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净界法师  2021/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五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四面,十三、不信。

这一科,我们讲到「随烦恼」。所谓「随」,随顺的意思,它是随顺「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是根本烦恼的一种等流性;可见二者只是开合不同,性质一样;合起来是「六根本烦恼」,开展出来是「二十个随烦恼」,这是「开」跟「合」之间的差别。从烦恼的体性来观察,不论是根本烦恼、或是随烦恼活动,都会使令我们身心扰动,都会使令我们今生、来生感得不安乐的果报,所以安立作「烦恼」。

这二十个「随烦恼」法,本论将它分成三类:第一个「小随烦恼」有十,第二个「中随烦恼」有二,第三个「大随烦恼」有八;这是根据烦恼活动的范围大小安立的。

以下第十三个开始是属于「大随烦恼」,因为它的活动范围普遍于:不善以及「有覆无记」两种染污的心所,所以比较微细,不像前面的烦恼比较粗猛。在色界、无色界高深的禅定─有覆无记的情况下,有些烦恼是不能活动的,一活动就会破坏禅定;而以下这八条「大随烦恼」,可以在禅定当中出现,所以叫做「大随烦恼」,它能够普遍于:不善以及「有覆无记」的内心里面活动,所以叫「大随烦恼」,活动范围特别大。

『第十三、不信。不信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懈怠所依为业。』「不信」心所,它的体性是对『实、德、能,不忍乐欲』。「实」是指三宝的存在性;本论特别是指法宝,对于「法」─四圣谛实事、实理的存在性,不能够忍可随顺。其次,对于三宝的功德,不能够「乐」─不欢喜、不好乐。看到三宝的境界,没有欢喜心、没有好乐心。第三个「能」,前面的「实」跟「德」是约它,就是约三宝的境界,「能」是约自己的能力;对于自己是不是能成就三宝功德,没有一种希望心。所以说「不忍乐欲」。

这种情况拢总来说,内心是什么状态呢?『心秽为性』,是一种染污之心。「心秽」就是说:佛、法、僧三宝,是一种清净庄严功德,如果我们用怀疑的心来听闻、受持,因为内心有疑根,就会把三宝的功德给染污了,使令三宝的功德不能在我们内心生起。讲一个譬喻:好比有一颗宝珠,宝珠有种种庄严,清净、光明、庄严,但是你把它丢到厕所里面,跟大小便溺一接触以后,宝物清净庄严的功德,也就失去了。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对佛法没有信心即使我们在佛法中不断闻思,三宝的功德:信、进、念、定、慧种种功德,也都不能生起。它不能使令我们生命增上,无法达到「宝」的作用、也无法达到「乘」的作用。本来「宝」能令我们离苦得乐,「乘」能令我们到达彼岸,现在这些功德都不能生起,而这个法的功德不能生起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染污,就是「疑根」。

『能障净信,懈怠所依为业。』疑根若生起,这时候对于善法的修学,就懈怠了,不像过去那么精进,这个时候会产生懈怠的作用。

我几年前到竹山,有一个卖水果的儿子是外道人士,阶位很高,那天他的儿子跟我谈说他是一贯道的,他欢喜打佛七,也参加过几次佛七,还告诉我,他一念佛,心就静下来,能够寂静住。我问他相信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吗?他完全不相信,他只是把佛号拿来当作摄心的方便,如此而已。

以净土法门来说,主要是强调本尊相应,就是净土法门很强调弥陀名号的功德,它总持阿弥陀佛所有功德─「名以召德」。我们忆念这句名号──它就等于弥陀依正庄严的化身,「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在这一句名号里面。这时候,我们苦恼的身心,对阿弥陀佛名号生起一种大皈依。

这个大皈依,印光大师讲出一个量,就是你把名号要当做「本命元辰,通身靠倒」,是这种境界;整个身心完全依止、投入这句名号,已经分不出「能皈依的烦恼心」,以及「所皈依的万德庄严」。所谓「通身靠倒」就是:你在皈依的当下,已经没有「能、所」的分别,这样才叫做「大皈依」,一心皈命。

我们修弥陀本尊相应法─净土法门的整个根本,第一个功德就是「信心」,如果这个信心你建立不起来,虽然你的念力──饶你把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也没有往生的道理。这句名号不能救拔你,并不是它的功德丧失了,而是因为你内心有「疑」。

