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13讲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密云弥布指着我们的身口意。密云是形容词,比喻,就是我们身口意的三业,就是三密。身口意的密义是什么?慈悲,诸佛的义密;形色,诸佛的身密;雷声,诸佛的口密。诸佛身口意的三业遍于一切众生,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众生,密云弥布,那就是密义。佛的应化身熏习众生,这个熏习就含佛的说法,以法滋润众生,普洽众生。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的,佛的应化身也遍一切处的,叫弥布。每一个佛土一般的说三千大千世界,佛的身口意加被一切众生,就等于一时下雨普遍等注。注,不是下小雨,倾盆大雨,那叫注,就是下大雨的意思。这时候所有的“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普遍加被。一雨覆遍,加被一切。佛的身口意加持一切众生,随时都如是。若是以合法的话,信就是根,信为根本,信是根。戒就是境,枝叶就是定和慧,定慧是枝叶。次第相资,资是资持众生、资住众生、滋润众生。人天法之中建立信,别作恶,尽做善事,这是如人天乘。那你就别破戒,别犯斋,就是信戒。中茎的是二乘人。小根小茎的是人天乘。中根中茎的是二乘人。大根大茎的是菩萨。同是一个信,信的大小不同,信什么?但是我们一切众生对于法上头,因为我们的业,过去的惑,现生的业,在造业,诸佛菩萨普遍的利益众生没有分别的,但是众生接受的程度就不一样了。

在我们学法的时候,法的含义大多数德育、智育,应该有三育,那一育是什么?体育。在我们社会上也讲三育,但是体育是很重要,要有个健康身体,才能有健康的事业。像那树木根茎叶绿,得有人工培养它,你得修剪它长得才好。如果不假修剪,让它自己发展,那就像大茂密森林一样的,长得不大好。我们在信仰三乘教义当中,要得佛的德育智育,就是智慧,很多经论讲的是智慧,但是智慧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建立根上,建立叶上。信为根本。没有信,戒定慧不能生起,不能修。有信才能支柱你把这个信成长,或者是发展戒、发展慧、发展德育。因为在我们僧伽教育当中,为什么我们身体多分不健康?说吃素的关系。一般人都说你们和尚都吃素,所以身体不健康。我说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和尚缺乏体育。为什么不加个体育呢?我们不行,犯戒了。我们也去做运动,那是犯什么戒?掉举。有没有适合把它研究一下,怎么样发展体育?智育、德育、体育,身心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能做健康的事业?我最近我就想到我,我这一天现在都在老病相连,诸根都不顺利,缺乏体育。过去就没有体育。这个体育怎么做呢?我现在正在想调和我自己的身心,怎么样调和。我在藏地,喇嘛师父教给我念经时候不要这样古古板板坐,要这样子,这样念。你看喇嘛念经,他一边打,“嗡嗡嗡”就这样念。这也是密,身密,他就做运动了。但是有一样,运动不调和,光是上身还能运动,两条腿呢?现在我想围普寿寺转一圈,我两条腿不听使唤,非常勉强。

