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七讲)

《瑜伽菩萨戒本》,绍安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四页,己三、障忍辱度。

在《法华经》上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法华经》上说:我们生命的差别因缘有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说是诸法,这个十法界的因果它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呢?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把每一个人的生命,把这些因缘所生法的力量都去掉,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回归到原点,我们会观察到:原来每一个人生命最初的原点是常自寂灭相,就是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清净本然、都是无有少法可得。

在整个清净本然的心中,我们怎么样能够成就佛道呢?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也就是说成佛并不是那么的神秘,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如何做到呢?就是你内心当中必须要累积圣道的功能,你就能够成就佛道。什么是圣道的功能呢?按照菩萨的戒法来说,这当中主要有三种功能: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具足观照力,就是你能够根据大乘的正见,对内心产生如实的观照,观照当然主要是观照我们一念的心性。

我们的内心的相貌,在大乘经论当中讲到主要有两个相貌:第一个是虚妄相,第二个是真实相。虚妄的心就是我们依止个人的私欲,我们随顺我们内心的无明,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所发动的业力,这样一种无明的心,会带给我们生命种种痛苦的果报;第二个、我们依止一个真实的心性,真实的心性就是所谓的真如,以一种无私的大悲心所发动的业力,就会招感种种安乐的果报。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经常的观照我们的内心是安住在虚妄心、或者真实心,这是我们要成就圣道的第一个功能,所谓的观照力。有了观照力以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发起所谓的誓愿力,内心当中要发一个愿,就是所谓的“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生起一个希望,建立你生命努力的目标,这个圣道当中的修学第二个就是誓愿力。

由前面观照跟誓愿力的成就,你这个时候就是安住在菩萨的戒体,在戒法当中就是安住在菩萨种性。有了这个观照跟誓愿的根本,第三个、我们应该发起所谓的行动力,把你内心观照跟誓愿的心情,以身口意三业如实的表达出来,这个就是行动力。到底是创造什么样的行动呢?也就是所谓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三大行动,就是在本戒法当中提到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三件事情是菩萨生生世世所必须修行的三大行动,所谓的断恶、修善、度众生。

换句话说,当我们内心当中已经具足了观照力、誓愿力、行动力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开始随顺于清净的佛道,这个就是整个菩萨戒的修学内涵。

在整个行动当中:所谓的摄律仪戒主要是指断恶,断除我们身口意的恶法,这一部分是共声闻来修学的;第二个是所谓的摄善法戒,修习一切波罗蜜的善法,这个是不共声闻修学,是菩萨独有的;第三个是摄众生戒,就是欲拔一切众生的痛苦,这一部分也是不共声闻修学。

我们这一科主要是讲到摄善法戒,要修学六度的善法,这当中讲到第三科“忍辱度”,如何来修习忍辱波罗蜜的善法,首先我们看忍辱的体性,看《补充讲表》第六页:

附表三─忍辱度

(一)忍辱自性

什么叫忍辱的自性呢?我们把《略论》的文念一遍:

耐他损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心正直住,于法善思胜解。彼相违品,谓瞋恚怯弱,不解不乐也。此中忍度圆满者,但是灭自忿等,心串习圆满,非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也。

─《菩提道次第略论》─

我们先把忍辱的体性作一个简单的说明,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什么是忍辱的体性呢?就是于诸境缘,内心不动 。就是一个菩萨遇到种种顺逆的境缘,他内心当中有一种功力,使令我们内心能够安忍不动,他有这种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安立做忍辱。内心不动,这样子跟禅定就有点类似了。

跟禅定有什么差别呢?龙树菩萨说:禅定跟忍辱是一种粗细的不同,忍辱的不动是比较粗浅的,它的不动是比较粗的;禅定的不动是比较精致的,比较精细,有这样的差别。

这个地方说忍辱的体性是“于诸境缘,内心不动”,到底是什么境缘呢?在《略论》当中讲到三个境缘:

第一个“耐他损害”,这个是遇到一个人,一个有明了性有情众生的损害,我们在整个菩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一些非理的众生来损害我们,这种事情我们应该要忍耐,不能起瞋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及自生苦而能安受”,前面的忍受是针对有情众生,这个地方的苦是针对外在的事缘,比如说我们在修行佛道的时候,寒冷、炎热、饥饿,乃至于身体种种的病痛,我们对于这样一种障道的因缘,内心没有怯懦退缩的心情,这样就是忍辱,对于事情因缘的障道而能够安忍;

