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21讲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菩萨的亲近处、行处,两个合而为一。什么叫菩萨的行处?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应以佛所教诫的。菩萨有菩萨戒,依着佛所教诫的戒就是行处。久习成熟了,能够住在忍辱地。忍辱地,就是菩萨地所行的行处,能够达到柔和善顺,不粗暴,这就是菩萨的行处。遇到任何的境界相,菩萨心是不动的,那就是不惊。依着佛所教授的行菩萨法,行即无行。不是假用行,骄揉造作,而成自然的。为什么?菩萨观诸法如实相。能够观诸法如实相,不但观,而能进入;进入,而能证得。在他修行利益众生的当中,没有我见的,更不起分别。那就是菩萨的行处。这样的久久的成熟了,能够达到实相理。如果不能达到实相理的,不叫近处。

菩萨的行处,就是菩萨的因。行处是因,近处是果。同时行的时候是表菩萨的智慧,近处是菩萨他所对的境界相,利益众生的时候对的境界相。因此称为住忍辱地。菩萨能够住忍辱地,就是他行处都能够合乎理,合乎实相的理。以他的智慧对境的时候,能够在境上不错乱。我们对境的时候,容易错。就是当你心对外边一切事的时候,处理一切事务的时候,那你会不得当的。为什么?你没有智慧,处理不好。菩萨他所行的是因为依理实际实相,他没有起分别念。这就是菩萨的行处。行处,就是菩萨在他利益众生的时候,对一切境界相的时候,不论逆的顺的他都能忍受,住忍辱地。

又者,忍辱地是认可,对于一切法能够认可,能够降伏一切法,能够随顺一切法的生长。为什么?因为他证得无生了,知道一切诸法无生,能够忍受一切法。知道一切法是寂静的,那就叫寂灭的忍辱。柔顺、降伏、无生、寂灭,这是忍的形相,菩萨能够做到。那这位菩萨不是因地菩萨,证了果地菩萨。果地菩萨就是他证得寂灭的境界,对于一切法的动相静相他能深入了,动静二相都能契合如如的实相理,所以他遇事不惊,都能达到适当。所以不粗暴,心地柔软,见一切法平等平等。这是住于中道的菩萨,能随顺一切境界相。所以菩萨于法无所行。无所行,没有任何造作,没有任何运动。为什么?因为他能观到诸法的实相,他在一切法上不起分别,。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行处。因为这是总纲,这个你明了了,以下的文你就容易懂;这个不明了,就很不容易。约菩萨的因果。不过以下还要加以解释。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要利益众生不能不接触人,但是接触的他不亲近,这里有分别。不论国王、王子、大臣、官长多么豪恃富贵,他不依附他们,就是不亲近的意思。菩萨不失于正道,什么是菩萨的正道呢?不因为一切的小益小害,而丧失了行菩萨道。这叫离的意思。凡亲近国王大臣的,例如我们现在亲近一些官吏,比丘不亲近国王,不跟他们来往,国王、大臣、有势力的人,不跟他们来往。为什么?容易失正道。看跟他们交往会得到现世的利益,但是你的损害就大了。菩萨摩诃萨他的亲近处,亲近是法,亲近是四众弟子。所以菩萨摩诃萨他不去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为什么?因为亲近他是非法的。有十种非法。因为跟国王交往,国王要叫你做这个做那个,或者要做些事,那麻烦!咱们看过去的历代祖师,有些参加政治的国师,那国王就找他商量事什么的,这是非法的。佛法的内非法,非佛的弟子。阴谋王命,合着跟国王的勾结,商量事,王要欲诛大臣的时候,杀大臣的时候,跟这些国师,或是亲近的,同时国家的宝库里头,要有什么失盗的行为,你要受牵连的;跟国王接近的时候,宫中有些个妇女,王宫的女人有怀孕,都疑你这个出家菩萨了;或者王身中毒,或大臣互相竞争,国家两国交兵。这些都是非法的。所以说菩萨摩诃萨不近于国王、王子、大臣、官长,因为这些人都是邪人,远离一切邪人邪法。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同时对于外道、梵志、尼犍子等,乃至世间相,造世俗的文字,做文章的,写传记的,歌咏赞叹的,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恶解义叫路伽耶陀,就是儒教之类的,都是这一类的人,不要跟他们接近,非菩萨行。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不去接近这些人。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亦不亲近诸有凶戏”,演打斗的那叫凶戏,做战争的,这都叫凶戏,也不得与亲近。“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就是戏剧,菩萨不得亲近,不得跟他们交往,因为这是放逸行为。

