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六页,子二、夺盗贼物。

这一科是说明盗戒的不共学。“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菩萨见到盗贼,这个盗贼做什么事呢?夺他财物,他去夺取他人的财物。夺谁的财物呢?这以下讲出两个:若僧伽物、或者是窣堵波物。僧伽物等于是十方僧众之物;或者他盗取的是窣堵波物,窣堵波物是佛塔物:他盗取僧伽物跟佛塔物。而且不是盗取一点点,盗取很多,取多物已。盗取以后干什么呢?执为己有,纵情受用。

诸位都知道,十方僧物跟十方常住物,因为它的体性是通于十方,所以他广泛的跟十方僧众结罪,这个罪也特别的重。这个盗贼当然是不深信因果,把十方僧物跟十方常住物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菩萨见到这个众生造了这么大的罪业,他自己又没有防非止恶的功能,而这个罪业天天的增长广大,已经不可能用其它的方法使令他忏悔改过了,所以菩萨起怜愍心,希望他这个罪业赶快停止,不要再相续下去。

所以“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对这个盗贼有情生起了要利益他的动机。他采取什么行动呢?“随力所能,逼而夺取”,菩萨就用他的善巧方便,在他的能力范围之下,以种种的方便来夺取这个盗贼的财物。为什么要夺取呢?因为“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因为他所受用的是三宝物,所以他每一天受用都增长很多很多的罪业,因为这个罪业会到三恶道去受一些无义无利。无义就是不见三宝故,没办法遇到三宝,不能增长智慧的善根,所以叫无义;而且三恶道的果报会使令身心苦恼,所以无利。菩萨因为这样的夺取,所夺财宝,当然菩萨不能占为己有,如果是僧伽物还复僧伽,如果是佛塔物还复佛塔,如果是其它有情物还复有情。这段戒文省略了一段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这一条戒是夺盗贼物。

诸位,我们研究过声闻戒都应该知道,就是在声闻戒里面,佛陀是禁止比丘、比丘尼去夺盗贼物的。比如说在律上讲一个公案:佛世的时候有一个大阿罗汉叫毕陵伽婆磋,毕陵伽婆磋去托钵的时候,他经常去一个乡士的家去托钵,这个家庭夫妇出来供养的时候,他的小儿子也会跟出来,很可爱活泼,就抱着毕陵伽婆磋的腿,毕陵伽婆磋会跟他说一些佛法。

这一天他来托钵的时候,这个居士忧愁苦恼、小孩子也没有出现,尊者就问这个居士说:你今天为什么心情忧愁苦恼?这个居士说:我小儿子被盗贼抱走了,所以我忧愁苦恼。毕陵伽婆磋起怜愍心,当下就入定观察这个小儿子的因缘,哦,这个小儿子被带到码头上,准备要运到船上去卖掉了。当然阿罗汉有大神通,一刹那间屈伸臂顷,就在禅定当中用这个手就把他捉回来。捉回来以后这个盗贼就生气毁谤说:这个比丘犹如贼夺贼物。我是贼,你也是贼。为什么呢?我去偷别人的东西,你又偷我的东西,贼夺贼物。如此的讥嫌当然对整个三宝的形像就有所损伤了,所以佛陀就制定比丘、比丘尼不能去管闲事,也就是这个意思,你不能去夺盗贼物。当然这个在菩萨戒是开缘的,因为菩萨本身是安住在菩提心,他不能安住在少事少业少方便住,所以这一条戒是不共声闻修学。

子三、夺执事物

执事指的是执掌三宝事物的人叫执事,我们看戒文:

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

菩萨又见众主,众主指的是执掌僧众事物的执事,是众僧的执事叫主;园林主,园林主是执掌佛塔的执事,执掌佛塔物的执事。执掌僧众事物跟执掌佛塔事物的执事,他利用这个职权取僧伽物以及窣堵波物,利用这个职权非法夺取十方的僧物乃至佛法物,夺取以后当然是无惭无愧,言是己有,纵情受用,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东西纵情的来享用,当然每一次刹那的享用都累积了很多很多的罪业。

