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五讲)

《瑜伽菩萨戒本》,绍安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页,庚三、住邪命法戒。

我们菩萨戒的修行内涵基本上是两大内涵:第一个是戒体,第二个是戒行。谈到戒体,就是我们必须要先安住菩萨种性。菩萨种性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两个内涵:第一个、你必须要发坚固的菩提心;第二个、你要具足大乘正见。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正知见,这两个事实上就是一种所谓的观照力,对生命的观照。我们在成就大乘种性,就是你首先要有一种智慧来观察生命的真相,在经论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就是说我们在观照生命的时候,应该从他因地的相貌跟果地的相貌来观察。

从因相来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功能,有一种摄藏,无始时来界,这个界就是种子,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所造作的业力虽然刹那刹那的过去,但是它的种子、它的功能会被我们内心保存下来,在因缘成熟的时候,种子又会生起一种善恶的现行,所以我们在造善造恶的时候,会愈造势力愈大就是这样。你刚开始去造作一个善法、或者恶法的时候,那个力量是薄弱的;但是你造久以后,不管造善造恶,势力都是增长广大。

就是我们内心的因地,它像滚雪球一样,有一种展转增胜的功能。这种功能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会有什么果报出现呢?“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因为这种功能的累积,会使令我们在生命当中就出现差别果报:有些人善的功能强,就出现安乐的果报;有些人恶势力的功能强,就出现痛苦的果报。所以生命的本质就是一种因果的相续,但是因果相续的关键点在于我们内心的相续,因为因果是由心所摄持。

所以事实上在观照因果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进一步的去观察心的相貌,观心。怎么观察这一念心呢?在《成唯识论》指导我们怎么观心,它说:你应该观察这一念心是“恒转如瀑流”,就是我们的心就像一个急速的水流,这个急速的水流你可以从二个方面来观察:第一个、它是恒常相续的,它这个水流是不能停止的,表示我们每一个造作,这个因果是相续的,因果丝毫不爽,你今生的果报是前生的因地所创造的,来生的果报又是今生的因地所创造的,所以前世的因招感今生的果,你今生又创造一个新的因地又会招感来生的果报,因因果果是相续的,就像一个水流它从来不会停止,所以心有恒常相续的功能。

第二个、心有前后变化的功能,“转”,就是说它虽然相续,但是这个水流可是刹那刹那的变化,这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这个自我意识的个体意识是不存在的,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是说因果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的,说是我空、法空,就是生命是可以改造的。所以我们从观察这一念心性当中,就明白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它当体即空;但是在空性当中,每一个造作对我们生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又是变化性、又是无常无我的。

当我们这样子去观照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去发起一个誓愿,所谓的“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由内心的观照发起了菩提的愿力,这样子的观照力我们叫做安住菩萨种性,也就是安住菩萨戒体。由这个戒体就付诸了真实的行动,所谓的戒行。在本戒当中讲到戒行,等于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有断恶、修善、度众生三种戒行。

这三种戒行其实就是分成两部分:从自利的角度,就是断恶、修善,就是一种内心的调伏,透过观照以后,我们知道应该要去调伏自己的过失,以增长自己的善业,调伏力;从利益众生的角度就是一种摄受力,这个时候观照就不是向内观照,是向外观察众生的根机、众生得度的因缘,施设种种的善巧方便,这个就是所谓的摄受力。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整个菩萨戒的修行就是三种力量:第一个是观照力为自体,表现在自利方面的观照就是调伏力,以戒定慧来调伏自己的过失;表现在利他方面就是对众生的摄受力:就是观照力,调伏力跟摄受力。其实我们每一条戒都是具足这三种力量。好,我们看《讲义》三十页:

