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宏海法师  2019/0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十五讲)

好各位楞严法友,我们一起合掌。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今天是我们《楞严经》的第四十五讲了。那么现在看这个进度的话,可能要控制在六十讲以内,原来我们想说有五十讲,但是确实这个具体情况,讲法你看也是要随因缘,很多时候由事不由人,想着说五十讲,但是五十讲可能讲不完了。那么现在我们讲法的这个进行度到了圣位的修证,就是讲这个位次了,一个位一个位,这样十行,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的往上讲。当然我们上一次也给大家交待过了,确实讲这个位次的时候,我们参考这些大祖师大德,乃至当代的这些大德法师们讲法的时候,皆尊如此的原理。

一个就是说,确实这个还不能够泛泛地谈讲,一旦泛泛开了,因为每一个位次都有它呈现的风景,那么一旦泛泛谈开了很可能就会什么呢,错位。毕竟我们是凡夫僧,那么没有这个登地的圣者的证量,而且就算登地了以后,真正论实修的话,也是一地二地都没有这个,就是一地也说不了二地的事。

那我们有一个总的,就是说几个主要点我们要了解一下。总的掌控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次第呀,它是逻辑次第,就是在我们现有的掌控的知识、语言表达内,它有这样一个逻辑,说一地一地往上修,倍倍增进,位位殊胜。这样的话,我们循着这个,是可以往上讲的。

很可能在这个真正的修证次第中,从哪一位入,从哪一位起,或者说顿超哪一位,这是都有可能。可能在修这位的时候,把其他几位连带进去,也增进上了,都有可能的。这就是每个人的修证路缘法也都不一样。想必诸佛菩萨,反正总之不管你是顿超、渐入等等,上次我们说了,就跟一百张纸,这是五十几位就五十几张纸一样,你快速地一刀子切了,一张一张地撕,总归这都得过,这个不会错的。所以由此来讲的说,我们从逻辑上来讲,必须就是一位一位地往上修。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呀,大家确实有些概念我们要做出迅速的反应。什么叫迅速呢?你比如什么里边有一些需要我们方便领解的,什么叫做观智,什么叫做真如,什么叫做从体起用,摄用归本,等等就是这些极其专业的术语呢,大家要有一个迅速的反应。其实并不是理解不了,而是我们没有动心。文字它说是难,其实也不难,只要你动心,心跟进上来,就可以了。是这个样子。

那么这些名相上的这个约文简式呢,前面的十信,我们不是讲完十信位了嘛,这十信呢,如果按照起信,《大乘起信论》里边讲的话,差不多要用这个十千劫,就是一万劫的时间,十信位,圆教的十信位,修到这个位次,要一万劫的时间差不多到这儿。所以大家想我们前面讲的,我们说是用一节,差不多半节课就说完了,真正修呢,世界成住坏空一万次,在这样的大时空中,我们一生又一世的这样地从初信到七信,断了见思惑。那么八信九信十信能够断这个界外,就是三界外的尘沙惑,而且能够同时伏住这个四十一品无明。到了我们上一次,最后一次有讲到哪里?初住位,就开始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初住位可以到一百个国土去八相成道,示现作佛。就讲到这个位次了。今天呢我们要开始,这不是叫做发心住,讲到这里了。大家找到了吗?这一段我们已经读完了。

今天我们开始讲什么呢?第二个叫做治地住。大家找到这句话: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找到了吗?这里讲到的这个心中发明呢,还是说依着我们的真妙菩提心,进一步地发起真智慧,依此真智,所以这里叫做心中发明。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菩提心的状态呢,就像清净皎洁的这个琉璃一样。

那么所谓的这个显现出来的真实的智慧呢,就像这个你看这里讲到的内现精金,就像把这个黄金提炼了再提炼,提炼了再提炼,它的金度已经到了非常精准的这个纯的地步了。所以这是一个比喻。在这种情况下真的智慧一发,就用前面的十信,十信的十种妙心,不断地去实践、履行真如境界。从这一步趣向于后面的每一个地步,好比山界之间。

翻了一山又一山,越了一岭又一岭,中间有一个连起来,不断地能够从前引向后,在这个地步,这个位次,主要发生的这个功德,所以就叫做治地住。履以成地嘛,走着走着通了,向后开始通了,所以说后面的每一地都是由这一地依理起修,成后位之地,所以叫做治地住。再往下看,大家跟着啊。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到了这个修行住的时候,就等于说不断地进取嘛。那么我们的这个始觉的智,就是我们修行不断发深、深入的这个智慧,显现的这个智慧,跟本觉的理,最究竟的这个真如理体,相互开始涉知了,感应了,交叉了,有衔接了,那么这就叫心地涉知。涉知以后呢,俱得明了。怎么叫做俱得明了啊?就是说以这个智照这个理,以这个理契这个智。什么叫做智呢?我们能观灵动的这个智慧,你现前你的这个智慧的显现,到对跟这个真如的净理,能够显现到什么程度。这个时候就是以这个智能够照,照就是什么呢?既不执著,又非常分明。

你看,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么以智照这个理的时候,就等于说这个智能够掌控这个理了,这个智跟理它是并行的。由这个智能够掌控这个理,由这个理来支撑这个智,相互鉴照,俱得明了,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就叫做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游到十方世界里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行妙行,大作佛事,一切都没有留难障碍,就是没有障碍了,这样的话就叫做修行住了。到这个地方的话,可以分身无数,遍十方尘刹,去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没有障碍了。所以这里讲到的,你看前面的有一个愿心住,是说他随所愿能够游十方。

但是呢,这里的这个修行住跟前面的愿心住不同的是什么呢?前面的愿心呢,随愿是往任何一方,你想去哪儿就去到哪儿,一方又一方地去。这里的修行住到了什么地步呢?能够分身无碍,遍入尘刹,就是同时能够去到这儿,去到那儿,同时能去。这个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再往下看。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到这个地方,第四住的时候,所修的这个行就跟佛已经基本跟佛行相同了,所以这个时候比喻说,能够受佛的真如气分嘛,跟佛差不多一个鼻孔出气了,那么马上就要生到佛家而为佛子了。生到佛家作佛子的时候,作的这个比喻是什么呢?就好比我们轮回中的人,人家是从解脱上讲,净法上讲,我们现在是轮回中的人。怎么样呢?轮回到中阴身的时候不是赶紧自求同业,就是去投胎嘛,投胎的时候,你投胎的话,你找父母亲,一定要跟自己的福报业缘差不多,一个是有共业,二一个福报差不多等量,这样的话你才能投到他们家。

是不是?那么这里比喻说,到了生贵住的时候就跟我们说,中阴身的这个信息冥然相通,我们也等于说跟佛的气分,就跟中阴身跟父母亲的气分一样,有了共同之处,共业。当然这里说,跟佛有了共修共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初托圣胎,入于如来种姓,就入到如来种姓了,叫做生贵住,生到贵族家里了。谁家最贵呀?当然是佛家最贵。所以你看这里就是,这个前面的比喻呀,比如说发心住,就像中阴身起了无明烦恼;那么这个治地住就像中阴身造业;修行住就像中阴身持着造的业的种子,到处去找他下一辈子的投胎所在。那么这里既然叫做冥然相通,就是感应道交了。

所以我们生到佛家的这个到生贵住的这个地步,就等于像中阴身要投胎的这个时候一样了,是这么个意思,投到佛家了。但是我们不要搞错了,为什么呢?这里是以染法来喻净法,把净法作染说。就比喻说我们去佛家,就等于说中阴身去父母家一样,他是前因后果,到了这个地步必须要投胎这儿了。我们呢,也是修学如果到这一步,必须要生尊贵家了,生贵族了。因为什么?因为你前面的初住、二住、三住都已经起了这个佛的想法,造了这个成佛的业,乃至要持着这个成佛的业,往佛家那儿生、投了,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叫做生贵住。好再往下看。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就是既然,游就是已经投胎,游,游历,游历到诸佛的这个正道的胎藏中了,那么就一定会揽诸佛的权实二智以成自身。佛有权实智,实智就叫根本智,根本的智慧,权智就叫后得智,度化众生。那么这个时候就成为大觉法王的嫡系亲了,嫡亲了嘛,所以叫做亲奉觉胤

这个比喻是什么呢?就好比我们如胎已成,就像人道里面我们中阴身投到胎里面,逐渐成长了以后,人相已经具足了。这个时候,到这个地步也就是说,到了佛家以后,佛相差不多具足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叫做方便具足住。这个时候其实就等于说,依着这个修因的话,慢慢就自在无碍了,就像贵人处胎一样安乐无惧无忧了。

那么法身渐渐地证入,就像亲奉觉胤一样了,方便智慧慢慢地具足了,就像如胎已成了。方便智慧,我们的胎成了就是身形慢慢明朗了嘛。你说你投胎了,对,你这个胎,你这个胎长什么样子呢?这个样子慢慢要初具规模了,就叫人相不缺了,所以叫做方便具足住。生到佛家里,那么成佛也有个佛的样子呀,佛的样子由什么呢?根本智慧跟方便智慧组合而成。再往下看。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你看这里这佛讲法比喻,一浪一浪,非常严谨。你根本智等于说具足这个胎了,那么方便的权巧智就外现你的容颜,你的容貌嘛。那么你的容貌具足了,等于说摄化众生的这个方便才具足了,所以说容貌如佛。那么容貌如佛的话,这个权巧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我们佛的根本智慧上面,这个时候,内照佛的如来藏性,真如,所以就叫心相。他的心相,他的心的这个功夫,不但外化的这个缘法,心的功夫也跟佛一模一样了,所以叫做心相亦同,名正心住,同佛一样成了正知见了。

就跟我们说人在胎位之中呀,怀胎以后,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慢慢这个,就是这个意识呀,觉灵的灵性的这个,就像咱们现在能思能想的这个心相呀,慢慢就开始发挥得明显了,一开始是暗钝的。所以你看一个一个都是比喻,这叫做正心住了。好再往下看。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身心合成是什么呢?就是表里如一了。圣胎每日都在增长,时刻无间,不会有退了,就叫不退住。但是这里的退跟十信位里面的六信不是也叫做信不退嘛,有差别,为什么呢?六信是指的信心不退;但是这里的这个第七不退住叫做住道不退,修习住道因缘不会退了。所以你看前面的这个因缘说人相不缺,进一步心相亦同。既然这个外相内心完全相资,那么一定会互作增上,所以才会日益增长,叫做不退住了。我们在讲十住啊。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修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日益增长,日益增长的话,你一定是外在的度化众生的功德越来越殊胜,内在的这个根本智慧越来越微妙。那么这个时候会得一个什么功德呢?十种身相一时具足。因为你度化众生一定会有显现呀,显现你怎么个显现呢?

