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净界法师  2021/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三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三、随文释义

我们这次研究《百法明门论》课程,总共分成四大科:甲一、「论主略史」,甲二、「解释题目」,甲三、「随文释义」,甲四、「结示劝修」。前面两科是前言,是进入正文之前应有的认识,这两科我们已经讲解过了。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到论文的内容。「随文释义」:随顺论文的文字,来解释其中的义理。这当中,我们把论文分成两大科:乙一、承圣言以标宗。乙二、设问答以明宗。

古印度的一些重要论典,比方说《瑜伽师地论》乃至于《百法明门论》等等,印度人在解释佛法,都是先做一个略说、总说,然后再广泛的说明。本论的结构也是如此,首先「承圣言以标宗」─先传承佛陀的圣言量,标出本论的宗旨,先简单的把本论的宗旨标示出来,其次再用问答的方式,广泛详细的说明本论的宗旨。这是本论的结构方式。

乙一、承圣言以标宗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天亲菩萨在讲《百法明门论》之前,先标出本论的宗旨。『如世尊言』:这个「如」就是「随顺」。意思是说,本论的宗旨不是我(天亲菩萨)能够觉悟的,而是传承世尊在一切大乘经典的开示,这个传承来自于佛陀的说法。就像我们一般经典的「如是我闻」,这是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时,先作一个表态,以下的经文,不是我阿难能够觉悟到的,是传承佛陀的法──我如是闻、我如是说,这个法是大智慧光明的佛陀所宣说的,是没有错谬、不颠倒的。天亲菩萨亦复如是:「如世尊言」,皆是随顺于大乘经典佛陀的圣言量。

佛陀讲什么呢?『一切法无我』,这就是本论的宗旨。

「一切法」,在本论当中分成两类: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有造作因缘的就是「有为法」;不是因缘造作、呈现一种寂静状态的是「无为法」。「有为法」又分成两类,第一个是「色法」,第二个是「心法」。「色、心」二法又分成两类:一个是我们凡夫的—「惑、业、苦」杂染的境界;一个是圣人表现出来的—清净的境界。上述这一切都叫做「一切法」,本论把它统摄成「百法」。这一切现象的百法,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无我」,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简单讲,这一切法,一定要假借因缘才能够成就,离开了因缘,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无论是人、或是法, 都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这叫「无我」。

这是简单的消文。我们看蕅祖的解释,经文分成三段:

『此借圣言,以征起也。』天亲菩萨先假借佛陀的开示来「征起」;「征」就是「证明」,证明这个宗旨是正确、不颠倒的;因为这是佛说的,佛陀所说的道理,当然是不颠倒的。来证明本论的宗旨。以下把「一切法无我」—「人无我」跟「法无我」做一个定义。

什么叫「法」呢?『法名轨持』,「法」就是轨持,「轨」就是一种轨范。有了轨范,「轨生意解」,能令我们生起了解;「持」是任持自性,能任意的执持它的体性,不失不坏。

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抚尺」是一个法,是「有为法」的色法,有一个轨范,透过这个轨范,你就能够认识它是一个抚尺──它的材质是木头、形状是长方形…下次再看到同样的东西,我们就知道它是一个抚尺。因为它有一个轨范,使令我们对它产生认识,而这个轨范在业力还没有消失前,能够任持自性,保持住它的体性。又好比我们「人」也是一样,这个人是某某法师,他的眼耳鼻舌身、他的相貌,有一定的轨范,他不可能今天是这个相貌,明天变成另外一种相貌,因为他有一个轨范,使令我们认识他;而且能够在某个时段里,保持他的轨范不失掉,这个就是「法」──凡是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一切,都是「法」,它所涵盖的范围很广。