【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得亲近旃陀罗。旃陀罗就是屠刽,就是杀猪宰羊,做杀业的屠门屠户。“及畜猪羊鸡狗”,菩萨不能养猪羊鸡狗。乃至“畋猎渔捕”,一切诸恶律仪,自己不做,也不跟他来往,不跟这些人来往。换句话说,不给他们说法,“无所希望”,这是菩萨不许做的事,叫恶律仪。什么叫恶律仪?恶律仪是对着善律仪说的,菩萨戒就是善律仪。凡是这些人所有他们的规矩、他们的行法,都叫恶律仪。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同时学法华经的人,不得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对他们问讯也不要打,亦不问讯。换句话说,你诵法华经发菩萨心的人,不跟这些人交往。前头那是恶人,可以说不交往是对的。这下头的不是了,下头不是恶人了,不亲近求声闻比丘,他发的是小乘心,学的是声闻法,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弟子,亦不问讯,不跟他们往还。或者在房里,或者经行处,或者在讲堂,不共住止,诵法华经的不跟这些人共同的居住。有时找到菩萨了,来的时候,随宜说法,以方便善巧说几句应付话就是了,无所希求。因为这些人不发大心,远离菩提,容易杂乱菩萨之心,容易把你大心退掉,接受小法。这是菩萨应该注意的。咱们只知道学法华经、诵法华经一面,成就那一面。相反的一面呢?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学法华经的,诵法华经的,不得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就是跟他们不往还,亦不问讯。换句话说,跟他们断绝关系,不要跟他们交往。为什么要这样?怕你回堕小乘。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法师要说法华经的时候,你特别注意,跟女人说话的时候、说法的时候,千万莫有欲想相,欲望的想相;意思是不要给他们说法。“亦不乐见”,不要见女人。“若入他家”,你要到在家俗家居士家去,“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这个欲想相是杀害菩萨菩提心的,深着五欲境界的人就叫欲想。同时对于人、龙、修罗、四天王,四天王就是所有这些不论约人、约天、约神、约鬼六道众生,凡是女性的都不跟他们来往,乃至于不共语。若入他家,遇见小女人,小孩,女孩;处女,没有结婚的;寡女,结了婚的守寡的人,丈夫不在了;不能跟他们说话,就是不共语。这个不要详细讲,大家可能明白。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

同时“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非男非女,不能跟他们做亲厚的关系想。哪五种不男不女呢?这在我们中国有,佛说这个法,当然印度也有了,或是一切人类都有。一生不男。生下来就不是男,没有男根,这是生不男,从他生以来就是男根不具足。就是生、犍、妒、变、半这五种;二犍不男。他生下来是男的,但是把男根去掉了,就是太监,在宫里当太监那个,那不是男人了,没有男根了;三妒不男。妒是嫉妒的意思,没有男根,看他初行淫的时候,他就有了,见淫而生的,就是妒,叫妒不男;四变不男。变,见女的他是男的,见男的他又是女的,他是起变化的;五半不男。半个月是男,半个月是女。就是生、犍、妒、变、半五种不男。佛说的,对这五种人不跟他们交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大菩萨,法华菩萨,不近这五种人,不跟他们交往。

【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同时最好“不独入他家”,菩萨不要一个人上他家去。若有因缘逼迫,你非去不可。那你就一心念佛,不要生其他想。这叫危害难处,去了很有危险。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要注意!这主要是说读法华经的法华菩萨。

