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

请大家放掌。那么上一节呢,今天呢,是我们《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第二讲。上一节呢,给大家稍微交代了一下闻法的功德和过失,和要领。又讲了一下为什么此次法会,此番缘起开讲《大佛顶首楞严经》。今天呢我们就闲话少说,首先来具体的介绍一下本经的大致内容、版块。

那么相信在座的诸位也有读过的,也有熟读过的,也有翻阅过的,总之呢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我们现在呢串接一下。这个《楞严经》的内容呢是前后非常的呼应。可以说呢是从破魔开始,最后以破魔结尾。所以开始是阿难应受别请,在佛门里面有一种别众食,他一个人受请食供饭的一个因缘。那么无意中呢,被这个摩登女给看见,用咒术引诱他到淫席里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色情场所。在这种情况下呢,马上阿难要毁戒体的时候,佛派文殊菩萨去救度。这么一个缘起。在这个事情经过以后呢,阿难见到佛以后开始悔恨自己,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有人的毛病。“一向多闻,道力未全”。就是在关键时刻呢,他的定力不够。所以殷请如来说一句什么话呢,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他是这样的来启问的。在这种情况下呢,佛就知道阿难不知道“定”的总名。所以就给答了一句说“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由此展开了整个一部楞严宝典的所有内容。

那么一开始佛就告诉他,他感慨地对阿难说,你因地是怎么发心的?你为什么学佛?你当时是怎么出家的呢?阿难就说他是见了如来的三十二相好,心生爱乐才发愿出家的。所以不知道爱乐就是妄想分别烦恼之因。在这种情况下。佛就告诉阿难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是这部经典的点题。就是整个一部楞严宝典,就是围绕着为什么我们用凡夫心,测无为智。这是一代所有学佛最关键的关口,要会的过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阿难就说,我见到佛的时候一个是用心贪爱,一个是用眼观见。能看得到。那么这个时候呢,佛就开始说,既然就着阿难你是用心和眼的作用,见到我的这个妙相庄严,那么我就问,你的心到底在哪里?你能见我的这个心到底在哪里呀?而展开了第一个版块。

我们通常叫做七处征心。就是征求这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有七个方面这叫做七处征心。那么七处征心破了阿难的这个妄想以后。还要他舍妄求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来又开始开示妙明心性。大家一定要悟,这个妙明心性呢,又开始讲说,刚才讲到哪里都没有心的存在。这个时候又给他指陈心永远都在。前面叫做遮诠,就是说哪儿哪儿都没有。后面叫做表诠,什么地方都是。所以在第二个版块儿呢,就是我们通常的十番显见。就是就这个见性永远都在。比如说我们用眼根见东西的时候。我们说眼睛睁开了我看见大家了。眼睛闭上了,这个见就没有了吗?有没有?眼睛闭上了这个能见的见性始终都在,从来都在,在轮回中,在升沉里没有失过。

所以他从十个方面来开始显这个见性为真心。这是两个前行。那么之后呢再开始从开示辐射到四科,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所有的整个我们的身心世界,全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大幅度的经文来表显这个道理。这是第三个版块。那么由于这样的一段开示以后呢。又给阿难讲到说,末法众生如果要修行,要摄心的话,入三摩地,应该怎么样建立道场,怎么样远离魔事。在这种情况下呢,开始建坛,结界,庄严道场。说修首楞严大法的,从事相上来建立坛仪。并且说了大佛顶首楞严咒,这是所有诸咒之王。那么说完了这个以后呢,开始讲出世解脱。从前行四种清净明诲,就是我们的四种根本戒律。到开示大乘的五十五位,有时说是六十位,解释的位次修法。

那么说完了以后呢又开始说,一切众生的生死因缘果报是怎么呈现出来的呢?非常详细详尽地说了十习因,六交报,再分别说四生与七趣是怎么怎么来的。整个这一大版块呢,就是详细的讲我们的净缘起和染缘起。依净缘起趋向佛果。依染缘起轮回诸趣。这是又一大版块。最后呢,为令修行人免于魔事干扰,开示什么呀,五十重阴魔境界。这是从微细,愿我这个,“销我亿劫颠倒想,希更审除微细惑”。从心修这个道路上,微细这个境界上来什么呀,遣发魔境。修证了义。所以说呢。这个,这是整个在一代这个教法里面的核心宝典。《楞严经》的一个大的版块脉络。就这几点。那么最后呢,赞叹了说弘扬《楞严经》的殊胜功德,听闻《楞严经》的这个巨大利益。

假设有人犯了四重根本重罪,如果能以一念发愿之心,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众生。用这个末法众生能够依法修行的话,不入邪道。让众生不入邪道。此人的罪障,依弘经一念而得消灭。本来招感地狱的因,可以转招什么呀,往生极乐果。这是这个弘扬修学《楞严经》的这个巨大的利益。最后呢这个,所有的众生能够读这部经持此咒者,那么趣向无上菩提,远离魔道。大家听闻以后都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这是这部经的大概内容。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为什么说《楞严经》呢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纵观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讲这一代时教里面,阐明怎么从凡夫到佛,事和理如何圆融,把它阐述的这么精微的,这么宏阔的,没有比《楞严经》再具体了。所以说本经而且对于这个世界的怎么形成,众生怎么轮转,修证的主要关口,怎么诀窍和真妄邪正的种种辨析等,没有一样不是说详细地给大家指陈剖开出来。所以说堪称一部大藏经的精要。而且在这个修证的法门上来讲,如果我们通读了《楞严经》,修证的法门上来讲呢,可以说是一部佛教的修行大全。这部经典呢在内容上,他包含了显,密。显宗和密宗。而且性和相,就是事相和本质的重要道理。全部讲到了。

每一个宗派上,修禅,这个修净,修密,修律,都有均衡的发挥。各得其所。所以说呢,在修行的次第上呢,他是非常充实圆满。详细地开示。以前的祖师说到大哉首楞严经,就是这部楞严宝典。所以,以前的祖师,像这个紫柏真可禅师呢就讲到说,“试将智刃游心马”。就是用楞严经的这个智慧,观照我们这个妄心。怎么样啊?“累劫无明当下消”。蕅益大师在赞叹到说,此宗教之司南。宗和教的指南针。性相之总要。说空说有的什么呀,综合掌握。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全在一部《首楞严经》。所以说呢,包括我们的虚云老和尚,也在说到讲开示说。末法时期啊,去找善知识,去哪里找善知识。还不如什么呀,熟读一部《楞严经》。最好能专修。修行就有把握。

等等千百年来所有历代祖师们,都这么盛赞一部《楞严经》。那么这样一部修学大纲,成佛的必由之路,实在是难学之法。非常难学。哎呀,我近一段时间,稍微体入了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古人赞说,识得首楞严,从此再不食人间糟糠味。的确如此,确实如此。第一个呢境界深。这部经呢他讲的境界非常深。可是,我们一般的经典说实话。当然不是经典有什么,我们学的这个观,观照上,就是学的契入上,境界深了,往往就接不了地气。迈步容易,往往就是什么呀,入不到这个究竟。就是顾了头,顾不了尾。到了尾忘记了头。但是《楞严经》呢,不但境界深,而且接地气。所以说,久来呢,这个祖师大德恨不能,这个一口吞尽,全盘吐出,竭尽全力的去,注释他。

