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三讲)

《瑜伽菩萨戒本》,绍安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四页,辛二、性罪中不共。

这一大科是讲到障持戒度。持戒的体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增上惭愧,就是说我们透过对业果道理的深入思惟,我们真实的相信“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基于这样的一种信心,我们内心当中就会很强烈的去诃责排斥罪业,我们也同时会很强烈的去赞叹好乐善法,也就是说当我们内心当中真实的开始“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这样一种增上惭愧功能生起的时候,我们安立你是安住在持戒种性。

持戒种性在《瑜伽师地论》当中提出两个内涵:增上惭愧从自利的角度,它就是一种“虽作恶业,速疾能悔”。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偶尔也会有一些身口意的过失出现,但是因为增上惭愧的缘故,我们会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马上能够忏悔改过,这个是从自利角度我们会产生一种调伏力。第二个从利他的角度,就是“于诸有情不极损恼”,就是说我们不但是能够自我调伏,我们还能够善巧方便的教化众生,使令众生也能够防非止恶,这就是一种善巧方便的摄受力。

所以持戒种性在大乘的角度,自利的成分就表现出一种内心的调伏,从利他的角度就是对众生的摄受,这个都是属于安住持戒种性。这一科的“障持戒度”总共是有七小科,前面一科是属于与声闻共学戒,就是说佛陀在声闻戒里面,有关将护他故所制定的遮戒,佛陀为了保护众生的善根,在声闻戒里面制定声闻人美好的威仪,使令众生“未生信心者令生信心,已生信心者令增长”,所谓的护世讥嫌戒这一部分,菩萨必须要跟声闻人共学,这是前面一科的内涵。

第二科是“与声闻不共学戒”,这部分分两科,第一个是“遮罪中的不共”,就是菩萨有利益众生的因缘,在衣钵乃至于珍宝这一部分不应该跟声闻共学,因为声闻人内心当中安立在出离心,所以他对事情的看法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等于是少管闲事;菩萨安住在菩提心,应该是要广设方便,所以应该要在利他的因缘当中,积集衣钵财物来做利他的事业之用,所以这一点上是不共声闻来修学的。

辛二、性罪中不共

壬一、总明不共因缘

现在是讲到“与声闻不共学戒”当中的第二科性罪中的不共。性罪指的是杀盗淫妄的事情,杀盗淫妄为什么叫性罪呢?因为它的体性就是恶法,不必等待佛陀的制戒,它的体性就是恶法,所以叫性罪。在这个地方,有些是不共声闻来修学的,也就是说在菩萨戒的特殊因缘当中是有所开缘的,这当中我们分成两科,先看壬一、总明不共因缘,先说明为什么在这种情况是不共学,说明它的因缘跟理由。好,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一个安住在净戒律仪的菩萨,等于是他安住在菩萨种性,内心当中具足了菩提心跟正知见,这当中开缘的理由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从他内心的意乐来说,意乐方面他有善权方便跟为利他故。先说明为利他故,就是说他之所以会去开缘作杀盗淫妄,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而不是为了放纵、或者是满足个人的私欲,所以他的动机必须完全是为了利益有情的缘故,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善权方便,前面的为利他故是一个慈悲,善权方便是依止智慧,你在整个事件当中,必须透过很冷静的一种智慧观察,观察事情的因缘。换句话说,你事实上是别无选择,除了这样子做以外没办法利益众生,这个众生的因缘只有因为这样而得度了。虽然我们今天为了利他,但是也决定不能为了一时的冲动,所以佛陀在制这一条戒的时候特别的说明,你不但是为利他故,你还必须安住在善权方便,你在整个事情的因缘、众生的因缘,是透过一种很冷静的观察,而在这当中你几乎是别无选择。透过你智慧跟慈悲内心的意乐以后,下面还有另外一个条件叫外在的情况。什么样的情况呢?

“于诸性罪少分现行”,这是讲到外在的境缘,这种性罪指的是杀盗淫妄的身口七支,这当中有所谓的少分现行,什么叫少分现行呢?蕅益大师解释说:是在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之下偶一为之的。换句话说,这种性罪的开缘不是普遍的常法,是在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出现下,这当中有利益众生的因缘,菩萨依止智慧慈悲的缘故而作杀盗淫妄。所以这个地方的少分现行,是偶一为之的特殊情况,在这样一种内心的意乐,依止善权方便,为利他故,在外在的境缘有少分现行的情况现前,这样的因缘具足之下,菩萨去造这种所谓的杀盗淫妄的身口七支,于菩萨戒不但是无所违犯,而且生多功德。