庚三、住邪命法戒

辛一、明染违犯

这个讲到持戒度,持戒度当中有七条戒,这是第二条戒。首先我们解释邪命,什么叫邪命呢?就是用不正当的方法来取得财富、来资养我们的生命,你取得财富的方法是不正当、非法,叫做邪命。这当中分两科,先看辛一、明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生起诡诈,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 ,味邪命法,无有羞耻,坚持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内心当中具足对生命正确的观照力,但是他这个时候生起诡诈,他内心当中生起一个诡,诡就是虚妄不实的意思,他明明没有这个功德,他假装有这个功德,叫虚妄不实。

他为什么虚妄不实?主要的动机就是一个诈,就是想要欺诳他人,诈就是欺诳他人,以虚妄不实的功德来欺诳他人,内心当中有这样一种邪恶的动机。他以这样的一种动机,当然就是他的观照力失掉了,他开始随顺妄想而转。他进一步付诸行动,虚谈现相:虚谈是一种口业的邪命,用口业来创造邪命;现相是一种身业的邪命,以身体的造作来创造邪命。

口业跟身业的邪命,在《大智度论》当中讲到出家众有五种邪命:前面两种是身业,身业当中第一个是诈现异相,就是说出家众本来的身相应该是剃发染衣,但是你这个头发故意不理,头发留得很长、胡须留得很长,穿着破旧的衣服、打着赤脚,表现出修行苦行的样子,以这样子来博取别人的供养,这个就是诈现异相。

第二个是占相吉凶,出家众的本业应该是弘护正法、续佛慧命,你却从事看地理、看风水、算命卜卦,以此来获取财富,这个也是一种邪命,这是属于身业的邪命。

口业的邪命有三种:第三个是自说功德,你经常在居士的面前赞叹自己的功德,你说“你看我持戒多么庄严,我内心当中有殊胜的禅定、有殊胜的智慧、有殊胜的种种德行”,你自说功德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去博取别人的供养;第四个是高声现威,我们在居士面前故意现出一种有威严的声音、很特殊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摄受力、来博取别人的供养;第五个是说所得利,就是说你在彼处得到利养而在此处宣说,你向某一个人说“某某居士他供养我什么什么东西”,言下之意,你也希望对方能够比照如此的供养,这个也是属于邪命。

出家众的邪命等于是由身业跟口业,当然这样的邪命主要的是内心生起了诡诈,有虚妄不实的欺诳之心。总之,他的内心当中没有安住在内心的功德上,等于是“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以种种口业、身业的方便来取得众生的供养,目的就是假利求利,就是以利养来求取利养。

假利求利有另外一层意思,律上也有说明,就是我们出家众,你可能是个执事,你把僧团的东西送给居士,或者你把别人供养你的东西送给居士。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你就是要拉拢感情。

本来身为一个僧宝是要受居士的供养,做众生的福田,结果你反而拿东西来摄受居士、来拉拢感情,希望他对你做出更大的供养,这样子就是“假利求利”。总之这个意思就是说“味邪命法”,贪着邪命之法,内心当中无有羞耻,坚持不舍,对于这样的过失,你内心当中没有想要改过迁善的意乐,念念的坚持不舍,这样子就违犯了菩萨戒,也等于是伤害了菩萨戒体。

这个地方“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主要是讲到出家众的邪命,但是因为菩萨戒是通于出家在家,所以在《涅槃经》当中也讲到在家居士有十六个邪命 ,身为在家菩萨要避免的:

第一个是屠儿,屠就是作杀生的事业;第二个是魁刽,魁刽就是厨师,也不能做厨师,因为厨师拿刀子去杀众生,伤害你的慈悲心;第三个是养猪,养猪虽然你不直接杀生,但是你跟杀生造共业,你为什么养猪?你不是慈悲心要去养它,你是把它养大了要卖掉杀掉,所以养猪也造了共业;第四个是网鸟,去抓鸟;第五个是捕鱼;第六个是捕蛇;第七个是养鸡,养鸡跟养猪一样,都是去创造一个杀生的因缘;第八个是猎师,从事打猎;第九个是捕贼,你抓贼,抓贼的过程当中也容易起瞋心,去做一些伤害众生的事。