在《华严经》里面讲到,如来身有十身,十个身,像这个菩提身,法身,威势身,这是从自己所证的境界上来讲,代表根本智慧,实智。那么还有一些,愿身,愿力所资的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福德身,这是为了度化众生,为他所化的境界而现的身。还有这个相好庄严身和智身。你想想,相好庄严身是什么呢?有报身有化身嘛。

那么什么叫智身呢?就是智慧,有自证有化他的智慧。各种显现,所以这统归不能离开真实根本智和权巧智,有时候是权巧智并用的。像比如说如来的身相好庄严,相好庄严这个身呢,既有权智,也有实智。报身的显现就是真实智慧所显现的;那么这个报身在显现,或者说显现给别人、利益别人的时候,或者说化身去分身散影的时候,这就是权巧的智慧所显现的。

因为你没有真实的根本智慧,没办法庄严圆满报身。那么这个圆满报身又为地上的菩萨去现,千百亿化身为他方国土任何六道众生去现,这都属于相好庄严身,这必须有权智和实智同时圆满了才有。那么这个时候就叫做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已经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了。但是这个虽然具足了这个身,但是还不够显著,就像这个胎已经投胎了,圆满了,也具足六根了,但是还没有把他尽情随心所欲地挥洒,就说六根的这个灵巧性还不够,这个时候叫做童真住。再往下看。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既然你出胎了,就是入胎的时候胎里面六根具足了嘛,那你生出来的时候胳膊腿都不能缺了呀,这个时候就定形了,缺了就不行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成为佛的嫡子了,真正是佛的亲儿子了,亲为佛子。咱们算佛的子吗?算不算?倒是佛把我们当亲子,我们可没把佛当真爹。

我们现在还在三界,三界不要忘了是谁的亲子?魔王的子孙,随时准备造反的,每天都在造反。所以叫返朴归真嘛,反六根这个攀缘,返还我们的一真如来藏性。所以真正到这个时候才叫做法王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了,名叫法王子住。为什么呢?就是前面虽然游这个道胎,祖师们讲的你看这比喻得多好,就是前面讲的一系列就是你始终游在这个道胎,但是你并没有出生,就是你还在胎里边,为这个道所局限。

一直到了这个法王子住的时候,就等于说你出生了,能够得大自在了,能够任运佛事了,成为佛的亲子了,如世间的法王一样。世间的法王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应化身的佛。比如说我们,现在包括我们出家人,为什么老和尚值钱呢?他就觉得你可靠。年轻的他可能乘愿再来的,可是他小的时候别人还不太器重他。老了以后,过了五十岁了,稍有知识了,具足这个法王的气度了一样的,这个时候才称之为法王子住。再往下看第十。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十住到此为止。什么叫做灌顶住呢?这里是有一个比喻说表以成人。就是印度国君里边的大王,那么以这个国家的大事要委任,分部分的职务给太子的时候,那么一定会什么呢,给他灌授王位。像如果有这个金轮王,就是转轮王出世的时候,他的太子给灌的时候,就是由这个国师或者金轮王取四大海水,给这个太子灌顶,置在金瓶内,给他灌授顶水,授予这个轮王之职。那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彼刹利王世子长成。刹利王就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一国之君了。

你像我们现在没有转轮王出世了。所以是一国之君,他的儿子就叫世子,不叫太子了。世子给他授职位的时候,也是这样地去给他灌顶。所以修到这个地步,就等于说佛来给他陈列灌顶,叫做灌顶住了。到这个地步呢,就好像称之为佛的真正能够有作用的儿子了,能够替佛分担法务了,就像太子替这个国王分担国事一样的。这是到此为止叫做十住。

那么这个十住呢,为什么叫做十住十位呢?其实这个十住位刚才讲到的,到了灌顶住的时候就是已经生在佛家而为佛子了。经中也讲到就是生法王家,安住在华屋里边了,华屋就是最尊贵的这个佛家嘛,佛的这个,比喻说佛所居的地方。那么这个住有两种意义。一个是什么呢?坚固常住,坚固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这个渐次修行中的前面的十信位呢,可以说是,比如说从圆别教来言,那么前面别教的修的这个教法次第,就像这个鸿毛一样,就像这个羽毛一样很轻。那么这里修的这个十住呢,可以说是行呀念呀都能够达到不退的一个稳重的地步了,所以叫做坚固。

第二个住的意思就是生住在佛家了。到这个地步已经生在法王之家,也是安住在华屋里边了,非同前面的渐次中讲到说才能够入门了,这已经入到佛家了。方生佛家,领佛家业。所以说这十住的位次呢,以从俗入真的这个方向居多,从俗入真。那么后面的这十行位呢,就可以说依真涉俗了。就是开始要练就了本领,生在法王之家,那你怎么体现成佛的路途呢?一定是度众生为业。所以后面的这十行,就开始由真涉俗了,广行六度,而行佛事,称之为十行了。好我们把这个经本拿起来,大家读一遍。十行十位,找到了没有?好,一起来。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种类出生,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好。这是讲到的十行,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十行的首一个位次就是欢喜行。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这个欢喜从何而来呢?大家我们都能够体悟到法喜充满,但是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个法喜充满上,有时候我们自己对一些法义的了悟,这种自,就等于说相似的一个自证境界,不如今天对别人生起了这个佛法的妙用的欢喜来得广大。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就是我们说从凡夫的这种满足感吧,这种法贪上来讲,你很可能今天自己从经文里面妙悟一点点,你自己坐在那儿了,觉得很欢喜,是吧。

但是如果你今天能够做一点利生事业,大家觉得非常受用的这个欢喜,要比前者要广和大。这个特别是从我们的菩提心相续上来讲。所以这里为什么讲到说,能够叫做欢喜行呢?既然已经灌顶受职了,就成了真佛子了。成了真佛子就具足了如来的无量的称性功德嘛,这里讲到具足无量如来妙德,那么就可以去十方随顺

什么叫做十方随顺呢?而行布施,于十方国土中随顺众生所需,皆令满足,心生欢喜,就是觉得我原来有这样的一个妙用功德,能令一切众生喜欢什么我就给什么。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就叫欢喜行。因为什么呢?前面讲到八住的时候,八住不是说出生嘛,道胎,生到佛家了嘛;九住的时候渐渐长大了;十住的时候就给他授职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叫做成佛子已,你看这讲,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嘛。到了成佛子以后,那么这一个菩萨位的话,他会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就是诸佛曾经怎么修行,他特别喜欢学习忆念,佛真实怎么修行的,他就开始依照这个而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广行布施,因为六度万行以布施为首嘛。

所以在《华严经》里面也讲到说,这个地位的菩萨他能够,由于他的愿力故,能够不生贫乏,就是财宝能够无尽,他能够行这个财施;乃至自己的这个色身也不惜;能够行法施,说三世平等,所以这个菩萨叫做大施主。欢喜行的菩萨又叫做大施主,在六度里边,他以布施为根本的特色。再往下看。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既然在这样的欢喜的这样的一种位次上,进一步开始什么呢,持戒严谨了,同时持戒严谨,以这个戒德来感化众生,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善能利益一切众生。怎么个利益法呢?就是用戒德,持戒的功德。大家知道,我们你看,给大家打个比方吧。咱们也不说持戒功德,早上给大家讲法过来这里,不是要坐地铁嘛。

坐地铁有时候也会不言而喻地碰到同修呀,或者说有一些素昧相识的人。那么如果说我把珠子拿起来,很庄严地目不斜视地在这儿念佛,他跟你这个手耷拉在那儿,有时候站得累了还一条腿吊起来,那个相,他利益众生就不一样。这个时候你啥也没干,你也不开口,你也不说话,就是你的这个身形色相,利益众生就不一样,真是这样。

有一次我拿着珠子,或者过来的时候因为还想再准备一下,把这个经本法本拿起来再读一遍,很忘我。别人看你的眼光就不一样,为什么?这个时候他会生起一种肃然起敬,一种亲近感和这个皈依感,觉得说哎呀,你看这出家人确实如此。虽然世间人动不动就说,哎呀我等凡夫俗子,他不要求自己,但是要求出家人的时候他是有规格的。

那出家人以什么呢,我们说佛弟子就是以戒德。这个时候戒德已经具备了,他感化众生的话就不费吹灰之力了,你只管做好自己,这个时候就能外化众生,利益众生可以非常的周到。所以这里才叫做说,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就是不去说,他自然就信了,那么你不去行,他自然就化了,这就是由我们的戒德具备了以后,有这个感化的功德。所以第二个饶益行呢,是以持戒为根本,六度里边以持戒为根本。再往下看。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开始修什么?忍辱,忍辱为他的最大特色,这一行的菩萨。自觉觉他的话,凡所有的辱骂呀,这个无根之谤,我们说的没有由来地就诽谤你,或者没有由来地就来打骂你,皆能够欢喜忍受,没有一点点违抗拒绝的这种心理,都能够随顺欢喜,所以叫做无瞋恨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这是什么意思呢?种类出生,前面讲的十二类生还记得吧?在这十二类生中,在在出现,处处受生,他可以随形十二类去度化众生,广行教化。穷未来际,就是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地能够普入,穷未来际其实就是说整个时间的范畴内,叫做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就是在所有的世界中都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叫做无尽行。

你看什么叫做无尽行呢?一个是生界,你所生的世界无尽,哪里都去;再一个就是三世平等普入,十方通达;就是穷未来际,时间上来讲。那么这样的话,等于说三世普入,十方通达,横竖都没有个尽头,叫做无尽行。这无尽行开始修的就是什么呢?精进勇猛了,勇猛精进地去修这个无尽行。再往下看。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到这个地方,即能够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时候,自然而然能够什么呢?与一切众生合其心而同其事。什么叫做合其心同其事呢?我们菩萨里面不是有这个四摄嘛,所以在这个时候呢,就叫做一切合同。既然一切合同,就能够随类说法,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

什么叫做得无差误呢?完全能够契机契理了,这个时候什么根机来了,他就给讲什么教法,什么教法来了,什么教法宣讲,他能够整合什么根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就是得无差误了。到了这个地步的菩萨,告诉大家有什么功夫啊?就是在这个注释里面讲的,千难交攻,万机并赴。什么叫千难交攻呢?

