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净界法师  2022/04/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十八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八页:

丁三、总明无犯

这一科是轻戒的总结,把轻戒的开缘作一个总结。好,我们看戒文:

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违犯。

这一切的四十三条轻戒当中,有三种情况是都无违犯的,是一种共通的开缘:

第一个「谓若彼心增上狂乱」,就是说这个菩萨内心精神错乱,所以他对于现前境界已经不能如实判断、不能如实了知,在这个精神错乱当中,律上讲出一个标准,说这个人乃至见火而捉,他看到火甚至用手去抓它,这种就是构成精神错乱的条件了;

第二个「若重苦受之所逼切」,前面是内心的狂乱,这个是讲到色身有重大的病痛,这个重大的病痛长时间的逼迫他的色身,使令这个菩萨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不得自在,他有重大的病苦,他应该断恶没办法断恶、乃至于应该修善度众生都不能实践,但是他内心当中是安住菩萨种性的,这种情况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是开缘,因为他有重大的病痛;

第三个「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就是说你根本就没有受菩萨戒,换句话说你这个生命根本没有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所以这种人的生命就是一天过一天、悠悠泛泛,把今生的善业花完就算了,这种人当然就不受菩萨戒法的约束,因为佛陀制菩萨戒的目的,是针对于有志于行菩萨道的:当知一切皆无违犯,前面三种只要有一种情况,都是开缘不违犯的情况。

换句话说,前面的四十三条轻戒,在别相上各有各的开缘,而这三种开缘是通于整个四十三轻戒,是一切处皆无违犯的。

四十三轻戒到这个地方整个圆满。

乙二、受戒应持

前面「广明戒相」是说明轻戒跟重戒的戒相,以下说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精神、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奉持菩萨戒法。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从他正受戒律仪已,由善清净求学意乐、菩提意乐、饶益一切有情意乐,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应违犯。

一个菩萨从他,他是成就菩萨戒体的师长,从他的授戒师得到菩萨戒,得到菩萨戒以后他内心当中要依止一种善良的清净心,这当中要成就两种意乐:第一个是求学意乐,第二个是菩提意乐跟饶益一切有情意乐。

我们先从根本上说,你受了菩萨戒体以后,你应该要成就菩提意乐跟饶益一切有情意乐,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然这个对佛道的追求、对众生的度化,我们前面也讲过很多次了,刚开始的下手就是思惟苦谛,如果我们对三界的苦不能够体悟,我们也就没有要利益众生、上求佛道的意乐,所以刚开始的菩萨道一定是从无常而体会到苦、从苦当中再普遍到一切众生都在苦恼当中,我们为了救拔自身的苦、也为了救拔一切有情的苦,所以为利有情愿成佛,赶快要成就无上菩提,因为只有无上菩提才有足够的力量来解脱自身的苦、来解脱一切有情的苦。

就是说我们受了菩萨戒法以后,刚开始你要从苦谛的思惟而生起大悲心,由大悲心而追求无上菩提,在生命当中确定你一个修学佛法的目标,你一切的造作只有两个目标:第一个、为了要上求佛道;第二个、下化众生。你应该以这种善良的清净心来成就菩提意乐跟饶益一切有情意乐,这个是菩萨道的根本法门,安住菩萨种性。第二个是求学意乐,这个是枝末法门,你有这种的上求下化的目标,你应该要求学,菩萨道不是一时的冲动,你必须要广泛的修学经律论。

前面也说过,菩萨戒要广泛的学经律论,对于佛陀在经律论当中提到断恶、修善、度众生种种的方便,你应该要如法的修学,乃至于如法的去实践。对于这样的一个「求学意乐、菩提意乐、饶益一切有情意乐」,你对这两种意乐,内心当中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之心。

什么叫做最极尊重恭敬呢?就是说你对于这二种意乐,不要说身体的违犯,乃至于内心当中「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你根本不敢生起一念退转之心,这个我们刚刚说过的「假令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我们对于菩萨道的追求是无怨无悔的继续的走下去,不管有多么艰难,就是一种不退转的心情。

而这样的一种不退转,从初专精不应违犯,它不是一种功德相,这个诸位要注意,你说这个不退转是不是要到初地才开始?不是,就是你刚开始的时候你就应该具足这样的心态,否则这个菩萨戒就很容易破坏掉。

