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三讲)

好,各位同修,请大家一起随我合掌,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阿弥陀佛!各位楞严莲友们,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十三讲。那么在讲之前呢,我们还是请大家从心里发起菩提心,自利、自己要解脱,利他、希望成就一切的众生来修学佛法,来成就佛道,每次都把这个心作意一下。

那么上一次可能有的同修没来,我们讲到十番显见。因为楞严经呢,它这个文义呢特别的艰涩,有时候你就是转来转去就转进去了,好像捣不清楚一样,四个字一句话,那么有的呢尚可以一目了然,有的呢一个字代表一个意思,一个内涵,四个字在一起甚至就贯不过来了,串不起来。所以好像呢是,越讲、越听呢越难,我问一下你们你们现在听得怎么样?还行,北京人还行,能听明白吗?能听得懂啊,那有没有受用,有受用,我也不知道你们的受用是从哪里受用,是说坐在这里,呀,听法反正是有功德,每次都去。还是说讲的也罢,听的也罢,或者课的质量也罢,重在这的质量呢?还是琢磨这个法的功能呢?或者是听到这个猛醒处回身的时候,也能顺性的去思维和受持一下,把楞严的这个见性,妙觉明心,能不能跟它相应。

说实在的,太难了。为什么再再地我也是提倡大家一直是行归净土呢,不要说去证,就悟到这个明心见性,基本上真的是不可能。你要厘清这个思路,依着这个思路,我们妄想的这个思路再进行反观。那么反观的过程中你还得长驱直入,而且一直走对,越发的往甚深功夫往进推的时候呢,到那个微细之处你只要一点点的差错,就失之千里。所以说觉得太难了,没有这个本事的,《楞严经》讲这个见呀、性呀、心呀、本来状态,可是我们在我们在如此多的幻象的妄境里面,执以为真。所以再反过来修的时候呢就更难。但是呢我想我们也不要把这种难,就把它作为障碍就挡在心头了。因为讲了这么多你们都知道,这个难和易的这个本来面目它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大家想想如果你是凡夫俗子,那就意味你把本来清净无染的真如状态,就不断地修修修,修成这个染的状态。而且越修越染,越染越修,现在已经无功用行了,自然就在轮回中。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在轮回中也是在修呀,你每天的身口意业哪个不是在修在用劲,可是我们现在居然把,本来一个什么也没有的一个清净体,把它修了这么多的轮回路,大家想想这比我们修回(本来面目)去一样难啊,这两个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且我们现在修的已经无功用行、任用自如的、自然而然的、就天天在轮回中升沉了。所以说从这点上来讲,这个难度是一样的,既然我们修到轮回路上的难,我们已经把它成功的做到了,大家知道这力还是用的这个力,本事还是这个本事,但是我们过来的时候这么难,我们已经成就了,那么我们返回去的时候依然是一样的难,也可以。所以呢我们听经也同样如此,大家不是说听个好不好听,或者说合不合我自己的胃口,我们听经呢是要明白,明和白,明就是光明呀、澈照呀、就是智慧呀。白就是本来面目、清净、如如不动的本体呀,转我们现在的这个暗黑为明白。所以说在我们前面讲到,一直给大家讲七处征心的时候呢,主要是去暗,开始迈入到十番显见的时候呢,就是主要给大家显明。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大概前后层次上要有这么一个感觉。

那么在我们前面学习的大致内容中呢,基本用了四番了,我们已经讲了第四层面了,显这个见性。一开始呢我们讲到见的是心不是眼,这个是第一层。后来呢又讲到见性它是不动的,动的是尘埃,不动的是这个虚空之性。那么到第三层的时候讲到这个灭的幻象,讲到见性它是不灭的,不会随着人的衰老而把我们见性的这个功能,也同样地衰老。所以说不灭的这个真性。第四个呢显见性从来没有散失过,不管你是见正还是见倒,但是呢这个见性是始终当下如一的,没有散失过的。这是我们一直对于这个见性的这个性,就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窥视得到一点消息,就是前面几个层面上来讲。

那么今天我们要开始讲到第五了,第五个层次,就是见性呢无还,还原的还,还它的本来面目,什么是还呀,这个不好理解,不如前面的见性不失呀,不灭呀等等那么直白。无还大概意思,还者去也,就是这个东西从哪来的,它还能回到哪去,它可能从这个空中昙花一现的一个东西,你究其它本来的原来的出处它还能回到那去,所以这就叫无还。我们找着了没有,从我们的版本是八十一页,是吧,八十一页开始,我们来读一段。那么因为这一段呢,比较长,但是为了不把它分开割裂开呢,我们还是一气把它读完,一直读到“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找到这句话了吗?一直读到这里,这一段比较长,那么好,我们还是一起来,从“阿难承佛悲救深悔”,一起来。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好,阿弥陀佛!就到这里。这一段从开始我们再翻回来从第一段开始,我们大块大块的往过贯。这一段开始呢阿难,你看好像阿难每一段前面都要鼻子一把泪一把一次,但我们理解觉得说这至于吗,大家觉得这至于吗?好像是说经文为了让大家难得稀有心所以描绘一番,可是诸位同修这每一次的涕泪悲痛呀,他都是从内心的真实感受所发。由于这样清净无染的僧团,大家想想,每天都是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常随佛众,那么每次佛讲法源源不断的这个清净法味。你想阿难虽然多闻第一,可是他只知道听法音,从来没有尝法味。特别是这个圆顿究竟的首楞严这个本体大定。他从来没有听都没听过,要不他自己不出这么一档子事,被摄入淫席的话,他自己都不知道还有这么档子事。虽然每天追随着佛。

所以大家想想,我觉得就如同我们每个同修,在座的诸位,从起步开始学佛时,突然入心之后,更加的欲罢不能,原来的这个惯性妄见虽然还在,可是确确实实又听佛有这样的常住之真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的确确我们每次,你们不管是皈依也罢、忏悔也罢,我想诸位同修也有过涕泪悲怜的时候。甚至忏悔觉得说学佛学的太晚了,以前造业造得太多了,等等这些都是一样的状态。他不是做作的故意这么,等到要问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来这么一下子,不是这样的。但是呢,还是由于一向执着太多了。你看。

“虽承佛如是妙音”,大家看到这个字了吧。为何这里说“虽”呢。就是虽然尚有疑虑啊不能领会,虽然也有几分明白,但是呢我现在,还是以这个缘虑之心“现以缘心”。有这个缘虑的分别,那么已经成为他思维上,这个惯有的这个依赖,所以在此还是不能获此妙明真心,认为就是我的本性。你看这个如来家业勇承当多么难承挡呀。

