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净界法师  2023/05/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讲)

本经的内容主要讲到一佛乘的因地跟一佛乘的果地。当然,从下手的修行,我们要重视因地,我们对果地只是一种随喜、赞叹、好乐。就因地而言,我们现在做为一个生死业障凡夫,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快调整心态,养成佛陀思考的智慧。佛陀遇到事情他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就是你必须要以佛心为己心。我现在成就不了佛陀的功德,但是我先成就佛陀的知见。

我们现在知见有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般人,如果学佛以后就是拜拜忏,然后就做做义工,完全没有经过教理的训练,完全靠过去的善根产生信仰,那你的知见只有一个,叫做离苦得乐。诸位!“追求安乐此心同”,所以你的档次就跟一般人也没有差太多了。一般人也是离苦得乐,你没有学佛之前也是离苦得乐,只是你现在把离苦得乐的心态拉到佛法里面来,然后你有因缘修习广大的资粮。但是可惜的是你的知见档次不高,所以你也就变成人天果报,如此而已。

然后慢慢你就看经典了,你发觉世间的快乐有问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它不安稳。诸位!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伤害。所有的快乐一定要安稳。我们凡夫是这样,要么你就不要给我,你说我这个人过的虽然是平淡生活,但也习惯了。世界上最大的悲哀是,先给你快乐,再跟你夺回来。这个是全世界最大的悲哀,得而复失。

但是,所有的快乐都是这样子,所以你不要羡慕有钱人。有钱人最痛苦的地方是在临命终。因为像我们没有福报的人,死就死了,对不对?今生也就这样了,算了!福报大的人死亡,那是不得了的可怕。因为他心中对他所有的东西都心有所住,他的心已经放在他所有的资产上,收不回来。所以,临命终的时候,那个业力的风要破坏他的所有资产的时候,那叫一个生龟脱壳,他怎么能够保持正念呢?他没办法保持正念的,他已经收不回来了。所以你要知道,离苦得乐的概念是不对的。

那怎么办呢?那要追求寂静。痛苦我不要,快乐我也不敢要,那就保持寂静。这个不错了,你的心已经开始从安乐道走上了解脱道。

但是,保持寂静也不圆满。

真正的佛陀的智慧,叫做安住心性、历事炼心。就是说,人生,你追求它,当然是伤痕累累;你逃避它,也非常可惜,因为它是一个很好的增上的资粮。它是污泥,如果你善加利用,它可是一个养分哪。

所以人生,只要你把“我是要来享受人生”的那个享受转成历练,你整个人生就是一盘活棋了。就是我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为什么要都摄六根?《楞严经》为什么要把那个感受收起来?因为你感受收起来,你的智慧观照就现前了。你经常用感受对你是非常不吉祥,那你就一直被那个因缘法牵着走。你的快乐痛苦的感受,其实这个是一时的,你如果很重视的话,那你就被业力牵着走了。

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从离苦得乐到追求寂静,最后开始生起清净心,开始变成菩提愿?人生就是一个愿力的实践,如此而已。好坏对我来说都没关系,我都有办法把它变成成佛的资粮。

你想要有这种观念,你就要提升你的智慧水平。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要学习。佛陀的智慧,没有人与生俱来的。我们只有众生的知见。我们的人生生命的经验里面只告诉我们一个观念:你要追求快乐。我们的人生经验只得到这个概念,连追求涅槃寂静都没有。所以,本经告诉我们,要快速成佛,先提升你的智慧水平。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总结。

“是以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荡,就是消除化城。佛陀看有些人,你要他直接进入宝所(珍宝的这个房子),有问题,佛陀就变化一个房子,就是空性,这种有所得的(当然这个有所得不是凡夫的我执,它是法执,比较微细了)方便教法,废除“草庵”——偏空涅槃的这种坚固的执着;打开方便之权巧之门,显现真实的功德。“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就是所有的修行,只要你会启动莲花、启动心性,都是成佛之道。所以你只要有这种概念,佛陀就能够为了上中下根,为你授记成佛。

一个人从离苦得乐到空性其实不难,稍微有点善根也知道快乐是有问题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你自己就算没有感受,你看老一代的,你也知道这个快乐会失掉。但是从寂静要出来,有些人有困难。那当然就跟你当初怎么进去的有关系,就是你怎么进空观的。

