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九讲)

《瑜伽菩萨戒本》,绍安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七页,己四、障精进度。

己四、障精进度

庚一、染心御众戒

辛一、有违犯

这一科是讲到“摄善法戒”,就是菩萨在断除恶法以后,应该要广泛的修习六波罗蜜的善法,这个善法当中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精进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修行法门,精进的定义是说:当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内心能够生起一种勇悍的功能,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不生畏怯退缩之心,能够保持勇猛强悍,绝不放弃,这样的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安立做精进度。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习善法的时候,基本上我们不是成就圣道才来修波罗蜜的善法,我们是在凡夫的时候,就是具足这种有漏的身心果报时就开始要修习善法。

凡夫的身心果报有什么障碍呢?他就是会有烦恼,你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就容易生起贪欲的烦恼、你就容易发发脾气、容易起高慢心起嫉妒心,这种负面的情绪就会对你修学善法产生种种的障碍,这叫做烦恼障。

第二个是业障,我们过去造了一些罪业,现在在修行的时候就容易表现出来,使令你经常身不由己,这件事情你想怎么做,就是由不得你,就是由业力来牵引着你,对你产生障碍。

第三个是报障,我们凡夫在修习善法有果报体的障碍,就是你这个果报体有老病死,衰老、病痛、死亡的障碍。修行基本上不是像短跑,说一百公尺跑完就算了,他是要几十年的修学,所以在长时间的障碍当中,我们就很容易产生退缩,“我干脆不修行,我把我今生的福报用来世间享受荣华富贵多好,修行来生再说”,就会产生这种退转的心。这怎么办呢?

宗喀巴大师说:巴大师要我们思惟一件事情:你要退缩的时候,你就想一想:“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就是说我们先冷静一下想一想,我们无量劫的流转当中,虽然我们造了很多的善业,善业可以创造安乐的果报,我们可以把今生的善业全部拿出来,今生尽情的享受;但是你可别忘了,我们的内心深处也累积了很多很多五逆十恶的地狱业力,这些业力都还没有得果报。

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选择放逸、选择享受福报,你这个善业受完的时候,你就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因为你内心当中,我们在凡位的阶位,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很多地狱的罪业,在地狱里面受完苦以后,你从地狱里面出来,你好不容易得到人身,你还是得乖乖的修学佛法,还是得走这条路,到那个时候还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还是跟以前那个障碍一样,只有增加没有减少。也就是说你现在遇到的障碍,你退缩了,你退转以后,你会经历到更多的痛苦,而受完痛苦以后,你来生再来还是一样走这一条路,没有其它的选择。

就是说你这条路是迟早要走的,所以我们几乎是别无退路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告诉自己:修行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因为你修行很痛苦,但是你不修行更痛苦,而且不修行所产生的痛苦是白白浪费,这种痛苦是没有代价;而我们在修行当中,虽然早上起床起得早,睡眠减少、饮食减少,但是这样的痛苦是有代价的。所以我们透过思惟修行的功德、思惟不修行的过失,就使令自己重新振作,对于所有的障碍能够勇悍无所退怯,这个就是所谓的精进的体性。这当中有三条戒,先看第一条戒庚一、染心御众戒,就是以贪染心来调御伏众,这当中分两科,先看辛一、有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着供事增上力故,以爱染心管御徒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内心当中贪着供事增上力故,增上力就是他的一个增上意乐,就是他做这件事情的动机。什么样的动机使令他愿意做这件事呢?就是贪着供事,他内心当中贪着弟子,供就是财物的供养,希望弟子提供他一些财物的供养,或者是事,就是身体的侍奉、身体的服劳役,这个菩萨为了贪着弟子的财物供养、或者是身体的侍奉,以这种意乐来摄受众生。

换句话说,他是以爱染心来管御徒众,爱着供养、爱着徒弟的侍奉,依止这样的动机来摄受徒众,换句话说他摄受徒众,不是判断这个徒众根机的好坏、他是不是有学习佛法的意愿,这些所谓佛法的善根完全不加考虑,完全是以“这个徒众是不是能够提供财物的供养跟对他的侍奉”为他的判断标准,依止这样的因缘来管御徒众,这样子就犯到菩萨戒。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不贪供侍,无爱染心管御徒众。