第三个“心正直住,于法善思胜解”,内心当中能够如实的安住在佛法的义理当中,对佛法的义理能够产生所谓的善思胜解,善思胜解就是一种随顺好乐。这个地方忍的所缘境是一种大乘佛法的道理,大乘佛法的道理对诸法实相描述是“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这样子一种不可思议的中道实相,菩萨对于这样一种甚深法义能够随顺好乐,安忍不动。

这个就是所谓的“于诸境缘”,等于是有三种境缘:第一个是人,第二个是事情,第三个是佛法。“彼相违品,谓瞋恚怯弱,不解不乐也。”跟忍辱相违背的就是对众生的瞋恚、对事情承当的怯弱,对大乘法义的不解不好乐。此中忍辱的圆满,是就着我们在遇到种种境缘刺激的时候,能够消灭自己的瞋心,对于这样一种消灭瞋心的观照跟调伏的力量,我们内心当中数数的修习,使令这种观照力跟调伏力一次一次的增长广大乃至圆满,而安立做忍辱的;不是说要等待一切恶劣的有情都离开暴恶、一切障道因缘都不来干扰菩萨内心才安忍,不是这个意思的。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的因缘,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加强自己的观照跟调伏。在《入菩萨行论》上说:“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生长的环境不是一个净土,是一个秽土,在这个秽土当中恶有情如空,性情暴恶的有情就像虚空一样的充满人世间,依我们的力量不可能一一的去降伏,不能尽降伏。

菩萨在这样一种恶劣的环境当中如何自处呢?这当中讲出一个方法,“唯摧此恚心,如破一切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加强自己的观照力跟调伏力,来调伏我们这一个扰动的心识,这样子就能够消灭一切敌人。就是你内心能够忍辱,你就没有敌人,不是外在的敌人消失了才没有敌人。这个地方是简要的把忍辱的体性先作一个说明。

(二)忍辱差别

先看问:

问曰: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什么是菩萨成就忍辱的一种相貌呢?看回答:

谓诸菩萨,性于他所遭不饶益:无恚害心,亦不反报;若他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恨,不久怀怨。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瑜伽师地论》─

一个菩萨在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有时候遭遇到顺境,有时候遭遇到逆境,就是不随顺我们心意的境界,我们内心是这样的希望,但是这个境界跟我们的希望相违背,当这个不饶益的境界去刺激我们内心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当中有两个相貌:第一个“无恚害心,亦不反报。”如果今天是一个深位菩萨,就是加行位的菩萨,加行位的菩萨他长时间的修学,内心当中有坚固的观照力跟调伏力,所以不饶益的境界刺激这个菩萨的时候,他内心当中能够生起一个般若波罗蜜的观照,能够在这些人事的障道因缘当中观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是在整个人事的障道因缘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其实我们一个人会起瞋恨心就是有对立,我相、人相的对立,就是在各式各样因缘当中,你自己捏造一个、假想一个自我,你也假想别人是一个他,你认为我跟他之间对立起来。

当然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所以般若波罗蜜其实就是把相貌还原,其实我们自己捏造的自我意识是不存在的,其实这个生命就是一个因缘法,这件事情是过去的因缘业力出现了,如此而已。

所以深位菩萨他对于般若智慧观照特别的深厚,所以他对这种不饶益的境界,不会产生我相、人相的对立,也就没有瞋心可得,他也不会对这个事情产生报复,这个是深位菩萨的可贵。

对一个资粮位浅位的菩萨,“若他谏谢,速能纳受”,资粮位的菩萨他的特色就是观照力、调伏力薄弱,他主要仰仗信心积集一点善业,对三宝有一点真实的信心,这个信心的支持使令他发起了菩提心,他对自我意识的执着非常坚固,人世间一接触的时候,他就会造成种种假想的对立,我相、人相的对立,他自然就会生起瞋心了。

但是身为一个菩萨起码的条件,这个地方讲出一个最低的标准,说一个凡位菩萨发起瞋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他谏谢,速能纳受”,就是说当对方已经如法忏悔的时候,你就要使令自己的瞋心调伏下来,也就是说你这个瞋心不能太粗猛,要淡薄,你内心当中要多少有一些观照跟调伏的力量,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出一个菩萨忍辱最低的限度,如果他已经向你谏谢了,不管他做了再大的错事,你要马上能够接受、马上调伏你的瞋心。

