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梦参老和尚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19讲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住在空中。又闻塔中所出音声。皆得法喜。怪未曾有。从座而起。恭敬合掌。却住一面。】就在演说法华经这个时间,突然间从地上出一个大宝塔,生在空中;塔里头发出声音,声音就赞叹说法华经。与会的大众感觉这个事情很惊异,就是这类事情很没有,突然发现。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名大乐说。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宝塔从地涌出。又于其中发是音声。】有菩萨摩诃萨名大乐说,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心之所疑,什么原因,怎么说法华经显出一个大宝塔来?大乐说菩萨就问佛,世尊,以何因缘,有此宝塔从地涌出,宝塔内中发出音声。

【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大乐说菩萨启问,佛就告诉他了。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说,这个宝塔里头有如来的全身。如来的全身,不是舍利。咱们一般的宝塔是舍利,这是如来的全身舍利。“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说这个塔的来处。从此往东方过无量千万亿,过这么多世界。有一个世界国名叫宝净,宝净世界,就是那世界的名。同时彼中有佛,宝塔里头有佛的全身,号曰多宝,佛号名曰多宝。在多宝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发过愿,在他行菩萨道的时候发的愿。什么愿呢?他说我若成佛的时候,成了佛,说法,利益众生,般涅槃。在我般涅槃的时候,我这个身,就是这个色身化身不坏,永远不坏。只要十方国土,哪个地方有说法华经,我就现前。在我涅槃之后,应该给我修一个塔庙,我就住在我这个塔庙当中,哪地方讲法华经,我就涌现其前,证明说法华经,而且赞叹。

【彼佛成道已。临灭度时。于天人大众中。告诸比丘。我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愿力。十方世界在在处处。若有说法华经者。彼之宝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赞言善哉善哉。大乐说。今多宝如来塔。闻说法华经故。从地涌出。赞言善哉善哉。】

我成佛道已来,灭度之后,在这天人大众之中,告诸比丘。跟他那些弟子说,我灭度之后,不要火化,就把我的全身肉身修个大塔,住在塔里面。多宝如来以这个神通的愿力,过去发愿的愿力,再假他成佛之后有神通力了,他想住就住。同时也证明佛佛都如是,十方的世界在在处处,不论任何处任何时间,有演说法华经的,我就从地而涌出,我的全身在于塔中,赞言善哉善哉。大乐说。佛又给说这道因缘,为什么出现个大宝塔?这是多宝如来的愿力,人家一讲法华经的时候,他就现了。“今多宝如来塔”,现在现这个大宝塔是多宝如来塔。从地涌出是要听法华经,闻说法华经从地涌出。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这个事情极吉祥了、极美好了。

【是时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愿欲见此佛身。】“是时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故,白佛言”,因为佛神力加持他,加持大乐说菩萨,他就向佛说,我们想见见此佛身,“我等愿欲见此佛身”,我们想见见多宝佛。这是亿万万劫前,古佛了!同时大乐说菩萨说多宝佛离现在不晓得多少亿万万劫了,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样一个意思。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大乐说。我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者。今应当集。】

因为过去多宝佛有深重的愿力,发过这样愿,所以有这个宝塔,此地讲法华经,他来听法华经来了。“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这个是佛跟大乐说菩萨说的,说想见可以,但是多宝佛有个愿力,要想见他身,见他的法身,见他的化身,示现给大众;“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当时说法的佛,他的现身在无量世界所有的化身要集中一身,都集中在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这是多宝如来的愿力。所以大乐说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说,我们想见见多宝如来。佛就跟大乐说菩萨说,见,得我把我的分身诸佛,我在十方世界说法的所有分身诸佛。只在法华经佛这样提,其他经佛没这样说过。佛怎么提的呢?佛说要见多宝佛塔,我得把我所有的化身,在无量世界说法的化身,都集中到一起,回归一身,这个时候你才能见多宝佛,不然佛不会发声的。

