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五十七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一十七面,我们看子二的“合法”。

前面一科是一个长行。长行主要讲到一个长久在外流浪的穷子所发生的两件事:第一件事讲到他的善根的退失,第二件事讲到他善根的修复。

那么他善根是怎么退转的呢?经文上说是“舍父逃逝,久住他国”。作为一个穷子,他长时间地经过两万亿佛栽培大乘善根,他后来是怎么退转的?就是他后来就慢慢地失去了佛陀的摄受。他出生的时候,可能是佛前,可能是佛后。就像我们现在,有法无人,虽然可以在佛法上做功课,但是缺乏佛陀的教导跟摄受,就使令这个善根不能进步了。不能进,当然就是退步了。所以,缺乏佛陀的摄受,这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更可怕,“久住他国”。我们说过,我们一个人不能老是停留在善根,一定要让那个善根能够开花结果。你要把善根,透过你的精进,快速地转成道果。但是,这个穷子他遇到佛法以后,没有快速地一鼓作气,所以他永远停留在善根。那么经过轮回的老病死的折磨以后,他的善根就受到很大的破坏了。一个,舍父逃逝;第二个,你不应该长久地在轮回中待着,“久住他国”。

这个人善根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后,他什么时候开始反转呢?就是父子相遇。一直等到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的出世,他的善根终于得到了修复的机会。佛陀出世以后修复这些声闻弟子们的善根,他一开始是采取两个手段:第一个叫做追,第二个叫做诱。

什么叫做追呢?就是马上的追赶。我们知道,佛陀对弟子们是有期待的,他当然要测试一下弟子们大乘善根退失没有,所以就用大乘的功德来追他。怎么个追法呢?就直接邀请他加入大乘佛法的行列。就说,我过去在两万亿佛所,教过你大乘佛法的,你现在赶快回归到我们当初的发菩提心、生生世世投入生死轮回、广度众生、积集资粮。这个时候穷子的反应叫做“恐怖疾走”。

我们知道,一个人善根受到伤害以后,他对生死轮回的感受是特别强烈的。这个人是这样,你要是没有学佛,在轮回当中你就不觉不知,你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痛苦。所以,你不学佛,你不会觉得轮回的痛苦,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怕。那么学佛以后最怕是怎么样?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就卡在中间。就是说,我这个善根不能马上变成道果,但是你要我退转成凡夫也不可能,因为善根不能退转,所以这种人他对轮回的痛苦感受是特别强烈的,但是他又无能为力。他知道轮回痛苦,但他没有解决之道。所以,这个穷子虽然是大乘的善根退失了,但是他对痛苦的觉知这一块是不容易退失的。我们前面说过,五浊障大不障小,五浊恶世会伤害你的菩提心,但是它不会伤害你的出离心。

所以诸位!我们应该要去体谅这个穷子。就是说,他为什么不能够马上恢复他的大乘善根,加入大乘佛法的行列?因为他怖畏生死。他长时间在轮回当中被老病死折磨,心存怖畏。那你现在要他马上投入生死轮回,发菩提心,再投入轮回,他当然没办法接受。所以叫做“恐怖疾走”,乃至于“闷绝躄地”。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就赶快把这个追的人叫回来,开始诱导返家。用诱的方式。这个很重要。诸位!这个穷子能够成功,就是他先回家。一个在外流浪的人,他看到珍宝可能没有感觉,但是他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的衣食的供应。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佛陀对待这个已经善根受到伤害的穷子,他带回家干什么呢?叫他打工赚钱。就是说,没关系,你不想参加我的家族的事业,没关系。你来我家打工总可以吧!那为什么要给他打工呢?因为他如果没有工作,没有赚钱,这个穷子还得往外跑。所以佛陀就用扫厕所这个工作把他先安定下来,所以先诱导返家。返家以后第一件事情,打工赚钱;慢慢地在工作当中,佛陀就方便去靠近他,慢慢地给他开导三十七道品,先成就小乘的道果。

