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20讲

这一次我们停课停得相当久,从来没停到这么久。许多的事物,什么事物呢?阻碍咱们讲法华经。本来昨天该讲的,它又停电,这是无缘无故的事。讲久了好像忘了,为什么?大家听听这段经文,给女众授记,龙女成佛,不可思议,连阿罗汉都不信,连大菩萨都不信;但是只有法华经。为什么?经常我们女道友说,“女人就是业障重”。谁规定的?法华经可不是这样讲的。舍利弗,大阿罗汉,佛的上首弟子,他对女众非常轻视的。看他对龙女这段谈话,大家就知道了很轻视的。为什么?我们这都是女众道友,佛制戒,你们都比男众多一百条。戒律上,你们要三百四十八,男众就二百五,这是事实。所以龙女说他很快就成佛,舍利弗说,你这说的什么话,不可能!给他否认了。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不可能!为什么难信呢?“女身垢秽”。女身业障重,不是法器。不要说成佛了,连法器都不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你知道不知道“佛道悬旷”,悬是悬远,旷劫难遇。成佛是经过无量劫,不是那么容易,勤苦积行,还得些六度,然后乃成。所以舍利弗对龙女说,你成不了佛。你连作梵天王都不可能。女身有五障,不得作梵天王;不得作帝释,就是忉利天宫的玉皇大帝,连作魔王都不可以;转轮圣王,人间的国王,不可以;不能成佛,佛身。这是女身五不能。女身五不能,就是五障。“云何女身速得成佛”,你说你很快就成佛,不可信。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舍利弗驳斥龙女之后,龙女就拿了一个宝珠。这个宝珠不是一般的,价值好大呢?价值三千大千世界。就在舍利弗说龙女不可能成佛,龙女就拿一个宝珠献给佛,“持以上佛”,供养佛。佛就很快接受他的供养。但是龙女没答覆舍利弗,不给舍利弗说,谓智积菩萨说。“尊者舍利弗言”,龙女跟智积菩萨,乃至于舍利弗,他俩瞧不起女人,他俩说成不到佛。龙女就跟他俩说了,你们看见没有,我供养佛宝珠,佛接受了,快不快?这个时间很短,很快。“是事疾不”,就是这个意思。“答言,甚疾”,不错,你供养佛宝珠,佛接受,这个中间没耽误什么时间,是很快的。“女言”,就是龙女说了。“以汝神力”,以你们俩的神力来看看我成佛,比这还快。以你的神力观察,观我成佛,“复速于此”,比我供佛宝珠还快,马上就成了。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龙女对智积菩萨、舍利弗说完之后,马上就成佛了。但是得有个过程,得先转男身。还是不错的,女身要成佛,先变成男子。具足菩萨道,行菩萨行。从娑婆世界往南方,没说距离好远,当然很远了,无垢世界。不是娑婆世界。同时坐的是宝莲华座,成佛了,成等正觉。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在胎经里面说,魔、梵天、释女都不舍身不受身,现身得成佛。胎经里面说,就是魔女、梵女、释女一切女人身,就是以女人身成佛,现身成佛。咱们讲华严经的时候说法性没有男女,法性是平等平等的,法性没是非,法性也没有凡夫、圣人。法性是一个,没男女相,没有贤圣相,没有什么梵王、天王、龙王,一切相都没有,就是在你一心。这咱们华严经讲得很多了,不再讲了。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就在龙女成佛之后,在这个娑婆世界,“尔时娑婆世界”,就是现在龙女没有变化到成佛之前的这个世界,就是共同的在这法会当中,有菩萨,有声闻,有天龙八部,也有人与非人。在释迦牟尼佛这个娑婆世界法会当中,都看见了。看见什么了呢?龙女成佛。这个世界离龙女那个无垢世界很远了,假佛的神力,大家都见到了,见到龙女在无垢世界给一切众生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这是假佛的神力,看见龙女在无垢世界成佛,向无垢世界敬礼龙女。“无量众生,闻法解悟”,看见这种情景,在这娑婆世界很多众生开了悟了。这就是示佛知见之后,悟佛知见、成佛知见了。龙女就是示佛知见,此土众生开了佛之知见,悟佛知见,得不退转。不退转就是位不退,成了菩萨道。“无量众生,得受道记”,这些众生佛都给他们授记将来成佛。