佛法的弘传必须要靠师生互相的摄受,师父他摄受徒弟,内心是不贪着供养侍奉,没有爱染心,完全是为了佛法得以久住,这样子是开缘的情况。

这条戒的意思就是说,师长来管御徒众、徒弟来供养侍奉师长,其实这个是应该的事情,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师父刚开始在摄受徒弟的时候,他内心不能以这个当做动机,因为以这个为动机,以后在管教徒众的时候就会有所偏差。

蕅益大师倒是满强调这条戒,他说:染心御众戒,法门之衰即在于此。就是说佛法在人世间的流传为什么会衰败呢?就是这个师父在摄受徒众的动机有问题。为什么这样讲呢?师父如果以爱染心来摄受徒弟,这样子师父跟徒弟之间就建立在一种私人的感情,久了以后,在佛教界就容易结党营私,大家在事情的判断上不以佛法作依归,就是归依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就是三宝当中正式归依的是法,因为佛陀有说法之恩,僧宝有住持正法之恩,就着说法跟住持正法,所以我们顺便归依佛跟僧。

事实上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们所归依的是正法,也就是包括涅槃,所谓的法跟随法行,随顺涅槃修行的法门,包括涅槃跟随顺涅槃的修行法门都是我们所归依的。如果师父跟徒弟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一种清净的道情,而是世间的感情,这样子的结党营私,就使令佛法的清净传承因此而断灭,这个地方就是会在佛教界造成很多的过失。这一条戒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以染心来管御徒众,就着菩萨本身来说是你障碍自己的道业;在整个利他的因缘来说,你使令佛法提前衰败:障碍自己,也障碍了众生的得度。所以这一条戒等于是在障碍精进当中最为严重的。这是讲到“障精进度”的第一个情况。

庚二、耽着睡眠戒

辛一、有违犯

对精进障碍的第二个因缘是“耽着睡眠”,就是对非时非量的睡眠产生爱着,这当中分两科,我们先看辛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懒惰懈怠,耽睡眠乐、卧乐、倚乐,非时非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发了菩提心安住在大乘正见菩萨种性的菩萨,内心当中依止懒惰懈怠。懒惰跟懈怠在唯识学来说是非常相似,不过如果要详细的分判,懈怠是比较轻微的,就是说你平常是很用功,偶尔一次的懒惰叫懈怠,所以懈怠是一时的因缘;那你这个懈怠养成习惯了以后,就变成懒惰了,因为懒惰变成一种相续的等流性。

总之就是说这个菩萨内心当中等于是得少为足、不思进取,整天就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整天没有目标就“耽睡眠乐、卧乐、倚乐”,就爱着睡眠的安乐,就是菩萨他内心当中只要跟睡眠的法接触的时候,他就产生种种的快乐,以这种快乐来滋养自己,爱着不舍。睡眠的快乐这当中讲出两种:第一个是卧乐,就是身体全部的平躺在床上;第二个是倚乐,倚乐就是半躺、斜躺,把床铺用成斜的样子。对于睡眠的法非时非量,就是时间超过了,时间不是睡眠的时间,数量也是超过正常的数量,这样子的耽着睡眠就违犯了菩萨戒,是染违犯。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遭疾病;若无气力;行路疲弊;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一切如前应知。

对于这条戒的开缘有四个情况:第一个是“若遭疾病”,就是你生病了,因为生病的因缘你必须多休息;第二个是“若无气力”;“行路疲弊”,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遇到一些因缘外出办事,外出办事回来以后就非常的疲惫,虽然遇到你做定课的时间,但是这个时候你须要暂时的休息。

这个地方虽然列入开缘,但是这个地方倒满重要,我们说明一下。就是说修行,修学佛法跟做世间法不一样,佛法的修学是一个心地法门,所以很强调你内心对法的归依跟意乐的心情。世间法,你说我一天上班八个小时,我虽然不愿意做,但是我为了赚钱,不管怎么样我这个八小时就在那个地方,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是只要把工作做完了,这个卡打完了我就回去了,那也就能够过关了。

但是你在修学佛法的时候,虽然每天别人上殿念大悲咒你也念大悲咒,拜《八十八佛》你也拜《八十八佛》,但是你内心当中对于所修的法门完全没有好乐心,这个法门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受益,就是说你内心当中对三宝没有强烈的归依,你不认为这个法门对你有多大的益处,你不认为这个法在你生命当中能够扮演着离苦得乐的一个角色,这样子修学佛法就没有帮助了。

