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16讲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佛见着一切众生长劫以来,无量劫在生死轮转当中,非常的疲劳,所以在求佛法当中,佛道长远,说成佛无量劫无量劫的事,心生疲倦了。化城,说方便法的意思,就是前头所讲的。那么让大众止息一下,因此证得二乘果位的人,他认为他已经得到满足了,他不知道才走了一半路。因为一证果了之后,认为自己了生死了,不再受生死轮转了,那六道轮回都断了,这就说止息,再不疲劳疲倦了。佛看他们都休息过来了,把这个化城当究竟,把有余涅槃当成无余涅槃。佛是智者,所化的,他现在看见这些证得阿罗汉果的,他们都没有疲劳了,在求佛道长远的时候,可以向前进取了,就这个含义。佛就向他们说,我现在给你们示现的是化城,还不是究竟。你们得再往前进,宝处在近,佛果就在眼前。过去中间那个大城是我化作的,让你们休息一下,不是宝所,也不是寂果。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你们大家要知道,给这些比丘说,我是给你们说的方便法门。我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道一切生死烦恼,什么是恶道,什么是善道,什么是险恶,什么是坦途。现在因为休息过来了,还要精进向前进取求佛道,宝所在近,宝所就在眼前。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假使佛不是方便,教他直至成佛,这些众生他就生退堕想。他认为险难,佛道长远,他可能就不愿意亲近佛了,也不欲见佛了。他又怎么想法呢?他们的想法是佛道长远,久受的勤苦,吃苦太多了。因为听到远,达不到,成个疲怠心。要久修勤苦才得成就,那就不想修了。“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知道一切众生心;这个众生是指着二乘人,他听到大乘成佛长远,生起畏惧心,所以就怯劣,胆怯的意思。佛才以方便力示现化城,这才给说四谛、十二因缘,说二涅槃,不是一涅槃。为什么说二涅槃呢?二死。二涅槃就是二死。说二死永亡,一个分段生死,一个变易生死;一个有余涅槃,一个无余涅槃。因此而说。佛教经常显的中道义,不住二边的意思。化城能够断了烦恼,但是那个烦恼不是究竟的,只断分段烦恼,断见思惑,不能断尘沙无明。尘沙惑没断,无明还没破,所以叫有余。无余涅槃,那就是佛果了,诸漏永尽,二死永亡。所以一切众生住于二地,不是究竟地。所以佛才跟你们说,你们所做的还没办。所作未办,就是生死还没有彻底了。你们现在所住地不是佛慧,但是与佛慧很相近了。你再发心、再精进,就到了宝所了。现在这个涅槃不是真实的,这是如来方便力善巧,将一乘分说三乘。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大家很疲劳了,休息一下吧!化现给大城,就是断了烦恼断了一半,只断见思惑。休息过来了,又跟他们说宝处在近,佛道就在眼前。这个城不是实实在在的,是我化现的。例如说咱们求生极乐世界,但是你所生去的那个是化城,不是究竟的。三贤十地住实报,唯佛一人居净土。阿弥陀佛一个人住净土,那是佛地。极乐世界也是化城,不过那个化城跟娑婆世界化城两个有差别。娑婆化城,在化城之中你还要轮转,还有细惑。在极乐世界那化城,直至成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这种道理恐怕闻者还不能够完全领受,佛又再说一遍。法华经尽是重复,重复再说一道,用偈颂体裁再说。法华经成佛法门,但是最容易懂,语言最接近。第一个,没什么深奥的。但是因为它重复一遍,又说一遍,有的地方说三遍,有的地方说两遍。为什么重复?怕众生不能理解,怕你听没明白。因为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不是那么容易的了。譬喻说,因缘说,如实说,如理说,如事说,大概说事的多。不像华严经,华严经如理说的多。这多在事相上说。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诸天神龙王。阿修罗等众。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经过十劫才成就佛。佛法在,不现前,那观照的时候就没有证悟;证悟一直不现前,不得成佛道。释迦牟尼佛一坐菩提树下就现前了,当及成佛道。佛法不现前,不能成佛道,在这个时间里头,虽然没成佛,因为他将近成佛,所以天、龙王、诸鬼神、阿修罗,八部鬼神众经常维护佛,等着佛成道说法。但是“常雨于天华”,经常来供养佛。在佛那个时候,没成佛是等觉菩萨,在那等着成佛,静待成佛,这些八部鬼神都在供养,随时供养。在供养的当中,供养佛的时候,天上击天鼓,散一切华。华吹落了,又散,散了,又吹。随时雨,随时散华,尽是新好的,不让陈旧的。这个时间经过好长时间呢?经过十小劫,“乃得成佛道”。

“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见佛成了佛道了,这诸天的护法在人间非常高兴,踊跃欢喜。“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佛的十六个王子。佛没成道以前是人王,成道以后是法王。在他作人王的时候有十六个儿子,这前文长行所说的。十六个儿子都带着有眷属,言人很多,相当多。再加上天龙八部,千万亿围绕。有千万亿这些想跟佛学,围绕于佛,都来到佛所,就是佛成道的道场。“头面礼佛足”,头面接足礼。顶礼佛的时候,头面接近佛足,求。求什么?请佛转法轮,请佛说法。“圣师子法雨”,雨是形容词,佛说法像甘霖一样的。“充我及一切”,每个都这样说,佛加持我,说法,我闻法能得到解脱。一切众生都如是学。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世尊甚难值”,得遇佛出世是很难很难的。“久远时一现”,经过久远时间佛才现出世。佛现出世了,我们并不能亲近得到。那我们还不晓得在哪一道呢?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我们大家都没有遇见吧?我们在末法出现。因此值遇世尊非常难,世尊甚难值,很难得遇到,久远久远才一现人间。现人间,你又不在人间,你不晓得到哪道去了?还是见不到。