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11讲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这些声闻听到佛给舍利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了,因为他们跟舍利弗都是道力相等的、闻法也相等的,在跟随佛前受教育也是相等的,舍利弗今天授记了,他们认为他们也可能得授记,所以他们心生大欢喜。同时他们感觉过去没有希望的、从来没想过的,现在忽然得到了,获大善利。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有好多珍宝的东西天然自降,不求自得。这个法的财可不是世间相,是出世间的,是无上的,把佛的妙法形容成珍宝。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他们向佛表白的时候说,我等今者也说说譬喻吧!以明斯义。这品本来是信解,但是这个品的内容还是些个譬喻,跟第三品相差不多。因为这种甚深的义理,若以理上讲、以性体讲很不容易进入,假比方说就很容易得到。所以这些罗汉向佛表白的时候,也拿譬喻来表明这个道理。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者是住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岁,离开自己的父亲很久了,这个父亲也把自己的儿子失掉很久了,就是分离了。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现在年已长大了,但是生活很不如意。为什么?贫、穷、困。到四方去找食、找工作,为了求衣食而已。所以就在各处游荡,游荡游荡又回来了,“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又回到原来生长的地方。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这些孩子的父亲,“其父先来”,父亲也是离开了,到处找他的儿子,“求子不得”,求是求不到、找不着。那好了,停歇下来吧!找一个城中止下来了。求的机会既然得不到,停下来,慢慢的等。在中间止一城,没有决定哪个城。因为他原来的家庭就是财富很大,其家是大富,财宝无量。这都是比喻。“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这些宝贝形容什么?形容佛的万德。

这个家是实相为家,无家的家,就是一真法界的家。佛是福德慧德两足尊的,这就是佛的财宝。佛的财宝是什么?福德慧德。这就是实相境界为家,万德为富。度众生一切的福德智慧,就是佛的财宝,法。这个财就形容法宝。般若智慧,这就是宝贝了,不可思议。所有一切大乘教义,佛的摩诃衍就是大乘法,无量,圆满一乘。这就是形容佛家的富贵法财无量,这些金银七宝就是形容度众生法,究竟的财宝是实相。所有的“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咱们前头讲方便善巧,特别在华严经讲得很多,你可以用上了。这是形容词,形容所俱的方便波罗蜜无量。如我们前头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就是佛的臣佐吏民,他周边的这些弟子。以法上这么说。象譬一心三观,譬喻说大象,运大乘的教义,三观是空假中三观,就像马一样,运别教大乘,析空观,分析而空的。体空观,不假分析。分析就像牛马车乘大乘等,与法上相配的。这个大家看着经文都可以去配。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时贫穷子”,专指一个人说。贫穷子,就是没有大乘的财富,没有诸德,到处流浪,遭受一些苦难。所以他厌患这苦难,心里头想求出离。想求出离,就是想得大乘法。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慇懃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同时父每念子,形容父母的儿子失落之后,非常失念。但是隔离太久了,离别五十余年。他的父母也没有向人家说:我儿子丢失了。也没有说,未曾向人说如此事。这五十余年形容什么?形容到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流浪于六道当中。这个说五道,没有阿修罗道,演五乘法的意思。“但自思惟,心怀悔恨”,年龄也大了,儿子也都失落了,心里就后悔。自己念已老朽了,有这么多金银珍宝有什么用呢?仓库盈溢,没有子女。一旦去世了,财物都散失了。究竟委托给谁?付嘱给谁?因此才思念想自己失散的儿女。“复作是念”,想得就多了,又想到假使把我儿子找到,把我这个财物给他,那我就很坦然很快乐了,再没有忧虑了。在佛本身要想把他的法藏不是付给三乘,得付给一乘之子,能乘他的本心、乘他的快乐,这是佛的希望。这都是形容词。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势力。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在这个时候,“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到处走又走到这个城来了。这是缘,缘起性空,缘又遇到了,回到他父亲的身边了,不认识了。他也不认识他父亲,但是他父亲可认识他,他在门侧。这是表显他辗转遇到父舍,就是佛的慈悲摄受。辗转的意思,又知道佛慈悲摄受的含义。他看见长者,就是看见他父亲在门侧,在这个大宅之中立侧门。遥见其父,这个贫子看见他父亲不认识了,遥远看见他父亲。他父亲坐着师子之座,宝几承足,跟前收编的婆罗门、刹利、居士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显这长者非常富有。

