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10讲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形容这个大长者的火宅,那是比喻,佛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没有一个安乐的地点;不安就是火宅充满了,如是火宅充满了苦难。这个我们大家都可以理解,现在我们所处在末法,这都是佛在世三千年之后的事了,你感觉这个世界现在是不是像火宅?那个时候还没有原子武器,现在一个原子武器能死多少万人,很可怖畏的。除了这一种,还有很多苦难充满其中,常有生老病死苦这种忧患,这个我们都感觉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要想脱离这苦难,那你就到极乐世界去吧!没这个苦难。但是那不是我们一般所能去得到的,你得修行。你怎么认识这个现在当时的,乃至于过去、未来的,这是指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现在是人间,天上比我们好一点,但是他还流转生死,时而天上、时而人间、时而地狱不定的,都在火宅之中。

【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唯佛一人离火宅,拿大长者配合诸子来说的。如来是离开三界了,离开这个火宅了,住的地方在定慧之中,这叫闲居。这个林野不是现在咱们这个林野,比方的意思,安处林野,安处没有灾害的地点。就像形容着净土,佛住的是常寂光净土,在净土当中说唯有佛能居到净土,唯佛一人居净土,那个是指常寂光净土说的。真正一点灾难的没有,只有常寂光净土。现在这个欲界、色界、无色界“皆是我有”,佛的口气,三界都是我的,那三界之中众生都是我的子,但是这个地方这么不好。这个地方不好,我要救护他们。谁能救护他们呢?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着深故。】众生执着贪着不舍,但是救度的人不多,唯我一人能为救护,佛说只有我才能救护我这些诸子,就像大长者一样的,拿大长者来形容。我虽然救度他们,但是他不信受,我也就度不了。“于诸欲染,贪着深故”,在这五欲境界染得太深了不能出离。

【以是方便。为说三乘。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间道。是诸子等。若心决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因此没有办法,我才以方便为说三乘。在救度这些众生的方式方法当中,不能为说佛一乘,只能够假方便善巧,令诸众生让他知道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苦难,给那们开示演说怎么样离开这苦难,就是出世间道。受教育者,形容他的诸子,若他心肯受教育决定了,能够得到三明六通。三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六通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个漏尽可不是真正漏尽,这是二乘人阿罗汉,演方便道,说的是二乘法,让他能得到三明六通。这是不究竟的三乘法。有的能得到阿罗汉果的,有的得到缘觉的,有的得到菩萨,三乘法。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成得佛道。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佛所悦可。一切众生所应称赞。供养礼拜。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余法。得如是乘。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除佛方便。】

“汝舍利弗”,佛就跟舍利弗说。“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这是方便,为了众生的究竟,假这个长者火宅比喻。“说一佛乘”,说一乘法。乘者是运载的意思,能够乘这一乘把你运载到不生不死,纯乐,没有苦。“乘此宝车,直至道场”。道场是行道之场、说道之场,这个是证道之场,直至成到佛果。因为以这种因缘,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除佛方便,因此唯说一乘法。但是唯说一乘法人家不信,所以佛就假以方便。所以佛出世说法四十年,都说的方便道。说法华经的时候,已经四十年了,佛才开始演说法华经。这是真实的,都能够成佛。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佛说你们这些受我教化的弟子,我都把你们看成是我的儿子。“皆是吾子,我则是父”,配合前头的比喻,我是长者,这火宅之中所有受苦受难的都是我的儿子。这是形容词。“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你们若能信我的话,信了佛的话就能成佛道。若能信我的话,皆当成得佛道。成佛道,就是一乘法。现在要演说的法华经,这是一乘法。这个法是非常微妙、清净第一,在世间上没有超出此法的。这是佛所悦可的,佛所赞叹的。我既然如是赞叹,一切众生皆应称赞,所有的众生都应赞叹此法。此法是什么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让一切众生都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是此法。假使一切众生能够接受、欢喜、领纳、供养、礼拜,无量亿千,诸力解脱。但是要经过很长时间,无量亿劫,能够得佛的神力,能够得解脱自在,能够得到禅定智慧。除此之外,佛还有余法,也是方便善巧引入一乘之法,余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入佛道。

