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净界法师  2021/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面,『四、无明者,亦名为痴。』这是六根本烦恼第四个「无明」,什么是无明呢?『亦名为痴』,它在佛教中,另一个名词就是愚痴的「痴」。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关于「痴」的体性,是对于诸法的谛理─「二空真如之理」,以及对于缘起的差别事相;也就是对于真谛、世俗谛─『迷闇为性』。所谓『迷』是指「迷惑」,从来没有学习佛法,什么都不懂,迷惑;『闇』是说即使学习也学习不来,根性非常闇钝,迷惑闇钝,过去生智慧善根栽培不够。

这样的体性有什么过患呢?『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就会障碍我们无痴智慧的善根生起,因为愚痴的缘故,所以会广泛的造作一切杂染业力。因为愚痴,看不到诸法的真实相,就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既然不知善恶,只好随顺习气,一切杂染业力就会现前。

「无明」,可以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一切罪恶的根源,就是无明!

「无明」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有两个相貌:

一、是「异熟果疑」:是说我们不知道善业能够成就可乐果报,也不知道恶业能够成就不可乐果报,认为世间是没有因果的。这种愚痴是最严重的,叫「异熟果疑」。对于「异熟果疑」,《瑜伽师地论》提出一个说明,它说我们造恶业有三种情况:一个是「依贪」,一个是「依瞋」,第三个是「依痴」。就以杀生来做譬喻。

(一)譬如我们杀一只鸡,你为什么杀鸡呢?因为我喜欢牠的肉,我不是想杀牠,是欢喜牠的肉,所以必须把牠杀了,这是「依贪」而起杀业。这是第一个。

(二)你为什么要杀那只鸡呢?我不想吃牠的肉,但是我看牠不顺眼、看到牠不欢喜,就把牠给杀了,这是「依瞋」。

(三)当然,这个「痴」也可能和贪、瞋和合;你为什么杀鸡呢?鸡本来就是上天创造给我们吃的!鸡鸭鱼肉,天下一道菜。鸡出生就是注定给人吃的,所以杀鸡没有罪业!「依痴」在《瑜伽师地论》说这个罪业是最重的。因为前面的贪、瞋烦恼在造杀业时,假设还相信因果,多少有一点惭愧心,只是一时控制不了烦恼,但是内心当中有忏愧心的活动,所以能够折损一点恶业的势力。如果是依止邪见─「鸡鸭鱼肉,天下一道菜」,那你在造杀业的时候,是尽情杀生,完全没有一点惭愧心,杀业在内心是一种无障碍的境界,这时候杀业的势力就非常猛利 ,以后得果报也就非常强大。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上说,造恶业依止邪见,「依痴」罪业是最重的,为什么?无惭愧心故。所以「痴」很严重,尤其是「异熟果疑」。

二、是「真实义疑」:是对于生命真实的道理──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不明白。这是比较微细的愚痴。总之,就是对于理跟事──迷闇为性。

在《俱舍论》上说,有两种因缘,使令一个人出生会愚痴:

第一、你过去生有「谤法」的因缘

好比你说这些大乘经典,都是后人结集的,都不是佛说的──诽谤大乘佛法,言非佛说;或者你说这些佛法都是语言文字,没有什么真实作用,谤法。因为谤法的因缘,生生世世感得愚痴,就算听到佛法,你也听不懂;法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奇怪你还是听不懂。就是你这一念心跟正法之间有一道墙,被谤法的罪障,障住了,使令清净的法水不能到入你的心中。这是谤法的因缘。

第二、你过去生有卖酒、卖毒药给别人

这个也会有问题,你造这种业,使令一个人迷惑颠倒;所以卖酒、卖安非他命,将来会堕到三恶道去,以后回到人间,生生世世愚痴,没有智慧。《俱舍论》说,由于这两种因缘使人愚痴。

「愚痴」是最不好的事,一个人愚痴,就会广泛地造作恶业;因为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所谓的「崇重贤善」,也没有所谓的「轻拒暴恶」,就是说内心欢喜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造罪都是非常厉害的,以后得果报,就非常坚固很难忏悔。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了解道理非常重要,因为一切罪业的根源,来自于愚痴,在根本烦恼里面,这是最严重的烦恼。

假设我们内心很愚痴,就很难增上,当然也不会去对治罪业;对于所做的罪业没有惭愧心,生命就很难离苦得乐了。应该透过佛法的闻思去栽培智慧,虽然刚开始听不懂,但是假设我们再不栽培,那以后更没有机会了。在修行上,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够引导我们辨别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这样的抉择能力就是靠智慧而生起的,所以「无明」是应该要对治的。