所以佛的智育是三根普被的,不论你树木的大小,上中下,大树小树,小草中草大草。佛有很多教育我们的方法,但是我们所承受的少,我们没把佛的意思体会得到。说这么一举手,掉举了。这犯掉举吗?这并不是犯什么掉举,运动一下。佛的教育是三根普被的,不论你是小草中草大草、大树小树,诸树的大小随它上中下,这是随众生的根。小根的树,你灌溉的方式不同。倾盆大雨,把小树的土都浇了,那小树就死了,它承受不了的。什么意思呢?你给他说大乘法,说你就是佛了。这一下他什么事都干了,我就是佛,没关系。麻烦了,那不下地狱吗?所以这个含的密义,就密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说它是密?明明是显。所以佛说法如何施权,如何显实,如何分小乘中乘大乘,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大乘根机人随便你跟他说什么都没关系,他不但容得下,他能消受得了。小根的人你跟他怎么样说都很麻烦,为什么?他不进入,他不吸收。法雨普润,他就是成长不了。他不接受,怎么成长?因必感果,树木、草都要结籽,结籽就是它果,花一定有果,这个果实就是增长的意思。我们读经、拜忏、礼佛、持戒,这都是因,让你成长的果实。在你修因的时候,一定要观想到果。在你修因的时候,随时的,也不能连阴雨,水太大了,冲跑了,那完蛋了,造了业了;太小了,滋润不够;必须得恰如其分。这就是佛的密义。佛是很恰如其分的,但是中间咱们有一个业,业就是惑。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佛是普遍滋润的,都是大地所生。我们形容佛法是心地所生。雨滋润你的心,一切佛说的法使你领受。就如草木各有各别,草木各别。这大家能懂。名贵的一棵树,价很高。森林里面随便捞一棵数来,价值很低。草也不同,譬如说吉祥草,有些很多的草,很名贵的草。因为大地的体就不同,我们众生心的体是不一样的,所以佛的法接受上不一样。同是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而解的,不是普遍成熟的,像草木都有差别的。众生的善根有差别,如果是闻到华严经,他能够发起大心,像善财童子一参一参的,他就能成就了。没有这个根器的人,闻到还是闻到了,听完了,真正几分功德呀?他没照着去做,只是闻的功德,没有行的功德。咱们讲完华严经,大家体会到吧?善财童子一天没停,一时没停,一念也没停,他发的菩提心,行的普贤行,一参一参一参;参就是他的做,就是他的修行,闻就证,证就得到了。这是验证,密就密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不平等?根不平等。闻小法,证大果。本来是生灭法,他就理解到是不生灭,生灭即不生灭。说空,真空,真空不空。

我这几天想,在研究授记品,佛授记了。佛早就授记了,还等到法华经授记品?一讲大乘教义必须讲心地,万法不离心,人人都具足佛性,人人都成佛,不是早就授记了?说你到某个世界,将来未来多少亿万劫,你成佛了,佛号叫什么名字。这名字是假的,释迦牟尼佛是假名,阿弥陀佛也是假名。这个道理懂了吗?懂得这个意思了,你还得懂得一个意思。还得懂得什么意思?字经三传,乌焉成马。一个字给你传三遍,变了。怎么变的呢?本来写的是乌鸦的乌,变成之呼焉哉的焉。焉又变了什么呢?飞禽变走兽,变成马了。看样子差不多,乌焉成马,乌鸦变成马了,就是飞禽变走兽。懂得这个含义了,你再来领会法。佛说的一句话,大乘人认为说的是了义法,二乘人认为是生死灭谛法。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异呢?理解力不同,根不同。

再说我们的咒语,都是密的,在广东翻译的就不同了,在长安翻译的就不同了,有的是在南京翻译的不同了。这在当时两千多年,或是一千多年。到我们现在这个时间了,这一千多年变化很大,咱们这繁体字变简体字,认得繁体字的人没学过简体字,他不认识。当时佛在世的时候,印度那些文字叫蓝查体,体质不同。现在随诸世俗体。现在的印度文字也变了,中国文字也变了。那时候翻译的经,跟你现在拿来对照,完全不一样了。例如说咱们念咒,“嗡”字,“嗡嘛呢呗咪吽”,有时念“唵”,“唵嘛呢呗咪吽”。“唵”跟“嗡”差到哪里去了?差得很远。幸好没再解释,把密宗的解释。拉萨传的,跟日喀则传的,跟昌都传的,一个法,三样。方圆也不过两三千里,拉萨,昌都,一个师父传的。谁传?宗喀巴大师。但是他里头有莲华生大士传的,红教就不同了。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说的法是一样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说跟东方琉璃世界说不一样了。什么不一样了?阿弥陀佛说法,那些听经的人是什么人?释迦牟尼佛说法,又是什么人?能生到极乐世界皆是阿鞞跋致,一生成就。阿鞞跋致就翻一生成就。咱们娑婆世界,包括二乘人在内,懂得这个道理了,注重你的心。