蕅益大师在《梵网经》的批注上说: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是破戒者。也就是说菩萨的三聚净戒──断恶、修善、度众生,他不是一生一世能够完成的,我们可能一生当中菩萨的戒法做得非常有限,也有人一生当中只是偏重在断恶,他什么善法也没有修、一个众生也没有度化,但这个都不是一个初学的重点,这个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我们初学的时候培养一种意乐,就是说菩萨戒的精神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们今天是在一个平地,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什么资粮都没有,但是我们平地看到高山,哎呀,这是一个非常庄严的高山,你如果一时半刻要跑到高山去,这个是强人所难,但是我们是什么心情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点很重要,就是菩萨的三聚净戒,虽然我们一时不能完全做到,但是我们内心当中绝不放弃,这个重点在这个地方,你就是能够一心一意的「我行精进,忍终不悔」,内心有向往的精神。

如果你对无上菩提的向往失掉了,那也就意味着你的菩提心失掉了,你在生命当中已经不是在无上菩提的跑道,可能是跑到另外一个跑道去了,虽然你也拜忏、你也修善,但是你不是在无上菩提的道路上走,你换了一个跑道,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就是你一定是绝不放弃的一种精神,这个是你的根本,你要守住这种意乐,就是我们不管遇到多么大的逆境,虽然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做得多么的不好,虽然我们在菩萨道还有很多很多进步的空间,但是我们永远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这是最重要的,这一科是讲这个意思。

乙三、犯应还净

丙一、有犯应悔

前面是讲根本法门,这个是讲枝末法门。在断恶、修善、度众生可能会做得不圆满。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要忏悔,这个当中分两科,先看丙一、有犯应悔:

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令得还净。

假设我们对于三聚净戒有所违犯,应该要马上如法的忏悔来消除,使令我们菩萨戒体的污垢能够恢复清净。持戒有二种清净:一种是本净,就是这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是「皎如冰霜,尘点不犯」,我看应该是没有这种人,因为菩萨戒不可能。

你看宗喀巴大师,他比丘戒二百五十条完全清净;但是他受菩萨戒以后,他自己承认说:我一天当中违犯菩萨戒法,就像下雨的雨滴这么多。你说:我怎么不知道我犯罪呢?因为我们都没有观照(呵),所以我们就不知道了。

但是宗大师的心细,圣贤的心跟我们凡夫的心不同,他们的心比我们微细,回光返照的心多;我们的心思大部分都在尘劳,精神都耗失掉,所以回光返照的功力少,所以本净对菩萨戒来说是少之又少。

我们能够做到的清净是忏净,犯了戒没关系,我们内心当中起增上惭愧,我们内心当中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跌倒了没关系,再站起来,如法的忏悔。这个意思就是说,行菩萨道你不要怕犯错,你只要肯改你就有希望。

丙二、明忏悔法

丁一、对他发露

戊一、受忏具缘

这当中分两科:丁一、对他发露,对别人发露;丁二、自誓防护(六十页),如果没有这种因缘,可以在佛前自己发露。对他发露当中分两科,戊一、受忏具缘,先说明接受你忏悔的忏悔主要具备什么条件,忏悔主不能随便找,看戒文:

如是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

菩萨在一切戒法当中,这个地方的一切戒法包括四重、也包括了四十三轻,在整个菩萨戒法当中,他的罪名都是恶作所摄,都是突吉罗罪。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菩萨的戒法在制教上都是恶作,表面上是突吉罗很轻,但是诸位要知道,有些的戒法在业果上是很重的,它制教轻但是业果重。诸如什么呢?你这种行为会毁灭三宝的、会覆灭佛法,因为你的嫉妒心、瞋恨心来破坏三宝的住世,这种业道罪就很重,所以你不要以为是恶作就轻忽了(它不像我们比丘戒),佛陀在制教的时候罪相有很多很多的差别,它全部是恶作,但是它的业果就有很多的差别。

因此这个恶作应该怎么办呢?「应向有力」,第一个条件要有力量、有能力为你拔罪的众生。什么叫有能力为你拔罪呢?就是说他对于你要忏悔的这条戒是如法的、清净的,你要忏的这条罪他是清净的,他才能够为你证明、为你拔罪,他有这个拔罪的能力。第二个「于语表义能觉能受」,他对于你所表达的语言跟语言当中的义理,他能够觉知、能够领受。