我们上面讲的就这么一段,龙女成佛这一段,由于这个问题,我们心应当平等平等。我们人人有差别,有男女相,在佛性上没有男女相。梵王、帝释天王、人间人王,这是差别分别相。业尽还源,还源了法性为一体故。因此就劝一切众生要受持法华经,因为法华经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得授记,用龙女即身作证。因为华严家跟法华家,就是四教、五教互相争论,你说你的经最圆满,我说我的经最圆满;人我知见,经没有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经过那么长时间,五十三个善知识,还没说他到哪个世界成佛。龙女没有,才八岁,他比善财童子小多了,马上就到无垢世界成佛了。因此来争哪个最圆满、哪个最殊胜,而龙女比善财还殊胜。法无定法,因为这个是显示法性平等,因此劝你受持法华经。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说此法华经的功德,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功德无量的,能够即身成佛,以龙女来作证,那就应该受持此法华经。咱们前头讲了,佛讲法华经时候是四十年之后,说法四十年之后尔后说的法华经。为什么久不说呢?难信故。你一念法华经就开佛知见了,佛示给你佛之知见,佛都给你们授记了,凡是受持法华经的、读诵法华经的都能成佛。这是佛的总的授记。但是得有见到法华经、得读到法华经,所以这些大菩萨就发愿了,发愿护持法华经,让后世的众生都能闻到法华经、都能读诵法华经。那得有人宣传,没人宣传法华经,没人知道。

所以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还有他们的二万菩萨眷属,他们在佛前发誓。发什么誓呢?弘扬法华经。佛,你不要担忧、不要有顾虑,我们在佛灭之后,我们自己奉持、自己读诵,奉持法华经,读诵法华经,让后来的恶世众生都能增长善根。本来后世的众生善根少,增上慢,贪利养,对于解脱道远离。这些众生是难可教化的,但是我们遵受佛的教导,我们起大忍力忍受这些困苦,弘扬经的不容易。我们坚持要弘扬、读诵、持说、书写,乃至于不惜自己的身命要护持法华经。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这在一切阿罗汉当中的,佛给他们授记成佛了,他转小向大了,“得受记者”。他们得到利益了,得到法益了,所以他们也向佛表白。“世尊,我等亦自誓愿”,我们也发愿、发大誓,“于异国土广说此经”,那不是此国土了,到其他国土去宣扬此法华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这又一批了。有学,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叫有学位,初地、二地、三地。这个有学地位,就是初果、二果、三果。无学位,证得阿罗汉果了。一共合起来,有学无学的有八千人,他们是得佛授记的,得到授记了。他们也从座起,向佛发誓表白弘扬法华经,“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为什么不在娑婆世界,到别的国家去,什么原因?说明了,娑婆世界人多弊恶。娑婆世界人毛病太多了,又增上慢的心,意思是说娑婆世界不能信受法华经,功德又没有,功德浅;瞋恨心又重,谄曲,心不质直。谄曲,弯曲的。心是弯曲的,那心不实。所以不在这个世界说,到他世界宣说去。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欲汝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没成四圣的,与学、无学,证得阿罗汉果的和没证得阿罗汉果的,与这些比丘尼一共有六千人俱。佛的姨母,在印度那时候古来的风俗,一个国王要娶很多女人,不是一个。这个姨母是说的摩耶夫人的妹妹,佛就称为姨母,生母是摩耶夫人。那个时候风俗习惯,有个善觉释种大财长者,他生了八个女儿,这八个女儿就嫁给净饭王他们兄弟四个人,两个人嫁一个男人,各拿二女。净饭王拿了摩诃波阇波提跟摩耶夫人两个。摩耶夫人死了,生了佛七天就命终了,释迦牟尼佛就是他姨母养大的,摩诃波阇波提把他养大的,这样成为姨母。姨母后来也随佛出家了,出家了之后,他成了阿罗汉了,证得圣果了。他带他的眷属六千人。