我说这一段意思是什么?你听法华也好、听华严也好,华严听的文字那么深,法华像讲故事一样说草、木、树,听得很轻松,但是这个义理跟那深的是一样的。那个深的华严经没说授记、没说成佛,但是善财童子已经成了,事实成了。现在我们要讲授记品,大家应当这样理解,佛已经给我授记了。因为佛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是佛,该没错吧!事实上,造了恶业,堕了三涂,堕三涂了,有佛性没有?因此你要好好的思惟想。提婆达多出佛身血,现在还在地狱。但是法华经要给他授记,他要成佛,一会儿就给提婆达多授记了,你怎么样理解?提婆达多五逆,出佛身血,现在还在地狱,释迦牟尼佛给他授记了。你回想你自己,我现在在人间,我学华严、学法华,释迦牟尼佛给你授记没有?恐怕你不承认吧?我说释迦牟尼佛给你授记了,你不承认,释迦牟尼佛没给我授记呀?还是我老师传给我法,我当这庙上住持,那真正授记了。是不是这样子?咱们法卷一代传一代,你若接个法卷了,可以做这寺庙方丈,也就是佛了,庙主。你怎么理解?把一切人间事,理成无上正道,把一切无上的正道法,就是人间生住异灭,一也!得有这种心情来学华严、学法华。不是你学华严、学法华,你只要学戒律,戒定慧三学,哪一学你都得到佛的授记了。因为十方诸佛都如是,一代一代的都如是。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佛以下这段文,“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就是让迦叶尊者认识,我刚才跟大家说的就是当知一切法也如是,如来也如是,众生都如是。如来出现世间就像大云,大云就形容如来出现世间。打雷,下大雨,那就是大音声,这就是佛的音声,能够一切处一切时佛以他的音声来教化天、人、阿修罗,像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佛的法音传遍了三千大千世界。“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的十号。佛佛都是这十号,这我们不解释了。佛出现于世间没有得度的令他得度,没了生死的让他了生死,没有行菩萨道的让他去行菩萨道,没有成佛的让他成佛,最后让一切众生都成佛。这个我刚才给大家讲完了,你就如实那么想去吧!没解脱的让他解脱,没有安的让他得安,没涅槃的让他得入涅槃。佛佛都是发这个大愿,都是普贤愿行。你应当这样来理解,现在、未来如实知之,都如是。

如实,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法华经究竟了义就如此,所以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我不会说假话的,“我是一切知者”,释迦牟尼佛跟迦叶尊者说,你知道我没有不知、没有不晓的。我也可以作见证,见者,知者。知是知道,知道什么?知道众生都具足佛的知见,但是他不能领会、不能用。知道是知道,得给他开导,把所知道的道理开导一切众生,我是说道者。这个道专门说成佛之道的,不分哪一类。“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佛没有拣择,没有这是法华会,这是说二乘的、说小乘法的法会,没有!都应来听这无上的法。众生的身口意能生一切的善法,佛是普被一切众生,以佛密的身口意加被一切众生,以智慧的行护养众生的一切意,开导众生的身业不善的要改,意业不善的要护持你的意,不要胡思乱想,要以智慧观照,身口意都不离开佛的教导。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凡是因因而受果报的都叫众生,众法和合而生的。这不是有情界,山川大地一切事物都如是,这叫十法界一切众生。佛跟迦叶说,十法界一切众生都来听法。这里没分大小,没分畜生跟人,没分地狱。但是地狱他能来得到吗?畜生能领会佛的意思吗?这就是缘了。无数千万亿种众生,咱们在场不?咱们算不算在内?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导,就是这个世界。没错,咱们都在场。佛说的。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如来于时观一切众生,不论他的根利也好、钝也好,精进也好、懈怠也好,只要他能理解堪受的、种善根的,都能得到佛的加持。

【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己。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这里头包括三涂不?他因里头作恶,当然受果报,果报也是恶的。能受道吗?能闻法吗?他也得到佛的加持,这是钝根的。佛有七种方便,这七种方便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利益,包括人天,包括地狱、饿鬼、畜生。能受道受教的,这叫利根。不能受教的,叫钝根。以钝根、利根为说。但能闻到佛说甚深法,他听到只是人天的果报,这叫钝根。闻所说的三乘教义,小中大,这叫利根。又者说声闻、缘觉乘,这叫钝根。菩萨他观不生不灭的,为利根。这是一般分别而言。就法华的真实义说,没有这些差别的。