『我名主宰』,所谓「我」是指能够独立自主的主宰者。

我们一般常说:「我」住在色身里面、我能够主宰我的色身。其实我们哪能够主宰?我们的身体剎那剎那老、病、死,你说「我现在要把老病死给停下来!」没办法,根本作不了主!我们的身体每一个细胞,都会起老病死的变化,你不能主宰,你没有主宰的权力,是业力在主宰,所以讲「无我」是正确、不颠倒的。『我名主宰』,能够不受因缘的控制、能够主宰万法,这才叫「我」;当然这样的「我」是不存在的。

『今既言一切法无我,须徧于一切法中通达二无我义也。』既然讲「一切法无我」,不是某一部分的法,而是全部的法都是无我,因此我们学习本论,就应该普遍于一切法当中,通达二无我义──「人无我、法无我」,这是我们研究百法的目的;透过《百法明门论》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一切法无我」的义理。这是我们在进入本论之前,天亲菩萨先把本论的宗旨标出来,使令我们对到正文有一个明确的会归处。

关于「一切法无我」,我们看附表一:「万法唯识」。

『一切法无我』是整个大乘佛法的主要宗旨。小乘佛法但发明「人无我」,不发明「法无我」。大乘佛法主张二无我--「人无我,法也无我」,站在唯识的角度,它是以「万法唯识」的思想来发明「无我义」;为什么「一切法无我」?因为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所以是「无我」。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关于这个观念,我们看图表来解释比较清楚:先看最上的第一个圆圈是「业力」;业力包括了身、口、意三业。什么是「业」呢?就是造作,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就是「业」。比如说我今天拜佛,身体的活动──从站起来到跪下去、然后头着地、再起来,你今天累积了一个善业;嘴里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也是一个口的善业;内心一动,忆念佛陀、思惟佛陀的功德,这也是一种业力,凡是身口意的造作都是业。这样的业力,它的本质是一种无常,佛法讲「诸行无常」,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剎那剎那在变化,但虽然它剎那剎那变化,也有它的功能,能熏习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香气能够熏习衣服,当香气慢慢散发出来的时候,香气会熏到我们的衣服上。

我们解释什么叫「阿赖耶」?「阿赖耶」是印度语,翻成中文叫「藏」,蕴藏的「藏」。什么是「藏」呢?就是「摄持不失」。它能够把我们的行为,不管是外在身体、口的行为,或是内心的活动,把它保存起来,但是阿赖耶识本身不造业。

我们可以把八种心识,简单分成两类:「前七识」是造业的,它能够造作善业、恶业、有漏业、无漏业。而这个「第八识」它本身不造业,它是一种很微细的心识流动,非常微细。它不造业,它的功能是什么呢?「摄持不失」,它将前七转识所造的业力,保存下来,所以「阿赖耶识」其实就是我们有情生命的本体,也就是我们一般心理学说的「潜意识」。我们不容易发现,但是它存在。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识,这个心识可以把你无量劫来所造的善、恶业功能,全部保存下来,就是所谓的「种子」;这个种子有引生未来果报的功能。

比如说:我今天念了十五分钟的佛号,每一句佛号剎那剎那生灭,念完之后,我的第六意识,这个粗显的意识,并没有感觉身心有什么变化;但是我们内心的潜意识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了──-在你的潜意识里面,佛号的功能加强、往生的力量也增加了一分、有漏的业力又被破坏了一分,这就是阿赖耶识「受熏」的道理──你一造业,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就会有变化,它是我们有情生命流转的本体。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阿赖耶识也不是有独立自主的实体,它是受业力的熏习;你一发动业力,它就开始变化,不断的变化──一下子善的功能增加、一下子恶的功能增加…它把你所有的业力,以「种子」的方式保存下来,等到这个种子达到一定的势力,它就变现出果报来。

「果报」又可以分成两类:第一个是「心法」,这是指前六识;第二个「色法」,这是指五根六尘。「心法」能够明了分别,「色法」不能够明了分别。比如这个抚尺,你把抚尺做得再精妙、再光滑再好看,它还是不能了别。了别就是心法。「前六识」它是一个「能取相」。一般我们认为这个「我」,大都是指第六意识,很容易对它产生人我执。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一种比较粗显的意识状态,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能够思惟很多事情─思惟法义、思惟过去、思惟现在思惟未来…这完全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它能够分别种种事情。在经论当中,对于人的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

