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三十八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九面,我们看庚二的重颂。

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跟舍利弗尊者授记成就应身佛的一个相貌。这个授记的时间点为什么一定要在舍利弗尊者开悟以后呢?我们做一个解释。

天台智者大师把学佛分成两大块:一个叫般若道,一个叫方便道。基本上般若道跟方便道的共同点就是,你要安住一念心性,就是真实的法。我们讲过很多次,真实的法它不能有变化,它必须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它本身不能是一个修来的东西。你说你心性是修来的吗?不可能。空性是修来的,假观是修来的,心性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诸佛只是觉悟了这个真理,不是把心性给创造出来。所以一个人怎么叫成就般若道呢?他首先一定是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安住。这个地方就是般若道的基础。所以,在一心三观当中,一心叫做实法。

当然,你也不能老是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你就执理废事了。所以你要怎么样?要操作权法。什么叫权法呢?就是空假中三观叫权法。当我们在一念心性安住以后,用空观的智慧,用无常、无我的智慧调伏心中的爱取,一直到破了我执跟法执,入了初地,这个般若道就完成了。

所以诸位,我们虽然了解《法华经》,但是我们刚开始修行,还是在一念心性里面做权法的操作,偏空性这一块。因为很简单,我们的重点目前来说是解脱道,是出离生死。所以,般若道在智者大师的定义,叫做智慧引导慈悲,它的主导性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它把慈悲心暂时收摄起来。它是以智慧引导慈悲,因为它必须要先完成三界的出离解脱道。

那么二乘人,他们因为无常、无我的智慧,他的权法下得很深,所以他只是法执重。他一旦听过《法华经》,能够会归心性的时候,基本上他就从别教的初住直接升到初地。所以,不管舍利弗也好,乃至于后面的目犍连尊者、须菩提尊者等等也好,只要他在《法华经》这一关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会归心性,觉悟以后,那么他一念心性的即空及格了,他般若道及格了。而我们就算《法华经》读通了,实法妙,权法妙,但对我们来说,我们空观的权法太薄弱,所以我们要补修空观。

声闻人空观已经圆满了,他是差在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他这一关实法补上以后,他般若道及格。他后面要做的就是一念心性即假。这个假观要走两大阿僧祇劫,就做两件事情。就是说,菩萨一旦般若道走过以后,就走方便道,这个时候以慈悲引导智慧,就相反了。因为他已经走出了三界的解脱,他身心世界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已经脱落了,所以他必须怎么样?做两件事:第一个净佛国土,第二个成就众生。所以他这个以后就修假观了。

诸位!假观我们在前面说过了,假观的特色是什么?就是相状。整个十法界十如是,第一个就是相状。凡夫当然是取相,凡夫就在相状里面起颠倒,落入一个三界的因缘果报。菩萨也善用相状,他必须发愿创造一个依报的相状、正报的相状,来招感跟他有缘的众生。极乐世界也是靠相状来带动。你看《观经》,佛陀告诉你莲花观,要作莲花开合想。你那个莲花,你坐在莲花里面,莲花一关就是你跟娑婆世界因缘结束了,然后,“一刹那间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到极乐世界,莲花又打开,看到佛陀放光摄受你,为你说法,乃至于各式各样的鸟类为你说法等等。所以它那个莲花一开一合,表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都是用相状来摄受的。

也就是说,当菩萨入了方便道,这个时候就是开始成就国土了。成就国土,当然他先发愿,然后修行,然后招感有缘众生来跟他一起修学。寿命结束了,这个时候他把他过去因地的愿力跟修行都用完了,他接下来再重新发愿,重新修行,再创造下一个国土。所以菩萨的方便道就是不断地发愿、修行、成就国土;然后国土结束了,再发愿、修行、成就国土。他就在成熟众生、庄严国土当中不断地进步,直到他圆满佛道为止。这个就是般若道。他要走多久?般若道走一大阿僧祇劫;方便道走两大阿僧祇劫,就是修假观。