诸位!按《法华经》的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一乘法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整个五乘佛法是怎么样?互相帮助的。并不是我们以前所说的,你是修慈善事业的,你走你的道;你是二乘人,你走你的道;我大乘佛法,我不屑修小乘法,我不修人天乘。你错了!佛陀就是以小乘的道果来资助他大乘的善根,事实证明佛陀是对的。因为穷子成就小乘的道果以后,所谓的“心相体信”,他对这个父亲有信心了,所以佛陀再开始开导他方等般若。所以从前面的工作的打工赚钱,到最后继承家业,从有所得到无所得。

所以我们一开始不要怕有所得。那么这个重点在哪里?我们看整个穷子的善根恢复,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适所愿故”。就是这个父亲成功地掌握了这个穷子心中的愿望,这个是重点。穷子在外面流浪,他哪是希望能够修功德,他希望一个安稳的家。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有一个公案也是这个道理。说宋朝有一个叫做吴琼的居士。这个居士一开始是出家的,出家以后在僧团的生活并不适应,就还俗了。还俗以后就娶妻生子。这总要找个工作,他就从事杀生的事业,到了屠宰场,就做这种切肉的工作。经过几年杀生的共业以后,他的眼睛旁边就长了像鸡蛋一样的一个肿瘤。这个吴琼居士虽然还俗,但他对因果这个道理还是理解的。我们说过,有些善根是不会退的,业果的善根、空性的善根是不容易退的,但中道的实相是容易退。所以他就觉得他这个业障现前了,而且这只是花报而已,果报恐怕是三恶道。所以他就离开了家庭,到山上自己做一个茅蓬,整天拜忏、念佛。

念了没几年,他有一天从山上下来,跟他的同参道友说:我明天的戌时,就是晚上七点到九点,要往生了。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是尽管不相信,他们想想说还是来看看吧。所以很多莲友就来帮他助念。果然,戌时一到,他就在佛像面前端坐,在念佛当中,他说了一句话:“佛来也”,就坐化了。这句话很重要!诸位!临终见佛比你见花、见光、异香满室更来得重要。所以他那个时候就在大众当中念一句“佛来也”,就往生净土了。

诸位!吴琼居士是怎么往生的?适所愿故!他成功地把他心中的愿望跟佛号结合。他的愿望是什么?就是他希望能够灭罪,他希望他所造的杀业能够得到赦免,他害怕到三恶道去。这种害怕三恶道的力量转成念佛的力量,那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凡是修行,在整个有为法当中能够成功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必须把你的修行跟你心中的愿望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净土宗也是这样。净土宗最怕你对佛陀无所求,那就完了。诸位!无所求是放在最后面的。我们看佛陀教化这个诸子,他是用有所求作引导,最后才入无所求。也就是说,诸位!善根的修复,重点是满足他的心愿,这个佛法叫做增上意乐。由于增上意乐的关系,让他成就了道果;有这道果以后,他心量扩大,才接受大乘佛法的教育。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穷子从一种心智的卑劣到佛陀的摄受,他先从安住,最后再成就无住。是这么一个过程。

子二、合法   丑一、合父子相失相见;丑二、合追诱敕教取意

我们看下面的合法。前面是一个譬喻,这以下把它合到我们修行的法上。这当中分三段。

丑一、合父子相失相见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这个地方先说明合法。说,“大富长者则是如来”。前面的长者是谁呢?就是世尊如来。“我等皆似佛子。”这个地方讲父子相失,相失以后,他大乘善根退失了。所以刚开始佛陀只能讲,你不是佛陀的儿子,但是你相似于佛陀的儿子,相似。因为善根退失,所以子义未成。那么等到后面的父子相见以后,如来才正式说“我等为子”。这个是赞叹。当然,其实这个时候是相对未来的道果来说。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相见以后称“我等为子”,也是一种称赞,其实对望未来而称为子。

其实,从大乘佛法的角度,要称为佛子,那是有条件的。谁是佛陀的儿子?《法华经》上说,“真是佛子”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你必须“从佛口生”。你所有的佛法修学必须要是佛陀开导的,你不能自己想一套。佛陀没有这样讲,你不可以自己弄一套来修行。说佛陀也没这样讲,叫你晚上不睡觉、也不吃饭。你这个法门是你自己想出来的,经典没有这么说。佛陀叫你调饮食、调睡眠,他没要你不睡觉、不吃饭。所以你的法门必须是从佛口生。这第一个。