“如来于时”,佛出现世间说法因缘成熟了,观一切机成熟了,法华会上一切机都成熟了。利根跟钝根,还有精进、懈怠。这很好懂,闻了道一直不懈的精进修行,那就不懈怠。但是闻到法而不行,那就叫懈怠。二乘人知道若不好好修行要堕三涂的,知道一切法是无常的,勇猛精进。有些闻到法他也不知道苦的逼迫,还懈懈怠怠的解脱不了苦。又者二乘人说佛道长远,“唉呀!现在我把见思惑断了,我也得到了。唉呀!作佛是长远的事”,那就懈怠。菩萨他只求大乘,他的目的是成佛,这就叫精进,不懈怠。这是观一切众生他的根有利、有钝,有精进、有懈怠,随他所能堪、可以领纳的给他说法,说的法种种无量。在一个法会当中,佛说的法也有断了见思惑的,证得二乘果的;也有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这是根机不同,那他闻到法的所有效果也不同。

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想我们大家都能懂得。例如说在学校里一般学生五十个人,这五十个人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到大学,大概没什么差别,都一样。离开学校门可不一样了。就是在学校里头也不一样了,有的考第一,有的考到第五十,他在最后背着那个榜。一到社会上去,这个背榜的人他可以自大财富。他读书不行,做生意满有一套,他发了大财了。读死书的那个人总是考第一,但是不行,到社会上他就完了。这里头有很多千差万别,这里包括一个因缘果报。懂得这个道理了,就知道修道闻法也是这样子。有的一切众生闻到佛所说的法,他就能得到安稳,他就解脱,他就自在。因为他看破了,没有贪求;看破了,他放下了,没有执着,那他就得到自在了。因为他修得很好,智慧观察;观察了,看破了,放下了,自在了。这由观得来的,所以观自在。等到我们讲到二十七品,会讲到观自在。在此法华经当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第二十七,最后圆满是普贤菩萨。

这些众生闻到法,有的得到安稳,有的得到受乐,有的闻了法就把障碍蠲除,为什么?断惑了。由哪种力量,由哪种智慧,就入哪种道。闻的是小乘法,他行的是菩萨道。闻的是菩萨道,他可行的小乘法。乃至于闻法还在人道。有的闻法下地狱。为什么?他谤毁,不但不信还谤毁;不但他谤毁,还制止别人信,还破坏,那不下地狱?一种法有种种的差别,因不同,果也不同。有的是得道受乐,有的闻了道,闻到佛所说法了,把障碍都离开蠲除,没障碍了。为什么得安稳乐?这世界本来不安稳的,他闻了法,他入了道,他一天念经得到佛菩萨加持,当生就得到利益、得到安稳。把这个报身舍了,他生的是善处,不会来三恶道。他所享受的乐是道,这就是闻法的效果。有的闻法,闻了不但障碍离不了,还增加障碍,增加个法执障。一般的一切众生,在一个法会当中,都能够渐渐的入佛道。极特别的谤法者,那就不同了。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前头说密云弥布,就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随它的根性种性蒙的润泽不同,但是各得生长。如来说法没有差别的,一相一味,受者不同,大器就受大法,小器受小法;乃至五逆十恶他谤法,不但不解脱,反倒束缚了。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但是总的佛说法的目的,是让他达到真如实相,达到一相,就是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指着一种。听到法了,受持,读这部经;譬如听到法了就念法华经,天天转法华,照着法华经所说的,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叫如说修行,佛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法就是雨,读诵修行是润泽的意思,功德增长,天天不断、天天不断,天天修。这里头有差别的,一样都是读,譬如我们都读法华经,我们有一般的道友在这每天读华严经,但是所得的利益可不一样了,他怎么读,他怎么理解,不一样的。不都是照经文念吗?不一样的。你念的时候没有观想,光念文字。人家念的随文入观,随观明理。就是读文的时候就想到这经的道理,佛教我做什么,能够自己觉知觉道。自己认为我跟如来无二无别,能够体会到佛性跟我自性跟一切众生性一也,那就不但读经而悟得体性,知书明理了。十法界就是一个,就是一真法性,这就是性空义。各个想法不同,认识不同,那就随缘各异了。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这看你的智慧,念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行的是什么?空慧,看一切法皆空。这个慧能得到就不容易了,但是从空出有,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即是真如,证得真如理了。但是还要起大悲心,还要利益众生,还要起般若心,般若跟大悲结合利益一切众生。这种的认识,这种的观境,那又不同了。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你心里念的是什么?你想的是什么?那你做的又是什么?怎么样念呢?怎么样思呢?怎么样去修呢?那看你依着何法。你依着华严、法华,依着方等,或者你依着四阿含经,那你所依的不同。念什么法,持什么法,修什么法,得到的就不同。得何法是证果了,念、思、修是前头修因了,这里头含着小中大一乘,你念的是哪一乘,那你得的果就是哪一乘,很大的差别。法是一个。