“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菩萨的大悲心跟智慧,那一念心性观察到众生在造罪业颠倒的相貌,他思惟彼恶,思惟这个众生实在是愚痴,为了暂时的安乐去夺取三宝物,三宝物是体通十方的,每一念的受用当中都累积很多很多的罪业。

而且这个众生在颠倒坚固的心中,已经没有什么方便能够去改变他。这个时候“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希望这个众生不要因为这种不正当受用三宝物的罪业,来生招感三恶道无义无利身心的苦恼。所以菩萨随顺他能力所做的范围废其所主,就把这个主执事人员给罢免。

“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菩萨虽然这样子做,但是对菩萨的戒法是没有过失,而且是有功德。

从不与取的因缘我们应该要知道两件事:第一个、事前的思惟很重要,菩萨的每一个慈悲心都不应该跟冲动相应的,你看整个戒文都是菩萨见已,深入思惟。

就是说这个人他是在干什么?他做这件事情是在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罪业,菩萨很清楚,而且菩萨也知道这当中是别无选择,没有其它的方法能够使令他改过。就是说你在采取行动之前,一定是安住在智慧跟慈悲。

第二个、你事后在夺取盗贼物、或者是十方僧物以后,一定要归还原主,这个很重要,你不能占为己有。如果是僧伽物还复僧伽,如果是佛塔物还复佛塔,如果是有情物还复有情,事后一定要归还原主。

这个地方讲到性罪的少分现行,我们也可以再跟遮罪的地方作一个比较。在遮罪的开缘当中,我们可以作一个回顾,看二十三页癸三、广显不同之法。菩萨的遮戒开缘是“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乃至于求衣、求钵、求卧具、求珍宝等等”,所以遮戒的开缘,它的条件是比较简单,只要你有成办利他的事业就可以开缘,只要是慈悲心,你刚好要成办某一个道场、或者念佛会、或者共修团体等等,就有开缘的情况,能够积集衣钵财宝。

但是性罪的开缘比较严格,我们看《讲义》二十四页,我们再作一个回顾,它的条件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你不但是有利他的因缘,你还要依止智慧的观察,如果你有其它的方法,你就不能采取这种断然的方法,这种情况是在你别无选择的情况之下偶一为之的,少分现行,这个地方不能当常法的,也就是说这种性罪的开缘是少分现行,特殊的情况偶一为之的。好,我们回到《讲义》第二十七页:

癸三、欲邪行

子一、明在家菩萨有门

丑一、欲境现前

这当中分成两科,先看子一、明在家菩萨有门,就是这一条戒在家居士是有开缘的情况,这当中开缘的情况有三种条件,先看第一个条件丑一、欲境现前。什么的情况现前才能够少分现行?我们看戒文:

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女色 现无系属 ,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

这个菩萨的身分是处在居家,他并没有出家,他是现在家居士的相貌,他认识了一个女众,见有女色,女色就是年轻的女子。

这当中必需要具足三种条件:第一个、这个女子现无系属。现无系属有两个情况:第一个、她没有父母的摄受保护,也就是说她已经是年满二十岁了,已经是成人一个独立的情况,她没有在父母保护摄受的一种情况;第二个、尚未嫁人,她是属于单身未婚的状态:她没有系属于父母、也没有系属于夫主,这是第一种境缘,现无系属 。第二个“习淫欲法”,这个女子多生多劫的习气爱乐淫欲之法,也就是说她的淫欲心很重,一时半刻也改不过来。第三个“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这个女子跟这个菩萨宿世有缘,所以她看到菩萨以后爱恋菩萨,希望能够跟这个菩萨行非梵行的事情,爱恋菩萨。这当中淫欲的境界是说明:你必需是一个居士,而且这个女众未婚、年满二十岁,且习淫欲法,爱恋菩萨,具足这三种条件。

丑二、住慈愍心

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

这个在家菩萨见到前面的三种情况现前以后,他就作意思惟。

什么思惟呢?说这个众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如果我今天不随顺她的心意,她是决定要起瞋心,起瞋心以后她还会付诸行动,造很多很多罪业的事情出现──杀盗淫妄,可能她就是自甘堕落,甚至于做出一些自杀、种种偏激的事情出现。

