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6讲

这一段经文专讲造佛像的功德,或者是画,乃至你自己不能画,请别人画,你出钱。所有造像的功德有一个造像功德经,那个造像功德经只说是一般的世间因果得到的好处,不过在法华经提的不同了,法华经提的你造像功德一定能成佛,法华经都以成佛为标准的。例如我们同学在墙壁报上画个佛像,都是成佛的因,一定能成佛。在造像功德经有十一种功德,一者,你要过去生造过佛像,你现在感觉着你眼目清洁,一生的眼目都清洁。第二种,你生的地点没有恶,都是善业。第三种,造像的功德是生尊贵家,生着有财有势的。第四种,你身体的相貌庄严,颜色不同,身如紫磨金色。第五种,丰饶珍玩,有好多的宝物珍珠、玛瑙,你都能够具足。第六种,生到贤善的家庭,受生的时候生到贤善的家庭。第七种,生得为王,或者是生到帝王家去成为国王。第八种,作金轮王,王四天下。第九种,生到梵天寿命非常长,一劫。第十种,永不堕恶道。第十一种,能够恭敬三宝、信仰三宝,能够生到梵天。造像功德经所说的跟法华经所说的有所区别,法华经说你造像的功德能成佛。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自己造,或是请别人帮你造,但是你出钱,或是自作若使人,或是请匠人,皆已成佛道。过去的诸佛就因为造像的功德他成佛了。包括小孩,童子戏,小孩做游戏的时候拿草木拿笔画,但是小孩是作戏,但是这个都作为他已经成佛道,将来一定能成佛的。“或以指爪甲”,拿手画、拿指甲画个佛像,“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你有这个善因了,所积累的功德愈积累愈大。“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凡是画佛像的时候,他心里有个大悲心的存在。这个大悲心就让人家见像能够生起供养心,这么种含义。“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造像的含义就是行菩萨道,能够度脱无量众生。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宝像就是或者拿七宝做佛像,或者拿笔墨画佛像,乃至于华香幡盖供养佛像。或者是做音乐做鼓乐,击鼓吹角贝。角贝,就是拿海螺、拿个牛角吹。这是赞叹佛。“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前头说造像,这是说做音乐发音供养佛,但是心里头是供养佛,不一定你吹得很好,但是你的心以这个音乐来供养佛。或者以欢喜心赞叹、歌颂,赞叹佛的功德,唱个佛的偈子。“乃至一小音”,发的音声很小,不大。“皆已成佛道”。前头是造像,这是以音声供养佛。“若人散乱心”,不是定,也不是恭敬心,是个散乱心,他以这么个心供养佛像一枝华,乃至一华。供养还是画像。以这个因缘的功德,能够见到无数佛来说法。就是以前以这画像的因缘、音乐赞叹佛的因缘,就以这么一个因缘。

“或有人礼拜”,乃至到庙里头去烧香礼拜的。“或复但合掌”,没有礼拜,光合个掌,双手合十,见佛像产生恭敬心。“乃至举一手”,这叫单合掌,举一只手。“或复小低头”,点点头而已。我们都是五体投地的礼,也不是单合掌;能够见到佛像,乃至就能见到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以此因缘能够成道,能够入无余涅槃。换句话,就是成佛。“如薪尽火灭”,柴火烧完了,火也就熄了。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最后总结此一偈颂,“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散乱心,不是至诚心。像我们拜忏,或者到这礼佛,那是以至诚心,比这个散乱心更进一步了,把自己的身命都付给于佛,归命,归命礼。这样来供养佛像的功德,比那个散乱心不是更大嘛!就是成佛成的时候快一点。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现在过去的佛都灭度了,没有遇到。过去的佛已经灭度了,或者在十方当中还有在世的,像弥陀佛在世,不动如来在世,药师琉璃光如来在世,在世的佛像我们念八十八佛、三十五佛都是现在在世的。所以若能闻到佛的功德,就是供养功德、赞叹功德,音乐供养的也好,或者入于塔庙中,单合掌,小低头,都算。假使有一众生闻到这种法,就是闻到我们法华经所说的法;这都是法华经这样说,其他经论有的有、有的没有;皆已成佛道。过去的因,种的善因,那是缘因,皆已成佛道是了因,因圆果满,功德成就了。这都是诸佛行权巧方便加持一切众生,不管你画像也好,用音声赞叹也好,或者假工具赞叹也好,都能成佛。因为过去古佛(诸佛)就是这样成佛的,验之未来,一切众生都能够如是成佛。“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因为过去佛是这样成的,现在的咱们如是种是因也能够如是成佛。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说过去,还有未来一切佛。