再看第五个「疑」就是「怀疑」。看它的体性:

『五、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疑」,所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呢?是对「谛理」─真实不虚的道理。「谛」就是真实不虚,主要是讲「四圣谛」。佛陀所说的「苦谛」,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是招感性,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对于这种道理,犹豫不决;好比心疑难道我们修善业,真的能够成就可乐果报吗?造恶业真的会堕到三恶道去吗?修习戒定慧真能够成就圣人吗?世界上真的有圣人存在吗?世界上真的有阿弥陀佛吗?心存怀疑。不是说完全不相信,但犹豫不决,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不决定。

这样有什么过患呢?『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因为我们的怀疑,使令这一切善法就被障碍了;因为不相信的缘故,就不能在一切善法中精进修学。你不敢肯定,就不敢决定下来,生命就在犹豫不决当中,一天一天浪费掉了。

这个「怀疑」,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中,提出三种相貌,讲的更广泛、清楚:

第一是「疑法」:对于所修学的佛法产生怀疑。「疑法」正是《百法》所说的,是针对「四圣谛」法─修学四圣谛真的能够成就圣道吗?对法的本质产生怀疑。

第二是「疑师」:对于师长的功德产生怀疑。怀疑这个师长真的能够引导我们在佛法中增上吗?怀疑!对于师长的怀疑,假设我们是生长在正法时代,拜一个阿罗汉、菩萨、圣人,内心有无漏的戒定慧当师父,事情就很单纯了,因为圣人的身口意都是清净的,我们容易对师父生起信心;但是我们过去没有这种清净业力,正法时代过去了、像法时代也过去了,到了末法时代,我们才得到人身,还好遇到了佛法,虽然是末法,但至少还有法。生在末法时代,因为过去业力的招感,所拜的师父多数都是凡夫,虽然他这一念心能够摄持正法,但是也摄持了很多的烦恼,有时候是散发出正法、有时候是散发出烦恼,这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智者大师说:一个贫穷的人想要得这个珍宝,只要能得到珍宝,你所有的资具都具足了,就能离苦得乐了。但这个珍宝在哪里呢?这个珍宝不是在一个干净的地方,正法时代珍宝是放在干净的地方,但末法时代的珍宝是放在垃圾堆旁边,为了取得珍宝的缘故,你必须要忍受垃圾的味道。也就是说:当我们亲近师长的时候,这个师长有这方面的功德,但是可能也有某方面的缺陷,怎么办呢?身为一个弟子,尽量不要去看师长过失的那一面,就取他的优点、取他的宝就好,垃圾的那部分我们不要去取,但要忍受,因为你离开了师长,你就得不到他这方面的加持。

我亲近忏公师父很久之后,才慢慢体会什么叫做「老实厚道」。我从他老人家身口意观察,哦,原来「老实厚道」是这样的境界啊!我发觉一个人厚道一点,比较能够跟师长亲近长久;一个刻薄的人,很难跟师长相处太久,变成很多事都要靠自己摸索,师长很多的经验他都得不到传承、教授。所以忏公师父经常教诫:要老实厚道!一个厚道的人比较能够得到师长的加持,因为他能够包容师长的缺点,吸收每一位师长的优点,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摸索,你才能在垃圾旁边取到宝,所以这个「疑师」当然会对自己产生障道。

第三是「疑自」:这个「自」是指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说还没有修习佛法之前,杀盗淫妄什么罪都做,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因果道理;学习佛法以后,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真的在临命终时,只是仰赖这一念的信心、愿力和名号的功德,真的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吗?真的吗?那我过去所造的恶业不会障碍我吗?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其实,「怀疑」跟你的「愚痴」有关系,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谛」很重要。你能够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了解在粗浅的心识活动的深处,那个本质是清净的,烦恼活动都是串习因缘而有的。你能够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就会发觉过去的罪业,并不能障碍你。其实罪业会障碍我们,是来自于我们的执着,你坚固执着罪业有真实体性,那它就真的能障碍你;它障碍你,不是它本身会障碍你,是你对它的执着。

如果我们看到内心的真相,这一切罪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我现在一心皈命阿弥陀佛,过去的罪业烦恼,相续心都已经慢慢调伏了,这时候就相信往生是决定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些罪业都没有真实的体性,只要临命终时,这些烦恼罪业不要现前──「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佛号现前」,那么就能够感应道交。

所以「空性的智慧」,对我们修学佛法非常重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烦恼不能障碍你;你能够观察它如梦如幻,不随它转,它就不能障碍你;你要是不能观察毕竟空,那它真的能障碍你。所以佛法的确很妙,障碍的确是从内心的执着生起,所以怀疑跟智慧有关系。

这是讲到「怀疑」的三种相貌:疑师、疑法、疑自。因为怀疑的缘故,使令我们在善法中修学,不能进步,这是第五个根本烦恼─疑。

『六、不正见者,亦名恶见。』

这是一种邪恶的知见,什么是邪恶的知见呢?