【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能不能菩萨为女人说法呢?可以给女人说法,不许露出牙齿来,不许笑,对女人不许笑,说话不许露出牙齿来,就是不露齿笑。同时衣服要穿,不论多热,胸臆不能现,乃至说法不要多。不是说法,其他的事根本佛就不许了,这样容易引起讥嫌。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同时不许畜年少弟子,法华菩萨不许收小孩,沙弥、小儿不能跟他们共住。应当常好坐禅,在于闲静之处,修摄自己的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的,教他说这些都不能做。特别注重心,修摄其心,好好收你的意念,收心。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法华菩萨修观的时候,观一切诸法皆空。就是从凡夫到佛地,十法界之法全是空,修法空观。这个观是观中道的道理,就要修法空观。单独讲这个空是空无所观的智慧观察,观一切法显现的都是空义。用这个空来显现什么?显现实相。如实的观,一切法的境界相,不存在。

【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

这样观实法,法不颠倒,法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一切法无有,无所有性。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一切诸法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这是诸法实相。实相就是无相,就叫实相。随缘而起一切相,相即非相,实相无相。为什么?不颠倒,不动,不退,就是心心寂灭,入萨婆若海,永远不退。不转,凡夫常时随着生死轮转,转生死,死了生了、生了死了;不转,一身。也不会像二乘人凡夫转凡成圣,凡夫转二乘。不转,就是不能转二乘,同时也不为凡夫小乘所转化。指着法华菩萨说的,菩萨不被二乘、凡夫所转,性定如虚空。虚空是形容词,形容菩萨证得的实相。一切诸法无所有相、无所有性,这就是咱们经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法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这都是显示法性的实相。

以空来破诸法之相。不转,就是空空,空转还是空,所以就不转了,空即是空。以空来破诸法。诸法是所破的,空是能破的,以空来破一切诸法,连这个空也空,这是般若义。就是形容一切言语道没有,就是言语道断,一切法不生,不生就是空义。一切法不出,无为,无为就不出,不出就是空义。观一切法只是和合,因缘和合,缘起而生诸法,诸法因缘和合,因缘不和合了,不和合不就不生了。不出叫无为空,什么都没有,无所作。不是断灭的,我们要理解断灭,这叫出离的法空。出离的法空,所以说不出。不出,本身就是空的,就是这个含义。总起来要形容什么呢?性空。但是所有一切法的生,所见的法都是缘起的。我们上回讲了性空缘起,因为缘起才显性空。一切诸法无相,所以相空了。一切诸法无所有,无所有就是不可得,什么也得不到,叫不可得空。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那不是一切法没有了吗?有。“但以因缘有”,这个有是因缘,是缘起的,这个生是颠倒生。“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让你这样来观一切相、观一切法,一切法是颠倒生的,一切法是因缘有的,这就是菩萨亲近处。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知道诸法是因缘,因缘有,从颠倒生。这个生就是生死。一切诸法的生灭,颠倒生。两种含义。经常观如是法,就是观空假中三谛,空观、假观、中观,这是法华经最主要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完了,佛又用偈颂体裁再说一遍,当然这是为了要教化众生,文殊师利菩萨都知道了,闻于此法。跟文殊师利菩萨说,“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末法那个时代,那个世间上是恶的,没有善。一切众生他在这个恶世之中不产生怖畏,没有恐怖感。于后恶世,他没有怖畏心。“欲说是经”,欲想要说法华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佛讲菩萨要想演说法华经,你应当入于行处,及你亲近处。上面佛把这个分别很清楚,什么是行处,什么是亲近处。寂灭是你行处。若在事相上说,找那清净的、不愦闹的地方。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着小乘。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着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你不要亲近国王、大臣、一切财富长者,不要跟他们接近。乃至于二乘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是贪着小乘的,不要跟他们接近。国家的国王、大臣、官长,他们那个环境里头凶险,完全是戏论。屠刽,杀猪宰羊的,乃至于外道梵志,都不要亲近。这些是增上慢人。千万莫贪着小乘,莫贪着三藏的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着五欲”,财、色、名、食、睡他们离不开的。“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若是人等,以好心来”。若是这些人发了大心来,就是以好心来。来到到菩萨所,来闻你说法,为了要闻佛道。那菩萨怎么办呢?菩萨则以无畏的心,无所畏惧的心,对他们不希求,一点希望心都没有。就是不贪求名利,不贪求利养,也不要他们来赞叹你,说好话。这样的可以给他说法,但是不要多。

