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一二二讲)

庚二、重颂 分四:辛一、颂第二品;辛二、颂第三品;辛三、颂第四品;辛四、颂第五品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八十九面,我们看庚二的“重颂”。重颂,就是把前面五品当中的前四品的功德作一个重颂。这以下有四段。

辛一、颂第二品

看辛一的“颂第二品”,就是读诵品。这地方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  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  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  一切诸供养

这一段是一个总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说在我灭度以后,进入了像法、末法时代,如果有人能够如法地受持、读诵《法华经》,那么这个人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正如前面的长行所说。怎么不可思议法呢?你在佛堂读诵《法华经》,就等同于具足一切美好的资具来供养三宝,这个就等于供养三宝。这是一个总标。

这以下举一个例子。

以舍利起塔  七宝而庄严

表刹甚高广  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  风动出妙音

又于无量劫  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  天衣众伎乐

燃香油酥灯  周匝常照明

这以下举个例子,这什么样的供养呢?就是说,你为了供养舍利子,去盖一个宝塔。这个宝塔是怎么盖呢?用七宝来做材料,去庄严这个宝塔。这个宝塔的四周悬了很多的幡盖,又高又广的幡盖。而这个宝塔的形状,是渐小至梵天,就是金字塔形的,由大而渐小,最后高耸到大梵天。这个宝塔的四周悬挂了千万亿个宝铃,这个宝铃,微风吹动,能够出微妙悦耳的音声,来供养这个宝塔。宝塔盖完以后再继续供养,以无量劫的时间,用花、香、诸璎珞,还有珍贵的天衣,还有各种天上美妙的音乐,并且燃上上好的香油酥灯,来照亮这个宝塔,作为供养。就是先把宝塔盖起来,盖完以后,再经过无量劫的时间,用各种的香花、璎珞乃至于香油酥灯来供养宝塔。这个就是等同这样的供养。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恶世法末时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  具足诸供养

在佛陀灭度以后,如果有人能够如法地去受持、读诵《法华经》,那你等同于具足前面的诸多供养来供养佛陀的舍利子,这两个功德是一样的。

这段经文,其实蕅益大师前面说过,就是初心菩萨恐被事缘纷动,妨修正业。就是说,你现在的重点,圆教的思想不是马上去修六度,这是个大忌。因为,你马上修六度,那你这个念头一动就是向外攀缘,向外攀缘就启动了第八识,而第八识是一个最可怕的魔王,“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你去刺激第八识,那你这个问题就多了,落入因缘所生法了。那你这个人叫做内忧外患,标准的生死业障凡夫。你稍微修一点六度,你可能就进进退退了。所以《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要马上去修六度,你不要着急。你干什么呢?强化你心灵的力量,先调整你的内心。

强化内心,当然要观照,但是观照对我们有困难,末法时代嘛。我们前面说过,利根人可以直接正念真如,不必靠读诵。那是佛世,就是四信,佛世四信,直接靠一念信解,观照,最后深信观成,入相似位。我们会生长在末法时代,我们就是钝根人了,善根也薄弱,妄想也重,烦恼也重,根钝遮重,所以我们不能够直接观真如。怎么办呢?

佛陀告诉我们一个妙法——读诵,靠文字慢慢熏习。我不能马上顿入,我起码能够点点滴滴地渐悟,总可以吧?所以你这个时候是一个修行的关键了,也可以说你在建立你心中的宝塔。在这个关键时刻,你去供养佛陀,那你妨修正业,这不是你这个时期该做的。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心刚刚要从生灭心转成不生灭心,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当你转过来以后,你才可以做后面的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在这个时机点不适合做太多的六度的因缘。

这个读诵跟我们学习不太一样。我们学习的时候、闻思的时候,我们第六意识是动得非常复杂,因为你要去思惟、去体验,要用很多的名相去印证我们这一念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而你了解以后去读诵,你的心是寂静的,它只是直觉地用文字相来熏习真如,熏习我们这一念心,所以你的心寂静的情况之下产生一个不可思议的熏习,那往往有不可思议的体验。