也就是说,舍利弗尊者他本来是证得阿罗汉,所以他空观成就以后,再会归到一念心性,所以这个时候就开始(天台说的),从空出假,开始要规划国土。声闻人他对假观是薄弱的,所以必须有佛陀的印证给他信心,给他一个方向,所以佛陀给他授记。一方面鼓励他,一方面给他一个方向。

庚二、重颂分二:辛一、颂上长行;辛二、结示称叹

我们看重颂,重颂当中分两科。辛一,颂上长行,颂前面的长行。长行里面分成五段。

辛一、颂上长行分五:壬一、颂因行得果;壬二、颂劫名国土;壬三、颂众数说法;壬四、颂寿量长短;壬五、颂法住久近

壬一、颂因行得果

先看他的因行跟得果,看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

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

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

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

这个地方先说明他的得果。说舍利弗来世,能够“成佛普智尊”。为什么能够成佛呢?因为他成就了一种广大圆满的中道智慧。

这个“普智尊”,古德解释有三块:第一个,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在安住一念心性以后,观察一切法空,以空观照真谛。第二个,道种智。从一念心性当中修假观,他透过相状的操作,然后掌握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来引导众生,所以这个假观照俗谛。第三个,这个中观就照中谛。所以即空即假即中三个加起来就是普智尊。安住一念心性是实法,空假中三观是权法,所以权实加起来就圆满了,普智尊。

智慧圆满以后,他的法号叫华光如来。依止这样的因缘来度化无量的众生,包括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也包括佛灭度以后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跟他有缘的众生,都会因为他这一期的教化而得度。

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华光如来呢?有三个重点:第一个,“供养无数佛”,福德资粮。你要成就一个正报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要成就一个这么清净的国土,都必须要福报力,而最大的福田当然是佛陀,要供佛。第二个,“具足菩萨行”。你在这当中不但是亲近佛陀,你还得要亲近众生,广修六度,来跟众生结缘,来号召跟你同愿、同行的众生未来变成你的眷属。第三个是最重要的,“十力等功德”。这个十力,开出来是十力,其实就是智慧。你必须要修学“一心三观”、“权实不二”的智慧。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成佛有三种重点:第一个,智慧力,一心三观;第二个,福德力,你要供佛,成就你的依正庄严;第三个,因缘力,你要从六度当中广结善缘。智慧力、福德力、因缘力,才有可能成就一期的应化身的教化。

壬二、颂劫名国土

看下一段,壬二的“颂劫名国土”。看经文。

过无量劫已,劫名大宝严,

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

以琉璃为地,金绳界其道,

七宝杂色树,常有华果实。

华光如来在因地的时候又是供佛,又是行六度,又修智慧,要修多久呢?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的这么长时间,就在大宝庄严劫那个时间点成佛了。他依报的世界叫做离垢世界。为什么叫离垢呢?因为凡是受生的地方,即便是带业往生的凡夫,都是身口意远离邪见烦恼的过失。“以琉璃为地”,以黄金为道路的两边,它旁边有种种七宝树,而且常有华果。这个地方说明“清净无瑕秽”。

蕅益大师说,我们一个人在成佛之道,其实最难最难的地方是三界的生死,因为他退转最多。你的烦恼会干扰你;你的冤亲债主、魔障会干扰你;你死亡,不断地死亡,把你整个修行中断。你本来修得好好的,你的状态是最好的,夕阳无限好,但是死掉了,死掉以后,你前生的善根忘得一乾二净了。所以,对凡夫来说,是需要一个清净的国土来保护。创造一个无瑕秽的国土,对我们凡夫就像小树得到保护一样,尤其对资粮位的菩萨来说是很重要的。华光如来看到了凡夫有这样的需求,他经过再三的思考,决定要创造一个离垢的世界,来保护这些善根没有坚固的凡位的菩萨。

壬三、颂众数说法

我们看壬三的“颂众数说法”。看经文。

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

神通波罗蜜,皆已悉具足,

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

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

当然,教化不但是只有佛陀,他必须有眷属,有大菩萨作眷属。这个菩萨眷属他有三种功德:第一个,“志念常坚固”。这个代表一切了。这个菩萨是心中没有疲厌的大菩萨,就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神通波罗蜜”,这是指菩萨的善巧方便。第二个,“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他亲近诸佛以后广修六度,得到诸佛的称叹,善能修学六度。“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大菩萨!