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把祂的功德,布施给一切众生,阿弥陀佛本身并没有分别心,平等的布施给一切众生。但是有些人,佛号在心中一活动、运转,能够生起大功德──「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就有这样的功德出现,能够把无始劫的罪障──念念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把一个苦恼的心识,带到阿弥陀佛国去,「现生业障消除,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名号在他心中就能发挥这么大的功德来。有些人佛号在他心中运转,只是让心暂时寂静下来而己,其他功德都无法显现,这就牵扯到「信心」的问题。

这里我们讲到「一心皈命,通身靠倒」,这个量,我们自己可以试试看。譬如说:到了夜晚,当我们走在黑暗的地方,山上经常有小蛇、大蛇,也有一些无形的鬼神,只要过人高的草木,都有一些鬼神。一个执着有个我的人,就保护生命害怕死亡,这时候,来到黑暗的地方,一个不可知的世界,因为爱着生命,就会生起恐惧心,所以赶快皈依我们的本尊─阿弥陀佛。

那么,假设你心中生起佛号、你在念佛的时候,还有恐惧心。这表示什么?表示我们皈依的量不够!这个很明显,你内心当中还是怀疑:弥陀名号是不是会救拔你?是不是会保护你?反之,如果你在黑暗当中,之前是恐惧的,佛号一现前,你马上安定下来,这表示你对弥陀的名号,已经有皈依的量了;你很清楚的知道有阿弥陀佛的名号在、你就没事。这个大家都可以试验出来。我们讲皈依啊,要是在平静、没有任何灾难的情况下,你很难去觉察你对名号是不是有真实的皈依?但是当危险的情况出现时,就会考验你对自己的本尊——阿弥陀佛,那个信心、那个皈依的量是不是已经建立起来,你就能够察觉出来了。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是不是能够往生,由你的信心跟愿力来决定,所以要成就净土的善根功德,第一个就是「信心」,这个很重要。当然信心,从刚开始的一念仰信,之后透过对净土经论的学习,才能「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一定要把净土法门的道理──缘起的道理,彻底的弄清楚,观察到一切法的空性,就在「无我、无我所」的平等法性当中,这一念烦恼心跟阿弥陀佛的清净心,感应道交是可能的;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所以彼此间没有任何障碍。这必须靠平常的闻思,才能够建立真实的信心、断除疑惑。

「不信」在佛法修学中,是一种很严重的障碍!当「不信」的心所生起来,如果你又相信日本学者说「大乘非佛说」,那你所有功德都会被破坏掉。就算你能够打坐、念佛四、五个小时,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的信心全丧失掉了,你已经丧失了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最重要的条件。

一个苦恼众生,内心散散乱乱,临终身体病痛,内心苦恼,内忧外患。但是对弥陀有强烈的皈依心,照样带业往生。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这地方要特别注意,往生不在于把佛号念的好不好,这是其次,当然你念的好、品位更高,你能够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品位更高;但是往生与否的关键,在于你对弥陀的皈依。而你能够对弥陀生起大皈依,就要有一个圣教量的基础,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那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对于「不信」,我们的确有需要加以对治。

『十四、懈怠者。于断恶修善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这里的「懈怠」跟前面的「不信」,还是有关系。对于恶法的断除:有些人身业恶法重、有些人口业恶法重、有些人意业恶法重;总之,这些恶法都必须要慢慢断除。那么修善:就有各式各样的善法,有五戒十善、人间的善法、四谛十二因缘,乃至于六波罗蜜种种出世间的善法。我们修行就做这两件事,一个是断恶、一个是修善。如果我们对这两件事情,『懒惰为性』,整天懒洋洋提不起劲,就是悠悠泛泛,不能主动积极去断恶修善,就是「懒惰」。

其实我们早餐不要吃得太饱,这样才不容易生起懒惰心,要是早上吃太饱,拜佛、打坐,明了性就会比较粗重;早上吃少一点,拜佛会觉得身体很轻,打坐时,那个明了性修止、修观,也感到比较轻松、比较便利,就是这个车子开起来很顺利;你吃太饱虽然不会昏沈,但是觉得这个车子开起来不顺,对修止、修观会有障碍,这跟饮食也有关系。

