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一零七讲)

壬二、叹经法  分二:癸一、就法略叹;癸二、约喻广叹

《妙法莲华经》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四十七面,我们看壬二的“叹经法”。

这一科是迹门的最后一品,叫做<安乐行品>。佛陀讲完这个迹门的内容以后,用安乐行来作一个总结。

天台智者大师把整部《法华经》分成两大部分:前半段叫做“约迹门开权显实”,这个是讲的佛陀的智慧;后半段就是“约本门开近显远”,讲的是佛陀的功德。所以,整部《法华经》就讲两件事情:什么是佛陀的智慧,什么是佛陀的功德。智慧是一个因地,功德是一个果地,所以就串成了整个一佛乘的因果。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因地的最后一科。

佛陀为什么能够成佛呢?他当然不是因为布施而成佛,他也不是因为持戒而成佛。就是他在布施跟持戒的时候有甚深微妙的智慧,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整个六度的核心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那么什么是佛陀的知见呢?当然,在迹门,前面我们讲很多了,就三周说法,法说、譬喻说、因缘说,这三周都是在讲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知见。蕅益大师那种大智慧的境界,他用四个字来总结什么是佛陀的智慧,四个字而已,叫做“会权入实”。就是我们如何把三乘的权法导归到我们内心的一念心性的实法,简单讲就是这样。我们一个生死凡夫,我们需要三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来加强我们的正念,来了生脱死。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透过智慧的观照,把三乘的修学会归到心性去。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修布施,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从三乘的角度,你只能从众生知见来修布施。好,那么众生知见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必须面对现实中的因缘所生法。那么从因缘的角度我们凡夫是怎么回事呢?业障深重,颠倒妄想。这就是我们的知见。那没关系,我业障深重,但是我仰仗布施这个法来加持我,让我成就富贵。所以,我们今天没有学《法华经》,我们所有的修学只有四个字而已,叫做“心外求法”。就是我自己没有能力创造功德,我什么都不是,但是没关系,我仰仗三宝的加持力,来创造我的资粮,让我离苦得乐。这样子修学就很慢了,因为一旦堕入到众生的知见,堕入到因缘所生法,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无量无边生死轮回所累积的业力、所累积的妄想,那对我们来说就很难修行了。

在《法华经》,佛陀知道我们凡夫有这个问题,所以开权显实。就是说,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用权法来忆佛、念佛,了生脱死,但是你也可以用佛陀的知见来修习权法。就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众生的知见转成佛的知见。

那众生知见怎么转呢?靠智慧引导。就是你要先观心,观察你那念打妄想的心,你用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去观察它。即空,就是清净本然,达妄本空,本来就没有妄想;即假,就是知真本有,你虽然是清净,但是你具足无量的性功德。所以,当我们用智慧来观察我们这念妄想的时候,我们发觉,这个妄想的本质是又清净,是又具足,那等于是佛心。佛心就是我们修行的因地。你说,我一天到晚打妄想,我怎么有佛心呢?你错了。我们没有佛德,佛陀这种三身四智无量的陀罗尼的功德,我们没有,但是佛心我们是具足的。就是我们跟佛陀都是具足一念心性,只是他开显了,叫做功德成就,我们没有开显,叫做本性具足,就差在这里。

所以,当我们修学三乘的权法的时候,你先透过一种观慧调整心态,你先不要管你的内心的作用。就是你无量劫来累积了这些灰尘,这别管它,你先注意你的本质,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是怎么回事。当你没有轮回之前,当你没有惹这么多尘埃之前,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而这个是整个《法华经》的因地的修学,就是把生命回归到原始点。这个时候,我们一念心性,就站在佛陀的同一个立足点来修行。那叫做什么?那叫做心力不可思议。

诸位!你的修学,你是用两种力量在修学。你拜忏的时候,你知道你能拜忏的心不可思议,所修的忏法不可思议;你念佛的时候,你知道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而别人只有一种力量。所以,你不学《法华经》,你的修学就永远是一种力量,一种力量在修学。

而修《法华经》不是。他内观真如,把自己的心调到佛陀的心,然后呢,外顺弥陀。所以,这样子就形成一个所谓的《法华经》的经题——“妙法”莲华经,你就是一种莲花式的修学。表面上有莲花的庄严跟芬芳,这就是权法;但是实际上,我们内心里面多了一种真实、饱满的莲子。所以它就是一种权法跟实法的相互作用。