我们前面说过,不管你是实报庄严土的菩萨,不管你是方便有余土的这些声闻人回小向大以后往生到净土,或者是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凡夫往生到一个净土,正常情况有两个条件:同愿、同行,你必须跟这尊佛因地的愿力相同。他很重视持戒,你就必须重视持戒;他很重视智慧,你就必须重视智慧。他在六度里面偏重哪一个修行,你必须要随顺他的愿力,随顺他的修行,然后你才可以去招感,临命终的时候往生到这个国土去的。这个是《维摩诘经·佛国品》这么说的,一个净土是因为愿力跟修行的招感。当然要有一个带头的,就是因地有一个带头的,有一个号召的。就是,这件事情在做的时候,一定有一个领头的,那个人就最后作佛,其他人做他的眷属。

当然有例外。阿弥陀佛有点例外。你看阿弥陀佛国土。阿弥陀佛国土,善导大师叫顺从本愿。念佛的时候怎么念呢?顺从本愿。蕅益大师强调说,极乐世界的特殊之处在于,共同的愿力、共同的修持中,他不强调共同的修持这一块,这是特别的地方,因为阿弥陀佛用十八愿来补足共同的修持。他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用持名来取代共同的修持。那么这样子就代表了,你即便造了五逆十恶,你的修持跟我修持不一样……一般要到净土去,佛陀修十善业,他要创造一个宫殿楼阁,他要广修布施,你就必须广修布施。而这个人造五逆十恶,他怎么往生呢?他跟佛陀没有共同的修持,哪一个人造业往生到净土去的?

阿弥陀佛例外,他强调持名,这是他“共同的愿力、共同的修持”。蕅益大师说,什么叫净土宗共同的修持?“同以不思议持名之妙行。”这就是净土的共同修行,就是念佛。所以,他略过了整个六度的修学,这个是阿弥陀佛净土微妙的地方。他为什么能够把摄受的根机拉得这么广?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但是你不能谤法。谤法是全世界最严重的过失,你起邪见颠倒了。

就是说,诸位!大乘佛法的底限:你可以有烦恼,你可以有罪业,但是你不能起颠倒。这是整个净土宗的底限,这是最低、最底限。烦恼是虚妄的,罪业也是虚妄的,但你起颠倒了,那谁都救不了你了。所以他的指标就是临终的时候保持正念。就是我不管你罪业有多大,我也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但是请你临命终的时候保持正念,然后提起佛号,然后忆念佛陀,然后以佛陀的愿力当你的愿力,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然后顺从本愿往生。

其实,你如果把各式各样的净土研究过以后(我们后面会谈到四大弟子的授记),阿弥陀佛净土真的是很特别,因为他只有共同的愿力,他不强调共同的修持,他只要求你持名。所以他这样子的话就变成怎么样?修净土宗永远不嫌太晚。因为你如果要求共同的修持,那就不是一生一世的了。所以净土宗为什么叫果地教,其他的往生叫因地教?就是佛陀在做什么,你要跟着做。你要往生到其他净土,佛陀在修布施,广修布施,你要跟着做。共同的愿力、共同的修持招感共同的国土。净土宗例外,他没有共同的修持,阿弥陀佛在做六度的时候我们在造业。但是你要起惭愧心。所以净土宗它为什么临终要忏悔?就是你的思想要纯正。就是说它可以不管你的烦恼,它也不管你过去的业力,但是你要怎么样?从今以后你要顺从本愿,然后执持名号。

这个地方我们看,这些菩萨“志念常坚固,神通波罗蜜,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这一点来说,他就强调这些往生的菩萨必须跟华光如来一样做。华光如来做什么事呢?他做了三件事:“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这些菩萨必须要随顺他的愿力跟修行。