第十个是咒龙,就是用咒术去杀龙;第十一是做贼,你自己做贼;第十二个是做狱吏,狱吏就是管犯人,犯人的个性刚强,你去管他们,你可能会起瞋恨心,数数起瞋恨心就容易伤害你的菩提心;第十三个是做淫女;第十四个是沽酒,卖酒,在菩萨戒是非常忌讳一个居士卖酒,因为酒是无明药,你把无明药卖给众生,这个过失很重;第十五个是洗染家,就是你不能开洗衣店,因为洗染家、洗衣店都会放一些漂白水、消毒水,这些东西排到水沟的时候会伤害这些水沟的众生;第十六个是压油家,这些豆子要压成油之前都要放一段时间,可能会长虫,所以你在压油的过程当中也会伤害生命。

总之在家居士,不能够从事有关杀盗淫妄的职业,这个就是所谓的邪命法,就是以不正当的方法来取得财富、来资养生命。

辛二、明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

这一条戒的开缘是初心菩萨,可能你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曾经有邪命的业、有邪命的因缘,你现在受了菩萨戒,知道这是过失相,你内心当中已经生起要除遣邪命这样的一种意乐,换句话说,你内心当中已经依止正见来如实的观照,观照邪命法在生命当中,对你来说是创造一种过失的,你开始厌恶邪命之法,而且你发勤精进,你也采取对治调伏的行动,开始慢慢的去改造这个事情。但是因为这个邪命之法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可能已经从事了好几十年,所以对于邪命的烦恼特别炽盛蔽抑其心,心有烦恼的活动经常的障碍你的正念,所以你有时候会经常的现起这个因缘,这条戒在这种情况下,佛陀把它列为开缘。

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我们研究菩萨戒,我们看到佛陀对于一个人生起增上惭愧心是非常的包容,如果我们今天看这个戒律会发觉一件事,佛陀当然也会待人处事,你看佛陀在僧团当中有两个弟子跟他特别亲密的:一个是阿难尊者,一个是提婆达多。

这两个都是佛陀的堂弟,但是佛陀对这两个人的态度是截然不同。你看阿难尊者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过失出现,佛陀的口气是摄受的、鼓励的;但是如果是提婆达多犯错,佛陀的口气是非常严厉的诃责詈。

有弟子就说“佛陀的心不平等”,佛陀说:我的心就像大地一样平等的呵护众生,但是为什么对阿难尊者跟提婆达多有不同的差别呢?因为阿难尊者内心当中具足惭愧;提婆达多是无惭无愧,所以不用这种骂詈粗恶的言词,他没办法改过的。

佛陀讲完这个事情以后,就讲了一个小故事 来说明提婆达多过去的因缘,佛陀说:过去有一个婆罗门,这个婆罗门发心要做一个功德,就是在荒野山路的地方,他挖了一个井叫做义井,提供过路的人在这个地方歇歇脚、喝喝水、洗洗脸,很多人因为这样子就得到很大的利益。有一天黄昏的时候来了一群野干,野干也到这个井来喝水、洗脸、休息,野干用完水要离开的时候,野干王就把头伸在勺子里面,头往上一摇、往地上一摔,就把这个木头做的勺子给摔坏了,摔坏以后它就很得意。

其它的野干就劝谏说:这个勺子有它的作用,很多人用它来汲水,你把它破坏了,其它人就不能受用了。野干王说:我的心情只管我欢喜不欢喜,这个勺子有什么作用,我不在乎的。讲完以后它就离开了。离开以后,这个时候有人就跟婆罗门报告说:你的义井做得很好、地点很好,但是你的勺子被摔坏了、被野干摔坏了。这个婆罗门说“没关系,摔坏了我再做一个”,他又做一个新的放在旁边。

第二天这个野干王又带一群野干来用水,用完以后,它又把头伸进去,然后一摔又把它弄坏了。摔坏以后,人家又跟婆罗门报告,他又补上去一个,这个野干王总共把勺子摔坏了十四个。凡夫的心情在做善业耐心是有限的,凡夫跟圣人的善心不同,凡夫的善心是夹杂烦恼,你不能刺激他。这个婆罗门被摔了十四个勺子以后,他的烦恼被触动了,他说“是谁障碍我做功德”?