讲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今天是一个在外面流浪的穷子。虽然我们是穷子,我们也想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们遇到三宝以后,开始在三宝里面打工。你喜欢拜忏,你就拜忏;你喜欢做义工,你就做义工;有些人喜欢持戒,他一辈子就以持戒为他的修学。那没关系。但是你不学《法华经》有什么问题呢?你就站在一个流浪的穷子的角度去打工,你凭仗的是你的体力。诸位!你一个人的体力打工所赚到的钱,只能够满足你一日的温饱,你每天都要赚。你只要一天不做功课,你就发觉你“弟子心不安”了,因为你用权法。如果我们今天换一个思考——我们不就是要离苦得乐吗?不要急着打工,先回家。我们应该先回归到我们的家族,继承家业,再用我们家族的财产去做贸易,这样子所得到的资粮那绝不是一日温饱了。因为你今天变成是,既有法力不可思议,你内在又有一种自性功德力的加持,你有家族的财力的奥援。

所以,诸位!《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让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消除最大的罪障,让你在很短的时间里创造广大的功德。它等于是一个修行的捷径。但是前提是,你要掌握这种方法,怎么样能够把众生的知见很快地转成佛陀的知见,就是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空掉妄想;即假,就是开显你自性的本具的功德。然后怎么样?然后相信这件事情,信解,承当它。就相信:我虽然打妄想,但是妄想是后来有的,是因缘所生法,不是我的本来面目。你要真实地相信这件事情,然后承当它,安住它。

这个就是整个《法华经》迹门的修学思想,就是所谓的开显佛慧。这个就是佛陀的智慧。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他在因地当中找到了佛心。你因地找错了,你后面就很糟糕。你找到的是一团沙,你不可能变成黄金的。你必须是一个金矿,你才有可能慢慢提炼变成黄金。

这个理观的智慧当然是正修了,但是佛陀又讲了一个助行,就是<法师品>里面的五种法师。因为这个理观它很难相续,它是不思议境,所以佛陀要我们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特别是读诵。你不断地读诵、不断地读诵,不断地强行告诉你自己:我的心跟佛陀的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要相信这件事情。就是把心带回家。

这五种法师是第一个助行。

第二个,佛陀为了末法时代的凡夫菩萨,又讲了另外一个助行,叫做四安乐行,来保护我们的理观的善根。我们凡夫的理观是很难成就,很容易破坏。那么怎么保护呢?

第一个,身安乐行。佛陀划出一个标准,就是你要经常让你的身业保持调柔寂静,所以你要远离十种过失,包括百官、屠夫、淫女,包括沙弥小儿这种未成年的小孩子,你都要远离,因为妨损你的道业。跟这些人在一起,就破坏你身业的调柔寂静,你整天躁动不安,你就很难修止观了,就是止观修成了也很容易被破坏。所以说,保护我们脆弱的止观,这四种人你要暂时远离。这第一个。

第二个,口安乐行。口安乐行的核心,就是和合无诤,尽量不要跟人家有口业上的诤讼。所以佛陀要我们不要在一切的人事上发表个人的评论跟赞美。因缘所生法,从修行的角度,没有标准答案,也跟你没有关系,我们不要发表任何的评论,以免落入一种无意义的诤讼而破坏你的口安乐。

第三个,意安乐行,就是慈悲善巧。对于所有的人,不管他是放逸的、他是懈怠的,你不管他能不能做到,你的内心保持慈悲善巧,慢慢地等待他的成长,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这个意安乐行就是慈悲善巧。

如果能够在身、口、意当中保持这种安乐行,会帮助你修止观,也会保护你已经成就的止观。

当然,最终的会归就是誓愿安乐行,就是菩提愿力。所以我们除了清净心的观照以外,还要保持一个菩提愿,不但是以佛心为己心,还要以佛志为己志。

所以,这个四安乐行对我们凡夫至关重要,它等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保护,防护我们这个止观免遭破坏。这个就是前半段所说的四安乐行的内容。

癸一、就法略叹

这以下佛陀赞叹。就是当我们用一心三观的理观,配合四安乐行,如此的修学有什么样殊胜的功德呢?佛陀加以赞叹,叹经法。这以下有两段:癸一,就法略叹;癸二,约喻广叹。

先约着法体来简略地赞叹。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佛陀前面讲了身口意三安乐行,到了誓愿安乐行,他先作一个简略的说明以后,就赞叹这个法门的殊胜。说,《法华经》它有什么殊胜呢?在无量的众生国土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在我们无量劫的生命当中,你不要说学习《法华经》,你就连《法华经》的经题都没有听过。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蕅益大师提出两个理由:

第一个,“诸佛出世,悬远难值”。其他的经典,法身菩萨可以代为宣说,《法华经》不可以。因为它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它是一种成佛的法门,一定要佛陀出世才能宣讲。这第一个。你要没有遇到佛陀出世,那这个《法华经》的经题就跟你没有关系了。这第一个,要有佛陀出世。

第二个,“正使佛出,久默斯要”。关键是,佛陀出世他也不一定讲。我们看多宝佛出世的时候,他是没有讲《法华经》的,所以他才发愿,他临终的时候要全身舍利,在宝塔当中到十方世界赞美《法华经》。所以,就算佛陀出世也不一定宣说。就算宣说,也是在一小段的时间。你看五时,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五时当中,他只有在第五时,《法华经》宣讲的时间占了五分之一而已。所以,就算佛陀出世,也是一种特殊因缘才讲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遇到《法华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修行这么久却没有什么进步。因为我们永远活在点状的修学,不能产生总持的功德。

“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何况你能够在今生当中亲自地去见闻,亲自地学习其中的义理。我们今天虽然是末法时代,但是我们能够得到智者大师、蕅益大师的传承,我们从法义当中知道什么叫做开权显实、什么叫做会权入实,乃至于明白道理以后进一步地去受持在心中,乃至于数数读诵。蕅益大师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因缘。这表示,诸位!你今天会坐在这里——蕅益大师说——你就是在大通智胜佛那个时代结下法缘,你今生才会遇到《法华经》,才能够学习《法华经》,才能够一路走来到现在,你还没有离开,还跟着在这边学习。你的善根是从大通智胜佛就结下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因为这个因缘你太难遇到了。就是这样讲:你就算学佛,也很难学到《法华经》,就是你只能站在一个穷子的角度去打工。没有几个人会回光返照说,哦,原来我的心也不可思议,没几个人知道这个道理。大家就是一窝蜂地追求三宝的加持力,就这样子而已。所以这个《法华经》就是无量的国土当中是很难遇到,也很难去学习的。就赞叹法门的殊胜,希有难得。

这是一个简单的赞叹。

癸二、约喻广叹 分二:子一、不与珠喻;子二、与珠喻

子一、不与珠喻 分二:丑一、立喻;丑二、合法

这以下,约譬喻来广泛地赞叹。这地方两段。第一段,不与珠喻,就是转轮圣王是不会把他尊贵的摩尼宝珠赐给他的手下的。

丑一、立喻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 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这地方佛陀讲一个譬喻,比方说具有强大威德力的转轮圣王。转轮圣王的出世,一定是大家修学十善业,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时候出世,所以他是人世间最大的国王,具足七宝千子,统领四天下。就是人世间,诸天不说,人世间福报最大的。

转轮圣王出世,他有一个使命感。他是一个大国王,他要怎么样?统一天下。所以要“降伏诸国”。当然这当中有些人会顺从,有些人会抗拒,这其中有些小王。这个“小王”,蕅益大师解释就是山林里面的盗贼,这比喻我们的见思烦恼。佛陀要统一我们的生命的时候,这个见思烦恼不答应。那怎么办呢?“转轮圣王起种种兵。”这个时候,转轮圣王就带领着三乘的修行者,去讨伐我们的见思烦恼。

讨伐的过程当中,就成功了,大家有战功了。这个转轮圣王心生欢喜,就怎么样呢?开始随功论赏。怎么个赏法呢?或赏田宅。这个“田”就表示禅定,四禅八定,就让我们能够安稳;“宅”就是解脱了,不但安稳,又能够解脱生死。这个“聚落”,这聚落比田宅更大,就是初果、二果。“城邑”又比聚落更大,就是三果、四果。就成就了出世的道果。这个是主要的功德。