所以净土宗是方便中第一方便的,例外。

壬四、颂寿量长短

我们看壬四的“颂寿量长短”。看经文。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

于最末后身,出家成佛道。

华光佛住世,寿十二小劫。

其国人民众,寿命八小劫。

这是说明华光如来的寿命跟众生的寿命。华光佛为王子,“弃国舍世荣,于最末后身,出家成佛道”。这段经文,窥基大师的意思是说,“于最末后身”这段经文要放在“弃国舍世荣”的前面,意思解释就清楚了。就是说华光佛为王子的时候,他在成就应化身佛前的最后一生的生命,他作为一个王子,他做什么事呢?他做两件事:第一个,放弃了国家跟世间的荣耀;然后第二件事情,出家成佛道。因为他是在净土,所以他应该没有八相成道那么多,至少他没有纳妻跟生子这个相状,因为清净的国土没有这种凡夫的染污的因缘。华光佛成佛以后,他住世的时间多久呢?十二小劫。人民是八小劫。当然这个寿命也是一个关键点。我们前面说过,判定国土的庄严,这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寿命。

壬五、颂法住久近

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

三十二小劫,广度诸众生。

正法灭尽已,像法三十二,

舍利广流布,天人普供养。

华光佛灭度以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用正法,就是教观跟果证,来度化众生。正法灭尽以后到了像法,也是三十二小劫。有教有观,但是果证者少。为什么果证少呢?就是旁骛多了。供养佛塔舍利,就是一些旁骛。就是他没有一心行道,他可能做其他事去了,用这个供养舍利跟流布来作为一个佛事。

正法时代基本上跟佛在世的时候差别不大,这个还是一个纯正的“牛奶”。其实差别最大就是像法跟末法,这两个问题比较严重。那么像法跟末法怎么判断?就是教观。就是这个时代的人对教理的学习、对止观的修学不重视了,就整天喜欢事修,持戒修福了,这标准的进入末法时代了。就是他的心地法门薄弱了,他只能够靠外在的福德力来支撑他的善根。就是他的内心没办法启动他内在的一种观照力了,他完全靠事修来支持他的善根不退。所以,他的内在不能创造一种强大的能量来支持他的善根力,他要靠持戒修福,靠外缘力,那么这个就正式进入末法时代了。

辛二、结示称叹

我们看辛二的“结示称叹”。

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

其两足圣尊,最胜无伦匹。

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

华光佛这一期的应化因缘,他种种的依正庄严、寿命,种种的事迹,就是前面的情况所说。“其两足圣尊”,这个作为佛陀所成就的应化身的教化因缘,“最胜无伦匹”,他在十方佛土中,不管是依报正报的确有他的特色。那么这尊佛是谁呢?就是舍利弗你未来成佛的一个因缘,你应该感到欢喜庆幸。

一尊应身佛的出现,的确值得我们欢喜赞叹。因为你一个人在山中打坐,证得无生法忍,成就了法身佛,但是你对整个佛教的教化帮助不大,因为法身不能跟众生互动,他是离相。对佛教的帮助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应身佛出世,他才能够建立所谓的住持三宝。他号召所有人来往生他的国土,或者是他来到凡夫的世界,来建立住持三宝。因为他住持三宝的影响力,不但是他在世的时候,他往生以后还有法宝的正法、像法、末法。

我们举释迦牟尼佛做例子。其实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对我们的帮助也不大,但是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年前的示现八相成道,陪着我们成长,临走之前留下了教法,使令我们现在还可以学得到《法华经》,这一点就很重要。

一个凡夫,从最初的修学四谛法门,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成就阿罗汉果,到回小向大,到成就应身佛,到此可以说是功德圆满。所以到这个地方就是“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这个地方就是说,当然舍利弗值得欢喜庆幸,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也值得随喜赞叹,因为应身佛的出世的确是非常重要。

