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七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

各位清净的楞严道友,大家上午吉祥如意。在此,我们再请大家发起心来,为了一切天边的众生,了生死,自利利他来学修楞严法义。今天是我们第十七讲了吧,楞严十七讲。一路走过来,我们今天先整理一下心念,起个疑情吧。我这一路从法源寺过来,我就眼里边不断的这个外在的世界,随着外在的世界就会生起心念,分别,认知。但是如果说我们起个疑情,包括我们一直到这个法堂里来,刚才大家一直在诵持佛号,那么是一个佛号在环绕的状态;我进来以后佛号停止了,又是一个寂静的状态;等我拈香,大家一看到香往上一挥,插到香炉里边,香烟缭绕,有味道出来。一切的我们每时每刻要起一个念头,就是这些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这个非常有意思,而且祖师们一辈子就是这么过的。完全忘却了,如果我们平常状态下全身心的投入进去,那就不管它哪里来的,只说来的这些幻相里边你去享受,去钻研。那我们铺天盖地的念头展开问一下,这个是哪里来的?就现在这一切,你的眼根对的,耳根正在听,就不断的在在在在,这哪里来的呢?我们佛门里面讲到说,这凡所有相一切都是虚妄的。那么既然是虚妄的,呈现在眼前的一切的精神物质色心二法,它能说明什么呢?这个虚妄法它能够说明什么?你看前几天,我这个走到,就是到那个,往机场,不是有稍微,那边比较繁华一些吗,好像有个烟囱,但是那个烟囱它不是冒烟,是一个取暖还是什么,它冒气,大家见到那边好像有。它冒出来的气呢,就是发挥着挥舞着就冒出来了。我们几个还说,哎呀,好不容易北京才有点儿云彩。结果绕过这栋楼一看,那是从那个冒气的水汽烟囱里面冒出来的,根本不是云彩,就这么狂乱地挥舞一下,然后发挥,马上就没了,又是一片湛蓝的天空。这就是怪得很,为什么挥舞几下就没了呢?

好,今天我们开始又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陈述了。这个版块按照经典里面,依照祖师们讲叫做会通四科,即性常住。大概是这个意思。我首先在这里再给大家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的《楞严经》没有严格地按照科判讲,没有严格地这个,一条一条地说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怎么破,里破还是外破,前破还是后破,没有呢?就是切实到我们的实际情况。一个呢,我们来明了义理是为了受用,所以一通篇贯下来,你要思惟这个法义,你抓住哪一点触动你的灵感了。再一个呢,由于我们是居士同听法,所以大家知道这个佛法呀,我一直有一个深深的,听祖师,智者大师吧应该是,讲到的一个见地,怎么讲法,就是太繁了就令智退,就讲得过了,不断的这样切割开来,一条一条的,大家都是就把这个就形式化了,就把这个轨则化、知识化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佛法的法义化,闻法。那么太简了,就是太简单了,就义不周,就是这个法义又不能够周全。这是我特别受用这句话,当时我在听的时候就看到这句话,所以一直也遵循这个就是说,不想把这个不断地给大家隔断,再一个进度上我们也不能太拉得长了。所以一直就是一个贯讲式的方法,再加一个导讲,有时候有一个泛讲。就是说发挥出来一点点什么,基本上还是依文贯义,希望我们能够整盘地把《楞严经》,就是整体的这个面貌从始至终这样通下来,尽力如此吧。当然也有就是我本人对于《楞严经》那么无量的法义我还差得很,只能够说教学相长吧,跟大家一起学习。是这么一个初发心。那么还有一点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楞严经》里面的版块,就是这个次第,这个一块一块这种层次已经非常清晰了。你看我们从开始讲到的这个七处征心,你的妄识没有处,七处哪儿都没有,后来破这个妄识非心,你到底是见尘呢还是见真,见识呢还是见妄,最后说这个妄识无体,这个妄识从哪来的呢?就这么一个版块,征心就完了。那么后来(给)阿难又开示这个要寂常妙明真心,就在众生份上又开示十番显见了。大家明白十番显见就是从根性的这个见性中,就是说明它是真性。这个功用就是为我们修学佛定所依的因地之心,就是从一开始摸到这个,摸到这个感觉了,你就依着这个感觉一直守着它。所以从此这叫做带妄显真。这又是十番显见这个版块。那么在上一主讲的时候给大家讲过这个,就这个根和识,我们稍微有个分别以后,在这个人的份上,就是凡夫份上,最亲切的份啊,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了解有时候这个祖师们讲到说,在此就此最亲切的份上。什么叫做最亲切呢?也就是说,说到究竟处只能到这儿,跟你就最近了,只能这样,再就是你得好好去悟去修去。所以我们上一讲的这个“同分妄见、别分妄见”指出来的全是妄。那就是说在众生的份上,最亲切的份上,进一步指出这个别业同分二见。如果除去这个妄,就能断除一切生死之根。这是在此之前我们给大家讲到的一个,行文至此了,到这儿了,无非就是在这个根性上直指真心嘛。那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一路这样走下来,来学习,显出来这个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真性的这个理。是不是一直给大家讲这个道理,对不对嘛。你今天听了一堂课,觉得有点儿上来了,回去一周又忘了,下一周来的时候,或者两周、甚至半个月、二十一天,下次来的时候又懵懂了,再稍微一讲又提起来点儿。就是这个道理慢慢慢慢就相续上了,一说那个语境语感描绘的那个境界,他就知道说有这么个理究竟坚固。这是我们至少你已经到了这儿了吧,听法听得差不多有这个感觉了,是不是?这个理解上觉得说,哎呀这个理真的太玄了。我告诉大家,这个理究竟坚固,真如实相的这个理这属于好理解,因为一讲,慢慢就有感觉了,一次又一次地闻熏,一说这个感觉就出来了。可是我们今天进一步要知道什么呢?还要知道事。这个事从哪里来的?就是知道这个理究竟坚固了以后,要进一步知道所指的这个心呀,就是这个理,就是这个妙觉明心、真如实相、见性。这个心不但是尽具根中,就是就我们根里边不断的给大家剥离出来,显现出来,就我们的六根门头嘛,主要针对见性,对吧。那么不但尽具根中,实则,而且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量周沙界。整个这个量都周遍法界,包括一切的色心二法。所以接下来我们其实就是要给大家讲这个事了。事怎么表现出来的呢?我们在讲理的时候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哪都不对,只是不在内外中间。可是讲事的时候就说,理是哪哪都不对,事上这个真性哪哪都是,哪都是真性的表达。这就更加的难以领会了。所以我们这节开始的这个为什么说理好理解,事难,为什么事难做到呀?为什么你看这个,我们常说的这个,如果理解了这个理了,我们知道是有事相,有现象有本体;可是一旦要说到这个现象跟本体是不二,所有的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是本体的表现的时候,就很难理解了,所以《华严经》的最高境界叫做事事无碍,而不是事理无碍。我们在领会上、修行上、启用上建立佛的知见的时候,往往会什么呢?执理废事,就出错了。这都是说,理上好像迥然有一个东西,融不到万事万物之上当体的体现,所以就事理分开了,修行上就执理废事了,执理废事就事理不周全了。怎么样叫做不废事而融入理呢?就从事上去老老实实地修,面面俱到地去做,全体就是理。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要给大家开始会四科,就是从四个层面来入法性,就是一切都是真如实相,包括我眨个眼睛,说一句话,吐个唾沫,每天的这个全是真如。人生的宇宙,身心世界,宏观的这个整体的物界和微观的这个心念,一切事相一一都是真如理体,当下就是。这就是我们从这一讲开始叫做这个会四科,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这是我们今天,给大家写一下是会通四科,因为这个比较,一听的话话不容易懂。四科就是四个方面。整个下面的一大段的这个经文内容,就是说要把这四科,会这个四科即,就是当体当下都是妙觉明心、真如实性的这个显现,都是本体就是。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四科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统归这四科全部是一切宇宙万法的整个呈现,无非从佛学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就是这四种,四个层面。一个比一个微细,一个比一个开合,就是相互相辅相成,你是从这个比较细的角度,你看十八界的话就分了十八个因素。五蕴只是色受想行识。反正是它解释的就是色身,和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在这里我们要用一个色、心二法,色就是物质,心就是真如精神。大家把这个搞懂就可以了。好,我们拿起经本来先读一段这个原文。“阿难,汝犹未明”开始,找着了吗?找到了吗?在多少页你们的,一百三十二,大家找一找。“阿难,汝犹未明”,找到了吧。好,一起来。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好,到这里。先看这一小段。这一小段就讲到前面的这个末尾了。前面的末尾说两种这个妄见,再加上和合不和合。讲到行文到此了以后,佛就一转,话语一转了,你看这里开始说,“阿难,汝犹未明”,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的妄见中的真见,你好像我已经跟你讲的差不多了,不是一直在跟你讲这个真如这个见性吗?可是万事万物这个幻相中的实性,妄见中的真见你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可是这个幻相中的实性,“汝犹未明”,你还不太了解。所以在这里就告诉他说什么呢?一切的浮尘诸幻化相,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呢?一般我们在单一的了解的时候,总是向外看,对吧。一切朝我这边来呈现,以我为核心再向外看。大家要记住,不但有外在的呈现,还有我们内而根身,就是自我。自、他都是属于浮尘幻化诸相。那么这些东西呢,你看“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大家再回首想想我刚才说到的那一团气。一切的万事万物就跟我刚才说的,水汽烟囱里面冒出来的气一样。狂舞着就出来了,有一个形状,一会儿是一个勾,一会儿是一个团,来回这样飘荡,几下子过去,没了。所以这里你看,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解释,“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无而,没有突然就有了,有了又突然就没了。我们现在觉得现实世界中,好像相对是一个稳定的,实际在它的,如果有这个,再把它放慢动作你就知道说,就是忽而有忽而没,生灭不断的。如果再把它加快速度,有些影视处理的时候你就是放快嘛,就跟那个快进一样,你仔细看看,是不是那样的,就是起灭生灭不断。来的时候没有一个地方,从哪来也搞不清楚,这就有了。去的时候也没有去到哪里,“随处灭尽”,也搞不清楚,就没了。所有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所以只是有名无实,这里说是这个“诸幻化相”,那都是说“幻妄称相”,都是暂且把它称之为相,这个相本身就是没有的,是我们的一种错觉。但是呢,幻化之相虽妄,它其性本真,为众生本具的这个妙觉明体。你看这里,“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这一句话很有意思啊,如果读过《中论》的人,《中论》,三论下面不是就是,天台宗后来也是依照这个偈子悟的三观嘛。大家听过一个叫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听过吧。这里的“诸幻化相”,就是讲的因缘所生法。能所,能成所成的根身器界,叫做因缘所生法,所以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那么“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叫做我说即是空。都是假的嘛,对不对?那么虽然我说即是空,可是它是“幻妄称相”,就是说依照世间法的话,还有十法界,种种的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鬼、畜、六凡、四圣,一切的依正差别,还是有这个说法的。我们的四种国土,三界六道,这就叫亦为是假名,它是假名呀。那么“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这就是亦是中道义。虽然是假名,可这个幻相就是真相,就是本体。一句话说的,所以大家学习这个佛的经典论著呀,看祖师们的这个注释呀,确确实实他永远都不会违背缘起性空。一违背,就说明与大乘佛法不相应了,错觉错知了。所以这里这一段话。那么下面你看,“如是乃至”。