以下是兼带的功德。或与珍贵的衣服,这个“衣服”就是惭愧、忍辱的善法。你在修习四谛、十二因缘的时候,你的内心也会比较调柔,具有惭愧、忍辱等等善法。“严身之具”,有一些璎珞项珠,就是一些助道的功德。比方说,你不但修四谛十二因缘,你也偶尔布施。布施有福报,持戒有尊贵,忍辱有庄严,所以还有一些其他的个人的这些庄严的璎珞项链严身之具。或者种种的珍宝,比方说“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七宝,这个是指三十七道品。或者赏赐“象、马、车乘”,这个是三乘的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或者赏赐“奴婢、人民”,“奴婢”就是神通,“人民”就是人天福报。

总而言之,当我们修学三乘法的时候,佛陀赏赐了人天的安乐、出世的解脱。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不能赏赐的,就是转轮圣王这个发髻当中的一个明珠。我们解释一下。转轮圣王有七宝,对不对?而最珍贵的就是这个摩尼宝珠,它是挂在他的头发上。这个摩尼宝珠有两种功德:第一个,放大光明,破除黑暗。这个转轮圣王在他所治理的国土,他只要一出去,他那个光明,就没有什么黑夜、白天的差别了,所有的黑暗一遇到这个摩尼宝珠,就消除掉,就跟白天一样。所以转轮圣王所到之处都是白天,就是因为这个摩尼宝珠的光明。第二个,这个光明消除灾难,身心如意。比方说转轮圣王他的某一个小国发生了疾病,或者饥馑,就是饥荒,或者有战争,就小三灾,转轮圣王只要到那个地方去,他的摩尼宝珠一照,这三种灾难就消灭了。所以,转轮圣王的明珠在七宝当中可以说是一个指标性的宝物,指标性的,就像国王的宝杖一样。明珠在,转轮圣王在。这是他王位的一个指标,所以他不能够随便把这个摩尼宝珠去赐给这些有功的战士。为什么呢?因为转轮圣王就这么一颗宝珠,如果随便赏给其他的军队,“诸王眷属,必大惊怪”,因为它是一个国王的指标。

这段经文有三段,有三个重点:第一个,转轮圣王的出世,那表示佛陀的出世。第二个,他出世以后第一件事情,出兵讨伐盗贼,因为他要统领四天下。第三个,功成赏赐财物。

这个赏赐就有一般性的赏赐跟特殊性的赏赐。一般性就是赏你一个田宅、聚落,这个城市就送给你了,这个珍宝就送给你了。但这个时候对转轮圣王来说其实是没什么差别,因为他财物太多了。这种一般性的赏赐就是田宅、聚落、城邑等等,但是他头顶上的摩尼宝珠是不能赏赐的,这叫特殊的赏赐。

这比喻什么呢?

学佛的人很多,因为佛教多元化,有这个五乘嘛,“我家廣大,种种皆有”,你进入佛门,你绝对不会白费的。一般人进入佛门以后,有人一辈子就修布施,他什么事都不做,就是做义工。他深信布施这个法是甚深微妙,哪里有事他就去做义工,所以他得到转轮圣王的赏赐,叫做福报。他也是有功劳,对不对?他今天修布施,也是佛法,所以佛陀就赏他一个福报,可能让他受用三生、五百世等等。有些人一辈子他什么事都不干,就持戒,尊贵身,特别尊贵。有些人修忍辱,他就特别庄严。所以,我们一般人学佛,在佛陀当中得到的赏赐叫做片段的功德,佛陀不会把摩尼宝珠给你的。这是一般性的赏赐,就是你得到了富贵,他得到了庄严,他得到了尊贵……等等。这就是我们说的一般性的赏赐,总之你有修行你就能够有赏赐。这是第一个,譬喻。

丑二、合法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这以下合法。“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如来的出世,正如转轮圣王的出世,他们两个都有共同的使命。转轮圣王是要统领四天下,佛陀的出世是解决众生痛苦的问题。佛陀的出世是有备而来的,他不是随便出世的。他是怎么样?“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佛陀是具足圆满的禅定(指的是福德庄严)、智慧(是智慧庄严),成就法身净土而统摄三界。

那么,在统摄三界的过程当中,有些人服从,有些人不服从。谁不服从呢?魔王不肯顺从。这个魔王指的是我们内心的烦恼魔。所以如来就派遣三乘的弟子跟这个烦恼作战,就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等。“其有功者”,这些修习有功的,果然把烦恼调伏以后,佛陀就欢喜了,就在诸经当中,赏赐功德,使令内心能够欢喜安稳。

