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七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清净的楞严道友,大家上午吉祥如意。在此,我们再请大家发起心来,为了一切天边的众生,了生死,自利利他来学修楞严法义。今天是我们第十七讲了吧,楞严十七讲。一路走过来,我们今天先整理一下心念,起个疑情吧。我这一路从法源寺过来,我就眼里边不断的这个外在的世界,随着外在的世界就会生起心念,分别,认知。但是如果说我们起个疑情,包括我们一直到这个法堂里来,刚才大家一直在诵持佛号,那么是一个佛号在环绕的状态;我进来以后佛号停止了,又是一个寂静的状态;等我拈香,大家一看到香往上一挥,插到香炉里边,香烟缭绕,有味道出来。一切的我们每时每刻要起一个念头,就是这些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这个非常有意思,而且祖师们一辈子就是这么过的。完全忘却了,如果我们平常状态下全身心的投入进去,那就不管它哪里来的,只说来的这些幻相里边你去享受,去钻研。那我们铺天盖地的念头展开问一下,这个是哪里来的?就现在这一切,你的眼根对的,耳根正在听,就不断的在在在在,这哪里来的呢?我们佛门里面讲到说,这凡所有相一切都是虚妄的。那么既然是虚妄的,呈现在眼前的一切的精神物质色心二法,它能说明什么呢?这个虚妄法它能够说明什么?你看前几天,我这个走到,就是到那个,往机场,不是有稍微,那边比较繁华一些吗,好像有个烟囱,但是那个烟囱它不是冒烟,是一个取暖还是什么,它冒气,大家见到那边好像有。它冒出来的气呢,就是发挥着挥舞着就冒出来了。我们几个还说,哎呀,好不容易北京才有点儿云彩。结果绕过这栋楼一看,那是从那个冒气的水汽烟囱里面冒出来的,根本不是云彩,就这么狂乱地挥舞一下,然后发挥,马上就没了,又是一片湛蓝的天空。这就是怪得很,为什么挥舞几下就没了呢?

好,今天我们开始又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陈述了。这个版块按照经典里面,依照祖师们讲叫做会通四科,即性常住。大概是这个意思。我首先在这里再给大家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的《楞严经》没有严格地按照科判讲,没有严格地这个,一条一条地说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怎么破,里破还是外破,前破还是后破,没有呢?就是切实到我们的实际情况。一个呢,我们来明了义理是为了受用,所以一通篇贯下来,你要思惟这个法义,你抓住哪一点触动你的灵感了。再一个呢,由于我们是居士同听法,所以大家知道这个佛法呀,我一直有一个深深的,听祖师,智者大师吧应该是,讲到的一个见地,怎么讲法,就是太繁了就令智退,就讲得过了,不断的这样切割开来,一条一条的,大家都是就把这个就形式化了,就把这个轨则化、知识化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佛法的法义化,闻法。那么太简了,就是太简单了,就义不周,就是这个法义又不能够周全。这是我特别受用这句话,当时我在听的时候就看到这句话,所以一直也遵循这个就是说,不想把这个不断地给大家隔断,再一个进度上我们也不能太拉得长了。所以一直就是一个贯讲式的方法,再加一个导讲,有时候有一个泛讲。就是说发挥出来一点点什么,基本上还是依文贯义,希望我们能够整盘地把《楞严经》,就是整体的这个面貌从始至终这样通下来,尽力如此吧。当然也有就是我本人对于《楞严经》那么无量的法义我还差得很,只能够说教学相长吧,跟大家一起学习。是这么一个初发心。那么还有一点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楞严经》里面的版块,就是这个次第,这个一块一块这种层次已经非常清晰了。你看我们从开始讲到的这个七处征心,你的妄识没有处,七处哪儿都没有,后来破这个妄识非心,你到底是见尘呢还是见真,见识呢还是见妄,最后说这个妄识无体,这个妄识从哪来的呢?就这么一个版块,征心就完了。那么后来(给)阿难又开示这个要寂常妙明真心,就在众生份上又开示十番显见了。大家明白十番显见就是从根性的这个见性中,就是说明它是真性。这个功用就是为我们修学佛定所依的因地之心,就是从一开始摸到这个,摸到这个感觉了,你就依着这个感觉一直守着它。所以从此这叫做带妄显真。这又是十番显见这个版块。那么在上一主讲的时候给大家讲过这个,就这个根和识,我们稍微有个分别以后,在这个人的份上,就是凡夫份上,最亲切的份啊,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了解有时候这个祖师们讲到说,在此就此最亲切的份上。什么叫做最亲切呢?也就是说,说到究竟处只能到这儿,跟你就最近了,只能这样,再就是你得好好去悟去修去。所以我们上一讲的这个“同分妄见、别分妄见”指出来的全是妄。那就是说在众生的份上,最亲切的份上,进一步指出这个别业同分二见。如果除去这个妄,就能断除一切生死之根。这是在此之前我们给大家讲到的一个,行文至此了,到这儿了,无非就是在这个根性上直指真心嘛。那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一路这样走下来,来学习,显出来这个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真性的这个理。是不是一直给大家讲这个道理,对不对嘛。你今天听了一堂课,觉得有点儿上来了,回去一周又忘了,下一周来的时候,或者两周、甚至半个月、二十一天,下次来的时候又懵懂了,再稍微一讲又提起来点儿。就是这个道理慢慢慢慢就相续上了,一说那个语境语感描绘的那个境界,他就知道说有这么个理究竟坚固。这是我们至少你已经到了这儿了吧,听法听得差不多有这个感觉了,是不是?这个理解上觉得说,哎呀这个理真的太玄了。我告诉大家,这个理究竟坚固,真如实相的这个理这属于好理解,因为一讲,慢慢就有感觉了,一次又一次地闻熏,一说这个感觉就出来了。可是我们今天进一步要知道什么呢?还要知道事。这个事从哪里来的?就是知道这个理究竟坚固了以后,要进一步知道所指的这个心呀,就是这个理,就是这个妙觉明心、真如实相、见性。这个心不但是尽具根中,就是就我们根里边不断的给大家剥离出来,显现出来,就我们的六根门头嘛,主要针对见性,对吧。那么不但尽具根中,实则,而且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量周沙界。整个这个量都周遍法界,包括一切的色心二法。所以接下来我们其实就是要给大家讲这个事了。事怎么表现出来的呢?我们在讲理的时候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哪都不对,只是不在内外中间。可是讲事的时候就说,理是哪哪都不对,事上这个真性哪哪都是,哪都是真性的表达。这就更加的难以领会了。所以我们这节开始的这个为什么说理好理解,事难,为什么事难做到呀?为什么你看这个,我们常说的这个,如果理解了这个理了,我们知道是有事相,有现象有本体;可是一旦要说到这个现象跟本体是不二,所有的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是本体的表现的时候,就很难理解了,所以《华严经》的最高境界叫做事事无碍,而不是事理无碍。我们在领会上、修行上、启用上建立佛的知见的时候,往往会什么呢?执理废事,就出错了。这都是说,理上好像迥然有一个东西,融不到万事万物之上当体的体现,所以就事理分开了,修行上就执理废事了,执理废事就事理不周全了。怎么样叫做不废事而融入理呢?就从事上去老老实实地修,面面俱到地去做,全体就是理。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要给大家开始会四科,就是从四个层面来入法性,就是一切都是真如实相,包括我眨个眼睛,说一句话,吐个唾沫,每天的这个全是真如。人生的宇宙,身心世界,宏观的这个整体的物界和微观的这个心念,一切事相一一都是真如理体,当下就是。这就是我们从这一讲开始叫做这个会四科,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这是我们今天,给大家写一下是会通四科,因为这个比较,一听的话话不容易懂。四科就是四个方面。整个下面的一大段的这个经文内容,就是说要把这四科,会这个四科即,就是当体当下都是妙觉明心、真如实性的这个显现,都是本体就是。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四科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统归这四科全部是一切宇宙万法的整个呈现,无非从佛学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就是这四种,四个层面。一个比一个微细,一个比一个开合,就是相互相辅相成,你是从这个比较细的角度,你看十八界的话就分了十八个因素。五蕴只是色受想行识。反正是它解释的就是色身,和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在这里我们要用一个色、心二法,色就是物质,心就是真如精神。大家把这个搞懂就可以了。好,我们拿起经本来先读一段这个原文。“阿难,汝犹未明”开始,找着了吗?找到了吗?在多少页你们的,一百三十二,大家找一找。“阿难,汝犹未明”,找到了吧。好,一起来。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好,到这里。先看这一小段。这一小段就讲到前面的这个末尾了。前面的末尾说两种这个妄见,再加上和合不和合。讲到行文到此了以后,佛就一转,话语一转了,你看这里开始说,“阿难,汝犹未明”,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的妄见中的真见,你好像我已经跟你讲的差不多了,不是一直在跟你讲这个真如这个见性吗?可是万事万物这个幻相中的实性,妄见中的真见你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可是这个幻相中的实性,“汝犹未明”,你还不太了解。所以在这里就告诉他说什么呢?一切的浮尘诸幻化相,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呢?一般我们在单一的了解的时候,总是向外看,对吧。一切朝我这边来呈现,以我为核心再向外看。大家要记住,不但有外在的呈现,还有我们内而根身,就是自我。自、他都是属于浮尘幻化诸相。那么这些东西呢,你看“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大家再回首想想我刚才说到的那一团气。一切的万事万物就跟我刚才说的,水汽烟囱里面冒出来的气一样。狂舞着就出来了,有一个形状,一会儿是一个勾,一会儿是一个团,来回这样飘荡,几下子过去,没了。所以这里你看,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解释,“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无而,没有突然就有了,有了又突然就没了。我们现在觉得现实世界中,好像相对是一个稳定的,实际在它的,如果有这个,再把它放慢动作你就知道说,就是忽而有忽而没,生灭不断的。如果再把它加快速度,有些影视处理的时候你就是放快嘛,就跟那个快进一样,你仔细看看,是不是那样的,就是起灭生灭不断。来的时候没有一个地方,从哪来也搞不清楚,这就有了。去的时候也没有去到哪里,“随处灭尽”,也搞不清楚,就没了。所有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所以只是有名无实,这里说是这个“诸幻化相”,那都是说“幻妄称相”,都是暂且把它称之为相,这个相本身就是没有的,是我们的一种错觉。但是呢,幻化之相虽妄,它其性本真,为众生本具的这个妙觉明体。你看这里,“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这一句话很有意思啊,如果读过《中论》的人,《中论》,三论下面不是就是,天台宗后来也是依照这个偈子悟的三观嘛。大家听过一个叫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听过吧。这里的“诸幻化相”,就是讲的因缘所生法。能所,能成所成的根身器界,叫做因缘所生法,所以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那么“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叫做我说即是空。都是假的嘛,对不对?那么虽然我说即是空,可是它是“幻妄称相”,就是说依照世间法的话,还有十法界,种种的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鬼、畜、六凡、四圣,一切的依正差别,还是有这个说法的。我们的四种国土,三界六道,这就叫亦为是假名,它是假名呀。那么“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这就是亦是中道义。虽然是假名,可这个幻相就是真相,就是本体。一句话说的,所以大家学习这个佛的经典论著呀,看祖师们的这个注释呀,确确实实他永远都不会违背缘起性空。一违背,就说明与大乘佛法不相应了,错觉错知了。所以这里这一段话。那么下面你看,“如是乃至”。

