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12讲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国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形容这个在法上说的,对于成佛的法门,就是上乘法实相法门,那法是非常深入。在我们讲华严经形容着大概就知道了。这个比喻当中,形容这个穷子因为离开他父亲很久了,几十年了。我最近看这个文段,我想,佛说他逃离他父亲就五十年,他回来跟他父亲又是二十年,这穷子已经七十多岁了。这是形容词。这时候见他父亲不认得了,当然离开五十多年他还能认得吗?他看见长者这个尊贵,那个气派,他就害怕了,该不是国王?该不是跟国王一样的尊贵?“惊怖自怪”,就是恐惧感。他说我怎么跑到这来了,就是这个含义。“何故至此,覆自念言”,自己又这么思惟着想。想什么?这个地方我不能久待,他若把我捉去,强迫驱使我做。这样想了,说我赶快离开,“驰走而去”。离开这个富贵地方,想找一个贫穷的地方,他到那贫穷地方去打工,“欲往佣作”。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长者在师子座上远看,那个贫苦的人就是他失去的儿子。

【即敕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是人执我。必当见杀。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就打发一个佣人把他追回来。本来这个穷子就很恐怖,这一追他,把他给吓到了,昏迷过去了。“迷闷躄地”,就是摔倒那地上。这一定要抓我的,“是人执我”。抓我,一定杀我,“必当见杀”。不但得不到衣食,性命也不保了,我赶快离开这个地方。同时这长者知道他的儿子“愚痴狭劣”,就是形容他的心量很小、很狭隘。这个时候长者跟他说什么,他不会信的。他也不相信这个大富长者就是他父亲。

【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长者这样思惟之后,以方便善巧又派一个佣人去。派这个人跟这穷子差不多,“眇目矬陋”,瞎一只眼睛,又矮小,长得又丑陋,没有威德。形容这个穷子没有大乘的善根,没有众善庄严,没有无畏智,没有德。这是表法的,就是他是小乘。同时长者又二次派的人跟他说我们雇他。雇他干什么?除诸粪秽,多给他点钱。这第二个人去跟他说的时候,跟他相等了,穷子就信了,就欢喜跟这个人来了。来干什么?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是长者。着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荐席厚暖。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吾子。】

“长者于牖”,就在窗户缝中看见;“常见其子”,观察他的儿子动作。心里这样想,他的儿子又愚痴又下劣,喜欢做下贱的事。长者就用方便善巧来摄受他,也穿上弊垢衣,也拿着除粪的器具,到他穷子的身边跟他说:你好好在这工作,我多给你钱。“既益汝价”,就是多给他增加工资的意思。你别到处跑了,假以言语方便摄受他。“既益汝价”,就是增加他的钱。印度都是赤足的,一天那脚都是裂的,专门有设备的涂足油,就是擦脚的油,一般穷人擦不起的。所以就给他涂足油,免他脚破裂。饮食多给他点,让他吃得饱。“荐席厚暖”,当然没有棉花的被条,也没温暖的床褥,就拿那个草席子,就叫荐席,铺厚一点就暖活了。又跟他说“如是苦言,汝当勤作”,这个地方是很苦的,你应当勤快的做。“又以软语,若如吾子”,软语善巧接近他,说:我把你当成儿子一样。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长者有智慧,渐令入出,让他去管家事,渐渐的就不除粪了,就做别的事业了。形容佛度二乘人的时候,使他转小向大,给他教授菩萨法。这个里头就含着断二乘的见思烦恼惑,还要进一步断尘沙无明惑。但是时间经过很长,二十年。我才刚说的这个穷子也差不多一百岁了,他离家出走时候起码十几岁,又经过五十年;这一转变之后又经过二十年。这都是形容词。同时这个时候渐渐的得到这个穷子的信任,不让他除粪了,管出纳,管理金钱、珠宝、琉璃,大长者很富有的。当然或者也做贸易,不做贸易那个钱财怎么会增长?所有一切物资出入,都令这个穷子知道,就是令他儿子知道。但是还在外边草房子里头住,止宿地方没变,就是渐渐引诱他,渐渐入于真实。因为这个穷子现在还这样想,我是贫穷的,只管这个事而已,这些物都不是我的。他知道这是长者的。