这里就开始讲到“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那我们要这里讲一下这个四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总而言之呢,尽世间所有的法,色心法不会出这四科的。

五蕴大家知道,色受想行识,对吧。那么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心法。

再比如说这个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发现了吗,眼耳鼻舌身是物质,这个意是心法,是精神。

那么这个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感这个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对吧。那么只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是心法,其他的十一处都是色法。

那我们就发现了说,万法不离这个色心二法,明白吧。那为什么要这里讲到说从四个方面来讲呢?就是根据人的心性。有的人啊,他执著,不管是色法或者心法,他都执著得很淡,一讲就明了。这个时候佛讲法就只会讲色心二法,你就明白了,就是精神,就是物质,对吧。

那么如果有的人,他迷色迷得比较轻,执著色比较轻,色就是指的物质,不是酒色财气的色,那么执著这个心比较重,就是心法比较重,那就要给他讲什么呢?讲这个五蕴之法,明白吧。色法轻就略讲嘛,一个色,五蕴之法会在受想行识全是心的层面,那就要给他细讲。这是对于这个迷色法比较轻,但迷心法比较重的这种根基。大家发现了没有,比如说所谓的哲学家,或者做学问的,很可能他对世间的这些财呀,这个物质呀,住的呀,每天的这些享受,吃的呀,他不太在意,可是他就对这个学术呀,就忘我的这种钻研精进,甚至就日子过得怎么样,妻儿老小都可以不管。他深深地执著这种哲学、思辨、逻辑、形而上的东西,就这一类的。这就是为迷色轻、迷心重的人一般讲这个五蕴法,能听明白吧?

那么有的人,如果说这个迷色比较重,迷心比较轻的,那就讲六入法,眼耳鼻舌身,这是色法。大家发现比如说艺术家,你发现了没有?艺术家他对于什么这些哲学思辨他不太,他是无限的美好的描绘、表达、夸张,就是在这个色相上来。还有商人,商人他什么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商人也是,他不管你什么学问或者怎么样,他是商业操作,他以盈利为目的。你什么这些学问,他有钱了以后可能他追求点学问,还弄个文绉绉的。但是本质上他是以执著色法为重,心法为轻,他不在乎这些理论什么的东西。

这就是人的根性。当然这个没有褒贬的意思,就是从这儿分析,你看佛讲法面面俱到。本来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四科是一个法。大家要记住哦,不是因为这里讲到说,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这是讲的每一个法每一个法不是说割裂开来,是十二处就是这一块,十八界就是那一块,不是这样的,包括五蕴六入。所以大家呢,要从这点来讲,要明了到这个讲法的他的一个范式,为什么要这里讲到四科。可是归根结底,不出色心精神物质层面。所以在这里讲到这个如是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它所有的色心二法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都在生灭之中,没有一个定性。那我们就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这里叫讲到这个四科呢?一般的我们很难看到,是虚的是什么呢?就是这四科来讲,其他的法我们容易发现它的虚幻,对吧。可是这四科我们就很难,凡夫、外道基本上都是把它执为实有的。比如说,我们这个凡夫外道执五蕴之法,他认为是实有的。二乘呢,就是小阿罗汉证到这个,小乘他证到果以后,还是觉得这个五蕴、六入之法它是心外之法,就是说现前心外有这么一个道理,这个法一定是真的。他是这个水平。包括我们大乘佛法里面的法相唯识宗,唯识宗不是说万法唯心么,对吧,可是他只有说是万法唯心,忘了心唯万法的时候,就会容易落到这个说,虽说人无我,法无我,二无我,可是他还是在这个名相上锁定不离,出不来。所以你们不知道听过说,学唯识进去容易出来难,有这么一个嘛。所以整个佛法都是这样,在此就会这些相,入这个性。

