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8讲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佛对舍利弗说,我以前不是这样说过,一切十方诸佛都是以种种因缘;说法没有因缘,佛不会出现于世的;要利益众生得有因,没有因缘佛也难得度众生。佛跟舍利弗说,我以前不是给你们说过,十方一切诸佛都是假因缘而说法的。因为直接宣扬法义,恐怕众生不能进入,所以假比方、假譬喻说、假语言说种种的方便。说方便法就为的众生能够得入,目的可不是方便法,是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法。因此所说的法都是化菩萨故。这句话可以通大、通小、通一切,一切都可以称菩萨。我们进入佛门的一受三归五戒,就称为你是菩萨。什么原因呢?你进了佛门就发心了,发一个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一个成佛的心。要想成佛得先化度众生,发了菩提心,要行菩提道;发菩提心、行菩提道的都是菩萨。但是所说的方便法,方便法是什么?就是因缘、说人间的苦难、说求出离,乃至说二乘苦集灭道四圣谛法。

就是先说世间、出世间的因果,以因缘说因果;但是目的不是,目的是什么?化菩萨。化菩萨,菩萨就是佛的因。若想成佛果,先得度众生,得发菩提心。菩萨,梵语华言说全了就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翻觉有情。觉有情就是使一切众生都能觉悟,让一切有情众生都能觉悟。不止人类,乃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三恶道都能得度,也能成佛。因为为了教化一切众生都能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然舍利弗”,就是然而事实不是这样。为什么?众生不得理解,因此才有方便道。对于经的正义、义理、经文不能得解,怎么办?佛假譬喻因缘,打比方说。例如下文就是讲三界不安,犹如火宅。我们人生是在火宅当中生活的,就说咱们这个世界,乃至包括欲天、梵天。因此说正法不容易进入,就假譬喻因缘显正法的含义。一切有智慧的人对经文经义不得了解的话,打个比方,说说譬喻。比方不一定的一定说现实,对于我们现在什么境界相,就是世间的境界相拿来做形容。例如我们说这个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就把它不安的讲讲,就知道了为什么不安。灾害,像现在咱们的灾害,有的地区打仗,有的地区遭水淹,这就是不安的形相。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县也好,一个村镇也好。这个地方以每个地区都要有道德的长者,大多一称长者都是年迈了,没有说年轻人是长者的。有的长者财富无量,有很多的田宅,还有很多的佣人僮仆。一般称长者就是世间的寿命长、福德大,都称为长者。一者,种姓尊贵。这是随顺印度当时的佛教,印度的种性很严格的。二者,地位很高。在一个乡镇或者一个县里头地位很高。三者,大富。有钱有势,就是大富。四者,威猛。有势力。五者,智深。光有势力不行,还得有智慧,还能做慈善事业,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六者,年耆。一般在印度那时候长者大概都六十岁以上的。七者,行净。他的行为很清净的。八者,礼备。很有礼貌的,礼备很周详的。九者,上叹。为这个国家国王所赞叹的。十者,下归。一切大众人民所卫护他的。具足这十种这样的德行,就叫长者。形容这个长者家里头是富豪,家业广大,就是齐家的产业也很多。拿这个比喻什么?拿这个比喻佛法,大概是比喻三界,以三界为家。一切众生都在三界轮转,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轮转。