这个菩萨在寂静的心中思惟这个众生的因缘,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我如果能够随顺他内心的希望,这个女众就能够身心自在安乐。所以这个菩萨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

方便安处古德解释为纳为妻妾,善巧教化,就是说淫戒的开缘,佛陀只开缘菩萨正淫,不开邪淫,所以他必须是纳为妻妾。纳为妻妾,然后以种种的佛法来教化他,使令她内心当中虽然有烦恼,但是她能够在烦恼的心中成就信进念定慧的善根。

善根的力量不可思议,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一个人有善根以后,他内心当中对这种罪业的事情就慢慢的排斥,所以她就能够对于淫欲的不善业慢慢的远离。菩萨以依止慈愍心,采取善巧方便来行非梵行。这个是讲到菩萨内心的智慧跟慈悲的观察。

丑三、无过有德

这一段等于是佛陀对在家菩萨做这件事情作了一个总结:

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德。

在家菩萨为了要摄受众生,暂时满足她的心意,虽然表面上行秽染之法,但是在菩萨戒,因为内心当中是依止清净的意乐,所以他没有过失,因为他念念之间增长菩提心,所以生多功德。这个地方古德也再三强调:在家居士虽然有这种淫戒的开缘,但是是要先纳为妻妾,如果是邪淫的话也是犯戒。

子二、明出家菩萨不许

这一条戒出家菩萨不管是任何理由都不开许,看戒文:

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

身为一个出家菩萨,我们有责任护持声闻法,因为这是大圣佛陀的教诫,大圣佛陀为了使令正法久住,必须要维持僧众的清净幢相,所以为了使令僧宝乃至于三宝的正法不坏灭,在任何的情况之下,出家菩萨都不应该开许行非梵行。

这个地方是说,正法的住世是不能以任何理由取代,我们不能为了满足一个人的需要,而使令整个僧团的形象因此而破灭,让众生对三宝产生讥嫌、乃至退失信心,不能够因小失大。

所以这个地方身为一个僧众,这种情况是完全不能开缘的,不管在任何理由之下都不能开缘。所以这条戒很特别,在整个身口七支当中基本上都是通于在家、出家,只有淫戒出家众是不允许的,因为要维持僧团的形象。乃至于你看密宗的双修法,他也必须要舍戒还俗的。

不管你是上求佛道、不管下化众生,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就是“一切不应行非梵行”,所以你只要看到出家众行非梵行,这个一定是过失相、一定是违背佛陀的教诫,这一点是说明出家众不允许。

癸四、妄语

妄语的定义就是说不真实的语言、说一些心口相违的话,内心所想的跟嘴巴所说的相违背了,所以叫妄语。我们看戒文:

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

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为了有情众生要解脱命难,妄语的境界就是有情众生他的生命出现了灾难。什么样的灾难呢?以下提出了五种:第一个囹圄,他有牢狱的灾难,或者是缚难,他会被绑住的灾难,囹圄缚难他有牢狱或者被绑住的灾难;第二个刖手足难,他可能会被斩断手足,这个也是非常苦恼的,刖就是斩断,斩断手足的灾难;第三个是劓鼻,劓就是割除,他可能会被割除鼻子;或是刵耳,刵跟劓都是割除的意思;剜眼,剜就是挖除,他眼睛要被挖掉:总之,这个菩萨是看到有情众生他有这种生命的重大灾难即将现前。

“虽诸菩萨为自命难 ,亦不正知说于妄语”,这个地方是先强调菩萨本身的德行,说身为一个菩萨,他如果今天是为了自己的命难,他绝对不说谎。意思是说,菩萨对于功德的好乐强过对于自己的生命。当然身为一个众生,生命是我们所好乐,但是内心的功德也是我们所好乐,如果说要逼我们去选择的话,两个不能兼备,我们只好说是“我不爱生命,但惜无上道”,就是我们宁可放弃暂时的生命,去追求内心永恒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是先强调菩萨的妄语不是为自己,就是说如果这件事情是出现在菩萨本身,菩萨绝对不说妄语。