己五、四众欢喜  分二:庚一、长行;庚二、重颂

我们看最后一段的己五,“四众欢喜”。

大家看到舍利弗尊者能够授记以后,心生大欢喜。这个地方两段,先看庚一的长行。长行当中分三段。

庚一、长行分三:辛一、叙众欢喜;辛二、广修供养;辛三、大众领解

辛一、叙众欢喜

先看第一段“叙众欢喜”。看经文。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尔时”,就是当佛陀在法华会上为舍利弗尊者授成佛之记以后的那个当下的时间。在与会当中有四部的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以下的天龙八部,有哪些呢?天;龙,龙是畜生道;夜叉是鬼神道;乾闼婆也是鬼神道。乾闼婆我们前面说过是帝释的俗乐神,帝释如果累了,弹奏些世俗的音乐,让他休息。阿修罗。迦楼罗,迦楼罗就是金翅鸟。紧那罗,是帝释的法乐神,他是为帝释说法的,用音乐的方式说法。摩睺罗伽是蟒神。到此叫做天龙八部,就是佛陀的护法。那么天龙八部的护法跟四众的弟子,见到舍利弗在佛前受无上菩提之记以后,“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佛陀跟舍利弗授记为什么这些人感到欢喜呢?又不是跟他们授记。因为他们得到无上的鼓励。诸位!古德解释说,阿罗汉要成佛,他的困难度比凡夫还困难。因为龙树菩萨说,凡夫虽然有烦恼,但是他的菩提性没有灭,他有菩提性。因为他的明了性还在,这个烦恼只要经过佛法的调教、净化,他能够转烦恼成菩提。但是阿罗汉不一样,阿罗汉是把菩提性给灭了。因为阿罗汉他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没有会归到一念心性,他不知道转识成智,所以他灭烦恼的时候,他叫做断灭性的。所以他是怎么样?把烦恼灭了,把菩提性也灭了。所以,成佛的可能性最高的是菩萨,第二个是生死凡夫,第三个才是阿罗汉。

那么连阿罗汉都可以成佛,那当然这些天龙八部这些凡夫,他更得到启示了。因为阿罗汉你的心识被你灭到这个程度,遇到佛陀讲《法华经》都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转!阿罗汉在方等会上叫做焦芽败种,灰身泯智,如果从因缘上观察,这个人已经几乎不可能成佛了。你看目犍连尊者就是,他的心完全没有知觉的功能。就是这个人已经是没有知跟觉了,没有觉照的功力了,他看到什么都没感觉了,伟大的佛陀都有办法让这个人重新启动他的知觉。

你看净土宗也是这样。诸位!净土宗的往生,你看我们每一个人修净土真的有他的根性,菩萨种性的人往生最有可能,因为菩萨种性的人他惭愧心强。“虽作恶业,速疾能悔。”他前生有修过菩萨戒,有修过大乘佛法,他即便有罪业,他那种反转力强。这个菩萨种性的,往生最有可能。第二个可能往生的,你们知道是谁吗?对!是凡夫的种性。

声闻人是往生最不可能。所以你看净土宗,“二乘种不生”。诸位!不是阿弥陀佛不摄受。如果你读《阿弥陀经》,读《无量寿经》,读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完全没有感觉,那从往生的角度,这个对你不吉祥,就是你那个声闻种性很强。

往生净土最可能的,第一个排列是菩萨种性的,这种人念佛基本上往生可能性很高,菩提心强,观照力强,惭愧心重。第二种人是人天种性的,他烦恼重,但是他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心生好乐,这种人往生的可能性也是高。最怕的就是你读极乐世界你完全没有感觉。当然我们一般的种性是混合式的,但混合当中可怕的是声闻种性的比例偏多,对有为的功德不生好乐。那怎么办呢?学《法华经》可以救你。就是你要把你的真如本性启动起来,你不能老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那就是三乘的教法,那只能当方便,当权法。所以,《法华经》的好处就是怎么样?它从根本上启动你的自性功德力,然后再修方便道,修空假中三观。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四众弟子一想,连声闻人这种菩提性都快断灭的人都能够受佛陀的授记,那当然他觉得受到很大的鼓励。心生大欢喜,踊跃无量,这表示得到很大的鼓励。

