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十讲)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八页。

我们讲到禅定度,首先讲到禅定的自性,禅定的自性就是“于随一妙善所缘,心一境性,心正安住”,这个地方的重点在于妙善所缘,禅定它必须要强迫你的内心去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所缘境不能变来变去的,所以所缘境的选择就变得非常的重要。

天台智者大师说修习禅定的所缘境有三个:

第一个是以佛法为所缘境,佛的所缘境,基本上净土宗或者密宗所强调的这种他力加被的本尊相应法,多分来说都是属于以佛法界为所缘境,也就是说他这个修持是偏重在一种佛力的加被。比如说你今天修文殊菩萨的本尊相应,你是希望跟文殊菩萨感应道交,这个时候你就必须以文殊菩萨的身相、文殊菩萨的名号为所缘境,这就是所谓的三密加持,就是你的内心观想文殊菩萨的身相,口业是持文殊菩萨的本尊咒,身业就结他的手印;如果我们今天是以阿弥陀佛为本尊的话,这个时候就是以弥陀的圣号为所缘境。所以他以佛为所缘境的时候,他是观想佛的功德庄严,然后生起一种归依的心情,这是第一个所缘境,以佛法界为所缘境。

第二个是以众生法界,前面的佛法界是一个清净的法界,众生法界是一个杂染的法界,就是以众生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为所缘境。现在南传的小乘佛教大部分都是以五蕴,特别是以色蕴,就是以呼吸为所缘境多。以众生法为所缘境的时候,他的心情安住在色蕴的所缘境,多分都是用不净、苦、无常、无我来观察,是一种诃责的、厌恶的心情,不像对佛法界是赞叹、好乐、归依的,这是以众生法界为所缘境。

第三个是心法,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以现前一念心性为我们所观察安住的境界。天台宗、禅宗强调观心法门,就是以心法为所缘境。天台智者大师认为:佛法界是一个清净的法界,众生法界是一个杂染的法界,心法是通于杂染也通于清净。这个就是我们的所缘境,有三种的选择。

什么叫妙善呢?妙善就是说你这个所缘境对你来说必须是契理契机的、契理契机的。第一个是契理,比如说你对来生目标的规划是要求生净土,结果你念地藏王菩萨,这就是不契理,因为你因地的修行跟果地的功德不相随顺,地藏王菩萨并没有发愿“摄受你临终的时候接引到净土去”,所以诸如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只能够当做一个助缘。

所以在《文钞》里面有人问印光大师说:师父,我们求生净土,我们念阿弥陀佛跟念观世音菩萨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印光大师说:你念阿弥陀佛是直接契入弥陀的功德海,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这一念心直接的投入弥陀的功德海,因为这个佛号本身就总持弥陀的功德;你念观世音菩萨则是一个间接的方式,观世音菩萨跟弥陀是不同的因缘。

怎么办呢?你只好靠至心回向,念观世音菩萨再把这个功德回向。但是印光大师说:“至心”这两个字很难做到,我们会打妄想,所以你念观世音菩萨要求生净土,就要扣一点所得税,因为你没办法至心回向。就是你念一百句,可能其中五十句是求生净土,扣一点所得税。所以说你的正行要清楚,它必须是一个契理,你的生命规划、来生的果报跟今生的修行是一致的。第二个是契机,你要量力而为。比如说我们末法凡夫众生的心思粗重,而你一定要观想观像,观想观像这样的所缘境是非常精妙微细,所以就不契机了,你以执持名号为契机。

所以修习禅定的成败,刚开始选择所缘境也是很重要的,当你选择的所缘境是契理又契机,这样子我们叫做“妙善所缘”,这个所缘境对你来说是特别的妙。所以智者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说:什么是妙法?在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哪一个法门适合你修,这个法门对你来说就是妙法,契机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药,就是这个意思。

(二)禅定差别

我们先把禅定的差别相貌作一个解释:

问曰: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什么是成就禅定的种性的相貌?这当中我们分成两大科,第一大科当中又分成两小科,先讲内在的习性,再讲外在的相貌。先看第一科禅定内心的习性:

谓诸菩萨性于法义:能审思惟、无多散乱。

这个菩萨把世俗的事情做完以后,他觉得一个人生命可贵,不能老是在世间的缠扰空过,他想要让自己的生命有所增上、增长智慧,所以他就会在法义上做一些功课,不管是对于业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或者是真如的道理来做一些定课。

那他这一念明了的心跟法义的道理接触的时候,他必须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无多散乱”,他内心当中没有太多的散乱,他内心有一种寂静的力量,就是他能够很快的把散乱心停下来,他内心当中散乱心特别的淡薄,当然这个人平常也就是少欲知足、不会到处攀缘,才能够一到佛堂的时候就马上把心静下来;

第二个“能审思惟”,他不但是无多散乱,他内心当中还有一个明了性,能够在法义当中作种种的思惟活动,他不是一种暗钝的。“无多散乱,能审思惟”,在佛法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这个人的内心有堪忍性,他有一种修学佛法的功能,他的功能特别强。比如说一只鹿跟一头牛,牛的力量比鹿的力量大,就是牛能够拉更多的东西,相对鹿来说,牛是有堪忍性、力量强。

就是说你们两个是同时出家的,你们两个也同时的修习戒律、修习佛法,相同的时间,经过一年以后你的成就比他大很多倍。同样的佛法、同样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有堪忍性,你内心当中在吸收法义、思惟法义、消化法义的时候,你比他的力量更大,你能够把法义消化转成你内心的光明智慧。为什么呢?就是你内心当中多生多劫对于法义“无多散乱,能审思惟”,你本身有禅定的种性,是这个意思。

禅定种性的成就,看第二段它所表现的一个外在相貌,这当中分成两段:先看禅定的因相,再看禅定的果相。看禅定的因相,因地的相貌当中有三段,第一段是一个前方便,我们看:

若见若闻阿兰若处,山岩林薮边际卧具,人不狎习,离恶众生,随顺宴默,便生是念:是处安乐出离远离。常于出离及远离所,深生爱慕。

就是说怎么知道这个人有禅定种性呢?说这个人若见,他或者外出的时候亲自见到;或者他没有见到,他听到别人说起,说某某地方是一个阿兰若处,阿兰若就是寂静处,有哪一个地方特别寂静、特别好修行。

什么叫寂静处呢?《瑜伽师地论》提出三点:第一个“山岩林薮边际卧具”,这个地方是一个山林道场,而且是在一个边际的卧具,卧具就是房舍,边际就是远离人群的房舍,这个房子不是盖在闹区,它是盖在森林、山林的道场,这是第一个,远离人群的吵杂;第二个“人不狎习”,这个地方知道的人很少,就是没有什么观光客,人群稀少,特别的没有人车的吵杂声音;第三个“离恶众生”,不但是环境偏远边地、人群稀少,而且旁边的邻居当中没有放逸的众生。

放逸众生的生命当中也没有什么要增上的目标,整天唱歌跳舞、唱歌跳舞,就吵闹到你这个修行人,就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所以在修行的人,不能够跟放逸的众生住得太近,因为会干扰。菩萨听到这种阿兰若的寂静处,他随顺宴默,便生是念:这个地方对我们宴默、对于身心的寂静是相随顺的,他内心当中就动了一个念头说:“是处安乐出离远离”,这个地方是一个特别安乐的处所。

为什么呢?出离远离。出离就是色身能够出离种种的吵杂,色身不会受到这些吵杂的干扰;第二个远离,远离是内心能够远离种种的妄想。这个菩萨虽然一时半刻不能到寂静处去修行,但是他内心当中对于这种出离远离、随顺身心寂静的处所,深生爱慕。这个人虽然生长在人世间,有很多的事要做,到处忙东忙西,但是他内心当中好乐寂静的处所,不喜欢热闹的处所,这种人我们可以判定他过去生曾经有修过禅定,也成就过禅定种性,这是第一个判定标准。第二个:

性薄烦恼:诸盖轻微;粗重羸弱。至远离处,思量自义,心不极为诸恶寻伺之所缠扰。

怎么知道这个人有禅定种性呢?他的烦恼习性特别的轻薄。什么叫烦恼轻薄呢?第一个“诸盖轻微,粗重羸弱”,第一个是讲到盖,盖是烦恼的现行,就是烦恼的现行活动会盖覆我们禅定的内心。当然身为一个凡夫一定是有烦恼的,你用非理的境界去刺激他,他有时候也会发发脾气的,但是他的烦恼轻微,发过以后也就算了、就没事了,他不会把这个障碍放在心中太久;第二个粗重羸弱,粗重就是烦恼的种子,就是烦恼没有表现出来,是一个种子位,这个也是一个指标。