先说明领受,就是说他能够明白你话中的道理,比如说你是中国人,你不能找美国人忏悔(呵),你找美国人忏悔他不知道,你叽哩咕噜讲什么他不知道,那他就不能为你拔罪了,他没办法领受你的义理;第二个他要觉知,就是这个人要通达菩萨戒法,他知道有犯没有犯、是犯轻犯重,他要知道你病相的轻重。

不管是小乘的补特伽罗、或者是大乘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就是有情众生,一个有明了性的、活在现实生活的一个生命体,向一个补特伽罗忏悔。

这段戒文古德的批注上说:理论上我们今天受菩萨戒应该向菩萨来忏悔,为什么也开缘对小乘的学者忏悔呢?因为小乘的学者虽然没有受菩萨戒,但是小乘的声闻比丘、比丘尼有住持三宝的功能,就着他住持三宝这方面,因为他能够令正法久住,也就是令三宝久住,虽然他跟我们不是同修梵行、同受戒法,但是他有住持三宝的功能,所以菩萨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也开许对小乘的学者忏悔,是这个意思。

戊二、忏悔品类

己一、上犯更受

这当中有三科:上品、中品、下品。先看上品,上犯更受:

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

如果说一个菩萨违犯前面的四条他胜处法,他用什么心情呢?用上品的烦恼,就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他违犯四重戒法的时候,内心是依止颠倒,他的观照力完全不现前,他一直认为做这件事情是功德相,数数现行,当然是功德相,他也就认为这样的行为对他的生命是离苦得乐、趋吉避凶的,所以他在做这件事情也就没有惭愧心、也不想对治了,这样子的因缘来犯四条他胜处法,就失掉菩萨戒体了,换句话说,你修习的善法都已经不能构成瑜伽的功德,只是人天的善业。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应当更受」,要重受,因为戒体失掉了。这个地方要注意,很多人包括在家、出家的菩萨,有些人「以上品缠违犯」四重的时候,他就直接更受,这个地方《瑜伽菩萨戒》讲得不清楚,但是《梵网经》就讲得很详细,《梵网经》说你失掉戒体,你要先忏悔再重受,这一条以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蕅益大师在《梵网经批注》上也说明:如果你今天是犯到杀盗淫妄四条重戒,就失掉菩萨戒体,就要取相忏,因为这四波罗夷罪伤害的力量比较深,所以要取相忏;如果你犯的是《瑜伽》的四条他胜处法,是增上戒,这个不用取相忏,向四个菩萨或者是声闻对首忏悔,忏悔以后就可以重受,但是你不能没有忏悔直接重受,不可以。这个地方是说明上品缠犯他胜处法失掉戒体以后,先向四个菩萨忏悔以后再重受。

己二、中犯悔法

这是中品的:

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毘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

中品缠就是你的心态在造作这个罪业的时候,或者是根本时、或者是成已时,你有惭愧心生起,不像前面的「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这个时候犯到他胜处法,但是你有惭愧心,所以没有失戒体,就不须要重受,忏悔就可以了,向大小乘三个以上、或者是过是数的有情众生来忏悔。

三个以上应该怎么忏悔呢?「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就像是忏悔比丘恶作法突吉罗罪的对首法,这当中「先当称述所犯事名」,要说明你所犯的罪相。应该怎么说呢

或者「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一心念!如果对方比你年长就念长老,如果是同辈或者年轻的就念大德一心念,就是说希望对方不要打妄想,一心念就是希望你要慈悲专注于我所说的现前境界,为我证明、为我拔罪,一心」就不要打妄想。我如是」,称念你的名字。「违越菩萨毘奈耶法,如所称事」,说明你所犯戒的戒相,比如说我犯不供三宝戒,犯恶作罪,这个戒相是犯恶作罪。

「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罪法,应如是说。」事实上菩萨戒理论上来说是属于化教所收摄,化教当然没有所谓的羯磨法,但是古德的慈悲从义判上就把声闻戒的对首法拿过来,你要看蕅益大师《梵网经》的批注更明显,他就是把制教的忏悔法拿来用,当然这个是对的。

