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5讲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说,我现在也像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的方便,假种种的因缘、譬喻给众生演说一切法;但是演说一切法的目的只为一乘,这就是佛出现于娑婆世界说法的因缘。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一切诸佛,佛佛道同,亦复如是。就是前头所讲的,完了下文再说。“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众生有种种的想法,五乘根性的众生各人的欲望不同,就是说的希望。欲是什么?就是一切众生的根。说欲而不说性,因为在业报缠绕当中,只有欲望。对于未来来说才说它的性体,给现在一切众生就是根、欲、性。

根是什么?就是能生善生恶的。有的众生根机恶劣,恶根众生。由他的过去习惯的势力,种种习染的,那叫习种性,成了性了,成了种子了。欲,就是以现境为欲,就是现在随外边一切境界相贪求。欲,就是显示能的意思。众生有种种欲,身心执着他放不下、看不破,这个根子很深的。就是什么呢?欲望。有善根,有恶根。像我们都是过去的善根,能够出家,能够闻法,现在的四众弟子。但是也有众生恶根的,恶根的他不能接近咱们,与咱们很远。这是我们所说的习种性,就是熏习的成了他的种性了、成了他的根了。这个不是本俱那个性的性,习种性,性种性。咱们现在都是习种性,习染成性。取境为能,欲望,就是取现前的境界。什么境界?五欲。因为这样在五欲境界他的身心执着不肯舍,就是“财、色、名、食、睡”。你自己想想自己,看看一切众生他人,能离开这五种相吗?财、色、名、食,饮食,这都叫欲;还有睡觉,睡眠。

一般的说,身心所著就是对这些“财、色、名、食、睡”执着不舍,随着他习染成的种性。“随其本性”,这个本性是习染的,不是本俱佛性那个性;习染这些个贪爱,以贪爱为本,执着不舍,就成了他的性了。每个人每个人不一样,因为习染的不同、爱好的不同,随他的个性。假这种种因缘,佛要说法对治这些个,假些个譬喻,假些个言辞,假些个方便善巧力而为说法。不是说真实的,是说方便善巧。其实这都不是如来的本愿,也不是如来的本心,这是随顺众生而说的一切法。根欲性,随着众生的根机,随着众生的希望欲乐。众生有些善根的,善根就像咱们大家四众弟子能够现在闻到法华经,你这个善根匪浅,等会儿说到成佛大家就知道了。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佛所说的前头都是方便,舍利弗,如来其实出现世间就是为的一佛乘,愿一切众生都得到一佛乘、得到一切种智。换句话说,佛出世的因缘就是让一切众生都成佛,说二说三都是方便,没有二,没有三。这是直显法华的本义了。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这是诸佛菩萨开权显实,把二乘、三乘、四乘、五乘都是权教法,其实行是一,种性理性也是一,仅此一是实,余二则非真。没有隐,其他都不是真的。舍利弗,十方世界当中,尚无二乘。没有二乘,没有什么三乘,何况有三,说那些个都是权教方便善巧。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佛跟舍利弗说,他说一切诸佛如果在五浊恶世出现于世的。什么叫五浊恶世?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劫浊,就是在减劫当中,人的寿命平均三十岁,这个时候就起了各种灾害,饥馑、水火,像现在的地震。咱们现在人命还不止三十岁了,这就开始起了。等到人的寿命要减到二十岁的时候,灾害就更严重了,最长的寿命活到二十岁,那时灾害就非常严重,这个时候就瘟疫特别多,吃的饮食没有,饮食减少。人寿要减到十岁时候,刀兵劫就严重,草拔起来都是杀人的利器,都是刀。形容词!一切世界众生无不被害。劫是时分,叫劫波。印度话叫劫波,中国话叫时分。在减劫的当中,减到人的寿命到十岁时候;再从三十岁减到二十岁,二十岁减到十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刀兵起的严重得很,众生互相残杀,无不被害。五浊恶世劫浊的时候。

见浊,就是正法已经灭了,一切众生看问题看法不一样。像法渐渐也灭掉了,没有了。咱们现在就是末法,邪法转盛,正法消失。在这个时候邪见增盛,咱们现在就开始,国跟国、人跟人看问题的看法不一样。那就没有善道了,全是恶道,知见那个见解全是向恶的发展,众生没有善根了,所有的众生都是邪知邪见的,恶见,善道没有了。见浊的时候。