【父知子心。渐已旷大。欲与财物。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此大众。说是我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自见子来。已二十年。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大长者知道这个子的心意,就渐渐引诱他旷大,跟他说这财物就是你的,要给他财物;渐渐这穷子心量也大了,进入大乘境界。长者这个时候就把亲族都召集来,这国家的国王大臣、刹利居士,就是贵族人。跟这大众说,现在管理我这财物的就是我的儿子,“说是我子”。他舍了我到别处去乱跑,离开五十年。现在我把他收复回来,又有二十年。我在某个城失掉的、离开的,现在回来了。我也找他找了很久,“周行求索”,到处找他。在这个城遇到了,现在他可以能够接受我的产业了。“凡我所有”,包括这个宅子,乃至我的人民都付托给他,“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这就是相失相见的过程,拿这个是做比喻的。

【佛亦如是。如我乐小。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佛亦如是”,这是迦叶尊者跟佛说的,这种比喻都是迦叶尊者形容的。佛现在你像大长者一样的,知道我们这些二乘人喜欢小,乐小,得少为足。从来佛没说过我们能作佛,“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现在佛给我们说的是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道。“修习此者”,现在我们所修习的是大乘法,修般若的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小乘的二乘的空,是大乘的空。这个空就恢复他自己的佛性,这就是性空。修习此法,就是修习此种甚深般若;一定能成佛,“当得成佛”。“我承佛教,为大菩萨”,我现在乘佛的教慈,我也是大菩萨,不是二乘人了。“以诸因缘,种种譬喻”,以这个因缘假种种的善巧方便引诱我们。就是以前的二乘法都是善巧方便,现在说的是真实义,说的无上道。同时又对与会大众说,“诸佛子等”,都称为佛子。“从我闻法”,从我听到大乘法之后。“日夜思惟,精勤修习”,以此因缘精勤修习故,得佛的许可。这时候佛也给我们授记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这句话就形容过去。现在闻法得佛的授记,又令我们去教导一切众生,这种从佛教转化就是菩萨了。这是以法说,佛所说的法,跟前头的譬喻说,喻跟法得相合。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如彼穷子”,如那穷人。大长者子为什么他受穷?他不认得真实了,连他父亲都不认得了。现在“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他知道这些财物不是我的,没有希取之心。“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就跟我们这些二乘人虽然终日在佛身边,佛说诸法的宝藏我们没有想得、也没有想修,更谈不上成就了;就跟那穷子一样的,只是给人家管理,没有认为这些宝贝财物就是自己的。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着。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为什么是这样情况?因为我们过去没有向上希取的心,认为自己已经断了见思惑了,“我等内灭,自谓为足”,证得的二乘果。以此法修行,认为了生死了。认为只到此为止,“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也听见说净佛国土的事,亲近佛国土,究竟成佛,教化众生。没有希求,“都无欣乐”,也没有欣求心,也没有喜欢心。为什么这样子?因为“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就是得少为足,满足了。“我等长夜”,这个长夜就形容无量劫以来的,夜间永远不亮就是长夜,无明永远不破,光明不现,般若智慧不会现。一切诸法本来如是,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对这个大的没什么希求心,比喻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着”,不想进取,对佛的智慧没有求,也没有希望,也没有志愿。我们自己所证的小乘法,拿它当成究竟了,我们也已经得到了。“我等长夜,修习空法”,这个空是人我空,是属于二乘知见。所修的空法但是也能解脱三界的苦恼,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苦恼的忧患,我们已经得到了。“住最后身”,就是阿罗汉身。但是这个不是无余,是有余的涅槃,不是无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佛所教化我们的,这是阿含经时代说的,是十二年转阿含的时候,他们二乘人都证道了,我们感佛的恩、报佛的恩,我们也了了生死了。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我们自认为我们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对于佛说菩萨法,求成佛道,我们在这个法上没有愿、没有乐求,不欣乐,也没有这个愿力。所以佛也就没有再跟我们说甚深的法,说了我们也不信。因为佛知道我们的心,观我们的心。没有劝我们再向前行菩萨道,也没有说求实际理地的真如法性,佛没有这样说。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就像大富长者知道他的儿子志量狭小,没有求大乘,没有求财富。佛就假种种方便力调伏,使他的心转化,然后才把一切的财物付给他的穷子。佛几十年的教育我们,目的是让我们成佛。现在经我们转化了之后,这时候才把大乘教义付给我们。现希有事。转变喜小拒大,光喜欢小乘,不求大乘,拒绝学大乘法。经过这么一段长的过程,佛以方便善巧力来调伏我们的心,现在才教我们大智大慧。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我等今日”,就是现在。“得未曾有”,进入佛乘。但是这个不是我们先所希望的,“非先所望”。我们没求,也没这个希望,现在得到了。穷子三餐吃饱了就不错了,哪还想那么多珠宝财富?现在得无量宝,就跟我们现在得到佛授记成佛。“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这跟以前的不同了。清净眼是什么?求佛乘实相道。这回真正的悟佛知见了,现在是以佛知见来认识一切法,求成大乘果位,求成佛。“我等长夜,持佛净戒”,这句话就是形容我们过去做二乘人的时候,乃至行声闻法的时候,也是持戒清净。长夜,就是时间非常长,都持佛的清净戒。因为持戒故才无漏,所以他灰身泯智。灰身泯智的意思,就是二乘人已经到了了生死,入了涅槃。咱们看印度那些阿罗汉到最后现神通,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认为他很了不得了,入了寂灭,以此为足。现在不是了。