己三、下犯悔法

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

如果你今天犯「他胜处法」时的惭愧心更重,惭愧心的生起更加的快速、更加的猛利,或者是「及余违犯」,就是在其余的四十三条轻戒当中的违犯,这个时候是下品的罪,应该对一个补特伽罗发露忏悔,当知如前。忏悔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人数减少,一个就可以了。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在断除恶法有两个修学的方便:在断恶方面,身为一个菩萨在断除恶法,第一个方法就是「未生的恶法令不生」,我们没有生起的身口意恶法应该要尽量的摄心防护,避免这个恶因缘的出现;第二个方法就是「已生的恶法令断」,假设不幸这个恶法出现了,要赶快忏悔把它消灭。关于忏悔,在《俱舍论》讲一个偈颂,给大家作参考。《俱舍论》上说:「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沈水,为钵铁大而能浮。

我们解释一下。世间上有两种人:「愚作罪小亦堕恶」,一种人是愚痴的众生,他没有佛法的正见,对生命的因缘观也就没有正确的理解,所以他无惭无愧,虽然他所作的罪业是小,但是他无惭无愧,他就会不断的累积这个罪业,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所以即使他在生命当中只出现微小的过失,但是因为累积的关系、没有忏悔的关系,他会堕三恶道。

「智为罪大亦脱苦」,一个有智慧的众生,他虽然在过去当中有粗重的烦恼而出现重大的罪业,但是他有增上惭愧,他就能够如法的忏悔诃责自己,他就能够免除罪业而离苦得乐。

讲一个譬喻:「如团铁小亦沈水」,就是这个铁它是一个实心的铁,虽然一团的铁是如此的小,因为它实心,就是说他覆藏罪业,他也会在水里面下沈;「为钵铁大而能浮」,空心的钵虽然铁比较大,但是他内心当中是虚空的,如法的发露忏悔,这个钵就能够浮。

这个意思就是说,前面的根本法门我们强调的是一种意乐,对无上菩提的一种坚持跟不放弃;但是在整个枝末法门当中,断恶、修善、度众生的重点在增上惭愧。

前几年我们台湾有一个杀人犯,他犯了很大的重罪,临终的时候(他太太好像是学佛的,他一开始也是学佛法,但是学佛法可能没有很深刻,就是拿香拜一拜如此而已,对因果道理也多少有点认识,但是烦恼粗重就杀了很多人)归依了上帝。

记者就问他:你以前是相信三宝,现在怎么相信上帝了呢?他说:我相信三宝的时候,让我有惭愧心,因为知道因果丝毫不爽,有惭愧心让我恐怖;我现在归依上帝多好,内心没有惭愧心多好。

你看这个愚痴的众生讲出这种话来!惭愧心是非常珍贵的,你为什么说惭愧心不好呢?你是宁可暂时的安乐而换取长久的痛苦,一个人你完全没有害怕这样子好吗?(呵)完全归依上帝得永生,你也不用害怕!所以我们心态要正确,不要害怕惭愧,惭愧心在我们生命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功德,一个人能够害怕罪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持戒的精神就是增上惭愧。

丁二、自誓防护

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如果说今天没有一个如法大小乘的有情众生可对发露、或者没有因缘来随顺这种方法,这个时候菩萨以清净的意乐,就是你以增上惭愧心在佛前起自誓心,在佛前自己发愿,发愿「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我对我自己的过失非常的惭愧,我也发愿从今以后宁舍生命绝不再犯,这样子的发愿,对过失也能够产生对治、产生出离的作用。

这个地方是不共于声闻法,声闻法是不能对佛前,声闻法一定要对补特伽罗,一定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

菩萨戒法是在没有因缘的情况之下,开许在佛前自誓受戒,乃至于在佛前忏悔。我还看不出古德对这件事情有所说明。不过我个人是这样体验,给大家参考。

就是在声闻法当中,圣人当然是入涅槃,所以圣人死了以后就入涅槃,所以你对佛像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大乘佛法是强调菩萨有法身,就是虽然你面对佛像,但是你跟他讲什么话,佛菩萨知道,他也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所以在没有随顺的补特伽罗之前,菩萨在这种因缘之下,也开许在佛前自誓的防护。