这里就开始讲到“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那我们要这里讲一下这个四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总而言之呢,尽世间所有的法,色心法不会出这四科的。

五蕴大家知道,色受想行识,对吧。那么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心法。

再比如说这个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发现了吗,眼耳鼻舌身是物质,这个意是心法,是精神。

那么这个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感这个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对吧。那么只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是心法,其他的十一处都是色法。

那我们就发现了说,万法不离这个色心二法,明白吧。那为什么要这里讲到说从四个方面来讲呢?就是根据人的心性。有的人啊,他执著,不管是色法或者心法,他都执著得很淡,一讲就明了。这个时候佛讲法就只会讲色心二法,你就明白了,就是精神,就是物质,对吧。

那么如果有的人,他迷色迷得比较轻,执著色比较轻,色就是指的物质,不是酒色财气的色,那么执著这个心比较重,就是心法比较重,那就要给他讲什么呢?讲这个五蕴之法,明白吧。色法轻就略讲嘛,一个色,五蕴之法会在受想行识全是心的层面,那就要给他细讲。这是对于这个迷色法比较轻,但迷心法比较重的这种根基。大家发现了没有,比如说所谓的哲学家,或者做学问的,很可能他对世间的这些财呀,这个物质呀,住的呀,每天的这些享受,吃的呀,他不太在意,可是他就对这个学术呀,就忘我的这种钻研精进,甚至就日子过得怎么样,妻儿老小都可以不管。他深深地执著这种哲学、思辨、逻辑、形而上的东西,就这一类的。这就是为迷色轻、迷心重的人一般讲这个五蕴法,能听明白吧?

那么有的人,如果说这个迷色比较重,迷心比较轻的,那就讲六入法,眼耳鼻舌身,这是色法。大家发现比如说艺术家,你发现了没有?艺术家他对于什么这些哲学思辨他不太,他是无限的美好的描绘、表达、夸张,就是在这个色相上来。还有商人,商人他什么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商人也是,他不管你什么学问或者怎么样,他是商业操作,他以盈利为目的。你什么这些学问,他有钱了以后可能他追求点学问,还弄个文绉绉的。但是本质上他是以执著色法为重,心法为轻,他不在乎这些理论什么的东西。

这就是人的根性。当然这个没有褒贬的意思,就是从这儿分析,你看佛讲法面面俱到。本来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四科是一个法。大家要记住哦,不是因为这里讲到说,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这是讲的每一个法每一个法不是说割裂开来,是十二处就是这一块,十八界就是那一块,不是这样的,包括五蕴六入。所以大家呢,要从这点来讲,要明了到这个讲法的他的一个范式,为什么要这里讲到四科。可是归根结底,不出色心精神物质层面。所以在这里讲到这个如是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它所有的色心二法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都在生灭之中,没有一个定性。那我们就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这里叫讲到这个四科呢?一般的我们很难看到,是虚的是什么呢?就是这四科来讲,其他的法我们容易发现它的虚幻,对吧。可是这四科我们就很难,凡夫、外道基本上都是把它执为实有的。比如说,我们这个凡夫外道执五蕴之法,他认为是实有的。二乘呢,就是小阿罗汉证到这个,小乘他证到果以后,还是觉得这个五蕴、六入之法它是心外之法,就是说现前心外有这么一个道理,这个法一定是真的。他是这个水平。包括我们大乘佛法里面的法相唯识宗,唯识宗不是说万法唯心么,对吧,可是他只有说是万法唯心,忘了心唯万法的时候,就会容易落到这个说,虽说人无我,法无我,二无我,可是他还是在这个名相上锁定不离,出不来。所以你们不知道听过说,学唯识进去容易出来难,有这么一个嘛。所以整个佛法都是这样,在此就会这些相,入这个性。