这是我们如果说,从刚才讲到前面的阿难这个“汝犹未明”的话,就不能够在这个,“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你看你就不能知道这个,你也悟不到这个真常的这个性中,在这个里边,什么去来呀、迷悟呀、生死呀,等等这些都了不可得。大家想想,为什么去来呢,一切法无动转者呀,《物不迁论》里边说无动转者。引这个经典里边讲到的,没有一个去来,我们常说无量劫中,常说从哪轮回至,从过去世轮回到现在,将来无量劫中还要轮转而去。这是错觉。我们一念为迷,说要从迷转悟,这也是错觉。我们以为生生世世,一生又一生,生此死彼,还是错觉,皆是幻相,《楞严经》里面这么告诉的。所以整个的这个万法,大家想想,就跟做梦一样,一梦梦进去,梦里边哎呀走了不知道多少路,行了几千里,可是一梦醒来,连这个床铺都没有离开过。大家要悟,整个万法都是这样的。一念妄想,神游三千大千世界,可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哪一处不是这一念呢?所以从这点,我们就要下面开始即妄即真,会五阴即藏性。但是下面的这些经文它是一段一段的,比较就是说罗列性和这个步调一致,所以我们学一段,慢慢地就下一段就可以知道说,它是怎么一个讲理的。从现象上我们这么悟,从理论的推比上,佛在这里讲得非常清晰。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这我们就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五段,我们一次读一段,慢慢地来。好,一起来。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好,就到这里。这一段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是会五阴即藏性。为什么这里讲到,你看前面说,“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真如妙性?”这句是独立出来的,就是设问一下说,为什么说五阴,就是我们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前面说了半天,讲了好大一段时间指的这个见性,好不容易指出来了,你现在又说色受想行识,就是身心世界都是这样。就是好不容易才明了是有这么一个,现在觉得又说都是这个,怎么搞的呢?为什么说五阴呢?这个呢,我们首先看看这里讲到说,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在前边我们表达不是都是说见性,对吧,妙觉明心、真如、妙觉见精,等等这些。在此文之后,就开始把这个见性转称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了,基本上统一了,就是这么来称谓的。所以,我们在听闻这个往下讲的时候大家要知道,这个为什么叫如来藏?这个不变的心体叫做如,那么表这个随缘之用叫做藏,含藏。为什么说是含藏?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一一诸法皆在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中所含,所以这叫做如来藏妙真如性。而且这里讲到五阴的话,我们往往首先都是从,五阴列在首位,对吧,特别是把这个色阴列在五蕴之首。你看《心经》里面讲到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就是说我们破这个妄想呀,虽然它有广有略有开有合,可是一般我们破妄想的话,总之就是色心诸法,就是五蕴诸法。那么这个五蕴诸法呢,我们要知道,它这个从一开始万法初成的时候,色受想行识啊,万法初成的时候呢,由于一念无明不觉,就有了什么呢?最开始万法初成的时候是从什么开始的,五蕴里边,色受想行识,从色吗?从识呀!一念不觉,无明启动,就有了分别了,对不对?有了这个识,起来以后依次,识起来了就有生灭的这个什么呢?感觉就是这个识我在思惟,念念刹那的思惟,就有了行了呀。这个行的过程中,对外再取相作想,就有了想了。有了想了就有了感受了,对于我的感受。最后所有的感受凝聚起来,慢慢地、生生世世地积累厚重就成了物质,就成了色。所以一定是先从识起,以色为终。那么这个色就是粗重的,识就是微细的,最初的。可是我们在破的时候,五阴要灭的时候,一定要从粗重的开始。你说粗重的这个,大家要分析一下,我们就知道,色,色是怎么来的?因缘来的呀。比如这个桌子,木头,钉,这个钉卯,这个横面、竖柱,等等这些,一分析色法上你就了达了。所以我们破妄的时候一定是以色阴开始,这就是就以色而显而易见,开显出来这个法义。那么再往深进一步悟的话,大家想想,我们现在说这个色法,那么光五蕴里边除了色以外,比如说六入里边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也是色法,对吧?包括五蕴里边的你受,我们在感受的时候,感受外在的这个色还在,是这个色法,是不是?我们在想的时候,是不是取这个色法作种种相啊。所以说色心二法归在一起都可以以色法,这个五蕴之法归在一起也可以说色法,十二入,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可以都说是色,都是色。大家想,这就是一法即是一切法,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虚妄分别之法。所以在禅宗的门下,有祖师就讲到,尽大地是山僧一只眼。就是一切的万事万法,就我山僧的一只眼而已。你看,尽大地万法是山僧的一只眼,大家仔细悟这个。好我们再往下贯文。

下面就理论性比较强了。你看说“阿难,譬如有人”,看到经文了吗?“譬如有人”,这是做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说一念未动的觉体,就是我们的真如觉性还没有无明生起的时候,这里叫“譬如有人”。“以清净目”,就是说还没有幻妄出现的这个真实智慧,就是这个我们的清净目。“观晴明空”,就是表这个真如法界之理,还没有起这个妄相的这个分别的时候,我们的能看的,就是能和所都是清净无染的,对不对?还没有分别嘛。那么”唯一晴虚”,就是理智一如,就表示说真如妙真如来藏就像万里无云一样,是晴空无染的。这四句话大家能不能听得明白?

就是我们现在讲这个法义,大家能跟得上吗?跟得上你就要跟着,不要打妄想和这个打闲岔,因为我们整体的这个讲法的时候,你看我们今天的缘分是怎么了,不断地开门关门,不断地有人进出。我希望大家以后在听法的时候,你先要把这个吃喝拉撒要搞定,然后端身正坐。我们中间给大家休息时间,你不要在这儿打岔,你一打闲岔,讲者闻者都会打岔。本来的楞严法义已经如此的艰涩了,我们在贯的时候也不能够随文入观,但是如果你这个文你贯不下来,大家一麻一木就掉链子了,那你坐在这儿干什么呢?外面那么多姿多彩,我们这里讲的是虚妄之法。你跟不上这个虚妄你就白坐在这儿了。所以大家要把它当回事,无上甚深微妙法,要不然你烦恼了我也会跟着的。

所以说你看这里讲到,但是后面要讲到说“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可是“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就是有一个人他就,打比方呢这是,他就盯着一个地方看,久而久之看的久了就发劳了嘛,发劳了就是说,累了以后就这儿飘忽起来东西,对吧。飘过来东西这里就比喻成什么呢?“则于虚空,别见狂华”。狂华乱动呀,就是表达我们现在的这个现象,就是看见的这个东西。所以大家想想,我刚才一开始就问大家,一切这些都是哪儿来的?一般我们都说外在的世界虚妄不实的,起心动念一下说,你这是打妄想。可是大家看到,色受想行识已经把整个我们的世界都给颠覆尽了,都颠覆尽了。这里讲到说居然都是狂华乱动。那大家想想成佛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形,要退到纯粹清净到什么地步呀!所以才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菩提道远。所以这里这句话大概就是说,如果我们无明的时候不觉心动了一下,就等于说好端端的他就非得让这个手机铃响一下,手机铃一响,大家都跟着动了,这就叫做业相,有了业了呀,造作了。业,由这个业就转成能见,大家都听到了,就转成什么了,转相了,由能见故就转成这个境界相了。这就叫做这个现相,现出来了。现相既成,凡夫就在这里边就觉得说真的有一个东西存在。二乘又说这里边确定没有,这都是空的。所以就有了空色二法,一切都是虚妄之相。那我们知道,色阴原来就是这样造成的。可是我们现在摸一摸嘛,大家摸一摸桌子,摸一摸前面的拜垫,你能把它忽地这样跨过去吗?可是这里他说是虚妄的,可见我们执著、分别、妄想、贪念根深蒂固,我们常有一句话叫执以为实呀。

所以这里的狂华喻其实它有两种内涵,一个是这个相是妄的,整个这个狂华的这种相,是由于这个眼睛它不动,它就瞪着那儿,执著啊,就瞪着不放呀,所以眼睛里面生出来这个狂华,它并不是实有的。这是第一重内涵。

二一重内涵就是我们下面一直贯文大家要理解,虽然这个狂华是依空而现的,对不对?可是这个华体就是空体,华的体就是空性的体,就是性真的,性是真的,就在这个狂华乱舞中体现。