【大乐说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愿欲见世尊分身诸佛礼拜供养。】大乐说菩萨就请佛把你的所有化身都集中一起吧!大家听听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除法华经之外,其他经没这样说。咱们所见的释迦牟尼佛,只在娑婆世界印度这个国家说的。其实就在这个同时,释迦牟尼佛在无量无边的世界当中,无量的化身。现在为了满足多宝佛的愿,为了满足大乐说菩萨想见多宝佛的愿,佛就收摄他所有的化身。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彼诸国土。皆以玻璃为地。宝树宝衣以为庄严。无数千万亿菩萨充满其中。遍张宝幔。宝网覆上。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及见无量千万亿菩萨。遍满诸国。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从我们这个现在世界,向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每一沙一尊佛的化身说法,这个佛是无量数的了。谁呢?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彼诸国土,皆以玻璃为地”,所有那些国土都是以玻璃为地,宝树宝衣以为庄严,都有千万亿菩萨围绕,充满其中,而且遍张宝幔,宝网覆上。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同时无量千万亿菩萨遍满诸国,为众说法。仅说一方。东方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加上上方、下方,十方诸佛。白毫相光所照之处,全如是。这个白毫相光是释迦牟尼佛放的白毫相光。十方那些诸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

【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每一方诸佛都跟他在会的那些大菩萨说,“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为什么要去娑婆世界呢?因为释迦本佛的光召,用光来召他们。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烧大宝香曼陀罗华遍布其地。以宝网幔罗覆其上。悬诸宝铃。唯留此会众。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宝树下。一一宝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诸宝树下。皆有师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尔时诸佛。各于其座结跏趺坐。如是展转。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

这个时候娑婆世界就变了,不是现在咱们这五浊恶世了。变什么呢?清净。“琉璃为地”,跟那净佛国土庄严的是一样的。“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烧大宝香”。这个国土全变了,全是净佛国土,没有村营聚落,什么都没有,大海山川都没有了。就等于香世界,也烧的大宝香。“曼陀罗华遍布其地,以宝网幔罗覆其上”。形容这娑婆世界都变了,神变。唯留此一法会,说法华经法会。“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召集所有的释迦牟尼佛化佛,每位化佛都带一位大菩萨作侍者,来到娑婆世界。各各都住于宝树之下。这个宝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诸宝树下,皆有师子之座。师子座非常高,高五由旬,不是人间肉眼所能看到的;也是以大宝庄严饰。尔时诸佛各于其座结跏趺坐,十方来的释迦牟尼佛都结法座,坐在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的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释迦牟尼佛分身不可知数。这仅是举一方,举个东方,其他的十方都如是。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严饰。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种种诸宝以为庄校。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他自己的分身回来到这个世界容不下了。佛以神通力,“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讲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每一方都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没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所化的国也是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严饰。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种种诸宝以为庄校。没有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目真邻陀是个龙王的名字,就是目真邻陀龙王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就是一个佛国土,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变了。这时地不是土地了,都是宝的,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尔时东方释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没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把这个所示现的国土天人都移转了,移到别的国土去。所有化的国土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没有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就是这个世界整个的变了,变成宝地了。原来有的把他们迁出去了,迁到别的地方去了。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尔时东方释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这个佛是无数的,拿百千万亿恒河沙,一沙一佛,来了这么多佛;而且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下,十方的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佛。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齎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诸佛遣使。亦复如是。】在这个时候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皆遣侍者;每一个佛都带一个大菩萨,大菩萨就是侍者。让这个大菩萨来问讯世尊,向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本佛。各齎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照着我说的去说。佛派那个侍者,跟侍者说。问讯释迦牟尼佛,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你所化的这些众生安稳不安稳?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是言,彼某甲佛。各有各的佛名号。与欲开此宝塔,诸佛遣使,亦复如是。都来集会,就是想要开此宝塔,见见多宝如来。

【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即从座起。住虚空中。一切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以右指开。表用权也。开塔表开权。见佛表显实。即是证前。又将开后。故以如却关钥表却障。开大城门密表开迹也。】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没有不来的,都来了。悉已来集,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无量世界所有的化佛,都来集此娑婆世界,都各坐于师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所有来的佛欲愿跟本佛一样的,大家都同意,愿意为开宝塔而来。我们此土的释迦牟尼佛从他的法座起来,住虚空中。佛一起来了,所有与会的大众、四众弟子全部都起来合掌,一心观佛。观佛是观释迦牟尼佛在座上起来,到空中做什么呢?开大宝塔。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把七宝塔那个门给打开了。出大音声,放大音声。这个音声就是开宝塔,那个钥匙把它开了,像开城门一样的,开大城门,宝塔的门,宝塔像城一样。