烦恼浊,这时候众生就是悭贪、斗诤,尽说假话,没有真的,谄曲、虚妄,身心恼乱。因为不是正法,完全是邪法,这个时候的众生浑浊不清。

烦恼浊底下是众生浊,众生善根没有了,全是作恶业的,不敬父母,不行善法,不怕任何因果,不畏恶业果报。没有做功德的,但做恶业,不做善事,一点智慧都没有,那时候在到三宝里头打斋供众的什么都没有了。众生浊,就是有善根的众生没有,都是恶根众生。叫五浊恶世。

命浊就是寿命,那时候人的寿命只活到二十岁,或者活到十岁。人的寿命本来应该活完八万岁,逐渐的在恶次减,减到人的寿命最少十岁。咱们还没到那个时候。从人的寿命八万岁,减到人的寿命十岁。

浊,就是浑浊不清的。这个时候就很不好,时候就是劫浊。知见不正,邪知邪见多,叫见浊。烦恼特别深重,没有安静的时候,都在烦恼当中生活,叫烦恼浊。众生都是恶众生,不孝父母,互相残害,不讲因果。命,当然是活不长了。不讲百岁,五十岁的人都很少,这到浊乱的时候。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如是舍利弗”,像这五浊恶世的时候,这个时间乱得很。劫浊就是乱,混乱,这个时候就混乱。众生的垢重,善业没有,恶业的根子很深,表现出来的悭贪、嫉妒,专门成就不善业,把那不善业成了根了,根所发生的还是不善。不善能生出善来吗?因这个种种原因,佛在一乘法,分别说三乘。因为在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当中,在这个时间是混乱的,正法没有了,佛也不出世了。因为说正法众生不信,这时候佛没办法才一乘分说三乘。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人的寿命最高的一百岁。就是现在吧!现在也最高的一百岁。

那个时候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如是”,就是五浊恶世的时候。“如是”是指着到了五浊恶世的时候,舍利弗,劫很混乱,时分浑浊不清。乱了,没一定的。不乱是什么样子呢?活一百岁,人人寿命都活到一百岁,那不就清净了吗?不是,是乱的,有一百岁,有十几岁,有二十几岁,不一定了。没有一定的就乱,没个规定。劫乱,就是时候乱。众生全是造业的,行善的很少,悭贪、嫉妒。悭贪、嫉妒就是不舍,自己没有,嫉妒别人有,那互相抢劫吧!互相杀害吧!善根没有了,恶根就具足了。没有善,就是恶。不善根,就是恶根。佛在这个时候,在这个众生当中那以方便善巧,方便所产生的,是这种原因说的三乘法。

【舍利弗,若我佛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舍利弗,若我佛子”,佛对舍利弗说我的弟子,就是信佛的弟子,学佛修法的弟子,自己说自己得了阿罗汉,或者成了辟支佛。“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大乘法没有,他也不听、也不闻、也不问,乃至佛若说菩萨法他不会信的,但依这样的阿罗汉、辟支佛,非佛弟子。自谓的阿罗汉、辟支佛,不是阿罗汉,也不是辟支佛,没有阿罗汉的智慧,没有辟支佛的智慧,就是缘觉菩萨的智慧。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专门指出家二众说的。自己谓自己得了阿罗汉,是最后身。从此再不生三界了、再不受人身了,这叫最后身。得了究竟涅槃,说成佛了。“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成佛,求正等正觉的心没有了。这就是得少为足。甚至是未得谓得,明明没得到,认为自己得到了,不是真正的得到。同时佛的教授说这个不是究竟涅槃,这叫有余涅槃,你还在变易生死当中。若是大乘教究竟了义的,那才是究竟涅槃,永远的二死永亡,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断了,不随它变,那才真正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的声闻跟缘觉并没得到。