这个地方开缘的条件,所谓的善权方便,为利他故,古德的解释有三种差别,这个地方提供给大家作参考。第一种说法、道宣律祖认为:身口七支的性罪开缘,只通于法身以上的菩萨、初地菩萨,法身菩萨证得我空法空的真理,他所作的一切都是清净的方便,所以道宣律祖认为“性罪的开缘只限制于初地以上的菩萨”。

第二种说法、法藏大师说:只要是安住在我空真理的初住菩萨,他证得我空,一个人没有我、没有自我意识,他就没有烦恼、没有私欲了,他就能够真实的做出利益众生的事,所以法藏大师认为“证得我空的初住以上的菩萨也就可以了”,这个是第二个说法。

第三种说法、蕅益大师认为“这样的一种情况是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蕅益大师说:虽然他是个凡夫,但是他内心当中依止着善权方便,为利他故,而且在一种特殊的境况之下有少分现行,这样也是可以列入开缘。不过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特别强调:就是说这种情况不是我们主动去追求的,而是境缘现前了,菩萨依止善权方便,为利他故的一种惭愧心,偶一为之,但是不做功德之想,完全是以惭愧心来做这个事,这样子于菩萨戒是无所违犯,而且生多功德。

这个地方为什么是无所违犯而生多功德呢?这个地方就谈到所谓的业,业的一个问题了,对业性的判断。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讲到这个业有三种的内涵:第一个是意乐,第二个是加行,第三个是究竟。这种所谓杀盗淫妄的开缘,他的意乐是清净的,因为他内心当中安住在善权方便,为利他故,是一种悲智双运的菩提心,所以意乐是清净。但是他加行是染污,你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染污的行为,所以为什么有的祖师会判得比较严格,因为他的加行是染污。蕅益大师比较强调“因为他意乐是清净”依止意乐的清净,换句话说他这样子做事实上增长他的菩提心,菩提心当然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他菩提心增长以后,对他成佛的速度是加快的,所以叫做生多功德,因为一切功德的根本在菩提心。

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加行上有所过失、在枝叶上有所过失,但是在根本上他依止菩提心,所以他的功德超过他的过失,对他的成佛速度是有加速的作用,所以叫做生多功德。这个地方是先说明开缘的理由跟开缘的条件,必须是善权方便,为利他故,而且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偶一为之。到底是在什么特殊的情况才能偶一为之呢?以下的第二科就正式的来说明:

壬二、别明不共戒相

癸一、杀生

子一、明杀生境

说明在身口七支当中,是在什么样的境缘之下才能开缘,这当中有七科,先看癸一、杀生。杀生的意思就是断绝有情众生的生命,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把这个有情众生的生命断绝了,就叫杀生。这当中有三科,先看子一、明杀生境界,就是所谓的少分现行,这种少分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这个地方说明杀生的情况,我们看戒文:

谓如菩萨见恶劫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

这一段是说明杀生的一种特殊境缘。比如说菩萨亲眼看到一个恶劫贼,内心特别暴恶,而且是无惭无愧。这个恶劫贼,当然我们用一般的道理要劝谏他是不可能的,他不能以正常的道理来加以劝谏改过。

这个恶劫贼他为了贪求财物的缘故,准备要做以下的三件事情:第一个“欲杀多生”,他准备要去杀害很多的众生,比如说恐怖分子要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安置什么炸药等等,他为了要得到这种财物,他准备要杀害很多很多的众生,很多众生可能因此而牺牲死亡,这是第一种境缘;第二个“或复杀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声闻、独觉、菩萨是三乘的圣人,就是说整个佛法的住持是有赖三乘圣人的住世,才能够使令佛法的光明代代的相传,所以这三种人的死亡会影响正法的住世,这是第二个,他有意要伤害三乘的圣人;第三个“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这个盗贼想要造很多的无间业,无间业有五种,就是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乃至于破和合僧。

无间地狱的果报我们解释一下。无间在佛法的意思有五种的意思:

第一个是趣果无间,趣果果报,就是说造无间业的罪人,他临命终的时候,前一刹那死亡的时候,下一刹那马上受生,他没有经过中阴身,所以要超度是不可能,罪业太重了,所以他去得果报的时候是没有间断的;第二个是受苦无间,一般的地狱罪人在受苦的时候是局部的,可能是头部、或者脚部,无间地狱的罪人在受苦的时候,是从头至脚、从脚至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幸免,受苦无间;第三个是时间无间,他受苦的时间是没有休息的,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刹那都必须要承受痛苦的果报,所以叫做时间无间。

第四个是寿命无间,他在无间地狱当中,他的寿命是随死随生,比如说罪人被丢到油锅里面去炸,炸到肉都干掉了、死亡了、剩下骨头,这个时候春风吹又生,一阵春风吹过来,他那个骨头又长出肉、又活起来,活起来以后又继续炸,所以他的整个寿命是没有间断的;第五个是身形无间,身形无间就是说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这个无间地狱的罪人,他自己感觉到所有的刑具都是在对他施设,比如说他同时感觉到他是在刀山、而且同时在油锅、同时在拔舌地狱,所有的刑具都是对他在施设。