但问题是这件事情是出现在有情众生的身上,有情众生他内心不一定有这样的见地,所以菩萨为了救脱有情众生的命难,“知而思择,故说妄语”。比如说你看到一个猎人、或者很多的恶人,拿刀拿枪去追杀一个人,你明明看到这个人往东边跑过去了,他们问你说“你看到这个人吗”?你说“有看到,他往西边跑过去了”。这个就是说,“知而思择,故说妄语”,就是说菩萨知道他必须要善巧妄语,才能够解脱有情众生的灾难,是这样的因缘。

“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菩萨的内心是观察对众生的生命有没有义利而作出妄语的行动。自己没有这种欺诳的染心,完全是为了饶益解脱有情的命难,所以暂时的覆想正知而说出不真实的语言。“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菩萨这样的方便妄语,因为内心当中是依止清净的慈悲心,所以无所违犯,因为增长菩提心,所以生多功德。

这一条戒,诸多的古德都强调“其实我们很容易犯打妄语”,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知道“说真实语对我们的重要性”。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 上说:说真实语的人内心端正,内心端正的人容易解脱烦恼罪业,譬如丛林之中拖曳树木,直者易出。

说在丛林的树木当中,我们要把树木拉出来,弯弯曲曲的树木不容易拉出来,但是端直的树木就容易从丛林当中拉出来。就是说我们在无量的生命当中,我们内心都累积很多的烦恼罪业,我们同时亲近了佛法:有些人对佛法的接受速度很快,他很快就能从烦恼罪业中解脱出来;但是有些人,他亲近佛法的时间很久,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经常讲真实语,内心端正,他容易解脱烦恼罪业。你妄语讲多了以后,内心就容易邪曲不正,你要解脱烦恼罪业就有困难。所以龙树菩萨讲完这个观念以后,讲一个小故事给大家作参考: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叫因儒童 ,这个居士准备要结婚,根据婆罗门的规矩,在结婚的时候要先礼拜太阳,他们所归依的是大梵天王 ,所以就在大富长者的门口建了一个礼拜太阳的台子,一个高高的台子。

这个时候大智慧的佛陀知道这个事情,就带阿难尊者来到因儒童家的门前,佛陀请阿难尊者去跟里面的人说:今天因儒童的善根成熟了,我佛陀要来度化他。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如是的宣说,婆罗门就大笑说:因儒童今天明明要结婚了,沙门为了饮食说此妄语。在他哈哈大笑的时候,婆罗门群中有一个叫五顶婆罗门 ,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智慧,而且非常冷静的婆罗门,他说:诸位!我们不要如此轻视佛陀,从过去的观察,佛陀每一次讲的话都灵验的,我们一定要早作准备。因儒童是我们的大护法居士,绝对不能被佛陀度化。

怎么办呢?大家就想出一个办法,于是大家就手拉着手,把礼拜的台子绕成七圈。就是说只要因儒童结婚的典礼结束,佛陀要度化他就有困难,大家就把因儒童保护住,不让佛陀靠近因儒童。慢慢的太阳升到天空去了,在日正当中的时候,因儒童开始礼拜的仪式,礼拜以后,从太阳当中出现一个人影,白发苍苍、满面慈祥,穿着一件羊皮的衣服,拿着一只金的手杖,就从太阳当中慢慢的飘下来。

婆罗门就合掌鼓掌说:因儒童是大福德,因为至诚礼拜,招感大梵天的现前。这个时候大梵天就问因儒童说:你在干什么?因儒童就很害羞的说:我是随顺世间法在做婚嫁的事。大梵天说:你今天办婚嫁准备多少钱呢?他说:我今天准备三千金。

大梵天说:你这三千金是怎么利用?他说:我一千金供养这些婆罗门、亲属饭菜的钱;另外一千金是给婆罗门当红包衬金,吃完饭以后给他们带回去;第三个一千金是给女方当聘金。大梵天就说:你前面两件事都会招感可乐果报,但是你第三件事做得不恰当。

为什么不恰当呢?你用一千金来做聘金值得吗?你要算一算,女众的头发值多少钱?她的眼睛值多少钱?她的鼻子值多少钱?她内脏的心肝脾肺肾、脓血屎尿汗、肪膏脑膜种种的不净物值多少钱?