禅宗里面最讲的,你敢不敢谛信自己本来就是佛,现前一切就是佛的法身,不敢。就觉得佛是清净最极无染的常寂光土,我们现在凡圣同居我们显现的如此陋劣,不敢。就跟我们在地球上待得久了说,你敢不敢觉得说这是银河系,或者外太空或者巨大星云里边,你是一颗尘埃,但是就是这个巨大星云的组成部分,我们不敢,为什么,视野没到。就没有看见说原来的外太空的真实状态,大家知道现在的外太空的真实状态都从那个地球,银河系,太阳系银河系一直往外扩展视野的话,最后他的形状就跟佛胸口上的那个卍字是一样的。有一个形态就呈现出来这样的一种状态,就跟那个凤凰卫视中文台不是有两个凤凰这样相互咬在一起圈起来,就有点这种自然的悬的意思,外太空有一个大的星云的时候,那个时候太阳这个地球就只是里边的一颗尘埃。在那么大的大视野下就是这个图案,卍字。

所以说一切都是这个佛的法身,可是他不敢承担。阿难现在还没有敢承担,所以又“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那么这里我们看到他的这个经典里面呢非常有次第,为什么呢?你看这里有一句说“虽承佛如是妙音”,看见这句了吗,那么下面的“悟妙明心”就是其实指的前面讲的第一个是心,就是见性是心非眼,对吧。所以说“悟妙明心”嘛,原来我们能见的是我们的心,而不是我们的眼根,明白吗。

“元所圆满”。就是指的前面不是第四次讲到见性不失,他是周遍圆满的么,就是不管我们在正、在颠倒的时候,在迷、在悟的时候,他这个见性是到处都圆满的,遍一切处的,所以这里叫做“元所圆满”。什么是常呢?就是指的前面的见性不灭,因为不灭他才称之为常。什么是住呢?就是指的前面的见性不动,不管你左摇右晃见性没有动过。所以这一句,“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恰恰就是把前面的四次显见,不动,不失,不灭和常住就是这个妙明心呢,是心非眼呢又把他重新罗列、复习了一遍。大家看到这句话了么?那么继续佛,又阿难在这里说了,虽然已经前面佛讲了这么四重了,他还是不敢认为是“本元心地”,这里又让佛给他重新开示,要拔他的疑根“归无上道”

那么这里佛就开始告阿难了,为什么要告阿难呢?你看“汝等尚以缘心听法”,因为这个阿难呢,他还是这个真妄心他不能明了,正在这个恍惚不定之时呢还疑虑,有疑虑,用这个缘嘛,能缘、能思虑的这个分别心,认为他听法还是这个在听。我这么讲大家是用什么在听呢?是不是跟阿难同样如此呢?还是用他能分别的这个,有能、有所,分别这一段什么意思,佛刚才讲的什么内容,现在又要我要问什么问题,他不断地用这个缘虑心来听法,以为能听的就是缘虑之心。

可是我告诉诸位呀,缘虑心他是一个无性的,没有听法的功能,就当下我们每一个人现在都以为说,我的思维我的意识在听,我告诉大家这是一种完全的错觉,他是错的。尽管你以为是这样,他本身是错的。因为他这个缘虑就代表缘虑是什么意思?他有在有不在嘛,他听声音的时候一会儿有了,他就听得见了对吧?随着分别了。那么声音没了,他就不听了。包括我们缘虑心去见的时候,有见有不见,这个东西显现的时候我们就见,这个东西晃过去了我们就看不到。闻性也是有闻有不闻呀,他整个在这个幻觉和妄想的层面,所以实际上我们能见的是心不是眼。同样能闻的也是心不是耳。记住所以我们能缘虑的也是心,而不是我们的意识。明白吧,只是并非我们的意识,我们能听法的,就是说光用耳朵来听的这个作用,是本源心地的功能作用,而不是我们现在以为的自我的分别。听明白了么?

所以这里阿难,佛就告阿难说你的根本的问题在哪里,前面重重地破显,你还是如此以攀缘心来听法。“汝等尚以缘心听法”。那么这个你听的这个法也成了攀缘了,既然是你能听的,是你能缘的这个心,那么你所听的是你的所对的尘缘,能、所一对这就叫攀缘。一旦我们在攀缘的状态中,就包括我们现在每个人当下的状态,那么我们本有的正智会被妄想给迷惑。你看我现在以为我在讲法,我在讲法,以为我在说这一句“我在讲法”这句话,这都是我们缘虑心中的妄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法,你看头一番显见,见性不失,这个见性是心。最后一番显见,见性不失。那么等等这些名相这些概念,必然被他所执着,就不能得到本来的这个法性真理。

所以我们现在的状态跟阿难一模一样,全是以缘心听法,那么我们听的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这就是我开始,为什么一开始问大家你们受用么?受用在哪里呢?到底是听的说,说可能这宏海法师口音不重,偶尔有点陕北口音听普通话能听得懂,还是说哎呀今天状态又不错,讲得挺流畅的我听得也过瘾,还是说讲的这个我就喜欢稍微语速快点的好。还是说真正的就是在这个性上面,你能够有点感觉呢,我们的见性。所以这里你看吧。佛又说你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就是太难了。你说我怎么都不对,诸位也是这么感觉,觉得说既然你说说法我就来听嘛,那么我来听了你又说听的不对,这到底是听还是不听呢。所以我们说听到尽兴处,回首本来心。尽兴啊,兴趣盎然那个兴。那么如果你始终不能尽兴,就觉得越听越好越怎么,那么就不懂得如何回首,只有回首之处才能够为尽兴之时。所有一切的言教,就是说你看以前的祖师,庞居士讲的时候不是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就是你拿着油去树上跟摊饼子一样你给我去摊去,树杈子上。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佛法这个法性和法相言教之间太难转化了,悟的时候他是要练的,就用你的身心世界去练。

这里下面佛陀就顺手做了一个绝佳的比喻,指月。坦陈到三藏十二部所有的根本精神,我们领悟的技巧,是怎样去领悟呢?就是像金刚经里面讲的,佛说法如伐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下面的指月之喻,这是佛门里边最出名的一个公案譬喻。后来由于楞严经的指月这一说,有人就写了一本《指月录》,这么厚,整个禅宗,就是所有的讲法所有的公案,就是手指而不是真月。所以说这里关于言教和法性的关系上,佛就讲了一个非常到位的比喻,你看。“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这就是告诉诸位,佛我指的所有言教就像手指一样,指的是月亮。那么所有听法者,由于我的指的这个手的方向,你当应看月,回首看悟、了悟、领悟。那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一旦如果你始终以为说,把所标的手指,当做天上的明月。

那么你就已经亡失了佛说法所有的意义,就是如此的来受益。所以说这个指月呢,这里讲到的这个比喻呢,真的是也是佛门一个久演不衰的一个绝唱,就是我们在这个领悟佛法的技巧上面。这里所说的指头呢就比喻说是佛陀的言教,你别在这儿一听我这么说好像明白了,细致的下来让你贯文你未必能贯的过去。你一看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你不一定知道那是指月,指是什么月是什么,仔细听。这里所说的指,就是比喻佛陀的言教。明白吧,所说的月亮,是比喻我们所有闻法人的本有的这个见性。所有的人的见性都是一致的,就是这个东西。佛以言教开示,这个不生不灭我们的,这个见性的这个境界的心,如果你以分别的言教,无休止的锁定,或以这些名相的话,就以为是见性。就以为见到月亮了,那么,你不但丧失了见性,也丧失了佛讲法,他的这个言教的意义。这就是说。

“岂唯亡失月轮”,如果你把这个听闻的言教当作月亮本身,这是第一层亡失。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你连明暗之间的关系你都搞不清楚。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大家想啊,悟境他是第一是光明的,对不对?我们本有的心性嘛,妙觉明心嘛,遍一切处的光明。那么这个语言文字,我们不要忘了他是我们凡夫的执着,是什么呢?是这个冥顽这个暗沌之体,就是我们本来这个名字,他是我们每个人的概念之中,他是代表暗的,如果你把名字当作我们本有悟性的光明,那么你说你连这个明暗的关系你都不知道,啊,大家能听得懂吗?啊,就是说,你同时也不知道什么是有知什么是无知了,文字他是无知的,那么有知是什么呢?