第二个,“从法化生”。你在佛法的修学,要产生内心的道法,或者是空性,或者是真如,从法化生。

第三个,更难,“得佛法分”。你必须要继承佛陀的功德。

按照这三个标准,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那只有菩萨,所以菩萨叫真子。而且严格来说,大乘的见道位以后,就是大乘的圆教初住、别教初地,破无明、证法身,才叫做真子。

那么二乘人呢,二乘人佛陀说是庶子。菩萨是长子,庶子就是旁生的。二乘人为什么叫庶子呢?第一个,他有从佛口生。他的四谛、十二因缘是佛陀开导的。他也如实地从四谛、十二因缘,从法化生,产生了空性的道法。但是,可惜的是,他没有继承佛陀的家业,他只是空性。他这个空性不能容受妙有,所以二乘是庶子。

凡夫呢,因为我们修慈善事业,我们也相信皈依三宝,也断恶修善,深信业果,叫做外子,就是还在外面流浪的儿子。因为你只有从佛口生,没有从法化生,也没有得佛法分,所以出世善根未具,叫做外子,你还在门外流浪。

所以这个地方讲佛子有三个条件。这个地方为什么肯定他是佛子呢?因为他过去栽培善根,针对过去的善根;第二个,针对未来,他遇到佛陀以后,即将成为道果,所以佛陀就赞叹他。“我等为子”,是这样来的。

丑二、合追诱敕教取意

父子相见以后,佛陀采取了两个方法:一者,追;二者,诱。我们看经文。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

初次见面,这个穷子前面并没有这么表白他的心情,说我刚开始见到佛陀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说“我等以三苦故”,我们说过大乘善根有些会退,有些不会退,对痛苦的觉知、感受是不会退的。所以,这个穷子可以说历尽了整个六道轮回。这个地方包括了苦苦。苦苦特别指的是什么呢?三恶道。地狱的刀山油锅;饿鬼的饥饿口渴;畜生的系缚打杀。这种极度的痛苦叫做苦苦。那么什么叫坏苦呢?就是人天的快乐果报。穷子他也不是完全造罪,他有时候也修善,他造善以后出现了富贵荣耀。但是这个富贵荣耀到最后怎么样?面临死亡的问题,就是坏苦,它会破坏。所以,他这个快乐本身不是苦,但是快乐里面有痛苦的危机在。就好像我们说,一个美好的食物是甜美的,但是里面有毒药,这就叫做坏苦。第三个是行苦。行苦特别指的是谁啊?就是五浊恶世,就是人寿到了两万岁以后,他的身、受、心、法活动太炽盛,躁动不安,因整个环境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的不安稳性,叫行苦。这个是遍于整个三界六道的。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穷子不能够马上接受大乘的菩萨道,因为他受到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种折磨。所以他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受诸热恼。长时间地在热恼跟不安稳的状态,到三恶道是受痛苦的逼迫而热恼;到了人天,快乐,但他没有安全感,他不知道这个快乐什么时候要失掉,所以他老是活在既热又恼的一种不安稳状态。这第一个。第二个,这不是外境而已,他内心也有问题,迷惑不知。长时间地受过外境的刺激,他内心不断地有颠倒妄想来干扰他。

受诸热恼,就是外境的伤害;迷惑不知,内心颠倒妄想的干扰。所以结果就只有一个,叫做“乐着小法”。

乐着小法,蕅益大师给它四个字解释,说这个穷子刚开始遇到父亲是什么心态?叫做“厌苦欣空”。就是说,对三界的苦有极度的厌恶,所以他遇到广大财富的这个长者,他不求荣华富贵,他也不求珍宝,他就希望一个空,希望一个寂静安稳的环境,就这样慢慢地、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就好。这是他的心态。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这个穷子拒绝了大乘佛法的召唤?因为他受诸苦恼,迷惑不知,乐着小法。这是他的一个心态。

当然,佛陀用大乘佛法来追他,不行。以后佛陀改变了策略。我们看下一段。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佛陀把过去的这个二乘人追回来以后,就知道他的大乘善根退了,所以就让他在家里面待着:你现在哪儿都不要去,在我这边工作,你反正也是要打工,那你干脆就在我家打工好了。