不过在法相宗它所解释家是以你八识为家,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赖耶,八识为家,惑业所寄托的。这个大长者也是形容词,形容佛教化一切众生时候是言语广大、智慧无碍。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这个家很大一个大宅子,家宅很广大的。但是只有一个门。咱们这法堂很大,但是我们的门很多,前后左右都有门。这个比方这个家宅广大只有一个门,这么大个家宅一个门出入很困难。什么门?一路涅槃门,它是以智慧通达的,一门深入。所以无异路,唯此一门,智慧涅槃门。“多诸人众”,这个宅子里头有很多人,大至说五百人,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都在这个宅子中住。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焚烧舍宅。】“堂阁朽故,墙壁隤落”,年久失修了。宅子很大,电灯也好,柱子也好,柱子的根都腐朽了、都坏了;梁栋都斜了、倒了,很危险。同时突然间这个宅子起了火了,突然间欻然火起,那这整个大宅子起了大火烧了。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在这个宅子起这么大火的时候,这个长者有很多的儿子,十个、二十个、三十个,都在这个宅中玩。玩,就是游戏。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已。心不厌患。无求出意。】长者见大火从四面烧来了,很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我自己能在这个门平安出去了。但是这些孩子怎么办?“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他还在那玩,根本没理这个大火烧,还乐着嬉戏,没有感觉。四面都起火了,他这些子女还不知道,不觉不知;也不惊不怖,一点恐惧都没有。火已要烧到身上了,“苦痛切已,心不厌患”,既不恐怖,也不发愁,也不求出离。形容什么?形容我们一切众生在三界火宅之内,已经被火烧了。三界五欲境界贪瞋痴不肯舍离,就是在“财、色、名、食、睡”里头贪着不舍。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这个时候长者他很着急,叫他这些诸子离开,他们不离开,怎么办?“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长者心里想以我的力量,我的身体有力量,可以把他们救护出去。或者想个什么办法,用机智让他们从这个舍出离。他做如是想,长者做如是想,但是这个大宅唯有一门。前头说了只有一个门,而且门还狭小。他这诸子都是年纪很小的,没有知识,就是贪恋玩、贪恋游戏,那很危险,堕落火坑,可能就为火所烧。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谕。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我们一切众生在三界火宅之内,佛来救度我们,我们都是佛子;只要是受过三皈的,或者受过五戒的,就是佛子;乃至于没有受过三皈五戒的,佛都是平等对待的。在三界里头不安,五欲境界,叫这些儿子说危险了,赶快出去,他们不听;再待一会儿,把梁烧断了,一下子砸下来,这个宅子没有了,被火烧坏了。这怎么办呢?长者就如是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你们赶快离开这个宅子,不然就被火烧死了。这个世界五浊恶世,这个时候非常的不好,浊乱得很,这个时候不好,劫浊,寿命长短不一。咱们现在你看电视上每天都是几万人死,生的也不少,就是生死循环,耽着五欲,互相争斗。杀,不是像过去拿刀杀,现在用这个弹、那个弹,原子弹;不过没敢用原子弹,原子弹要一打了那不得了。还不等用原子弹,水灾、火灾、风灾、旱灾灾难重重,就是这些都是恐怖的事。