经上说如是如是,什么如是?众生如是,佛也如是。就是一个如,一如无二如。怎么讲?就是一因一果。发心成佛,发的是菩提心。本来是没差别的,佛说的法一如,无二如。但是你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那就有差别了。证的果不同,果上有差别,果为什么有差别?因上的差别,发心的因就不同,修行的也不同,当然得果不同了。众生能够成佛,善财童子还经过五十三参。龙女没有,文殊菩萨一叫他就成佛了。这都是佛亲知亲见的,众生住在哪种地,怎么样发的心,佛都如实见之。佛知道每一个众生发心、修行、证果,佛明了明了,一点障碍都没有。如来是以佛眼观一切,一切都是佛。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各个不知,一切众生我不知你、你不知我,而为众生境界。但是如来不同,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什么相?解脱相。离相,离相是无相。灭相,离相并没把它灭掉;到灭相了,灭一切相。灭一切相是什么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这个空是第一义空,空而不空,翻过来就包含一切法,但是这个时候就叫第一义空。

关于这个道理,以前佛一讲经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当维那,文殊师利菩萨一定唱个偈子,“法筵龙象众”;后来他们给改的“法门龙象众”,还是法筵好,“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就是这第一义空,你把第一义观空了,第一义本来没有,何是第一义?究竟成佛了;“谛观法王法”,你真实的、如理的来认识法王的法。怎么认识?认识到什么样子?“法王法如是”,就是这样子,法王法如是。没有言说,佛就下座了,法王法就是这样子。因为佛了解一切法,知道一切法,知道众生的心,所以如来是知道一相一味之法。什么相?解脱相。什么相?离相。什么相?灭相。什么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这个空是寂灭,是佛的究竟实体。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佛如是知,如是的来将护,观众生心,护持众生心。佛知道众生想什么,佛要护持他,所以不给他说一切种智。佛知道憍陈如他们五比丘,不能像佛证得这个究竟涅槃理,所以到鹿野苑给他们说的四谛法,没给他们说一切种智法,没有把他自己证得的给他们说。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汝等迦叶,甚为希有”,你们不容易,很希有,可贵的意思,很少,希有为贵。“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赞叹迦叶,赞叹这千二百人。这会上不止迦叶一个人授记,千二百人都授记了。知道如来是随众生的根机而说法的,你们能领受这个道理了,所以叫希有。“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随众生的机而对机说法,这众生难解难知,二乘也难解难知,佛为什么对他说这法,对那个说那法,怎么不说一样呢?为什么等了四十年才来说法华?最初一开始说法华不就好了吗?把四十年光阴都过去了。就是这个道理。赞叹迦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这句话就是把法华经这种甚深的道理,默,默就是不说。早就该说,为什么不说?早就不该说,所以不说。若有智慧的闻到,说了他能信解。没有智慧的,你给他说了,他怀疑,怀疑这下可就犯了大罪了,永远失掉幸福,谤法了。因为有的能信解,有的不能信解,所以不能够说;对信的说,不信的不说。没有智慧的人他光怀疑,或者悔恨,那就永远失掉大法的因缘。“是故迦叶,随力为说”,随众生的根,他能承受;有这个力量承受了,佛才给他说。这是种种缘,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起。所以现在说才是时候。“令得正见”,他能够理解,能够信受。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这是把长行重颂一下子,道理跟前头是一样的,叫重颂。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这是三草二木。“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这是世间相。世间相如是,佛法也如是。“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没有两样的,承受不同。“草木丛林,随分受润”,大者多受,小者少受,受大受小在一切物。“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天上降雨润泽是一,有的接受多,有的接受小,那看它的体相,大树就接受大,小树就接受小,小草一个露水就够了,但是都能滋长生茂。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既出于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佛出世间亦如是,“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既出于世,为诸众生”,佛出世就是利益众生,为利益一切众生佛才出世。“分别演说,诸法之实”,说哪一法就是哪一法的含义,没有错。因为佛是正遍知、明行足,世间所尊的。“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而说的这些法。“我为如来,两足之尊”,福足,慧足,福德智慧都具足了。佛来的是善,去也是善,去的时候叫善逝,来的时候叫如来,善逝如来、如来善逝。“充润一切,枯槁众生”,一切众生没有法水的滋润都枯槁了,这在苦难当中。佛说法令一切众生离开苦难,得到安稳的快乐。“世间之乐”,那是无常的,但是给他是般若之乐。