《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烦恼跟罪业特别重的人,他心没办法安定下来,你看他讲话、做事就是躁动相,他一静下来就是睡觉、就是昏沉,他很难让自己明了寂静,不可能。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说一个人死亡以后,善业起现行的时候,他整个气是往上升,最后从头顶上跑出去的,因为善业的体性是轻飘的,所以我们造了善业以后,我们内心就多了一个善业的种子,这个时候就会有轻松的感觉。诸位你试试看,你要造罪业了以后,你内心会有一种粗重的感觉。

怎么回事呢?因为罪业的体性本身就是粗重。所以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罪业起现行,他的地水火风的火大温度是往下坠,是从脚板出去的,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一个人烦恼跟罪业不能太重,随顺于寂静,就是你这个人烦恼轻薄,你跟他接触的时候,感觉到这个人就是一分调柔寂静的相貌,他这种人就是烦恼轻薄,粗重羸弱,到这种寂静的处所,他思量法义,心中不会被这种粗重的寻伺妄想之所缠扰,这个人就是一个禅定种性,烦恼淡薄,思想单纯。再看第三段:

于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况于亲品及中庸品!若见若闻有苦众生,为种种苦之所逼恼,起大悲心,于彼众生随能随力方便救拔令离众苦,于诸众生性自乐施,利益安乐。

他这个禅定种性怎么判断呢?说这个人遇到了怨家的境界,他尚且能够安住在慈悲心,就是说即使是面对曾经伤害他的这些怨家,成就禅定种性的人也能够对这个怨家释放他的善意,“我希望你离苦得乐,虽然你对我不好,但是我还是希望你能够离苦得乐”,对于怨家尚且如此,何况是亲属跟中庸的境界,就是禅定种性的特色,他这个人慈悲心强。这当中把慈悲心的相貌再开展出来,什么叫做慈悲心强呢?“若见若闻苦恼众生”,众生为种种的痛苦之所逼恼,这个众生为老病死折磨、灾难折磨,他很自然的就能够生起大悲心,乃至于对“众生随能随力方便救拔”,采取他的行动,希望众生离苦得乐。

总之这个人于诸众生“性自乐施,利益安乐”,他欢喜布施,欢喜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安乐。这意思就是说,禅定种性不但是烦恼轻薄而已,而且还要有慈悲心。在所有的烦恼当中,主要的烦恼贪瞋痴慢:贪烦恼不障碍禅定心,你修禅定的时候生起寂静的三昧乐,你贪求三昧不障碍禅定;你起高慢心,你认为你自己不得了,谁也比不上你,也不障碍禅定;乃至于你起邪见,在禅定当中认为你这个禅定的心识就是我、就是涅槃,也不障碍禅定;但是你起瞋心,你绝对障碍禅定,诸位可以试试看。

比如说你经过一个月结夏安居,三个月用功很寂静,念佛、念法、念僧,内心明了寂静、寂静明了,你跟人家吵一顿架,你再去修就没办法相应,就这个问题。所以刚开始修习禅定的人,你要远离恶因缘就在这个地方,因为你内心发起瞋心是最障碍禅定的。再看最后一段:

亲属衰亡、丧失财宝、杀缚禁闭及驱摈等诸苦难中,悉能安忍。

这个人不但有慈悲心,他的忍力也特别强,他对于亲属的衰亡,对于丧失财宝,乃至于有种种的关闭驱摈的苦难现前,他有安忍心。安忍的意思就是说,他不一定有空观,不是一定能够把这个境界观察到如梦如幻,而是说这个人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对于外境的执取比较淡泊。一个人有禅定,他的特色就是内心有法宝,把心带回家,他心中有一个家,所以他有事没事就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休息,所以他平常对外在境界的好坏就比较淡泊,他有事没事就喜欢把双腿一盘,就回到他自己心中的家去休习。所以这种境界有一点变化,财物的变化、亲属的变化,对他的干扰是非常轻的,他不是般若,完全是禅定的摄持。以上就是讲到禅定种性的相貌,再看第二段禅定的功德相貌。什么是禅定的功德相貌?