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怜愍我们,教授我们,说很多的佛法。不信!等于他那些个诸子在火宅里头游戏,把欲界、色界、无色界佛经里形容着像这个大宅子失火一样的,所以叫火宅。虽然佛说了种种方便,八万四千法门出离这个三界的,但是诸子照样的玩,照样贪着五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烦恼非常重,咱们经常说业障,这个时候是众生业障最重的时候,烦恼得不得了。众生的寿命不一样,长、短,有的活得很长,有的活得很短,命浊,这个时候不对。还有看问题的看法,为什么互相争斗?因为见不清净,你见到的、我见到的在争。凡是打就是两个见不合,见不合就斗。就是见浊。所以这个世界当中,没有一样能够安定的。

佛对于一切众生怜愍说了种种八万四千法门,就等于这个长者老父亲叫他这些小孩子们善诱,赶快出去吧!这个房子也快烧塌了。但是他那小孩子不理,也不惊,也不畏,也不怕,没有出去的心,还在这火宅里玩,没有出离三界的心。他也不知道什么是火,像我们在三界里头,在生死流转当中,没把它看成是火宅,住高级宾馆,到娱乐场中去,乃至贪着五欲,一心向钱看,想一切办法找钱,就是火中取欲,大火中来挖,因此也不知道火,也不知道宅,也不知道这个房子要烧完了,只是贪着游戏而已。或者是我们信佛的人,经常看看佛、拜拜佛、想想佛,出离心不那么恳切,就是出三界的心不那么恳切。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长者就想我用什么方法让这些孩子都出去?形容佛说种种方便法,就让众生脱离苦海,火海。长者说我让我这些儿子们都出去,不必被火烧掉。他不听,怎么办?设方便,假方便善巧免于难。佛也如是,说种种的方便善巧法门,让我们脱离三界苦海。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佛知道众生心,这个比方说就是这个长者知道他的小孩,给小孩爱好的东西,所喜欢的东西,珍玩奇异这些东西,他们都乐着的。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长者就假方便了,“汝等所可玩好”,你们想玩最好的玩法,希有难得的玩法,你赶快取。汝若不取,后来就后悔了。这是三车,或者假四车。“如此种种”,火宅外边有“羊车、鹿车、牛车”,这是三车比喻。假四车,就是大白牛车。现在这个车都在门外,你们可以各取所需,爱好什么车就坐什么车,赶快离开这个火宅。那些车都给你们的,随汝所欲。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这些小孩子们听到父亲所说的车上还有些珍宝,不是光个空车,所以他们都知道心怀踊跃的,这样子互相竞共出了这个火宅了。这段就是佛应一切众生的机所愿,一般的众生有这种闻慧(闻法的智慧),他也能够有思考思惟,因为佛所说的法是以思慧的善巧方便,众生就会想了。三车就形容什么?佛的三乘法,怎么样离苦得乐再不受生死轮转了。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三车就是三乘,车就含着运转之义。从五浊恶世火宅当中,运出三界之外,心得清凉,这样子苦难就免了,长者也就不要忧愁了。佛以前所说的诸法方便善巧,引导众生出离三界,拿这个三车,拿诸子来譬喻,这些长者的诸子要想得这车去玩耍游玩去,所以很快离开这个火宅了。这会儿没有障碍了,心里安静了,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这些诸子就像他父亲说了,父先许我们的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现在给我们吧!就是请求的意思。形容佛的弟子或者依着四谛法,就是声闻;或者依着十二因缘法,就是缘觉;依着六度法,那就是大乘。这就是形容乘三车。但是佛所说的诸法实相就是三车的本体,三车唯一心,没有三,也没有大,也没有小。在法上说你断惑断得浅,光断见思惑,当然你所证得的道就浅;不但能断见思惑,能断烦恼惑,能断尘沙惑,能断无明惑,那就是大乘,那就是了义。佛所说的本意,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佛的本意如是。但是众生的因不同,所以他取的果也不同。佛没有什么吝惜的,佛愿一切众生都成佛。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长者这些小孩子(儿子)要求给他们车,长者有的是财富,有无量车,就是每人给他们一辆大车。“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都给他们大车。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这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这是显佛的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拿这个比方佛的知见极深而且远,没有边际的边际,周遍法界。俗谛、真谛、中谛三谛之法,究竟让众生都能进入中谛,既不落于有法,也不落于空法。俗谛是说的有,世间相。真谛是说的理,咱们讲华严经讲得很清楚了。中谛是一乘,唯佛与佛,这是一真法界。这叫三谛。所以你修的时候是万行庄严,那就是众宝庄校、周匝栏楯。这是形容词。杂宝严饰,就是法有无边无量的善巧方便,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家都看到那些,都听到、学到那些法。宝绳、宝网、华缨,所有这些个安置。以喻来形容法,就是容易懂得了。

但是这是甚深的法,众生接触不到。最初开始说的是四谛,最浅近的就是从世间因果讲出世间因果,当你受苦难的时候,苦是现相,这个现相它含着有真理,为什么苦?但是谛理不苦。苦谛,苦是现相,谛是本质,本质并不苦。假使这个法是小乘法,大乘人受法无法不圆。但是我们观到苦了,就联想到苦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受?我们招感来的。为什么招感苦?因为没有智慧,认不清这个事是真事、是假事、是好事、是坏事。你当着是好事,实际是坏事。怎么这样讲呢?这得假比喻。我在美国旧金山那时候,现在我们大陆也开始到处买彩票、买福利奖券,他买了,买了得到了,一得了就是三百万;得的还不多,这个彩票最高的是一亿美金,他只得到了三百万。得到三百万得幸福了?这一下子可麻烦了,大陆的亲戚、美国那些都找上他来了,跟他算老帐,哪年哪年,这把他逼死了,三百万还不够。这是一个。

