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七讲)

《瑜伽菩萨戒本》,绍安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页,丙二、明诸轻戒。

菩萨的戒法主要是引导菩萨的修学法门。菩萨是一个觉悟的有情,就是我们既然已经觉悟了生命的真实相,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对于生命真相的觉悟,从佛法的教义当中是告诉我们“莫向外求”,就是我们想要观察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要回光返照我们内心的世界,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从内心的观察,我们就知道整个生命的变化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

像《大乘起信论》当中,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来观照心性,基本上在《起信论》当中是分成二门,从两个角度来观察我们的心性:第一个是心真如门,第二个是心生灭门。我们刚开始先观照心真如门,心真如门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虽然现在是有很多的差别,你的长相跟别人不一样,你的个性、想法也跟别人不一样;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是后天的造作熏习所成,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是绝待圆融的,就是在这个真如门的境界当中,我们是一种整体的生命──一真法界,没有我相、人相的对待,没有我跟你的差别,没有这回事情。

所以当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清净本然的,而且具足无量无边的功能德用,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种时空的障碍,在古德的批注当中安立说“这个是一种整体的生命”。后来在真如门当中,因为我们有情众生生起一念攀缘心,我们总是觉得“我们不愿意安住在这样绝待圆融的境界,欢喜向外攀缘”,所谓的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我们总是觉得“在这样如的境界是不欢喜,应该要到外面去走走看看才好”。

当我们的心一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心就有变化,就从一种整体的生命转化成一种个体的生命,就有你、我、他,有时间相、空间相,有业力、各式各样的生命就出现,我们生命就是这么回事出现的。这个时候整个真如门变成一个个体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种藏识,我们现在的生命就是以阿赖耶识为自体,我们离开我们原来的家已经是相当的遥远。

当然我们想要回家,就应该要就着原来的路回去,就路还家。阿赖耶识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

在《大乘阿毗达磨经》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先讲它的因相、因地的相貌,就是无始时来界:我们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内心深处的仓库,它含藏很多的界,这个界是一个界限的界,不过这个地方的界是种子的意思。

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种子,就是很多的功能,有些人善良的功能大、有些人邪恶的功能强;但是总体来说,只要我们是凡夫:你再好的人也会有邪恶的功能,只是你没有表现出来;再坏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他没有因缘表达。

所以在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中,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这个种子是潜伏的功能,它没有表达出来。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一切法等依,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功能就会表达出来,这个表达的因缘是由环境来决定的,我们唯识学上说是心随境转。

说一个人他有善良的功能、他也有邪恶的功能,怎么知道他是起善起恶呢?就是环境决定。当我们来到三宝的地方,当我们唱起了炉香赞,我们内心生起道心;但是当我们到染污的因缘,跟染污的境界接触,我们就很可能造杀盗淫妄,因为我们作不了主。是谁作主呢?

我们心中的妄想作主,妄想引导我们去造善业,也是由妄想引导我们造罪业,我们对妄想一点办法都没有,一点调伏的力量都没有。所以在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中,我们内心的世界是隐藏很多善良的功能、邪恶的功能,遇到染污的境界会造善或造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命有很多很多的业力,就是来自于功能。这样的因地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就“腊月三十算总帐”。到最后的果地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临命终的时候,当你的善业势力是强大的时候表现出来,你就在人天得果报;如果你今天是一种恶的功能强盛,你就到三恶道去受卑贱痛苦的果报:就是你那个业力现出来。换句话说,基本上我们从阿赖耶识的观察,我们的个体生命是作不了主的,是由内心的烦恼跟业力来引导我们生命在六道当中上上下下,所以这个叫做不定种性的众生,不决定,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空中羽毛它自己不能决定它是什么方向,如果风往上吹,这羽毛就往上飘荡,如果风往下吹,它就往地下下坠。

就是每一个人生命在流转当中,如果我们今天依止一个好的环境、清净的环境,就把这个善的功能表现出来;当我们不幸遇到一个不好的家庭、不好的环境、社会的引诱,我们就把恶的功能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凡夫一个苦恼的情况,在三界流转当中我们完全作不了主。这个时候大智慧的佛陀出世了,为了挽救我们的生命,他安立了菩萨戒法引导我们,我们应该要在佛前先发个愿,以愿导行。