【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

在这个时候所有与会的大众,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这个亿万亿万劫的年代了,没法计算年代,不但见其身,而且多宝如来说话了,又闻其言,善哉善哉。多宝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说很好、很好,释迦牟尼快说是法华经。我来是听法华经来的,你快说法华经吧!我为了听法华经故而来至此。这些大众都听见了,这是过去无量无量劫已经坐化的佛。同时这正显佛佛道同,佛没有涅槃,佛佛都没有涅槃,遇缘就应,无缘就隐。多宝如来这个缘成熟了,遇人讲法华经。哪有讲法华经的(不是咱们讲,是佛),佛佛讲法华经的法会。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的佛,说话了,说如是言,叹未曾有。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散给他们。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门打开了,多宝如来就请释迦牟尼佛坐吧!同坐此一座。释迦牟尼佛就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那个座很大了。每个佛座都很大。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远。惟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

这个时候法会当中,“尔时”,就是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开了宝塔,多宝如来请他坐,分半座于释迦牟尼佛,二如来同在这个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各作是念”,与会大众都有这样的想法。“佛坐高远”,佛坐离我们太远了。同时佛是升虚空中开宝塔的,这样子离这个会里头就很远了,生到高空去了。大众都坐着祈祷,念就是祈祷,希望佛别坐得太远了。惟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我们现在在地上,两位如来都在坐最高最高座,距离我们太远,我们见不到了,希求佛把我们所有与会大众,大家都升到虚空中去。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就在宝塔四维了,把宝塔包了。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没有莲华,题目莲华是形容的,经里头没有莲华。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这是释迦牟尼佛。同时演法华经,广说,现在就是时候,因缘成熟了。如来不久当入涅槃,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告诉大众,我说完法华经,我就会圆寂了,入涅槃了,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就是这个妙法莲华经现在有人承受了,演说妙法莲华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此佛灭度。无央数劫。处处听法。以难遇故。彼佛本愿。我灭度后。在在所住。常为听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用偈言再说一遍。圣主世尊,虽久灭度。这个“圣主世尊,虽久灭度”,是指多宝如来说的。“在宝塔中,尚为法来”,灭后了这么久了,住在宝塔里头,为了这地方演法华经,他又来听法华经来了。“诸人云何,不勤为法”,佛就对与会这些菩萨,乃至现在都授记了,都是菩萨,应当勤为法华经。“此佛灭度,无央数劫”,多宝如来灭后这个时间没法计算,时间太长了,无央数劫。“处处听法”,但是只是演法华经,这种殊胜因缘难遇。彼佛的本愿,说多宝佛的本愿,我灭度后,在在所住,常为听法。灭度即没灭度,哪地方有说法华经的,我就到哪去听法。

【又我分身。无量诸佛。如恒沙等。来欲听法。及见灭度。多宝如来。各舍妙土。及弟子众。天人龙神。诸供养事。令法久住。故来至此。为坐诸佛。以神通力。移无量众。令国清净。诸佛各各。诣宝树下。如清净池。莲华庄严。其宝树下。诸师子座。佛坐其上。光明严饰。如夜闇中。然大炬火。身出妙香。遍十方国。众生蒙熏。喜不自胜。譬如大风。吹小树枝。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又我分身,无量诸佛”,释迦牟尼佛说他自己,我这个分身的诸佛无量无量,十方召集来了。“如恒沙等”,那些十方来的诸佛,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佛。来这来做什么呢?要见多宝如来,也是来听法华经;同时也为了来见见灭度这么久的多宝如来。他们都离开他们本舍的妙土。每尊佛的国土庄严都是妙土。还有离开他们那些弟子,离开那些天人龙神,诸供养事。为什么?“令法久住”,一切诸佛都加持,令法华经常住世间。“故来至此”,所以才来到现在法华会的道场。“为坐诸佛”,为了请诸佛来这坐。我以神通力,释迦牟尼佛说的。请诸佛来坐,地点容纳不下,所以我以神通力移无量众到别处去了,这些个与法华无缘,含义就是这个意思;移无量众,令到其他的国土去了。“诸佛各各,诣宝树下”,所有来的诸佛化佛都在宝树之下,坐法座而坐。“如清净池,莲华庄严。其宝树下,诸师子座,佛坐其上,光明严饰”,这是释迦牟尼佛所有的化佛。“如夜闇中,然大炬火”,佛身都是光明的,就像黑暗中燃起了大光明的火炬一样的。来的每尊佛身上都出种妙香,遍十方国。这十方国,就是遍满世界十方国土。“众生蒙熏”,一切众生蒙诸佛的熏习故,销业障了,都欢喜不自胜。“譬如大风,吹小树枝,以是方便,令法久住”,诸佛加持使此法常住世间。