『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所谓「不正见」,就是对四圣谛的道理,因为没有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的缘故,两眼一闭,就在寂静心中,东打妄想、西打妄想,这样『颠倒推求』,内心也生起一种智慧,但是这种智慧是一种「染慧」─染污的智慧。

这里的「不正见」跟前面的「愚痴」不一样。愚痴是『于诸谛理,迷闇为性』,迷闇是说这个人从小学读到国中、高中读到大学,大学到硕士、博士,把世间的学问全都学了,还是不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一天过一天,心中没有什么知见,这个是迷闇─迷闇为性,也就是一种「痴」。但是这个「不正见」,他内心当中已经有知见存在,对于宇宙人生,也能够讲出一套他自己认为玄妙的道理来解释宇宙人生,有他自己的知见,而这个知见不是佛法的传承,而是颠倒推求来的,跟前面的「无明」不一样,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

『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当一个人先入为主,一开始没有亲近善知识,在心中打妄想,相出一个知见之后,等到再去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就很难接受善知识的善见,后果当然是招来很多苦恼。因为错误的知见,会引生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就会招感痛苦的果报。他没有看清宇宙人生真相,虽然也想断恶修善,但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分不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分不清楚;所以给自己带来很多痛苦,他也不知道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不正见。

「不正见」有五种情况:

『复有五种:一萨迦耶见。萨迦耶义翻积聚,亦名身见,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一、『萨迦耶』,翻成中文叫「积聚」,亦名「身见」;「积聚」主要是指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为什么叫「积聚」呢?就是同一类性质的,把这些有质碍的东西,如血肉、筋骨等等,汇归成一类叫做「色蕴」;还有我们身体当中的感受,也就是「受蕴」,乃至于「想、行、识蕴」,简单说就是指「五蕴」。

『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是说我们在五蕴当中,执着这个是「我」、一切法是我所受用的。以下这四种邪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乃至邪见,都是依此「萨迦耶见」而生起的,这个根本邪见就是「我见」。

所谓「我见」,认为这一念心,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自体叫做「我」。「我」能做什么事呢?「我」能够造善业、也能造恶业,也由这个「我」去得果报。假设是深信因果的人,就会依止这个「我」去造善业,假设这个「我」还不信因果,那「我」就什么事都做了,这就是「我」。

佛法否定这种看法,佛法认为我们的身心,无时无刻不断变化,你造一个业,你的身心、思想就会起变化。比如说你恶业造太重了,去当一条蛇,蛇的思想跟现在当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样;蛇的工作就是为了饮食、住处而生活,思想比较低劣;不要说差那么多,如果你下辈子做一个女人,思想就不一样了;女人的生命就是把家庭照顾好、子女养好。所以我们的思想随业力转变,出现什么果报,就产生什么思想,哪有一个「我」呢?

但是在《成唯识论》中,外道就问难说:如果没有「我」,那这个因果关系就不能建立了。为什么?因为要有一个「我」去造善业、一个「我」去得果报,才能够使令生命相续下去;假设「我」不可得,那这个生命就断灭了。《成唯识论》的论主就回答说:生命的相续不一定要依止「我」,而是依止「心识」的流动:你这一念心识去造业、下一个心识去得果报,心识就像流水一样,可能经过佛法的熏习,心识层次会提高,假设堕落的话,心识层次就会降低,所以心识也受业力的熏习。有时候心识提升做国王,对自己有信心。下辈子做乞丐,对自己就没有信心了。所以生命的变化,是由心识去造业、也由心识去得果报,不一定要依止「我」才能够让生命相续。

这是佛法的根本知见─「万法唯识」,在一切法毕竟空当中,生命之流之所以能够建立,是我们有明了的心识,由现前一念心识去造业、也由下一期生命的心识去得果报,而心识本身也是剎那剎那变化,所以讲「我见」是一切邪见的根本。