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等着见弥勒佛。但是为了见下一佛,我们在末法时代就要修。修什么呢?销业障。业障销了,就能见佛。见了佛要闻法,闻法了要修道,修道完了要成道。为什么修道成道呢?也是为度众生。“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佛降生,他的目的、愿望就是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开示佛之知见。震动于一切,什么震动?佛的威光震动。大通智胜如来威光震动。一边赞叹佛,一边说。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诸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从东方说起吧!咱们一说就是四方,有的说六方,有的说十方。说四方也是十方,十方是圆满的。说个东方,就包括东、西、南、北、上、下、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也是十方。这先一个一个说。“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从东边说起。东方有五百万亿这么多国家,在东方五百万亿国家的上空,梵王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以前没有这种现相,现在有了。什么有了呢?光照。他的宫殿上显现的光明跟平常的不同,有特殊感。那些梵王见着这个相,又生欢喜,又要寻找这光的来源。说过去没这光,现在怎么有这个相呢?找这个光明。一找就找到佛所住的道场,佛所。遇见佛了,就散华供养,说赞叹偈子。见佛了,供养佛,完了就赞叹佛。供养就是持诵礼拜,香华供养,完了还把自己所住的宫殿也奉献给佛。行供养的目的,请佛转法轮。这些梵王都用偈颂赞叹,都请佛转法轮。

“佛知时未至”,大通智胜如来知道时间还没到,还没成熟。机,机的感,机感、机感,就是众生的机,感佛,佛因为要应,应的时间没到。受请,佛允许了,默然许之。前头十方梵天都如是请,佛都默然答,没说话。默然,就是没有语言,心里头已经答应他们了。“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四维,上下,就是三方及四维。三方,因为前头说过东方,西、南、北。四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就是八方。加上下,十方。有的经就是十方世界皆震动,一句话。这个把它分开来说,前头说个东方,后头西、南、北,十方上下都如是。这十方梵王都是散华奉宫殿。一样的,这前文都说过了,重颂再说一次,请佛转法轮。“世尊甚难值”,遇见佛很难。咱们这有佛出世,像八难之一,遇不到。所以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佛以慈悲为怀。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见佛就是求法。请佛转法轮,请佛说法。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就是受请。“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这前头讲过了,不再重复了。“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无明至老死就是因缘法,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这四谛十二缘是说众生的过患。过患,就是业流转,起惑造业说的众生过患。“宣畅是法时”,佛在说这个法的时候。“六百万亿垓”,众生有六百万亿这么多。说法闻法就要行,行就证得果。“得尽诸苦际”,断苦了,没有苦了。四谛断了苦了,十二因缘也如是。要证得二乘境界,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慕灭寂灭理,就是佛所说的化城,到化城里休息,成得阿罗汉。“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初转法轮,二转法轮。四谛,初转。十二因缘,二转。这时候千万的恒沙众,一切诸法不受。不受,就是得道了之后,所有那些个法就再不含受,再不流转的意思。这些成道的,就是得到二乘果的,于法不受的,得到阿罗汉果,不受生灭法。“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以后这些得道的,得什么道呢?这是二乘道。“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这些闻法开悟成道的,闻法顿悟生死,不是究竟的,闻法得道的,这是二乘人。以下说大乘法。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前头讲菩萨沙弥。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修道的时候,作国王的时候,他有十六个儿子,前头长行这样说。他一出家,他十六个儿子都出家了,叫菩萨沙弥。他们请的不同,跟前头请的不同。前头是请的二乘声闻缘觉法,四谛因缘。这些沙弥菩萨他们请的,“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我们本身及随从我们的,也有信仰的,都想闻的是大乘法。就是十六王子身边的那些人,叫营从。“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我们不求二乘法,要像佛一样。“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佛知道他这十六个儿子,都是童子,童子就是没有结婚,就出家了;过去无量生就是行菩萨道,大通智胜佛知道。“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大乘的菩萨神通的事业,假种种因缘譬喻,说大乘法的时候,说六波罗蜜法,说神通法。“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这个就说方等、般若的时间。方等是大乘法,波罗蜜经是大乘法。