他看着佛给这些都授记,他们也羡慕,他从座上起来,合掌向佛,观看佛说佛怎么不给我授记?没明说,他就望着佛。佛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佛就告诉他,憍昙弥,为什么你不高兴?“忧色而视如来”,心里怀着有忧来看佛。你的心里想我没给你授记,没有提你的名字,“将谓我不说汝名”,你认为我没有说到你的名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问号。你认为我没给你授记?“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我前头是总说的,没有分别说。你现在也想知道授个记,那我就给你说吧!就是也给他授记。“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这个数字很大,六万八千亿佛。在六万八千亿佛法当中,你是大法师。憍昙弥在这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宣扬佛法。还有你这些有学的弟子,六千学无学比丘尼,跟你一样,也经过这么长时间,为大法师。将来他们就渐渐具足菩萨道了,菩萨道圆满了,当得作佛,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

憍昙弥,你成佛时候是一切众生欢喜的、喜见的,还有你的弟子六千菩萨,就叫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他们都得到授记了,转次授记,一位一位的都成佛。六千菩萨也是你这个名号,一切众生喜见佛,转次授记,都能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给他姨妈,跟他姨妈所有的眷属,有学无学的那些比丘尼都得到受记。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夫人,得这样称号;“作是念”,他心里在想;“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给姨妈都授记了,那些六千比丘尼都授记了,怎么没说到我?他并没说话,他心里这样想。佛就知道了,意思说你别着急,现在就轮到你了,就这样意思。佛就告诉耶输陀罗,“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你成佛那国,于善国中当得作佛,佛的名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在善国中当得作佛,叫具足千万光相如来。也是具足十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且佛的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罗睺罗的妈妈及摩诃波阇波提高兴了,“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就是他的姨妈,他的夫人,乃至于他的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我们无所求了,都得了授记成佛了,就是心安具足。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广宣此经。】就是到无量世界宣说妙法莲华经,就是法华经。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这些比丘尼都授记了,旁边还有很多大菩萨,佛没有一一授记。“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这些菩萨都是一生成佛的。

【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我当云何。】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得不退转。同时这些菩萨都是转不退法轮的,得总持法,得了陀罗尼。“即从座起”,从他们的座位向佛,“一心合掌,而作是念”,念就是没说话,心里想。“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此经世尊没有嘱托我们,世尊没告诉我们、没嘱托我们、没叫我们弘扬法华经,我们也当宣法华经。“当如佛教”,就像佛教导一样,宣说斯法。就是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也是在会中发愿弘扬法华经。“复作是念”,心里想,又想。“佛今默然不见告敕”,佛并没有告诉我们,也没敕令我们。“我当云何”,我们这些大菩萨如何?那些阿罗汉都发心来弘扬法华经,我们也应当弘扬。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佛没嘱托,也没提名,他们都自己发愿做师子吼。吼什么?发愿弘扬法华经。“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在世尊你灭度之后,我们就往返十方世界。周旋,就是不止一次,旋回的。能令众生书写此经,能令众生受持此经,能令众生读诵此经,还得懂得它的道理。我们都解说法华经的义,教他们如法修行,正确的忆念法华经,想到佛的威力。希望佛你守护我们,遥见守护。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惟愿不为虑”。世尊,你不要以未来的众生为忧虑。我们在佛灭度后,就在恶世恐怖当中,我们当广说法华经。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没有智慧,你跟他弘扬法华经,他还骂你、还侮辱你,或者刀杖加著你,我们都能忍受。遇到这种的反对我们弘扬法华经,我们也能忍受,照样的弘扬法华经。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恶世中比丘”,那个末法的恶世中出家人比丘。“邪智心谄曲”,没有正知正见,心不质直。未得谓得,没有成道说成道了,没有了生死,说了生死了,我慢心充满。

【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贪着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议。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义。】