所以这里讲到说,“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首当其冲就是色阴呀。那么下面这一段就是给大家贯一下了,又讲到为什么说色阴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这里讲到你看下面讲到一段:“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是这段话。这段话大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阿难,如果说这狂华就表我们的色,物质,现在我们看见的物质,既不是从空而来的,就是我们说的真如实相这个性,表这个,也不是从眼而来的,就是我们能见这个真如实相的这个智慧,也不是从真理也不是从智慧来的。大家怎么理解这个真理和智慧呢?怎么理解呢?你看我们不断地在讲这个妙真如性。如果把这个妙真如性一分为二,就真理来讲,就是所有的境界上我都是平等地看待它,明白吧。就这个真智来讲,说所有的相虽然现前,我在念头上没有一丝的分别,就叫做真智。就是这么,可以这么带着地说一下,大家能听明白吧。那么既然有这个无分别的智,去观这个平等的理,真理和智,这个智和理一结合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妙真如性。是不是?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这个狂华它既不是从真理空来的,也不是从眼真智来的。那它到底是从哪来的?也不是从眼而来的。是这样的阿难,如果,你看这里讲到说,“若空来者,如是,阿难”。如果这个狂华是从空中而来,找到这句了吗?那么如果空中而来,那么还归于空的时候,它还应该从空入,对不对,因为既然你是从空来的话,你就可以从空入呀,你有出必然有入呀。就跟我们有一道门一样,你从这道门进来,你待会儿还得从这道门出,是不是?那么既然是这样的话,应有入,那么虚空怎么会有内外出入呢?如果有出入的话就不是虚空了呀,是不是?那么如果你说这个虚空它不空,有出有入,那么虚空就有了实体了,既然这个虚空有实体,那么怎么可能在这个虚空上面还有狂华起灭呢?就好比说你阿难你有一个实体,还可以有另外一个阿难存在你阿难的这个身子站的这个地方吗?可以吗?不可以。这是从空而来还是从空而入,就不可以。再一个,如果说从眼出者,你看“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就是假如说这个狂华是从你的眼根出来的话,那么从眼根出还归于眼的时候,你应该从眼睛而入,对吧。那么这样的话,这个狂华的这个性它就是从眼睛出来的,那它这个出来的这个狂华,就是这个色阴,也应该有见的功能。既然有见的功能,你从眼根出来的时候,你入眼根的时候,你应该能够反而见到自己的眼根。你看,“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就是你出去的时候见到的是外面的空里面的狂华,那你入进来的时候反观,你应该见到眼呀,对不对。就跟我们说现在假设一下,有一个东西从我们眼出去了,那么它要回到我们眼的时候,它肯定返过来往眼这儿走,那它一进,既然从眼出来它有见的功能,它回过来的时候就有见眼的功能,是不是?是这个意思。可是呢我们确确实实是见不到眼的。

那么下面就是,“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这是这么一句话。什么叫做“出既翳空”呢?如果说你认为出来的这个狂华它没有见的功能,对不对,那么这个狂华出去的时候,它能够,出去了以后我们的眼睛就没有遮挡,对吧,因为这个你看这里说“出既翳空”,就是说这个狂华原来是我的眼睛发花了嘛,看到有幻相,那么这个幻相已经从眼睛出去了,它只是在空中有幻相,眼睛应该没有幻相,对不对?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就是回来的时候应该还能遮挡眼睛,确实没有遮挡,这叫做“旋当翳眼”。

另外一个说“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就是说既然你这个华从眼出了,那么眼睛就应该没有遮挡了,对吧,没有这个病了嘛,可是为何只有见到万里晴空的时候,你才这个眼睛是清明的眼?就是我只有见到晴空的时候。既然已经出去了,你的眼没病了,没病了应该见到哪儿都是这个清明眼,对吧。可是我们只有见虚空的时候才是清明眼。

那么说了这么一大堆,最后是什么呢?所以你应当了悟到,在座的诸位你们应当了悟到,色阴诸法,就是这个所有万象的这个物质之法呀,观相原本是虚妄的,所以这叫色阴虚妄。观其性,观相它是虚妄的,可是观其性,它皆不离真心当处,什么呢?就是这个既非自然亦非因缘所成的妙真如性,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这个色法,观相它是虚幻的,观性就是这个如来藏性。因为这个狂华虽然在相上是虚妄的,可是性它不离这个空。这一段推理就是推的就最后要说明,这个色阴本如来性。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真如的表现。

有时候我们,你看这就是讲法讲得多了,就障碍智慧了。这段我考察一下吧,能不能听得懂?听不懂的就听第二段。这个一段又一段道理完全一样。你听熟了你就慢慢知道了。大概意思就是说,这个万事万物的这个物质是哪里来的呢?咱们这是现在不是要求这个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吗?今天上课之前就给大家提了呀。那么万事万物的物质从哪儿来的呢?佛就打了个比喻。把万事万物的物质比作,你现在眼睛,人的眼睛对吧,盯着一个东西看,本来这个人的眼睛盯着虚空看嘛,虚空中是什么都没有,表示说要告诉你这个物质本来是空的。那物质怎么出现的呢?就是你死盯着它不放,揪着它不放,执著着不放,它就慢慢出来一种狂华乱舞的现象,对不对?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把这个当物质了。可是我要告诉你这个物质,这个狂华乱舞这个物质是假的。怎么个假的呢?它既不是从你眼睛出来的,又不是从空中出来的,也不是从这个你能感觉到、你看这个狂华的这个感觉上出来的。所有的地方都找不着它嘛。如果从眼睛出来的话,从眼睛出来还得入眼睛嘛。从虚空出来的话还得入虚空。可是如果虚空有出有入,还能叫虚空吗?这就不是从虚空出来的嘛。那么从眼睛出来的话,你从眼睛出来了,眼里边就没有这个狂华了,出来了呀,对不对?那么说明这个狂华就在外面,不遮挡眼睛了,那说明你眼睛里没有病了,为什么你看其他东西的时候还是有狂华呢?就比如说你看着虚空这儿出来,挪开这个地儿,我看其他地方,还是有物质。只有看虚空的时候才是清明的。既然眼睛里面已经出来没有了,就应该看任何,看厕所里面都是跟虚空一样明亮,可是厕所里面它就是个马桶。种种的道理说明什么呢?说明色阴是虚妄的,明白了吧。就要说明这么个问题。这一段经文体现的,既然色阴是虚妄,他就是要告诉你,它的相是虚妄的,可是它的性呢,当体就是这个本如来性,如来藏。就这么个意思,明白吧?不明白了歇一会儿吧。因为我们在妄想里面呆得太久了,稍微让你了解一下真如就了解不了了。歇十分钟,回过下半场的讲解。阿弥陀佛。

从这个会四科开始呀它的文义就更绕口了。那么在《楞严经》里边,他在翻译上有时候会语句特别简短,甚至有把主语都省略掉。所以大家在理解上的时候,在熟读、读熟经文之前,大家稍微贯一下,就自己预习地会一下义,看看有注解的时候自己去看一下。那么这样听起来,我们会的话就比较容易上路。你想我们常说的要见道,要修道,要证道,我们现在连个道都入不了,上哪儿见去呀,都入不了呀。一听就听错,就理解错,还不好好听。你就算听的时候不懂的时候你就拼命地就想懂,就这都算功德。但你一下子这个,马上一放弃,你一打妄想,那就等于说在道场而道心没了。所以这个我们注意一下啊!

好,我们来讲这个第十七讲下半场的讲。请大家拿起经文来,还是刚才讲了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下面我们再看这个受阴。大家拿起经文一起来读。“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这一段找着了吗?好一起来。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好,阿弥陀佛!那就刚才的色阴听了半天,再我们感受一下受阴上面还是这么讲的。受就是我们的感受呀。受是以什么为义呢?领纳为义。每天我们对于外在的境界,有顺的舒服的就喜欢,感受很好。有不顺着自己的,就感受很难受。这就是叫做受阴。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这叫阴呢?你看五蕴五阴,就是它罩着我们就出不来。我们把它当真了,就被它绑定了,就听不懂了。因为我们在想出来的时候首先得闻法,可是闻的这个法本身也是绑定层面的里面的一个状态,所以就如此显得艰辛。这里呢,佛的比喻非常到位。你看它来怎么比喻这个感受是怎么出现的呢?他这里讲到说,好比说有人由于这个,这里讲到的,“手足宴安,百骸调适”,什么意思呢?就是跟我们,大家有的打过坐吧,有人打坐打的,长期坚持的话,有时候感觉会很好。坐着坐着突然就感觉到,不是禅定啊,你再别搞错了,就跟舒服得就没了一样,这个身心好像没了一样。“百骸调适”嘛,“忽如忘生”,就好像自己不活着了,不知道到哪儿去了,融为一体了这种感觉。“性无违顺”,就是外面的顺境逆境没有感觉。本来是这个样子的,清清净净的,妙真如性。这是做比喻啊。可是呢,“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就是这个人无缘无故,我们现在的妄想就无缘无故,从哪儿来的,无缘无故。无缘无故他拿着,有个人在空中里面就这么摩。大家你看,大家试一试做个实验,你摩一下你看这个有涩有滑有冷有热,对吧,从初开始没感觉,越摩越热。这个热从哪儿来的呢?你看你们都总是要往回头看一下。每次我问的时候,就不当即敢说,问说这热从哪儿来的?我问说这些东西从哪儿来的?哎哟赶紧回头就开始想去了。那想是从哪儿来的呀?待会儿还有想从哪儿来的。你就要想妄生这个涩滑冷热之相,我们就要悟,参这个到底从哪儿来的呀?无中生有啊。那么这就是打了个比方,要说明我们所有的感受就是无中生有。这里受阴当知亦复如是,就两个手在那儿相互摩蹭了一会儿,妄生呀,你还赶紧要想说两个手来的,妄生啊,妄想中生的这个涩滑冷热诸相。看到这句话了吗?所以说呢,讲到受阴的时候就是的。那么反过来,下面这段话又要亦复如是了。