“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为什么这样说呢?若是有比丘真正证得阿罗汉,无生了。“不信此法”,不信法华经,不信人人都能成佛,这个没有,没这个道理,“无有是处”,不可能。因为这样子佛才说他是增上慢。佛这个说的是专指前面讲的,佛刚要说法华经五千退席,佛是专说这类退席的人,跟舍利弗说不闻法华而退席的人。不信此法的,真正得了阿罗汉果,有智慧的,不信法华的,没有是处。那些个人没有证得,不是真正的证得。为什么?他们是增上慢。未得谓得,没有得到认为得到了,这是增上慢,认为从此再不受生死轮回,这是最后身。证得阿罗汉果,他在入灭之后是最后身,再不在六道轮回,不受人身流转了,这个含义。真正阿罗汉是什么样子呢?根是利根,一点污染没有了,那就是增上根。他知道我自己证得的还不是究竟,还没有成佛,他信真实法,不半途而退,未到后身没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身。有智慧的阿罗汉,真正阿罗汉,他不起我慢,他知道他还没究竟,他相信的是究竟。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除佛灭度后”,佛已经入涅槃,现前无有佛。“所以者何”,为什么这样说?除佛灭后,那不叫增上慢,佛没在世。佛灭度后,如是这种经受持、读诵、义理很难得解。这个他自己自谓没闻到大乘经典,说我已经证得最后身了,这个不叫增上慢。因为没有佛在。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若是有佛在,若遇见余佛。余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后又遇见其他方的佛,那得你有善根。你生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没佛,到你生到极乐世界去有阿弥陀佛,那叫遇余佛了,那你就决了。决了什么?你所证的不是真的,没达到圆满。佛辨别什么是增上慢、什么不是增上慢,说明这么个问题。因为佛要给那五千退席的人,给他们加一个增上慢,所以解释为什么说他们是增上慢。因为佛在。如果涅槃了,他们这样做不算增上慢。辨别这么个问题。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受。你一心要信佛所说的话,受是领受佛的语言。“诸佛如来,言无虚妄”,相信佛的话,佛说都是真实的。相信佛说的什么话?无有余乘,唯一佛乘。只有一佛乘,说二、说三、说四都是方便,没有,假设。只有一佛乘,余二则非真。只有佛说这一乘法都是佛子,都能成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舍利弗善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佛上头说完这个道理再跟大家说一遍,就是重宣,把这个道理再说一遍,就是重复的说。“而说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退席这五千人,比丘、比丘尼是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在家二众男居士、女居士,就是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是我慢,优婆夷是不信,不信一乘法,不信佛语。“如是四众等”,像这个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好多?不多。“其数有五千”,在我们法会里头只有这五千人,他退了很好,我们法会就清净了。“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他自己的过失他见不到,没有持清净戒。这个清净戒是指我慢,见思烦恼断了,无明没断,不能看见自己的不足之处,是有缺漏的。他自己的这个污点,他要护持,保持他的污点。这是小智,没有智慧。

大众之中的糟糠,碾室里的谷子,糠,不是真实的粮食。形容词!“佛威德故去”,这句话因为佛的威德排除邪知邪见,佛的威德就是佛要说上乘法,他们没办法接受的,以佛的威德他们离开。离开很好,佛是这个意思。“斯人鲜福德”,这些人没有福德,不能闻此法华经。“不堪受是法”,承受不了,领受这种究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现在他们走了,五千离席好了。这个枝叶就是知见,这个不正确的知见,不信一乘法的人离开了,我们现在就剩都是真实的了。好,我现在就开始说法华经。“舍利弗善听”,我要真实说法了,舍利弗,你要好好听,善听。善听,就是其他经上说谛听的意思。听什么?听真实法。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钝根乐小法。贪着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就是佛所得的法,修道得的一切权实法,前头说的方便道是权法,众生的心念应当随佛所说的方便法认实,这叫随宜说法。诸佛所得的法假无量方便显示,“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种种所行道,就是佛所说的教法是依着众生的存在而说的,对你存在的惑,你迷惑随的染污给你说的法。因此佛说的十二分教。咱们经常说十二分教,十二分教不是哪部经典,我们平常都略略说一下,现在把它解释一下,解释十二分教。