我过去在佛学院做教务主任的时候,有一天,性公长老身体有一个病痛要去荣总开刀。那个时候我带了一个年轻的法师就陪他一起去。那个时候是信徒帮他安排一个独立的病房。到晚上的时候,我跟另外一个法师去陪他。年纪大了,面对开刀手术,他难免有一点坎坎不安,所以老人家就把《法华经》请出来,他特地带了《法华经》去。就是开刀的前一天晚上,我跟另外一个法师就坐在地下,他就在我们前面读诵《法华经》。读了大概有二十分到三十分左右,我就发觉,他没有读诵之前心是不安定的,读完以后他的心非常的寂静安详。然后,他读完以后就念几句佛号,晚上就睡得非常好,隔天开刀也非常顺利。以后我经常去看他,他每天除了念佛拜佛以外,就读诵《法华经》,临终也非常安详。

这个《法华经》,它这个文字般若,诸位!《法华经》每一个字,这个叫什么字?叫做“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我们读经跟读祖师的著作不一样。经是佛陀亲证的法身的境界流露出来的文字般若,可以说字字甘露。就是说,我们没办法去直观真如,对我们来说这个不思议境太困难,你可以透过文字的引导。佛陀告诉你,你就是不断地读一小品、读一小品,这个叫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因为这整个文字般若进去以后,它会带动我们去趋向真如。这个文字般若它会起观照般若,入实相般若。

这是我自己的体验。性公在开刀前一读诵《法华经》,他心灵就突然间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出来,就特别的安稳,破除一切的躁动。这个是读诵的功德。

辛二、颂第三品

我们看辛二的“颂第三品”,就是说法品。

若能持此经  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  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  床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  园林诸浴池

经行及禅窟  种种皆严好

第三品就是说法品。假设有人在佛陀灭度以后,能够受持此经(这个地方的受持包括了读诵,包括了第三品的说法),那么你这样子就犹如佛陀在世的时候,你用牛头栴檀,这个非常珍贵的材料,拿去盖立僧坊,就是寺庙,来供佛及僧。这个寺庙有多大呢?它的殿堂有三十二个,它的高有八个多罗树这么高。盖完以后,你也是一样,用上好的饮食、庄严的衣服,还有床座,这种四事来供养佛跟大众僧。这个僧坊可以供百千个僧众居住。这个僧坊的四周还有园林跟浴池,来作为经行跟禅修的地方。以上种种的供养都是庄严美妙的。

前面的读诵是自利,还在自利。这个随喜、读诵都是在佛堂完成的,包括听闻,包括读诵。那么这个说法就是利他了。所以这个说法,蕅益大师说是,法施功德是供养中最。所有的供养中,用法来作供养最为殊胜。因为你今天为人演说,你弘扬佛法,你直接开启他心中的内观的智慧。

诸位!一个人整天打妄想,人是这样子,他把全世界想了一遍,他绝对不会做一件事情——他不会内观的。一个人只要不学《法华经》,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内观,他不会的。他永远是向外攀缘的,就是“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但是你跟他说《法华经》,你跟他讲说,你这个打妄想的心是生灭的,它不是你的真心,你内心深处有一个不生灭心,是你的真心。哦,他从今以后,除了打妄想以外,他知道内观了,而他的生命从此改变了。为什么?因为内观的善根是不会退转的,因为它是本具的东西,你本来的东西。所以它一旦启动以后——它可能启动得比较慢,也可能力量薄弱,但是从今以后,他那种内观的善根就永远种下去了,金刚种子。他以后到天上去,到人间,到三恶道去,你当初给他讲这个道理,那个善根,他永远不退失。他的人生只有进步,没有退步。所以,你等于是供养一个未来的佛陀。你要为所有人说法,你等于是供养诸多的未来的佛陀。那当然这个供养就跟供养佛陀一样,就是等同这种供养。

诸位!前面的供养是供养佛陀舍利,这个说法是等同供养佛陀,在世的真佛。这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法供养是不可思议的,弘护正法,开人智慧。