那么这个有知,就是说我们灵光不昧的妙净明心。你用这个无知之文字体,而以为是有知之心性体。这个不要搞错了,大家想想什么叫文字体,什么叫心性体呢?文字体就是我们滔滔不绝的这些道理。而心性体是我们本有的妙觉明心,他要悟的。所以我曾经在正当我得意的,觉得我是个大法师一直在讲法的时候,我师兄说了一句,说师兄啊,你这样下去你只能当个二流和尚。你看,当然,二流和尚中显现的也有一流和尚,就是你要去悟,当时智者大师悟到一心三观的时候呢,他的师父慧思大师对他说,你现在悟到的这个法旨,所有的这个智慧辩才的文字法师一百个来都辩不过你,称性流露出来的。所以你看,我们现在怎么去看这个月?怎么去看这个指呢?所有的指都是文字,那么文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大家想,当我们理解文字的时候,我们就着这个来说我们的心性,当我们在理解文字的时候,诸位同修,你觉得是你的意识在作祟理解呢?还是你灵光不昧的这个觉性在感知呢?还是说这个文字表达让你有理解呢?就是文字他做一个概定的概念出来,然后呈现给你文字的真实不虚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文字呢在《百法》里面有时候不是叫作名身、句身、文身吗?就是我们一切世间的这些概念、语言、言辞。这里都叫做指,指月之指,你不能把这个月亮当作这个指,月亮当作指的时候,指他就开始误会这个指的意行,那么到底是指在作用呢?还是月在观照呢?我们的心性在作用,还是文字在作用?到底什么作用?啊,大家都会这么说,可能你未必这么能够,觉得说怎么文字表达,那经书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字呀,我们不是说翻译过来如此不容易,我们要皈依三藏十二部教典一切教典,不皈依外道邪说。怎么文字居然不起作用呢?《指月录》里边。

我给大家抄一段话我们做个实验啊。很有意思,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语言和文字,到底是它赋予我们灵知灵觉呢?还是我们本有的觉性在进行这个观照领悟。你看刚才我们讲到《指月录》了,有这么一本书,那么《指月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讲到就是当时有一个裴休,你们都知道裴休吧!很虔诚的一个朝里面的一品啊,高官,那么他曾经把他的儿子送到庙里面出家了,所以那会儿还作了一个含悲送子入空门,有这么一个。

他给《圆觉经》,在佛教这个经典里面大家读过《圆觉经》吗?知道有这么一本经典啊!《圆觉经》,圆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圆明觉悟之意嘛,所以圆觉其实就是我们这里的妙明真心,就是我们本有的见性,在表达这个的时候呢,圆觉我们首先这个明白了,就是我们讲的我们本有的心性,是吧?他怎么表达的,他说: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那么,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是不是?理解了吗?谁能给我站起来把他讲一下,谁可以讲吗?有没有?终日圆觉就是说我们这个本有的真心呀,不动、不失、不灭,对不对?处处都在,那么而未尝圆觉者,就是虽然他处处逬露,可是我们浑然不知,每天枉受轮回,丧本受轮,对不对?

所以称之为凡夫也,是吧?那么具足圆觉就是,这个本有的不动、不灭、不失,下面的不杂无碍,这个本有的妙觉明性,具足就是已经具足了,得到了、悟到了、证到了、住到了,住到里边了,对不对?那么,而住持圆觉就是已经把它转为己有,大概就是说证到这个有,而且可以随时起用,就说明你已经得到这个东西了,那么才叫作如来也。是不是?就是佛性嘛,我们现在虽然有没悟到证到,佛已经有了所以具足了,而且这个佛性他显现了就叫做住持了,圆觉者是如来也。这个意思听明白了吧?这是我们依照着这句话,记住上面一句下面一句,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

后来就有一个,宋朝时候有一个径山慈辨禅师就把它完全给改了,改成什么样呀?不是把字改了哟,把它给换了,就换了四个,就换了一下这个,大家再看看这话能说得通吗?说得通说不通?说不通吗?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如来也。就是我已经证到这个本有的明性了,可是我不执着这个本有的心性。一旦执着就是凡夫,所以说就是终日圆觉,我已经现前证到了,但是我从来没有执着,所以叫做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明白吧?这就是如来境界,就是释迦牟尼佛已经证到佛的果位了,还示现成一个老比丘僧。在这个《金刚经》里面,还天天去乞食,洗脚,敷座而坐,次第乞已。是为什么?他不执着佛的果位,他依然显现这个老比丘身。

啊,那么这个就叫做如来也。那么,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凡夫也,什么意思呢?本来你已经就是本有的妙觉明心,就在你的身心中体现,你还去住持,就是你到处去找,我一定要把这个圆觉找到,我一定要把他拿出来,我一定要得到,我一定要在里边呆着。明白吧?这就叫做凡夫也。那么到底这是如来呢?还是凡夫呢?啊,到底是凡夫呢?还是如来呢?大家在听我的,我前后说的这两层意思你们都听明白了吗?那么,都明白一样的话,为什么前面也明白,后面也明白,好像都没有错。那么依照着这一层明白,另一层好像是错的。为什么?所有我们这种领悟,啊,这种分别,这种理解等等是文字在作用吗?是吗?如果是文字在作用。文字完全没有动呀,为什么前后迥然不同呢?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性。啊,现前说是、现前说非、现前说对、现今说错、所有的分别,跟是、非、对、错、这四个字完全没有关系。他就是一个如如不动的一个假象。而真正我们领知的,灵知不昧的这个能力才是我们的心性。

你看,所以你把这个,如果你把文字当做是,哎呀,这是佛陀说的。你看,他讲了一下这么两层意思,完全对我的想像,啊,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这就叫言教和法性。言教和法性的关系上。言教只是死的言教。法性才是我们灵动的心性。你看如此大家习以为常的一个常态说,怎么会我们看书就是理解呀,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那个词表达什么内容,可是居然,原来跟文字完全没有关系呀!大家要领悟,指月,指月,因指见月。而本来所有的月的作用,指没有作用。所以再往下贯。你看这一段比较长啊。所以说你看,你为,“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既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就是说你根本就搞不清楚。