就是说虽然我心中有强大的妄想势力,但是不要怕,你先跨出第一步,你先试着在三宝的面前很坚定的许下三个誓愿:我从今以后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内心当中先立定一个清净广大的誓愿,这个时候我们很郑重的受到三宝的感动,在三宝面前许下这样一个清净的誓愿,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妄想当中出现了一朵莲花、出现了一分的光明。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当然妄想还是会出现,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愿力也会出现,告诉我们“不可以,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应该做”,就是在内心当中有另外一个声音会出现,来引导我们的生命,而这个声音就是我们非常珍贵的菩萨戒体,也就是我们的菩提心。当然这个菩提心刚开始栽培是非常的羸弱、非常的脆弱,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是一种愿力,要付诸行动,使令菩提心增长广大。

所以佛陀在引导我们成就菩萨戒体以后,安立了菩萨四重四十三轻的戒法,就是要使令我们把你所发的愿实际的付诸行动,所谓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明白的开出一条道路,告诉我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透过这个戒法的实践,一次一次的把我们心中愿力的光明慢慢的扩大、慢慢的扩大,这个时候随着光明的扩大,黑暗慢慢的消失,总有一天就把这个阿赖耶识虚妄的相完全消灭了,所谓的“如是展转,能尽妄源”。

所以当我们今天很认真的去思惟生死流转的痛苦、很认真的思惟无上菩提的功德,我们立定一个生命的目标以后,我们应该学习菩萨的戒法,我们才知道什么样的作法是随顺菩提心,什么样的作法是违背菩提心。

丙二、明诸(四十三)轻戒

丁一、总举令知

前面的四重戒法是偏重在断恶,断除四种恶法,所谓的自赞毁他、悭惜财法、瞋不受悔跟谤乱正法,这个是应该断。这四个法如果在我们的身口意出现,是严重的伤害我们的菩提心。前面的四条戒是属于摄律仪戒;这以下的四十三轻戒就广泛的说明摄善法戒跟摄众生戒,所以叫“明诸轻戒”。这当中有三科,先看丁一、总举令知,先把轻戒犯相的差别总标出来,我们看戒文:

如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软中上品,应当了知。

当我们妄想的心安住在菩萨的净戒律仪,就是安住在我们的菩提心跟正知见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去了解,在菩萨戒法当中有些是有违犯跟无违犯的情况。有违犯就是说你违犯你的菩提心,你当初在佛前发下了“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誓愿,有些行为是会违背你的誓愿,有些情况是无违犯的、是开缘的情况,这个你应该了知。在有违犯当中又分成染污犯跟非染污犯:染污就是烦恼违犯的情况,有的是依止烦恼所引生的;有的只是你一时的懒惰懈怠你没有去做,你内心当中不是依止烦恼,只是暂时没有因缘去做,这样子是比较轻微,叫非染污犯。在染污犯当中,染污的烦恼也随着你内心惭愧心的有无而分成软中上品,分成下中上品,这些都是我们学习菩萨戒法应该要确实了知的差别相。

拢总来说,有违犯事实上就是突吉罗,以下的四十三轻戒都是突吉罗罪。突吉罗罪在律上分成两类:一种是由身业引生的,身体的造作叫做恶作;一种是由口业引生的叫做恶说。在轻重方面也分成重的突吉罗罪跟轻的突吉罗罪。就是说你是依止烦恼引生的,你故意去这样做的,这个是重的突吉罗罪;你不是依止烦恼,你是依止懒惰懈怠不去做,这样子是轻的突吉罗罪。重的突吉罗罪必须对首忏,轻的突吉罗罪责心忏就可以。对于违犯、无违,染污犯跟非污犯,乃至软中上品的情况,我们在以下的戒文当中应该要如实的了知,所以在正式进入戒文之前,先标犯相的差别层次。

丁二、广显戒相

戊一、摄善法戒

己一、障布施度

这以下广泛的说明轻戒的相貌,这当中分两科:先看戊一、摄善法戒,再说戊二、摄众生戒。菩萨的三聚净戒:前面的摄律仪戒是偏重在止,遮止我们恶法的出现;以下是属于作持,鼓励我们应该修习善法,在菩萨的善法当中有六度的善法,这六度的善法都应该去做,假设没有做就违背了菩提心。这当中有六科,先看己一、障布施度。首先我们解释布施的体性,我们看《讲义》的后面附表第一:

○附表一─布施度

(一)布施自性

以下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跟《菩提道次第略论》来解释布施的自性跟差别。布施是菩萨所修的法门,度是指这个法门所产生的功能德用,度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就是说我们透过布施的法门,能够使令我们从生死痛苦的此岸而到达涅槃安乐的彼岸,所以叫做度,布施有这样的功德。我们解释布施的内涵分两段:先看第一个布施的自性,先解释什么叫布施,它的定义是什么,我们看论文:

舍之善思,及彼发起之身语业,是彼身语于施趣入时之思也。彼中圆满布施波罗蜜者,非待以所施物惠舍于他,令诸众尽离贫苦,谓但自坏悭执,并将施果舍他之心修习圆满,则成就施度也。─《菩提道次第略论》─

这个地方对菩萨在修布施的时候什么叫布施作一个明确的定义。舍就是一种施舍的心,整个布施是一种舍的善思,一种善良的造作,思就是一种活动心理,表示这不是一种种子位,它必须是一个现行位,他开始活动了,已经落入有为法。

施舍的造作以及依止施舍的心所发动的身业跟口业:你可能是去做义工,用身体来表达你施舍的心;或者你讲一句去赞叹别人、鼓励别人的话,用口业来表达你施舍的心。依止施舍的心所表达的身口二业,在身口二业当中,主要就是在布施的时候产生一种造作的活动,“施趣入时之思也”,换句话说,其实整个布施的体性,它并不是约着你的身口造作来安立的,是约着你在布施的行为当中内心所表达的一种施舍的心情,约内在的舍心来安立布施。比如说你现在有一个东西,这东西破旧你不喜欢了,这东西我根本不想要了,我就随便送给别人。当然我们应该相信这样的施舍是一种善业,至少你把你不要的东西送给别人;但是在菩萨道的定义不认为你这个叫布施度,因为这是你本身不要的,你的施舍没有一种对治悭贪的功能,佛法很重视“返妄归真”的对治生起,因为你这样的布施对你内心的妄想没有对治的力量,你只是积集一种善业,所以不能叫布施度,只能够称为布施。

所以当我们今天把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我们只能够说这叫布施的善业,不能叫做布施度,不能列入菩萨的六度,因为他没有波罗蜜的功能,因为你没有生起施舍的心。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整个布施的定义是约着你在身口造作的时候,内心必须生起施舍的造作活动而安立做布施度。

布施度的圆满,并不是说你的东西去施舍给众生,让所有的众生都离开痛苦,关键点是你能够在布施当中“自坏悭执”,你能够产生一种施舍的心来对治你内心悭贪的习性、悭贪的执着,而且另一方面可以把布施的果报回向无上菩提、回向法界众生,这样子就是布施度的圆满,所以布施度的圆满不是约外境安立的。

宗大师提出一个观念让我们来思惟这件事情,他说:佛陀的六度是圆满的,佛陀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圆满。其它我们不说,说佛陀的布施度圆满,佛陀的舍心已经修习圆满,佛陀悭贪的心已经全部消灭,但是在无量无边的众生当中,还是有很多众生在贫苦当中,很多众生并没有得到佛陀布施的加被恩惠而离苦得乐,佛陀怎么圆满呢?我们不能这样讲,布施的圆满不是约外境的圆满,就是说佛陀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他修习他内心的舍心,他能够施舍外财、施舍身命手足,他没有一个东西不能施舍的,这个时候他功德圆满了;众生在苦恼当中,众生各有业力,跟佛陀的功德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前几年台湾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南投伤害很大,特别是寺庙,因为寺庙的大殿都是头大身体轻,所以一晃以后,甚至可以说是重创整个南投的寺庙。有些居士就非常的沮丧,其中有一个居士来找我,他说:他真是后悔,他把他生命当中所有的积蓄都供养南投一个道场的大殿,这个道场破坏了,他的功德都被破坏了。