但是这个地方的重点,我们要说出重点,忏悔的重点在于断除相续心,就是你内心当中要下定决心「你决定不再犯」,不管你是对一个补特伽罗、或者佛前,他能够除罪的根源在于断除恶念的相续,就是「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这是能够灭罪的根源。

甲三、结劝应修

复次,如是所犯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怛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呾理迦综集而说,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

如是所犯的四重四十三轻当中,这些菩萨的戒法是怎么来的呢?是佛陀在彼彼,就是在众多的大乘经典当中随机散说的,就是这些的戒法不是一部经典的,是佛陀在很多很多的经典上分散宣说,慈悲的弥勒菩萨本论的作者,在很多的经论当中,把这些菩萨有关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便,他根据摄「律仪戒、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这三科,把它结集起来,就是这个地方的「菩萨藏摩呾理迦」,就是论藏,就是说《瑜伽师地论》的这个〈戒品〉,是弥勒菩萨依佛陀大乘经典当中综集而成的,就是菩萨有关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便把它综集而成。

所以这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我们实在没有那么多精神体会去汇集,只有大慈悲大智慧的弥勒菩萨做得到。所以「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所以我们今天受了菩萨戒以后,得到菩萨的戒法,应该生起尊重感恩之心、生起好乐恭敬之心,如法来修学。看最后一科:

肆、结示劝修

(一)甚深见

在受持菩萨戒的时候我们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甚深见,我们把它念一遍: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梵网经》─

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对于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要生起信心。什么是大乘佛法因缘的根本思想呢?「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

佛法的观照有二谛: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观察,众生是惑业苦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诸佛是法身般若解脱,有种种的功德庄严,这个叫做世俗谛,这个叫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这个地方的甚深见是强调胜义谛,我们在观照胜义谛的时候,就是观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有时候我们是有相行,观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苦恼什么是快乐,但是有时候我们应该把心带回家,就是观察这些因缘所生法,就是把凡夫的惑业苦拨开来,诸佛的功德庄严也把它拨开来,我们看到众生现前一念的清净心是如、诸佛那个明了的清净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你能够从这样的体验,你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你的菩萨戒就能够具足而不退失了。

这个地方是说「把心带回家」,这个很重要,我们在修菩萨戒的时候,也面对很多的魔难,包括自己内心有障碍、包括外在人事的障碍,所以我们对于广大的修善、度众生可能会怯弱。

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就只好把心带回家,就是把你这个因缘所生法回归到生命的原点,把它归零。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心老是在因缘所生法中活动、有相的境界活动,你会觉得这个菩萨道你没办法承当,太过于沉重;但是你一个人能够从假入空,从有相的因缘观里面回归到这种无相的、空性的真如里面,这个时候你从无相的真如三昧再出来,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的感觉不一样,跟以前不一样,你回归到家以后再出来,你发觉这些境界都是如梦如幻的、是不真实的,这个时候你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内心就不怯弱,你从这个空性再出来看到如梦如幻,你发觉无量无边的烦恼要断除是可能的,无量无边的善法要成就也是可能的,你就有这种力量来承当。

所以这个地方是甚深见,你不能只是作因缘观,你有时候这念心也要到非因缘所生法的如的理体上安住,你要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这个是培养我们一种成佛的意乐。

(二)广大行

广大的行动,我们把它念一遍:

善男子!夫大乘,受持第一清净律仪,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坚固惭愧;深见深畏后世苦果;远离所有一切恶法。常乐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遍一切有情,恒普为作利益安乐;救济度脱一切有情所有厄难生死众苦。不顾自身所有安乐;唯求安乐一切有情;如是名为住大乘者。—《地藏十轮经》—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我们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讲到整个行动,从一个刚开始是断恶,受持第一清净律仪,摄律仪戒。什么叫受持摄律仪戒呢?