“诸天人众,一心善听”,今天是说法华经,你们自己到此来闻法,一心,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怀疑,善听,好好的如理的思惟而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都应来觐佛,觐礼无上尊。“我为世尊,无能及者”,我为世间三界之所尊,没有能及到佛的。“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如来出世间,为令是众生觉,安稳让众生都觉悟。“为大众说,甘露净法”,这是甘露水,清净法音。“其法一味”,就是一法。什么法?解脱一切的烦恼,证得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没有杂音。“常为大乘,而作因缘”,只说此法华经。前头所说的经都是法华,一切法之音。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着。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我看五蕴所有的众生平等平等,没有彼此,没有男女,没有老少,没有人、畜生,平等平等。“我无贪着”,我说法没有一点的杂念,没有贪着。当然你不要给佛行贿,世间上有给人行贿的,咱们佛弟子没有给佛行贿的,咱们供佛、拜佛、礼佛,供养佛的花草,没有一个人说是给佛行贿的。有吗?其实就是行贿。是不是行贿?供养佛花,供养一些财宝,佛,你加持我,让我消灾免难。这是干什么?看你怎么想的。一切供养是因。为什么供养佛?我想成佛。因为这个因一定感果,不是行贿。佛也不受贿,佛受贿吗?佛要这些东西干什么?释迦牟尼佛就坐这,你供养那么多花,他没有感受,但是可能给你福德、给你智慧。佛没有说。佛没有说吧?所有一切都是平等的。“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只有说法利益众生。去来坐立,没有疲厌,永远如是,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为什么有贫贱的?为什么有破戒的?为什么有持戒的?为什么正见邪见两途?有利根,有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佛说我没有分别,平等对待,而无懈倦。钝根,他闻了法慢慢的进入。利根的闻法,当下进入。五乘法都如是。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是名大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我法平等,众生根机不同,随他力所能受者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这些都是人间小药草。喻得合法,把前头比喻合法的。“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这叫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自己知道我一定能成佛,“决定无疑”。这才是棵小树。大树什么样子呢?“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是名大树”,就是大菩萨。佛说法是平等说的,只是一味。但众生根性不同,他所领受的也不一样,“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佛说这么多法,在佛的智慧当中,就像大海的一滴水。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如彼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声闻缘觉。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树。而得增长。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如彼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声闻缘觉,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或者成就二乘的果位,是名药草。各得增长。若诸菩萨就不同了,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他是求佛的智慧,了达三界是他断三界惑已经尽了,三界惑断尽,深入求大乘佛的法体的智慧,法身的智慧。那小树就不同,只求小果。能够增长。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无数光就是说法,到处演法度众生。就是但为众生得幸福,没有为自己,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叫大树,而得增长。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华是因,让一切众生都种一切善因。完了就得果了,各得成实,得果。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的方便。诸佛亦然,不止我如是,一切诸佛都如是,善巧方便度众生。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现在我跟你们说真实话,那些阿罗汉都不是灭度,非灭度。为什么?他还要受变易生死,这个涅槃叫有余涅槃。同时你们所做的也是在行菩萨道,所以我才给你们授记。一直利益众生!大家怎么理解?说二乘人不度众生,这个话不一定对。二乘人(阿罗汉)到那乞食的时候,一定得给人说法。当人施给你饮食之后,起码要给人说个吉祥赞颂。白吃人家的?还的给人说个四言八句,给人家增福得吉祥。没有吃完了,白吃的。那就叫度众生。受供,本身就是利益众生。佛这个也是让他们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现在才开权显实了,都能成佛。以下就授记了。咱们休息两天,明天常住有事,后天、大后天是咱们例假,那我就安逸了,休息两天。今天讲到这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