“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最后才说法华经。法华经偈颂很多,启发菩萨无量偈颂,像恒河沙似那么多。佛受请了,说法华经。“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大通智胜如来说完法华经,进入禅室里静坐,入定。“一心一处坐”,坐了好长时间?“八万四千劫”,经过这么长时间。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知佛进去坐禅定。说完法,说法是智慧,智慧是从定出来的,还归于定。那这十六王子就代佛传法,说佛的无上慧。十六个法王子都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专演法华。“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这十六王子辅助如来宣扬法华经。“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十六个,一个一个他们所度的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这都是重颂。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以后一代一代宣传法华经的,十六沙弥收了很多弟子。十六沙弥如是宣传,他的弟子也如是宣传。十六沙弥都具足佛道了,也成佛了。那就说十六个沙弥来源,这十六个沙弥就是一住佛的历史,包括释迦牟尼。那个时候的十六沙弥,“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释迦牟尼说的。“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一到说法华经的时候了,以佛的一乘教来教导他们,这就是授记的原因。“我在十六数”,释迦牟尼佛说我就是十六沙弥之中一位。“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那时我就给你们讲法华经,现在成熟了,给你们说真实的佛慧。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闻大乘法要能领受,不要生恐怖感。“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怖畏的地点不但没有人,没有水草,畜生也没有。“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要想在这个险道走过去,形容我们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苦,这就是险道。要想度生老病死苦,这个道很长远,很难得走。“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导师不一定是佛,路上有善知识。“强识有智慧”,对于这个险难的路,他能度过,他有智慧。这个导师有这种智慧,能领你过渡险难。“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发大心度这些人。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这些人都疲倦得不得了,不想再往前走了,走不动了,累了。“而白导师言”,与领导他们的导师说,我们今已经疲顿了,疲顿到极点了,我们还是回去吧!这个险路不好通过。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都走到这了,为什么要退回去呢?在险难路你已经走了一半了,虽然没达到究竟,已经超越生死了,这就退回去太可惜了。导师就想给他们个方便吧!以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这是化城。“庄严诸舍宅”,光空城不行,还得有个房子,周匝还得有林园、渠流,还得有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二乘人已经达到无漏了,不再漏落三界,这些园林就是形容词,就是法林,九次第定,八解脱,七觉支,八正道。现在他虽然没达到法空,人我空就空了。这叫化城。“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佛说你们大家不要生退堕想。在前面有个大城,休息一下吧!走得太累了。“各可随所乐”,你喜欢什么,到城里休息时享受去。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高兴了。“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了了生死了。这化城就是二乘果位,了了生死了。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导师知息已”,大家休息一会儿就好了,这一休息就恢复了。就把大众召集起,“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不能在化城就不往前走了,这个不是真实的。我见到你们都疲极了,怕你们退还,所以方便力权巧的化现这个城。现在离宝所不远了,离成佛就快了,了了一半了。“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这就是法华经的要义,达到都能成佛。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我现在作你们一切的导师。我成了佛时候。“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我看一些发心求道的、求究竟了生死的,了了一半就不想做了。因此才说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这样才给你们说的二乘涅槃。“言汝等苦灭”,你们现在苦灭了,所作已办了。在这所作已办就是化城。“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现在都做了不生不死了,断了分别的生死。但是这些不足,还更精进。