怎么说这个受阴的相是幻的,性是真的呢?现在就是从相上来破它呀。你要明白这个受阴是怎么来的。没个来处。为什么说没个来处呀?说这个受阴,就是这个触觉的这个幻觉,由触起的这个幻,它既不是从空来的,也不是从手掌来的。刚才我们有人有讲的从手掌来的。如果说这个幻触是从空来的话,那么它既是从空来的,它能够,手掌上有的触觉,对吧,那么这个触觉如果你是从空中到我这儿来的,它不只仅仅能够触手掌呀,还可以触身体,对不对。那么在这种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它这个空性是周遍的,你的触觉是从空来的,就能够周遍地不止只触手掌,还能够触身上呀。为什么这里空性还有选择地只触你的掌而不触你的身呢?这是第一个说不通,对不对。

再一个,如果说这个触觉是从手掌来的,那么这两个手掌没有合之前,从手掌来的话,两个手没有搓的这样,一个单掌它也应该能触呀,对不对,为什么非待两个掌合才有呢?因为你是从手掌来的呀。这是第二个说不通,明白吧。

再一个,如果说,你看刚才我们讲到的,再给大家配一下经文吧。你看,“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这是讲的第一个不通,明白吧。第二个,“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这是第一个不通。“若从掌出,应非待合”,知道吧,就是说不待和合,这是第二个说不通。第三个说不通是开始从“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这是第三个说不通了。这句话我们来再了解一下,说如果这个幻触它是从掌中出的话,一定又要相待说两个掌和合的时候才能出,对吧。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手掌和合了以后,在这儿磨蹭了一会儿,这个手掌才知道有这个触受从中而出,对不对?因为两只手合起来才从中而出嘛。那么这两个手分离的时候,它就应该这个幻触从掌而入了。因为你合起来的时候它是从这儿出来的,那么分开的话它就得入呀,这一切都是相对的,是不是?既然有出有入,那么入的时候这个接近这个触觉,因为我们从这儿蹭,感觉到是从这儿出来的冷热涩滑嘛。那么如果有入的时候,肯定是会最接近这个感受的这个地方先有感觉。为什么我们的,你看这里的,“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为什么在入的时候这个手臂啊、手腕啊、乃至内部的骨呀髓呀它没有这个,幻触入时它感受不到呢?出来的时候它觉得生起来了,入的时候它怎么入的?没有感觉。这是第三个说不通,对不对?

那么后面再看,“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这就是说,假如你觉得一定有一个觉知的心,有一个感觉觉知说这个幻觉出来的这个触又出了,从手上出来了,一会又入进去了,那就说明有一个能够感觉冷热涩滑的东西在我们身里边往来,这就可名为触了。那这个东西已经在往来了,你还何必待到合掌以后才有它的冷热涩滑,才名之为触呢?这是第四个说不通。

从这一二三四处说不通,所以最后讲到,“是故当知,受阴虚妄”,这四句话我们好好理解一下,刚才有同修提出来。这个确实,不是说这个话不好理解,是话没说全,比较简洁。是故当知受阴虚妄就是,所以你应当悟知,受阴从相上来讲它是虚妄的。刚才就是从相上怎么也说不通么,对不对?就是受阴起的这个出现,就从这四个层面你就说不通它怎么出现,没进没出,随处出生,当处灭尽,说不透。那么就说明它本身这个相就是幻的。虽然这个相是幻的,可是不要忘了,这个虚幻之相是从我们的本性上发挥出来的,那它当体就是本性。所以他就说这个若观其性,前面要加这么一句,它就是既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我再问一句,第二个回合你听懂了吗?那么下面第三个回合就巩固了,就明白了。好,大家一起来,读到这个想阴了。一起来。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刚才我读的时候,如是醋说啊。你看说着醋就想着酸了,这就是想阴。一个妄想,想,想生起来了。为什么这里说说着醋想着酸呢?你看佛陀多有智慧,他这比喻都是多么的到位呀。我们说这个醋梅的时候,醋梅其实为什么说酸呢?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酸梅,一般我们现在不是叫那个酸梅汤嘛,其实就是酸的,古时候好像是叫醋梅吧。那么好比有人在谈说到这个酸梅的时候,想到梅子的酸味,对吧,这不是望梅止渴吗?就是说打比方其实是我们的意识妄想之境,但是我们对这个境取这个种种境相,做了种种妄想。我们的想阴呀,就是色受想行识,想的这个层面就是这么来的。再另外一个,这个口中自然会有口水流出,就是因为你取相而有想了呀。

另外一个比喻也是同样的非常精准,你看,心中思惟,如果你的脚踏在这个悬崖万丈上面的情形,你就有一种恐惧感呀,脚就不由自主地往里缩,对不对?我不知道你们现在发现了没有,外在的旅游不是到处在开发吗?他开发出来一种什么旅游呢?就是在这个大峡谷里边用玻璃弄了一个完全透明的这么一个,这个叫什么呢?叫栈道。就让这个好探险的人你上去给我走去。大家看到了么,上次看到了一个照片,有的人就在那个上面走着走着就不敢动了,缩成一团就动都动不了了。大家想想,如果把这个玻璃栈道换成是木的或者石头的,乃至密封起来是一个隧道一样的,他根本不知道外面有悬崖,他会有害怕吗?你看,所以佛在这里讲到,就说这所有的想阴都是我们的这种妄想假想,假的,想阴就是这么来的。为什么你那会儿脚下酸涩就害怕得不行呢?就是因为你取种种相,作种种想,想阴就是虚妄不实。虽然虚妄不实,可是这个虚妄不实的妄想是从哪儿的?从无生有的,这个本体生出来这个现象,那么现象就是本体,还是如来藏性。可是它,为什么我们见不到这个如来藏的性?就是被相给欺骗了。所以我们现在就要破这个相,不受它欺骗,又要从几重说不通处来讲一下。这就是下面的道理了,你看亦复如是后。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这是告诉你说,这个假的这个相呀,就是你这个酸的感觉,流口水,致使你流口水的这个感觉,它是幻相。幻相它从哪里来呢?你说它是从梅生的还是从口入的呀?当然这里说的这个口入,他不是说就是这个梅从口入了,而是说这个听到有酢梅酸梅,谁说了一声酸梅,这个酸梅从他的口闻进,就好像说从口听进去而出的口水一样,是这个层面,待会儿我们就要明了。

那么首先来看,你看。“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说假如我这个口水是单从这个酸梅中生出来的,对吧,那么这个酸梅它就不要听人家说酸梅有这个耳闻外面的声境,声尘的境界,对不对,它自己就流口水就好了,你为什么要待人家说了,你的嘴才流口水呢?因为你现在说了,这个酸梅是自己生的口水,口水是从酸梅生出来的。这一个方面说不通了,对不对?

那么如果是从这个口流出来的口水,你看,口水确实是从口流出来,可是他现在还要否定。如果是从口听了人家说了酸梅这个话而有口水生出的话,那么口就应该有闻声的功能,因为你说口听了人家说酸梅,所以你才有口水流出来。现在我们要说明,不是从口流出来的。那你说从口流出来是因为口听人家说了,那么口就有闻声的功能了,就不需要耳朵来闻了。这是第二个说不通了,对不对?