所以,佛法的因地很重要,因地心影响你的果地觉。你说,欸,我进空观是修无常。你要出来会比较困难,因为无常的空带有一点情绪化。就是我恨透你,娑婆世界我再也不回来了。它带有点断灭。因为无常故苦,就是说他悟入空之前带有苦谛的思考。

这个苦谛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今生的经验,痛苦经历太多,所以他对痛苦的感受太深;第二个,他所接受的教育。他可能《阿含经》读得很深入,对无常、苦、无我思考很深,所以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这种印象深刻以后,你要从《法华经》把他带出来,很困难。你看佛陀讲到最后的时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他根本不想听了。他进入空观以后,佛陀要把他从空观拉出来,拉不出来。

诸位!贵为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都没办法把他们从空观拉出来,只能等待下一尊佛陀了。就是说,你这个空观,要把你从空性拉出来,比较难。当然,如果你修《般若经》,你的空观是:人生没有什么痛不痛苦了,因为它因缘生,它没有自性,所以我就可以放下。这种人的空观,他容易出来。

总而言之,如果你不从空观出来,人生对你来说,那叫一个寂静,你就谈不上“菩提”这两个字了,那你的人生只有破妄了,就没有显真这一块。所以,《法华经》的目的是要把一个人从空性带出来。就是说,你的法门都不用改变,你该干么还干么。你念佛,你不一定要执着只是净土,你可以为了成佛而念佛,你为了无上菩提而念佛。你往生照样得到,但是你未来的路一帆风顺。

诸位!你最好知道一件事情,你现在所做的决定会影响到你的未来。如果你现在只想到往生,就是你所有的佛号的设定只到往生,好,这个佛号把你送到净土去了。然后呢?然后所有佛号的功能全部消失掉。因为你刚开始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就是这样设定的。虽然它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对你来说是有量光、有量寿。“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你一开始的设定,你就不是为了无上菩提来念佛的,你为了你个人的往生。所以,当你往生以后,你看到别人他那个佛号对他的加持力还在,他从初地到十地如此的顺畅;而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糟糕了!因为你所有的因地的修学全部没有了。你的目标已经达成了,你变成要重新开始了,所有的东西要重新开始了。

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注意你的因地。我们现在经常很后悔:早知道,我前生就怎么样。千金难买早知道!就是说我们看到,哎呀,别人怎么样。你从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就是调整你的因地。那么你现在因地圆满的时候,你未来的路就能够走得很快,所谓的大白牛车。

所以,本经就是把那些人从空性里面拉出来,从空出假。在因地增加他的智慧;在果地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在果地上让大家对佛道羡慕。讲到三世诸佛的权巧方便,所谓的八相成道、示现生老病死等等,把这个权巧方便收起来,开显佛陀无量功德,无量庄严的法报二身,使令我们对佛道更加的好乐。能够“增道损生”,增加我们的功德,减损我们生死轮回的业力。“位邻大觉”,位邻成佛。

佛陀一方面讲智慧来引导我们,一方面讲功德来引导我们。“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做为释迦牟尼佛的一个总结,三世诸佛出世一定要讲《法华经》,否则他前面的方便门没办法收尾。就是说,佛陀为什么在过程中会讲这部经、这部经、这部经……而最后一定要讲《法华经》做收尾?他如果不讲《法华经》收尾,那就像本经说的,佛陀落入悭贪,佛陀没有把最好的东西给众生,而且对前面所开的方便门——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办法做一个交代。所以,一期的化导,一定要会入法华,这个时候理观事修圆满。莲花的譬喻的道理就在这里。就是说,所有的修行,都一定有莲花跟莲子——理观、事修,这样才圆满。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唯识的因果思想,它建立一个阿赖耶识的概念。就是,你今生不是承当你今生的因果,你要承当你无量的过去的因果。这个就是唯识学。

你看唯识学的思想修的观照是什么?修无分别智。就是,看到因缘果报,我没有意见,就是我不能动名言。“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当然,唯识学也有缺点。唯识学,你学完以后会觉得内心很沉重,你背负无量的过去。这个生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你要概括承受你过去的因缘,因为一个都跑不掉,都在阿赖耶识保存着。