为什么说小乘的家就是大乘的家呢?我们前面一再说过,小乘的空性跟大乘的真如是一个东西。不是说离开了大乘的真如另外有一个空,不是这个意思,二乘的智断就是大乘的无生法忍。只是小乘的空性,他不能回光返照的时候,他执着那个空性。但是那个空性,就算你不承认它是真如,但是它的背后就是真如。就好像穷子,他执着在大富长者家打工,但是他还是住在大富长者家里面。就是这样子。

佛陀善巧方便,就说,好,你不能接受大乘的真空妙有,佛陀就怎么样?“为实施权”,把妙有这一块先遮起来,先讲空性。小乘人是这样子,他被有为诸法搞怕了,所以他变成一种怎么样?他坏的不要,好的也不要。反正在小乘的观念里面,“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管你是有为的生死诸法,不管你是有为的功德庄严,只要是有为诸法,对他来说,他认为都是伤害。

所以佛陀说,好,那我们不谈有为法,我们谈无为法。佛陀让我们怎样?思惟四谛法门。四谛法门所要修的是什么?我空的真如,先求空性。声闻人他这个时候得到空性以后,这个法跟他的心完全配合,这个是很重要的。就是这个机、法相应,产生他强大的愿望,所以“蠲除诸法戏论之粪”,他就很快地证得我空的真如,消除内心的见思烦恼,就是一种不干净的东西。“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这个地方的“勤加精进”,就是因为满足他的愿望,所以成就了他涅槃的少分功德。涅槃虽然没有功德庄严,但是它能够怎么样?满足他衣食的温饱。这个声闻人求的就是安稳的环境,衣食的温饱。

“既得此已,心大欢喜。”他就觉得,不错了,起码我不用去流浪了,我不用为衣食奔忙了。我在这个大富长者的家里面,不再受风吹雨打日晒,就觉得满足了。所以他就觉得“所得弘多”,起码我已经不再经历生死轮回了。

当然,佛陀不会就此放弃,佛陀会进一步地开导他。看第三段。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然则世尊先知我等”,佛陀经过测试以后,知道这些过去的弟子们大乘善根退失,只有二乘的根性了,所以“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一个人大乘的善根是中道,但善根退了以后他就走极端了。要么他流入生死的时候就贪着生死果报,要么就执着空性,就是要么着有,要么偏空,所以“便见纵舍”。佛陀一开始就不跟他讲中道的真空妙有的道理,先讲空性。就是说,与其让你着有轮回生死,不如让你偏空。因为偏空还有救,你轮回生死,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了。所以,佛陀暂时不分别这种所谓的“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我们看,佛陀一开始在阿含、方等、般若,绝口不提要这个儿子去继承家业,去继承所有的珍宝,佛陀只是赞叹空性的殊胜、空性的圆满。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的意思,简单讲就是用空性来激发他的中道思想。这是佛陀高明的地方。

我们再讲一次:善根是相通的,重点你要找到突破口。修行最怕的是你什么都无所求。我们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求圆满。你看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进不去?他就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结果他无所住,结果也没有生其心。为什么?因为不相应。就是说,我们明明有所得心很重,你却故意拿一个无所得的智慧把自己压在上面,所以你这个机跟法落差太大。你的法太高,你的根机太低,这是小孩子玩大车,所以你这个法没办法转动。

你倒不如(佛陀说的)务实一点。你看看极乐世界有哪些能够打动你的心的: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我愿意到极乐世界,因为没有三恶道,我过去在三恶道里面受到很大的伤害;我希望我的色身寿命长远,不要老是经过死亡,每一次的死亡对我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总之,我们看佛陀的摄受,他是先让穷子打工赚钱,有所得;然后,在有所得里面站稳脚步以后,再开始激发他的进步。

看到这段经文,我想到过去读佛学院的一段情况。我们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的教务主任慧天长老,第一年对我们特别好,看到我们就嬉嬉笑笑问:最近怎么样?晚上睡得好不好?功课压力大不大?第一年对我们是把我们当朋友看待,出坡的时候陪着我们,跟我们在地上喝绿豆汤,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到第二年以后就完全改变了,脸就拉下来了。所以我们第一年犯错基本上很少人会受到处罚。我记得我们第一年的时候,慧天长老在黑板上写一个“熬”字,修行不着急,慢慢熬,熬久了你就成功了。到第二年开学典礼,慧天长老写了几个字:严格就是慈悲。第二年以后公事公办。