他很生气,这一天早上就拿着一根棒子,躲在树后看看是谁破坏这个勺子。早上过去了,没事;中午也过去了,没事;哦,到了黄昏的时候,野干王又带了一群野干来喝水,喝完水以后,野干王的烦恼习气又发动了、老毛病又犯了,又把头伸进去准备要甩的时候,婆罗门就拿起棒子把野干王打死。佛陀说:野干王就是提婆达多的前生,提婆达多的个性,做什么事情都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一个人没有惭愧心,在佛法来说是非常严重。

我们身为佛弟子,我们也会犯错;一般的人他没有学佛,他也会犯错:但这两个错误所产生的因缘果报是不同的。就是我们犯了错以后,我们回到了佛堂会拜佛静坐,这个时候把心静下来,把心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内心正见的功能就发动出来,开始观照自己今天身口意的行为,我们就会马上检查到自己的过失出现,这个正见的善根会产生一种惭愧反省的力量,这个在我们生命当中是非常珍贵的、非常珍贵的。

一个人其实不怕犯错,就怕你那个错误出现的时候,你没有反省对治的力量,你就会一直错下去了;就是这个人开车,他永远不知道踩煞车,这个车子就一直开下去,直到撞到墙壁为止。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菩萨戒本身的修学是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诸位要知道菩萨戒不是引导大家成就阿罗汉,阿罗汉四生就可以成就,这是一个成佛之道。

换句话说,菩萨戒的四重四十三轻戒的圆满,是成佛的时候圆满,那是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学四重四十三轻。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佛陀要求每一个菩萨:我们不可能刚开始就把菩萨戒持得圆满,但是你起码要先把观照力、调伏力栽培起来,你要有惭愧心。你有惭愧心,就表示你的生命永远充满了希望,虽然你现在做得不好,但是你充满了希望,你的生命会不断的增上。

所以佛陀看到这个人未来增上的功德,所以对他暂时的过失生起包容,因为他有潜力,他这个过失相是暂时的,他马上要解脱这个过失。如果我们今天一个人没有惭愧心、没有观照力,那你真的是没有希望、没有解脱的希望。当然惭愧心来自于观照力,而观照力的根源来自于正见,你要多多学习经论、明白道理,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你才能够生起观照、生起惭愧。

这个地方是说一个人已经开始生起观照、生起调伏,虽然烦恼炽盛暂时的蔽抑其心而时时现起,但是佛陀认为这个人是无违犯,因为这个只是暂时的因缘,他已经开始在改过了。

庚四、掉动嬉戏戒

辛一、明犯相

壬一、明染违犯

这当中分成两科,先看辛一、明犯相,犯相当中又分成两科,先看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掉所动,心不寂静,不乐寂静,高声嬉戏,諠哗纷聒,轻躁腾跃,望他欢笑,如此诸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的内心有掉举的烦恼,先看他的意掉,意业掉举,他的内心当中为掉所动,他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经常为掉举的烦恼所扰动,所以他内心当中经常是心不寂静的,他就经常向外攀缘、经常是散散乱乱。心不寂静,我们一个人总是有些人事的因缘,这件事情可以谅解;但是比较严重的是下一句话,不乐寂静,更可怕的是他的内心当中根本不好乐寂静,也就是说他对于内心这种掉举的相貌根本不想去改过,他也不知道这是过失相,不想改过当然不可能改变,就是他的意业经常是保持散乱的,而且他也认为这个散乱心是一种功德相,这个是他快乐的唯一根源,这表示他的意掉。