“始于今日,得其果报”,这个果报就是现在要行梵行。这个梵行是真正的无漏,这个不取因,取果。持戒是因,缘因,清净所见的理是持戒得来的。那就是持戒是正因,得到果就是得到回报。“法王法中”,法王法就说佛,法王的法就是佛的法,佛为法王。这不是像我们小乘人短短的一个时间,是久修梵行,那才真正的无漏了,“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真是声闻是什么意思?就是大乘的真实果位。以前不是真实的,信佛的音声闻法的。十信,如来一音演说法,住在信位上的菩萨。信位上的菩萨没入位,必须得登了初住,入了十住位的才是真实的。大凡胜小圣,大凡一发心就是真实的,他信真实的,行的是真实的。这个时候所闻的是真实的声闻,以前是假的声闻,不是佛道声,闻的是二乘人的声,现在是佛道的声,是真正声闻,行真理。这个真理就是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这就叫证佛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令一切闻”,令一切就是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我等今者,真阿罗汉”,过去讲无生、无灭、无住、无行,那个不是真实的,还有真常流注,还在生灭当中。现在我们才是真正阿罗汉,真正的无生。“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这罗汉还有假的吗?过去也没有假。罗汉有三义。真罗汉,永远不再变易。因为以前的声闻还在变易当中,分段生死了了,变易生死没了,不是真正罗汉。真正无生。在法界当中,福田,僧人是福田僧。福田是遍于法界的。应供,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佛的十号之一,形容这个意思的。大乘是习果,二乘人还在因中。大凡,初住位菩萨还是凡夫,他胜过二乘人。因为他破了一品无明,声闻还不知道无明。这叫习果,修行习来得的果。这一段经文都是迦叶尊者向佛表白他过去的认知,说过去那个认知全是错了。应该怎么样?应该这样认知,就是现在所说的。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又以美膳。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牛头栴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世尊的大恩,世尊度我们,要把我们度到究竟一定成佛。以希有事,怜愍教化我们,利益我们。“无量亿劫”,经过时间非常长。“谁能报者”,就是佛恩难报的含义。“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经常见了佛给佛磕个头拜一拜,或是给佛做些劳役。供养佛的时候,我们把假佛也当成真佛,没有真假,就是我们供佛像的时候,一天烧香净水,这个就能报佛恩吧?不能。“若以顶戴,两肩荷负”,经过了恒河沙劫。一劫做一个沙粒,恒河有好多沙子就经过好多劫。“尽心恭敬”,供养珍美的饮食,美膳,无量的宝衣,还有卧具,种种的汤药,“牛头栴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