所有的人来围着你来问难,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怎么解释,师父给开示一下,没有问题了;所有的这个事,故意给你制造一点难处,给你搞点是非来为难你,看你动不动心,不动心了。万机并赴呢?任何根机来了他可以随类度化,其心不扰,就是没有扰乱了;所有的人来问的时候,其智不昏,就是他的智慧不会乱了,不会产生这个,这可怎么办呀,这怎么答呀,我不知道呀,没有了。就到这个地步了,所以叫做离痴乱行。到离痴乱行的时候,主要是以禅定为主,戒定慧嘛,你看。再往下看。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大家理解啊,这比如说,你把自己观想成我是一个修行路上的菩萨,一步一步地往上行,到这个地步我能够具足什么功德,你就这么听。那么到了善现行的这个功德是什么意思呢?则于同中,佛法的理是不是一个理?对吧,成佛了以后是不是一个佛?法身嘛。那么在这个时候,在这同一理中显现群异之事相,就是一切的现象它可以各各不一样,都可以显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一异相,各各见同

不但在这个事相上差异,而能在这个一一的差异事相上,各各能够见到共同本有的这个理体。所以这个时候已经真俗互融,事理无碍了,叫做善现行。善现行的这个地步呀,前面可以说是从本起末吧,无痴乱行,不是可以随缘去度化众生,各类都能够解嘛,对吧,这叫从本起末了。这个里边叫做什么呢?同中现异,是从末起末了。

就比如说你示现成一个天人,那么这个天人他很可能还有他自己有缘的这个众生,他就可以再在这个天人为本的情况下再示现这个,给分享这个佛法,给度化众生的时候,现这个异类群机。虽然这样显现各种异类的身形,但是同中现异,显现群异,众多的身中现一身,众多的身中,其实还是这一身的这个本来的本身,所以叫做各各见同

是从事相上会,可以作这么一个理解。所以善现善现,我们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个地步的时候随处显现,从本起末,一末又能起末,但是末末皆在根本。这就等于说比前面的离痴乱行更进了一步,为什么?因为这一行的时候呢,智慧,以智慧为根本。前面以禅定,这个时候以智慧为根本。那么智慧为根本了以后,我们这是讲的六度,大家听过还有一个十度的说法吧?十度。六度万行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那么又从这个智慧中又能够分辨出来四种方便,四种度吧,一个是方便,一个是愿,一个是力,还有一个是智。所以《心经》里面的无智亦无得的那个智,其实是十度里面的最后一度。这个智跟前面的智,前面的智如果十度里面的话,前面的智偏向于根本智,后面的这个第十的这个智呢,偏向于后得智。那好我们再往下看。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第七,无著行。如是乃至就是说,就是这样以至于十方的虚空中都能够满足地、圆满地现,就是显现在这个微尘中,这是大中现小,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不但能够大中现小,还能够小中现大,微尘中能够现十方世界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小相融,广狭自在,事事不相留碍,叫做无著行了。你看刚才是事理无碍,这个时候事事无碍了,事事不相留碍了,名无著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你看,种种现前的就是前面所有的这些妙行呢,全部都是第一波罗蜜多了。什么叫做第一波罗蜜多呢?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到彼岸。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够任运地度众生,从此岸到彼岸没有休息,才称之为第一。因为到彼岸怎么个到彼岸呢?不但自己到彼岸,让一切众生到彼岸。

那么一切众生到彼岸的同时,自己既不住此岸彼岸,也不住中间,这才叫真正的到彼岸,叫做第一波罗蜜多。不是说真正的到彼岸就从这儿到了那儿就歇着去了。你到了极乐世界估计你也不好意思歇着,都到那儿享福嘛,人家天天到处国土去度化众生,接引人去往生极乐世界,你一个人待在那儿吃现成的也不好意思。所以说这个真正的第一波罗蜜多,整个法界度众生的事业,全体的千贤万圣全部建立在第一波罗蜜多上,这叫究竟到彼岸,所以才叫做尊重行。为什么叫尊重行呢?如世间一切最值得尊重之物,第一稀有,所以叫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就是说不断地这样实践的这个圆融无碍的无边妙行,那么在这个地步的时候,到了第九善法行的时候,他会出现什么功德呢?自己可以做主了,做什么主呢?能够,善能够成立十方诸佛教化众生的轨则,就是在这个地步你可以设一套教法,一套方便的次第,一套模式,都能够什么呢,能够起到度化众生,都能够跟佛的轨则一模一样,不相违背的,有了这个功德了。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就等于说什么呢?助佛转法轮,能够教化众生了。为什么叫做成就诸佛十方轨则呢?就是他所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同归至善,都皆是佛法,都诱导别人能够入到佛法中,而不是违背佛法,退却了信愿行。所以到善法行的时候,这个力度就可以达到这个地步了。

尊重行是以愿为根本,前面讲的无著行是以方便,尊重行是以愿,那么善法行是以力为根本。这个时候有一种特别明显的智慧叫轨生物解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制造一套轨则,然后让一切的众生听了以后,由这个轨则入到佛的智慧中来。你们想想到了佛教传到咱们中国以后,什么轨则最符合这里讲到的这个善法行呢?什么轨则?最明显的是什么呢?还是庙里边的丛林制度。

你看到每一个庙里边祖师们都,这个百丈立清规,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嘛。祖制里面的每一条,丛林二十则读过吧?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嘛,因果以明了为无过。那像这些话呢,它不是佛说的,对不对。那么他要证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就是到这个善法行的菩萨,他可以就是制定这么一套说法,又不违佛的大原则,然后也不是说佛有过的表达,他能够利用他的表达来表佛的表达,来度化众生,这就叫做轨生物解智了。这个意思能明白吧?就可以说,等于说他可以制造一套独立的体系,但是还没有离开这个众生度尽的原则。这叫做什么呢?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就是一一诸行,一一就是指的前面的九种行法嘛,皆能够自利利他的清净无漏,相契于一真无为,就是清净无为之心嘛。到这个时候呢,已经是非同于有为造作的功用了,因为这里讲到一句话叫做性本然故嘛,那就是说没有刻意这个有为造作了。在这种情况下,其性本然,就是这样的缘法,叫做真实行。真实行主要是以什么呢?以这个智度,就是以智,会缘归智,所有的缘法都归到这个真实智中。法法皆真,行行皆真,所有的法都是归真,所有的行都是归真,名真实行。这是指的十行。

十行位里边大家刚才听清楚了没有,十度配这十行。依次为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方便,愿,力,智,一共十度,配这十行。前面的这个十住的话,这不是有入圣胎,像一二三四是入圣胎,五六七八是长养圣胎,第九住是出胎,第十是灌顶王子了,都有次第。那么这十行呢,就是以这十度来匹配的。下面我们就要进入到十回向。回向是什么意思呀?大菩萨们,回向是什么意思?你们都修到这地步了,天天作回向。回向说白了就是发愿的意思。所以为什么信愿行,信愿行?我们现在就是,有时候真的是一天好多功德,由于不回向,很可能把这个就是说没有让它成立次方倍倍增长,反而还萎缩了。回向非常重要,你看十信十住十行之后,才是十回向。回向等于什么呢?一揽子计划呀。

极乐世界怎么来的?就是法藏比丘回向来的。所以说这个十回向呢,前面一个十住是从俗入真。那么到了十行的时候就是依真涉俗了,涉足到这个俗境中了,因为十行六度万行都要去行嘛。十回向的时候就是真俗圆融了,并驾等齐了,悲智等运了,到这个地步是以这个为根本了。那说明什么呢?就是每一位每一愿里面都是有中道了。特别中道越来越明朗了,所以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回所有的度众生佛事向佛心,这个觉行圆满了,所以叫做回向,就发愿,明这个中道的妙义越来越明朗了。

什么叫做回佛事向佛心呢?就是前面的十大行的种种的做的这些六度万行的事都叫佛事。回佛心就是回向真如,回向佛道,回向众生。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如就是我们的这颗心嘛,真如心嘛。所以这里回向有三处,就是要么回向众生,要么回向佛道,要么回向真如,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这是从方便上罗列了这么一个差别相。

因为你想嘛,前面的十行由于涉的俗心多了,你涉的俗心多了,就跟咱们修行一样,你带着这个弘法利生的心去弘的时候,往往就会俗了呀。那么你没有这个回向的愿力来就是等于说护驾你的这个行,你的这个行就会俗了。所以这个回向就是等于说以愿济行。光有行没有愿,行就不究竟了,成了俗行了,不是真行了。这样大家能理解了。好,那么我们下面就开始要讲到这个回向十个位次。好大家再拿起法本,一起读诵,一起来。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好,就到这里,这是回向十位。我们再来一位一位地看。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虽然这个说起来有些绕口,但是他这里已经非常清晰了。你看,救度一切众生,这是指的行上;那么离众生相回向,这是指的心上。

这就是我们说的,《金刚经》里面不是始终就在强调这个嘛。那么这里讲到的说,你看还是提起阿难,是善男子,就是这个修行十行,前面十行位的善男子。那么从初行到这个八行,刚才讲的从初第一行到第八行不是世界现尘,第八不是这个现界现尘嘛,就是世界可以入尘,尘可以容纳世界嘛,那么已经满足了这个,其实已经满了这个神通的妙用了。

到第九行的时候已经能够成就诸佛的这个行事的这个轨则了。到第十行的时候已经清净无漏,一真无为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看这不是说满足神通,成佛事已,就是指的前十行。到这种情况下怎么呢?这个如来藏性的体用已经纯洁精真了,已经就说这个十行已经具备了,就是超越了空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远离了什么呢?