“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说法华经。“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本无二。法本无二,因境而说的。只有一佛乘,没有个二乘,那个二乘是方便,止息的。“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你们得那个不是究竟涅槃。非灭者,就是非究竟涅槃。应该求佛智,应该成佛道。“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就是再发菩提心,再行菩萨道。“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你再发菩提心,再向前进,才能证佛的一切智,证到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具足一切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成了佛果了,那就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为了让你们止息一下,中间休息一下,这样给你们说的涅槃。这个涅槃不是究竟涅槃。“既知是息已”,你休息完了,够了,该往前进了。“引入于佛慧”,再引导你们进入佛慧。佛慧就是成佛道,具足佛的智慧。

化城品完了,以下是受记品。前头那授记是一部分一部分授记,这个授记专给五百弟子受记。这是第八品,受记品。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翻华言叫满慈子,他是迦毗罗卫人。在别的经上说,满慈子因为他的母亲,为母而得名。满慈是他妈妈,满慈子是他妈妈的孩子。印度翻译经文上这类话很多的。他是迦毗罗卫人,他的爸爸给净饭王当国师,他是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种族。婆罗门种族,类似我们中国的儒教。刹帝利就是王宗,国王家的。他家里人做过国王。满慈他是婆罗门种。他生下来相貌很好的,一小就聪明过人,印度的一切的陀罗尼等诸论他都能了解,有大智慧。长大了,到成年了,他对一切世间厌离,想求解脱。

在释迦牟尼佛出家,他也受感动。他跟他的朋友,大概集合有三十人吧!于波梨婆遮迦,一个外道在雪山上修道,他也出家去跟外道修道。行苦行,精进,得了五通,得了四禅。佛教讲的四禅跟外道通的,所以四禅八定都一样的。但是佛教所说的出世禅定,那就跟外道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所有这些佛的大弟子,迦叶、须菩提、目犍连都学过外道。佛也跟外道六师学,佛认为他不精进,舍弃他了。他得了四禅八定、得了五通,最后遇着佛,又跟佛出家。他的辩才无碍,说法无碍。他现在看见迦叶、须菩提、舍利弗都受了记了,他心里也很欢喜,也希求,得未曾有的意思。“得未曾有”,以前没听说过。富楼那也希求,希求什么?希求佛给他授记。“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为什么奇特呢?为什么希有呢?“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佛能够以法随顺世间不管他哪一个种性,都给他说法。以这种方便给一切众生说法,不分别,不论哪个种性众生。佛法的目的拔出众生处处的执着,让众生不执着。“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我想把佛的功德说出来,说不完,说不到。虽然有语言,佛的功德我是说不尽的。这是赞叹佛的功德。先赞叹佛,完了又跟佛说,“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只有佛你才知道我们众生心所想向什么。因为富楼那他过去无量劫助佛宣化说法。说法,说佛法,就是支助佛的宣化。在释迦牟尼佛他也如是助佛宣化。他在先跟佛要求授记,不是明说的。佛,你知道我等深心本愿。我跟迦叶等都一样的,他们都受了记了,我的本愿也想求佛给我授记。没有说,言语很巧妙,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他这么一请,佛就给他说了。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佛就对着大众的法会当中说,“尔时佛告诸比丘”,你们等看到了没有,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否?他向我来这说,你们大家都看见了。“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我过去不是常跟你们大家说,在我弟子当中,富楼那是说法第一。我赞叹他种种的说法功德。这个种种功德指说法说的。“精勤护持助宣我法”,来协助我宣佛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这个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已经具足了解释佛之正法的智慧,在说法当中,大饶益一切同梵行者,就是同道者,修梵行的。佛先赞叹他说法第一,说法的功德。“自舍如来”,除了佛以外,没有能比上富楼那的言论之辩才。就是说法辩才无碍。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大家不要这样想,不要想他光是帮助我来宣扬佛法。他曾在过去,“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他帮助九十亿诸佛宣扬佛的正法。在这九十亿诸佛前,他也是说法第一。不只在释迦牟尼座前说法第一,在这九十亿诸佛佛所富楼那都是说法第一,助佛宣化。又于诸佛所说的空法,特别提出来空法,他演说的特别好。“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乐说无碍、词无碍、义无碍、第一谛无碍,四无碍辩,这是演说的辩才。“常能审谛清净说法”,说法清净,说法以法销诸众生的疑惑,销诸众生一切修道的障碍。但是你必须得说法明了。一个法明了,一个对众生机的明了。佛法得对机,不对机,白说了。因为他具足四无碍辩才,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没有疑惑。说法就给众生解除疑惑的。