『二、边执见: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出离行为业。』所谓「边执见」是对于色身的果报体,执着它是「断灭」、或者执着它是「常住」,障碍我们的出离行。这个边执见,就是落入一边;佛法对生命现象是说「不常又不断」,就像流水一样,它不断灭、恒常流,但也不是常态,流水一下子跑到高山,水流提高了,一下子跑到山谷,心识到地狱去了,这个水是不断变化。不断亦不常。

但是「边执见」,执着生命是「断灭」的──「没有过去生、也没有来生」,生命从出生到死亡,就这一期生命而已;当我死了以后,人死如灯灭,色身消失了,心识的明了性也消失了,「我」在宇宙间就完全不存在了,就是「人死如灯灭」。既然没有来世,那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及时行乐,只要能够让你快乐的事,你就去做。所以这种观念不得了,很容易造罪业。虽然你认为没有来生,但是等你死了之后,照样得果报;你的思想是这样是一回事,但是一切法的真实相,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所以「断灭见」这个观念,是很严重的错误。

第二种边执见是「常见」,一般佛弟子不容易有「断灭见」,但是容易生起「常见」。就是我们活在世间,要是有一点福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财富、眷属也有了,就不会想到「死亡」这件事。总认为我今天活着、昨天也活着,明天、后天也应该活着,心中没有「死亡」的念头,心中没有无常观,很容易使令我们懈怠,不知道及时修行。

「常见」的对治,宗喀巴大师,提出三种思惟方法:

第一、思惟我们今生决定要死,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死亡。在美国纽约有一个生意人,企业做得很大,但是得到了癌症。很多人都是这样,大学毕业以后就冲刺,好不容易事业有成,但是身体垮掉了。他就是不甘心啊,现在是他生命的辉煌时代,怎么会得到癌症呢?才剩下几个月的生命而己。他就带着苦恼不甘的心情,去见一位仁波切。这位仁波切跟他讲说:「其实,在你出生的那一天,就注定死亡会到来!」这件事情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迟早的问题,但是谁会想到「我今天会死呢?」所以「思惟今生决定要死」,就是你要为死亡准备一点资粮。

我们都会想为自己买一栋房子、也为子女买一栋房子,为现世的安乐资具,做很多的精神体力付出,但是对来生的生命,根本不愿去准备,因为我们没想到会死亡。那么,既然你在因地,把所有精神体力都放在暂时的今生安乐,等到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今生的安乐全部被破坏掉,面对死亡你就一点资粮都没有!因为你所有的精神体力都投资在今生的安乐,所以我们要不想到死亡这件事情,就不会为死亡准备资粮。一定要想到「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这件事情很重要,你一定要想到死亡这件事情。

第二、思惟「死无定期」,没有一个人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会到来。那我应该什么时候为死亡准备资粮呢?年纪大再来准备吧?不可以!因为我们随时会死亡,棺材是装死人,不是装老人,年轻人死的多的是。所以对死亡的资粮准备,要趁现在就赶快准备,因为死亡的因缘随时会到来,这个谁也不敢讲,所以现在就要准备来世的资粮。

第三、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那我应该为来生准备什么资粮好呢?是准备世间的资粮?还是准备佛法的资粮?对临命终才有帮助呢?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也就是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世间的一切资粮都破坏掉了,只有三宝的功德,在你内心当中、所栽培的信心、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以及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还有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些功德,才能真正带到来世去。所以我们应该要为死亡提前准备,准备什么资粮呢?准备佛法的资粮。这就是以「念死无常」,来对治我们「常」的颠倒。

印光大师他在佛堂中,就安置一个『死』字,经常提醒自己死亡随时到来,这样我们就会知道,现在应该造什么业比较适合,可见得这个法门相当重要。它能够提醒我们: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急着做,才不会把生命空过了。『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出离行为业。』所以说:当我们生起断灭见、常见的思想,就很难为下辈子准备资粮了,很难。这是「边执见」。

『三、见取,谓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见取见,在诸见当中,在前面的所有知见当中,或者断见、或者常见,随执一种知见,这是一种情况;或者『及所依蕴,执为最胜』,对于所依止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执为这个五蕴最殊胜,最殊胜的道果。对五蕴『执为最胜』,欲界凡夫多数是不会的,欲界的五蕴很粗重;多数是指色界跟无色界的天人,他们的色法能够放大光明、特别精妙,那个明了性,明静不动犹如止水,也特别殊胜;若身、若心,都特别的精妙殊胜,就认为依此能得清净的涅盘果法。