后来我学了《楞严经》,心生大欢喜。“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什么过去不过去的!《楞严经》说你不要想这么多,“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当下就是清净。所以《楞严经》讲当下,它不谈过去。它说你把握每一个当下,你只要把生命当中每一个当下都把握好,人生没有什么过不过去,也没有什么现在未来。那是一个片段,才有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生命都是当下、当下、当下……就够了。我觉得这个思考很好,找到人生的出路。所以诸位!你如果学唯识学觉得很沉重,你可以看看《楞严经》,它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然,《楞严经》会让你一个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业力,本来没有生死。你这个时候就安定下来,内心会产生一种安稳寂静的力量。但是,如果你没有看所有的教理(还好,我那个时候学院读过《法华经》),其实这个地方是一个很容易堕入的陷阱。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大乘善根,十个八个跑不出来。你一天到晚读《楞严经》或者读《金刚经》以后,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时候,你什么事都不想做了。就像印光大师说的,好事不如无事。安住孤独,享受寂静。

这个时候你会想,成佛只是追求寂静吗?当然,我们学过法华,因为我们在学院读过《法华经》,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又很难抗拒那种寂静的诱惑。因为你一坐下来,《楞严经》一现前,那就是当下寂静。当然,我们知道这有两种过失:一个菩萨好乐寂静,忘失大悲、不乐修善;对于资粮力不想修,对大悲心会减损。不至于说断菩提心,但是大悲会比较羸弱。

后来我就强迫自己诵《法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的时候,看到药王菩萨为了求《法华经》的中道实相,为法灭身,把自己燃烧,我非常感动。那个时候才从寂静里面跑出来,回到中道的菩提上。

所以我个人觉得,从有相的追求快乐要到寂静,不难,对我来说不难。但是从寂静要重新出发到菩提,这一块真的很不容易。因为你寂静的时候,你会认为,至少我能够善加保护自己了。如果你把《楞严经》的寂静再配合佛号的信愿持名,其实往生是够了。当然这样子的资粮功德,未来的善根是有问题的。如果你的眼光没有非常远的时候,你就觉得这样也挺好的。但是,我还是那句话,注意我们的因地!与其我们无量劫来羡慕别人,倒不如我们现在把它做好,因为这是一个圆满的成佛之道。

诸位!不管愿不愿意,我们一定要成佛。也就是说,这条路迟早要走。那么既然迟早要走,你晚走不如早走。就是说,你追求寂静,你绕了一圈,你还得乖乖地回到这条道路上,因为没有第二条路。凡夫成佛之道——《法华经》!只有这条路而已,没有其他路了。身为凡夫,你不可能走那个《华严经》。

你说,我到净土去。到净土去,阿弥陀佛照样跟你说《法华经》,你跑不掉的。所以你依《法华经》这条路,一心三观,莲花的思想你迟早要建立。你现在不学,到了极乐世界你还得学。

所以说,我们的学佛,一开始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从断恶修善开始,追求安乐。最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始修学空观,安住寂静。但是,要从“见山不是山”回到“见山是山”,我跟大家讲,非常不容易,从空出假非常不容易。还好,佛陀说了《法华经》,他从各种文字相来引导你。这个时候,你如果经过了空性的寂静,“见山不是山”,再回到《法华经》,这个时候的力量就坚固了。

所以学《法华经》的人,最好先有空观的基础会比较好。如果说一开始从人天乘直接学《法华经》,你可能会(当然只是可能,因为每一个人善根不一样,一般人会)觉得看不出《法华经》好在哪里,你看不出来。你说我以前在修人天乘就是这样子啊。但如果是修过空观的人,经过一段的寂静,有一点以空性为住,跑不出来的时候,《法华经》对你是最好的妙药。它会让你从排斥因缘所生法而把它转成一种历练。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法华经》能够“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就这个概念。

乙三、结示  分三:丙一、佛法妙;丙二、众生法妙;丙三、心法妙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整部经题就是妙法跟莲花。妙法跟莲花的修学,天台智者大师是分成三块来说明。

丙一、佛法妙。

我们先看第一个,佛法妙。

一、佛法妙。经云:“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又云:“及佛诸余法,亦无能测者。”故佛法妙也。