未来一切佛,就包括咱们都在内,在法华经我们都是授记的了。未来一切佛,其数无有量,没法计度未来的佛有多少佛,没有数量可说。这未来的诸佛也如是说法,也如是教化众生,也给众生授记。为什么人家说成佛的法华,原因就在此。你只是闻到法华经的名字,或者你听一座也好、听一部经也好,法华经就是如是的善巧方便。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因为一切诸佛以无量的方便,诸佛的智慧是无量的,他以善巧方便摄度众生。法华经跟华严经两个迥然不同,不同的在哪地方?华严经专给大菩萨说的,那都是久修了,久修有德成就就快了。我们这些未来的众生,自己没有成佛想,也没有认为自己能够成佛,总感觉自己业障很重,一开口就是“我业障很重”,随便哪位道友就是挂到口头上的。自己把业障重挂在口头上的,有两种,一种我就是这样,我原来就是业障重,现在我也业障重,你不要挑我的毛病,我是业障很重的人,这是一种,拿它做挡箭牌,很多道友都是开口“我业障很重,成不了道”。为啥?掩盖他造罪,掩盖他做错事,掩盖他没有精进行佛道。业障重不是挂在口上,心里想。如果你认为业障很重,你该忏悔,多诵几部法华经;把法华经多诵几遍业障不就不重了,减轻了!那你就成佛了。所以过去的佛、未来的佛、现在的佛都是无量的,都在说这个方便法门。什么法门?开权显实,都入法华经显实,人人都能成佛。

这段经文讲画像也好,音声赞叹佛也好,只要有一点点的善根都能成佛,这叫方便法,这才叫真正的大慈大悲。一切诸如来以无量的方便,方便法是说不完的,临时又出一个方便法,临时又出一个方便法,每个人都有方便法门,像每位道友去劝人家,没有接近三宝的,归依三宝就能成佛。若人入于塔庙中,单合掌,小低头,都已成佛道。归依三宝不是更能成佛了!这都是“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就是加持、愿力,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一切佛他的发誓发愿就让一切众生都成佛,只要跟三宝结一点点的缘,以这个缘因绝对能成佛。“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什么道?成佛之道。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未来的诸佛也如是说此法,尽管说的法很多很多,法门是无量的,其实就是一个,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两足尊就是佛佛道同,都是福足慧足成就佛果的。“知法常无性”,这个就深了,不是咱们讲的无常性。什么法无常性?讲佛性、讲实相是常住的,常住无自性,是相,不是性。无自性就是没有因性,这个指因说的,把无性再说到无性,无性故无性。无性是什么?这才名无性。这让你修观的,这不是从福德入,从智慧入。一切诸法它没有本性,是无常性。实相是常住的,无常性回归于本性,那个就叫实相。实相有相吗?实相无相,无自性,无相。

既无因性,诸法没有个因,因缘所生法是空的,是无性之性,就叫无因性。这个无因性的无性也无性,无性也无性,这才名无性。这是未来诸佛说的无量法,知法常无性,这就是讲这句话;知法常无性,知道所有一切法都没有常性,既不常,也不断。知法常无性是实理上讲,这就讲性体空的。相呢?相也是空的。无性的性是什么样子?性空,无性就是性空,无性的性空。我们实相是无自性的,因为实相无相,故知道是理性的性空,这个纯粹讲理、讲佛性是空的。性空就影响一切相空,性空既是这样子,相空呢?亦如是,无性故亦无相,这就是相空。体无故相亦无,所以在一切经中言无相无性。在一切经中都讲无相这种言说,是说它无二性。无性的性是什么?就是无相性,相没有,无相。所以叫性空常无,所以叫知法常无性。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知是什么?知法常无性,前头一个知;知法常无性,这个知就是照,般若智照,没有分别的。大家都念心经,都会知道“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照,而不是智。这就是知,知法常无性。这个知就是照,没有分别,没有形相,什么都没有,一照而已。这个道理咱们想想,这太阳光来照的时候、月亮光照的时候,它有分别吗?它有念吗?假那个照来形容。这个照就是纯粹的真常的智慧般若。所以般若为什么不翻?就是它这个照的义没有任何的分别。因此佛教经常讲“佛种从缘起,中道者无性”,佛种是从缘起的,中道无性,这就叫佛种。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一切众生迷了,无明为缘,有众生的生起。咱们讲起信论说“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起信论这样讲,就形容着佛种无缘。我们经常讲中道义,中道无性。佛种无缘,中道无性,是什么?佛种,这就叫佛种。所以佛种从缘起,没有自性。懂得这个道理了,一部法华经你也就依着这个道理去解释去吧!迷这个理是这样子,那解这个理呢?佛说的教导,教导我们干什么?修行,教你去行,观察诸法,照了诸法。