其性聪敏,于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于久所作所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

他的心性特别的聪明、特别的敏锐,他现前一念心性特别的敏锐不会迟钝。什么叫敏锐呢?他对于种种的佛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受就是领纳在心,你跟他讲什么佛法,他能够完全领纳在心。

我自己在办佛学院,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你在上课的时候,你一下子就能够看出哪些人是刚来佛学院、哪些人是佛学院住很久。怎么知道呢?你看他上课的时候,两眼发直,呆滞无神,那两个眼睛就像是没有生命的感觉,他眼睛就瞪着你看,但是他的眼神呆滞无光。怎么回事?他也没办法,因为他内心当中被他的粗重妄想蒙蔽了。

所以很多人跟我说:教务主任,你那个课在佛堂一直讲一直讲,我第一年的时候都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啊,原来你是讲这件事情”。

为什么呢?这个是必经的过程,就是他没办法领受,就是他内心当中想要修学圣道、想要明白佛法、成就智慧,但是他心中心有千千结,他内心当中熏习很多的妄想缠住了,他内心跟佛法中间有一大层的妄想,这个就是你要熬得过去,拜忏、修福,这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过程。慢慢你会觉得妄想轻薄了,这个时候你那个明了心特别强,你看到事情的判断力、觉悟力那不得了,跟你刚出家就不一样。

所以一个成就禅定的人,他那个领受的心特别强,他对那种感觉,他也不一定是神通,他对事情就有一种特殊的直觉,这种的感觉特别强。他对于法义的领纳特别强,不但是能够领受,能够持,忆持不失,他不会事情过了动不动就忘东忘西的。第三个能够思惟观察,他不但是能够忆持不失,他对于世间上很多的事情道理,他能够作很深入、很微细的思惟观察,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总之,他内心当中能够成就一个清净的念力,就是明记不忘。“于久所作所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对于发生过很久的事情,他还是能够记忆,而且有善巧方便能够使令他人记忆,他能够假借语言文字把这个境界再演说一次,让对方也能够回忆。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瑜伽师地论》─

当我们能够具足前面禅定的因地跟果地,你就知道你过去生有禅定种性。

我们内心的相貌大方向有两种:一个是粗重性,一个是堪忍性。粗重性的相貌就是昏沉掉举,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打妄想停了就是打瞌睡,打瞌睡以后起来继续打妄想,你不能把妄想跟昏沉停下来。这就是说为什么你一生当中,你做了很多的定课、你持了几万遍的大悲咒,但是你的业障依旧如此的深重,其中的理由在这里,就是你内心当中没有堪忍心。

为什么有些人他坐在那个地方,他内心当中只持一遍大悲咒,大悲咒在他明了寂静的心中运转一次,就产生灭罪生善的功能?我整天做早晚课,我楞严咒也持那么多遍,好像业障还是很重?就是你没有努力的对治你的昏沉掉举,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你内心当中对于法义的领纳、受持、思惟的力量薄弱,就是吸收力薄弱,就像肠胃没有力量,吃很多东西没有把它消化。

我们可以看,诸位看看一个人的心思,看眼神最清楚、看眼神最清楚了,你看老年人就知道。你看一般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你看一个老和尚,有什么差别?一个老和尚他也是身体衰弱、也是坐轮椅,你看他的眼耳鼻舌身器官也是败坏到不得了的境界,也是衰老,你修习有什么好处呢?你看他的眼神,在家人色身败坏,两个眼神绝对是呆滞无光的,就是他这一个心性七八十年在尘劳中打滚,累积很多的妄想。

所以老人家干什么呢?回忆过去的妄想,整天就做这件事情。有人说“我年轻的时候我不想修行,年轻的时候修行多可惜,应该好好的享受,晚年再修行”,其实晚年没办法修行,因为你年轻的时候把心的妄想愈累愈厚,到老的时候你没办法修行了,你都活在过去的妄想,你怎么修行?跟你讲佛法你也听不进去了。