那么下面一段又开始说了。这一段从“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这段话我们读到,一直“到云何为主”。这一段话大概是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现贯一下。就是说你阿难,如果你觉得你不是分不清什么是你的心吗?如果你觉得,佛在说法,如果以能分别我说法的声音的这个分别心是你的真心的话。对不对?你阿难不是还在找真心吗?那么,如果你听我讲法,能分别法义的这个心。是你的真心的话。那么这个心应该离开所分别的声音。就是我讲的法的内容给你的所直接的感受。而有别的分别的体性的存在。就是如果你分别我的讲法的这个心。是你以为的真心的话。那么就应该能够离开讲法内容的分别性,别有你能分别的体性。就是离开我所分别的声音。别有你能分别的体性存在。啊,我也好像越讲越糊涂。

你看这文字到底是利益人呢还是害人呢?我刚才讲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没有明白的,啊,我再讲一遍啊!如果你们认为能分别我讲法的这个心。就是能分别的心就是你的真心的话。那么你的这个真心,应该离开我所讲的这些让你分别的声音,别有你能分别的体在存在。明白了吗?就是说我在讲法,大家都在听。那么离开我讲的法,你这个能听,能分别的这个功能还应该在,是不是?就是我们的见性。就好比说有一个客人,你看这里说。寄居在旅亭里边,呆一会儿就走了,他不会常住的。就等于说我讲的这些,所有的琳琅满目的概念之法。但是这个掌管旅亭的主人他不会走。就等于说,你能听我讲法的这个能听的功能。对不对。那么现在你要找的真心的话,你就觉得这个真心就是你能分别心的话。那么他就不应该离开我所讲的分别的法,而我讲完了,他就没有了。他应该常在的,是不是?可是问题是,他现实中。如果离开了声音就没有你能分别的体性存在。比如说我这会儿坐在这儿不动了。你们还分别讲的什么法,分别谁去呢?就没了,分别的这个心性就没了。对不对,啊。

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吧。我刚才讲这个实验你们听懂了吗?啊,再做个实验啊。比如说,我现在讲一个词,烈日炎炎。这个词你们已经分别到了它是一个成语,对吧?你的妄想里边已经听明白了。那么你下意识地分别什么呀,烈日炎炎就是,比如说就是晒呀,比如说就是热呀,比如说就是出汗呀,对吧,这一系列的就跟进上来了。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我讲烈日炎炎,汗呀,热呀,晒呀这个时候。你的分别心起来了没有?

我再讲一个,冰天雪地。那么你下意识地会分别什么呀,白茫茫的,啊,都是枯树叶子,落日,冷清清的,厚衣服,大家都穿的老厚老厚的。就这些分别,我说冰天雪地的这些分别,也跟着起来了,对不对?

好,那我们现在什么也不说了。那么你刚才分别我说法的说话的这些作用哪去了呢?还有吗?没有啦,可是如果你一旦是真心的话,那么就算我说的分别法没有了,你能分别的这个心还得在。可是现在只要我说的分别法没了。能分别的心也就跟着就灭了。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是吧?啊。

那么,你既然这里要破除你分别的妄心。这个客人就比喻说我们能攀缘的这个识心吧,六个意识的识心。旅店呢,旅亭就比喻说我们的六根。这个主人呢,就比喻说我们本有的这个识性。本有的这个妙性。那么如果你的识心遇到适宜的声音的话,你的心就暂时停留。外界的这个尘境一旦灭了。你的这个能分别的心,识心呢也就自然消灭了。啊,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如果你所能分别的识心分别性,能认为是真心不灭的话。为什么离开声音分别就没有了?这是佛对阿难讲的。而且你看,“斯则岂为,声分别心”。看到这句话了没有?“斯则岂为,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就是说这个道理呀,岂是局限于你听我的声音,有你的分别心。你不是前面看见我的容貌也有分别性吗?对吧,可是离开这个分别的色相,我的容貌没了,啊,死了以后,你能分别我的容貌的这个心也没了呀。

如是乃至,他要往深里讲了。佛这里讲到什么呢?乃至一切外在的分别都不存在了。听到了吗?“如是乃至分别都无”。就是外在的一切分别都不存在了,到非色非空的境界呀。比如说非想非非想天。那么离开这个六尘的这种粗重的相,所以叫做非色。还有一个寂静的细境,清净的这个感觉在。所以叫做非空。就是上次我们给大家讲的独头意识。是一个人沉浸在所谓的禅里面。说哪怕到了这种地步。就跟那个拘舍离一样,就以为说没有一个分别的体性存在,其实是错误的。那个时候他还有分别性。但是呢尽管到了这个地步,那么你的这个分别的心性。还到底是在还是不在呢?因为现在,前面阿难不是讲到,我不知道你们现在听的这个思路还在不在这个上面。就是阿难说你以分别我说的法音为你的心,那么你的这个心就应该离开分别而常在,对不对?

可是我现在给你讲。你不但你听我的声音,见我的容貌,包括你哪怕修到拘舍离,外道修到冥谛了。就是外在的影响好像很淡了。可是你的意识的分别,你还在。明白吧。就是你能分别的那个心,以为是还在,啊,以为没了,它还是在,还在其实还是在冥谛里边,你认为是万法的本源。但是尽管还在。离开了这个冥谛本源的法尘。

那么你的意识一样没有了分别的体性存在。还是没有?就是只要你分别的时候,他才能在。没有分别了,我没有说分别法的时候,你的分别心就不在了。可是问题是如果他是你的真心他应该始终都在,不会到没分别的时候不在,整个这段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听明白没有,他主要想讲一个什么问题呢,下面一段话将引出这个问题。他讲到说你这个心生起来的时候就在,没有的时候就不在了,还回去了,我们不是在讲显见无还吗,就是说这个东西生起来的时候你出现了,没有了就还回去了。可是本来这个见性他是没有还的。那么上面这段话就是破这个缘心有还,就是起的这个分别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还原回去。分别起来的时候你出来了,分别还回去的时候,你的分别心也还回去了。就是这个意思,下面就要开始显这个见性无还,他这个见性是从来没有还的,所以这里开始,你看,上面讲到说“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呢。就是你的分别心没有分别的时候,你的分别心也分别不起来了,就还回去了,那么怎么能说这是你本有的心性呢。下面开始就是,“阿难言, 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 惟垂哀愍,为我宣说”,就是说假如我这个分别心性都有还,那么佛要指陈我这个妙觉明性没有还的,怎么会没有还呢?怎么个没有还法呢?希望佛慈悲,“为我宣说”。下面开始。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 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这句话又特别重要。为什么这里“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见精”,《楞严经》是越讲越涩,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为什么这里叫“见精明元”呢,为什么又加了一句叫“此见虽非妙精明心”,这个关口,刚才那些微细的话你听不懂都没关系,回去再慢慢,这个是一个根本的理解原则,什么叫“见精明元”,为什么说“见精明元”“虽非妙精明心”呢,大家先来复习一下。我们都知道,我们本有的佛性就是这个“妙精明心”,不是又叫真如吗,对不对。又叫“妙精明心”真如本体,这个东西呢,是我们本有的一个觉性,他是佛证到的究竟、清净的状态,为什么我们现在转为一个凡夫呢?大家还记得一念无明吗?一念无明心,妄想心生起来的时候,就会熏这个真如本体,在里面掺和,那么这个真和妄,一旦一掺和就会翻为一个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妄和合,无名一搅和,就开始翻为染污的了,就是阿赖耶识。