这是我们如果说,从刚才讲到前面的阿难这个“汝犹未明”的话,就不能够在这个,“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你看你就不能知道这个,你也悟不到这个真常的这个性中,在这个里边,什么去来呀、迷悟呀、生死呀,等等这些都了不可得。大家想想,为什么去来呢,一切法无动转者呀,《物不迁论》里边说无动转者。引这个经典里边讲到的,没有一个去来,我们常说无量劫中,常说从哪轮回至,从过去世轮回到现在,将来无量劫中还要轮转而去。这是错觉。我们一念为迷,说要从迷转悟,这也是错觉。我们以为生生世世,一生又一生,生此死彼,还是错觉,皆是幻相,《楞严经》里面这么告诉的。所以整个的这个万法,大家想想,就跟做梦一样,一梦梦进去,梦里边哎呀走了不知道多少路,行了几千里,可是一梦醒来,连这个床铺都没有离开过。大家要悟,整个万法都是这样的。一念妄想,神游三千大千世界,可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哪一处不是这一念呢?所以从这点,我们就要下面开始即妄即真,会五阴即藏性。但是下面的这些经文它是一段一段的,比较就是说罗列性和这个步调一致,所以我们学一段,慢慢地就下一段就可以知道说,它是怎么一个讲理的。从现象上我们这么悟,从理论的推比上,佛在这里讲得非常清晰。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这我们就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五段,我们一次读一段,慢慢地来。好,一起来。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好,就到这里。这一段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是会五阴即藏性。为什么这里讲到,你看前面说,“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真如妙性?”这句是独立出来的,就是设问一下说,为什么说五阴,就是我们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前面说了半天,讲了好大一段时间指的这个见性,好不容易指出来了,你现在又说色受想行识,就是身心世界都是这样。就是好不容易才明了是有这么一个,现在觉得又说都是这个,怎么搞的呢?为什么说五阴呢?这个呢,我们首先看看这里讲到说,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在前边我们表达不是都是说见性,对吧,妙觉明心、真如、妙觉见精,等等这些。在此文之后,就开始把这个见性转称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了,基本上统一了,就是这么来称谓的。所以,我们在听闻这个往下讲的时候大家要知道,这个为什么叫如来藏?这个不变的心体叫做如,那么表这个随缘之用叫做藏,含藏。为什么说是含藏?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一一诸法皆在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中所含,所以这叫做如来藏妙真如性。而且这里讲到五阴的话,我们往往首先都是从,五阴列在首位,对吧,特别是把这个色阴列在五蕴之首。你看《心经》里面讲到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就是说我们破这个妄想呀,虽然它有广有略有开有合,可是一般我们破妄想的话,总之就是色心诸法,就是五蕴诸法。那么这个五蕴诸法呢,我们要知道,它这个从一开始万法初成的时候,色受想行识啊,万法初成的时候呢,由于一念无明不觉,就有了什么呢?最开始万法初成的时候是从什么开始的,五蕴里边,色受想行识,从色吗?从识呀!一念不觉,无明启动,就有了分别了,对不对?有了这个识,起来以后依次,识起来了就有生灭的这个什么呢?感觉就是这个识我在思惟,念念刹那的思惟,就有了行了呀。这个行的过程中,对外再取相作想,就有了想了。有了想了就有了感受了,对于我的感受。最后所有的感受凝聚起来,慢慢地、生生世世地积累厚重就成了物质,就成了色。所以一定是先从识起,以色为终。那么这个色就是粗重的,识就是微细的,最初的。可是我们在破的时候,五阴要灭的时候,一定要从粗重的开始。你说粗重的这个,大家要分析一下,我们就知道,色,色是怎么来的?因缘来的呀。比如这个桌子,木头,钉,这个钉卯,这个横面、竖柱,等等这些,一分析色法上你就了达了。所以我们破妄的时候一定是以色阴开始,这就是就以色而显而易见,开显出来这个法义。那么再往深进一步悟的话,大家想想,我们现在说这个色法,那么光五蕴里边除了色以外,比如说六入里边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也是色法,对吧?包括五蕴里边的你受,我们在感受的时候,感受外在的这个色还在,是这个色法,是不是?我们在想的时候,是不是取这个色法作种种相啊。所以说色心二法归在一起都可以以色法,这个五蕴之法归在一起也可以说色法,十二入,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可以都说是色,都是色。大家想,这就是一法即是一切法,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虚妄分别之法。所以在禅宗的门下,有祖师就讲到,尽大地是山僧一只眼。就是一切的万事万法,就我山僧的一只眼而已。你看,尽大地万法是山僧的一只眼,大家仔细悟这个。好我们再往下贯文。

下面就理论性比较强了。你看说“阿难,譬如有人”,看到经文了吗?“譬如有人”,这是做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说一念未动的觉体,就是我们的真如觉性还没有无明生起的时候,这里叫“譬如有人”。“以清净目”,就是说还没有幻妄出现的这个真实智慧,就是这个我们的清净目。“观晴明空”,就是表这个真如法界之理,还没有起这个妄相的这个分别的时候,我们的能看的,就是能和所都是清净无染的,对不对?还没有分别嘛。那么”唯一晴虚”,就是理智一如,就表示说真如妙真如来藏就像万里无云一样,是晴空无染的。这四句话大家能不能听得明白?

就是我们现在讲这个法义,大家能跟得上吗?跟得上你就要跟着,不要打妄想和这个打闲岔,因为我们整体的这个讲法的时候,你看我们今天的缘分是怎么了,不断地开门关门,不断地有人进出。我希望大家以后在听法的时候,你先要把这个吃喝拉撒要搞定,然后端身正坐。我们中间给大家休息时间,你不要在这儿打岔,你一打闲岔,讲者闻者都会打岔。本来的楞严法义已经如此的艰涩了,我们在贯的时候也不能够随文入观,但是如果你这个文你贯不下来,大家一麻一木就掉链子了,那你坐在这儿干什么呢?外面那么多姿多彩,我们这里讲的是虚妄之法。你跟不上这个虚妄你就白坐在这儿了。所以大家要把它当回事,无上甚深微妙法,要不然你烦恼了我也会跟着的。

所以说你看这里讲到,但是后面要讲到说“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可是“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就是有一个人他就,打比方呢这是,他就盯着一个地方看,久而久之看的久了就发劳了嘛,发劳了就是说,累了以后就这儿飘忽起来东西,对吧。飘过来东西这里就比喻成什么呢?“则于虚空,别见狂华”。狂华乱动呀,就是表达我们现在的这个现象,就是看见的这个东西。所以大家想想,我刚才一开始就问大家,一切这些都是哪儿来的?一般我们都说外在的世界虚妄不实的,起心动念一下说,你这是打妄想。可是大家看到,色受想行识已经把整个我们的世界都给颠覆尽了,都颠覆尽了。这里讲到说居然都是狂华乱动。那大家想想成佛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形,要退到纯粹清净到什么地步呀!所以才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菩提道远。所以这里这句话大概就是说,如果我们无明的时候不觉心动了一下,就等于说好端端的他就非得让这个手机铃响一下,手机铃一响,大家都跟着动了,这就叫做业相,有了业了呀,造作了。业,由这个业就转成能见,大家都听到了,就转成什么了,转相了,由能见故就转成这个境界相了。这就叫做这个现相,现出来了。现相既成,凡夫就在这里边就觉得说真的有一个东西存在。二乘又说这里边确定没有,这都是空的。所以就有了空色二法,一切都是虚妄之相。那我们知道,色阴原来就是这样造成的。可是我们现在摸一摸嘛,大家摸一摸桌子,摸一摸前面的拜垫,你能把它忽地这样跨过去吗?可是这里他说是虚妄的,可见我们执著、分别、妄想、贪念根深蒂固,我们常有一句话叫执以为实呀。

所以这里的狂华喻其实它有两种内涵,一个是这个相是妄的,整个这个狂华的这种相,是由于这个眼睛它不动,它就瞪着那儿,执著啊,就瞪着不放呀,所以眼睛里面生出来这个狂华,它并不是实有的。这是第一重内涵。

二一重内涵就是我们下面一直贯文大家要理解,虽然这个狂华是依空而现的,对不对?可是这个华体就是空体,华的体就是空性的体,就是性真的,性是真的,就在这个狂华乱舞中体现。