前头讲寡女、处女,还有这些不男不女,皆勿亲近,不跟他们交往,不要以为他们是亲厚,切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打猎的,捕鱼的,他们都为了求钱而杀害众生,为利杀害。“贩肉自活”,卖畜生肉,鱼肉、猪肉这些。“炫卖女色”,专对女人说的。“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莫独屏处,为女说法”。在僻静处,人家看不到的地方,给女人说法,这是佛所制止的,不行。“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你要去求食去,找个同伴的,不要一个人走。没有人陪你,怎么办?一心念佛,观想佛。这个我们都体会到的,这是重颂的,避免一些过错。“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避免这些,你就安乐了。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不去做三乘法,这是说学法华的法师。上中下三法是指着三乘法,有为法、无为法,实法、不实法,不要去学;要学法华佛菩萨。“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不要贪着那些法上去,你自己应当住到空闲之处,把你的心收摄好。“安住不动”,安心于法华。像须弥山那样,“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一切法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这是近处。常住一相,这个是指着常住一乘,法华乘。一相就是无相。唯此一是实,余二则非真。就是一乘无二,唯一解脱。唯此一是实,余二则非真,就专是法华义。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若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要演说法华经,一切没有恐惧,若是这样子就对了。说斯经时,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菩萨有的时候到那清净的禅室。这时“以正忆念,随义观法”,这个忆是指着第一义,以第一义心观一切法。一切法都从禅定而起的。若这样给国王、给王子、给臣民、给婆罗门,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这叫安乐行。这就是安乐的因。修禅定,什么过恶都止住了。为什么?无我了。这样能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内外两益。修行智慧,离一切取着。修智慧对任何法都不取着,知道一切法无我,内无颠倒,心不怯弱,不怯弱就叫安乐,这叫安乐行。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这样子才能说法华经。“又”,佛又再说。“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佛又称文殊师利说在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你想要演说法华经,“应住安乐行”。要说,你先观修口安乐行,你口要说。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若是口宣说此经的时候,你千万注意,不要说人及经典的过。不论哪部,凡是佛说的经典,不要说经典的过错。前头佛说对小乘经典干啥,那你演法华经的时候,佛又关照你,你不要说这个经那个经不对。那不是安乐行了。也不要说经,也不要说人,不批评别人,不批评其他经典,你就说法华经好了。应住安乐行。不管你口里宣说此经,要读法华经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人家的过错,说哪部经的过错,说那是小乘法,不了义的,千万不要这样说。也不要说哪个人的眼睛鼻子怎么歪了斜了的,不要说!随他去好了。你听到别人有过,就像没听见一样。佛所说的什么法没有过错,无论什么大乘小乘,那是分辨,七方便法,佛是随他语意。佛不是善巧方便吗?但是对于不了义的法,你也不要说。法没过错,是行的人有错。你这样说就恼他人了,你就不安乐了。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这对法上入手,对演说其他经论的法师,你不能轻慢。这个很难得选择的,学法的人要注意,不轻慢任何的说法法师。但是前头佛说不与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来往,他是说小乘法的,不是说法华经的。那这个地方又跟你说亦不轻慢诸余法师,是不是矛盾?你怎么来解释?佛前头说你跟那些个学小乘法演说的,你不跟他来往就是了,并没让你轻慢他。这是怕你受影响,你跟小乘的法师来往久了,你要转大向小了,含义一定要懂。