换句话说,菩萨等于是看到众生的颠倒,他要去造很大的罪业,这就是这里所说的杀生的境界现前。

子二、明无染心

这个时候菩萨的内心是依止什么样的意乐?前面是讲外在境缘,这个地方是讲菩萨内心是怎么思惟这件事情,我们看戒文:

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

这个时候菩萨见到前面的三种境缘现前,他内心当中就深入的思惟,思惟当中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这表示菩萨的智慧,他善权方便的因缘观现前,菩萨这个时候是依止很冷静的智慧观察,菩萨想:我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去断绝他的生命,这样子我可能就造了罪业了,我必须要受堕到那落迦这个地狱的果报;或者我第二个选择,我就如其不断,我就少管闲事,这个时候对方的无间业即将成就,当来要受无间地狱广大的苦恼。

所以这个菩萨他这个时候不是依止冲动,他很冷静的观察,他现在有两个选择,这两个当中都有些差别的因缘,这是第一个他去思惟因缘的智慧。第二个、他生起了大悲心,“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这个菩萨因地当中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大悲心就触动了他的心,他想:我宁可在这个众生还没有造无间业之前把他给杀死,我来堕入到地狱,也不要使令众生堕入无间地狱受苦。他内心当中有一种“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的大悲心现前。到这个地方是说明菩萨对于这种境缘的一种思惟观察。

以下的第二段是说明菩萨所采取的行动。“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菩萨依止智慧跟大悲的意乐去思惟对暴恶的盗贼,他怎么知道这个盗贼要去做罪业的事呢?或者是以善心,善心就是菩萨的智慧、他的一些经验,他观察到这个盗贼要做这个事;或者是无记心,无记心 就是禅定的心中所引生的他心通,禅定当然是无记的,他或者是在禅定当中知道这件事。总之他知道以后,为了要当来故,为了要减免众生当来的痛苦,他以深生的惭愧心,不做功德之想、不以高慢心,以怜愍心而断彼命,换句话说,菩萨虽然造这件事情,他是一种自我牺牲。但是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很强调:菩萨做利益众生的事,他是以惭愧心,不能够以高慢心、或者做功德之想。

也就是说菩萨深自惭愧,因为他没有其它的方法来度化他了,他根本就别无选择,这个人马上就要造无间地狱的罪业了,以惭愧心来断绝他的生命。这个是讲到菩萨对于这样一种杀生境缘现前以后,他内心的思惟跟他所采取的行动。看看他造了这件事情以后,他有什么果报:

子三、明无过

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由于前面的因缘,这个菩萨以惭愧心、怜悯心来断绝众生的生命,因为他内心依止的是清净的意乐,所以他没有过失,因为他这个地方念念之间增长菩提心,所以生多功德,所以他不但是没有过失,反而是增长了菩提心。

这个地方我们也简单的作一个说明。从这一条戒我们可以看出声闻戒法跟菩萨戒法对整个生命的态度是不同的:声闻戒法基本上的根本在出离心,所以他的内心是安住在无诤三昧,无诤,他要求对众生不损恼,但是他不主动积极的去帮助众生,也就是说他安住在少事少业少方便住;菩萨的精神是菩提心,所以他的整个生命是为诸众生不请友,他是主动的观察因缘去摄受众生。

比如说《法华经》有一品叫〈常不轻菩萨品〉,讲到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行菩萨道的一件事,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做常不轻菩萨,他好乐礼拜、礼敬十方诸佛,但是他礼拜不是在佛堂礼拜,他跑到都市人群众多的地方,他看到众生就拜下去,拜下去他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就是说每一个众生打妄想的心中,他的本性就是佛性,把大乘不二法门、真妄不二的法门开展出来。这当中有些人的反应就非常的欢喜,感到常不轻菩萨善巧方便,透过礼拜让众生能够回光返照自己的佛性,对常不轻菩萨生感恩心,得到受用。但是有些众生对于这样的举动起瞋心,他说“我不必你这样子虚妄的授记”,甚至于有些人瞋心太厉害,就拿棒子、拿石头打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被打了以后就跑,跑的时候还回过头来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这样子的因缘就产生两个情况:有些人赞叹常不轻菩萨,生天了;有些人毁谤伤害常不轻菩萨,因为这个的罪业到三恶道去了。但是诸位要知道顺逆皆方便,在三界流转当中,佛法不怕恶因缘,就怕你跟三宝完全没有缘,因为恶因缘也是缘,恶因缘这个缘是先受痛苦的果报,但是他能够得到得度的因缘。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佛陀就说:与会的大众有很多都是因为在常不轻菩萨那个因缘之下而得度:有些人生天了,生完天以后来到人间,遇到《法华经》;有些人到三恶道了,三恶道罪业受完以后,又遇到《法华经》。