所以说当我们疲惫的时候,你身心已经极度疲惫,你勉强的去拜佛、念佛,虽然你也可以把这个佛拜完、把佛号数目念完,但是这当中会产生一个严重的后遗症,就是说你对于佛号的境界,就冥冥当中产生排斥的心里。就是本来你好不容易跟阿弥陀佛建立一个很深厚的感情,你平常经常思惟“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这个世界上只有阿弥陀佛可以救拔我,对弥陀通身依靠”,哦,这是很好的一个因缘,这是对弥陀一心的归命,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你长时间来跟弥陀建立一个殊胜的感情,就因为你疲惫的关系,强迫自己去念佛,就把你跟弥陀的感情破坏,那你下次再生起的时候,对这个法门就会产生恶厌排斥,你会觉得“哎哟,我现在念佛怎么没什么感觉?”这就糟糕了,就是破坏你的意乐。

所以宗喀巴大师认为:你如果极度疲惫,没有暂时的休息,强迫做定课,就会造成因小失大的过失。因小失大,就是说你虽然在时间上增加一些念佛的时间,但是你不知道你对这个法门那个最重要的根本、那个好乐意乐归依的心,因为这样被破坏掉了。所以这个地方倒是要注意了,就是你身心极度疲惫,你应该去作一个短暂的休息,等精神恢复了以后再来做定课。也就是说在你的生命当中,你要把你的修行扮演你朋友的角色,我现在想修行、现在是我做定课的时间,内心是好乐的,你不要把修行当做负担,这样子的话你很难在三宝境界有好的殊胜的成就。当然你要能够对佛法产生好乐,你就必须有善巧方便。

看第三个“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一切如前应知。”一个初心菩萨他以前没有修学佛法的时候就好乐睡眠,他受了菩萨戒以后,他知道他有很多事要做,不能老是被这个睡眠所障碍,对于睡眠这个法已经生起厌恶之心,而且能够以种种的方法加以对治,但是“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因为他已经努力要改过了,所以就列入开缘。

这一条戒等于是佛陀对于菩萨的睡眠提出了警告。睡眠这个法,唯识学把它判做不定心所,它的体性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就是说你睡得适当,它就是善法,它对修行是有帮助的;你睡得不适当,睡得太多、太少,这个就列入恶法,对修行就产生障碍。

睡眠的生起有三个因缘:第一个是饮食引生的,就是说你这个果报体须要吃东西,你就一定要睡觉,有些人说“我整天不睡觉”,这个是在欺骗自己,因为你要吃饭你就一定要睡觉的。不要说是我们人的果报体;你看诸天、欲界天,欲界天的果报体那么的精妙,还能够在天上飞来飞去,他有吃东西他一定要睡觉;在色界、无色界那个果报体不须要睡觉。所以你吃得愈多你就要睡得愈多,这二个是成正比的,所以有一部分的睡觉是跟饮食有关系的。

第二个是习惯,你习惯在某一个时段,就是你习惯在中午吃饱饭以后要稍微躺一躺,就是你已经养成习惯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不睡觉你就浑身不舒服,这是习惯引生的。

第三个是放逸引生的,你这个生命没有目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时间那么多闲着也是闲着,就去睡觉了。这一条戒佛陀所禁止的正是依止懒惰懈怠放逸产生的睡觉。

不过这个地方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睡觉这个法你还不能完全消灭的,诸位我们读智者大师的天台宗小止观,在修止观的时候有前方便,他的前方便有的法门是完全要遮止的,有的法门是不能遮止的要调和,你看他一开始“诃五欲、弃五盖”,就是对贪欲的烦恼、瞋恚的烦恼,这些烦恼是诃责的。

就是说其实我们的果报体根本不需要贪欲、不需要瞋恚,其实这个法门对我们完全没有需要,我们生理上不需要贪欲烦恼,所以诃责跟放弃“诃五欲、弃五盖”,就是这个法根本完全是有害无益的,完全要消灭。但是智者大师讲完诃五欲、弃五盖以后,他讲调五事──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饮食、睡眠这个要调,因为你今天身为欲界的果报体就是须要睡觉,如果不睡觉一直用功,到最后你的身体支撑不了就倒下去,那就要睡很久的觉,因为你的果报体就是须要睡觉。