佛法妙,是讲到佛法界的微妙不可思议。在本经里面讲到不可思议有两个:

第一个,是从佛陀的智慧,“是法甚深妙”。就是前面十四品里面其中一段经文说,佛陀的智慧,那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个中道的实相现前的时候,是“难见难可了”。整个九法界的众生用他的智慧去思考,都很难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怎么回事,就是下位不知上位。所以佛陀说,你把文殊、普贤……所有的等觉菩萨全部加起来去思考佛陀的智慧,你不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怎么回事。这是讲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个,佛陀的功德,“及佛诸余法”。佛陀所成就种种波罗蜜的功德,也是甚深广大、不可思议。

你看神通就好了,以这个神通的功德来說。你看阿罗汉显神通。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为了害佛,把大象给灌醉。灌醉以后,这个醉象往僧团的地方冲过来。佛陀带着诸大弟子去托钵的时候,阿罗汉就用神通飞到虚空,自我保护。因为阿罗汉的心中只有一个概念,他没有菩提心,就是涅槃寂静。他是:我就是保护我的寂静。所以他一旦受到伤害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的道就现出来——他的寂静。佛陀的心不是寂静,叫做菩提。他不是考虑自己,他悲悯这个大象即将造罪。所以佛陀的手入慈心三昧,现出来的时候,现出五个狮子把大象调伏了。

诸位!同样是一个神通。所以法门不能论高下。这个道,同样神通,阿罗汉的心态追求寂静,他的神通就自我保护;佛陀的心是菩提,所以他的神通能够转一切众生的烦恼而趋向菩提。

这个地方是赞叹佛陀的智慧跟功德。

丙二、众生法妙。

我们看众生法界的妙。

二、众生法妙。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故众生法妙。

当然,我们众生法界,从因缘所生法来说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当然不妙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因缘所生法——所谓轮回的后遗症拨开来,佛陀说,能够使令我们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也就是说,佛陀为什么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呢?表示我们有那个知见。

诸位!佛陀不可能把一个东西送给你,不可能。佛陀只有引导你去找到本来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所以佛陀的知见、佛陀的智慧,是在所有的污泥当中,烦恼障、业障、报障当中,有一个佛陀的知见。

一念心性,它让我们凡夫最感动的只有一句话,就一句话就够了,叫做“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句话对我们太重要了!就是说,从因缘的角度我们看佛陀,那甚深广大。我们是如此的业障深重,弥陀是万德庄严。这是从因缘法看,从佛法界降到凡夫法界,降了四个法界。但是如果把佛陀拉到一念心性,把凡夫也拉到一念心性,那是一切法如。所以,我们只有回到一念心性,才能够跟佛陀是平等的。就是一念心性它不受轮回(因缘所生法的影响),这个对我们很重要。叫做:在凡,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它也没有减少;在圣,佛陀有无量的功德,但是它也没有增加一点。“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如果这种能量你不用,你一定要在因缘所生法上去下功夫,那你就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时候了。

就是说,在我们种种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当中,其实有一种很大的力量,它没有失掉的。如果你善加运用、善加启动的话,那就是两种力量:外有法力,内有心力。如果你把这个力量放弃了,那对你来说众生法就不妙了,那你人生只有一个定位,叫做业障深重,就讲完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是业障深重,但是我们又众生法妙,这是第二个。

丙三、心法妙。

第三个,我们看心法妙。

三、心法妙。经云:“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心法妙也!

我们一念心也是分成两块。如果是通过轮回的熏习的,那这个心就不妙了,这个就叫打妄想了,是有所得的攀缘心。但是如果说你把这个表层的妄想的心收摄一下——这个收摄当然不是禅定了,重要的是观照,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一心三观,这个时候你就能够观一切法不动不退,你所修的功德就不容易退转。

《净名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这样讲好了,我们这一念心为什么叫不二法门呢?生死轮回是它创造出来的,菩提功德也是它创造出来,所以你成佛以后叫做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其实,你成佛以后,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法门给你,也不是佛陀给你的。他们只是引导你,把你自己的东西开显出来而已。