『于断恶修善事中,懒惰为性。』是说你整个身心都提不起劲,虽然身体在拜佛、打坐,但是止观的力量非常薄弱。『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这样会障碍我们的精进度,增长染法而为业用。

蕅益大师另外补充说:『设于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假设我们对于这些杂染法,杀盗淫妄主动积极,白天做、夜晚也做,这样的话,也叫「懈怠」,因为「退善法故」。「精进」是安立在「断恶修善」事情上,才能叫「精进」。而懈怠能够增长染法。

懈怠能够增长染法,懈怠本身并没有去造恶,为什么会增染呢?因为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内心有很多的染法,像贪、瞋、痴、慢、疑、嫉妒心等等,修学一段时间之后,会培养一些正念的力量,正念的力量会慢慢加强;而善法跟恶法是互相对治的,所以恶法也就慢慢的消失。但是时间久了之后,你不再用功,这个正念就会退转;正念在凡位的时候,还没有进入初果它会退转。那么正念一退转,旁边的那些贼就继续活动了。就是说:只要你心中的光明黯淡、降低了,黑暗就会出现。所以在佛法当中,假设我们不精进,一定是往后退步。

关于「精进」,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提出了四种力量,能够使令我们保持精进,这里简单讲一下:

第一、胜解力:胜解力能够使领我们精进。这个「胜解」,是说我们要经常去思惟所修学法门的功德,譬如你所选择的法门,是以阿弥陀佛名号为你的正行,「信愿持名是正行」;刚开始我们这一念散乱心,经常跑来跑去,你要强迫它在佛号专一安住、相续安住,是有一点勉强,违背我们的习气。怎么办呢?胜解力!你要透过佛陀的圣教量,一次又一次思惟名号的功德──把我们的心安住在佛号当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好处:

一、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本来我身上有很多病痛,念佛可以去除病痛,本来会发生很多灾难,也可以避免掉。「阿弥陀佛」名号能够加持我的身心,令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保护我的生命,这是第一个好处。

其次,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名号,在我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虽然色身坏掉了,肝脏坏了、肾脏、肺脏也坏了,整个四大都败坏不能再用了,也吸不到空气;「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你的眷属、皈依的弟子都帮不上忙了,他们除了哭泣,对你都没有任何帮助;「一切威势,悉皆退失」,本来你是一个大方丈,这时候那些威势、权力对你也没有用了。

这个时候,唯有你心中所皈依的佛号,它不会背弃你!它能够引导你失望、恐惧的心,跟阿弥陀佛本愿接触──「即凡夫心,投佛觉海」。阿弥陀佛名号一现前,引导你的心识,你就等于坐车子,车乘。你的心依止名号跟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第十八愿,就感应道交了,这时候阿弥陀佛现前,把你接走了。你不断的串习这样思想,一次又一次思惟名号的功德,之后再去念佛,会觉得比较容易一点。为什么?因为有胜解力!这个胜解力就像我们常讲「建立信心」意思一样,「信心」跟「胜解」也是有关。

第二、坚固力:当我们对弥陀的名号,有了胜解的信心之后,还要多一个愿力!这个坚固力就是要有愿力、志向;也就是我们念佛,要有目标。好比你刚开始用五点计数法,先念五片,从第一片念到第五片能够摄心不乱,乃至于到第十片、十五片、二十片。总之,你对自己的修行,要有一个目标、志向;否则你多念也可以、少念也可以,那这样很难精进,就是要有目标,给自己一个方向。

第三、欢喜力:宗大师解释欢喜力是说「无饱意乐」。就像我们老饕在吃饭,永远没有饱足的感觉。好比我念佛十几年,但是我内心当中还是愿意念佛,对念佛永远没有一种餍足之心。「无饱意乐」,对我们凡夫修行很重要,前面说过「常居学地」是一句很妙的话。在菩提道当中,如果想要保证让自己的功德不断增长,绝对不可以「志得意满」,绝对不能有这样的心情出现,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才会不断往上爬,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这个很重要,「常居学地」。

我们看世间法,也是这样──「花开则谢,月圆则缺」,当花开到最盛的时候,下一个步骤,就是开始凋零了;月亮呈现最圆之后,下一个步骤,也是开始缺了。所以我们给自己的目标,永远不要把自己安立在极限。你说:现在是我人生的最巅峰!那表示说你下一个步骤就是往下坠了。应该让自己的身心经常保持在「因地」的阶段,这就是「无饱意乐」,这就是第三种力量欢喜力,能够让我们更加精进。