像这个交光大师写的《正脉疏》,还有这个通理法师写的《指掌疏》,那么这是比较最有代表性的,蕅益大师写的《文句》,圆瑛大师在写这部楞严经讲义的时候呀,熬的什么呀,后来整个身心太用力过度了嘛,都吐血,每天把看到的经典里面的文句有疑情了,他就写在一小条上,贴在墙上,然后就在那打坐参禅。什么时候这个问题解决了,噌的撕下来。最后满屋子贴了一墙,最后一墙全部一扫而光。才出了这部《大佛顶首楞严讲义》,我们现在才能够看到。所以说呢,诸祖呢都相竞的这个称性来谈这部宝典。大家如果有机会以后去看的话,才知道什么叫做百花齐放,什么叫做春兰秋菊各呈其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但是《楞严经》的这个魅力,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祖师呢几乎都吃力不讨好,就是说不尽,道不完,重重无尽。那么尽管他这个怀揣着这个浓烈的,浓浓的这个楞严情结,都互相不买账。在这个交光大师写这个《正脉疏》的时候呢,他就提出,说曾经有天如法师汇了十家的楞严注释,可是呢,他说,很多地方有漏洞,跟他的知见不一样,所以他才把它的名字叫做《正脉疏》。结果这个通理法师在写这个《指掌疏》的时候又说,这个看不惯交光大师,说他什么呀,不合华严宗的家法,说他开始写就说了一堆话,说什么,繁言乱心,狡辩太甚。又说他不是。那么,特别是这个蕅益大师讲到,只有蕅益大师的注释呢,才用了天台宗的五重玄义,所以他在一开始就玄的,真是,你就,真的是看此忘彼,好赖就是说,掌控不住,这就是祖师的辩才智慧。

那么不管怎么样呢,祖师们的弘宗演教,有他的什么呀,独属因缘。所谓的,你看不惯我说你不对,就让我们后学在这个相互彼此,所谓的是非之中什么呀,知道这个是这样理解,那个是那么契入。这个才叫做什么呀,弘宗演教,你不要学错了哟。我们一听说,哎呀,这个祖师说那个不对,那就应该是他那个不对。后来这个祖师又说这里有偏,那他,估计他的理解错误。你要善解祖师法义,才叫做什么呀,学会怎么来领悟他的弘宗演教,随机利导,辛勤历程,是这样来,不厌其烦的来说的。

那么在讲的时候呢,在备的时候,我也讲到,哎呀,这么一大部楞严经,这么多注释,从哪讲起,后来想想,这么多的注释呢,反正总归一部《楞严经》就跟北京故宫一样,北京故宫好多人转进去就转不出来,外地人。或者说转来转去一个殿堂,侧面看是这么多的宝贝是这样,正面看又是这样,他又以为转了两个殿堂,其实是一个殿堂。

大家想想我们转遍以后,哪一处能离开这个一个紫禁城故宫呢。所以呢,索性,我们也,这个脚力也,末法时代的人了,脚力也不强了,时间也不充足了。就从什么呀,怎么逛故宫呢,我们怎么逛这个《楞严经》这部故宫呢,就从天安门入,从神武门出。是不是神武门,故宫的最后一个门,是吗,就直接从主轴线这样逛一圈也算圆满,走一回故宫。所以这次讲经呢,也是依文贯义,我们今天呢先从经题启动。

为何在所有的经典,这个佛经之中呢,都会有这样的内容:就是说弟子最后问说:“此经云何名?”就是怎么叫这部经的,叫什么呢?当云何流布,怎么样去弘扬呢?一定会问说,这部经的经题是什么。那么佛就给他说:此经,比如说地藏,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或者说当信是一切,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一切功德所护念经,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都会对他冠这个名,基本上都是佛来给他浓缩总和的把名称给说出来。为什么?可见一部经典,里面经题对于这部经典什么呀,重要性和概括性。那么我们常说这样的话呢,就说明这个经题呢是一部经文的点睛之笔,就在经题。那么我们无论是天台的五重玄义的讲经方法,和华严宗的十玄门,可能有初期学佛的都不知道。

五重玄义就是天台宗的一个讲经方法,十玄门又是分了十种分门别类的什么呀,华严宗的一个阐述经义的一个范式,那么这两种方法,是最常见的讲经方法,但是所有他们一开始都是从经题入手。佛门里面有一位龙树菩萨,只要他一看这部经的经题,不用看经文,他就知道这经典讲什么。这样的智慧,可见经题之重要。所以佛门里面常说什么呀,提纲挈领。提纲呢则众目张,打渔,渔网一样,把这个纲提起来么呀,渔网撒出去能收回来,挈领呢则襟袖至,你们受五戒受菩萨戒的时候,学叠海青叠那个衣服,费多大劲,为什么?就是不会挈领啊。叠海青把那个领子一提,襟袖所有怎么样啊,襟袖至,马上就齐整。这就是经题的功用。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啊 在一切的经典之中,所立经题的方式呢,非常有规律。但凡古德们讲起来,祖师们讲到说我们怎么样立这个经题呢,绝对不会出七种范畴。比如说,《佛说阿弥陀经》它这部经典的经题就是讲这个人的。这个阿弥陀佛是一个人,人的情形,那么这种呢叫做:单人立题。

那么如果说比如说讲到我们说《大般若涅槃经》,涅槃是一个法,讲的佛法的一个内容,一个究竟之义,那么这种呢就叫做单法立题。

如果讲到,诸位受菩萨戒叫《梵网经》,《梵网经》呢就比喻说这个法就像帝释宫的什么呀,这个帝释宫殿上庄严的这个因陀罗网一样的,一个比喻,所以叫做:单喻立题。

不出这三种,一个要么是人立,要么是法立,要么是喻立,就是打比喻的意思。那么这是前三个,后三种呢?就是说这三种相互组合。

比如说《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就叫做:人法立题。

如果说《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人,狮子吼是打比方,那么这种呢就叫做:人喻立题。

《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花是这个,狮子吼是法叫做这个,妙法是法,莲花是喻呢叫做:法喻立题。有法有喻,整个这个叫做后三种立题。

唯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这三种全部融合,收在一起的经题叫做:人法喻立题。

前三种叫单三,其次三种叫复三,最后一种叫具足。单三、复三、具足一,统称七种立题。这是我们在学经题的时候,任何一种经题不会离开这个范畴。

那我们来看一下,《楞严经》的全称叫做《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属于什么立题?诸位听闻者叫什么立题?这个十九字里面啊,如来和菩萨是人,但是如来是果人,修成果的人,菩萨是因地所修的人,所以如来是果人,菩萨是因人。密因和了义是法,密因是什么呀?是理法,了义是教法,这是法。首楞严是果法,万行是行法,还是法。所以这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严格的讲应该叫做:人法立题,但是因为里面还有一点那个讲到大佛顶,还有打比喻的内涵,比喻这个法的这个不可深不可测就像佛的顶不可见一样。所以呢兼有那么一点喻的意思,以人法什么呀为主。明白了吧,这部经的经题立题方法。

接下来呢我们就开始要契入经题了,今天第二讲我们开始正讲经题。那么对于本经的题目呢,我想我得跟诸位稍用点心,因为在座的来听法,我不知道我们层,就是对佛法的这个,咱们也不要说其他的悟性啊,或者这个修行,就是对佛学的知识,我都不知道因为很可能有多有少有深有浅。为了顾及到,我们就在经题上用一点点时间,从四个方面来领解一番经题。

首先我们来什么啊,泛解经题。就是泛泛而论,深广的来领解,这部经题的内涵,叫泛解。那么泛解完了以后,我们进行一个总结整合,就串解一下这个经题,就是主伴互串、纵横的来陈解、领解、串解。第三个呢就是依着这部经主脉的内容,来什么呀,贯题而解,所以叫贯解经题。这是我们第三步讲的步骤,最后呢还是依照不忘本怀,就是导解经题,导入净土,不二法门。

从这四个方面,我们首先呢来泛解一下经题,就是这十九个字。一切的经典的经题呢,有通、有别。通题就是每一部经都离不开这个某某经某某经,一定会用到这个“经”字,这叫做什么呀:通题。但是前面所有的字,就每一部经典的内容所浓缩出来的什么呀,陈述就叫做:别题。有通有别。那么这部经典既然叫做《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首先一个字就是说何为“大”?什么叫做大?年后我在,年前我记得我在这个五台山我去每天去礼黛螺顶,每天累得不行,中午回来呢就是休息一会,一边做饭一边休息,还得自己做着吃,那有几天拜的时候因为也去了同修居士,她带了她的小孩,那天我就,她这个,她老妈在这儿帮着做饭,那小孩我就提起,小女孩才十二、三岁,我当时就问说,我说:哎呀,我要讲,大师父要讲大佛顶首楞严,大佛顶,你给讲讲大佛顶,什么叫“大”呀?