我那年在天津,天津出黄河奖券,头彩是两万元,那时候民国二十多年前时候很不得了了。一个拉黄包车的,可怜一块钱买了奖券,他这脑袋里头一天就在这奖券上,拉着车也在想,回家也在想,他把这号码背得相当熟。正拉车听到广播上播头彩多少号,他一想正是他那号,这一高兴不得了了,忘其所以,拉着黄包车把黄包车往海河里一丢;天津有海河,大家都知道;把他拉的黄包车丢到海河去了,他就跑那颁奖奖券那去。老板说把你奖券号码拿出来我们对。他这一想糟糕了,他那奖券搁在黄包车上了。因为拉黄包车的上身出汗,也没有穿衣服,他就把他买那彩票搁在黄包车踏脚板底下有个小柜子,搁那里头去了。他这一高兴连黄包车都丢到海河里去了,让他拿奖券没有,拿什么领奖?奖没得到,就跳到海河里淹死了。报纸上登的。看着是幸福,其实是灾祸。我只举这么两个例子说非得的得到,他没智慧,他只看到眼前,不看未来。众生光看着眼前的幸福,这个不是幸福,是灾难。为什么?没有智慧,所以你做任何事都要有智慧。

像我们劝发菩提心,经常劝人家大慈大悲,去跟人家说明这个苦是你自己找的。如果是按自己过去的业,因业而受报,你现在受的什么是你过去做的。那未来(将来)又怎么样?那你现在做的。现在做的就是未来的果,现在的果是你过去造的因,这个道理一定得懂,因必具果,以果验因。你不知道你前生做什么,你看你现在受的吧!这就是前生的。但是你的法性本体,这个咱们讲华严经讲得太多了,大家可能懂得这个道理,本体是没动的。苦是招感来的现相,不是本质。本质是什么?苦谛。谛就是理,真理。真理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佛性,它也没苦没乐的。因为你现相招感的,那你知道是苦怎么办呢?断,别再造苦的因,那苦就没有了。你造乐的因,乐的因就感乐的果。乐对苦而言的,没苦,哪有乐?没乐,哪有显著苦?都不存在,二者具亡。因为你知道苦了,再别做坏事,不招感;不招感,苦果就没有了。同时对治它,修道。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道灭是出世间因果。以出世间因果对治世间因果,这是佛最初说的最浅近方法。