佛陀这样子讲以后,因儒童就随顺佛陀的言词思惟,内心寂静离诸染爱,这个时候佛陀为他说四圣谛法,就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后,当然初果就是有正见,这个时候佛陀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还原本来面目,带着因儒童从虚空飞出去了,回到僧团出家,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

龙树菩萨对这样的公案作出评论说:一般人在结婚的时候烦恼非常坚固,因儒童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能转得过来呢?有些人内心,佛法进去的时候他没办法吸收;有些人的内心,你跟他讲佛法,他有办法吸收,转成一种功能、善的功能。就是因儒童过去的个性,内心端正、讲真实语,所以他跟佛法接触的时候,佛法能够马上产生很大救拔的力量。

所以这个地方虽然在利益有情的因缘之下是开许方便妄语,但是不能养成习惯,所以古德在这个地方再三的教诫,就是说菩萨的方便妄语是为了解脱有情的命难,如果就着菩萨本身,菩萨即使面对了生命的灾难,也不会为了挽救暂时的生命而牺牲自己永恒的功德,所以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癸五、离间语

离间语就是两舌,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乖离亲厚,说一些挑拨离间的话,看戒文: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友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菩萨见诸有情,有情众生为恶友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有情众生一时的迷糊,被邪知邪见的恶知识所摄受,有些人邪知邪见,但是他有广大的福报,他有他的摄受力,众生被恶知识所摄受的缘故,彼此的感情亲爱不舍,感情非常的深厚,你不可能有其它的方法来劝谏他离开这个恶知识,不可能。

菩萨见已,起怜愍心,菩萨见到这个众生因为亲近恶知识的缘故,不管是他的道心、或者正见,都一天一天的在堕落当中,所以这个菩萨内心当中非常着急,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生起要利益有情众生的意乐、一个希望。

他采取什么行动呢?“随能随力说离间语”,菩萨就依止自己的智慧能力,就讲出了离间语。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什么叫离间语呢?在这个情况之下,你把对方的过失如实的说出来、如实的说出来,也不要去加油添醋,把恶知识种种的过失如实的说出来,使令众生知道恶知识的真实相貌。

当然这个目的并不是要去伤害恶知识,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这个众生离开恶友,舍相亲爱,不要再去亲近这些邪知邪见的恶知识,造成内心的邪见。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不要有情众生因为亲近恶知识的摄受教化,产生颠倒邪见,长时间堕落到三恶道受苦。“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这个地方是说离间语的对象就是他亲近的恶知识,亲近恶知识比一个人造罪还可怕。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偶尔也会有罪业出现,我们并不是一个身心清净圆满的众生,我们很努力的来调伏自己,但是有时候会失控,但是因为我们有正见,我们内心当中经常有观照力来调整自己。但是你亲近恶知识,这样就不同了,你完全产生邪见了,你不可能有改变的情况。所以《华严经》上说:亲近恶知识的过失,比你亲近老虎跟狮子还可怕。老虎跟狮子的伤害伤害你一生,来生就没事;恶知识伤害你是生生世世的颠倒。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菩萨为了令众生离开恶知识,所以只好说离间语,使令他能够了解恶知识的真实相。

这一条戒在身口七支当中是唯一共声闻修学,其实声闻戒法也有这一条戒的意思,就是“破恶伴党”,就是说有这个恶伴党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把恶伴党的过失如实的表达出来,使令这些僧众离开恶伴党,所以这一条戒是唯一共声闻学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的过失太重了,如果不说离间语,所产生的过失非常广大。