所以从理论上说“愈年轻修行愈占便宜”,因为你的思想单纯,你对治妄想事半功倍。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在生命当中创造一个寂静的力量来调伏我们的妄想。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你的妄想轻薄以后,你不管持大悲咒、念佛,每念一句佛号、每念一次大悲咒,产生的力量都很大。

我们看《讲义》第三十九页:

己五、障禅定度

庚一、不求教授戒

辛一、有违犯

壬一、染违犯

这个地方“障禅定度”有三科,先看庚一、不求教授戒,“不求教授戒”是约一个初学禅定的人来说的,我们先看有违犯的情况。有违犯分两科,先看壬一、染违犯,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能够为令心住,这个很难得,就是他厌恶散乱的境界,“我修学佛法修那么久都没有什么效果,就是妄想太重,我现在下定决心要把心中的妄想停下来”,他希望能够成就明了寂静的心性、希望成就禅定,有这样的意乐生起,而且他也采取了实际的行动欲定其心,他第一个善取所缘境的相貌,有一个所缘境,然后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以这样的专注来修习禅定。

但是“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就着一个初学禅定的人来说,他因为嫌恨瞧不起教授的师长;或者自恃高慢,或者觉得自己年纪长老、种性高贵、或者福报广大,看不起教授禅定的师长,而“不诣师所求取教授”,这样子就有所违越,是染违犯,犯到菩萨的戒。

壬二、非染违犯

懒惰懈怠而不请者,非染违犯。

你只是一时的懒惰懈怠,而暂时的不请教授,这个是轻的突吉罗罪。我们看开缘的情况: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遇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其师颠倒教授;若自多闻,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应教授:而不请者,无所违犯。

这当中有五种因缘:你自己有疾病;或者你身体虚弱;或者你知道这个师长的教授是颠倒的,这个师长根本不是在教禅定,他在教什么气功、修调身的方法,不是在修调伏心的方法,这个是颠倒教授;或者你自己有多闻的能力,你自己阅读禅定的书籍就能够生起禅定的正见;“若先已得所应教授”,你对禅定的法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不求请教授是“无违犯”。

我们在修布施跟持戒的时候心是粗重的,你去做义工、你去持戒,这个不一定要有谁教授你,你知道一个概念就可以去做了;但是禅定可不同,禅定是非常精致的一个修行方法,不容许有任何差错,说是“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要到山上去,你不是拿一把镰刀自己去开路就可以,不可以,你要问问过来人。

所以修习禅定,智者大师说你要“善知通塞”:你要知道修行禅定什么是通,什么是随顺禅定的因缘、什么可以做,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呢?可以做,做了帮助禅定;有些事情是塞,障碍禅定。而这些都是要求请教授、要有师承,不是说你找一个地方双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就可以修禅定,这很容易走火入魔。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初学者应该要求请教授。

庚二、不除五盖戒

辛一、别明贪欲盖

壬一、染违犯

前面是约着初学,这个是约着正修。正修的时候有烦恼生起,有贪欲、瞋恚、睡眠、掉举跟疑,这五种烦恼生起不加以对治就犯到这条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贪欲盖,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当这个菩萨他已经如法的求请教授,他也知道禅定要以什么为所缘境,而且慢慢的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强迫这念妄想的心专一的相续在所缘境上。但是问题来了,就是你一专注的时候你内心的烦恼就反弹,所以有时候我们打佛七愈打佛七烦恼愈重,就是这个地方会把烦恼先逼出来。生起什么烦恼呢?生起贪欲的烦恼,就是你修习禅定之前,曾经在色声香味触法五欲的境界,这些可爱的境界有一些可爱的经验,在修禅定的时候贪欲的境界现前,而且你忍受不舍,不断的攀缘回忆,不想去对治远离,这样子就犯到菩萨戒。

壬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猛利蔽抑心故,时时现行。

就是说你已经知道贪欲的过失,而且你经常用无常观跟不净观来对治,但是烦恼炽盛,过去一生熏习得太重,时时的现行,但是你已经具足惭愧也在努力对治,就暂时无违犯。佛陀是给你一些进步的空间。