佛陀一开始对我们凡夫赏赐什么呢?赏赐禅定、解脱、无漏的这个五根、五力,就三十七道品,种种的功德法财。进一步呢,再进一步有成就的,初果以上的,就赏赐他涅槃之城。就说,好!你们终于了生死了,有一个涅槃寂静可以休息了。佛陀以这种种的赏赐,他的目的是干什么呢?“引导其心,令皆欢喜。”但是佛陀不会赏赐《法华经》的一佛乘的功德,不能赏赐的,这不能随便赏赐的。这对我们凡夫来说,当然,佛陀不赏赐是跟我们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大乘善根不成熟。

佛陀说法是这样子,佛陀有两种说法方式,一个叫随情说,一个叫随智说。智者大师说,一般的情况,佛陀看到你,像你今天遇到佛陀,佛陀发现你大乘善根不够,你喜欢追求,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我们一般人追求近小之果。我们一般人修行就跟海豚一样,海豚做了一个美好的表演,它马上要主人赏赐它一条鱼,一个食物。我们也是这样子,我们追求近小之果,不求久远之大道,就是没有几个人有远大志向的。说,欸,我要开显自性的功德,没几个!我们在修学佛法,我们要怎么样?马上看到结果,就是这样子,最好是今生就看到。我今生布施,欸,我怎么现在还那么贫穷?哪怕今生看不到,起码来生看到。

那么佛陀怎么办呢?佛陀也没办法,看到你这样子急功好利,追求小果,佛陀怎么样?只能够随情说,随着你的感情,先满足你的需要吧。也就是我们在三界火宅当中,很多人就是——不要跟我讲什么真如本性,我赶快离开三界要紧。佛陀说,好,那没关系,你修四谛十二因缘,你把你的内心完全放弃,完全投入到四谛法,我保证你得到涅槃。就是放弃心性,追求涅槃。但你不能怪佛陀不给你最好的东西,因为你就这种根性。你就这种根性而已,佛陀怎么样?“引导其心,令皆欢喜。”因为你就这种根性,后面会说,你听了以后可能还毁谤,所以佛陀只能怎么样?“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只有一种情况佛陀随智说,佛陀用他的智慧讲出真实的功德出来,就是你善根准备好了,才会随智说。所以佛陀所有的赏赐,他是最后才赏赐《法华经》的,是这一个情况。

子二、与珠喻 分二:丑一、立喻;丑二、合法

我们看子二的“与珠喻”。

前面是没有赏赐摩尼宝珠,这以下是讲什么情况才赏赐摩尼宝珠。

丑一、立喻

先看譬喻。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 人,而今与之。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这个转轮圣王在统理三乘的弟子去打仗的时候,有一种人,“有大功者”,他是精进勇猛成就大功劳,就是这个成败关键是他决定的。这个时候转轮圣王心生欢喜,才把这个难信的摩尼宝珠(它长久跟随这个转轮圣王的),这个转轮圣王把这个宝珠拿下来,才送给他。

所以这就说明了,那么多人学佛,为什么很多人,你看他学习一下就突飞猛进?因为他得到摩尼宝珠。诸位!你还是在穷子打工。你看有些人,你看他学佛,十年过去,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你看他没什么改变,没什么改变!他生命当中,他的本质都没改变,他就是在无量的妄想当中多了一点资粮力,多了一点布施的资粮、持戒的资粮,他这个颠倒妄想的本质都没改变,因为他没得到摩尼宝珠。就是,同样地进入佛法的法性大海,的确每一个人得到的赏赐不一样,但是这跟佛陀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你的根机就如此。你追求的是一个糖果,你追求的是一种近小之果,佛陀只能够随顺你的心意,令你欢喜。只能这样。但是有一种人他善根强,那佛陀——这个转轮圣王给他摩尼宝珠。

丑二、合法

我们看合法。这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 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

这个是佛教界里面的特殊人物,就是得到大赏赐的。同样学佛,但他收获最大。我们看他是怎么回事。

“如来亦复如是。”佛陀在三界中成就大法王以后,对于这种特殊根机的人,佛陀先用三乘的权法来教导他,干什么呢?跟五阴魔、烦恼魔、死魔作战。首先我们修行面对的是我们的五蕴的果报,色、受、想、行、识,因为它躁动不安。你坐在那个地方,你坐个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你就开始躁动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在动,色、受、想。所以佛陀要我们持戒修定,就安稳你的五蕴,先把你的这种躁动的状态安稳下来。所以凡夫很难修行,不像圣人。圣人他一坐下去,你看他坐下去六十小劫不动,所以他的进步能够快,他那个帆,一帆风顺。我们凡夫的船就是离这个陆地太近了,因为地心引力,就进步很慢。就是我们这个果报体,这个五蕴,躁动不安。佛陀先安稳你的五蕴。第二个,开始用智慧破烦恼。最后了生脱死。