完了再学习因缘法,因为你没有智慧,迷迷糊糊造了业。有很多人造业都是迷迷糊糊造业的,迷迷糊糊就是我们说的无明,不明白,尽做错事。做错事就是认为是福,得到就是祸,不是福。悟得灭的理,就去修道证灭,那是出世间因果。这是四谛法,一般都学习的。佛比喻让小孩子坐上羊车去玩,这属于羊车;十二因缘就属于鹿车,六度万行菩萨道就属于牛车;一佛乘就是大白牛车。用这个来形容众生就容易明白,完了再形容法。经上讲的白牛车就是甚深般若、无漏般若,形容导你修观,观想!观想谛的因缘。这就是善财童子初参的时候,发了菩提心,住在这个菩提心上,这个心就是无漏般若,完了依此而起一切万行,参一切善知识,修行无量法门,一直到萨婆若海,就是乘的是大白牛车。这个牛车肤色充洁,形体姝好,力量大,有大筋力,开起来平稳,其疾如风;坐在白牛车上像风一样的,这是形容着。还有些个侍卫,像现在保安全的保安人员,还有仆从,有很多弟子随顺。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为什么有这种因缘,“所以者何”。就说这个大长者财富无量,大白牛车他不是一车两车,无量车!含藏之义,如来藏,佛藏。大长者就形容佛。他在藏里头充满的,什么藏?般若智慧藏。我们刚学完华严经,弥勒菩萨大宝楼阁打开了,看看大宝楼阁就是那个藏,成佛之藏。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这还用比喻说,大长者心里就想我这个财物多得很,无极,我应当给我的这些孩子们都给他们大白牛车,下劣的小车不要给他们。这些都是我儿子,皆是吾子,我无爱无偏党。这个地方单加个党字,党什么?党同伐异,同一党就伐另一个党。我们是无党无派,爱无偏党,没有党派。党同伐异就有斗争,你这个党跟那个党一定要打,打吧!斗吧!无党,没有偏爱,平等平等。长者又一想我这个宝车是珍珠玛瑙什么宝贝玩具车里都有,在大白牛车里头什么都有,我也不偏不倚每个子都给他一部大白牛车,各各与之,不应有差别。佛心是让一切众生都成佛,没有什么小乘、中乘、大乘的,那只是善巧方便。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以此物,就是长者想我这个车全国每个人给一部都还有余,“何况诸子”,何况给我自己的儿子。佛的心就是想让我所有的弟子,只要入了佛门都让他们成佛,一人给他一部大白牛车。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这个时候长者的诸子得了大乘车,大白牛车,得未曾有。他心里想有个小羊车、小鹿车就可以,但是给他的是大白牛车,就是非他想像。什么意思?就是佛给他们都授记了,将来都成佛,就是这个意思。佛在说完这个比喻的时候,跟舍利弗说,于汝意云何,你怎么看,你怎么想,长者给他那些儿子的珍宝大白牛车是虚妄的吗?还是真实的?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舍利弗言,不也,世尊”,他说不是虚妄的,但是可也不是真实的。答覆得很巧妙,“不也,世尊”,就是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什么意思?“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长者让他们出去离开火宅,说羊车,说鹿车,说牛车,说大白牛车,目的是什么?离开火宅,那当然不是虚妄了。为什么原因呢?要全那些孩子身命。说那些玩具假设的,你不说他不出去,他在那火宅里头跑、玩。这一说跑外头去,都乘车去了。这是方便,目的是让他离开火宅,离开火宅之后来救拔他。

【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舍利弗这意思还没说完,“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什么车都没有,说的是假话。为什么要说这个假话?因为他们不被火烧死,在这个目的上不是虚妄的。什么原因?因为长者他自己作意,他先就这样想的,就是一个方便善巧让他离开火宅就对了。长者的目的就让这些诸子离开火宅,这个目的跟他所设的方便善巧没关,不是虚妄的;什么车没有也不是虚妄的。何况长者知道自己的财富无量,想饶益他这些儿子,平等都给大车,不是虚妄的。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你说对了,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把这段经文佛所说的法你都要如是看,三藏十二部都如是看,说真实不虚的,一直行到证果断惑成真,不是假的,是真的。成了之后你再回头观一下子,没有一样是真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何况这说的是假话而产生真实效果。你如果执着诸法不舍,你什么也得不到,那本来就是假的。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所以佛对舍利弗说,如来亦复如是,就是这个含义。如来是一切世间之父,给众生说真实的。现在是真实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自体是什么?佛之知见。因这个知见而立名,他所居住的实报庄严土,不是这些五浊恶世,也不是方便有余土。如果我们求生净土,如果是念普贤行愿品的求生净土,上品上生,住的实报土。如果念阿弥陀佛、念其他的经卷生的,方便有余土。各个所生得不同,为啥?发的愿不同,修行的法门次第不同。凡是约你色相、约你的心理,看你怎么修吧!八万四千法门就八万四千道,看你走哪一条道。如果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直至成佛。像善财童子、法华经龙女,那是常寂光,发的成佛的心,一定能成佛。

一切众生在怖畏当中、衰恼当中、忧患无明的闇蔽当中,永远离不开苦难。如果依着佛的教导乘上这三车,完了最后乘大白牛车,这些无明闇蔽都没有了,何况见思烦恼呢!都成就佛的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产生佛的十力,一切无所畏,永远没有畏惧了。在这个时候有大神力,就是神通;有大智慧力,他也学佛照佛所教导的化度众生;也具足方便,达到了智慧波罗蜜,所作所为都是大慈大悲,依着大慈大悲而行利益众生,永远没有疲倦,永远没有懈怠。为什么?别忘了,空的!真空绝相,终日度众生,不见得有众生可度。这样来行一切善法,哪还有执着!