第一叫契经,或者叫修多罗,有很多名字解释,所著的长行,就是一部经把它记载下来,这个既契合众生的根机,亦契合诸佛的真理,叫契经,就是契理契经。是十二分教的一分。

第二叫应颂。应颂是翻过来的话,印度的原话叫祇夜。这个祇夜(应颂)是跟契经相应,契合众生之机、契合诸佛之理是相应的。重覆,长行说完了,用偈颂再把它重覆一遍。这叫重颂,印度的原话叫祇夜。

第三分经叫记别,印度话叫和伽罗那,又叫授记。中国十二分教翻授记。这是解释佛所说的教的道理,叫记别。特别是佛对他的弟子所作的证明证言,说你将来一定能成佛,在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成佛,叫记别。

第四叫讽颂,印度原话叫伽陀,翻译华言叫讽颂,又作孤起颂。一般的颂就是四言、五言、七言,一个四句,就叫颂。这是重述长行。但是有的长行没有说,一部经全用讽颂,叫孤起颂,以讽颂的体裁来说法。

第五叫自说。印度原话叫优陀那,华言叫自说。没人请问,佛自己对弟子们说法。特别突出就是阿弥陀经,无问而自说。这是开示教。

第六叫因缘,印度原话叫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众生的因缘,就是因缘法。无缘无因佛不说,说法必须得有因缘。每部经前头都有个序品,那就是佛说这部经是什么因什么缘,才发起说这部经的。

第七叫譬喻,印度原话叫阿波陀那。譬喻,就是说法不直接说法,众生的机听不进去,假譬喻,打个比方说,那叫譬喻。明明本身是说这件事,这件事不容易懂,假点譬喻。咱们说经,讲譬喻的很多。

第八叫本事,印度原话叫伊帝曰多伽。就说佛最初修行的时候,乃至佛降生的时候,前生都做些个什么事。就像我们开头每部经都说“如是我闻”,这就是本事。佛说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但是我听到了记下来的,说的是佛的本事。

第九是本生,印度原话叫阇陀伽。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行大悲行,这是本生。

第十是方广,印度原话叫毗佛略,就像咱们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有方广,说深奥的教义,甚深的道理。

第十一是未曾有法,印度原话叫阿浮陀达磨。佛的弟子乃至佛本身阐说希有的事,叫未曾有法。佛说法四十年,没有说到法华经,现在说法华经是未曾有,这是未曾有法。阿弥陀经也是未曾有法。这属于未曾有法之类摄。

第十二叫论议,印度原话叫优波提舍。论议是讨稐,讨论什么?抉择诸法之本性,分别其义,互相辩论。

这叫十二部经。往往我们一般把十二部经说成大方广、法华、楞伽,不是那个,这十二种才叫十二部经,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论议。每部经都有这个含义,法华也有,华严也有,楞伽也有,但是这部经在十二部经里属于哪一部分,解释这个的就叫十二部经。

佛所得的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的善恶业,佛悉知是已,对于每一个众生他心里想什么、他最爱的是什么;爱就是欲;他性体最相近的是什么,他性体不相近的又是什么,那是学来的、习来的,习来不是真实的;性里本俱的,那是真实的。这是说你先世的善业或者恶业,在你现在生表现的,唯佛与佛能够知道,知道很清净。这样说法对因对缘,假你方便善巧,你很容易就悟得。闻到你爱欲的就欢喜,你不爱欲的就烦恼。佛说这样修的经,这叫契机,契合你的机缘,给你说如是法。或者说佛的故事,讲佛的故事,他怎么生的,前生做什么了,一生一生的,这叫本事。或者说未曾有法,这是在人世间不容易听得到的。还有说因缘、说譬喻,这就是刚才讲的十二部经,就是佛说法的形式。同时那个钝根的,比较着业障很重,闻法也不能契入。为什么?他贪着生死,贪着世间相,对于世间的生死法他贪着得不得了。

“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深妙道是求成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他不求,他也不信,为什么?众苦所恼乱。在这样子的苦难逼迫当中,佛给他说解脱法,说涅槃。这不是真实的,这是方便善巧,这个涅槃是二乘的涅槃。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我设是方便”,我这个说是方便引诱他进入佛门的,不是真实的。但是真实的是渐渐令他入佛慧,能得到佛的智慧。我以前尽说这些方便法,“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我从来没跟你们说,说你们当来能成佛吧?没有说。这是佛对舍利弗说的话,我没跟你说当来能成佛。为什么不说呢?“所以未曾说”,为什么我不说?“说时未至故”,说的时候还没到,因缘没成熟。现在我要开始跟你们说了,以前未说,现在说。“决定说大乘”,不再说二、说三、说四,现在的因缘成熟了。“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十二部只说九部,去了三部。“入大乘为本”,唯说大乘法。