这种有大善根的人,佛陀不但跟他讲三乘的权法,消除三毒,出离三界,更重要怎么样?破除魔网。这关键了!这个魔网就是我法二执,特别是法执。

有一种人是得不到摩尼宝珠赏赐的,就是这个法执特别重。我们看《金刚经》对法执怎么说?它说有一种人,他到达彼岸了,但他修佛法的法门,这个船,他不愿意舍弃,他就背着船在陆地上走。这个就是怎么样呢?他不知道说用如梦如幻的法门消灭如梦如幻的烦恼,重点是安住一念心性,他没有这种概念的。他认为说,我烦恼很重,这个法是真实的,我把我的身心世界完全放弃,我一昧地投靠法上。然后呢,然后我就坚固地住在这个法。这种人得不到《法华经》的赏赐了,不可能了,因为你遇到《法华经》你会毁谤的。你跟他讲说一切法唯心所现,他不相信的。这个涅槃是唯心所现?他说,这涅槃对我来说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我做梦都梦到涅槃,你却告诉我涅槃如梦如幻!他会毁谤的。所以,只有这种大根机的人,在调伏烦恼成就涅槃以后,还能够勇敢地走出涅槃趋向真如,这种就是破魔军网。他不但是调伏烦恼,他还消灭法执,这个时候佛陀给他大赏赐。

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对于这种能够利用法门、解决生死以后又不执著法门的人,佛陀内心是生大欢喜:我终于可以把这个《法华经》的摩尼宝珠赏赐给这个人了,因为他能够使令众生成就一切智,中道的智慧。但是这个法门有一个问题,“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因为“众生没在苦”,越痛苦的人就越想抓住一个东西来作依靠。所以很多人可能会难信甚至于毁谤,所以佛陀不随便地宣说。只有在你的法执消灭了,大乘善根成熟了,佛陀才会把《法华经》的功德赏赐给你。

我们看第三段的“结示劝修”。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这一段作一个总结。“文殊师利!”佛陀告诉他,这个《法华经》的一佛乘法门,是诸如来究竟圆满之说,在整个佛陀的一代时教当中是最为深妙,也最为殊胜,所以佛陀才会在最后的临灭度之前把这个法门宣说出来。就好像转轮圣王,他长久以来保护他头顶上的摩尼宝珠,只有最后真正有大功劳的,才把摩尼宝珠赏赐给有功之人。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佛如来秘密之藏”。这个秘密之藏就是说,《法华经》的深妙就是你不容易理解。你说这个真如本性,说你这妄想当中有真如本性,说“即妄是真”,说你这个流浪的乞丐其实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所以你这个人有两种身份,你也可能是生死凡夫,你也可能具足无量的性功德,你同时具足这两种身份。当你迷惑的时候,当你向外攀缘的时候,你就是一个标准的生死凡夫;当你把《法华经》读一读,哦,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欸,你变成了大富长者的儿子。这件事情很难相信,就是你同时两个身份。所以你说,欸,那我到底是什么?你说你业障深重也对,你说你具足无量的性功德也对。“一念迷,生死浩然”,你要向外攀缘,你就是生死凡夫,业障深重,说的就是你。你要回光返照,欸,你就是佛陀的真实的儿子,你就住在佛家,跟佛陀共享无量的功德。