你看,远诸留患,远离了界内外余留之过患,三界内外余留的过患。正当度众生的时候,他就能够灭除能度所度的这个相,不执著了。这叫做什么呀?回无为心向于无上的涅槃之路。就是虽然在度众生,他没有一个度众生的相,虽然没有个度众生的相,他还是一直在度化众生,所以就叫做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救是什么意思呢?救护众生,救就是说让他离苦嘛,护就是让他得乐。因为前面刚才讲的这十种行涉俗心太多了,所以这里才要回向这个涅槃解脱无为大涅槃之路,所以叫做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这是离相回向。

第二个,不坏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这个就比较简洁了,坏是什么呢?坏就是上位的前面讲的灭除度相,还记得,看到前面了吗?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坏就是指的灭除。那么可坏是什么呢?就是指的上位的度相。既坏其可坏,那么就三轮体空了,已经灭除了这个度众生的坏相,那就说三轮体空了。一切都离开了,叫做诸离嘛,如果你守着这个离呢,还依然有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全部远离了,叫做不坏,所以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可坏的坏也给坏了,能离的离也给离了,这个时候才叫做什么呢?不坏回向。因为前面的这个灭除度相它是以空来坏有嘛,以空来坏这个有。那么这一位的远离诸离是什么呢?以有来坏空了。以有坏空的话,空和有都坏了,这叫做什么呢,真如了,因为都坏了以后,自然这个真如就显现,就不可坏了,所以叫做不坏回向。

比较绕口,其实就是说一切都灭尽,归无所得的意思。归到无所得的时候,无所得还能坏吗?有得才有坏,是不是,有执著才有去除嘛。这个时候我已经没有所得了,没有这个执著了,那你还坏个什么呢?没坏可坏,是为不坏,所以叫做不坏回向。再往下看。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本觉湛然就是说,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他的这个本觉心嘛,心佛,我们本有的觉性嘛,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觉的境界已经跟诸佛的这个妙觉的法身已经等齐了,也就说明这个佛的因圆果满了,究竟证得了。到了这个地步虽然究竟证得了,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你还在因中呀,你还在菩萨位上,所以你还得加功策进地去行佛所行。

虽然加功策进地行佛所行了,但是你这个没有法不知道了,没有理不明白了,所以叫做觉齐佛觉。觉齐佛觉了,可是你的位次还没有到佛,那这个时候就我们说的,觉行圆满了,觉到了这儿了,跟佛(齐),行没圆满,所以得加功用行,叫做什么呢?这叫做什么?等一切佛回向,所有的加功用行的这个妙因全向于佛果,回向于佛道。这个时候就真是说,走得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越走越得劲,越走越上道,这个时候就累也不嫌累了,热也不嫌热了,只管走,到这个地步了,叫做等佛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本觉的这个精真开发明了了,所有的这些觉呀、湛然呀、精明呀等等,都是形容的一个,我们的本有的如来藏性,妙觉明心。那么既然开发明了了,所以说因地中,既开发明了了,你还在菩萨位嘛,那么你因地心中所含的无边的境界,跟佛果地上所现的无边的刹土重叠了,到了这地步和合了,那么就能够什么呢?一定能够跟佛一样,尽诸佛所行的一切境界。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什么呢,叫做至一切处回向,就是佛能到哪你能到哪。虽然你还在因地心中,但是佛果地的这个境界在你因地心中就所含了,叫做地如佛地。在这个层面所含了,那么佛能到哪你就能到哪,所以叫做至一切处回向。而且这个至一切处真的不是说跑着撵着到哪去,是什么呢?不离本地,便至十方,这样的至一切处。

我们能不能至一切处呢?能吗?当然不能了,我们至一切处就得离本地呀。这不是马上时间到了,你上厕所就得先在这儿休息十分钟。好我们时间关系,休息一刻钟后再回过来。阿弥陀佛!

好,阿弥陀佛!各位同修,我们是第四十五讲的下半场。那么在此呢,我们已经把十回向的前四回向刚才已经贯完了,下面我们开始从第五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那么我们还是在中途作一个提醒,所有的注释《楞严经》的这些诸家注释,全部无一例外都是把这位次放在圆教的视野下。

所以我们每学一个,就说每在思惟这个法义的时候,一定要基础要打在圆教的基础上,否则一个是跟平常我们所常规的这个十地,或者说这个四十二次位有差别,那么你会觉得就是云里雾里,说这是讲到在哪儿啊?很简单地举个比喻,就是说下面的我们讲到五十种阴魔。五十种阴魔不是修行路上会出问题嘛,那么像这五十种阴魔像依照太虚大师所判,确实讲《楞严经》真得开悟的人,才能够真正地留下来就是说值得大家所依止的这个注释。太虚大师当时讲的就是说,其实五十种阴魔呀,最容易出问题是在十信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圆教的话从初住开始就破无明,就证佛性了。

如果证到佛性,就是见佛性的时候,这个时候中道之理见到了,那么就已经说无明开始破了,那么所谓的这些魔境吧,这些或者什么呢,到时候基本上就无可奈何了。所以从修行路上来讲,就是在初信到十信,主要就是说三渐次嘛,三渐次的时候,这个时候出魔境,是很可怕的。

所以你看我们一直讲到十回向的时候,如果说依照通常的讲法,到十回向的时候还没有登地,可是讲到十回向甚至十行的时候就动不动就与佛差不多了,或者说到了佛地了,等等这些。那就说明圆教的这个教法次第来讲,它是又微细,非常微细,而且就是明朗了。这种微细就是说,感觉就是,就跟我们说的一个器皿吧,我们有的东西看见是粗制滥造的,对吧,那么有些东西它是非常精微的,一看就是呕心沥血之作,圆教就有这种感觉。

就是尽管看上去外貌还是这个次第,还是这个名词,可是你仔细一看,它真东西确实不一样,名家手笔就不一样,它在微细上显现。所以我们在圆教的这个次第中就会生起这样的一种感觉,否则你就说一地一地很可能差别就那么一点点,跟佛甚至差别就那么一点点。在跟佛的差别那么一点点中,又分出来十位、二十位、三十位这样的次第,所以说极其严谨了。

为什么我们常说,籍教悟心,以心印教呢?就是我们印教的时候就是从这教法次第上,你一看你就知道它在哪里在哪里,能不能真俗圆融,或者你有没有去分身散影的功夫,你分身散影能到几百个国度,一百个还是一千个,初住一百个,二住一千个,都是这么样来看的。好那么我们这里讲到的,从看第五。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这个时候,什么叫世界,就是依报,如来呢,就是正报。世界、如来代表依报、正报,到这个地步会达到一个什么状态呢?相互涉入了。我们现在有情就是有情,无情就是无情。你想想在那个时候,能够依报涉入正报,所以一一毛孔中,我们说毛孔中现宝王刹,能现无量的这个佛刹。如果说正报涉入依报,一一微尘内都有无量的如来在大转法轮。

这就是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一多相摄,主伴交参,还没有一点点的挂碍,这就叫做无尽功德藏回向。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的两位,前面的两位回向虽然是觉已经齐了佛的觉了,地已经如佛之地了,但是他还有什么?有一个自他的分隔,依报和正报依然还是历然的,依是依,正是正。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齐如来的是什么呢?这个世界如来是怎么相互涉入?就是自他不隔,依正无碍了。

你想依报和正报相融无碍的时候,这才是名中道回向呀。你有依报正报,那还不是有两边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能够是法界藏身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一切众生心想中。那个时候人家依报正报统为一体呀,想变现依,就变现的依报,想速成正报,就显现的正报,想给你变个什么东西,就给你变个什么东西,想知道你想什么,即刻就知想什么,就这样。

在我们来讲还想着说,想什么的是灵动的是活的,不会动的是死的,人家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有时候我也打妄想,你比如说昨天跟他们聊天说这杯子吧,你说杯子是个活的还是死的呢?是个有情呢还是无情呢?如果是无情,怎么我们对个杯子,我能认得一个杯子,这是一种情呀。无情的话它是木头的,啥也不知道,没有感觉的呀,可是我们认得它是个杯子呀,这不是一种情吗?