癸六、粗恶语

说粗暴责骂的言词,看戒文: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菩萨看到有情众生为行越路,他的行为超越了正常的轨范,内心当中非理而行,内心随顺烦恼而转,而且是不知惭愧。你说一些柔和的言词、讲出一些道理,他已经没办法接受,就是他的烦恼特别的坚固炽盛。菩萨这个时候只好采取比较猛烈的手段,就是出粗恶语,猛利诃摈,面对众生的颠倒炽盛,就说一些粗暴责骂的言词,来的猛利诃责、来骂詈对方。他的目的就是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使令他远离过失成就善法。

“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就是说有些人出现过失,我们的确能够婉转的劝谏;但是有时候你看他的样子,你看他的样子就知道这个人烦恼坚固,这个时候讲道理就没有用。

我们中国的禅宗最喜欢用这种方法,临济棒、德山喝,你要去问临济禅师说:什么是佛法的真实义?他先给你一棒,先打你一棒。为什么呢?我曾经问过我的恩师上达下理老和尚,他说:有些人妄想很重,你跟他讲道理,佛法没办法进入他的心所。就是说他的内心跟佛法中间有一道墙壁,打妄想,你这个棒子打下去他痛(呵),有能够截断妄想的作用。把他妄想截断,突然间他内心寂静下来,这个时候你佛法讲进去他就有感应。禅宗这种特殊的教育有他的效果,就是以一种骂詈的方式、粗暴的方式来给你一些刺激,你会从这种颠倒妄想当中醒过来,这个就是一时的方便。

癸七、绮语

绮语就是讲出戏论的言词,我们看戒文: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伎、吟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衢 无义之论。菩萨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为作绮语 相应种种倡伎、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衢等论,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现行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菩萨见到有情众生内心喜欢两件事。第一个是游乐的言词:游乐言词包括信乐倡伎,倡伎就是舞蹈;吟咏,吟咏就是吟诗作曲;或者是歌讽就是唱歌,这个是属于游乐的言词。第二个是有情众生他喜欢闲杂的言词:他欢喜国王论,欢喜跟你谈谈国家跟国家之间的政治;或者盗贼论;或者饮食,要怎么去煮菜;或者是男女的事情;或者是街衢,街衢就是马路消息。总之就是对内心灭恶生善完全没有帮助功能的这种论调。

菩萨内心当中为了摄受有情众生,他也应该要善巧的学习这些游戏言词、闲杂言词。为什么呢?要对他起怜愍心,来利益他的缘故。所以有时候菩萨会随顺现前的因缘,作出一些绮语,或者是游乐的言词、或者是闲杂的言词,种种的倡伎、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衢等论。菩萨为什么要做这些戏论的言词呢?因为要“令彼有情欢喜引摄”,就是说众生佛法的善根没有成熟,以这样的戏论言词来投其所好,对众生能够产生一种引摄去摄受。

摄受以后,这个众生就会自在随属,他会主动的亲近菩萨,做为菩萨的眷属。这个时候菩萨在这样的一个好的关系之下,就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来鼓励他、开导他佛法,使令他能够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内心当中产生灭恶生善佛法的功德。所以菩萨暂时的现行绮语,是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面对有一类的有情众生,佛法善根没有具足,他好乐讲一些戏论,就是说你跟他讲佛法他还不一定接受,你要跟他算算命、看看风水地理,他就很崇拜你,崇拜你的时候,你跟他开导佛法,他就能够信受奉行。所以在菩萨戒的后面讲到“障智慧度”提到这个观念,如果你是一个初心菩萨,你应该要一心的修学佛法,一心行道;如果你是老参,对大乘佛法已经通达,你可以拨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外道的典籍,但是你还是要拨三分之二、多分的时间来学习佛法。

为什么要学外道典籍呢?因为要摄受众生,说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你没有方便门,众生没办法进来佛法的真实相。所以这个地方是说对一类的有情众生,他的佛法善根没有成熟,我们可以随顺一些世间的绮语来暂时摄受,使他对你产生好感、欢喜,然后再开显真实的佛法。

以上的七条戒都是菩萨不共学的地方。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性罪中的不共。在遮罪当中,我们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若不摄受衣钵财宝是犯戒,所以在遮罪当中你不做是犯戒;但是在性戒当中,你有做有功劳,没做没有过失,也就是你可以选择自己的能力量力而为,所以在性罪当中,佛陀只有鼓励赞叹,但是并没有说你不做就染违犯、就伤害菩提心,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做的话,如果在这样的条件具足之下,善巧方便,为利他故,而且是在特殊的境缘,少分现行,这样子增长菩提心;如果你没有把握,你不做也不损害菩提心。所以这个地方有这样的差别。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视频、音频都只是讲到这个地方。)

我回答一些问题:

【学员提问】:请法师慈悲开示,受菩萨戒的人要学普贤行吗?