辛三、颂第四品

我们看辛三,颂第四品,就是兼行六度。

若有信解心  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

这一段是先讲具修前三品。就是你修这个兼行六度之前,你要有些道前基础。第一个,“若有信解心”。你要能够学习《法华经》,产生信解,产生随喜。然后呢?然后去如法地读诵,然后接下来教人说法。你经历过了随喜、读诵、说法以后,你就可以修第四品了。

我们看第四品怎么修。

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

以须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养者

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

其福亦如是

这个地方的兼行六度主要是讲供养经卷。怎么供养呢?用散花或者是沉香的香末来作为供养,或者用须曼、薝卜(须曼就是善摄意花,薝卜就是小黄花),阿提目多伽(是龙吐珠花),这三种花特别的香。你把这个香做成薰油,提炼成薰油以后用火去烧,释放出香气来供养《法华经》的经卷。那你这样子,配合前面的受持、读诵、说法,那你就“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福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

这个地方的兼行六度,比前面的长行讲得保守一点。前面的长行真的是修六度来当助行,这个地方的兼行六度主要是讲供养经卷。它这个地方的强调还是以止观为正行,六度是助行。

辛四、颂第五品

真正地启动全方位的六度,是在第五品,正行六度,历事炼心。我们看经文的第一段。

况复持此经  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  不瞋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  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瞋  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这一段是总标修行的方法。况复受持此经,在前面的前四品以外再正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那么怎么修呢?

这以下讲出三种修行方法:

第一个,不瞋、不恶口。这个就是你在修六度的时候,要安住口安乐行。就算面对种种恶逆的因缘,内心能够和合无诤,不起恶口。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安住身安乐行。身体能够恭敬谦下,对塔庙、对比丘能够恭敬谦下,远离高慢。这个是身安乐行。

第三个,是要安住意安乐行。你能够经常依止大悲善巧的智慧,有人来问难,你能够不瞋,而且随顺他的根机为其说法,就是大悲善巧。

如果你能够如是依止四安乐行来修学六度,功德不可量。

前面的正行六度,在长行的时候,它的六度是偏重在六度的修行的相貌,这个地方偏重在六度修学的方法。就是你在修六度的时候配合四安乐行,除了理观以外还要遵守四安乐行。

我们看第二段,结示成就功德。

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场

得无漏无为  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  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  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

这个地方讲圆五品,五品观行位的最后一品。就是说,如果能够透过理观的智慧配合四安乐行修六度,那么这个法师是不可思议了。所以,有人见到这个五品的法师成就前面如是的六度的功德,应该怎么做呢?

应该用天花来散其身,或者用天衣来覆其身,乃至于“头面接足礼”,表示我们对他的恭敬,一而生如佛想,把他当作佛陀一样地恭敬。这个是讲你的意业,你的内心要对他生起跟佛陀一样的恭敬。

这以下说明他的起塔,他的行为。你应该又作是念:这个五品的人“不久诣道场”,这个人已经稳定地不退转地趋向于佛道,也就是说他成佛只是时间的问题。成就道场以后,未来一定会得到无漏的法身。成就法身以后,他也能够依止大悲愿力成就种种的应化身,来广利人天的。所以,这个圆五品的法师,他所安住的处所,包括他的行、坐、卧,乃至于他的说法处所,都应该去起一个塔庙。这个塔庙,“庄严令妙好”,而且当中有种种的香花、幡盖供养这个塔庙,使令这个五品的法师住在这个地方就等同于佛陀受用一般,就好像佛陀“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这个圆五品是不可思议了,圆五品基本上已经快要相似位了。圆五品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圆伏五住。他心中没有烦恼,就是从清净的角度他跟佛陀一样。我们有烦恼的人,修行是障碍重重,因为你要修一个布施,你还要处理自己的情绪。圆五品没有这个问题,他虽然还是凡夫,但是他没有这个问题。所以他只要专心地做布施,专心地去做六度,他心中是无障碍的。第一个,圆伏五住。