但是阿赖耶识的染污他是有一个,我们现在可以用语言把他稍微放慢动作,他一定是有个程序的对不对,他是怎么转染污的, 阿赖耶识它有见分和相分,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投入到染污状态的时候,就是说见分和相分,见分完全执以相分为实,相分又给见分作为支撑,相互已经和合在一起产生了许多妄知妄觉,对不对。但是在阿赖耶识的见分,还没有染污相分的时候。我们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现前就感觉一下,就比如说我眼睛闭了,睁开,可是我能见到的这个见性,好像只要我能守得住的时候,就好像说没完全扑进去,对不对。只要我坐立起来的时候,这个见性,灵光不昧的这个见性,只要守在这个层面的时候,好像外在的影响是不是小了。

阿赖耶识的见分和相分,这个见精的这个状态在哪里呢,就是阿赖耶识虽然能见的这个见分,已经生起来了,有妄想了,已经不属于完全清净的这个妙净明心了,已经妄的这个层面了,但是他还没有去跟相分,就等于说还在暗恋着,知道我喜欢他将来要跟他去结合,可是我现在还在这儿矜持着执守的时候,没有完全投入进去,大概是这个意思,明白吧。这个时候就叫做见精,如果说我们能够依这个见分的见精而修,就慢慢可以克期取证,到那个绝待的妙明真心的状态,如果我们不依见精,完全由见分投入到相分里面,以这种攀缘心求法,那么就永远都难证菩提。这是《楞严经》里最可贵的一个关口。给大家讲的,这里他明确提出来了。

“且汝见我, 见精明元,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 但是“如第二月”。这段非常难理解,大家一定要想什么叫第二月呢,第二月就等于说我们用手指把自己的瞳孔压迫一下啊, 压迫的时候这个瞳孔他会失位的时候,看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成了两个影子了,对吧,就像这个布这么晃一晃,看什么东西就成两个影子了一样,但是这个第二月跟本有的月亮他是一个月亮,明白吧,他就是闪忽了一下子,闪忽出了一个轮廓,那么我们看的时候好像成了两个月亮,所以这里的第二月就有比喻。

《楞严经》里讲过三层月亮的意思,第一层指的天上的真月就是我们的妙精明心,这是没问题的,对不对。

第三个月亮指的是水中的月亮,就等于说我们六识妄想向外奔腾,幻影幻觉,水里的月亮是不存在的。

但是中间的这个比喻,第二月,就是指的见分的见精,阿赖耶识见精的原理。你说这个见性没有落到分别的时候呢,就是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的见性没有落到分别的时候呢,但是他虽然没有落到分别,他还是有一个能所相对,就是总得我去执着他,可以这么理解啊,相似的,总得我去执着了,还完全没有执着上,可是我已经知道我是能执着,他是所执着,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投进去的执着,就等于说好比那个第二月一样,一旦我把压眼睛的这个手一放,马上就恢复成一个东西,就等于阿赖耶识这个见精就恢复成妙净明心了,这个能明白吗。

所以从这点来讲这里最宝贵的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仰观天上的真月,一放手就立即见到的是妙净明心,真月,但是现在由于有一点点无明一熏,那么阿赖耶识见精就显现出来了, 虽然是有妄的分别,可是他没有完全投入进去,显现成是水中的妄月,明白吗?所以说这个思路我们一定要厘清,啊。这里佛为什么给大家,给这个打这个比方呢?就是说“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就是说你的这个见精元明,这个见性,它的的确确没有一个地方可还,啊,如果我自己理解,如果真正要还,就还成这个,来还原我们的本有佛性,啊,那么本有佛性在能还所还的状态,它没有个具体的能还所还的状态,所以它从那里去还呢?就是还原成原来的原味,啊。所以下面的这一段话呢,我们再把它贯一下,就有助于理解刚才的这个,这个义理,啊。下面这段话说。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开始就讲了,大概是这个意思,说阿难呀,你看这个大讲堂的门,洞开,朝着东方的时候呢,当这个太阳升天的时候呢,就有光明照耀的相,这是叫明相,对吧?那么,说晚上黑夜的时候呢,云遮,这个云雾遮隔,天气这个昏昧、暗冥,就有一片昏暗之相,这是暗相,对不对?那么透过门窗的这个缝隙呢,我们见到了通相,门窗之间不是有通吗?墙壁之间呢,由于内外不通,所以就关着,有什么呀,有这个壅塞之相,叫塞相,就是不通嘛,啊,这里壅就是不通的意思,啊。那么,我人的感官分别之处,就见种种的这个境界,这个缘法差异之相,这叫做异相,这就是讲到的“分别之处,则复见缘”,啊。那么“顽虚之中,遍是空性”,就是在这个冥顽的虚空之中,我们则见到的是这个遍是一个空性。空的感觉,当然不是我们佛法里讲的空性,啊。“郁勃之象,则纡昏尘”,就是积集的尘土飞扬的这样的一个状态时候呢,那么就看见的是萦绕的这个昏浊尘相,这叫做浊相,浑浊的浊,啊。那么雨过天晴,啊,这个“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雨

过天晴以后,哎,空气中的这个,这个脏东西没有了,又看到了清净之相,这叫做清相,啊。总共这么多的相,阿难,你看这八种的变化相状,啊,他现在各各归还他们本有的生起之处,啊。下面状况就是归还本有的生起之处,什么是所生起的、它所生起这个、所生因处呢?阿难,你看这些变化现象中,比如说,光明归还于日轮,因为没有太阳的话,这个光明就没有,所以光明是属于日的,啊,那么所以要归还于日轮。那么这个,这样的话,这个月亮,就是暗相呢归还于黑月,晚上嘛,归还于这个暗相。这个黑月呢,不是我们说的有明月的月,啊,我们知道初一到十五,十五到初一,中间不是有半月半月吗?有时候叫黑月,啊,就是月亮特别暗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时的时候那个黑月,啊。