“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离开苦得乐了,都得到智慧了,都得到解脱了,那你游戏吧!就像那些诸子在火宅中出来,得了三车,再不受苦难了。这个时候闻到佛所教授的法,有的得到菩萨乘,有的得到声闻乘。菩萨乘就是大白牛车,三车就是前头形容羊车、鹿车、牛车,都能够达到佛的道场。这个道场作为选佛场,都能够成佛。“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除佛方便”。在十方去求法的话,“十方谛求”就是求谛,到十方去找真理。求什么呢?求谛。谛是什么?真理,就是一佛乘。除此一是实,余二则非真,更没有余乘;除佛的方便善巧。善巧不是究竟的,佛所说的三乘那是善巧,不是真实。让我们一切众生都审实而求,这是唯一无二的。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皆是吾子。我则是父。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我虽先说。汝等灭度。但尽生死。而实不灭。今所应作。唯佛智慧。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能一心听。诸佛实法。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说到这,佛又告诉舍利弗,“汝诸人等”,我把你们怎么样看的?把你们当成我的儿子,“皆是吾子,我则是父”。跟前头那个比喻大长者是佛,火宅中受苦难的那些是他的儿子。但是在火宅中他的儿子不知道受苦难,他一再跟他们说火宅无安。现在我们一切众生在三界当中,他并不认为苦难。他求出离吗?不求出离,形容一切众生在苦难当中而不知道是苦难。于是佛就教导,经无量劫,时间很长的,一切众生都被苦难所烧,佛都在救拔,让一切众生出三界。

“我虽先说,汝等灭度”,我以前也是许可的,说你们现在都得到灭度了,都了生死了。佛在这四十年当中示现的,都说的方便二乘法。到现在四十年之后才开权显实,才跟我们说你们以前证得的那个不究竟,不是真正出离。我以前所说的那些灭度不是真实的,但是能了生死,而实际达不到成佛,而实不是真正的灭度。“今所应作,唯佛智慧”,现在我才跟你们说的是真实法,唯是一乘,是佛的智慧,不说二乘了。若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于是众中”,在这个现时的法会当中,学法华经的当中,能够一心听,真诚的信仰。听什么?诸佛实法。唯此一是实,余二则非真,现在四十年开权显实了。这里所化的没有其他乘的众生,皆是菩萨。

【若人小智。深着爱欲。为此等故。说于苦谛。众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说苦谛。真实无异。若有众生。不知苦本。深着苦因。不能暂舍。为是等故。方便说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离诸苦缚。名得解脱。】

过去那个小智小慧的人,他执着爱欲。二乘人虽然断了爱欲,他还执法。执法也是爱欲,爱欲法,深着爱欲,就是不能信受一乘法。小智慧有障碍,不能信受一乘法,所以以前就方便道,不是圆实之法,给他们说苦谛,让他们认得苦,说于苦谛。这是三乘救度众生最小最小的方便善巧,以苦谛为初门。谛是理,只是讲苦的道理,为什么要受苦,就叫苦谛。但是说这小法的时候,众生心里很欢喜,他认为未曾有,从来没闻过这法,他不知道这是受苦。像咱们看吃喝玩乐,只有我们信佛的人,佛说这是苦。他在吃喝玩乐的时候,他认为是苦吗?他并没认为是苦。搞贪瞋痴,他不认为苦,他认为是正当的。吃喝玩乐,其实那是苦,只有佛才给他说明了。但是众生把佛说的小乘法,三乘最小的当成是真实的,众生心欢喜,也认为未曾有。