一、善根强、烦恼薄

这种人多数是从色界、无色界来的,过去生在高深的禅定中,几乎没有欲的活动;来到人间,他的烦恼很淡薄,也不需要什么修行,烦恼本身就很淡薄。因为烦恼淡薄,过去生又经常听闻佛法、思惟佛法,所以佛法戒定慧的功能特别强,他只要一修行马上就成就圣道。像舍利弗尊者最初虽然是信外道的,但遇到佛法,七天就证得阿罗汉果──善根很强、烦恼淡薄,这是第一种,这种根器的人,当然很快就能够成就圣道。

二、善根轻、烦恼薄

这种人虽然烦恼很淡薄,但是佛法的善根也淡薄,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也听不懂;讲很久,还是不明白。虽然他不皈依佛法,但是他的烦恼淡薄,所以不会去造恶业。也有这种人,这是第二种。

三、善根强、烦恼重

这种人你跟他讲佛法,虽然他能够接受、也愿意修行,但是一放逸,烦恼的活动也是很炽盛。这种人过去多数是从欲界天、人天而来的,生生世世在欲界的境界里面活动。我们要是从欲界天来的人,这个人烦恼就很重。为什么烦恼会重呢?因为你经常造作,业力去熏习阿赖耶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状态都不一样,为什么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你说「为什么我经常有这样的念头?」因为你经常做这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造作,留下的印象就深刻了,不管是善法不管是恶法,都是这样。所以这第三种人过去在佛法栽培的善根深,但是五欲的活动也很强盛。

四、善根薄弱、烦恼炽盛

这种人最糟糕,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既不能接受、烦恼又很重,这种人多数是从三恶道来的;因为三恶道的果报不能听闻佛法,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三恶道的果报除了地狱,畜生跟饿鬼也有欲,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各式各样的欲望。长时间在欲望里面活动,所以烦恼也很重,却没机会栽培善根,很可惜,把时间都空过了。

「第六意识」有这四种状态,但是我们看经论,佛陀的意思:一个人烦恼重,要是「善根强」还有得救;如果这个人烦恼很淡薄,但是没有善根,佛陀很紧张。因为你没有善根,内心没有光明、就没有解脱的因缘。所以,我们的内心,经常的忆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经常的听闻佛法、思惟法义,让第六心识佛法的善根加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其次还有色法,色法分成两种:第一个是「五根」,第二个是「六尘」。

「五根」:眼、耳、鼻、舌、身,这是讲到我们的正报。有些人正报看起来很庄严,过去五戒十善的业力强;有些人看起来比较丑陋,就是五戒十善的业力薄弱;虽然他也有得到人的标准,但是他刚好及格而已,有些人福报大、人也高大、身体也健康,各人正报不同。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依报的环境。我们看欧美国家,像瑞士、加拿大,那里的山河大地、生活环境就是庄严,空气污染也没有那么严重;东南亚国家,生活环境水平就比较差,这也是各人的业力。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造了杀业之后,堕到三恶道去,等三恶道果报受完,得到人的果报,杀业的势力还会在,就像地震震完之后还有余震,什么样的余震呢?就是所招感的环境会有很多毒药,吃东西也有毒药、有各式各样的毒药,使令我们的寿命未尽就死了。这是因为杀业重。像我们台湾就是这种境界,人福报很大,但是环境污染也很厉害;我们从业力角度来观察:很喜欢修布施,但是也很喜欢杀生,就是这种果报,所以得果报的时候物质非常的丰富,但是有很多问题,很多会折损我们生命的东西在里面,就是为了这个问题,你要维持生命你一定要吃,一吃就会念念折损你的生命。