佛在说很多法的时候,实际上是权巧方便,注重是法华,行权的时候他是以方便。佛有这种方便,用助道法显示正道。应能顺教,顺佛的教导,不去违背。不批评任何人,不轻慢任何法,不轻慢诸余法师。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同时还不说他人的好恶,不管别人的好坏,不要去评论,也不评论他们的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某某人学小乘教的,不要理他。这就不对了,佛不许你这样做。但是“亦不称名,赞叹其美”。既不说他过,也不赞叹他。你赞叹他,那你就赞叹小乘教了。对于演其他教的法师,既不说他过,也不赞叹他。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菩萨对那些人和法,好像妨碍大乘法、妨碍大乘道有个怨心,不可以的,不要有怨嫌之心,这样你才安乐。不要召是非。“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这样你演法华经才安乐了。“诸有听者,不逆其意”,听经的人来问你,或者有问难,有什么问答。你都以法华经的意思答,不以小乘法答,单以大乘而为解说,令他们都得到一切种智;不许说小乘法答,凡是他有所问,你答,都以大乘法法华经的意思答,不说小乘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牀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着新净衣。内外俱净。】“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这种道理佛又再说一遍,还是前头长行,后头偈颂。“菩萨常乐,安隐说法”,对于来请法的、来求教的,都以这安稳的道、安稳的法而给他说,让他得到安稳。单以大乘法说。“于清净地,而施牀座”,空旷闲野,或者室内,或者室外,给人家座位,供养来闻法者的座位,而施以牀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着新净衣,内外俱净”,说法的时候还是要有仪式的。不过我们中国没有这个习惯,拿油抹身上,或者拿香水,这个习惯没有。在印度要说法的时候,要香油涂身,要洗澡,把这垢染除掉;要着新衣服。心里要清净,身外还要清净,内外俱清净。这叫安乐行。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然后安处法座。不是主动说,他问什么,给他解说什么,随问为说。他来请教你,问你什么,给他解说,但是注重是以大乘教义,以法华教义。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若有难问。随义而答。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对他们说的事不要正言厉色的,要欢欢喜喜的、和颜悦色的来阐说微妙义。“若有难问”,他不理解,就随那个道理来答覆他。同时假因缘、假譬喻给他分别解说,这是方便善巧了。使他能发大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引诱他渐渐的入佛道。说的是佛的大乘教义,让他入于佛道,不是小乘教义。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在你说法时候,说法要注意,不要有怨心、有嫌恨心、有不满心。求法者都要来求个欢喜,你要以这个心给他说,不是增加他的烦恼吗?应该要以慈悲心,说的没有怨嫌法。不要说大乘的,你正言厉色给人解释,你学那些小乘法,完了批评人家干什么,这人家不烦恼了?给人家增加烦恼。菩萨说法要使他精勤修进,不要懈怠,让他断烦恼的。以慈悲心供养,说法的时候都要以慈悲心让人家欢喜。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这是专指法华说的,无上道的道教。道是菩提道,无上法所显说的道理,就是菩提道的道理。同时假很多因缘,假无量的譬喻,开给众生的佛之知见,示给众生的佛之知见,开示众生,让他们都欢喜,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不要你给人一边说法,一边贪求,让人家供养,没有这些贪求,除了贪求心。“但一心念,说法因缘”,说法得有因缘的。缘,人家或来请问。因,就靠你来观察。说法得知机,对机说法,就合乎说法的因缘,但是希望他们都能成佛,愿成佛道。令一切大众,不论谁来请法,都应当希望发愿,愿他们将来成佛。“是则大利,安乐供养”,这菩萨修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成了,以法供养。以什么法呢?安乐行,以安乐法来供养一切众生。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我灭度了以后,佛不在世灭度以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我若灭度以后,若有比丘能演说这妙法莲华经。