第二个,他已经福慧双修了。他从前面的随喜、读诵建立理观,慢慢地历练以后,他是全方位地投入六度,所以他福慧双修。所以这个人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地说,这个人成佛是怎么样?迟早的问题了。“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说了,已经很接近了,甚至于眼睛已经看得到了,所以你可以提前把他当佛陀一样供养。是这么一个情况。

这个<分别功德品>是很特别的,正如蕅益大师说的,“本门得道如此之多,一切诸经皆所不及”。我们看《法华经》,他要么不成就,他一旦成就都不可思议,要么成就法身,要么成就相似位,要么圆五品。

就是说,你如果要学《法华经》,你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你不要太在乎一时的福报,一时的安乐,因为《法华经》的道前准备时间要花很多。你看你名字位,你要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建立信解就要花很多时间,你要听《法华经》思惟,如理思惟。到了观行位,这个时候就是关键时候了,息诸缘务,随喜、读诵,然后慢慢历练,说法,到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所以圆教的修学,它准备的时间、潜伏的时间非常的久,但是它一旦开花结果,都不可思议,因为它的依止点是法身。所以它一旦这个花开出来的时候,那可不是空性可以比的,那是跟佛陀同样的等级的。所以圆教就是说,它准备的时间长,它内观的时间久,但是它从内观开始,产生从空出假的时候,那功德就不可思议了。

所以蕅益大师说,“未开圆解,不得辄论修证”,你没有真正能够安住真如、成就理观之前,不要轻举妄动地去面对因缘法,因为它容易带动烦恼。就是你这个功德容易有过失,容易退转。

《法华经》,其实总体来说是成佛的捷径,所以说“本门得道如此之多,一切诸经皆所不及”。但是它前半段很难走,就是你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你要不断地内观,这个道前准备时间很长。但是一旦成功以后,那真的就是大白牛车了。

所以,修圆教的人,要么看起来很平常,你一旦发现他不同的时候,那就是不可思议了,那就是六根清净位了,就是我们下下品说的<法师功德品>。在圆教的相似位之前,你完全看不出他有什么变化,包括名字位,都看不出来。但是他要么不开,一开出来就是六根清净位,那个不可思议了,他的六根活动通于十法界了。

我们看下一段,<随喜功德品>。

我们先看这个标题,看附表第四十一,五十八面。我们先看第一个,解释品目。

一、解释品目

“随”者,闻深奥法,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喜”者,庆己庆人。以此自行教他为因,能生殊胜功德为果。因果合称,故名< < 随喜功德品> > 也。

又“随顺理”者,了知人人现前一念心性,即是诸法实相之体,亦即诸佛所证本地久远三身之体 。“随顺事”者,闻佛三世益物,时空无尽,毫无疑惑。即广事而达深理,即深理而达广事,故云事理无二无别。

我们解释这个品目。

随喜功德第一个,“随”。这个随就是随顺,就是我们透过前面的听闻深奥之法(这个深奥之法包括前面的迹门的佛陀的智慧,也包括后面的本门的佛陀的功德,简单说就是一佛乘的因果),你能够对于因跟果的事理产生随顺。这第一个。

随顺以后,接下来就是欢喜。这个欢喜也分成两个:一个对自己的欢喜;一个是对佛菩萨的欢喜。“庆人”就是对佛菩萨所成就的法身功德的随喜,“庆己”就对于自己修学佛陀的智慧,一心三观而感到信解欢喜。这两种欢喜。

那么,以此随顺欢喜来自行教他为因,招感未来殊胜的功德为果,因果合称叫<随喜功德品>。就是因为你随喜佛德,也随喜佛慧,所以你未来有广大的功德,所以叫做<随喜功德品>。

不管是佛德跟佛慧,都有事跟理。我们先看佛陀功德的事理。

“了知人人现前一念心性,即是诸法实相之体,亦即诸佛所证本地久远三身之体。”这个随顺诸佛的理就是佛陀的法身,这个法身就是一念心性,也就是诸法实相。“随顺事”,这事就是因缘,它的作用。就是法身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生起三世益物,它能够在无量的时空当中现身说法,广度众生,无有穷尽。这个是没有疑惑的,就随喜,随喜佛陀的功德。