【告诸大众。我灭度后。谁能护持。读说斯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告诸大众,我灭度后”,释迦牟尼佛就跟与会所有的说。“谁能护持,读说斯经”,我灭度之后,你们谁来护持法华经?现在你们发愿,“今于佛前,自说誓言”,都发个誓愿吧!护持法华经。

【其多宝佛。虽久灭度。以大誓愿。而师子吼。多宝如来。及与我身。所集化佛。当知此意。诸佛子等。谁能护法。当发大愿。令得久住。】“其多宝佛,虽久灭度”,举多宝佛作证明,多宝佛于过去无量劫前灭度诸佛了,尚且以大誓愿而师子吼。多宝佛不是表示我来听法华经吗?这是师子吼。多宝如来及与我身,再加上所集的化佛。“当知此意”,都明白了,都懂得这种道理。“诸佛子等”,就说法华会上的一切弟子。“谁能护法,当发大愿,令得久住”,令这法华经常久住世间。这是佛劝这些菩萨、与会的人都要发大愿心,来护持法华经。

【其有能护。此经法者。则为供养。我及多宝。此多宝佛。处于宝塔。常游十方。为是经故。亦复供养。诸来化佛。庄严光饰。诸世界者。若说此经。则为见我。多宝如来。及诸化佛。】“其有能护,此经法者,则为供养,我及多宝”,若是有人发愿护持这部经的,那就是以这个愿力来供养我和多宝佛。“此多宝佛,处于宝塔,常游十方,为是经故”,多宝佛原住多宝佛塔里面的,因为他要护持法华经,常游十方,哪一方有说法华经的,他就到哪方去了。同时也在供养一切的化身诸佛,庄严光饰,诸世界者。若说此经,则为见我,多宝如来,及诸化佛。哪地方演法华经,释迦牟尼佛说的,哪地方就见我释迦牟尼佛,乃及多宝佛塔,乃及我所有的化身佛。

【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此为难事。宜发大愿。】“诸善男子,各谛思惟”,与会的这些菩萨众好好想一想。如谛思惟,就是如理。这个如理,咱们可以把它解释如华严经的入一真法界。这种的很希有的、很难得的,“此为难事”,难遭难遇。“宜发大愿”,佛劝与会的大众要把这个法永远流通,不让它断,你们都要发大愿来护持此法。

【诸余经典。数如恒沙。虽说此等。未足为难。若接须弥。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若立有顶。为众演说。无量余经。亦未为难。若佛灭后。于恶世中。能说此经。是则为难。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于我灭后。若自书持。若使人书。是则为难。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为难。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

除了法华经外,其他的经典多得很,数如恒沙。“虽说此等,未足为难”,要演其他一切法没什么困难的;但是唯有说法华经就困难了。“若接须弥,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你的神力能把娑婆世界掷到他方国土去,这个不算困难。“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用足指一点大地,就把大地转移走了,这也不算难。“若立有顶,为众演说,无量余经,亦未为难”。说这些都不困难,最后说法华经那就困难了,是这个含义,独显法华。佛灭度之后,于恶世中,能说此经,是则为难。就是佛说这段经的意义,所在的目的。佛灭度后,在这五浊恶世当中,还能说此法华经,是则为难。这个非常难,就是一切因缘不能成熟。“假使有人,手把虚空”,手攥着虚空,“而以游行”,虚空怎么攥?形容词!不可能的事。能了,发现了,这也不算难。但是我灭度之后,若有书写持诵法华经的,那就难了。或者若使人书,请人家写,是则为难。“若以大地,置足甲上”,把整个大地搁你脚的脚指甲盖上,升到梵天上去,亦未为难,这个事都很容易。但是若在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不是常时受演,暂时读读法华经,是则为难,就是很困难很难得办得到。

【假使劫烧。担负干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我灭度后。若持此经。为一人说。是则为难。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虽能如是。亦未为难。于我灭后。听受此经。问其义趣。是则为难。若人说法。令千万亿。无量无数。恒沙众生。得阿罗汉。具六神通。虽有是益。亦未为难。于我灭后。若能奉持。如斯经典。是则为难。】