哎呀,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孩智慧超群,我说是不是在五台山文殊菩萨加持,她反问:“那师父难道还有个小么?”她说难道还有个小么。呀,说的我说,还真是,难道还有个小么?我们仔细悟一下。可是呢,的的确确无大小中,我们现前的现实世界是有大有小的。所以我们来学这个大,大的内涵,第一个是:相对之大。大佛顶的大。在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而言呢,我们一定会有比小的大,称之为大,比大的小,称之为小。曾经的小,后来变成大了,始终之大,这种体现它会有局限性。就我们,比如说就我们人世间,人的心量来讲吧,一个人心特别小,我们就说他自私,那他就不要说跟什么,他夫妻之间他都相处不好。如果他稍微大一点,他就心量锁定说,不但自私己,他还自私这个家,那就肯定他是一个什么呀,守家佬。

六亲眷属、亲戚朋友这里边,他就不能和睦,他只顾着自己的家。如果心量再大一点,他自私自己的族,民族,我们常说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等互不能包容,就会起冲突。再大一点他的心覆盖到他的国度,彼此的战争利益,掠夺,都是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事,心量的互不包容,你的,我的,这都属于心。思己,我们就说拉二胡自顾自么,思家,你就只能做一个家长,思族你就是一个族长,土司,少数民族讲的,思国你就是一个国君,皇帝。这都是我们世间的有小有大,从小到大,但是如果超越这些的话,我们就会说,大爱无疆,比如说圣雄甘地,印度有名的圣人,他的大爱无疆,比如说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孔子,周游列国,为了什么啊,仁义礼智信,天下。

像上次我们去台湾的证严法师,那个女众叫证严法师,她的大爱电视台里面就挂了一个证严法师站的无比高大,然后她手里面,旁边就是一个地球,她就凝视着这个地球,就说明她的心,整个的超越了这个国界疆土,这就是所谓的大,有大就会有小,我们的现实社会上,常情的二维分别,一定是对待而言,说大的时候忘不了小的参照,这叫做相对大,当然这是就人的心量。如果就物质世界来讲的话,大家想想,就物质世界来讲的话,现实世界这种形形色色,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色法,那我们该如何认知呢?如果你的心量小,那么一定就是一切的物质想占有,去贪着,去占据,去圈去霸,据为己有,建立范围,所有的物质都这样,但是如果你的心量再大一点,反观的话,会想说,应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这个物质是怎么来的呢?整个物质的形成是什么?这个就叫做相对前面的,它就反过来是大,对物质的认知就有大的视野,统统这些都叫做相对之大,相对小而说大。所以这个大他有推比性,这种大,相对大,他有推比性,就是我们常说的,造成了我们的轮回啊,此起彼伏,前因后果,生生世世。不断的推比。那么随着刚才我们讲的,但凡都属于的世间法之大。

再往出超就是我们第二个大的内涵,叫做绝待大,刚才是相待大,这叫做绝待大,顾名思义,就是说绝掉我们的相待之法,没有分别,不加比较,等观的这样一种,超越大小分别的出世间之法。在这样的一种等观视野中,大家想想,刚才我们讲到,就人的心量而言,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就物质世界的展示中,我们已经超越了这种物质世界,有时候我们会讲到唯物,有时候我们讲到唯心,大家想想,那么相信唯心论的人实际上并没有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老是相信唯物者呢,事实上他又随时随地依然是心的作用,它就是心和物一定会有对比参照,还是大小之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摆脱这个相待的束缚,所以我们说要超越相待,而成为绝待之大,这个大的内涵就好比我们常讲到的万法唯识一样,这个大就是只有唯,就这一样,一真法界,不二法门就是说的唯,你要想到唯什么,唯什么的时候,就不是唯的内涵,唯独有识,唯识上讲,就是这个唯,就是绝待的意思,那么这种绝待的大境界呢,就是我们常说的解脱之境,超越之境,所以他有无比性,而不是推比性,绝待之大,没有比啊,经文里讲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没有等,就是没有跟他相提并论,相对而言的,这叫做绝待大。随着绝待大的领悟以后。那么我们在道理上一听,好的,这是一个绝待,超越大小的一个视野,但是不要忘了这种视野从哪里体现呢,还是从绝待认知,曾经相待的事务上来进行体现,但是他具足什么内涵?圆融大的内涵。

第三种就是圆融大,圆融无碍,比如说从这个时空角度上来讲,在有相待的时候,这种时间呢就是有快有慢,空间有远有近,那么绝待了以后,那么无边的时空怎么样从幻象上展开呢?重重无尽都是交错的体现,所有的万法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但是又相互不妨碍,周遍圆融,一个和多个,广的与狭隘,隐秘与显了,微细与宏观,都是互融互摄的,相安无事的,所以叫圆融之大。

我说的听的懂么?就好比说我们一个屋子有一千盏灯,相互融照,每一盏灯都是一千盏灯的代表,屋子的光,你能挑出是哪一盏灯所发出来的么?相融相摄,周遍,到处都是,所以这个我们叫做所谓事事无碍,无尽缘起,这个圆融大了,他有他的周遍性,周,无处不在的意思,就是尽量的意思,圆周率的周,周围的周。遍是什么啊,到处,普遍,遍法界的意思,周遍性。比如经文里讲的,诸佛菩萨是法界心,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周遍圆融,那么在这样的一种周遍圆融的之下的话,我们怎么来进行认知呢,体悟呢?在这样的一种不加分别,相互作用万事万法之中,一个屋子一千盏当中,任何一盏灯全是他整个光的参与者,任何一盏灯都是整个光明的显现者。

那么这个呢就叫做第四个内涵,随处大。就是每一个部分都具足了全部的重要性和等同性,就跟我们讲到说,所谓的说牵一发而动全局,那么牵一发动全局的话,全局中的任何一发,都跟这个全局是一样重要的,整个宇宙法界的万事万物随便立一法出来,跟宇宙万法是一样的呈现,作为代表,所以叫做随处大,随处大呢就是我们常说的他的随缘性,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叫做随处大,那么当这个随处之大,每一法都跟万法,都跟宇宙万法同样重要的时候,我们就要即刻明白这个法义。

第五个内涵就是现前大,怎么样即刻明白呢?前面讲每一法都与宇宙万法,怎样同等的重要,等同,那么现前大就是说随举一法,当下就是全体宇宙,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讲牵一发而动全局,此处讲一发当下就是全局。明白么?要这样理解,为什么呢,这个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比如说我们讲到念佛法门。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但是怎么样去入到这个念念相应中呢?只有说什么啊,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即心是,便是佛,这叫做什么啊,现前大,现前大有他的当下性,经文里面讲到的,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毫端。这叫做当下性。