辛二、例余四盖

如贪欲盖,如是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当知亦尔。

跟前面贪欲的情况一样,瞋心(前面的贪心是针对可爱的境界,这个是不如意的境界),就是你可能跟某一个人结恶因缘,所以禅定的时候就想起这件事来,“这个人真是对不起我,我对他这么好,他对我如此的无情”,这个是瞋恚。或者是惛沉睡眠。或者是掉举,对所缘境不寂静;恶作,恶作是追悔的意思,追悔就是后悔,后悔是不定心所。

本来我们平常应该多加忏悔,对于过失应该后悔,但是这个意思是说,你曾经做了错事,而你已经如法忏悔了,你就不要再去想了,你不应该修禅定的时候,你这件事情已经如法忏悔了,你又在那个地方不断的追悔,悔箭穿心,障碍你的禅定,这个地方是说修禅定的时候不要再去追悔它。第四个怀疑,对于所修的法门怀疑,这个都是障碍禅定,也都是结菩萨罪。

这个地方在正修的时候对治五盖,我们净土宗最容易犯到的就是这条戒,所有修净土宗的人都应该读读“不除五盖戒”。

我们净土宗的人有一个问题,就是欢喜念佛,不喜欢对治烦恼,真的是这样,这个是憨山大师说的,说:一般人说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是带烦恼的种子,不是带烦恼的现行。有些人他佛号念得很好,你去看他,他一整天佛号现前,但是他对于世间的贪欲、世间的情感比谁都重,完全不对。

就是说我佛号念我的、你烦恼走你的,咱们两个互不干扰(呵呵),互不侵犯,大家互不侵犯条约。这个地方会有什么问题?你平常可以互不侵犯,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有问题了。

憨山大师说:念佛人不对治烦恼,烦恼是熟境界、念佛是生疏的境界,你迟早有一天在临命终的时候,两个要翻底牌的,一定要真妄交锋的。你放纵烦恼,烦恼就不断的增长,佛号也增长,就像憨山大师说:佛号也增长、烦恼也增长,但是烦恼是熟境界,佛号是生疏的境界,终于在临命终的时候为烦恼所灭,你的佛号被烦恼吃掉了。

所以彻悟禅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这句话非常重要,你平常不能只是生善,你还要灭恶,就是你一定要在寂静的心中建立一个佛号,然后烦恼现起的时候你要记得提佛号,转念念佛,要用佛号来调伏烦恼,试试看。

你不能够说念佛的时候念佛,出来佛堂的时候就是你放逸的时候,放逸了又去念佛,你佛号跟烦恼完全是并行的,到临命终的时候两个就要接触了,那就是看谁厉害!那当然是烦恼厉害,因为烦恼是熟境界,无始劫来串习所成,佛号是今生才修习。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在修行的时候,除了建立你心中的所缘境,你要记着调伏烦恼,这个是重要的观念。

庚三、贪味静虑戒

辛一、染违犯

前面两条戒,第一个是初学、第二个是正修,第三个就是功德。功德生起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味静虑,于味静虑见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贪味静虑”,静虑是四禅八定。为什么在静虑中加一个味呢?因为四禅八定的明了心中有种种的三昧乐,就像滋味一样,有种种殊胜快乐的滋味。菩萨经过长时间的强迫自己专注,他终于把心中的妄想停下来,这个时候禅定的心现前,身心有殊胜的轻安乐,他对此轻安乐深深的爱着,而且对于这种三昧的快乐见为功德,认为“这个就是我究竟的归依处、这就是涅槃了,我已经大事已办了,不必再进步了”,生起这样的一种情况,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就是说禅定的心情虽然是有三昧乐,但是禅定毕竟是有为法,也就是说禅定虽然一时的一片太平,因为我内心当中明了寂静,但是你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都摄持在这个明了寂静的心中,一点都没有减少,就如石压草的情况,它不像用般若智慧破坏无明、断除烦恼的相貌,它是暂时的调伏,所以你以这样子来当究竟,就容易退失菩提心,不思进取。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就是你在对治当中暂时的现行,这个是无违犯。