如果没达到深般若的智慧,做一点好事认为自己了不起了,又做善事了。得到一个三昧,认为成道了,那他不是这么回事。因为这样你就知道,虽然行一切善法利益众生,不被相所转,这才叫解脱自在。这时候利益众生,而生三界朽故火宅,这是比喻三界犹如火宅。如果你修道知道三界不存在,空华水月,这叫真空绝相。众生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佛就随众生因缘方便善巧利益众生,行大慈大悲。常无懈怠这个道理,大家经常想一想,为什么没疲厌?不懈怠,没疲倦?了解众生没有,一切空的,真空绝相。但是这空你悟得证得了,得到佛的知见了,那能有受用了。众生没有!众生没有,所以他空不了。所以劝化一切众生,悟得这种真理所求的善事,这样来利益一切众生的。佛也生在三界朽故火宅当中,佛不到三界中,怎么到三界度众生?长者他自己就在火宅之内。这是用你的思惟观察。

【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了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这在众生的分中他不理解为什么要受生老病死苦?为什么你要发愁?愁得不到。愁、悲。得不到,忧。忧悲就苦恼了,为什么?愚痴,没智慧,被黑闇给你遮蔽了,这叫烦恼障;什么也不知道,所知障。贪瞋痴的火永远烧到你的,火宅就形容三毒。贪瞋痴的火,三毒火从哪来的?是你心里生的。因此让众生销灭生老病死苦,断绝忧悲苦恼、愚痴闇蔽,断灭三毒之火。这形容像火宅,把这火宅销灭掉了。教令他们出去,依着方便善巧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咱们现在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以这个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的见,见什么?见一切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在火宅一样的都为贪求五欲的财利,因为贪受种种苦。苦怎么来的?你贪得来的,不是外头来的。你不贪了,苦就没有了。你贪追求造种种业,想种种的方法。你看世界人开公司的,想挣钱的,你看他脑袋用的都钻到那财库里头去了。杀生放火的,所有演艺的,这是被五欲支配的。不但现在受苦,现在受苦并没完,还有苦在后头。还有什么苦?这个报舍之后,下地狱,作畜生,当饿鬼,那苦还在后头。这苦是现报,未来的苦更厉害了。若生到天上或者人间,那苦轻一点,并不是没苦。六道都在苦中,有轻有重。在贫穷困苦当中,这里头还有八苦交煎,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求不得,还有种种的苦难。一切众生都没在苦难当中,在苦中不知是苦,最容易使菩萨教化众生生起大悲心;众生在苦中他并不知苦,他欢喜游戏,不觉不知。

我们这有在家居士,到那高级宾馆,到那舞厅,到那酒吧间,你看看那里头哪个感觉苦?那个时候他很欢乐,离开那个场合苦了。你得找钱,没钱,到那场合要花钱的,找钱苦。玩完了,玩够了,身体疲劳了,那苦又来了。因为乐是苦因,当他高兴玩得欢乐时候,不知道身体的疲倦;等欢乐一过去,苦就来了,疲倦就来了。很多病生在这个当中,你仔细观察吧!现在所受的众苦还不算,还并没有了,还要下地狱,还有堕畜生,还要堕饿鬼,那是后报。

这一段文就形容着众生在生死苦海当中,他还欢乐游戏,不认为生死苦海是苦。那在这里头等到害病了,求不得了,冤家互相碰到一起了,不是你要我的命,就是我要你的命;亲爱的要离开了,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五蕴炽盛就是害病;求不得,求不是一求就能得到的。哪个经商的不想要发财?都发财,赔本的就没有了。在这样子他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就等于长者形容在火宅当中遭了大苦,他还没认识到。