第二个,随喜你的理观跟事修。佛陀智慧也是有理跟事。“即广事而达深理,即深理而达广事”。从修行的角度,我们的理观当然是一心三观,就是观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一切法是如梦如幻,唯心所现,这个是理观。但是这个理观要有事修,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五种法师,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这个读诵,诸位,读诵有两种:一种是五种法师,这个是约法门,修行的法门;读诵又有约品位,就是“读诵品”,这个是讲观行的浅深。所以读诵它也同时是法门,那么法门就通于所有品位了;另外一个,读诵是偏讲“读诵品”,这个不一样。

总之,五种法门是一个事修,由事修而帮助一心三观的理观,由理观又产生另外一个事修,那另外一个事修就是六度万行了。就是在因地的时候,是透过五种法门帮助理观,那么慢慢地就是六度的历练,这是事修。

总而言之,这个随喜功德有两个:一个是随喜佛陀的功德,第二个是随喜佛陀的智慧,就修理观事修。那当然,重点在修随喜佛陀的智慧,这一段讲的是智慧。

我们看第二个,经文要义,有两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二、经文要义

(一)前品佛陀详细分别,听闻佛寿无量,所得种种功德利益。其中包括深位菩萨所成就之“证圣益”及“发心益”,及中位菩萨所成之“佛世四信”及“灭后五品”之益。今品特为佛灭之初心菩萨,但有“一念随喜”,未及事修,所获之功德。

前面的<分别功德品>是详细地分别我们听完法身常住的功德以后而产生的利益,这个地方主要包括深位的菩萨。深位菩萨有这个“证圣益”,就是法身菩萨有十一种的证圣,以及相似位的发心。这个是深位菩萨。

也包括了中位菩萨的“佛世四信”、“灭后五品”,就是观行位的。你可以有两条路:一个从四信,一个从五品下手。这是中位菩萨。

那我们初心菩萨呢?初心菩萨就讲到<随喜功德品>,佛陀特地为佛陀灭度后的初心菩萨开示。我们在学习《法华经》的时候,读诵《法华经》的时候,产生一念的随喜,包括对佛陀功德的随喜,也包括对一心三观的随喜。这样的随喜,未及事修,没有谈论六度万行,就是一念的随喜而已,那么它到底有什么功德。本品就说明这个随喜的情况。

(二)本品除正说闻法内观所生之“随喜转教”功德外,更兼明听法劝人所成之功德,其中有四:一自往听法;二分座与人;三劝往听经;四具听修行。

本品所说的随喜功德,其实有浅深的差别。从深处说,这种随喜叫做随喜转教。这个是观行位了,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内心的随喜。他不但是信解,还有产生观照,甚至于为人说法。这种随喜是深,是属于五品观行位了。

那我们凡夫的名字位是什么呢?我们的随喜叫做听法劝人,属于外在的随喜。这个包括了四种:自往听法、分座与人、劝往听经、具听修行。就是,我们自己不能产生观照,我们只是一种简单的信解产生随喜。那我们没关系,我们可以去听闻,去劝人听闻,或者别人听闻的时候做种种的护持,这样子也是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这个随喜有浅深两种差别:深处来说是内心的随喜,是观行位;浅处来说是外在的随喜,是名字位。这一品主要讲两件事情。

己二、广格量初品功德 分二:庚一、弥勒请问;庚二、如来垂答

我们看二百九十二面,己二的“广格量初品功德”。前面的五品,佛陀特别把初品放在后面,就是来加被我们初心菩萨。

庚一、弥勒请问

先看庚一的“弥勒请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  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  为得几所福

尔时,就是佛陀先讲深位菩萨的法身跟相似位的这种圣证以后,接着讲中位菩萨的四信五品,最后讲到初心菩萨的随喜品。在讲这个初品之前,弥勒菩萨就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听闻《法华经》,包括一佛乘的果地的法身常住,包括一佛乘的因地的一心三观,而对这个佛果跟佛慧生起随喜,那么这个随喜有多大的福报呢?它这个重颂的偈说:世尊灭度后,若有人听了《法华经》,而内心产生一念的随喜,未来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福德?