当然讲了这么多,诸位能够理解么,讲完这个我们来个总喻吧,当然我们对于前后大小的理解,我们也可以入到我们现成,说了半天的玄都玄出三界之外了。入到我们现前的境界来,我们就事论事,怎么样去理解这个大与小呢,当然就事论事,就你看我们现在,马航的这个飞机失事了,据说现在是,应该我觉得已经是,估计也是没有生还的希望了。那么,就这个事来讲呢,死了这么多同胞,当然我们也应该,发起之心,做功德或者修心修行的这个功课回向,这是每一个佛子必须的,其实身为佛弟子每一个佛子,都要每天要回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是分内之事。那么这件事情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大的内涵,套过来,比如说就他的至爱亲朋而言,这都是至亲至近的人,那么就是一种剧痛,这种晴天霹雳,非常地烦恼痛苦,是不是。

站在旁边,旁观者而言,比如说我们今天在座的可能都没有亲朋在,那么就只会叹息说:哎呀人命关天,一下死了这么多的人,是一个灾难,有悲伤,有同情,祈祷,祈福给他们,这就是什么呀,远了一层。那么,就这个灾难而言,我们再回想,再来放大一下,大家想想,这里边有二百几十个人同时遇难,对不对,可是这个灾难是就这些生命,这个地球上每天要死二十万以上的人,人人都会死,只是死法不一样,但是人人都会面对死亡,对他们来讲全部是灾难,这就又大了一步,但是我们再对着大来说,就整个众生而言,刹那刹那间有多少众生即刻会断命,就是这个法界,六道轮回之中,有多少众生刹那刹那的不断在断灭,以任何形式,任何横竖,或者寿终正寝,或者突然横死,等等这些,不留意就会断,不留意中就会断灭,这又是一种认知,那么在这种由近至远,由微到广的相待心态中,大家想想是不是一种由小到大的心量啊,就是这样来看待宇宙人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着佛的这种出世间法来讲,如果说在这世界的成住坏空,生老病死,这个大轮回而言的话,这死只是一个现象,明白吗,轮回中一个非常正常的,以无常方式而体现的常态现象,那么,众生就是这样,死此生彼,都会死呀,刹那刹那,谁该死就这一刹那死,下一刹那该死就下一刹那死,死完了,还死不了还得从头再来。

所以在这种视野环境中,此界坏时,转寄他方,他界次坏,辗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再来。没完没了的轮回中,如果你抽身出来就明白人是死不了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轮回,这就是相待大。刚才都是,额,这都是绝待大,刚才都属于相待的范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依着圆融的见解,物我同命的慈悲,建立一切生命都如同一命一样,随处起心,随缘度化,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那么这就是圆融随处之大呀,就这么体现你的大心大量,在这种大心大量随处圆融之中,那么发现了一切众生都应该得度,我现前就是一切众生之首,那么为什么擒贼不先擒王,赶紧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现前大呀,所以我们的每一个大,都和现前一切法界众生息息相关的,平等对待的,无碍无别的,这就是整个大的内涵。

一件事上就能体现这么多的大,由小至大,由世间大到出世间大,由绝待到无碍,由无碍到现前当下,《大佛顶首楞严经》就是这么个大法。所以我们老是用小心量去看待一切事物,假设自己现在在一辆被劫持的飞机上,就会很紧张,是不是,那么你以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飞机啊,所有地球上六十亿人口,就是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就悬在宇宙空中呀,而且我们现在正在自己劫机,破坏它,你有这样的心量吗?这就叫大。所以说从相待大,到绝待大,到圆融大,到随处大,到现前大,整个就是巨细无碍的一种圆融心量,这么一种圆融境界,这么一种绝待之法,这么一种现前的一念心体,你不知道该怎么样描绘,如何形容呢?所以说一切的描绘形容,都不能够真切说明境界本身,无以美之,不知怎么表达,假借文字语言强说为大。

所以最后一个就是强名大,强名大有什么呀?方便性。经文里面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这就是我们这里,这样一个《大佛顶首楞严经》。大的内涵,在大的内涵的指导下,我们再进一步贯下面的经题的话,我们才能知道,原来是大的这种视野,这种首楞严经,这种殊胜,里面这种乘胜追击的拷问,就是究到究竟极致之大,那么尽情展现世界形成的描绘,都是觉得平常的话,一般人听起来都是天方夜谭,但是你具足了大的知见,那么一切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再往下贯经文的话就比较容易了。我们首先把经题里面的大的内涵要给他体悟明了。

那么讲了三刻钟,四十五分钟,因为下面呢最好我们一气呵成,所以现在我们休息十五分钟,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完了以后呢,大家都自觉地回到座位上来,继续我们下半场,阿弥陀佛!

好我们再来讲下半场,讲这个经题啊,刚才呢我们讲到这个大的内涵,那么下面呢。

我们就在这个大的内涵上理解一下什么叫做佛顶,大佛顶。那么在讲到这个佛顶的时候呢,我们还是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佛。从信佛,学佛,皈依佛,最后说要修行成佛,最后到成佛。一个佛字就囊括了一代所有教法里面的次第行果,如果推及到刚才大的内涵的话,一个佛字就说尽了人生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但是在这样的真实状态中,就着不真实的状态,迷离颠倒的这种状态下呢,做个提倡。

就是我们后来讲到佛就是觉,因为在这个佛在印度话里面叫佛陀耶,简称,秦人好简,简称佛,汉译为觉者和智者,但是一般我们都是依照觉的这个内涵来理解它。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觉,大家试着想一下,你想的时候这其实就是一种觉,但是呢这个叫做妄觉,基本上我们现在起心动念呢,包括听我的语言,进行理解,分别,然后前思后想,等等这种作用,每天日用之中,这全部属于妄觉。那么有时候有一些修行的,但是不一定是修佛教的,有一些佛法之外的一种好修行习气,喜欢探求所谓人生真理,结果呢他用错了心,偏错了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见到事物的某一些道理,比如说有一些外道或者什么修的,有一些定力或者通力,但是他们把这个错误,或者显现不圆满的,完全把他认为是真实和圆满的,建立了种种理论,自命为觉,这叫做错觉。妄觉,错觉,为了区别于这两种,我们把佛的第一个定位叫做正觉,简别凡夫之妄觉和外道之错觉,邪觉。

那么第二个的话,因为修行的过程中,他还有一个一三五,二四六,要层层递进的,有的修行到半拉的时候呢就以为到头了,或者说走不动了,就比如说,这个二乘圣人,虽然他的路是对的,可是他的未至头还没有遍,这时候呢,所以说为了区别于它的不遍,不到位,佛的第二个内涵,我们称之为遍觉,普遍觉悟。

那么就算修成二乘圣人,还会往前走,走到下,这些登地的大菩萨这样的话,可是它的福慧没有完全圆满,在这种情况下呢,唯有佛的智慧和行愿皆圆满了,没有比他上的,没有与他比的,所以才相对菩萨不圆满之觉,叫做无上觉。

正觉、遍觉、无上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有时候要讲到我们三觉,叫本觉,始觉,究竟觉。

本觉就是在座诸位都是未成之佛,上面坐的这位都是已证之佛,不论未成已证,这个永远的可能性,从始至终都在,这叫做本觉。

但是这个可能性,如果不去激发,不去诱导,这个可能性就不能称之为可能,而是不可能。所以我们要开始学佛上道,就叫始觉。

学佛上道的过程中,完全达到顶点,最后彻见本来面目,就叫究竟觉。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合于始觉,当下就是究竟觉。

那么这样一种觉悟,才称之为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先知先觉的大圣人,叫做佛。对于佛的觉的境界,我们有时候,你一定要以身试法哟。我们有时候都在这里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什么叫以身,到底觉是什么样的感觉和概念呢。