后来我就问慧天长老说,您老人家第一年对我们这么好,第二年怎么开始那么严格?老人家说,第一年你们年轻,每一个人刚刚离开家庭,身心不安稳。我一要求你们,你们就跑回去了。所以我第一年要摄受你们,让你们先安定。经过一年的僧团生活,经过教育以后,你们已经站稳脚跟了,这个时候不再激发你们,不再严格要求你们,就快来不及了,快毕业了。就像佛陀说的,佛陀看到二乘人证得阿罗汉以后,我日子不久了,要赶快激发他了。

所以我们看一开始佛陀是怎么样?诱导返家,方便摄受。你不想继承家业,没关系,你在家里面待着,做简单的工作。而且佛陀不断地鼓励说,不错,你这样做,如所生子。佛陀并没有骂他说,你就这么点出息!没有。你这样做不错,你扫厕所扫得好,你这样扫下去就很像是我的儿子。佛陀方便地赞叹摄受。当然,摄受完以后,等到这个穷子证得阿罗汉果,证得空性以后,他的特点:闻大不谤,他不再排斥大乘佛法。我们说过,大小乘佛法是相通的,所以他证得空性以后,自然对妙有的东西不那么排斥了。那么佛陀就开始要去对治他了,我们看下一段就知道。

丑二、合领付家业欢喜

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领知家业”,再看“付与家业”。

先看“领知家业”。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等到这个穷子证得空性、成就阿罗汉以后,佛陀口气就改变了。世尊先“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这个方便力就是佛陀施设方等时的教法。方等时佛陀就开始怎么样?把大乘的功德给现出来。佛陀不是自己做,叫维摩诘居士。维摩诘居士跟文殊菩萨就在阿罗汉面前显出大乘的不二法门,显现“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功德妙用。目的是什么?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就诃责小乘空性的不圆满:你们只有空性而不含众德,你看这些菩萨,他证得空性,又有无量的功德,这该多好!当然,阿罗汉们虽然在方等会上列席,但是“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他不生好乐。

不过我们说过,虽然不生好乐,也是产生一种不思议的熏习,让他们动执生疑。所以,在方等会上你说阿罗汉完全没有受到教育吗?也未必。阿罗汉虽然看到大乘功德而没有产生志向来追求,但是他内心深处有一种“耻小慕大”,他内心当中隐隐约约对自己的空性有一点觉得,好像我这样子不太够,对大乘的妙有开始有一点欢喜心。但这个欢喜还不足以付诸行动,叫耻小慕大。这是方等时。

经过方等的大乘功德的熏习以后,到了般若会上,佛陀讲一切法空,而且不是佛陀讲,他叫二乘人上去讲:须菩提你上去讲。“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般若会上叫做转教菩萨,佛陀善巧方便,说你们声闻人上去讲法空的思想。

法空的思想当然就牵涉到大乘的无生观。就是说,生死是因缘法,涅槃是因缘的还灭法,所以它是因缘的对立面,说是“因缘和合”所以“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生跟灭都是对立面。我们凡夫喜欢生这一块,喜欢得到的东西越多越好,所以就受到伤害。二乘人喜欢灭,所以失去功德庄严。所以,从无生的观念来看,生死涅槃是等空花,都是一念心所现。

这个时候佛陀没有亲自讲,叫声闻人讲,为菩萨开示,转教菩萨。但是,讲归讲,他内心也是对这种大乘的无生理“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但是“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所以这个时候他还不能够承当他是佛陀的儿子而继承家业。

但是,小乘学者在方等时耻小慕大,在般若会上成功地消除法执,这个很重要。小乘的人为什么不能够马上回小向大,因为他对空性的执着太重。他长时间在轮回当中,受到这种生命的不确定伤害太重,所以他得到空性以后,他抓着不放。佛陀跟他讲,说你这个空性也是个假相,就跟生死一样,生死是个假相,涅槃也是个假相,都是唯心所现的假相。所以这个地方他成功地消除法执,为以后继承家业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到下一段,佛陀经过方等、般若以后,就正式地“付与家业”。看第三段。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今我等方知”,这个“今”是什么呢?这就到了法华会上。声闻人证得空性以后,经过方等时的耻小慕大、般若会上的消除法执以后,到了法华会上,他终于能够承当佛陀中道的智慧,终于知道,佛陀对儿子的教育,不管是小乘大乘,他是平等地教化,“无所吝惜”。