我说:你的功德的确是被破坏了,但是你的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坏了,是被你内心后悔的心破坏了。因为三世诸佛在行布施的时候,他盖了很多的大殿,其实这些大殿几千年后几万年后都化为灰尘,但是留存在佛陀内心的功德是依然不变的。

诸位,我们如果研究过“业”你就知道,业本身是一种造作性、生灭性,你依止你那一念善良的心去布施大殿的时候,“心境和合”,其实大殿完成的时候,你的业已经成就在你的心中,其实你布施的行为当心境成就的时候,那整个业已经究竟了;之后的大殿能够维存多久,那是众生的共业,跟你内心的功德是没有差别的,地震没有力量跑到你内心当中去破坏你的功德,它没有这种力量。但问题是你没有正见,你后来看到这个境界以后,你对你前面的事情产生追悔,这个后悔在心所的意思,后悔这个心所诸位要注意,它是不定,它不决定是善、不决定是恶,但是这个后悔的体性是破坏性的,就像推土机一样,它是破坏性:假设你用后悔的心所面对善业,你会破坏善业;假设你用后悔的心所去面对罪业,它也会破坏罪业。

所以不要随便后悔,你要看情况,要看面对的所缘境。所以我们内心的功德,只有内心能够建立起来,你内心的功德也只有你内心能够破坏,谁也不能破坏你内心的世界。所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你的过失永远是从你内心发动的,你的功德也永远从你内心发动的,任何人、任何环境只是扮演一个增上缘的角色,我们应该要清楚这个观念。

这个地方的布施是约着你内心当中的舍心,生起以后增长广大,对治你的悭贪,慢慢慢慢的把悭贪消灭了,你施舍的心在内心当中完全没有障碍,你什么东西都能够布施了,这个时候你就布施度圆满了,是这个意思。

(二)布施差别

前面是说明布施的体性;以下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开展出施舍心的差别相貌,有一个问答:

问: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什么是菩萨布施种性的相貌呢?以下回答,先看总说:

答曰:谓诸菩萨,本性乐施:于诸现有堪所施物,恒常无间性能于他平等分布。心喜施与,意无追悔。

就是说这个人“本性乐施”,他的个性欢喜把他的东西布施给他的朋友、或者是需要的人,不必任何人的教导、也不必别人强迫,他的本性就有这种习性,这个就是菩萨布施种性的相貌。他在布施的时候要依止三种心情:

第一个“于诸现有堪所施物,恒常无间性能于他平等布施”。

这点很重要,一个成就布施种性的菩萨,他在布施的时候内心是平等。所以蕅益大师在批注《菩萨戒》的时候强调:我们亲近善知识应该有所简别,亲近善知识不能平等,因为我们应该要知道什么是有正见的善知识、什么是具足邪见的恶知识,应该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所以亲近善知识要简别。但是布施不可以这样,你不能够拿了一大堆菜说“我这些菜只供养这个道场里面持午的法师,不持午的不供养、不能吃这些菜”,这样不可以,布施不能简别,你在供养僧众的时候不能简别,因为你这个平等是随顺于佛性,这个时候你的心量广大,招感的果报才能够广大,不管你布施多少,一定是要平等、平等均布。

第二个“心喜施与”

这一点也很重要,你在布施的时候要起欢喜心。比如说你今天去做一个厨房的工作,这个厨房的工作谁都不想做,劳心劳力、又被人家埋怨的。假设你今天用欢喜心去做,跟用烦恼的心去做,这两个果报是不一样的。你用欢喜的心去做一个善业,你得果报的时候,那个果报非常顺利,你从小出生的时候就生长在王永庆的家庭,很自然的去继承这么大的财富,这个果报得来非常自然;你今天布施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你也去做了,内心烦恼重重,你得果报的时候就会障碍重重。有些人得到财富是继承家业,你不是,你是白手起家,白天工作八个小时、晚上加班(哈哈),辛苦的工作而得到财富,你得到这个财富是诸多辛苦、诸多障碍。为什么呢?这个世间上是非常公平的,因为你因地造业的时候跟他不一样,他欢喜,你不欢喜,所以他得果报没有障碍,你有障碍。所以第二个,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欢喜心。

第三个“意无追悔”