辛二、广修供养

我们看辛二的“广修供养”。

各各脱身所着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不但是欢喜,他们会开始供养,修供养,供养佛陀。他怎么供养法呢?各各脱身所着上衣,以供养佛。”这个地方指的是谁呢?比丘、比丘尼,出家众。当然在古德注解说,比丘、比丘尼这个三衣是很珍贵的,要随身的,怎么会脱掉供佛呢?因为它是表法,这表示他们脱离了声闻的偏空之道,而把自己偏空的这种衣脱掉;供养佛陀,表示趋向于大乘的无上菩提,就是“会权入实”了。小乘的四圣谛没有错,他并没有说把小乘四圣谛丢掉,而是会归到心性。那么这个权法跟实法一结合,那就整个进入般若道了。所以它是表法的,就“会权入实”的表法。

这个前面讲到出家众的供养,这以下讲在家居士。释提桓因,大梵天王,还有天龙八部等等,他们就以天衣跟天曼陀罗华跟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诸天在供养佛的时候,出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个,“所散天衣,住虚空中”。他一供养佛陀的时候,这个衣服突然间住在空中。第二个,“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它不但是安住在空中,而且它自己在空中产生了旋转;于此同时,诸天的音乐百千万种就开始运作,甚至于从空中雨众天华。

那么这表法表什么意思呢?安住虚空,表示大乘的般若道,就是万法回归一心,就是观照一念心性当体即空,般若道。般若道是以空为住。产生回转跟音乐俱作,表示方便道。前面是万行回归一心,这个地方“一心缘生万法”,开始借相修心,广设方便。所以这个地方就两种表法,一个是回归到一念心性的空;第二个是从空出假,生起种种的妙用。这是一个供养的表法。

辛三、大众领解

我们看辛三的“大众领解”。看经文。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大众做完供养以后就共同地宣说,说伟大的佛陀,您过去在波罗奈,在鹿野苑,为实施权,讲四谛法门,讲出世的解脱道,那么现在把解脱道跟菩提道结合在一起了,透过一念心性的实法把解脱道变成大乘的般若道,就是无上最大法轮。

这个最大法轮我们做一个说明。《法华经》的妙跟《华严经》的妙也是不一样。《华严经》虽然也是一个成佛之道,但是《华严经》对于你一开始走错路的人,比方说走到《阿含经》的出离道,比方说我现在的根性,我已经把我的菩提性给灭了。你看有些人他过去生,他前生带来的,他对什么东西通通没有感觉,他也不起烦恼,他也不思惟功德庄严。这也不能怪他,他一路走来,就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华严经》救不了你!因为《华严经》的妙叫做“相对论妙”,就是,我比你好,但是我不能改变你。为什么声闻种性的人刚开始接触《华严经》的时候,他完全没办法受益(后面的〈譬喻品〉会说)?他们甚至于就逃跑,感到压力很大:我做不到!所以佛陀开始“为实施权”,把那个广大的法门收起来,现出老比丘相,讲四圣谛来度化他们。

《法华经》的好,好在哪里?不管你之前怎么弄,不管你过去犯过多大的错误,不管你把心性搞成什么样,《法华经》都有办法修补。因为它的妙不是“相对论妙”,它叫“绝待论妙”,就是它的妙是可以包容你的。就是说,不管你以前是怎么回事,《法华经》都有办法把它“会权入实”,它有办法跟你对接。而《华严经》是,你走错了,对不起,我这个法门没办法摄受你了。它这个妙是一种相对论妙。我跟你不一样,你跟我不一样,而我比你好,就这样子。《法华经》是我比你好,但是我可以包容你。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先讲四圣谛,最后讲一种包容性的《法华经》,再把他这些一开始没有修圆满的人,把他加以会归,“会权入实”。这个《法华经》的妙,妙在这里。不管你过去的方法是对是错,《法华经》就有办法救你。