“假使劫烧”,假使遇到三劫火灾烧燃的时候,“担负干草,入中不烧”,担一担干草入到火宅里头而没烧,“亦未为难”,这个事也不算难。但是若我灭度后,若持此经,持此法华经,为一人说,是则为难。一再地推崇说此法华经难遭难遇,就这个含义。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虽能如是,亦未为难。于我灭后,听受此经,问其义趣,是则为难。“若人说法,令千万亿,无量无数,恒沙众生,得阿罗汉,具六神通,虽有是益,亦未为难”。若能够说法,把无量无数恒河沙众生都度了,让他们得阿罗汉果,证得六种神通,这个利益很大很大了。但是容易做到,亦未为难。“于我灭后,若能奉持,如斯经典,是则为难”。这都是推崇法华经甚深深远的意思,把很多为难的绝对做不到的事,拿作比喻。比喻什么?比喻遇着法华经、说法华经非常难。

【我为佛道。于无量土。从始至今。广说诸经。而于其中。此经第一。若有能持。则持佛身。】“我为佛道,于无量土,从始至今,广说诸经”,在无量的国土之中,说了很多的经卷。虽说这么多经,但是以法华经为第一。“若有能持,则持佛身”,持法华经等于持佛身功德一样的。

【诸善男子。于我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佛就叫所有与会大众发愿,当着我、当着多宝佛前发愿。发愿什么?受持法华经。“此经难持”,就是法华经难得受持、难得遇到。若有人暂持者,就是很少时间受持。“我则欢喜,诸佛亦然”,我与十方诸佛都欢喜赞叹。

【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能于来世。读持此经。是真佛子。住淳善地。】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能于来世,读持此经,是真佛子,住淳善地,纯而无杂的,是真正的善地,就是佛地。

【佛灭度后。能解其义。是诸天人。世间之眼。于恐畏世。能须臾说。一切天人。皆应供养。】佛灭度后能解法华经的义理的,能解其义的,是诸天人,世间之眼,于恐畏世,能须臾说;在非常困难的末法时间,五浊恶世,众生的邪见非常严重,还能够说法华经的;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多宝佛塔品完了,以下第十二品,提婆达多品。这品说如来在往昔求法的时候、学法的时候,提婆达多与佛作为善友,因此这品就是佛给提婆达多授记,说提婆达多要成佛。因为在佛在世的时间,所有佛弟子都知道提婆达多是害佛的、出佛身血的,身陷地狱的;现在佛给他授记,得未曾有。 提婆达多是个什么人呢?过去无量劫都是与佛在一起的。佛出世在印度的时候,提婆达多也是佛的堂弟,阿难的亲哥哥。释迦牟尼佛的父王叫净饭王,提婆达多的父亲是斛饭王,等于堂弟兄,还是在一家,还是在一起。但是他尽跟佛唱反调,表示不信佛,不信释迦牟尼佛。他也行道,他也领好多弟子,他跟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护他的法,经常的害佛。最后因为出佛身血,他在一个高山上,在佛经行的路上,他看佛过来,他把大石头推下山来,没有砸到佛身,砸到佛的脚,脚上出血。出佛身血,立下地狱。地狱就现了,他下地狱去了。在法华经可就另一回事了,佛给他授记。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没有懈怠,没有疲倦。

【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在很多劫中,就是很长时间吧!我都是做国王。为了发愿求无上菩提,心不退转;并没有恋着王位,从来是以求法华经为主的,专指法华经说的。也修诸行。这个心不退转,就是于成佛道上从来不退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来没退心。都做些什么事?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为了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对什么都没有吝惜的,都能舍得。舍、得,舍是舍一切;得是什么?得成佛。我们经常告诉人家说:你舍得、舍不得?要想得得舍,舍了才能得。不舍,什么也得不到。心无吝惜。乃至世间的物相,象马,这属于车乘的,七珍,国家,城池,妻子,奴婢,仆从。这叫外施。头目髓脑,身肉手足,这是身的肢分,都能舍。为了什么?求妙法。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在我出世的那个时间,人民的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不做国王,把国王让给人家,当然不会战争了。或者是把政治事务委托他自己的儿子,委托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告诉大家为什么我辞去王位,我为着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谁能给我说大乘法,我愿意给他当奴隶,终身供给走使,给他当奴。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牀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你能给我当佣人吗?给我当奴才?你肯给我当奴才,我就给你说,宣说妙法。这个国王听见这个仙人说,他欢喜踊跃,就随这个仙人给他当奴才去了。“供给所须”,给他洗衣服、做饭、汲水、捡柴火,乃至以身为牀座。仙人若疲乏了,他往地上一干啥,让仙人拿他当牀座坐。这样的身心都没疲倦。“于时奉事”,这样的照顾仙人,给仙人当奴才,做了一千岁。一千岁就指一千年的意思。“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为了什么我要这样做呢?因为求法。“令无所乏”,令这个仙人他要什么都供给他什么,无所乏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椎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关于这一段的意思佛再说一遍。“我念过去劫”,就在往昔往昔的时候。“为求大法故”,我为求妙法华经。虽然我作世间的国王,对于“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境界我不贪乐。我曾向四方像贴广告那样告诉大家,你们哪个有法,若跟我说法,我愿意给你当奴仆。