为什么呢?“我等昔来真是佛子。”我们跟大乘人都是一样,都是佛子,所以三乘就是一乘,只是说我们一开始被三界的生死折磨到害怕,所以好乐空性的涅槃,希望能够做一个缓冲,所以佛陀也接受。如果我们当时遇到佛陀的时候,我们马上有这个接受大乘法之心,佛陀就给我们讲大乘法了,讲一心真如了,就不用经过空性的过程。

所以“于此经中,唯说一乘”,到了法华会上,佛陀把方便门打开以后,就是说,其实空性是佛陀假设安立的一个过渡的休息站,真理只有一个,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一念心性。所以,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人生,那叫一个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才是唯一的真理,空性是一个过渡。所以过去在方等会上,佛陀在菩萨面前是毁訾声闻乐小法者。佛陀在《阿含经》中,对四谛法是种种的赞叹,说这个是阿毗达磨,是无比法。说的也对,相对凡夫跟外道来说,至少它了生死。但是我们平心而论,四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我们看不到有任何的功德可言,这个空性不容众德,你没有看到里面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没有看到六度的功德,只看到一个空空荡荡的涅槃寂静。

佛陀在《阿含经》的时候赞叹空性涅槃,但是到了方等会上佛陀开始诃责,说是,你一天到晚安住在空性,那叫一个焦芽败种。所以开始刺激他,用大乘的功德来刺激他。“然佛实以大乘教化”,虽然表面上是在刺激他,其实佛陀等于是让他耻小慕大,已经把大乘的善根慢慢地往声闻人的心中栽培,慢慢地建立他一种好乐大乘的善根。

所以“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就是我们到大富长者家里面本来是打工的,要赚钱的,没想到“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就是说,我们的发心本来是回家要赚钱的,结果变成继承家业,“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这一段,天台宗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佛陀教化弟子有两个方法:

一个是公开式的,就针对式的,我这句话就是针对你讲的,比方四谛法。就是说,佛陀把这个穷子带回来以后,就跟穷子说,你就给我好好扫厕所,啥事都不要干,其他人去外面做买卖,那个法身菩萨做买卖、做生意,跟你都没有关系,你就把这个厕所扫好就好。就是公开地、针对性地去教化某一个人。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佛陀高明的地方,叫做秘密教化。比方说,佛陀讲方等、讲般若,这本来就没有小乘什么事。他说,你们去听听看,说是维摩诘生病了,舍利弗尊者,你们代我去问候。其实我们看声闻人在方等会上一句话都谈不上,就文殊菩萨跟维摩诘居士大谈不二法门,显各种神通,显各种功德庄严。神通里面去变一朵花,一朵花里面变一百朵花,再变成一千朵花,最后这个花在空中消失掉。二乘人看得是目瞪口呆,因为二乘人他的神通是固定的,他不能一为无量,又不能无量为一。

那么为什么叫秘密教化呢?就是说,表面上我不是针对声闻人,我不给你压力,就是说你去旁边旁听就好。但是旁听叫做一种不思议熏习。声闻人他本来就是说,我本来不想来了,佛陀要我来,那我就在旁边听着。结果七听八听,开始耻小慕大。在般若会上,佛陀更厉害:你代我去讲法空思想。声闻人本来说,那是佛陀的加被,但是七讲八讲,结果消除法执。这个就是怎么样呢?佛陀虽然不是针对你,但是佛陀叫你在旁边听,这个就是秘密教化,让他产生动执生疑,摇动他对空性的执着,让他产生疑惑:好像这个空性没有我想象的这么圆满,我是不是应该要从空出假,从空性走出来,去接受大乘的功德妙有?这个就是一种秘密教化。