所以我们周遍法界的这个灵觉的妙性呀,用成情了,用成情还执著在我的色身之内了,所以它对于我来讲它是死的。很可能在这个依正交融的圣人境界里面,杯子只是死的吗?如果是死的,怎么地藏王菩萨能够变成一个河呀、海呀、泉水呀、井呀,什么都能变呢?那会儿就没有活的死的这么一说了,活死也交融在一起了,相互涉入了。

所以你说能够说它是死的活的吗?我们现在天天说东说西,说左说右,说世出世法,都是错的;可是不说呢,又不知道是错的。这就是佛弟子们过的纠结生活,取不得,舍不得。所有的教法就是这样,所以佛也一会儿说我说了三藏十二部,不停地说,一会儿又说我一个字也没说,谁说我说就是谤法。这里讲到的就是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再往下看。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这里于同佛地就是已经同佛所证的真如实际理地了,到这个时候。那么这个地,真如实际理地这个地中,佛证的这个果觉的地中,他有无尽的功德藏,你把这个功德藏证了,所证的到达这个地步的时候,可是你还在因位,那么依着他果的这个真如藏,在你因位的时候它产生的因地的这个影响力、这个发挥力呀,它跟果地都一样了。

所以这每一个因都是什么呢?都是清净,生清净因,都不是有染著的,是清净的,最无染的了,跟佛一样,可是还在因地。依着这个清净因不断地发挥,进一步趋向,就会取得究竟涅槃的道果。所以叫做依因发挥,取涅槃道。这样的话,会随顺着一个理,就可以成就许多事。理和事虽然是两个名词概念,但是体本来一体,正等无二的,能够成就无上道果,所以叫做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这是就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你看,到这个时候真根是什么呢?就是前面的随顺平等善根,那就等于众生跟我是平等的无二的,就没有众生相我相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既已经成就的话,那么就会等观十方众生跟我本来就是同一本觉的佛性,这就等于说回自向他了嘛,不锁定自我了,一切众生,刚才讲的有情正报依报。那么回自向他的时候我的这个性既然圆满成就了,应当是所有众生的这个性都能够成就,不应该散落遗失掉一个众生,这个时候就是大悲心起来了,随顺平等观察一切众生回向。

到第八的时候呢,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这是第八回向位了。前面不失众生、不舍众生就是即一切法,不离开一切法相。那么皆我本性就是离一切相。前一位大家看到了吗?十方众生皆我本性。那么既然是十方众生,那就等于说我不能够舍弃众生,就是即一切法;皆我本性就是离一切相。而且在他的这个修行的地步的时候是会怎么样呢?他没有这个空有的相对待的这种分别心。

他怎么搞定这个空有的呢?就是不执著空不执著有呢?他于即一切法,就是在一切法中的时候,能够同时离一切相;他在离一切相的时候,能够即一切法。所以前面超有,此处断空。因为你执著空的话,那么他就用即一切法来拽着你,破你;你执著有的时候,他就用离一切相来破你,让你不执著。所以正因为这是我们常说的双照双寂,远离空有,空有二者皆无所著,所以名为真如相回向。真如相回向完了以后,再往下看。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你看这一层一层地剥,一层一层地剥,就跟禅宗里面说最难脱的最难脱的最后贴身的衣服一样,到这里边越来越细,真的所成就了这个如如平等的境界,就叫做真得所如。如果你说你,如果是说但怕你到不了这个境界,说你真的能够到了这个境界的话,怎么样呢?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

这样就是于十方法界都没有障碍了,这个时候就能够成就这个,怎么说呢,身与意的自在的这个精进力,就像普贤菩萨弥满法界之行愿一样。这就是说名为无缚解脱回向,这个时候就没有缠缚,也没有解脱了。就等于是说,因为我们现在要修道不是要断烦恼、得解脱嘛,那时候没有这概念了,谁在缠着你呢?你解脱个啥呢?这不是咱们说一步的,这个是就我们这儿说谁在缠缚你,你解脱个啥,说这么一句话容易,到这个地步,得到这地步。圆教的这地步啊,这叫做无缚解脱回向。

最后一个: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终于快要登地了,这是最后一位了。这是为什么呢?你看啊,性德圆成,法界量灭。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概念的意思,你还有量,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叫无量光无量寿。有量就是你还有一个法界,有法界就是有世界,有边有际。这个法界你说无边无际,它还是量,能遍入到多少尘刹中,它还是量,一跟多完全交融无碍,它还是量。你只要有,在此之前都没有叫做圆成。所以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因为在第八回向的时候,已经得了这个无著了嘛,得这个性德的全体,就是般若嘛。

第九的时候已经无缚了,没有解缚,没有束缚,得了这个性德了,就是解脱德了。那么到这个时候呢,性德圆成了,体用俱遍了,就是随便举一色一香一尘一刹,全部是中道妙义了,一个毛孔、一个微尘都可以等真法界,无极圆净,叫做法界量灭了,没有法界的概念了。一有法界的概念,你肯定会说,这个世界跟那个世界交叉相无碍。虽然我们说无碍,它还是以碍入无碍的。这个时候一切都没有这些了,就是根本不管不顾这些了,叫做法界无量回向。到此为止称之为十回向。你看这成佛路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走了四个台阶,大台阶了,一共有五个多。

那下面要打个小断,为什么要打个小断呢?因为不管我们从学教来讲,或者我们现前讲法来讲,你看不断地这么说不断地说,都糊了。咱们修行也是这样的,到糊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呀?停滞了,就是这可怎么办呀,没抓没挠了,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是要加功用行了。所以为什么你看道次第里面,就是也有加行道,也有什么加行位、通达位,等等这些都有,就是要再使点劲了。

如果你不使劲,你就在这个里边打转,出不来,很可能就是虽然也在每天在这个究竟处在这样,就跟转在那儿,到了这个死角上一样,始终地走,走不出来了,所以就需要加行。因为毕竟我们有平行有次第嘛,加行的情况下才能猛地一跃,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样,又能够大进大增。所以下面一段讲的就是四个加行位,这一段还蛮有意思的,我们先把这个法本读一遍,四加行位,一百三十八页的最后一段,小本。找到了吧?一起来。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好,这就开始讲到四加行位。刚才讲什么加行?就是加功用行。有时候我们要理解一下,就是有点那个乘胜追击,趁热打铁,这样一个速得进取,就是有点冲刺的意思,叫做加行。那么这里讲到你看: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就是指的前面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还有什么?第一心是什么来着?干慧,干慧地。这叫做前面尽是清净四十一心。到了这地步以后,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就是到这个地步,讲到要进一步地要修加功用行之位,列了四个位次的妙圆加行。那跟大家讲一下,这里讲到的妙圆加行就是有文章了,又要提到我们是立足于圆教的见解,就是起点非常高。

因为这两层意思:一个,咱们整个这部经里一直在讲一个什么主题呀?在讲什么主题?要得什么?要圆通嘛,一直在讲圆通呀,前面的是为圆通服务的,后面的是解释圆通的。那么虽然是加功用行,从始至终没有离开圆通的妙性,所以这里叫做妙圆加行。

另外一个,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我们一般说的《妙法莲华经》,都是说的微妙嘛,不可思议。那么这个时候因为它不可思议,就是指的圆教它既不是小教,也不是偏教,而是圆顿圆实圆满之教;所立的加行,所以叫做妙圆加行。

那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有可比性了。因为这个四加行位其实是我们在声闻乘,也就是天台教法下的藏教里边所用的最多。你们知道其实六即佛呀,最主要的是要表达圆教的完美,那么这个加行位恰恰是从凡夫到圣者转化中,就是刚开始设教设的在那个位次,藏教。

大家知道修藏教就是声闻乘的时候,从凡入圣不是有位次嘛,从你发心开始,到初果的圣人,预流圣人,中间还有七个位次。这七个位次叫做七方便,七方便叫做什么呢?前面三个叫做资粮位,后面四个叫做加行位。前面三个是什么呢?就是咱们凡夫从开始修行,你禅坐、禅修,修五停心观,对吧。五停心观知道什么吧?就是那个慈悲观、不净观、因缘观、界差别观,(念佛观),这叫做五停心观,就是把我们凡夫躁动的这个心让它停下来,可以粗浅地这么理解。

慢慢地就开始修什么呢?修念处,四念处。四念处开始,先开始一样一样地念,慢慢你功夫足了,就同时一念起来四个具足,叫做别相念处和总相念处。这三个位次,五停心、别相、总相,叫做三资粮位,也叫做外凡。

这个完了以后就开始进入什么呢?暖、顶、忍、世第一,这叫做什么?加行位,又叫四善根。暖就是像钻木取火一样,这个从有为法中慢慢向无为法走,从有漏的这个分别识中慢慢向无漏的智慧上走。那么走着走着,这个时候就形容这个智慧快要开始着了,就像点火一样,这个时候有一点钻木取火不是温度高了嘛,就叫暖。什么叫做顶呢?

因为我们还有可能修着修着退呀,退的有可能还退到三途,退到地狱中。那么这个顶就是说,我们修这个善根,修这个善法出世法,修到顶位的时候呢,还有可能退,但是在有可能退的情况的修行人中,到这儿是最高了,叫做顶。再往上修就是出世法,修出世法修到一定地步的时候能够安忍得住,住在这里边,不会那个,就是轻易地不会有什么境界的时候,这叫做忍了。

忍到最后一刹那心修到世第一,到世第一的时候就是所有三界中最高处了,修行空法,无漏法。最高处再有一刹那就要什么呢?断尽三界的见惑烦恼,怎么样呀?预入圣流,到了初果,就超凡入圣了。然后从初果开始再二果、三果、四果地修阿罗汉。这是声闻乘里面的这么一个修行法。所以四加行位就是指的暖、忍、顶、世第一,又叫四善根。这个名词概念主要是教法设在声闻乘。

那为什么在圆教法中这里呢?藕益大师讲到了,就是借藏教的名,但是不同藏教之义,所以叫做妙圆加行,不是真正地像藏教里面那样从凡夫开始入圣的加行。所以虽然还是暖、顶、忍、世第一的名相,但是境界可不是一样的,大家不要搞错了。你比如说世第一就是说登地之前第一位了,所有的十回向菩萨位次中最称第一的,叫做世第一。所以虽然是加行,质量可不一样。

特别是在这个《指掌疏》里边,就是《楞严经指掌疏》里面解释的时候就是说,虽然也叫加行,但是浅深天壤之别了。所以特别标了叫做妙圆加行。他比喻了个比喻,就好比说我们都要去出行,要去登泰山了,但是一个是本国的一个平民,一个是本国的一个国王,那两个人同时准备发心登泰山,但是你具办的资粮,一样都在具办资粮,准备点干粮,能准备的一样吗?不一样呀,可能你想都想不到的,人家是最低水平了。

都不一样,所以他就是说用资粮的时候,好像一个贫苦的人可能不过数金,就是有几两银子,几分金子而已,但是这个国王出去动不动就要千万了,上千万。起程的时候很可能这个人就拉着一匹马,一只毛驴,但是国王的话,那不知道要动用多少兵马。所以他的这个加行质量不一样。前面的所有的资粮叫做渐教,此处加行也是这样的,有藏通别圆的这个区别,又叫四善根。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说,可能大家也没怎么涉及吧,我们讲一下,因为祖师们也讲到了。就是这个加行位呢,如果在唯识宗,《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就是这个宗派里边,专门讲唯识的这个宗派里面讲到的,也把菩萨的阶位分为五个阶位,象《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里边都有讲过,分为五个位次。怎么五个位?一个是资粮位,一个是加行位,一个是通达位,一个是修习位,一个是究竟位。