诸位!你心里面没有的东西你不会出现的,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你说,欸,我今天会堕落到轮回是他害的。不对!他只是个助缘,你一定有自己的内因,你一定自己有攀缘心、有烦恼。所以,烦恼是我们的心创造出来的,诸佛解脱也是由我们一念心性本自具足所创造出来的。结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一念心性的角度,佛陀、众生是平等的。

那么智者大师讲这三个概念是干什么?诸位!注意一个字就好。佛法界、众生法界跟心法界,后面都有一个什么?都有一个“妙”字。有没有?这个就是生命的希望出现了。

当我们从众生法界要到佛法界的时候,你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个,你走因缘所生法这条路。我不走《法华经》,我先从断恶修善,再修空观,再发菩提心,我走其他的经典。这是走因缘的路,完全依从法力。我不启动我内心的自性功德力,我把这个“妙”拿掉,从众生法界到佛法界。那就修道多辛苦了,你很多的问题要面对了。

如果说我们今天把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找到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就是心法妙,一念心性,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成佛的捷径出现了。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个“妙”字!因为它可以把众生法界跟佛法界搭上一个很关键的平台。

也就是说,佛法界有它的因缘所生法跟一念心性。当然,佛陀的因缘所生法是非常殊胜的,那是他修六波罗蜜得到的。所以佛法界是一念的清净心跟万德庄严的结合,叫做佛法界。众生法界是惑业苦跟一念心性的结合。心法界是无量无边的妄想跟一念的心性的结合。所以,你如果撇开一念心性,把一念心性拿掉,完全从因缘所生法来修,那你就很难修行了,那你就变成从惑业苦要到功德庄严,那这个过程就很复杂了。

所以,本经的目的,天台宗的意思就是说,先把因缘所生法放下。佛法界我们不看,先看佛陀的妙字,是一念心性;众生法界惑业苦咱们先不看,先看一念心性;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妄想也先把它拨开,先不看,先看一念心性。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平等不二了,这条路就打通了,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时候修行就简单了。

我们看后面的蕅益大师的总结。

此经明九种相性皆入即空即假即中,汝实我子,我实汝父,一色一味,纯是佛法,更无余法。故知佛界最为无上。复次,余经所明九相性不得入佛相性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经皆开方便,普令得入。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论引入,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此《法华经》最为无上,意在此也。

本经的特点就是在说明九法界的相性。这个相性,简单讲就是后面会讲到的十法界十如是,就是因缘所生法。众生法界的因缘所生法当然重点在惑业苦了,只是它的轻重不同。它的重点就是,整个众生法界的因缘所生法,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当体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跟佛陀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如果从众生法界里面找到那个“妙”字,那么后果就是“汝实我子,我实汝父”。那我们跟佛陀是一家人,只是佛陀走在前面,佛陀是父亲,我们是儿子。我们只要不放弃努力,迟早可以继承佛陀的家业。

那么,从一念心性的角度,一色一味都是佛法,那叫一个顺逆皆方便,其他就没有什么方便法门了。一切法都是真实的,一切法都是开显自性功德的因缘。

所以,我们选择《法华经》,就是撇开了因缘法,从心性来修,这是捷径。如果你放弃了心性,从因缘所生法去修,那你就糟糕了,那就不是《法华经》,那就非常复杂。就是说,从因缘里面拨开来,从众生法界找到心性,然后直通佛道。

“复次余经”,就是其他的阿含、方等、般若。说明九法界的因缘法本来是不能够直接契入中道实相的,而本经可以开方便门,普得悟入。就是说,不管你现在修什么法门,你是持戒念佛也好,你是修空观也好,你只要跟《法华经》结合,《法华经》就能够把所有的法后面加一个妙。你本来是持名,加上《法华经》,那就叫持名妙法;如果你是布施,你加上《法华经》,叫做布施妙法。它能够超越因缘所生法,从自性里面去开显功德。所以它就是“不论引入”,它不是次第的方便的引入,而是当下的契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后面不断地赞叹《法华经》是最为殊胜——在我所有的法中最为殊胜。对凡夫来说,反正我们上不了《华严经》,那我从《法华经》入手!就是初地以下的菩萨一定要修《法华经》,你才会功德圆满。

那么这个概念,我们把它画成三个图,就是佛法界、众生法界跟心法界。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我们现在是众生法界。