这个教和行是缘,教跟行就是你正觉的因生起了。所以欲想生佛种,须得一乘教。以一乘的教导,专颂一乘教。但是这叫净因净缘,清净缘起,闻说一乘教。闻了一乘教起的行门,就是一乘的行。行通因通果,有正觉的因成就正觉的果。因为你造佛像也好、赞叹佛也好,这就是佛果的因,一定成佛。但是佛种是从净因缘而起的,所以众生的佛种所从缘起,不离缘而起法。这个道理你必须把性空缘起反反覆覆学通了。为什么我们讲几天讲性空缘起?带你入了法华境界的时候,你一定了解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意思,不然这有些个辞句你不能进入的。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众生的正觉如是,佛的正觉也如是,正觉没有两个,就是一个。众生是本俱的,佛是修显的,但是都有一个如字,“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每一部经的头一个字是如,就是这一个如字,从如字生起,这就是是法,如是之法。是法住法位,如法住在法位、住在本位。是法就指如,如法住在法位。因为世间相是依着如而起的,世间相常住,永远如如不变。一切众生也以如为本位,又以如为相,世法众生之相常住世,永远常住的。世间相既是常住的,就是如的理常住的,那个相是标志的;世间相常住,相是一个标志而已。众生正觉的位子跟佛的正觉的位子是一样的,没有两样的。迷是迷这个理,悟也是悟这个理,开知见开这个理,示知见示这个理,悟知见也是这个理,入知见也是这个理。但是以如为相。如本来无相的,无相之相。无相之相,无相者常住。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含义就是这样解释的。理是一个,世间相、出世间相,相分出世间、世间相,还是一个理。迷,这是显现众生为什么都能成佛?因为它理是一个。只是迷了理了,悟了就行了。把这个理开示出来,示给一切众生,让众生开悟,完了就证得这个理了。理持常住。佛因为他契合这个常了,修成了。众生没契合,没契合就是众生,契合了就是佛。所以说众生相跟佛的正觉相常住的,相常住。但是染净不同,染是正位,净也是这个正位,正位一也。所以佛是依着世间而修成了达到这个理了,理寂了所产生这些个妙用。由此而验证一切世间上就是这么一个理,咱们经常爱说就这么一个理,没有两样。故云常住,所以世间相常住。但是这个是导师方便说,如是而已。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如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如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就是为了一佛乘。示现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同时要了知众生所行的,深心之所念的,过去所有造的一切的业,善也好,恶也好。“欲性精进力”,欲是希求,但是欲的体没有希求,欲性精进力就是返本还源。众生的根机有智慧,有愚钝,利根的众生一闻就进入一佛乘了,钝根的不行。所以以种种因缘来显示法,佛说十二部经的时候,有譬喻,有言辞,“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对什么机说什么法。这一段经文简单说就是权和实,法华经叫开权显实,把权都给他说清楚,把实在的实性理显示出来。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说“今我亦如是”,诸佛如是说法,我现在也如是,让众生都得到安稳。为了安稳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就是要说一乘。说了那么多方便善巧,目的就是显一佛乘而已。这就是显示一个如,这个如就是一切诸佛同一实理,拿这个如教化一切众生,让众生也显示证得这个实理。这叫秘密。法华经就没有秘密了,开示悟入都是秘密。那是什么?究竟成佛于安稳处。因为佛住其中,这是安稳处。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知众生的本体,知众生的爱好,知众生的业,两种,一个佛的业,一个众生业。以前四十年所说的法都是方便善巧而已,“方便说诸法”,为了让众生生欢喜心,渐令入佛道。生了欢喜心,渐渐就引入他教他成佛。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着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舍利弗当知”,佛对舍利弗说你应该知道。“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我看见一切众生没有福没有慧,这六道众生没有福慧,但是生死在险道之中很危险。为什么?相续苦不断。六道轮回,相续的苦不断。因为众生五浊恶世的命浊,生死在险道,随时死亡、随时生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爱着于五欲境界。“深着于五欲,如牦牛爱尾”,像牦牛爱护它的尾巴一样的。众生爱五欲,不肯舍离五欲。五欲是以贪爱为本,因为贪爱障住他本来的佛性,正知正见没有了,邪知邪见。就像瞎子似的看不见,“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大势佛就是佛有很大的力量。佛在出世间的时候有很大的力量来度众生,我们现在生这个时候非常不好,什么时候?劫浊,这个时候不对,因此而见不到。盲瞑,就是瞎子。“盲瞑无所见”,就是见浊。因为邪见完了生出很多的烦恼,就是烦恼浊;五欲的烦恼,就是邪见的烦恼。因为在苦中都想离苦得乐、都想把苦舍掉,每个众生都如是。因为众生有如是求,佛才而起大悲心,使众生从邪见网超脱出来。