佛说的苦谛是不错,是讲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受苦?这是世间因果,说的是因果法,苦集灭道。在说小乘法的时候也是真实的,没有小怎么能向大呢?小的当时蕴含着有出离义,从小向大,真正出离。小乘法是初步出离。因为众生不知道是苦,经常在苦难当中。生老病死谁都知道是苦,在病的时候才知道病是苦。为什么生病?找找病的原因。病从口入,人吃五谷杂粮一定要生病。但是这是果,因呢?不知道了。所以佛讲的是因,要知道一切苦的根本。先断因,因断了,苦果就没有了。但是众生深执着苦因,苦果上他怕了,在因上他不怕。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等他受苦的时候,他知道了。没受苦,他不知道。在苦果上知道了,那你别造因了,但是还造因。我们人人都知道生老病死,但是不想个防老的方法。为什么老了很苦?因为年轻时候保养一下,别享乐享过头了。享过头了,老了就不行了,那苦就多了。所以要知道苦因。断因,苦果就没有了。

佛以前说的这个法,小乘法是这个含义,让他舍因不受苦了。舍苦的因,不受苦果。但是知道苦的因不舍,那苦果当然要受。这苦果是怎么来的?贪欲为本。你把贪欲断了,苦就没有依靠了,那就止苦了。苦就没所依止,就止苦了,就把苦都灭尽了。知苦断集,就是灭集的因。慕灭修道,四谛的第三谛,明白了,明白什么?把苦谛灭了。怎么灭?修道,修道断苦。修什么道?灭,灭苦,修行于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道者,就是你的行为。你不贪着五欲,就证得离欲的果。离开这些苦,得到理。明白苦的道理了,断了苦,在苦上就解脱了。把虚妄的、假的离开就解脱了,不为苦所缠缚。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道成了就解脱了。把这虚妄的快乐,那不是快乐,那是苦的因,你知道了把它离开,离开解脱了,苦就束缚你不到了,不为苦所束缚。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佛说是人。未实灭度。斯人未得。无上道故。我意不欲令至灭度。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佛只是说这一种法,不是一切解脱。若真正解脱了,一切无作。无作,不作因,一切因不作,一切果都没有,那真正解脱了。一切法你不执着,无相。无作、无相,为什么无作无相?空的,证空理。初步证得空理,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假相。不是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因果宛然。你造的罪,作的那个因,你还得受。我断了苦,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成了!成了一半,还有生灭的细惑你没断,细微的生死念念,前念是生,后念是死,念念的生死。把念也断了,那才是无上道。

佛跟舍利弗说,我的意思不是让你们到半截就完了,是让你们成佛的。不是你们证得阿罗汉果,这个解脱不是究竟的,有阶层的。佛跟舍利弗说我为法王,我得法自在,在法自在。王者是自在义,于法自在。一切法无执着,无作、无相、无愿,一切都没有,这是真正空理,这是大乘教义。安隐众生,是为了这个出现于世间的。你那个根没断,什么根没断?小乘有苦集灭道,大乘也有苦集灭道,那是根。所以说大乘法,佛的本心本意是让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现在你只是分段生死,不是大般涅槃。因为你还未得到一切解脱,还不能成为本心。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如来说这无上的法音,为什么不说,给他说世间的法音?因为那时候众生不能承受。所以佛跟舍利佛说,说方便法,不说一乘法。说与不说什么缘因?还是为了利益世间。经没成熟,所以不说。一说,五千退席。没这五千人才说。那五千人还在场,佛还是不说,说了他不信,生毁谤。佛向舍利弗解释,为什么四十多年没说?缘不成熟,这里头因很杂。现在要说了,杂因没有了,不听的已经走了。这是说、不说的缘因。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鞞跋致。若有信受。此经法者。是人已曾。见过去佛。恭敬供养。亦闻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浅识闻之。迷惑不解。一切声闻。及辟支佛。于此经中。力所不及。】