这个地方的禅定主要是在培养我们心中的念力,我们心中明了的念力无始劫来被惛沈跟掉举所障碍,要把惛沈、掉举这两种障碍先排除,对我们修行佛法才有帮助。

我觉得修习禅定,当然平常定课很重要,但我个人觉得打佛七很重要,打佛七很重要,因为它相续时间长,而且有大众的威德力,打佛七更重要的就是在第四天里面。

其实打佛七,我们前三天没有人在念佛。没有人念佛在干什么呢?其实前三天都是在处理妄想,你在这个地方大部分都是妄想粗重,就是佛号现起、妄想也现起,在那边拉来拉去;到第四天的时候雨过天晴,所以第四天是最好用功的时候。有些人根性利,可能第二天就上路。我们佛学院一学期打一次佛七,大部分我看都是在第四天,第四天以后大家看起来就是一种寂静相现前,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就觉得“好像阿弥陀佛离你很接近的感觉”,不像以前念佛那么遥远。

这个时候你修止,佛号清楚的现前;修观,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都很自在、很灵活,所以打佛七的重点在四五六七。现在有些人提倡打佛三,其实很可惜,因为你好不容易把心静下来了,回去了!所以打佛七,诸位要把握第四天、第五天、第六、第七,那个时候你用功一天,你平常用一个月可能都还比不上。

我们打过佛七的人会有一种感觉,你感觉到原来你心中没有妄想是很轻松。我们以前总是觉得心中没有妄想就活不下去了,但是你打完佛七以后,你这个妄想就像把身体的重物放下来,你感到很轻松,你要修止也很轻松、修观也很自在。所以刚开始修行,如果我们今天有志于行菩萨道,当然如果你生命的规划,你只想追求人天福报,来生做个大国王、做大富长者,你就在佛法当中唱唱炉香赞、做做义工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对于你的生命,你想要调伏烦恼、要了生脱死,那成就内心的寂静就非常重要了。

佛法那个甚深法义的觉悟都不是在散乱中成就的,都是在寂静心中观察产生坚定的理解,发挥出灭恶生善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德资粮,禅定是为你下一度的般若波罗蜜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做一个前方便。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

(视频、音频都只是讲到这个地方。)

我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若曾经被他人损恼,由于害怕再被损恼,自己没有报复之心,但是却对他产生戒心,把自己隔离起来自我保护,避免与之接触或减少接触。请问法师,这样做是否违背“怀怨不舍戒”?

【师父答疑】:你为了要自我保护而避免跟他接触或减少接触,我想“怀怨不舍戒”的重点并不在接触不接触,而是你内心当中对他是不是还有瞋心没有化解,这是关键点。佛陀对一个菩萨的要求是:你内心当中遇到恶因缘发脾气,佛陀可以接受;但是事情过后你没有把心中的瞋心化解,那就犯菩萨戒,你不能相续不舍。因为你身为一个凡位的菩萨,心中自然是有所得,有所得,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在那个地方碰撞,一定会对立、一定会起瞋心。但是如果你对瞋心完全没有调伏力,事过境迁,这件事情在你的心中,你一想到就恨,那这个一定是伤害你的菩提心。所以它这个地方重点还不是说“你是不是把自己保护起来,或者有接触没有接触”,而是你心中对于人事还有没有怀瞋恨心,这是一个判断标准。

【学员提问】:面对逆境,因为自己无法解决人与人之间事情的困难,而且自己烦恼粗重,所以“希望自己平时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并且回向西方,等待有能力的时候再回来”,这样回向是否正确?是逃避现实吗?

【师父答疑】:你应该把它当做暂时的,暂时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我想我们在研究大乘法跟小乘法,诸位要知道它的判断。就是说小乘法也强调调伏烦恼、灭恶,大乘也强调调伏烦恼,这个地方差在哪里?大乘法有目标,他整个修学佛法有要追求无上菩提、有要广度众生的目标,他有一个理想目标;小乘法没有什么目标的,小乘学者就是整天吃饱饭,就观察世间是苦、无常、无我、是毕竟空的,然后就进入到空性,然后就大事已办。众生在苦恼当中,没有关系,佛法在人事间有没有流传下去,也跟我没有关系,就是漠不关心。