怎么调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一个方法说:睡觉的时候要分段睡眠,你一次不要睡太久。它说“你一次睡六个小时”,当然小孩子可能会多一点,成人一次睡六个小时或者五个半小时,正常是六个小时,因为你一次睡太久,你脑筋缺氧反而产生负面的效果,精神正足的时候赶快起来,起来的时候用功。有时候中午吃饱饭,吃完饭以后有一点疲惫,稍微躺个半个小时,休息片刻是可以的。

所以《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天当中,有一段时间是比较长的六个小时,其它可以小睡片刻,精神足了赶快起床,绝对不要一次睡太久,超过八个小时,这样子你的头部经常缺氧,睡眠反而不能够补充体力。

《瑜伽师地论》强调说:一个人你要经常好乐睡觉,这个过失不但是耽误了时间,一个人整天有事没事就睡觉,他以后的果报就是身心暗钝,就产生愚痴了,愚痴以后,对所有的善法不生好乐,糟糕了,对种种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善法完全不生好乐、没有感觉,这样子就大大的障碍你修行菩萨道。所以这一条戒倒是要好好的注意,要调和睡眠。

庚三、虚谈弃时戒

辛一、有违犯

壬一、染违犯

这一条戒分成两科,先看辛一、有违犯,这当中先看壬一、染违犯,依止染污心所犯的戒相: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心,谈说世事,虚弃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内心怀着爱染心。爱着什么呢?谈说世事,谈说一些对佛法没有利益的世间事情。当然偶尔谈说世事是可以理解,但是一个菩萨怀着爱染心,就是他把谈说世俗的这些人我是非养成习惯,也就是说这个人等于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这样子就虚弃了时日。

我们一个人的精神体力是有限的,你把这个精神体力用在这些谈说世事,你做自利利他的时间就减少了,就产生障道了。所以这样子就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你违犯了你当初在佛前所发的愿,你要在你的生命尽形寿、尽未来际的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而你的行为跟你的本愿刚好相违背了,所以犯了菩萨戒。

壬二、非染违犯

若由忘念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就是说你对谈说世间的事情,你不是养成习惯,你是偶尔一时的忘念,就刚好有一天这样的因缘就虚度了时日,偶一为之,这样子也是犯戒,但是犯了轻的突吉罗罪。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一般的修行人,在身口意的罪业当中:你说你一个人去造杀盗淫不容易,不是容易的,身业的过失不容易;但是口业的过失很容易出现,两舌、绮语、妄语、恶口。但是如果我们稍微冷静的检讨自己,我们会出现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刚开始有时候都不是自己的本意。不是你的本意怎么会讲出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呢?就是你这个话讲多了。你整天大家在一起,你也不用佛法来鼓励我,我也不用佛法鼓励你。大家干什么呢?就讲一些放逸的世间事情。

讲久了以后,这个心就摄不住了。刚开始讲话的时候还能摄心,知道我受了戒、还有戒体来观照自己,但是你这个讲久以后心随妄转,讲久了以后你就愈讲愈大胆,就会说溜了嘴,就会谈到很多很多不应该讲的人我是非。人我是非讲出去以后,你只要讲出去,世间上的事情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一下子大家都知道,就产生了障碍。

所以《格言联璧》“处众以慎言为要”,就是在大众当中你最重要的是谨慎你的言词,很多的过失都是因为讲话引生的。所以这一条戒的意思就是说,佛陀制戒表面上虽然说是虚度时日浪费时间,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在虚谈世事的时候不加以控制,那就不只是浪费时间了,就会产生很多的过失、很多障道因缘。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见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若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无所违犯。

开缘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去拜访一个众生,但是他正在谈说世俗的事情,当然我们应该礼貌尊重应有的礼节,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赶快离开的话可能就有所失礼了,对对方失礼,所以我们为了将护彼意,为了要摄受众生的心意,我们暂时的在那边听闻,但是内心安住在正念,虽然我们站在那个地方,但是内心是念佛、念法、念僧,这样的情况是无犯的,因为这是一个基本的待人处世之道,我们不应该失礼而让众生生起嫌恨。

第二个“若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就是说这个是在国家当中出现了特殊的事情,比如说以前有一段时间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这种特殊的事情发生了以后,身为一个修行者偶尔也应该关心国家大事,暂时的去问他;或者是这件希奇的事只有你知道,别人来问你,你也暂时的回答他问。这种情况是无所违犯。这个是“障精进度”,有三条戒。