众生法界,按照唯识的说法,我们就是根尘识:六根依我们的果报体去攀缘六尘,然后碰撞以后产生六种的心识。所以,从因缘所生法,我们没办法突破我们自己业力的小水泡。如果你今天走的是因缘所生法,那真的是这样,真的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这句话是说得一点都没错。

因为你的六根攀缘六尘,这个六尘怎么来的?六根就是业力所变现,六尘也是业力所变现,根尘碰撞产生你的妄想。其实你如果从因缘所生法去看,那你的人生真的是无解,真的只有求生净土一条路而已。无解,人生无解。因为业力去引导妄想,妄想又攀缘业力,人生会辗转相续,怎么会有解呢?

但是诸位!如果我们今天不去走因缘所生法这条路,而去走另外一条路,就是心法妙、众生法妙,把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找出来,启动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时候,通过一念心性的功德,安住一念心性。当然,严格来说,你如果学《法华经》之前学一点空观的智慧,或者学过《楞严经》会更好。它会把众生法界先离一切相,让你的心先从因缘所生法拨开来,先回归到空性,或者回归到一念的清净心。从众生法界先拉到一念心性的妙,然后《法华经》就开始启动自性的功德。

《楞严经》跟《金刚经》是破妄,《法华经》是显真。它通过一心三观,观十法界十如是,从心法里面趋向佛法界,这个是成佛的捷径。就是从心性来带动缘起法,这个叫做称性起修。

我们凡夫是在因缘所生法里面活动,所以弄得自己伤痕累累,人生无解。然后呢,你修空观:哦,我跟因缘所生法隔离,完全落入空性,跟因缘法隔离了。这也落一边,就偏空了。心性不是这样。心性的好处:它本身能够超越因缘,它又能够跟因缘互动。就好像莲花,它没有离开污泥,但是它能够吸收污泥的养分,促成它的成长。

所以《法华经》有一句话,到后面会说到,我先把它讲一遍。它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就是说,做为佛陀是福慧两足尊。他的智慧看到什么呢?看到一切法常,就是心性;他又能够知道无性,又看到缘起。佛陀同时看到一切法的妙的心性,又看到染净的因缘所生法。那么,他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就是,心性它是不生灭的,但是本具的心性要靠因缘来激发它。所以理观一定要事修来激发它。

诸位!学《法华经》他能够不执着因缘,但是他又能够勇敢地面对因缘。《法华经》面对事情是三个态度:第一个,发自内心。他所有因缘都是先拉到心性,先发自内心。第二个,借助因缘。他要假借因缘来修。第三个,超越因缘。

发自内心、借助因缘、超越因缘。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灭恶生善的过程中,有一生因为罪业的因缘堕落到火车地狱。这个地狱就是有两个人去同时拉一个火车,一个火烧的车,很热又很重。释迦牟尼佛当时比较强壮,另外一个跟他拉车的人比较羸弱,就拉不动,拉一天也拉不动。有个牛头狱卒——长得像牛头的狱卒,看到那个人拉车拉不动,就拿铁棒打这个人,打得他整个皮肤都流血了。他就哀嚎啊。释迦牟尼佛就把他扶起来,劝牛头说:你别打他,他身体羸弱,他又不是故意的,让他慢慢拉呗。牛头一想,你多管闲事!就过去把释迦牟尼佛的头打破了,结果释迦牟尼佛就死掉了。

他本来在这个火车地狱要待多久呢?要待一百劫的时间。因为一念的慈悲心发动,所以他这个地狱的罪就灭掉了,就生到忉利天去了。这个是《大方便佛报恩经》里面讲到的一个公案。

现在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称性起修,如果你今天不走心性这条路,你是从因缘所生法发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从因缘所生法,观众生苦,你是向外攀缘。诸位!如果你的菩提心不是称性而起的,不是超越因缘,你看到了这个旁边的人值得怜悯,你也一定看到另外一个——牛头狱卒拿着刀子,对不对?你觉得你会多管闲事吗?我看你未必会。

所以,菩提心有两种。凡是因缘所生的菩提心,它是脆弱的。所以佛陀说,有的菩提心是脆弱的,容易退转。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一开始护持三宝是因为看到三宝庄严;你哪一天看到佛法僧三宝其中有一个宝不庄严了,你就不护持三宝了。因为你的菩提心的一开始:“你是怎么来的?”很重要。你这个法是怎么来的,会影响它的结果。所以你学佛,你为什么要学佛?我看到出家众很庄严!你要哪一天看到出家众不庄严,你怎么办?