所以这个觉,还有两点,一个是觉察,就是觉知烦恼,如人觉贼,现前,我贪嗔痴,起心动念的时候,那么你能不能反观知道。这就是觉。要以身试法哟。

如睡初醒,这也叫一种觉,叫觉悟之觉。就是好像睡着的人,为什么我有时候到处去给大家讲法,他们都不能够设身处地的了解,到底佛的觉悟是什么。佛的觉悟就跟睡觉的人一样,睡至正酣的时候,突然间把你叫醒了,唤醒了,你醒了,大家都醒过。醒就是觉,觉就是醒。所以叫觉察,觉悟就是觉。

那么就这个泛泛而言的话,我们刚开始升起出离心,这是一种很大的觉,在出离心的指导下,精进行持,修行步骤,一点都不敢懈怠忘怀,这就叫精进之觉,是更大的觉。

在这样的修行过程中,现前的境界,我们念念能够不染着,念念能够念阿弥陀佛,这就叫正在觉。

无非就是一个觉,在佛的智慧上表达的话,我们都知道,比如说一切智,我们都读经的话,有时候会读到这些概念。一切智就是说知道他的本质。这叫做一切智慧的智,能够觉悟到他的本质,看的清。一切道种智,就知道一切现象能够看得清,觉得清。一切种智,就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这样的一种状态称之为圆满觉,就是觉的理论依据,这就叫觉。所以叫做醒了。

那我们考量一下,再来做一个现场的以身试法,我问一下大家,既然讲到觉了,我们也在片面客观,站在旁边的理解觉。那么我们再反观一下,我们现在能知能觉的这个觉,是不是属于觉。刚才虽然讲到这是一个妄觉,可是这个妄觉之觉,和佛的正觉之觉,这两个觉本质上有没有区别呀?有吗?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大家想想,但凡,有妄和错的时候,是一种觉,但凡,有正有遍的时候,还是一种觉。可是就觉而言,这个分量从来就这么足,始终密度就这么大。你想想,我们现在凡夫的时候这种错觉,就是说以为灵知灵觉的这个觉性,大家记住,就是这个觉性,以为是依附在我的主体色身之上,而主动出击的,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哎呀,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有生,会觉死。

我有苦就会有乐,始终是,可是这个觉的这个功能啊,大家不要忘了,是我们的错觉。而在于佛来讲,他就是这个错觉,我们还念念在使用的这个觉。这在深入楞严法义的时候,一定要会的过来。不要大家听糊涂,我讲的又糊涂,这就是难觉。我们再设想一下,比如说,我常以为这个灵知灵觉,这一下一念,启用这个感觉的这个觉。我们一般,为什么我们会对成佛有错悟,就会觉得说,成佛之觉了以后,到底是一种真理的存在呢,还是一种灵动生命的载体呢。可是不要忘了,觉从来就是一个灵动的遍法界之能量,我们现在的错觉就是遍法界的能量,错认,割裂,肢解到我们现前的色身之上,所以误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而我在能知能觉,认知万法。

能知能觉的认知是错的,但能知能觉的本性所谓的觉,就是佛的本性。千万不要以为能知能觉这个觉,灵动在法界这个能量。他这本来是属于佛的,我们揽过来错认为到自己的色身之上,流动之中。所以说识得首楞严,不食人间糟糠味。十番显见,就是显这个觉。你知道觉在哪里,现前能觉的觉就是佛的觉。可是现前不能,然后你就错认。其实大家想想,当我们理解佛是一种物理存在,还是一种真理的展现,或者是一种灵动载体,不要忘了,这些东西都是觉的内涵,我们才是一个纯物理的肉体轮转存在。当我错认为有个我的存在的时候,就是把佛的觉给局限,拧巴在肉体之上。明白吗,所以这才叫觉。我们都在做大梦,春秋大梦,醒不过来。

可是不要忘了,入梦之人和醒梦之人是两个体么?病后之体和治好之身是两个身吗。是两个身吗?就是你生病以后治好以后就换了一个人好了,然后原来病那个人死了吗。不敢错觉。所以说这就叫佛的醒梦之觉,醒梦之法。唯佛一人,才是一个醒人,才能全体的承担一个觉字。我们现在正在梦中,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面有噩梦,就堕落三恶道,有好梦就升到人天了。还有梦中梦见自己梦醒了,就是梦里面梦见我醒了,这就是外道的错觉,还在梦中。可是梦里面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醒了。那么有半梦半醒,这就是阿罗汉二乘的小觉,还有如梦初醒,在这里打着哈欠眼睁不开,但是这就叫等觉,马上就醒了。神清目明,这就叫妙觉,都有不同步骤。

可是,所有觉的内涵,从来不动,这就叫佛。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所说的,每天都说要度要度。梦里面要渡一条河。河里面惊涛恶浪,里面有好多猛兽,张牙舞爪,正要渡这个河,这时候突然间有人叫一下,梦醒了。所以我们就要明白,所谓醒梦,不是为了渡梦中之河,而是什么啊,不为渡河,只为渡梦。明白吗。可惜我辈现在,祖师们形容的,明明知道此是梦,然后还在梦里寻梦。不要寻梦,要觉。那么这是佛的内涵,这样我们才理解这个佛顶,这样的一种觉,才是巨大圆满无碍之觉。又配这个大,又配这个顶,所以佛顶呢,当然从佛顶具体来讲呢,他是一个形容譬喻词,也可以说就是佛的无见顶相。佛的无见顶相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第一个好相,就是无见顶相。

在《楞严经》里面也有,在《观佛三昧海经》里面就讲到说,佛的顶上肉髻里面生亿万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都不能见,看不到,所以这就是所谓的无见顶相呢,就是顶上有块肉,我们看见这个 看见吧,顶上的这个肉髻上高高的隆起来,为什么隆起来呢,为什么有这个隆的果呢,就是因为如来过去无量世来都是修忍辱,谦下,谦卑,落就是谦下于人,恭敬,礼敬三宝善知识,所感的这个果报,所以叫无见顶相,最殊胜的一个,他这个肉髻。我们叫做佛的青罗发,青罗发的正中间,大家看看,周围是红色的肉髻顶起来,在祖师里面形容他什么,就是状如,这个形状如什么呀,春山吐日,就是春天那个绿悠悠的山,然后日出从那个山中往出显现一样,这么样一种妙相庄严,那么他的这个无见顶的功德就是,从他太子堕地的时候就显现出来,太子当时在蓝毗尼园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呢,这个蓝毗尼园林子里面呢,因为他不是苍促嘛,摩耶夫人苍促走到蓝毗尼园,回不到王宫,才把他生下来的,蓝毗尼园里面树林的,花草树木的这个林神就化现为佛的乳母来帮忙抱着佛,在奉侍佛的时候呢,她就想看看佛的头顶,怎么样也看不到,就抱着太子都看不到,后来佛成道以后游化波罗奈国,当时东方有一个应持菩萨,他想穷佛的顶,他用神通上到恒河沙诸佛国土都看不见释迦如来这个肉髻的无见顶相,所以说这个叫做佛顶。

无见顶相,当然为什么叫做无见呢,无见的内含,他是来表法的,表如来藏性,我们明心见性以后呢,不可以有得,不可以无得,你说这个相可以见,登地菩萨都见不到,你说这个相不可以见,楞严会中大众什么啊,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大众仰观,全部看得见,所以说这个时候表什么呀,不可以有无的这种相待之法,还是表佛顶的绝待之意和圆融之意,为什么?春山吐日,就表示层出不穷啊,这是他的大佛顶,这是这样来理解。当然我们现在还在泛谈,就不进行贯了。