【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这时候有一个叫阿私仙来白大王。这阿私仙就是过去的提婆达多。“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世间没有的。“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你若肯修行,我给你说这个妙法。

【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采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给仙人当奴才去了。“采薪及果蓏”,就是供给他瓜果蔬菜的意思。“随时恭敬与,情存妙法故”,为什么?因为我的思想就是想得到妙法,因此身心不懈怠,也不疲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勤求大法的目的是为化度众生。

【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我亦不为己身,不是为我自己,也不为求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我成佛不是轻易而得到的,过去这样子做,舍掉王位,给人当奴才,为了求法。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佛怕众生起怀疑,提婆达多对佛是五逆的,他是大权示现,那时候他就具足了法华经的法来给佛说。佛那时候就没有这法,向提婆达多求。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我因为提婆达多是我的善知识,我现在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这成了佛了,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我这个能成佛,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不然佛突然间给他授记,那大众怀疑就大了,得说说因缘。佛说提婆达多不是恶人,是我的善知识。因为提婆达多,我得成佛。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没说时间,“当得成佛”。成佛的佛号,号曰天王如来。十号具足的,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十号。这个时候的世界,名天道世界。

【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就是提婆达多将来成佛,佛号叫天王,天王佛。他成了佛,在世间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都说法华经。释迦牟尼佛跟着提婆达多作善知识,就跟他学的是妙法华经。“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就说提婆达多成天王佛的时候,有那么多众生证得阿罗汉果了,有那么多众生发了缘觉心了,就属于二乘。还有“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就是发菩提心,成菩提果,得了无生忍,至不退转。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七宝妙塔,就是提婆达多成佛圆寂之后,涅槃之后修的塔。正法住世,像法住世,涅槃之后修的,他法还在。不可思议的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这是提婆达多成佛、住世、涅槃之后的事,佛不但给他授记,还给他授记他的圆寂之后。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佛告诸比丘,在未来的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为什么佛在提婆达多授记的时候特别着重?因为与会大众都知道提婆达多行五逆的,当生下地狱。佛授记的时候,这个提婆达多在地狱,现在提婆达多还是在地狱。但是他在地狱,可不像一般的众生在地狱受苦难,是大权示现的。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人听到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这个净心信敬,一般人都知道提婆达多是行五逆十恶,出佛身血,身陷地狱。出佛身血,立即下地狱,就堕地狱去了,怎么会佛还给他授记?所以佛特别的着重。你若是信仰,不要谤毁,你永远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能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从这段授记的经文,佛以前是提婆达多给他授的妙法华经,佛的前生是跟提婆达多学的妙法华经。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受持法华经,求生极乐世界,就是莲华化生。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跟多宝佛来的,下方世界的,有位菩萨德号叫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行了,佛说完了,给提婆达多都授记了,好像我们业务完成,我们回去吧!跟多宝佛说还回我们原地方去吧!就是原国家去。

【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说你不要着急,等一会儿,还有事呢!“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我这有位大菩萨叫文殊师利,“可与相见”,专说妙法华经的。他马上就回来了,他到别处讲妙法华经去了。可还本土,就是文殊师利一会儿而就回来了,你(多宝佛)跟他见一见。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来菩萨,自然涌出的菩萨。谁呢?文殊师利。“住虚空中”,从大海涌出,住在虚空。从虚空中,来到灵鹫山。从他宝莲华下,来到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释迦牟尼佛跟多宝佛二世尊同在一个宝座上。文殊师利是乘着莲华来的,没有骑狮子,坐莲华座来的,来到佛所。顶礼了两位世尊已毕,“往智积所”,特别到智积菩萨慰问一下,互相慰问。慰问完了,却坐一面。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说,仁者,你往龙宫所化的众生其数几何。你度了好多众生?一定利益很大吧?度的很多吧?