以法上说,踞师子之座,这是佛。佛是人中师子,这个师子座就名佛。佛所说的,如来师子吼。所看见这个身是圆报法身,圆满的报身,并不是化身。安住在什么地方?空间,安住于性空。形容师子座,乃至他看见这些个,这都叫缘起。在华严经讲第一义空。什么为床?四无畏为床。宝几承足,表定慧均等,伏佛足下。宝几承足这个几,就是以实际理地为几,足登实际理地。无生的定力和慧力。这都是真如境界,全是性空境界。

以下这些所能围绕的,明佛的法身,把居士形容常住的、非常住的,他方的、应化此土的,就是此间的分作内凡外凡,居士属于外凡,婆罗门这些外凡,不是真子。所以有这些居士、婆罗门在跟前围护围绕。形容佛在说法住世间的时候,就有这些个四众弟子围护。珍珠、璎珞形容佛的戒定慧三德,价值千万,无价之宝。价值千万形容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此庄严佛的法身。价值千万,这都是无价之宝。形容词!拿这个来形容。法华经净讲故事,净讲形容词的。法身没有说的,性空没有说的,就在缘起上说吧!你听起来好像都是世间事,实际上都不是世间事。二乘开始,回小向大,他所见到境界,佛以四摄十力来度众生,身边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咱们刚讲完华严经,就是十一地都在跟前身边左右。“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就是出出进进、出出进进,或者出出去,或者收进去。“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手执白拂”,白拂是形容法的。什么叫白拂呢?就是我们拿杨甩,你看道长拿拂尘,打扫灰尘的。形容佛的权智,善巧方便利益众生的智慧,以智作为拂尘,把你的烦恼惑业都把它打扫干净。“覆以宝帐”,宝帐就是慈悲,真实慈悲帐。同时座上挂的那些个幡盖,幢幡宝盖那一类东西,形容佛的慈悲喜舍。幡是宝幡,形容佛的神通,风一摆动。“香水洒地”,香水就是法水,佛说一切法水,契合菩萨的心地,把那些菩萨惑业垢染都给他们洗干净了,这个水是定水。“散众名华”,就是戒定慧一切法,断一切众生疑,把众生的非道变成道,把不正知见洒净变成正知见,断知见,清净知见。戒者,大家都懂得了,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慧,因为性空而起,缘所起的智慧,断疑,断俗谛的疑,也断真谛的疑,真俗二谛的疑惑,知见完全变成佛德圆满的知见,了达自己的佛性。“香水洒地”,香水就形容智慧,以智慧水浇实相地,生长出来真实智慧,断一切惑,断一切污染。长者具足这么大的德力。

穷子一见到他父亲这个势力太大了,形容看这长者势力太大了,他害怕了,“即怀恐怖”,他说:我不该到这来,这里很危险。他自己心里这样想,这个是国王吗?有这么大权力。我要求当个穷苦的工人打工,这个地方不是我待的地方,这不是我能得到佣工的地点,我得赶快走,找那穷苦的地方,我出卖我的力气有地方,那时候容易得到衣食。这地方我不可能久待了,恐怕有危险。我若久住于此,一定逼迫我,强迫我给他做,完了也不给我东西,不给我吃饭,不给我穿衣服,我远点走开吧!他这样想念完了,疾走而去,像逃跑一样离开了。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这个时候大长者就看见他的儿子了。“见子便识”,一见到就认识他了。“心大欢喜”,心里说离开五十年了,现在回来了。含义是现在这些众生都跟我过去结的有因缘,就是结缘的一切众生他们可以领受佛法了。“心大欢喜”,就是生起慈悲心救度这些。从他父亲说,救度儿子。从佛说,化度一切众生。同时自己想到我这些“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可以付托给我儿子了。常想的,“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找不到。现在他自己来了,“甚适我愿”,满足我愿了。现在我年纪也大了,年纪也朽了,“犹故贪惜”,我还有什么贪惜的,没有了。在这个时候佛已经七十多岁了,说法四十年,现在开演法华经,那就正是佛的最后十年了。佛活到八十岁了,没有什么贪惜的了。