所以这个《法华经》是不思议境,这个是佛陀法门里面最深妙的,最难讲清楚的。这不像布施,布施成就福报,这谁去修都是这个道理。但是《法华经》就是,“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这个地方是不可思议,在整个经典当中是最殊胜的。所以佛陀“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到了临终之前,众生大乘善根成熟了,才正式地开演。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把这段的转轮圣王的譬喻再作一个总结。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1
妙法莲华经2
妙法莲华经3
妙法莲华经4
妙法莲华经5
妙法莲华经6
妙法莲华经7
妙法莲华经8
妙法莲华经9
妙法莲华经10
妙法莲华经11
妙法莲华经12
妙法莲华经13
妙法莲华经14
妙法莲华经15
妙法莲华经16
妙法莲华经17
妙法莲华经18
妙法莲华经19
妙法莲华经20
妙法莲华经21
妙法莲华经22
妙法莲华经23
妙法莲华经24
妙法莲华经25
妙法莲华经26
妙法莲华经27
妙法莲华经28
妙法莲华经29
妙法莲华经30
妙法莲华经31
妙法莲华经32
妙法莲华经33
妙法莲华经34
妙法莲华经35
妙法莲华经36
妙法莲华经37
妙法莲华经38
妙法莲华经39
妙法莲华经40
妙法莲华经41
妙法莲华经42
妙法莲华经43
妙法莲华经44
妙法莲华经45
妙法莲华经46
妙法莲华经47
妙法莲华经48
妙法莲华经49
妙法莲华经50
妙法莲华经51
妙法莲华经52
妙法莲华经53
妙法莲华经54
妙法莲华经55
妙法莲华经56
妙法莲华经57
妙法莲华经58
妙法莲华经59
妙法莲华经60
妙法莲华经61
妙法莲华经62
妙法莲华经63
妙法莲华经64
妙法莲华经65
妙法莲华经66
妙法莲华经67
妙法莲华经68
妙法莲华经69
妙法莲华经70
妙法莲华经71
妙法莲华经72
妙法莲华经73
妙法莲华经74
妙法莲华经75
妙法莲华经76
妙法莲华经77
妙法莲华经78
妙法莲华经79
妙法莲华经80
妙法莲华经81
妙法莲华经82
妙法莲华经83
妙法莲华经84
妙法莲华经85
妙法莲华经86
妙法莲华经87
妙法莲华经88
妙法莲华经89
妙法莲华经90
妙法莲华经91
妙法莲华经92
妙法莲华经93
妙法莲华经94
妙法莲华经95
妙法莲华经96
妙法莲华经97
妙法莲华经98
妙法莲华经99
妙法莲华经100
妙法莲华经101
妙法莲华经102
妙法莲华经103
妙法莲华经104
妙法莲华经105
妙法莲华经106
妙法莲华经107
妙法莲华经108
妙法莲华经109
妙法莲华经110
妙法莲华经111
妙法莲华经112
妙法莲华经113
妙法莲华经114
妙法莲华经115
妙法莲华经116
妙法莲华经117
妙法莲华经118
妙法莲华经119
妙法莲华经120
妙法莲华经121
妙法莲华经122
妙法莲华经123
妙法莲华经124
妙法莲华经125
妙法莲华经126
妙法莲华经127
妙法莲华经128
妙法莲华经129
妙法莲华经130
妙法莲华经131
妙法莲华经132
妙法莲华经133
妙法莲华经134
妙法莲华经135
妙法莲华经136
妙法莲华经137
妙法莲华经138
妙法莲华经139
妙法莲华经140
妙法莲华经141
妙法莲华经142
妙法莲华经143
妙法莲华经144
妙法莲华经145
妙法莲华经146
妙法莲华经147
妙法莲华经148
妙法莲华经149
妙法莲华经150
妙法莲华经151
妙法莲华经15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高僧传》记录的诵经感应

梁代慧皎法师所撰《高僧传》,将梁代以前的高僧大德,...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

趁年轻时赶快修行

莲花生大士云:趁年轻的时候努力的修持是极为重要的!...

有情众生的四个层次

佛教讲,人是有情众生,甚至一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

【佛教词典】诸法寂灭相

诸法的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叫做寂灭相。...

【佛教词典】一来果补特伽罗

一来果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

提前释放出狱的比丘

想一想善导大师,在盛唐之际,最好的时候,他都有那么...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

知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息心达本源

我们的生命体,它是会生灭变异的,它是诸行无常的,你...

不杀生的内涵

很多人对杀生的内涵不能正确理解,或是认为,牛马猪羊...

李炳南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一、乱世学佛,皈依印光大师 李炳南(18901986)居士,...

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问: 请问,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了幻法师答:...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

净界法师:修净土的人不要想着你造的善业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

此念佛四法,能令心归一处

学佛应念佛,念佛当一心。蕅益大师开示:得生与否,全...

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做到口和无诤

生活和职场里难免有不少纷争,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因为要改造你的想象力。其实布...

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

一切众生就是妄心生灭永远不停的,妄心生灭不停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