这个随喜,蕅益大师说,这个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初心;第二个,初闻。我们解释什么叫初心,就这个人是初学佛,当然是善根深厚的初学者。第二个,初闻,他第一次听《法华经》,就产生这个随喜了。他又是初心又是初闻,所以他基本上没修什么福报,未及事修,就是一念的随喜,就这么一个情况。当然,这过去有善根的人,他一旦听《法华经》以后产生随喜,就有两种:一种是内心的随喜,观行位;一种是外在的随喜。所以我们把这个所谓的初心菩萨作一个定位,就是一个初心、初闻的人。

庚二、如来垂答 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重颂

我们看这个初心初闻的人是怎么情况。看庚二的“如来垂答”。先看第一个,长行。长行当中分成两段。

辛一、长行 分二:壬一、随喜转教功德;壬二、听法劝人功德

壬一、随喜转教功德 分四:癸一、辗转相教;癸二、格量之本;癸三、问答显胜;癸四、正式格量

先看壬一的“随喜转教功德”。这个随喜转教就是属于内心的随喜了。

癸一、辗转相教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我们看这个随喜的相貌。

佛告弥勒菩萨说:阿逸多!在如来灭度以后,或者是一个比丘、比丘尼,一个出家众,或者是在家的居士,都没关系;乃至于余智者,就这个人有智慧,但是他没有受三皈五戒,也没关系;或者是长,或者是幼;重点是“闻是经随喜已”。这个“闻是经”是谁呢?我们前面说过,初心初闻的人,他刚刚学佛而且第一次听《法华经》。他听完《法华经》以后,产生一个信解,也产生了一个深刻的观照,最后产生随喜。

他听完以后,从法会离开了,到哪里去呢?到其他的处所。比方说到了寺庙或者到了空闲的地方,人口稀少的空闲地方,或者到了人口聚集的城市,或者到了巷陌,就是街头巷尾,或者到聚落的乡村,或者田里,乡村的田野。那么他到这个地方以后做什么事呢?如其所闻,为人演说。就把前面他在法会所听到的这些法义,包括了佛陀的功德,包括佛陀的智慧,为谁演说呢?为他的父母,或者他的亲属,或者同参道友,或者是知识,就是好朋友。

他怎么办呢?“随力演说。”随力演说,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说,他并不是讲述整部的《法华经》,他是择其要点加以说明。比方说他赞叹一心三观,就是说,所有的功德其实就在你的心中,只是你没有开显而已。怎么开显呢?观照它。你不断观照你这一念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你的心的功德就会显现出来。你把这种扼要的思想告诉对方,就是随力。你不一定要把整部《法华经》的思想都告诉他,挑其重点而说之。

这个被你教化的人,听了以后也非常欢喜,然后这个人又告诉其他的人,其他的人又告诉其他的人,就如是辗转到第五十个人。先以这个作标准,当作格量的标准。

这段经文有两个重点:

就是说,这个初心初闻《法华经》的人,他自己产生了随喜,这是第一个人,这第一个人是亲临法会的。离开法会以后,他随力演说。这个随力演说,蕅益大师说:“如其所闻,理决不谬,辩说庄严,未必与法师同。”这个人所听的道理是正确的,他所体悟的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功德都是正确的,只是他表达的方式可能没有法师那么庄严,没有那么善巧,但至少他是随力演说。这第一个。

第二个,辗转说法至第五十人。你是第一个,你告诉第二个,第二个再告诉第三个……一直告诉到第五十个。那么这个有什么后果呢?后后劣于前前。因为你在讲述的时候,这个法味越来越薄,功德越来越劣。但是重点来了,理无错谬!这道理都没有错,只是表达没有那么善巧,所以法味渐薄,功德渐劣。

