法门契合他的心情、契合他的目标。

“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但是菩萨是以大悲心为殊胜,这种大悲心乃至于不顾自身的利益,经常发愿“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所以在利他的事业当中,如果我们也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就不契合我们因地所发的菩提心,跟我们当初在佛前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相违背,就是你奉持这样的戒法,你的所作所为跟你当初所发的愿刚好相冲突,这样子就不名为妙,因为不契合我们当初的因地发心。说明不能共学的理由何在,就是你的行为必须跟你的目标要相随顺。

癸三、广显不同之法

前面是把不应该共学的理由说出来,这以下说明不应该共学的内涵有哪些。

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奢耶衣 、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

这当中有五个法,有五个戒法是不应该等同声闻共学。“如是菩萨为利他故”,这个地方是说明不共学的因缘,就是菩萨有必须成办利他弘法的事业,你现在准备要筹备一个利他的事业,或者你现在要筹备一个念佛堂、或者你要办一个斋戒会,这个时候你必须要从这种非亲里的、非亲属的长者、居士、婆罗门,乃至于这种恣施家,就是有信心的居士家,第一个不共学,你要跟他乞求种种的衣服,多少衣服呢?乞求百千种种衣服,在乞求的过程当中,“观彼有情有力无力”,这个要注意,你要知道他的能力是不是堪可,他有多少能力,你就使令他做多少的事情,随其能力来加以布施。

第二个“如说求衣,求钵亦尔”,钵的乞求也是一样。“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这一点在声闻戒是不允许的,就是你自己去求种种的布料,来亲自量身订做衣服;但这个地方菩萨有利他的因缘是可以开缘的。第四个“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奢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憍奢耶衣”就是高级的蚕丝所做的衣服,乃至于种种的卧具,事各至百。

第五个“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就是财宝,包括黄金白银,乃至到百千俱胝,俱胝就是亿,乃至于超过这个数目,如果有利他的因缘都可以来乞求积存。“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这个地方是说菩萨有利他的因缘,有五条事,包括衣服、卧具,乃至于财宝,这一点的蓄积上不能跟声闻共学。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即使你有利他的因缘能够蓄存,你都应该要说净,要根据声闻法说净的。好,我们再往下看:

壬二、明同则成犯

癸一、明染违犯

假设我们跟声闻人共同修学,那就犯戒了,犯戒当中有染违犯跟非染违犯,先看染违犯:

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菩萨在利他的事业当中,假设你不去蓄存这些财宝、衣钵,你是怀着嫌恨心看不起对方;或者是瞋恼心,这个众生过去曾经对不起你,所以你故意不去接受他的财宝。你内心当中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 ,你就是希望少管闲事,这样子就犯到你的菩萨戒,就违背你当初的发心,这样子是染违犯,因为你这样子的嫌弃心、瞋恼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刚好跟你当初的菩提本愿互相冲突,当然所谓的冲突就是会折损菩提心,所以就犯了菩萨戒。

癸二、明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你内心当中不是安住在嫌恨、恚恼之心,是一时的懒惰懈怠,不想发心来成办佛教事业,那个只是一时的因缘,偶尔在菩萨道总是会有一些懈怠的心生起;或者是一时的忘念无记,忘了对方的存在,没有去找他来乞求。只是一时的懒惰懈怠、或是一时的忘念无记,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样子也是犯戒,但是犯的是轻的突吉罗罪。

这一条戒没有开缘的情况。这意思就是说,菩萨本身一方面在修行自利之余,他内心当中是有希望,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对于珍宝的蓄存,乃至于衣钵资具的蓄存,这个地方的精神我们再重复看一下。这一条戒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在第二十三页的癸三、广显不同之法,一开始佛陀讲得很清楚,“如是菩萨为利他故”,这个地方是一个关键点。你要成办一个利他的事业,你内心当中已经有一个目标存在了,依止这个目标,你才能够去积存种种的资具,就是有利他的因缘出现。假设你内心当中没有利他的因缘,你积存这么多珍宝,刚好是放纵你个人的欲望,你就违背了上求佛道的这种清净心。这个地方就是说,蓄积这些珍宝有一定的目的,不是你个人受用,是你内心当中有一个要成办的佛教事业现前,以这样利他的因缘来蓄存,这样子才是对的。

这个地方是说明与声闻不共学戒当中遮罪的部分;有关性罪的不共学,我们下次再加以说明。

0:00 / 0:00
瑜伽菩萨戒1
瑜伽菩萨戒2
瑜伽菩萨戒3
瑜伽菩萨戒4
瑜伽菩萨戒5
瑜伽菩萨戒6
瑜伽菩萨戒7
瑜伽菩萨戒8
瑜伽菩萨戒9
瑜伽菩萨戒10
瑜伽菩萨戒11
瑜伽菩萨戒12
瑜伽菩萨戒13
瑜伽菩萨戒14
瑜伽菩萨戒15
瑜伽菩萨戒16
瑜伽菩萨戒17
瑜伽菩萨戒18
瑜伽菩萨戒19
瑜伽菩萨戒20
瑜伽菩萨戒21
瑜伽菩萨戒22
瑜伽菩萨戒23
瑜伽菩萨戒24
瑜伽菩萨戒25
瑜伽菩萨戒26
瑜伽菩萨戒27
瑜伽菩萨戒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的戒律观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为什么要戒杀

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一切,没有比...

你闻过世界上最妙的香吗

有一天,尊者阿难请教佛祖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是...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从妄想中走出来

怎么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佛教词典】慧炬三昧

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兴发智慧之火炬...

【佛教词典】熏习

【熏习】 p1295 摄论一卷七页云: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临终提不起正念,阿弥陀佛能把我救走吗

问: 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息灭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

【推荐】教化猎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过去生转世为六牙白象...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