这以下作一个总结,总之菩萨对于这种不饶益的境界,内心“终不结恨,不久怀怨”。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在面对不饶益境界有两种相貌:一个是埋怨,一个是怨恨。不久怀怨,就是说一个浅位菩萨内心是有所得的,对自我意识的执着也是非常坚固,所以遇到不饶益的境界内心埋怨几句,这个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不能够把这个埋怨的力量转成一种怨恨,不能结成一种怨恨。

就是说我们无量劫在生命中打滚那么久了,跟很多人结了善缘、也跟很多人结了恶因缘:恶因缘一接触的时候,内心当中自然会产生怨、埋怨;但是你身为一个菩萨,你到了佛堂做定课的时候,经过你在佛堂里面的修止修观以后,你一定要产生一种观照跟调伏的力量,把你刚刚不平等的心情调伏下来,不能够让埋怨在你心中不断的累积、增长广大而结成一种恨,不可以这样子,这样子你就伤害你的菩提心。

所以这个地方《瑜伽师地论》说不久怀怨,你这个怨的时间不能太久,绝对不能让这个怨结成恨。当然不能结成恨,那就是自己要有修行的道力。“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前面所说的就是一个菩萨忍辱的一个相貌。

在《智度论》 上龙树菩萨说:佛陀讲六度修学,为什么讲完布施跟持戒以后要讲忍辱?龙树菩萨先作一个譬喻说:譬如一个贫穷的人家,他刚开始要先追求珍宝,有了珍宝以后,他必须建立一个仓库来保存珍宝,使令珍宝不会被贼所偷去、不会流失掉。

我们修学六波罗蜜亦复如是,我们透过前面布施、持戒善业的造作,内心积集很多福德的资粮,这样善业的福德资粮如果没有忍辱的保护,布施、持戒的善业就很容易退失。

如果我们今天把布施持戒形容做珍宝,忍辱就扮演一个仓库的角色,它能够使令你已经成就布施、持戒的善业不会退失掉,它就扮演这个角色,你就知道忍辱的重要性,它能够使令你在逆境现前的时候“于诸境缘,安忍不动”,能使令你不动。好,我们看《讲义》,第三十四页:

己三、障忍辱度

庚一、瞋打报复戒

前面是把忍辱的体性跟相貌作一个扼要的说明;这以下有四条戒,这四条戒主要是在对治瞋心,佛陀这样一种对治瞋心是安排四条戒,等于是由粗而细,瞋心的相貌是由粗到细,要我们次第的对治。先看第一条戒“瞋打报复戒”,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骂报骂,他瞋报瞋,他打报打,他弄报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众生以粗恶的言词来骂这个菩萨,等于是口业,他骂就是众生以粗恶的言词来骂菩萨,菩萨也以粗恶的言词回报回去、回骂回去,这是第一个犯戒的相貌。

第二个“他瞋报瞋”,这个众生对菩萨释放一种瞋心,当然人跟人之间两个心接触的时候,你对他释放瞋心,他一定会感觉得到,菩萨就以瞋心回报,好,你不跟我讲话,我也不跟你讲话,彼此以瞋心来回报对方,这个是意业。

身业,“他打报打,他弄报弄”:众生以种种的方便来打菩萨,菩萨也是以打来回报;或者是戏弄,众生以种种的方法来戏弄菩萨,菩萨也戏弄回去。总之这个意思就是以瞋心所表现的身口意三业,这样子这三个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条戒没有开缘的情况,没有开缘的意思就是说,在我们的菩萨道当中,佛陀不允许我们给瞋心安立任何理由,就是说瞋心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的。当然这一条戒讲得很简要,诸位如果对照《梵网菩萨戒》,它讲得详细。

什么叫瞋心没有理由?它说:乃至于对方杀死你的国王,乃至于对方杀死你的父母亲,这种不共戴天之仇,菩萨都没有理由对众生起瞋心。

也就是说菩萨在整个生命的流转当中,遇到恶因缘,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调伏自己,佛陀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你要用种种的观照跟调伏的力量来调伏你的瞋心。当然瞋心的意思不是强忍,强忍也不会持久。应该怎么观照呢?