要坚固心,不能后悔,这个也会影响你的果报。九二一大地震,三间房子在那个地方,地震破坏两间,他的房子没有破坏,他的果报火不能烧、水不能淹、地震不能破坏;有些人的果报很脆弱,你看他小时候很有钱,长大钱财都没有了,他的果报非常脆弱,就是他因地造业的时候他的心脆弱,他造了善业但后悔。所以我希望大家,我们在布施的时候量力而为,你有多少能力做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但是尽量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保持欢喜心、保持坚固不退转的心,不要使令自己后悔,否则你的果报以后会被破坏。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说:一个布施种性的菩萨,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要具足三心:第一个是平等心;第二个是欢喜心;第三个是无追悔心,或者叫坚固心。这个都是我们应该要努力的方向。这是一个总说;以下别明,把这样的概念开展出来。别明当中分成三段:先讲财施,再讲法施、无畏施。财施当中有三小段:

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从座而起,恭敬奉施。

先看第一小段:“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一个有智慧的菩萨,他可能能力有限,他能够布施的财富资具很少,但是因为他内心平等,他在布施的时候是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得到这样的受用,所以他的功德“惠施广大,而非狭小”,他内心跟真如法性相应,所以他招感的功德是广大的,不是狭小的。第二“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他遇到苦难的众生,他没有资具布施,他内心当中感到惭愧;但是别人能够做这件事情、能够布施,他是赞叹随喜,看到别人布施,他内心经常随喜,这个很重要。随喜功德,我们每一个菩萨如果能够善于利用这个随喜功德的法门,每一个功德你都有参与、参与一部分,这个很重要。

《遗教经》上说:别人有一个火把,你没有火把,这个火把当然是功德光明,你能够随喜功德,你能够把他的火把引导,变成你也有火把,这不是很好吗!就是你能够引用别人的功德而变成你自己的功德。这个地方就是说:即使我们今天菩萨不能布施,要以惭愧心来随喜别人的功德。第三个“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从座而起,恭敬奉施。”对于长老大德应该供养的,我们应该以恭敬心、欢喜心来布施,这个就起欢喜心。财施能够成就我们今生、来生的一个福报,成就福报。再看法施:

于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中,若请不请,如理为说。

我们对于彼彼,彼彼指的是众多的邪见众生,邪见众生就是他对生命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是心随境转一天过一天。邪见众生当然非常可怜,菩萨对于有情众生,此世他世,不论是今生或者来生,对于这个有情众生有功德利益的事情,无罪利益就是功德利益的事情,这件事情对于他的生命会创造安乐果报的,不管他有祈请、或者没有祈请,菩萨都能够主动的为众生演说真理,使令他知道什么事情是过失相,什么事情是功德相,使令他能够如实的了知。财施所招感的果报是福报,法施招感的果报是智慧。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居士应该偏重在财施,出家众应该偏重在法施。财施跟法施有什么差别呢?财施能够使令一个众生得到现世的安乐;但是法施能够使令众生得到今生乃至于究竟的安乐,今生、来生究竟的安乐都可以。比如说他没有饭吃,你带他去吃饭,这个当然是财施;但是他把饭吃饱以后,内心当中并没有开启心中的觉悟,他还是颠倒、他还是继续的造罪业,他对于整个生命流转的痛苦没有解脱的力量。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开导佛法的真理,让他知道流转的因缘在哪里、让他知道怎么样能够离苦得乐,他就能够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得到究竟的安乐。

所以法施的影响是更大的,因为他有解脱的力量;财施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这个地方是鼓励我们应该要法施,当然我们刚开始要先财施,因为以布施度来说,你先用资财布施,先跟他结个善缘,他没饭吃你先给他有饭吃,他对你印象好,他对你印象好,你为他说佛法他就能接受,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是先施设方便,再开展究竟义。第三个是无畏施,无畏施能够招感健康的果报、健康的果报,这当中分三小段,先看第一小段:

若诸有情怖于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于种种诸极怖中,随力济拔。

众生在生命当中,遇到恶国王、盗贼、水灾、火灾,他内心当中有很多的恐怖不安,这个时候菩萨引导他归依三宝、念佛念法念僧,使令他能够解脱恐怖的障碍,在恐怖当中得到真正的救拔。无畏施就是布施给众生无畏,无所畏惧,来破除他心中的畏惧。第二小段:

受他寄物,未尝差违;若负他债,终不抵诳;于共财所,亦无欺罔。

菩萨受他人的寄物不会有任何错乱,人家寄我们一百元,我们就还他一百元,不会有贪求的心情;“若负他债,终不抵诳”,欠别人的钱也不会抵赖欺诳;“于共财所,亦无欺罔”,大家一起做生意,共同的财产菩萨也不会有欺罔之心。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只要接触菩萨,菩萨会使令他远离畏惧,你跟我在一起,你把东西交给我,你绝对放心,菩萨要散发这种无畏施,不给众生任何怖畏的负担,这是第二点。第三小段:

于其种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尚不令他欺罔于彼,况当自为。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伎、种种变现耽着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着,何况小利。

菩萨对于种种宝物,末尼、真珠等等的宝物,众生对这个宝物产生迷惑颠倒,菩萨能够以真理来开悟众生,就是告诉他说:这个珍宝你不要去贪着,因为它是无常败坏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你应该要去追求你内心的功德,因为你有功德你才能够得到安乐。

所以我总是觉得:我们今天生命的思惟,你一定要掌握一个关键,你的生命不是追求财物、你也不是追求别人的尊敬,生命的目的是追求安乐,重点在这里。当然这个安乐有暂时的安乐、有究竟的安乐:你这个财宝的安乐是暂时的安乐,它随时会破坏的;你今天能够积集一种功德,你这个安乐是不断的出现。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很容易知道这个概念:比如说当你今天拜完佛的时候、做完一个定课的时候,内心寂静、法喜充满,就算环境有点不如意,你内心的法乐还是继续的存在;如果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外面的环境再好,还是不足以让你快乐。所以快乐的泉源是来自于内心的功德,是向内安住的,不是向外追求的。

所以对于这种世间的珍宝,菩萨能够开导无常的道理,让众生不要产生迷倒。菩萨本身“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这个是说菩萨对于珍宝是无所畏惧的;世间人贪着财宝,所以他对财宝有所畏惧。我们今天是小老百姓,没什么钱,所以我们晚上睡得很安稳;你看那些大企业家,不得了,他们晚上不好睡,他们那个资财就是不断的变动,他的心也不断的变动,因为得到财宝以后的人,他的心中是“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所以一个对财宝有执着的人,他得到财宝以后并没有真正安乐,害怕失掉。菩萨的心情,他内心当中对财宝是无所贪求,但是因为有弘法利生的因缘,他暂时的受用,所以他内心当中是无所畏惧的,这一点是不共小乘的地方。

小乘的学者认为财宝是过失,大乘认为财宝本身没有错,你内心的贪着心有问题,是对治内心的贪着。“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伎、种种变现耽着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着,何况小利”,就是这个意思,菩萨布施的结果,能够对财物无所畏惧,善加利用。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瑜伽师地论》─

0:00 / 0:00
瑜伽菩萨戒1
瑜伽菩萨戒2
瑜伽菩萨戒3
瑜伽菩萨戒4
瑜伽菩萨戒5
瑜伽菩萨戒6
瑜伽菩萨戒7
瑜伽菩萨戒8
瑜伽菩萨戒9
瑜伽菩萨戒10
瑜伽菩萨戒11
瑜伽菩萨戒12
瑜伽菩萨戒13
瑜伽菩萨戒14
瑜伽菩萨戒15
瑜伽菩萨戒16
瑜伽菩萨戒17
瑜伽菩萨戒18
瑜伽菩萨戒19
瑜伽菩萨戒20
瑜伽菩萨戒21
瑜伽菩萨戒22
瑜伽菩萨戒23
瑜伽菩萨戒24
瑜伽菩萨戒25
瑜伽菩萨戒26
瑜伽菩萨戒27
瑜伽菩萨戒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的戒律观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为什么要戒杀

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一切,没有比...

你闻过世界上最妙的香吗

有一天,尊者阿难请教佛祖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是...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从妄想中走出来

怎么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佛教词典】慧炬三昧

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兴发智慧之火炬...

【佛教词典】熏习

【熏习】 p1295 摄论一卷七页云: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临终提不起正念,阿弥陀佛能把我救走吗

问: 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息灭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

【推荐】教化猎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过去生转世为六牙白象...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