这个库藏所有的资财,就是法。往昔一切众生他不学大乘法,退大取小,就像贫里求食。但是那里资生很艰难,就是究竟想了生死、证涅槃很不容易。取小乘,取不了义的,真正的了义他不求,就像穷子找穷困的地方求食去。“我常思念”,就是佛常时这样想,我是为大悲大慈利益世间的,不是以小法来度众生的。佛虽然救拔众生,但是众生他不接受,承受不了,所以就等于逃逸一样的,见不着了。我现在年纪也大了,也朽了,朽木。“犹故贪惜”,第一期的化度众生化完了,年龄已经到了,到现在没见着大根机的人,法还付不出去。这是专门讲转小向大的,跟华严经那些大菩萨不同,一法有一法的因缘,此法华经是专讲转小向大的。常时这样想,我这法要付给谁?法无委付。现在他回来了,我可以给给他了,没有什么贪惜的。长者对一切世间财物没什么贪惜的,就是应该付托给儿子了。

【即遣旁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同时都就遣一个旁人,就是他底下佣人把他儿子找回来。叫他去,说:你把他抓回来。因为他的儿子看见大富长者势力很大,他害怕了,跑了;被长者看见了,派人把他追回来。尔时被派的人就到那去把他捉住了,这个穷苦的儿子就吓坏了。他说:这回他唤我,我没有相犯,没有伤害他们,他们为什么来捉我?他不去。逮他的人追他的人就强牵他,非把他拉回来不可。这一来把这个穷子吓到了,他说:为什么要抓我?一定要处死我。将还。这一惊恐惶怖,闷绝躄地,倒在地下了,死了。这是假死的,不是真死的,死了就抓不回来了。一抓他,他一害怕,精神失常了。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他父亲(长者)就看见了,他说:快不要抓他了,把他吓死了,不要叫他来了。同时拿冷水给他掸掸面,这就恢复过来了。他父亲知道这个儿子是下劣,志意下劣,见到这种豪贵恐怖地给吓死了。同时长者也没跟别人说这是我的儿子,没有说过,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派抓他那个人跟他说:不需要你了,你去吧!不要把你吓坏了。这个穷子一听到高兴了,得未曾有。得未曾有,就是非常高兴。从地而起,就跑了。“往至贫里”,就是找穷乡僻壤地方去求饮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这得讲方便善巧智,这就叫方便善巧智。直接以大乘法他不会接受的,用方便善巧。“密遣二人”,形容也是跟他差不多憔悴的、没有威德的派两个,就是间谍吧!特务吧!什么都好,反正叫他回来,跟他做同事摄。这叫四摄法的同事,跟他穿的也是那么破破烂烂的,示现跟他一样,也是没有威德的。这两个人你们到那穷子身边,让他先信你们,跟他说,多给他几个钱,雇他回来当工人。假使他要答应了,你就把他带回来。他问叫他做什么?告诉他除大粪。同时你跟他说,你们两个人跟他共同做这个工作的,让他信。这个做事的两个人是表断惑,开始修行菩提道,发菩提心,行菩提道。乃至最前头还不能跟他直接这样说,告诉他学五戒,行十善,五戒十善能够不堕三涂;完了再修四谛、十二因缘,能够了生死,这样来引诱他,最后能够至于涅槃,这样能断惑证真。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这个被派的两个人就找到穷子了,跟他说:你愿意不愿意到我们长者那去做工?做什么工呢?掏粪。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叫我去得先给我钱,就是讨价还价的意思。他不相信,人家给我工资了,我就给你除粪。当然就给他工资了,他就来了。“其父见子,愍而怪之”,他父亲又怜悯他,又感觉很奇怪。为什么?取小失大。怪他什么?不求成佛,专想证个阿罗汉果,就是所失之大了。所得的寡,就是得的很少,大的失掉了,这不是怪事吗?“愍而怪之”,又怜悯他,又奇怪。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又以他日”,来到这宅里做了,过一段时间,在那窗户里头看见他儿子的身体。“于〔窗牖中”,这是偏见,见小而不能见大,表示权智,权巧方便善巧智。遥见表示小乘,距离大乘很远的。遥见小乘人,这就是遥见。见子身,过去种过大乘的根性,因为他是佛子,发过大乘心。现在大乘知见没有了,他就从牖见他。看他那个样子,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掏粪的还能干净吗?他也没有好衣服穿,破破烂烂的。

【即脱璎珞细緛上服严饰之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把这细软的上服严饰之具,更他所著的粗弊垢腻之衣,完全都是尘土坌身,一个手拿着除粪便的器皿,形状好像很害怕的样子,就是他这个除粪的儿子兢兢业业的很害怕。

【语诸作人。汝得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放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他父亲跟他说“语诸作人,汝得勤作”,不要懈怠,好好工作。这样经常跟这些除粪的人说,不止一个除粪的人。以这个善巧方便,得近其子。他儿子也不怕他了,也不跑了。这以后又告诉他,“咄,男子”,跟他打个招呼。“汝常此作”,你就在我这做,别再往别处走了。我加给你工资,“当加放价”,现在你的工资很少,我多给你一点钱。“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厨房里很多东西,你想吃什么自己去拿。还有以前有老的弊使人,就是以前除便那个年纪大的,你若需什么跟他要。“好自安意”,你就把我当成你父亲一样,你不要忧也不要虑。这段意思形容佛度众生时候,慈悲喜舍,这是四摄法示现同事摄,让他安慰,使他再没有顾虑了。