这些供养不说牛头栴檀香了,还有很多珍宝供养,你还得有福,这些供具你哪来?我们看到印度的传记上这样说,阿罗汉修慧,没有修福,出去时候一天化中午一顿饭,都化不着。为什么?他没有福。阿罗汉可以受天人供的,还有些个是要不到的,没人给他;“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求不到饮食。像迦叶尊者说给佛服勤服劳,手足都供养佛;完了尽心供养,以最美好的饮食、无量的宝衣,及诸供具,种种栴檀、汤药,完了还有起塔庙、宝衣布施,这样还得修多少劫。为什么?你得修福,你没有福报拿什么供养。这跟咱们学华严经就不同了,怎么样不同呢?心含着无量的宝珠,一发菩提心,一行菩萨道,天然而来的。你看善财童子见了大善知识两手一伸,无价宝都到他手上来了,来供养菩萨。就光修这个福报都不容易。“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不是供养一天两天。“于恒沙劫”,一沙一劫,这么长的时间供养。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诸佛希有”,佛是最尊贵,出于世间。能见到佛,第一个得有大福德,还得有大智慧。两者皆是无量无边,这是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二乘人讲的无漏无为不是真实的,到佛了才是真实的无漏无为了,绝不漏落二乘。于法自在,佛说法是自在的,跟二乘人小智小慧不一样,所以为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这是随缘,咱们这讲性空缘起的意思,随着一切众生缘。佛本身是无漏无为于法自在的,但是随顺众生。就像那个大长者也穿着垢弊衣服,也拿那个做粪的工具,去跟他儿子身边,那他儿子才不害怕,才跟他接近,这样去度化他。这就是佛于法自在。佛给二乘人最初接引的时候说法,佛是示现的二乘身,在印度佛出生是化身,不是千丈卢舍那,更不是圆满法身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法、报、化”三身,有时候合为一体,有时候分着三,这就是佛于法自在的表现。他知道一切众生各个的爱好不同,种种贪欲,有些他可以能够承担得了,有的他志气小,力量薄,承担不了,堪任不了。所以四十年佛只给他说的二乘法,并没说大乘。等他堪任了,这叫缘起,随着因缘用无量的比喻、无量的方式接引他,都随着他宿世的善根,都不是佛的本意。佛的本意让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能达到证佛知见。方便就是开示悟入四个知见,这还是方便。等佛知道成熟的时候,或者他还没有成熟,佛就思惟以什么法度他,分别而度。“于一乘道,随宜说三”,本来就是一乘,随着因缘不同而给他说三乘法。

这个地方法华经所讲佛的大恩,是拔除一切众生六道的痛苦,给他四圣的乐法,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此再接引他入大乘,入法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那就从初住开始。如来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也是示现的,那些个教导使一切众生能够欢喜领受。刚才经文里头迦叶尊者说,佛曾以大乘法教授他们的,他们不接受,乃至于忘了,那时候他志愿不大。第二种是佛行菩萨道的时候,所有与给众生教授的法都是大乘的,劝你发愿,劝你进入般若。乃至于众生遭受苦难的时候,就像那贫子遭了苦难,但是他不认识他爸爸,佛就示现种种因缘接近他,又摄受他回来。到佛成道了以后,自己本来应该享受了,住在寂灭当中就是常寂光佛土。

古德说西方极乐世界,唯佛一人居净土,唯佛住在那里常寂光佛土。但佛以种种的示现化诱、说种种法利益众生,说十善、四圣谛、六波罗蜜、四摄,慈悲喜舍,完了修六度万行。佛成道以后为了利益众生故,所以示现是个比丘相,还示现一个老比丘相。像这个接引是老比丘相,长者形容老比丘相。所以在以后教化这些二乘人都能转小向大,因为这些人还是大乘根机。对于心体,相信心体,相信自心,相信这个体。这时佛才弹贬耻小,诃责小乘。弹是贬低了权位菩萨。三乘法是小中大,小是罗汉,中是缘觉,大是权教菩萨,让他们了解佛的依报庄严,就是了解佛的家当,就跟那穷子渐渐接近至掌管财物。佛到四十年后纯以大乘,给他们说大乘法。

这是妙法莲华经的第二卷。这个不像华严经那么长,一共只七卷。咱们讲了两卷了,讲的时间也不会那么长,几个月就完了。第三卷是药草喻品,拿草拿药来比喻,如来所说的譬喻,说法一周。看前头偈颂。