【我始坐道埸。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这是佛说我最初开始思惟这个道理的时候,这就叫坐道埸。“我始坐道埸”,就是我想这个究竟理,就是思惟这个道理。开始坐道场时候,在菩提树下修观。观什么?观一切众生根本的业。或者有时经行的时候,在我思惟观想这个时候,三七日,三个七的功夫,我成道了。我所得到的智慧,微妙最第一。这是佛说感菩提树的恩,经行是念大地的恩,道成就了以大地、菩提树为根地。那是智者。所以我想以我所修得的,来照了化度众生。

【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但是不可能。为什么?众生的根太钝了。他贪着五欲境界,愚痴,所感的黑闇,似瞎子见不到光明。“如斯之等类”,像这一类的。“云何而可度”,怎么度他们?就佛想,佛的思想,必须把他们贪欲让他止息了。怎么能止息他的贪欲呢?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在这个时候,“尔时诸梵王”,就是六欲天以上,乃至于帝释天,乃至于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佛说他初成道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些天人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佛初成道的时候,这些天人都劝佛转法轮度世。“若但赞佛乘”,那时候假使我只称扬赞叹一乘法,众生他不能得度,因为他没办法接近。“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不信就是破法、谤法;“破法不信故”,就是谤毁,不但不信,他要谤毁。因为谤毁要坠三恶道,因此我不说法。我宁愿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佛观机的时候,感觉着一乘法不对机,这些都是小机,在施化的方面很难,不如不化。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又一想,过去的诸佛他们如何行呢?如何利益众生呢?“寻念过去佛”,过去佛也如是。因为他们所行的方便力,观察过去诸佛方便利益众生的事,那我也该学诸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念一切众生的苦,尤其众生没有大的根器,但是我不能舍弃众生。一切诸佛都如是,不能舍弃众生,要以方便法来诱导,慢慢诱导。“亦应说三乘”,就是效法过去的诸佛也应说三乘道。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在我的思想观念当中,这样的观念时候,十方佛就现前了。以清净的梵音来安慰我、慰喻我,假譬喻晓喻我,“善哉释迦文”,就是赞叹释迦牟尼佛,你是人民第一的大导师。现在你得了无上法,应该用方便力,随顺一切佛,过去一切佛都是成道之后,用的是方便力,就是善巧方便行。意思就是说应以三乘施,一乘法可以转为施三乘,布施给众生三乘,完了渐渐引他入佛慧,这就是第一导师所要做的。因此就开权显实,佛说三乘法说了四十年,现在这才开始说法华经。但是佛一初得到最上法,在说华严时其实就是说的佛的自得自证的法,那是度化过去无量劫来所有成熟的。这叫开权显实。法华经是开权显实。华严经是先说实,后说方便。法华经是先说的方便,会归于实。中间都是权。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十方诸佛向释迦牟尼佛说这个道理,这一最妙法我们都得到。也如是像你一样的,“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这些众生他没有智慧,他欢喜喜欢小法,给他说二乘。乃至最初说的是人天乘,还不是二乘。人天乘就说做善事,十善业对治十恶,你让他做好事,别做坏事。他哪肯相信他能成佛呀?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因此必须善善诱导。“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虽然是说三乘法,还是为了显实教菩萨法。这是佛说他过去初成佛的一段因缘,完了就对舍利弗说。