那么资粮位它就是,这里就是纯指的大乘教法,因为唯识宗是大乘,资粮位他是指的什么呢?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做什么呢?资粮位。那么这个说完了以后就成了加行位,就是也是指的暖忍顶世第一这四位加行。但是他的这个加行位是怎么说呢?加行位完了叫做通达位,通达位完了叫做这个修习位到究竟位。他的这个加行是什么呢?就是说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开始,完了是什么?十地,对不对?十地里面的证入初地。

那么我们从十回向证入初地的时候分三个阶段,你证入到一个境界的时候一定有什么?入心、住心和出心,出去嘛,到二地去,对吧。那么证入初地的时候,刚一念证入进去了这叫入心,相对的在初地里面持平的水平叫住心,那么马上要向二地进趣的时候叫做出心,出去了。他把这个证入初地的入心叫做通达位,叫做通达位,那么从初心到十地完了叫做修习位,成佛了叫究竟位。

所以他的这个加行位是在证入初地之前,叫做四加行。也就是说,加行满了以后再说通达,然后再去修习,十地他都称之为修习位,修习,在修行的路上,叫修习位,成佛了叫究竟位。那说白的话,这里的圆妙教法的话,比这个还要质量要高,虽然这里它也是大乘教法了,所以我们这里讲到的这个四加行呢,大家要如是来理解。

再一个,为什么这里要设这个加行位呢?这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入道的要门,你想修道的入道一定要有加行。咱们现在修不修加行呢?怎么不修呀,都得有加行。你三皈依的时候,再要加行的时候去干什么?对,受五戒。五戒再要加行的时候,在家的去求什么?菩萨戒。这是从戒律上来讲,这就叫加行。

从一个地位到另外一个地位你得再做点啥,就叫加行,所以叫做加功用行嘛。那为什么这里说,其实你看咱们前面讲到的从十信到十住,也得要加行,十住到十行也得加行,十行到十回向也得加行。为什么在这里从十回向到十地的时候开出四加行呢?就是为了显示后面的十地法非常尊贵殊胜,所以才特别在这里设的加行位。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的经里面都讲,登地之前都叫做贤位,贤惠的贤;登地之后才能叫做圣位。所以我们一般说这个修证功夫厉害,哎呀人家那是登地的菩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所以在十地之前设的这个加行位。

我们这一部经典里面,你比如说从干慧地起到此处,全部属于什么呢?圣位,其实都属于圣位,入圣了。那么圣位里边,前面的叫做什么呢?贤中之圣。贤中之圣。这个四加行叫做什么呢?圣中之贤,他没到十地,可是已经在十回向以后了,又叫圣中之贤。只有十地登地了以后叫做圣中之圣,圣中圣。所以这个特别在讲加行之前跟大家讲一下。那么在《正脉疏》里面也讲到说,像这个位次里边,这个十信位修的是什么呢?修的是信心。

十信位修信心呢,他是实际上是什么呢?但只能够圆满他的信心。那么三(贤)就是前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修的什么呢?解心,信解行证,修的是解心。但能够尽其解心,就是圆满他的解的这一步,真正意义上的,论究竟来讲。那么都不是真修。现在信解已经圆满了,要入到真修了,所以在这里加了加行位。十地才称之为真修,大家想想圆教的教法多么苛刻呀!总之这么议论一番,作为我们这个理解的增上,也叫理解的加行吧,我们了解一下。后面我们就来迈入经文来看,这个特别有意思,大家要善于理解啊,来看。这是次成四种圆妙加行,就是刚才我们大概讲的这个意思。下面来看。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这要盯死这些话啊。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燃其木,名为暖地。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即以佛觉用为己心。佛觉是什么呢?因为加行位后面的是什么?初地,对不对?那么初地望佛来讲他还在初地,望后来讲他已经是最高果位了,从十回向的最后一回向他是不是最高果位?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在这个十回向,十回向还等于说,虽然也破了十品无明,可是十地的十品无明他动都没动,对不对,马上在十地的时候才能破。所以在这个十回向的无明之心中,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是以这个初地欢喜地的这个佛的觉性,初地欢喜地虽然还不是佛,但是一定有佛的味道,或者佛的境界了,他有多少境界算多少境界,在十回向中他算究竟圆满了,所以在十回向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以初地所证的这个觉作为他加功用行,拿过来作为他加功用行的这个因地的境界,以初地之觉为因地之心。

所以这样来讲的话,初地的这个觉悟都在我十回向的这个无明心中具足了,因为我往那儿走,我先把那儿的风景拿过来,我要研究地往那儿走,不断地在这研究中,就等于说入了你的研究中了,入了你的修行中了,对不对?这个时候就好比火已经在木中了。木中有没有火?虽然点没有点着,可是木是可以点火的呀,所以叫木中有火。就像无明,在我们十回向中还具有无明,可是初地的这个智火已经在十回向中开始起作用,就是开始深入进来了。那么这个时候,深入进来了并没有点着,在这种情况下等于说什么呢?用这个十回向的觉悟,因为十回向的觉是用的初地的觉,对不对,把初地的觉也揽过来了,用十回向的这个觉钻障这个初地的无明,就障我证到初地的这个十回向所具足的无明。

不断地钻不断地钻,虽然还没有破,但是企图把它给去掉。不断地钻钻钻的时候,怎么样呢?这个智慧之火虽然没有出,将要出,无明的这个木虽然没有燃,马上要燃起来了,这个时候就叫做暖位了。听明白了没有?这是暖位,再往下讲。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到顶地的时候是什么呢?再不断地加行,再不断地加行呢,以自己的因心,前面是把初地的觉悟拿过来用了,这个时候是我修的这点功夫差不多向佛那儿去会了,所以就叫做以加行的因心成初地佛觉的这个所履之地,就是初地的境界。我把自己的因地之心不断地向初地那儿会,向那儿靠,向那儿修,对不对,在这个时候呢,初地所证的涅槃就像虚空一样,像虚空一样。那么十回向位有没有生死?我问一下,十回向有没有生死?有没有?有,对,有。有什么生死?变易生死,十回向位所具足的变易生死就像一个生死的山一样,你要从这个山上登登登,登得一直趋向于初地的那个虚空涅槃,对吧?

可是问题是这个时候还有一个什么?下有微碍。就是虽然你登着山往虚空走,可是你的脚还在山脚上,就是山尖上,对不对?这个脚还在山尖上,有那么一点挂靠,挨着那个山尖才能往虚空上走,没彻底放开,这个时候就叫做下有微碍。下有微碍是什么意思?若依非依。就是说身体已经入到这个初地的涅槃虚空中了,但是这个脚板还依恋在十回向的变易生死山上,所以叫做若依。

有一点微碍,就是脚板还在这个山上,所以叫做若依;但是身体已经入了虚空了,叫做非依,我没有靠你,要入到初地的涅槃觉悟上了。在这个时候,十回向位的这个变易生死将要了却了,还没有了却,差那么一点点。那么初地所显的这个虚空涅槃马上要证到了,还没有证到,就剩那么一点点。这个时候就叫做什么呢?顶位了。就像我们要上到高山入虚空,但是脚跟还在山上,但是在山上的所有山的面积中在最顶位了,就叫做顶位。明白了啊。好再往下看。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再不断地修,修修修修的时候,暖位是以什么呢?以佛的觉为我的心来修。顶位是什么呢?以我的心去攀揽佛的境在修。那么这个时候呢,前面因为心和佛,我在,我心向佛,佛以我心,这是什么呢?还是两种相,对吧,前面第一种相就是佛即心,第二种是心即佛。

那么佛和心还是有两种相状,那么这个时候才能悟到即心即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为什么呢?以佛的觉完全吻合了我的心,以我的心完全同步了佛的觉。在这种地步下,虽然心佛还是心是心佛是佛,但是因和果位已经打破了,不是有因有果了。因是我的心,对吧,果是佛的觉,因心果觉常在融为一处了,就在我的加功用行中不断地这样修行修行,显现的是佛的业用,所以说在诸佛所行之处能够观照到我的心。

那么在这个时候,就得到中道的妙义了,马上要将证到,可是又未证到。马上要证到又没有证到的这个时候,只有自己心中明了,这个劲儿特别难受。你说想说嘛又说不出来,说糊涂嘛,自己心中又非常清楚,就在这个劲上呢,就像一个事忍在心里面,既不想装在心里,又不能说出来,那只好这么强忍着,这个时候就叫做忍地了。

快要爆破了,快要突破了,但是还在没突破将要突破,又说不得又止不住,就这么一种状态。你们有没有这种情景?至少相似的有吧?相似的就是比如说头一天皈依的时候说,哎呀师父,法喜充满呀。怎么?今天我加持力特别大。说怎么样呢?说反正就是不可思议。这都是这种境界,他每一个低处到高处都会有这种境界,它是一个模式,所以这叫做忍位。好再往下看。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既然说在暖的时候,暖地的时候以佛的觉为我的心,这就是上有我的心的这个概念。数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概念的意思,有个数,你心里有个数,就是你能够够得着,有个量就是有多少,那么如果说数量,就是我们说有概念有执著。所以在暖地中还是有执著,为什么?有自己心的数量,以佛觉为己心嘛。

在顶地中还是有数量,以己心成佛所履,也有在佛所履的数量,就是也有佛证的数量。那么这两者都为迷于中道的数量,暖地和顶地。在忍地中呢,心佛已经同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了,对不对?可是问题是还有一个佛和心的这一个概念数量。把这个也消灭掉的时候,到了世第一地的时候,所有的心也罢佛也罢,心即佛、佛即心也罢,即心即佛也罢,都没有了,完全消却了一个迷于中道的烦恼而觉悟中道的状态,连迷和觉这两者也没有这个概念了,所以叫做迷觉中道,二无所目