“密云弥布遍三千,草木同沾雨露鲜”,新鲜的鲜,永远是新鲜的。“大根小茎皆无憾,实法权机岂有偏”,实法是真实的,权法是一时的。“一味宏施人法妙”,就是人妙法妙拿华来形容、拿草木来形容、拿药草来形容,更以三草二木来形容。“三乘普度智悲圆”,我们经常讲菩提三要道,要有厌离,要有大悲,最主要的是智慧般若,就是智悲双运。“难邀信解时方说”,但是必须得众生信,能够解了才能给他说。说法华经这个时候,一切二乘人都能回小向大了,能信了,已经能解了。

“久默斯宗四十年”,佛不说法华已经有四十年了。所以佛在这一品以三草二木,比方的意思,拿草木来比方,人、天、二乘人就譬喻三草二木。中小药草也分上根下根,草是形容词。菩萨就不同了,大树小树。就是三草二木。三草形容人、天、二乘,二木就是菩萨,大菩萨、初发意的菩萨。但是初发意的菩萨与大悲大慧平等一味,佛所化土在这三千大千世界,大小、长短、种种类类的一切草木,一雨普润。法雨,一雨普润就是整整的意思。佛是一味雨,雨没有分别的,都是受到一味之雨,但是成长的不同、领受的不同。要知道佛法是一味一相,没有大中小的差别,一法一相一味平等利益一切众生。但是众生接受的不同,众生根机有差别,他的信仰力也不同,他不堪受,接受不了;得堪受才能接受。什么意思?就是佛说大法他领略不了,就是不能接受。乃至于佛说的人天乘法,行十善业,他也做不到。他不是法器,这个意思。

药就是草,咱们经常说草药。药就是草,药之草,所以叫药草。哪个药不是草?药即是草。大草药除你地水火风的四大,补养的五脏六腑,返老还童驻阳。但是这个药也得有福报。灵芝是很好的药,但是毒,灵芝是毒草,凡是有灵芝的地方一定有蛇,蛇护持这个药草。但是你的病非得用那个有毒的草,才能把你这个病治好,叫以毒攻毒。所以闻法也如是,本来说无明、说烦恼、说杀盗淫妄,这都是粗化,但是除他的毛病。以佛的知见除众生的知见,这是用药除他的病,养他的法身。咱们说五分法身,这就是还他的真理。原来每个人都不变的,咱们每人都具足的。说法华经无非是显本,不假方便,人人都能成佛,人人本来也就是佛。为什么?你本俱的佛性,成完了才知道一无所得,原来你自己本有的。这个道理一定得懂。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你说的是诚实的,不错!你所表达的就是如来的真实功德,就是前头迦叶尊者所说的那些譬喻。但是你说的是一分,如来还有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功德,如来的功德说不尽的。“汝等若于无量亿劫”,你们这些阿罗汉聚到一起,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也说不尽佛的功德。岂止这些阿罗汉,大家读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赞叹佛的功德;赞叹完了跟善财童子说,诸佛的功德,十方无量诸佛,经过无量亿劫来赞叹佛的功德,说不完的。大家读普贤行愿品就知道了。但是你说的是一部分,只是尽你的智慧力量。但是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十方诸佛都说之不尽。“汝等”,集合你们所有的二乘人,于无量亿劫来说佛的功德赞不能尽,说不尽佛的功德。一个佛说法的功德,教化一切众生的功德,乃至现在我们转小向大的功德,说不尽的。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迦叶当知”,佛跟迦叶尊者说你应该明白应该知道,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凡所说的一句一偈、一言一行都是真实的,所以不虚。譬喻因缘是显真实的,于一切法佛假方便善巧智慧,但是都是真实的。凡是契机,佛说法叫契经,又契众生之机,但是也跟诸佛之理相合,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佛说法的时候,为人天说让你行十善业,持五戒、行十善;为阿罗汉二乘人说真俗二谛,那得有谛的缘;给哪类众生的缘,说哪类的法。三藏经文说的都是事,在华严经判为是四法界,都是诸事。那是以通教来说法,说无生,不是别圆之意。在别教里头佛讲次第,像华严经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但是一到善财童子入法界了,参普贤菩萨,这个次第没有了,纯说如来一乘,开如来藏。