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当明白。“我闻圣师子”,十方诸佛就是大圣做的师子吼,深净的微妙音。“称南无诸佛”,我就归依一切诸佛,佛佛归依佛,佛佛道同,因为十方诸佛来跟我说。“复作如是念”,佛说我又来观察,作是念就是观察一下子。“我出浊恶世”,我出现世间是五浊恶世,不是清净佛土。诸佛怎么在五浊恶世度众生的?“如诸佛所说”,十方诸佛所向我讲的。“我亦随顺行”,我也是随着一切诸佛所说,就在思惟。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思惟观察这个事情以后,“即趣波罗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佛说在自己观察思惟,再加十方诸佛跟他劝导,我思想就变了,不急于入涅槃了,还要说三乘。这样才说的三乘法。舍利弗,你应知道。舍利弗知道什么呢?十方诸佛以微妙音向我来说,让我随顺浊世众生说三乘法。诸佛如是,我亦如是随顺诸佛所行的教化如是行。我这样观察思惟之后,到波罗柰。波罗柰是地名,就是古时的鹿野苑,开始去度五比丘。诸法寂灭相是不能用言语形容的,是真实的一乘道。我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这就说有门,说一切法无常,说一切法苦、一切法空。这苦怎么来的?你召集来的,你做些个苦事,以什么因感什么果,这是苦集法。怎么样对治苦集法呢?佛就说灭道法,说世法无常让你观,观法无常,观一切法空、无我,不要在这里头执着我。知道苦集了,苦果是你自己感召的,你因集招的,那你就悟得不生不灭、不苦不空,悟灭修道,求寂灭理。这寂灭不是究竟的,就是你定下来、寂下来,不随着世间因果转,说出世的因果。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是名转法轮”,这就是转佛的法轮,佛说法,转法轮,点出众生的惑业。这是转什么法轮?化他,化众生的法,度众生的心,让众生心转化,这叫转法轮,把众生烦恼给它碾灭了。以法,轮是比喻,用出世法销灭世间法。出世法就是涅槃,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悟得灭的理要修道。这是佛最初度憍陈如五比丘先断见惑,断见惑当中一分一分的灭。灭就是证得,灭烦恼,证菩提。初步的只是灭见惑,完了再灭你思想的思惑。这样出世间,从有学到无学。从有学先是学四圣谛法,学戒,这都属于四圣谛法之内的。有学位到无学位,无学位就是阿罗汉果,有学位就是初果、二果、三果,这三果都叫有学位。但是这个就是小乘法。这样立出来有罗汉之名,阿罗汉,也有佛的名,有名字,有语言,所说的是三乘法。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菩萨是大乘,这属于三乘法。但是这个三乘法的大乘,跟咱们讲华严、讲法华这个大乘(一乘法)不一样的,这属于三乘法,这对比而言的。

这些闻法的弟子们,依教奉行,断烦恼,证涅槃。涅槃就是生,不是死;究竟说无生灭,也无生,也无死。这个三乘法佛,说三乘法的佛,不是说一乘法的佛。这就是说三乘即是法。以二乘人为僧,见谛,见到真理了。这个谛,见谛就是见到理了,是世间生灭法的真理。这样的佛现世间是三宝具足。四谛法是法宝,佛是佛宝,憍陈如五比丘是僧宝,三宝于是现世间,这个时候有了三宝了。佛说的涅槃一切的音,这些个阿罗汉受行的;受,领受佛的教导;行,修行,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烦恼断处,断的是一般的现行烦恼。这就是生,生什么?涅槃,涅槃就为名生。这个时候佛所教导的叫声教,以言语、音声来教导,这是圣教的开始,佛与众生说法的开始,这时候三宝就现世间了,佛、法、僧三宝。但是这不是真实的,这是佛说的最初想入涅槃,没办法,而十方一切诸佛启发来劝说,佛才说三乘。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从这个久远劫以来,赞成的这个涅槃法,就是脱离生死苦海,用这个涅槃表示生死永远尽了,断生死了。为什么五千退席?他认为我们都不要再修了,我生死已断了、烦恼已灭了,还要修什么?所以在初说法华时候,但是唯佛与佛、诸大菩萨就知道说你那个不是成就,才走了一半。你烦恼并没断尽,粗惑断了,细惑还在,真常留住,那叫细惑,生死苦是尽了,再不受生死了。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着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舍利弗当知”,这个时候佛跟舍利弗说你应当明白。“我见佛子等”,凡是从佛法生、从佛口生、从佛音上生,小、中、大,小乘、中乘、大乘,三乘都叫佛子,这说的是方便法。闻方便法的也是佛子,从佛口所化生,从佛音上所化生。但是还有发大心的,“志求佛道者”,一心想求成佛的,不是求小果的。“无量千万亿”,这类的机也相当得多。“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这些人都从佛的方便法,就是三藏教的通教和别教,还是方便法,是三教的方便,小、中、大,使他业障除了,心量大了。除了业障,开了智慧,他还想深入再求,不满足。这是发大心的。这段说这种根机跟咱们讲华严经那个,华严经一开始就拿善财童子做例子,他就是发的菩提心,根本没经过二乘道,也不要求方便善巧,直接证入的。