所以这里讲到说,“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首当其冲就是色阴呀。那么下面这一段就是给大家贯一下了,又讲到为什么说色阴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这里讲到你看下面讲到一段:“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是这段话。这段话大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阿难,如果说这狂华就表我们的色,物质,现在我们看见的物质,既不是从空而来的,就是我们说的真如实相这个性,表这个,也不是从眼而来的,就是我们能见这个真如实相的这个智慧,也不是从真理也不是从智慧来的。大家怎么理解这个真理和智慧呢?怎么理解呢?你看我们不断地在讲这个妙真如性。如果把这个妙真如性一分为二,就真理来讲,就是所有的境界上我都是平等地看待它,明白吧。就这个真智来讲,说所有的相虽然现前,我在念头上没有一丝的分别,就叫做真智。就是这么,可以这么带着地说一下,大家能听明白吧。那么既然有这个无分别的智,去观这个平等的理,真理和智,这个智和理一结合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妙真如性。是不是?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这个狂华它既不是从真理空来的,也不是从眼真智来的。那它到底是从哪来的?也不是从眼而来的。是这样的阿难,如果,你看这里讲到说,“若空来者,如是,阿难”。如果这个狂华是从空中而来,找到这句了吗?那么如果空中而来,那么还归于空的时候,它还应该从空入,对不对,因为既然你是从空来的话,你就可以从空入呀,你有出必然有入呀。就跟我们有一道门一样,你从这道门进来,你待会儿还得从这道门出,是不是?那么既然是这样的话,应有入,那么虚空怎么会有内外出入呢?如果有出入的话就不是虚空了呀,是不是?那么如果你说这个虚空它不空,有出有入,那么虚空就有了实体了,既然这个虚空有实体,那么怎么可能在这个虚空上面还有狂华起灭呢?就好比说你阿难你有一个实体,还可以有另外一个阿难存在你阿难的这个身子站的这个地方吗?可以吗?不可以。这是从空而来还是从空而入,就不可以。再一个,如果说从眼出者,你看“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就是假如说这个狂华是从你的眼根出来的话,那么从眼根出还归于眼的时候,你应该从眼睛而入,对吧。那么这样的话,这个狂华的这个性它就是从眼睛出来的,那它这个出来的这个狂华,就是这个色阴,也应该有见的功能。既然有见的功能,你从眼根出来的时候,你入眼根的时候,你应该能够反而见到自己的眼根。你看,“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就是你出去的时候见到的是外面的空里面的狂华,那你入进来的时候反观,你应该见到眼呀,对不对。就跟我们说现在假设一下,有一个东西从我们眼出去了,那么它要回到我们眼的时候,它肯定返过来往眼这儿走,那它一进,既然从眼出来它有见的功能,它回过来的时候就有见眼的功能,是不是?是这个意思。可是呢我们确确实实是见不到眼的。

那么下面就是,“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这是这么一句话。什么叫做“出既翳空”呢?如果说你认为出来的这个狂华它没有见的功能,对不对,那么这个狂华出去的时候,它能够,出去了以后我们的眼睛就没有遮挡,对吧,因为这个你看这里说“出既翳空”,就是说这个狂华原来是我的眼睛发花了嘛,看到有幻相,那么这个幻相已经从眼睛出去了,它只是在空中有幻相,眼睛应该没有幻相,对不对?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就是回来的时候应该还能遮挡眼睛,确实没有遮挡,这叫做“旋当翳眼”。

另外一个说“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就是说既然你这个华从眼出了,那么眼睛就应该没有遮挡了,对吧,没有这个病了嘛,可是为何只有见到万里晴空的时候,你才这个眼睛是清明的眼?就是我只有见到晴空的时候。既然已经出去了,你的眼没病了,没病了应该见到哪儿都是这个清明眼,对吧。可是我们只有见虚空的时候才是清明眼。

那么说了这么一大堆,最后是什么呢?所以你应当了悟到,在座的诸位你们应当了悟到,色阴诸法,就是这个所有万象的这个物质之法呀,观相原本是虚妄的,所以这叫色阴虚妄。观其性,观相它是虚妄的,可是观其性,它皆不离真心当处,什么呢?就是这个既非自然亦非因缘所成的妙真如性,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这个色法,观相它是虚幻的,观性就是这个如来藏性。因为这个狂华虽然在相上是虚妄的,可是性它不离这个空。这一段推理就是推的就最后要说明,这个色阴本如来性。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真如的表现。

有时候我们,你看这就是讲法讲得多了,就障碍智慧了。这段我考察一下吧,能不能听得懂?听不懂的就听第二段。这个一段又一段道理完全一样。你听熟了你就慢慢知道了。大概意思就是说,这个万事万物的这个物质是哪里来的呢?咱们这是现在不是要求这个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吗?今天上课之前就给大家提了呀。那么万事万物的物质从哪儿来的呢?佛就打了个比喻。把万事万物的物质比作,你现在眼睛,人的眼睛对吧,盯着一个东西看,本来这个人的眼睛盯着虚空看嘛,虚空中是什么都没有,表示说要告诉你这个物质本来是空的。那物质怎么出现的呢?就是你死盯着它不放,揪着它不放,执著着不放,它就慢慢出来一种狂华乱舞的现象,对不对?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把这个当物质了。可是我要告诉你这个物质,这个狂华乱舞这个物质是假的。怎么个假的呢?它既不是从你眼睛出来的,又不是从空中出来的,也不是从这个你能感觉到、你看这个狂华的这个感觉上出来的。所有的地方都找不着它嘛。如果从眼睛出来的话,从眼睛出来还得入眼睛嘛。从虚空出来的话还得入虚空。可是如果虚空有出有入,还能叫虚空吗?这就不是从虚空出来的嘛。那么从眼睛出来的话,你从眼睛出来了,眼里边就没有这个狂华了,出来了呀,对不对?那么说明这个狂华就在外面,不遮挡眼睛了,那说明你眼睛里没有病了,为什么你看其他东西的时候还是有狂华呢?就比如说你看着虚空这儿出来,挪开这个地儿,我看其他地方,还是有物质。只有看虚空的时候才是清明的。既然眼睛里面已经出来没有了,就应该看任何,看厕所里面都是跟虚空一样明亮,可是厕所里面它就是个马桶。种种的道理说明什么呢?说明色阴是虚妄的,明白了吧。就要说明这么个问题。这一段经文体现的,既然色阴是虚妄,他就是要告诉你,它的相是虚妄的,可是它的性呢,当体就是这个本如来性,如来藏。就这么个意思,明白吧?不明白了歇一会儿吧。因为我们在妄想里面呆得太久了,稍微让你了解一下真如就了解不了了。歇十分钟,回过下半场的讲解。阿弥陀佛。

从这个会四科开始呀它的文义就更绕口了。那么在《楞严经》里边,他在翻译上有时候会语句特别简短,甚至有把主语都省略掉。所以大家在理解上的时候,在熟读、读熟经文之前,大家稍微贯一下,就自己预习地会一下义,看看有注解的时候自己去看一下。那么这样听起来,我们会的话就比较容易上路。你想我们常说的要见道,要修道,要证道,我们现在连个道都入不了,上哪儿见去呀,都入不了呀。一听就听错,就理解错,还不好好听。你就算听的时候不懂的时候你就拼命地就想懂,就这都算功德。但你一下子这个,马上一放弃,你一打妄想,那就等于说在道场而道心没了。所以这个我们注意一下啊!