佛所说的法就是达到了一切智地,“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咱们念经的时候经常说一心、一乘,没有二,唯是一,一遍一切,其性广博,这叫一切智地。大地是一切众生寄生的根本,没有地,还在哪寄生?所以佛说十地菩萨,寄生的意思。形容什么寄生?智慧。智慧不是个实体,智慧有什么实体?性空。性空就形容智慧,空智。以圆教真实义的说,佛所说一切法,凡有所说,只有一个目的,达到圆实,达到真实,就把你引到真实。真实是智慧,智慧就是地,智地,让你达到真实的智慧。能生起了一切智,所有一切智都叫智地。以下就分什么是权智、什么是实智。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竟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一切诸法都是趣向,都有归趣。那就知道一切众生深心所行真实道,深心所行能够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竟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叫开示悟入的示,示给众生一切的智慧。为什么法华经是开权显实?观一切的归趣。什么观?能照的智慧,观一切归趣。这叫权,引诱等于权智。究竟明了了,智能照实体。智慧只是照,能照实体。有浅有深。照到圆满的时候,这是真智,这是一切通达无障碍。权就是善巧方便。佛就是以权实二智教化一切众生。“知所归趣,深心所行”这两句话,因为这是药草品,知所归趣就是你认识什么药治什么的病,有什么病用什么药,什么药能治什么病。怎么知道的?深心所行。深心所行就是知道一切众生病。怎么治疗?识别哪种药草治哪种病。病和药是权的,方便善巧的。每个权都有它的归趣。为什么要权?权要显实。持戒行善,他归到什么地方?只是人天乘。持戒行善就是治病给他吃药,人天乘。但是这是因缘的缘异。对庙佛像,单合掌,小低头,举一个手,都能成佛,都能够速趣佛果。单合掌,小低头,这一法就是药,这个药能达到治你的病;以这个药把你的烦恼贪瞋痴都治完了,达到佛果了。

我们依佛所教导的所行的菩萨道,达到福德庄严,正依二报全部庄严,这样才能达到宝所;乃至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这都是六度波罗蜜的方法,能够归到佛果。所以知道众生深心所行,能够通达不碍,于一切诸法究竟明了,这叫示给众生一切智慧。开示悟入,有时候是示给,有时候让众生开权显实,这是开,开佛知见;示给你,这就是佛的知见;于诸法究竟明了,示给众生一切智慧。但是这个有时候在文字上、有时候在语言上、有时候在行为上,我们在佛像上,塑像、塔庙你可见到佛的知见。你学过法华经之后,你见着塔庙,你怎么认识的塔庙?你怎么照塔庙?照就是你的智,智照。智怎么来的?观,观智。这就是诸法究竟明了,示给众生一切智慧。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因为当机众是迦叶,前头药草那些比喻是迦叶说的,所以佛就跟他说,“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现在我这佛土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众生的世间。这个世间是众生的,大千世界单对众生世间说。“山川溪谷土地”,乃至于五阴世间,一切世界没有另外的法,都是山川土地所成的,所有成为世间。一切众生色受想行识,除了这五阴之外,没有其他的法。五阴(色受想行识)就给你包括尽了,依报是山川溪谷土地也包括尽了,没别法。但是土地能够通过你的智识,智是八识,能够通过你的五阴(色受想行识),山川溪谷只是色阴,都是一切所依的。草木丛林,这是众生习惯的习因,这三法是不相离的。习是依止阴入,阴入从哪里来的?它是缘起的,离不开法性,不出法性。草木丛林,譬如众生的习因,这三法是不相离的。过去私塾学校念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些就是表示山川溪谷土地一切所依。是你的性,那个说的性是佛所说的习种性,不是性种性。你熏习什么就得到什么,就是大乘起信论讲的二种熏习。性相近,习相远,两种,你习惯的东西可以去掉的,性不能去。在我们佛教讲不同了,讲性种性、习种性,习是熏习而来的,性体是本具有的。

因此凡是所有的丛林、药草种种名色各个不同,“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卉是草的总名词,木是树的总名词,大树小树,不论多少类的数,松、柏、柳,不论什么树,总的就叫树。草多了,把很多草集合一起,那就叫丛。树木集合多了,那就叫林。山上不是草,就是木,就叫丛林。能够治病为好就叫药。能治病,有力量,哪类草治哪类病,这就叫药。像我们说善法,它能做什么?它能治恶,行善就对治你的恶。我们行的无漏善,那治的惑,惑里潜藏你的业。这种种类太多了,名色各异。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