再看他的口掉,“高声嬉戏,諠哗纷聒”:他经常高声讲话很大声,而且经常以高声来嬉戏,来做一些游戏;諠哗就是大声刺耳的音声,这个声音也特别的尖锐刺耳;纷聒就是杂乱无章的声音,这个声音是杂乱无章的、东讲西讲。这个是口掉。再看身掉,“轻躁腾跃,望他欢笑”,轻躁就是这个人轻浮躁动,而且身体经常是跳来跳去的。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因为要博取他人的欢笑。“如此诸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个就犯到重的突吉罗罪,也就会去伤害到你菩萨的戒体。

壬二、明非染违犯

若忘念起,非染违犯。

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菩萨本身是好乐寂静,但是在特殊的因缘之下,他只是一时的忘失正念,他并不是以掉举来当做他的习性,一时的忘失正念,这样子是非染违犯,虽然是犯到这条戒,但是轻的突吉罗罪,一时的忘失正念。

掉举在《佛遗教经》,蕅益大师解释《佛遗教经》把它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属于世间的修学法要,就是你要成就世间的功德,在《遗教经》当中提出两个,一个是布施、一个是持戒,透过布施、持戒而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这个叫世间修学法要;第二段判做出世间的修习法要,如果你生命的规划是要寻求出世的解脱,这当中就有所谓的七科、七段,就是少欲、知足、远离、精进、不忘念、禅定、智慧。刚开始你想要修出世的功德:要少欲知足;然后就是远离,远离很重要了,远离的意思就是远离愦闹,好乐寂静。

远离愦闹在《遗教经》当中讲出一个譬喻,说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要远离愦闹呢?它说:“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就是说饶你过去的善根有多么的深厚,你过去生有戒的功德、禅定的功德、智慧的功德,你是一棵大树、有堪能性,但是你好乐热闹,经常跟人群这样往来、跟众生这样往来频繁,你这棵大树就众鸟集之,很多鸟就停在你这棵树上,你这棵树就有枯折之患,被这些鸟摧残到最后枯折而死。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站在自利的角度,善根的栽培,你一定要闲居静处,你要找一个寂静的处所来修行,要好乐寂静,这个是一个人在修学佛法,到底你要成就世间的果报、或者要成就出世间的功德的关键点,就是你是不是好乐寂静。

辛二、无违犯相

看戒文:

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恼;若他性好如上诸事,方便摄受,敬顺将护,随彼而转;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外现欢颜,表内清净:如是一切,皆无违犯。

这当中有五种的开缘:第一个“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就是说这个人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他欢喜掉举、欢喜热闹,但是他受了菩萨戒以后,他读圣贤之书也就明白圣贤之道,他就会观照到掉举的过失,他内心当中已经生起要去改过对治的意乐,而且他发勤精进,也是用种种的方便来对治心中的掉举,但是一时的烦恼炽盛蔽抑其心而时时现起,这就是所谓的广说如前,这个时候是开缘。

第二个“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就是说这当中有人对菩萨有嫌恨之心,可能某一个人跟菩萨过去有点误会,这个时候菩萨跟他见面以后,如果又表现出很庄严肃穆的样子,可能就更增长彼此的误会,菩萨为了化解彼此的误会,暂时的说说笑笑,讲一些戏论的话来释放善意,这个时候主要是在化解彼此的嫌恨,这是无犯。第三个“若欲遣他所生愁恼”,就是初学菩萨跟老参菩萨不同,诸位,我不知道诸位是修学几年,总之刚开始修学佛法这一段是最困难的,因为你要修习善法之前,你要先处理你心中的烦恼,这是一个问题。

我记得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很奇怪,我七十六年度去佛学院,我第一年在课堂上听老师上课的时候,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就是这念心跟佛法之间有一个障碍,就是烦恼、妄想,第一年的时候坐在课堂上,听了很久很久,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事情。