现在法会当中,我要说了都能够顶戴、都能够随喜。虽然是我说了你们没成佛,你也再不退转了,“当知是人,阿鞞跋致”。大家读阿弥陀经,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不管他成没成,位不退了,到极乐世界不再流转生死了。阿鞞跋致,这个大家知道吧?“若有信受,此经法者”,以前的都不说了,现在佛对舍利弗说,若有人能够信此法华经,不但信,还能受。信是心里头信仰了,尔后还不舍,照着法华经上的义理去领受。信是一回事,受又是一回事。信受合起来,不但信受,还能受持。此经法者,就是此法华经。这个人见过去佛。他能够闻到法华经,而且信受的,过去一定见过佛。含义说就是见到我,法华经说见到我释迦牟尼。因为舍利弗过去跟佛无量无量生,这千二百个人都是佛无量无亿生教化的,所以能恭敬供养闻是法者都能信,信汝所说。你去弘法所说的法华经,把你闻的法华经说,人家能信受。同时则为见我,还见到释迦牟尼了。见经如见佛。现在能见到法华经、听闻法华经、信仰法华经、供养恭敬法华经,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这个汝字是指舍利弗说的。“及比丘僧,并诸菩萨,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浅识闻之,迷惑不解”。法华经不是给一般众生说的,给有深智慧的人说。浅的他不信,迷惑不解。不明了如来的含义,叫迷惑不解。“一切声闻,及辟支佛,于此经中,力所不及”,就是没有这个智慧,没那个力量,做不了这件事。

【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况余声闻。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己智分。】“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你舍利弗能够信法华经,才能入法华经,才能开佛知见。“况余声闻”,舍利弗是在声闻当中智慧第一,你只能信心而已。那其余的声闻呢?“其余声闻,信佛语故”,听到法华经没离席、没谤毁,就是信佛说的话。“随顺此经,非己智分”,这是佛的神力加持,不是他自己的智慧。这个里头就含说,佛跟舍利弗说我常时说法华经,过去也在说,你不信,你也没听到;未来也如是,我常在灵鹫山说法华经,我也没有入灭。众生见也见不到、闻也闻不到,为什么?入不到了,没有甚深的福德闻不到法华经。因此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大家学习法华经,相信!佛的神力加持。不然大家也不会学习法华经,学也学不到,没有这种因缘。无经,无法,无说,无听。没有说者,没有听者,没有经书,没有法。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着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告诉舍利弗,那些憍慢的人、懈怠的人、我见很深的人,不要给他们说法华经。“凡夫浅识,深着五欲”,他能信吗?“闻不能解,亦勿为说”,他听了白听,听完了没有进入,不信。不但不信,他要毁谤。不信,就是毁谤。“若人不信,毁谤此经”,为什么叫你不说呢?假使你要说了,他不信,毁谤,佛种永断,断佛种子,则断一切世间的佛种。

【或复颦蹙。而怀疑惑。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

“或复颦蹙”,形容我不高兴,对于那些众生你给他说法华经,他一起怀疑心谤毁了;谤毁了,他下地狱,增加我利生的烦恼。“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这人是有罪的,业障很深重的。我们经常听人说业障深重。或者佛在世,或者佛灭度,凡是毁谤此经典的,“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经贱憎嫉,而怀结恨”,看见人家读法华经的,他就跟人结仇一样的。这种恶行有十四种过。第一种憍慢,这类人都是憍慢的、贡高我慢的,感觉自己了不起的。第二种是懈怠,没有精进心。第三种计我,执着我执着的很深。第四种浅识,没有知识,知识很浅薄。第五种贪着五欲。第六种不解,不解佛的深义,不解法华经。第七种不信。第八种颦蹙,颦蹙就是皱眉头不高兴的意思。第九种疑惑。第十种毁谤,光以上这些不算,他还要毁谤。第十一种轻善,轻慢、懈怠。第十二种憎善,看见人家做好事做善事他憎嫌。第十三种嫉善。第十四种恨善。他自己不做好事,看见人家做好事做善事,或者信经拜经,他去轻慢人家、憎恨人家、嫉妒人家。