那么,就还归还于黑月。那么这个通相就是门隙户之间的归还于门窗,所以他才能通得过来,啊。壅相呢归还于这个墙壁,啊。这个,浑沌的这个尘土,这个浑沌的还归还于尘土。那么清明之状还归还于晴天。所以说一切的世间现象,大概都不能出此八类,对吧?所以我们见的明暗塞通,日月山河,都不能出此八类。那么,这八种现象,他们都全部各有所还,但是,你现在告诉我,你能见这八种现象的见精明性,你该还给谁,往哪儿还呀?还到哪里去呢?啊,就是这个意思,啊。你看后面讲到的,“当欲还谁,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就是如果你这个见精,如果你在见明的时候,你说是从明来的,从光明来的时候,啊,从光明来的,那么,你的这个见相,如果,见性啊,如果随着光明灭,你当应该就灭掉了,不能够黑暗来了,你还能见到黑暗,对吧?因为,你随着明生起,就会随着明灭相,灭的消灭嘛,那么,明灭了以后,暗生起了,你怎么还能见到暗呢?所以你说,你这个见性是依着光明生起,还于光明,是不对的,啊。所以,包括暗呀,通呀,壅呀等等这些种种差别之相,但是,你的这个能见之性,却完全是湛然寂照,如这个明镜当台一样,没有差别,从来都没有变过。

所以你这里看到说“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这不是你的真心,本妙、本明、本净真心,这不是,能还的,决不是。啊,那么,不能还,你自己又丧失了这个不生不灭(真心),才枉受轮回了。但是,如果这个不还的这个真心,不是你的真心,还是谁的真心呢?你看这里说,“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啊,所以只知道你这个本妙的明心呢,他是本来就清净的,你现在自己在这儿迷闷,你看,“汝自迷闷”,就是你自己在这儿以妄见妄,那么才“丧本受轮”,丧失了本有的妙明心,而枉在轮回之中,生死苦海中,被漂溺。所以呢,“是故如来”,说你们名为最可怜愍者,可怜呀,啊。不管这一段你们听的,听明白了没有,那么现在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要稍微休息一下,阿弥陀佛!休息十分钟。

好,大家坐下来,安静一下,把心静下来。这个楞严法义呢,再往下讲,会越来越,这十番显见,啊,这个文,这个经文呢,也是要大段大段地往后贯,啊。那么由于我们时间上的一个筹量,就是说没有一句一句地细抠,我想一句一句地细抠,可能会更听不懂,因为这个它就是这个经文呢,特别的奥涩,啊,所以说呢,我们尽量还是把你的心提起来,你看如果你的心提不起来,听不懂,那么就会,一会儿跟不上,可能就会拉掉,就会掉队,啊。好,各位同修,那么我们今天啊,第十三讲,把下半场的讲继续进行《楞严经》,啊。

刚才呢,我们讲到十番显见的第五,就是显见无还,啊。由于我讲的也是越来越,螺旋式的上升,啊,也是讲的有时候自己也讲得出去就讲不回来,啊,可能我们的理解上有些…大致我们再现在梳理一下,啊。

这个显见无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阿难不敢承担这个见性的这个妙心,那么又要佛给他开示,啊。佛就说了,说你始终以这个攀缘的心来听我的这个法的话,那么我的法在你能缘的心里面它是所缘的境,你没有悟本来面目,始终在这个缘来缘去这个妄相上来回倒腾。那么你就跟,用一个指月的比喻,就是你丧失了这个指,我指的这个根本内涵,你没有了解我说法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呢。阿难还搞不明白,说这个,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佛再给我讲一讲。搞不明白,他不敢去承担这个真性。那么这时候呢,佛就说了,用一个显见无还,就是现前把所有一切境界,我们所见的境界不是有明暗色空这些吗?那么他把这些呢,给他割裂的罗列出来,并且设一个局,什么局呢?就是告诉阿难说,你现在以分别心听我的法,那么你现在不是要求你的这个真心吗?那么这个真心,能听我法的这个分别的心呢,如果说它就是你的真心的话,它就不应该随着我分别法而有分别起念,对吧?这个真心是不应该有,离开分别它还会在,啊。可是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你这个分别的心,你随着我分别的法都不在,分别起来的时候在,分别灭下去的时候它不在。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你怎么能够确定我讲的法和你这个本来的心,它的关系你是厘不清的,确定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佛种种的给讲想显他的这个见性,都是破他的见性都有还,因为不是讲到分别起灭吗,那么他要说明这个见性是没有起灭分别,不随他动的,所以下面就大量地用了一种,把明的境界还给太阳,暗的境界还给黑夜,通的还给等等,都有还,都是生灭起灭之法,最后还完了以后说,你告诉我,你现在看这八种状态这个能看的这个见的这个精你还给谁呀,阿难答不上了,这到底还,真的没有个还处,说那这就是你的本性,你为什么现在不敢认呢,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这里叫显见无还。

可是这里面有两个最重要的,一个是指月之喻,一个是第二月,“此见虽非妙境明心,如第二月”,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下手处,就是我们在观性的时候,其实我们当下是见不到这个性的,因为十番显见,还记得我说了一句,带妄显真吗,还是在这个妄的层面来述说那个真的根本。那么返妄还真,怎么呢,就是最好依住在第二月上开始下手。第二月就是好像我们本有的这个灵性,这个本性,等你收回来守住的时候,似乎有点第二月的感觉吧,一旦向外攀缘,那么就完全忘失掉月亮,而成了水中之幻月了,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两个是这一节里面比较重要的内容,大家去了解一下。

下面第六番开始要,显见不杂。为什么呢?阿难在前面的这段开示以后,承佛开示,虽然发现了见性和诸法还是不一样的,诸法有还,但是这个见性它无还,可是他还有疑虑,就是说,见的功能虽然无还,但是怎么能确定它是真性呢?就是我们的本有真性呢,虽然它无有还,可是也不能作为理由确定它就是我们的本有真性啊。在这个疑虑下,开始了这一段经文。我们来一起读。显见不杂,不是不还。找着了吗,“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就这一句,找着了没有。那好,大家一起来。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好,就到这里,阿弥陀佛!哎呀,我一边读,一边说的,真是愿生西方净土中。打了一个妄想。你说读来读去,一会儿就绕来绕去,就是像“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这是什么意思呀,这我前天也学习了一下明白了,昨天又复习,今天早上又看明白了,这会儿又不明白了。这个《楞严经》,大家想想,“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能记”,你看就解不开嘛。那么这段话就是说确定,刚才不是讲了,就见的功能虽然没有还,但是怎么确定它就是见的真性呢。“阿难言”,这里“云何得知是我真性”,那么佛就告阿难,这里我们也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比如说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正当我们见所有东西的时候,那大家说我看见的这个诸法、诸相,好像是在自己的一边呢?