再往下看,如来密因,什么叫做如来?如字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如,为什么佛门里讲如如不动呢,如字就表明这个真理只有一个,如就是唯的意思。刚才我们讲到的万法唯识,唯的意思,就不动,就是这样的,你再多一点儿都不行,多加一个修饰都会错误的,不是如。你看我们讲,我要说到如的时候还要说,假如,就加了一个假。说如果,又多了个果。

比如例如,那都是假设,不存在的,离开了他的原位,本质。所以我们在体悟这个如就代表真理,强用这么一个字,来进行表显,用如这个言权,来表达如这个境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三世诸佛都是依着这个如如不动的理,一次又一次的八相成道,示现做佛,所以叫做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叫如来。又有说后佛如先佛,后佛如先佛一样再来,那么如先佛一样,一样什么呀,一样这个如,就是后佛跟先佛都不能错开这个如如之理来,来成佛,那么后佛如先佛一样再来,叫做如来。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你看咱们在读这个八十八忏悔文的时候说,如来,应供,正遍知,那么首先如来在佛教专业术语上叫做仿同先德号,他的名号,仿就是单人旁过来一个放下的放,放心的放,仿就是后佛如先佛一样的依照这个真实之理,来应化三界,所以这叫做如来,是佛的第一号。

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如来二字也能够总括佛法的现象和本质。什么叫做如?我们常讲的缘起性空,如就是性空,来就是缘起,如就是本质,来就是现象。如就是我们八大宗派里说的,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来就是什么啊,弘宗演教,所以如就是宗,来就是教。如就是戒,戒就是有所不为,你就给我守着,律就是来,什么呀,当有所为,一切善法都要去做,所以戒就是如,律就是来。大智就是如,大悲就是来。不动真际就是如,建立诸法就是来,不坏假名就是来,而说实相就是如。这样的一种,你对他整个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就是如来的内涵,能明白吧。所以我们讲到佛常居常寂光土,如如不动,而于不动中起身动作应化九界,八相成道就是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如来之本义,那么为什么这里叫做如来密因呢?

就是说你乘这个如实道是如何一个标准,怎样的一个判别呢?就体现在密因之上,密因,那么何为因呢?什么叫做因?我们常说的修因证果,就是因地在修行的时候还没有成功之前,在义贯里面就讲到说,首先第一个层面我们讲到说,一个菩萨在修行还没有成功前,那么修行到了佛才算究竟圆满了,从佛以回到初发心的一刹那都叫做因地。地就是一层一层的境界的意思。你看菩萨修行有十地之别,这叫做因地。还有一种因呢,就是指,菩萨初发心,就是我突然间,无量劫来一称南无佛的一刹那,就属于你的正因,成佛的正因,这也叫做因地。那么再有一种情形呢,就是说我们修行人,大开圆解,大彻大悟,见道之时,见性之时,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了以后,修行才不会乱修,瞎修,盲修,才知道怎么修,一条大庄严路立在眼前,而开始迈步,那么这一刹那,才叫做什么,因地,叫做正因。执持顿悟因缘便是成佛正因,生生若能不退,佛阶绝定可期,这也是因地,所以看我们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里的密因就是说,这个因就是体现在密上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叫做密。

什么叫做密?大家想想什么叫做密。我们一说到密,密是个秘密,还是有包着的裹着的,密有两重,一个是密极之密,密到极致的密,另一重是显极之密,明白到极限的密,明显到极致。什么叫密极之密?就是我们楞严中讲到的,如来藏心,我们的本有佛性,妙净明觉。这个如来藏心呢 如果就不生灭的境界来讲的话,唯佛才能悟到他的自性境界,才称之为不生灭,完全不生灭,只有佛能够得知。九进以回都不知道,都悟不到,都见不到,所以就称之为密。他不共于,从凡夫到菩萨这些位次上他不共,而且极其宝贵,是修证佛果的正因,正缘,所以叫做密。密极之密,不会轻易示人。只有到《法华经》里头开权显实,说唯一真实,只有在《楞严经》里面才说什么呀,心为见性,见性便是如来藏之心,直指这个心性。一般经里边从来不说,只是喻说、隐说,所以这样的一种,这样的一种这个密极之密,我们一般都是不可能说的,悟不到。

但是这个本具不动不生灭的这个如来藏性,如果用攀缘的心来悟的时候是如此之密,如果用什么呀无我,这个不分别心来讲的话当下法界全体显现,就是如来藏性。在密的情况下,用我们的生灭心,悟这个不生灭的藏性的时候,它是如此的隐秘,幽微难知难觅。但是这个不生灭的藏性在迷的时候是如此的密极之密,一旦悟了以后,没有一处不在显现,青青翠竹皆是般若,所谓苏东坡说的“山色无非清净,溪声皆是广长”,哪一处他不是?所以这叫做显密之密。大家能理解吗?显极之密,不是显密之密,说错了。大家能理解吗?就是怎么讲呢,再这个比如说像大海水一样,在这个潮起潮落这个生灭海水中呀,如果你没有见到大海整体的人,是不知道大海水本来是不动的,就是这样的,尽管你恶浪滔天,此起彼伏,但是海水就那么多,不生不灭,但是就着这种起伏之中,来证明它的不动的话,只有看到起伏整体大海水的不动的这种人,才能够知道当下起伏就是不动的。

可是在我们一般的人来讲的话,只看到起伏的迷雾,迷茫的人而言的说,怎么能理解大海水的不动呢?对于掌握了大海水的不动的人而言,满目的海水皆是表达它不动的内涵,这就叫,一方面它是密极之密,你根本看不到,此起彼伏你怎么能窥到它的不生灭藏性?可是在这个此起彼伏中,当下显现的就是它,竟然纵然如此此起彼伏可是从来是如如不动。就是这么看的。一目就了然嘛,每一滴海水都是这个不动的显现,这就叫显极和密极,同样具足这种利益。所以说在我们凡夫见闻觉知这个层面的话,你动心,去攀缘的心而言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是及其隐秘的,但是呢,在这个生灭的现象中当体就没有一个生灭法可得,那么这个真理呀是从来都明了无疑的。就在你眼前的,所以你能悟的到吗?

好好悟一下就在眼前,大家想想,眼前我们都是起心动念的生灭状态,为什么说它是不生不灭呢?所以说凡夫的这种生灭心呀,悟不到这个如来藏的不生灭,本体,所以他是这个密极之密。但是虽然这个至净至明的这样一种难信难解的法门,它并不是幽微叵测,而是什么呀,日用而不知。每天都在你眼前呈现,你不知不晓得,所以这才叫做密,显极之密。打个比方吧,这宗因喻,宗因喻啊,怎么样呢,就是说我们的显极之密和隐极之密大家发现它们有一个共性,什么共性呢?什么共性呢?发现没有,这个密因的共性是什么?就是不易觉察,不管你是显的隐的,就觉察不出来,打个比方比如说我们你看,我们不是说有大隐有小隐吗?大隐是什么呀?隐于山呀,对不对?