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当中讲出三个方法观照,引导我们去观照来调伏瞋心:

第一个、随缘消旧业想。我们今天遇到不如意的境界现前,我们要思惟:这件事情是在我们内心当中原本就有的罪业,有这种杀盗淫妄的罪业,有这个罪业,我现在修习种种的善法,就把这个罪业逼出来,使令重报轻受。换句话说,今天如果没有遇到不饶益的境界,这个罪业隐藏在我们的心中,它成熟的时候会使令我们到三恶道受种种的痛苦。所以我们修习善法本来应该被别人尊重,结果反而被别人轻视毁谤,表示这个是一种重报轻受的相貌,我们应该感到欢喜。也就是说,如果今天没有这种恶逆的因缘,那你还要因为这个罪业受更多的痛苦,乃至于你要到佛堂当中拜更多的《八十八佛》,因为有这个恶因缘的出现,它一次把这个罪业消灭。所以这第一个观照点是从业果上观照,这个是在消我的业障。

第二个、当善知识想。在我们的修行过程当中,会有一些顺境、会有一些逆境,当然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喜欢顺境、不喜欢逆境,但是如果我们心平气和的去观察这个因缘:其实顺境对我们帮助不大,顺境时我们就是悠悠泛泛,不思进取;但是反而逆境对我们往往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就是说我们平常所修的空观道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当然我们在顺境的时候、在佛堂当中也会修空观,但是逆境刺激的时候,你修那个空观的力量会更大。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我们再讲一讲。我们平常人事间没有对立的时候,你心平气和在佛堂当中,把冷气打开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你修这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没有什么多大感觉,因为你没有实际的因缘来跟你假想。但是逆境现前,什么叫逆境?一定是有两个东西,两个法相碰撞才有逆境,一个碗敲不响,这个时候你一定有一个假想的敌人,可能是一件事情,但是多分来说都是人,事情的障缘少。

我们在遇到境缘的时候,我们凡夫的心很容易在因缘所生法当中捏造一个自我,然后捏造一个我相、一个法相,人跟人之间对立,然后你开始打妄想,愈打愈严重。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佛陀告诉我们:你把那个自我意识拿掉,把我们自己捏造的那个自我意识拿掉。其实生命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说:什么叫做把自我意识拿掉?他讲出一个意境,诸位可以参考一下,他说:“狂花乱舞,空体依然。”狂花当然就是讲虚空中的花,虚空中本来没有花的,那是一种虚妄相,当然这个虚妄相会出现一定有它的因缘,就是我们的罪业,现在恶逆的因缘当中,在我们内心当中出现像“狂花乱舞”,但是我们保持“空体依然”,你不要在这个因缘当中捏造一个自我在里面活动,它就是一个“狂花乱舞”。

就是说我们过去的罪业现在该让它出现就让它出现,你就安安静静的走过去、通过去就好,不要在那个地方自己又捏造一个自我意识出来,这样子你又会产生对立,很可能又会造作另一层的业力,你这个生命的业障什么时候结束?由过去的罪业创造现在恶逆的果报,你依止这个恶逆的果报又创造一个罪业,业障什么时候可以了呢?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在恶逆的因缘当中,往往会刺激我们去观照我空、法空的智慧,而这样我空、法空的智慧跟我们在顺境时候的观照相比,力量又特别大,这样子讲这个恶逆的因缘刚好扮演一种善知识的角色,它是我们进步的一个动力,所以第二个观照是对空性的观照。

第三个、代众生受苦想,这个是对大悲心的观照。我们一般的生死凡夫遇到恶逆的因缘,因为我们个人有私欲,我们可能为了追求名追求利,别人也追求名追求利,人跟人之间利益产生冲突你就起瞋心,这件事我就不提了,这件事情是他自己要追求的。但是菩萨的逆境往往是为了要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的时候,这个时候众生的共业,他就有恶因缘出现,这个时候菩萨应该要思惟:我今天这样子的作法是为了要利益有情的缘故,我应该去承当这个恶因缘。

这样子的观想,念念之间就增长自己的大悲心,这个时候菩萨忆念自己的菩提本愿,你自己心甘情愿,你当初就发愿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现在你在度化众生的时候造成了这样的业障,这个时候你应该要心甘情愿的忍受,当然这个忍受因为内心当中有慈悲的观照,所以这个力量就加持在你的大悲心身上。所以说面对恶逆的因缘,如果我们能够适当的观照疏导,它在我们生命当中刚好扮演一种使令我们对业果、对空性、对大悲心的一个增上力量,这就是所谓观照的力量。