好,我们来讲这个第十七讲下半场的讲。请大家拿起经文来,还是刚才讲了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下面我们再看这个受阴。大家拿起经文一起来读。“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这一段找着了吗?好一起来。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好,阿弥陀佛!那就刚才的色阴听了半天,再我们感受一下受阴上面还是这么讲的。受就是我们的感受呀。受是以什么为义呢?领纳为义。每天我们对于外在的境界,有顺的舒服的就喜欢,感受很好。有不顺着自己的,就感受很难受。这就是叫做受阴。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这叫阴呢?你看五蕴五阴,就是它罩着我们就出不来。我们把它当真了,就被它绑定了,就听不懂了。因为我们在想出来的时候首先得闻法,可是闻的这个法本身也是绑定层面的里面的一个状态,所以就如此显得艰辛。这里呢,佛的比喻非常到位。你看它来怎么比喻这个感受是怎么出现的呢?他这里讲到说,好比说有人由于这个,这里讲到的,“手足宴安,百骸调适”,什么意思呢?就是跟我们,大家有的打过坐吧,有人打坐打的,长期坚持的话,有时候感觉会很好。坐着坐着突然就感觉到,不是禅定啊,你再别搞错了,就跟舒服得就没了一样,这个身心好像没了一样。“百骸调适”嘛,“忽如忘生”,就好像自己不活着了,不知道到哪儿去了,融为一体了这种感觉。“性无违顺”,就是外面的顺境逆境没有感觉。本来是这个样子的,清清净净的,妙真如性。这是做比喻啊。可是呢,“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就是这个人无缘无故,我们现在的妄想就无缘无故,从哪儿来的,无缘无故。无缘无故他拿着,有个人在空中里面就这么摩。大家你看,大家试一试做个实验,你摩一下你看这个有涩有滑有冷有热,对吧,从初开始没感觉,越摩越热。这个热从哪儿来的呢?你看你们都总是要往回头看一下。每次我问的时候,就不当即敢说,问说这热从哪儿来的?我问说这些东西从哪儿来的?哎哟赶紧回头就开始想去了。那想是从哪儿来的呀?待会儿还有想从哪儿来的。你就要想妄生这个涩滑冷热之相,我们就要悟,参这个到底从哪儿来的呀?无中生有啊。那么这就是打了个比方,要说明我们所有的感受就是无中生有。这里受阴当知亦复如是,就两个手在那儿相互摩蹭了一会儿,妄生呀,你还赶紧要想说两个手来的,妄生啊,妄想中生的这个涩滑冷热诸相。看到这句话了吗?所以说呢,讲到受阴的时候就是的。那么反过来,下面这段话又要亦复如是了。

怎么说这个受阴的相是幻的,性是真的呢?现在就是从相上来破它呀。你要明白这个受阴是怎么来的。没个来处。为什么说没个来处呀?说这个受阴,就是这个触觉的这个幻觉,由触起的这个幻,它既不是从空来的,也不是从手掌来的。刚才我们有人有讲的从手掌来的。如果说这个幻触是从空来的话,那么它既是从空来的,它能够,手掌上有的触觉,对吧,那么这个触觉如果你是从空中到我这儿来的,它不只仅仅能够触手掌呀,还可以触身体,对不对。那么在这种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它这个空性是周遍的,你的触觉是从空来的,就能够周遍地不止只触手掌,还能够触身上呀。为什么这里空性还有选择地只触你的掌而不触你的身呢?这是第一个说不通,对不对。

再一个,如果说这个触觉是从手掌来的,那么这两个手掌没有合之前,从手掌来的话,两个手没有搓的这样,一个单掌它也应该能触呀,对不对,为什么非待两个掌合才有呢?因为你是从手掌来的呀。这是第二个说不通,明白吧。

再一个,如果说,你看刚才我们讲到的,再给大家配一下经文吧。你看,“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这是讲的第一个不通,明白吧。第二个,“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这是第一个不通。“若从掌出,应非待合”,知道吧,就是说不待和合,这是第二个说不通。第三个说不通是开始从“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这是第三个说不通了。这句话我们来再了解一下,说如果这个幻触它是从掌中出的话,一定又要相待说两个掌和合的时候才能出,对吧。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手掌和合了以后,在这儿磨蹭了一会儿,这个手掌才知道有这个触受从中而出,对不对?因为两只手合起来才从中而出嘛。那么这两个手分离的时候,它就应该这个幻触从掌而入了。因为你合起来的时候它是从这儿出来的,那么分开的话它就得入呀,这一切都是相对的,是不是?既然有出有入,那么入的时候这个接近这个触觉,因为我们从这儿蹭,感觉到是从这儿出来的冷热涩滑嘛。那么如果有入的时候,肯定是会最接近这个感受的这个地方先有感觉。为什么我们的,你看这里的,“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为什么在入的时候这个手臂啊、手腕啊、乃至内部的骨呀髓呀它没有这个,幻触入时它感受不到呢?出来的时候它觉得生起来了,入的时候它怎么入的?没有感觉。这是第三个说不通,对不对?

那么后面再看,“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这就是说,假如你觉得一定有一个觉知的心,有一个感觉觉知说这个幻觉出来的这个触又出了,从手上出来了,一会又入进去了,那就说明有一个能够感觉冷热涩滑的东西在我们身里边往来,这就可名为触了。那这个东西已经在往来了,你还何必待到合掌以后才有它的冷热涩滑,才名之为触呢?这是第四个说不通。

从这一二三四处说不通,所以最后讲到,“是故当知,受阴虚妄”,这四句话我们好好理解一下,刚才有同修提出来。这个确实,不是说这个话不好理解,是话没说全,比较简洁。是故当知受阴虚妄就是,所以你应当悟知,受阴从相上来讲它是虚妄的。刚才就是从相上怎么也说不通么,对不对?就是受阴起的这个出现,就从这四个层面你就说不通它怎么出现,没进没出,随处出生,当处灭尽,说不透。那么就说明它本身这个相就是幻的。虽然这个相是幻的,可是不要忘了,这个虚幻之相是从我们的本性上发挥出来的,那它当体就是本性。所以他就说这个若观其性,前面要加这么一句,它就是既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我再问一句,第二个回合你听懂了吗?那么下面第三个回合就巩固了,就明白了。好,大家一起来,读到这个想阴了。一起来。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刚才我读的时候,如是醋说啊。你看说着醋就想着酸了,这就是想阴。一个妄想,想,想生起来了。为什么这里说说着醋想着酸呢?你看佛陀多有智慧,他这比喻都是多么的到位呀。我们说这个醋梅的时候,醋梅其实为什么说酸呢?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酸梅,一般我们现在不是叫那个酸梅汤嘛,其实就是酸的,古时候好像是叫醋梅吧。那么好比有人在谈说到这个酸梅的时候,想到梅子的酸味,对吧,这不是望梅止渴吗?就是说打比方其实是我们的意识妄想之境,但是我们对这个境取这个种种境相,做了种种妄想。我们的想阴呀,就是色受想行识,想的这个层面就是这么来的。再另外一个,这个口中自然会有口水流出,就是因为你取相而有想了呀。

另外一个比喻也是同样的非常精准,你看,心中思惟,如果你的脚踏在这个悬崖万丈上面的情形,你就有一种恐惧感呀,脚就不由自主地往里缩,对不对?我不知道你们现在发现了没有,外在的旅游不是到处在开发吗?他开发出来一种什么旅游呢?就是在这个大峡谷里边用玻璃弄了一个完全透明的这么一个,这个叫什么呢?叫栈道。就让这个好探险的人你上去给我走去。大家看到了么,上次看到了一个照片,有的人就在那个上面走着走着就不敢动了,缩成一团就动都动不了了。大家想想,如果把这个玻璃栈道换成是木的或者石头的,乃至密封起来是一个隧道一样的,他根本不知道外面有悬崖,他会有害怕吗?你看,所以佛在这里讲到,就说这所有的想阴都是我们的这种妄想假想,假的,想阴就是这么来的。为什么你那会儿脚下酸涩就害怕得不行呢?就是因为你取种种相,作种种想,想阴就是虚妄不实。虽然虚妄不实,可是这个虚妄不实的妄想是从哪儿的?从无生有的,这个本体生出来这个现象,那么现象就是本体,还是如来藏性。可是它,为什么我们见不到这个如来藏的性?就是被相给欺骗了。所以我们现在就要破这个相,不受它欺骗,又要从几重说不通处来讲一下。这就是下面的道理了,你看亦复如是后。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这是告诉你说,这个假的这个相呀,就是你这个酸的感觉,流口水,致使你流口水的这个感觉,它是幻相。幻相它从哪里来呢?你说它是从梅生的还是从口入的呀?当然这里说的这个口入,他不是说就是这个梅从口入了,而是说这个听到有酢梅酸梅,谁说了一声酸梅,这个酸梅从他的口闻进,就好像说从口听进去而出的口水一样,是这个层面,待会儿我们就要明了。

那么首先来看,你看。“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说假如我这个口水是单从这个酸梅中生出来的,对吧,那么这个酸梅它就不要听人家说酸梅有这个耳闻外面的声境,声尘的境界,对不对,它自己就流口水就好了,你为什么要待人家说了,你的嘴才流口水呢?因为你现在说了,这个酸梅是自己生的口水,口水是从酸梅生出来的。这一个方面说不通了,对不对?