有三个内涵:第一个「修行第一微妙善行」,我们要产生灭恶当然要有对治力,恶法不会自己消失掉,所以你一开始要广泛的学习戒定慧的法门,有种种的方便力、对治力来调伏你内心的烦恼;

第二个、有善行的正见,你就能够「具足第一坚固惭愧」,你内心当中就能够产生好乐善法、厌恶恶法的惭愧心;第三个、有惭愧心,你就能够「深见深畏后世苦果」,你会知道造罪的过失,由过失这种恐怖的力量来远离所有一切的恶法。修学菩萨戒这个地方是最重要,刚开始远离所有一切恶法。为什么恶法会远离呢?它不会自然远离,是从前面的正见、惭愧产生对治。远离恶法到了一个程度,你烦恼淡薄了以后,你还要做第二件事,「常乐修行一切善法」,整个六波罗蜜的福德资粮、智慧的资粮,「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在你这一念远离恶法的清净心当中,建立福德智慧两种的庄严。善法当然是庄严,恶法是得到清净,这样子来说你的自利功德是成就了。

第三个、你还要做第三件事情,「慈悲常遍一切有情」,你不要忘了还有很多的有情众生在颠倒苦恼当中。应该怎么办呢?「恒普为作利益安乐」,你要有这种方便的摄受,来使令众生能够修学善法得到安乐。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要时时的广设方便,使令众生在内心当中生起善根,生起信、进、念、定、慧的善根,这个是使令众生生善。第二个「救济度脱一切有情,所有厄难生死众苦」,众生有罪业,你应该要种种的调伏。前面是摄受,要调伏引导众生远离苦恼跟痛苦的因;这是大悲心的调伏跟摄受。

这个是整个菩萨的三聚净戒,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情来完成呢?「不顾自身所有安乐,唯求安乐一切有情」,当然对一个久修菩萨来说,有时候度化众生会跟自己身心的安乐相冲突,对一个老参菩萨,他当然就是要作取舍,就是他应该以牺牲奉献的精神,牺牲自己暂时的安乐,使令有情得到安乐,你有这样的菩提心,你就是安住大乘功德、安住大乘种性。

菩萨的戒法跟大家学习到这里。

我个人修学菩萨戒法有两句话跟大家互相勉励:第一句话是「凡事尽心尽力」,第二句话是「时时反省自己」。

第一件事「凡事尽心尽力」,就是说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要求外在人事的圆满,特别你在生善、度众生的时候,很多的因缘不是你能够控制的,就是说你要求你内心当中安住在你的愿力、观照,你做你该做的事情、尽你该做的本分。

释迦牟尼佛来人世间的时候,以佛陀的尊贵,他也没有把众生度完,释迦牟尼佛还是有很多因缘,众生也是毁谤他的,所以你能够做的就是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今天要求人事的圆满,那我保证你很容易有挫折感,很容易退大取小,就是你方向错误,所以行菩萨道要求自己尽心尽力那就够了,事情的成败这是众生的共业。

第二个经常的反省自己,观照,你的观照力要经常在定课的时候现前,你有什么过失、有什么善法还没有成就,应该要经常的反省调整自己,让自己不断的进步,不要得少为足。这是我个人修学菩萨道的心得,就是我们尽量尽心尽力的来尽我们的愿力,经常的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我相信这样子在菩萨道应该是一个基础。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0:00 / 0:00
瑜伽菩萨戒1
瑜伽菩萨戒2
瑜伽菩萨戒3
瑜伽菩萨戒4
瑜伽菩萨戒5
瑜伽菩萨戒6
瑜伽菩萨戒7
瑜伽菩萨戒8
瑜伽菩萨戒9
瑜伽菩萨戒10
瑜伽菩萨戒11
瑜伽菩萨戒12
瑜伽菩萨戒13
瑜伽菩萨戒14
瑜伽菩萨戒15
瑜伽菩萨戒16
瑜伽菩萨戒17
瑜伽菩萨戒18
瑜伽菩萨戒19
瑜伽菩萨戒20
瑜伽菩萨戒21
瑜伽菩萨戒22
瑜伽菩萨戒23
瑜伽菩萨戒24
瑜伽菩萨戒25
瑜伽菩萨戒26
瑜伽菩萨戒27
瑜伽菩萨戒2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净业行人的戒律观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

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问: 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 大安...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为什么要戒杀

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一切,没有比...

你闻过世界上最妙的香吗

有一天,尊者阿难请教佛祖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是...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

《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从妄想中走出来

怎么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佛教词典】慧炬三昧

法华经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兴发智慧之火炬...

【佛教词典】熏习

【熏习】 p1295 摄论一卷七页云: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临终提不起正念,阿弥陀佛能把我救走吗

问: 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息灭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

【推荐】教化猎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过去生转世为六牙白象...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