佛在世的时候,有些大梵天王也会前来听法,回到大梵天,其他天王就问说:「你刚刚去哪里,怎么没看到你呢?」「我去听佛陀说法。」「唉啊,你干嘛去听佛陀说法?我们这个地方就是涅盘了,还有什么涅盘呢?」他以为入了大梵天初禅的境界就是涅盘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及所依蕴,执为最胜』,其实这还是一种五蕴的境界,是善业所支持的因缘所生法,还没有真正跟真如法性相应,但他不知道。

『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那么他执着他认为最殊胜的清净明了性,有什么功德呢?『能得清净』,有这样的作用,这时候思想的斗诤就生起来了。这个就是见取见,这在《唯识学》有一个说法,说是「非果计果」──不是真实的道果,执着它是真实的道果,「非果计果」就叫「见取见」。

下一个「戒禁取」是「非因计因」,刚好相反,不是清净的因,却执着就是。

『四、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之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这是依于种种邪见、产生很多邪知邪见的戒律。这种邪知邪见的戒律,好比这个外道修禅定时,在禅定当中看到这个牛、狗生天了,他只看今生的情况,不知牛跟狗由于过去的善业起现行而生天,以为是牛的行为、狗的行为,能够生天;所以出定以后,就要求他所有的弟子,怎么做呢?从今天开始,大家向牛学习、向狗学习。为什么?我在禅定当中看到牛、狗死后生天了,所以大家从今以后,就不是走路了,在地上爬,学牛的行为、学狗的行为。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生天的因啊──「非因计因」。

『及所依的五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的勤苦所依为业。』因为不正确的知见,被认为是最殊胜能得涅盘的清净法,因此很多无益的苦行,就生起来了,这叫「戒禁取」。

『五、邪见,谓谤无因果,谤无作用,谤无实事,及非前四所摄诸余邪执,皆此邪见所摄。』这个「邪见」也就是「谤无因果」。是说:外道在修禅定的时候,看到一个人,从小到大修习很多善业,在世间上是个好人,乐善好施,但是他临命终的时候,遇到恶因缘、起了恶念,这个恶念触动到他过去的恶业,结果堕到三恶道去了。那么外道看到这个人一生行善,临终之后,做一条蛇啊,所以出定以后就说:「唉啊!这世界上是没有因果的啊!善业不能够成就可乐果报,恶业也不能成就不可乐果报,生命是没有轨则的,完全是自然而有、完全凭个人的运气。」这时候就谤无因果,世界上没有因果法则存在──善业没有成就可乐果报的作用,恶业也没有成就不可乐果报的作用,诽谤业力的作用,也谤因果没有事实。这就是拨无因果。

『及非前四所摄诸余邪执,皆此邪见所摄。』是说凡非前四见所摄的、其他一切邪执,都是属于这个邪见所收摄。这是「邪见」。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邪见─不正见,分成两类:

一、是「增益的邪见」─「非有计有」:是说我们生命体,本来没有一个「我」,生命的本质是清净本然;我们各式各样的思想分别,是后天熏习而有的,也会因为因缘的熏习而改变。就在这一切法空当中,执着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个就叫做「增益」。前面的: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见取」、四「戒禁取」,都是属于增益的邪见,明明没有,却把它想出有一个「我」出来。

二、是「损减的邪见」:这个东西本来是有的,他说没有;好比因果的道理,本来就存在的──善业得可乐果报、恶业得不可乐果报;因果法则、宇宙人生本来就是这样运作;本来有,你执着没有,这是属于「损减」。不正见分成两类。

这五个都是属于不正见,都是颠倒推求而出现一种染污的智慧。当然,这种染污的智慧,会使令我们在生命当中,造作一些错误的行为,那我们的生命就很苦恼了;虽然我们想离苦得乐,但是所做的行为,却跟目标相违背,所以这个不正见,后果是很严重的。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依止正见很重要!虽然说我们不能马上做到,没关系,只要把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实相看清楚,目标对了,你的生命就能够通往光明的方向,虽然走的很慢,但是起码是正确的,不会走冤枉路。我们看这五个烦恼啊,事实上都跟愚痴有关系,所以刚开始学习佛法,建立正知正见,把心眼先打开,的确相当重要。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萨迦耶见」就是「我见」;圣人跟「无我」的智慧相应,绝对不会起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跟邪见,绝对不会。一个圣人跟我空真如相应的时候,后面的知见都不会生起,他一定有一个「我」,然后才依止这个我去打妄想;所以一个「无我」的人、不起「我见」颠倒的人,就不会有后面的邪见了。