为什么我要这样给你做呢?“所以者何”,就是为什么。因为我年龄已经老了,年纪大了。而你年纪还轻还小,你常常的好好工作,不要懈怠,不要发瞋恨,不要有怨言。我见你还不错,没有这些恶毛病,“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与其他做这个工作的人不一样。“自今已后,如所生子”,我就把你当成我自己生的儿子一样的。这就告诉他,我老了,你小了。告诉他,以智慧断你那个小意,就是智断。智断,断惑的意思。你年少,还在暖顶四法当中,必须得具足五力,断五种恶法。“余作人等”,是指外道,不是内教。“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你就为我儿,长者给他一个名字,就是你是我儿子。“尔时穷子,虽欣此遇”,这个穷子很高兴,欣是现在心高兴的意思,得到这么一个知遇。但是他还不敢相信,他说:我这么一个贫贱人。又经过二十年,没让他干别的,还是除粪。这是先以欲钩牵,渐渐度化。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过这个以后,“心相体信”,互相接触多了,穷子就相信了,这回出入进去一点没有恐怖了;但是还没换地方,还在做粪那个地方做事。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大者者有病了。“自知将死不久”,自己知道命要尽了。“语穷子言”,跟那个穷子说。“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这些财富你都应该知道。佛的一切法门你都应该领受,佛的法门有种种门,理是一个,事有千差万别。真如理是一个,众生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非常的多。言其法门很多,所有这些法都是珍宝。仓库,仓是定,就是咱们经常说百八三昧;库是慧;仓库就是定慧。讲般若义空,十八空,就是定慧的仓库。你懂得吗?“我心如是”。我心是什么意思?都付给你。“当体此意”,你应当领会我的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做,“今我与汝”?你该加重心让这些不要遗失。同时这就是现在佛给舍利弗授记了,就是这个含义。这些法宝理都应属给你的,你都应当知道一切诸法如是如是,如是体,如是相,不异;普遍的,真善的,吉祥的,如。如来如,就是如来。一如,无二如。方便即是真实,真实即是方便。方便为了成就真实,真实必须得假方便才能进入。这个时候这穷子已悟得了,他本来的天性(就是自性)人人都如是。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尔时穷子即受教敕”,听到他父亲(长者)教授,他就接授了。“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心量也大了,不得少为足了。“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但是他受命,承受佛的家业,无吝舍,无希取。但是下劣之心还没有舍掉。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我逃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复经少时”,又经过一段时间,时间不长。父亲知道他的儿子已经通泰,成就大志,意愿成佛。同时自己感觉过去的错误,“自鄙先心”,过去的小心现在大了。“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长者要终的时候,召集所有国土的从上到下。为什么?向大家宣布。“即自宣言,诸君当知”,你们大家应该晓得这个就是我的儿子,是我所生的。以前在某城他逃走了,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到外零丁孤苦经过五十多年,就是孤单无依靠。他原来的名字叫什么?我原来的名字什么。“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失掉之后,我就在法界之内寻找。本城,就是从心地寻找。因为众生背离大乘之后,起了无明的闇缚,就在生死当中流转。从法身,离开法身之后,背离法身就是背觉合尘,现在算离尘合觉。这是这段因缘。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整整这一段话是这些阿罗汉向佛说的,这个譬喻不是佛讲的,是须菩提、目犍连这些大弟子向佛说的,整个这一段是他们表达的。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大富长者就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拿一个人来形容,其实这是无量的,所有二乘人千二百。如来就合父,这些阿罗汉就合乎于子,他们向佛这样说。以前如来常说我等为子,父子相见。