慢慢慢慢佛学院读到第二年、第三年,“原来老师在讲这件事情”(呵──),就是内心的这些疑雾比较淡薄了,看到太阳出现。所以刚开始修学佛法会比较辛苦。所以初学者(你看一些人修学佛法,他不是在调伏自己,整天唱歌跳舞、办那些活动,这些人我们就不谈)有志于修学圣道的,你刚开始一定要有一个过程,就是要调伏烦恼,调伏烦恼的时候,这个时候真妄交攻内心容易愁闷,所以旁边的老参善知识就很重要了,因为你自己走过来,你有时候会讲一些开心的事情、开开小玩笑,来告诉他说“其实这是暂时的因缘,烦恼也不是真实的,既然不是真实的,它假借因缘所生,它也能够假借正确的因缘而消灭,它并不是我们想象那么坚固”,所以初心菩萨在修学的时候,他面对内心的情绪烦恼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一时的忧愁苦恼,这个时候老参菩萨会开开小玩笑让他欢喜,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个菩萨本身不喜欢掉举,但是众生有这个需要。

“若他性好如上诸事,方便摄受,敬顺将护,随彼而转”,有些人、特别是初学佛法的人,他的个性喜欢说说笑笑、身口意的掉举,菩萨也认为这个人虽然喜欢掉举,但是可也有善根,菩萨为了要方便摄受他,使令众生能够随顺于菩萨的教化,所以暂时的随彼而转,随顺他的心意而生起身口意的掉举。

换句话说,菩萨本身是好乐寂静,但是为了摄受众生,暂时的随彼而转,这个是不犯。“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就是有一类的有情对菩萨有所误会,他以为这个菩萨要对他做出一些不良的意图,对菩萨有所“猜阻”,这个时候这个有情众生就心怀嫌恨了,说“你要对我有不良的意图”,这个时候就恨这个菩萨,而且准备要弃舍菩萨而去,可能要去学习外道、或者亲近恶知识了;这个时候菩萨为了挽回这样的一个因缘,暂时的现出欢笑来表达内心的善意,就是“我没有这个恶意的,你误会我了”,以身口的这种掉举欢笑来表达自己的善意。这种情况,“如是一切,皆无违犯”,这个都是为了摄受众生的方便。这个地方就是说菩萨本身是好乐寂静,但是为了摄受采取一时的方便。

这条戒我们讲一下。曾经有人问我说: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适合出家、一个人不适合出家?同样是有善根。我个人认为:好乐寂静是一个标准,你要是个性好乐寂静,你这个人适合出家;如果你好乐热闹,你最好不要出家,你会出事情、会出事,这种出家枯燥的生活你没办法相应。你就是内心当中以寂静为乐,这个人适合出家。当然出家、在家都能够往生净土,但是你怎么知道你适合出家、不适合出家呢?这是一个判断点。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0:00 / 0:00
瑜伽菩萨戒1
瑜伽菩萨戒2
瑜伽菩萨戒3
瑜伽菩萨戒4
瑜伽菩萨戒5
瑜伽菩萨戒6
瑜伽菩萨戒7
瑜伽菩萨戒8
瑜伽菩萨戒9
瑜伽菩萨戒10
瑜伽菩萨戒11
瑜伽菩萨戒12
瑜伽菩萨戒13
瑜伽菩萨戒14
瑜伽菩萨戒15
瑜伽菩萨戒16
瑜伽菩萨戒17
瑜伽菩萨戒18
瑜伽菩萨戒19
瑜伽菩萨戒20
瑜伽菩萨戒21
瑜伽菩萨戒22
瑜伽菩萨戒23
瑜伽菩萨戒24
瑜伽菩萨戒25
瑜伽菩萨戒26
瑜伽菩萨戒27
瑜伽菩萨戒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的戒律观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为什么要戒杀

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一切,没有比...

你闻过世界上最妙的香吗

有一天,尊者阿难请教佛祖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是...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从妄想中走出来

怎么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佛教词典】慧炬三昧

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兴发智慧之火炬...

【佛教词典】熏习

【熏习】 p1295 摄论一卷七页云: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临终提不起正念,阿弥陀佛能把我救走吗

问: 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息灭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

【推荐】教化猎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过去生转世为六牙白象...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