第四、暂止息力:是指暂时的休息。「止息」简单来讲就是「休息」。意思就是说,在修行过程中,有时候身心疲累了,或者你这段时间,刚好有事情在忙,身心很疲累,这时候不要勉强作功课,因为这时候你勉强作功课,你还是会把功课完成,但是在内心深处对这个法门,因为太勉强的原因会出现一种厌恶心,会对这个法门感到厌恶;那你下次再修这个法,就不像以前那么顺利了,会有一种抗拒的力量。

好比我们吃一道菜也是一样,再好的菜,也不要把它吃得太过。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发觉一种菜,吃到六分就好了。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下次会继续喜欢这道菜。如果这道菜超过你的感觉,吃到你厌恶感,那你下次看到这道菜,你就会排斥。同样的,你好不容易透过前面的胜解、思惟法的功德,建立起欢喜心,因为你的不善巧,用功过度、身心疲累,你又强迫自己继续用功,结果破坏了前面的欢喜心。

宗大师说,有些人打坐不善巧,一开始就强迫自己坐很久,坐到最后,下一次看到座位就害怕。实际上,修行强调相应,你跟法门要能够相应,而不是在于时间多久。当你对这个法门已经没有欢喜心,坐太久也没有用,已经不相应了。我经常讲「要跟修行做朋友」,不要变成一种对立,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疲累、然后对法门失去了好乐心,这样的修行谈不上相应,也谈不上皈依。

而这个「暂止息力」是说,当你感觉自己已经很疲累了,要稍微休息一下,把精神养足了、头脑清楚明了,再继续冲刺。「暂止息力」事实上,也是在保护前面的胜解力、坚固力跟欢喜力;有保护的作用,不令胜解、坚固、欢喜力退失掉。宗大师提出这四种力量,来成就精进,对治我们的懈怠心。

『十五、放逸者。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即以懈怠及贪瞋痴四法为体。』

「放逸」跟前面的「懈怠」有关系,不过它比懈怠又更严重;因为懈怠是对功课松散了,而放逸不但是懈怠,又加上贪瞋痴了,就是已经放纵自己的烦恼活动,所以说「放逸」比「懈怠」更严重。

我们看内容:『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对于这些染法、染污的因缘,你不防止、生起了之后也不断除;对于清净的戒定慧也不修学,使令它增长广大。你的内心是什样的呢?『肆纵流荡』,「肆纵」就是放纵,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如理作意」,在五欲六尘的境界里流荡,到处攀缘。「流荡」的本质是「肆纵」,是你故意的。就是你起一种作意,这种作意是由「不如理作意」衍生出来的;不是说我们在打坐时,突然间起了恶念,不是;是故意的!故意去驱动你的心识,在五欲六尘中到处流荡,这个就是「放逸」。

『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前面的「懈怠」,会增长染法,但是对于善法还不至于会损害到。但是当放逸的心所生起时,不但会增长染法,对于之前所成就的功德,还会加以损害。它的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增长染法、一方面损害你以前点点滴滴所栽培的功德,你的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都会被「放逸」破坏掉。

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讲了一个小故事,来警告我们不可放逸:他说有一个贫穷人,生活的很困苦,房子住的不好、衣食也不好,那么他想要改变一下,希望能够得到富贵,就向天神来供养、礼拜、祷告,供养了十二年,也是有一段时间了。

这一天,天神果然出现了,因为至诚恳切、因缘成熟就出现了。这个贫穷人很欢喜,天神就问说:「你向我祷告,有什么祈求呢?」他说啊:「我希望你能赐给我财富、富贵!」天神说「可以」,就给他一个瓶子,叫「德瓶」。天神告诉他说:「你需要什么,就向这个瓶子祈求,它就会给你、就会现出!」天神离开了之后,贫穷人就至诚向德瓶祷告:「我现在需要一栋房子。」一下子就出现一栋美丽的房子;「我需要车乘」,一下子又出现车乘;「房子里面,需要各式各样的珍宝装饰」,一些稀世珍宝就出现了。