癸二、格量之本

这个第五十个人是这样子,用第五十个人来校量。他跟谁校量呢?我们看癸二的“格量之本”,跟另外一个布施作校量。

我们分成两段。先看财施。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

这个地方的布施,先看财施,财富的布施。就是说,这个第五十个人,他的重点是他的法味最薄,观行最弱,而且他没有再为人演说,也到此为止了,他只是听闻随喜而已,他没有这种说法的功德。那么这第五十个人一念随喜的功德跟谁比较呢?跟下面这个人比较。

他说,比方说在四百万亿阿僧祇的世界,有这么多的六道的众生。这个众生,从他出生的情况,有卵生(这些小动物)、胎生(比方说人道)、湿生(微生物)、化生(天人、地狱),这么多的出生的情况。那么他的身心世界的形状呢?有有形的(比方欲界、色界是有形),或者无形的(就是无色界),或者是有想的(就是无色界里面的空无边处跟识无边处),无想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处),这个是身心的相貌。或者它的身体活动是无足的(比方说蚯蚓),或者二足的(人道、天道),四足的(就是一般的动物),或者多足的(比方说蜈蚣等等)。

总而言之,在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的六道众生当中,有一个大施主,这个地方有个大施主。这个大施主面对这么多众生,这些众生向他求福,他就有办法随其所欲,随这个求福的人心中的希望,能够皆给与之,一一满足他。比方说他满足什么呢?他能够满足阎浮提(就是四分之一个小世界)的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这么多的珍宝,来给这个求福的人做种种的装饰;或者他也可以给这个求福的人象、马、车乘做交通工具;他甚至于可以为这些求福的人盖七宝所成的房子,或者是一层的宫殿,或者两层的楼阁。

那么,这个大施主做如是布施以后,对方受用这个各种的资具,等对方到了八十岁,这个大施主心中就想:我已经布施他种种娱乐之具,而满足他所有的希望!这是财施,一直到对方达到八十岁。

我们看第二段的法施。

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他做这种财施到对方八十岁以后,这个时候这些求福的众生“皆已衰老”,精神体力已经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一个人死亡,这财富就没有用,所以这个大施主这个时候就想:我当以出世间的佛法来教育他,是时候该教育他了。

他怎么教育呢?他把那些求福的人,享受快乐的人,集合起来,宣布法化,开始跟他讲出世间的四谛十二因缘。就这个无常,说这所有的快乐都是无常,而无常就是痛苦,透过这个痛苦我们也可以知道人生不可以掌控,无我。所以透过无常、苦、无我,慢慢地把他们引导到我空的真理去。所以他这种教法,“示教利喜”,让他们产生受益跟法喜。最后使令这些求福的人一时之间皆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尽诸有漏”,断除了三界的见思的烦恼。乃至于教他们修学禅定。他不但是解脱,还具足八解脱,三明六通八解脱,达到顶级的阿罗汉,还有各种的三昧神通。