以前佛经常给我们讲,佛把我们都是当成儿子。事实上也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因此而说决定是。这个跟一般的父子关系不一样,是法子,无量劫来佛都度他们。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我等以三苦五浊,在生死中受诸热恼。迷了,没有智慧,所以贪着小法,乐着二乘法执着不舍。贪着就是这意思,我执虽亡,法执犹在,就是对法执着不舍。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称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宏多。】“今日世尊”,现在佛令我们思惟。思惟就让我们观察观察自己,就是回小向大的意思。把一切诸法戏论之议形容大粪便一样的,那些法像粪便似的的,把它除掉吧!“我等于中勤加精进”,精进做什么?修大乘法,转小向大。“称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宏多”,把这二乘法小乘法当成得了很多的,认为他了了生死,出了三界,自谓得了很多。但是我们也很精进的,因为我们得到不少,宏多。但是没有得到。以前是得少为足。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佛已经了解到我们这个心像除粪便那个弊,贪欲的一样,得少为足。弊欲,就是不是很清净,这里头还有见思无明,并没得到。“乐于小法,便见纵舍”,我们把这小法当成真实的。“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想过我们能得如来的宝藏。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慈悲以方便力给我们说如来的智慧。这是过去讲,过去跟佛长久多少劫了,这就是如来的智慧之因。把这个因得了二乘之果,当成真实的。佛又以三乘的方便,以大乘真实的德相,以这个方便力使我们能够转小向大,来取大乘法。这样在方便力除弊的二乘,显佛的智力,入佛的真实相。“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我们也听到佛说大乘,开始演说大乘法究竟教义,但是我们没这个志愿、没这个愿望。现在得佛的加被力,加持的威力,乘佛心,回小向大。“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知道我们的心只希求小法,没有大乘志愿。佛才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我们还没有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没有,不能认识自己是真正的佛子。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现在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佛并没有吝惜佛的智慧,而把佛的智慧都让我们得到,就是不吝惜的意思。实际上,“所以者何”,从过去我们就真是佛子,不是假的,真正的是佛的儿子。但是只是我们贪乐小法,没有喜欢好乐大乘之心。佛则为我们说大乘法,现在是开权显实,在法华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过去由我们喜欢小,佛不把大法付给我们,也没有说我们能够成佛。现在开权显实,真理唯一,理唯一,理就是佛果,只是一乘,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过去因为我们不堪受,所以没有跟我们说。现在佛已经把我们度了,转化了。佛没有吝惜,现在以大乘教化。其实佛实已大乘教化,但是我们没有领受。现在我们能领受了。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过去我们没有求过、没有这个心,现在法王大宝自然而至。目犍连、须菩提的含义就是佛也应该给我们授记,不是光舍利弗一个人。他们里头含着有这么味道,求!没说。经文虽然没说,他们看舍利弗授记了,大宝法王自然而至,自然也给我们授记了。“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现在我们明白了,这是我们该得的。该得的,应当得到。这是迦叶尊者、须菩提为代表。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迦叶尊者想把这个道理再说一遍,不像长行那样表达太多了,用偈颂简简单单重说一遍,意思还是前头那个意思。“我等今日,闻佛音教”,今天听佛开示我们、教导我们、教化我们。“欢喜踊跃”,像穷子这回可得到父王的那些财富,欢喜踊跃。“得未曾有”,从来没敢想,但是经过五十年了,自然而是。“佛说声闻,当得作佛”,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何况声闻!除非他自己不求,自己不想得。现在佛说一切声闻都能够成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我们这些声闻人不求自然得到了。