【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此人罪报,汝今复听”。为什么不让你说?说了,他有这些心来嫉妒障碍,那他就受大罪了。此人罪报,你听听,我再给你说他们的罪报。佛叫舍利弗注意听一听,让舍利弗不要随便说法华经。“其人命终,入阿鼻狱”,住好长时间?一劫。劫尽了,更生,生了又住地狱,“如是展转,至无数劫”。

【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若狗野干。其形颔瘦。黧黮疥癞。人所触娆。又复为人。之所恶贱。常困饥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断佛种故。受斯罪报。若作馲驼。或生驴中。身常负重。加诸杖捶。但念水草。余无所知。谤斯经故。获罪如是。有作野干。来入聚落。身体疥癞。又无一目。为诸童子。之所打掷。受诸苦痛。或时致死。于此死已。更受蟒身。其形长大。五百由旬。聋騃无足。宛转腹行。为诸小虫。之所咂食。昼夜受苦。无有休息。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从地狱出来,又堕到畜生道。“若狗野干,其形颔瘦。黧黮疥癞,人所触娆”,人都讨厌他,不跟他接近。或者脱离畜生,为人了。劫难受够为人了,极恶劣,极下贱,在人中人家都讨厌他、嫌恶他,作为下贱人。常没有饮食吃,“常困饥渴,骨肉枯竭”。这都不要解了,随文字就明白了。“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或者房子倒了,或者石头把他砸死了。这种是断佛种性,专指谤毁法华经的断佛种性,受这种罪报。“若作馲驼,或生驴中,身常负重”,终日驮重东西,那摇驴的赶脚的还打它。“但念水草,余无所知”,这是马、牛、骆驼,一生都是驮运。它脑袋里头没别的想法,就是念水念草,余无所知,其他的智慧一点都没有。若谤此法华经者,得罪如是。得了罪,受后报了,就是这个样子。

“有作野干,来入聚落,身体疥癞”,又瞎了一只眼睛,“又无一目”。小孩子看见这些东西打掷,拿石头打,或戏弄它,受诸苦痛,因此死亡。死后又变了蟒身,“其形长大,五百由旬”。五百由旬形容很大很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在二次大战的时候滇缅公路,大家可能知道,一个团人起码有两千吧!一营五百,一团大概有两千人。经过这个山的时候,经过腾冲过去,没到仰光,一个大山里头,这一团人中间要吃饭的时候,找块平地,没有,架锅烧饭不可能。找来找去看见一个大蟒(不知道是蟒),这块很平整,又很柔软,就在这蟒身上架上锅就烧饭了。这一烧就厉害了,这蟒一痛,就一窜一翻,把这整个一个团给翻到山下去了。我那时候看见小报登着,我说有这么大的蟒!才知道是在蟒身上架火烧饭。你们说,这个蟒有好大!这是形容词。我举这个例子,就是形容堕到这种的业障就非常重了,它要吃好多东西吧?哪有东西给它吃?常时挨饿,更受莽身。“聋騃无足,宛转腹行”,蛇、长虫、蟒没有脚。蛇藏百脚,你照它脚才出来,它是腹行动物。但是它混身有小虫子吃它,都吃这个蟒。这个蟒昼夜受苦,没有休息。苦不断,昼夜受苦。受这么大苦,变大蟒,什么恶果感的?谤斯经故。谤了法华经,经过轮转,地狱出来,变畜生道,获罪就是这样子。

【若得为人。诸根闇钝。矬陋癫躄。盲聋背伛。有所言说。人不信受。口气常臭。魑魅所著。贫穷下贱。为人所使。多病痟瘦。无所依怙。虽亲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寻复忘失。若修医道。顺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复致死。若自有病。无人救疗。设服良药。而复增剧。若他反逆。抄劫窃盗。如是等罪。横罹其殃。】