在六度当中,忍辱跟精进是很特别的,因为我们布施跟持戒这两条在修习善法的时候都有特定的宗旨。比如说布施、持戒、禅定、智慧都有它特定的修行法门;但是忍辱跟精进两个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法门,只是一个就着安忍、一个就着勇悍,虽然没有特别的法门,但是它们两个却在六度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什么重要的角色呢?就是你修六度的成功失败,忍力跟行力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以前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教务主任上慧下天老和尚,他老人家以前是打仗的(呵),他是军官退伍的,他说:修行跟打仗的道理是一样,你跟烦恼打仗也是一样。

以前带兵打仗的时候,在兵法当中的基本战术,打仗只有两个战术:一个守,一个攻,就只有两个战术。身为指挥官你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守、什么时候该攻。在兵法当中大方向来说:当你处于劣势的时候要守,劣势,对方的军力强大,你的军力薄弱的时候,只有守自己,你的兵力薄弱你又攻,敌人刚好趁虚而入,你一定是完蛋;你是强势,对方是弱势的时候,你这个时候要主动的攻击。

慧老师说:其实我们修行的道理也是这样,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境界是变化的不是固定的:有时候你身心状态非常好,的确是这样子,你这段因缘刚好都是善业起现行,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环境都很殊胜,这个时候就是你冲刺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你提起行力的时候、你要做加行的时候;有时候你的确会觉得诸事不顺,什么因缘都刚好在这个时候起现行,你身体出现病痛、人事也出现一些障碍,这个时候你就要熬得过去,忍辱不动。

就是说你要观想“乌云总会过去的,太阳总会出来”,就是守住,让这个逆境过去就可以了,让它自然过去,不动。所以我们修行在调心方面,一个就是忍力,逆境现前的时候忍住不动,顺境现前的时候就是你努力冲刺,这个大家要能善加应用。

己五、障禅定度

第五是“禅定度”,首先我们看禅定的体性,看《补充讲表》第八页:

○附表五─禅定度

(一)禅定自性

先看禅定的自性,禅定的自之体性:

于随一妙善所缘,心一境性,心正安住。

─《菩提道次第略论》─

基本上我们在没有修习禅定之前,内心是攀缘的、散乱的,就像猴子攀腾树木一样,到处攀缘没有停止;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思惟散乱心的过失,我们显出一个妙善的所缘境,你要守住一个所缘境,或者是佛号、或者是大悲咒,对这个所缘境要达到心一境性,心正安住。

心一境性是一个修习禅定的因相,你因地的修行是要达到心一境性,就是你只能够在一个所缘境当中专一安住、相续安住,叫做“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相续的结果,达到禅定的果相心正安住,正就是平正,你内心对于所缘境不能有昏沉、也不能掉举(昏沉就是心态下沉,掉举就是心态上浮),就是达到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的状态,对所缘境能够明净而住,这个就是禅定的体性。

0:00 / 0:00
瑜伽菩萨戒1
瑜伽菩萨戒2
瑜伽菩萨戒3
瑜伽菩萨戒4
瑜伽菩萨戒5
瑜伽菩萨戒6
瑜伽菩萨戒7
瑜伽菩萨戒8
瑜伽菩萨戒9
瑜伽菩萨戒10
瑜伽菩萨戒11
瑜伽菩萨戒12
瑜伽菩萨戒13
瑜伽菩萨戒14
瑜伽菩萨戒15
瑜伽菩萨戒16
瑜伽菩萨戒17
瑜伽菩萨戒18
瑜伽菩萨戒19
瑜伽菩萨戒20
瑜伽菩萨戒21
瑜伽菩萨戒22
瑜伽菩萨戒23
瑜伽菩萨戒24
瑜伽菩萨戒25
瑜伽菩萨戒26
瑜伽菩萨戒27
瑜伽菩萨戒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的戒律观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为什么要戒杀

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一切,没有比...

你闻过世界上最妙的香吗

有一天,尊者阿难请教佛祖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是...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从妄想中走出来

怎么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佛教词典】慧炬三昧

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兴发智慧之火炬...

【佛教词典】熏习

【熏习】 p1295 摄论一卷七页云: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临终提不起正念,阿弥陀佛能把我救走吗

问: 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息灭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

【推荐】教化猎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过去生转世为六牙白象...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