【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心无嫉恚”。那要注意了,心里没有嫉妒、没有瞋恚,也没有诸障碍,也没有诸烦恼,没有忧愁,没有骂詈。说法的过程当中,“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这一段两个偈子,一切法不生,哪有这些事物?什么都没有,无垢无染,安住于忍。这叫安乐行。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有智慧的人,“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这个善修其心,跟我们讲华严净行品那个善用其心,这都是文殊菩萨教导的,也如是,佛也如是跟文殊菩萨说善修其心。若能把心修好就安乐了,最上的安乐,“如我上说”,我以前说过了。

【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其人功德,千万亿劫”,这个说法人功德经过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完,说法功德殊胜。若能这样说法,才是功德无量。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又”,佛又再说,还没说完,意思还没完。“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我的教法在我灭度之后,那个法已经快灭了,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如果有人能够读诵这法华经者,应当注意两件事:一个是不让做的事把它都止住,一个是止行。还一个观,观以智慧指导你的思想。

【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不要有嫉妒心,不要有贪欲心,还不要有瞋恨心。嫉妒谄诳之心,包括这个了。嫉,嫉妒别人,是瞋,是瞋恨心的。谄,谄媚,就是见,邪见,不正确的知见。这两种都不是慈悲心。要发起慈悲心,要想帮助别人,教化他人,这两种都是违背了智慧,违背了慈悲心的。因此佛又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在末法的时候,法要灭,若有人能受持读诵这个经典,千万要除掉嫉妒谄诳之心。切记,不可以轻骂学佛道者。凡是学佛的人不要轻视他,也不要侮辱他。凡是轻骂学佛道者,来求他的长短,就是找他的过错,找他的毛病,完了看他有善根没有,这是佛所不许可的。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佛又跟文殊师利菩萨说,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求声闻者。发的不是大心,只想了生死。或者以因缘法,求辟支佛者。或者求菩萨道者。这是三乘道法。或是学三乘法的人,千万无得恼之,不要伤害他们,不要恼害他们。给他们说,不要令他们产生疑惑。对这些人说,“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佛教导说法者,对这些人应该教导他们说,你们没有发大心,不是大的根机。这样来批评他,他不是烦恼了吗?不要这样批评他。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同时跟他们说对法没有什么诤竞,也不要有戏论,就是见、爱。在三界之内,很容易我喜欢的、喜见的就赞叹,我不喜见的就批评,爱发议论。现在咱们可以到处都看到,遇到什么问题先发表一篇议论说他的看法,各个说各人的看法。这要不得!这是戏论佛法!那就有诤竞了。佛说我的四众弟子,不论他求小乘也好,求菩萨道,求三乘的,不要恼害他们,也不要批评他们。终不得一切智智,得不到成佛。对于放逸之人,对于道是懈怠的,对法有戏论,有所诤竞。对人这种说,不对。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怎样来治你的嫉妒跟狂妄呢?当于一切众生生大悲想。你对一切众生以慈悲心,大悲心,慈悲心,给他们作慈父想,治他们的心里不舒服。

【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菩萨要起大师想。凡是说法的,行菩萨道的,对于十方这些大菩萨,要深心恭敬礼拜。不论说小乘法、说中乘法、说大乘法,都是菩萨化度一切众生的,这是众生的老师,对他们应起老师的想,赞叹他们,不要说他们的过患,不要找他的短处。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没有区别的,平等心,都能成佛。“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给他们说法要知时、知机,不要演说很多,也不要三言两语;不多不少,让他们对法上生起信心,以慈悲关爱心,也不要说太多了,太多了他领受不了。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这就是成就第三安乐行者,说安乐法的人。“说是法时”,说法华经的时候,没有恼乱,不会使众生有恼乱。

【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得到很好的道友、同学,大家共同读诵法华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这样可以感召有很多的大众共同来学习,听了就能受持,受持了就能够诵,诵是背,不是读。“诵已能说”,能背会了,就能演说了。“说已能书”,能说就能写出来。不能写出来,就使人家说,找别人写出来。写出就是经卷了,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不要贪、嫉妒、障碍,起这个慢心,把这嫉妒的慢心去掉。“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质直,不只说话,乃至心里想,身体所做的,就是质直,不加假伪的。“不轻蔑于人”,对别人都不要轻视,对法不要戏论。也不令别人怀疑,或者悔恨。“云汝不得佛”,不能说人家不能成佛。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这就是安乐行,要能柔和,要能忍可。忍字代表承认的意思,就是对于此法能够认解、恭敬、供养,柔和的来给人家说。同时要发大慈大悲心,这个慈悲心永远不能懈怠。演法不懈怠,慈悲心不懈怠。“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这是十方一切大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利益众生的时候,这样的尊敬法,给众生说法,对一切众生都应当生恭敬心。“生无上父想”,当成自己的父亲。“应生恭敬心”,是指着佛说的。“是则我大师”,能说此法的像佛一样的,我们应当恭敬他。“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把佛当成父。“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这才真正的安乐行法,一切大众都尊敬的。这是口安乐。第四的誓愿安乐,我们下次再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