“以故说是经”,这样的我才开演法华经。现在佛还没说法华经,开始说。现在所说的法跟过去不同,现在说的令你们入佛慧,让你们都开佛的知见。咱们前面讲的三遍,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头几天跟大家讲怎么样开佛知见,怎么样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开示悟入!这是法华经主要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都能成佛。这叫唯一大事因缘如来出现于世,开权显实了。方便善巧都不说了,唯说一实境界。这就是令你们入佛的智慧,决定说大乘法,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大乘法。入大乘为本,这才是成佛的根本。入佛知见,约法来说是这样子。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若约人来说,“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现在你们这些个弟子都是佛心,心清净。真佛子,心清净。圆教、别教的人,心净了。柔软的含义,随顺一切诸佛所闻的法而能够深入,已经在无量佛所,就是在很多佛前而行深妙道。这后文经文要说舍利弗跟佛不是一生了,无量劫了,无量生了,佛都没给他们说甚深法,到今生成熟了。这些千二百人都跟佛无量劫的,现在都能成佛,佛现在给他们授记了。“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现在我为你们显示说大乘法。“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将来你们一定都能成佛,这是圆满真实的教义。“以深心念佛”,这个深心是指能够如理思惟见性的,得到佛性的,以得到佛性的心来念佛。不是指着阿弥陀佛,念一切佛,心念想成佛。这个时候持的戒,心戒,“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一听到佛说这法,他那个心大喜。大喜可不是一般欢喜,要成佛了还不欢喜吗?“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与会的大众不论二乘人、菩萨,闻到这种法一定能成佛。这在法华经里头,四教来判教,通,通一切众生,上通一切诸佛,这里头有七种方便,后文会讲的。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不论哪个佛世界,只是一乘佛教。“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方便不在内,佛为了你入一乘,方便说二说三。那是假的,“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那些引导你的目的是什么?要让你入佛的智慧,“说佛智慧故”。这样子说,小乘、中乘、大乘是假名三教,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显佛的一教。只有一教,“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三教是假名安立的,实际上没有。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佛降生在人间,示现在人间度众生,只有度众生成佛,只有一乘法,除此之外都不是真的,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终不是以二乘法以小乘法来化度众生的。“佛自住大乘”,佛自己住在了义上,唯一的大乘入法界。华严就是一实境界,住在佛知见上。“如其所得法”,诸佛所得的法。“定慧力庄严”,定慧均等,福慧双足,以此来化度众生的。“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佛自己证得的是无上法门,究竟道,这叫大乘平等性,大乘平等的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乃至对一个人说小乘化,佛就堕了悭贪,就是不舍。“此事为不可”,绝对不是这样子,佛不这样做。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若人信归佛”,信仰归于三宝,归佛。“如来不欺诳”,如来不会骗你们的。“亦无贪嫉意”,佛不是有个贪心,不是嫉妒,大乘法不说给你。“断诸法中恶”,法中最恶的,断绝诸法。“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佛在一切法界当中,一切十方当中说实无所畏,佛没有恐惧,无畏就是无所恐惧。“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相即是性,性即是相,以福德智慧庄严佛的法身,以法而报现的报身,以报现的化身。“光明照世间”,佛以智慧救度世间一切众生,光明就是智慧。“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实相无相。这个经文还是劝众生信,信实相,信佛果。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你应该知道我最初发的愿、发的誓。发的什么愿、什么誓?“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愿一切众生跟我一样一样的平等修成佛。“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现在佛很高兴。为什么?我满愿了。开讲法华经,这才满佛的真实愿,人人都成佛。我昔所愿,我以前发的愿现在得到满足了。“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佛自己满愿了,现在说真实法教化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若我遇众生”,不论哪一个众生,遇见众生都教他成佛,“尽教以佛道”。没有智慧的他一听就错乱了,迷惑不受。五千退席就是这样子,迷惑不受。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着于五欲。痴爱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阿含经不是这样讲,佛在光音天的时候,这个世界劫初的时候,光音天的时候到人间来,到地球上来,没有男女,没有尊卑,也没有老少。所以众生是指那个说的众生,在光音天初到世间,世间没人类,这个众生是假的,假名为众生,一起受报,就是众生受报一次。“未曾修善本”,诸善之本是真如实相。我们在华严经讲得很多了,那是众善之本,真正的善根。“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众生不信这个事,痴爱、生恼,坚持于五欲境界,假这些因缘所以才堕到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天、人、饿鬼、畜生,备受一切苦毒。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你心一念作业就堕落了。业是什么?胎,受胎。胎是什么?胎就是业,业的代表,受胎成人形。业即胎,受胎以后的业做的无穷,生生世世永远不断。不断就是增长,生生世世的增长。受胎之微形,就是五蕴,蕴就是识,你的寿命连持着不断相续,你住蕴入世,五蕴色身随时常相流转,相续不断。这就是命,生命的命。命不是清净的,是浑浊的。命必俱见,见就是看问题的看法。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入邪见稠林”,邪知邪见,没有正确的见解。看问题都是邪见邪法,不正确的。或者是有,或者又无,这都是邪见。众生看问题,不是有,就是无,总是落于二边,不会落到中道的。依止断常二见产生一切诸见,具足六十二。这叫稠林密茂。一个常见,一个断见,就是根本二见,由断常生起六十二见。总加六十二见,色即是我,离色是我,这是看问题,有色才是我,有形相才是我。死了我就没了,这是断见。有色是我,是常见。色大,五蕴大,我小,我在五蕴当中。我大,色小,我在五蕴之外。色住我中,我住色中。这就是受想行识,加上这五种,这叫二十。过去二十,现在二十,未来二十。过去的五蕴,现在的五蕴,未来的五蕴。这叫六十。加上根本断常二见,这叫六十二见,邪知邪见。