那么如果是从这个口流出来的口水,你看,口水确实是从口流出来,可是他现在还要否定。如果是从口听了人家说了酸梅这个话而有口水生出的话,那么口就应该有闻声的功能,因为你说口听了人家说酸梅,所以你才有口水流出来。现在我们要说明,不是从口流出来的。那你说从口流出来是因为口听人家说了,那么口就有闻声的功能了,就不需要耳朵来闻了。这是第二个说不通了,对不对?

第三个环环相扣,如果你说是由于耳朵闻了人家说这个酸梅,所以口里面才有水出的话,那么这个水为什么不从耳朵里流出来呢?你口在这儿掺和什么呢?这是第三个说不通。

如此来讲,我们想象自己在悬崖上踏着的这个道理,跟这个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呢?你想呀,如果我们想象自己脚踏在悬崖上,那么脚心酸涩害怕的这个感觉是从悬崖生出来的吗?是从悬崖生出来的话,那么是这个悬崖它自己在那儿酸在那儿害怕就行了,与你的脚有何干呢?

如果是从你的脚上生出来的话,你的这个脚自己就能够生这个酸涩这个害怕的感觉,为什么还要花心思去想象自己在悬崖边上呢?这是悬崖这个比喻,也是说不通。

一二三四,四说不通,是故当知,你阿难应当知道想阴虚妄,你取种种相,作种种想的这个相是虚妄的。但是若观其性,它的性就是本非因缘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的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经文怪得很,你看他只把修饰词说出来,作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很难想象这是什么意思呢?他就是要表达,想阴的这个相是虚妄,但是性就是这个如来藏性。但是他没有说这个性就是如来藏性,而说了这个如来藏性它不是因缘所生、自然生的,他作了一个修饰词在这儿表达,没有说主语,大家发现了没有?所以我们一学越学,慢慢后面就熟了。要不然从这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他都是这么表达,你就搞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了。他前后说的没说全话,隐说的。这个想阴我们听明白了没有?

其实有时候我们说色受想行识呀,从想阴,因为一法皆是一切法,从想阴破的时候也是比较容易的,妄想呀。你看我们大家一学佛说,一有一点儿这个起心动念都说,你一个妄想又生起来了,你取相了。所以以前的祖师们就做过偈子,做过一首什么偈子呢?给大家念一下,他说,妄想元来本自真,就是讲这个想阴即妙真如心,妄想元来本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心(尘),你想把它除灭的时候,就等于妄上加妄,想上起想了,所以说除时又起一重心(尘)。本来这个妄想的这个相就是本自真,是真的出来一个妄,但是当体妄就是真,你在上面不要分别就可以了,可是你除时又起一重心(尘)。言思动静承谁力,就是我一开始问大家的,这个都是哪来的呢?有语言,语言表达了一个什么东西?你作了一个思惟,在这思惟之中,这是动的,那是静的,这是有的,那是空的,承谁力,就是哪儿来的呀?仔细看来无别人,还是说色受想行识,所有的身心世界当体就是如来藏性。只不过我们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虽然种种相种种想,当体还是真如本性。

所以你看我们那会儿去广东韶关云门寺的时候,佛源老和尚给开示了一句什么呢?我记得我们那会儿同师兄弟叫耀旸法师的,他还这个非常谦卑,很恭敬地去祈问老和尚说,哎呀老和尚,请多加持呀,我们现在还在烦恼分别之中呀。老和尚瞪了他一眼说了一句说,没有烦恼你怎么活呢?这就是过来人,他还哪用跟我一样天天,头一天晚上写一下,第二天早上复习一下,来这儿给大家讲,你们还不能干扰我,要不然这讲的就要乱了。人家说法就是这样这样都行,随便怎么样,信手拈来。《楞严经》,不要说楞严两个字,不要说大佛顶这三个字,不要说这个如来密因四个字,不要说整个《楞严经》里面的一个字,说的就是楞严法。所以我们从理上来推,从这个心上来悟。你看,没有烦恼你怎么活呀?种种想就是烦恼呀。那么你要去这个烦恼,你不是以烦恼断烦恼吗?烦恼当下就是真的呀,见妄即真呀。

这是想阴。色受想,完成了三段了。我们再来看行阴,行阴的话可能更难理解了,大家用点儿心。一起来读。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是讲到行阴了。我们一般讲到说色受想,行的时候就是说迁流嘛,用迁流两个字来表达行阴,刹那刹那不断的,停止不住,不断地迁流。甚至我们在表达轮回的时候,也是一生又一生,在表达这个心念的时候,也是刹那刹那生灭。这就是所有的这个,身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似乎都在流动,所以叫做行阴。迁流变化。可是这里又说,行阴也是假的,幻相,其性本真,性中现幻,破幻见性。可是我们想想,你说我们这都一辈子半辈子活过来了,你能说我不是打小一直活到这会儿的吗?我还要从现在再活到我死的时候。这么从真的层面来表达,我们似乎能够理解,从妄的层面来一陷入进去,马上就觉得这个理论不成立。这我们确实执著得太久太久了,颠倒妄想。

所以这里佛又比喻行阴如同暴流一样,就是那个瀑布的流水乱溅,整个这个刹那刹那念念不息,每个水滴就像波浪一样相续不断,前际后际还不相逾越,就像流水一样日夜滔滔不绝,没有停息的时候。这是讲到说“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说行阴就是,行阴在我们八识心田中,这个种子现行迁流变化,就如同波浪一样前面生,后面灭,念念相续。行阴也是如此的。这是我们从相上来讲。

那么我们既然要破这个相,我们就要从理上来推了,这是又要开始讲到这个讲不通了。大家来看,“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他讲到说,阿难,这个流性,“如是流性”,流性就比喻说这个暴流,这个行阴“不因空生”还是表达说不是从这个空中,真如实相中来的。那么“不因水有”,这个水有我们就要注意一下,因为这里的比喻多了一重,这个水有是什么呢?就是表达这个瀑流,水有就是我们讲到的识,这个藏识,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像水一样,那么这个行阴就像水开始像瀑布流一样,水滴就好像里边含藏的种子一样。这是这么一个,不因藏识而有。