还是在物的一边呢?就是我看见东西了,看见东西的这个感觉到底是归在我这边呢?还是归在物上面呢?就搞不清楚,到底是归我,还是归物呀?而且有时候好像这种见性的感觉好像有时候在东西身上,有时候在我身上,注意力,我们所说的注意力集中在哪儿,好像就在哪儿一样。那么怎么从千丝万缕这个迷幻,幻境轮回中,太久太深了,都抽不出来。所以就导致我们现在就是从领解上,都很难把它吃透。你说我看东西,一路走过来的时候,我看天际,我看高楼大厦,我看地铁站的标志等等,你说远呀,近呀,或者,可是就在我的见性之中,就这么繁杂的万物。那么这个繁杂的万物到底是归我呢?还是归物呢?物和我呢,是在立体中呢?还是在平面内呢?都搞不清楚。所以说,我们千万要一心一意,千万不敢分神儿。

这里佛就开始告阿难说,我今现在来问你,又意思是当时阿难可能只证到初果,还没有得到无漏清净,就是阿罗汉菩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承佛神力,你现在才能见到初禅的境界,初禅就是已经超越了欲界的六欲天,再往上的三重天叫做初禅,好像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是吗,初禅三天,是不是,现在也磕住了,基本的基础知识,在讲《楞严经》的基础知识都忘了,应该是。那么你现在见初禅,得没有障碍,能看得见,但是我要告诉你,阿那律见整个阎浮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跟在掌中看到一个庵摩罗果一样的,这是佛告说,这是给阿难说。

阿那律这里就是《弥陀经》里讲的阿耨楼驮,也就是佛的弟子里面天眼第一的。由于他喜欢打瞌睡,佛呵斥他以后他就发奋图强七天七夜精进,把眼睛熬瞎了但是证到天眼通。在汉译里边翻译为无贫,就是不受贫穷,因为他过去有一世在灾荒年间用特别差的饭,他当时自己仅有的特别粗糙的米饭,但是他无意中供养了一个辟支佛,所以感得九十一劫从来不受贫穷,所以汉译里边就叫无贫。能够彻见大千世界。所以这里佛说阿那律见阎浮提,就跟掌中观庵摩罗果一样。

庵摩罗果是印度的一种果,翻译成汉译叫做,难分别。印度翻译成汉语,说的这些话就怪,难分别什么意思就是它生和熟的时候分不清楚都长得一样,这个庵摩罗果不好分,这个地方没有,所以就还用了原来印度的音译。叫庵摩罗。

而且又讲到诸菩萨,就是这些菩萨们能够见百千界,大千世界。大家看为什么叫百千界呢,修因证果的登地菩萨,从证的初地菩萨开始,可以同时顿见一百个世界。那么到了二地以上,就开始一千个世界。地地递进往上成倍的增长。初地一百个、二地一千个、三地一万个,就这样往上。由于他证得空性所显。我们有时候想想,为什么他能够彻见一百个世界呢?其实就是他把本有妙净明心,完全给打开了。打开的上面还有差别相,看你有打的多开。妙净明心本来是彻遍法界的,就是哪儿都能到得了,你能到哪儿取决于你对心性的打开。其实也就是对空,毕竟空法的相应。所以说初地见一百个、二地见一千个。

十方诸佛十方的如来,佛能彻见“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看到这句话了吗。说明什么,只有十方如来所见才不可限量。为什么在讲《地藏经》里面文殊菩萨说我以神力测度都不能得知呀。佛说我以佛眼观犹不能尽数,为什么呢,就是地藏菩萨久远证得佛的果位。所以他所发的愿所度的众生,以犹不尽数来表“穷尽微尘”,是一样的道理。这里讲到的是佛给他说,你看你现在能看到这么些的,他讲的意思是你能看到这么些的情形。

但是最后又加了一句,“众生洞视,不过分寸”。就是凡夫众生看的话就这么一点点。你看我们现在看,就看房子我看到你们在房子里你们看到我在房子里就这么点儿,所以这里的“众生洞视”也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

第一个从胜和劣来讲,谓众生洞明之见跟佛菩萨比起来,就像一分一寸就这么点儿,所以这就叫做不过分寸。

再一个收尽高级低级的一切众生,这里不是说“众生洞视”吗,如果有小虫子小蚂蚁它的见量太狭窄,其洞视也不过就是分寸而已,也有这层意思。佛讲的话是无碍的。

再一个不过分寸,就是讲到我们有碍有障碍的作用,隔张纸就不过分嘛,对吧,一张纸就一分的厚度就见不着了,隔块板就一寸的厚度就更见不着了。所以叫做洞视不过分寸。都有这些意思总归我们不是有障就是有碍。就是这些意思。

这里也列举出来刚好五眼,凡夫众生不就是我们说的肉眼吗,对吧,阿那律证到天眼,阿难虽然没有证到阿罗汉可是仰仗佛的神力可以让他显现慧眼,菩萨是法眼,那么佛眼圆明,佛眼五眼全部在这里表显出来。看这个,彻见无量国土。就看你的空性证的有多少。

所以从中可见我们所谓的眼见的差别,从见性的心性上来讲就是你是迷还是悟你是染还是净,你是见全体还是见随分随力,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迷悟知见,就这么个道理。所以这段文意是佛先要给交代。那么下面佛就开始又要引一个内容出来了。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讲了这么多见的情形见到这么多景象以后,现在且就说我和你吧,咱们观的从上看见的四天王的宫殿说起,四大天王居在须弥,这就是须弥山,四大天王就在山腰,东西南北各俱一天,所以四大天,四大天王。“中间遍揽”,就是从四大天王天,到我们现在眼前所有的遍观这些水上的、陆地上的、空中行的、这些水陆众生,依正二报,就是一切世界情形里边生活的众生。虽然有种种的形象不同,但无非是我们,你看这里讲的“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无非都是我们六个识妄心,所对的前尘境界所做的分别。“分别留碍”。分别留下的障碍嘛。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就是说你应当于此能见和所见之中善于分别自和他,现在我就开始带你抉择,与你这个能见所见的二者中,到底谁是你阿难能见的体,谁是你所见的物像呢?就跟阿难说了。“阿难。极汝见源”。就是竭尽你的见性所能看到的最远之处,就是好比说从日月宫起吧,这些是物不是你。从日月宫起那是外物不是你的见性,对吧。接下来再往下看。大家跟着经文,我虽然这是白话说你们要跟着经文。渐渐更观。再往下看,“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等等这些。乃至你看这里讲到的这个从日月宫到七金山。

七金山我们了解一下,就是须弥山。这不是须弥山吗,外面会围着一层香水海,好多经典里面其实说的海是指的这个海,我们一般都解为太平洋大西洋,地球上那点海就算不上。围着香水海外面又有一层金山,这个山的体完全是纯金的,它会放光明。那么又围一层香水海又围一层金山,一层一层,层层递进所以叫做七山八海。就是在须弥山的山腰的外围,围绕那个海叫香水海、山叫金山。

就是说这里从日月宫到七金山,中间我们刚才讲的这些,所有的这些虽然千差万别,这些全部是外物,而不是你的见性。看到这句话了吗。“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这些都不是你的见性,但是这些或远或近的诸多物象,虽然它有种种的差别。但是全部同时都在你这个清净的眼睛所瞩之下,对吧。这些物类千差万别,但你的见性是朗然遍照,没有异样吧。对不对。