庚二、重颂分二:辛一、颂开权显实;辛二、述随喜回向

我们看庚二的“重颂”,把前面的欢喜跟供养做一个总结。

辛一、颂开权显实

看辛一的“颂开权显实”。看经文。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

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

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

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

“尔时”就是大家供养佛以后,诸天子就共同发出宣言说,佛陀您老人家在鹿野苑先转四谛法门,先让声闻人成就了阿罗汉果,在四谛当中“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什么叫“五众之生灭”呢?就是讲到五蕴——色、受、想、行、识,它的生起因缘,跟灭,是还灭的因缘。五蕴是无明所启动的有漏的五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子,就一念的颠倒妄想创造了五蕴。我们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来灭除这个我执的颠倒,这个五蕴就消失了。所以这个讲到五蕴的生起跟还灭的一个对立相,这个就是权法了。如今在法华会上,就转最妙的无上的广大的法轮,这个法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它的深奥就在于它永远有办法救拔你,不管你以前做错了什么。

我们说一下。《法华经》可以跟任何法门对接,但是它有条件。比方说,可能你过去生对于苦、集、灭、道修得很深,声闻人的强烈点就是他对苦谛有深的感受,某种程度他是悲观主义者。他对什么事情,不是不喜欢,他觉得这个东西不能长久。他的无常观就是说,这个事情还没有结束,他就已经感受到无常的到来,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个悲观主义者。他从无常观来看一切法,那一切法没有价值,有为诸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当然,声闻法有它的好处,帮助你解脱,但它的缺点,障碍菩提道。

成佛之道难就难在哪里呢?因为前半段跟后半段的重点不一样。前半段偏重在空性,它要离一切相;但是你解脱道以后要走后半段,走方便道的时候它要即一切法。所以诸位,如果我们不会归实法,看这个权法,完全心外求法来看,那解脱道跟后面的方便道几乎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前面要空观,后面是假观。所以如果你不学《法华经》,这个对接就很难。

但是学了《法华经》,我们经常心外求法的人,怎么样会归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诸位你一定要记住!就算很多人修了《法华经》,他还是没办法操作一心三观,因为他的攀缘心习惯向外。我们以前遇到了烦恼是攀缘世间的五欲,学佛以后,如果还是用攀缘心去攀缘一个无常、无我的法,来对治我们在五蕴所生起的分别——就是,我们用攀缘心去起烦恼,如果我们也是用攀缘心来学法,到法华会上要内观就难了。

所以它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做方等般若时,就是法空的思想,就是无生的思想。诸位!你从有所得的心要回归到一念心性,无生是关键,就是无所得。他的意思是这样看的,就是一切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你今生是怎么来的?是因缘的力量而出现的,它不是本来就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在你生之前,你前面是一片空白。所以我们的生命是从空性而显现出来的假相,生命是无中生有。简单讲,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前生而来。错!你前生的因缘消失了,你还讲前生!每一段生命都是个体。虽然轮回是相续,你死了以后,你的前生已经还给空性了。其实我们每一期生命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我们今生从什么地方来?严格来说从空性而来。你这个业力本来是无相的,但是累积到一个程度,突然间,“啪”,现出来。那么今生的业力用完以后,你到哪里去?回到空性而去了。所以人生只有过程,因为开始之前是没有,死亡以后也没有。

所以结论:人生无所得!

这个智慧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观无所得,你才会心甘情愿地把攀缘心放下。就是说,人生无所得,你攀缘什么东西呢?人生只是借假修真,人生不是让你去得到,人生是历练。所以,一个人要从一种向外的攀缘回归到法华的思想,从权法回到实法,如果不修般若法门,即便是明白道理,你也操作不起来,因为你习惯了。

就是,我们以前是攀缘心,攀缘什么?攀缘世间的五欲。等你学佛以后,还是攀缘心,换汤不换药;好一点,攀缘三宝的境界,但是本质还是攀缘。

那怎么办呢?所以佛陀必须有般若的法门。就是说,你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所以无生。无生以后你攀缘心就调伏下来,调伏下来以后你就开始内观了。一个人内观、往内收以后,那人生对你来说叫做“历事炼心”,那你才真正进入法华的实法的概念。就是先安住一念心性,才有资格谈空假中三观的权法。一个人没有入一心的实法,空假中三观全部是生灭法门。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我们不能好高骛远,我们从小乘法也好,菩萨法也好,要会归到心性,无生的般若是关键!