还有下面一个也非水的本体,就是不是这个藏识,就是不是藏识本身,但是也不能离开空和水。行阴不能离开真如和藏性另有自体。这是多了一层比喻,就是说有一个识。有三重来表达,前面基本上都是两重,色受想,只有这个行阴,这里讲到说这个“不因空生,不因水有,而且“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我们再往下讲。不能离开空和水别有。那么下面就开始讲,说到这个说不通了。“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这是第一重。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说这个暴流是因空生的,空中生的,十方虚空生的,那么则十方虚空都成了无尽的暴流了,世界自然,就是整个世界那都被劫水弥满了呀。大家还读过《无量寿经》里边后一句话就是,西方三圣现前放的光明有一个比喻就说,好比说劫水弥满世界一样。整个虚空都是水了呀,可是事实上不上这样的。为什么呢?他这里比喻到什么呢?就是说这个真如常住的这个遍十方,如果是从心,这个行阴是从真如生的,我们形容真如遍十方界的嘛,你这个行阴是从真如生的话,你这个行阴也应该周遍十方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大家想想,诸佛菩萨证到真如了以后,那么难道他还被这个行阴迁流变化着吗?因为诸佛菩萨证到真如也是遍十方的,可是他已经不受,照见五蕴皆空了,不受这个色受想,特别是这个行,不在这个行之中了,那怎么还能够迁流变化呢?因为他证到遍十方界的真如理体。如果你说行阴遍十方理体,说明他还在行阴的迁流变化之中,可是证到这个理体以后,他就不在五阴之中了,这不是矛盾吗?这里就说明什么?世界必遭俱受沦溺。就说那你的行阴就弥满到整个世界,那怎么可能呢?这是第一层说不通。

再看第二层,“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这是什么呢?又讲到说如果说这个暴流是因水而有的,大家观想一下,就是刹那刹那这一水滴是不是因水而有的。如果是因水而有的话,这个水就成为能生了,因水而有的嘛。那么这个暴流就成为所生了,对不对?水和暴流它是两个体,是相异的,不一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暴流的性体就不是水了。为什么呢?因为水的性情是清的,这个暴流的性是浊的呀。清浊二相应该同时现在其前,对不对?暴流是暴流,水是水嘛。可是我们现在见到暴流的浑浊的时候,就见不到水的澄清相了,因为水即是暴流。大家能听明白吗?这段比较涩。再读一遍,你看,“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就是假如说这个暴流是因水而生的,那么这个水就是能生,暴流为所生,这个暴流跟水就不是一个体了,对不对?有所有相了,就是有能生所生相了。在这种情况下,“今应现在”,就是它应该有两个,既然暴流和水是两个相的话,应同时都可以出现,对不对?因为暴流的相是浑浊的,水的相是澄清的,应该“今应现在”,就是现嘛,当下就是同时都可以现在其前,是不是?可是“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就是应该同时现前,可是实际情况是,我们如果见到暴流的浑浊,就是暴流正在流的特别厉害的时候,水的澄清相是见不到的。它在浑浊的状态,水清就见不到呀。这是第二个说不通了。看见了吗?“今应现在”嘛,这是这一句。

那么下面就是,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下面是“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假如果说你离开空和水之外另外有一个暴流,对吧,“若离空水”。看到了吗?就是意思说离开空与水外另外有一个暴流,可是问题是这个空也没有内外,离开水也没有暴流呀。所以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就是你现在不是说离开,你这个暴流是单独离开空而有,离开水而有,对不对?可是这个空本身它没有一个内外,你怎么能说暴流离开空而有,空之外而有呢?而且这个暴流本身就是水,你离开水不可能有暴流呀。听明白了吗?这是又一个说不通。

种种的说不通,“是故当知,行阴虚妄”。就是我们打了一个比方,这个暴流就如同行阴一样,本身是虚妄的,你根本不知道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相是虚妄的,它的性,它不知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它从哪儿体现呢?就是从这个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所生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体就是。这是行阴了。我们再往下看,来看这个识阴。这个比喻就更有意思了。大家一起来读。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弥陀佛!这个识阴这里我们就可以,确实把它可以,定性的理解的话也可以理解成阿赖耶识。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了别,阿赖耶识我们一般不是,这里应该以阿赖耶识为本。阿赖耶识我们基本上都是认为说去后来先做主翁嘛,就是说我们的轮回中所有的种子、业力、现行、含藏都是以阿赖耶识为载体,对吧,就是因为说有一个前生后世。那么这里你看,佛给阿难讲到说,“譬如有人”,就比如说我们这个业报身,不是有前生后世吗?你上辈子是谁,这辈子是你,下辈子又投生到哪里,就“譬如有人”。这里很有意思,“取频伽瓶”,这个频伽瓶呢,读弥陀经里面不是有一个迦陵频伽吗?就是那个鸟,这个瓶子是印度人常用的,形状特别象那个迦陵频伽鸟的身体,所以叫做频伽瓶。但是它有一个特色,两边都有口,前后,大概我不知道是不是像我们说以前有一种象小鸽子一样的这个壶,就是嘴上有也口,后面也有口,尾巴上也有个口。那么这里就为什么取两个口呢?就表我们的我法二执。你看佛多会打比喻呀,我法二执,就把两个塞住了,塞住了以后,我们瓶中跟瓶外就隔开了,就以为我有个业报身,而且还是怎么样呢?你看“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饷就是跟资粮、跟饭一样,就是行千里嘛,从这儿到他国,带着我执所造的业力,我法二执所造的业力,体现在这个业报身上,阿赖耶识执持,一生又一生,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又向尽未来际,这就是从什么呢?“千里远行,用饷他国”。你看这个比喻的多么的到位呀,这就是我们的识阴呀。运食千里,送给这个临国的朋友,拿去送给他,这么去。识阴也是这样的。就是我们说的阿赖耶识,以为生生世世执持着种现进行轮回。那么这里就要讲到,既然识阴的相是这样的,那我们就要破这个相来见它的当下的如来藏性。那么又有几种说不通了。

大家来看,如是虚空。你看,“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就说这个瓶内的,这都讲到这个瓶内的虚空了啊。为什么说瓶内的虚空,就是比喻我们的识呀,我们这个识阴呀,就是藏识嘛。表这个识为什么用我执把它塞起来,可是瓶内的空跟瓶外满世界的空有区别吗?有没有?那为什么它会隔离起来,以为就有一个我识从瓶内的这块空装着,这个国家到你们那个国家去呢?就是因为有塞,两个地方塞起来了,对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问说,这个瓶内的虚空它既不是从那个装了空的瓶子的那个地方来的,也不是从到达这个地方的地方入的,这个瓶里的空。他在讲这个瓶内的虚空呀,也不是从那儿来的,也不是从这儿入的,那它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大家想想我们的阿赖耶识从哪儿来的?阿赖耶识现在在哪儿呢?当下全是啊,变现出来的这些东西。所以说为什么说五蕴呢?色就可以代表色受想行识,识就可以代表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这么来的,阿赖耶识就这么来的。那么他就要问你说,这到底是从哪来的,你这个瓶子里面装的这点儿空是从原地儿来的呢,还是从到的这个地儿入的呢?你这个识是从哪来的?这现在都学精了,会答如是如是。

你看这里讲到了,我们还是按理来吧,“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就是如果你是从那个地儿来的这块空,那么既然是从那个地儿来到这儿的话,那个地方就会少一块儿这么大的空,对不对?你是从那儿来的嘛。问题是有少吗?对呀。

那么如果“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就是说如果这个空是从此方入的话,对吧,由到达的这个地方而入,那么你开了这个孔,就是瓶上这个塞,倒出来的时候,应当见到进入瓶的空还从瓶中倒出来。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从这个地方入的嘛,就当地入的话,那你开了以后,你倒的时候还得给我倒在当地出来,有个空从里边出来,对不对?你已经由我这儿入了,我这儿也少了一块,你得倒出来。可是能倒出来吗?这是第二个说不通。