到这个时候所有一切的数量都已经泯灭了,心佛双泯了,中道的概念也绝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没有证到初地,可是马上就要入初地了,就叫做世第一,世间第一,在所有十地以前,初地以前所有的位次里面,这个位次名为第一。这就叫做四加行。

大家发现了吗?暖地就是我们常说的佛即心,顶地就心即佛,那么忍地是即心即佛,世第一地是什么?是什么?对,非心非佛,一切的概念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阿弥陀佛,终于要登地了,十地十位了。这十地里面就开始要契真如了,要露出来涅槃的味道了,就要依着中道来趋向于佛果了,再经十个位次就位登妙觉了。所以开始下面我们开始要讲地了,我们先读一下,大家先把法本拿起来,十地十位,一起来。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好就到这里,阿弥陀佛,终于成佛了,至少读到成佛了。这就是我们从皈依的那一刹那开始,最终的目标就到这儿,那么这儿现在就是剩下最后的冲刺就是十地了。为什么叫地呢?第一个,因为从位置来讲。你看从初地到十地,每一个位置都不同,各各位置不同。就好像地本来是一样的,因为一直在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中,对不对,无修而修,无证而证。

但是这个位次还不能乱,就像地虽然是一样的,但是山各有高低,所以从位置上来讲叫做地。第二个为什么叫登地呢?就因为它是从坚实,坚固的坚,真实的实,从坚实的意义上来讲,这十地都是以真如法性为体,不动不坏。好比说地上能载这个山呀,这个五岳三山,河流湖海等等这些,永远不动不坏一样的,所以叫做地。

第三个意思是什么?生长的意思。由于有这个十地,万物皆从地长,这十地能生一切善法,所以叫地。那之所以说四加行前面不是也叫做加行地嘛,也叫做什么?我看叫做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也叫做地,跟这个为什么不同呢?这个告诉大家,这个是有区别,为什么呢?就是从四加行往地上而言,往上望,这叫做什么呢?

行位越来越深,就是修行的位次越来越深了,所以叫做四加行地。那么这十地是由上往下果位越来越胜,所以才叫地,所证的果位。一个是所行的这个加行越来越位次深,这里是所证的果位越来越殊胜。所以虽然称为地和地,不一样的。好我们从第一个,还是欢喜地开始讲起。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这里有一个特别容易搞错,叫做觉通如来,也就是说能觉的菩提智慧与佛完全等同,叫做觉通如来。不是有一个佛叫做觉通如来,这个有人就跟我说,问过就是说觉通如来为什么在这里出现。这里是什么呢?从这个十回向的后心,一直修到这个四种妙缘的加行,这个时候就会把这个障初地,因为一地不是破一品无明嘛,那么我们在初地的时候说明就还有十品无明,对不对,登一品破一品嘛。

由这个十回向到四种加行以后,障初地的无明突然间顿破,顿破了以后登到初地的时候,就于这个大菩提性善得通达了,这个觉悟的智慧就跟如来一样了。所以这个时候呢,不管他所觉的涅槃,所断的智慧,就是这个证德、断德吧,全部与佛等同了,所以叫做尽佛境界。就是跟佛一样了,就是如同三世诸佛所应得的,我也得到了,三世一切众生所本具的,我也证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又庆幸自己,又庆幸诸佛菩萨,又庆幸一切众生,非常欢喜,就叫做欢喜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什么叫做异性,什么叫做同性呢?就是说在登第之前,虽然断无明已经断了三十品无明了,但是他还是贤中之圣,还是贤圣,不是圣贤,所以叫做异生性。登到欢喜地以后是整个与佛的体同了,叫做同生性了。异生性,同生性。大家仔细理解一下这个异生性、同生性。

异生性,同生性,异生性就是九法界都是异,菩萨、声闻、缘觉、辟支佛、这个六道等等,这不是异生嘛,有类别的嘛;只有入到佛了叫做同生性。这是一个概念大家了解。那么到这里以后呢,已经与佛同了,当然叫做同生性了。特别要说明一点的是,这个同是对谁说的?对异而说的同。那么异是烦恼,这个时候如果你有一个定性的同,也是染污。

所以同也罢异也罢全部泯绝了,泯绝了异同,叫做离垢地,一切垢都离开了。所以大家了解这个异生性和同生性还是不一样的。那可能有的稍微有一点点见解的人会反问,说这不是从开始就开了圆解了,都见了佛性了嘛,怎么还在这里还说又入到同生性了?这不一样的,在圆解上还是有差别。你比如说一样的,《法华经》里面叫做开示悟入佛知见。

那么开示悟入佛知见之后,他虽然都是佛知见,但是佛知见是同的,开示悟入还是有异的,开就跟示不一样,示就跟悟不一样,悟就跟入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以什么呢,以悟佛知见叫做异,入到什么呢,入佛知见叫做同,所以才叫做异性入同。虽然从异到同,可是全部还在佛知见的层面,不是咱们真的说,从六道轮回中入到这个三界外,从这个四圣,这个声闻、缘觉、菩萨入到佛性中。

一开始就已经在佛知见中了,但是还有开示悟入的相对差别。这么理解一下啊。你看讲到这里,为什么说以教印心呢?你印心印的你到哪里了,就这么严谨的次第。你到哪了就是到哪了,没到就是没到,这个乱不了。再往下看。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这就是到了离垢了以后不是就清净了嘛,清净到一定的最极清净的时候,自然这个光明就显现了,就是我们的佛性本有的光明,所以叫做发光地。这个好理解。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就是你的这个光明炽盛,觉智圆满了以后就像大火炬一样,智慧之火嘛,能烧所有的无明烦恼之薪,所以叫做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一切的同异就是所有前面的同生性也罢,异生性也罢,一切泯灭的同生性异生性也罢,都不能到这个地方,格外又进了一层,叫做难胜地,极难胜地。为什么呢?因为地上的智慧我们叫做同嘛,登地了以后的智慧不是叫做同性嘛,那么登地之前的智慧叫做异性。

那么这里讲到的初地的时候,智慧已经跟如来一样了,觉通如来了,已灭掉了登地之前的异性。二地的时候又将同性也灭了。到此一切的同异所不能至,就是超越前位所有的功德了,叫做难胜地。跟前面的离垢地的差别是什么呢?前面的离垢地只能够泯灭同生性和异生性,到这里不但能够泯灭,还同时可以会通了,会通同生性和异生性了。这是一个差别。所以在这个时候,世出世间所有的智慧都不能及了,叫做难胜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到现前地的时候,一切的凡情圣解全部消灭了。有为的功用到这个地步用到极致了,有为功用。那就剩下什么呢?对,无为功用。就是到这儿你就不用踩油门了,自然而然油门的惯性还在呢,你就不用踩了,不用使一点力气了。在这个时候不管是现象也罢,本体也罢,若逝若离,当体都是无为的真如,所以叫做性本清净,完全显露出来了,叫做现前地,显现,现前了嘛。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既然现前了,法法都是真如了,那么就已经穷尽了真如的边际了。现前地了等于说这个真如方才显露了,但是显露了就等于说我们刚刚,哎呀刚刚买了一个非常喜欢的东西,到手了,但是你还没有用它,还没有熟呢。就跟买了一辆车一样,属于你了,保险也买了,车牌号也上了,已经具足了,这叫做现前了,这车属于你了,但是你还没有磨合,还有时候还不会开,你得不断地去开。这个时候就叫远行地了,等于说穷尽真如的真际理地了。到了远行地了以后。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既然真如边际了,完全远行到究竟的时候,那么大家想想,什么叫做真如呢?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嘛。彻见一切法界的万法了,都在我们全体一念心中了。再大的法界,一个微尘,一个毛端,都是真如,只有一心。全统摄在这一心中的时候,大家想想,还能不能有出这一心,入这一心呢?有没有?没有了,全在这一心中,如如不动,安住在其中了,这就叫做不动地了,没进没出了,不动了。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既然不动,如如不动了,他不是个死的呀,我们说了,不但要上乘佛道,还要下化众生,还有随缘的大用,去度化众生。那么这个时候,所有的法界,周遍法界,互相涉入,可以周遍,可以包容。这个时候就是要运用我们的智慧了,根本智和方便智,权智和实智,就叫做善慧。因为只有实智,只有根本智、没有后得智的时候,智慧不圆满;唯有后得智、不具根本智呢,你的后得智是假的。所以这个时候为什么叫做善慧地呢?就是根本智、后得智全盘起用,非常微妙的这个度众生事业启征了,叫做善慧地。那么到这个时候,大家来看。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以往,修习毕功,这又是一个里程碑,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就是说到这个地步,这些菩萨从初地到这个地步,虽然都是无功用行,从初地开始到这个地步,圆教来讲都属于无功用行了,可是还是要称性来所起有一个具体的修行之功用,就是你还得干,称性所起的还得干。

到这个地步以后,再没有无功用修习了,也就是真正的是功成名就了。所以这个时候呢,功德圆满就是大智大悲的功德全部圆满了。从今以后,你看为什么这里,亦目此地名为修习位呢?到了这个善慧地,开始就是不再修了。不再修干什么呀?因为还有一地呢,不再修干什么?你要干什么呀?不论修,只论证了。就只管成佛了,就成佛了,我就啥也不干,就想着成佛了,而且不要刻意地再修了,就成佛了。

就跟那个时候我记得我们那年非典,非典零三年嘛,还记得吗?非典我们刚好那年去受戒,去莆田广化寺去受戒,刚好零三年是我普陀山佛学院预科毕业的那一年,那么最后一个月送我们出去受戒。受戒回来了,不能放假,因为非典呀。然后也不上课了,不学习了,天天不让出去,就在这个佛学院禅林,那会儿叫佛学院禅林里边,普陀山佛学院。

也不让你出去,也不让你上课了,你们天天就一日三餐过堂,晒晒太阳,自己这个念念经,经行经行,等着毕业,就等着发毕业证,开毕业典礼了。那么毕业典礼了,爱上哪上哪吧。那个时候的感觉我觉得,讲到这儿了,跟这差不多,不论修只论证了。