这个就是依报的环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这个就是我们所受用的,不管是正报不管是依报,都是所受用的。我们根据这样的果报体,以「人」来说,多数会认为,第六意识住在我的正报里,这个正报就是我的依止处,就像一个人住在房子里,去受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一般人是这样的心情。

当然「第六意识」是无自性的,你看《弘一大师传》你可以看得出来,弘一大师未出家之前,个性是一个风流才子,个性很豪放,但是出家之后,经过戒波罗蜜的熏习,个性变得非常小心谨慎,连走路都还看地上,看看有没有小蚂蚁。你看传记他出家前、出家后,判若两人。如果第六意识有一个「自我」,那到底哪一个才是弘一大师呢?出家前跟出家后的思想转变那么大。

所以我们的第六意识受于熏习,你用染法去熏习它,它就会有变化;你用清净的法去熏它,它也会有变化;它的本质是空,但是它受熏。而且第六意识、这个果报体,它会继续再造业,虽然它是过去串习而成就的一个心识跟色法,但是它会依止现前的心识跟色法再继续造业;造了业之后,就会再熏习阿赖耶识,再变现下一期的果报…就这样循环不已。在这当中有三种「相续」的情况:

第一、生命相续

有情的生命是相续的,这一期做人、下一期生天,天的果报受尽之后,罪业的力量成熟了,又堕到三恶道去…不管到哪里,这个果报不会断灭,它会一期再接一期。这是第一个生命相续。

第二、业果相续

生命怎么能够相续呢?背后是谁在支持呢?是「业力」,因为业力被我们的心识保存下来。第二个是业力相续。

第三、心识相续

业力怎么能够相续呢?就是「心识」的相续。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它一生一生相续,把我们业力的功能保存下来。生命相续、业果相续、心识相续三种相续。

我讲一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体会这个观念:佛在世的时候,舍卫国国王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一次带着茉莉夫人到山林间去游玩,游玩不是两个人,他是带着很大的军队保护着他去。游玩过了几天后,就要回城里去,在回程当中,来到一个精舍(就是比丘修行的地方),这时候突然所有的大象,(他是坐着大象),都停下来,耳朵都竖起来,因为从僧团里面,有一位比丘诵经的声音非常的好听。发出很优美的声音,非常好听,连大象都停下来,波斯匿王也很欢喜,波斯匿王也欢喜、茉莉夫人也欢喜、军队也欢喜,连大象都听得很欢喜。

波斯匿王就说:「这位比丘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我一定要重赏他,我要赏他十万两黄金。」茉莉夫人说:「你想要赏他黄金,那你先拿出来。」波斯匿王说:「不可以,我要亲自供养他。」茉莉夫人说:「您要先把黄金交给我,我再交给他。」因为茉莉夫人是佛教徒,经常跟比丘来往,她知道这位比丘容貌非常丑陋,恐怕波斯匿王见到他就反悔了,所以才会提出这个要求。最后他们还是去拜见这位比丘,结果波斯匿王抬头一看:啊!这个人的声音这么美妙,怎么长得这么丑陋?看的都有点害怕,波斯匿王说,这个人的声音这么好听,怎么长这个样子呢?就去礼见佛陀。

佛陀告诉他说: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说法因缘结束后,就入涅盘,留下了一些舍利子。这时候有一位国王,很虔诚的皈依佛陀,准备盖一座七层宝塔,用种种宝物来庄严这座宝塔。当然这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他就召集国内所有工程师、耗资很多金钱和时间来打造。其中有一位工程师,就埋怨说:「供养这几个小舍利子,有需要这么大的宝塔吗?」经常抱怨,一边抱怨一边做。等到这座宝塔完成之后,宝塔很庄严,舍利子也供在里面。国王带着文武百官、老百姓礼拜,一礼拜的时候舍利子就放光。这个工程师本来看不起舍利子,经常出恶口毁谤,看到舍利子放光生起信心,痛哭流涕在舍利子前忏悔。我不应该起这样的恶口。忏悔以后,还买了铃挂在塔上供养佛陀的舍利,并发愿希望生生世世皈依佛陀。