我们看佛陀的公开教化跟秘密教化。我们看附表第十二,就看得出佛陀是怎么样公开跟怎么样秘密。这个地方把穷子的譬喻来合佛陀五时说法。

我们先看第一段。

顿教:华严时

父——即遣傍人,急追将还

子——穷子惊愕,闷绝躄地

父子之间最初的相遇,就是相遇在华严时,也可以说是佛陀去测试这个穷子:我过去教给你的大乘善根到底退没退。所以佛陀在华严会上当然是“演大教,说华严;尘刹海,现宝莲”,佛陀把大乘的因果表现出来。因地就是发菩提心,六波罗蜜;果地就十地的功德。我们看讲义里面说,父亲“即遣傍人,急追将还”。这个傍人是谁呢?就是法身菩萨。华严会上的法身菩萨,讲这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广大功德,目的就是让他赶快地回到我过去教你的大乘善根。这个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但是不幸的是,这个儿子是怎么回事呢?“穷子惊愕,闷绝躄地。”这个儿子大乘善根退失了,而且又被三界的生死痛苦深深地折磨,所以他厌苦欣空,对有为诸法可以说是“一朝被蛇咬,终日怕草绳”。所以,他看到佛菩萨的功德,不但不生起欢喜,还产生惊怖错愕,乃至于闷绝倒地。就说明这个法,法大机小,不契机。

不契机的后果,有可能不但没有帮助,还求升反坠。所以佛陀赶快把这个大乘法收起来。佛陀说,别追了,放他去吧。佛陀开始怎么样呢?施设方便,就讲这个渐教法,方便法门。

渐教:

阿含时

父——密遣二人,雇汝除粪

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

方等时

父——长者有智,渐令入出

子——心相体信,入出无难

般若时

父——显示珍宝,所应取与

子——领知众物,无心希取

在华严时,佛陀遣傍人追,结果追不回来,还闷绝躄地。佛陀就开始施设方便。对佛陀来说,很重要的第一点,就是先把他带回家。先不谈行菩萨道,让他先工作。所以第一个,佛陀先施设公开的教法,就是四圣谛的阿含时。

我们看那个父子之间的互动。父亲是“密遣二人,雇汝除粪”。这个很重要。就是说,秘密地叫菩萨把身上尊贵的衣服、璎珞都脱掉,就显出一个贫穷人家的打扮,把这个穷子带回来。干什么呢?做清洁,就是清净身、受、心、法里面的烦恼跟业力,透过不净、苦、无常、无我来消除烦恼罪业,先把他生命里面的空性现出来,让他先求安稳。所以父亲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就是契机。

我们看儿子的反应。“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儿子这个时候的心,是有所得心很重。有所得心重的人,他一定要先知道我这样子做有什么代价。佛陀说,你这样做的代价叫做涅槃寂静,从今以后,你不用受生老病死的折磨。这个穷子一听,生大欢喜。虽然除粪的工作很辛苦,但是满足心愿,所以他马上接受。

阿含时是佛陀针对这个善根退转的穷子量身定做的一个法门,就是咱们现在先不谈功德庄严,先解决生死问题。这是务实的、而且适合他根机的。阿含时。

经过公开地教化,本来到阿含时证得我空的涅槃以后,按说这个声闻人应该大事已办了,但是佛陀并没有放弃,佛陀实施秘密的教化。

首先,在方等时,我们看父亲怎么做。“长者有智,渐令入出。”这个长者就是佛陀,佛陀就安排了一个很重要的聚会,叫做《维摩诘经》,佛陀让声闻人善巧加入了《维摩诘经》法门的行列当中,就产生入跟出的差别。“入者,始闻大乘功德;出者,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就是说,他一方面听到大乘功德,但是从方等回来的时候,又听到佛陀讲四谛法,而且,互相不妨碍。就是说,起码你不排斥就好,就是闻大不谤。

所以这个对儿子来说,“心相体信,入出无难”。因为儿子已得涅槃之价,他得到涅槃了,所以儿子对父亲产生信心;那么这个儿子“已断见思,闻大不谤”,所以父亲对儿子也有信心。在方等会上,因为彼此都有信心了,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所以“入出无难”。就是说,他虽然证得空性,但起码对大乘功德不生毁谤了。这个就是佛陀的秘密教化,让他们在旁边看着。

第二个秘密教化就是般若时,消除法执。

父亲“显示珍宝,所应取与”。佛陀说,你现在不要扫厕所了,我们家库房那么多珍宝没人管理,你来管理珍宝吧。这个是布施所成就的功德。布施成就富贵,持戒成就尊贵身,忍辱成就庄严,每一个每一个法有它的功德,排给你看:我们家有这么多功德庄严,你可以拿去做各种的使用。