辛二、述随喜回向

好,我们看辛二的“随喜回向”。看经文。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

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

这一段是述解,叙述前面的理解。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我以前一路跟着佛陀,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听到佛陀讲了很多法,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到像《法华经》这么一个深妙的善法。就是不管你以前做了什么,只要你会归到一念心性,全部是成佛之道。这个是微妙,一种包容性的佛法。这个是述解。

这以下随喜。看经文。

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

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

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

佛道叵思议,方便随宜说。

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

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

这以下讲到随喜跟回向。

先看随喜。随喜先说明随喜法,再说明随喜人。看随喜法。

“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佛陀到晚年的时候讲包容性的《法华经》,能够把前面的一些不圆满的权法会归到实法,这件事情我们随喜赞叹。为什么呢?你看二乘人,像大智舍利弗,在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把菩提性几乎给灭了以后,还能够得到佛陀在《法华经》的救拔而受成佛之记,所以由此可以例知,我们四众弟子“必当得作佛”。这个就是对《法华经》的一念的信解。当然,“必当得作佛”,它的前提是你要“回光返照”才可以。这是对法门的一个随喜。

看对人的随喜。这个法是谁说的呢?“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在一切世间当中最尊贵无上的佛陀,他有两种功德:“佛道叵思议”,就赞叹佛陀的实智,佛陀安住在一心真如,离一切相;但是佛陀又有方便的法门。

就是说,内观对我们凡夫是很困难的。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一开始学佛就内观的,都是做义工、做慈善事业、持戒、唱唱〈炉香赞〉。所以我们刚开始都是透过三宝的一个影像来生起善根的。佛陀必须要施设一些方便的教法,就是你喜欢攀缘,没事,佛教也有让你攀缘的地方。佛陀画出庄严的唐卡,无量的庄严相状让你来礼拜、赞叹。等到你时间成熟的时候,学《法华经》,你就知道,这些只是启发你自性功德的一个过程。“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方便随宜说跟实智。

最后,“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他们就把所有有为的福德资粮,不管今生过世,我从今以后,不再向外攀缘,我不求外面的果报了。我希望能够所有有为的功德,包括持名、修福、修慧,都能够开显自性的功德来成就无上菩提。就开始“会三归一”,回向佛道。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讲到般若道、方便道,那么第一个就是般若道。这个般若道的特色,是有所破坏,有所保留。你破坏的是烦恼罪业,但是你要保留你的菩提性,那个明了性不能破坏。这样子,你在走前面的解脱道的时候,跟后面的方便道才能够对接。成佛最困难的就是这一块,你怎么把解脱道跟菩提道对接起来。你接不起来,你就完了。

所以一佛乘就是说,你前面是修空观,后面是修假观,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看一开始的时候,你要少分别、少思想,“少事、少业、少方便住”,般若道。到了方便道,“多事、多业、多方便住”,你要广设方便,要主动积极来到众生的法界,为诸众生不请友。你要是这样讲:成佛很困难啊,前半段跟后半段完全不一样!其实两个阶段没有冲突。你会归心性以后,就没有冲突;你要向外攀缘,那就有冲突了。就是这个意思。大家好好体会体会。

到此整个法说一周就全部圆满。从佛陀的正说,舍利佛尊者的理解,到佛陀的授记,到四众欢喜,到此法说一周圆满。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智者大师在天台教里面,那是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师,他的...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少吃肉的10个益处

美国《健康》杂志刊文,总结了少吃肉的10个益处。 1.减...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20件事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佛说譬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行人被饿虎追...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佛教词典】舞菩萨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中,内四供养菩萨之一。...

【佛教词典】沉冥

(术语)沈于生死冥于无明也。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

【推荐】机深祸深,量大福大

古人说机深祸深,量大福大,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如何从外相来推测未来的祸福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自在观音

住在观音殿的旁边,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是一种...

看到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自心不清净

观察他人的缺点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从来...

净宗八要--净土之要关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

跳下悬崖找活路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普门品》 这是说...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

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往生的条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乱或者理一心不...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

别把福报提前挥霍完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整个的行为就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