【师父答疑】:我们应该说你受了菩萨戒“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有的善法都要修学,何况是普贤行呢!

【学员提问】:普贤十大愿王对修行有什么重要?对净土的往生有什么帮助?

【师父答疑】:普贤十大愿王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说:先讲普贤十大愿,再讲王。普贤的愿有十个: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三个是修归依,主要是修对三宝的信心。就是说我们要对三宝有信心要怎么做呢?礼拜、赞叹、供养。当然三宝不须要你供养,但是我们假借礼拜、赞叹、供养成就一个未来得度的因缘,所以刚开始偏重在礼拜、赞叹、供养。慢慢开始修智慧,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学习佛法。所以前面是偏重在修归依,忏悔业障、随喜功德、灭罪生善,其实这些都是前方便,普贤十大愿王的前面几个都是前方便;真正的正修是在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这个时候正式修学佛法,成就内心的戒定慧;最后一个普皆回向修大悲心,把前面的归依、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功德,乃至成就智慧的功德,普皆回向一切众生。

普贤十大愿王的殊胜点在哪里呢?为什么称为王?因为它是时空无尽的,你看他每一个愿都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拜乃至普皆回向无有穷尽,这空间无尽,他没有简别任何有情;而且他时间上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菩萨道不共声闻的地方。声闻人在生命当中的修学,他仅限于他生命在的时候,所以声闻人入涅槃以后,什么事都不做了,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事都不做了;但是菩萨道不是这样,菩萨道是时空无尽的,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不管时间、空间都是遍满时空的。

所以为什么这个地方也提到“《无量寿经》皆遵普贤之德”。什么叫普贤之德?《华严经》上说:“十方诸佛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说十方诸佛的长子,任何一个人要成佛之前(长子是继承佛位的),你一定要遵循普贤之德,普贤之德就是时空无尽的行愿,没有休息的;那当然对净土有帮助的,因为你往生净土,你为什么往生净土?你不是去享受,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求生净土也是追求无量时空的行愿,只是说我们选择先到净土去成就圣道。有些人愿意以凡夫的阶位来行菩萨道、他愿意求增上生;有些人认为以凡夫的阶位行普贤愿容易退转,所以他先到净土去:都可以的,根本上都是时空无尽的行愿。诸位你们拜《八十八佛》的时候,后面那个七支供养就是普贤行愿。我每一次在上课之前的打坐,我听到你们在回向内心很感动(哈──),你们唱诵非常庄严。

【学员提问】:儒家的思想可不可以做菩萨修学的基础?

【师父答疑】:儒家思想当然是可以啦,儒家思想跟大乘佛法很接近,它在自利方面是克己复礼,也是讲调伏力,说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可以的。其实你看中国的古德,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印光大师都是通达儒学以后才学习佛法的,所以它是可以做基础的。

【学员提问】:对大乘经论的理解、培养菩萨种性信心的方法,有无阅读的次第?

【师父答疑】:培养菩萨种性,当然因人而异啦。菩萨种性的修学,我个人认为《法华经》最殊胜,它比较全面,当然你也可以参考其它的经论。

【学员提问】:策发菩提心除了藏系佛法当中《广论》所言的七重因果跟自他交换,汉地的方法是否就是修持菩萨戒,做为策发菩提心的方法?