佛陀说:以前的那个工程师就是这个比丘,因为他毁谤口出恶口,毁谤舍利,因为忏悔、发愿的力量,免除三恶道的果报。但是因为当时所面对的是三宝境界,今世虽得人身还有残存的旧势力在,所以招感丑陋的果报。由于他供养铃,所以声音特别美妙,内心当中曾经发愿要皈依佛陀,所以今生得值佛出家修行,成就圣道。

看这个意思:我们所造的善、恶业,是不能相互抵消的!不可能说:「我过去造了杀业的恶因,我现在用布施来抵消,没有这回事情。」当这个业力被保存下来,它会一个一个得果报。所以我们的果报各式各样都有,酸甜苦辣都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造业的时候,也是各式各样的。这些业造作了之后,绝对不可能靠布施来抵消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忏悔」,只有忏悔才能折损恶业。

我们造作「业力」去熏习「阿赖耶」,「阿赖耶」变现「果报」,有它的等流性,这就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是我们的业力,熏习了微细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变现果报;果报当中,最主要的是「前六识」,这是比较粗的心识;前六识面对这个果报,又再继续造业,这个业力又再熏习阿赖耶识,又变现下一期的果报…使令我们的生命相续、业果相续、乃至于心识相续。这当中都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存在,完全是由于「业力」的作用而显现出来的。

以上是总说,我们再看第二段「问答释疑」,把「一切法无我」的观念,用问答的方式来解释。

『问: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

一般的思想是:应该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这个「我」是独立自主的,造业的人是「我」、受果报的人也是「我」。我们一般是这样的思想。假设生命体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那么谁来造业呢?我在拜佛,在拜佛的是「我」;假设没有一个「我」,是谁在拜佛呢?谁能够去创造业力,以后又是谁去得果报呢?换句话说:凡夫认为没有一个「我」,因果就不能成立,因地是「我」造作的,果地也是「我」去受报的,应该要有一个「我」吧?提出了这个问难。我们看大乘唯识论师怎么回答。

『答: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说:有情众生不一定要有一个「我」,才能够造业。如果没有「我」,谁能够造业呢?『心、心所法』──是你的心!你现在那个明了的心,它就能够造业,不一定要有「我」。就是你这个明了的心,烦恼重也好、善根强也好,都是过去串习来的。你的明了性─心王跟心所,它能够造业。

『因缘力故』,你内心的心识,剎那剎那的「起心动念」,这个就是「因缘力故」,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而这样的因缘造作相续不断,白天也活动、晚上也活动,如同水流,相续不断的流动。

『造业受果,于理无违』,你今世的心识去造业,下辈子的心识去得果报,这个道理是可以成立的,不一定要有一个「我」。就是说:你依止现在的心识去造业,好比你现在是一个男人,你以男人的心识去造业,下一生你没有堕到三恶道,也没有到天上去,你还是做人,做一个女人,当然这个心识就变化了,因为女人跟男人心识不同,这时候你就以女人的心识去受用果报。这个流转过程,现在的心识跟下辈子的心识不一样、思想也不一样。男人跟女人的心识怎么会一样呢?你今生是一个乞丐,没有钱,看到谁都会觉得很自卑,但是你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种种的善业,下辈子做一个转轮圣王,七宝千子、统领四天下,那时候的内心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充满了自信。

『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就是:你现在的心识去造业,你下一生的心识去受用果报──「万法唯识」。没有一个「我」,因为你的心识有变化。如果我们的心识有一个独立的自我,那不管造再大的善业、造再大的恶业,这个心识都不会变化;因为有「我」,它就能够独立自主,它不受业力影响而变化,事实上这个「我」是不存在的。所以说:『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这跟缘起的道理是不相违背的;你的心识造业之后,心识就开始变化──造的善业强,心识善的功能就增强,心情也比较好,对自己的信心又加强;造的恶业强,心识就开始堕落;就是这样『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我们将这个观念再解释一下:

「阿赖耶识」─我们生命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本质是不常又不断。它受你业力的熏习,就「不常」来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它有生灭相、有变异相,这当中没有一个主宰者。我们的生命体最主要的根本心识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去后」生命结束的时候,前七识全都停下来,是第八识最后离开;「来先」也就是我们投胎的时候,第八识先投胎,先有第八识才创造出前七转识,所以「第八识」是生命体的根本。

但是这个生命体,它不是一个常态,它会变化。《唯识学》比喻说:就像一条手帕,这条手帕一下子变出一只兔子、一下子又变出一只老虎,其实那是一种魔术的力量,它的本质只是一条普通的手帕。兔子、老虎都没有真实性,这意思怎么说呢?「魔术的力量」就是比喻「业力」,如果你造五戒的业力去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变现庄严的人天果报;如果你造杀盗淫妄的业力去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把这些讯息保存下来,就变现三恶道的果报出来,这个果报就是一种苦恼的果报。就像手帕,能变出各式各样的花样来,这样的果报都是随因缘而变化的。

阿赖耶识它「不常」,但是可也「不断」─「恒常相续,无有间断」。虽然它不断不断地变化,却从没有断灭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从无始劫以来,生命的水流,从无始劫流到现在,有时候做人、有时候升天、有时候堕到三恶道去…不断的变化,但是「恒常相续,无有间断」,从没有间断过,每一个剎那都有生命的存在。

『不常又不断讲出一个譬喻─喻如暴流』,就像是急速的水流。水流看起来有变化,一下子大波浪、一下子小波浪,但是这个水流一个接一个,中间没有空隙。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不常又不断。最后做一个总结: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依照这个道理可以知道:我们的生命体,不管是人的生命、天的生命、各种的生命,都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没有这样的「自我」。那是谁造业?谁受果报呢?『但有诸识』,是我们现前一个明了的心识,就是「八识」──它无始劫来,前灭后生,剎那剎那的造业,使令因果相续。

这样一个心识的流动,剎那剎那创造业力,再由这个心识去得果报;在这样虚妄的业力熏习之下、相续当中『似我相现』,有一个相似于「我」的相貌出现。因为我们的心识流动太快,这个水流流的太快,会让我们感觉水流好像是一个水柱,其实这个水流是一个接一个的。我们的心识也是如此,它流动太快,我们察觉不到它的变化,以为是一种常住的;愚痴的众生就执着为「我」,有一个「我」的存在。

如果说:我们的生命体有一个「我」,这个世间就没有阿罗汉、没有佛陀了!就是说,如果「我」是真实的,不是「因缘」熏习而有的,那这个「我」就不能消灭掉,修再深的戒定慧,都不能破坏它、改变它。而是没有「我」,我们内心的本质是清净的,是我们自己想出一个「我」来,自己打妄想想出一个「我」来。所以才能够对治掉。因为这个「我」是不存在,就是真实的本来面目是没有「我」,我们自己想出一个「我」,当然这个不真实,是可以对治的,就把它消灭掉,就是恢复本来面目了简单讲,本来就是这样子,本来就是一个心识的流动,这个心识能够造业,也能够保存业力;一期一期的造业、一期一期的变现果报,心识就是这样相续──「万法唯识」。

「万法唯识」的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做总结,古德说:「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这句话讲得很好!就着「法性」来说,一切法是空寂的──「无我、无我所」,没有一个的独立「自我」存在;虽然没有「他还不「断灭见」──因果丝毫不爽。「一切法空」,但是你不要造业,你一造业就有一种力量能够得果报!因果丝毫不爽。