【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深着虚妄法”,把这些假的当真的,这是虚妄不实的。但是不肯舍,“坚受不可舍”,把它保持非常的坚固,坚受不可舍,作梦都离不开。“我慢自矜高”,每个众生都觉得自己了不起,那叫我慢。心不直,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于千万亿劫”,时间非常长了,无量劫无量劫的听不见佛的名字。还学法信教?连佛的名字都听不到。我想这个大家肯定信,咱们这世界上现在将近六十五亿人口了,听见佛名字的、听见三宝的很少很少。听见了还谤毁,即使有的听见,他不但不信,要谤毁。千万亿劫闻不到佛名字,你怎么度他?闻不到正法。“如是人难度”,你要想度这样的人度不了的。佛门广大,难度无缘之人。他不信,你怎么度他?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因为这种缘因,我才设方便。说诸尽苦道,这才示之以涅槃。这个不是真实的,为了一乘成佛道,为大施小乘,只是说的小乘法。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那个不是真实的,是假的,是亦非真实。“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法无法,寂灭相就是法不生。“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这等于给大家授记了。如果照我现在所说的去行道,本来是寂静,但是你要不修契会不了,你假修才能证。从此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佛的方便道,来世一定能成佛。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惟一无二乘。】“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开示三乘法是善巧方便,不是真实的,一切诸佛他说的都是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现在法华的大众再没有疑惑了,应该领悟佛语无异,佛说的话绝没有差异,绝不两样。“惟一无二乘”,只有一佛乘,没什么二乘、三乘、四乘,没有。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过去那些个诸佛已经入灭,灭度了。“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诸佛说的法无量无边的不可量,但是唯有一乘法。“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诸佛说十二部法的时候,有因缘,有譬喻,有未曾有,那就叫方便。“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那说的是法相法门,不是真实的。“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佛佛道同,一切佛化度众生的时候说的都是一乘法,实际上让你入佛道也是一乘法。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佛所说的那些法随顺众生,随他心所欲的给他说他所欲方法。但是这些方便都是显一乘义的。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假使众生承事过过去诸佛。或者闻到说修布施法,或是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修禅智,这是六波罗蜜。这些法种种的修福慧,福慧两足就成佛了。“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一切众生值过去佛,听说过六度法门,这些众生心开意解。六度法门就佛的开佛知见、入佛知见,显示佛的知见。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诸佛灭度后,若人以善软心。善都是柔软的,烦恼、恶都是强硬的。柔软的,心非常柔顺,对什么事都是柔顺的,不僵硬。社会崇尚这个吗?社会崇尚英雄。宣传的什么呢?钢、硬、斗诤。这崇拜的跟佛法完全相对的。善软心,十善,柔和,慈悲,有这个心的人,“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闻到六度法的人都成了佛了。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砗磲与码碯。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旃檀及沈水。木樒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诸佛灭度已”,诸佛已经入灭了,现在咱们是就入灭了。“供养舍利者”,供佛的舍利。“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玻璃、金银、砗磲、码碯,就是用种种宝物,乃至在塔上做庄严,或者是相上做庄严,或者庙上做庄严,或者用石头用土砌的修庙供佛,或者用旃檀香、沈水香、木檀香。什么都可以,或砖瓦泥土,只要供养三宝、显现三宝。若于旷野当中,拿土砌个塔都算功德、都算佛庙。小孩子,童子做游戏,聚沙子说这是佛塔,定个名字是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怎么理解这些个?佛说在佛门当中,你做一点点的善事,对三宝供养一点点的善事都成了佛了。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白蜡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乃至刻雕,拿泥塑、木雕、金银所做的供养佛相,皆已成佛道,都成佛了。最后咱们讲这个道理。“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有红铜,有白铜,有黄铜,铜有多种。白铜就是白银。“白蜡及铅锡,铁木及与泥”。不论你拿什么东西做寺庙、做佛像,乃至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沾到三宝的边,塑像、造塔、立寺,做的这些个功德,皆已成佛道。跟大家讲讲这个地方,为什么这样都成佛?为什么说二乘人不能成佛?就是前头那些个五千退席,那些人没建过塔庙吗?他已经出家了。建立在心上,一念善心起,百万善门开;一念恶心起,百万恶门开。障跟不障是两回事。或者做个彩像佛像,做个庄严像,种种因缘,大家想想为什么能成佛道?因为他的愿力,发愿。