所以说“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那么没有异样、朗然一照、没有差别的见性,这个精本妙明的这个见性,就是你的见性呀,你看“诚汝见性”。这就是你的见性呀, 你为什么老是还要来问我呢? 这段呢,这段话呢就是说,让阿难随着佛语让他自己来抉择,就是我给你这么指陈出来这么多的状态,你自己看,你看到的物就是他,不是你自己的见性。那么这个见性就是你自己的见性,不是这些物。有形可见的都是物。无形而不可见的这个能见之见。就是你的见性。佛就让阿难自己去悟,前尘的种种形象它都是物,都是物体的物,不是解悟的悟啊。那么你现在见而分别,如果你见它再进行分别呢,这都是你的妄心。如果你见而不分别的话就是我们的见性。明白了吧?如果见了以后分别,那就是你的妄心了。但是见了不分别,就是你的见性。一切的物虽然有差别,但是这个见性没有差别。所以你要知道,谁是我体能见之体,谁是物相,谁是所知中物啊?你这里你要搞清楚。

为什么这里叫做显见不杂呢?就是上到日月宫,下到七金山,所有里边的这些物相太杂了吧?对不对,森罗万象,各有各的的形状各有各的体积,那么你能见的这个见性永远都是无有相状,无有异样,朗然一昭,是不杂的。显见不杂的内涵就在这里。所以这段文呢就是说,让阿难明白不杂于物的见精就在当下。这段文呢种种的差别,就是为了回答上面前面问的说,云何得知是我真性呢,前面不是问的说云何得知是我真心呢,一开始。现在佛就开示给他回答说,虽然你见到这么多东西,可是你的能见的见没有乱,没有杂,这就是你的见性。给阿难回答的,这是先正面回答阿难,说这就是你的见性。

那么再下面开始就是说,要开始说这个假设,你前面不是说了吗,阿难你的见是见,物是物,对吧?物体是物体,现在开始假设你的见就是物体,物体就是见,这两种情况的话就会有问题的。因为他害怕阿难以为就是说,这个见就是物体上的见,那么这个物呢就是我见到的物,他是把它混淆在一起了,所以这个时候呢就下面进一步开始给他显发,如果你这样理解的错误。假如你阿难如果以为说,你看“若见是物”,如果你以为见就是物,反过来物就是见的话,你就会犯这个错误。阿难还没有问,佛就开始给答了。那么这段话大概意思是什么呢。

你看“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这段话找着了吗?我们跟着经文,来随着我的语言来了解一下,说如果这个见性是物的话,是一个东西的话,那么你这个东西一定会有相状,就是会有一个具体的模样。那么如果说这个东西有具体的模样,那么你可以看到我的,就是咱们俩都有见,对吧?你的见性,我的见性,那么既然你说有模样的话,你就可以用你的见看到我的这个见性的模样,对不对。听明白了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才叫做见我的见的话,你能看见我的见,那么我还有不见的时候,如果我把视线收回来,我的见不在这个东西上了,你为何看不到我不见之处的我的见在哪里呢?明白了没有?不见的见在哪里呢?这是第一层,就是说如果说是物的话,你就应该看见我的见性,因为见性不是一个物体吗,现在理解,那么我收回视线不见物的时候,你为什么见不到,我不见物的时候的我的见性所在之处。

那么如果你看,“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就是说什么呢,如果你妄以为你见不到我的见性的时候呢,你就妄以为佛有一个不见之处,这你错了。这但是你不见之处,自然非彼如来。就是只是你心里觉得有一个佛不见之处,不是说在彼如来份中有一个不见之处之相。那么你岂可以用你妄心中所想的不见之相,来谓说是如来有一个不见之相呢!能明白吗?“自然非彼不见之相”,那么如果你见不到,我不见物的这个见性所在的话。那么这个见性自然不是一个有相状的具体之物,那么怎么就不是你的真心性呢!你看,“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呀?找到这句话没有?我们要稍微要扣紧一点啊,要不然更混了,混沌了。说如果你不能见到我一个不见之地的话,那么说明这个见性就不是一个物么,不是一个东西。所以说“自然非物”嘛!既然不是一个东西,你就为什么非要说,这个见性不是你的本性呢?这是其一。

如果你看这是又则,“又则”,看到这两个词了吗?“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假如能见这个见性是个东西,那么等于说这个见等于是物,对吧,要写了。如果你能见的这个见性,把它想象成是一个东西,对不对?那么你见性见,见了这么多东西,东西是东西,你这个见也是东西,对不对?所以就说明你的见和物,这两种都等于物了,那就说明说,你的见也是你的物,对不对?那既然这样的话都是物,见等于物,物等于物,都是物的话,那么你的见这个物能够见物,那么物上面也有见,能够见你的见,你就应该说物也能够见你了,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更绕了,你们转过来了吗?可能是我有点过于担心了,可能我没讲到的,你们绕到了。既然连物都,你看,“汝既见物,物亦见汝”,就这句话的意思,那么物也成了有见的话,能见你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体性纷杂”呀。

那么为什么说“体性纷杂”呢?那么“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你和我阿难,你和我咱们叫做有情世间,对吧,那么物叫做器世间,就是物质世间。那么这些世间都不能安立了,为什么?有情和器世间就乱掉了呀! 咱们的见是灵动的,物是死的。你现在说物也有见,还能见见,那么这不是都乱掉嘛。所以这里叫做“并诸世间,不成安立”。这句话明白了吗?都成了没办法说通的事了。

下面再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就是如果你见物,及见我的时候,就是你阿难用你的见性,见物、见我,所有的这些外相的时候,你应当知道,这就是你的见性,而非我的见性。这是你的见性,你一定要承担,现在佛不是拼命的想让阿难就去直下承担这个性,对不对?所以他就再再的给他说,这是你而不是我的见性,这个见性呢是周遍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物的。那么如果这不是你的本性,真实本性,会是谁呢?你自己朗朗地照到这么多东西,可是你的见性不是你的本性还会是谁呢?这就叫“见性周遍,非汝而谁”。是这句话,看到了吗?那么“云何自疑汝知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为何你还自我怀疑你的真性,这个性本在你之处,而你还不以为真,还反而要取我的言说给你证实呢!

讲完了,这就叫显见无还和显见不杂。一个是显见无还,就主要是说我们的这个见性呀。没有一个是生起来。因为一旦生灭法它生起来的话,你能寻根溯源,弄到它的落脚处,对吧。可是这个见性它没有生起来的时候,你搞不清楚往哪落脚呢?其实见性无还,就是我们《中论》里讲的不来亦不去,明白吧,见性如如不动。那么见性不杂,就是说森罗万象显现的诸多的物体,可是你朗然一照这个物体的功能还是不杂的啊,就是一个东西呀。

本来计划今天计划要给大家显三回来着,因为显得太糊涂了只能显两回了,一个显见无还,一个显见不杂。这是十番显见里面我们讲了六番了,那么下次呢尽量把另外的四番,但是我也要告诉诸位下来四番,更加地难分难解。特别是显见不分的时候,更加是难分难解,就是你怎么说都不对了,甚至前面这些好像又都错了,这就是层层剥离,次次递进。我们用心回去复习,如果你实在搞不清楚就读吧,就读《楞严经》,自然而然就读熟了,那么今天呢就到这里。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