第三个环环相扣,如果你说是由于耳朵闻了人家说这个酸梅,所以口里面才有水出的话,那么这个水为什么不从耳朵里流出来呢?你口在这儿掺和什么呢?这是第三个说不通。

如此来讲,我们想象自己在悬崖上踏着的这个道理,跟这个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呢?你想呀,如果我们想象自己脚踏在悬崖上,那么脚心酸涩害怕的这个感觉是从悬崖生出来的吗?是从悬崖生出来的话,那么是这个悬崖它自己在那儿酸在那儿害怕就行了,与你的脚有何干呢?

如果是从你的脚上生出来的话,你的这个脚自己就能够生这个酸涩这个害怕的感觉,为什么还要花心思去想象自己在悬崖边上呢?这是悬崖这个比喻,也是说不通。

一二三四,四说不通,是故当知,你阿难应当知道想阴虚妄,你取种种相,作种种想的这个相是虚妄的。但是若观其性,它的性就是本非因缘而生,也不是自然而生的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经文怪得很,你看他只把修饰词说出来,作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很难想象这是什么意思呢?他就是要表达,想阴的这个相是虚妄,但是性就是这个如来藏性。但是他没有说这个性就是如来藏性,而说了这个如来藏性它不是因缘所生、自然生的,他作了一个修饰词在这儿表达,没有说主语,大家发现了没有?所以我们一学越学,慢慢后面就熟了。要不然从这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他都是这么表达,你就搞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了。他前后说的没说全话,隐说的。这个想阴我们听明白了没有?

其实有时候我们说色受想行识呀,从想阴,因为一法皆是一切法,从想阴破的时候也是比较容易的,妄想呀。你看我们大家一学佛说,一有一点儿这个起心动念都说,你一个妄想又生起来了,你取相了。所以以前的祖师们就做过偈子,做过一首什么偈子呢?给大家念一下,他说,妄想元来本自真,就是讲这个想阴即妙真如心,妄想元来本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心(尘),你想把它除灭的时候,就等于妄上加妄,想上起想了,所以说除时又起一重心(尘)。本来这个妄想的这个相就是本自真,是真的出来一个妄,但是当体妄就是真,你在上面不要分别就可以了,可是你除时又起一重心(尘)。言思动静承谁力,就是我一开始问大家的,这个都是哪来的呢?有语言,语言表达了一个什么东西?你作了一个思惟,在这思惟之中,这是动的,那是静的,这是有的,那是空的,承谁力,就是哪儿来的呀?仔细看来无别人,还是说色受想行识,所有的身心世界当体就是如来藏性。只不过我们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虽然种种相种种想,当体还是真如本性。

所以你看我们那会儿去广东韶关云门寺的时候,佛源老和尚给开示了一句什么呢?我记得我们那会儿同师兄弟叫耀旸法师的,他还这个非常谦卑,很恭敬地去祈问老和尚说,哎呀老和尚,请多加持呀,我们现在还在烦恼分别之中呀。老和尚瞪了他一眼说了一句说,没有烦恼你怎么活呢?这就是过来人,他还哪用跟我一样天天,头一天晚上写一下,第二天早上复习一下,来这儿给大家讲,你们还不能干扰我,要不然这讲的就要乱了。人家说法就是这样这样都行,随便怎么样,信手拈来。《楞严经》,不要说楞严两个字,不要说大佛顶这三个字,不要说这个如来密因四个字,不要说整个《楞严经》里面的一个字,说的就是楞严法。所以我们从理上来推,从这个心上来悟。你看,没有烦恼你怎么活呀?种种想就是烦恼呀。那么你要去这个烦恼,你不是以烦恼断烦恼吗?烦恼当下就是真的呀,见妄即真呀。

这是想阴。色受想,完成了三段了。我们再来看行阴,行阴的话可能更难理解了,大家用点儿心。一起来读。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是讲到行阴了。我们一般讲到说色受想,行的时候就是说迁流嘛,用迁流两个字来表达行阴,刹那刹那不断的,停止不住,不断地迁流。甚至我们在表达轮回的时候,也是一生又一生,在表达这个心念的时候,也是刹那刹那生灭。这就是所有的这个,身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似乎都在流动,所以叫做行阴。迁流变化。可是这里又说,行阴也是假的,幻相,其性本真,性中现幻,破幻见性。可是我们想想,你说我们这都一辈子半辈子活过来了,你能说我不是打小一直活到这会儿的吗?我还要从现在再活到我死的时候。这么从真的层面来表达,我们似乎能够理解,从妄的层面来一陷入进去,马上就觉得这个理论不成立。这我们确实执著得太久太久了,颠倒妄想。

所以这里佛又比喻行阴如同暴流一样,就是那个瀑布的流水乱溅,整个这个刹那刹那念念不息,每个水滴就像波浪一样相续不断,前际后际还不相逾越,就像流水一样日夜滔滔不绝,没有停息的时候。这是讲到说“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说行阴就是,行阴在我们八识心田中,这个种子现行迁流变化,就如同波浪一样前面生,后面灭,念念相续。行阴也是如此的。这是我们从相上来讲。

那么我们既然要破这个相,我们就要从理上来推了,这是又要开始讲到这个讲不通了。大家来看,“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他讲到说,阿难,这个流性,“如是流性”,流性就比喻说这个暴流,这个行阴“不因空生”还是表达说不是从这个空中,真如实相中来的。那么“不因水有”,这个水有我们就要注意一下,因为这里的比喻多了一重,这个水有是什么呢?就是表达这个瀑流,水有就是我们讲到的识,这个藏识,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像水一样,那么这个行阴就像水开始像瀑布流一样,水滴就好像里边含藏的种子一样。这是这么一个,不因藏识而有。

还有下面一个也非水的本体,就是不是这个藏识,就是不是藏识本身,但是也不能离开空和水。行阴不能离开真如和藏性另有自体。这是多了一层比喻,就是说有一个识。有三重来表达,前面基本上都是两重,色受想,只有这个行阴,这里讲到说这个“不因空生,不因水有,而且“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我们再往下讲。不能离开空和水别有。那么下面就开始讲,说到这个说不通了。“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这是第一重。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说这个暴流是因空生的,空中生的,十方虚空生的,那么则十方虚空都成了无尽的暴流了,世界自然,就是整个世界那都被劫水弥满了呀。大家还读过《无量寿经》里边后一句话就是,西方三圣现前放的光明有一个比喻就说,好比说劫水弥满世界一样。整个虚空都是水了呀,可是事实上不上这样的。为什么呢?他这里比喻到什么呢?就是说这个真如常住的这个遍十方,如果是从心,这个行阴是从真如生的,我们形容真如遍十方界的嘛,你这个行阴是从真如生的话,你这个行阴也应该周遍十方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大家想想,诸佛菩萨证到真如了以后,那么难道他还被这个行阴迁流变化着吗?因为诸佛菩萨证到真如也是遍十方的,可是他已经不受,照见五蕴皆空了,不受这个色受想,特别是这个行,不在这个行之中了,那怎么还能够迁流变化呢?因为他证到遍十方界的真如理体。如果你说行阴遍十方理体,说明他还在行阴的迁流变化之中,可是证到这个理体以后,他就不在五阴之中了,这不是矛盾吗?这里就说明什么?世界必遭俱受沦溺。就说那你的行阴就弥满到整个世界,那怎么可能呢?这是第一层说不通。