当然,一个贫穷人突然变成富贵人,内心当中就志得意满,一般人都是这样,有了财富之后,就要炫耀炫耀,就把他过去那些乞丐朋友,通通召集起来,请他们吃饭。过去那些贫穷朋友,一见面喝了酒、吃了饭,大家很高兴,就问他:「你过去跟我们一样穷,现在怎么有这么好的房子、这么多的珍宝装饰啊?」这个贫穷人说:「我有一个『德瓶』,这个宝瓶我向它祈求什么,它就能出现什么!」大家说:「有这样的事吗?你是不是可以当众表演一下,给我们看看」。

他说:「可以啊。」当众就向「德瓶」请求,一下子就出现他心中所要的。这时大众欢喜、赞叹、拍手啊。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就是要栽跟斗了。他一高兴,就在大众中跳舞,结果一不小心就把「德瓶」给踢破了。「德瓶」破了之后,从「德瓶」里面出现的房子、珍宝、车乘,一切东西全都消失掉,又恢复到过去贫穷的样子。

这个故事,大概是我出家两年,还在佛学院的时候听到的,印象非常深刻!出家十几年来,这个故事在我心中一再出现,警告我自己:要时时保护这个德瓶!就是说我们能够出家修行不简单,点点滴滴,每天忏除罪障、积功累德,心中有一点小小功德,这个德瓶啊──如果以后我发愿,要得到人天果报,就有人天果报;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就有一点功德力了。但是千万不要放逸!因为这些功德还没有入圣位之前,都很容易被破坏。

你看这个贫穷人,能得到「德瓶」也不简单啊,花了十二年供养、礼拜,才得到的,却因为一念的放逸,把它给踢破了。有很多出家人也是这样,刚开始修行,那是持戒、苦行,但是一个人会栽跟斗,多数不是初学,多数是出家有一段时间、有点功德的人。因为刚出家,身心苦恼,你不可能放逸,也没有资粮放逸,但是等到内心有点功德,你的内心会有想要攀缘的冲动。就是刚开始你一直修习寂静,慢慢有点功德后,你会想要动,这时候你就要用「德瓶的故事」,来警告你自己──不可以乱动,要保任,不能弃舍!这个德瓶得来不容易,所以不能放逸啊。

通常一个人会破戒,前兆就是「放逸」;一定是先放逸才会破戒!我曾经问过我的恩师上果下清律师,他老人家持戒很谨严,我问说:「老师啊,我们面对那么多戒法,到底持戒的根本精神在哪里?」我的恩师只说:「持戒的根本精神就是『不放逸』,你要抓住这个原则:身口意不放逸,就是持戒的根本精神。」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从刚出家、穿上这件袈裟,要把这件袈裟穿到临终,要不放逸,也是不简单。老实说我们都是凡夫,凡夫就是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有贪、瞋、嫉妒心、我慢心…烦恼在我们内心当中会一再的出现,而我们对治烦恼,主要就是靠对佛法的一念信心、惭愧心,好一点的话,就是曾经在寂静当中,所栽培的一点点的无贪、无瞋、无痴的止观力量,我们对治烦恼的功德,大概就是这样而已。烦恼的势力是如此的强大,而戒定慧的功德,我们大都是今生才栽培的,过去生有栽培可能不多。生长在末法时代多数是今生才栽培,所栽培的功德也不是很大,遇到烦恼的活动,要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的确也不容易。在尽形寿的菩提道当中,一路走过来,要完全不放逸,的确是不容易。

既然不容易,怎么办呢?忏公师父有一个办法,是很好的一帖妙药,忏公师父强调「依众靠众」。就是刚开始修学应该要依止僧团,不要一开始就住茅蓬。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开始住茅蓬,前三个月主动积极、精进用功,三点钟起床;半年以后,改成四点起床;一年以后,我最近身体比较不好,多睡一会儿,五点起床;再过一段时间,啊呀,干嘛啊,修行不要那么紧张,睡到六、七点才起床,就是这样子。

因为烦恼它会以各式各样相状来欺骗你,让你有很多借口,你经常跟烦恼作战,你会觉得烦恼实在是狡猾的不得了,它的出现扮演的不是一个坏人,扮演的是一个好人,啊呀,你不要这样,对不对?修行吗,对不对,放轻松一点吗。你要没有看唯识学,你还看不到它的真面目,其实它就是一种烦恼。所以说「依众靠众」有一个好处,反正打板你就起床,不管什么理由,因为大众有一种力量,大家都往前冲,你跟在别人后面,就算你落后、也不敢落后太久。