“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阿练若就是寂静处。又翻无事,不惹世事。又叫头陀,又叫抖擞,行头陀行的人,抖擞精神行道的,在空闲的地点。“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对世间轻视的,自认为很高尚。另有一批人,“贪着利养故,与白衣说法”。给白衣说法有利养,给比丘、比丘尼说法没有利养。愿意给居士说法,为啥?有供养。咱们说有红包,你给那出家人说法没红包的。含义就是这个意思。给世间人说法,得到世间恭敬。“如六通罗汉”,阿罗汉都证得六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天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是六通境界相的。这些人心里怀着恶心,常念的是世间世俗事。在山里头修行,阿练若是假的,假名阿练若,不是真正修道者。“好出我等过”,这些个假和尚专门破坏真和尚。因为真的破坏了才能显出他来,让世间人真假难辨。

“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议”,真正的比丘,好比丘,说是贪供养,说他们说的都不是真实。这是那些贪着利养的阿练若,假和尚说真和尚。形容就这个意思。“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也假法华经的名义,说是说法华经,那是欺骗世间人的。但是他是为求名闻利养的。“分别于是经”,把这法华经分别了很多名相。现在有没有这样的人?真有,还不少,他把法华经讲的全是他身上的,跟那个道教说的一样的,把法华经给解释的邪见、邪解说,这是外道的论议。自作此经典,诓惑世间人,自己编了一部法华经来欺骗世间人。这些人是求名闻的、求利养的。“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假的毁灭真的,就是这个含义。“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义”,就是外道毁谤正道。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世尊自当知。浊恶世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说佛所嘱法。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我于世尊前。诸来十方佛。发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这些大菩萨发愿说我们在末世时候,弘扬法华经的时候,是有障碍的。什么障碍呢?那些假的,不是真的,假的阿练若,业障重的人,他来毁谤我们,我们都能忍受。他们自己又做了一部法华经,这个咱们不讲它了,就是把法华经很多的名词事相,他编了一套,都往他身上编。乃至于说真正发心的这些菩萨,行菩萨道的,毁谤他们。把正见说成邪见,说外道议论。我们为了敬佛,忍受是诸恶。毁谤我们这些恶的言语,我们都忍受。“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对他们谤毁忍受了,不理睬。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就是咱们现在,浊劫就是五浊恶劫。在这个恶世的当中,恐怖的事太多了。这些人,“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毁谤菩萨。我等因为敬信佛,当着忍辱铠。忍受了,穿着忍辱铠抵御他们。“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在末法弘扬法华经,要有很多苦难障碍的事,我们都能忍受。“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把法华经看得比我身命还重。

“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在未来的末法当中,护持佛所嘱托的。“世尊自当知”,佛,你是一切智人,你都明白到五浊恶世那些恶比丘,他不知道佛的方便善巧,是随众生的机而说一切法。“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把真正的比丘,真正弘扬法华经的,都把他摈出很远。“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把我们驱逐塔寺之外。这些恶事我们都能忍受,“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

这一段是说大菩萨到末世的时候,弘扬法华经,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不但不信,还要毁谤你。这些我们能忍受,弘扬法华经。这一段是最后大菩萨他们发的愿,劝你受持法华经。当你受持法华经的时候,遇到很多的灾难,就是上头所念这段文,都能忍受。这是劝持品。在你受持法华经的时候,可能有些个灾难。若遇到这些灾难,你怎么办?忍耐、受持。另外说明凡是能受持读诵法华经的,都是那些大菩萨受佛嘱托的,都是那些受戒的大阿罗汉,他来弘扬法华经的。

法华经品类一共二十八卷,有很多的类,每一类每一类的情况不同。现在我们讲安乐行品第十四,法华经的一半了。按卷数说是一半了。什么叫安乐行呢?或者按事说,按这个法门说,按这段经文的文义说,来解释这个安乐行。按事来说,没任何危险,平安即是福。那就是安。心里什么烦恼都没有,一天总是法喜充满,这叫乐。安、乐。行,就是做。行是运动义,做。身业、口业、意业,三业都是愉愉快快的。弘扬经的时候要口里说,口业之行。你心要安,没有忧愁,没有顾虑,是心安。身,不遇到任何灾害,没有灾害恼乱,无病无恼,身口意三业都安乐。这按事来说。