所以这一段经文,智者大师在批注的时候特别强调说: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有时候会给众生一些暂时的痛苦,但是菩萨着眼点在给众生究竟的安乐。就是说这个众生明明要造五无间地狱的罪业了,这菩萨你看得很清楚、别无选择,任何方法不能改变他,虽然断绝他的生命是给他暂时的痛苦,但是却因为这样带给他究竟的安乐。所以这一点上,在声闻戒法就是有些不共的地方。

也就是说,因为声闻人对生命的规划跟菩萨对生命的规划有所不同,所以他们自然就采取不同的行动。这个地方是讲到杀生不共的戒相。

癸二、不与取

子一、废黜其位

不与取的意思就是主人没有给与,而我们方便夺取,主人不给与而方便夺取叫不与取。不与取的戒相有三条,先看子一、废黜其位。好,我们看戒文: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现在是看盗戒的境缘现前,菩萨见到有增上,增上指的是地位尊贵的国王;或者是增上宰官,握有权力的这些辅相大臣,辅相大臣就增上宰官。不管是国王、或者是大臣,他的内心是一种上品的暴恶,他的内心可以说是无惭无愧、烦恼炽盛。“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这种国王跟大臣当然握有很大的权力,但是他们却对有情专行逼恼,专行逼恼就是说他滥用职权来逼迫恼害众生,换句话说,众生在国王跟大臣的统治之下,受到很多很多身心的痛苦,这个是讲到少分现行盗戒的境缘现前。

我们看菩萨对这件事情他会生起什么样的思惟?“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菩萨见已,这个地方的见已应该也包括了一种思惟,也就是说菩萨作一些智能的因缘观,他知道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使令大臣跟国王改变、悔过,所以菩萨起怜愍心。怜愍心包括两种:第一个、他对国王、大臣的怜愍,国王、大臣造的罪业;第二个、他对于被逼恼的众生也生怜愍。

所以他生起要利益安乐众生意乐的一种动机。这个地方是说明他内心的思惟,以下看他采取的行动。“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菩萨随顺他能力的范围:对国王跟大臣若废,废就是罢免他的职权,把他的职权罢免;或者是黜,黜就是驱逐出境,重新选出一个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来担当。这等于是发动政变的意思。这样子的行为,“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这样子的行为对菩萨戒是无所违犯的,因为他的意乐清净,而且增长他的菩提心。

菩萨戒对于恶国王的态度基本上是不赞成战争,你读《梵网经》就有这个意思,因为战争会伤及无辜,所以我们不管是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大家要注意,他战争的理由是多么的充分,他是以正义之军来打击什么恐怖国家等等,我们都不能够支持,任何形态的战争都会杀害很多很多无辜的众生,所以菩萨不管是身口二业,乃至于内心方面,都不应该随喜任何理由的战争,不管这个战争有多么充分的理由都不应该支持。但是菩萨可以以善巧方便来废黜有权力的国王、大臣,就是针对个人把他罢免、把他驱逐,可以,所以这一点大家必须要去了解。

子二、夺盗贼物

这一科等于是夺取盗贼的财物,我们看戒文:

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

0:00 / 0:00
瑜伽菩萨戒1
瑜伽菩萨戒2
瑜伽菩萨戒3
瑜伽菩萨戒4
瑜伽菩萨戒5
瑜伽菩萨戒6
瑜伽菩萨戒7
瑜伽菩萨戒8
瑜伽菩萨戒9
瑜伽菩萨戒10
瑜伽菩萨戒11
瑜伽菩萨戒12
瑜伽菩萨戒13
瑜伽菩萨戒14
瑜伽菩萨戒15
瑜伽菩萨戒16
瑜伽菩萨戒17
瑜伽菩萨戒18
瑜伽菩萨戒19
瑜伽菩萨戒20
瑜伽菩萨戒21
瑜伽菩萨戒22
瑜伽菩萨戒23
瑜伽菩萨戒24
瑜伽菩萨戒25
瑜伽菩萨戒26
瑜伽菩萨戒27
瑜伽菩萨戒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的戒律观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为什么要戒杀

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一切,没有比...

你闻过世界上最妙的香吗

有一天,尊者阿难请教佛祖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是...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从妄想中走出来

怎么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佛教词典】慧炬三昧

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兴发智慧之火炬...

【佛教词典】熏习

【熏习】 p1295 摄论一卷七页云: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临终提不起正念,阿弥陀佛能把我救走吗

问: 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息灭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

【推荐】教化猎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过去生转世为六牙白象...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