上次我们去杉林溪,很明显的一个情况,就是那些杉木种在一起,每一棵都站的很挺直。为什么?为了要去吸收那些露水,你要不挺直的话,弯弯曲曲的,吸收不到露水你就要枯死!为了生存,每一棵树都长的直直的。旁边有一棵树,离开了这个丛林单独住,长的弯七扭八的,因为没有人跟它争露水嘛。弯七扭八的树能作什么材料呢?也不能作家具,砍掉作材烧而已。这表示什么呢?「丛林无曲木」,在大众当中生活,每个人都要增上,你的心力自然会提起来,所以「依众靠众」很重要。

不过「依众靠众」,忏公师父也提出三个重点,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这个「众」是「男众住男众道场、女众住女众道场。」刚出家,就算你是老和尚也是一样,无始劫来,男女的欲望是根本烦恼。这个烦恼不是一生串习的,而是生生世世,我们在三界受生,都是依止这个烦恼润生而感果的。忏公师父说,你住在女众道场,今天你看她一眼,明天她看你一眼,七看八看啊都有问题,所以绝对要住男众道场,避免这些烦恼的因缘现前。因为你内心有烦恼,又有外境刺激,这个烦恼自然就会起来活动,所以一定要远离所缘境。这个也很重要。

第二,要住在「山林道场」。忏公师父说道场有三种:一是「都市道场」,二是「乡村道场」,三是「山林道场」。要住在「山林道场」,你的心容易寂静。我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到台中道场去,我发觉我到那个道场,有一种冲动,就是想要到市区去看一看,回到净律寺就不会。因为在那个地方看到万家灯火,各式各样的人、车啊,虽然不一定要做什么事,总是想到外面看一看,所以住山林道场,容易让你的心寂静下来。

第三,要住「如法的道场」,解门、行门并重。虽然你住在男众道场、住在山林道场,也要有固定的定课,早晚课共修、自修,有一定的制度在运转,住在一个如法的道场,才有法的力量。

一个初学的凡夫,能够依止男众的道场、山林道场、如法道场,就可以帮助我们也能够达到不放逸,虽然心中有烦恼,但是也可以不放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凡夫靠自力修行,在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我们再看一段:丁三的临终加持。这个地方讲到净土宗的...

世界是你内心的影像

我们引用这个《占察业报经》里面有一段的这个无分别智...

执着时再来对治,已经太晚了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

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

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我们颠倒妄想呢?在唯识学的一个方...

唯识无义,一切法的受用是自变自缘

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

为了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这两件事

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续,它...

【推荐】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业力的显现

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众生的依止...

我们没办法改变外在的共相,只能改变自己的不共相

阿赖耶识的相貌差别,是就着阿赖耶识,因为不同的我见...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念到心中只单纯一念,便能预知时至

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

执着越重,轮回就越难出去

唐朝有一个百丈禅师,他有一天在百丈山讲《金刚经》。...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

下面讲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它渊源于我现在所住的赵...

了解自己,看清内心的相貌

在《楞严经》里面,修假观,第一个,先了解自己,你这...

【佛教词典】出队迦提

出队,出众队之意。迦提,为梵语 kārttika 之音译,乃...

【佛教词典】宝聚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入此三昧,则一切境土,悉为世...

古人的仁慈之心

这是《阅微草堂笔记》里的公案。一个乡村有一位长者,...

证严法师成功的方法

过去要盖花莲慈济医院时,曾有关心的长者问上人,有没...

富翁的声音

精进、正念现前、举止清静、善于分辨善恶法、克己、生...

以纯孝之心念佛的婆罗门女

佛像能引发人的善根。当时有个婆罗门女在瞻仰顶礼觉华...

用普贤十大愿来念佛

和尚慈悲,诸位执事慈悲,大众师父慈悲,请坐下。今天...

佛陀菩提树下成道

菩萨坐菩提树下,以慈忍力降伏众魔。时值二月七日入夜...

为何要受持「不杀生」戒

说起五戒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

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

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转呢

怎样才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呢?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

善用其心就在当下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华严经净...

他用八块钱素餐温暖了广州

一家面积才67平米,人均仅10元的素餐馆,竟引来一百多...

从你的妄想中跳脱出来

有一个禅师──他晚上去禅堂参禅之后,当他要回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