再看第二层,“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这是什么呢?又讲到说如果说这个暴流是因水而有的,大家观想一下,就是刹那刹那这一水滴是不是因水而有的。如果是因水而有的话,这个水就成为能生了,因水而有的嘛。那么这个暴流就成为所生了,对不对?水和暴流它是两个体,是相异的,不一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暴流的性体就不是水了。为什么呢?因为水的性情是清的,这个暴流的性是浊的呀。清浊二相应该同时现在其前,对不对?暴流是暴流,水是水嘛。可是我们现在见到暴流的浑浊的时候,就见不到水的澄清相了,因为水即是暴流。大家能听明白吗?这段比较涩。再读一遍,你看,“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就是假如说这个暴流是因水而生的,那么这个水就是能生,暴流为所生,这个暴流跟水就不是一个体了,对不对?有所有相了,就是有能生所生相了。在这种情况下,“今应现在”,就是它应该有两个,既然暴流和水是两个相的话,应同时都可以出现,对不对?因为暴流的相是浑浊的,水的相是澄清的,应该“今应现在”,就是现嘛,当下就是同时都可以现在其前,是不是?可是“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就是应该同时现前,可是实际情况是,我们如果见到暴流的浑浊,就是暴流正在流的特别厉害的时候,水的澄清相是见不到的。它在浑浊的状态,水清就见不到呀。这是第二个说不通了。看见了吗?“今应现在”嘛,这是这一句。

那么下面就是,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下面是“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假如果说你离开空和水之外另外有一个暴流,对吧,“若离空水”。看到了吗?就是意思说离开空与水外另外有一个暴流,可是问题是这个空也没有内外,离开水也没有暴流呀。所以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就是你现在不是说离开,你这个暴流是单独离开空而有,离开水而有,对不对?可是这个空本身它没有一个内外,你怎么能说暴流离开空而有,空之外而有呢?而且这个暴流本身就是水,你离开水不可能有暴流呀。听明白了吗?这是又一个说不通。

种种的说不通,“是故当知,行阴虚妄”。就是我们打了一个比方,这个暴流就如同行阴一样,本身是虚妄的,你根本不知道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相是虚妄的,它的性,它不知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它从哪儿体现呢?就是从这个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所生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体就是。这是行阴了。我们再往下看,来看这个识阴。这个比喻就更有意思了。大家一起来读。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弥陀佛!这个识阴这里我们就可以,确实把它可以,定性的理解的话也可以理解成阿赖耶识。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了别,阿赖耶识我们一般不是,这里应该以阿赖耶识为本。阿赖耶识我们基本上都是认为说去后来先做主翁嘛,就是说我们的轮回中所有的种子、业力、现行、含藏都是以阿赖耶识为载体,对吧,就是因为说有一个前生后世。那么这里你看,佛给阿难讲到说,“譬如有人”,就比如说我们这个业报身,不是有前生后世吗?你上辈子是谁,这辈子是你,下辈子又投生到哪里,就“譬如有人”。这里很有意思,“取频伽瓶”,这个频伽瓶呢,读弥陀经里面不是有一个迦陵频伽吗?就是那个鸟,这个瓶子是印度人常用的,形状特别象那个迦陵频伽鸟的身体,所以叫做频伽瓶。但是它有一个特色,两边都有口,前后,大概我不知道是不是像我们说以前有一种象小鸽子一样的这个壶,就是嘴上有也口,后面也有口,尾巴上也有个口。那么这里就为什么取两个口呢?就表我们的我法二执。你看佛多会打比喻呀,我法二执,就把两个塞住了,塞住了以后,我们瓶中跟瓶外就隔开了,就以为我有个业报身,而且还是怎么样呢?你看“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饷就是跟资粮、跟饭一样,就是行千里嘛,从这儿到他国,带着我执所造的业力,我法二执所造的业力,体现在这个业报身上,阿赖耶识执持,一生又一生,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又向尽未来际,这就是从什么呢?“千里远行,用饷他国”。你看这个比喻的多么的到位呀,这就是我们的识阴呀。运食千里,送给这个临国的朋友,拿去送给他,这么去。识阴也是这样的。就是我们说的阿赖耶识,以为生生世世执持着种现进行轮回。那么这里就要讲到,既然识阴的相是这样的,那我们就要破这个相来见它的当下的如来藏性。那么又有几种说不通了。

大家来看,如是虚空。你看,“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就说这个瓶内的,这都讲到这个瓶内的虚空了啊。为什么说瓶内的虚空,就是比喻我们的识呀,我们这个识阴呀,就是藏识嘛。表这个识为什么用我执把它塞起来,可是瓶内的空跟瓶外满世界的空有区别吗?有没有?那为什么它会隔离起来,以为就有一个我识从瓶内的这块空装着,这个国家到你们那个国家去呢?就是因为有塞,两个地方塞起来了,对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问说,这个瓶内的虚空它既不是从那个装了空的瓶子的那个地方来的,也不是从到达这个地方的地方入的,这个瓶里的空。他在讲这个瓶内的虚空呀,也不是从那儿来的,也不是从这儿入的,那它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大家想想我们的阿赖耶识从哪儿来的?阿赖耶识现在在哪儿呢?当下全是啊,变现出来的这些东西。所以说为什么说五蕴呢?色就可以代表色受想行识,识就可以代表色受想行识,五蕴。就是这么来的,阿赖耶识就这么来的。那么他就要问你说,这到底是从哪来的,你这个瓶子里面装的这点儿空是从原地儿来的呢,还是从到的这个地儿入的呢?你这个识是从哪来的?这现在都学精了,会答如是如是。

你看这里讲到了,我们还是按理来吧,“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就是如果你是从那个地儿来的这块空,那么既然是从那个地儿来到这儿的话,那个地方就会少一块儿这么大的空,对不对?你是从那儿来的嘛。问题是有少吗?对呀。

那么如果“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就是说如果这个空是从此方入的话,对吧,由到达的这个地方而入,那么你开了这个孔,就是瓶上这个塞,倒出来的时候,应当见到进入瓶的空还从瓶中倒出来。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从这个地方入的嘛,就当地入的话,那你开了以后,你倒的时候还得给我倒在当地出来,有个空从里边出来,对不对?你已经由我这儿入了,我这儿也少了一块,你得倒出来。可是能倒出来吗?这是第二个说不通。

所以大家看看这个比喻多妙啊。你的阿赖耶识,你说没有识吗,确确实实这个瓶子装的,从那个国家到了那儿的,对吧。你说有识,这个识里面的这点儿空跟外在的虚空是一体的,就是真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问题是你有我法二执烦恼,色受想行识跟这个,就是色受想行把这个识给糟蹋了,糟蹋成你自以为有一个阿赖耶识前后在轮回,妄想生出来了,相互糟蹋这五蕴。所以说相互遮挡包裹就是五阴嘛,挡着嘛。本来清清净净,现在你说从那儿到这儿,还把它塞起来。大家想,可是这个塞起来,一说不通,二说不通,都说不通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就是阿赖耶识都是虚妄的。它的相是虚妄的。我们不是理解说我们有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吗?我出去给大家讲轮回,你们要相信因果,相信轮回,一定要得讲阿赖耶识呀,不讲阿赖耶识怎么建立因果轮回呢?可是阿赖耶识,包括因果轮回,包括色受想行识,全是不是性的体现呢?所以说,是故当知,虚妄之外,识阴其性,若悟其性,就是既非因缘生也非自然生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大家听懂了没有?听不懂的我们总的来看一下。诸位同修,却原来大家发现了,我们今天早上也是讲了一个早上的理论吧,那么落到现实身心中,就是我们现在活着的感觉。一早上讲的要告诉诸位,活着的感觉就是错觉,但这不是错的完全没有的错,而是你把它认错了,从相上错了。从性上来讲,那是真感觉,现在我们是妄感觉。可是这个妄感觉是如此的难以,就是说把它给清洗掉,为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成了五浊了。五阴就是可以出生五浊,大家再再地讲到我们现在在五浊恶世,对吧。那么我们早上讲到的这个,由于这个五阴诸法它的相都是幻的,所以它的性当体就是妙真如性如来藏。那就说明什么呢?色法也罢,心法也罢,万法也罢,全体都是真如。你看,说它是假的已经太让人难以致信了呀。大家想,我们活着的这些都是假的,你说多让人难以置信呐。昨天我还跟同修们一块儿,难以置信,为什么难以置信呢?谁难以置信呢?谁难以置信?我难以置信呀。你没有我,有什么难,有什么不可信的呢?所以有时候讲到,这就是我执的表现。由于有我执,色受想行识一结合,一个我出现了。我出现了,外在就成了,内在一浊乱,结合浊乱,就成了五浊恶世了。

大家看吧,我们说有形有相有质量,外在的这个东西,一为我们所攀缘,对吧,那么就名之为色呀,色法就出现了,物质就出现了。由于在这个色法上有分位差别,就是一样一样给它定位,有世界,有国土,有国家,有人民,有你,有我,等等这些,就有了劫数,就有了依报,就有了正报,就有了寿命,就有了这个种种的这些,总名叫做劫浊嘛。是不是?你说劫浊是不是由色法来体现的呢?劫呀,就是劫数中的成住坏空,浊乱。那么由于我们领受种种的违顺境界,起了这个嗔爱,这个贪爱或者说远离之心,那么于此感受之上,大家想想,就因为我们有感受才有我,对不对?有我,我见是一切邪见的根本呀。你看根本烦恼里面,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里边六种不正见第一个就是身见嘛,我见呀。所以这就是见浊,见解上的浊乱,整个就乱套了,幻相出现了,是不是?