佛在这个时候就想了,“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如来所以出世间,目的不是这样子就完了。“为说佛慧故”,想说成佛了之后的智慧,不是到三乘完了为止了。现在时候到了,“今正是其时”,该演究竟法了,要演一乘法,大乘法。“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舍利弗,你应该明白,那些没有智慧的小智慧人,他们是执着相、憍慢,不信是法,不信这一乘法。“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现在我非常的欢喜,以无为道教化这些菩萨。正直就是直入佛乘,把前三乘的善巧方便舍掉,但说无上道。这类的根机闻了一定能信,信了一定能了解,了解了之后一定随佛学。所以佛不要再顾虑了,佛没有顾虑了。“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这些发大心的菩萨闻到是法,就是法华经的法他再没有怀疑了。“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与会的千二百人都能成佛,当作佛就是很快就成佛。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所以我也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是如是说法。说什么法?无分别。以前三乘法是有分别的,还是有浊的。“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遇见佛很难,这是在人道当中能遇见佛很难。即使佛出世了,“说是法复难”,是法就指着说法华经这个法,一乘法,这是法难。前头是人难,难得遇见佛。“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经过无量无数的劫,想闻法华经一乘教义那非常难。难就是有难缘,遇不到的意思。“能听是法者”,能听到法华经的。“斯人亦复难”,这个人那得有大因缘,不是简单的。你信,信完了能受,信受难。这是四难,四种难关,人难、法难、闻法难,闻了你信不信?信受难。“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像优昙华一样的很难得见,那不是常时开的,几千年开一次。法华经也如是,不是随时演法华,没有!闻是法若能够生欢喜心,乃能发言赞叹,“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你闻到法华经就等于你供养三世一切佛;你再赞叹,“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佛还顾虑,你们别怀疑,我是诸法之王,于法自在。“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没有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这就是密宗,秘密藏。

【以五浊恶世。但乐着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以五浊恶世,但乐着诸欲”,在这个五浊恶世都贪着五欲境界。这些众生不去求佛道,“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当来就是我灭度之后,那些末法众生听到法华经他谤毁;他不但不信还谤毁,一谤毁就堕恶道了。哪些能信受呢?有惭愧的、清净的、志求佛道的,求成佛的。“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我这法华经专给那个一乘的根机说的。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舍利弗,你明白一切佛法都如是,不止我释迦牟尼。“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随众生的根机来说一切法。“其不习学者”,有些人不学不习。“不能晓了此”,这种道理他没法悟入。“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你们都成了阿罗汉都知道了,诸佛出兴于世是一切世间之导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你们不要再疑惑,以前都是我方便善巧,现在给你显真实了。“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要成佛还不欢喜吗?嘱托,佛一再嘱托让大众深信法华。今天就讲到这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