所以到这个九地才叫做修习地了,到这里叫做修习位了。最后什么呢?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到了这个地的时候,叫做法云地的时候十地了,登到十地了,完全没有自利的感觉了。没有自了还利什么呀,纯是利他,完全就是利他事业,这个时候才叫做慈悲的妙云覆于众生本有的涅槃性海,任运拔苦予乐,叫做法云地。

就这么讲讲吧,我们就这么一听,羡慕,滴一下鼻血,真正尝也尝不到。当然也要横竖而论。如就竖来论的话,一地比一地深入,一地比一地增进,这是有次第嘛。如果作横论的话,一地是一切地,一切地是一地。就好比十个大山,那么虽然这个山就珠穆朗玛峰最高,旁边还有九个雪山,一个比一个高,但是这十个大山同在一个地球上,同一大地。所以横论的话,每一地,地地都是十地;竖说的话,它有高低。这就是十地圆满了。十地圆满了,后面就要该开始什么呢?入等觉了呀。可有意思了。

大家来看,什么叫做等觉呢?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这是什么意思呢?等觉是什么意思?你们常听到等觉,妙觉,说既然等了觉了,为什么还不妙呢?对呀,已经跟佛一样了,为什么又不是佛,还是菩萨呢?既然菩萨嘛,又说跟佛一样。等觉叫做什么?又叫无间道。大家常看电影,不是有一个电影叫《无间道》嘛。

真正从修证上来讲,这个成佛了就叫解脱道,解脱道前就叫无间道。无间道是什么意思?已经把烦恼断得没有间隔了,就是智慧彻底打通了,没有间隔,一点无名烦恼都没有了,这个无漏的智慧叫做无间道。那么无间道最后彻底断惑证真了以后,就进入解脱道了。无间道是前一念的因,解脱道是后一念的果,所以无间道是因,解脱道是果,叫无间道,就叫等觉。等觉为什么叫等觉?有点擦肩而过的意思。他跟佛的,就是跟佛的不一样在哪里?跟大家说啊,等觉就是说,佛是什么呢,已经证到彻底的涅槃了,对吧。那么彻底涅槃的话,他干什么呀?他干什么?还生三界,道观双流,他还会入到九法界来度化众生,是不是?

所以说,如来证到这个涅槃法性了以后,又从法性逆法性流,逆涅槃流而出,同流到九界来度众生,这是佛,从涅槃性入到九界来度众生。那么这个菩萨,就是等觉菩萨是什么呢?逆九界流,逆生死流,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逆生死流,顺着法性流,至到涅槃的无上菩提。佛是从无上菩提要出来度众生了;他呢,是度众生度得积攒够了,要入到涅槃了。

两个,一个是从用归体,菩萨从用归体入法性了,佛是从体起用,度众生了。佛往出走,菩萨往进入,一进一出在门槛之间,两个人都是一个脚迈出来了,一个脚还留在原处,一个脚迈进去了,一个脚还在外边。就在这个时候,相擦肩而过的时候,就在两个人都在门槛上的时候,叫做等觉。你看这佛菩萨祖师爷们把这位次划得多微妙,多合理呀,一点都不容你以凡滥圣,你就进去了进一半都不行,一只脚在外边,一只脚在里边,还要给你划这么一个,这个有个先后,人说排名还有个先后呢,说这就叫等觉。

到这个时候就是真的是说,一个人出门,一个人进门,虽然说一内一外,但是出入虽异,体相等同了,因为都在门槛上,境界是一样的,但是就是我是往出走了,资格老了,你才往进入,后辈,所以叫做等觉。那为什么在这个境界,跟佛的境界一样了还叫等觉呢?就是说,我们常说到什么呢?就是说,从佛看他还是菩萨,从后面的看,就是不如他的看,往上看,已经位入佛了,跟佛是一样的,但是从佛看他还是菩萨,所以叫做等觉,这个我们再了解一下。最后来看。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到这里阿难,你看说到什么呢?就是到这儿,已经证到等觉位以后会怎么呢?已经从干慧心是指的从这个第一位嘛,十信前的第一位不是干慧位嘛,说从干慧位一直到等觉,这个时候才能够什么呢,获得金刚,佛的这个金刚观的智慧,观智,彻底把佛的这个金刚心。你看: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到了金刚心中,又得什么呢?好像说而今迈步从头越,到了干慧地,到了等觉了。到了等觉以后到成佛,怎么成呢?还有一个过程。

所以说解释这句话呀,真是不一样,当然我们罪过地讲,把祖师们在这儿比喻,只有蕅益大师解释得最为通透明朗,这名字位中真佛眼,确实是开了佛知见的人才能把这解释的。你看这个话很蹩: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为什么重重呢?从干慧地已经修到等觉了,为什么又来了一个金刚心中干慧地呢?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证到等觉以后,还需要用等觉的这个金刚智慧怎么样呀?重新履历所上来一切证过来的诸位次。什么意思?就是到了这一地步,就是我们只管埋头走,从干慧地开始走,对不对。从干慧地开始走,你只能说,就像我们扫雪一样,上山,那就只能说我走的这儿的雪扫开了,我往上走,确实走的一直往上走,对不对。

可是问题你要知道,漫山遍野都是雪,有的你照顾不到。打个比方,相似的比喻啊:到了这个地步他不是说从头再到了下面再往上走,重走一遍,而是在最高山顶不畏浮云遮望眼了,这个时候就可以临绝顶一揽众山小了,就是哪哪有雪,用我金刚的这个观智把所有没扫的雪彻底给扫干净。大家理解啊,这时候才就是说所有的见思尘沙无明,一切的习气种子荡尽无余,才叫做成佛了。你看这个位次准不准。所以这里说,从干慧地修到这个等觉,那么到了等觉以后又得到一个金刚心中初干慧地,还得由这个初干慧地再扫一遍,重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加行、十地以后,才能够方尽妙觉而成无上道。阿弥陀佛,终于成佛了。

你看这个,所以这里讲到的叫做什么?如是重重,单复十二,就是什么呢?从刚开始的当真的干慧地开始,一直修到妙觉,这是一共十二个位次嘛,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暖,顶,忍,世第一,十地,等觉,妙觉,一共十二个位次。从开始修一直到这儿终于证全了,叫做单十二。证到等觉了再重新把它捋一遍,叫做复十二。

所以捋的时候就等于说,从金刚心中干慧,金刚心中十信,金刚心中十住,金刚心中十地,金刚心中之金刚后心。金刚心捋完了,彻底完了,所有习气荡尽了,马上要成佛了,叫金刚后心。再下一念,觉行圆满,独步三界了,人中人,圣中圣。你看我们讲到这儿,这都讲了八卷了才讲到终于成佛了,至少我们口说成佛了。这个时候呢,无明,正智,无明永尽,正智无余了,终于彻证本来的心性,称之为妙觉,妙觉现前了。所以下面就讲到,我们这里读了吗?是种种地。

那好吧,今天时间关系,就我们也建立一个好的缘起,以成佛为最后的这个法务圆满今天,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也讲的,我觉得大家今天听得还算清晰吧,能够不犯糊涂,虽然偶尔有几声呼噜声,但是还是可以的。因为我有时候讲的时候也会有感觉,其实能够这样流畅地贯下来真是不容易了,因为确实经文太艰涩了,我们凡夫的心很难会得上去。好,那我们来一起回向,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

0:00 / 0:00
楞严经1
楞严经2
楞严经3
楞严经4
楞严经5
楞严经6
楞严经7
楞严经8
楞严经9
楞严经10
楞严经11
楞严经12
楞严经13
楞严经14
楞严经15
楞严经16
楞严经17
楞严经18
楞严经19
楞严经20
楞严经21
楞严经22
楞严经23
楞严经24
楞严经25
楞严经26
楞严经27
楞严经28
楞严经29
楞严经30
楞严经31
楞严经32
楞严经33
楞严经34
楞严经35
楞严经36
楞严经37
楞严经38
楞严经39
楞严经40
楞严经41
楞严经42
楞严经43
楞严经44
楞严经45
楞严经46
楞严经47
楞严经48
楞严经49
楞严经50
楞严经51
楞严经52
楞严经53
楞严经54
楞严经55
楞严经56
楞严经57
楞严经58
楞严经59
楞严经60
楞严经61
楞严经62
楞严经63
楞严经64
楞严经65
楞严经66
楞严经67
楞严经68
楞严经69
楞严经70
楞严经71
楞严经72
楞严经73
楞严经74
楞严经75
楞严经76
楞严经77
楞严经78
楞严经79
楞严经80
楞严经81
楞严经82
楞严经83
楞严经84
楞严经85
楞严经86
楞严经87
楞严经88
楞严经89
楞严经90
楞严经91
楞严经92
楞严经93
楞严经94
楞严经95
楞严经96
楞严经97
楞严经98
楞严经99
楞严经100
楞严经101
楞严经102
楞严经103
楞严经104
楞严经105
楞严经106
楞严经107
楞严经108
楞严经109
楞严经110
楞严经111
楞严经112
楞严经113
楞严经114
楞严经115
楞严经1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导读

凡大部头的佛经,若欲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必先要选择...

为什么这个愿非常了不得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同样一个东西,每个人产生的想法不同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以淫为首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圆瑛法师:念佛能消业障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佛教词典】哦哆也

梵语 gatayah。意译作行。去来不住之义。大日经疏卷七...

【佛教词典】青莲

(譬喻)梵语优钵罗Utpala,青色之莲华也。其叶修广,...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从积极地行善来看,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六度万行,自利...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印光大师嘉言录--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

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

骨骼:35岁开始衰老。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35岁...

贤者五福德因缘

一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诸比丘宣说贤者五...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着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

不孝子孙来讨债败家,该如何化解

一者为彼守护一切财位令无损乏 若有人读诵这部经,思惟...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常随佛学

这天,波斯匿王乘着庄严宝车来到舍卫城外的林园游观。...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