“具足菩萨神通之力”,虽然他是罗汉,那个时候在诸佛跟前,他就具足了菩萨说法的力量了。随他的寿命;一辈一辈寿命不一样的,寿命不是能增能减的,随他应得的这一段好长时间,那就是他的寿命;他都尽寿命而说法。“常修梵行”,就是清净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不论在哪个佛的世界,大家都知道他是说法的阿罗汉。还是声闻,并没达到菩萨。“而富楼那,以斯方便”,但是他以说法的方便善巧力,饶益了无量百千众生。百千众生有好多呢?无量,无量个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化度的众生是无量数。阿僧祇,就是无数。“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什么叫令立呢?就是把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法,法幢能立起来。而且常作佛事,教化众生。佛要给他授记,先赞叹他一番。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这是说过去的、无量的。但是现在的七佛,这个七佛说法专指仁贤劫四佛、星宿劫三佛,星宿劫、仁贤劫这七佛。“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七佛是过去三佛、现在四佛,就在这个仁贤劫以后,整个的贤劫当中,在这个诸佛说法时候,他都是说法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都是在诸佛身边助佛扬化,教化一切众生。这个也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主,这是究竟。“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授记了。这是给他授记了。这个授记的时间很长,要过了无量阿僧祇劫。不是一个阿僧祇劫、两个阿僧祇劫,无量阿僧祇劫。还是在这娑婆世界,他成佛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号呢?号曰法明如来。具足十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其佛”,就是法明如来。“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他的佛土大了,恒河沙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为他一个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佛土庄严。没有山陵、溪涧、沟壑,都是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天宫殿都在虚空当中。“人天交接”,人间跟天上两得相见。咱们现在人天不交接,在人见不到天,天能见到人。富楼那成佛的时候,人天交接。人跟天就是来往的意思。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那个时候佛土没有恶道。不但没有恶道,也没有女人。像咱们说极乐世界,没有女人,没有恶道。一切众生都是化生的,没有胎生。没有女人,就没有胎生了。他是化生的人,没有淫欲。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富楼那他成佛他的国家,生到他国家的众生皆是清净的。他的国家众生只有两种食。咱们是吃饭,咱们是分段食,吃五谷杂粮。他不是,他以法喜为食,闻法,说法。再一个,禅悦为食,坐禅定。饮食,资具身体。若不吃东西,人怎成长?怎能生存?但是那个国土不是咱们人间的分段食,也不是五谷杂粮,法喜,一个闻法,一个修禅定。咱们一天吃两段,这是分段食,一段一段的。饿了,吃下粮食消化完了,再吃。这是段食,一段一段的。第二种,触食。触是接触的意思。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它都要吃东西,接触的食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这叫触食。

第三种,思食。思,就是意思的思。六识思念可爱的境,可爱就是喜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它思想它可喜欢的境界相。希望的意思。这样对他六根才有利益。像人饥渴了,到饮食处喝水吃饭,你身才得不死。思食是念到。第四种,识食。这个是指执持为相,执着持之不舍,执着为相。专指第八识说的,阿赖耶识。前三识所有的识,支柱你第八识此识的增长增盛,执持你一切根。就是执着那个执,所以叫识食。第八阿赖耶识吃的饮食,就是藏识。含藏的藏。思惟,八识的思惟就是它的饮食。这个大家可以这样想,当你想个问题想得很深,把饮食都忘了,那就是识食,以识为食。这是人世间的环境,这四种食。

第五种,禅悦食。专指修行人,入了禅定不吃饮食了。人家说打禅七,打禅七不是捱饿,要搞清楚。打禅七,人有功夫了,他以七天、十七天、一百天,乃至一劫两劫,他在禅定当中,他就不吃饮食了,那叫禅悦食。第六种,法喜食。法喜是闻法欢喜,得了法的滋味,就是法味,法增益慧命,这也是食。闻法等于吃饭,资持的饮食。第七种,愿食。发愿的愿,愿力。修行人都要发愿,像四弘誓愿那佛教我们发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愿,以愿为食。发愿,就想那个愿力,我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我想消灾免难,以愿为食。

第八种,念食。护念的念,忆念的念。修行的人靠忆持来支持他的三业,这是念食。为什么说念念不要断?念佛,以念佛为食。这是心定的意思,纯心定了,护念不忘。第九种,解脱食。解脱食,自在了。修行人修出世的圣道,断除烦恼;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烦恼断了,不受生死的逼迫了,善根就增长了。这叫解脱食,以解脱为饮食,出世间的饮食。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