往往把这个问题解释错了,“皆已成佛道”,我供养过佛,我修过塔,或者我建过庙,乃至我随喜,我做一尊佛像都算在内。那现在还在业障当中,这说“皆已成佛道”,怎么证明?这个问题一般世俗的人不理解的。像我在厦门,一个大学老教授,他看我们寺庙就写法华经这些偈子,“皆已成佛道”;单合掌,小低头,入于塔庙中;单合合掌,举个手,点点头,皆已成佛道。他就来质问我们,他说:你们这写错了。我们那学生说:没错呀!我们法华经上这样说的。他说:我天天到庙,我不是单合掌,我是双合掌,我是礼拜诚诚恳恳的,我现在也没成道。后来他来问到我,我说:佛经上不是这样说的。你从文字上看,“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单合掌,小低头,皆已成佛道”,收放庄严,乃至随喜,人家做,他站那旁边赞叹随喜,他也成佛道。这得加以解释。

过去无量亿佛,就因为这么一个因缘到最后成佛了,这样的皆已成佛道的。不是你现在磕几个头,就皆已成佛道了。拿过去无量诸佛证明,你现在种了善根一定能成佛;可不是现在,经过无量劫了。“皆已成佛道”,说过去那些个诸佛,他成佛是这样种的因,因此而诸缘成就成佛了。是过去诸佛。你也这样做,你也如是也能成佛。人人皆能成佛,人人皆是佛,这是华严、法华最重要的道理。因此佛现在就给我们大家授记,只有法华经。我们现在正在学成佛,学法华经就正在学成佛。学成佛,一定能成佛,佛授记了。在这个后文还单有授记品,凡是见到法华经的、闻到法华经的;见不等于闻;他看到大乘妙法莲华经,看到的,见!他听到人家念大乘妙法莲华经,乃至一品,观音菩萨普门品,妙法莲华经的一品都算是,都能成佛道。今天就讲到这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