畜生道受完了,“若得为人”,又转身为人了。“诸根闇钝”,眼耳鼻舌身意没有一根是利的,闇钝。“矬陋癫躄,盲聋背伛,有所言说,人不信受”,他说话人家都不爱听,没人理他。“口气常臭”,口里臭得很。经常为鬼魅所著。贫穷下贱,总给人做使唤人。“多病痟瘦,无所依怙。虽亲附人,人不在意”,没谁理他,就是没人重视他。“若有所得”,得点饮食,得点财物,或者人家教给他叫他做点什么事,得了就忘了、得了就忘了。或者你让他念书,他也没有智慧。无论什么得不到。“若修医道,顺方治病,更增他疾”,如果是给人家治病当医生,不但治不好,愈治愈坏。“设服良药,而复增剧”,明明是好药,治病药,他吃了病不但不好,还加剧。“若他反逆,抄劫窃盗”,或者他要报复人类,抄劫窃盗。“如是等罪,横罹其殃”,还要再受害、再受报。

【如斯罪人。永不见佛。众圣之王。说法教化。如斯罪人。常生难处。狂聋心乱。永不闻法。于无数劫。如恒河沙。生辄聋哑。诸根不具。】“如斯罪人,永不见佛”,这种人永远见不到佛,当然也闻不到法了。“众圣之王,说法教化”,诸佛的教化,教化不到他头上,他得不到教化。为什么?“如斯罪人,常生难处”,八难,永远见不到佛。心里头是狂的,就是心里有病,有风,有狂。聋、心乱,永远闻不到佛法。不要说一乘,小乘也闻不到。“于无数劫,如恒河沙,生辄聋哑,诸根不具”,就是六根不全。

【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驼驴猪狗。是其行处。谤斯经故。获罪如是。】“常处地狱”,出来又回去了、出来又回去了。“如游园观”,就像人家游园林似的,人家在那快乐,他是在地狱受罪。或者在其他的恶道。“如己舍宅,驼驴猪狗”,那就变骆驼、驴子,变猪,变狗,这是他轮转的行处。“谤斯经故,获罪如是”,佛说是谤了法华经所得到的罪过就是这些。

【若得为人。聋盲喑哑。贫穷诸衰。以自庄严。水肿干痟。疥癞痈疽。如是等病。以为衣服。身常臭处。垢秽不净。深着我见。增益瞋恚。淫欲炽盛。不择禽兽。谤斯经故。获罪如是。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以是因缘。我故语汝。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若得为人,聋盲喑哑,贫穷诸衰”,这就是他的庄严,“以自庄严”。做一个人,“水肿干痟”,害这些病是一般人不害的,害水肿病,害干痟病,害疥癞痈疽。“如是等病,以为衣服”,没有衣服穿,就害这些病。“身常臭处”,他闻着臭是香,专找那腐臭的东西。“垢秽不净,深着我见,增益瞋恚。淫欲炽盛,不择禽兽。谤斯经故,获罪如是”。佛又告诉舍利弗,“佛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谤法华经的。“若说其罪,穷劫不尽”,尽无量劫也说不完谤此经所受的果报。又翻过来说,若称扬赞叹这个经,那就反过来了,常受圣报。佛说到这里,跟舍利弗说,没有智慧的人,你千万不能跟他说此经。“无智人中,莫说此经”,你说经一定得有选择。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曾见。亿百千佛。植诸善本。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曾见,亿百千佛”,过去承事了百亿千亿诸佛,种的善根深厚,“植诸善本,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这个问题我常这样想过,这是经的这一面,你对所闻法的人不是机,你给他说,那个闻法的人就受这些报。他这报怎么来的?是你说来的,你给他说这些经,他谤毁。这是一方面,对讲经的法师,特别是讲法华经的法师,你要对这些人,他有一个谤毁的、两个谤毁的,这个罪过你也有了,你不当说而说。在这个经佛没说另一面。另一面,假使有人请法,你不说,那你下无间地狱,就是吝法。你怎么来权衡?那不是法师的罪过了,说也要下地狱,不说也要下地狱,那怎么办?我们学法学错了?不是这样理解。下头佛说的,对于说法者你要注意。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说法华经。或者那个人见了百千亿佛,善根深厚,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这样乃可给他说法华经。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给这样的人法华经。“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不贪五欲,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亲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见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这是可说的,当机的。