问:……

答:见惑开出来就是这五个,不过见惑一般来说指「萨迦耶见」,但是开出来是这五种,见惑就是不正见,是的。思惑就是前面的:贪、嗔、痴、慢、疑。前面五个都是属于思惑。见惑就是不正见,但是多数来说根本就是「我见」,因为你把「我见」破坏了,断见常见都消失掉了。

问:……

答:「我」和「心识」的差别,心识是一个明了性,也是一种果报,我们过去串习什么思想,现在就是什么思想。我们的心识能够分别善、恶;也能够起善、恶,这就叫「心」,心有心的作用。那么,「我」呢?是说:我们认为「心」里面有一个主宰者,有一个常一的主宰,那就是我。这个心本来是存在法界的,每一个人都有心识嘛,你有心识、我也有心识,这个心识是过去业力熏习而有的;心识就是明了,它会变化;比如说,还没有学《唯识》之前,你的心识跟现在的心识不一样,你现在看宇宙人生更清楚了、你心识里面的邪见慢慢脱落了、心里的正见建立起来了,所以心识是有变化性的。

但是这个「我」,是不能变化的。所谓「我」有三个条件:「常、一、主宰」,必须要恒常住、不变异。所以什么叫「我」呢?就是它不能有变化,学唯识之前的我,跟学唯识之后的我,不能有变化;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也不能变化;今生的我跟来世的我,都没有变化。「我」就是不变异。

事实上,我们透过佛法的观察,在心识当中,并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化的东西,是不是?我们一路学习下来,八识的心王、心所法,这些活动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不变化的「我」,就是心识的本质是无我。但是我们在无我当中,捏造一个「我」出来。「我」是不存在的,但「心识」是存在的,如果连心识都没有,那就是「断灭见」了。

佛法讲「万法唯识」,就是说生命的本质是由心识所创造的,而这个心识就看你怎么去造作。心识去皈依三宝,可以创造很多的功德;心识去皈依五欲,就会造作很多的罪业。所以生命是我们决定的!不是上帝决定的。因为「一切法无我」,表示我们的心识有创造性;假设我们的心识有一个「我」,那这一切就不能改变了;「一切法无我」,所以生命是可以改造的,因为「一切法无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凡夫靠自力修行,在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我们再看一段:丁三的临终加持。这个地方讲到净土宗的...

世界是你内心的影像

我们引用这个《占察业报经》里面有一段的这个无分别智...

执着时再来对治,已经太晚了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

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

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我们颠倒妄想呢?在唯识学的一个方...

唯识无义,一切法的受用是自变自缘

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

为了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这两件事

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续,它...

【推荐】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业力的显现

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众生的依止...

我们没办法改变外在的共相,只能改变自己的不共相

阿赖耶识的相貌差别,是就着阿赖耶识,因为不同的我见...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念到心中只单纯一念,便能预知时至

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

执着越重,轮回就越难出去

唐朝有一个百丈禅师,他有一天在百丈山讲《金刚经》。...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

下面讲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它渊源于我现在所住的赵...

了解自己,看清内心的相貌

在《楞严经》里面,修假观,第一个,先了解自己,你这...

【佛教词典】出队迦提

出队,出众队之意。迦提,为梵语 kārttika 之音译,乃...

【佛教词典】宝聚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入此三昧,则一切境土,悉为世...

古人的仁慈之心

这是《阅微草堂笔记》里的公案。一个乡村有一位长者,...

证严法师成功的方法

过去要盖花莲慈济医院时,曾有关心的长者问上人,有没...

富翁的声音

精进、正念现前、举止清静、善于分辨善恶法、克己、生...

以纯孝之心念佛的婆罗门女

佛像能引发人的善根。当时有个婆罗门女在瞻仰顶礼觉华...

用普贤十大愿来念佛

和尚慈悲,诸位执事慈悲,大众师父慈悲,请坐下。今天...

佛陀菩提树下成道

菩萨坐菩提树下,以慈忍力降伏众魔。时值二月七日入夜...

为何要受持「不杀生」戒

说起五戒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

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

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转呢

怎样才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呢?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

善用其心就在当下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华严经净...

他用八块钱素餐温暖了广州

一家面积才67平米,人均仅10元的素餐馆,竟引来一百多...

从你的妄想中跳脱出来

有一个禅师──他晚上去禅堂参禅之后,当他要回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