禅宗有一则公案叫「野狐禅」:百丈禅师有一次开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一方面讲空、另一方面又不断灭。说法圆满之后,大家都离开了,这当中有一位白发的老翁,听了非常的欢喜,跟百丈禅师顶礼。禅师就问他说:「你是谁啊?」看这个人气质也不凡。他说:我过去是迦叶佛时代的比丘,(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上一尊佛,迦叶佛时代的人,人寿二万岁),那时候他是一位上座比丘,他一位弟子问他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大修行人他的内心经常安住在毕竟空,那么内心常游毕竟空,还受不受因果呢?「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当时回答:「不落因果」。大修行人因果不能够系缚他,不落因果。讲这句话以后,五百世堕落野狐之身。因果也是各式各样,他造了罪业,但是善根还不失掉。做了狐狸以后头脑还很清楚,有些人做狐狸那就糊涂了。他有罪业使令他得到狐狸的果报,但是过去在佛法栽培的善根还在,所以继续地听闻佛法。这时候,他的心结解开了,希望能得到上师的印证,所以再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老人听了很欢喜,就说:「我已经解脱野狐之身了!明天到后山去,有一只很大的狐狸,就是我的尸体。」说完就离开了。

所以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就是「不昧因果」。一切法的本质「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你一造业,在这个空性当中,就产生一股势力、一种功能。虽然功能本身并没有一独立自主的我,但是在你还没有忏悔清净之前,它就有一种势力,使令你在六道里面得果报。如果它是一个善的业力,就会使令你在比较高层次的法界得果报,正报庄严、所受用的依报环境也庄严;如果这个业力是恶的,就会使令你在苦恼的三恶道得果报,正报看起来丑陋、外在受用的环境也苦恼。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这整个因果的建立,就是依止我们「心识」的流动,造业也是心识,去得果报、受用果报是谁呢?也是「心识」。「万法唯识」──你的心识去造业,结果还是你的心识去得果报,所以说「一切法无我」。佛法讲「无我」,不生断灭见,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本论的宗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凡夫靠自力修行,在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我们再看一段:丁三的临终加持。这个地方讲到净土宗的...

世界是你内心的影像

我们引用这个《占察业报经》里面有一段的这个无分别智...

执着时再来对治,已经太晚了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

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

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我们颠倒妄想呢?在唯识学的一个方...

唯识无义,一切法的受用是自变自缘

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

为了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这两件事

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续,它...

【推荐】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业力的显现

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众生的依止...

我们没办法改变外在的共相,只能改变自己的不共相

阿赖耶识的相貌差别,是就着阿赖耶识,因为不同的我见...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念到心中只单纯一念,便能预知时至

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

执着越重,轮回就越难出去

唐朝有一个百丈禅师,他有一天在百丈山讲《金刚经》。...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

下面讲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它渊源于我现在所住的赵...

了解自己,看清内心的相貌

在《楞严经》里面,修假观,第一个,先了解自己,你这...

【佛教词典】出队迦提

出队,出众队之意。迦提,为梵语 kārttika 之音译,乃...

【佛教词典】宝聚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入此三昧,则一切境土,悉为世...

古人的仁慈之心

这是《阅微草堂笔记》里的公案。一个乡村有一位长者,...

证严法师成功的方法

过去要盖花莲慈济医院时,曾有关心的长者问上人,有没...

富翁的声音

精进、正念现前、举止清静、善于分辨善恶法、克己、生...

以纯孝之心念佛的婆罗门女

佛像能引发人的善根。当时有个婆罗门女在瞻仰顶礼觉华...

用普贤十大愿来念佛

和尚慈悲,诸位执事慈悲,大众师父慈悲,请坐下。今天...

佛陀菩提树下成道

菩萨坐菩提树下,以慈忍力降伏众魔。时值二月七日入夜...

为何要受持「不杀生」戒

说起五戒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

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

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转呢

怎样才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呢?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

善用其心就在当下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华严经净...

他用八块钱素餐温暖了广州

一家面积才67平米,人均仅10元的素餐馆,竟引来一百多...

从你的妄想中跳脱出来

有一个禅师──他晚上去禅堂参禅之后,当他要回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