我们讲法华经是讲理,安是大定不动,安是定,乐是无受,无受最快乐,什么都不受。咱们一些苦乐因受而引起的,五蕴当中的受蕴,不论你苦受乐受,乐受完了又变成苦。凡是有受,都不安乐。无受,理上,无受想行识,那就真正无受。身安,一切众生的恼害,因为你修忍辱波罗蜜就安了,不受众生恼害。安住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什么都无有,心安了。这叫身安。这就进入法身,法身不受任何恼害,任何恼害恼害不到法身。这是理,这是理安。

学佛,入了如来的解脱境界,快乐!入了佛的境界,还不快乐吗?没入佛境界,心得解脱。学了佛的,以佛的观想来观想自己,这是心乐了。身乐了,心乐了。经常地坐如来座,以般若行为行,行近般若,就是智慧行,最安乐了。坐如来座,行如来行,还有比这安乐的吗?都成就佛了。我们学佛的人一切以佛的心为心,以佛所教我们做的事业为事业,就是修行,一切都在安乐之中。现在法华经的安乐行,就法华经安乐行解释,安就是不动,不动就安了。乐就是无受,无受最快乐。行,虚空当中没有行,观一切法皆空,行无所行。这样的安乐行。你在六道生死当中都在动,不动就入了涅槃了,这就安了,安乐不动了,这样就能得大安乐。

不过在四教家讲安乐行,止,止是定,一切行无行,身口意三业,柔柔和和善善顺顺,寂静的,这是止。单讲观,这个观就是实相般若。咱们读心经,第一个字是观,观自在!谁观谁自在,那得有实相智慧。这种观,观实相的。经常的一清早晨,你上殿也好,你一早恢复知觉了,你要注意,观照!用你的心,就像镜子,照你一天的行动。这个不像照相机,照相机照的相。咱们那个心照的,照你那个心一举一动。早晨你一清醒,一恢复知觉的时候,你一个就用照。照!就是观照我今天我这心都干些什么事。千万莫离开照。这个照不是用这个眼睛去照,看什么事物。心里头,照着你自己的心里所有的念头。我们以前就靠光照,光来照,那个是分别的。这个从你心里所起的照,就是观性,照!照你一天所作所为。

到晚上总结一下吧!看看你今天一天想的都是些什么?还不要发之现行,发之现行就晚了。刚你起念的时候,能够止心不起,这用观的功夫止住它不起。同时照你的行为,一起念就发诸于行为,是利人的?是利己的?利人的就是慈悲,慈悲喜舍!这一切经论上四无量心,这是最好的。我们经常说四弘誓愿,就是慈悲喜舍。你心里想的就是帮助别人,所谓度众生,你帮助别人就度一切众生。那你心里想的,你照你这个心没离开帮助别人,从没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了,就错了。照的意思,就是照着它不要离开慈悲喜舍。当然照的时候就夹有思惟了,决没有为自己求安乐,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安乐,安乐行!安乐行是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乐,不为自己求安乐。讲的安乐行,是让我们照了我们的心,来利益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安乐,这就是我行的。我的行是慈悲喜舍,让一切众生安乐。