你找不着,到处去,寻隐者不遇说什么呀,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你找不着,这叫做密极之密,那么大隐隐于朝,就是说他就在旁边,跟你同事一天在朝上面,共同这个伴君你都不知道。就跟电影故事片的情节一样,好像比如说地下党打到国名党内部,天天两个人以为都是高级将领,可是原来后来发现他是一个地下党员,就在你面前你从来都不知道,这叫什么呀?显极之密,明白了吧?就这两重之密才叫如来密因,要么是你怎么样也悟不到,要么是你就在面前看不出来。它的双重性。那么为什么这里讲到密因呢?它要防五种人的过失,因为一个是密,一个是因,这两个如果我们分开理解的话,它为了防范五种人修行上的过失。比如说密这个内涵,就是为了防止什么呀,凡夫呀,外道呀,权教呀,小乘呀等等这些人的过失,这几种人他完全没悟到这个藏性,就不知道这个不生灭的根性。

就是不生灭这个根性,才是成佛的正因真因。他反而以什么呀,自己的意识为这个心,错乱的修行,没有实果。因为因果一定是直通的,你以生灭心修因,怎么会有不生灭之佛果显现呢?所以这样一种不生灭“密”,就要防范这五种人的修行认错消息。但是既然都是不生灭的,那么你就不修了吗?不修也不行呀?一定要修,所以这个因,就是防范另外一种人就是狂慧之人之过。有一种狂慧的人呀,比如说咱们今天一听到不生不灭这个如来藏性了,就是不生灭的,他就用这个攀缘心定这个什么呀不生灭心,就说:啊,那就对了,自持天真,说本来就是佛,不用修了,吃喝拉撒贪嗔痴全是妙道等等,本来就是佛心,你还为什么要戒杀?你还为什么要吃素呀?你太执着了,本来就不生不灭。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有因,就是你现在在因的时候,就不是果,所以要显现因的内涵,有密,有因,遣这两种极端修法。明白吧?所以说虽然你在矿里边也是金,但是呢你不假锻炼的话,你终究是矿而不是金。所以要有因,这叫做密因。但是这个密因,不生灭,藏性的这个密因,就是十方如来成果觉的因心,也是我们现前一切众生所具的本性。我刚才问到大家那个觉呀,到底是属谁的呢?谁都不属,佛就明白这个觉的遍法界能量,我们现在就错认了这个遍法界能量,如果你在因地的时候就悟到这个遍法界了,那么你的每一念修行都跟果是步调一致的。就是佛教里面讲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它是相对步调一致的,步调一致的时候这个密就是性具的,这个本性就具足这个什么呀,就是这个道理已经明了了,那么,你还得什么呀,修,性具是本有的这样,还需要修成,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就是说你悟到这个密因了,那么你的每一步修行都是正在朝着这个密因的什么呀,见到的这个地步而进行,而你每一步的进行还没有离开这个密因,一目了然了。我不知道我讲的在座的能听的懂吗?我知道我深有体悟,讲的多了也听不懂,讲的少了也听不懂。所以我很难把握这个正好,为什么?所以在以前古德讲经讲了,讲的太简了,义不周,这个义理不周全,讲的太繁了,令智退,就是刚刚听懂一点再扣一帽子,又给啪的就下去,听不懂。所以我们就来这样理解密因。密因就是显极和密极之密,就是这么样的,你是它显的话,它在我们这个心里人人皆具,但我们日用而不知,你说它密的话,只有佛才能了解,九法界的众生都未曾窥到,所以这叫做如来密因。

再看修证了义。 讲到修证我们都知道,佛法修学次第,信,解,行,证,刚才讲了修因证果,从生信到开解,到起行,到证果,这是修学佛法的常规,离不开修证。但是,你这个修证,这里就依照密因的衡量标准就出现了,了义与不了义之别。什么叫做了义?佛门里边有四依,依义不依语,就是听闻佛法时你要依它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不要死执这个语言,所以叫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人是无常的,就包括宏海法师在这块讲法的时候正知正见上来了,谁把我惹毛了,或者我一下子贪嗔痴忘形了,可能说的知见就错了。那么从纯粹的,知见上来讲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魔,但凡一起心就是错解,在《楞严经》里面说,诸修行人为什么不能够得到出世正定,而最后都成了,要不是魔王,要不是外道,都是大魔头,他还修行,为什么呢?就是用攀缘心作自性解,我们不是念念都在自性中,所以我们现在,包括我们现在,除了在座的,在场的,有贤圣菩萨示现的,那么可能会加持我们在座的,那么一般的凡夫还是在依义,还是忘不了依人,就是有宏海法师在讲《楞严经》,就是他讲,所以我们叫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佛讲的智慧,这个悟性,而不是依你的学识能力,分别见解,你读了多少书,掌握多少知识记了多少名相。

那么最后一条依,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所以可见了义之重要性,这里说的修证了义,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了义不了义,修证上就会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什么是了义和不了义?祖师们说世间之理不离开心性二字,世间之事不离开因果二字。世间的理,一切世间出世间之理,包括出世间,我又落一条,世间出世间所有的理,都包括在心性,就是如来藏性里面,但是世出世间一切的事都不能出因果之范畴。那么这个心性就是了义,这个因果就是修证。但是在这个修证上面,修证有缘修和真修,这个证有分证和满证,修有缘修,真修,证有分证,满证。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以有求之心而修,以分别之见去证,那么这种修证他就只能叫做缘修,就是假借方便,我现在是个凡夫,那么我要修成佛果,路上还有阿罗汉,还有菩萨,一次一次的从小到大,从低到高这种有修有证。

分别修证,只能叫做缘修,假借缘法,就是你做凡夫的时候你要缘出世间,你做阿罗汉的时候你要缘菩萨,要回心向大,所以你要假借有个缘,才引诱着往上修,那么这叫做缘修。如果说我们从断惑证真来讲,一路的菩提道上我们先断见思惑,再断尘沙惑,还有无明惑,一步一步的有断有证,这只能叫做分证, 缘修和分证都不叫做了义修证,也不能叫做修证了义,是不了义的。那么什么叫做真修,一念悟性起来,彻见法性真理,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了以后,它的知见就跟佛一模一样,哪怕成佛了,到了证了佛果以后,他的知见还是这么大,这么圆,可是在起修之前,他已经见到这个大,这个圆了,那么,这就叫做真修,而不是缘修。

为什么?一下子全部看见了,那么从起修之时,就开始悟到这个圆悟藏性的话,不妨幻修幻证,虽然在修,无修而修,本身就是如来密因,这个如来藏性。那么你修,不能有个能修所修,能修所修就出了如来密因,就不是了义了,所以叫无修而修。非事相上的说从染到净的修。那么证而无证不是说,原来没有见到这个,新成就的这个证,终于我见到了,在你修的时候就见到了,念念都在见,念念都不见,有见就是不见。这个叫做满证而不是分证。当然,如果说,我们一定要从比喻上了知这个,就要明白说,首先我们刚才讲了什么是修,什么是证,有修有证,因修为修,果证为证,这是从事而修,得入理之证。这就叫做缘修和分证。是不圆满,不了义的。

那么什么叫做修证了义。就刚才讲了,打个比方,比如说我们的缘修和分证的话,是我从第一个台阶上到第二个,上到第十个,上到第八十个,上到一百个,一百个为满,那么我只能在第一个台阶的时候,我在修,我在证到的是第一个台阶的风光,对不对?我上了十个台阶的时候,我证到的是第十个台阶的情形,我到八十个的时候,八十个所见的景色,到一百个以后,才纯粹见到圆满的真实的全体的风光显现。但是,如果满证就是说,我在迈第一个台阶的时候,我已经具足了一百个台阶所有的风光。这个能力我已经看到了,只不过我还一个一个在走,可是在走的一二三四五六,十,八十,九十,一百个过程当中,我所有的全体所见,从来都是这一百个风光的情形,是吧,这就叫做真修,这就叫做满证。