诸位!凡是从因缘所生法得来的东西都是很脆弱的。今天释迦牟尼佛他堕落到地狱,他为什么有这个善根?看到狱卒明明拿着这个刀杖,他都能够仗义执言?我们合理地推论,他过去学过《法华经》,他的善根是超越因缘,就是我做我该做的事情。你只有超越因缘,才能够转变因缘,诸位!

所以在《楞严经》说,不为物转,才能转物。如果你不学《法华经》,你也可以发菩提心,你也可以生慈悲心,但是你所有的东西都被因缘所生法框在那里,就是这个小水泡,你很难自我突破的。因为你只能用众生的思想、众生的行为去行菩萨道,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你就做不出来,你做不出来了。因为你一开始在成长你的善根的过程,你完全是从外面借来的,而外面借来的东西是脆弱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从众生法界不能直接契入佛法界,要经过这个过程,就是心法界。要先回到心性,这是一个成佛的捷径。就是用心性来带动因缘法,而不是直接跳进因缘里面。我们如果今天不把心性的功德启动,直接跳入因缘所生法,那就糟糕了!那这个佛法就很难修学了,就很难进步了!你背负了这么多的业力,你累积了这么多的颠倒妄想,你今天不走心性这条路,那怎么走呢?你告诉我,你怎么走呢?

所以,智者大师就提出: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先建立心法妙的平台。这个时候,那就是一个成佛的捷径了,一个大白牛车。就是,不管你过去烦恼有多深,不管你业障有多重,你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它会产生最快的反转,这个就是妙法!

今天这个观念很重要!先谈方法,今天只是讲到真如本性的功德妙用。

今天的课有没有问题?就是说,今天你要学佛,你要先了解自己,知道你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你不能说一天过一天,是吧?我们自己有两个角度观察:第一个,从因缘观察;第二个,从心性观察。从因缘观察,那没话说,那叫“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现在学佛其实有点晚了,因为业力已经弄出很多烦恼,妄想也很重。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本来具足的东西,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如果你会把它启动起来,那就不一样了,那局势就不一样了。那叫做佛陀是我的父亲,我是佛陀的儿子。

我们现在也可以说:是的,我是一个乞丐。其实,现在人生,你的快乐是别人施舍给你的。难道不是吗?你告诉我,你现在所有的快乐,哪一个不是因缘所生法给你的?你过去有善业你才快乐的,否则那你怎么有快乐呢?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是一个乞丐,所有的东西就是因缘施舍给我们,我们才能够活到现在。

但是,你别忘了你还有个身份:你曾经是大富长者的儿子。这个父子关系是不会改变的,不会因为你离家出走而改变。父子叫做天伦。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善用我跟大富长者的父子关系,那就不一样了。当然,如果这个关系你完全不看,就做一个乞丐,那你去工作,要赚到像大富长者的财富,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所以诸位!你要记住你有两种身份。你还记得吗,你从什么地方来?欸,我从轮回而来。对,也是!因缘所生法,我们其实从轮回而来。还有一个,你从一念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心性而来,这个身份你别忘了!