【尔时文殊师利法玊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希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文殊菩萨赞叹这些大菩萨,对佛说这些大菩萨甚难、希有。什么甚难?什么希有?顺佛,随顺佛,恭敬佛,这个甚难、希有。以什么表达来顺佛、恭敬佛?他发了大誓愿。在咱们看来,劝劝别人念法华经,或是我自己念念法华经。这才就是大誓愿了,这是真正誓愿了,所以文殊菩萨赞叹说这个就是希有。而且在后世的恶世,那个时代的时间不是好世,是恶世,不善顺的,在那个时候来宣传护持读说是法华经。就是在恶世弘扬法华经,这甚难了、甚希有了。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世尊,若是发菩提心的、行菩萨道的大菩萨,在末法恶世之中,能弘扬是法华经,解释是法华经,宣扬法华经的修行方法,那很难得了。所以向佛这样赞叹。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佛就答覆文殊师利菩萨说,“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发大心的,发菩提心的大菩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在末法的恶世时代,想说这个法华经的人,应当安住四法。佛就嘱托谁要说法华经,就要安住四法。哪四法呢?自己先做,以身作则,自己行安乐行。都表现在什么?口里说的,口业当中说的是安乐行;身上所行的,身体所做的,安乐行;心里所想的,安乐行。要发大愿,发什么大愿呢?誓愿弘扬法华经,讲解法华经的安乐,讲解法华经的修行。那就表现在你身口意,身体所做的是安乐行,口里所说的是安乐行,心里所想的是安乐行,发大誓愿让一切众生都能做到安乐行。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安住四法的第一法,就是演说。没有宣扬,众生怎么能知道呢?第一个菩萨的行处,你自己做的,得给众生做表率,你所亲近的给众生作为亲近处,给众生作为行的表率,给众生说,演说是经。这就是菩萨行处。佛跟文殊师利菩萨说,若在后世宣扬是法华经,当安住四法。第一个,能给众生演说是经。安乐行!这就是菩萨行处。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同时佛又再进一步解释,“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怎么讲?什么是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忍辱就是安乐,忍辱就是修行。要柔和善顺,而不卒暴。我们出家人,不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就是你的态度,给人说话,给人家做接触什么事,柔和的,轻言细语,不要粗暴,或是大声语气,像打架一样的,那给人家印象就不好。明明是个好事,人家看你那个样子,不愿跟你谈了。这是柔和、善顺、忍辱。住在忍辱地,这是佛告诉我们的,柔和善顺,绝不粗暴。遇到任何的事,不惊。在家人,读书人,古来说,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泰山在他面前一下子爆炸了,倒了!或者遇上大地震,在地震来时,把人都吓得不得了。你在地震来时没事。听到好大的声音,你像没事一样的,不惊不怕。心不惊。

“又复于法无所行”,法就是种种境界相,你不惊不诧。不论遇到什么境界相,你都不诧,像没那么回事一样的。这就住忍辱地了。怎么能做到呢?“而观诸法如实相”。实相是真空,本来没有一切法,用不着去分别。你观实相用不着去分别,这就是菩萨摩诃萨行处。但是你最初开始是做不到的。行久了,习惯了,这就近于理性;近理了,就是近行处,处处都合乎理。开阔讲,就是空假中三观,空谛、中谛、俗谛,这是三观三谛。这就是忍辱地,这就是菩萨的行处。遇到任什么事,降伏你这个心,把心先降伏,很柔和,很善顺。知道一切境界相没有,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因此说诸法无生,这个忍,忍诸法无生。一般说叫无生忍。

我们经常为什么习定?我们经常练习打坐?就是忍。外相,什么相,不理它,就叫寂灭忍,都寂静下来,不躁动,不粗暴。有人跟你说话,做什么事,又跳,又扳,声音又大,你给他安然处之,就是不理他,尽他跳吧!他跳跳没劲了,他就不跳了。假使你跟他对吼对闹,他愈跳愈有劲,安然忍。有人跟你大声说话,像我现在聋了,我听不见,愈大声,我愈听不见。没听见,他白说。他骂我也好,说什么也好,我听不见。听不见有什么好处呢?人家送你个礼物,你不接受,那他就拿回去了。如果有人骂你,你听不见,他自己又骂回去了,收回去了。他骂的是你,你不接受,他不是就拿回去了吗?你经常这样观想,那你就得安乐了,这叫安乐行。人家非礼相加,恼害你的时候,你给他个不接受。说打到身上是痛,也不接受,这个不容易了。说话还容易,打到你身上,你说我不接受;不接受,还是痛。但是不对打,不跟他对打。这叫忍。关于这个问题还多,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下回再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