虽然在走,可是我哪一处就是这个风光,念念不离这个风光,包括我走也是这一百个风光之中的风光,所以叫做幻修幻证,无修而修,无证而证,这叫做修证了义。什么叫做了义修证。退过来只有修证了义,才能称之为了义修证。大家仔细把你的悟性拿出来啊,为什么说只有修证了义法门,才能叫做了义修证。因为修证,有修了义,有修不了义的,只有修了义的,这个修证,才叫做了义修证,只有了义修证才担当得起,叫做正在修证了义,明白吧,那么这就叫做了义,只有修证这种法门才称之为什么啊,满证。它的这个修,无修之修,不是我一定今天得对治,从我贪心重了,我就舍,我嗔心重了,我就说慈悲,它不是对治的,一有对治磨练,就有能修之人与所修之法,这不叫了义修证。

那么这就叫做了义修,如果你这个证不能够忘心默契之证,不是有一个能证之人和所证之法,那么这就叫做了义证,没有一个不究竟了义,不是分知分证的,那么这就叫做了义了。并不落这个语言思维,非依文解义之义,这就叫做了义义,具足了这种品格,才可称之为了义修证。了义修证的这个步骤,这个情形出现的时候,才能符合我们所说的修证了义。我也讲糊涂了,你们听糊涂了吗?那你们悟性比我高,打个比方,就是说大家都读过菩提心文,《劝发菩提心文》,是吧,《劝发菩提心文》里面有过说,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佛道,愿度愿成,那么就说明什么呀,属于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此发菩提心就叫偏,就不了义,对吧。那么如果知道自性就是众生,所以愿意度,愿意脱,自性就是佛道,愿意成,愿意证,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还没有一个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菩提心就是圆,叫做了义。《劝发菩提心文》里面有讲过。这个就叫了义,叫做修证了义,叫做了义修证。

那么就本经中来看,祖师在这部经里解的时候,把这个总结为两种门路,为修证了义,就是说用两方面来勘验你是不是在修证了义。

第一个用根不用识,这两点虽然我们,这是今天早上最后内容,大家一定要听明白,悟到哈,第一个就是用根不用识。什么叫做用根不用识呢?就是如果我用识,就是我们第六意识,思维妄想分别,用这个作为修行之因地,因地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状态的话,那么你求佛果上的不生不灭那种解脱状态,因果是不相符的。你用了识,就不能出什么呀,究竟佛果的这个性。因为你用妄识,就不能出真性。所以在经文里,你看说到,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大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等,就是因为,它用了识而不是用了根。哎呀,当时我读到,什么叫做用根,那根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要听明白啊,比如说我们的耳朵,这叫根,但是不要以为耳朵才是根真正的内涵,就跟我们以为心就是肉团心一样,根是什么呢?

你耳朵听声音的这个闻性,比如说我听闻这个声音的能力呦,听闻声音的能力,咵的,我这会在讲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在念佛,大家听见吧,听见没有?这个时候你的闻性在,是吧,好,我们现在默哀三秒钟,没有声音出现在现场的时候,你的闻性在不在,还在,这就叫性,这就叫根,而不是识。明心见性就是恒守在这上面,就叫圆修圆证,叫了义修证,所以说了义修证,首先,我们不能用我们的识,用识的时候,错觉就是一有声音我就以为,哎呀,声音出来了,我的耳根听到了,万籁俱寂的时候,就以为没有了。这是所有粗心凡夫都会面对的情形和觉的水平,那么当这个声音没有,你不要忘了,你的闻性还在,始终都在,从来都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就这么在。

大家想想,这就是《楞严经》,一切经典,没这么透彻的剖析出来,用根不用识,用根的话,我们是依这个不生灭的这个圆湛性澄,圆成果地觉么,所以在修行方面的话,用根的话,在经文里的开示是什么啊,若弃生灭,就是这个生灭的心不要管它,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盯着我这个闻性,大家试一试吧,我们现在在听声音的时候,哎呀,落地了,一切都是声音的比量境界。一旦你反观一闻,就把这个心念,依附在闻性上合二为一的时候,只有闻的这个性在,不管我的声音出来了、不说了,这个性始终都在。就恒守真常,守于这个真常,这就是真常,守得久而久之,常光现前,应时什么呀,根尘就解脱了,就明心见性。这就是修证了义,必须以不生灭因,感不生灭果。

所以我们说的知见不明,功勋不忘,我们现在,包括你没见性之前,你,怎么讲呢,甚至我们的布施也罢,没有三轮体空,那就是有生灭心。我们的忍辱也罢,都是憋屈着忍,然后在那吹牛我昨天没发火。所有这些都属于知见不明,功勋不忘,甚至助印经书,这个礼拜读诵,放生功德,一切都是以生灭心做,有为心做。得不到不生灭之法无为之果。可是佛果,唯有佛果是无为之果,这就叫圆修圆证,同时又叫幻修幻证。叫做如来密因。此处表现为修证了义。所以记住,要用根不用识。大家知道,那么我们说到这里头,就不要以为说,那么难道念阿弥陀佛,不是有求,有心么,记住啊,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时就是用根不用识。

其次,称性不着相,这是第二个,称性不着相,着相之修是为事相的染修。就是凡在我们事相上还是有个染着,我做了这个,我做了那个,我一定要把这个功德,为什么说《行愿品》里面说了,众生无尽,烦恼无尽。因为他本来就没有个尽头,圆的啊。不可称,不可说,不可量,有多少,永远有多远,没有多远,就没有远,没有个永嘛,永远就是这么,当下就是永就是远。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众里寻她千百度,去寻梦呢,这就叫寻梦,所以说这种称性不着相,就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就是像一开始观音菩萨,当时如来就教观音菩萨闻熏修什么啊,金刚三昧,但向一门深入。这就叫称性不着相,就一门深入,就反闻闻这个闻性,一门深入就能得六根解脱,不要执着在相上,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所有的取种种相,作种种想。所以叫做称性不着相,就用根不用识这个法门,咬紧了往出来钻,不断再钻再钻,再挖再挖,再打再打,一定会出水,一定会打通,这就叫做称性。就依这个性修,不见性,我永不停歇。以前的祖师说一天不悟十天悟。一个月不悟一年悟。年年不悟二十年悟。二十年不悟生生去悟。没有不悟这叫称性而修。

所以说这个不要忘啊,一门深入最重要。真的是一门深入,我最近还得个一门深入的更多的心得。我去协和医院看师兄弟,因为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是晚上,十点以后只能走急诊,可是急诊离住院部是最远的一条路,那么自从那天走了急诊以后,我连续半个月我只会走急诊,白天去那,我只能走急诊,大门开着我还是走急诊,我就只会走那条路。来了人,来了我们院里的法师,领导们去看,我只会从急诊门把他迎进来,最后又从急诊门送出去。半个月以后,我从来没有走其他门,我就走着这条急诊门,所以医院情形,哪个门哪个道,怎么样,一目了然。他怎么来的,这里怎么走的,我全部知道。

协和医院基本就熟了,这就叫一门深入,根尘脱落。这就叫用根不用识,称性不着相。那么大家要知道,称性不着相的时候,又不要有误会,求生西方这不是着相吗,哪里有信啊,求生西方,佛让你就信你就信,佛让你愿你就愿,佛让你念你就念,这就叫称性。佛让我干什么我就什么,从来不自己杜撰主意,从来不去别无他求,那么这就叫不着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老老实实,就叫不着相,就叫恒守。你不要弄错了呀。所以说求生极乐就是用根不用识,称性不着相。这叫做只有如此,方才能可以什么呀,号称修证了义,了义修证。才能够守定一个标准:如来密因。才能够够得上一个比喻:大佛顶。就是这么经题,这么一下全下来。这是我们今天给大家讲的经题。

那么时间关系,可能再往下贯这个诸菩萨万行和首楞严经,只能放到下一节再讲。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