【若人无瞋。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复有佛子。于大众中。以清净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说法无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无瞋,质直柔软”。质直柔软形容恭敬三宝,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一点什么瞋怨都没有,心地质直。常时怜愍一切众生,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复有佛子,于大众中,以清净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说法无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顶受。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经。得已顶受。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有比丘,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顶受,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专诵法华、行法华,别的经他都不一定受。“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经,得已顶受。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专求法华。亦未曾念,外道典籍”。这个更重要了,专求法华经,不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求佛道者。穷劫不尽。如是等人。则能信解。汝当为说。妙法华经。】“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我说这些个可说的跟不可说的,你要有智慧分辨。“求佛道者,穷劫不尽”,这些人能够信解。汝当为说,妙法华莲华经。

这段佛嘱咐舍利弗,有的可以说,有的人不要给他讲法华经。讲了,如果是那种错机的小乘人,他不但不信解,而且有大麻烦了,他就造了大业了。究竟什么样人算能信法华经的、能学法华经的?现在咱们就讲信解品,法华经第四品信解品。他的根机也不是上上乘的,也不是大乘,但是也不是一般小乘,中根的人能够领悟。这有个偈颂,“痴哉贫子远辞亲”,愚痴的,没有富贵,很贫穷的,又没有父亲母亲,远辞亲。干什么?“除粪执劳乐食贫”,除大粪,给人家掏粪。执劳,知道劳苦,但是很贫穷。同时“不向家中求玩品,何期意外获奇珍”,凡是珍玩宝贝他都不爱,也没有希望求。“亲闻四谛宁知伪”,这样子闻到四谛法,他又怎么能知道这个法不是真实的呢?“教说三空佐认真”,三空:人空、法空、人法俱空,这是按三法说的。因此“本具如来之法藏,灵光独露脱根尘”。这形容下头讲一个贫子,长者用他掏大粪。长者想把家业都给他,他听着把他吓坏了,他就跑了,不敢要。这是衣里明珠,他身上就穿着无价宝,这是形容词。这是信解品的大义。因为最初他不信,长者假方便譬喻,要把宝珠传给他,这是这品的大义。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栴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

须菩提、摩诃迦栴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这是佛的大弟子。听到法华经,听到佛给舍利弗授记了,他们都羡慕,领会佛这种意思,理解佛的意思了。这个是如何信解法华经,一个劝生信;光信不行,还得明白它的道理。信法华经了,还得了解法华经它是什么道理。光信,你不去做行吗?要去做,你得先明了怎么做。听了法华经就成佛了?你还得去修行,信解行证!同时此经是开佛知见,怎么样才能开佛知见?佛把知见显示给我们什么是佛的知见,你也理解到了才开佛的知见。开悟了,那就从显示开悟。理解了,真正的开悟就真正的理解了。这才能证,有悟才能证。钝根的人,他信是信了,他不理解。那他也得有福报,没福报能信吗?利根,但是他邪知邪见,他不是佛的知见。他虽然理解,但是他不信入,他不相信他能成佛。你跟学法相、学唯识的,舍利弗这千二百人都学戒律的,你说法华经他听不进去。