世间上有两种人是不好:第一种是恶人,恶人不好,创造很多问题;第二种是好人,但是漠不关心,这种人也不好,你漠不关心嘛!你可以暂时的不度化众生,但是你内心当中不能放弃你的目标、不能放弃对众生的关怀。你可以把这样的进度挪到往生净土以后,可以,每一人都有权力去规划自己的成佛之道。他愿意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所以他追求增上生,生生世世在人世间积功累德,那这种人容易退转;有些人愿意先到净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成就法身以后再来修福报,可以。

但是身为一个菩萨种性,你不能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对众生的度化,这是一个判定标准,而不在于你是不是度化众生。如果你度化众生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是为了个人的名利,那也是退失菩萨种性。所以如果你认为你成佛之道的规划,方便有多门,成佛之道不是只有一条路,你愿意先到净土去,然后到净土成就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以后,再来规划度众生的种种事业,那也可以,但是你现在一定要培养出对众生的悲悯,否则你就不能求生净土,因为净土法门是大乘善根界,你没有发菩提心,你就没有办法跟弥陀感应道交了,所以这一点要注意。

【学员提问】:烦恼数数现行会伤害菩提心,但是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请问法师“应如何看待自己粗重的烦恼”?

【师父答疑】:烦恼的现行不一定伤害菩提心,不一定,看什么烦恼。我们说过“瞋慢嫉”这三个是伤害菩提心。瞋心;慢心,高慢心,你在人群当中,你总是觉得你高高在上,你不屑跟别人往来;嫉妒心,看到别人有功德,你嫉妒别人;其实贪欲的烦恼是不障碍菩提心。有些烦恼像惛沉掉举,你喜欢打打瞌睡、打打妄想,这个都不障碍菩提心;但是瞋慢嫉是比较伤害菩提心的。那对治粗重烦恼,我认为初学者可以拜忏、持咒,持往生咒我倒觉得不错。念佛法门,如果老参你念佛念得相应、佛号念得很顺,你就继续的念下去;如果你刚开始佛号念得不够好,我建议你可以持持往生咒,不可思议,它的速度也刚好。

【学员提问】:法师曾经提到“禅定比忍辱更微细”,那修习禅定是否应先修止,而能够帮助忍辱?或者相辅相成?

【师父答疑】:当然是可以,不过禅定跟忍辱不一样。禅定它的所缘境是单一的所缘境,我们刚刚讲过了,你在一个所缘境能够明了寂静,只是单一的所缘境,可能是佛号、可能是大悲咒。这个忍辱的所缘境是多元的,忍辱是于诸境缘内心不动,禅定也是不动,所以忍辱是偏重在事相上历练。有些人禅定修得不错,他在佛堂当中一坐三四个小时,但是他从佛堂中出来,你讲话刺激激他,不得了,他生气了,他就是历练的太少,忍力薄弱。所以这两个也不一定要划等号,有些人忍力强,他心思散乱也可能;有些人禅定高,但是他对人事的境缘没有忍耐力,也是有可能。所以这两个不一定要划等号的。

0:00 / 0:00
瑜伽菩萨戒1
瑜伽菩萨戒2
瑜伽菩萨戒3
瑜伽菩萨戒4
瑜伽菩萨戒5
瑜伽菩萨戒6
瑜伽菩萨戒7
瑜伽菩萨戒8
瑜伽菩萨戒9
瑜伽菩萨戒10
瑜伽菩萨戒11
瑜伽菩萨戒12
瑜伽菩萨戒13
瑜伽菩萨戒14
瑜伽菩萨戒15
瑜伽菩萨戒16
瑜伽菩萨戒17
瑜伽菩萨戒18
瑜伽菩萨戒19
瑜伽菩萨戒20
瑜伽菩萨戒21
瑜伽菩萨戒22
瑜伽菩萨戒23
瑜伽菩萨戒24
瑜伽菩萨戒25
瑜伽菩萨戒26
瑜伽菩萨戒27
瑜伽菩萨戒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的戒律观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为什么要戒杀

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一切,没有比...

你闻过世界上最妙的香吗

有一天,尊者阿难请教佛祖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是...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从妄想中走出来

怎么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佛教词典】慧炬三昧

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兴发智慧之火炬...

【佛教词典】熏习

【熏习】 p1295 摄论一卷七页云: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临终提不起正念,阿弥陀佛能把我救走吗

问: 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息灭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

【推荐】教化猎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过去生转世为六牙白象...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