我们看儿子怎么回事。“领知众物,无心希取。”他虽然知道布施成就什么果报,持戒成就什么功德,但他内心无心希取。虽然无心希取,蕅益大师说,到了般若会上二乘人怎么样?密得别益。他嘴巴说无心希取,其实他内心当中成就了大乘别教的利益。大乘别教的利益,就是广泛地说明大乘的差别功德,布施成就富贵,持戒成就尊贵,忍辱成就庄严,各式各样的功德。他已经怎么样?内心当中已经心生好乐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是用《阿含经》的公开教化跟方等、般若的秘密教化,做未来《法华经》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一个前方便。

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就“开权显实”,说真话了,就摄渐归顿。

摄渐归顿:

法华涅槃时

父——此是我子,正式付财

子——心大欢喜,得未曾有

前面的般若时,佛陀要儿子掌管家业,领知众物,这是什么珍宝、那是什么珍宝,但并没有说这个珍宝以后要留给你。那么到了法华会上,就直接地、公开地说明,你就是我的儿子,我这些整个六度的传承家业全部要由你来继承。我们看儿子怎么情况?“心大欢喜,得未曾有。”

所以我们说,小乘的法是可以帮助大乘法,这你要操作得当。我们看〈方便品〉有一段经文,可以做一个总结,就是:“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什么叫“更以异方便”?佛陀有两个异方便:一个是因缘,一个是空性。学过《法华经》以后,你再来看众生的修学,你对什么法门通通不会排斥。你喜欢做慈善事业,随喜赞叹。“更以异方便!”你用有相的因缘来造作,比方说净土宗念佛,你念佛能够往生净土,这也是一种方便;到了极乐世界,你一定能够回小向大的,你一定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所以第一个,有相的因缘;第二个,无相的空性,你用声闻的空性来引导他都可以。这个叫异方便。

我们要说的就是权实的操作,你对外要用权法,对内用实法。所以说,无所得是根本,但是初学者不能无所得。向内无所得,向外要有所求。这个很重要,权法。一个人完全用权法操作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要完全用实法,除非你的根器是禅宗那种上上根人。我们不能什么都无所求,你对空性无所求,对功德也无所求,那你怎么修行呢?你就没法修行了。

所以我们一开始先求安住,然后再求无住。安住就是要有所求,你一定要有一个东西让你住上去。比方说念佛,我们以极乐世界的功德为住。我们念佛的目的:创造极乐世界功德,念念创造极乐世界功德庄严。这没关系,你就公开讲出来,这个叫权法妙。但是你内心当中是站在一念心性。内观真如,外顺弥陀。

所以它这个地方,整个五时八教的目的,就是告诉你怎么样操作权法跟实法。你要有实法的一面,但是你作为生死凡夫,你一定要有一个有所求的一面。就是你一定要先求安住,再求无住,这有一个过程。这五时八教讲的是这个情况。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智者大师在天台教里面,那是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师,他的...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从佛的角度,没有人天乘、二乘,只有成佛之道,只...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少吃肉的10个益处

美国《健康》杂志刊文,总结了少吃肉的10个益处。 1.减...

一生中不必计较的20件事

1、吃亏:吃亏是福。 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佛说譬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行人被饿虎追...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佛教词典】舞菩萨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中,内四供养菩萨之一。...

【佛教词典】沉冥

(术语)沈于生死冥于无明也。楞严经四曰:引诸沉冥,...

【推荐】机深祸深,量大福大

古人说机深祸深,量大福大,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如何从外相来推测未来的祸福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自在观音

住在观音殿的旁边,能够跟观世音菩萨成为邻居,是一种...

看到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自心不清净

观察他人的缺点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从来...

净宗八要--净土之要关

同治癸酉春月。佛涅槃日。余在虞东明因寺。捧读晓柔法...

跳下悬崖找活路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

脱离滔滔苦海爱河,免除轮回之苦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普门品》 这是说...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

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往生的条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乱或者理一心不...

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就会被福报所害

如果一个人修学菩萨道,这个必须要知道:不要着相,要...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

别把福报提前挥霍完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整个的行为就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