【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当然这海里都是龙王,除龙王之外,还有鱼、鳖、虾、蟹都是的,海里的,海洋世界。但是我口里头宣不出来,用心里头测度也测度不出来;就是数字太多了,非语言非思量所能得到、所能表达的。且待须臾吧!你略等一下。“自当证知”,用事实证明你就会知道了。

【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这都是文殊菩萨所度的。来到灵鹫山。诣就是到,到了灵鹫山,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大家看到涌出这样无量无数的菩萨,都是文殊菩萨到海里头度的。具菩萨行,皆来论说六波罗蜜。原本是声闻。在法华经,文殊菩萨专化声闻人。在华严经,文殊菩萨也专化发菩提心的人。华严经在最后,文殊师利在福城东度了六千比丘,全是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行是声闻行,修行是大乘空义。本发的菩提心,在莲华的华中,演说大乘的事。

【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文殊师利谓智积曰”,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跟智积菩萨说,“于海教化,其事如是”。你问我到大海教化众生的如何?你看见了,就是这样子。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智积菩萨非常赞叹。“大智德勇健”,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大智、大德、大力。勇健说大力的,才能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不止我见,所有大会的都见到了。与会的大众,多宝如来、释迦如来,乃至于这些大菩萨都见到你度的这些人了。这是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了,成菩萨、成道太快了。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没说别的法,只说妙法华经。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法华经的经义甚深微妙,是诸经中的宝,世所希有,世间上简直很少很少,稀少的意思。“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有没有众生勇猛精进的勤修,很快就成佛?

【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文殊师利菩萨说: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女孩子,还是畜生,龙女,龙是畜生。但是他智慧很大,是利根的,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根、行、业。根是他过去的善根,行是他现在所行的,业是过去的积业,现在所造的业,修菩萨道的业。他得了陀罗尼,根本的总持。陀罗尼翻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这是陀罗尼的含义。所有诸佛所说的甚深秘藏,他全能受持。那就是有智慧,智慧无量。“深入禅定”,定力也无量,定力甚深。“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刹那就是一念之间,闻了法华经,发了菩提心,顿成佛果。辩才无碍,慈念众生,把众生看成了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心念法华,口里演说法华。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成佛果了。这是文殊师利赞叹龙女。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智积菩萨对这个不太相信,有意见。“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就是这个世界,现在我们对的释迦佛。“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经过无量无量劫那么长的时间,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过。“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极小像芥子那么大的地方,都是释迦牟尼佛舍身命处。为什么?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行菩提道,然后才能成就菩提果的。不相信这个女子在须臾间就成正觉了,不会有这等事吧?便成正觉。智积菩萨表示不相信。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以偈赞曰。】但是话还没说完,“言论未讫”,就是语言还没说完呢!就在智积菩萨跟文殊师利菩萨说话的时候,时龙王女忽现于前。说龙女,龙女就到了,突然间现前了。头面礼敬,却住一面。当然是礼多宝佛,礼佛了。

【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他功德圆满了,修德行圆满了。“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众生都把他当成佛侍奉。“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他已证得菩提果了,唯佛与佛能证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

《法华经》的羊车、鹿车、牛车各比喻什么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化城喻

佛陀开示大众:比丘们!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刻已到,座下...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你东想西想,定不下心来,最后毫无所得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示现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佛教词典】一致

谓佛乘宗极之趣唯一无二。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

【佛教词典】现行成就

【现行成就】 p0952 如得有三种中说。 二解 集论三卷十...

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恶人

世间上有很多我们认为的恶人,但是所有的恶人里面他都...

三衣一钵不离身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世间人临终的三种执着

一般人到临终时有什么样的执著呢?一般有三种爱,爱就...

10种有益皮肤健康的食物

好皮肤也靠吃出来。美国《预防》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

为何结果是一个往生西方,一个生天道

问: 我们以真实的信心念这句名号,就往生到一个好地方...

睡莲花开的声音

有时候,最后结局的定夺往往来源于内心的信心。 我们...

纵欲是以消耗福报为代价

当欲望的享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时,一些在传统道...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

【推荐】「心霾」比「雾霾」更可怕

我们都知道,世间一切经济的发展,实离不开能源,然在...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求加持

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

净宗修学的基础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