我们说“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经常这样想:在三界流转当中到底什么是我们要去追求的?讲一句白话就是,三界当中什么是虚妄的、什么是真实的?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你要能不颠倒。你一个人,你既然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你一定会知道金钱不是你的归依处,那是无常败坏的,你有钱你不一定快乐;眷属也不是归依处、你的声名地位都不是归依处。在三界当中我们求什么呢?无非就是求得增长内心的观照跟调伏,而这个观照跟调伏,恶逆的因缘对我们有帮助的作用,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事情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就是我们如何去面对。

庚二、不行悔谢戒

辛一、明犯相

壬一、染违犯

这当中分两科,先看辛一、明犯相,说明犯戒的相貌,犯相当中先看壬一、染违犯,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净戒律仪的菩萨,这以下有两种情况出现,使令众生对菩萨产生了嫌恨心。什么情况呢?

第一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就是菩萨对其他的有情众生有所侵犯,可能是故意的侵犯、也可能不是故意的侵犯,所以众生对菩萨有嫌恨心,这是第一个,菩萨真实去侵犯有情;

第二个“或自不为彼疑侵犯”,菩萨本身没有去侵犯他,但是对方怀疑是菩萨去侵犯他,被怀疑了,总之众生已经对菩萨产生嫌恨心。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对于这件事情是怎么处理呢?“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一个菩萨他内心当中怀着嫌恨心,他根本就瞧不起对方,你对我有所嫌恨,那是你家的事情,不管你。

或者是“由慢所执”,这个菩萨仗势自己的种性高贵、福报广大,对于对方这样的嫌恨,不加以如理的去忏谢,而生起一种轻视弃舍之心。这样子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样子就犯到菩萨的戒法。

壬二、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谢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对于众生对我们嫌恨心的生起,菩萨虽然没有以如理的处理方式去忏谢、去化解,但是他内心当中不是因为嫌恨心或者是高慢心,是一时的懒惰懈怠,懒得去忏谢、去化解这个恶因缘,这样子也是犯到菩萨戒,但是因为不是依止烦恼,是一时的懒惰懈怠,所以是轻的突吉罗罪。

这意思就是说菩萨的根本精神在不损恼有情,就是说我们希望有情众生的苦恼不能因为菩萨而引起,现在这个众生对菩萨有所嫌恨,菩萨就应该要主动的去化解这个恶因缘。

比如说我们今天坐高速巴士,高速巴士在高速公路行驶的时候突然间紧急煞车,有一个行李包从上面掉下来打到隔壁的邻座,隔壁邻座就对我们起瞋心,他以为这个行李箱是我们的。

这怎么办呢?当然我们不理不睬,他就会继续生气下去了。但是菩萨不能这样做,你应该先向他道歉解释:对不起,打到你,这不是我的东西。

就是说你明明知道他起瞋心,而且这个瞋心的因缘是对着你来的,菩萨应该先忏谢,然后再加以解释,使令众生因为菩萨引生的瞋恨心,一定要使令他化解下去,是这个意思。

0:00 / 0:00
瑜伽菩萨戒1
瑜伽菩萨戒2
瑜伽菩萨戒3
瑜伽菩萨戒4
瑜伽菩萨戒5
瑜伽菩萨戒6
瑜伽菩萨戒7
瑜伽菩萨戒8
瑜伽菩萨戒9
瑜伽菩萨戒10
瑜伽菩萨戒11
瑜伽菩萨戒12
瑜伽菩萨戒13
瑜伽菩萨戒14
瑜伽菩萨戒15
瑜伽菩萨戒16
瑜伽菩萨戒17
瑜伽菩萨戒18
瑜伽菩萨戒19
瑜伽菩萨戒20
瑜伽菩萨戒21
瑜伽菩萨戒22
瑜伽菩萨戒23
瑜伽菩萨戒24
瑜伽菩萨戒25
瑜伽菩萨戒26
瑜伽菩萨戒27
瑜伽菩萨戒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的戒律观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为什么要戒杀

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一切,没有比...

你闻过世界上最妙的香吗

有一天,尊者阿难请教佛祖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是...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从妄想中走出来

怎么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佛教词典】慧炬三昧

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兴发智慧之火炬...

【佛教词典】熏习

【熏习】 p1295 摄论一卷七页云: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临终提不起正念,阿弥陀佛能把我救走吗

问: 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息灭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

【推荐】教化猎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过去生转世为六牙白象...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