所以大家看看这个比喻多妙啊。你的阿赖耶识,你说没有识吗,确确实实这个瓶子装的,从那个国家到了那儿的,对吧。你说有识,这个识里面的这点儿空跟外在的虚空是一体的,就是真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问题是你有我法二执烦恼,色受想行识跟这个,就是色受想行把这个识给糟蹋了,糟蹋成你自以为有一个阿赖耶识前后在轮回,妄想生出来了,相互糟蹋这五蕴。所以说相互遮挡包裹就是五阴嘛,挡着嘛。本来清清净净,现在你说从那儿到这儿,还把它塞起来。大家想,可是这个塞起来,一说不通,二说不通,都说不通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就是阿赖耶识都是虚妄的。它的相是虚妄的。我们不是理解说我们有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吗?我出去给大家讲轮回,你们要相信因果,相信轮回,一定要得讲阿赖耶识呀,不讲阿赖耶识怎么建立因果轮回呢?可是阿赖耶识,包括因果轮回,包括色受想行识,全是不是性的体现呢?所以说,是故当知,虚妄之外,识阴其性,若悟其性,就是既非因缘生也非自然生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大家听懂了没有?听不懂的我们总的来看一下。诸位同修,却原来大家发现了,我们今天早上也是讲了一个早上的理论吧,那么落到现实身心中,就是我们现在活着的感觉。一早上讲的要告诉诸位,活着的感觉就是错觉,但这不是错的完全没有的错,而是你把它认错了,从相上错了。从性上来讲,那是真感觉,现在我们是妄感觉。可是这个妄感觉是如此的难以,就是说把它给清洗掉,为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成了五浊了。五阴就是可以出生五浊,大家再再地讲到我们现在在五浊恶世,对吧。那么我们早上讲到的这个,由于这个五阴诸法它的相都是幻的,所以它的性当体就是妙真如性如来藏。那就说明什么呢?色法也罢,心法也罢,万法也罢,全体都是真如。你看,说它是假的已经太让人难以致信了呀。大家想,我们活着的这些都是假的,你说多让人难以置信呐。昨天我还跟同修们一块儿,难以置信,为什么难以置信呢?谁难以置信呢?谁难以置信?我难以置信呀。你没有我,有什么难,有什么不可信的呢?所以有时候讲到,这就是我执的表现。由于有我执,色受想行识一结合,一个我出现了。我出现了,外在就成了,内在一浊乱,结合浊乱,就成了五浊恶世了。

大家看吧,我们说有形有相有质量,外在的这个东西,一为我们所攀缘,对吧,那么就名之为色呀,色法就出现了,物质就出现了。由于在这个色法上有分位差别,就是一样一样给它定位,有世界,有国土,有国家,有人民,有你,有我,等等这些,就有了劫数,就有了依报,就有了正报,就有了寿命,就有了这个种种的这些,总名叫做劫浊嘛。是不是?你说劫浊是不是由色法来体现的呢?劫呀,就是劫数中的成住坏空,浊乱。那么由于我们领受种种的违顺境界,起了这个嗔爱,这个贪爱或者说远离之心,那么于此感受之上,大家想想,就因为我们有感受才有我,对不对?有我,我见是一切邪见的根本呀。你看根本烦恼里面,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里边六种不正见第一个就是身见嘛,我见呀。所以这就是见浊,见解上的浊乱,整个就乱套了,幻相出现了,是不是?

那么第三个从想阴来讲,我们的六识取外在的六境,产生了六想,种种这种想,我们有时候有善的,有恶的,有无记的分别,在这个三界六尘之中不断地起贪嗔痴,依照着虚妄之相就起了种种之想。这是想属于什么呀?刚才老和尚说了嘛,没有烦恼你怎么活呀?对,劫浊、见浊、烦恼浊呀!那么一切的色心诸法总名为行,为什么?它有律动节奏、妄相、生灭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都是以我们的思,就是我们的思心所,百法里面不是有一个思心所嘛,思考的思。以思为首领,三思而后行嘛。审虑思、决定思、发起思,令心造作,在三界内不断地造这个有漏、染着这种恶业,这就叫做什么呢?众生都在造业呀,叫什么?众生浊呀!众生浊乱,大家都在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里面去执著,去勇猛地造业,埋头造业。这就叫众生浊。那么这个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大家想想在哪里出现的呢?就是我们的前生后世、生生世世呀。本来这个周遍法界的这个识,周遍法界的这个性,被我们眼根一看就能看这么点儿,对吧,耳朵一听就能听这么几句,听你说就听不清楚他说了。那为什么呢?听到电话铃就听不懂法义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把这个周遍法界的这个识的性,把它给变成了一个识的妄,妄识。就在这个方寸之间,就这么一点点了,就在这么一点点的基础上,就不断地说,我这辈子活,活了七八十年了,对吧,下辈子轮回又到哪个国土,这个国土是一点点,这一生的时间是一点点,不断地一生又一生,一国又一国,六道轮回都是一点点,打不开这个法界。这就叫做什么呢?命浊,因为什么呢?你的生命就这么局限性太低了,太小了,低能儿。生生世世地流转,这就叫命浊,所以才有生死轮回嘛。色受想行识就造就了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是不是一回事儿呀。

那么色受想行识又能离得开现前一念吗?一念执著就成碍了,成了障碍就见到色了呀。这个觉知苦乐领纳就有受呀。缘外界的这个境缘,有思虑之心就有想呀。刹那刹那生灭就是受。了了分别就是识。所有的这些功能都在现前一念中启动了,是不是?无边刹土。可是我们现在,举体这五阴全体就在一念,我们可就是下手的功夫就不会,可惜可是的我们就是不会把握这一念,五阴。不知道所有的这一念分而论是这个五阴,实而论就是五浊,可是全体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但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如不起来呢?说是这么好说,如来藏妙真如性,七个字,都好像见了性一样。见不到呀。为什么呢?

怎么来破,怎么来见呢?大家看这是藕益大师给我们警醒的一句绝唱,在讲《楞严经》的时候讲到什么呢?唯其定见分而非之。见分就是我们能见的这个幻相,所以叫见分。我们现在有见,就是有分别,对吧。光色受想行识,都是五个分别。光四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又是一个分别。那你这所有的分别,你能够把它说是如来藏性吗?所以首先是只有你并见,并见分,就是你融却、消却,融化合并的意思,把这个见的幻相给去掉了,这就叫非之,它是不对的。我们刚才讲的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的道理就是在干什么呢?就在并见分而非之。你说这是这样,那说不通呀,色受想行识都说不通,怎么出来的?可是,你把这个分别的这个见给破了以后,怎么样呢?方可同时出现了一个妙用,就是方可并相分而即之,你才可以说,色受想行识当体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句话能理解吧。你看,这是祖师们说的,再读一遍,唯其并见分而非之。妄想分别见都是不对的,你要把它消融了,方可并相分而合之,方才能知道当体,并就是当体这个相分,所有这些万事万物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体即是。这就是我们说相呀,性呀。今天的,因为讲法呀,今天的这个经义,文义上是有点儿涩。而且它是,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基本上步调又一样。所以大家听到二三四五的时候,大概就基本上有个眉目了吧!

回去再复习一下。特别是在第五的比喻里边,大家再想想,第五比喻里边讲到说,这个瓶中里面装了一个空,远行千里到他国。那我妄想就以为说装了这点儿空就是识,对不对?两边塞起来了,那么我们就以为说,我识是什么,阿赖耶识,在这个国土的时候就是哪里呀,就是哪儿?就是娑婆世界呀。以为有我轮回到这里,种现相生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是阿赖耶识变现的。那大家想一想,这种错觉,一处舍寿。比如说我们从一个国到一个国,这个空也不知道是原来地方的空呢,还是说新到地方的空?而且把这个瓶子两边一打开以后,里边的空跟外边的空还是一个空,全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想想,我在娑婆世界是一个瓶,到了极乐世界开一个瓶。此瓶跟彼瓶,中间的瓶,瓶里边的空跟瓶外边的空是两样吗?这不是恰恰一早上讲的就是给你往生极乐作注解吗?是不是?所以大家要好好悟。你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旦佛知见开了,那往生就是无生,无生即是往生,生则决定生,无生而生。去也可以说实不去,不去而去呀,实不去呀,没有去呀。这个空你能说离开国度上的空是那儿的还是这儿的,哪里的呀?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