那么第三个从想阴来讲,我们的六识取外在的六境,产生了六想,种种这种想,我们有时候有善的,有恶的,有无记的分别,在这个三界六尘之中不断地起贪嗔痴,依照着虚妄之相就起了种种之想。这是想属于什么呀?刚才老和尚说了嘛,没有烦恼你怎么活呀?对,劫浊、见浊、烦恼浊呀!那么一切的色心诸法总名为行,为什么?它有律动节奏、妄相、生灭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都是以我们的思,就是我们的思心所,百法里面不是有一个思心所嘛,思考的思。以思为首领,三思而后行嘛。审虑思、决定思、发起思,令心造作,在三界内不断地造这个有漏、染着这种恶业,这就叫做什么呢?众生都在造业呀,叫什么?众生浊呀!众生浊乱,大家都在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里面去执著,去勇猛地造业,埋头造业。这就叫众生浊。那么这个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大家想想在哪里出现的呢?就是我们的前生后世、生生世世呀。本来这个周遍法界的这个识,周遍法界的这个性,被我们眼根一看就能看这么点儿,对吧,耳朵一听就能听这么几句,听你说就听不清楚他说了。那为什么呢?听到电话铃就听不懂法义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把这个周遍法界的这个识的性,把它给变成了一个识的妄,妄识。就在这个方寸之间,就这么一点点了,就在这么一点点的基础上,就不断地说,我这辈子活,活了七八十年了,对吧,下辈子轮回又到哪个国土,这个国土是一点点,这一生的时间是一点点,不断地一生又一生,一国又一国,六道轮回都是一点点,打不开这个法界。这就叫做什么呢?命浊,因为什么呢?你的生命就这么局限性太低了,太小了,低能儿。生生世世地流转,这就叫命浊,所以才有生死轮回嘛。色受想行识就造就了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是不是一回事儿呀。

那么色受想行识又能离得开现前一念吗?一念执著就成碍了,成了障碍就见到色了呀。这个觉知苦乐领纳就有受呀。缘外界的这个境缘,有思虑之心就有想呀。刹那刹那生灭就是受。了了分别就是识。所有的这些功能都在现前一念中启动了,是不是?无边刹土。可是我们现在,举体这五阴全体就在一念,我们可就是下手的功夫就不会,可惜可是的我们就是不会把握这一念,五阴。不知道所有的这一念分而论是这个五阴,实而论就是五浊,可是全体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但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如不起来呢?说是这么好说,如来藏妙真如性,七个字,都好像见了性一样。见不到呀。为什么呢?

怎么来破,怎么来见呢?大家看这是藕益大师给我们警醒的一句绝唱,在讲《楞严经》的时候讲到什么呢?唯其定见分而非之。见分就是我们能见的这个幻相,所以叫见分。我们现在有见,就是有分别,对吧。光色受想行识,都是五个分别。光四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又是一个分别。那你这所有的分别,你能够把它说是如来藏性吗?所以首先是只有你并见,并见分,就是你融却、消却,融化合并的意思,把这个见的幻相给去掉了,这就叫非之,它是不对的。我们刚才讲的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的道理就是在干什么呢?就在并见分而非之。你说这是这样,那说不通呀,色受想行识都说不通,怎么出来的?可是,你把这个分别的这个见给破了以后,怎么样呢?方可同时出现了一个妙用,就是方可并相分而即之,你才可以说,色受想行识当体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句话能理解吧。你看,这是祖师们说的,再读一遍,唯其并见分而非之。妄想分别见都是不对的,你要把它消融了,方可并相分而合之,方才能知道当体,并就是当体这个相分,所有这些万事万物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体即是。这就是我们说相呀,性呀。今天的,因为讲法呀,今天的这个经义,文义上是有点儿涩。而且它是,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基本上步调又一样。所以大家听到二三四五的时候,大概就基本上有个眉目了吧!

回去再复习一下。特别是在第五的比喻里边,大家再想想,第五比喻里边讲到说,这个瓶中里面装了一个空,远行千里到他国。那我妄想就以为说装了这点儿空就是识,对不对?两边塞起来了,那么我们就以为说,我识是什么,阿赖耶识,在这个国土的时候就是哪里呀,就是哪儿?就是娑婆世界呀。以为有我轮回到这里,种现相生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是阿赖耶识变现的。那大家想一想,这种错觉,一处舍寿。比如说我们从一个国到一个国,这个空也不知道是原来地方的空呢,还是说新到地方的空?而且把这个瓶子两边一打开以后,里边的空跟外边的空还是一个空,全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想想,我在娑婆世界是一个瓶,到了极乐世界开一个瓶。此瓶跟彼瓶,中间的瓶,瓶里边的空跟瓶外边的空是两样吗?这不是恰恰一早上讲的就是给你往生极乐作注解吗?是不是?所以大家要好好悟。你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旦佛知见开了,那往生就是无生,无生即是往生,生则决定生,无生而生。去也可以说实不去,不去而去呀,实不去呀,没有去呀。这个空你能说离开国度上的空是那儿的还是这儿的,哪里的呀?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的三个重点

《楞严经》前三卷半的经文当中,有三个主题是它的重点...

入一无妄,彼六根一时清净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

文珠法师《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一、前言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

情感重的人为何会堕落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

修楞严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觉也,修持首楞严王...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何谓「大佛顶」

先了解何为大佛顶,古人都说这部《楞严经》是开悟的《...

太虚大师:楞严经大意

楞严是经名,今由楞严寺发起讲经,故讲楞严大意。本人...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荣华富贵不是争来的,是积德来的

中国古代传说每年过小年的这一天,灶神要上天,而除夕...

「善念」和「善根」的差别

菩提心它是一种善根,我们一般人是善念,善念跟善根的...

形式

到钟表店去买表,看了半天感觉所有的表形式都很普通,...

老中医详解米饭的功效

米饭是中国人的主食,很多人不知道,米饭除了能够充饥...

【佛教词典】理长为宗

(术语)不问宗派如何,但取道理所胜而立论。例如世亲...

【佛教词典】如来身常

【如来身常】 p0576   摄论三卷二十三页云:佛受用身...

优波笈多尊者度生的因缘

释迦牟尼佛在将要入涅槃时,化导并降伏了阿波罗啰龙王...

四种养生补血的干果

桑葚干 四种干果让你养生补血,桑葚干是目前水果及其...

【推荐】本来一切诸法皆空,众生就是放不下

了生死怎么了?哪部经都要了生死、说放下,放下就自在...

虚云老和尚除夕普茶开示

诸位上座,今天又是腊月三十日了,大众都认为是过年。...

人之一生——六入缘触

缘触这是谈到他入到外面去,他就有一个接触,但是六尘...

素食:清醒洁净的强健生命之源

两千年来,庙宇、道观是出家人的修行圣地,而佛道两家...

放下、放空、放平、放心

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

憨山大师参学悟道记

一、寺庙启蒙 大师俗姓蔡,讳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

学佛正确的八种发心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

圣一老和尚亲见观音菩萨现身说法

在亚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观音是最为著名的大菩萨。遇...

【推荐】修持大悲咒的仪轨和功德利益

根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乘八宗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