【师父答疑】:当然菩萨戒是一个策发菩提心的方法,不过比较偏重在实践。诸位如果看藏系跟汉系的经论不同。中国的祖师在开显佛法非常圆融,你读蕅益大师《灵峰宗论》的开示、你读印光大师的开示,你读完一遍,你达不到效果,你感觉不出他在讲什么。不像藏系,藏系的佛法是次第分明,它告诉你,“第一个、你思惟你今生决定要死,修无常观;思惟死时的时间是不决定的,随时会死;第三个是你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除了佛法的功德,一切都带不走”,从无常告诉自己什么该放弃、什么该去追求,所以藏系的佛法是次第的。

但是中国的祖师讲出一句话:“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他这个话你看不出他在讲什么,但是你多读几遍、把味道读出来以后,你会觉得祖师大德的话不可思议,他是圆融性的、整体性的。那藏系的佛法是条理性的。但是从现在的思考,我看藏传佛教会兴盛,因为它跟现在知识分子的思考接近;但是中国汉系的佛教有不共的地方,如果我们只看藏系的、不读汉系的,你总是会觉得在整个次第当中少一个会归处:就是汉系的佛教是圆融性的,藏系的佛教是次第性的。所以有些人批评中国佛教没有次第,这是不应该的,因为它的特色就是圆融,就好像你批评藏传佛教没有圆融性一样,它每一个教法都它的特色,所以这两个教法都应该要去参考的。

【学员提问】:《瑜伽菩萨戒》“弃舍恶人戒”当中讲到不可弃舍暴恶众生,请问法师:有无一阐提跟定性声闻的存在?定性声闻会成佛吗?

【师父答疑】:当然都会成佛,每一个众生迟早都会成佛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本性如此。我最近在研究《大乘起信论》,我感觉到说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是我们违背本性,说我现在去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违背本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具足很多功德,但是表达不出来。为什么?因为违背本性。就好像厨房买一台机器,这一台机器有很多功能,但是功能都表达不出来,因为你没有遵守它的操作轨则,我们没有遵循它原来的操作轨则。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性、本性是不适合作杀盗淫妄,不适合,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原来的设计不是让你用来造罪的,这个诸位体会得到吗?它不适合造罪,你用来造罪,你就违背本性。就是为什么你造罪以后你内心会不安?就是它不适合造罪,你一定要用它来造罪,那你违背它的本性嘛。那为什么我们随顺善业的时候我们内心很坦荡安乐呢?因为随顺本性嘛。

从这个地方你就可以知道,哦,原来我们今天去造善法是正常的,因为心的本来面目本来就应该要造善嘛。你把它拿来造罪,你违背它的操作原则,它本来的设计不是用来造罪业的。这是我最近研究《大乘起信论》的一些观念、一些心得。所以一阐提、所谓的邪恶众生,他们只是暂时的迷失本性,不是说他失去本性,所以他还是可以恢复的,因为本性如此嘛。

0:00 / 0:00
瑜伽菩萨戒1
瑜伽菩萨戒2
瑜伽菩萨戒3
瑜伽菩萨戒4
瑜伽菩萨戒5
瑜伽菩萨戒6
瑜伽菩萨戒7
瑜伽菩萨戒8
瑜伽菩萨戒9
瑜伽菩萨戒10
瑜伽菩萨戒11
瑜伽菩萨戒12
瑜伽菩萨戒13
瑜伽菩萨戒14
瑜伽菩萨戒15
瑜伽菩萨戒16
瑜伽菩萨戒17
瑜伽菩萨戒18
瑜伽菩萨戒19
瑜伽菩萨戒20
瑜伽菩萨戒21
瑜伽菩萨戒22
瑜伽菩萨戒23
瑜伽菩萨戒24
瑜伽菩萨戒25
瑜伽菩萨戒26
瑜伽菩萨戒27
瑜伽菩萨戒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的戒律观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为什么要戒杀

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一切,没有比...

你闻过世界上最妙的香吗

有一天,尊者阿难请教佛祖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是...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从妄想中走出来

怎么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佛教词典】慧炬三昧

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兴发智慧之火炬...

【佛教词典】熏习

【熏习】 p1295 摄论一卷七页云: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临终提不起正念,阿弥陀佛能把我救走吗

问: 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息灭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

【推荐】教化猎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过去生转世为六牙白象...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