我们是两种身份,这两种身份对我们都很重要。一个理观,一个事修。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1
妙法莲华经2
妙法莲华经3
妙法莲华经4
妙法莲华经5
妙法莲华经6
妙法莲华经7
妙法莲华经8
妙法莲华经9
妙法莲华经10
妙法莲华经11
妙法莲华经12
妙法莲华经13
妙法莲华经14
妙法莲华经15
妙法莲华经16
妙法莲华经17
妙法莲华经18
妙法莲华经19
妙法莲华经20
妙法莲华经21
妙法莲华经22
妙法莲华经23
妙法莲华经24
妙法莲华经25
妙法莲华经26
妙法莲华经27
妙法莲华经28
妙法莲华经29
妙法莲华经30
妙法莲华经31
妙法莲华经32
妙法莲华经33
妙法莲华经34
妙法莲华经35
妙法莲华经36
妙法莲华经37
妙法莲华经38
妙法莲华经39
妙法莲华经40
妙法莲华经41
妙法莲华经42
妙法莲华经43
妙法莲华经44
妙法莲华经45
妙法莲华经46
妙法莲华经47
妙法莲华经48
妙法莲华经49
妙法莲华经50
妙法莲华经51
妙法莲华经52
妙法莲华经53
妙法莲华经54
妙法莲华经55
妙法莲华经56
妙法莲华经57
妙法莲华经58
妙法莲华经59
妙法莲华经60
妙法莲华经61
妙法莲华经62
妙法莲华经63
妙法莲华经64
妙法莲华经65
妙法莲华经66
妙法莲华经67
妙法莲华经68
妙法莲华经69
妙法莲华经70
妙法莲华经71
妙法莲华经72
妙法莲华经73
妙法莲华经74
妙法莲华经75
妙法莲华经76
妙法莲华经77
妙法莲华经78
妙法莲华经79
妙法莲华经80
妙法莲华经81
妙法莲华经82
妙法莲华经83
妙法莲华经84
妙法莲华经85
妙法莲华经86
妙法莲华经87
妙法莲华经88
妙法莲华经89
妙法莲华经90
妙法莲华经91
妙法莲华经92
妙法莲华经93
妙法莲华经94
妙法莲华经95
妙法莲华经96
妙法莲华经97
妙法莲华经98
妙法莲华经99
妙法莲华经100
妙法莲华经101
妙法莲华经102
妙法莲华经103
妙法莲华经104
妙法莲华经105
妙法莲华经106
妙法莲华经107
妙法莲华经108
妙法莲华经109
妙法莲华经110
妙法莲华经111
妙法莲华经112
妙法莲华经113
妙法莲华经114
妙法莲华经115
妙法莲华经116
妙法莲华经117
妙法莲华经118
妙法莲华经119
妙法莲华经120
妙法莲华经121
妙法莲华经122
妙法莲华经123
妙法莲华经124
妙法莲华经125
妙法莲华经126
妙法莲华经127
妙法莲华经128
妙法莲华经129
妙法莲华经130
妙法莲华经131
妙法莲华经132
妙法莲华经133
妙法莲华经134
妙法莲华经135
妙法莲华经136
妙法莲华经137
妙法莲华经138
妙法莲华经139
妙法莲华经140
妙法莲华经141
妙法莲华经142
妙法莲华经143
妙法莲华经144
妙法莲华经145
妙法莲华经146
妙法莲华经147
妙法莲华经148
妙法莲华经149
妙法莲华经150
妙法莲华经151
妙法莲华经15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要用哪种思考模式来离开娑婆世界呢

在《法华经》的思想,天台教观有三种方法离开三界,会...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高僧传》记录的诵经感应

梁代慧皎法师所撰《高僧传》,将梁代以前的高僧大德,...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临终是超凡入圣,还是继续轮回

民国十二年阴历五月廿八日,大师收到会稽道尹黄涵之居...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

趁年轻时赶快修行

莲花生大士云:趁年轻的时候努力的修持是极为重要的!...

有情众生的四个层次

佛教讲,人是有情众生,甚至一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

【佛教词典】诸法寂灭相

诸法的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叫做寂灭相。...

【佛教词典】一来果补特伽罗

一来果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六品烦恼安住...

提前释放出狱的比丘

想一想善导大师,在盛唐之际,最好的时候,他都有那么...

《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

知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息心达本源

我们的生命体,它是会生灭变异的,它是诸行无常的,你...

不杀生的内涵

很多人对杀生的内涵不能正确理解,或是认为,牛马猪羊...

李炳南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一、乱世学佛,皈依印光大师 李炳南(18901986)居士,...

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问: 请问,哪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 了幻法师答:...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

净界法师:修净土的人不要想着你造的善业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

此念佛四法,能令心归一处

学佛应念佛,念佛当一心。蕅益大师开示:得生与否,全...

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做到口和无诤

生活和职场里难免有不少纷争,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

为什么菩萨要历事炼心?因为要改造你的想象力。其实布...

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

一切众生就是妄心生灭永远不停的,妄心生灭不停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