这段经文就形容我们在三界当中,就是现在我们生活当中,这是苦难滋生地,在火宅当中找快乐去,这个快乐很短。凡夫并没见到,“舍利弗,佛见此已”,佛以智慧来观察都做得到。佛就作如是念,长者是为了救他诸子,佛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我为众生之父”,一切众生是我之子,我应该救拔他们的苦难,应该把一切十方诸佛的智慧德相,让他们以此诸佛的智慧德相来做游戏。这是大慈给他大乐,大悲就是化度众生;但是你化度众生时候要从小到大,不是一下子就能让他什么都断绝了,不可能。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不假方便”,直指人心。就像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什么方便不打。禅堂“此是选佛场”,这个地方就是选佛的,没有其他的教义,直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众生不能得度,没有这个因缘,怎么办?不能舍方便。因为为了一切众生,佛佛都赞叹如来知见、如来十力、如来无所畏,这样子众生不能得度。为什么这样说,所以者何?众生在生老病死苦当中,忧悲苦恼,在三界火宅所烧煮当中,他能理解佛的智慧吗?他无法理解佛的智慧。因此而说他不得度,必须引诱他,从他的爱好开始。这应当像长者。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舍利弗,如彼长者”,虽然他身上有力能度他,能把他救出去,但他不用,让他自度,让众生自度。“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为什么不用呢?因为要用方便善巧。但以智慧的方便于三界火宅之中救拔众生,给他说三乘法,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佛乘即是菩萨乘,就是由声闻、辟支佛到成佛。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一切众生你在三界当中,这是火宅,不要贪这个快乐。这些都属于色声香味触,若贪着在这生爱,则为所烧,那就被三界火所烧了。“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这就是羊车、鹿车、牛车。“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佛说我可以给你们作证。“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善巧诱进众生”,三乘法就是接引的方法。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十方诸佛都赞叹,都如是行方便善巧。但是“自在无系,无所依求”,自在无系是不着不系,就是观力,一切都放下、看破、自在,无所求,也无所得,无求无得。三乘就是运转义。以三乘法来运转,让你达到你的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以此而自娱,拿这个来自娱;同时这种自娱还能达到无量的安稳快乐,再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就是再不漏落三界了。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内具智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听佛的教诲,学习觉悟的方法、信仰、领受。信了就领受,领受就是受持,受持就是去做。闻法光信不行,不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你得修。修的,还要精进的修,懈懈怠怠的修可不行。这样才能出欲界、色界、无色界,才能得到涅槃。这些就叫声闻乘,这是三车当中乘的羊车,出了火宅所乘的羊车。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的因缘,这是辟支佛乘。前头说三乘,现在加以解释。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乘的是鹿车,叫中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求佛智,求自然智,求无师智。这些智慧都是如来的知见,得佛的十力、十无所畏。这是愍念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诸发大心的菩萨才能够求此乘,名为摩诃衍。摩诃衍翻大,就是大乘。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无畏就不再堕落脱离苦海了,脱离苦海也是火海。同时大长者就想我的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佛到最后行菩萨道,教诸菩萨都能成佛,就是三乘唯一,要度化一切众生转小向大。“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就是大长者。“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专门以佛教导,让他们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佛的究竟涅槃乐。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力、无畏等,诸佛的法藏,含藏无量的法。这些众生都是我子,都是佛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就是都让他们成佛,不以下劣小车给他们,都给他们大白牛车。佛到最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样令众生以佛的知见脱离三界,让众生都能入佛的禅定、入佛的解脱、入佛的娱乐,一相一种一性。这就是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这是把一切缘起,缘起生诸法,生的是什么法?生的是一法,一法无法。什么呢?性空。因为性空是解释的,性空缘起是解释一切法的,我们讲性空就解释这个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天就讲这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