没智慧吗?那五千退席的弟子证得阿罗汉果的,分段生死了了,他听到佛一说法华经,他退席了,他听都不听你的。怎么样来理解?但是他正知正见。说他钝,是根据法华说他钝。佛说舍利弗,舍利弗信了,他不理解,现在他还没有入佛知见,只生欢喜,还得深信理解。信而不解,你还入不了法华。钝根的。利根的呢?他理解了。理解,他又不信。钝根的正见,利根的邪见。利根的正见,根又利,又信又解。钝根也有邪见。利根的邪见,钝根的邪见。钝根邪见,他也不信,他也不解。钝根的正见,信而不解。利根的正见,有信有解,不但信,而且明白。这是根机,每个人闻法的根机,他有利根的、有钝根的,有业障深的、也有业障浅的。说法是普遍的说,悟的有前有后,悟者不同,就是根机不同。如来说法说得很久了,四十年了,有的弟子是在座的完全闻到的,有的弟子没有闻到的,虽然佛没说法华经,像说方等大乘经典也含着有法华义,不过不明显,那他不能领会。像舍利弗去问维摩诘居士问病问吉,文殊师利菩萨跟维摩长者互相的问答,那些阿罗汉在旁边听到,不知道人家两人说的是什么事;不知道话,领悟不到。根有利钝,信解有深有浅,大小教义各个不同。每部经都有些个怀疑者,都有些个问的,因此这个信解品很重要。

“尔时慧命须菩提”,这不是舍利弗了,当机众是须菩提了。“摩诃迦栴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他们今天听到佛所说的闻所未闻,是未曾有法。但是佛给舍利弗授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他们这些人都没授。须菩提证得空理最深,解空第一,空慧第一。金刚经是须菩提为主的,请问的,他也是智慧第一,但是佛说般若以须菩提为主的。他们这些人听到给舍利弗授记了,他们也发起希有心,欢喜踊跃。没有生障碍,没有生嫉妒,但是他生欢喜心。整整衣服,从他座位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世尊。没说,心有所求,发了希有心。舍利弗跟他们一般都是同道的,佛现在给舍利弗授记了,他们佛都没有说。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白佛言”,他向佛说。“我等居僧之首”,我们这几个人都是千二百五十人之首。但是说法四十多年,都老了,“年并朽迈”,年老气衰。但是我们认为已经满足了,为啥呢?得了涅槃再无所求了,也不求进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意思就是说我们出家这么久,成道也这么久,僧腊高了,都是上座了,是不是要改小向大呢?老都老了,述说着用不着再求什么了。僧腊既高,学得差不多了,不求了。但是现在见着佛给舍利弗一授记,心里动摇了。一个是居僧首,第二是已经年迈了,第三个是我们已经证得涅槃果了,好像什么都满足了。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我们都在跟前。佛说四十年法,我们身都在座,感觉闻的听的也疲劳了,精进不起来了,“身体疲懈”。思念什么?念空、无相、无作,这三种我们也证得了。这是二乘无相无作。于菩萨法那种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我们不喜欢,“心不喜乐”,对菩萨法不喜乐。顿入空门,成就道业,一切法没自性,因缘和合而生的,因缘别离了就灭了,这叫空门。这些他们表白他们于法已经得到自在,空了!半边,他不利益众生了。利益众生做什么?根本是空的,他不知道不空一面。这是第一个。无相门,空、无相,无相就是一切法空,男女的相,一切事物的相,诸法无相。一切差别是相,现在没有差别了,我们看一切法,因此而无相。一相、异相、同相都不可得,因为无相了。无愿,他们绝不发菩萨愿,行菩萨道。无愿,因为无所求,无欲了,无欲所以才无愿。离了差别相就无相,不做生死的业,也没有生死的业,无果报可言,他得自在了,还愿什么?无愿。证得三自在。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世尊教授我们的法,我们也都得到了,证得涅槃了。况且年纪已经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一点的欣乐心都没有,就是不行菩萨道,就是这个含义。今天讲到这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