这两个校量,第一个是你第一次听《法华经》产生的随喜跟观照,然后你把这个法义一直辗转相传到第五十个人。这是第一个,格量之本。第二个就是大施主,他供养所有众生到八十岁,然后为他说法使令他成就阿罗汉。这个布施主是不可思议的,他能够让这么多的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的六道众生现生得到安乐,临终得到解脱,所以他等于是让众生的利益最大化了。这个是一个非常圆满的布施了,今生得到广大的安乐,来生把他引到涅槃,得到寂静的解脱。这两个要做比较。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1
妙法莲华经2
妙法莲华经3
妙法莲华经4
妙法莲华经5
妙法莲华经6
妙法莲华经7
妙法莲华经8
妙法莲华经9
妙法莲华经10
妙法莲华经11
妙法莲华经12
妙法莲华经13
妙法莲华经14
妙法莲华经15
妙法莲华经16
妙法莲华经17
妙法莲华经18
妙法莲华经19
妙法莲华经20
妙法莲华经21
妙法莲华经22
妙法莲华经23
妙法莲华经24
妙法莲华经25
妙法莲华经26
妙法莲华经27
妙法莲华经28
妙法莲华经29
妙法莲华经30
妙法莲华经31
妙法莲华经32
妙法莲华经33
妙法莲华经34
妙法莲华经35
妙法莲华经36
妙法莲华经37
妙法莲华经38
妙法莲华经39
妙法莲华经40
妙法莲华经41
妙法莲华经42
妙法莲华经43
妙法莲华经44
妙法莲华经45
妙法莲华经46
妙法莲华经47
妙法莲华经48
妙法莲华经49
妙法莲华经50
妙法莲华经51
妙法莲华经52
妙法莲华经53
妙法莲华经54
妙法莲华经55
妙法莲华经56
妙法莲华经57
妙法莲华经58
妙法莲华经59
妙法莲华经60
妙法莲华经61
妙法莲华经62
妙法莲华经63
妙法莲华经64
妙法莲华经65
妙法莲华经66
妙法莲华经67
妙法莲华经68
妙法莲华经69
妙法莲华经70
妙法莲华经71
妙法莲华经72
妙法莲华经73
妙法莲华经74
妙法莲华经75
妙法莲华经76
妙法莲华经77
妙法莲华经78
妙法莲华经79
妙法莲华经80
妙法莲华经81
妙法莲华经82
妙法莲华经83
妙法莲华经84
妙法莲华经85
妙法莲华经86
妙法莲华经87
妙法莲华经88
妙法莲华经89
妙法莲华经90
妙法莲华经91
妙法莲华经92
妙法莲华经93
妙法莲华经94
妙法莲华经95
妙法莲华经96
妙法莲华经97
妙法莲华经98
妙法莲华经99
妙法莲华经100
妙法莲华经101
妙法莲华经102
妙法莲华经103
妙法莲华经104
妙法莲华经105
妙法莲华经106
妙法莲华经107
妙法莲华经108
妙法莲华经109
妙法莲华经110
妙法莲华经111
妙法莲华经112
妙法莲华经113
妙法莲华经114
妙法莲华经115
妙法莲华经116
妙法莲华经117
妙法莲华经118
妙法莲华经119
妙法莲华经120
妙法莲华经121
妙法莲华经122
妙法莲华经123
妙法莲华经124
妙法莲华经125
妙法莲华经126
妙法莲华经127
妙法莲华经128
妙法莲华经129
妙法莲华经130
妙法莲华经131
妙法莲华经132
妙法莲华经133
妙法莲华经134
妙法莲华经135
妙法莲华经136
妙法莲华经137
妙法莲华经138
妙法莲华经139
妙法莲华经140
妙法莲华经141
妙法莲华经142
妙法莲华经143
妙法莲华经144
妙法莲华经145
妙法莲华经146
妙法莲华经147
妙法莲华经148
妙法莲华经149
妙法莲华经150
妙法莲华经151
妙法莲华经15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高僧传》记录的诵经感应

梁代慧皎法师所撰《高僧传》,将梁代以前的高僧大德,...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

趁年轻时赶快修行

莲花生大士云:趁年轻的时候努力的修持是极为重要的!...

有情众生的四个层次

佛教讲,人是有情众生,甚至一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

【佛教词典】诸法寂灭相

诸法的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叫做寂灭相。...

【佛教词典】一来果补特伽罗

一来果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

提前释放出狱的比丘

想一想善导大师,在盛唐之际,最好的时候,他都有那么...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

知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息心达本源

我们的生命体,它是会生灭变异的,它是诸行无常的,你...

不杀生的内涵

很多人对杀生的内涵不能正确理解,或是认为,牛马猪羊...

李炳南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一、乱世学佛,皈依印光大师 李炳南(18901986)居士,...

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问: 请问,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了幻法师答:...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

净界法师:修净土的人不要想着你造的善业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

此念佛四法,能令心归一处

学佛应念佛,念佛当一心。蕅益大师开示:得生与否,全...

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做到口和无诤

生活和职场里难免有不少纷争,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因为要改造你的想象力。其实布...

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

一切众生就是妄心生灭永远不停的,妄心生灭不停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