这个得到还不是真得,佛给他授记能成佛,但是还得经过无量劫,这样得到的。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周流诸国。五十余年。】“譬如童子,幼稚无识”,小孩子,没有知识。跑了,“舍父逃逝”,舍个家。“远到他土”,到别的国土去了。这一舍时间可长了,经文说“周流诸国,五十余年”,不晓得无量亿劫。例如说我们现在闻到法华经,我们过去都受佛的教导,我们也是逃离了,这一逃离无量亿劫了。逃到他土,他土就是形容到六道轮回轮回去吧!等于“周流诸国,五十余年”,说明流落在三界当中,在六道轮转五十多年。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其家巨富。多诸金银。砗磲码瑙。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田业僮仆。人民众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人。无处不有。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诸缘故。往来者众。豪富如是。有大力势。】

因为“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求不到。求的疲倦了,“顿止一城”,在一个城就停歇下来、休息下来,造了一个大舍子。“五欲自娱”,以五欲境界,现的是世间相。佛度众生,自然现的跟众生一样,示现的。这个家是大财富,巨富。“多诸金银,砗磲码瑙,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田业僮仆”,他所有的奴仆很多,人民众多。财富很多,有出有入。“出入息利”,开个大银行收很多利息。“乃遍他国”,他国包括有很远的。往来的众多,一切诸大菩萨来往频繁的,有来的,有去的,有走的,有来的。咱们看华严经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就形容华严经的。法华是最后,华严是最初,要两个合起来看,那你更圆满了。无处不有。“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宗是宗仰的意思。重是尊重,就是把人看得很重,对于重要的人物,佛就形容着超出一切国王。在这文字上世间上形容国王最重了,但是佛是法王。群臣豪族,皆共宗重,就是常为王者的意思。以这种缘故,往来者众,求法的人很多。“豪富如是,有大力势”,这是形容词。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库藏诸物。当如之何。】“而年朽迈”,年纪已经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过去是以六十岁为寿。老了就念子了,念子就是佛这个时候思念这些二乘人,过去多生,今生还不能够转小向大。但是自己化缘已尽,死时将至。而这愚痴的儿子没有大智慧的,舍了佛已经五十余年了。“库藏诸物,当如之何”,我所有的财产付给谁呢?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或无所得。饥饿羸瘦。体生疮癣。渐次经历。到父住城。】在这个时间,“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从这个城到那个城,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有时候得到,有时候无所得。就像那穷子到处给人打工,有时候吃得很饱,工资高一点,有时候得不到。形容词!“饥饿羸瘦,体生疮癣”,害病,吃不饱。“渐次经历,到父住城”,因缘和合又回来了,跟他父亲相遇了。迦叶尊者把前头长行又把它用偈颂再说一遍。我们过去修的是二乘法,得不到如来的境界,就是不得大乘法食,没有大乘法位,没闻到大乘法。没有大乘法就谓饥饿,没有大乘的十力、十无所畏就谓羸,无大功德就谓瘦。有无善上,善上就是佛的知见。在见思惑上头虽然断了,但是见思烦恼、尘沙无明如长疮、生皮癣一样的。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国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到处打工打到他父亲这个宅子来了。“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这个就是大富长者所有的财富。这把它形容法,总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就是大乘财宝,有的人开悟了证得了,有的人得到了一部分,有的人才在开始学。咱们所以读经学法就是佛的财宝,法是财宝,把法形容财宝。像我们供的七珍八宝,七觉支,八圣道,这都是合乎法,以法来合乎事,以事来回向于法。这叫内外的财产。内财,佛者自证身,法身德,无量具足。外在的,佛说法教化众生一切的法财,法门无量,八万四千,那都是佛的财产。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